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55953B -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 Google Patents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55953B
CN101155953B CN2006800118844A CN200680011884A CN101155953B CN 101155953 B CN101155953 B CN 101155953B CN 2006800118844 A CN2006800118844 A CN 2006800118844A CN 200680011884 A CN200680011884 A CN 200680011884A CN 101155953 B CN101155953 B CN 10115595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nitted fabric
bar
cylindrical portion
needle
ref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8001188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55953A (zh
Inventor
冈本一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 Seiki Mfg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ma Seiki Mf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 Seiki Mfg Ltd filed Critical Shima Seiki Mfg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1559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559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559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5595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04B1/24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wearing apparel
    • D04B1/246Upper torso garments, e.g. sweaters, shirts, leotard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04B1/24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wearing apparel
    • D04B1/28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wearing apparel glov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1/00Garments
    • A41D1/04Vests, jerseys, sweaters or the like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19/00Glove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04B1/24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wearing apparel
    • D04B1/26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wearing apparel stocking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7/00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D04B7/30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04B7/32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tubular goods
    • D04B7/34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tubular goods glov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2500/00Materials for garments
    • A41D2500/10Knitted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403/00Details of fabric structure established in the fabric forming process
    • D10B2403/03Shape features
    • D10B2403/033Three dimensional fabric, e.g. forming or comprising cavities in or protrusions from the basic planar configuration, or deviations from the cylindrical shape as generally imposed by the fabric forming process
    • D10B2403/0333Three dimensional fabric, e.g. forming or comprising cavities in or protrusions from the basic planar configuration, or deviations from the cylindrical shape as generally imposed by the fabric forming process with tubular portions of variable diameter or distinct axial orient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 Gloves (AREA)
  • Socks And Pantyhose (AREA)
  • Outer Garments And Coa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所述筒状针织物容易穿用,穿用时的撑起感觉少,适合性高,且通过接合3个以上的筒状部而形成。使用具有前后一对的针床、前后针床的至少一方可以左右转移、且可以在前后的针床之间进行线圈移圈的横机进行编织。筒状部的接合,重复在前后的针织物的边界部接合2个筒状部形成一个筒状部的动作,至少一个筒状部,在即将接合之前以前侧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长度与后侧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长度不同的方式设定边界部,对于前后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长度不同、所接合一侧的边界部没有位于前后的针床之间的筒状部,以使该边界部位于前后的针床之间的方式使筒状部旋转后,使在针床之间边界部相对的二个相邻的筒状部隔着边界部接合。

Description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所述针织物使用横机编织,接合3个以上的独立编织的筒状部而成,在穿用时具有高的适合性。 
背景技术
作为接合3个以上的独立编织的筒状部而成的筒状针织物,例如有具有指袋部的手套、具有指袋部的袜子、针织套衫等。在使用横机编织针织套衫时,如专利文献1所示,身片从下摆部分开始起针,袖子从袖口部分开始起针,在袖笼部分接合筒状的身片(筒状部)和筒状的袖子(筒状部)。 
具有指袋部的手套和袜子,在使用横机时,通常将各指袋部作为一个筒状部从指尖起针。然后,各指袋部在指根部接合。对于手套的情况,通常编织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的各指袋部,在彼此的指根部接合这些指袋部的同时,作为一个筒状部而编织四指体之后,编织大拇指的指袋部而编织成将大拇指的指袋部和四指体作为一体的五指体。 
此外,手套和袜子的编织,有时也各编织一个指袋部并在指根部接合指袋部彼此而进行指根闭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有时也接合三根指袋部而编织成三指体后,在三指体上接合一根其他的指袋部而编织成四指体,将剩余的指袋部接合于四指体而编织成五指体(参照专利文献3)。进而在手套中,有时也以使大拇指的指袋部沿着人手的形状的方式使大拇指指袋部向四指体接合位置为靠近手掌中心侧的位置,将大拇指指袋部接合于四指体上(参照专利文献4)。 
专利文献1:特开平10-266047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0-239950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2000-220064号公报 
专利文献4:国际公开第2004/020719号小册子 
特别是,在带有指袋的手套或者袜子中,一般如图8所示,在前后一方的针床上编织指袋部A的手背侧的针织物A1,在另一方的针床上编织指袋部A的里侧的针织物A2。在此,指袋部A如图8所示,通常以手背侧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线圈数(在一方针床上编织的线圈数)和里侧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线圈数(在另一方针床上编织的线圈数)为相同数目的方式编织成筒状。 
然后,手背侧针织物和里侧针织物的边界(X)如图8所示,位于前后的针床之间,在该边界部分接合指袋部A彼此形成指根部B。从而,形成在手套和袜子上的指根部B,在将手套或袜子穿于手或脚上时,相对手脚的厚度,成为位于厚度的中间位置的状态。 
但是,实际的手或脚的形状,指根部分的前端位置相对脚或手的厚度靠向里侧,指根部分形成从该前端向手的手背侧的方向倾斜的形状。因此,如果将该指根部分的前端的位置作为手指的手背侧和里侧的边界,则手指周围的长度相对上述边界,手背侧的长度大于里侧的长度。 
这样,实际的手或脚,其指根部的前端相对手或脚的厚度,不设计在手背侧而是设置在靠里侧。因此,在上述现有的手套或袜子中,由于在手脚的厚度方向中间位置形成指根部,因而在穿用手套或袜子时,实际的人的手脚上的指根部分的位置和手套和袜子的指根部的位置错开。其结果,产生手套或袜子的穿着感觉不好,难以穿着的不良情况。 
并且,对于手套,如专利文献4所示,大拇指的指袋部相对四指体接合在靠掌侧(里侧)时,沿着人手的形状而优选。但是即使仅是大拇指的指袋部接合在四指体的靠掌中心处,接合各指袋部的指根部的位置也成为从人的指根前端的位置偏离的状态,依然使穿着感觉不好。 
而且,在接合3个筒状部构成的针织套衫的情况下,在将身片部分编织成筒状时,通常以前身片的针织物(前侧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的长度和后身片的针织物(后侧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的长度为相同长度的方式进行编织。 
然而,人胳臂的动作一般是使胳臂相对身体向前伸出的动作。如果考虑这种胳臂的动作,则对于针织套衫而言,与使袖子相对筒状的身片以前侧针织物和后侧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的长度位于相同位置的方式接合,还是以前侧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长度小于后侧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长度的方式接合更容易动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配合人体形状,对于至少一个筒状部以前后的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的长度不同的方式接合3个以上的筒状部,从而编织容易穿着并且在穿着时撑起感少、适合性高的筒状针织物。 
本发明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使用横机接合3个以上独立编织的筒状部而形成筒状针织物,该横机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并在前后方向相对的至少前后一对的针床,前后针床的至少一方可以左右转移,可以在前后的针床之间进行线圈的移圈。 
本发明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筒状部的接合,重复在前后的针织物的边界部接合2个筒状部形成一个筒状部的动作,至少一个筒 状部,在即将接合之前以前侧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长度与后侧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长度不同的方式设定边界部。并且,本发明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前后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长度不同、所接合一侧的边界部没有位于前后的针床之间的筒状部,以使该边界部位于前后的针床之间的方式使筒状部旋转后,使在针床之间边界部相对的二个相邻的筒状部隔着边界部接合。 
至少一个筒状部,在即将接合之前以前侧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长度和后侧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长度不同的方式设定边界部,但是该边界部的设定是指,对于接合2个筒状部之前的各筒状部假想地设定在即将接合之前边界部在针床上的位置。进而,该边界部位置的设定,无论是否形成有拼条,在完成筒状部的接合时,以前侧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长度和后侧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长度不同的方式进行设定。 
例如,在隔着边界部接合2个筒状部时,存在不形成拼条而接合的情况、以拼条的长度在前后的针织物为相同长度的方式形成拼条而接合的情况、以拼条的长度在前后的针织物不同的方式形成拼条而接合的情况。这些情况下对于除了接合部分之外的针织物部分,都以前后的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长度不同的方式设定边界部。 
而且,边界部的设定,对于独立编织的筒状部,可以在筒状部开始编织的阶段设定边界部,也可以在达到接合开始位置的途中的编织阶段设定边界部,也可以在即将开始接合之前设定边界部。开始编织筒状部的阶段,是指例如对于手套或袜子,从指袋部的指尖前端开始编织,在纵行数相同的状态下开始筒状编织的时刻、或者对于针织套衫,开始进行以罗纹组织编织而成的袖口或者下摆的编织的时刻、或者在完成编织罗纹组织的袖口或者下摆之后,开始编织接着形成的针织物部分的时刻。 
对于独立编织的筒状部,在开始编织筒状部的阶段,或者在达到接合开始位置的途中的编织阶段,以前后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长度不同的方式设定边界部的情况下,可以在编织筒状部至接合开始位置后,以边界部位于前后的针床之间的方式旋转筒状部,并从位于前后针床间的边界部开始接合筒状部彼此。此外,相同地,还可以在开始编织的阶段或者在到达接合开始位置的途中的编织阶段设定边界部的情况下,在达到接合开始位置的途中的编织阶段,以边界部位于前后的针床之间的方式旋转筒状部后,编织筒状部至接合开始位置,从位于前后针床之间的边界部开始接合筒状部彼此。 
本发明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进而优选具有以下步骤而编织。 
a)对于进行接合的2个筒状部,使接合侧的边界部没有位于前后针床之间的筒状部以接合侧的边界部位于前后针床之间的方式旋转的步骤。 
b)对于2个筒状部,隔着边界部形成叠圈并进行压圈处理,从而接合前侧针织物彼此、后侧针织物彼此的步骤。 
c)对于接合2个筒状部而形成一个筒状的筒状部和接着接合的筒状部,使接合侧的边界部没有位于前后针床之间的筒状部以接合侧的边界部位于前后的针床之间的方式旋转的步骤。 
d)对于步骤c状态下的2个筒状部,隔着边界部形成叠圈并进行压圈处理,从而接合前侧针织物彼此、后侧针织物彼此的步骤。 
e)在所接合的筒状部为4个以上的情况下,重复步骤c至步骤d直到接合了所有的筒状部的步骤。 
而且,在接合2个筒状部的情况下,可以在接合部分形成拼条。拼条如上所述,例如可以对前侧针织物彼此、后侧针织物彼此进行叠圈后,通过进行压圈处理而形成。 
对于这样形成拼条而接合筒状部的情况下,通过形成该拼条,可以减少接合后的筒状部的线圈数。由于可以通过形成拼条减少线圈数, 因而在形成拼条后不需要一边编织筒状部一边收针,筒状部不会出现纵行的偏移。 
而且,在接合部分形成拼条的情况下,还可以使前后的针织物上拼条的大小不同。此时,通过叠圈和压圈处理形成拼条,使进行叠圈的线圈数在前后的针织物不同。进而,如果使在完成筒状部的接合的时刻下的前后的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长度也不同,使前后的拼条长度也不同的话,可以进一步将针织物的形状编织成适合人体形状的形状。作为前侧针织物和后侧针织物的拼条部分的长度不同的情况,还包括在一侧的针织物上不形成拼条的情况。 
而且,在使拼条的大小在前后的针织物上不同而接合2个筒状部的时候,可以以在即将接合之前和接合之后、距保持在针床上的线圈的编织宽度端部的位置为相同位置的方式,设定不接合一侧的筒状部的边界部在针床上的位置。 
具体而言,对于接合侧的边界部必须以位于前后针床之间的方式旋转的筒状部,以如下方式设定边界部的位置:旋转筒状部之前的阶段下的不接合一侧的边界部距编织宽度端部的位置、与拼条形成完成后没有接合的边界部距编织宽度端部的位置为相同位置。该边界部的位置根据编织的针织物的拼条的前后差、由拼条的前后差产生的线圈的转绕量而设定。 
并且,为了以在筒状部的拼条形成前后相对编织宽度端部位于相同位置的方式设定边界部,优选预先从筒状部开始编织的阶段假想地设定边界部。这样从开始编织设定边界部时,从开始编织至接合开始位置而筒状地编织筒状部,在即将接合筒状部之前使其旋转,使接合侧边界部位于前后针床之间,在使筒状部的线圈转绕的同时从边界部形成叠圈后对筒状部进行压圈处理形成拼条。 
而且,本发明的编织方法,例如在手套或袜子的情况下,在作为指袋部的筒状部编织到指根部形成位置时,将筒状部的指根部(前后针织物的边界部)作为边界,以筒状部的指根部形成位置处的手背侧的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长度和里侧的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长度不同的方式设定边界部。 
手套或袜子的边界部的位置设定,对于全部的指袋部或者一部分的指袋部,可以设定成使手背侧的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长度大于里侧的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长度。对于一部分的指袋部,将手背侧的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长度设定得较长时,其他的指袋部既可以设定成使手背侧和里侧的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长度相同,也可以设定成使手背侧的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长度小于里侧的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长度。 
例如,大拇指的指袋部设定成手背侧的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长度小于里侧的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长度,大拇指的指袋部以外,设定成手背侧的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长度大于里侧的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长度。 
而且,对于针织套衫,例如以后身片的针织物(后侧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长度大于前身片的针织物(前侧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长度的方式设定前身片的针织物和后身片的针织物的边界部,对于左右袖子,也可以以后侧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长度大于前侧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长度的方式设定边界部。 
而且,在要接合筒状部彼此时,在接合一侧的边界部没有位于前后针床之间的情况下,在接合之前,预先以边界部位于前后针床之间的方式旋转筒状部。然后在边界部接合接合侧的边界部位于前后针床之间的2个筒状部。 
进而,筒状部的编织和接合,既可以在编织多个筒状部至接合开始位置后,每2个筒状部进行接合,也可以每编织1个筒状部的同时接合筒状部。 
这样,在包含前后的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长度不同的筒状部的多个筒状部的接合完成后,对于接合前的前后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长度不同的筒状部,接合有筒状部部分的线圈横列上,筒状部的前侧针织物的线圈数和后侧针织物的线圈数不同。而且,可以编织接合如下的多个筒状部的筒状针织物,即,根据前后针织物的线圈数的不同,所述筒状部形成向线圈数较多一侧膨出的状态。 
上述筒状部的旋转,是指筒状部编织宽度两端部的线圈中,在针床上位于对角线上的线圈向相对的针床的针上移圈而旋转针织物整体的动作。而且,上述针织物的转绕是指,通过叠圈减少筒状针织物的线圈的同时,使该筒状针织物的编织宽度端部的线圈向相对的针床移圈而朝向编织宽度中心侧移动的动作。 
而且,在筒状针织物是从指尖编织的带有指袋的手套或者袜子的情况下,筒状部是指形成指袋部的筒状部、接合2个指袋部而形成的筒状部、依次接合3个以上的指袋部而形成的筒状部。依次接合3个以上的指袋部而形成的筒状部是指,在接合2个指袋部而形成的筒状部(二指体)上接合作为指袋部的筒状部而形成的筒状部(三指体)、或者在三指体上接合作为指袋部的筒状部而形成的筒状部(四指体)、或者形成两个接合2个指袋部而形成的筒状部(二指体),将它们接合而形成的筒状部(四指体)。 
对于5个指的手套或者袜子,接合2个指袋部(筒状部)而形成二指(筒状部),在该二指体上接合接着接合的指袋部(筒状部)而形成三指体(筒状部),将三指体与接着接合的指袋部(筒状部)接合而形成四指体(筒状部),将四指体与接着接合的指袋部(筒状部) 接合而形成五指体(筒状部),从而可以形成5个指袋部在指根部接合的状态。此时,不是指袋部的二指体、三指体等筒状部也以前后的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长度不同的方式设定边界部,在使二指体等筒状部与指袋部接合时,二指体等筒状部以接合侧的边界部位于前后的针床之间的方式旋转筒状部。 
而且,针织套衫的筒状部是指,筒状编织成的身片、左右袖、接合身片和一侧的袖子而成的筒状部。针织套衫的筒状部的接合,是在将形成身片的筒状部和形成一方袖子的筒状部接合后,将接合该2个筒状部得到的筒状部与形成另一方的袖子的筒状部接合。 
上述边界部的设定、是否进行筒状部的旋转动作的设定在设计系统中设定。在设计系统中,生成如下的编织程序:具有设定指令的编织程序,该设定指令设定对于独立编织的筒状部编织到接合开始位置的时刻下的前侧针织物和后侧针织物的边界部;和具有旋转指令的编织程序,对于设定了边界部的筒状部进行旋转动作。 
编织程序具有而言具有如下的指令:决定指令,决定要接合的2个筒状部;设定指令,对于通过决定指令决定接合的筒状部,设定即将接合之前时前侧针织物和后侧针织物的边界部的位置,以在接合筒状部时使前侧针织物和后侧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长度为期望长度;旋转指令,根据该设定指令,对于前后的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长度不同、接合侧的边界部没有位于前后针床之间的筒状部,在即将接合之前,以使该边界部位于前后的针床之间的方式旋转筒状部;接合指令,对于根据决定指令决定接合的筒状部,根据设定指令和旋转指令,隔着边界部接合边界部在针床之间相对的2个相邻的筒状部而形成一个筒状部;和重复指令,重复决定指令、设定指令、旋转指令、接合指令直到筒状部全部被接合为止。 
由设定指令设定的边界部的位置,可以设定成使前侧针织物的编 织宽度方向的线圈数多于后侧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线圈数,也可以设定成使前侧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线圈数少于后侧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线圈数。 
进而,在设计系统中设定的各筒状部的边界部还被编程为,在接合筒状部彼此之后,没有接合一侧的边界部还用于作为接合后的筒状部的边界部与其他筒状部接合。进而,在设计系统中,还生成用于根据设计利用横机编织筒状针织物的编织程序。 
根据这些程序,在筒状部的接合的边界部不存在于前后的针床之间的情况下,利用横机进行如下的控制:以边界部位于前后的针床上的方式旋转筒状部,或者在边界部接合筒状部彼此。 
在本发明中,可以使用将安装有多根织针的针床前后相对设置的横机,通过上述编织方法,提供如下形成的手套或者袜子:对于形成指袋部的至少1个筒状部以前侧针织物和后侧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长度不同的方式接合筒状部。具体而言,具有指袋部的手套或者袜子,使用将安装有多根织针的针床前后相对设置的横机从指袋部开始以无缝制的方式编织而成,对于形成指袋部的至少1个筒状部,以使前侧针织物和后侧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长度不同的方式设定即将接合之前的前侧针织物和后侧针织物的边界部,在相对的边界部接合相邻的筒状部而形成指根部。 
而且,在本发明中,可以使用将安装有多根织针的针床前后相对设置的横机,通过上述编织方法,提供如下形成的针织套衫:将形成身片的筒状部和形成袖子的筒状部以前侧针织物和后侧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长度不同的方式接合。具体而言,具有身片和袖子的针织套衫,使用将安装有多根织针的针床前后相对设置的横机从下摆侧开始以无缝制的方式编织而成,以使形成身片的筒状部的前侧针织物和后侧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长度不同、且形成袖子的筒状部的前侧针织 物和后侧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长度相等的方式设定即将接合之前的身片和袖子的前侧针织物和后侧针织物的边界部,在相对的边界部接合形成身片的筒状部和形成袖子的筒状部。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在接合3个以上独立编织的筒状部的情况下,对于这些筒状部中至少1个筒状部,以前侧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长度和后侧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长度不同的方式设定前后针织物的边界部。而且,在前后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长度不同的接合一侧的边界部没有位于前后针床之间的情况下,以使边界部位于前后针床之间的方式旋转筒状部,之后在边界部接合筒状部。因而可以立体地编织成形状适合于人体形状的筒状针织物。 
特别地,在编织带有指袋的手套或袜子的情况下,可以以手背侧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长度大于里侧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长度的方式形成指根部。在完成手套或者袜子的编织的时刻,各指袋部在作为指袋部的接合部的指根部,成为手背侧立体膨胀的状态,而且,对于袜子,指根部靠向脚心侧形成,对于手套,指根部靠向手掌侧形成。其结果,手套或者袜子容易穿着,穿用时的适合感良好。 
而且,在带袖针织套衫的情况下,由于可以相对筒状的身片,将筒状针织物编织成以前侧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长度小于后侧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长度的方式接合的状态,因此在穿用针织套衫时的适合性良好,容易动作。 
进而,在接合筒状部时,形成前后的长度不同的拼条的情况下,可以如下设定没有接合的边界部的位置:使没有旋转的接合前的位置和形成拼条之后的位置相对于保持于针床上的线圈的编织宽度端部的线圈位于相同位置,由此可以形成不发生线圈扭转的纵行。即,由于即使在进行针织物的转绕的同时形成拼条,在拼条形成后也不会产生 线圈的扭转,不会发生纵行的偏移,因而可以使外观良好。例如,对于手套或者袜子的情况,可以从小指至四指体再至五指体,而且从大拇指至五指体形成不发生线圈扭转的纵行。 
此外,在编织手套或者袜子的情况下,如果在维持指袋部在指根部的周向上的线圈数的状态下编织五指体,则五指体的周长变得过大,在编织五指体时需要收针。但是,在本发明中,可以在形成拼条期间进行收针,因而在编织五指体时不需要不收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手套的编织方法的第一实施方式,表示手套的俯视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手套的编织工序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手套的指袋部的截面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手套的编织工序图。 
图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手套的指袋部的截面状态的说明图。 
图6是本发明的针织套衫的编织方法的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表示针织套衫的零件图。 
图7是第三实施方式的针织套衫的编织工序图。 
图8是表示以往的手套的指袋部的截面状态的说明图。 
标号说明 
10 手套 
12 手插入口 
21 大拇指指袋部 
22 食指指袋部 
23 中指指袋部 
24 无名指指袋部 
25 小指指袋部 
31 第一指根部 
32 第二指根部 
33 第三指根部 
34 第四指根部 
40 二指体 
50 三指体 
60 四指体 
70 五指体 
100 针织套衫 
2 身片 
2a 前身片 
2b 后身片 
81 下摆部 
82 边沿部 
83 袖笼部 
84 领口部 
3 左袖 
3a 前侧针织物 
3b 后侧针织物 
30 袖口部分 
4 右袖 
4a 前侧针织物 
4b 后侧针织物 
40 袖口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使用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相对的前后一对针床,且后针床可以左右转移,并在前后的针床之间可以进行线圈移圈的所谓双针床横机制造带有指袋的手套。 
在以下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双针床横机使用设有复合针的双针床横机(例如岛精机制作所制造的SWG021),该复合针由在前端具有针钩的针主体和重合2张薄板构成的滑动体形成。通过使用具有上述复合针的横机,可以在2张针床上无需设置空针而使用全针进行筒状针织物的编织。在具有上述复合针的横机中,利用一方的针床上的复合针的滑动体使线圈进入另一方的针床,将线圈预先放置在另一方的针床上的复合针的滑动体上(特开平11-43849号公报中公开的线圈的预置方法) 
在使用不具有上述滑动体的织针的通常的双针床横机中编织筒状针织物的情况下,在前后的各针床上分别使用隔一根的针进行编织。例如前针床的奇数编号的针主要用于编织手套的手掌侧的针织物(以下称为前侧针织物),后针床的偶数编号的针主要用于编织手套手背侧的针织物(以下称为后侧针织物)。 
进而,在通常的双针床的横机中,在前针床编织前侧针织物时,与在前针床上保持线圈的针相对的后针床的针成为空针。而且,在后针床编织后侧针织物时,与在后针床上保持线圈的针相对的前针床的针成为空针。因此,前后的针织物总是能确保向分别相对的针床上移圈用的空针。 
在双针床横机中,通过使用上述滑动体或空针,可以编织凹凸、双反面、罗纹等表面线圈和反面线圈混合存在的组织花纹,或者使前后的线圈沿编织宽度方向移动而相互接合。 
而且,在使用双针床的横机的情况下,可以在前后针床的一方或者双方的上部位置设置并列设置有移圈底脚片的移圈针床来编织针织物。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使用双针床的横机编织手套,但是本发明也可以使用由上部前针床、下部前针床、上部后针床、以及下部后针床构成的四针床的横机进行编织。 
在使用四针床横机的情况下,例如使前侧针织物附属于下部前针床,使后侧针织物附属于下部后针床。然后,将上部后针床作为编织前针织物时的空针以用于前侧针织物的移圈、反面线圈的形成等,将上部前针床作为编织后针织物时的空针以用于后侧针织物的移圈、反面线圈的形成等。 
以下表示的实施方式,使用配置有上述设有滑动体的复合针的双针床编织带有指袋的手套。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指袋部分别单独编织成筒状,将这些指袋部依次接合,从而编织成手套。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具有5个指袋部的手套的平面图。图2是表示图1的手套的编织方法的编织工序图。图3是表示指袋部接合前的状态和接合后的状态的剖视图。本实施方式的手套10,如图1所示,中指指袋部23的前端最突出,接着按照食指指袋部22、无名指指袋部24、小指指袋部25、大拇指指袋部21的顺序,指尖前端部的位置处于下降的状态。 
进而,在大拇指指袋部21和食指指袋部22之间形成第一指根部31,在食指指袋部22和中指指袋部23之间形成第二指根部32,在中指指袋部23和无名指指袋部24之间形成第三指根部33,在无名指指袋部24和小指指袋部25之间形成第四指根部34。第一实施方式的手套10,其形成指根部的位置,按照第二指根部32、第三指根部33、第四指根部34、第一指根部31的顺序向手腕侧下降。 
在本实施方式中,按照食指指袋部22、中指指袋部23、无名指指 袋部24、小指指袋部25、大拇指指袋部21的顺序单独编织指袋部。 
在编织食指指袋部22和中指指袋部23之后,由第二指根部32接合食指指袋部22和中指指袋部23形成二指体40。接着,编织无名指指袋部24,由第三指根部33接合该无名指指袋部24和二指体40的中指指袋部23部分形成三指体50。编织小指指袋部25,由第四指根部34接合小指指袋部25和三指体50的无名指指袋部24部分而形成四指体60。编织大拇指指袋部21,由第一指根部31接合大拇指指袋部21和四指体60的食指指袋部22部分形成五指体70。将五指体70编织至手插入口12而形成手套10。 
在本实施方式中,大拇指指袋部21、食指指袋部22、中指指袋部23、无名指指袋部24、小指指袋部25、二指体40、三指体50、四指体60、五指体70为本发明所述的筒状部,特别是大拇指指袋部21、食指指袋部22、中指指袋部23、无名指指袋部24、小指指袋部25是独立编织成的筒状部。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使用后针床的针编织手套的手背侧的针织物,主要使用前针床的中编织手掌侧的针织物,但是也可以主要使用前针床的针编织手套的手背侧的针织物,主要使用后针床的针编织手掌侧的针织物。 
手套10的针织组织还包含第二实施方式,为了说明方便,设为平针组织的素织物,手插入口12的针织组织为罗纹组织,但是手插入口12之外的部分可以是提花、罗纹等组织花纹。 
根据图2对本实施方式的指袋部的编织和接合的方法进行说明。在图2中,左侧的数字表示编织工序的步骤,在各步骤中表示的四角形状表示筒状针织物的状态。该四角形状的下部的线表示保持在前针床上的针上的针织物,上部的线表示保持在后针床的针上的针织物。进而,四角形状的线上标记的X表示前侧针织物(手掌侧针织物)和后侧针织物(手背侧针织物)的边界部。在以下其他实施方式中使用 的编织工序图也是同样。 
首先,在进行编织之前,在设计系统中生成程序,该程序设定编织大拇指指袋部21、食指指袋部22、中指指袋部23、无名指指袋部24、小指指袋部25至指根部形成位置的时刻下前侧针织物和后侧针织物的边界部X。该程序在控制横机驱动的计算机等控制装置中设定。进而,在上述程序中,还设定5个指袋部的编织顺序以及按照手套形状的编织方法。 
对上述边界部的设定、指袋部的编织顺序的设定在设计系统中编程,对于后述的其他实施方式也是同样进行。 
然后,在通过以下编织工序编织各指袋部,接合这些指袋部。首先,对于食指指袋部22编织到第二指根部32的形成位置(步骤1)。在步骤1的编织后,在食指指袋部22上,相对保持于前针床上的线圈的编织宽度中心以左右对称的方式设定2处边界部X。这些边界部X,设定成使手背侧的针织物(后侧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线圈数多于手掌侧的针织物(前侧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线圈数,对于以下所示的中指指袋部23、无名指指袋部24、小指指袋部25、大拇指指袋部21,边界部X也设定成使手背侧的针织物(后侧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线圈数多于手掌侧的针织物(前侧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线圈数。 
使食指指袋部22的针织物以与中指指袋部23接合一侧的边界部X位于前后针床之间的方式逆时针旋转(步骤2)。 
将中指指袋部23编织至第二指根部32的形成位置(步骤3)。在步骤3的编织后,在中指指袋部23上以相对保持在前针床上的线圈的编织宽度中心左右对称的方式设定2处边界部X。 
使中指指袋部23的针织物以与食指指袋部22接合一侧的边界部X位于前后针床之间的方式顺时针旋转(步骤4)。 
以使中指指袋部23的编织宽度端部的线圈与食指指袋部22的编织宽度端部的线圈邻接的方式移动中指指袋部23。中指指袋部23的移动例如如下进行:使食指指袋部22的保持在后针床上的线圈全部移圈到前针床,使中指指袋部23的保持在前针床上的线圈全部移圈到后针床上。使后针床向食指指袋部22侧转移后,使保持在后针床上的中指指袋部23的线圈中在转移前保持于前针床的线圈返回前针床,使保持在前针床上的食指指袋部22的线圈中在转移前保持于后针床的线圈返回后针床,由此进行。通过该中指指袋部23的移动,食指指袋部22的边界部X和中指指袋部23的边界部X成为相对的状态(步骤5)。 
而且,中指指袋部23的移动也可以在进行步骤4的中指指袋部23的旋转动作的同时移动。 
从步骤5的状态开始,从边界部X接合食指指袋部22和中指指袋部23。具体而言,对于食指指袋部22和中指指袋部23,从边界部X开始在前侧针织物彼此间、后侧针织物彼此间形成叠圈后进行压圈处理而进行接合。压圈处理对于食指指袋部22,前侧针织物进行至b1的位置,后侧针织物进行至a1的位置,对于中指指袋部23,前侧针织物进行至b2的位置,后侧针织物进行至a2的位置。 
在由压圈处理进行的接合完成的时刻成为步骤6的状态,在食指指袋部22和中指指袋部23的接合部形成具有拼条的第二指根部3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指根部32的拼条,其后侧针织物(手背侧)的拼条的长度大于前侧针织物(手掌侧)的拼条的长度。通过形成该拼条时的叠圈,可以形成线圈数比食指指袋部22和中指指袋部23的周长的总线圈数少的二指体40。后述的第三指根部33、第四指根部34、第一指根部31的拼条也是后侧针织物(手背侧)的拼条长度大于前侧针织物(手掌侧)的拼条长度。 
对完成拼条形成的二指体40进行环绕编织直到形成第三指根部33的位置。此时的环绕编织,由于为了进行接合而旋转针织物前的食指指袋部22和中指指袋部23的边界部X在前针床上距编织宽度端部的位置,与形成拼条后的二指体40的边界部X在前针床上距编织宽度端部的位置处于相同位置,因而可以在二指体40上不形成扭转线圈而在形成拼条后直接进行环绕编织。后述的三指体50、四指体60、五指体70在筒状部的接合前后,其边界部X距非接合侧编织宽度端部的位置也为相同位置,可以不形成扭转线圈而在形成拼条后直接进行环绕编织。 
在二指体40的环绕编织后,以使二指体40的中指指袋部23侧的边界部X位于前后针床之间的方式,使二指体40逆时针旋转(步骤7)。 
接着,编织无名指指袋部24至第三指根部33的形成位置(步骤8)。在步骤8的编织后,在无名指指袋部24上以相对保持在前针床上的线圈的编织宽度中心左右对称的方式设定2处的边界部X。 
使无名指指袋部24的针织物以与二指体40接合一侧的边界部X位于前后针床之间的方式逆时针旋转(步骤9)。以使无名指指袋部24的编织宽度端部的线圈与二指体40的编织宽度端部的线圈邻接的方式移动无名指指袋部24。无名指指袋部24的移动如上述中指指袋部23的移动同样进行。通过该无名指指袋部24的移动,无名指指袋部24的边界部X和二指体40的边界部X成为相对的状态(步骤10)。 
从步骤10的状态开始,从边界部X接合二指体40和无名指指袋部24。具体而言,与食指指袋部22和中指指袋部23的接合同样地,通过形成叠圈后进行压圈处理而接合两筒状部。压圈处理对于二指体40,前侧针织物进行至b3的位置,后侧针织物进行至a3的位置,对于无名指指袋部24,前侧针织物进行至b4的位置,后侧针织物进行至a4 的位置。 
在由压圈处理进行的接合结束的时刻成为步骤11的状态,在二指体40和无名指指袋部24的接合部形成具有拼条的第三指根部33。通过形成该拼条时的叠圈,可以形成线圈数少于二指体40和无名指指袋部24周长的总线圈数的三指体50。在拼条形成结束后,对三指体50进行环绕编织直到形成第四指根部34的位置。 
在三指体50的环绕编织后,以使三指体50的无名指指袋部24侧的边界部X位于前后针床之间的方式,使三指体50逆时针旋转(步骤12)。 
接着,编织小指指袋部25至第四指根部34的形成位置(步骤13)。在步骤13的编织后,小指指袋部25如图2的步骤13所示,以与三指体50连接一侧的边界部X位于前针床上、另一端侧的边界部X位于前后针床之间的方式设定2处的边界部X。 
使小指指袋部25的针织物以与三指体50接合一侧的边界部X位于前后针床之间的方式顺时针旋转(步骤14)。然后,以使小指指袋部25的编织宽度端部的线圈与三指体50的编织宽度端部的线圈邻接的方式移动小指指袋部25。小指指袋部25的移动如上述中指指袋部23的移动同样进行。通过该小指指袋部25的移动,小指指袋部25的边界部X和三指体50的边界部X成为相对的状态(步骤15)。 
从步骤15的状态开始,从边界部X接合三指体50和小指指袋部25。具体而言,与食指指袋部22和中指指袋部23的接合同样地,通过形成叠圈后进行压圈处理而接合两筒状部。压圈处理对于三指体50,前侧针织物进行至b5的位置,后侧针织物进行至a5的位置,对于小指指袋部25,前侧针织物进行至b6的位置,后侧针织物进行至a6的位置。 
在由压圈处理进行的接合结束的时刻成为步骤16的状态,在三指体50和小指指袋部25的接合部形成具有拼条的第四指根部34。通过形成该拼条时的叠圈,可以形成线圈数少于三指体50和小指指袋部25周长的总线圈数的四指体60。对拼条形成结束后的四指体60进行环绕编织直到形成第一指根部31的位置。 
在四指体60的环绕编织后,以使四指体60的食指指袋部22侧的边界部X位于前后针床之间的方式,使四指体60顺时针旋转(步骤17)。 
接着,编织大拇指指袋部21至第一指根部31的形成位置(步骤18)。在步骤18的编织后,大拇指指袋部21如图2的步骤18所示,以与四指体60连接一侧的边界部X位于前针床上、另一端侧的边界部X位于前后针床之间的方式设定2处的边界部X。 
使大拇指指袋部21的针织物以与四指体60接合一侧的边界部X位于前后针床之间的方式逆时针旋转(步骤19)。然后,以使大拇指指袋部21的编织宽度端部的线圈与四指体60的编织宽度端部的线圈邻接的方式移动大拇指指袋部21。小指指袋部25的移动与上述中指指袋部23的移动同样进行线圈的移圈,但后针床的转移方向相反而进行。通过大拇指指袋部21的移动,大拇指指袋部21的边界部X和四指体60的边界部X成为相对的状态(步骤20)。 
从步骤20的状态开始,从边界部X接合四指体60和大拇指指袋部21。具体而言,与食指指袋部22和中指指袋部23的接合同样地,通过形成叠圈后进行压圈处理而接合两筒状部。压圈处理对于四指体60,前侧针织物进行至b8的位置,后侧针织物进行至a8的位置,对于大拇指指袋部21,前侧针织物进行至b7的位置,后侧针织物进行至a7的位置。 
在由压圈处理进行的接合完成的时刻成为步骤21的状态,在四指体60和大拇指指袋部21的接合部形成具有拼条的第一指根部31。通过形成该拼条时的叠圈,可以形成线圈数少于四指体60和大拇指指袋部21周长的总线圈数的五指体70。 
对拼条形成结束后的五指体70以相同的线圈数进行环绕编织直到手插入口12附近。其后边收针边编织至作为手插入口12的罗纹组织部分。而且,拼条形成结束的五指体70,双方边界部X在前针床上的距编织宽度端部的位置,与接合前的小指指袋部25的非接合侧的边界部X的位置以及接合前的大拇指指袋部21的非接合侧的边界部X为相同的位置。因此,大拇指指袋部21隔着编织宽度方向外侧的边界部X的纵行直接成为五指体70的隔着边界部X的纵行,并且小指指袋部25的隔着编织宽度方向外侧的边界部X的纵行也直接成为五指体70的隔着边界部X的纵行,由于笔直形成纵行,因而外观良好。 
在边界部接合指袋部彼此而形成二指体40的情况下,没有接合指袋部一侧的边界部成为二指体40的边界部(2处)。在二指体40和其他指袋部在边界部接合的情况下,指袋部的没有接合一侧的边界部和二指体40上没有接合一侧的边界部成为接合后的三指体50的边界部。在三指体50和其他指袋部在边界部接合的情况下,指袋部上没有接合一侧的边界部和三指体50上没有接合一侧的边界部成为接合后的四指体60的边界部。后述的其他实施方式也同样。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3(a)所示,大拇指指袋部21、食指指袋部22、中指指袋部23、无名指指袋部24、小指指袋部25在相邻的指袋部的相对的边界部X之间连接而形成指根部。边界部X的位置设定成手背侧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线圈数多于里侧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线圈数,因此如果这样在边界部X接合指袋部,则如图3(b)所示,各指袋部的针织物相对指根部,手背侧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 长度大于里侧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长度,形成沿着人手形状的手套形状。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形成各指根部时,由于可以通过叠圈和压圈处理形成拼条并在接合阶段进行收针,因而可以以线圈数比5个指袋部各自在编织宽度方向的线圈数(筒状部一周所需要的线圈数)的线圈数少的方式形成指部(五指体),在穿用手套时的适合性变得良好。 
(第二实施方式) 
根据图4的编织工序图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也是具有5个指袋部的手套,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部分标以相同的标号,省略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在于,大拇指指袋部21以前侧针织物(手掌侧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长度大于后侧针织物(手背侧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长度的方式设定边界部X,食指指袋部22以前侧针织物(手掌侧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长度和后侧针织物(手背侧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长度相同的方式设定边界部X。中指指袋部23、无名指指袋部24、小指指袋部25的边界部X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进而,接合大拇指指袋部21和食指指袋部22形成的第一指根部31的拼条的大小,设定成前侧针织物(手掌侧针织物)的拼条的长度大于后侧针织物(手背侧针织物)的拼条的长度。 
根据图4具体对第二实施方式的手套的编织方法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以下的编织工序编织各指袋部,接合这些指袋部。首先,对于食指指袋部22编织至第二指根部32的形成位置(步骤1)。在步骤1的编织后,在食指指袋部22上,以前后的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长度为相同长度(相同线圈数)的方式设定边界部X,而且,该边界部如图4的步骤1所示,设定成大拇指指袋部21侧的边界部X位 于后针床上,中指指袋部23侧的边界部X位于前针床上。 
食指指袋部22的针织物,以与中指指袋部23接合一侧的边界部X位于前后的针床之间的方式逆时针旋转(步骤2)。 
从步骤3的中指指袋部23的编织到步骤17的四指体60的旋转动作的工序进行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编织。因此,从步骤3至步骤17的编织工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而省略说明。 
接着,将大拇指指袋部21编织至第一指根部31的形成位置(步骤18)。在步骤18的编织后,大拇指指袋部21如图4的步骤18所示,以与四指体60连接一侧的边界部X位于后针床上、另一端侧的边界X位于前后针床之间的方式设定两处的边界部X。这些边界部X设定成,使手掌侧针织物(前侧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线圈数比手背侧的针织物(后侧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线圈数多。 
大拇指指袋部21的针织物顺时针旋转,以使与四指体60接合一侧的边界部X位于前后的针床之间(步骤19),然后,移动大拇指指袋部21,以使编织宽度端部的线圈与四指体60的编织宽度端部的线圈邻接。小指指袋部25的移动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中指指袋部23的移动相比,其线圈移圈同样进行,但是后针床的转移方向相反。通过大拇指指袋部21的移动,大拇指指袋部21的边界部X和四指体60的边界部X成为相对的状态(步骤20)。 
然后,从步骤20的状态开始,从边界部X接合四指体60和大拇指指袋部21。具体而言,与食指指袋部22和中指指袋部23的接合同样,在进行叠圈后进行压圈,从而进行四指体60和大拇指指袋部21的接合。压圈处理对于四指体60,前侧针织物进行到b8的位置,后侧针织物进行到a8的位置,对于大拇指指袋部21,前侧针织物进行到b7的位置,后侧针织物进行到a7的位置。 
在压圈处理的接合结束的时刻,成为步骤21的状态,在四指体60和大拇指指袋部21的接合部形成具有拼条的第一指根部31。第一指根部31的拼条中,后侧针织物(手背侧)的拼条长度小于前侧针织物(手掌侧)的拼条的长度。通过形成该拼条时的叠圈,可以形成线圈数少于四指体60和大拇指指袋部21的总线圈数的五指体70。 
然后,对拼条形成完成的五指体70,以相同的线圈数环绕编织到手插入口12附近,其后一边收针一边编织到作为手插入口12的罗纹编织部分。五指体70的环绕编织中,为了接合而旋转针织物之前的四指体60和大拇指指袋部21的边界部X在前针床上距离编织宽度端部的位置,成为与拼条形成后的五指体70的边界部X在前针床上距离编织宽度端部的位置相同的位置,由于在五指体70上不形成扭转的线圈,因而可以在形成拼条后直接进行环绕编织。而且,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五指体70的隔着位于编织宽度两端的边界部X的纵行,与大拇指指袋部21和小指指袋部25的隔着编织宽度外侧的边界部X的纵行连续,笔直地形成纵行,因而外观良好。 
第二实施方式如图5(a)所示,大拇指指袋部21、食指指袋部22、中指指袋部23、无名指指袋部24、小指指袋部25在相邻的指袋部的相对的边界部X之间连接而形成指根部。边界部X的位置设定为,使大拇指指袋部21手背侧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线圈数少于里侧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线圈数,食指指袋部22设定成与前后的针织物的线圈数同样的数量,中指指袋部23、无名指指袋部24、小指指袋部25设定成使手背侧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线圈数多于里侧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线圈数。 
而且,关于拼条的大小,第一指根部31使前侧针织物(手掌侧针织物)的拼条大小大于后侧针织物(手背侧针织物),使从第二指根部32到第四指根部34的后侧针织物(手背侧针织物)的拼条的大小 大于前侧针织物(手掌侧针织物)。这样在边界部X接合指袋部而形成指根部时,如图3(b)所示,食指指袋部22、中指指袋部23、无名指指袋部24、小指指袋部25相对指根部,手背侧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的长度大于里侧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的长度,大拇指指袋部21相对指根部,手背侧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的长度小于里侧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长度,形成更为贴合人手形状的手套形状。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同样,由于在形成各指根部时,利用叠圈和压圈处理形成拼条,因而可以以比5个指袋部各编织宽度方向的线圈数(筒状部的1周所需要的线圈数)的总线圈数少的线圈数形成主体部(五指体),在穿用手套时的适合性良好。 
上述实施方式中对手套的编织方法进行了说明,但是对于具有5个指袋部的袜子的编织也是进行同样的编织。 
(第三实施方式) 
上述各实施方式是手套的实施方式,但是对于图6所示的针织套衫也可以适用本发明的编织方法。第三实施方式表示使用通常的双针床横机,独立编织筒状的身片(筒状部)和筒状的袖子(筒状部),并将这些身片和袖子接合而编织针织套衫的情况。 
图6表示从前身片侧看针织套衫100的身片和袖子的零件俯视图。图7是用于以本发明的编织方法编织上述针织套衫100的编织工序图,表示身片和袖子接合时的编织工序。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编织成的针织套衫100,是具有领口的长袖类型的针织套衫,具有前身片2a、后身片2b、左袖3、右袖4。前身片2a、后身片2b如图6所示,具有下摆部81、边沿部82、袖笼部83、领口部84。在本实施方式中,前身片2a、和后身片2b的身体宽度尺寸不同,前身片2a的身体宽度比后身片2b的身体宽度窄。而且,左袖3、 右袖4的前侧针织物前侧针织物3a、4a的宽度尺寸和后侧针织物后侧针织物3b、4b的宽度尺寸为相同的大小。 
在本实施方式中,身片部分中,前身片2a和后身片2b编织成筒状,左右的袖子3、4也编织成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表示身片、袖子的左右的用语,例如左袖3、右袖4等的右和左以穿着针织套衫100状态下的穿着者为基准。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针织套衫100的编织顺序。在本实施方式中,后身片2b、左袖3和右袖4的后侧针织物主要使用后针床上的偶数号的针进行编织。前身片2a、左袖3和右袖4的前侧针织物主要使用前针床上的奇数号的针进行编织。 
针织套衫100的前身片2a、后身片2b、袖子3、4的编织组织,为了说明方便,设定为平针组织的素织物,虽然前身片2a、后身片2b的下摆部81、袖子3、4的袖口部分30、40为罗纹组织,但是前身片2a、后身片2b、右袖4、左袖3也可以为提花或罗纹等的组织花纹。 
首先,预备3个喂纱口以用于编织身片和编织左右的袖子。从各喂纱口向针床的针供给针织纱,编织右袖、身片、左袖的3个筒状体。 
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对前身片2a、后身片2b从下摆开始筒状编织到接合开始位置(A、a、C、c),对左袖3和右袖4从袖口筒状编织到与身片的接合开始位置(E、e、G、g)。 
然后,身片2和左袖3在前身片2a的点A与左袖3的点E、点G与后身片2b的点C处开始接合。而且,身片2和右袖4在前身片2a的点a和右袖4的点e、点g与后身片2b的点c处开始接合。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开始接合身片和袖子之前的期间,身片2、左袖3和右袖4分别作为独立的筒状针织物进行编织。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点A和点C,成为将身片2编织成连续的筒状时的前身片2a和后身片2b中一方的边界部Z,上述点a和点c,成为将身片2编织成连续的筒状时的前身片2a、后身片2b中另一方的边界部Z。进而,上述点E和点G,成为如图7所示将左袖3编织成连续的筒状时的前侧针织物和后侧针织物的接合侧边界部Y,上述点e和点g成为如图7所示将右袖4编织成连续筒状时的前侧针织物和后侧针织物的接合侧边界部X。 
在本实施方式中,前身片2a的A-B、a-b,后身片2b的C-D、c-d,左袖3的前侧针织物的E-F、左袖3的后侧针织物的G-H、右袖4的前侧针织物的e-f、右袖4的后侧针织物的g-h成为拼条。前身片2a的A-B与左袖3的前侧针织物的E-F接合,前身片2a的a-b与右袖4的前侧针织物的e-f接合。进而,后身片2b的C-D与左袖3的后侧针织物的G-H接合,后身片2b的c-d与右袖4的后侧针织物的g-h接合。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前侧针织物的拼条的长度与后侧针织物的拼条的长度为同样长度。在完成拼条部分的接合后,身片和袖子统合形成一个筒状部。 
开始身片2和左右的袖子3、4的接合时,在身片的袖笼部83上接合左右的袖子3、4。在完成身片2和袖子3、4的接合之后,接合前身片2a和后身片2b的肩部分而完成针织套衫100。 
本实施方式中,身片和袖子的前侧针织物的拼条部分(纵行数)和后侧针织物的拼条部分(纵行数)为相同大小,而且对于身片的筒状部,使前后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长度(纵行数)中的前侧针织物编织宽度方向长度小于后侧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长度,从而编织针织套衫。在图7的编织工序图中,表示从即将开始身片2和袖子3、4的接合之前到拼条形成完成的编织方法。根据图7在下说明编织顺序。在图7中左端的数字表示步骤编号。 
如图7所示的步骤1,表示身片2和左右的袖子3、4在即将开始身片2和袖子3、4的接合之前分别独立编织成筒状的状态。中央是身片2,在其两侧编织左右的袖子3、4。在图7中,由Z表示身片的前身片2a和后身片2b的边界部。对于左袖3,用Y、Y表示前侧针织物3a和后侧针织物3b的边界部,对于右袖4,用X、X表示前侧针织物4a和后侧针织物4b的边界部。 
在步骤1中,身片2的边界部Z、左袖3的边界部Y、右袖4的边界部X全部设定成相对保持在前针床上的线圈的宽度中心成左右对称。这些边界部Z、Y、X中,身片2的边界部Z设定成使后侧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线圈数多于前侧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线圈数,左袖3的边界部Y、右袖4的边界部X设定成使前后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线圈数为相同数量。 
身片2的针织物逆时针旋转,以使与左袖3接合一侧的边界部Z位于前后的针床之间。然后,使左袖3靠近身片2,使身片2和左袖3邻接(步骤2)。左袖3的移动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中指指袋部23的移动同样进行。通过该步骤2中的动作,身片2的边界部Z和左袖3的边界部Y成为在前后的针床之间相对的状态。 
然后,从步骤2的状态开始,从边界部Z、Y接合身片2和左袖3、具体而言,对于身片2和左袖3,从边界部Z、Y开始在前侧针织物彼此、后侧针织物彼此形成叠圈之后,进行压圈处理而进行接合。拼条的形成,对于身片2,其前侧针织物从点A至点B进行,后侧针织物从点C至点D进行,对于左袖3,其前侧针织物从点E至点F进行,后侧针织物从点G到点H进行(步骤3)。在利用压圈处理进行的接合结束的时刻,成为步骤4的状态。 
在接合身片2和左袖3完成拼条的形成之后,使右袖4靠近身片 2。进而,使身片2的针织物顺时针旋转以使与右袖4接合一侧的边界部Z位于前后的针床之间(步骤5)。通过该步骤5中的动作,身片2的边界部Z和右袖4的边界部X在前后的针床之间成为相对的状态。 
然后,从步骤5的状态开始,从边界部Z、X接合身片2和右袖4,具体而言,对于身片2和右袖4,通过从边界部Z、X开始在前侧针织物之间、后侧针织物之间形成叠圈之后,进行压圈处理而进行接合。拼条的形成,对于身片2,其前侧针织物从点a至点b进行,后侧针织物从点c至点d进行,对于右袖4,其前侧针织物从点e至点f进行,后侧针织物从点g到点h进行(步骤6)。在利用压圈处理进行的接合结束的时刻,成为步骤7的状态。通过步骤7,在身片2上接合左袖3和右袖4而形成一个筒状部。 
接着,以使未接合的左袖侧的边界部Y和右袖侧的边界部X相对保持在前针床上的针织物的编织宽度中心成左右对称的方式,使筒状部逆时针旋转而形成步骤8的状态。从该状态开始连续筒状编织身片2和左右的袖子以接合至肩。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对于与左右的袖子3、4的非接合侧边界部,保持在即将开始接合前的针床上的针织物的距编织宽度端部的位置,与保持在刚形成拼条之后的针床上的针织物的距编织宽度端部的位置不同。这样,边界部的位置不同时,以通常的动作将袖子编织至接合开始位置之后,通过从一侧针床向另一侧针床进行移圈而使袖子旋转以形成拼条时,比边界部靠编织宽度方向外侧的线圈产生扭转。 
因此,对于边界部的位置从步骤1的状态的边界部位置和步骤8的状态的边界部位置偏移的线圈数,优选在即将开始接合之前的编织阶段预先扭转线圈。 
具体而言,在独立编织左袖3和右袖4时,以与袖子的旋转方向 相同的方向进行环绕编织。然后,在即将接合之前的最终线圈横列的编织中,对于从一侧针床向另一侧针床移圈的线圈中的在拼条形成后不返回一侧针床的线圈,预先向将通过移圈消除扭转的方向扭转形成。这样,通过预先扭转线圈,在进行移圈时,可以防止线圈发生扭转,并可以使外观美观。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编织方法,适于使用横机编织以无缝制方式编织的带指袋的手套或者袜子。 

Claims (10)

1.一种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使用横机接合3个以上独立编织的筒状部而形成筒状针织物,该横机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并在前后方向相对的至少前后一对的针床,前后针床的至少一方可以左右转移,可以在前后的针床之间进行线圈的移圈,其特征在于,
筒状部的接合,重复在前后的针织物的边界部接合2个筒状部形成一个筒状部的动作,
至少一个筒状部,在即将接合之前以前侧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长度与后侧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长度不同的方式设定边界部,
对于前后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长度不同、所接合一侧的边界部没有位于前后的针床之间的筒状部,以使该边界部位于前后的针床之间的方式使筒状部旋转后,
使在针床之间边界部相对的二个相邻的筒状部隔着边界部接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的步骤:
a)对于进行接合的2个筒状部,使接合侧的边界部没有位于前后针床之间的筒状部以接合侧的边界部位于前后针床之间的方式旋转的步骤;
b)对于2个筒状部,隔着边界部形成叠圈并进行压圈处理,从而接合前侧针织物彼此、后侧针织物彼此的步骤;
c)对于接合2个筒状部而形成一个筒状的筒状部和接着接合的筒状部,使接合侧的边界部没有位于前后针床之间的筒状部以接合侧的边界部位于前后的针床之间的方式旋转的步骤;
d)对于步骤c状态下的2个筒状部,隔着边界部形成叠圈并进行压圈处理,从而接合前侧针织物彼此、后侧针织物彼此的步骤;
e)在所接合的筒状部为4个以上的情况下,重复步骤c至步骤d直到接合了所有的筒状部的步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2个筒状部的接合部分形成拼条。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2个筒状部的接合部分形成拼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使在筒状部接合时形成的拼条的大小在前后的针织物上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以在即将接合之前和接合之后、距编织宽度端部的位置为相同位置的方式,设定筒状部的不接合一侧的边界部在针床上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筒状针织物是从指尖开始编织的带有指袋的手套或者袜子,
筒状部是形成指袋部的筒状部、接合2个指袋部而形成的筒状部、依次接合3个以上的指袋部而形成的筒状部。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筒状针织物是具有身片和袖子的针织套衫,
在将形成身片的筒状部和形成一方袖子的筒状部接合后,将接合该2个筒状部得到的筒状部与形成另一方的袖子的筒状部接合。
9.一种具有指袋部的手套或者袜子,使用将安装有多根织针的针床前后相对设置的横机从指袋部开始以无缝制的方式编织而成,其特征在于,
对于形成指袋部的至少1个筒状部,以使前侧针织物和后侧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长度不同的方式设定即将接合之前的前侧针织物和后侧针织物的边界部,在相对的边界部接合相邻的筒状部而形成指根部。
10.一种具有身片和袖子的针织套衫,使用将安装有多根织针的针床前后相对设置的横机从下摆侧开始以无缝制的方式编织而成,其特征在于,
以使形成身片的筒状部的前侧针织物和后侧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长度不同、且形成袖子的筒状部的前侧针织物和后侧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长度相等的方式设定即将接合之前的身片和袖子的前侧针织物和后侧针织物的边界部,在相对的边界部接合形成身片的筒状部和形成袖子的筒状部。
CN2006800118844A 2005-04-12 2006-04-11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559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15129/2005 2005-04-12
JP2005115129 2005-04-12
PCT/JP2006/307602 WO2006109782A1 (ja) 2005-04-12 2006-04-11 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55953A CN101155953A (zh) 2008-04-02
CN101155953B true CN101155953B (zh) 2011-03-02

Family

ID=370870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11884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55953B (zh) 2005-04-12 2006-04-11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460926B2 (zh)
EP (1) EP1882763B1 (zh)
JP (1) JP4848365B2 (zh)
KR (1) KR101232703B1 (zh)
CN (1) CN101155953B (zh)
WO (1) WO200610978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58006B2 (ja) * 1994-08-02 2003-10-20 昭文 山中 高粘性液体注射装置
CN101849053B (zh) * 2007-11-06 2011-11-16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二重筒状编织物的端部连接方法
ATE503876T1 (de) * 2008-06-20 2011-04-15 Hugo Boss Trade Mark Man Gmbh & Co Kg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FÜßLINGS
GB0814152D0 (en) * 2008-08-01 2008-09-10 Engineered Fibre Structures Lt Sleeve for trans-dermal patches
CN102046866A (zh) * 2008-08-08 2011-05-04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针织物
JP5596014B2 (ja) * 2009-02-25 2014-09-24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筒状編地およびその編成方法
JP5443250B2 (ja) * 2010-04-20 2014-03-19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筒状編地
JP5774354B2 (ja) * 2011-04-13 2015-09-09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筒状編地およびその編成方法
JP6178783B2 (ja) 2012-03-01 2017-08-09 ショーワグローブ株式会社 手袋製造方法、コーティング手袋製造方法、手袋及びコーティング手袋
JP2014025159A (ja) * 2012-07-25 2014-02-06 Shima Seiki Mfg Ltd 編地の編成方法
US8973410B1 (en) 2014-02-03 2015-03-10 Nike, Inc. Method of knitting a gusseted tongue for a knitted component
JP6211482B2 (ja) * 2014-08-08 2017-10-11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フットウェアの編成方法
US9863070B2 (en) 2014-12-08 2018-01-09 Federal-Mogul Powertrain Llc Tubular protective sleeve with curl resistant knit ends and method of construction thereof
JP6195867B2 (ja) * 2015-05-15 2017-09-13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指袋付編地およびその編成方法
CN105113074A (zh) * 2015-09-10 2015-12-02 南通强生安全防护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环保纱线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5113076A (zh) * 2015-09-17 2015-12-02 南通强生安全防护科技有限公司 抗静电纱线及手套的制备方法
JP6667830B2 (ja) * 2016-10-03 2020-03-18 岡本株式会社 筒状編地、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靴下
JP6738788B2 (ja) * 2017-11-27 2020-08-12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ニットウェアの編成方法
JP6435435B1 (ja) * 2018-06-18 2018-12-05 ショーワグローブ株式会社 作業用手袋
DE102018130932A1 (de) * 2018-12-05 2020-06-10 Julius Zorn Gmbh Gestrickter Kompressionsartikel
DE102018130930A1 (de) * 2018-12-05 2020-06-10 Julius Zorn Gmbh Gestricktes Bekleidungsteil
CN113604953B (zh) * 2021-08-20 2023-05-23 浙江睿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横编织机的自动整理其织物的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21283B2 (ja) * 1997-03-26 2000-12-25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21015U (zh) * 1985-07-16 1987-02-07
JPS6221015A (ja) * 1985-07-19 1987-01-29 Yokogawa Electric Corp 光フアイバジヤイロ装置
JP2946325B2 (ja) * 1997-05-27 1999-09-06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目ループの預け置き方法
JP2000220064A (ja) 1999-01-29 2000-08-08 Shima Seiki Mfg Ltd 手袋およびその編成方法
JP2000239950A (ja) * 1999-02-18 2000-09-05 Shima Seiki Mfg Ltd 靴下およびその編成方法
TW480299B (en) * 2000-01-26 2002-03-21 Shima Seiki Mfg Method of knitting neck portion of knit wear by weft knitting machine and the knit wear
US6658899B2 (en) * 2000-02-29 2003-12-09 Shima Seiki Mfg., Ltd. Method of knitting neck of knit wear by weft knitting machine and the knit wear
KR100706656B1 (ko) * 2001-02-02 2007-04-11 가부시키가이샤 시마세이키 세이사쿠쇼 통 모양 편성포 상호간을 연결하는 방법 및 그 편성포
EP1441054B1 (en) * 2001-10-05 2009-12-16 Shima Seiki Mfg., Ltd Method of forming gusset and knitwear comprising gusset formed
WO2004020719A1 (ja) * 2002-08-28 2004-03-11 Shima Seiki Mfg., Ltd. 手袋およびその編成方法
JP4336155B2 (ja) 2003-06-30 2009-09-30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くり違いのある衣類の編成方法とくり違いのある衣類及びニットデザイン装置
JP4233409B2 (ja) * 2003-08-01 2009-03-04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くり違いのある衣類の編成方法及びニットデザイン装置
JP4374310B2 (ja) 2004-12-01 2009-12-02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地の編成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21283B2 (ja) * 1997-03-26 2000-12-25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昭62-21015U 1987.02.07
JP特开2000-239950A 2000.09.05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882763A1 (en) 2008-01-30
JP4848365B2 (ja) 2011-12-28
EP1882763B1 (en) 2014-07-23
KR101232703B1 (ko) 2013-02-13
KR20080003348A (ko) 2008-01-07
US7460926B2 (en) 2008-12-02
EP1882763A4 (en) 2013-07-03
WO2006109782A1 (ja) 2006-10-19
JPWO2006109782A1 (ja) 2008-11-20
US20080141729A1 (en) 2008-06-19
CN101155953A (zh) 2008-04-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55953B (zh)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0554551C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1189378B (zh) 在身片筒状部上具有开襟部的针织服装及其编织方法
CN101263251B (zh) 具有衣领的针织品的编织方法
CN101910485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CN101310054B (zh) 带指袋的袜子或手套的编织方法以及带指袋的袜子或手套
CN101324007B (zh) 带指袋的袜子或手套的编织方法以及带指袋的袜子或手套
KR100392480B1 (ko) 횡편기를사용한바인딩오프방법과,그방법으로바인딩오프된편성포
KR100768349B1 (ko) 편성 장갑
JP3071147B2 (ja) 衿付衣服の編成方法
CN101230516B (zh) 手套及其编织方法
CN100537869C (zh) 具有插肩袖的针织品的编织方法和具有插肩袖的针织品
CN102086560A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和针织物
WO2011004694A1 (ja) 袖と身頃を有するニットウェアおよびその編成方法
CN100362155C (zh) 具有前领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带前领的针织物
CN100420780C (zh) 筒状编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EP2208814A1 (en) End-connecting method for doubly-cylindrical fabric
CN111621914B (zh) 一种拇指内侧手套的拇指部与手掌部连接方法
JP2006188779A (ja) 指袋付きの靴下または手袋の指袋部の編成方法
CN113529256A (zh) 手套及手套的编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302

Termination date: 2017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