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11398A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111398A CN101111398A CNA2006800037495A CN200680003749A CN101111398A CN 101111398 A CN101111398 A CN 101111398A CN A2006800037495 A CNA2006800037495 A CN A2006800037495A CN 200680003749 A CN200680003749 A CN 200680003749A CN 101111398 A CN101111398 A CN 10111139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ire
- mentioned
- stage portion
- tyre surface
- ground pla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11—Patterns comprising tread lugs arranged parallel or oblique to the axis of rota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11—Patterns comprising tread lugs arranged parallel or oblique to the axis of rotation
- B60C11/0316—Patterns comprising tread lugs arranged parallel or oblique to the axis of rotation further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2200/00—Ty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B60C2200/06—Ty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heavy duty vehicles
- B60C2200/065—Ty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heavy duty vehicles for construction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维持耐久性能又提高胎面的耐不均匀磨损性能的重载用充气轮胎。通过给予作用于接地部(16)的蹬出端(16B)上的力一个与沿轮胎轴向朝外侧反向的沿轮胎轴向朝内的分量(Fin),能够缓和接地部的蹬出端的磨损,从而能够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此外,在横向花纹沟(14)的沟壁(20)上设有台阶部(22),使该台阶部的胎面接地面侧的胎面接地面侧沟宽(WA)朝轮胎轴向外侧变宽,并使台阶部(22)的宽度(WS)朝轮胎轴向外侧增大,从而抑制了接地部(16)的踏入端(16A)从路面(26)浮起。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重载用充气轮胎,特别涉及能提高胎面的耐不均匀磨损性能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在使用于超大型建筑工程车辆等、重视在未铺装路上行驶的重载用充气轮胎中,采用横向花纹作为胎面花纹,并将相对于轮胎截面高度的胎面厚度设定得较大,从而确保抗切割性能(参照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26402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39124号公报
但是,如上述以往例那样,若增加胎面厚度,则会降低由横向花纹沟划分出的接地部的刚性,具有该接地部中的最后接触路面的部分(蹬出端)的磨损大于最先接触路面的部分(踏入端)的磨损(产生胎踵与胎趾磨损)的倾向。
若成为这样的不均匀磨损方式,则不仅表面看起来不好,而且还会增大磨损橡胶的体积而降低耐磨损性能。
针对这样的问题,以往是通过使磨损最严重的部分的横向花纹沟变浅来提高接地部刚性的方式来应对,但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能抑制接地部变形,但是由于也增大了在该接地部处负担的力,因此不能获得十分好的效果,再加上由于增加了胎面胶的体积,因此担心行驶中的轮胎温度上升、耐久性能恶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考虑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维持重载荷用充气轮胎的耐久性并提高胎面的耐不均匀磨损性能。
在构思本发明时,发明人从作用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力与作用于轮胎圆周方向的力这两个方面对胎面磨损、接地部变形进行了专心研究。其结果发现:关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力,在胎面接地面与路面之间产生的、在与轮胎赤道面相正交的方向上、且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方的滑移是胎面磨损、接地部变形的主要原因;在具有横向花纹沟的花纹中,胎面接地面与路面之间的滑移更易产生在与横向花纹沟壁相正交的方向上。
技术方案1的发明是一种充气轮胎,该充气轮胎在胎面上具有横向花纹沟和由该横向花纹沟划分出的接地部,该横向花纹沟是在与轮胎圆周方向相交叉的方向排列且在该轮胎圆周方向排列而形成的,其特征在于,当设将该充气轮胎安装在正规轮辋上、对其填充正常内压、并使其承受正常载荷作用时的从接地端到轮胎赤道面的距离为L时,在朝轮胎轴向外侧离开上述轮胎赤道面的距离为0.45L至0.55L的区域内,在上述横向花纹沟的两侧的沟壁上,分别设有成为胎面接地面侧沟壁与轮胎中心侧沟壁的交界的台阶部,使该台阶部的胎面接地面侧的平均沟宽朝上述轮胎轴向外侧变宽,使上述台阶部的上述宽度朝上述轮胎轴向外侧增大,上述胎面接地面侧沟壁是在上述接地部的踏入端处与蹬出端处相对于轮胎轴向互相朝相反的方向倾斜而形成的。
在建筑工程车辆用充气轮胎中,由于带束层宽度窄导致接地压力集中等的原因,在接地部中的从轮胎赤道面朝轮胎轴向外侧离开0.45L至0.55L的区域(轮胎赤道面与接地端之间的中点,所谓的1/4点附近)内,具有蹬出端的沿轮胎轴向向外的滑移比踏入端的滑移大,蹬出端的磨损比踏入端的磨损多的倾向,但是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充气轮胎中,通过给予作用于接地部蹬出端的力与沿轮胎轴向朝外的方向反向的沿轮胎轴向朝内的分量,从而能缓和接地部蹬出端的磨损,能改善踏入端与蹬出端磨损量之差继续变大的现象(轮胎圆周方向的不均匀磨损和胎踵与胎趾磨损)。
此外,由于可抑制接地部的蹬出端的磨损量,也改善了该蹬出端附近的接地压力集中,结果也可减少从1/4点处朝轮胎轴向外侧的磨损量,可改善轮胎宽度方向的不均匀磨损。
而且,由于在横向花纹沟的沟壁上设有台阶部,使该台阶部的胎面接地面侧的胎面接地面侧沟宽朝轮胎轴向外侧变宽,并使台阶部的宽度朝轮胎轴向外侧增大,因此,在接地部中的靠近接地端的接地长度短的部分,由于提高了接地部的麓处的刚性而能抑制接地部变形,并且能利用台阶部吸收接地部变形,从而能够抑制接地部的踏入端从路面浮起,即使在接地部中的靠近轮胎赤道面的接地长度长的部分也能充分确保横向花纹沟体积(胎面胶的体积不会变得过大),能确保散热性及排水性。
另外,所谓“正规轮辋”是指例如JATMA发行的2004年版的YEAR BO0K中规定的适用规格中的标准轮辋,所谓“正常载荷”及“正常内压”,同样是指JATMA发行的2004年版的YEAR BOOK中规定的适用规格和层级轮胎中的最大载荷及与最大载荷对应的空气压力。
在使用地或制造地中,在应用了TRA规格、ETRTO规格时,遵从各规格。
技术方案2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充气轮胎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胎面上,在从上述轮胎赤道面朝上述轮胎轴向外侧离开的距离为0.55L至0.70L的区域内,形成有沿轮胎圆周方向延伸的圆周方向沟。
本申请的发明人经进一步对胎面接地面与路面之间的滑移,和横向花纹沟沟壁与轮胎轴向所成角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专心研究,结果了解到,不仅磨损量多的1/4点对产生不均匀磨损影响大,接地端附近的横向花纹沟的角度对产生不均匀磨损的影响也较大,该角度对接地端附近的接地部变形的影响波及到1/4点附近,并且会减小不均匀磨损抑制效果。
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充气轮胎中,由于在从轮胎赤道面朝轮胎轴向外侧离开的距离为0.55L至0.70L的区域内具有沿圆周方向延伸的圆周方向沟,因此能排除接地端附近的横向花纹沟角度对不均匀磨损抑制效果的影响,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方案1所述的横向花纹沟的效果。
在此,之所以使形成圆周方向沟的位置为从轮胎赤道面朝轮胎轴向外侧离开0.55L至0.70L的区域内,是因为:若小于0.55L,则由于降低了圆周方向沟附近的刚性而使耐磨损性能下降;若大于0.70L,则圆周方向沟的效果难以传到1/4点处(圆周方向沟与轮胎赤道面之间的区域变大,该区域内的靠近接地端的接地部的变形的影响波及到1/4点处),从而不能排除接地端附近的横向花纹沟角度对不均匀磨损抑制效果的影响。
另外,考虑到对沟底裂纹的影响等,优选使圆周方向沟的沟宽为相对于从轮胎赤道面到接地端的距离L为0.01L至0.1L;使圆周方向沟的沟深为横向花纹沟沟深的20%至60%。
技术方案3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或技术方案2所述的充气轮胎中,其特征在于,形成有上述台阶部的深度位置是朝轮胎中心侧离开上述胎面接地面为上述横向花纹沟沟深的0.3倍至0.7倍的位置。
在此,之所以使台阶部的深度位置为朝轮胎中心侧离开胎面接地面为横向花纹沟沟深的0.3倍至0.7倍的位置,是因为:若大于0.7倍,则台阶部过于靠近横向花纹沟的底部而使台阶部远离胎面接地面,降低了不均匀磨损抑制效果;此外,若小于0.3倍,则由于台阶部过于靠近胎面接地面,台阶部很快就会因胎面磨损而被磨光,因此会缩短台阶部的效果持续时间。
在技术方案3所述的充气轮胎中,由于适当地设定从胎面接地面到台阶部的距离,因此能最有效地发挥台阶部的效果。
技术方案4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台阶部、与同该台阶部相连的上述胎面接地面侧沟壁所成的角度,为70°至120°。
在此,之所以设台阶部与同该台阶部相连的胎面接地面侧沟壁所成的角度为70°至120°,是因为:若小于70°,则使抵抗接地部扭曲(wrench)的耐久性会变差;若大于120°,则减小由台阶部起到的吸收接地部变形的效果。
在技术方案4所述的充气轮胎中,由于适当地设定了台阶部与胎面接地面侧沟壁所成的角度,因此能够最有效地发挥台阶部的效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发明的充气轮胎,重载用充气轮胎具有能维持耐久性且能提高胎面的耐不均匀磨损性能这样的优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A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花纹的图。
图1B是图1A的1B-1B截面图。
图1C是图1A的1C-1C截面图,表示在台阶部与胎面接地面侧壁沟之间的拐角部具有曲率的情况。
图1D是图1B的台阶部的放大图。
图2是表示作用于胎面的滑移方向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在沟壁上没有台阶部时,由作用于接地部的力矩导致该接地部变形而使踏入端浮起的现象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通过设有台阶部而提高接地部刚性、且利用台阶部吸收接地部变形,从而抑制踏入端浮起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花纹的图。
图6A是表示以往例的充气轮胎的胎面花纹的图。
图6B是图6A的6B-6B截面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 充气轮胎
12 胎面
12A 胎面接地面
14 横向花纹沟
16 接地部
16A 踏入端
16B 蹬出端
18 接地端
20 沟壁
20A 胎面接地面侧沟壁
22 台阶部
30 充气轮胎
32 圆周方向沟
40 区域
WA 胎面接地面侧的平均沟宽
WB 轮胎中心侧的平均沟宽
WS 台阶部的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在图1A中,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在胎面12上具有横向花纹沟14和由该横向花纹沟14划分出的接地部16,该横向花纹沟14是在与轮胎圆周方向相交叉的方向排列且在该轮胎圆周方向排列而形成的,在轮胎赤道面CL上具有与接地部16相连的中心肋24。横向花纹沟14在轮胎赤道面CL一侧终止而不会贯通中心肋24,而在轮胎轴向外侧至少形成到接地端18。在此,可以在中心肋24内配置夹着轮胎赤道面CL将横向花纹沟14相连接的细沟。
在充气轮胎10上,当设将该充气轮胎10安装于正规轮辋上对其填充正常内压并使其承受正常载荷作用时的从接地端18到轮胎赤道面CL的距离为L时,在从轮胎赤道面CL向轮胎轴向外侧离开的距离为0.45L至0.55L的区域40内,在横向花纹沟14两侧的沟壁20上,分别设有作为胎面接地面侧沟壁20A与轮胎中心侧沟壁20B的交界的台阶部22。
之所以使区域40的范围为从轮胎赤道面CL朝轮胎轴向外侧离开的距离为0.45L至0.55L,是因为能提高轮胎赤道面CL与接地端18的中间点、所谓的1/4点附近的耐不均匀磨损性。
另外,为了说明台阶部22而夸张地画出了图1A中的距轮胎赤道面CL为0.45L的位置及距轮胎赤道面CL为0.55L的位置,距轮胎赤道面CL为0.45L的位置及距轮胎赤道面CL为0.55L的位置,从它们的尺寸比可知,它们相互相当接近。
如图1B所示,台阶部22的截面形状为:该台阶部22呈阶梯状,但如图1C所示,也可以使台阶部22与胎面接地面侧沟壁20A之间的拐角部具有曲率。这是因为若在台阶部22上设有曲率,则不易在拐角部产生裂纹。
如图1B、图1C所示,横向花纹沟14的胎面接地面侧沟壁20A及轮胎中心侧沟壁20B均被形成为使沟宽从沟底朝胎面接地面12A变宽。
如图1A所示,在区域40内的横向花纹沟14中,台阶部22的胎面接地面侧沟壁20A的平均沟宽WA朝轮胎轴向外侧变宽,并且台阶部22的宽度WS朝轮胎轴向外侧增大。
此外,在区域40内,胎面接地面侧沟壁20A是在接地部16的踏入端16A处与蹬出端16B处分别相对于轮胎轴向互相朝相反方向倾斜角度α而形成的。
在此,所谓踏入端16A是踏入侧的胎面接地面侧沟壁20A处的胎面接地面侧边缘;所谓蹬出端16B是蹬出侧的胎面接地面侧沟壁20A处的胎面接地面侧边缘。
虽然台阶部22的轮胎中心侧的平均沟宽WB在区域40内几乎不变化,但是由于平均沟宽WA朝轮胎轴向外侧变宽,因此该平均沟宽WA与平均沟宽WB之差逐渐变大,因此增大了台阶部22的宽度WS。
在作为区域40的边界的、从轮胎赤道面CL朝轮胎轴向离开0.55L的位置到接地端18之间的区域50内,例如,横向花纹沟14形成为:使平均沟宽WB朝轮胎轴向外侧稍稍变窄,使平均沟宽WA基本恒定,使台阶部22的宽度WS稍稍变宽。
另外,区域50内的横向花纹沟14的形状不限定于此。
形成台阶部22的深度位置是朝轮胎中心侧离开胎面接地面12A为横向花纹沟14沟深的0.3倍至0.7倍的位置。
在此,之所以这样设定台阶部22的深度位置,是因为:若大于0.7倍,则台阶部22过于靠近横向花纹沟14的底部,台阶部22远离胎面接地面12A,从而降低抑制不均匀磨损的效果;此外,若小于0.3倍,则台阶部22过于靠近胎面接地面12A,台阶部22很快会因胎面12磨损而被磨光,从而会缩短台阶部22的效果持续时间。
另外,在图1B中,台阶部22是在与轮胎圆周方向相切的方向画出的,但是在台阶部22向与该方向不同的方向倾斜时,例如使胎面接地面侧沟壁20A与台阶部22之间的交界为该台阶部22的深度位置。
此外,如图1C所示,在台阶部22与胎面接地面侧沟壁20A之间的拐角部具有曲率时,例如使台阶部22与轮胎中心侧沟壁20B之间的交界为该台阶部的深度位置。
如图1D所示,台阶部22与、同该台阶部22相连的胎面接地面侧沟壁20A所成的角度β为70°至120°。
在此,之所以这样设定角度β,是因为:若小于70°,则会使抵抗接地部扭曲等的耐久性变差;若大于120°,则会减小由台阶部22起到的吸收台阶部16变形的效果。
为了提高接地部16的麓处刚性,通过使轮胎中心侧沟壁20B以胎面接地面侧沟壁20A为基准突出(扩展麓处)而形成台阶部22,胎面接地面侧沟壁20A与轮胎中心侧沟壁20B例如是大致平行的。
因而,关于角度β的上述数值范围是指在胎面接地面侧沟壁20A与轮胎中心侧沟壁20B大致平行时的、台阶部22的倾斜角度的范围。
作用
在图2及图3中,若充气轮胎10朝箭头R方向在路面26上滚动,则易在区域40内的接地部16的边缘在与沟壁20相正交的方向上产生滑移。
由于本实施方式的横向花纹沟14处的胎面接地面12A侧的平均沟宽WA在区域40内朝轮胎轴向外侧变宽,因此,在踏入端16A处产生滑移的方向朝向轮胎外侧,在蹬出端16B处产生滑移的方向朝向轮胎内侧。
若将该滑移方向分解成轮胎轴向与轮胎圆周方向,则在踏入端16A处具有成为朝向轮胎外侧的分量Fout,在蹬出端16B处具有成为朝向轮胎内侧的分量Fin。
与踏入端16A相比,蹬出端16B由于接地压力集中等原因而具有成为磨损原因的朝向轮胎外侧的滑移变大的倾向,但是由于在蹬出端16B处施加朝向轮胎内侧的分量Fin,在踏入端16A处施加朝向轮胎外侧的分量Fout,因此可促进踏入端16A的磨损,抑制蹬出端16B的磨损。
由此,与踏入端16A相比较,改善了蹬出端16B的、磨损量特别大的轮胎圆周方向的不均匀磨损,即改善了胎踵和胎趾磨损。
此外,通过抑制接地部16的蹬出端16B的磨损量,也改善了该蹬出端16B附近的接地压力集中,结果也减少了1/4点的轮胎轴向外侧的区域50内的磨损量,改善了轮胎宽度方向的不均匀磨损。
但是,当胎面接地面侧的平均沟宽WA朝轮胎轴向外侧变宽时,由于在接地端18附近的接地部16处轮胎圆周方向的接地长度变短因而降低了接地部刚性,如图3所示,若沟壁20没有台阶部22,则由来自路面26的力FR产生的力矩M使接地部16变形,踏入端16A会沿箭头U方向从路面26浮起,从而不能使该踏入端16A负担接地压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由于台阶部22的胎面接地面12A侧的平均沟宽WA朝轮胎轴向外侧变宽,且台阶部22的宽度WS朝轮胎轴向外侧增大,并且在横向花纹沟14的沟壁20上设有台阶部22,因此,在接地部16中的靠近接地端18的接地长度长的部分上,由于提高了接地部16的麓处的刚性,因而能抑制接地部16变形,且能利用台阶部22吸收接地部16的变形,从而能够抑制接地部16的踏入端16A从路面26浮起,使踏入端16A侧负担接地压力而减轻蹬出端18的磨损。
具体地讲,在踏入侧朝台阶部22的角度β增大的方向(箭头O方向)变形,在蹬出侧朝台阶部22的角度β减小的方向(箭头C方向)变形,因此,能吸收由力矩M引起的接地部16变形。
在充气轮胎10中,由于适当设定从胎面接地面12A到台阶部22的距离,并适当设定台阶部22与胎面接地面侧沟壁20A所成的角度β,因此能最有效地发挥台阶部22的效果。
另外,即使在接地部16中的靠近轮胎赤道面CL的接地长度长的部分,也可充分确保横向花纹沟14的体积(胎面胶的体积不会过多),从而可确保散热性及排水性。
第2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30,在第1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中,在胎面12上,在从轮胎赤道面CL朝轮胎轴向外侧离开的距离为0.55L至0.70L的区域内形成有沿轮胎圆周方向延伸的圆周方向沟32。
在此,之所以这样设定形成圆周方向沟32的位置,是因为:若小于0.55L,则由于圆周方向沟32附近的刚性降低,因而降低耐磨损性能;若大于0.70L,则圆周方向沟32的效果难以传到1/4点处,从而不能排除接地端18附近的横向花纹沟角度对抑制不均匀磨损效果的影响。
另外,考虑到对沟底的裂纹等的影响,优选:圆周方向沟32的沟宽为相对于从轮胎赤道面CL到接地端18的距离L为0.01L至0.1L;圆周方向沟32的沟深为横向花纹沟14沟深的20%至60%。
对于其他部分,由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从而省略其说明。
作用
在没有圆周方向沟32时,根据接地端18附近的横向花纹沟角度的设定,使该接地端18附近的胎面12的变形的影响波及到1/4点处,会减小不均匀磨损抑制效果;在充气轮胎30中,由于在胎面12上形成有圆周方向沟32,因此接地端18附近的胎面12的变形被圆周方向沟32隔断,从而影响不会波及到1/4点处。
因此,不依赖于接地端18附近的横向花纹沟14的角度设定就能够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
若如上述那样适当设定圆周方向沟32的沟宽及沟深,则能抑制从该圆周方向沟32的沟底产生裂纹等。
试验例
首先,着眼于横向花纹沟的倾斜角度与圆周方向沟,将以往例(图6A、图6B)、实施例1至实施例3、比较例1至比较例4的充气轮胎分别安装于建筑工程用翻斗车上,进行实际行驶的磨损试验,并进行比较。
试验条件除表1所示之外,轮胎规格为40.00R57、内压为700kPa、轮胎安装位置为作为转向轮的前轮,行驶速度为20km/h,行驶速度为30000km,路面为非铺装路。
在图6A、图6B中,以往例的充气轮胎50是将横向花纹沟52的沟壁54形成为在接地部56的踏入端56A处与蹬出端56B处相对于轮胎轴向朝相同方向倾斜的轮胎。另外,在图6A中,附图标记58为中心肋,附图标记60为胎面。
实施例1的充气轮胎具有如图1A、图1B所示的胎面12,胎面接地面侧沟壁20A的倾斜角度α=70 °~85°,横向花纹沟14的沟深为90mm。接地端18处的台阶部22的宽度WS为15mm,其宽度朝轮胎赤道面CL逐渐减小。另外,接地端18的胎面接地面12A附近的横向花纹沟14的沟宽为80mm。
实施例2的充气轮胎如图1C所示,其台阶部22与胎面接地面侧沟壁20A的拐角部具有曲率这一点不同于实施例1,其他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3的充气轮胎如图5所示,其形成有圆周方向沟32这一点不同于实施例,其他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
比较例1使倾斜角度α过小,比较例2使该倾斜角度α过大。比较例3使圆周方向沟32的位置过于靠内侧(轮胎赤道面CL侧),比较例4使圆周方向沟32的位置过于靠外侧(接地端18侧)。
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行驶试验,求出了在1/4点处的接地部16的踏入端16A与蹬出端16B的磨损量之差、和橡胶的磨损量。将结果表示于表1中。
踏入端16A与蹬出端16B的磨损量之差越小,表示耐不均匀磨损性能越好。
对于橡胶磨损量,将该磨损量换算成橡胶重量,用设以往例为100的指数来表示。数值越小,表示磨损量越少。
根据表1可知,在实施例1至实施例3中,踏入端16A与蹬出端16B的磨损量之差小于以往例的踏入端16A与蹬出端16B的磨损量之差,提高了耐不均匀磨损性能。
此外,由比较例1及比较例2的结果可知,无论横向花纹沟的胎面接地面侧沟壁20A的倾斜角度α过大还是过小,都会降低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的效果(若使接地部16的踏入端16A与蹬出端16B处的沟壁20相对于轮胎轴向朝相互相反的方向倾斜,则能获得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这样的效果,但是该效果较弱)。
而且,由比较例3与比较例4的结果可知,无论圆周方向沟32的位置过于靠内侧还是过于靠外侧,都会降低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的效果。
接着,说明在表2所示的条件下着眼于横向花纹沟的截面形状进行磨损试验而得到的结果。
比较例5使台阶部22的位置更靠横向花纹沟14的沟底侧,比较例6使该台阶部22的位置更靠胎面接地面12A侧。此外,比较例7使胎面接地面侧沟壁20A与台阶部22所成的角度β为锐角,比较例8使该角度β为钝角。
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行驶试验,求出了在1/4点处的接地部的踏入端16A与蹬出端16B的磨损量之差、和橡胶的磨损量。将结果表示于表2中。
踏入端16A与蹬出端16B的磨损量之差越小,表示耐不均匀磨损性能越好。
对于橡胶的磨损量,与上述试验例相同,将该磨损量换算成橡胶重量,用设以往例为100的指数来表示。数值越小,表示磨损量越少。
另外,作为接地部扭曲性能的指标,将产生于台阶部2 2处的裂纹的长度也表示于表2中。
由比较例5及比较例6的结果可知,无论台阶部过于靠近横向花纹沟沟底,还是过于靠近胎面接地面侧,都会降低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的效果。
此外,由比较例7及比较例8的结果可知:若胎面接地面侧沟壁20A与台阶部22所成的角度β为过大的钝角,则降低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的效果;若角度β为过小的锐角,则使接地部的扭曲性能变差。
表1
踏入端与蹬出端处的沟壁的倾斜方向 | 横向花纹沟的沟壁与轮胎赤道面所成角度(°) | 从轮胎赤道面到圆周方向沟中心的距离与从轮胎赤道面到接地端的距离的比 | 1/4点的踏入端与蹬出端的磨损量之差(mm) | 磨损量(指数) | |
以往例 | 相同 | 80 | - | 8 | 100 |
实施例1 | 相反 | 80 | - | 5 | 85 |
实施例2 | 相反 | 80 | - | 3.5 | 87 |
实施例3 | 相反 | 80 | 0.60 | 3.2 | 82 |
比较例1 | 相反 | 60 | 0.60 | 7.5 | 93 |
比较例2 | 相反 | 88 | 0.60 | 6.5 | 95 |
比较例3 | 相反 | 80 | 0.52 | 6.8 | 96 |
比较例4 | 相反 | 80 | 0.75 | 7.2 | 92 |
表2
台阶部的深度位置 | 胎面接地面侧沟壁与台阶部所成角度(°) | 台阶部的曲率半径(mm) | 台阶部裂纹长度(mm) | 1/4点的踏入端与蹬出端的磨损量之差(mm) | 磨损量(指数) | |
以往例 | - | - | - | 0 | 8 | 100 |
实施例1 | 50 | 80 | - | 0.5 | 5 | 85 |
实施例2 | 50 | 80 | 5 | 0.2 | 3.5 | 87 |
实施例3 | 50 | 80 | - | 0.3 | 3.2 | 82 |
比较例5 | 80 | 80 | - | 0.5 | 7.8 | 95 |
比较例6 | 20 | 80 | - | 0.5 | 7.7 | 96 |
比较例7 | 50 | 130 | - | 0.3 | 7.9 | 96 |
比较例8 | 50 | 60 | - | 1.2 | 5.3 | 88 |
产业可利用性
在重载用充气轮胎中,能提高胎面的耐不均匀磨损性能。
Claims (4)
1.一种充气轮胎,该充气轮胎在胎面上具有横向花纹沟和由该横向花纹沟划分出的接地部,该横向花纹沟是在与轮胎圆周方向相交叉的方向排列且在该轮胎圆周方向排列而形成的,其中,
当设将该充气轮胎安装于正规轮辋上、对其填充正常内压、并使其承受正常载荷时的从接地端到轮胎赤道面的距离为L时,在朝轮胎轴向外侧离开上述轮胎赤道面的距离为0.45L至0.55L的区域内,
在上述横向花纹沟的两侧的沟壁上分别设有成为胎面接地面侧沟壁与轮胎中心侧沟壁的交界的台阶部,
该台阶部的胎面接地面侧的平均沟宽朝上述轮胎轴向外侧变宽,并且上述台阶部的上述宽度朝上述轮胎轴向外侧增大,
上述胎面接地面侧沟壁是在上述接地部的踏入端处与蹬出端处相对于轮胎轴向互相朝相反的方向倾斜而形成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在上述胎面上,在从上述轮胎赤道面朝上述轮胎轴向外侧离开的距离为0.55L至0.70L的区域内,形成有沿轮胎圆周方向延伸的圆周方向沟。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形成有上述台阶部的深度位置为朝轮胎中心侧离开上述胎面接地面为上述横向花纹沟的沟深的0.3倍至0.7倍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上述台阶部、与同该台阶部相连的上述胎面接地面侧沟壁所成的角度,为70°至120°。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027757/2005 | 2005-02-03 | ||
JP2005027757A JP4602782B2 (ja) | 2005-02-03 | 2005-02-03 |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
PCT/JP2006/300162 WO2006082696A1 (ja) | 2005-02-03 | 2006-01-11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111398A true CN101111398A (zh) | 2008-01-23 |
CN101111398B CN101111398B (zh) | 2010-05-19 |
Family
ID=367770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6800037495A Active CN101111398B (zh) | 2005-02-03 | 2006-01-11 | 充气轮胎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800618B2 (zh) |
EP (1) | EP1867496B1 (zh) |
JP (1) | JP4602782B2 (zh) |
CN (1) | CN101111398B (zh) |
ES (1) | ES2350850T3 (zh) |
WO (1) | WO2006082696A1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497298B (zh) * | 2008-01-30 | 2011-01-05 | 山东玲珑橡胶有限公司 | 一种阶梯式花纹沟曲纹载重斜交轮胎 |
CN101544164B (zh) * | 2008-03-24 | 2012-07-18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10290939A (zh) * | 2017-02-22 | 2019-09-27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15891512A (zh) * | 2022-11-29 | 2023-04-04 | 江苏通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全钢子午线矿山轮胎花纹散热结构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690064B2 (ja) * | 2005-02-03 | 2011-06-01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4137900B2 (ja) * | 2005-02-22 | 2008-08-20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農用車輪 |
JP4968895B2 (ja) | 2006-09-25 | 2012-07-04 |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悪路走行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5435877B2 (ja) * | 2008-01-31 | 2014-03-05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5265212B2 (ja) * | 2008-02-12 | 2013-08-14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
JP6163106B2 (ja) * | 2011-12-13 | 2017-07-12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5887159B2 (ja) * | 2012-02-08 | 2016-03-16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建設車両用タイヤ |
JP5799043B2 (ja) * | 2013-03-13 | 2015-10-21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USD746220S1 (en) | 2014-04-13 | 2015-12-29 | Bridgestone Americas Tire Operations, Llc | Tire tread |
CN105172480B (zh) * | 2014-05-26 | 2018-09-04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US11390122B2 (en) | 2016-04-28 | 2022-07-19 |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 Tire |
FR3068648A1 (fr) * | 2017-07-04 | 2019-01-11 |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 Bande de roulement de pneumatique pour vehicule agricole |
USD858428S1 (en) | 2017-11-02 | 2019-09-03 | Cooper Tire & Rubber Company | Tire tread |
USD858427S1 (en) | 2017-11-02 | 2019-09-03 | Cooper Tire & Rubber Company | Tire tread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369304A (en) * | 1976-12-03 | 1978-06-20 | Bridgestone Corp | Low-noise pneumatic tire |
JPS585803B2 (ja) * | 1979-01-13 | 1983-02-01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低騒音ラグタイヤ |
JPH0659765B2 (ja) * | 1984-09-03 | 1994-08-10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重車両用タイヤ |
JPH0521441Y2 (zh) * | 1986-03-18 | 1993-06-02 | ||
JPH02179507A (ja) * | 1988-12-29 | 1990-07-12 | Bridgestone Corp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H05607A (ja) * | 1991-06-25 | 1993-01-08 |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H05229312A (ja) * | 1992-02-20 | 1993-09-07 | Bridgestone Corp | 空気入りラグタイヤ |
CA2257612A1 (en) * | 1996-06-07 | 1997-12-11 |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 A convertible tread for a radial truck or trailer tire |
JP4227239B2 (ja) | 1999-03-18 | 2009-02-18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2001039124A (ja) | 1999-07-28 | 2001-02-13 | Bridgestone Corp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2002067625A (ja) * | 2000-09-04 | 2002-03-08 | Bridgestone Corp |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WO2004041556A1 (ja) * | 2002-11-06 | 2004-05-21 |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4521829B2 (ja) * | 2005-11-09 | 2010-08-11 |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2005
- 2005-02-03 JP JP2005027757A patent/JP4602782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
- 2006-01-11 US US11/883,550 patent/US8800618B2/en active Active
- 2006-01-11 ES ES06711511T patent/ES2350850T3/es active Active
- 2006-01-11 WO PCT/JP2006/300162 patent/WO2006082696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6-01-11 EP EP06711511A patent/EP1867496B1/en active Active
- 2006-01-11 CN CN2006800037495A patent/CN101111398B/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497298B (zh) * | 2008-01-30 | 2011-01-05 | 山东玲珑橡胶有限公司 | 一种阶梯式花纹沟曲纹载重斜交轮胎 |
CN101544164B (zh) * | 2008-03-24 | 2012-07-18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10290939A (zh) * | 2017-02-22 | 2019-09-27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15891512A (zh) * | 2022-11-29 | 2023-04-04 | 江苏通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全钢子午线矿山轮胎花纹散热结构 |
CN115891512B (zh) * | 2022-11-29 | 2024-09-03 | 江苏通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全钢子午线矿山轮胎花纹散热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080041509A1 (en) | 2008-02-21 |
EP1867496A4 (en) | 2009-08-05 |
JP2006213175A (ja) | 2006-08-17 |
WO2006082696A1 (ja) | 2006-08-10 |
CN101111398B (zh) | 2010-05-19 |
ES2350850T3 (es) | 2011-01-27 |
US8800618B2 (en) | 2014-08-12 |
EP1867496A1 (en) | 2007-12-19 |
JP4602782B2 (ja) | 2010-12-22 |
EP1867496B1 (en) | 2010-08-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111398B (zh) | 充气轮胎 | |
US7673663B2 (en) | Pneumatic tire with tread having non-linear rib | |
KR100791867B1 (ko) | 공기 타이어 | |
US9085201B2 (en) | Pneumatic tire | |
KR101632446B1 (ko) | 공기 타이어 | |
JP4729096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AU2012244065B2 (en) | Pneumatic tyre | |
US9278581B2 (en) | Pneumatic tire | |
US20170166014A1 (en) | Pneumatic tire | |
US8813800B2 (en) | Pneumatic tire | |
CN106457918B (zh) | 轮胎 | |
CN107199834B (zh) | 充气轮胎 | |
CN109421435B (zh) | 充气子午线轮胎 | |
CN102858560A (zh) | 充气轮胎 | |
CN105564160A (zh) | 充气轮胎 | |
US20170282651A1 (en) | Pneumatic Tire | |
US11241918B2 (en) | Pneumatic tire | |
US20190160878A1 (en) | Tire | |
CN106394138A (zh) | 充气轮胎 | |
CN104870221A (zh) | 充气轮胎 | |
US11148472B2 (en) | Tyre | |
CN108215669A (zh) | 轮胎 | |
JP2000135904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CN106427402B (zh) | 充气轮胎 | |
CN110091676A (zh) | 轮胎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