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87310A - 一种掉道矿车的复位方法及其液压复位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掉道矿车的复位方法及其液压复位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87310A
CN101187310A CNA2007101338176A CN200710133817A CN101187310A CN 101187310 A CN101187310 A CN 101187310A CN A2007101338176 A CNA2007101338176 A CN A2007101338176A CN 200710133817 A CN200710133817 A CN 200710133817A CN 101187310 A CN101187310 A CN 1011873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seat
oil duct
mine car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3381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保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A200710133817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187310A/zh
Publication of CN1011873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8731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irs Characterized By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掉道矿车的复位方法,它包括掉道矿车未掉道一端的双向随动转位方法、矿车掉道一端的纵向升降和横向移位方法以及起重机构的起重防滑方法。本发明也公开了一种掉道矿车液压复位机,它由纵向液压升降装置A、横向液压移位装置B和双向随动转位承重架C组成。纵向液压升降装置A包括纵向施力机构、纵向柱塞泵和纵向油泵,横向液压移位装置B包括横向施力机构、横向柱塞泵、换向阀、横向油泵和横向移位机构。纵向油泵主要包括固定活塞杆A6、升降油缸A8、起重升降钩A3和起重升降钩托板A21,起重升降钩托板A21的一端设有起重防滑槽。本发明复位作业安全可靠、工作效率高,适用于矿山井下掉道矿车的复位作业。

Description

一种掉道矿车的复位方法及其液压复位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掉道矿车的复位方法及其液压复位机,本发明适用于掉道矿用机车和其他掉道轨道机车的复位作业。
背景技术
1995年以前,掉道矿车一般使用引导式轨道板进行人工牵引复位,为减小复位阻力,必须对掉道矿车进行卸载,此类复位器械使用中既费力、又费时,工作效率低。
1995年江苏省兴化市双湖矿山液压机械厂生产的液压复位机投入了使用,2005年上海市宝山液压工具厂生产的专利申请号为200520044915.9的移动式起顶机也投放了市场。这两种复位机械的纵向升降均采用液压机械,而横向移位均采用齿条滑板结构,而滑板上设有纵向液压升降机械,区别在于,前者采用棘轮·齿条、后者采用齿轮·齿条机构来实现纵向液压升降机械的横向移位,这两种复位机械都未设置双向随动转位承重架和起重升降钩及其托板。在实际使用中,这两种复位机械显现出如下缺点:(1)横向移位时必须克服滑板与机座间较大的摩擦力;(2)负载作用在纵向升降机械的顶头上,力点重心高、稳定性差,易滑脱;(3)掉道矿车在纵向提升过程中,矿车未掉道一头的保险杠逐步下降直至搁在路轨上,这对复位中矿车的横向移位带来了困难。以上这些缺点妨碍了这两种复位机械的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掉道矿车的复位方法及其液压复位机,它采用纵向升降、横向移位和双向随动转位的方法对掉道矿车进行复位作业,用于该方法的掉道矿车液压复位机为两维双向液压装置和双向随动转位装置的组合复位机械,可以有效地提高掉道矿车复位作业的安全性能、操作性能和工作效率。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掉道矿车的复位方法,掉道矿车未掉道一端的双向随动转位方法是在矿车的后牵引钩座下方的路轨上设有双向随动转位承重架,它具有双向随动转位功能和承载功能,它的定位柱的承载点高度略低于该矿车未掉道时后牵引钩座的支撑点高度,它的允许承载量大于矿车总重量之半;掉道矿车掉道一端的纵向升降和横向移位方法是在矿车的前牵引钩座下方的坚定路基上设有横向液压移位装置,该装置上又设有纵向液压升降装置,纵向液压升降装置既能纵向升降,又能随横向液压移位装置横向移位,在纵向液压升降装置与矿车掉道一端的前牵引钩座之间设有起重机构,由此实现矿车掉道一端的纵向升降和横向移位,起重机构、纵向液压升降装置和横向液压移位装置的允许承载量大于矿车总重量之半;复位作业时的起重防滑方法可采用起重机构来实现,起重机构的起重升降钩钩头位于其起重升降钩托板的防滑槽中,起重升降钩与纵向液压升降装置的升降油缸下端螺纹连接,而起重升降钩托板与矿车的前牵引钩座转动连接。
一种掉道矿车液压复位机,它主要包括纵向液压升降装置、横向液压移位装置和双向随动转位承重架。其纵向液压升降装置由纵向施力机械、纵向柱塞泵和纵向油泵组成,纵向施力机械包括旋转支架座I、锁紧园螺母I、连杆支座I、连杆I、揿手I和操纵杆(图中未画出);纵向柱塞泵包括柱塞缸座I、柱塞缸I、柱塞杆I和回油阀I;纵向油泵包括机身座、机身、固定板、升降油缸、通气阀、固定活塞杆、密封圈I、活塞杆座和起重机构;机身座上设有柱塞缸座I、机身和活塞杆座I,机身为一空腔壳机,内腔中装有液压油,机身的上侧面设有加油孔I,机身上端面设有固定板,固定板的园柱孔中设有环形凹槽,环形凹槽中设有多只钢珠,升降油缸的外园面与钢珠间呈滚动配合,升降油缸的上端面设有通气阀,其内腔设有固定活塞杆,固定活塞杆上端外园面环形凹槽中设有密封圈I,其下端与活塞杆座螺纹连接,固定活塞杆和活塞杆座的中心设有轴向通孔;在机身座和柱塞缸座I中分别设有进油油道和出油油道,其进油油道的一端通过进油单向阀I与柱塞缸I的内腔相连通,而另一端与机身的内腔相连通,其出油油道的一端通过出油单向阀I与柱塞缸I内腔相连通,而另一端与活塞杆座的轴向通孔相连通,在柱塞缸座I的进、出油道之间设有回油阀I。其横向液压移位装置由横向施力机构、横向柱塞泵、换向阀、横向油泵和横向移位机构组成,横向施力机构包括旋转支架座II、锁紧园螺母II、连杆支座II、连杆II、揿手II和操纵杆(图中未画出,与纵向施力机构共用);其横向柱塞泵包括油箱、输油管、柱塞缸座II、柱塞缸II、柱塞杆II和回油阀II;横向油泵包括活塞杆、油缸前盖、油缸、活塞、密封圈II、柱塞杆座II(亦称油缸后盖)和换向油管;其横向移位机构包括机体、横向滑台、保持架、滑轮、滑轮轴和连接板;机体由两块横向轨道板和若干块纵向本体筋极焊接而成,横向滑台的上部设有保持架,纵向液压升降装置的机身座与保持架相配合,在横向滑台的下方沿机体的两轨道板的上工作面设有两条“U”形槽,两“U”形槽中设有若干只滑轮轴和滑轮,所有滑轮与机体的两轨道板的上工作面呈滚动配合;横向滑台的侧面设有连接板,该连接板与活塞杆的一端相连接;机身上设有柱塞缸座II和油箱,柱塞缸座II与换向阀的垂直面密封连接,油缸两端分别与油缸前盖和油缸后盖螺纹连接,油缸中设有活塞,活塞外园面环形凹槽中设有密封圈II,活塞与活塞杆的另一端螺纹连接,油箱与柱塞缸座II之间设有输油管,油缸前盖与换向阀之间设有换向油管,油箱上面设有加油孔II,换向阀一侧设有换向操作手柄;换向阀中设有高压油道G、常压油道C、前腔油道Q和后腔油道H,柱塞缸座II中设有进油油道、出油油道和进出油油道,其进油油道的一端与换向阀中的常压油道C相连通,而另一端既通过输油管与油箱相连通,同时又通过进油单向阀II与柱塞缸II的内腔相连通,其出油油道的一端与换向阀中高压油道G相连通,而另一端通过出油单向阀II与柱塞缸II的内腔相连通,其进出油油道的一端与油缸的后腔相连通,而另一端与换向阀中的后腔油道H相连通,换向阀中的前腔油道Q通过换向油管和油缸前盖与油缸的前腔相连通,当换向操作手柄处于“前移”位置时,换向阀中的高压油道G与后腔油道H相连通,同时换向阀中的常压油道C与前腔油道Q相连通,当换向操作手柄处于“后移”位置时,换向阀中的高压油道G与前腔油道Q相连通,同时换向阀中的常压油道C与后腔油道H相连通,纵向油泵的起重机构包括起重升降钩和起重升降钩托板,起重升降钩与升降油缸的下端螺纹连接,起重升降钩托板呈板状结构,其半园形一端设有园柱孔,其孔径与矿车牵引钩座的插销呈动配合,起重升降钩托板的另一端设有凹凸状防滑槽,起重升降钩半园形一端与矿车掉道一端的前牵引钩座呈转动连接,起重升降钩的钩头与起重升降钩托板的凹凸状防滑槽相吻合;其双向随动转位承重架包括本体机架、滚道板、滚道侧板、本体板、转位座、推力轴承、转位轴、转位板、定位柱、滚轮座、滚轮轴和滚轮;本体机架呈框架结构,沿其中间位置的纵向设有本体板,它水平设置,其上设有转位座,转位座中设有推力轴承和转位轴,转位轴上设有转位板,并以紧固件平垫圈、弹簧垫圈和六角螺母进行固定,转位板两端的上面和下面分别对称设有定位柱和滚轮座,滚轮座上设有多只滚轮轴和滚轮,滚轮轴沿横向水平放置,在滚轮的下方沿本体机架的纵向设有滚道板,滚道板水平放置,沿滚道板下表面两侧设有相互平行的滚道侧板,所有滚轮与滚道板之间呈滚动配合,本体机架两端的滚道板与滚道侧板之间呈凹槽状,其凹槽宽度略大于路轨的轨头宽度,两凹槽的间距等于两路轨之间的距离。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发明能根据矿车的结构和掉道矿车复位作业的实际需要,提供切实可行的复位方法和性能优良的液压复位机,很好地解决了矿山井山掉道矿车复位作业的需求;2、本发明中液压复位机为两维双向组合式液压复位机械,具有优异的纵向提升、横向移位、双向随动转位和起重防滑功能,复位作业便捷,工作效率高;3、纵向提升和横向移位液压传动机械均采用杠杆施力机构,而纵向升降油缸与固定板之间和横向滑台与机体轨道板上工作面之间以及双位随动转位承重架的转位板与滚道板之间均为滚动配合,摩擦力小,故操作省力;4、纵向起重升降钩、升降油缸及固定活塞杆的设计降低了复位机在复位作业过程中的力点重心和高度,带有转动连接孔和防滑槽的起重升降钩托板的设计可避免复位作业中起重升降钩的钩头滑脱,双向随动转位承重架的设计可使掉道矿车未掉道一端的保险杠高度在复位作业过程中得到适度提升,所有这些创新设计内容大大提高了掉道矿车复位作业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灵活性;5、本液压复位机械分为纵向液压升降装置、横向液压移位装置和双向随动转位承重架等部分,大件重量为30kg左右,故进行复位作业时便于携带;6、本发明中液压复位机手动操作,无火花,具有良好的防爆性能,适宜在矿山井下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在进行复位作业时各组成部分的分布位置示意图
图2为纵向液压升降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横向液压移位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起重升降钩托板正视图
图5为起重升降钩托板剖视图
图6为双向随动转位承重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掉道矿车的复位方法,根据图1、图6所示,掉道矿车未掉道一端的双向随动转位方法是在矿车D的后牵引钩座D1下方的路轨E上设有双向随动转位承重架C,它具有双向随动转位功能和承载功能,它的定位柱C4的承载点高度略低于该矿车未掉道时后牵引钩座D1的支撑点高度,它的允许承载量大于矿车D总重量之半;根据图1~图5所示,掉道矿车掉道一端的纵向升降和横向移位方法是在矿车D的前牵引钩座D3下方的坚实路基上设有横向液压移位装置B,横向液压移位装置B上又设有纵向液压升降装置A,纵向液压升降装置A既能纵向升降,又能随横向液压移位装置B横向移位,在纵向液压升降装置A与矿车掉道一端的前牵引钩座之间设有起重机构,由此实现矿车掉道一端的纵向升降和横向移位,起重机构、纵向液压升降装置A、横向液压移位装置B的允许承载量大于矿车D总重量之半;复位作业时的起重防滑方法可采用起重机构来实现,起重机构的起重升降钩A3的钩头位于其起重升降钩托板A21的防滑槽中,起重升降钩A3与纵向液压升降装置A的升降油缸A8下端螺纹连接,而起重升降钩托板A21与矿车D的前牵引钩座D3转动连接。
本发明也提供了一种掉道矿车液压复位机,根据图1所示,它包括纵向液压升降装置A、横向液压移位装置B和双向随动转位承重架C。
根据图2所示,纵向液压升降装置A由纵向施力机构、纵向柱塞泵和纵向油泵组成,纵向施力机构包括旋转支架座I A18、锁紧园螺母I A17、连杆支座I A14、连杆I A13、揿手I A12和纵操杆(图中未画出);纵向柱塞泵包括柱塞缸座I A19、柱塞缸I A16、柱塞杆I A15和回油阀I A20;纵向油泵包括机身座A1、机身A10、固定板A9、升降油缸A8、通气阀A7、固定活塞杆A6、密封圈I A4、活塞杆座A2、起重机构;机身座A1上设有柱塞杆座IA19、机身A10和活塞杆座A2,柱塞缸座I A19上设有旋转支架座I A18、锁紧园螺母I A17和柱塞缸I A16,柱塞缸I A16中设有柱塞杆I A15,柱塞杆I A15下端外园面环形凹槽中设有“O”型密封圈I,旋转支架座I A18一侧设有连杆支座I A14,连杆I A13两端分别与连杆支座I A14和揿手I A12转动连接,柱塞杆I A15上端与揿手I A12转动连接,操纵杆与揿手I A12的孔腔相配合;机身A10为一空腔壳体,其内腔中装有液压油,机身A10上侧面设有加油孔IA11,机身A10上端面设有固定板A9,固定板A9的园柱孔中设有环形凹槽,环形凹槽中设有多只钢珠A5,升降油缸A8的外园面与钢珠A5间呈滚动配合,升降油缸A8的上端面设有通气阀A7,其下端与起重升降钩A3螺纹连接,其内腔设有固定活塞杆A6,固定活塞杆A6上端外园面环形凹槽中设有密封圈I A4,固定活塞杆A6下部与活塞杆座A2螺纹连接,固定活塞杆A6和活塞杆座A2中心设有轴向通孔;在机身A1和柱塞缸座I A19中分别设有进油油道和出油油道,其进油油道的一端通过进油单向阀I与柱塞缸I A16的内腔相连通,而另一端与机身A10内腔相连通,其出油油道的一端通过出油单向阀I与柱塞缸I A16的内腔相连通,而另一端与活塞杆座A2的轴向通孔相连通,在柱塞缸座I A19的进油油道与出油油道之间设有回油阀I A20;根据图3所示,横向液压移位装置B由横向施力机构、横向柱塞泵、换向阀B20、横向油泵和横向移位机构组成,其横向施力机构包括旋转支架座II B18、锁紧园螺母II B17、连杆支座II B11、连杆II B12、揿手II B13和操纵杆(图中未画出,可与纵向施力机构合用);横向柱塞泵包括油箱B8、输油管B9、柱塞缸座II B19、柱塞缸II B16、柱塞杆II B15和回油阀II B22;横向油泵包括活塞杆B2、油缸前盖B4、油缸B6、活塞B5、密封圈II B7和换向油管B21;横向移位机构包括机体B24、横向滑台B1、保持架B3、滑轮B27、滑轮轴B28和连接板B26;机体B24由两块横向轨道板和若干块纵向本体筋板B23焊接而成,横向滑台B1的上部设有保持架B3,纵向液压升降装置B的机身座A1与保持架B3相配合,在横向滑台B1的下方,沿机体B24的轨道板上工作面设有两条“U”形槽,两“U”形槽中设有若干只滑轮轴B28和滑轮B27,所有滑轮B27与机体B24的两轨道板的上工作面呈滚动配合,横向滑台B1的侧面设有连接板B26,连接板B26通过螺母B25与活塞杆B2的一端相连接;机身B24上设有柱塞缸座B19和油箱B8,柱塞缸座II B19上设有旋转支架座II B18、锁紧园螺母II B17和柱塞缸II B16,柱塞缸II B16中设有柱塞杆II B15,柱塞杆II B15下端外园面环形凹槽中设有“O”型密封圈II,旋转支架座II B18一侧设有连杆支座II B11,连杆II B12两端分别与连杆支座II B11和揿手II B13转动连接,柱塞杆II B15上端与揿手II B13转动连接,操纵杆与揿手II B13的孔腔相配合,而换向阀B20与柱塞缸座II B19的垂直面密封连接,油缸B6两端分别与油缸前盖B4和柱塞缸座II B19螺纹连接,油缸B6中设有活塞B5,活塞B5外园面环形凹槽中设有密封圈II B7,活塞B5与活塞杆B2的另一端螺纹连接,油箱B8与柱塞缸座II B19之间设有输油管B9,油缸前盖B4与换向阀B20之间设有换向油管B21,油箱B8上面设有加油孔II B10,换向B20一侧设有换向操作手柄B14;换向阀B20中设有高压油道G、常压油道C、前腔油道Q和后腔油道H,柱塞缸座II B19中设有进油油道、出油油道和进出油油道,其进油油道的一端与换向阀B20中的常压油道C相连通,而另一端既通过输油管B9与油箱B8相连通,同时又经过进油单向阀II与柱塞缸II B16的内腔相连通,其出油油道的一端与换向阀B20中的高压油管G相连通,而另一端通过出油单向阀II与柱塞缸II B16的内腔相连通,其进出油油道的一端与油缸B6的后腔相连通,而另一端与换向阀B20中的后腔油道H相连通;另外,换向阀B20中的前腔油道Q通过换向油管B21和油缸前盖B4与油缸B6的前腔相连通;当换向操作手柄B14处于“前移”位置时,换向阀B20中的高压油道G与后腔油道H相连通,与此同时,换向阀B20中的常压油道C与前腔油道Q相连通,当换向操作手柄B14处于“后移”位置时,换向阀B20中的高压油道G与前腔油道Q相连通,与此同时,换向阀B20中的常压油道C与后腔油道H相连通;根据图1、图2、图4、图5所示,纵向油泵的起重机构包括起重升降钩A3和起重升降钩托板A21,起重升降钩A3与升降油缸A8的下端螺纹连接,起重升降钩托板A21呈板状结构,其半园形一端设有园柱孔,其孔径与矿车牵引钩座的插销D4呈动配合,起重升降钩托板A21的另一端设有凹凸状防滑槽,起重升降钩托板A21的半园形一端与矿车掉道一端的前牵引钩座D3呈转动连接,起重升降钩A3的钩头与起重升降钩托板A1的凹凸状防滑槽相吻合;根据图6所示,双位随动转位承重架C包括本体机架C1、滚道板C6、滚道侧板C7、本体板C15、转位座C14、推力轴承C13、转位轴C12、转位板C8、定位柱C4、滚轮座C3、滚轮轴C2和滚轮C5;本体机架C1呈框架结构,沿其中间位置的纵向设有本体板C15,它水平放置,其上设有转位座C14,转位座C14中设有推力轴承C13和转位轴C12,转位轴C12上设有转位板C8,并以紧固件平垫圈C9、弹簧垫圈C10和六角螺母C11进行固定,转位板C8两端的上面和下面分别对称设有定位柱C4和滚轮座C3,滚轮座C3上设有多只滚轮轴C2和滚轮C5,滚轮轴C2沿横向水平放置,在滚轮C5的下方沿本体机架C1的纵向设有滚道板C6,滚道板C6水平放置,沿滚道板C6下表面两侧设有相互平行的滚道侧板C7,所有滚轮C5与滚道板C6之间呈滚动配合,本体机架C1两端的滚道板C6与滚道侧板C7之间凹槽状,其凹槽宽度N略大于路轨E的轨头宽度,两凹槽的间距M等于两路轨E之间的距离。
实施例:
根据图1~图6所示,首先将双位随动转位承重架C放置在矿车D未掉道一端的后牵引钩座D1下方的路轨E上,使其本体机架C1的两凹槽搁在两路轨E上,而其两定位柱C4与后牵引钩座D1之间保持适当间隙;然后将横向液压移位装置B放置在矿车D掉道一端两路轨E之间的坚实路基上,再将纵向液压升降装置A的机身座A1插入横向液压移位装置B的保持架B3中,调整其插入深度,使升降油缸A8的轴线对准横向滑台B1的对称中心线,同时将起重升降钩托板A21带园柱孔的一端插入矿车D掉道一端车斗D2的前牵引钩座D3中,并将插销D4插入两配合件A21和D3的园柱孔中,调整横向液压移位装置B的位置,使起重升降钩A3正好在起重升降钩托板A21的凹凸状防滑横中;接着操作纵向液压升降装置A,先关闭回油阀A20,再将操纵杆插入揿手I A12的孔腔中,揿动操纵杆,起重升降钩A3带动起重升降钩托板A21上升,直至后牵引钩座D1搁在两定位柱C4上,前车轮D6完全高于路轨E,而后车轮D7的工作面高于而内侧限位凸园低于路轨E的轨头工作面;紧接着操作横向液压移位装置B,先关闭横向回油阀B22,后将换向操作手柄B14放置在适当位置(前移或后移),再取下纵向操纵杆,并插入揿手II B13的孔腔中,掀动操纵杆,横向滑台B1将带动纵向液升降装置A一同横向移动,直至矿车D掉道一端的前车轮D6完全移至两路轨E的正上方;最后慢慢打开回油阀I A20,使前车轮D6和后车轮D7的工作面慢慢降落到路轨E的轨头工作面上,再打开回油阀II B22,撤掉整个液压复位机,掉道矿车复位作业全部结束。

Claims (7)

1.一种掉道矿车的复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掉道矿车D未掉道一端的双向随动转位方法是在矿车D的后牵引钩座D1下方的路轨E上设有双向随动转位承重架C,它具有双向随动转位功能和承载功能,它的定位柱C4的承载点高度略低于该矿车未掉道时后牵引钩座D1的支撑点高度,它的允许承载量大于矿车D总重量之半。
2.根据权利要求1掉道矿车的复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掉道矿车掉道一端的纵向升降和横向移位方法是在矿车D的前牵引钩座D3下方的坚实路基上设有横向液压移位装置B,横向液压移位装置B上又设有纵向液压升降装置A,纵向液压升降装置A既能纵向升降,又能随横向液压移位装置B横向移位,在纵向液压升降装置A与矿车掉道一端的前牵引钩座D3之间设有起重机构,由此实现矿车掉道一端的纵向升降和横向移位,起重机构、纵向液压升降装置A和横向液压移位装置B的承载量大于矿车D总重量之半。
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掉道矿车的复位方法,其特征在于复位作业时的防滑方法可采用起重机构来实现,起重机构的起重升降钩A3的钩头位于起重升降钩托板A21的防滑槽中,起重升降钩A3与纵向液压升降装置A的升降油缸A8下端螺纹连接,而起重升降钩托板A21与矿车D的前牵引钩座D3转动连接。
4.一种掉道矿车液压复位机,它包括纵向液压升降装置A、横向液压移位装置B和双向随动转位承重架C。其纵向液压升降装置A由纵向施力机构、纵向柱塞泵和纵向油泵组成;纵向施力机构包括旋转支架座I A18、锁紧园螺I A17、连杆支座I A14、连杆I A13、揿手I A12和操纵杆(图中未画出);纵向柱塞泵包括柱塞缸座I A19、柱塞缸I A16、柱塞杆I A15和回油阀A20。其特征在于纵向油泵包括机身座A1、机身A10、固定板A9、升降油缸A8、通气阀A7、固定活塞杆A6、密封圈I A4、活塞杆座A2和起重机构;机身座A1上设有柱塞缸座I A19、机身A10和活塞座A2;机身A10为一空腔壳体,其空腔中装有液压油,其上侧面设有加油孔I A11,其上端面设有固定板A9,固定板A9的园柱孔中设有环形凹槽,环形凹槽中设有多只钢珠A5,升降油缸Ag的外园面与钢珠A5之间呈滚动配合,升降油缸A8的上端面设有通气阀A7,其内腔设有固定活塞杆A6,固定活塞杆A6上端外园面环形凹槽中设有密封圈I A4,其下端与活塞杆座A2螺纹连接,固定活塞杆A6和活塞杆座A2的中心设有轴向通孔;在机身座A1和柱塞缸座I A19中分别设有进油油道和出油油道,其进油油道的一端通过进油单向阀I与柱塞缸I A16的内腔相连通,而另一端与机身A10的内腔相连通,其出油油道的一端通过出油单向阀I与柱塞缸A16的内腔相连通,而另一端与活塞杆座A2的轴向通孔相连通,在柱塞缸座I A19的进油油道和出油油道之间设有回油阀IA2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掉道矿车液压复位机,其横向液压移位装置B由横向施力机构、横向柱塞泵、换向阀B20、横向油泵和横向移位机构组成,其横向施力机构包括施转支架座II B18、锁紧园螺母II B17、连杆支座II B11、连杆II B12、掀手II B13和操纵杆(图中未画出,可与纵向施力机构共用);横向柱塞泵包括油箱8、输油管B9、柱塞缸座II B19、柱塞缸II B16、柱塞杆II B15和回油阀II B22。其特征在于横向油泵包括活塞杆B2、油缸前盖B4、油缸B6、活塞B5、密封圈II B7、油缸后盖(与柱塞缸座II B19为同一机件)和换向油管B21;横向移位机构包括机体B24、横向滑台B1、保持架B3、滑轮轴B28、滑轮B27和连接板B26;机体B24由两块横向轨道板和若干块纵向本体筋板B23焊接而成,横向滑台B1的上部设有保持架B3,纵向液压升降装置A的机身座A1与保持架B3相配合,在横向滑台B1的下方,沿机体B24的两轨道板的上工作面设有两条“U”形槽,两“U”形槽中设有若干只滑轮轴B28和滑轮B27,所有滑轮B27均与机体B24的两轨道板上工作面呈滚动配合,横向滑台B1的侧面设有连接板B26,连接板B26另一端通过螺母B25与活塞杆B2的一端相连接;机体B24上设有柱塞杆座II B19和油箱B8,柱塞杆座II B19与换向阀B20的垂直面密封连接,油缸B6两端分别与油缸前盖B4和油缸后盖螺纹连接,油缸B6中设有活塞B5,活塞B5外园面的环形凹槽中设有密封圈II B7,活塞杆B2的另一端与活塞B5螺纹连接,油箱B8与柱塞缸座IIB19之间设有输油管B9,油缸前盖B4与换向阀B20之间设有换向油管B21,油箱B8上面设有加油孔II B10,换向阀B20一侧设有换向操作手柄B14;换向阀B20中设有高压油道G、常压油道C、前腔油道Q和后腔油道H,柱塞缸座II B19中设有进油油道、出油油道和进出油油道,其进油油道的一端与换向阀B20中的常压油道C相连通,而另一端既通过输油管B9与油箱B8相连通,同时又通过进油单向阀II与柱塞缸座II B16的内腔相连通,其出油油道的一端与换向阀B20中的高压油道G相连通,而另一端通过出油单向阀II与柱塞缸座II B16的内腔相连通,其进出油油道的一端与油缸B6的后腔相连通,而另一端与换向阀B20中的后腔油道H相连通;另外,换向阀B20中的前腔油道Q通过换向油管B21和油缸前盖B4与油缸B6的前腔相连通;当换向操作手柄B14处于“前移”位置时,换向阀B20中的高压油道Q与后腔油道H相连通,与此同时,换向阀B20中的常压油道C与前腔油道Q相连通,当换向操作手柄B 14处于“后移”位置时,换向阀B20中的高压油道G与前腔油道Q相连通,与此同时,换向阀B20中的常压油道C与后腔油道H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掉道矿车液压复位机,其特征在于纵向油泵的起重机构包括起重升降钩A3和起重升降钩托板A21,起重升降钩A3与升降油缸A8的下端螺纹连结,起重升降钩托板A21呈板状结构,其半园形一端设有园柱孔,其孔径与矿车D牵引钩座的插销D4呈动配合,起重升降钩托板A21的另一端设有凹凸状防滑槽,起重升降钩托板A21半园形一端与矿车掉道一端的前牵引钩座D3呈转动连接,起重升降钩A3的钩头与起重升降钩托板A21的凹凸状防滑槽相吻合。
7.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掉道矿车液压复位机,其特征在于双位随动转位承重架C包括本体机架C1、滚道板C6、滚道侧板C7、本体板C15、转位座C14、推力轴承C13、转位轴C12、转位板C8、定位柱C4、滚轮座C3、滚轮轴C2和滚轮C5,本体机架C1呈框架结构,沿其中间位置的纵向设有本体板C15,它水平放置,其上设有转位座C14,转位座C14中设有推力轴承C13和转位轴C12,转位轴C12上设有转位板C8,并以紧固件平垫圈C9、弹簧垫圈C10和六角螺母C11进行固定,转位板C8两端的上面和下面分别对称设有定位柱C4和滚轮座C3,滚轮座C3上设有多只滚轮轴C2和滚轮C5,滚轮轴C2沿横向水平放置,在滚轮C5的下方沿本体机架C1的纵向设有滚道板C6,滚道板C6水平放置,沿滚道板C6下表面两侧设有相互平行的滚道侧板C7,所有滚轮C5与滚道板C6之间呈滚动配合,本体机架C1两端的滚道板C6与滚道侧板C7之间呈凹槽状,其凹槽宽度N略大于路轨E的轨头宽度,两凹槽的间距M等于两路轨E之间的距离。
CNA2007101338176A 2007-10-23 2007-10-23 一种掉道矿车的复位方法及其液压复位机 Pending CN10118731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7101338176A CN101187310A (zh) 2007-10-23 2007-10-23 一种掉道矿车的复位方法及其液压复位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7101338176A CN101187310A (zh) 2007-10-23 2007-10-23 一种掉道矿车的复位方法及其液压复位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87310A true CN101187310A (zh) 2008-05-28

Family

ID=394798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7101338176A Pending CN101187310A (zh) 2007-10-23 2007-10-23 一种掉道矿车的复位方法及其液压复位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18731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02440B (zh) 一种平衡型手推搬运车
CN205153643U (zh) 二柱式链条升降的简易停车设备
CN106829804A (zh) 一种适用于多工况双叉架堆高车
CN103231986A (zh) 一种行车小车结构
CN206782706U (zh) 轨道小车
CN201180562Y (zh) 掉道矿车液压复位机
CN202968018U (zh) 折叠式安装叉车
CN107777611A (zh) 一种半自动液压移车器
CN202359849U (zh) 一种简易两车位停车设备
CN211226046U (zh) 一种单轨吊承载小车装置
CN101187310A (zh) 一种掉道矿车的复位方法及其液压复位机
CN204778662U (zh) 双门架堆高车
CN201400309Y (zh) 方舱行走机构
CN114407996B (zh) 一种便于纸箱包装设备搬运用的运输装置
CN212952402U (zh) 一种具有液压升降功能的轨道穿梭车
CN2132738Y (zh) 液压传动侧叉车
CN203212230U (zh) 一种新型行车小车结构
CN201052958Y (zh) 巷道式单立柱货物堆剁机
CN209210301U (zh) 一种运输车
CN201713221U (zh) 起重机用低净空双层小车
CN206012611U (zh) 一种缸筒式气动推车装置
CN206856816U (zh) 一种物料配送车
CN101857172B (zh) 起重机用低净空双层小车
CN212174320U (zh) 一种适用于多种工况的低位千斤顶
CN109592605A (zh) 一种便携式装卸运输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8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