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31625A - 存储子系统、主计算机、存储系统、负载均衡方法和程序 - Google Patents

存储子系统、主计算机、存储系统、负载均衡方法和程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31625A
CN101131625A CN200710152665.4A CN200710152665A CN101131625A CN 101131625 A CN101131625 A CN 101131625A CN 200710152665 A CN200710152665 A CN 200710152665A CN 101131625 A CN101131625 A CN 1011316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ad balancing
required list
principal computer
information
storage sub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15266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三木健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C Corp filed Critical N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1316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3162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6Digital input from, or digital output to, record carriers, e.g. RAID, emulated record carriers or networked record carriers
    • G06F3/0601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 G06F3/0628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making use of a particular technique
    • G06F3/0629Configuration or reconfiguration of storage systems
    • G06F3/0635Configuration or reconfiguration of storage systems by changing the path, e.g. traffic rerouting, path reconfigur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6Digital input from, or digital output to, record carriers, e.g. RAID, emulated record carriers or networked record carriers
    • G06F3/0601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 G06F3/0602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achieve a particular effect
    • G06F3/061Improving I/O performance
    • G06F3/0613Improving I/O performance in relation to throughpu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6Digital input from, or digital output to, record carriers, e.g. RAID, emulated record carriers or networked record carriers
    • G06F3/0601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 G06F3/0668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adopting a particular infrastructure
    • G06F3/067Distributed or networked storage systems, e.g. storage area networks [SAN], network attached storage [N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01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for accessing one among a plurality of replicated serv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01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for accessing one among a plurality of replicated servers
    • H04L67/1004Server selection for load balancing
    • H04L67/1008Server selection for load balancing based on parameters of servers, e.g. available memory or worklo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01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for accessing one among a plurality of replicated servers
    • H04L67/1029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for accessing one among a plurality of replicated servers using data related to the state of servers by a load balanc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01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for accessing one among a plurality of replicated servers
    • H04L67/1031Controlling of the operation of servers by a load balancer, e.g. adding or removing servers that serve reques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01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for accessing one among a plurality of replicated servers
    • H04L67/1038Load balancing arrangements to avoid a single path through a load balanc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97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for distributed storage of data in networks, e.g. transport arrangements for network file system [NFS], storage area networks [SAN] or network attached storage [NA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6/00Indexing scheme related to dedicated interfaces for computers
    • G06F2206/10Indexing scheme related to storage interfaces for computers, indexing schema related to group G06F3/06
    • G06F2206/1012Load balanc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mputer And Data Communications (AREA)
  • Information Retrieval, Db Structures And Fs Structures Therefor (AREA)
  • Multi Processors (AREA)
  • Debugging And Monitoring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执行负载均衡处理的存储系统,其中主计算机和存储子系统彼此合作。存储子系统的控制器包括周期性地产生并更新负载均衡请求表以及根据主计算机的请求将负载均衡请求表发送给主计算机的功能。主计算机包括负载均衡执行单元,用于请求存储子系统发送负载均衡请求表,以及当响应于该请求由存储子系统发送的负载均衡请求表中的主机总线适配器标识信息包括与其主机总线适配器相应的信息时,根据包括在负载均衡请求表中的信息执行负载均衡。

Description

存储子系统、主计算机、存储系统、负载均衡方法和程序
技术领域
本申请基于且要求于2006年6月27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6-176500的优先权利益,其公开内容在此被完整地结合作为参考。
本发明涉及存储设备的负载均衡技术,特别地,涉及其中存储子系统和主计算机彼此合作以执行负载均衡处理的技术。
背景技术
当多个主计算机通过FC(光纤通道)交换机连接到磁盘阵列子系统时,磁盘阵列子系统中的某一主机端口或某一控制器被集中加载,因此产生在它响应时间(主机端口瓶颈或控制器瓶颈)上的延迟。
为了避免响应时间上的这种延迟由人分析不断改变的I/O性能以适当地执行负载均衡是麻烦的。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3-296153公开了在存储子系统内执行负载均衡的存储设备。
该存储系统包括存储子系统中的多个存储处理部,并且在每个存储处理部上测量处理负载。进一步地,针对负载限定最大/最小阈值。
当任意存储处理部被加载超过最大值时,它询问其它存储处理部它们的负载状态从而分配其负载给低负载存储处理部。当任意存储处理部被加载小于最小值时,它询问其它存储处理部它们的负载状态从而释放其负载给低负载存储处理部,而该任意存储处理部自己进入节电模式。
如上所述,存储处理部的负载均衡改进了对主机的响应和功率效率。
按照前述的相关技术,负载均衡处理只在存储子系统(存储处理部)中执行,主计算机和存储子系统不能彼此一起工作来执行负载均衡处理。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示意性目的是提供在其中主计算机和存储子系统能够彼此合作以执行负载均衡处理的存储系统等。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示意性方面,按照本发明的存储子系统的控制器包括以下功能:周期性地产生并更新负载均衡请求表,所述负载均衡请求表包括指示每个主机端口是否需要进行负载均衡的信息、标识请求负载均衡的主计算机的主机总线适配器的主机总线适配器标识信息以及标识共享负载的主机端口的信息;以及根据主计算机的请求发送负载均衡请求表给主计算机。
作为本发明的又一个示意性方面,按照本发明的主计算机包括:负载均衡执行单元,用于请求存储子系统发送负载均衡请求表,所述负载均衡请求表包括指示存储子系统中的每个主机端口是否需要进行负载均衡的信息、标识请求负载均衡的主机总线适配器的主机总线适配器标识信息以及标识共享负载的主机端口的信息,以及当响应于该请求从存储子系统发送的负载均衡请求表中的主机总线适配器标识信息包括相应于其主机总线适配器的信息时,按照包括在负载均衡请求表中的信息执行负载均衡。
作为本发明另一个示意性方面,按照本发明的存储系统包括:主计算机;以及存储子系统。
存储子系统具有多个用于接收来自主计算机的I/O命令的主机端口,以及用于根据I/O命令执行从存储设备读出/向存储设备写入的控制器,其中该控制器具有周期性地产生并更新负载均衡请求表,以及根据主计算机的请求发送负载均衡请求表给主计算机的功能,所述负载均衡请求表包括指示每个主机端口是否需要进行负载均衡的信息、标识请求负载均衡的主计算机的主机总线适配器的主机总线适配器标识信息以及标识共享负载的主机端口的信息。
作为本发明又一个示意性方面,主计算机具有发送I/O命令给存储子系统的多个主机总线适配器以及负载均衡执行单元,所述负载均衡执行单元用于请求存储子系统发送负载均衡请求表,以及当响应于该请求从存储子系统发送的负载均衡请求表中的主机总线适配器标识信息包括与其主机总线适配器相应的信息时,根据包括在负载均衡请求表中的信息执行负载均衡。
作为本发明又一方面,按照本发明的负载均衡方法描述如下:存储子系统周期性地产生并更新负载均衡请求表,所述负载均衡请求表包括指示每个主机端口是否需要进行负载均衡的信息、标识请求负载均衡的主计算机的主机总线适配器的主机总线适配器标识信息以及标识共享负载的主机端口的信息;主计算机请求存储子系统发送负载均衡请求表;响应于该请求存储子系统发送负载均衡请求表给主计算机;当从存储子系统接收的负载均衡请求表的主机总线适配器标识信息包括与其主机总线适配器相应的信息时,主计算机根据包括在负载均衡请求表中的信息执行负载均衡。
作为本发明更进一步的示意性方面,按照本发明的负载均衡程序使存储子系统执行以下处理:周期性地产生并更新负载均衡请求表,所述负载均衡请求表包括指示每个主机端口是否需要进行负载均衡的信息、标识请求负载均衡的主计算机的主机总线适配器的主机总线适配器标识信息以及标识共享负载的主机端口的信息;以及根据主计算机的请求发送负载均衡请求表给主计算机。
作为本发明更进一步的示意性方面,按照本发明的第二负载均衡程序使主计算机执行以下处理:请求存储子系统发送负载均衡请求表,所述负载均衡请求表包括指示存储子系统的每个主机端口是否需要进行负载均衡的信息、标识请求负载均衡的主机总线适配器的主机总线适配器标识信息以及标识共享负载的主机端口的信息;并且当响应于该请求从存储子系统发送的负载均衡请求表中的主机总线适配器标识信息包括相应于其主机总线适配器的信息时,按照包括在负载均衡请求表中的信息执行负载均衡。
根据本发明,存储子系统响应于主计算机的请求发送负载均衡请求表。负载均衡请求表指示信息比如指定将共享负载的主机端口的信息,因此主计算机能够根据包括在负载均衡请求表中的信息执行负载均衡处理。也就是说,可以实现自动负载均衡功能,在其中存储子系统和主计算机彼此合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作为本发明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的SAN系统的总框图;
图2是主计算机和磁盘阵列子系统的功能框图;
图3是显示磁盘阵列子系统的接收命令处理操作的流程图;
图4A是显示磁盘阵列子系统的WWPN获得命令的处理操作的流程图,图4B是显示磁盘阵列子系统的负载均衡请求表获得命令的处理操作的流程图;
图5是主计算机的路径监视操作的流程图;
图6是显示负载均衡请求表的例子的图;
图7是显示负载均衡请求表的例子的图;以及
图8是显示负载均衡请求表的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此后,将参考附图解释作为本发明一个示意性实施例的SAN(存储区域网络)系统50(存储系统的一个例子)的配置和操作。
图1是SAN系统50的总框图。该SAN系统50包括多个主计算机1a、1b等(此后,在不需要区分它们的情况下称为“主计算机1”)以及磁盘阵列子系统10(存储子系统的一个例子)。
主计算机1具有主机总线适配器(此后,称为“HBA”),磁盘阵列子系统10具有主机端口。HBA和主机端口通过FC交换机40和41彼此连接。HBA和主机端口被给予WWPN(World Wide Port Name全球端口名称),比如“WWPNa”等,如图1的圆括号所示。WWPN是唯一识别端口的64位地址,该地址在制造HBA和控制器时写入ROM(只读存储器)。
主计算机1通过访问路径30、31、32发出I/O命令给磁盘阵列子系统10,并执行从逻辑盘读出数据/向逻辑盘写入数据。
图2是图1中的主计算机1a和磁盘阵列子系统10的功能性框图。
主计算机1a具有文件系统2、上层驱动器(upper driver)3、路径冗余驱动器4、下层驱动器(lower driver)5、两个HBA 6和7。
该磁盘阵列子系统10具有两个控制器11、12和逻辑盘13、14、15等。
(主计算机1a的配置)
应用程序8是由主计算机1的CPU(中央处理单元)执行的任意应用程序,并且请求文件系统2从逻辑盘13等读出文件/向逻辑盘13等写入文件。
文件系统2维持逻辑驱动器中的文件的文件名和逻辑驱动器中的存储位置之间的链接。
上层驱动器3通过文件系统2传递应用程序8给定的I/O给路径冗余驱动器4。
HBA 6和7分别通过主机接口电缆20和21连接到磁盘阵列子系统10的控制器11和12上的主机端口16和18,并且主计算机1对由磁盘阵列子系统10控制的逻辑盘13、14和15执行I/O。
下层驱动器5控制HBA 6和7从而执行I/O处理。
路径冗余驱动器4传递从上层驱动器3接收的I/O给下层驱动器5,并通过HBA 6或7从下层驱动器5接收对由磁盘阵列子系统控制的逻辑盘13、14和15执行I/O的结果,从而确定是正常终止还是异常终止。当确定异常终止由路径的组成部件(比如HBA 6、7,主机接口电缆20、21以及控制器11、12)的失灵(故障)引起时,路径冗余驱动器4通过使用替换路径执行已经被异常终止结束的I/O的重试处理。
按照本发明,路径冗余驱动器4从磁盘阵列子系统10获得负载均衡请求表24,并根据包括在该表中的信息执行负载均衡。
具体地,路径冗余驱动器4包括通过有效地使用多个I/O路径从而使得I/O不只集中在I/O路径中的一个(例如,控制器11)来执行I/O的负载均衡(分配I/O给控制器11或12上的主机端口16、17、18、19)的功能。
也就是说,路径冗余驱动器4和执行上述内容的CPU是负载均衡执行单元的一个例子。
主计算机1执行的每个I/O的结果在HBA 6、下层驱动器5、路径冗余驱动器4、上层驱动器3、文件系统2和应用程序8的每一层被评估,并且如果需要的话执行某种处理。
主计算机1b等具有与主计算机1a的配置相同类型的配置。然而,这些主计算机中的一些可以不包括路径冗余驱动器4。
(磁盘阵列子系统10的配置)
控制器11和12分别通过内部总线22和23连接到逻辑盘13、14和15,并且两个控制器都能够访问每一个逻辑盘。
控制器11和12产生负载均衡请求表24,将它存储到存储设备比如RAM等中并周期性地更新它。进一步地,控制器11和12响应于主计算机1的请求将负载均衡请求表24发送给主计算机。
负载均衡请求表24的细节将在后面描述。
由主计算机1内运行的应用程序8写入磁盘阵列子系统10的数据(写数据转发I/O)通过应用程序8、文件系统2、上层驱动器3、路径冗余驱动器4、下层驱动器5、HBA 6、主机接口电缆20、主机端口16并到达控制器11,然后被写入分配的逻辑盘13、14或15。
由主计算机1内运行的应用程序8从磁盘阵列子系统10读出的数据(读数据转发I/O)从分配的逻辑盘13、14或15通过控制器11、主机端口16、主机接口电缆20并到达HBA 6,并且进一步地通过下层驱动器5、路径冗余驱动器4、上层驱动器3、文件系统2且到达应用程序8。
逻辑盘13等是由应用程序8识别为各独立存储设备的存储区域。逻辑盘13可以被配置为一个物理存储设备(例如,硬盘设备)的一部分存储区域或整个存储区域,或者可以被配置为多个物理存储设备。
接下来,将解释SAN系统50的运行。
首先,将描述磁盘阵列子系统10一侧的运行。
图3、4A和4B是显示由磁盘阵列子系统10的控制器11和12进行的对从主计算机1接收的I/O命令的一部分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确定从主计算机1接收的命令由控制器11和12是否可以被正常地执行(图3的S101),如果该命令不被正常地执行,则处理进行到异常终止处理(S120)。
如果该命令是能够被正常执行的命令,则控制器11和12确定它是否是针对已经发出该命令的HBA的WWPN的获得命令(S102)。
如果是HBA的WWPN获得命令,则处理进行到HBA的WWPN获得命令译码处理(S121),而如果不是,则处理进行到S103。
如果处理从S102进行到HBA的WWPN获得命令译码处理(S121),则已经发出该命令的HBA的WWPN被编辑(图4A的S201),而该处理进行到正常终止处理(S202)。
例如,WWPN按下面过程来编辑。
(1)预先在系统中定义“HBA的WWPN获得命令”;
(2)路径冗余驱动器4通过每个HBA发出“HBA的WWPN获得命令”,每个HBA一次,从而识别(获得)将由路径冗余驱动器4本身控制的HBA(已经发出I/O(I/O路径))的WWPN;
(3)当磁盘阵列子系统10接收“HBA的WWPN获得命令”时,编辑该发出HBA的WWPN(作为将被返回的数据),然后将它作为该命令的执行结果返回给路径冗余驱动器4;以及
(4)路径冗余驱动器4获得返回的数据从而能够识别(获得)该HBA的WWPN。
如果不是HBA的WWPN获得命令,则控制器11和12确定是否是负载均衡请求表获得命令(在S102处确定为“否”,S103)。如果是负载均衡请求表获得命令,则处理进行到负载均衡请求表获得命令译码处理(S122),而如果不是,则进行到S104。
当处理从S103进行到负载均衡请求表获得命令译码处理(S122)时,负载均衡请求表24被编辑并发送到已经被请求获得它的主计算机1(图4B的S301),并且处理进行到正常终止处理(8302)。
如图6所示,这里编辑的负载均衡请求表包括关于在磁盘阵列子系统10的每个控制器11和12上的主机端口的WWPN的信息、负载均衡请求的数目、请求负载均衡的HBA的WWPN、将共享负载的候选主机端口的数目以及将共享负载的候选主机端口的WWPN。
负载均衡请求的数目是请求与到主机端口的I/O有关的负载均衡的HBA的数目。当与到主机端口的I/O有关的负载均衡不必需时,该值将为“0”。“请求HBA的WWPN”部分的数目依赖于负载均衡请求的数目。例如,当“负载均衡请求的数目”是“2”时,存在两个针对“请求HBA的WWPN”的部分,并且其值将是例如“WWPNa”、“WWPNb”等。
请求负载均衡的HBA基于下面的标准进行选择。
(1)向最集中加载的主机端口发送最多I/O的HBA被选择;以及
(2)在对由发出的I/O指定的实际数据进行存储定位到确定的主机端口后,请求负载均衡的HBA被选择并引导从而发出I/O给比当前主机端口更适合的主机端口(如果存在的话)以处理I/O。
请求HBA的WWPN是请求负载均衡的HBA的WWPN。主计算机1的路径冗余驱动器4引用该部分,并且如果存在由路径冗余驱动器4管理的HBA的WWPN,则路径冗余驱动器4将通常情况下发送给在负载均衡请求的数目部分中显示为1或更多的主机端口的I/O,分配给其WWPN被写入共享负载的主机端口的WWPN部分中的一个主机端口或多个主机端口。
考虑图1中的主机端口16(WWPN0)被集中加载的情况,在磁盘阵列子系统10的控制器11和12获得并分析过去某一段时间的I/O统计信息从而分配针对HBA 6(WWPNa)的I/O给主机端口18、19或17(WWPN2、WWPN3、WWPN1)中任一个的情况下,当确定主机端口16的响应延迟能够被避免时,在主机端口16(图6中的第一行)的适当部分上编辑“1”作为负载均衡请求的数目,“WWPNa”作为请求HBA的WWPN,“3”作为共享负载的候选主机端口的数目,“WWPN2”、“WWPN3”、“WWPN1”作为共享负载的候选主机端口的WWPN。
磁盘阵列子系统10将连接到磁盘阵列子系统10的每一个HBA看成负载均衡请求表的请求HBA的候选,设想每个主计算机具有路径冗余驱动器4。然而,在负载均衡请求表被发送后的某一段时间内没有响应负载均衡请求的请求HBA被从负载均衡请求表24中清除。
返回图3。当接收的命令既不是HBA的WWPN获得命令也不是负载均衡请求表获得命令时,执行现存的命令译码处理(现存处理)(在S102和S103上的判断是“否”,S104)。
接下来,将解释路径冗余驱动器4的运行。
图5是显示由图1中路径冗余驱动器4执行的一部分处理的流程图,特别地,涉及路径监视处理。路径监视是连续性测试,其中,在每个确定周期I/O被产生和发送给由路径冗余驱动器4管理的多个I/O路径,从而确认是否发生故障。在异步于应用程序8的I/O发出周期的每一个确定周期由路径冗余驱动器4产生并发出用于监视的I/O。为了确认连续性,INQUIRY命令等已经被用作用于路径监视的I/O。
这里,所进行的描述基于如下基础:在其初始化阶段,路径冗余驱动器4已获得由路径冗余驱动器4本身管理的HBA的WWPN或由路径冗余驱动器4本身管理的I/O路径,即,路径冗余驱动器4已获得磁盘阵列子系统10的主机端口16等的WWPN。
由路径冗余驱动器4管理的I/O路径中的一个被选择,且与负载均衡请求表获得命令有关的I/O被生成(S401),然后该I/O请求被发送给下层驱动器5(S402)。
S402的执行结果在S403被确认。如果是表示I/O路径故障发生的异常终止,则处理进行到异常终止处理(S410)。
如果是表示已经获得负载均衡请求表的正常终止(S404),则路径冗余驱动器4确定由路径冗余驱动器4本身管理的HBA的WWPN是否在该负载均衡请求表中(S405),并在没有由它本身管理的HBA的WWPN的情况下终止该路径监视处理(S411)。
如果存在由路径冗余驱动器4本身管理的HBA的WWPN,则确定共享负载的候选主机端口是否在由路径冗余驱动器4本身管理的I/O路径中(S406),并且如果不在由其管理的I/O路径中,则路径监视处理终止(S412)。
在S407中,从负载均衡请求表中共享负载的候选主机端口中选择一个或多个由路径冗余驱动器4管理的I/O路径,并执行负载均衡。
例如,在所接收的负载均衡请求表是图6中所示的负载均衡请求表的情况下,路径冗余驱动器4在“共享负载的主机端口的WWPN”中选择与主机端口18相应的“WWPN2”,因为相应于HBA 6的“WWPNa”被包括在“请求HBA的WWPN”中,并且使用I/O路径33分配通常情况下通过图1中的I/O路径31发送的I/O。
如上所述,提供了一种将集中在某一主机端口的负载分配给其它主机端口的单元。
接下来,将解释SAN系统50的效果。
第一个效果是通过在路径冗余驱动器4和磁盘阵列子系统10之间的合作、协力运行可以为整个系统提供自动负载均衡功能。
第二个效果是没有产生用于路径监视(路径的连续性确认)的额外I/O负载。
原因是使用负载均衡请求表获得命令来替代用于路径监视的命令,也就是说,获得负载均衡请求表,并且负载均衡请求表已被获得意味着命令的正常终止且还起到路径监视的作用。因此,本发明没有产生额外I/O负载,而传统的路径冗余驱动器周期性地发出用于路径监视的命令(比如“INQUIRY命令”、“TEST UNIT READY命令”等),并且在命令正常终止的情况下确定路径中没有故障。
第三个效果是上层驱动器3、下层驱动器5、中间件和应用程序8不需要被重新建模,因为路径冗余驱动器4和磁盘阵列子系统的合作,以及它们的管理和控制在路径冗余驱动器4的范围内被执行。
在图1和2中示出的SAN 50系统是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中的一个例子,而本发明也可以以下面的示意性实施例来实现。
如图7所示,可以在负载均衡请求表24中设置负载均衡请求率(%)。它表示将从负载均衡请求WWPNa发送到主机端口WWPN0的I/O将以负载均衡请求率(%)指定的比率被分配给一个或多个共享负载的候选主机端口(表示为WWPN2、3、1)。在图7的情况下,路径冗余驱动器4在图5的S407上执行负载均衡,以分配通常被发送给主机端口16的I/O的40%给主机端口18。
根据上面的内容,I/O集中加载的主机端口的负载均衡可以被精确地控制。
如图8所示,可以在负载均衡请求表24中额外设置主机端口18(WWPN2)、19(WWPN3)、17(WWPN1)的负载共享率(%)。假设主计算机1a连接到所有的主机端口,路径冗余驱动器4执行图5的S407中的负载均衡,以分配通常发送给主机端口16的I/O的40%,其中将被分配的这些I/O的50%由主机端口18共享,30%由主机端口19共享,而20%由主机端口17共享。
根据上述内容,I/O集中加载的主机端口的负载均衡以及将被分配负载的主机端口的共享率能够被精确地控制。
在图2中,具有两个HBA 6和7的主计算机被显示为配置的例子。HBA的数目由主计算机中运行的OS的类型、驱动器5或主计算机1的硬件限制,然而,不由路径冗余驱动器4限制。
在图2中,具有两个控制器11和12的磁盘阵列子系统10被显示为配置例子,然而,控制器的数量没有限制。
在图2中,具有分别带有两个主机端口的控制器11和12的磁盘阵列子系统10被显示为配置例子,然而,控制器的主机端口的数量没有限制。
在图1中,其中HBA 6、7和控制器11、12通过FC交换机40和41彼此连接的配置被显示为配置例子,然而,这些可以通过集线器连接,此外,这些可以通过主机接口电缆直接连接而不需要交换机或集线器。
在图2中,磁盘阵列子系统10中的逻辑盘13等被显示为例子,然而,这些可以被配置为与磁盘阵列子系统10连接的外部磁盘比如JBOD(简单磁盘捆绑)。
在图1和2中连接到主计算机1的磁盘阵列子系统10的数量没有限制。
在图1中在磁盘阵列子系统10中配置的逻辑盘的数量没有限制。
在图1中在磁盘阵列子系统10内的内部总线的数量没有限制。
根据本示意性实施例,磁盘阵列子系统10被显示为存储子系统的例子,然而,可以使用另一类型的设备。
接着,将解释本发明的另一示意性实施例。根据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的存储子系统的控制器可以被配置为具有周期性地产生并更新负载均衡请求表,以及根据主计算机的请求发送负载均衡请求表给该主计算机的功能,其中负载均衡请求表包括指示每个主机端口是否需要进行负载均衡的信息、标识请求负载均衡的主计算机的主机总线适配器的主机总线适配器标识信息以及标识共享负载的主机端口的信息。
按照上述存储子系统,该控制器响应于主计算机的请求发送负载均衡请求表。负载均衡请求表指示信息比如指定共享负载的主机端口的信息,因此主计算机能够根据包括在负载均衡请求表中的信息执行负载均衡处理。也就是说,存储子系统和主计算机彼此合作从而实现自动负载均衡功能。
在上述存储子系统中,负载均衡请求表可以包括指定在由请求负载均衡的主机总线适配器发送的I/O命令中要执行负载均衡的I/O命令的比率的信息。
根据上述内容,主计算机只发送将被发送的一部分I/O命令给与从通常的主机端口不同的主机端口,从而负载均衡处理能够被更精确地控制。
在上述存储子系统中,负载均衡请求表可以包括指定在共享负载的每个主机端口处将由请求主机总线适配器发送的I/O命令的比率的信息。
根据上述内容,主计算机发送I/O命令给与通常的主机端口不同的多个主机端口,从而负载均衡处理能够被更精确地控制。
在上述存储子系统中,控制器可以删除关于请求负载均衡的主机总线适配器中没有在负载均衡请求表发送后的预定时间段内响应的主机总线适配器的信息。
根据上述内容,在连接的主计算机不具有负载均衡处理功能或只有一个连接到存储子系统的路径的情况下,从用于负载均衡处理请求表的对象中排除这样的主计算机的主机总线适配器,用于负载均衡处理请求表的产生过程能够缩短。
按照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的主计算机可以被配置为具有负载均衡执行单元,用于请求存储子系统发送负载均衡请求表,所述负载均衡请求表包括指示存储子系统的每个主机端口是否需要进行负载均衡的信息、标识请求负载均衡的主机总线适配器的主机总线适配器标识信息以及标识共享负载的主机端口的信息,并且当响应于请求由存储子系统发送的负载均衡请求表的主机总线适配器标识信息包括与其主机总线适配器相应的信息时,根据包括在负载均衡请求表中的信息执行负载均衡。
按照上述主计算机,从存储子系统接收的负载均衡请求表指示信息比如指定共享负载的主机端口的信息,从而负载均衡处理可以根据包括在负载均衡请求表中的信息而被执行。也就是说,存储子系统和主计算机彼此合作从而实现自动负载均衡功能。
进一步地,根据负载均衡请求表是否可以被获得,可以发现到存储子系统的I/O路径是否正常运行。也就是说,负载均衡请求表获得处理能够替代传统执行的路径监视处理。因此,由于与存储子系统的合作,没有产生额外的I/O负载。
根据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的存储系统包括主计算机和存储子系统。
存储子系统具有用于从主计算机接收I/O命令的多个主机端口和根据I/O命令执行从存储设备的读出/向存储设备的写入的控制器,其中,控制器具有周期性地产生并更新负载均衡请求表、以及根据主计算机的请求发送负载均衡请求表给该主计算机的功能,其中负载均衡请求表包括指示每个主机端口是否需要进行负载均衡的信息、标识请求负载均衡的主计算机的主机总线适配器的主机总线适配器标识信息以及标识共享负载的主机端口的信息。
主计算机具有用于发送I/O命令给存储子系统的多个主机总线适配器以及负载均衡执行单元,所述负载均衡执行单元用于请求存储子系统发送负载均衡请求表,以及当响应于请求由存储子系统发送的负载均衡请求表的主机总线适配器标识信息包括与其主机总线适配器相应的信息时,根据包括在负载均衡请求表中的信息执行负载均衡。
按照上述的存储系统,存储子系统的控制器响应于主计算机的请求发送负载均衡请求表。负载均衡请求表指示信息比如指定共享负载的主机端口的信息,从而主计算机可以根据包括在负载均衡请求表中的信息执行负载均衡处理。也就是说,存储子系统和主计算机彼此合作从而实现自动负载均衡功能。
根据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的负载均衡方法可以被构建,其中存储子系统周期性地产生并更新负载均衡请求表,所述负载均衡请求表包括指示每个主机端口是否需要进行负载均衡的信息、标识请求负载均衡的主计算机的主机总线适配器的主机总线适配器标识信息和标识共享负载的主机端口的信息,主计算机请求存储子系统发送负载均衡请求表,响应于该请求存储子系统发送负载均衡请求表给主计算机,以及当从存储子系统接收的负载均衡请求表的主机总线适配器标识信息包括与其主机总线适配器相应的信息时,主计算机根据包括在负载均衡请求表中的信息执行负载均衡。
按照上述的负载均衡方法,根据主计算机的请求存储子系统发送负载均衡请求表。负载均衡请求表指示信息比如指定共享负载的主机端口的信息,从而主计算机可以根据包括在负载均衡请求表中的信息执行负载均衡处理。也就是说,存储子系统和主计算机彼此合作从而实现自动负载均衡功能。
进一步地,根据负载均衡请求表是否可以被获得,可以发现主计算机和存储子系统之间的I/O路径是否正常运行。也就是说,负载均衡请求表获得处理能够替代传统执行的路径监视处理。因此,由于主计算机和存储子系统彼此合作,没有产生额外的I/O负载。
在上述负载均衡方法中,负载均衡请求表可以包括指定在由被请求的主机总线适配器发送的I/O命令中要执行负载均衡的I/O命令的比率的信息。
根据上述内容,主计算机只发送将被发送的一部分I/O命令给与通常的主机端口不同的主机端口,从而负载均衡处理能够被更精确地控制。
在上述负载均衡方法中,负载均衡请求表可以包括指定在共享负载的每个主机端口处从请求的主机总线适配器发送的I/O命令的比率的信息。
根据上述内容,主计算机发送I/O命令给与通常的主机端口不同的多个主机端口,从而负载均衡处理能够被更精确地控制。
在上述负载均衡方法中,存储子系统可以从负载均衡请求表删除关于请求负载均衡的主机总线适配器中没有在负载均衡请求表被发送后的预定时间段内响应的主机总线适配器的信息。
根据上述内容,在主计算机不具有负载均衡处理功能或只有一个连接到存储子系统的路径的情况下,通过从用于负载均衡处理的请求表的对象中排除这样的主计算机的主机总线适配器,用于负载均衡处理请求表的产生过程能够缩短。
按照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的负载均衡程序使得存储子系统执行如下操作:周期性地产生并更新负载均衡请求表、以及根据主计算机的请求发送负载均衡请求表给该主计算机,其中负载均衡请求表包括指示每个主机端口是否需要进行负载均衡的信息、标识请求负载均衡的主计算机的主机总线适配器的主机总线适配器标识信息以及标识共享负载的主机端口的信息。
按照上述的负载均衡程序,存储子系统被控制从而响应于主计算机的请求发送负载均衡请求表。负载均衡请求表指示信息比如指定共享负载的主机端口的信息,从而主计算机可以根据包括在负载均衡请求表中的信息执行负载均衡处理。也就是说,存储子系统和主计算机彼此合作从而实现自动负载均衡功能。
进一步地,根据负载均衡请求表是否可以被获得,可以发现主计算机和存储子系统之间的I/O路径是否正常运行。也就是说,负载均衡请求表获得处理能够替代传统执行的路径监视处理。因此,由于主计算机和存储子系统的合作,没有产生额外的I/O负载。
在上述负载均衡程序中,负载均衡请求表可以包括指定在由请求的主机总线适配器发送的I/O命令中要执行负载均衡的I/O命令的比率的信息。
根据上述内容,主计算机只发送将被发送的一部分I/O命令给与通常的主机端口不同的主机端口,从而负载均衡处理能够被更精确地控制。
在上述负载均衡程序中,负载均衡请求表可以包括指定在每个共享负载的主机端口处由请求的主机总线适配器发送的I/O命令的比率的信息。
根据上述内容,主计算机发送I/O命令给不同于通常的主机端口的多个主机端口,从而负载均衡处理能够被更精确地控制。
上述负载均衡程序可以使存储子系统执行如下操作:从负载均衡请求表中删除关于请求负载均衡的主机总线适配器中没有在负载均衡请求表被发送后的预定时间段内响应的主机总线适配器的信息。
根据上述内容,在主计算机不具有负载均衡处理功能或只有一个连接到存储子系统的路径的情况下,通过从负载均衡处理请求表中排除主计算机的主机总线适配器,负载均衡请求表的产生过程能够缩短。
按照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的第二负载均衡程序可以使主计算机执行如下处理:请求存储子系统发送负载均衡请求表,其中负载均衡请求表包括指示存储子系统的每个主机端口是否需要进行负载均衡的信息、标识请求负载均衡的主机总线适配器的主机总线适配器标识信息以及标识共享负载的主机端口的信息;以及当响应于请求由存储子系统发送的负载均衡请求表中的主机总线适配器标识信息包括与其主机总线适配器相应的信息时,根据包括在负载均衡请求表中的信息执行负载均衡。
按照上述负载均衡程序,从存储子系统接收的负载均衡请求表指示信息比如指定共享负载的主机端口的信息,从而主计算机可以根据包括在负载均衡请求表中的信息执行负载均衡处理。也就是说,存储子系统和主计算机彼此合作从而实现自动负载均衡功能。
进一步地,根据负载均衡请求表是否可以被获得,可以了解在主计算机和存储子系统之间的I/O路径是否正常运行。也就是说,负载均衡请求表获得处理能够替代传统执行的路径监视处理。因此,由于与存储子系统的合作,没有产生额外的I/O负载。
上述负载均衡程序可以被包括作为主计算机上运行的路径冗余驱动器的功能。
根据上述内容,与存储子系统合作的负载均衡在路径冗余驱动器的范围内被处理,因此在主计算机上不同于路径冗余驱动器的层等上运行的程序,比如上层驱动器、下层驱动器、中间件、应用程序,不需要被重新建模。
按照本示意性实施例,WWPN被用作HBA和主机端口的标识信息。然而,标识信息不局限于WWPN,任何信息都能够作为标识信息,只要能用来唯一识别HBA与主机端口。
参照附图解释了各种实施例,然而,本发明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只要它们属于权利要求的范围它们就能够进行各种变化,并且这些各种变化包括在权利要求中。

Claims (14)

1.一种存储系统,包括:
主计算机;以及
存储子系统,用于在从主计算机接收到I/O命令时执行存储处理;其中,
存储子系统包括产生负载均衡请求表来管理关于从主计算机接收I/O命令的多个主机端口的操作状态的实际信息从而响应于主计算机的请求输出负载均衡请求表的功能;以及
主计算机包括接收从存储子系统输出的负载均衡请求表从而根据接收的负载均衡请求表执行针对主机端口的I/O命令的均衡处理的功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存储系统,其中
存储子系统包括:
多个主机端口,用于从主计算机接收I/O命令;以及
控制器,用于根据I/O命令执行从存储设备的读出/向存储设备的写入,其中该控制器具有以下功能:周期性地产生并更新负载均衡请求表,以及根据主计算机的请求发送负载均衡请求表给主计算机,所述负载均衡请求表包括指示每个主机端口是否需要进行负载均衡的信息、标识请求负载均衡的主计算机的主机总线适配器的主机总线适配器标识信息以及标识将共享负载的主机端口的信息;
主计算机包括:
多个主机总线适配器,用于发送I/O命令给存储子系统;以及
负载均衡执行单元,用于请求存储子系统发送负载均衡请求表,以及当响应于该请求由存储子系统发送的负载均衡请求表中的主机总线适配器标识信息包括与其主机总线适配器相应的信息时,根据包括在负载均衡请求表中的信息执行负载均衡。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存储系统,其中负载均衡请求表包括指定由请求的主机总线适配器发送的I/O命令中要被执行负载均衡的I/O命令的比率的信息。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存储系统,其中负载均衡请求表包括指定在每个共享负载的主机端口处由请求的主机总线适配器发送的I/O命令的比率的信息。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存储系统,其中控制器包括从负载均衡请求表中删除请求负载均衡的主机总线适配器中在负载均衡请求表被发送后的预定时间段内没有响应的主机总线适配器的信息的功能。
6.一种用于存储系统的存储子系统,其中在该存储系统中主计算机发送I/O命令,并且接收I/O命令的存储子系统执行存储处理,该存储子系统包括:
负载均衡请求表,用于管理关于从主计算机接收I/O命令的多个主机端口的操作状态的实际信息;以及
输出单元,响应于来自主计算机的请求输出负载均衡请求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存储子系统,包括:
多个主机端口,用于从主计算机接收I/O命令;以及
控制器,用于根据I/O命令执行从存储设备读出数据或向存储设备写入数据,其中
该控制器包括以下功能:周期性地产生并更新负载均衡请求表,以及根据主计算机的请求发送负载均衡请求表给主计算机,所述负载均衡请求表包括指示每个主机端口是否需要进行负载均衡的信息、标识请求负载均衡的主计算机的主机总线适配器的主机总线适配器标识信息以及标识将共享负载的主机端口的信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存储子系统,其中负载均衡请求表包括指定由请求的主机总线适配器发送的I/O命令中要被执行负载均衡的I/O命令的比率的信息。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存储子系统,其中负载均衡请求表包括指定在每个共享负载的主机端口处由请求的主机总线适配器发送的I/O命令的比率的信息。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存储子系统,其中控制器从负载均衡请求表中删除请求负载均衡的主机总线适配器中在负载均衡请求表被发送后的预定时间段内没有响应的主机总线适配器的信息。
11.一种用于存储系统的主计算机,其中在该存储系统中主计算机发送I/O命令,并且接收I/O命令的存储子系统执行存储处理,该主计算机包括:
第一单元,请求存储子系统发送负载均衡请求表,所述负载均衡请求表管理关于接收I/O命令的多个主机端口的操作状态的实际信息;以及
第二单元,根据接收的负载均衡请求表,执行针对主机端口的I/O命令的均衡处理。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主计算机,其中负载均衡请求表包括与存储子系统有关的指示存储子系统的每个主机端口是否需要进行负载均衡的信息、标识请求负载均衡的主机总线适配器的主机总线适配器标识信息以及标识将共享负载的主机端口的信息。
13.一种用于在存储子系统中对从主计算机接收I/O命令的主机端口的负载进行均衡的方法,包括:
由存储子系统产生负载均衡请求表,所述负载均衡请求表包括指示每个主机端口是否需要进行负载均衡的信息、标识请求负载均衡的主计算机的主机总线适配器的主机总线适配器标识信息以及标识将共享负载的主机端口的信息;
由主计算机从存储子系统接收负载均衡请求表;以及
当从存储子系统接收的负载均衡请求表的主机总线适配器标识信息包括与其主机总线适配器相应的信息时,由主计算机根据包括在负载均衡请求表中的信息执行负载均衡。
14.一种负载均衡程序,用于使存储系统执行如下功能:在接收由主计算机发送的I/O命令的存储子系统处执行存储处理,该程序使:
存储子系统的计算机执行如下功能:产生负载均衡请求表,从而响应于主计算机的请求输出负载均衡请求表,所述负载均衡请求表管理关于从主计算机接收I/O命令的多个主机端口的操作状态的实际信息;以及
主计算机执行如下功能:接收从存储子系统输出的负载均衡请求表,从而根据接收的负载均衡请求表执行针对主机端口的I/O命令的均衡处理。
CN200710152665.4A 2006-06-27 2007-06-22 存储子系统、主计算机、存储系统、负载均衡方法和程序 Pending CN10113162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176500 2006-06-27
JP2006176500A JP4353208B2 (ja) 2006-06-27 2006-06-27 ストレージサブシステム、ストレージシステム、負荷分散方法、負荷分散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31625A true CN101131625A (zh) 2008-02-27

Family

ID=390676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52665.4A Pending CN101131625A (zh) 2006-06-27 2007-06-22 存储子系统、主计算机、存储系统、负载均衡方法和程序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080127199A1 (zh)
JP (1) JP4353208B2 (zh)
CN (1) CN101131625A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14022A (zh) * 2014-01-13 2014-04-09 浪潮(北京)电子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数据块的混合存储系统
CN103891084A (zh) * 2011-10-10 2014-06-25 瓦锡兰芬兰有限公司 负载分担装置
CN105573839A (zh) * 2014-09-30 2016-05-11 伊姆西公司 用于端口选择的基于成本的负载平衡的方法和装置
CN106559499A (zh) * 2016-12-07 2017-04-05 郑州云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存储系统及其计算资源的分配方法和系统
CN107835103A (zh) * 2017-10-20 2018-03-23 郑州云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fc交换机虚拟化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819344B1 (en) * 2007-08-09 2014-08-26 Emc Corporation Shared storage access load balancing for a large number of hosts
JP4568770B2 (ja) * 2008-04-22 2010-10-2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計算機システムの電力制御方法、計算機システム、及び、管理計算機
JP4722973B2 (ja) * 2008-08-12 2011-07-1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リクエスト処理方法及び計算機システム
JP5024561B2 (ja) * 2008-12-18 2012-09-12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入出力パスの切替方法
US8458324B2 (en) * 2009-08-25 2013-06-04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Dynamically balancing resources in a server farm
JP5760632B2 (ja) * 2011-04-19 2015-08-12 富士通株式会社 ストレージ装置、制御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JP5903774B2 (ja) * 2011-04-19 2016-04-13 富士通株式会社 ストレージ装置、制御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WO2012168995A1 (ja) * 2011-06-06 2012-12-1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I/oスイッチの制御方法、仮想計算機の制御方法及び計算機システム
US8825915B2 (en) * 2012-03-12 2014-09-02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Input/output port rotation in a storage area network device
US9417942B1 (en) * 2012-03-29 2016-08-16 Emc Corporation Event-based in-band host registration
US9521085B1 (en) 2014-06-24 2016-12-13 Emc Corporation Policy-based bandwidth allocation
US9710194B1 (en) * 2014-06-24 2017-07-18 EMC IP Holding Company LLC Port provisioning based on initiator usage
US10897506B2 (en) 2014-07-02 2021-01-19 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Lp Managing port connections
US9870451B1 (en) * 2014-11-25 2018-01-16 Emmi Solutions, Llc Dynamic management, assembly, and presentation of web-based content
TWI580217B (zh) * 2015-02-05 2017-04-21 物聯智慧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管理伺服器及其操作方法與伺服器系統
US9678793B2 (en) * 2015-02-26 2017-06-13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Resource-based job scheduling
US10554520B2 (en) 2017-04-03 2020-02-04 Datrium, Inc. Data path monitoring in a distributed storage network
US11252015B2 (en) * 2019-01-29 2022-02-15 EMC IP Holding Company LLC Determining cause of excessive I/O processing times
US10733131B1 (en) 2019-02-01 2020-08-04 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Lp Target port set selection for a connection path based on comparison of respective loads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85683A (en) * 1985-09-27 1989-12-05 Unisys Corporation Self-testing peripheral-controller system
US6185601B1 (en) * 1996-08-02 2001-02-06 Hewlett-Packard Company Dynamic load balancing of a network of client and server computers
JP2004192305A (ja) * 2002-12-11 2004-07-08 Hitachi Ltd iSCSIストレージ管理方法及び管理システム
JP2005217815A (ja) * 2004-01-30 2005-08-11 Hitachi Ltd パス制御方法
JP4441362B2 (ja) * 2004-09-10 2010-03-3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ポート割当装置及びポート割当方法
US7729285B2 (en) * 2005-03-22 2010-06-01 It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c. Energy-efficient network protocol and node device for sensor networks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91084A (zh) * 2011-10-10 2014-06-25 瓦锡兰芬兰有限公司 负载分担装置
CN103891084B (zh) * 2011-10-10 2016-03-16 瓦锡兰芬兰有限公司 负载分担装置
CN103714022A (zh) * 2014-01-13 2014-04-09 浪潮(北京)电子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数据块的混合存储系统
CN105573839A (zh) * 2014-09-30 2016-05-11 伊姆西公司 用于端口选择的基于成本的负载平衡的方法和装置
CN106559499A (zh) * 2016-12-07 2017-04-05 郑州云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存储系统及其计算资源的分配方法和系统
CN106559499B (zh) * 2016-12-07 2020-02-07 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存储系统及其计算资源的分配方法和系统
CN107835103A (zh) * 2017-10-20 2018-03-23 郑州云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fc交换机虚拟化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353208B2 (ja) 2009-10-28
JP2008009497A (ja) 2008-01-17
US20080127199A1 (en) 2008-05-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31625A (zh) 存储子系统、主计算机、存储系统、负载均衡方法和程序
JP5159421B2 (ja) ストレージシステム及び管理装置を用いたストレージシステムの管理方法
US7596642B2 (en) System and program for determining the availability of paths to a device
JP2566728B2 (ja) 論理径路スケジューリング装置及び実行方法
US8244924B2 (en) Discovery and configuration of device configurations
US7554910B2 (en) Method and an apparatus for managing access path
US20080059602A1 (en) Load balancing method for data I/O paths between groups in which multi-path management is employed
US20150236977A1 (en) Management computer, computer system, and instance management method
US7895375B2 (en) Data transfer apparatus and data transfer method
US20070094357A1 (en) Computer system for balancing access load of storage system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CN104981788B (zh) 存储系统及存储系统的控制方法
JP4786255B2 (ja) ストレージシステム及び記憶制御方法
CN101118521A (zh) 跨越多个逻辑分区分布虚拟输入/输出操作的系统和方法
US7228369B2 (en) Clustered storage system and inter-cluster data communication method
US20100082897A1 (en) Load sharing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mputer system
JP2002358167A5 (zh)
US9323468B2 (en) Computer system and data input/output method
CN111597024B (zh) 跨域集群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US7441009B2 (en) Computer system and storage virtualizer
JPH07253960A (ja) マルチプロセッサシステムにおけるipl方式
JP2015164013A (ja) 情報処理装置、通信経路決定プログラム及び通信経路決定方法
US8489808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of presenting virtual tape products to a client
JP5527419B2 (ja) ストレージシステム
CN109636364A (zh) 用于电子红包分组派发的方法、系统、设备以及介质
JP4606823B2 (ja) ディスクアレイ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8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