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92684A - 双极性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双极性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92684A
CN101192684A CNA2007101877985A CN200710187798A CN101192684A CN 101192684 A CN101192684 A CN 101192684A CN A2007101877985 A CNA2007101877985 A CN A2007101877985A CN 200710187798 A CN200710187798 A CN 200710187798A CN 101192684 A CN101192684 A CN 1011926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viding plate
electrode
anode
bipolar
electroly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8779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92684B (zh
Inventor
高山元
佐藤一
保坂贤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ssan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ssan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ssan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ssan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1926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926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926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926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5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flat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flat positive electrodes, flat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flat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13Large-sized flat cells or batteries for motive or stationary systems with plate-like electrodes
    • H01M10/0418Large-sized flat cells or batteries for motive or stationary systems with plate-like electrodes with bipolar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6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 H01M10/0564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the electrolyte being constituted of organic materials only
    • H01M10/0565Polymeric materials, e.g. gel-type or solid-ty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30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escape of ga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89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or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hysical properties, e.g. swelling degree, hydrophilicity or shut down propert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89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or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hysical properties, e.g. swelling degree, hydrophilicity or shut down properties
    • H01M50/491Porosit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Cell Separators (AREA)

Abstract

在此示教被构造成使引入的气泡最少化的双极性电池及该电池的制造方法。一个双极性电池包括电解质层,该电解质层包括具有渗透性以使电解质可以渗透其中的隔板,在该双极性电极中,在集电极的一侧形成阴极而在集电极的另一侧形成阳极。通过相互堆叠电解质层形成层叠体。层叠体的电解质层具有重叠的隔板层。

Description

双极性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上涉及一种双极性电池以及该双极性电池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最近,为了保护环境,日益要求减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汽车工业中,已经引入电动车和混合电动车以减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这点上,主要期望采用双极性电池作为驱动这些车辆的电动机(motor)的电源。
日本特开平11-204136号公报公开了一种通过将电解质层布置在双极性电极中、并且通过堆叠该电解质层以形成层叠体(stack)来制造双极性电池,在该双极性电极中,在集电极(collector)的一侧形成阴极,在集电极的另一侧形成阳极。
当形成该层叠体时,在集电极中设置具有阴极和阳极的电解质层(电解质渗透到其中并隔开(segment)阴极和阳极的隔板(separator)层,或者阴极或阳极与隔板之间的电解质层)。然后将电解质层相互堆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双极性电池,该双极性电池通过限制其内气泡的存在而提高功率密度,从而具有优异的电池性能。
这里示教的双极性电池的一个实施例包括布置在层叠体中的至少两个双极性电极,电极中的每一个均包括形成在集电极的一侧的阴极和形成在集电极的相反侧的阳极;以及布置在层叠体中的电极中的每一个的相反侧的隔板对,隔板对中的每一个均具有充分的渗透性以使电解质渗透其中。电极中的邻近电极的隔板互相接触。
这里还示教了双极性电池的制造方法。一个方法包括:形成第一双极性电极,该第一双极性电极包括形成在第一集电极的一侧的第一阴极和形成在第一集电极的相反侧的第一阳极;在第一双极性电极的相反侧布置第一隔板对,第一隔板对中的每一个均具有充分的渗透性以使电解质渗透其中;形成第二双极性电极,该第二双极性电极包括形成在第二集电极的一侧的第二阴极和形成在第二集电极的相反侧的第二阳极;在第二双极性电极的相反侧布置第二隔板对,第二隔板对中的每一个均具有充分的渗透性以使电解质渗透其中;以及堆叠第一双极性电极和第二双极性电极,使得第一隔板对的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对的第二隔板互相接触。
附图说明
这里,参照附图进行说明,其中,在所有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并且: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构造的双极性电池的剖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双极性电池的剖视图;
图3是被构造成使用图1所示的双极性电池的电池组的立体图;
图4是安装图3所示的电池组的车辆的图;
图5是根据第一实施例构造的双极性电池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6是图5所示的集成单元的形成过程的流程图;
图7是图6所示的电极的形成过程的俯视图;
图8是图6所示的电极的形成过程的剖视图;
图9是图6所示的电解质的布置过程的剖视图;
图10是图6所示的密封材料的布置过程的俯视图;
图11是图6所示的密封材料的布置过程的剖视图;
图12A是集成单元和图6所示的隔板的布置过程的剖视图;
图12B是在图5所示的接合体形成过程中当部分堆叠图12A所示的集成单元时的剖视图;
图13是图5所示的形成接合体的流程图;
图14是图13所示的集成单元的设置过程的剖视图;
图15是如图13所示的堆叠过程和加压过程的图;
图16是图13所示的密封层的形成过程的图;
图17是图13所示的界面的形成过程的图;
图18是如图13所示的初始充电过程的图;
图19是根据第一实施例构造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20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集电极的形成过程的流程图;
图21是图20所示的密封材料的渗透过程的图;
图22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密封材料的布置过程的俯视图;
图23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加压过程的概念图;
图24是根据第三实施例构造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已知的如日本特开平11-204136号公报中所说明的双极性电池中,阴极和阳极设置有电解质,而隔板与阴极或阳极重叠以形成单个层。其后,堆叠该层。当使隔板重叠时,气泡被引入并保持在阴极或阳极与隔板之间的电解质中。
具体地,当在阴极或阳极设置的电解质层中布置隔板时,在隔板上形成褶皱(corrugation)从而在电解质层中形成微小的间隙。作为选择,由于重叠使气泡被引入电解质层中。如果层叠体形成有残留的气泡,则由于阴极和阳极夹着电解质存在于隔板的两个表面,所以难以排出气泡。此外,如上所述,当气泡残留在层叠体中时,产生离子不能透过且电子不能移动的死区(dead space)。死区可能成为功率劣化的主要因素。当设法提高功率密度时,这将成为问题。
相反,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双极性电池,其通过限制这样的气泡来提高功率密度,从而具有优异的电池性能。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构造的双极性电池的剖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双极性电池的剖视图。图3是被构造成使用图1所示的双极性电池的电池组的立体图。图4是安装图3所示的电池组的车辆的图。
在根据第一实施例构造的双极性电池10中(如图2所示),通过将电解质层120布置在双极性电极中并将电解质层相互堆叠而形成层叠体100。双极性电极具有阳极112、阴极113和集电极111。阴极113布置在集电极111的一个侧面,阳极112布置在集电极111的另一侧面。也就是说,集电极111被放置在阴极113和阳极112之间。
电解质层120具有包括相互堆叠的隔板121和122(两片)的层、以及隔板121、122和阴极113或阳极112之间的电解质的层。隔板121和122是具有渗透性的多孔状膜,用于隔开阴极113和阳极112,其中,电解质可以渗透至该膜中。电解质可以是例如聚合物凝胶电解质(凝胶聚合物类电解质)。
也就是说,由于在电解质层120中隔板121和122相互堆叠,所以,尽管气泡残留于双极性电极的阴极侧或阳极侧的电解质中,但是,很容易经由隔板121和122排出该气泡。这是因为隔板121和122具有渗透性,使得电解质可以从阴极113或阳极112的相反侧的面渗透到其中。此外,还容易从隔板121和122之间的空间排出气泡。与阴极侧和阳极侧存在于层叠体的电解质层中的隔板的两个表面、难以排出气泡的已知的现有技术不同,在此说明的第一实施例中,阴极侧或阳极侧存在于层叠体100的电解质层120中的隔板121和122的一个侧面,而隔板121和122存在于另一侧面。因此,容易将残留的气泡从隔板121和122的一个侧面排出到另一侧面。另外,容易从隔板121和122之间的空间排出残留的气泡。
双极性电池10还具有第一和第二密封层115和117。将第一密封层115布置在集电极111的一个侧面,并且使其延伸以包围阴极113的端部。电解质层120被布置成覆盖阴极113和第一密封层115。使第二密封层117与第一密封层115对位,从而将该第二密封层117布置在集电极111的另一侧面,并且使其延伸以包围阳极112的端部。布置第一和第二密封层115和117的区域表示为填充部。
集电极111是例如不锈钢箔。然而,集电极111当然不限于此,也可包括铝箔,镍铝覆层材料、铜铝覆层材料,或这些金属组合的电镀材料。
阳极112的阳极活性材料是例如硬碳(非石墨化碳材料)。当然阳极活性材料不限于此,还可包括石墨基碳材料或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在某些实施例中,从电容和功率方面考虑,优选由碳和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构成的阳极活性材料。
阴极113的阴极活性材料是例如LiMn2O4,当然也不限于此。从电容和功率方面考虑,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是合适的。
可根据使用目的(例如,重视功率还是能量)或离子传导性来设定阴极113和阳极112的厚度。
构成第一和第二密封层115和117的填充材料是例如单液未固化环氧树脂。然而,填充材料不限于此,还可包括其它热固树脂(聚丙烯或聚乙烯)或热塑树脂。在某些实施例中,可根据应用类型优选具有期望的密封效果的材料。
在本实施例中,每一个隔板121、122的材料可以是具有渗透性的多孔状PE(聚乙烯),使得电解质可以渗透到隔板中。然而,在某些实施例中,该材料可包括如PP(聚丙烯)等其它聚烯烃、PP/PE/PP的三层结构的层叠体、聚酰胺、聚酰亚胺、芳族聚酰胺或非织布。非织布包括例如棉、人造纤维、醋酸纤维、尼龙或聚酯。
电解质的主聚合物是例如包含10%的H FP(六氟丙烯)共聚物的PVDF-HFP(聚偏二氟乙烯和六氟丙烯的共聚物)。然而,主聚合物不限于此,可包括无锂离子传导性的其它聚合物或具有离子传导性的聚合物(固态聚合物电解质)。无锂离子传导性的其它聚合物包括例如PAN(聚丙烯腈)和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具有离子传导性的聚合物是例如PEO(聚环氧乙烷)或PPO(聚环氧丙烷)。
保持在主聚合物中的电解液包括例如由PC(碳酸丙烯)和EC(碳酸乙烯)组成的有机溶剂、和作为支持盐的锂盐(LiPF6)。由于有机溶剂可包括其它环形碳酸类、如碳酸二甲酯等链形碳酸类、或如四氢呋喃等醚类,所以其不限于PC和EC。锂盐可以选择包括其它无机阴离子盐和如LiCF3SO3等有机阴离子盐,代替LiPF6
如图1和图2所示,双极性电池10以单元双极性电池的层叠体100的形式被容纳在外壳104内,从而防止外部冲击或环境劣化。由高导电性构件构成的端子引线101和102分别与位于层叠体100的最外层的各集电极111连接。高导电性构件包括例如铝、铜、钛、镍、不锈钢或它们的合金。此外,附图标记103表示增强板。
端子引线101和102延伸至外壳104的外部,并且均用作从层叠体100中引出电流的电极片。此外,通过布置独立分开的构件的电极片,并与端子引线101和102直接连接或用引线连接,可以从层叠体100中引出电流。
为了减轻重量和导热性,外壳104可以由如聚合物-金属复合物层压膜等片材构成,其中,用如聚丙烯膜等绝缘体覆盖如铝、不锈钢、镍或铜等金属(包括它们的合金)。此外,通过热熔使壳的部分或全部外周接合来形成外壳104。
可以单独使用双极性电池10。任选地,例如,可以以如图3所示的电池组130的形式使用双极性电池10。通过串联和/或并联双极性电池10以及连接多个双极性电池10构成电池组130。电池组130具有导电棒132和134。导电棒132和134与从双极性电池10的内部延伸的端子引线101和102连接。
当连接和构成双极性电池10时,可以通过适当的串联或并联自由调整容量和电压。连接方法包括例如超声波焊接作业、热焊接作业、激光焊接作业、铆接作业、砸边(caulking)作业或电子束。
通过串联和/或并联以及连接多个电池组130,可以提供如图4所示的电池组模块136(大规模的电池组)。由于电池组模块136可以保证较高的功率,所以,例如,可以安装该电池组模块136,作为用于驱动车辆138的电动机的电源电动机。车辆包括例如电动车、混合电动车或电动火车。
例如,电池组模块136可以进行如在每个内部双极性电池10或每个电池组130中进行充电控制等非常精细的控制。因此,可以实现如延长每次充电的驱动距离或延长安装在车辆上的电池的寿命等功能的提高。
图5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双极性电池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包括:形成作为子集成单元的集成单元的步骤,其中,将电解质和隔板顺序布置在双极性电极的两侧;形成接合体的步骤,其作为形成层叠体(接合体)的组装步骤,其中,堆叠集成单元(子集成单元)并使其一体化;以及使一体化的层叠体容纳在外壳中的组装步骤。
如下所述,形成接合体(组装步骤)包括通过插入电解质层而使双极性电池相互堆叠的堆叠步骤。在堆叠步骤中,由于使电解质可渗透的隔板互相重叠,因此容易经由隔板从与阴极侧或阳极侧相反的表面排出残留在双极性电极的阴极侧或阳极侧的气泡,该隔板具有电解质可渗透到其中的特性。此外,还容易从隔板之间的空间排出气泡。
也就是说,仅单个层导致阴极侧和阳极侧存在于隔板的两个表面的情形。这使得难以排出气泡。然而,这里,由于阴极侧或阳极侧存在于隔板的一个侧面,而隔板存在于另一侧面,因此容易将残留的气泡从一个侧面排出到另一侧面。此外,还容易从隔板之间的空间排出气泡。
图6是图5所示的集成单元的形成过程的流程图。图7是图6所示的电极的形成过程的俯视图,而图8是图6所示的电极的形成过程的剖视图。图9是图6所示的电解质的布置过程的剖视图,而图10是图6所示的密封材料的布置过程的俯视图。图11是图6所示的密封材料的布置过程的剖视图。图12A是图6所示的隔板的布置过程和作为子集成体的集成单元108的剖视图。
如图6所示,形成集成单元的过程可以包括以下步骤:形成电极、布置电解质、布置密封材料和布置隔板。
在本实施例中,在形成电极的过程中,首先调整阴极浆液。制备阴极浆液,例如使其具有85重量%的阴极活性材料、5重量%的导电辅助剂和10重量%的粘合剂。通过在其中添加粘度调整溶剂,使阴极浆液获得期望的粘度。阴极活性材料是例如LiMn2O4,而导电辅助剂是乙炔黑。粘合剂是PVDF(聚偏二氟乙烯)。粘度调整溶剂是NMP(N-甲基-2-吡咯烷酮)。将阴极浆液涂布到由不锈钢箔构成的集电极111的一个侧面。
导电辅助剂可包括例如炭黑或石墨。粘合剂和粘度调整溶剂不限于PVDF和NMP。
接着,调整阳极浆液。制备阳极浆液,例如使其具有90重量%的阳极活性材料和10重量%的粘合剂。通过在其中添加粘度调整溶剂,使阳极浆液获得期望的粘度。将阳极浆液涂布到集电极111的另一侧面。在该实例中,阳极活性材料是硬碳,粘合剂是PVDF,粘度调整溶剂是NMP。将阳极浆液涂布到集电极111的另一侧面。
例如通过使用真空炉干燥阴极浆液和阳极浆液的涂布膜,并且使其分别形成由阴极活性材料组成的阴极113和由阳极活性材料组成的阳极112(参见图7和图8)。此时,通过挥发除去NMP。
当然,阴极113和阳极112的厚度不受限制,并且可根据使用目的(例如,重视功率还是能量)或离子传导性而设定。
在布置电解质的过程中,将电解质124和125分别涂布到阴极113和阳极112的电极部(参见图9)。
制备电解质124和125,例如使其具有90重量%的电解液和10重量%的主聚合物。通过在其中添加粘度调整溶剂,使电解质124和125获得适于涂布的粘度。
电解液包括由PC(碳酸丙烯)和EC(碳酸乙烯)组成的有机溶剂和作为支持盐的锂盐(LiPF6)。锂盐的浓度是例如1M。
主聚合物是例如含10%HFP(六氟丙烯)共聚物的PVDF-HFP(聚偏二氟乙烯和六氟丙烯的共聚物)。粘度调整溶剂是DMC(碳酸二甲酯)。粘度调整溶剂不限于DMC。
参照图10,在密封材料的布置过程中,首先布置第一密封材料114,使其在集电极111露出的阴极侧的外周和阴极113的边缘延伸。为了布置第一密封材料114,例如使用分配器(dispenser)进行涂布。
接着,如图11所示,布置第二密封材料116,使其在集电极111露出的阳极侧的外周和阳极112的边缘延伸。此时,第二密封材料116被布置成与第一密封材料114相对(并重叠)。为了布置第二密封材料116,例如,使用分配器进行涂布。此外,在本例中,第一和第二密封材料是由单液未固化环氧树脂组成的填充材料。
如图12A所示,在隔板的布置过程中,布置隔板121和122使其覆盖集电极111的阴极侧面和阳极侧面。这样,形成集成单元108,其中,电解质124和125以及隔板121和122顺次布置在双极性电极的两侧。此外,隔板121和122是多孔状PE。
同样,由于布置集成单元108使其覆盖集电极111的阴极侧面和阳极侧面,因此,集成单元108变成通过如PE等隔板封装而不露出电极和电解质的子集成元件。这样,供电变得容易而不会改变或劣化电极和电解质。此外,在后面的过程中由于使子集成元件相互堆叠,因此,堆叠操作变得非常容易。
此外,集成单元(子集成体)108可以被容纳在真空容器中,或者使用真空吸杯从隔板两侧的边缘对集成单元(子集成体)108进行抽吸。此时,由于可以经由具有渗透性的隔板121和122将气泡从双极性电极两侧的电解质124和125排出,因此,如下所述,除了在形成层叠体100之后排出气泡外,还可进一步限制残留的气泡。
在密封材料的布置过程中,在集电极111和电解质层120之间的空间中形成填充部。在填充部中布置填充材料,使其包围阴极113的边缘和阳极112的边缘。
此外,在根据某些实施例的密封材料的布置过程中,优选将第一密封材料114的厚度预定为小于阴极113和电解质124的总厚度。此外,在一些这样的实施例中,优选将第二密封材料116的厚度预定为小于阳极11 2和电解质125的总厚度。由于隔板121和122在与布置在外周的第一和第二密封材料114和116接触之前,与布置电解质124和125的中央部分接触,因此,限制了在由第一和第二密封材料114和116包围的内部中残留的气泡。
图12B是在图5所示的接合体的形成过程中当部分堆叠图12A所示的集成单元108时的剖视图。图13是形成图5所示的接合体(组装过程)的流程图,而图14是图13所示的集成单元的设置过程的剖视图。图15是如图13所示的集成单元的堆叠过程和加压过程的图。图16是图13所示的密封层的形成过程的图,而图17是图13所示的界面的形成过程的图。图18是如图13所示的初始充电过程的图。
如图13所示,接合体的形成过程包括以下步骤:设置和堆叠集成单元、加压和形成密封层、形成界面、初始充电以及排出气泡。
在集成单元的设置过程中,如图14所示,在盒(magazine)150中顺次设置集成单元108(作为多个子集成体)。此时,如图12A所示,由于隔板121和122被布置在电解质124和125以及第一和第二密封材料114和116的外侧,因此,电解质124和125以及第一和第二密封材料114和116并不露在外面,其中,电解质124和125布置在集成单元108中所包含的双极性电极的两侧。为此,容易处理集成单元108,从而保证良好的工作特性。
现在,再次参照图14,为了避免在设置集成单元108时的干涉,盒150具有夹具机构152,该夹具机构152具有框架形状并且能够把持集成单元108的外周部。
夹具机构152被布置成沿堆叠方向具有间隔,使得集成单元108不互相接触。堆叠方向与集成单元108的表面方向垂直。
夹具机构152被构造成例如具有由弹簧组成的弹性构件,并且在基于弹性力向集成单元108施加张力时能保持和支撑,从而不会产生褶皱。具有夹住功能的其它机构也是可以的。由于在现有技术中已知这样的机构,这里省略了其详细说明。
在集成单元的堆叠过程中,如图15所示,将盒150布置在真空处理装置160内。在真空度是例如0.2~0.5×105Pa的范围下,形成集成单元108的层叠体100。
由于包含在集成单元(子集成体)108中的电解质124和125以及第一和第二密封材料114和116被隔板121和122覆盖,所以,它们并不露在外面。为此,容易处理集成单元108,从而确保工作特性。此外,由于隔板121和122仅互相重叠,所以容易在限制任何残留气泡的状态下进行堆叠操作。此外,由于隔板互相重叠,所以难以产生褶皱,从而使由此残留的气泡最少。由于集成单元108处于真空,所以气泡被引入到电极和电解质层的堆叠界面,通过隔板并且被有效地从隔板之间的空间排出到外部。这进一步减少了残留的气泡。
图12B是在接合体的形成过程中堆叠一部分集成单元108时的剖视图。尽管隔板121和122互相重叠,但是图12B示出了其间具有空间的隔板121和122,以便于更容易地说明如何排出气泡N的理论。如图12B所示,由于隔板121和122(即,两片)互相重叠,其中,电解质124和125可以渗透到其中,所以,尽管气泡N残留在双极性电极的阴极侧113或阳极侧112,但是,经由具有渗透性的隔板121和122,气泡N容易从阴极侧113或阳极侧112的相反面排出。从而,电解质124和125可以渗透到其中并且从隔板121和122之间的空间进一步排出气泡N。因为在隔板121和122之间渗透有电解质124和125,所以离子和电子可以在隔板121和122之间移动。
此外,如上所述,即使安装到集成单元108中,仍可经由隔板121和122排出气泡N。任选地,在堆叠集成单元108之后的如加压或形成界面等任何过程中,都可以从隔板121和122之间的空间排出气泡N。而且,在封装之后也可以排出气泡N。
因此,由于离子不可渗透和电子不能移动的死区受到抑制,所以,在使用过程中,不会阻止离子和电子的移动,从而实现高功率密度。
层叠体100的形成方法包括例如从下侧顺次释放用来把持集成单元108的夹具机构152,以使其堆叠在布置于盒150的下部的架上。其形成方法当然并不限于此。
此外,除了从下侧到上侧顺次释放夹具机构之外,可从盒150的下侧向上侧移动架以堆叠邻近的集成单元108而不会过度移位。作为选择,可通过紧固架从上侧向下侧移动盒。
图15所示的真空处理装置160具有用于进行抽真空操作的设备162、用于进行加压操作的设备170和控制器178。
抽真空设备162具有真空室163、真空泵164和管道系统165。真空室163具有可拆卸的(可打开的)盖部以及其中布置盒150和加压设备170的固定基部。真空泵164是例如离心式的,并且用于使真空室163的内部形成真空状态。管道系统165用于连接真空泵164和真空室163,并且其中布置泄漏阀(未示出)。
加压设备170具有基板171和与基板171间隔开的压板173。任选地,可在基板171和压板173上布置片状弹性体。控制器178用于控制基板173的移动或压力。控制器178可以是例如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和中央处理器(CPU)以及各种输入输出连接设备的微型计算机。通常,通过CPU执行储存在ROM中的一个或多个程序来实现控制功能。
如图15所示,在加压过程中,在保持真空状态的同时通过压板173和基板171加压层叠体100。这样,制备第一和第二密封材料114和116,使其形成期望的厚度。加压时采用的压力是例如1~2×106Pa。
现在,参照图16,由于在密封层的形成过程中,将层叠体100布置在炉子190中,然后加热该层叠体100,所以,包含在层叠体100中的第一和第二密封材料114和116被热固化,从而形成第一和第二密封层115和117。加热条件是例如80℃。可以在除了炉子之外的装置中进行加热层叠体的作业。
尽管锂二次电池厌恶水分,但是,由于第一和第二密封层115和117由树脂构成,所以不能避免水分的引入。为此,设定加压过程中第一和第二密封材料114和116的期望厚度,以通过使第一和第二密封层115和117的与外部大气接触的厚度最小化,减少水分的侵入。
任选地,热塑树脂可适用于第一和第二密封材料114和116。在该情况下,通过加热使第一和第二密封材料114和116塑化以形成第一和第二密封层115和117。
在界面的形成过程中,由于将层叠体100布置在加压设备180中并且在加热条件下加压该层叠体100,所以,电解质124和125渗透到包含在层叠体100中的隔板121和122中,并且如图17所示,形成凝胶界面。加热条件和加压条件分别是例如80℃和1~2×106Pa。通过这样加热和加压,堆叠集成单元108,从而可以获得一体化的层叠体(接合体)100。
这里,当电解质124和125渗透到包含在层叠体100中的隔板121和122中时,尽管气泡N残留在电解质124和125以及隔板121和122内,但是,可以排出气泡N。也就是说,气泡N经由隔板121从电解质124中排出,经由隔板122从电解质125中排出,从隔板121和122之间的空间排到外部。
加压设备180具有基板181、靠近基板181但与基板181间隔开的压板183、下部加热部185、上部加热部187和控制器188。下部加热部185和上部加热部187具有例如电阻加热元件,这两部分185、187布置在基板181和压板183内,并且用于提高基板181和压板183的温度。控制器188,与控制器178相似,用于控制压板183的移动和压力,并且还用于控制下部加热部185和上部加热部187的温度。
任选地,可省略下部加热部185或上部加热部187。作为选择,下部加热部185和上部加热部187可布置在基板181和压板183的外部。此外,片状弹性体可布置在基板181和压板183中。
如图18所示,通过与层叠体100电连接的充电/放电装置192进行关于图13所述的初始充电操作。产生气泡。初始充电条件是例如由阴极的涂布重量近似计算的容量基值(capacitybase)如在21V-0.5C下是4小时。
再次参照图13,在排出气泡的过程中,例如,层叠体100的中央部中的气泡移动到外周,然后通过使辊压靠层叠体100的表面而被移除。此外,由于在形成界面的过程中充分排出气泡,所以,排出气泡的过程不是必须的。然而,通过经由该过程进一步限制气泡可以提高电池的功率密度。
在封装过程中,在外壳104(参见图2)内容纳一体化的层叠体(接合体)100,从而制造双极性电池10(参见图1和图2)。通过在两个片状外部材料之间布置层叠体100并使外部材料的外周接合来形成外壳104。外部材料可以是由如聚丙烯膜等绝缘体覆盖并通过热熔接合的聚合物-金属复合物层压膜。
此外,可以通过将层叠体100堆叠在其它层叠体100之上地进一步堆叠一体化的层叠体100,然后使该配置容纳在外壳104内来实现双极性电池的附加层的高容量和/或高功率。任选地,可以在大气条件下进行堆叠和加压过程,或者在真空下进行形成密封层和界面的过程。
通过适当地选择电解质124和125以及第一和第二密封材料114和116,使密封层的形成过程和界面的形成过程一体化。同时进行第一和第二密封材料114和116的硬化和电解质层的完成。这样,可以减少制造过程的数量。任选地,可在密封层形成过程和界面形成过程之间增加安装用于监控层叠体100的各层(双极性单元电池)的电位的贴片(铅线,lead line)的过程。
图19是根据第一实施例构造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在前述第一实施例的例子中,第一和第二密封材料114和116布置在集电极111与隔板121、122之间,并延伸到阴极113和阳极112的端部。然而,密封结构当然不限于此。如图19所示,例如,可以布置密封材料118,使其延伸到阴极113、集电极111和阳极112的边缘。
同样地,第一实施例可以提供使气泡引入最少化的双极性电池和该电池的制造方法。
此外,由于聚合物凝胶电解质是在聚合物骨架内包含电解质的热塑性材料,所以防止液体泄漏,从而防止液体汇流,以构成可靠性高的双极性电池。此外,由于聚合物凝胶电解质也可以是热固性的,所以聚合物凝胶电解质当然不限于热塑性的。在该情况下,通过在加热条件下加压使电解质层硬化来防止液体泄漏,从而防止液体汇流。
由于可通过考虑如层叠体100的材料强度等材料特性来适当地确定加压过程和界面形成过程的表面压力,所以,加压过程和界面形成过程的表面压力当然不限于1~2×106Pa。密封层形成过程中的加热温度不限于80℃。例如,在考虑如电解液的耐热性或第一密封材料114(第一密封层115)和第二密封材料116(第二密封层117)的硬化温度等材料特性时,密封层形成过程中的加热温度可在60℃和150℃之间的范围内。
由于电解质124和125可包括电解液类,所以其当然不限于凝胶聚合物类。在该情况下,在电解质的布置过程中,例如,通过使用微量吸管将电解液涂布到阴极113和阳极112的各电极部,并使电解液浸入其中(参见图9)。
电解液包括由碳酸丙稀(PC)和碳酸乙烯(EC)组成的有机溶剂、作为支持盐的锂盐(如LiPF6)和少量的表面活性剂。锂盐的浓度是例如1M。
由于有机溶剂可包括其它环形碳酸盐、如碳酸二甲酯等链形碳酸盐类或如四氢呋喃等醚类,所以其当然不限于PC和EC。由于锂盐可包括其它无机阴离子盐和如LiCF3SO3等有机阴离子盐,所以其也不限于LiPF6
接着,将参照图20开始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图20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接合体形成过程的流程图。图21是图20中所示的密封材料渗透过程的图。
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二实施例在加压过程和密封层形成过程之间包括密封材料渗透过程。
现在,参照图21,为了限制气泡残留在由第一和第二密封材料包围的内部,当设定第一和第二密封材料的厚度,使其分别小于阴极和电解质的总厚度以及阳极和电解质的总厚度时,尽管加压层叠体200,压力也不能充分传递到布置第一和第二密封材料的部分(填充部)。这将导致密封不足。
为此,为了使用加压装置280加压层叠体200中的填充部,通过增加密封材料的渗透过程,使第一和第二密封材料充分渗透到隔板中。
在密封层的形成过程中,加热第一和第二密封材料渗透到的部分,以使其热固化。从而,与第一实施例相比,提高了第一和第二密封层的粘附特性。此外,第一和第二密封材料渗透到所制造的双极性电池的隔板的与第一和第二密封层相对的部分。
加压装置280具有布置层叠体200的基板281、靠近基板281并与基板281间隔开的压板283和图21中未示出的与控制器177和188类似的控制器。压板283被分成中央压板284和外周压板285。
中央压板284用于支撑层叠体200的布置电极部(即阴极和阳极)的部分。外周压板285用于加压层叠体200的填充部。控制器用于控制中央压板284和外周压板285的移动或压力。因此,通过采用外周压板285,加压装置280能够仅加压布置在基板281的层叠体200的填充部。
尽管不是必需的,但是优选在中央压板284加压层叠体200的电极部之后进行外周压板285的加压操作。在该情况下,可以使电极部中的气泡移动到外周部,进一步使电极部中残留的气泡最少化。
同样,与第一实施例相比,进一步提高了密封特性。此外,如果需要,可以适当地使密封材料的加压过程和渗透过程一体化。
接着,将参照图22和图23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图22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密封材料的布置过程的俯视图;而图23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加压过程的概念图。
第三实施例在密封材料的布置过程、堆叠过程和加压过程方面与第一实施例不同。
首先参照图22,在密封材料的布置过程中,第一和第二密封材料314和316不连续地延伸以包围阴极和阳极。在未布置第一和第二密封材料314和316的位置形成切口状间隙部315和317。也就是说,在填充部中形成间隙部,此外,附图标记311表示集电极。
堆叠过程包括气泡排出过程。当形成层叠体时,经由间隙部315和317排出残留在由集电极、电解质层以及第一和第二密封材料314和316包围的内部空间中的气泡。
加压过程包括气泡排出过程和间隙闭塞过程。通过如前所述的压板和基板,沿堆叠双极性电极的方向加压层叠体。此时,加压层叠体的布置第一和第二密封材料314和316的部分(填充部)。
为此,在加压开始时,经由间隙部315和317排出残留在由集电极、电解质层以及第一和第二密封材料314和316包围的内部空间中的气泡。此外,通过进行如图23所示的加压操作,使位于间隙部315和317周围的第一和第二密封材料314和316流向间隙部315和317。通过覆盖间隙部315和317闭塞间隙部315和317,停止排出功能。
在该情况下,经由间隙部315和317,可以将包含在层叠体中的电极部中的气泡移动到外周,直到间隙部315和317被闭塞。从而,进一步限制残留在电极部中的气泡。
图24是根据第三实施例构造的变形例的俯视图。在该变形例中,间隙部315和317周围的第一和第二密封材料314和316的端面是大致圆形的。间隙部315和317之间的距离不是恒定的。也就是说,由于增加了第一和第二密封材料314和316的量,第一和第二密封材料的流动性提高。此外,由于存在间隙部315和317之间的空间窄的部分,所以可以容易地闭塞间隙部315和317。
如上所述,与第一实施例相比,在第三实施例中可以进一步限制气泡的引入。
此外,在第一至第三实施例中,电解质渗入的多孔状隔板互相重叠。这样,尽管在双极性电极的阴极侧或阳极侧残留气泡,但是,经由电解质可以渗透其中的隔板,容易从与阴极侧或阳极侧相反的表面排出该气泡。此外,还容易从隔板之间的空间排出气泡。
此外,尽管阴极和阳极位于双极性电极的两侧,将隔板布置在阴极和阳极的两侧。为此,将隔板布置在阴极和阳极的两侧,从而形成单元。可以通过由隔板覆盖和保持来堆叠该单元,而不会使阴极、阳极和电解质露出。这样,在隔板中几乎不会产生褶皱,而且堆叠操作变得容易、便于批量生产。
此外,由于电解质可渗透其中的隔板互相重叠,所以,尽管在隔板的一部分中产生多余的渗透部(即,微裂缝),由于重叠的隔板的存在,阴极和阳极相互明显隔开。这样,确保隔板的功能。因此,可提高生产率。
此外,第一至第三实施例说明了两个隔板互相重叠的隔板的例子。然而,由于本发明可包括例如三个隔板互相重叠的隔板,所以,本发明不限于此。在该情况下,考虑到功率密度,优选尽可能薄地形成隔板。
为了容易理解本发明,已经说明了上述实施例,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相反,本发明旨在覆盖包含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的各种变形及等同配置,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符合最宽的解释以包含法律允许的所有变形和等同结构。
本申请要求2006年11月30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6-324678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包含于此。

Claims (18)

1.一种双极性电池,其包括:
布置在层叠体中的至少两个双极性电极,所述电极中的每一个均包括形成在集电极的一侧的阴极和形成在所述集电极的相反侧的阳极;以及
布置在所述层叠体中的所述电极中的每一个的相反侧的隔板对,所述隔板对中的每一个均具有充分的渗透性以使电解质渗透其中;其中,所述电极中的邻近电极的隔板互相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极性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对是隔开第一双极性电极的阴极和邻近的第二双极性电极的阳极的多孔状膜,所述双极性电池还包括:
电解质,其位于所述第一双极性电极的阴极和与其邻近的隔板之间、以及邻近的第二双极性电极的阳极和与其邻近的另一个隔板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极性电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电解质层,其布置在所述双极性电极中的每一个的阴极侧和阳极侧,其中,所述电极中的邻近电极的所述隔板是重叠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极性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解质层是聚合物凝胶电解质或电解液,所述双极性电池还包括:
填充部,其包括填充材料,所述填充材料布置在每一个集电极和与其邻近的隔板之间的空间中并且包围相关的阴极和阳极的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极性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部具有在所述层叠体的形成过程中闭塞的间隙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极性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解质层是所述聚合物凝胶电解质;其中,所述填充部的厚度小于邻近的阴极或阳极与所述聚合物凝胶电解质的总厚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极性电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电解质层,其布置在每一个阳极和与其邻近的隔板之间和每一个阴极和与其邻近的隔板之间,并且与所述邻近的隔板接触,所述电解质层包括所述电解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极性电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密封材料,其布置在所述电极中的每一个的阴极和所述隔板对中的与所述阴极邻近的第一隔板之间,所述第一密封材料包围所述阴极及其各自电解质层的端部;以及
第二密封材料,其布置在所述电极中的每一个的阳极和所述隔板对中的与所述阳极邻近的第二隔板之间,所述第二密封材料包围所述阳极及其各自电解质层的端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极性电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密封材料,其布置在每一个隔板对中的第一隔板和每一个隔板对中的第二隔板之间,所述密封材料包围各自双极性电极的所述阳极、阴极、集电极和电解质层。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极性电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密封材料,其布置在所述电极中的每一个的阴极和所述隔板对中的与所述阴极邻近的第一隔板之间,所述第一密封材料包围所述阴极的端部;以及
第二密封材料,其布置在所述电极中的每一个的阳极和所述隔板对中的与所述阳极邻近的第二隔板之间,所述第二密封材料包围所述阳极的端部。
11.一种双极性电池的制造方法,其包括:
形成第一双极性电极,所述第一双极性电极包括形成在第一集电极的一侧的第一阴极和形成在所述第一集电极的相反侧的第一阳极;
在所述第一双极性电极的相反侧布置第一隔板对,所述第一隔板对中的每一个均具有充分的渗透性以使电解质渗透其中;
形成第二双极性电极,所述第二双极性电极包括形成在第二集电极的一侧的第二阴极和形成在所述第二集电极的相反侧的第二阳极;
在所述第二双极性电极的相反侧布置第二隔板对,所述第二隔板对中的每一个均具有充分的渗透性以使电解质渗透其中;以及
堆叠所述第一双极性电极和所述第二双极性电极,使得所述第一隔板对的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对的第二隔板互相接触。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形成电解质层,所述电解质层包括电解质,所述电解质邻近所述第一隔板对和所述第二隔板对中的每一个,并且被置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双极性电极中的每一个的阴极侧和阳极侧;其中,堆叠所述第一双极性电极和所述第二双极性电极还包括使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互相重叠。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中的每一个均是多孔状膜,所述方法还包括:
形成电解质层,所述电解质层包括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之间的所述电解质,在堆叠之后使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重叠。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形成各自电解质层,所述电解质层包括所述第一阴极和所述第一隔板对中的与所述第一阴极邻近的第一隔板之间以及所述第一阳极和所述第一隔板对中的与所述第一阳极邻近的第二隔板之间的所述电解质;以及
形成各自电解质层,所述电解质层包括所述第二阴极和所述第二隔板对中的与所述第二阴极邻近的第一隔板之间以及所述第二阳极和所述第二隔板对中的与所述第二阳极邻近的第二隔板之间的所述电解质。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解质层中的每一个的所述电解质是聚合物凝胶电解质或电解液,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堆叠之前,布置用于形成填充部的密封材料,并且在所述第一集电极和所述第一隔板对中的每一个之间的空间中布置填充材料,以包围所述第一阴极和所述第一阳极的边缘。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填充部形成间隙部,所述方法还包括:
经由所述间隙部排出残留在由所述集电极、所述第一隔板对中的至少一个和所述填充材料形成的所述第一电极的内部空间中的气泡。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排出所述气泡之后,通过沿所述层叠体的堆叠方向加压所述填充部来闭塞所述间隙部的间隙。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解质是所述聚合物凝胶电解质,其中,所述填充部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阴极或所述第一阳极与所述聚合物凝胶电解质的总厚度。
CN2007101877985A 2006-11-30 2007-11-30 双极性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11926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324678 2006-11-30
JP2006324678 2006-11-30
JP2006-324678 2006-11-30
JP2007-260223 2007-10-03
JP2007260223A JP5157354B2 (ja) 2006-11-30 2007-10-03 バイポーラ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260223 2007-10-0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92684A true CN101192684A (zh) 2008-06-04
CN101192684B CN101192684B (zh) 2010-08-11

Family

ID=394875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877985A Active CN101192684B (zh) 2006-11-30 2007-11-30 双极性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157354B2 (zh)
KR (1) KR100987849B1 (zh)
CN (1) CN101192684B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84669A (zh) * 2010-03-05 2013-01-16 Aic布莱博公司 轻量双极阀调节铅酸电池及其方法
WO2013143085A1 (zh) * 2012-03-28 2013-10-03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固态电解质电池
CN103548196A (zh) * 2011-05-27 2014-01-2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双极全固体电池
CN106033823A (zh) * 2015-03-11 2016-10-19 北京好风光储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注液量可控的高电压动力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07887656A (zh) * 2017-11-13 2018-04-06 桑顿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凝胶态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09073709A (zh) * 2016-11-04 2018-12-21 株式会社Lg化学 用于估计二次电池的反应的方法和用于该方法的包括电池单元的二次电池
WO2022001235A1 (zh) * 2020-06-30 2022-01-06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化学装置用隔板、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4824154A (zh) * 2021-01-22 2022-07-29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一种双极性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08607B2 (ja) * 2006-12-08 2015-04-30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バイポーラ電池の製造装置
JP5358906B2 (ja) 2006-12-08 2013-12-04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バイポーラ電池の製造方法
US8163421B2 (en) * 2009-03-09 2012-04-24 Tsun-Yu Chang High durability lithium-ion cells
JP5798050B2 (ja) * 2012-01-30 2015-10-2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この二次電池を用いた蓄電池システムおよびメンテナンス方法
KR20130113301A (ko) * 2012-04-05 2013-10-15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계단 구조의 전지셀
JP6870914B2 (ja) * 2016-03-15 2021-05-12 株式会社東芝 非水電解質電池、電池パック及び車両
JP7288063B2 (ja) * 2020-06-30 2023-06-06 寧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電気化学装置用隔離板、電気化学装置及び電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74681A (en) * 1988-04-14 1989-10-17 Rippel Wally E Woven-grid sealed quasi-bipolar lead-acid battery construction and fabricating method
TW411636B (en) * 1995-08-28 2000-11-11 Asahi Chemical Ind Cell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of
US5916515A (en) * 1997-02-27 1999-06-29 Valence Technology, Inc. Two-stage lamination process
JP4016464B2 (ja) * 1997-09-30 2007-12-05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ゲル電解質二次電池
JP4178926B2 (ja) * 2002-11-29 2008-11-12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バイポーラ電池、バイポーラ電池の製造方法、組電池および車両
JP2004220829A (ja) * 2003-01-10 2004-08-05 Nissan Motor Co Ltd バイポーラ電池
JP4367235B2 (ja) * 2004-05-28 2009-11-18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バイポーラ電池、組電池、およびこれらを搭載した車両
KR20070085876A (ko) * 2004-12-10 2007-08-27 닛산 지도우샤 가부시키가이샤 바이폴라 전지
JP4787540B2 (ja) * 2005-05-20 2011-10-05 Jx日鉱日石エネルギー株式会社 色素増感型太陽電池素子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84669A (zh) * 2010-03-05 2013-01-16 Aic布莱博公司 轻量双极阀调节铅酸电池及其方法
US9184471B2 (en) 2010-03-05 2015-11-10 East Penn Manufacturing Co. Light-weight bipolar valve regulated lead acid batteries and methods therefor
CN102884669B (zh) * 2010-03-05 2016-08-03 Aic布莱博公司 轻量双极阀调节铅酸电池及其方法
CN103548196A (zh) * 2011-05-27 2014-01-2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双极全固体电池
CN103548196B (zh) * 2011-05-27 2016-03-0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双极全固体电池
WO2013143085A1 (zh) * 2012-03-28 2013-10-03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固态电解质电池
CN106033823A (zh) * 2015-03-11 2016-10-19 北京好风光储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注液量可控的高电压动力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06033823B (zh) * 2015-03-11 2018-11-13 北京好风光储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注液量可控的高电压动力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09073709A (zh) * 2016-11-04 2018-12-21 株式会社Lg化学 用于估计二次电池的反应的方法和用于该方法的包括电池单元的二次电池
CN107887656A (zh) * 2017-11-13 2018-04-06 桑顿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凝胶态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WO2022001235A1 (zh) * 2020-06-30 2022-01-06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化学装置用隔板、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4824154A (zh) * 2021-01-22 2022-07-29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一种双极性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14824154B (zh) * 2021-01-22 2024-01-26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一种双极性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80049649A (ko) 2008-06-04
CN101192684B (zh) 2010-08-11
KR100987849B1 (ko) 2010-10-13
JP5157354B2 (ja) 2013-03-06
JP2008159569A (ja) 2008-07-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92684B (zh) 双极性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US7279248B2 (en) Bipolar battery and related method
US8076021B2 (en) Bipolar battery
US7807295B2 (en) Bipolar batter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JP4449447B2 (ja) 固体電解質電池の製造方法
JP4734912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523655B (zh) 双极性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JP4370902B2 (ja) バイポーラ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401756B2 (ja) 二次電池
US7709146B2 (en) Bipolar batter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09252498A (ja) 電池用電極
JP2005174691A (ja) バイポーラ電池
JP2009252497A (ja) 電池用電極および電池
JP2005174844A (ja) バイポーラ電池
JP5181422B2 (ja) 双極型二次電池
JP4433783B2 (ja) バイポーラ電池
JP5375263B2 (ja) 電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装置
KR20200052061A (ko) 파우치 성형 장치 및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