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05037B - 电梯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梯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05037B
CN101205037B CN2007101994724A CN200710199472A CN101205037B CN 101205037 B CN101205037 B CN 101205037B CN 2007101994724 A CN2007101994724 A CN 2007101994724A CN 200710199472 A CN200710199472 A CN 200710199472A CN 101205037 B CN101205037 B CN 10120503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ound
elevator car
fastening point
rope
driving pulle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19947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05037A (zh
Inventor
汉斯·科赫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ventio AG
Original Assignee
Inventio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ventio AG filed Critical Inventio AG
Publication of CN1012050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050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050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0503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065Rop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7/00Other common features of elevators
    • B66B7/06Arrangements of ropes or cab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065Roping
    • B66B11/008Roping with hoisting rope or cable operated by frictional engagement with a winding drum or sheave
    • B66B11/0095Roping with hoisting rope or cable operated by frictional engagement with a winding drum or sheave where multiple cars drive in the same hoist wa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4Driving gear ; Details thereof, e.g. sea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7/00Other common features of eleva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 Types And Forms Of Lifts (AREA)
  • Elevator Control (AREA)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下部电梯轿厢(K1)、上部电梯轿厢(K2)和对重(12)的电梯系统(10)。第一驱动装置(M1)实质用于驱动下部电梯轿厢(K1),并且第二驱动装置(M2)用于驱动上部电梯轿厢(K2)。位于垂直中央平面的区域中的两个平行延伸导轨(19)引导电梯轿厢(K1,K2)。电梯轿厢(K1,K2)和对重(12)用的支持装置(TA,TB)包括两个单独的支持装置绳。下部电梯轿厢(K1)被固定在水平平面的两个实质对称对角的相对点处,每个在支持装置TA或TB的各自端处。上部电梯轿厢(K2)被类似地固定在水平平面的两个实质对称对角的相对点处,每个在支持装置TA或TB的一端,其中:两个对角线交叉。

Description

电梯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系统。
背景技术
本质上,从EP 1 329 412A1已知这种类型的电梯系统。那里描述的电梯系统具有在公共电梯竖井中的两个电梯轿厢,每个具有各自的驱动装置并且仅有一个公共的对重。
这种已知系统的缺点在于:特别地,由于特殊的悬挂,电梯轿厢的每个不平衡。如果电梯轿厢不对称地负载,这会具有在导轨处摩擦和磨损的结果。此外,在行进期间会出现声音或可探测的撞击。
发明内容
目前,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出一种介绍中阐述的类型的电梯系统,利用它,可避免现有技术水平的缺点。
根据本发明,对于介绍中叙述的类型的电梯系统,利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了这个目标,具体地;电梯系统(10),具有:
-下部电梯轿厢(K1),
-上部电梯轿厢(K2),
-对重(12),
-用于驱动下部电梯轿厢(K1)的第一驱动装置(M1),
-用于驱动上部电梯轿厢(K2)的第二驱动装置(M2),
-两个平行延伸的导轨(19),其位于第一垂直中央平面(E1)的区域中,并且下部电梯轿厢(K1)和上部电梯轿厢(K2)被引导在其间,并且
-具有用于电梯轿厢(K1,K2)和对重(12)的支持装置(TA,TB),
其中:支持装置(TA,TB)
-包括具有第一和第二端的第一支持装置绳(TA),和
-包括具有第一和第二端的第二支持装置绳(TB),其中:
-下部电梯轿厢(K1)
-在第一垂直中央平面(E1)的第一侧和垂直于第一垂直中央平面(E1)的第二垂直中央平面(E2)的第一侧上悬挂在第一支持装置绳(TA)的第一端处,并且
-在第一垂直中央平面(E1)的第二侧和第二垂直中央平面(E2)的第二侧上悬挂在第二支持装置绳(TB)的第一端处;和
-上部电梯轿厢(K2)
-在第一垂直中央平面(E1)的第一侧和第二垂直中央平面(E2)的第二侧上悬挂在第一支持装置绳(TA)的第二端处;和
-在第一垂直中央平面(E1)的第二侧和第二垂直中央平面(E2)的第一侧上悬挂在第二支持装置绳(TB)的第二端处。
根据本发明的电梯系统的优选发展和细节由以下技术方案确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下部电梯轿厢(K1)的上部区域中
-第一支持装置绳(TA)的第一端被紧固在第一紧固点(15.1)处,和
-第二支持装置绳(TB)的第一端被紧固在第二紧固点(15.11)处,
其中:两个紧固点(15.1,15.11)距第一垂直中央平面(E1)的间隔(s1)相同。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下部电梯轿厢(K1)的下部区域中
-第一支持装置绳(TA)的第一端被紧固在第一紧固点(15.1)处,和
-第二支持装置绳(TB)的第一端被紧固在第二紧固点(15.11)处,
其中:两个紧固点(15.1,15.11)距第一垂直中央平面(E1)的间隔(s1)相同。
具体地,第一紧固点(15.1)和第二紧固点(15.11)侧向邻近下部电梯轿厢(K1)从而引导从第一紧固点(15.1)开始的第一支持装置绳(TA)和从第二紧固点(15.11)开始的第二支持装置绳(TB)向上并侧向地经过上部电梯轿厢(K2)。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上部电梯轿厢(K2)的上部区域中
-第一支持装置绳(TA)的第二端被紧固在第三紧固点(15.2)处,和
-第二支持装置绳(TB)的第二端被紧固在第四紧固点(15.22)处,
其中:两个紧固点(15.2,15.22)距第一垂直中央平面(E1)的间隔(s2)相同。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上部电梯轿厢(K2)的下部区域中
-第一支持装置绳(TA)的第二端被紧固在第三紧固点(15.2)处,和
-第二支持装置绳(TB)的第二端被紧固在第四紧固点(15.22)处,
其中:两个紧固点(15.2,15.22)距第一垂直中央平面(E1)的间隔(s2)相同。
具体地,从下部电梯轿厢(K1)处的第一紧固点(15.1)开始的第一支持装置绳(TA),
-向上延伸经过第一偏转辊(14.1),从第一偏转辊(14.1)侧向地经过由第一驱动装置(M1)驱动的第一驱动带轮(15.1),到支持对重(12)的上部对重偏转辊(12.1),从上部对重偏转辊(12.1)
-向上围绕由第二驱动装置(M2)驱动的第二驱动带轮(13.2),并从第二驱动带轮(13.2)
-向下到上部电梯轿厢(K2)处的第三紧固点(15.2),
其中:第一支持装置绳(TA)的设置在第一紧固点(15.1)和第一偏转辊(14.1)之间的部分被侧向地引导经过上部电梯轿厢(K2),并且在于:从下部电梯轿厢(K1)处的第二紧固点(15.11)开始的第二支持装置绳(TB)
-向上延伸围绕由第一驱动装置(M1)驱动的驱动带轮(13.1),并从驱动带轮(13.1)
-向下延伸到支持对重(12)的上部对重偏转辊(12.1),并且从上部对重偏转辊(12.1)
-向上延伸围绕由第二驱动装置(M2)驱动的第二驱动带轮(13.2),并从第二驱动带轮(13.2)
-侧向延伸到第二偏转辊(14.2)并且然后
-向下延伸到上部电梯轿厢(K2)处的第四紧固点(15.22),
其中:第二支持装置绳(TB)的介于第二紧固点(15.11)和由第一驱动装置(M1)驱动的第一驱动带轮(13.1)之间的部分被侧向地引导经过上部电梯轿厢(K2)。
优选地,所述支持装置绳(TA,TB)在两个环绕阶段总共超过180°地围绕驱动带轮(13.1,13.2);
-从下部电梯轿厢(K1)处的第一紧固点(15.1)开始的第一支持装置绳(TA)在由第一偏转辊(14.1)偏转之后,并且在第一环绕阶段中以90°环绕第一驱动带轮之后,在该第一环绕阶段中又以90°环绕第一驱动带轮(13.1),再次延伸到第一偏转辊(14.1)并返回到第一驱动带轮(13.1),并在第二环绕阶段中,再次以90°环绕第一驱动带轮(13.1),并且在于:
-从上部电梯轿厢(K2)处的第四紧固点(15.22)开始的第二支持装置绳(TB),在由第二偏转辊(14.2)偏转之后,并且在第一环绕阶段中以90°围绕第二驱动带轮(13.2)之后,在该第一环绕阶段中又以90°环绕第二驱动带轮(13.2),再次延伸到偏转辊(14.2)并返回到第二驱动带轮(13.2),并在第二环绕阶段中,再次以90°环绕第二驱动带轮(13.2)。
具体地,-用于两个支持装置绳(TA,TB)的偏转的第三偏转辊(14.3)和
-用于第一支持装置绳(TA)的偏转的第四偏转辊(14.4)被布置,并且在于
-从上部电梯轿厢(K2)处的第三紧固点(15.2)开始,第一支持装置绳(TA)经第四偏转辊(14.4)引导到第二驱动带轮(13.2),在第一环绕阶段以90°环绕第二驱动带轮(13.2),从那里延伸到第三偏转辊(14.3)并返回到第二驱动带轮(13.2),并在第二环绕阶段中,再次以至少180°环绕第二驱动带轮(13.2),并且在于
-从第四紧固点(15.22)开始,第二支持装置绳(TB)经第二偏转辊延伸,并在第一环绕阶段中以90°环绕第二驱动带轮(13.2)之后,到第三偏转辊(14.3)并返回到第二驱动带轮(13.2),并在第二环绕阶段中,再次以至少180°环绕第二驱动带轮(13.2)。
具体地,设置了在电梯轿厢(K1,K2)上施加向下方向的张力的张紧装置(16.1,16.2,17.1,17.2,12.2,SA,SB)。
具体地,张紧装置(16.1,16.2,17.1,17.2,12.2,SA,SB)包括
-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第一张紧装置绳(SA),
-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第二张紧装置绳(SB),
-下部电梯轿厢(K1)的下部区域处的第五紧固点(15.3),用于紧固第一张紧装置绳(SA)的第一端,
-下部电梯轿厢(K1)的下部区域处的第六紧固点(15.33),用于紧固第二张紧装置绳(SB)的第一端,
-上部电梯轿厢(K2)的下部区域处的第七紧固点(15.4),用于紧固第一张紧装置绳(SA)的第二端,
-上部电梯轿厢的下部区域处的第八紧固点(15.44),用于紧固第二张紧装置绳(SB)的第二端,
-四个偏转辅助辊(16.1,16.2,17.1,17.2)和
-下部对重偏转辊(12.2),其悬挂在对重(12)处,其中:
第一张紧装置绳(SA)从下部电梯轿厢(K1)处的第五紧固点(15.3)向下延伸,并围绕第一辅助辊(16.1),从第一辅助辊(16.1)侧向延伸并围绕第三辅助辊(17.1),从第三辅助辊(17.1)向上延伸并围绕下部对重偏转辊(12.2),从下部对重偏转辊(12.2)向下延伸并围绕第四辅助辊(17.2),并从第四辅助辊(17.2)向上延伸到上部电梯轿厢(K2)处的第七紧固点(15.4),其中:第二张紧装置绳(SB)从下部电梯轿厢(K1)处的第六紧固点(15.33)向下延伸,并围绕第三辅助辊(17.1),从第三辅助辊(17.1)向上并围绕下部对重偏转辊(12.2),从下部对重偏转辊(12.2)向下延伸并围绕第四辅助辊(17.2),从第四辅助辊(17.2)侧向延伸并围绕第二辅助辊(16.2),并从第二辅助辊(16.2)向上延伸到上部电梯轿厢(K2)处的第八紧固点(15.44),并且其中:第一支持装置绳(SA)的在上部电梯轿厢(K2)处的第七紧固点(15.4)和第四辅助辊(17.2)之间延伸的部分以及第二张紧装置绳(SB)的在第八紧固点(15.44)和第二辅助辊(16.2)之间延伸的部分侧向地引导经过下部电梯轿厢(K1)。
优选地,支持装置绳(TA,TB)由缆绳或带形成。
优选地,张紧装置绳(SA,SB)由缆绳或带形成。
附图说明
参照附图,以下将通过实例描述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细节和优点,其中:
图1A显示了从侧面观看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实例;
图1B在沿图1A中的线A-A′的断面中,显示了图1A中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C在沿图1A中的线B-B′的断面中,显示了图1A中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2采用与图1A相同的插图,显示了具有附加张紧装置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实例;
图3A显示了在电梯轿厢的相同区域中具有用于支持装置绳和张紧装置绳的紧固区域的实施例的第二实例,对于上部电梯轿厢,在下部区域,并且对于下部电梯轿厢,在上部区域;
图3B显示了图3A中所示的上部电梯轿厢,但用于支持装置绳和张紧装置绳的紧固区域在电梯轿厢的上部区域中;
图3C显示了图3A中所示的下部电梯轿厢,但用于支持装置绳和张紧装置绳的紧固区域在电梯轿厢的下部区域中;
图4在与图1A和图2相同的图中,显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三实例,具有支持装置绳围绕驱动带轮的扩大环绕角度;
图5显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第四实例,类似地具有支持装置绳围绕驱动带轮的扩大环绕角度;和
图6采用放大视图更详细地显示了图1B。
下面通常应用于附图和进一步说明。
-附图不应视为真实尺寸。
-相同或类似结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结构元件在所有图中具有相同的标号。
-诸如右、左、上、下的陈述是指图中各自布置。
-偏转辊和偏转辅助辊在大致垂直于其旋转轴的断面中显示为黑色圆圈。
-驱动带轮在大体垂直于其旋转轴的断面中显示为圆形或椭圆形线。
-设置在一个电梯轿厢与上部对重偏转辊之间的支持装置绳和张紧装置绳的那些部分或延伸部分由与设置在另一电梯轿厢K2与上部对重偏转辊之间的支持装置与接紧装置绳的那些部分不同的线显示。
-利用通常的直径标记并利用号码1和2之一另外指示对于每次延伸对应的位置是否分别涉及支持装置绳或张力调节装置或两个支持装置绳或张力调节装置绳;此外,它指示涉及哪个支持装置绳或张紧装置绳。
-围绕驱动带轮的柔性支持装置绳的环绕角度通常以90°的倍数指示,即使当环绕角度略微偏离指示的值。该环绕角度会实质受偏转辊的数目、尺寸和位置影响。因此,关于下述描述和附图中的偏转辊的那些参数的表述被认为是实例。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1B和1C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电梯系统10的实施例的第一实例。这些是示意性侧视图或断面,在其基础上说明本发明的基本元件。在公共电梯竖井11中,新电梯系统10的下部电梯轿厢K1和上部电梯轿厢K2被一个设置在另一个上方,其中:它们能够彼此独立运动。
公共对重12另外设置在电梯竖井11中。该对重12采用所谓的2:1悬挂被悬挂在上部对重偏转辊装置12.1处。由术语对重偏转辊也可以理解为具有一个以上辊的辊装置。下部电梯轿厢K1的速度由v1表示;上部电梯轿厢K2的速度由v2表示;并且对重12的速度由v3表示。
用于下部电梯轿厢K1的第一驱动装置M1和用于上部电梯轿厢K2的第二驱动装置M2被设置在电梯竖井11的上部区域中。第一驱动带轮13.1与第一驱动装置M1联接;并且第二驱动带轮13.2与第二驱动装置M2联接。
此外,第一偏转辊14.1与下部电梯轿厢K1关联并且第二偏转辊14.2与上部电梯轿厢K2关联,两个偏转辊位于电梯竖井11的上部区域。
在其上部区域中,下部电梯轿厢K1在左侧具有第一紧固点15.1并且在右侧上具有第二紧固点15.11。在其上部区域中,上部电梯轿厢K2相似地在右侧具有第三紧固点15.2并且在左侧上具有第四紧固点15.22。如下面更详细地描述,电梯轿厢K1和K2以所谓的1:1悬挂被悬挂在柔性支持装置TA,TB。
该支持装置实质包括第一支持装置绳TA和第二支持装置绳TB,每个具有第一和第二端。该支持装置绳TA,TB以如下方式在紧固点15.1,15.11,15.2,15.22处被固定到电梯轿厢K1和K2:每个电梯轿厢K1和K2被悬挂在每个支持装置绳TA和TB处。有利地,每个支持装置绳TA和TB由两个或多个平行支持装置元件形成,诸如例如利用两条带或两根缆绳。然而,每个支持装置绳TA和TB也能够仅包括一条带或一根缆绳。这些支持装置绳TA和TB的支持结构优选地由钢、芳香族聚酰胺纤维(aramide)或Vectran制成。
该第一支持装置绳TA在第一紧固点15.1处由其第一端紧固到下部电梯轿厢K1,从那里向上延伸到第一偏转辊14.1,并且进一步到右边到第一驱动带轮13.1,它以至少90°的围绕角度围绕带轮13.1。
该第二支持装置绳TB在第二紧固点15.11处由其第一端紧固到下部电梯轿厢K1,从那里向上延伸到第一驱动带轮13.1,它以至少180°的围绕角度引导围绕驱动带轮13.1。
两个支持装置绳TA和TB从驱动带轮13.1一起平行地向下延伸到上部对重偏转辊12.1,在那里它们偏转经过180°。
从上部对重辊12.1,两个支持装置绳TA和TB沿向上方向一起向上延伸到第二驱动带轮13.2。第一支持装置绳TA围绕第二驱动带轮13.2以至少180°的围绕角度引导。第二支持装置绳TB围绕第二驱动带轮13.2以至少90°的环绕角度引导。从第二驱动带轮13.2,第一支持装置绳TA向下延伸到在上部电梯轿厢K2处的第三紧固点15.2,其第二端被紧固在那里。类似地,从第二驱动带轮13.2,第二支持装置绳TB向左延伸到偏转辊14.2,并且然后到上部电梯轿厢K2处的第四紧固点15.22,其第二端被紧固在那里。
图1C和6显示了如何以如下方式至少近似中央对称地经用于每个电梯轿厢K1和K2的支持装置绳TA和TB进行力引导:电梯轿厢围绕位于第一垂直中央平面E1的水平翻转轴翻转的趋势被抵消。在这里,这种悬挂形式也称作平衡悬挂,其将确保:即使在电梯轿厢K1和K2的非对称负载的情况中,防止它们的翻转(倾翻);或倾翻度保持在可管理的限度内。
图1A,2,3A,4和5显示了在电梯竖井的最上部区域中驱动带轮13.1和13.2的优选布置。从图6很明显,该驱动带轮13.1和13.2被垂直地布置,即具有水平轴A1和A2。
通过布置驱动装置M1和M2以高度一个在另一个上方地偏置,取得具有支持装置绳TA和TB的无冲突引导的特别优选的布置,其中:偏置优选地至少对应于驱动带轮13.1和13.2的半径。
在参照图1A,1B和1C的上述布置的情况中,支持装置绳TA,TB到一定程度交换其位置,即支持装置绳TA在左边被紧固到下部电梯轿厢K1而在右边紧固到上部电梯轿厢K2,并且支持装置绳TB在右边紧固到下部电梯轿厢K1而在左边紧固到上部电梯轿厢K2。因此实现两个支持装置绳TA,TB的总长度不明显不同,这相对于其性能(工作状态)是有利的,特别是热膨胀和弹性伸展。然而,支持装置绳TA,TB也可被不交叉地布置。
用于该电梯轿厢K1和K2在电梯竖井11中的垂直引导的引导设备包括两个静止导轨19,沿电梯竖井11的相对侧垂直延伸并以未显示的方式紧固。该引导设备另外包括未显示的引导体。与各自导轨19配合的两个引导体优选地采用垂直对准的布置被紧固在每个电梯轿厢K1和K2处的两侧处。在电梯轿厢K1和K2的每侧处的引导主体优选地以最大可能垂直空隙安装。
根据本发明的配置是这样:对重12被布置在一个导轨19的区域中,并利用垂直引导,类似地沿该导轨19在对重导轨(未示出)处运动,其中:导轨19被布置在一方面的电梯轿厢K1和K2与另一方面的对重12之间。
图2显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二实例。这包括参照图1A,1B和1C描述的所有结构元件,以及另外的设备(也称作补偿缆绳张紧设备(ASS)),以更好地调节支持装置绳TA和TB的张力,并更好地引导电梯轿厢K1和K2以及对重12。
为此目的,根据图2的电梯系统10包括在底部处悬挂在对重12处的下部对重偏转辊12.2。第五紧固点15.3被布置在左底部处的下部电梯轿厢K1的下部区域处,并且第六紧固点15.33在右底部处。第七紧固点15.4被设置在右底部处的上部电梯轿厢K2的下部区域,并且第八紧固点15.44在左底部处。
此外,称作第一辅助辊16.1和第二辅助辊16.2的两个偏转辊位于竖井11在左侧的下部区域中。此外,提供了另两个偏转辊,称作第三辅助辊17.1和第四辅助辊17.2。此外,根据图2的电梯系统10包括张紧装置,实质包括第一张紧装置绳SA和第二张紧装置绳SB。
第一张紧装置绳SA通过其第一端紧固在下部电梯轿厢K1的第五紧固点15.3,并从那里围绕辅助辊16.1和17.1延伸。第二张紧装置绳SB在其第一端处被紧固在下部电梯轿厢K1的第六紧固点15.33处,并从那里围绕辅助辊17.1延伸。然后,两个张紧装置绳SA和SB一起从偏转辊17.1延伸到下部对重偏转辊12.2,在那里,它们被偏转并随后一起引导到辅助辊17.2。从辅助辊17.2出来,第一张紧装置绳SA向上延伸到上部电梯轿厢K2的第七紧固点15.4。类似地,从辅助辊17.2出来,第二张紧装置绳SB延伸到辅助辊16.2,并从那里向上到上部电梯轿厢K2的第八紧固点15.44。参照图1对支持装置绳TA和TB的位置变化进行的陈述同样适用于张紧装置绳SA和SB的交叉。
优选地,每个支持装置绳SA和SB由两个或多个平行张紧装置元件形成,诸如例如利用两条带或两根缆绳。然而,每个张紧装置绳SA,SB可以仅包括一条带或一根缆绳。这些支持装置绳SA,SB的支持结构优选地由钢、芳香族聚酰胺纤维(aramide)或Vectran制成。
张紧辅助物优选地设置在张紧装置绳SA,SB的区域中的电梯竖井11中或电梯竖井11处,以便能够机械地张紧张紧装置绳SA,SB。这些张紧辅助物未显示在图中。
第一和第二紧固区域15.1,15.11以及第五和第六紧固区域15.3,15.33或者如图2所示,每个都位于电梯轿厢K1的下部区域或上部区域上,或如图3A和3B所示,共同在电梯轿厢K1的下部或上部区域中。如果第一和第二紧固区域15.1,15.11位于电梯轿厢K1的上部区域中并且第五和第六紧固区域15.3,15.33在电梯轿厢K1的下部区域中,则优点在于使用了更短的支持装置绳TA,TB。原理上,第一和第二紧固区域15.1,15.11在电梯轿厢K1的下部区域中并且第五和第六紧固区域15.3,15.33在上部区域中的相反布置也是可以的。如果第一和第二紧固区域15.1,15.11与第五和第六紧固区域15.3,15.33一起位于电梯轿厢K1的下部区域或上部区域中,则优点在于电梯轿厢K1结构简单。该力引导结构则实质包括单个梁(单跨梁)。
类似的理由也适用于第三、第四、第七和第八紧固区域15.2,15.22,15.4,15.44,它们或者如图3A和3C所示,共同位于电梯轿厢K2的上部或下部区域中,或者如图2所示,每个位于电梯轿厢K2的上部区域或下部区域B2中。如果第七和第八紧固区域15.4,15.44位于电梯轿厢K2的下部区域B2中并且第三和第四紧固区域15.2,15.22位于电梯轿厢K2的上部区域中,则优点在于使用了更短的张紧装置绳SA,SB。原理上,第三和第四紧固区域15.2,15.22在电梯轿厢K2的下部区域中并且第七和第八紧固区域15.4,15.44在上部区域中的相反布置也是可以的。如果第七和第八紧固区域15.4,15.44与第三和第四紧固区域15.2,15.22一起位于电梯轿厢K2的上部区域或下部区域中,则优点在于电梯轿厢K1的结构简单。因此,力引导结构实质包括单个梁(单跨梁)。
该紧固区域15的如图2,3A,3B和3C中所示的定位形式也类似地可用于图4和5中所示的实施例的如下实例。另外,对于专家很明显:图4和5的实施例的实例可以类似地配置根据图2,3A,3B,3C的ASS系统。
图4显示了类似于图1的实施例的实例,实际上没有电梯竖井11,但具有支持装置绳TA和TB的不同引导,以通过支持装置绳TA,TB围绕驱动带轮的围绕角度超过90°并且优选地从180°到270°以改进或确保其牵引。
为此目的,根据图4,第一支持装置绳TA从第一紧固点15.1向上延伸到上部电梯轿厢K2并围绕偏转辊14.1并从那里向右到第一驱动带轮13.1。如在根据图1的布置的情况中,第一支持装置绳TA则在第一环绕阶段(phase)中引导经过90°,并接着又经过90°围绕第一驱动带轮13.1。从那里,它通到左边,并且从而返回到偏转辊14.1,并且从这再次向右到第一驱动带轮13.1,围绕它,它目前再一次沿着至少90°在第二围绕阶段中引导。根据图1是90°的第一支持装置绳TA围绕第一驱动带轮13.1的整个围绕角度目前根据图4是270°。其中,180°被分配给第一围绕阶段并且90°分配给第二围绕阶段。自第一驱动带轮13.1,第一支持装置绳TA向下延伸到对重偏转辊12.1并且随后向上到第二驱动带轮13.2。第一支持装置绳TA则围绕驱动带轮13.2引导180°,并最终通到上部电梯轿厢K2处的第三紧固点15.2。
第二支持装置绳TB从下部电梯轿厢K1处的第二紧固点15.11围绕第一驱动带轮13.1延伸,其中:其围绕第一驱动带轮13.1的环绕角度为180°。自第一驱动带轮13.1出来,与第一支持装置绳TA一起,第二支持装置绳TB延伸到上部对重偏转辊12.1,并从这向上到第二驱动带轮13.2。在那里,第二支持装置绳TB围绕第二驱动带轮13.2以90°的围绕角度在第一环绕阶段引导。从第二驱动带轮13.2,第二支持装置绳TB则向左通到偏转辊14.2,在那里,它偏转经过180°,并且从而向右引导回到第二驱动带轮13.2。在这里,它在第二环绕阶段再次围绕驱动带轮13.2引导,并且特别地,这次具有180°的环绕角度。另外,它被再次向左引导到偏转辊14.2,并且从这里,它最后向下到上部电梯轿厢K2的第四紧固点15.22。第二支持装置绳TB围绕第二驱动带轮13.2的整个围绕角度根据图1是90°,现在根据图4是270°。其中,90°被分配给第一环绕阶段并且180°分配给第二环绕阶段。
图5显示了新电梯系统10的实施例的另一形式,其中:类似地,如根据图4,实现了超过90°的围绕驱动带轮13.1,13.2的环绕角度,其中:在图5中仅显示关于上部电梯轿厢K2和第二驱动带轮13.2。图中显示了上部电梯轿厢K2、具有上部对重偏转辊12.1的对重12、偏转辊14.2、驱动带轮13.2和一方面设置在紧固点15.2和15.22与上部对重偏转辊12.1之间的支持装置绳TA和TB的那些延伸部分(段)(run)。图5中所示的实施例的形式包括另外的偏转辊14.3和14.4。
第一支持装置绳TA从第三紧固点15.2出来,向上延伸到偏转辊14.4,并且进一步到驱动带轮13.2,沿着它,它在第一环绕阶段经过近似90°被引导。从那里,第一支持装置绳TA向下延伸,围绕偏转辊14.3,并返回到驱动带轮13.2,沿着它,它在第二环绕阶段中经过近似180°被引导。总共,支持装置TA因此以270°围绕驱动带轮13.2。从驱动带轮13.2,支持装置绳TA向下延伸到对重偏转辊12.1。
从上部电梯轿厢K2处的第四紧固点15.22出来,第二支持装置绳TB向上延伸到偏转辊14.2,并且进一步到驱动带轮13.2,围绕驱动带轮13.2,它在第一环绕阶段经过近似90°被引导。从那里,第二支持装置绳TB向下延伸,围绕偏转辊14.3,并进一步到驱动带轮13.2,沿着驱动带轮13.2,它现在在第二环绕阶段中被引导经过近似180°。总共,支持装置绳TB因此围绕驱动带轮13.2经过270°。与第一支持装置绳TA一起,第二支持装置绳TB接着向下延伸到对重偏转辊12.1。支持装置绳TA和TB的进一步的过程未显示,但对于任何专业人业,从上述描述已很明显。
图6是图1B的放大视图,其中:显示了图1B中没有出现或不明显的细节。特别地,显示了由导轨19的两个纵向轴确定的第一垂直中央平面E1和与其垂直定向的第二垂直中央平面E2。两个中央平面E1和E2在垂直中央轴处交叉,这在图6中仅可看到最上面的点X。
在下部电梯轿厢K1处,不仅第一紧固点15.1而且第二紧固点15.11与第一垂直中央平面E1间隔开,并且具体地间隔相同或至少近似相同的路径s1。两个紧固点15.1,15.11位于第一垂直中央平面E1和第二垂直中央平面E2的相对侧上,以实现下部电梯轿厢K1的平衡悬挂。它们优选地关于垂直中央轴上的点旋转对称地设置,或至少近似旋转对称地设置。然而,根据各自应用,关于第一垂直中央平面E1的统一间隔s1就足够了。
同样地,在上部电梯轿厢K2处的第三紧固点15.2和第四紧固点15.22与第一垂直中央平面E1间隔开,并且具体地隔开相同或至少大致相同的路径s2。两个紧固点15.2,15.22位于第一垂直中央平面E1和第二垂直中央平面E2的相对侧上,并且在每个实例中也在中央平面的与紧固点15.1和15.11的不同侧上。这种布置也取得了平衡的悬挂。它们优选地关于垂直中央轴上的点X旋转对称地设置,或至少近似旋转对称地设置。然而,根据各自应用,关于平面E1的统一间隔s2就足够了。
它利用紧固点15.1,15.11或15.2,15.22的这种特殊的布置实现,其中电梯轿厢K1和K2以平衡方式悬挂,以便很大程度上防止了电梯轿厢围绕位于第一垂直中央平面E1的水平倾翻轴的倾翻运动。
第一驱动带轮13.1具有第一轴线A1,并且第二驱动带轮13.2具有第二轴线A2。该偏转辊14.1具有第三轴线A3,并且偏转辊14.2具有第四轴线A4。
第一轴线A1和第二轴线A2的投影(projection)在第一垂直中央平面E1上的点P处交叉,并包括角度W。这个角度W优选地位于180度与90度之间。
由于两个电梯轿厢K1,K2通过公共支持装置TA,TB与仅一个对重12连接的事实,并且由于电梯轿厢K1,K2的1:1悬挂和对重12的2:1悬挂的特殊形式,根据各自的行驶状况,导致不同的速度v1,v2和v3。如果电梯轿厢K1以速度v1向上运动,同时电梯轿厢K2静止,对重12则以v3=v1/2向下运动。如果电梯轿厢K2以速度v2向下运动,同时电梯轿厢K1静止,对重12则以v3=v2/2向上运动。如果电梯轿厢K1,K2以相同的速度v1=v2向彼此运动,则v3等于零。如果电梯轿厢K1和电梯轿厢K2以相同的速度v1=v2向下运动,则对重12向上运动,并且v3=v1=v2。

Claims (13)

1.电梯系统(10),具有:
-下部电梯轿厢(K1),
-上部电梯轿厢(K2),
-对重(12),
-用于驱动下部电梯轿厢(K1)的第一驱动装置(M1),
-用于驱动上部电梯轿厢(K2)的第二驱动装置(M2),
-两个平行延伸的导轨(19),其位于第一垂直中央平面(E1)的区域中,并且下部电梯轿厢(K1)和上部电梯轿厢(K2)被引导在其间,并且
-具有用于电梯轿厢(K1,K2)和对重(12)的支持装置(TA,TB),
其特征在于:支持装置(TA,TB)
-包括具有第一和第二端的第一支持装置绳(TA),和
-包括具有第一和第二端的第二支持装置绳(TB),其中:
-下部电梯轿厢(K1)
-在第一垂直中央平面(E1)的第一侧和垂直于第一垂直中央平面(E1)的第二垂直中央平面(E2)的第一侧上悬挂在第一支持装置绳(TA)的第一端处,并且
-在第一垂直中央平面(E1)的第二侧和第二垂直中央平面(E2)的第二侧上悬挂在第二支持装置绳(TB)的第一端处;和
-上部电梯轿厢(K2)
-在第一垂直中央平面(E1)的第一侧和第二垂直中央平面(E2)的第二侧上悬挂在第一支持装置绳(TA)的第二端处;和
-在第一垂直中央平面(E1)的第二侧和第二垂直中央平面(E2)的第一侧上悬挂在第二支持装置绳(TB)的第二端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10),其特征在于:在下部电梯轿厢(K1)的上部区域中
-第一支持装置绳(TA)的第一端被紧固在第一紧固点(15.1)处,和
-第二支持装置绳(TB)的第一端被紧固在第二紧固点(15.11)处,
其中:两个紧固点(15.1,15.11)距第一垂直中央平面(E1)的间隔(s1)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10),其特征在于:在下部电梯轿厢(K1)的下部区域中
-第一支持装置绳(TA)的第一端被紧固在第一紧固点(15.1)处,和
-第二支持装置绳(TB)的第一端被紧固在第二紧固点(15.11)处,
其中:两个紧固点(15.1,15.11)距第一垂直中央平面(E1)的间隔(s1)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梯系统(10),其特征在于:第一紧固点(15.1)和第二紧固点(15.11)侧向邻近下部电梯轿厢(K1)从而引导从第一紧固点(15.1)开始的第一支持装置绳(TA)和从第二紧固点(15.11)开始的第二支持装置绳(TB)向上并侧向地经过上部电梯轿厢(K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10),其特征在于:在上部电梯轿厢(K2)的上部区域中
-第一支持装置绳(TA)的第二端被紧固在第三紧固点(15.2)处,和
-第二支持装置绳(TB)的第二端被紧固在第四紧固点(15.22)处,
其中:两个紧固点(15.2,15.22)距第一垂直中央平面(E1)的间隔(s2)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10),其特征在于:在上部电梯轿厢(K2)的下部区域中
-第一支持装置绳(TA)的第二端被紧固在第三紧固点(15.2)处,和
-第二支持装置绳(TB)的第二端被紧固在第四紧固点(15.22)处,
其中:两个紧固点(15.2,15.22)距第一垂直中央平面(E1)的间隔(s2)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10),其特征在于:从下部电梯轿厢(K1)处的第一紧固点(15.1)开始的第一支持装置绳(TA),
-向上延伸经过第一偏转辊(14.1),从第一偏转辊(14.1)侧向地经过由第一驱动装置(M1)驱动的第一驱动带轮(13.1),到支持对重(12)的上部对重偏转辊(12.1),从上部对重偏转辊(12.1)
-向上围绕由第二驱动装置(M2)驱动的第二驱动带轮(13.2),并从第二驱动带轮(13.2)
-向下到上部电梯轿厢(K2)处的第三紧固点(15.2),
其中:第一支持装置绳(TA)的设置在第一紧固点(15.1)和第一偏转辊(14.1)之间的部分被侧向地引导经过上部电梯轿厢(K2),并且在于:从下部电梯轿厢(K1)处的第二紧固点(15.11)开始的第二支持装置绳(TB)
-向上延伸围绕由第一驱动装置(M1)驱动的驱动带轮(13.1),并从驱动带轮(13.1)
-向下延伸到支持对重(12)的上部对重偏转辊(12.1),并且从上部对重偏转辊(12.1)
-向上延伸围绕由第二驱动装置(M2)驱动的第二驱动带轮(13.2),并从第二驱动带轮(13.2)
-侧向延伸到第二偏转辊(14.2)并且然后
-向下延伸到上部电梯轿厢(K2)处的第四紧固点(15.22),
其中:第二支持装置绳(TB)的介于第二紧固点(15.11)和由第一驱动装置(M1)驱动的第一驱动带轮(13.1)之间的部分被侧向地引导经过上部电梯轿厢(K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梯系统(10),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持装置绳(TA,TB)在两个环绕阶段总共超过180°地围绕驱动带轮(13.1,13.2);
-从下部电梯轿厢(K1)处的第一紧固点(15.1)开始的第一支持装置绳(TA)在由第一偏转辊(14.1)偏转之后,并且在第一环绕阶段中以90°环绕第一驱动带轮之后,在该第一环绕阶段中又以90°环绕第一驱动带轮(13.1),再次延伸到第一偏转辊(14.1)并返回到第一驱动带轮(13.1),并在第二环绕阶段中,再次以90°环绕第一驱动带轮(13.1),并且在于:
-从上部电梯轿厢(K2)处的第四紧固点(15.22)开始的第二支持装置绳(TB),在由第二偏转辊(14.2)偏转之后,并且在第一环绕阶段中以90°围绕第二驱动带轮(13.2)之后,在该第一环绕阶段中又以90°环绕第二驱动带轮(13.2),再次延伸到偏转辊(14.2)并返回到第二驱动带轮(13.2),并在第二环绕阶段中,再次以90°环绕第二驱动带轮(13.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梯系统(10),其特征在于:
-用于两个支持装置绳(TA,TB)的偏转的第三偏转辊(14.3)和
-用于第一支持装置绳(TA)的偏转的第四偏转辊(14.4)被布置,并且在于
-从上部电梯轿厢(K2)处的第三紧固点(15.2)开始,第一支持装置绳(TA)经第四偏转辊(14.4)引导到第二驱动带轮(13.2),在第一环绕阶段以90°环绕第二驱动带轮(13.2),从那里延伸到第三偏转辊(14.3)并返回到第二驱动带轮(13.2),并在第二环绕阶段中,再次以至少180°环绕第二驱动带轮(13.2),并且在于
-从第四紧固点(15.22)开始,第二支持装置绳(TB)经第二偏转辊延伸,并在第一环绕阶段中以90°环绕第二驱动带轮(13.2)之后,到第三偏转辊(14.3)并返回到第二驱动带轮(13.2),并在第二环绕阶段中,再次以至少180°环绕第二驱动带轮(13.2)。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设置了在电梯轿厢(K1,K2)上施加向下方向的张力的张紧装置(16.1,16.2,17.1,17.2,12.2,SA,SB)。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梯系统(10),其特征在于:张紧装置(16.1,16.2,17.1,17.2,12.2,SA,SB)包括
-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第一张紧装置绳(SA),
-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第二张紧装置绳(SB),
-下部电梯轿厢(K1)的下部区域处的第五紧固点(15.3),用于紧固第一张紧装置绳(SA)的第一端,
-下部电梯轿厢(K1)的下部区域处的第六紧固点(15.33),用于紧固第二张紧装置绳(SB)的第一端,
-上部电梯轿厢(K2)的下部区域处的第七紧固点(15.4),用于紧固第一张紧装置绳(SA)的第二端,
-上部电梯轿厢的下部区域处的第八紧固点(15.44),用于紧固第二张紧装置绳(SB)的第二端,
-四个偏转辅助辊(16.1,16.2,17.1,17.2)和
-下部对重偏转辊(12.2),其悬挂在对重(12)处,其中:
第一张紧装置绳(SA)从下部电梯轿厢(K1)处的第五紧固点(15.3)向下延伸,并围绕第一辅助辊(16.1),从第一辅助辊(16.1)侧向延伸并围绕第三辅助辊(17.1),从第三辅助辊(17.1)向上延伸并围绕下部对重偏转辊(12.2),从下部对重偏转辊(12.2)向下延伸并围绕第四辅助辊(17.2),并从第四辅助辊(17.2)向上延伸到上部电梯轿厢(K2)处的第七紧固点(15.4),其中:第二张紧装置绳(SB)从下部电梯轿厢(K1)处的第六紧固点(15.33)向下延伸,并围绕第三辅助辊(17.1),从第三辅助辊(17.1)向上并围绕下部对重偏转辊(12.2),从下部对重偏转辊(12.2)向下延伸并围绕第四辅助辊(17.2),从第四辅助辊(17.2)侧向延伸并围绕第二辅助辊(16.2),并从第二辅助辊(16.2)向上延伸到上部电梯轿厢(K2)处的第八紧固点(15.44),并且其中:第一张紧装置绳(SA)的在上部电梯轿厢(K2)处的第七紧固点(15.4)和第四辅助辊(17.2)之间延伸的部分以及第二张紧装置绳(SB)的在第八紧固点(15.44)和第二辅助辊(16.2)之间延伸的部分侧向地引导经过下部电梯轿厢(K1)。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10),其特征在于:支持装置绳(TA,TB)由缆绳或带形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梯系统(10),其特征在于:张紧装置绳(SA,SB)由缆绳或带形成。
CN2007101994724A 2006-12-14 2007-12-13 电梯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050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06126177 2006-12-14
EP06126177.2 2006-12-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05037A CN101205037A (zh) 2008-06-25
CN101205037B true CN101205037B (zh) 2010-06-16

Family

ID=380020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99472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05037B (zh) 2006-12-14 2007-12-13 电梯系统

Country Status (15)

Country Link
EP (1) EP1935827B1 (zh)
JP (1) JP5169184B2 (zh)
KR (1) KR20080055706A (zh)
CN (1) CN101205037B (zh)
AU (1) AU2007242955B2 (zh)
BR (1) BRPI0705020A (zh)
CA (1) CA2613937A1 (zh)
HK (1) HK1122783A1 (zh)
MX (1) MX2007014956A (zh)
MY (1) MY149179A (zh)
NZ (1) NZ563709A (zh)
RU (1) RU2443619C2 (zh)
SG (1) SG144079A1 (zh)
TW (1) TWI398397B (zh)
ZA (1) ZA20071058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63405A (zh) * 2010-06-21 2010-10-20 宁波华夏一品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单井道内双轿厢互为对重的曳引式电梯
CN103072877A (zh) * 2013-01-28 2013-05-01 舒马克电梯(张家港)有限公司 一种单井道双轿厢电梯
DE102013110778A1 (de) 2013-09-30 2015-04-02 Thyssenkrupp Elevator Ag Aufzuganlage
CN103693535A (zh) * 2013-12-17 2014-04-02 苏州久德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电梯曳引装置
SG11202000750VA (en) * 2017-08-17 2020-02-27 Inventio Ag Elevator system
CN108358025A (zh) * 2018-01-16 2018-08-03 日立电梯(上海)有限公司 可调节双轿厢
WO2023223554A1 (ja) * 2022-05-20 2023-11-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及びその改修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31962A (en) * 1908-05-01 1909-08-24 James Rountree Disappearing bed.
US1837643A (en) * 1931-03-28 1931-12-22 Otis Elevator Co Elevator system
US1911834A (en) * 1931-02-26 1933-05-30 Otis Elevator Co Elevator system
US5699879A (en) * 1996-05-06 1997-12-23 Sakita; Masami Elevator system
CN1409687A (zh) * 2000-10-10 2003-04-0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装置
EP1700809A1 (de) * 2005-03-12 2006-09-13 ThyssenKrupp Aufzugswerke GmbH Aufzuganlage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763198A (en) * 1926-12-31 1930-06-10 Westinghouse Electric & Mfg Co Dual elevator system and control
US4753322A (en) * 1986-06-03 1988-06-28 Otis Elevator Company Triple-wrap traction arrangement
DE9201374U1 (zh) * 1992-02-05 1992-04-02 C. Haushahn Gmbh & Co, 7000 Stuttgart, De
FI112350B (fi) * 2001-10-29 2003-11-28 Kone Corp Hissijärjestelmä
JP2005089086A (ja) * 2003-09-17 2005-04-0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JP2006036487A (ja) * 2004-07-28 2006-02-09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4861676B2 (ja) * 2005-10-24 2012-01-2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31962A (en) * 1908-05-01 1909-08-24 James Rountree Disappearing bed.
US1911834A (en) * 1931-02-26 1933-05-30 Otis Elevator Co Elevator system
US1837643A (en) * 1931-03-28 1931-12-22 Otis Elevator Co Elevator system
US5699879A (en) * 1996-05-06 1997-12-23 Sakita; Masami Elevator system
CN1409687A (zh) * 2000-10-10 2003-04-0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装置
EP1700809A1 (de) * 2005-03-12 2006-09-13 ThyssenKrupp Aufzugswerke GmbH Aufzuganlag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07242955B2 (en) 2013-08-29
HK1122783A1 (en) 2009-05-29
ZA200710588B (en) 2008-11-26
CA2613937A1 (en) 2008-06-14
SG144079A1 (en) 2008-07-29
RU2443619C2 (ru) 2012-02-27
BRPI0705020A (pt) 2008-08-12
MX2007014956A (es) 2009-02-12
KR20080055706A (ko) 2008-06-19
EP1935827A1 (de) 2008-06-25
JP2008150213A (ja) 2008-07-03
JP5169184B2 (ja) 2013-03-27
TW200833593A (en) 2008-08-16
CN101205037A (zh) 2008-06-25
AU2007242955A1 (en) 2008-07-03
MY149179A (en) 2013-07-31
RU2007146373A (ru) 2009-06-20
TWI398397B (zh) 2013-06-11
EP1935827B1 (de) 2013-03-27
NZ563709A (en) 2009-06-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05037B (zh) 电梯系统
CN1934022B (zh) 电梯
CN100364874C (zh) 不带对重的电梯
AU2002339284B2 (en) Elevator system
RU2412894C2 (ru) Лифтовая установка
US20080142308A1 (en) Elevator system
KR101051638B1 (ko) 엘리베이터
TWI419828B (zh) 具有二台升降機之升降裝置
KR20050065671A (ko) 평형추가 없는 트랙션 시브 엘리베이터
US9546076B2 (en) Suspension arrangement and guide shoe arrangement for an elevator
KR101148817B1 (ko) 엘리베이터 로프 보정 장치
CN1882492A (zh) 电梯滑轮装置
CN104781177A (zh) 电梯和用于现代化改造电梯的方法
CN101356110B (zh) 电梯装置
KR20160135330A (ko) 평형 로프 텐셔닝 디바이스를 포함하는 엘리베이터
CN101205036A (zh) 电梯系统
CN100358792C (zh) 电梯
WO2004022471A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00556790C (zh) 电梯设备
EP3424863A1 (en) Multiple leaders for load bearing member sway reduction
US20100089706A1 (en) Arrangement for compensating the rope forces of a traction sheave elevator
FI119235B (fi) Hissi ja menetelmä tasauslaitteen ennalta valitulta kompensointialueelta poikkeamisen havaitsemiseksi
JP5080960B2 (ja) エレベータのコンペンロープ外れ止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616

Termination date: 202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