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58025A - 可调节双轿厢 - Google Patents

可调节双轿厢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58025A
CN108358025A CN201810041281.3A CN201810041281A CN108358025A CN 108358025 A CN108358025 A CN 108358025A CN 201810041281 A CN201810041281 A CN 201810041281A CN 108358025 A CN108358025 A CN 1083580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
rope
motor
double
lower c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04128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卜银剑
黄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Elevator China Co Ltd
Hitachi Elevator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Elevator China Co Ltd
Hitachi Elevator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Elevator China Co Ltd, Hitachi Elevator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Elevator Chin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041281.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358025A/zh
Publication of CN1083580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5802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2Cages, i.e. cars
    • B66B11/0226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walls assembly, decorative panels, comfort equipment, thermal or sound insul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7/00Other common features of elevators
    • B66B7/06Arrangements of ropes or cables
    • B66B7/08Arrangements of ropes or cables for connection to the cars or cages, e.g. coupl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调节双轿厢,其包括:一双轿厢框架、上轿厢、下轿厢、轮系装置、绳索、导轨和电机;其中,所述双轿厢框架安装在一电梯井道内;所述上轿厢和所述下轿厢设置在所述双轿厢框架中,且上下设置;所述轮系装置分别设置在所述上轿厢、所述下轿厢和所述双轿厢框架上;所述绳索通过所述轮系装置将所述上轿厢和所述下轿厢连接在一起,所述绳索固定设置在所述双轿厢框架上;所述电机固定连接在所述上轿厢或所述下轿厢,所述电机锁紧在所述导轨上,使所述上轿厢和所述下轿厢位置固定。

Description

可调节双轿厢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调节双轿厢。
背景技术
电梯作为高层建筑必不可少的垂直交通工具。通常电梯有一轿厢和一配重,通过钢丝绳将它们连接起来,钢丝绳通过驱动装置的曳引带动,使电梯轿厢和对重在电梯内导轨上做上下运动。随着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增多,楼层数不断增多,超高层办公建筑的发展离不开电梯技术的支持。当摩天楼的建设不断超越新的高度时,人们对电梯的运输能力也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提高电梯的运输能力同时减少电梯井道所占面积成为电梯发展的重要课题。
于是,提出了一种双轿厢的设计方案。该种双轿厢是安装在同一电梯井道中。所述双轿厢包括了双轿厢框架110、上轿厢120、下轿厢130,并且采用液压缸结构140或剪刀结构140以连接上轿厢120和下轿厢130,参见图1A或图1B所示,从而实现两个轿厢相对位置的变化。
然而,该种设计方案存在以下缺陷:1)现有的双轿厢是通过刚性结构使得上下两轿厢连接在一起,由于是刚性连接,轿厢内的人员舒适感会有一定降低;2)上下两轿厢是通过刚性连接,上轿厢所有的自重及乘客重量均作用于下轿厢上,从而较大程度地增加了对下轿厢的强度要求,并且上轿厢自重和乘客重量均需液压缸形式或剪刀结构形式承受,对液压缸和剪刀结构的要求较高;3)当上下轿厢中均为空载和满载的情况下,对于下轿厢使用的防振橡胶的使用条件变化较大,从而造成防振橡胶的性能下降并防振橡胶的成本增加;4)对于采用液压缸形式和剪刀结构形式,可实现上下两轿厢的位移量较小,当需求两轿厢较大的位移量时无法实现。
有鉴于此,需要提供一种新型的双轿厢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节双轿厢,其不仅能够实现上下轿厢的柔性连接,改善轿厢内乘客的舒适感,而且使上下轿厢受力正常,避免了下轿厢受力过大。另外,所述双轿厢可以使用较小的力来使上下轿厢实现较大的位移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调节双轿厢,其包括:一双轿厢框架、上轿厢、下轿厢、轮系装置、绳索、导轨和电机;其中,所述双轿厢框架安装在一电梯井道内;所述上轿厢和所述下轿厢设置在所述双轿厢框架中,且上下设置;所述轮系装置分别设置在所述上轿厢、所述下轿厢及所述双轿厢框架上;所述绳索通过所述轮系装置将所述上轿厢和所述下轿厢连接在一起,所述绳索固定设置在所述双轿厢框架上;所述电机固定连接在所述上轿厢或所述下轿厢,所述电机锁紧在所述导轨上,使所述上轿厢和所述下轿厢位置固定。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轮系装置包括第一轮子和第二轮子,在所述上轿厢底部和所述下轿厢底部分别安装两个第一轮子,在所述双轿厢框架上安装有一第二轮子,其中所述第一轮子用于起到动滑轮的作用,所述第二轮子用于起到定滑轮及导向的作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绳索首尾相连,绕着所述轮系装置形成一封闭圈。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当所述电机带动所述上轿厢向上运动1米时,所述绳索呈松弛状态,所述下轿厢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运动1米,所述绳索又呈张紧状态,从而所述上轿厢和所述下轿厢之间的间距增大为2米。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导轨为至少一个。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机为直线电机,所述电机的数量为至少一个。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机所产生的功率等于所述上轿厢和所述下轿厢的重量差值乘以所述上轿厢或所述下轿厢的速度值。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绳索为钢丝绳索,用于使所述上轿厢和所述下轿厢之间的连接为柔性连接。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通过滑轮轮系和直线电机的组合,实现上下轿厢位移的调节。另外,上下轿厢采用柔性连接,更利于轿厢内人员的舒适感;上下轿厢通过动滑轮轮系结构,上下轿厢的重量可以相互抵消,从而直线电机只要承受较小的力便可调节上下轿厢的位置。另外,本发明还可以通过较小的位移实现轿厢运动距离翻倍的效果。
附图说明
结合参考以下的附图和详细说明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的目的、特性和优势,其中:
图1A是一种采用液压缸形式的传统双轿厢的结构示意图;
图1B是一种采用剪刀结构形式的传统双轿厢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可调节双轿厢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参考附图,将具体描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在整个说明书中,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在不同的附图提供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但是它们表示相同或相似的组件。此外,在本发明的下文描述中,若并入本文的已知功能和配置的详细描述会使本发明的主题变得不清楚,因而将其省略。
另外,在描述本发明的组件时,可以使用术语,例如第一、第二、A、B、(a)、(b)等类似词。这些术语仅是为了将一结构组件与其他结构组件区别出来,并且一相应结构组件的属性、次序、顺序等不应受限于该术语。应当指出,当在说明书中描述一个组件与另一个组件“连接”“耦接”“接合”时,虽然说明第一个组件可以直接地与第二个组件“连接”“耦接”“接合”,一第三个组件也可能在第一个组件与第二组件之间“连接”“耦接”“接合”。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可调节双轿厢的结构示意图。
参见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调节双轿厢,其包括:一双轿厢框架210、上轿厢220、下轿厢230、轮系装置250、绳索240、导轨260和电机270。
具体而言,所述双轿厢框架210安装在一电梯井道内。本发明所述可调节双轿厢是针对单个电梯井道而设计的。也就是说,所述上轿厢220和所述下轿厢230是在同一个电梯井道中。所述上轿厢220和所述下轿厢230设置在所述双轿厢框架210中,且上下设置。
所述轮系装置250分别设置在所述上轿厢220、所述下轿厢230及所述双轿厢框架210上。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轮系装置250包括第一轮子和第二轮子,在所述上轿厢220底部和所述下轿厢230底部分别安装两个第一轮子251,在所述双轿厢框架210安装有一个第二轮子252,其中所述第一轮子251用于起到动滑轮的作用,所述第二轮子252用于起到定滑轮及导向的作用。因此,通过像上文所述的具有联动功能的轮系装置250的设计,使得所述上轿厢220的重量与所述下轿厢230的重量相互抵消。
所述绳索240通过所述轮系装置250将所述上轿厢220和所述下轿厢230连接在一起,所述绳索240固定设置在所述双轿厢框架210上。如图2所示,所述绳索240首尾相连,绕着所述轮系装置250形成一封闭圈。
由于所述绳索240为钢丝绳索,用于使所述上轿厢220和所述下轿厢230之间的连接为柔性连接,而不是刚性连接(如背景技术中所采用的液压缸形式或剪刀结构形式),这样,使得所述上轿厢220和所述下轿厢230相对独立,而且改善了轿厢内人员的舒适感。
所述导轨260为至少一个。优选地,所述导轨260为多个,且平行对称设置。
所述电机270固定连接在所述上轿厢220或所述下轿厢230,当然也可以在所述上轿厢220和所述下轿厢230上均安装电机270。所述电机270锁紧在所述导轨260上,使所述上轿厢220和所述下轿厢230位置固定。另外,所述电机270为直线电机,直线电机可以使得轿厢沿直线运动,满足使用要求。所述电机270的数量为至少一个,优选的,所述电机为多个,且平行对称设置,这样使得电机270的受力更好。
由于所述上轿厢220和所述下轿厢230通过轮系装置250而连接,因此,所述上轿厢220和所述下轿厢230的重量相互抵消。这样,所述电机270所产生的功率只需要满足以下条件即可:所述电机270所产生的功率等于所述上轿厢220和所述下轿厢230的重量差值乘以所述上轿厢220或所述下轿厢230的速度值。于是,可以实现提供较小的力来调节所述上轿厢220和所述下轿厢230的位移。需注意的是,在此处,所述上轿厢220和所述下轿厢230的速度值是相同的。当所述电机270安装在上轿厢220时,所述电机270所产生的功率等于所述上轿厢220和所述下轿厢230的重量差值乘以所述上轿厢220的速度值。当所述电机270安装在下轿厢230时,所述电机270所产生的功率等于所述上轿厢220和所述下轿厢230的重量差值乘以所述下轿厢230的速度值。
继续参见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当所述电机270带动所述上轿厢220向上运动1米时,所述绳索240呈松弛状态,所述下轿厢230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运动1米,所述绳索240又呈张紧状态,从而所述上轿厢220和所述下轿厢230之间的间距增大为2米。也就是说,当电机270带动所述上轿厢220向上运行时,与此同时,所述下轿厢230向下运行相同的位移量,从而使得所述上轿厢220和所述下轿厢230的间距翻倍,以完成上下轿厢230的位置调节。因此,与现有采用液压缸形式或剪刀结构形式的双轿厢相比,本发明所述可调节双轿厢可以实现较大的位移量。
如上文所述,构成本发明实施例的所有组件是以单个单元结合而成,或是以单个单元结合地进行操作,本发明的实施例不仅仅限于此。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情况下,在所有结构组件中,至少两个组件可以选择性结合和操作。
尽管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已经说明了用途,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发明的精神的情况下能够理解不同的修改、补充和替代,这些修改、补充和替代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在本发明中所披露的实施例意在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并且该些实施例并不限定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的范围要根据附属的权利要求,例如所有的技术想法包括等同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来进行解释。

Claims (8)

1.一种可调节双轿厢,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双轿厢框架、上轿厢、下轿厢、轮系装置、绳索、导轨和电机;其中,
所述双轿厢框架安装在一电梯井道内;所述上轿厢和所述下轿厢设置在所述双轿厢框架中,且上下设置;所述轮系装置分别设置在所述上轿厢、所述下轿厢及所述双轿厢框架上;所述绳索通过所述轮系装置将所述上轿厢和所述下轿厢连接在一起,所述绳索固定设置在所述双轿厢框架上;所述电机固定连接在所述上轿厢或所述下轿厢,所述电机锁紧在所述导轨上,使所述上轿厢和所述下轿厢位置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双轿厢,其特征在于,所述轮系装置包括第一轮子和第二轮子,在所述上轿厢底部和所述下轿厢底部分别安装两个第一轮子,在所述双轿厢框架上安装有一第二轮子,其中所述第一轮子用于起到动滑轮的作用,所述第二轮子用于起到定滑轮及导向的作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调节双轿厢,其特征在于,所述绳索首尾相连,绕着所述轮系装置形成一封闭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调节双轿厢,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电机带动所述上轿厢向上运动1米时,所述绳索呈松弛状态,所述下轿厢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运动1米,所述绳索又呈张紧状态,从而所述上轿厢和所述下轿厢之间的间距增大为2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双轿厢,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为至少一个。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双轿厢,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为直线电机,所述电机的数量为至少一个。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双轿厢,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所产生的功率等于所述上轿厢和所述下轿厢的重量差值乘以所述上轿厢或所述下轿厢的速度值。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双轿厢,其特征在于,所述绳索为钢丝绳索,用于使所述上轿厢和所述下轿厢之间的连接为柔性连接。
CN201810041281.3A 2018-01-16 2018-01-16 可调节双轿厢 Pending CN10835802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041281.3A CN108358025A (zh) 2018-01-16 2018-01-16 可调节双轿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041281.3A CN108358025A (zh) 2018-01-16 2018-01-16 可调节双轿厢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58025A true CN108358025A (zh) 2018-08-03

Family

ID=630063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041281.3A Pending CN108358025A (zh) 2018-01-16 2018-01-16 可调节双轿厢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358025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50213A (ja) * 2006-12-14 2008-07-03 Inventio Ag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CN101633465A (zh) * 2009-05-22 2010-01-27 苏州新达电扶梯部件有限公司 双层电梯系统
CN103072877A (zh) * 2013-01-28 2013-05-01 舒马克电梯(张家港)有限公司 一种单井道双轿厢电梯
CN205575340U (zh) * 2016-04-25 2016-09-14 上海爱登堡电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层间距可调式双层电梯的轿厢结构
CN205820592U (zh) * 2016-07-01 2016-12-21 广州广日电梯工业有限公司 双层电梯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50213A (ja) * 2006-12-14 2008-07-03 Inventio Ag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CN101633465A (zh) * 2009-05-22 2010-01-27 苏州新达电扶梯部件有限公司 双层电梯系统
CN103072877A (zh) * 2013-01-28 2013-05-01 舒马克电梯(张家港)有限公司 一种单井道双轿厢电梯
CN205575340U (zh) * 2016-04-25 2016-09-14 上海爱登堡电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层间距可调式双层电梯的轿厢结构
CN205820592U (zh) * 2016-07-01 2016-12-21 广州广日电梯工业有限公司 双层电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41491C (zh) 对电梯的多层轿厢的轿厢进行精确定位的装置
US7621377B2 (en) Elevator with vertical vibration compensation
JP2908981B2 (ja) エレベータ
FI117381B (fi) Hissiryhmä ja menetelmä hissiryhmän ohjaamiseksi
CN101903278B (zh) 具有两个电梯轿厢的电梯设备
WO2002030801A1 (fr) Dispositif d'ascenseurs
US10875743B2 (en) Rope-climbing self propelled elevator system
CN107539858A (zh) 电梯
CN109626176B (zh) 12比1载货电梯的曳引结构
CN105939955A (zh) 用于钢丝绳提升机的低结构台车
CN102838009A (zh) 一种电梯轿厢重心动态自动平衡装置
CN209383241U (zh) 曳引比6:1的重载型电梯结构
CN202829219U (zh) 一种电梯轿厢重心动态自动平衡装置
CN103072877A (zh) 一种单井道双轿厢电梯
CN108439157A (zh) 一种一体式无支架钢带平台别墅电梯
CN105819305B (zh) 一种双子电梯平衡重的补偿传动装置
CN205591617U (zh) 一种两层停车设备的双速电机滚珠丝杆牵引升降装置
CN108358025A (zh) 可调节双轿厢
CN204624901U (zh) 双钢带驱动别墅电梯
CN105960374A (zh) 用于电梯系统的组合导轨
BRPI0621793A2 (pt) sistema de elevador
CN102408052A (zh) 无对重曳引式乘客电梯
CN201864409U (zh) 一种新型电梯轿厢悬挂装置
CN101205036A (zh) 电梯系统
CN205204567U (zh) 无配重电梯及其升降驱动电机、驱动单元和驱动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803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