CN101206445A - 成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成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06445A
CN101206445A CNA2007101600436A CN200710160043A CN101206445A CN 101206445 A CN101206445 A CN 101206445A CN A2007101600436 A CNA2007101600436 A CN A2007101600436A CN 200710160043 A CN200710160043 A CN 200710160043A CN 101206445 A CN101206445 A CN 1012064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image
secondary transfer
transfer printing
transf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6004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06445B (zh
Inventor
加藤隆行
松本宏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2064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064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064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064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42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 G03G15/0178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 G03G15/0194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primary transfer to the final recording medium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成像设备包括:成像部件;载像带;第一辊,所述第一辊支承载像带;第二辊,所述第二辊位于在水平方向上远离第一辊比第一辊低的位置中,以便支承和驱动载像带,其中载像带在第一辊和第二辊之间倾斜;第三辊,所述第三辊位于第二辊的上方,以便支承载像带,其中在第二辊和第三辊之间所形成的载像带的平面近似垂直;输送路线,所述输送路线配制成在第二辊和第三辊之间沿着载像带输送记录材料;及转印部件,所述转印部件配置成用于将载像带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输送至输送路线上的记录材料上。

Description

成像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成像设备,所述成像设备包括一带,所述带在承载调色剂图像的同时旋转。尤其是,本发明涉及可使带稳定旋转的成像设备。
背景技术
图3示出常规成像设备,所述成像设备包括一在承载调色剂图像的同时而旋转的带。最近,有利用电子照相系统的多色和全色成像设备,其中将多个感光鼓排成一排用于相应的颜色。另外,有一种一列式(in-line type)成像设备,在所述一列式成像设备中,每个感光元件鼓上所形成的每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按次序叠加在中间转印带上,以便形成彩色图像。
图3示出利用常规电子照相系统的一列式全色成像设备(或全色打印机)的实例的示意图,所述成像设备包括中间转印带(或中间转印部件)。另外,成像设备包括4个成像部件(或成像工位),亦即,用于形成黄色图像的成像部件1Y、用于形成品红色图像的成像部件1M、用于形成青色图像的成像部件1C及用于形成黑色图像的成像部件1Bk。4个成像部件以恒定的间距排列成一排。
鼓式电子照相感光元件(以后称之为感光鼓)2a、2b、2c和2d分别设置在成像部件1Y、1M、1C和1Bk中作为图像载体。一次充电器3a、3b、3c和3d、显影装置4a、4b、4c和4d、用作转印部件的转印辊5a、5b、5c和5d和鼓清洁装置6a、6b、6c和6d分别环绕感光鼓2a、2b、2c和2d设置。激光曝光装置7设置在一次充电器3a、3b、3c和3d与显影装置4a、4b、4c和4d之间的空间的下方。显影装置4a、4b、4c和4d分别装有黄调色剂、品红调色剂、青调色剂和黑调色剂。
感光鼓2a、2b、2c和2d是由铝圆筒体构成的负性有机光导体(OPC)感光元件,上述铝圆筒体的外周表面涂装有有机光导电元件层。感光鼓2a、2b、2c和2d通过驱动装置(未示出)以预定的处理速度朝箭头的方向(朝图3所示的顺时针方向)旋转。
一次充电器3a、3b、3c和3d是一次充电部件。一次充电器3a、3b、3c和3d通过充电偏压均匀地将感光鼓2a、2b、2c和2d的表面充电成负极性,上述充电偏压由充电偏压电源(未示出)施加。
显影装置4a、4b、4c和4d装有调色剂,并把相应颜色的调色剂施加到在每个感光鼓2a、2b、2c和2d上形成的静电潜像上。因此把静电潜像显影(肉眼可见)成调色剂图像。
转印辊5a、5b、5c和5d是一次转印部件,它们通过中间转印带8分别在一次转印部32a、32b、32c和32d处与感光鼓2a、2b、2c和2d接触。
鼓清洁装置6a、6b、6c和6d包括清洁刮板,所述清洁刮板分别清除和收集留在感光鼓2a、2b、2c和2d上的残留的一次转印调色剂。
中间转印带8围绕二次转印配对辊(counter roller)10、支承辊9和张力辊11延伸。中间转印带8通过输入到二次转印配对辊10上的驱动力朝箭头A方向(图3中反时针方向)旋转。因此,面向一次转印部分32a、32b、32c和32d的中间转印带8的表面被二次转印配对辊10拉动,驱动力输入到上述二次转印配对辊10上。因此,中间转印带8可以稳定地实施一次转印。
中间转印带8用介电树脂如聚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树脂膜或聚偏氟乙烯树脂膜制成。二次转印配对辊10通过中间转印带8与二次转印辊12接触。此外,除去和收集留在中间转印带8上的残留二次转印调色剂的带清洁装置13设置在环形中间转印带8的外侧并靠近张力辊11。
另外,定影装置16包括定影辊16a和加压辊16b,所述定影装置16相对于转印材料P的输送方向安装在二次转印部分34的下游并在二次转印部分34的上方。因此,形成用于输送转印材料P的近似垂直的输送路线。
激光曝光装置7包括激光发射部件,所述激光发射部件发射按照图像信息的时序电数字像素信号调制的激光束,所述图像信息的时序电数字像素信号被输入到激光曝光装置7。激光曝光装置7还包括多面透镜和反光镜。激光曝光装置7对用一次充电器3a、3b、3c和3d充电的上述感光鼓2a、2b、2c和2d进行曝光,以便按照图像信息形成相应颜色的潜像。
下面将说明由上述成像设备执行的成像操作。
在产生开始成像操作的信号时,一次充电器3a、3b、3c和3d分别均匀地将在成像部件1Y、1M、1C和1Bk中以预定的处理速度旋转的感光鼓2a、2b、2c和2d充电成负极性。
激光曝光装置7中的激光二极管根据外部输入的分色(colorseparated)图像信号发射激光束。因此,所发射的激光束通过多面透镜和反光镜在感光鼓2a、2b、2c和2d上形成与每种颜色相对应的潜像。
将与感光鼓2a的充电极性(亦即负极性)相同极性的显影偏压加到显影装置4a上。然后显影装置4a将黄调色剂施加到在感光鼓2a上所形成的潜像上。因此,使静电潜像被显示成调色剂图像。极性与调色剂的极性相反的、亦即正极性的一次转印偏压被加在转印辊5a上。然后转印辊5a将在感光鼓2a上所得到的黄调色剂图像在一次转印部分32a处一次转印到旋转的中间转印带8上,上述一次转印部分32a在感光鼓2a和转印辊5a之间。使黄调色剂转印于其上的中间转印带8朝成像部件1M方向移动。
在成像部件1M中,将与上述黄调色剂图像类似地在感光鼓2b上形成的品红调色剂图像在一次转印部分32b处转印到中间转印带8上。将品红调色剂图像叠加在中间转印带8上的黄调色剂图像上。
接着,在成像部件1C和1Bk中,感光鼓2c和2d上形成青色和黑色调色剂图像。然后分别在一次转印部分32c和32d处类似地将青色和黑色调色剂图像按顺序叠加在转印到中间转印带8上的黄色和品红调色剂图像上。因此在中间转印带8上形成全色调色剂图像。
在每个鼓清洁装置6a、6b、6c和6d中的清洁刮刀清除和收集留在相应感光鼓2a、2b、2c和2d上的残留的一次转印调色剂。
从纸张盒17或手动进给托盘20中选择转印材料P。然后对准辊19通过输送路线18将转印材料P输送到二次转印部分34,所述二次转印部分34在二次转印配对辊10和二次转印辊12之间。转印材料P与中间转印带8上的全色调色剂图像的前端移动到二次转印部分34上的定时同步地输送到二次转印部分34。
极性与调色剂的极性相反、亦即正极性的二次转印偏压被加到二次转印辊12上。二次转印辊12集中地将全色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转印材料P上。
将上面形成有全色调色剂图像的转印材料P输送到定影装置16。全色调色剂图像被定影辊16a和加压辊16b之间的定影压合部部分加热和加压。然后,调色剂图像热熔合在转印材料P的表面上。排送辊21将转印材料P排放到成像设备上表面上的排纸盘21上,并且成系列的成像操作结束。带清洁装置13清除和收集留在中间转印带8上的残留的二次转印调色剂。
图4示出在二次转印部分34周围的区域的放大配置。如上所述,通过对准辊19输送的转印材料P穿过图4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路线进入二次转印部分34。载有全色调色剂图像的中间转印带8和转印材料P在转印材料P刚要到达二次转印部分34之前相互以角度α分开,如图4所示。因为转印材料P在二次转印部分34处快速接近中间转印带8,所以由于放电现象而可能产生图像缺陷。为了防止这种图像缺陷,在最近的成像设备中,在二次转印部分34的相对于中间转印带8的上游另外设置一从动支承辊9,如图5所示。这样由二次转印配对辊10和从动支承辊9形成二次转印平面8C,并且所述转印材料P被沿着所述二次转印平面8C输送。
通过沿着二次转印平面8C输送转印材料P,转印材料P进入二次转印部分34的方向和载有调色剂图像的中间转印带8的行进方向可以近似相互一致。结果,可以减少刚好在二次转印部分34之前的上述放电现象,并可以防止图像缺陷。在这种配置中,中间转印带8围绕二次转印配对辊10、从动支承辊9和张力辊11延伸。中间转印带8通过输入到二次转印配对辊10上的驱动力朝箭头A的方向(图5中的反时针方向)旋转。
然而,为了满足近来对高图像质量的要求,需要中间转印带8稳定的旋转。因此,需要增加中间转印带8绕二次转印配对辊10的包覆角,以便增加从二次转印配对辊10到中间转印带8的摩擦传动。
然而,当如图5所示在二次转印部分34的相对于中间转印带8的上游添加从动支承辊9时,中间转印带8绕二次转印配对辊10的包覆角变小。
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有如下两种解决方案:
1.将二次转印平面8从垂直位置相对于设备主体倾斜一角度;和
2.增加二次转印配对辊10的直径。
然而,在上述每种方法中都产生新的问题。
在第一种方法中,使二次转印平面8C从垂直位置相对于设备主体倾斜一角度。因此,从对准辊19通过二次转印部分34和定影装置16到排送辊21的转印材料输送路线弯曲很大。在这种情况下,输送的转印材料P从二次转印部分34向右排出,如图5所示。然后转印材料P如图5所示被定影辊16向左弯曲,并输送到排送辊21。因为转印材料P在刚好通过二次转印部分34之后的形状对在转印材料P上形成的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有影响,所以要求转印材料P的形状稳定。
最近,在成像设备中使用多种不同的转印材料,并且图像是在各种不同转印材料上形成,上述各种不同转印材料的纸张克数从不到60g/m2直到高达300g/m2,并且从薄纸到厚纸。如果上述弯曲太大,则刚从二次转印部分34排出之后的转印材料P的形状不能稳定地保持。因此,当成像设备接收这些各种不同类型的转印材料时,就会产生问题。
另一方面,如果二次转印配对辊10的直径象在第二种方法中那样增加,则转印材料P可能围绕二次转印配对辊10缠结。也就是说,如上所述,在中间转印带8上的调色剂图像通过在二次转印部分34处施加二次转印偏压转印到转印材料P上。因此,转印材料P被所产生的静电力吸到中间转印带8上。如果二次转印辊10的直径大,则由于转印材料P的刚性,使转印材料P难以与转印配对辊10分离。结果,转印材料P可能围绕二次转印配对辊10缠结。
因此,尽管通过在二次转印部分34的上游设置另外的辊来形成近似垂直的二次转印平面可以改善转印材料P的可转印性,但从二次转印配对辊10到中间转印带8的摩擦传动变得不够。
发明内容
按照本发明的一方面,成像设备包括:成像部件,所述成像部件配置成用于形成调色剂图像;载像带,所述载像带配置成使调色剂图像能通过成像部件在其上形成;第一辊,所述第一辊配置成用于支承载像带;第二辊,所述第二辊在水平方向上远离第一辊并位于比第一辊低的位置处,并配置成用于在支承载像带的同时驱动载像带,其中调色剂图像形成在载像带上,所述载像带在第一辊和第二辊之间倾斜;第三辊,所述第三辊位于第二辊上方,并配置成用于支承载像带,其中在第二辊和第三辊之间所形成的载像带的平面近似垂直;传送路线,所述传送路线配置成用于沿着载像带在第二辊和第三辊之间传送记录材料;及转印部件,所述转印部件配置成用于在转印部件和第三辊之间形成电场,并把载像带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传送到传送路线上的记录材料上。
实施本发明的成像设备能使中间转印带在一配置中稳定地旋转,在所述配置中一辊位于二次转印部分的上游,以便形成二次转印平面。
本发明的另一些特点和方面从下面参照附图对一些示例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说明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附图包括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所述附图示出本发明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特点和方面,并与说明书一起,用来阐明发明的原理。
图1示出按照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配置。
图2示出按照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二次转印部分周围的区域的放大图。
图3示出常规成像设备的配置。
图4示出常规二次转印部分周围的区域的放大图。
图5示出常规成像设备的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特点和方面。
图1示出利用电子照相系统的一列式全色成像设备(或全色打印机)的一个实施例的配置。该全色成像设备包括中间转印带(或载像带)。
成像设备包括用于形成黄色图像的成像部件1Y、用于形成品红色图像的成像部件1M、用于形成青色图像的成像部件1C和用于形成黑色图像的成像部件1Bk。4个成像部件1Y、1M、1C和1Bk以恒定的间距排列成一排。
鼓式电子照相感光元件(以后称之为感光鼓)2 a、2b、2c和2d分别设置在成像部分1Y、1M、1C和1Bk中作为图像载体。一次充电器3a、3b、3c和3d、显影装置4a、4b、4c和4d、用作转印部件的转印辊5a、5b、5c和5d及鼓清洁装置6a、6b、6c和6d分别围绕感光鼓2a、2b、2c和2d设置。激光曝光装置7设置在分别在一次充电器3a、3b、3c和3d与显影装置4a、4b、4c和4d之间的空间的下方。
显影装置4a、4b、4c和4d分别装有黄调色剂、品红调色剂、青调色剂和黑调色剂。
感光鼓2a、2b、2c和2d是负性有机光导体(OPC)感光元件,所述感光鼓由铝圆筒构成,铝圆筒的外周表面涂装有有机光导电元件层。感光鼓2a、2b、2c和2d通过驱动装置(未示出)以预定的处理速度朝箭头方向(图1所示的顺时针方向)旋转。
一次充电器3a、3b、3c、3d通过由充电偏压电源(未示出)所加的充电偏压均匀地将感光鼓2a、2b、2c和2d的表面充电成负极性。
显影装置4 a、4b、4c和4d装有调色剂,并把相应颜色的调色剂施加到在感光鼓2a、2b、2c和2d上形成的静电潜像上。因此把静电潜像显影(肉眼可看见)成调色剂图像。
转印辊5a、5b、5c和5d分别在一次转印部分32a、32b、32c和32d处通过中间转印带8与感光鼓2a、2b、2c和2d接触。鼓清洁装置6 a、6b、6c和6d包括清洁刮刀,所述清洁刮刀分别清除和收集留在感光鼓2a、2b、2c、2d上的残留的一次转印调色剂。
中间转印带8围绕二次转印配对辊(第三辊)10、驱动辊(第二辊)59和张力辊(第一辊)11延伸。因此,中间转印带8通过输入到驱动辊59的驱动力朝箭头A的方向(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中间转印带8用介电树脂如聚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树脂膜或聚偏氟乙烯树脂膜制成。二次转印配对辊10在二次转印部分34处通过中间转印带8与二次转印辊12接触。另外,清除和收集留在中间转印带8上的残留二次转印调色剂的带清洁装置13设置在中间转印带8的外侧并靠近张力辊11。
另外,定影装置16包括定影辊16a和加压辊16b,上述定影装置16安装在二次转印部分34的相对于转印材料P的输送方向的下游并在二次转印部分34的上方。因此,形成用于输送转印材料P的近似垂直的输送路线。
激光曝光装置7包括激光发射部件,所述激光发射部件发射按照输入到曝光装置7的图像信息的时序电数字像素信号调制的激光束。激光曝光装置7还包括多面透镜和反光镜。激光曝光装置7将通过一次充电器3a、3b、3c和3d充电的感光鼓2a、2b、2c和2d曝光,以便按照图像信息形成相应颜色的潜像。
下面将说明由上述成像设备执行的成像操作。
在发出开始成像操作的信号时,在成像部件1Y、1M、1C和1Bk中的以预定处理速度旋转的感光鼓2a、2b、2c和2d分别通过一次充电器3a、3b、3c和3d均匀地充电成负极性。
在激光曝光装置7中的激光二极管根据外部输入的分色图像信号发射激光束。因此,所发射的激光束通过多面透镜和反光镜在感光鼓2a、2b、2c和2d上形成与每种颜色相对应的潜像。
将与感光鼓2a的充电极性(亦即负极性)相同极性的显影偏压加到显影装置4a上。然后显影装置4a将黄调色剂施加到在感光鼓2a上形成的潜像上。因此使静电潜像可视化成为调色剂图像。将极性与调色剂的极性相反、亦即正极性的一次转印偏压加到转印辊5a上。然后转印辊5a在感光鼓2a和转印辊5a之间的一次转印部分32a处将在感光鼓2a上所得到的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到旋转的中间转印带8上。使黄调色剂图像转印于其上的中间转印带8朝成像部件1M方向移动。
在成像部件1M中,将与上述黄调色剂图像类似地在感光鼓2b上形成的品红调色剂图像于一次转印部分32b处转印到中间转印带8上。品红调色剂图像叠加在中间转印带8上的黄调色剂图像上。
进而,在成像部件1C和1Bk中,在感光鼓2c和2d上形成青色和黑色调色剂图像。然后分别在一次转印部分32c和32d处用类似方法依次将青色和黑色调色剂图像叠加在已转印到中间转印带8上的黄色和品红色调色剂图像上。因此,在中间转印带8上形成全色调色剂图像。
每个鼓清洁装置6a、6b、6c和6d中的清洁刮板清除和收集留在相应感光鼓2a、2b、2c和2d上的残留的一次转印调色剂。
从纸张盒17或手动进给托盘20中选择转印材料(或记录材料)P。然后对准辊19输送转印材料P经由输送路线18到在二次转印配对辊10和二次转印辊12之间的二次转印部分34。转印材料P与中间转印带8上的全色调色剂图像的前端移动到二次转印部分34的定时同步地输送到二次转印部分34。
电源121将二次转印偏压加到二次转印辊12上,所述二次转印偏压的极性与调色剂的极性相反,亦即是正极性。然后二次转印辊12集中地把全色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转印材料P上。在二次转印期间,在二次转印配对辊10和二次转印辊12之间形成电场,因此通过由电场所产生的静电力把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转印材料P上。
转印材料P沿着二次转印平面8c从对准辊19输送到二次转印部分34,上述二次转印平面8c由驱动辊59和二次转印配对辊10形成。因此,可以防止或减少可能由在转印材料P刚好进入二次转印部分34之前出现的放电现象所产生的图像缺陷。另外,二次转印平面8c在驱动辊59的紧下游(亦即在中间转印带8的松弛侧(slack side))形成。然而,因为驱动力输入到二次转印辊12,所以二次转印辊12独立于中间转印带8而旋转。因此,二次转印平面8c可以形成动态稳定的平面。
然后将其上形成有全色调色剂图像的转印材料P输送到定影装置16。通过定影辊16a和加压辊16b之间的定影压合部部分对全色调色剂图像加热并加压。然后,使调色剂图像热熔合在转印材料P的表面上。然后通过排送辊21将转印材料P排出到在成像设备的上表面上的排送托盘22上,该系列的成像操作结束。带清洁装置13清除和收集留在中间转印带8上的残留的二次转印调色剂。
另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一次转印平面8b形成与水平方向倾斜。进而,驱动辊59处于比张力辊11低的位置。结果,中间转印带8围绕驱动辊59的包覆角β(在图2中示出)增加,因此使中间转印带8的旋转稳定。
此外,成像设备可以在高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二者上减小尺寸。也就是说,成像部件1Bk的一次转印部分32d位于比成像部分1Y的一次转印部分32a低的位置中。因此,通过使一次转印平面8b倾斜,感光鼓2d与纸张盒17之间的距离可以缩短。因此,因为二次转印部分34相对地位于较低位置,所以缩短了将转印材料P从纸张盒17经过二次转印部分34和定影装置16输送到排送辊21的总距离。结果,成像设备可以在高度方向上,至少是在包括从纸张盒17到排送辊21的转印材料路线的区域中减小尺寸。此外,中间转印带8绕其延伸的张力辊11的位置是在成像设备的最左端处。通过使一次转印平面8b倾斜,张力辊11相对地向右移动,因此可以减小成像设备的宽度。然而,如果一次转印平面8b过度倾斜,则因为张力辊11限定成像设备的高度,所以成像设备在左侧的高度将增加。因此,使一次转印平面倾斜10°-25°是有用的。
下面将说明转印材料P的前缘在二次转印部分34中的输送。在二次转印部分34处,通过施加二次转印偏压,中间转印带8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转印材料P上。然而,由上述过程所产生的静电力将转印材料P吸到中间转印带8上。因此,转印材料P可能绕二次转印配对辊10缠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图1所示的配置中,将二次转印配对辊10的外径设定得足够小,以便增加曲率。因此,转印材料P可以稳定地与中间转印带8分开。
图2是围绕二次转印部分34的区域的放大图。一次转印平面8b设置成一角度θ,以便增加中间转印带8围绕驱动辊59的包覆角β,如上所述。角度θ可以设定在10°-25°之间。考虑到摩擦传动,中间转印带8绕驱动辊59的包覆角β设定成大于或等于90°,或者可以设定成大于或等于120°。因此,在一次转印平面8b和二次转印平面8c之间的角度t设定成小于或等于90°,或者可以设定成小于或等于60°。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一次转印平面8b倾斜的角度θ设定成15°,而包覆角β设定成100°,以致,二次转印平面8c的角度γ设定成5°。如上所述,二次转印平面8c可以与成像设备的主体近似垂直形成。“近似垂直”代表转印材料P可以在其中稳定输送的范围,或者代表相对于垂直方向的角度γ的±15°的范围。
因为转印材料P刚好在二次转印部分34之后的形状对在转印材料P上形成的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有影响,所以要求转印材料P处于稳定的形状。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二次转印平面8c是在近似垂直的方向上形成。因此,可以形成从对准辊19经由二次转印部分34到定影装置16的近似直的转印输送路线。结果,对于不同厚度的转印材料来说,转印材料P刚好在二次转印部分34之后的形状可以很容易稳定,因此,得到高的图像质量。另外,因为输送路线近似是直的,所以即使在高刚性的厚转印材料P的尾端通过二次转印部分34的情况下,也没有大的力作用在转印材料P的尾端上。因此,可以防止或减少对图像的干扰。
此外,成像部件(成像工位)1Y、1M、1C和1Bk以一定间距设置,所述间距等于驱动辊59的直径与中间转印带8的厚度之和乘以π而得到的长度的整数倍。这种设定的原因如下。驱动辊59的外径的波动导致驱动辊59的一个旋转周期的旋转不规则性,并在中间转印带8的旋转速度方面产生波动。中间转印带8的旋转速度上的波动(亦即一次转印平面8b的移动速度的波动)造成颜色重合失调(colormisregistration)。也就是说,当彩色调色剂图像通过一次转印部分32a、32b、32c和32d叠加在中间转印带8上时,产生彩色调色剂图像的重合失调。
可以通过把在驱动辊59旋转一圈的过程中中间转印带8行进的距离与一次转印部分32a、32b、32c和32d之间的间距匹配来消除这种颜色重合失调。因此,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把成像部件1Y、1M、1C和1Bk之间的间距设定成等于通过把驱动辊59的直径与中间转印带8的厚度二者之和乘以π所得到的长度的整数倍。结果,即使当中间转印带8的旋转速度如上所述波动时,彩色图像在一次转印部分32a、32b、32c和32d处所产生的彩色图像重合失调(颜色重合失调)也不大。
对高生产率和高图像质量的成像设备的要求可能导致成像部件1Y、1M、1C和1Bk所占据的体积增加,并因此导致各成像部件之间间距的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增加驱动辊59的直径,以便得到上述结果。因此,当进行调整时,可以实现高度自由。各成像部件之间的间距对应于感光鼓2a、2b、2c和2d与中间转印带8接触的区域的中心位置之间的间距,如在中间转印带8的行进方向上所看到的。二次转印配对辊10和驱动辊59二者的外径及各成像部件1Y、1M、1C和1Bk被布置的间距具体综述如下。把二次转印配对辊10的外径(或直径)称之为A,把驱动辊59的外径(或直径)称之为B,把各成像部件1Y、1M、1C和1Bk被布置的间距称之为L。
A(二次转印配对辊10的外径)的下限由二次转印配对辊10和二次转印辊12之间所形成的压合部宽度限定,以便保持可转印性。A的下限还由对于减少二次转印时的溅洒而言的最大曲率限定。另外,A的上限用对于防止转印材料P围绕第二转印配对辊10缠结而言的最小曲率限定,如上所述。
考虑到上述条件,二次转印配对辊10的外径A满足23mm>A>18mm的条件是有用的。另一方面,B(驱动辊59的外径)由对如上所述的摩擦传动而言的要求、各成像部件之间的间距(pitch)及由惯性力所决定的负荷扭矩限定。因此,驱动辊59的外径B可以满足34mm>B>23mm的条件。
另外,B和A之间的关系设定为B>A。
尤其是,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A=19.5mm和B=30.493mm。此外,中间转印带8的厚度为65μm(0.065mm)。因此,L=(30.493+0.065)×π=96.0mm。
尽管参照示例性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应该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下面权利要求书的范围提供最广泛的说明,以便包括所有修改、等效结构和功能。

Claims (3)

1.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成像部件,所述成像部件配置成用于形成调色剂图像;
载像带,所述载像带配置成使调色剂图像能通过成像部件在其上形成;
第一辊,所述第一辊配置成用于支承载像带;
第二辊,所述第二辊位于在水平方向上远离第一辊处并且位于比第一辊低的位置上,并配置成用于在支承载像带的同时驱动载像带,其中调色剂图像形成在载像带上,所述载像带在第一辊和第二辊之间倾斜;
第三辊,所述第三辊位于第二辊的上方,并配置成用于支承载像带,其中在第二辊和第三辊之间所形成的载像带的平面近似垂直;
输送路线,所述输送路线配置成用于在第二辊和第三辊之间沿着载像带输送记录材料;和
转印部件,所述转印部件配置成用于在转印部件和第三辊之间形成电场,并把载像带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输送至输送路线上的记录材料上。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第二辊的直径大于第三辊的直径。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第三辊的直径(A)和第二辊的直径(B)满足下列条件:
23mm>A>18mm,且
34mm>B>23mm。
CN2007101600436A 2006-12-21 2007-12-21 成像设备 Active CN10120644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344270 2006-12-21
JP2006344270 2006-12-21
JP2006-344270 2006-12-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06445A true CN101206445A (zh) 2008-06-25
CN101206445B CN101206445B (zh) 2010-04-21

Family

ID=391043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600436A Active CN101206445B (zh) 2006-12-21 2007-12-21 成像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769330B2 (zh)
EP (1) EP1936443B1 (zh)
JP (2) JP5142689B2 (zh)
KR (1) KR100921029B1 (zh)
CN (1) CN10120644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42689B2 (ja) * 2006-12-21 2013-02-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KR20100075200A (ko) * 2008-12-24 2010-07-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화상형성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JP5511396B2 (ja) * 2010-01-07 2014-06-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93168A (ja) 1987-02-06 1988-08-10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6856782B2 (en) 1997-01-31 2005-02-15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termediate transfer unit having a primary and a secondary transfer member
JPH10254250A (ja) 1997-03-07 1998-09-25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US5950051A (en) * 1997-08-08 1999-09-07 Xerox Corporation Encoding device for a moving web
JPH11102124A (ja) 1997-09-26 1999-04-13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US6269231B1 (en) * 2000-04-28 2001-07-31 Xerox Corporation Belt tension variation minimizing mechanism and a reproduction machine having same
JP2002214868A (ja) * 2001-01-18 2002-07-31 Fuji Xerox Co Ltd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018552A (ja) 2001-06-27 2003-01-17 Nec Corp 走査線変換回路
DE10132688A1 (de) * 2001-07-05 2003-01-30 Bayer Ag Innenlager für Schneckenmaschinen
JP4190237B2 (ja) 2001-10-22 2008-12-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3729255B2 (ja) * 2001-11-12 2005-12-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転写ベルト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29057A (ja) 2002-06-21 2004-01-29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6907209B2 (en) * 2002-07-18 2005-06-14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Tandem-typ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 transfer belt
KR100564958B1 (ko) * 2002-09-12 2006-03-30 가부시키가이샤 리코 컬러 화상 형성 장치
US6766128B2 (en) * 2002-11-12 2004-07-20 Xerox Corporation Precision partially cylindrical web guide member and improved manufacturing process for making the same
JP4774190B2 (ja) * 2003-06-23 2011-09-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70280A (ja) * 2003-08-22 2005-03-17 Ricoh Co Ltd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07436A (ja) 2003-10-02 2005-04-21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351946A (ja) * 2004-06-08 2005-12-22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7653332B2 (en) * 2006-04-28 2010-01-26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enhanced controlling method for reducing deviation of superimposed images
JP5142689B2 (ja) * 2006-12-21 2013-02-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80058261A (ko) 2008-06-25
EP1936443B1 (en) 2016-05-04
CN101206445B (zh) 2010-04-21
KR100921029B1 (ko) 2009-10-08
JP2008176298A (ja) 2008-07-31
JP5142689B2 (ja) 2013-02-13
EP1936443A1 (en) 2008-06-25
JP2013041308A (ja) 2013-02-28
US7769330B2 (en) 2010-08-03
US20080152400A1 (en) 2008-06-26
JP5340473B2 (ja) 2013-1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669046A (en) Transmission/coupl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same
EP2322994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5455663A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recording material carrying means
CN101206445B (zh) 成像设备
JP324454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6556805B1 (en) Dual cam set transfer assist blade system
US5585912A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movable mirrors along two optical paths to expose an image onto a selected photosensitive drum
US20050141930A1 (en) Transfer device
US6463247B1 (en) Color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using plural photosensitive drums
JP451534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50019067A1 (en) Duplex printer
US8437033B2 (en) Optical scan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quipped with the same
US6212345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different inertial conditions among image supports
CN104781720A (zh) 光扫描装置和具备该光扫描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JPH0830518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644905A (zh) 片材排出装置和包括该片材排出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
JP450520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68612A (ja) 転写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312085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S6311878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201707A (ja) 光走査装置
JP200511497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0374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20659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10171191A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