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92862B - 开闭组件以及包括该组件的多功能装置 - Google Patents

开闭组件以及包括该组件的多功能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92862B
CN101092862B CN2007101121357A CN200710112135A CN101092862B CN 101092862 B CN101092862 B CN 101092862B CN 2007101121357 A CN2007101121357 A CN 2007101121357A CN 200710112135 A CN200710112135 A CN 200710112135A CN 101092862 B CN101092862 B CN 10109286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support column
distal portions
pockets
load regu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11213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92862A (zh
Inventor
饭岛章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0928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928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0928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9286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2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28Clamshell typ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78Frame structures
    • G03G2221/169Structural door desig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Abstract

开闭组件包括第一、第二壳体和支撑柱,这些壳体具有连接部分和远离连接部分的远部,第二壳体在其连接部分处连接第一壳体的连接部分,并能绕连接部分相对于第一壳体枢转以设置在打开或关闭位置。支撑柱支撑第二壳体以在将第二壳体保持在打开位置时维持打开位置,且包括:近端部分,它可枢转地连接一个壳体的远部;远端部分,它可滑动地连接另一个壳体。该另一个壳体包括:引导部分,它引导远端部分在其连接部分和远部之间滑动;第一和第二壁部,它们对置并夹持远端部分。远端部分包括被夹持在第一和第二壁部之间且与这些壁部可滑动接触的受夹持部分,受夹持部分的沿第一和第二壁部的对置方向测量的厚度在离开远端部分朝着近端部分的方向上增大。

Description

开闭组件以及包括该组件的多功能装置
本申请基于2006年6月19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6-168841,其内容在这里被引用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开闭组件,该开闭组件包括开闭机构以及可以相对于彼此枢转的第一和第二壳体,其中开闭机构能够维持第二壳体相对于第一壳体的打开位置,并且按照适当的方式相对于第一壳体打开和关闭第二壳体。
背景技术
传统上,已经提出了各种结构,每种结构都要被结合在开闭组件中,该开闭组件包括通过铰链可以相对于彼此枢转的第一和第二壳体,并且每种结构布置成在应该将第二壳体保持在打开位置中时维持第二壳体相对于第一壳体的打开位置。作为结合有这种结构的开闭组件的一个例子,存在一种所谓的“多功能装置”,即具有例如打印机、扫描器、复印机和传真机功能的多功能的设备。
为了执行这些多功能,多功能装置具有可操作用来在记录介质上记录图像的图像记录单元,并且还具有可操作用来读取原稿上携带的图像的图像读取单元。
图像读取单元例如由平板式扫描器提供。在一些情况中,平板式扫描器设有布置用来自动供给原稿文件的自动送稿器(ADF)。平板式扫描器具有文件安置台,该文件安置台具有由压板玻璃提供的上表面,并且该平板式扫描仪还具有文件盖,该文件盖用于覆盖文件安置台的上表面并且将原稿文件固定在压板玻璃上。当原稿文件上携带的图像将要由图像读取单元读取时,在将文件盖相对于文件安置台打开之后,将原稿文件安置在压板玻璃上。将原稿文件固定到压板玻璃上,并且使文件盖相对于文件安置台关闭。通过可往复运动地设置在文件安置台内、即位于压板玻璃下方的图像传感器来扫描原稿文件,由此根据表示图像的电信号读取原稿文件上携带的图像。
在该多功能装置中,通常图像读取单元设置在图像记录单元的上侧上,以便于将原稿文件安置到平板式扫描器的压板玻璃上。
另一方面,多功能装置的图像记录单元需要维护作业,例如更换墨盒和去除卡在图像记录单元内的记录介质。为了让操作人员接近图像记录单元内部以便进行维护作业,必要时必须使图像记录单元的至少一部分壳体暴露出来。
采用上述开闭机构,来相对于图像记录单元打开和关闭图像读取单元。优选的是,图像读取单元在维护作业期间相对于图像记录单元保持打开。为此,如在JP-U-3093658(2003年登记的日本实用新型)中所披露的一样,开闭机构具有止动构件,该止动构件成对角线姿态设置,以便维持图像读取单元相对于图像记录单元的打开位置。
根据JP-U-3093658的公开内容,图像读取单元(扫描器壳体)可绕着设置在其端部中的枢转轴线枢转地连接在图像记录单元(打印机壳体)上。在图像读取单元和图像记录单元之间,设有止动构件(扫描器支撑柱),用来维持图像读取单元相对于图像记录单元打开预定角度的状态。在图像读取单元的下表面上,设有枢轴接受器,通过该枢轴接受器可枢转地接收止动构件的相对端部中的一个端部。在图像读取单元的上表面上,设有容纳部分(扫描器支撑柱容纳孔),该接纳部分布置成在其中如此容纳止动构件,从而止动构件的相对端部中的另一个端部首先引入到容纳部分中,然后止动构件的相对端部中的上述一个端部引入到容纳部分中。止动构件的相对端部的上述另一个端部包括:能够保持与容纳部分的开口接合的接合部分;和弹性挤压在容纳部分的开口周边上的弹性体。在止动构件的接合部分与容纳部分的开口接合的情况下,图像读取单元保持在其相对于图像记录单元的打开位置中。在止动构件的接合部分与容纳部分的开口脱开的情况下,止动构件容纳在容纳部分中,由此图像读取单元设置在其相对于图像记录单元的关闭位置中。在从打开位置到关闭位置的关闭转变的初始阶段以及还有从关闭位置到打开位置的打开转变的最后阶段中,上述弹性体弹性挤压在容纳部分的开口周边上,由此逆着图像读取单元相对于图像记录单元的枢转运动施加负载。也就是说,在关闭转变的初始阶段和打开转变的最后阶段中,图像读取单元缓慢地枢转。因此,可以防止操作人员的手在维护作业期间卡在图像读取单元和图像记录单元之间,因为图像读取单元不会从上述预定角度朝着关闭位置迅速地枢转。
但是,在JP-U-3093658中所披露的上述布置中,在关闭转变的最后阶段中、即在关闭转变的上述初始阶段之后直到图像读取单元相对于图像记录单元完全关闭的阶段中,不能逆着枢转运动施加负载。也就是说,在关闭转变的最后阶段中,图像读取单元可以由于其自重迅速地朝着关闭位置枢转,从而造成图像读取单元与图像记录单元碰撞,并且因此造成图像读取和记录单元损坏的危险。
JP-H01-29815Y2(1989年公布的日本审定实用新型申请)披露了一种开闭机构,该开闭机构布置为用来打开和关闭连接在例如提供数据终端单元的壳体上的盖体。根据JP-H01-29815Y2的公开内容,盖体可以相对于壳体枢转,所述盖体通过引导构件连接到壳体。引导构件由弓形构件提供,该弓形构件布置成从盖体的侧面朝着壳体延伸。引导构件具有从中贯穿形成的引导沟槽,以与设置在壳体中的螺纹接收孔的位置对准。将螺栓设置为穿过引导沟槽和螺纹接收孔,以拧入到螺母中,从而引导构件和壳体夹在螺栓的头部和螺母之间,以便由此维持盖体相对于壳体打开预定角度的预定角度位置。另外,在JP-H01-29815Y2中,在壳体中设有扭簧,以便沿着离开壳体的方向偏压盖体。在从打开位置朝着关闭位置的关闭转变的最后阶段中,盖体由扭簧沿着离开壳体的方向偏压。由此,在JP-H01-29815Y2中所披露的布置中,可以防止盖体朝着关闭位置迅速枢转,并且因此避免图像读取和记录单元受损。
发明内容
在该多功能装置中,优选的是图像读取单元可以相对于图像记录单元平稳迅速地打开,以便于进行上述维护作业。
在JP-H01-29815Y2的布置中,盖体只在关闭转变的最后阶段和打开转变的初始阶段中被向上偏压、即沿着离开壳体的方向偏压,并且盖体停止在相对于壳体的预定角度位置中。因此,需要较大的力来使得盖体相对于壳体枢转。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背景现有技术作出的。因此,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开闭组件,其中逆着第二壳体相对于第一壳体的枢转运动所施加的负载在从第二壳体的打开位置朝着第二壳体的关闭位置的关闭转变中增大,并且在从关闭位置朝着打开位置的打开转变中减小,即其中第二壳体能够相对于第一壳体平稳迅速地打开,同时防止了第二壳体相对于第一壳体迅速关闭。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该开闭组件的多功能装置,它具有上述技术优点。第一和第二目的可以分别根据下面所述的本发明第一和第二方面来实现。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开闭组件,它包括:(a)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具有连接部分和远离连接部分的远部;(b)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具有连接部分和远离第二壳体的连接部分的远部,第二壳体在其连接部分处与第一壳体的连接部分连接,并且能够绕着相应的第一和第二壳体的连接部分相对于第一壳体枢转,以便相对于第一壳体选择性地设置在打开和关闭位置中;以及(c)支撑柱,所述支撑柱构成为支撑第二壳体,以便在要将第二壳体保持在打开位置中时维持第二壳体的打开位置,所述支撑柱包括:(c-1)近端部分,所述近端部分可枢转地连接在第一和第二壳体中的一个壳体的远部上;以及(c-2)远端部分,所述远端部分可滑动地连接在第一和第二壳体中的另一个壳体上,其中第一和第二壳体中的另一个壳体包括:(i)引导部分,所述引导部分构成为引导支撑柱的远端部分,以便允许支撑柱的远端部分能够在第一和第二壳体的另一个壳体的连接部分和远部之间滑动;以及(ii)第一和第二壁部,所述第一和第二壁部彼此对置并相互合作,以便夹持所述支撑柱的所述远端部分,所述支撑柱的所述远端部分介于第一和第二壁部之间,其中支撑柱的远端部分包括受夹持部分,在该受夹持部分处能够将远端部分夹持在第一和第二壳体中的另一个壳体的第一和第二壁部之间,并且在该受夹持部分处能够使远端部分与第一和第二壳体中的另一个壳体的第一和第二壁部可滑动接触,并且其中受夹持部分的如沿着第一和第二壁部彼此对置的对置方向测量出的厚度在离开支撑柱的远端部分朝着所述支撑柱的所述近端部分的方向上增大。
根据本发明构成的开闭组件例如在以下情况中是有利的,即与在从第二壳体的关闭位置到第二壳体的打开位置的打开转变期间相比,在从打开位置到关闭位置的关闭转变期间,支撑柱的远端部分的受夹持部分楔入到第一和第二壁部之间的程度较大,在关闭转变期间,在朝着所述第一壳体的所述远部的方向上推压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远部,在打开转变期间,在离开所述第一壳体的所述远部的方向上推压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远部。也就是说,在第二壳体正在相对于第一壳体关闭时,在支撑柱的远端部分的受夹持部分和第一和第二壳体的上述另一个壳体的第一和第二壁部中的每一个壁部之间产生出相对较大的摩擦力,由此由于该较大摩擦力防止了第二壳体相对于第一壳体沿着其关闭方向迅速枢转。因此,在操作人员试图将第二壳体设置到其相对于第一壳体的关闭位置中时可以防止操作人员的手卡在第一和第二壳体之间。另一方面,在第二壳体相对于第一壳体打开时,在支撑柱的远端部分的受夹持部分和第一和第二壳体的上述另一个壳体的第一和第二壁部中的每一个壁部之间产生出相对较小的摩擦力,由此第二壳体能够很容易相对于第一壳体沿着其打开方向枢转。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有利布置,支撑柱由包括高摩擦部分的至少两个部分提供,该高摩擦部分具有比所述至少两个部分中的其它部分高的摩擦系数,其中支撑柱的远端部分的受夹持部分具有接触表面,所述接触表面能够与第一和第二壳体中的所述另一个壳体的第一和第二壁部可滑动接触,并且所述接触表面至少部分地由高摩擦部分提供。
在该有利布置中,在第二壳体正在相对于第一壳体关闭时,可以使得在支撑柱的远端部分的受夹持部分和第一和第二壳体中的上述另一个壳体的第一和第二壁部中的每一个壁部之间所产生出的摩擦力比在受夹持部分的接触表面不是由高摩擦部分提供的布置中大。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第二壳体相对于第一壳体沿着其关闭方向迅速枢转,由此使得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在操作人员试图将第二壳体设置到其相对于第一壳体的关闭位置中时操作人员的手卡在第一和第二壳体之间。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另一个有利布置,在将第二壳体设置在关闭位置中时,使第一和第二壳体中的所述另一个壳体在其相对侧面中的一个侧面处与第一和第二壳体中的所述一个壳体接触,其中第一和第二壳体中的所述另一个壳体包括如下部分,在该部分中,在第一和第二壳体中的所述另一个壳体的第一和第二壁部之间沿着所述对置方向测量出的距离在离开所述相对侧面中的所述一个侧面朝着所述相对侧面中的另一个侧面的方向上减小。
在该另一个有利布置中,在支撑柱的远端部分的受夹持部分夹在第一和第二壳体的上述另一个壳体的第一和第二壁部之间时,与在第一和第二壁部之间的距离是恒定的布置中相比,能够使得与第一和第二壁部保持接触的受夹持部分的接触面积更大。受夹持部分的接触面积增大导致在第二壳体正在相对于第一壳体关闭时,在支撑柱的远端部分的受夹持部分和第一和第二壳体中的上述另一个壳体的第一和第二壁部的每一个壁部之间所产生出的摩擦力增大。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第二壳体相对于第一壳体沿着其关闭方向迅速枢转,由此使得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在操作人员试图将第二壳体设置到其相对于第一壳体的关闭位置中时操作人员的手卡在第一和第二壳体之间。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包括在本发明第一方面中所限定的开闭组件的多功能装置,其中开闭组件的第一壳体提供图像记录单元,所述图像记录单元构成为在记录介质上记录图像,而开闭组件的第二壳体提供图像读取单元,所述图像读取单元构成为读取原稿上携带的图像。
附图说明
当结合以下附图考虑时,通过阅读本发明当前优选实施方案的以下详细说明,将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显著性,其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案构成的多功能装置的透视图;
图2为在图1的多功能装置的剖视侧视图;
图3为一透视图,显示出在平板式扫描器单元(FBS单元)相对于打印机单元打开的状态下的图1的多功能装置;
图4为一平面图,显示出图1的多功能装置的打印机单元的主要部分;
图5为一平面图,显示出图1的多功能装置的FBS单元的主要部分;
图6为图1的多功能装置的支撑柱的透视图;
图7为从壳体下侧看的FBS单元的壳体的透视图;
图8为从打印机后侧看的打印机单元的透视图,用于显示出支撑柱与打印机单元的连接;
图9为支撑柱和一部分打印机单元的分解视图;
图10为沿着图8的X-X线剖开的剖视图的一部分;
图11为一剖视图,显示出在将负载调节构件设置在其完全夹持位置中时在形成于负载调节构件中的引导沟槽的打开侧区域中的容纳凹槽的内部(该负载调节构件被容纳在容纳凹槽中);
图12为具有用于引导支撑柱的远端部分的引导沟槽的负载调节构件;
图13为一剖视图,显示出在将负载调节构件设置在其非完全夹持位置中时负载调节构件相对于容纳凹槽的位置;
图14为一剖视图,显示出在将负载调节构件设置在其完全夹持位置中时负载调节构件相对于容纳凹槽的位置;
图15A和15B为剖视图,每个都显示出在形成于负载调节构件中的引导沟槽的中间区域中的容纳凹槽的内部,其中图15A显示出在将负载调节构件设置在其完全夹持位置中时容纳凹槽的内部,并且其中图15B显示出在将负载调节构件设置在其非完全夹持位置中时容纳凹槽的内部;
图16A和16B为剖视图,每个都显示出在形成于负载调节构件中的引导沟槽的关闭侧区域中的容纳凹槽的内部,其中图16A显示出在将负载调节构件设置在其完全夹持位置中时容纳凹槽的内部,并且其中图16B显示出在将负载调节构件设置在其非完全夹持位置中时容纳凹槽的内部;
图17A为在本发明另一个实施方案中的负载调节构件的视图;
图17B为沿着由图17A的箭头XVIIB-XVIIB所示的方向看到的剖视图;
图18A为图17A的负载调节构件的上视图;
图18B为沿着由图18A的箭头XVIIIB-XVIIIB所示的方向看到的剖视图;并且
图18C为沿着由图18A的箭头XVIIIC-XVIIIC所示的方向看到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这些附图对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案构成的以多功能装置(MFD)1形式的开闭组件进行说明。多功能装置1布置成执行各种功能,例如打印机、扫描器、复印机、远程通信和传真功能。如图1所示,多功能装置1具有由大体上长方体提供的主体10。主体10的高度小于主体10的宽度和深度。主体10具有以打印机单元2形式的第一壳体和以平板式扫描器单元(下面被称为FBS单元)3形式的第二壳体。打印机单元2用作用于将图像记录到记录介质上的图像记录单元,而叠置在打印机单元2上的FBS单元3用作用于读取原稿上携带的图像的图像读取单元。在下面的说明中,主体10的宽度方向对应于与由在这些附图中的箭头“右”和“左”所示的方向平行的方向,主体10的深度方向对应于与由在这些附图中的箭头“前”和“后”所示的方向平行的方向,并且主体10的垂直方向对应于与由箭头“上”和“下”所示的方向平行的方向。
在执行打印机功能期间,多功能装置1与计算机(未示出)连接,并且打印机单元2操作用来根据从计算机传送出且表示所期望的图像或文稿的数据将所期望的图像或文稿记录到记录介质上。另外,多功能装置1还可以与外设例如数码相机或数据存储介质例如存储卡连接,从而打印机单元2能够操作用来根据从外设或数据存储介质传送出且表示所期望的图像的数据将所期望的图像记录到记录介质上。
在执行扫描器功能期间,原稿上携带的图像或文稿由FBS单元读取,并且表示读取图像或文稿的数据传送给计算机或者存储到数据存储介质例如存储卡中。在执行复印机功能期间,打印机单元2操作用来将(由FBS单元2所读取的)图像或文稿记录到记录介质上。在执行传真功能期间,通过与多功能装置1连接的电话线(未示出)传送代表(由FBS单元2所读取的)图像或文稿的数据,并且根据通过电话线接收到的数据操作打印机单元2以将图像或文稿记录到记录介质上。在执行远程通信功能期间,能够接收声音,并且通过电话线传输该声音。如图1所示,连接部分14设置在主体10的侧面中,从而电话线可以通过连接部分14与多功能装置1连接。
如图3和8所示,控制电路板9设置在打印机单元2的内部的前部中,以便控制打印机单元2和FBS单元3的操作。
如图1和2所示,供纸盘20设置在主体10的底部中。通过使供纸盘20相对于主体10分别沿着向前方向和向后方向移动,从而可以使供纸盘20从主体10中拆除和引入到主体10中。供纸盘20容纳着相互层叠的所期望规格的记录片材,例如A4规格纸张和B5规格纸张。出纸盘21叠置在供纸盘20上,并且由供纸盘20支撑。供纸盘20和出纸盘21相互合作以构成盒盘组件。在将盒盘组件引入到主体10中并且设置在预定位置中时,记录片材可以在供纸辊25的作用下向后(参见图2)顺序拉出,以便在供给方向上沿着送纸路径23朝图像记录单元24输送。也就是说,容纳在供纸盘20中的记录片材一张接一张地朝着打印机单元2的内部提供,以便进行图像记录操作,然后排向出纸盘21。
在供纸盘20的后端部分中设有倾斜分纸板22。朝着主体10后面倾斜的倾斜分纸板22用来使最上面一张记录片材与其它片材分离,并且沿着送纸路径23向上引导分离的记录片材。如图2所示,送纸路径23从倾斜分纸板22向上延伸,然后向前弯曲,以便朝着主体10的前侧延伸。在向前延伸至出纸盘21期间,送纸路径23穿过图像记录单元24。容纳在供纸盘20中的记录片材由送纸路径23引导,从而形成U形弯曲,并且到达图像记录单元24。在已经进行了由图像记录单元24进行的图像记录操作之后,将记录片材排向出纸盘21。
FBS单元3由主体10的上部提供。如图2所示,主体10具有文件盖30,文件盖30用作主体10的顶板,并且布置成可以自由打开。在文件盖30下方,设有压板玻璃61和接触式图像传感器(下面被称为“CIS”)81。CIS81设置在压板玻璃61下方,并且布置成使得其主扫描方向与主体10的深度方向对应。CIS81可以沿着向前和向后方向(即,朝着主体10的前侧和主体10的后侧)往复运动,以便读取已经设置在压板玻璃61上的原稿文件上携带的图像。
主体10具有操作人员控制面板6,从而可以通过操作人员控制面板6来操作打印机单元2和FBS单元3。控制面板6设置在主体10的前上部上,并且包括各种操作按钮6A和液晶显示器6B,从而打印机单元2和FBS单元3可以根据通过操作按钮6A输入的指令操作。在主体10与作为外设的计算机连接的情况下,也可以分别根据从计算机借助安装在计算机中的打印机驱动程序和扫描器驱动程序提供的指令操作打印机单元2和FBS单元3。
主体10具有设置在主体10的前侧部分上的插槽部分7,从而能够将作为数据存储介质的各种小型存储卡插入到该插槽部分7中。通过在控制面板6中进行的预定操作,将存储在(插入在插槽部分7中的)小型存储卡中的图像数据读出。例如在液晶显示器6B中显示出与所读取的图像数据相关的信息,并且操作打印机单元2以将图像记录到记录片材上,通过操作按钮6A的操作来选择图像。
如图3所示,作为第二壳体的FBS单元3可以相对于作为第一壳体的打印机单元2枢转。也就是说,FBS单元3能够相对于打印机单元2可枢转地打开和关闭,并且其前端部分和后端部分分别用作自由端和枢转近端。换句话说,打印机单元2具有由其后部提供的连接部分、和由其前部提供且远离连接部分的远部,同时FBS单元3具有由其后部提供的连接部分、和由其前部提供且远离连接部分的远部,从而FBS单元3在其连接部分处与打印机单元2的连接部分连接,并且可以绕着相应的打印机单元2和FBS单元3的连接部分相对于打印机单元2枢转,以便相对于打印机单元2选择性地设置在打开和关闭位置中。打印机单元2和FBS单元3通过设置在打印机单元2中的一对枢轴73(参见图8)和设置在FBS单元3的壳体65中的一对枢轴接受器63(参见图7)相互连接。在FBS单元3相对于打印机单元2打开时,打印机单元2的上表面暴露出来。但是,如图3所示,由于打印机单元2由盖体8覆盖,所以控制电路板9没有暴露出来。盖体8具有让打印机单元2的内部的一部分从中暴露出来的开口,从而能够通过该开口将卡在打印机单元2中的记录片材去除。要指出的是,操作人员控制面板6固定地设置在打印机单元2中,并且不能与FBS单元3一起运动。
下面将对打印机单元2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2所示,供纸辊25设置在供纸盘20上方,以便使层叠在供纸盘20上的记录片材一张接一张分离,并且将它们朝着送纸路径23供应。供纸辊25由可以朝着供纸盘20和离开供纸盘20垂直移动的供纸臂26的远端部分可转动地保持着。供纸辊25由从电机(未示出)传递来的驱动力转动。
供纸臂26可以绕着其近端部分枢转,以便使得其远端部分垂直移动。当将供纸盘20设置在主体10中时,将由供纸臂26下降的供纸辊25压向供纸盘20。在从主体10将供纸盘20去除时,通过弹簧(未示出)的偏压力使得供纸臂26沿着使得供纸辊25向上移动的方向枢转。在供纸臂26沿着使得供纸辊25向下移动的方向枢转时,使得供纸辊25与层叠在供纸盘20上的记录片材压力接触。因此,随着供纸辊25的转动,由于在供纸辊25的表面和最上面记录片材之间所产生出的摩擦力,使得最上面一张记录片材朝着倾斜分纸板22运动。运动的记录片材在其前端处与倾斜分纸板22接触,并且通过分纸板22向上引导,以便供给到送纸路径23。在该情况中,即使由于在第一和第二最上面记录片材之间所产生出的摩擦力或静电而使第二最上面记录片材将要与最上面记录片材一起供给,第二最上面记录片材也与倾斜分纸板22接触,由此通过分纸板22使得第二最上面记录片材的供给运动停止。
除了送纸路径23的设有图像记录单元24和其它功能单元的部分之外,送纸路径23由相互间隔开的外侧和内侧引导表面限定。例如,送纸路径23包括如下部分,该部分位于多功能装置1的后侧部分中,并且限定在固定于主体10的框架上的外侧引导构件27和内侧引导构件28之间。在送纸路径23的弯曲部分中,供给辊29设置在外侧引导构件27中,以便于记录片材的供给运动,该记录片材在送纸路径23的弯曲部分中与外侧引导构件27的内表面接触。供给辊29由外侧引导构件27支撑,使得供给辊29可以绕着与送纸路径23的宽度方向平行的轴线自由地转动,并且使得供给辊29的周面从外侧引导构件27的内表面伸出。
图4为一平面图,显示出打印机单元2的主要部分。图像记录单元24包括头滑架31,该头滑架31携带记录头,并且可以沿着主扫描方向往复运动。从相应的墨容器(未示出)借助相应的墨管33,将彩色墨例如青色(C)、品红色(M)、黄色(Y)和黑色(Bk)彩色墨提供给记录头。记录头在头滑架31的下表面中暴露出来,并且可以操作用来喷射以小墨滴为形式的彩色墨。随着头滑架31的往复运动,记录头相对于在压盘34上供给的记录片材运动,并且在记录片材上进行图像记录操作。
如图4所示,一对导轨35、36设置在压盘34上方。导轨35、36沿着送纸路径23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且沿着记录片材的供给方向相互间隔开。头滑架31布置成横跨这些导轨35、36,以便可以在这些导轨35、36上滑动。作为这些导轨35、36中沿着送纸方向看的上游导轨的导轨35由板状构件提供,该构件的(沿着送纸路径23的宽度方向测量出的)长度大于头滑架31的扫描宽度。头滑架31在其上游端部分处由导轨35的上表面可滑动地保持。
作为这些导轨35、36中沿着送纸方向看的下游导轨的导轨36由具有与导轨35的长度大致相同的长度的另一块板状构件提供。头滑架31在其下游端部分处由导轨36的上表面可滑动地保持。导轨36的上游端部分37弯曲大致90度,以便向上延伸。导轨36的上游端部分37被夹持在头滑架31的一对辊(未示出)之间。头滑架31由导轨35、36可滑动地保持,并且可以沿着送纸路径23的宽度方向往复运动,并且导轨36的端部37用作基准部分。
皮带驱动机构38设置在导轨36的上表面上。皮带驱动机构38包括:设置在送纸路径23的相应宽度方向相对端部中的驱动皮带轮39和从动皮带轮40;以及无端同步皮带41,该无端同步皮带41具有形成在其内侧表面中的齿。无端同步皮带41缠绕在驱动和从动皮带轮39、40上,并且向同步皮带41施加预定程度的张力。随着由于电机的施加在驱动皮带轮39的轴上的驱动力引起的驱动皮带轮39的转动,使得同步皮带41循环转动。
头滑架31固定到同步皮带41的一部分上,从而头滑架31可以通过同步皮带41的循环运动而在导轨35、36上运动。由头滑架31携带的记录头可以与头滑架31一起沿着主扫描方向即沿着送纸路径23的宽度方向往复运动。导轨36设有设置在导轨36的端部37上的编码器条带42。编码器条带42与光遮断器43(设置在头滑架31中且布置用来检测编码器条带42)合作,从而构成线性编码器。根据由线性编码器提供的检测信号来控制头滑架31的往复运动。
如图4所示,压盘34设置在沿着垂直方向与头滑架31对置的位置中。记录片材在头滑架31的行程范围的中央区域上通过。压盘34布置成在中央范围上延伸。要指出的是,压盘34的宽度明显大于可以用在本多功能装置1中的最大规格记录片材的宽度,从而记录片材的宽带方向相对端部在压盘34上通过。
清洗装置44和废墨盘45设置在位于打印区域(记录头在该打印区域内运动以便实现记录操作)之外的相应位置中,即设置在与压盘34的相对端部对应的相应位置(记录片材没有在这些位置上通过)中。清洗装置44操作用来进行清洗操作,以抽吸低质墨、气泡和杂质,从而从记录头的喷嘴中将它们清除。清洗装置44具有清洗盖帽46,清洗盖帽46设置为用来覆盖记录头的喷嘴限定表面。清洗盖帽46可以通过运动装置朝着记录头的喷嘴限定表面和离开记录头的喷嘴限定表面垂直运动。在清洗装置44进行的清洗操作中,头滑架31运动,以将记录头定位在正好在清洗盖帽46上方的位置中,然后清洗盖帽46向上运动,以与记录头的喷嘴限定表面紧密接触,以封闭这些喷嘴。通过启动与清洗盖帽46连接的泵,从而从喷嘴中将墨、气泡和杂质抽出。
废墨盘45设置在与清洗装置44相对的上述位置中的一个位置中,以便接收在冲洗操作中冲出的低质墨,即除了在记录片材上进行记录操作以外喷射出的低质墨。清洗装置44和废墨盘45协作,以构成用于从喷嘴以及从记录头内部清除混合的墨和气泡的维护单元。
通过相应四根墨管33,从上述墨容器中将四种颜色墨提供给由头滑架31携带的记录头。墨容器相互独立地在其中分别存储有青色(C)、品红色(M)、黄色(Y)和黑色(Bk)彩色墨,并且相互协作以构成墨容器单元。
每根墨管33由合成树脂形成,并且具有柔性以弯曲从而跟随头滑架31的往复运动。墨管33的一个开口端部分连接在相应一个墨容器上,而其另一个开口端部分连接在头滑架31上。墨管33沿着主体10的宽度方向从相应的墨容器延伸至主体10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分,并且在其中间固定部分处连接在合适的构件例如主体10的框架上。墨管33在其位于中间固定部分和(连接在头滑架31上的)上述另一个开口端部分之间的部分处没有连接在框架或其它构件上,从而非连接部分的形状可以根据头滑架31的往复运动而改变。具体地说,在头滑架31沿着如图4所示的向左方向运动时,墨管33的U形弯曲部分的曲率半径变小。另一方面,在头滑架31如图4所示沿着向右方向运动时,墨管33的U形弯曲部分的曲率半径变大。
如图4所示,扁平电缆50在其端部处连接在头滑架31上,并且在其另一个端部处连接在控制电路板(未示出)上,从而记录头可以通过扁平电缆50从控制电路板接收信号,例如进行记录操作所需的那些信号。扁平电缆50为包含导体的薄条带状构件,这些导体传输电信号,并且由合成树脂薄膜例如聚酯薄膜包覆,以便使得这些导体相互绝缘。控制电路板和设置在记录头中的电路板通过扁平电缆50电连接。扁平电缆50沿着与头滑架31的往复运动平行的方向从头滑架31引出,并且包括在水平面上弯曲的大致U形的部分。扁平电缆143的U形部分没有固定在任何其它构件上,并且因此根据头滑架31的往复运动而改变其形状。
如图2所示,送纸辊47设置在图像记录单元24的上游侧上。在送纸辊47的下侧上,夹送辊(未示出)设置成与送纸辊47压力接触。送纸辊47与该夹送辊协作以夹着记录片材,以便将记录片材朝着压盘34上方输送。同时,排纸辊49设置在图像记录单元24的下游侧上。在排纸辊49的上侧上,设有夹送辊以与排纸辊49压力接触。排纸辊49与该夹送辊协作以夹着记录片材(已经经过记录操作),以便将记录片材朝着出纸盘21供给。送纸辊47和排纸辊49中的每一个由电机间歇驱动或转动,以便将记录片材供给与换行量对应的记录片材的每次间歇运动量。送纸辊47和排纸辊49相互同步地转动。光遮断器(未示出)设置为用来检测与送纸辊47一起转动的编码盘(未示出)的标记或狭缝。也就是说,光遮断器和编码盘相互协作以构成旋转编码器,以便产生出与编码盘的所检测到的狭缝对应的信号。根据由旋转编码器所产生出的信号来控制送纸辊和排纸辊47、49的转动。
下面将对FBS单元3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2所示,FBS单元3的文件盖30设置成可以通过设置在主体10的后部中的铰链相对于主体10枢转。在文件盖30相对于主体10关闭的状态下,文件盖30构成多功能装置1的上表面的一部分。文件盖30可以设有自动送稿器(ADF)。
如图2所示,在文件盖30相对于主体10关闭的情况下,压板玻璃61被文件盖30盖住。文件盖30的下表面由包括海绵和白板的加压构件(未示出)提供。要放置原稿文件以便进行扫描的压板玻璃61例如由透明玻璃或丙烯板提供。该压板玻璃61具有允许将规格不大于A4规格片材或法律文件规格片材的原稿文件安放在压板玻璃上的尺寸。安放在压板玻璃61上的原稿文件与相对于主体10关闭的文件盖30一起固定在压板玻璃61上。在原稿文件这样固定在压板玻璃61上期间,图像读取器80(参见图5)沿着压板玻璃61运动,由此通过FBS单元3读取原稿文件上携带的图像。
图5为一平面图,显示出FBS单元3的内部结构,并且从中切除了FBS单元3的上盖。
图像读取器80设置在壳体65内部,该壳体65设有多个用于支撑压板玻璃61的支撑肋条18。支撑肋条18设置成包围着图像读取器80可以运动的区域。压板玻璃61由支撑肋条18水平保持着。在连接上述上盖的情况下,压板玻璃61的一部分通过上盖的开口暴露出来。压板玻璃61的暴露部分对应于图像读取区域(在该图像读取区域中可以通过FBS单元3读取图像)。
除了上述CIS81之外,图像读取器80包括滑架82、导杆83和皮带驱动机构84。由于在图像读取器80中使用了CIS81,所以整个图像读取器80的尺寸能够紧凑,并且重量较轻,由此使得能够减小FBS单元3的尺寸和厚度。
CIS81具有细长矩形壳体85,该细长矩形壳体85的上表面如在其平面图中看到的那样具有细长矩形形状。在细长矩形壳体85的上表面上,设有沿着壳体85的纵向方向延伸的光引导件87,用于引导结合在壳体85中的LED的光线。LED的光线通过光引导件87沿着纵向方向朝着CIS81的壳体85的上表面发射。在壳体85的上表面上,多个聚光透镜88布置成沿着壳体85的纵向方向延伸从而与光引导件87平行的排。
在壳体30内,多个光接收元件正好在相应的聚光透镜88下方布置成沿着与聚光透镜88排的延伸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的排。从LED发射出的光在放置于压板玻璃61上的原稿文件上反射,并且反射光通过聚光透镜88在光接收元件处聚集。光接收元件为所谓的光电转变元件,这些光电转变元件根据反射光的强度输出电信号。CIS81的壳体85的纵向方向在图像读取中对应于主扫描方向。CIS81的壳体85沿着主扫描方向的长度即壳体85的纵向尺寸对应于能够由CIS81读取的最大规格原稿文件的长度。CIS81沿着与CIS81的壳体85的纵向方向对应的读取行进行图像读取,并且输出用于每个读取行的电信号。在本实施方案中,由于可以将A4规格或法律文件规格纸张作为最大规格原稿文件设定在压板玻璃61上,所以读取行具有与A4规格或法律文件规格纸张的长度对应的长度。
滑架82由容器状构件提供,该容器状构件携带着设置在其上的CIS81。滑架82具有上开口端,滑架82上携带的CIS81的上表面通过该上开口端暴露出来。滑架82可滑动地配合在导杆83上,并且通过皮带驱动机构84运动以沿着导杆83滑动。由滑架82携带的CIS81保持与压板玻璃61紧密接触,并且通过滑架82的滑动运动而沿着导杆83与压板玻璃61平行地往复运动。
皮带驱动机构84包括:设置在FBS单元3的相应纵向相对端部(如图5所示在相应的左右端部中)中的驱动皮带轮84A和从动皮带轮84B;以及无端同步皮带84C,该无端同步皮带84C具有形成在其内侧表面中的齿。无端同步皮带84C缠绕在驱动和从动皮带轮84A、84B上,并且向同步皮带84C施加预定程度的张力。随着由CIS驱动电机84D的通过传动装置84E对驱动皮带轮84A的轴施加的驱动力引起的驱动皮带轮84A的转动,使得同步皮带84C循环转动。
滑架82固定到同步皮带84C的一部分上,从而滑架82可以通过同步皮带84C的循环运动而沿着导杆83往复运动。由滑架82携带的CIS81可以与滑架82一起沿着主扫描方向即沿着送纸路径23的宽度方向往复运动。
如图5所示,线束84A在其相对端部中的一个端部处连接在皮带驱动机构84的CIS驱动电机84D上。线束84A通过设置在FBS单元3的左后部分中的线束出口86A从FBS单元3中延伸出,从而线束84A的相对端部中的另一个端部与设置在打印机单元2内部的前部中的上述控制电路板9(参见图3)连接。在覆盖着打印机单元2的盖体8中,形成有容纳部分70A。从FBS单元3延伸出的线束84A容纳在容纳部分70A中,并且在其上述另一个端部处与控制电路板9连接。因此,皮带驱动机构84的驱动电机84D和控制电路板9通过电通路连接,用于驱动驱动电机84D的驱动信号和电力通过该电通路从控制电路9提供给驱动电机84D。
CIS81具有设置在细长矩形壳体85的纵向端部中的连接器部分81A。连接器部分81A与上述LED及光接收元件电连接,以便允许信号通过连接器部分81A输入和输出。扁平电缆89B设置成在其相对端部中的一个端部处与连接器部分81A连接。扁平电缆89B为包含多个导体的薄条带状构件,所述导体例如用于给CIS81的LED提供电力的导体和用于从光接收元件输出电信号的导体。这些导体由使这些导体相互绝缘的薄膜包覆。控制电路板和设置在记录头中的电路板通过扁平电缆50电连接。扁平电缆89B通过设置在FBS单元3的右后部中的电缆出口86B从FBS单元3延伸出,从而扁平电缆89B的相对端部中的另一个端部与设置在打印机单元2内的前部中的控制电路板9(参见图3)连接。在覆盖着打印机单元2的盖体8中,形成有容纳部分70B(参见图3)。从FBS单元3延伸出的扁平电缆89B容纳在容纳部分70B中,并且在其上述另一个端部处连接在控制电路板9上。因此,CIS81和控制电路板9通过电通路连接。
如上所述,盖体8形成有用于分别容纳线束89A和扁平电缆89B的容纳部分70A、70B。另外,盖体8形成有用于允许进行从故障例如卡纸中恢复的操作的开口72。因此,容纳部分70A、70B从打印机单元2的后端部分延伸至控制电路板9,从而绕过开口72。在图3所示的状态下,容纳部分70A、70B由相应的盖构件150、152封闭。如下面详细描述的一样,盖构件150与作为设置在打印机单元2的上部中的上述远部的枢轴突起接收部分130(参见图8和9)协作,以支撑支撑柱90的近端部分,从而支撑柱90可以相对于打印机单元2枢转。
下面将对用于相对于作为第一壳体的打印机单元2打开和关闭作为第二壳体的FBS单元3的开闭机构进行描述。
支撑柱90设置在打印机单元2和FBS单元3之间(参见图3),以便在应该将FBS单元3保持在打开位置中时维持FBS单元3的打开位置。支撑柱90由长度稍小于主体10的深度的大体平板状构件提供(参见图6)。支撑柱90包括:可枢转地连接在作为打印机单元2的上述远部的打印机单元2的前上部分上的近端部分;以及可滑动地连接在FBS单元3的壳体65上的远端部分94。在维持FBS单元3的打开位置期间,支撑柱90沿着对角线方向延伸,如图3所示。
支撑柱90由合成树脂形成的平板状构件提供。支撑柱90连接在主体10上,从而支撑柱90的宽度方向与主体10的宽度方向垂直。在作为显示出支撑柱90的透视图的图6中,显示出在支撑柱90处于水平姿态中的状态下主体10的上、下、左、右、前和后方向,该水平姿态允许打印机单元2相对于FBS单元3设置在其关闭位置中。支撑柱90在其近端部分中具有枢轴突起98,该枢轴突起98从支撑柱90的左侧表面99A(参见图10)伸出。枢轴突起98被接收在设置在打印机单元2中的枢轴突起接收部分130中,从而支撑柱90的近端部分可枢转地连接在打印机单元2上。
支撑柱90在其底部中具有在支撑柱90的大致整个长度上延伸的肋条95,如图6所示。肋条95从支撑柱90的底面沿着支撑柱90的厚度方向伸出,以便构成支撑柱90的底面的延伸部分。由于该肋条95,所以增大了支撑柱90的刚度。
支撑柱90包括厚壁部分96,厚壁部分96设置在支撑柱90的相对侧面(左侧和右侧表面99A和99B)中,并且沿着厚度方向伸出,如图6所示。每个具有三角形形状的厚壁部分96沿着支撑柱90的纵向方向布置。在图6中可以看见的设置在右侧表面99B(相对侧面中的一个侧面)中的一些厚壁部分96布置成使得每个厚壁部分96的三角形形状的基部设置在支撑柱90的底面侧上,并且每个厚壁部分96的三角形顶点位于支撑柱90的顶面侧上。虽然在图6中不能看到,但是其它厚壁部分96设置在支撑柱90的左侧表面99A(另一个侧面)中。
支撑柱90还包括薄壁部分97,薄壁部分97设置在支撑柱90的相对侧面中,并且沿着厚度方向凹入,如图6所示。与厚壁部分96相同,每个都具有三角形形状的薄壁部分97沿着支撑柱90的纵向方向布置。薄壁部分97和厚壁部分96沿着支撑柱90的纵向方向交替布置。设置在可以在图6中看到的右侧表面99B中的一些薄壁部分97布置成使得每个薄壁部分97的三角形的基部位于支撑柱90的顶面侧上,并且每个薄壁部分97的三角形顶点位于支撑柱90的底面侧上。虽然在图6中不能看到,但是其它薄壁部分97设置在支撑柱90的左侧表面99A中。设置在右侧表面99B中的上述一些薄壁部分97设置在与设置在左侧表面99A中的上述其它厚壁部分96的位置大致对应的相应位置中。同时,设置在左侧表面99A中的其它薄壁部分97分别设置在与设置在右侧表面99B中的上述一些厚壁部分96的位置大致对应的相应位置中。厚壁部分和薄壁部分96、97因此成预定图案布置,从而支撑柱90具有更好的外观。要指出的是,每个厚壁部分96稍微大于每个薄壁部分97,从而上述一些厚壁部分96中的每一个厚壁部分与上述其它厚壁部分96的相应相邻一对部分地重叠。也就是说,在位于厚壁部分和薄壁部分96、97之间的之字形边界中,在支撑柱90的右侧和左侧表面99B、99A两者中存在部分厚壁部分96。因此,之字形边界构成将支撑柱90的顶面和底面相互连接的对角线支架,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支撑柱90的刚度。
支撑柱90具有设置在远端部分94中的、以接合销92为形式的接合部分。接合销92具有圆形横截面形状,并且接合在穿过作为带沟槽构件的负载调节构件100而形成的弧形引导沟槽103(参见图12)中,以便由引导沟槽103引导。负载调节构件100容纳在形成于FBS单元3的壳体65中的容纳凹槽68中。下面将对接合销92与引导沟槽103的接合进行详细说明。
支撑柱90具有也设置在远端部分94中的支撑部分91(参见图6)。支撑柱90的支撑部分91保持与负载调节构件100的被支撑部分112(参见图12)接触,同时FBS单元3保持在其相对于打印机单元2的打开位置中。因此,通过支撑部分91与被支撑部分112的接触,维持FBS单元3的打开位置。
图7为从壳体65的下侧看的FBS单元3的壳体65的透视图。在图7中,显示出在FBS单元3连接在打印机单元2上的状态下主体10的上、下、右、左、前和后方向。如图7所示,上述容纳凹槽68形成在壳体65的底面的端部中。容纳凹槽68由壳体65的底壁69的凹入部分提供。容纳凹槽68具有沿着主体10的宽度方向测量出来的预定宽度W,并且沿着主体10的深度方向拉长。在容纳凹槽68中,支撑柱90和负载调节构件100沿着凹槽68的宽度方向布置,如图11所示。在FBS单元3相对于打印机单元2关闭时,如图1所示,支撑柱90躺下,并且容纳在容纳凹槽68中。
如图7所示,上述线束出口86A和电缆出口86B分别设置在壳体65的底面的左后端部和右后端部中。如上所述,线束89A和扁平电缆89B分别通过线束出口86A和电缆出口86B从FBS单元3延伸出来。线束出口86A和电缆出口86B中的每一个位于上述枢轴接受器63的相应一个枢轴接受器附近,这些接受器接受打印机单元2的相应枢轴73,以便将FBS单元3连接在打印机单元2上。枢轴73配合在相应的枢轴接受器63中,由此FBS单元3可枢转地连接在打印机单元2上。
如图8所示,支撑柱90的近端部分可枢转地连接在打印机单元2的上表面上。设置在支撑柱90的近端部分中的上述枢轴突起98与设置在打印机单元2的上部中的上述枢轴突起接收部分130连接。枢轴突起接收部分130与覆盖着打印机单元1的盖体8形成为一体(参见图9和10)。枢轴突起接收孔131形成在枢轴突起接收部分130中,从而设置在支撑柱90的近端部分中的枢轴突起98被接收在枢轴突起接收孔131中。在枢轴突起接收部分130附近,设有接收部分79,用来在其中接收或容纳盖构件150的支撑部分155。在接收部分79的底壁79B(参见图10)中,在枢轴突起接收部分130附近设有悬臂梁74。悬臂梁74由从接收部分79的侧壁79A(参见图10)朝着枢轴突起接收部分130延伸的细长树脂弹簧提供,并且包括偏转部分74A和远端部分74B,远端部分74B从偏转部分74A沿着斜向上方向朝着枢轴突起接收部分130延伸。如图10所示,悬臂梁74的远端部分74B与枢轴突起接收部分130的内侧表面130A间隔开一段距离C1。这段距离C1稍微大于距离C2,该距离C2为当枢轴突起98被接收在枢轴突起接收部分130中时在枢轴突起接收部分130的内侧表面130A和枢轴突起99的右侧表面99B之间的距离。
如上所述,在打印机单元2的上表面中,设有容纳部分70A、70B,用于在其中分别容纳线束电缆89A和扁平电缆89B。
接下来将参照图8-10对容纳部分70A进行详细说明。要指出的是,容纳部分70B在结构方面与容纳部分70A类似,并且由于本发明没有特别涉及容纳部分70B,所以省略了容纳部分70B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案中,容纳部分70A在其平面图中具有大体上为字母L的形状,并且布置成使得L形容纳部分70A的弯曲部分位于枢轴突起接收部分130附近。容纳部分70A具有容纳凹槽76、打开部分77和开口78。容纳凹槽76沿着盖体8的左端部分从枢轴突起接收部分130延伸至那对枢轴73的左边一个枢轴(参见图8)。虽然在图9中未示出,但是容纳凹槽76在其中容纳着线束89A。开口78与容纳凹槽76相邻,并且从枢轴突起接收部分130向右延伸,从而控制电路板9的连接器部分9A通过开口78暴露出来。打开部分77与容纳凹槽76及开口78相邻。上述盖构件150连接在打开部分77上,由此将容纳凹槽76和开口78关闭。
盖构件150用来关闭容纳部分70A的打开部分77,并且由薄板构件提供,该薄板构件具有在平面图中与容纳部分70A的打开部分77大致相同的形状。在本实施方案中,盖构件150具有大体上为字母L形形状。盖构件150的主要部分150A具有接合凸出部153,接合凸出部153布置在与设置在容纳部分70A的打开部分77中的接合部分77A的位置对应的相应位置中。盖构件150的主要部分150A与沿着主体10的向前方向伸出的上述支撑部分155形成为一体。支撑部分155具有与设置在覆盖打印机单元2的盖体8中的上述接收部分79大致相同的形状(参见图9),从而支撑部分155能够被接收在接收部分79中。支撑部分155包括接触部分151和接合突起154。接触部分151设置成与支撑柱90的近端部分的右侧表面99B保持接触,以便防止支撑柱90从枢轴突起接收部分130中拆除。接合突起154设置在与设置在接收部分79中的突起接收孔75对准的位置中。
接下来将参照图5-10对将支撑柱90连接在覆盖打印机单元2的盖体8上的过程进行说明。要指出的是,在本实施方案中,在已经将支撑柱90连接在FBS单元3上之后,将支撑柱90连接在盖体8上。
连接过程从将那对枢轴接受器63(设置在FBS单元3的壳体65中)装配到相应的枢轴73(设置在打印机单元2中)上的步骤开始(参见图7和8),以便由此使得FBS单元3的壳体65可枢转地连接在打印机单元2上。在该情况中,分别通过线束出口86A和电缆出口86B从FBS单元3延伸出来的线束89A和扁平电缆89B设置在FBS单元3的壳体65和打印机单元2的盖体8之间。
接下来,将线束89A容纳到容纳部分70A的容纳凹槽76中,并且将线束89A的端部引入到开口78中,以便与控制电路板9的连接器部分9A连接(参见图9)。然后,通过使枢轴突起98从枢轴突起接收部分130的内侧表面130A侧运动到枢轴突起接收孔131中,从而将支撑柱90的枢轴突起98插入到与盖体8一体形成的枢轴突起接收部分130的枢轴突起接收孔131中(参见图9和10)。在该情况中,在枢轴突起98朝着枢轴突起接收部分130运动、同时与悬臂梁74的远端部分74B接触时,悬臂梁74的偏转部分74A弹性变形。在枢轴突起98进一步运动以完全插入到枢轴突起接收孔131中时,枢轴突起98在远端部分74B上方通过,由此解除偏转部分74A的弹性变形。因此,偏转部分74A从弹性变形中恢复其形状,由此将远端部分74B设置成与支撑柱90的近端部分的右侧表面99B对置,由此防止枢轴突起98脱离枢轴突起接收孔131。要指出的是,可以在用于将枢轴突起98连接在枢轴突起接收部分130的枢轴突起接收孔131上的操作之前或之后进行用于将线束89A的端部连接在控制电路板9的连接器部分9A上的操作。在已经将枢轴突起98连接在枢轴突起接收孔131上之后、将线束89A连接在控制电路板9上的情况下,由于通过设置悬臂梁74来防止枢轴突起98脱离枢轴突起接收孔131,所以操作人员能够安全地将线束89A连接在控制电路板9上。
接下来,将盖构件150连接在容纳部分70A的打开部分77上。为了将盖构件150连接在打开部分77上,首先将盖构件150的支撑部分155的接合突起154引入到接收部分79的突起接收孔75中(参见图9),然后将接合凸出部153带入到相应的接合部分77A中。在该情况中,将支撑部分155容纳到接收部分79中,并且使接触部分151与支撑柱90的近端部分的右侧表面99B接触。因此将支撑柱90的枢轴突起98接收到枢轴突起接收部分130的枢轴突起接收孔131中,由此将支撑柱90可枢转地连接在打印机单元2上。由于支撑部分155的接触部分151保持与支撑柱90的近端部分的右侧表面99B接触,所以防止了枢轴突起98脱离枢轴突起接收孔131。
在将盖构件150连接在容纳部分70A的打开部分77上的情况下,支撑部分155被接收在接收部分79中,以便设置在侧壁79A附近。也就是说,支撑部分155的向右运动受到侧壁79A的限制(参见图10),在支撑部分155向右运动时,支撑部分155与侧壁79A接触。因此,即使在支撑柱90在FBS单元3相对于打印机单元2进行枢转运动期间向右即沿着离开枢轴突起接收部分130的方向运动的情况下,支撑柱90的向右运动也被支撑部分155的接触部分151阻止,这是因为支撑柱90开始与接触部分151接触。也就是说,可以可靠地防止支撑柱90与枢轴突起接收部分130脱开。另外,由于支撑部分155的接合突起154被引入在接收部分79的突起接收孔75中,所以支撑部分150的垂直位置是固定的,即防止了支撑部分150相对于接收部分79进行垂直移动。因此,即使在支撑柱90沿着主体10的向右或向左方向倾斜的情况中,也就是说即使在盖构件150被支撑柱90沿着主体10的向上或向下方向推压的情况中,也能够防止盖构件150脱开。
另外,由于设有接合突起154和突起接收孔75,所以便于进行将盖构件150连接在打开部分77上的操作。具体地说,在接合突起154被接收在突起接收孔75中的情况下,盖构件150能够沿着主体10的宽度和深度方向相对于打开部分77大致成弓形地设置。因此,仅仅只需在盖构件150正被接收在突起接收孔75中的同时将盖构件150下压到打开部分77上,就能够很容易将盖构件150连接在打开部分77上。
如上所述,容纳着线束89A的容纳部分70A的打开部分77由盖构件150覆盖。因此,能够在维护作业例如去除卡在打印机单元2内的记录片材期间可靠地防止线束89A被操作人员错误地碰到。
枢轴突起接收部分130与覆盖着打印机单元2的盖体8形成为一体,而盖构件150覆盖着容纳有线束89A的容纳部分70A。这些布置有利地消除了设置专门用来维持支撑柱90与枢轴突起接收部分130的连接的构件的必要,由此使得能够节约设置这种专用构件所需的空间,因此减小多功能装置1的安装所需的空间。
另外,当在将盖构件150的主要部分150A拆除的情况下进行维护作业时,还由于(与覆盖着打印机单元2的盖体8形成为一体的)悬臂梁74的远端部分74B设置成与支撑柱90的近端部分的右侧表面99B对置(参见图10),所以防止了枢轴突起89脱离枢轴突起接收孔131。因此,防止了FBS单元3沿着其关闭方向相对于打印机单元2迅速枢转。因此,可以防止操作人员的手卡在FBS单元3和打印机单元2之间。防止FBS单元3朝着打印机单元2进行迅速枢转运动,导致防止了对作为电子设备的每个单元2、3施加较大冲击,在施加较大冲击到这些电子设备上的情况下这些电子设备会损坏或出故障。
另外,在用于将枢轴突起98连接在枢轴突起接收部分130的枢轴突起接收孔131上的操作之后、进行用于将线束89A的端部连接在控制电路板9的连接器部分9A上的操作的情况中,还由于悬臂梁74的远端部分74B设置成与支撑柱90的近端部分的右侧表面99B对置,所以防止了枢轴突起98脱离枢轴突起接收孔131。因此,在用于将线束89A连接在控制电路板9上的操作期间,防止了FBS单元3沿着其关闭方向相对于打印机单元2突然枢转。因此,可以防止操作人员的手卡在FBS单元3和打印机单元2之间。
另外,如上所述,仅仅通过在盖构件150正被接收在突起接收孔75中的同时、将盖构件150下压到打开部分77上,从而能够很容易将盖构件150连接在打开部分77上,从而可以与用于将盖构件150连接在打开部分77上的操作同时地进行用于确保将支撑柱90连接在枢轴突起接收部分130上的操作。另外,将盖构件150连接在打开部分77上不需要任何紧固件例如螺钉,由此无需使用工具,并且因此允许在简化的过程中高效地制造出多功能装置1。
另外,如上所述,由于支撑部分155按照设置在侧壁79A附近的方式被接收在接收部分79中,所以,即使在支撑柱90沿着主体10的向右或向左方向倾斜的情况下,支撑部分155与侧壁79A的接触也防止支撑柱90脱离枢轴突起接收部分130。因此,防止了FBS单元3沿着其关闭方向相对于打印机单元2突然枢转。因此,例如在维护作业例如去除卡在打印机单元2内部的记录片材期间,可以防止操作人员的手卡在FBS单元3和打印机单元2之间。防止FBS单元3朝着打印机单元2进行迅速枢转运动,导致防止了向作为电子设备的这些单元2、3中的每一个单元施加较大冲击,在施加较大冲击到这些电子设备上的情况下这些电子设备会损坏或出故障。
另外,通过将支撑部分155的接合突起154引入接收部分79的突起接收孔75中来固定支撑部分150的垂直位置。因此,即使在盖构件150被支撑柱90沿着主体10的向上或向下方向推压的情况中,也能够防止盖构件150脱开。可靠防止支撑柱90脱离枢轴突起接收部分130具有如上所述的优点。
现在将对支撑柱90的远端部分94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1为一剖视图,显示出在与主体10的深度方向垂直的平面中获得的容纳凹槽68的内部。支撑柱90的远端部分94包括沿着主体10的向左方向伸出的接合销92。该接合销92如图11所示具有圆形横截面和直径D。接合销92接合在负载调节构件100的引导沟槽103中。远端部分94还包括以位于接合销92附近的楔形部分93为形式的受夹持部分。如图11所示,楔形部分93具有沿着朝着支撑柱的近端部分离开远端部分94的方向增大的厚度(沿着支撑柱90的厚度方向测量)。具有楔形形状的楔形部分93包括由作为高摩擦部分的高摩擦构件93A提供的周边部分。高摩擦构件93A具有最小厚度A1和最大厚度A2(A1<A2)。高摩擦构件93A由橡胶或其它具有高摩擦系数的材料制成,并且设置用来在远端部分94在容纳凹槽68中进行滑动运动期间产生出大摩擦力。也就是说,支撑柱90由至少两个部分提供,所述至少两个部分包括高摩擦部分,所述高摩擦部分的摩擦系数高于所述至少两个部分中的其它部分的摩擦系数。作为高摩擦部分的高摩擦构件93A通过合适的手段例如粘接剂粘接在支撑柱90的其它部分上。在本实施方案中,高摩擦构件93A提供楔形部分93的整个周边部分(包括楔形部分93的相对侧部)。但是,高摩擦构件93A可以形成楔形部分93的相对侧部中的至少一个侧部。
接下来将参照图11、12、13、14、15A、15B、16A和16B对作为带沟槽构件的负载调节构件10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2为容纳在容纳凹槽68中并且具有用于引导支撑柱90的远端部分94的引导沟槽103的负载调节构件100的立面图。在图12中,显示出在支撑柱90处于允许打印机单元2设置在其相对于FBS单元3的关闭位置中的水平姿态中的状态下主体10的上、下、前和后方向。图13为一剖视图,显示出在将负载调节构件100设置在其非完全夹持位置中时负载调节构件100相对于容纳凹槽68的位置。图14为一剖视图,显示出在将负载调节构件设置在其完全夹持位置中时负载调节构件100相对于容纳凹槽68的位置。要指出的是,图13和14的剖视图中的每一个都是在与主体10的宽度方向垂直的平面上获得的。
负载调节构件100由合成树脂制成的大体上平板状构件提供,并且连接在FBS单元3的壳体65上,从而负载调节构件100的纵向方向、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分别对应于主体10的深度方向、垂直方向和宽度方向。负载调节构件100具有设置在其纵向相对端部的一个端部和另一个端部中的第一和第二接合突起101、102。通过分别与第一和第二接合孔58、59保持接合的第一和第二接合突起101、102,负载调节构件100固定地容纳在容纳凹槽68中。第一和第二接合孔58、59设置在容纳凹槽68的底部68A中,如图7所示,以便与主体10的深度方向间隔与负载调节构件100的长度对应的距离。第一接合突起101插入在第一接合孔58中,并且设置在没有沿着容纳凹槽68的深度方向相对于容纳凹槽68明显移动的位置中。第二接合突起102插入在作为沿着容纳凹槽68的深度方向细长的细长孔的第二接合孔59中,并且设置在沿着容纳凹槽68的深度方向相对于容纳凹槽68可移动的位置中,如图13和14所示。因此,负载调节构件100可以绕着第一接合突起101枢转,并且第二接合突起102可以在第二接合孔59内沿着容纳凹槽68的深度方向移动。通过负载调节构件100相对于容纳凹槽68的移动,负载调节构件100能够选择性地设置在其完全夹持位置和其非完全夹持位置中。在设置在其完全夹持位置中时,负载调节构件100大致整个容纳在容纳凹槽68内。在设置在其非完全夹持位置中时,负载调节构件100从容纳凹槽68中部分地伸出。在负载调节构件100设置在非完全夹持位置中期间从凹槽68伸出的那部分负载调节构件100包括加压接触部分106(参见图12)。
如图12所示,负载调节构件100在支撑柱90的远端部分可以相对于FBS单元3滑动的方向上是细长的。负载调节构件100具有沿着主体10的宽度方向测量出的厚度B1(参见图11)。形成穿过负载调节构件100的引导沟槽103具有向上凸弓形形状,并且在支撑柱90的远端部分可以相对于FBS单元3滑动的上述方向上延伸。作为支撑柱90的远端部分94的接合部分的接合部分92接合在引导沟槽103中(参见图11)。
接合销92可以沿着引导沟槽103和接合端沟槽104滑动,该接合端沟槽104形成为与引导沟槽103相邻并且位于FBS单元3的远部中。在从FBS单元3的关闭位置(如图1所示)到FBS单元3的打开位置(如图3所示)的打开转变期间,远端部分94在离开FBS单元3的上述连接部分朝着FBS单元3的上述远部的方向上滑动。
引导沟槽103具有前端103A、上端103B、后端103C和下端103D,如图12所示。上、下和后端103B、103D、103C由彼此相邻的相应弯曲线限定。前端103A由开口端限定,在该开口端处接合端沟槽104与引导沟槽103相邻,并且接合端沟槽104从该开口端沿着主体10的向上向前方向延伸。
在接合销92从引导沟槽103引入到接合端沟槽104中、然后保持与接合端113接触时(参见图12),支撑柱90保持在垂直姿态中,以便维持FBS单元3相对于打印机单元2的打开位置。负载调节构件100在其前端部分中具有被支撑部分112(参见图12),被支撑部分112与支撑柱90的远端部分94的上述支撑部分91接触。也就是说,由于接合销92与接合端113的接触并且还有支撑部分91与被支撑部分112的接触,所以能够可靠地维持支撑柱90的垂直姿态。
在位于引导沟槽103和接合端沟槽104之间的边界中,设有可以沿着增大引导沟槽103的宽度的方向弹性变形的可变形突起105。该可变形突起105必须弹性变形,以允许接合销92(已经引入到接合端沟槽104中)返回到引导沟槽103。由于该布置,在FBS单元3相对于打印机单元2关闭时,从接合端沟槽104向引导沟槽103返回的接合销92使得可变形突起105弹性变形,由此使得操作人员能够认识到接合销92从接合端沟槽104向引导沟槽103的移动。
引导沟槽103分成打开侧区域107A、中间区域107B和关闭侧区域107C,它们在其中的上下端103B、103D之间的位置关系方面相互不同。
在引导沟槽103的打开侧区域107A中,上下端103B、103D大致相互平行(参见图12),并且在上下端103B、103D之间的距离114A稍大于接合销92的直径D(114A>D)(参见图11)。因此,在接合销92在打开侧区域107A中滑动运动期间,接合销92沿着引导沟槽103平稳地运动。
在引导沟槽103的中间区域107B中,上端103B由比限定下端103D的圆弧大的圆弧限定,并且在上下端103B、103D之间的距离114B小于在打开侧区域107A中的上述距离114A(参见图12)。另外,在中间区域107B中,距离114B小于接合销92的直径D(114B<D)(参见图15A和15B)。因此,在接合销92在中间区域107B中进行滑动运动期间,通过沿着引导沟槽103滑动的接合销92来增大引导沟槽103的宽度。也就是说,负载调节构件100的上表面111A沿着由在图12中的箭头F所示的向上方向弹性变形,由此负载调节构件100具有已变形的姿态。
在引导沟槽103的关闭侧区域107C中,上端103B由大致直线所限定,由此在上下端103B、103D之间的距离114C在离开中间区域107B和关闭侧区域107C的边界朝着引导沟槽103的后端103C的方向上看逐渐减小(参见图12)。另外,在关闭侧区域107C中,距离114C大于接合销92的直径D(114C>D)(参见图16A和16B)。
负载调节构件100具有细长突起部分110,该细长突起部分110设置在负载调节构件100的面对支撑柱90的右侧表面上,并且朝着支撑柱90伸出(参见图12、15A、15B、16A和16B)。细长突起部分110位于负载调节构件100的限定引导沟槽103的中间区域107B和关闭侧区域107C的部分中,并且沿着引导沟槽103的上侧103B延伸。负载调节构件100还具有上述加压接触部分106,上述加压接触部分106也设置在负载调节构件100的右侧表面上。
加压接触部分106包括厚度减小部分106A、扁平薄壁部分106B、第一上升部分106C、第二上升部分106D、顶峰部分106E、下降部分106F和底部106(参见图12)。厚度减小部分106A位于限定了打开侧区域107A的负载调节构件100的打开侧部分中,并且与引导沟槽103的下端103D相邻。扁平薄壁部分106B具有较小的厚度,并且与厚度减小部分106A相邻。在负载调节构件100的打开侧部分中,引导沟槽103的下端103D的厚度与负载调节构件100的厚度B1相同,而扁平薄壁部分106B的厚度B2小于负载调节构件100的厚度B1(参见图11)。厚度减小部分106A连接在引导沟槽103的下端103D和扁平薄壁部分106B之间。要指出的是,上述厚度B1限定为负载调节构件100的上端部分的厚度,在该上端部分中既没有设置上述细长突起部分110,也没有设置加压接触部分106。
在限定了引导沟槽103的中间区域107B和关闭侧区域107C的那部分负载调节构件100中,加压接触部分106具有大体上山状形状,该山状形状具有位于顶峰部分106E的相对侧面上的斜坡。
更具体地说,第一上升部分106C位于负载调节构件100的限定了引导沟槽103的中间区域107B的中间部分中。第一上升部分106C沿着负载调节构件100的厚度方向逐渐鼓起(更准确的说沿着向右方向)。第一上升部分106C具有厚度B3(参见图15A和15B),该厚度B3在离开打开侧区域107A和中间区域107B的边界朝向中间区域107B和关闭侧区域107C的边界的方向上逐渐增大。第二上升部分106D位于负载调节构件100的限定了引导沟槽103的关闭侧区域107C的关闭侧部分中。第二上升部分106D与第一上升部分106C相邻,并且与第一上升部分106C一样沿着负载调节构件100的厚度方向(更准确的说沿着向右方向)鼓起。第二上升部分106D具有厚度B4(参见图16A和16B),该厚度B4在离开第一上升部分106C朝向顶峰部分106E的方向上逐渐增大。第二上升部分106D的厚度B4大于第一上升部分106C的厚度B3(B4>B3)。但是,第二上升部分106D比第一上升部分106C更平缓地倾斜。
除了第二上升部分106D和顶峰部分106E之外,下降部分106F和底部106G位于负载调节构件100的关闭侧部分中。在将顶峰部分106E和底部106G相连的下降部分106F中,负载调节构件100的厚度在离开顶峰部分106E朝着底部106G的方向上看减小,从而在底部106G中消除了鼓起。在下降部分106F中的下坡比在第一和第二上升部分106C、106D中的每一个中的上坡更陡。顶峰部分106E具有厚度B5,该厚度B5为负载调节构件100的加压接触部分106的最大厚度。底部106G具有与上述厚度B1对应的厚度。下降部分106F具有厚度B6,该厚度B6在离开顶峰部分106E朝着底部106G的方向上看减小,并且小于顶峰部分106E的厚度B5且大于厚度B1。
在本实施方案中,负载调节构件100的加压接触部分106用作第一接触部分,而容纳凹槽68的右侧内壁66(参见图11、15A、15B、16A和16B)用作沿着对置方向与第一接触部分对置的第二接触部分。从上面的说明中可以清楚看出,在加压接触部分106和右侧内壁66之间的距离(沿着该对置方向测量出)至少在第一和第二上升部分106C、106D中、在离开FBS单元3的前部(远部)朝着FBS单元3的后部(连接部分)的方向上看逐渐减小。
另外,如图15A、15B、16A和16B中所示,负载调节构件100的加压接触部分106的厚度至少在第一和第二上升部分106C、106D以及下降部分106F中在离开负载调节构件100的上表面111A朝着负载调节构件100的下表面111B的方向上看减小。换句话说,在加压接触部分106和右侧内壁66之间的距离(沿着对置方向测量)在离开FBS单元3的相对侧面中的可接触侧面(在该侧面处在FBS单元3设置在其关闭位置中时,FBS单元3与打印机单元2接触)朝向FBS单元3的相对侧面中的另一个侧面的方向上看逐渐减小。
如上所述,在设置在其完全夹持位置中期间,负载调节构件100大致整个容纳在容纳凹槽68内(参见图14)。也就是说,在负载调节构件100设置在完全夹持位置中期间,负载调节构件100的加压接触部分106设置成与容纳凹槽68的右侧内壁66对置,并且支撑柱90的远端部分94介于加压接触部分106和右侧内壁66之间,也就是说,远端部分94的楔形部分93楔入到负载调节构件100的加压接触部分106和容纳凹槽68的右侧内壁66之间。因此,当支撑柱90的远端部分94的接合销92在负载调节构件100设置于完全夹持位置中期间沿着引导沟槽103滑动时,由于楔形部分93与加压接触部分106及右侧内壁66的滑动接触而产生出摩擦力(参见图15A和16A)。在该情况中,所产生出的摩擦力的量根据如上所述不是恒定的加压接触部分106的厚度而改变。
另一方面,在负载调节构件100设置在其非完全夹持位置中期间,那部分负载调节构件100(包括加压接触部分106)从容纳凹槽68中伸出(参见图13)。也就是说,与将负载调节构件100设置在完全夹持位置中期间相比,在将负载调节构件100设置于非完全夹持位置中期间,远端部分94的楔形部分93楔入到负载调节构件100的加压接触部分106和容纳凹槽68的右侧内壁66之间的程度较小(参见图15B和16B)。因此,当支撑柱90的远端部分94的接合销92在将负载调节构件100设置在非完全夹持位置中期间沿着引导沟槽103滑动时,由于滑动摩擦而产生出的摩擦力小于在将负载调节构件设置在完全夹持位置中期间的摩擦力。如上所述,细长突起部分110设置成沿着引导沟槽103的上端103B延伸(参见图12、15A、15B、16A和16B)。由于设有沿着与加压接触部分106相同的方向伸出的突起部分110,所以在接合销92沿着离开导槽103的方向受到推压时防止支撑柱90的接合销92脱离引导沟槽103。
下面将仍然参照图11、12、15A、15B、16A和16B,对在容纳凹槽68的宽度W、支撑柱90的远端部分94的楔形部分93的最小厚度A1和最大厚度A2、负载调节构件100的上端部分(其中没有设置上述细长突起部分110或加压接触部分106)的厚度B1、扁平薄壁部分106B(位于负载调节构件100的限定了打开侧区域107A的打开侧部分中)的厚度B2、第一上升部分106C(位于负载调节构件100的限定了中间区域107B的中间部分中)的厚度B3以及第二上升部分106D(位于负载调节构件100的限定了关闭侧区域107C的关闭侧部分中)的厚度B4之间的尺寸关系进行说明。要指出的是,图11、12、15A、15B、16A和16B中的每一个图为在与主体10的深度方向垂直的平面中获得的剖视图。
在负载调节构件100的限定了打开侧区域107A的打开侧部分中,扁平薄壁部分106B的厚度B2小于负载调节构件100的上端部分的厚度B1(B2<B1)(参见图11)。另外,扁平薄壁部分106B的厚度B2小于通过从容纳凹槽68的宽度中减去楔形部分93的最大厚度A2而获得的值(B2<W-A2)。因此,即使在将负载调节构件100设置在完全夹持位置中期间,在支撑柱90的远端部分94沿着引导沟槽103的打开侧区域107A进行滑动运动期间,楔形部分93也不会与负载调节构件100的加压接触部分106和/或容纳凹槽68的右侧内壁66压力接触。也就是说,支撑柱90的远端部分94沿着引导沟槽103的打开侧区域107A平稳地滑动,并且不会有逆着远端部分94的滑动运动作用的较大阻力。
如图12所示,厚度减小部分106A将下端103D(具有厚度B1)和扁平薄壁部分106B(具有厚度B2)互连。厚度减小部分106A和扁平薄壁部分106B相互协作,以限定V形表面(参见图11)。另外,如上所述,包括高摩擦构件93A的楔形部分93具有在离开支撑柱90的远端部分94朝着支撑柱90的近端部分的方向上增大的厚度。因此,即使在支撑柱90沿着主体10的向右或向左方向倾斜的情况下,楔形部分93的高摩擦构件93A不会在其较大面积处与下端103D及扁平薄壁部分106B接触,从而支撑柱90的远端部分94平稳地滑动,并且不会有逆着楔形部分93的滑动运动作用的较大阻力。
在负载调节构件100的限定了中间区域107B的中间部分中,第一上升部分106C的厚度B3大于通过从容纳凹槽68的宽度中减去楔形部分93的最小厚度A1而获得的值(B3>W-A1)(参见图15A和15B)。另外,在负载调节构件100的限定了关闭侧区域107C的关闭侧部分中,第二上升部分106D的厚度B4、顶峰部分106E的厚度以及下降部分106F的厚度中的每一个都大于通过从容纳凹槽68的宽度中减去楔形部分93的最小厚度A1而获得的值(B4>W-A1)(参见图16A和16B)。
因此,在负载调节构件100正设置在完全夹持位置中期间,在支撑柱90的远端部分94沿着引导沟槽103的中间区域107B和关闭侧区域107C进行滑动运动期间,使楔形部分93与负载调节构件100的加压接触部分106及容纳凹槽68的右侧内壁66压力接触,也就是说将楔形部分93楔入到加压接触部分106和右侧内壁66之间。也就是说,由于楔形部分93与加压接触部分106及右侧内壁66的滑动接触而产生出摩擦力(参见图15A和16A)。
在负载调节构件100设置在其非完全夹持位置中时,负载调节构件100的那部分(包括加压接触部分106)从容纳凹槽68中伸出(参见图12、15B和16B)。在该情况中,由于接合销92保持与负载调节构件100的引导沟槽103接合,所以支撑柱90的一部分远端部分94也从容纳凹槽68伸出(参见图15A和16B)。更具体地说,具有最大厚度A2的一部分楔形部分93脱离形成在容纳凹槽68的相对表面之间的空间。换句话说,和负载调节构件100设置在完全夹持位置中期间相比,在将负载调节构件100设置在非完全夹持位置中期间,远端部分94的楔形部分93楔入到负载调节构件100的加压接触部分106和容纳凹槽68的右侧内壁66之间的程度较小。因此,在支撑柱90的远端部分94的接合销92在负载调节构件100设置在非完全夹持位置中期间沿着引导沟槽103滑动时,由于滑动接触而产生出的摩擦力小于在将负载调节构件100设置在完全夹持位置中期间的摩擦力。在该情况中,由于只有一部分具有最小厚度A1的楔形部分93位于形成在容纳凹槽68的相对表面之间的空间中,所以楔形部分93没有完全被负载调节构件100的加压接触部分106C和容纳凹槽68的右侧内壁66夹持,楔形部分93与加压接触部分106及右侧内壁66的滑动接触没有产生出过大的摩擦力。
下面将仍然参照图11、12、15A、15B、16A和16B,对在FBS单元3的打开和关闭转变期间支撑柱90和负载调节构件100的操作进行说明。图11显示出在将负载调节构件100设置在其完全夹持位置中时在负载调节构件100的容纳凹槽68和打开侧部分之间的位置关系。图15A显示出在将负载调节构件100设置在其完全夹持位置中时在负载调节构件100的容纳凹槽68和中间部分之间的位置关系。图15B显示出在将负载调节构件100设置在其非完全夹持位置中时在负载调节构件100的容纳凹槽68和中间部分之间的位置关系。图16A显示出在将负载调节构件100设置在其完全夹持位置中时在负载调节构件100的容纳凹槽68和关闭侧部分之间的位置关系。图16B显示出在将负载调节构件100设置在其非完全夹持位置中时在负载调节构件100的容纳凹槽68和关闭侧部分之间的位置关系。
在FBS单元3正在相对于打印机单元2打开和关闭时,支撑柱90绕着设置在支撑柱90的近端部分中的枢轴突起98的中央枢转。在支撑柱90的枢转运动期间,支撑柱90的远端部分94的接合销92沿着负载调节构件100的引导沟槽103滑动。
如上所述,负载调节构件100容纳在FBS单元3的壳体65的容纳凹槽68中,并且可以绕着设置在负载调节构件100的前端部分中的第一接合突起101枢转。在负载调节构件100绕着第一接合突起10枢转时,设置在负载调节构件100的后端部分中的第二接合突起102在第二接合孔59内沿着容纳凹槽68的深度方向移动。通过负载调节构件100相对于容纳凹槽68的移动,负载调节构件100能够选择性地设置在其完全夹持位置和其非完全夹持位置中。只要没有向负载调节构件100施加任何外力,则负载调节构件100由于重力而在其后端部分处下降,由此将负载调节构件100设置在其非完全夹持位置中,如图13所示,从而负载调节构件100的上表面111A与容纳凹槽68的底部68A分离,并且那部分负载调节构件100从容纳凹槽68中伸出。在负载调节构件100在非完全夹持位置中移动期间从凹槽68中伸出的那部分负载调节构件100包括加压接触部分106。
另一方面,当外力沿着向上方向作用在负载调节构件100上时,负载调节构件100沿着使得其后端部分克服重力向上移动的方向枢转,由此将负载调节构件100设置在其完全夹持位置中,如图14所示,从而使得负载调节构件100的上表面111A与容纳凹槽68的底部68A接触。在该情况中,加压接触部分106也容纳在容纳凹槽68中。
在FBS单元3完全打开期间,支撑柱90的远端部分94的接合销92保持与接合端沟槽104接合。通过接合销92与接合端沟槽104的接合,从而限制接合销92相对于负载调节构件100沿着负载调节构件100或引导沟槽103的纵向方向的运动,由此将支撑柱90保持在垂直姿态中,如图3所示。因此,支撑柱90用作对角线支架,以维持FBS单元3相对于打印机单元2的打开位置。
下面将对在FBS单元3的关闭转变期间(在该期间FBS单元3的前部沿着朝着打印机单元2的前部的方向受到推压)进行的支撑柱90和负载调节构件100的操作进行说明。
为了从打开位置(如图3所示)将FBS单元3设置到关闭位置(如图1所示),操作人员使FBS单元3的前部升高,以便让接合销92(已经引入到接合端沟槽104中)返回到引导沟槽103。然后,下压FBS单元3的前部,以便使得可变形突起105沿着使引导沟槽103的宽度增大的方向弹性变形,以便使得接合销92返回到引导沟槽103。通过朝着打印机单元2的前部进一步下压FBS单元3的前部,将接合销92下压穿过负载调节构件100,由此使支撑柱90从其垂直姿态枢转至其水平姿态,并且接合销92在离开FBS单元3的前部朝着FBS单元3的后部的方向上滑动。
在该情况中,通过与从负载调节构件100施加在接合销92上并且向下推压接合销92的力相反的反作用力,将接合在引导沟槽103中的接合销92推压在引导沟槽103的上端103B上。也就是说,在FBS单元3相对于打印机单元2关闭时,接合销92滑动,同时压在引导沟槽103的上端103B上,由此负载调节构件100的第二接合突起102在第二接合孔59内向上运动,从而将负载调节构件100的上表面111A推压在容纳凹槽68的底部68A上。也就是说,在FBS单元3相对于打印机单元2关闭时,将负载调节构件100设置在其完全夹持位置中,由此包括加压接触部分106的整个负载调节构件100容纳在容纳凹槽68中。另外,在FBS单元3相对于打印机单元2关闭时,支撑柱90的远端部分94的楔形部分93被推压以楔入负载调节构件100的加压接触部分106和容纳凹槽68的右侧内壁66之间。
在从FBS单元3的打开位置到FBS单元3的关闭位置的关闭转变的初始阶段中,楔形部分93穿过限定了引导沟槽103的打开侧区域107A的负载调节构件100的打开侧部分。如上所述,在限定了打开侧区域107A的负载调节构件100的打开侧部分中,扁平薄壁部分106B的厚度B2小于负载调节构件100的上端部分的厚度B1(B2<B1)(参见图11)。另外,扁平薄壁部分106B的厚度B2小于通过从容纳凹槽68的宽度减去楔形部分93的最大厚度A2而获得的值(B2<W-A2)。因此,即使在负载调节构件100正设置在完全夹持位置中期间,在支撑柱90的远端部分94沿着引导沟槽103的打开侧区域107A进行滑动运动期间,楔形部分93也不会与负载调节构件100的加压接触部分106和/或容纳凹槽68的右侧内壁66压力接触。也就是说,支撑柱90的远端部分94沿着引导沟槽103的打开侧区域107A平稳地滑动,并且不会有较大的摩擦力作用在远端部分94上。
在关闭转变的中间和最后阶段中,楔形部分93穿过限定了引导沟槽103的中间区域107B和关闭侧区域107C的负载调节构件100的中间部分和关闭侧部分,同时楔形部分93保持与负载调节构件100的加压接触部分106及容纳凹槽68的右侧内壁66压力接触。在负载调节构件100的中间和关闭侧部分中,第一和第二上升部分106C、106D设置成沿着负载调节构件100的厚度方向逐渐鼓起(参见图12)。第一上升部分106C的厚度B3和第二上升部分106D的厚度B4在离开负载调节构件100的前端部分朝着负载调节构件100的后端部分的方向上看逐渐增大。因此,在楔形部分93沿着第一和第二上升部分106C、106D滑动运动至顶峰部分106E期间,由于滑动接触而产生出的摩擦力逐渐增大,由此防止了FBS单元3沿着关闭方向迅速枢转。
除了第二上升部分106D和顶峰部分106E之外,下降部分106F和底部106G位于负载调节构件100的关闭侧部分中。在将顶峰部分106E和底部106G互连的下降部分106F中,负载调节构件100的厚度在离开负载调节构件100的前端部分朝着负载调节构件100的后端部分的方向上看突然减小,从而在底部106G中消除了鼓起。因此,在楔形部分93已经通过顶峰部分106E之后,由于滑动接触所产生出的摩擦力由于在下降部分106F中的下坡而减小。在消除了鼓起的底部106G中,下降部分106F的厚度B6与负载调节构件100的上端部分的厚度B1大致相同(其中没有设置上述细长突起部分110或加压接触部分106)。在楔形部分93到达底部106G时,FBS单元3相对于打印机单元2完全关闭。由于在底部106G中没有任何鼓起,所以即使在FBS单元3相对于打印机单元2长时间关闭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高摩擦构件93A的弹性降低。
如图15A和16A中所示,在将负载调节构件100设置在完全夹持位置中期间,将负载调节构件100的加压接触部分106设置成与容纳凹槽68的右侧内壁66对置,并且支撑柱90的远端部分94插入在加压接触部分106和右侧内壁68之间,也就是说,远端部分94的楔形部分93楔入到负载调节构件100的加压接触部分106和容纳凹槽68的右侧内壁66之间。在FBS单元3相对于打印机单元2关闭时,支撑柱90的远端部分94的楔形部分93被迫楔入到负载调节构件100的加压接触部分106和容纳凹槽68的右侧内壁66之间。如上所述,楔形部分93的厚度在离开支撑柱90的远端部分94朝着支撑柱90的近端部分的方向上增大。因此,在楔形部分93楔入到加压接触部分106和右侧内壁66之间时,容纳凹槽68的加压接触部分106和右侧内壁66被迫相互离开,由此增大了在它们之间的距离。通过阻止在加压接触部分106和右侧内壁66之间的距离增大而作用的反作用力,使楔形部分93夹在容纳凹槽68的加压接触部分106和右侧内壁66之间。也就是说,在FBS单元3的关闭转变期间,由于楔形部分93沿着加压接触部分106运动、同时夹在加压接触部分106和右侧内壁66之间,所以产生出相对较大的摩擦力。因此可以防止FBS单元3沿着关闭方向迅速枢转。
另外,如上所述,至少在第一和第二上升部分106C、106D和下降部分106F中,负载调节构件100的加压接触部分106的厚度在离开负载调节构件100的上表面111A朝着负载调节构件100的下表面111B的方向上看减小。在该布置中,楔形部分93和加压接触部分106能够在如下区域处相互接触,该区域比其中加压接触部分106的厚度沿着垂直方向看是恒定的、同时楔形部分93的厚度也是恒定的布置中更大。因此,该布置使得能够产生出更大的逆着楔形部分93的滑动运动作用的阻力,并且因此防止FBS单元3沿着关闭方向迅速枢转。
如上所述,在中间区域107B中,在引导沟槽103的上下端103B和103D之间的距离114B小于接合销92的直径D(114B<D)(参见图15A和15B)。因此,在接合销92在中间区域107B中进行滑动运动期间,通过沿着引导沟槽103滑动的接合销92增大引导沟槽103的宽度。另外,在FBS单元3相对于打印机单元2关闭时,负载调节构件100的上表面111A通过加压力压在容纳凹槽68的底部68A上。因此,逆着接合销92沿着引导沟槽103的中间区域107B的滑动运动施加负载。换句话说,通过阻止引导沟槽103的宽度增大而作用的反作用力,将接合销92夹在引导沟槽103的上下端103B、103D之间。该布置使得能够防止FBS单元3在中间区域107B中沿着关闭方向迅速枢转。
在关闭侧区域107C中,在上下端103B和103D之间的距离114C大于接合销92的距离D(114C>D)(参见图16A和16B)。在FBS单元3相对于打印机单元2关闭时,接合销92沿着上端103D、即沿着路径Y(参见图12)通过关闭侧区域107C,以便运动到后端103C。因此,位于下端侧上的一部分加压接触部分106与支撑柱90的楔形部分93的高摩擦构件93A的近端部分接触。换句话说,具有较大厚度的一部分加压接触部分106与具有较大厚度的那部分楔形部分93接触,由此通过较大的压力将加压接触部分106和楔形部分63相互压在一起。因此,该布置使得能够产生出更大的逆着楔形部分93的滑动运动作用的阻力,并且因此防止FBS单元3沿着关闭方向迅速枢转。
现在将对在FBS单元3的打开转变期间(在该期间FBS单元3的前部沿着离开打印机单元2的前部的方向受压)支撑柱90和负载调节构件100的操作进行说明。
在从关闭位置(如图1所示)将FBS单元3设置到打开位置(如图3所示)中时,连接在壳体65的容纳凹槽68中的负载调节构件100与FBS单元3一起向上枢转。
由于支撑柱90的接合销92接合在负载调节构件100的引导沟槽103中,所以,在FBS单元3打开时,通过负载调节构件100使接合销92向上升起。在接合销92向上升起时,支撑柱90枢转,以设置成垂直姿态,并且接合销92沿着引导沟槽103在离开FBS单元3的后端部分朝着FBS单元3的前端部分的方向上滑动。
在该情况中,通过与从负载调节构件100向接合销92施加并向上推压接合销92的力相反的反作用力,将接合在引导沟槽103中的接合销92推压在引导沟槽103的下端103D上。也就是说,在FBS单元3相对于打印机单元2打开时,接合销92滑动、同时推压在引导沟槽103的下端103D上,由此负载调节构件100的第二接合突起102在第二接合孔59内向下运动,从而负载调节构件100的上表面111A与容纳凹槽68的底部68A分离(参见图13)。也就是说,在FBS单元3相对于打印机单元2打开时,负载调节构件100设置在其非完全夹持位置中,由此作为那部分负载调节构件100的加压接触部分106从容纳凹槽68向下伸出。另外,在FBS单元3相对于打印机单元2打开时,支撑柱90的远端部分94的楔形部分93被迫从负载调节构件100的加压接触部分106和容纳凹槽68的右侧内壁66之间脱离。
在从FBS单元3的关闭位置向FBS单元3的打开位置的打开转变的初始阶段中,接合销92运动、同时推压在引导沟槽103的下端103D上。接合销92在关闭侧区域107C中沿着下端103D运动,在关闭侧区域107C中在上下端103B、103D之间的距离114C大于接合销92的距离D。也就是说,在关闭侧区域107中,接合销92沿着路径X运动(参见图12)。因此,位于下端103D侧上的那部分加压接触部分106与支撑柱90的楔形部分93的高摩擦构件93A的远端部分接触。换句话说,位于下端103D侧上的那部分加压接触部分106与具有较小厚度的那部分楔形部分93接触,由此通过小于在接合销92沿着路径Y运动的关闭转变的最后阶段中的压力,使得加压接触部分106和楔形部分63相互挤压。由于因此减小了逆着楔形部分93的滑动运动作用的阻力,所以FBS单元3能够沿着打开方向迅速枢转。
在负载调节构件100设置在其非完全夹持位置中时,如图13、15B和16B中所示,那部分负载调节构件100(包括加压接触部分106)从容纳部分68伸出。另外,由于接合销92接合在负载调节构件100的引导沟槽103中,所以楔形部分93也从容纳凹槽68中伸出。更具体地说,具有最大厚度A2的一部分高摩擦构件93A从加压接触部分106和容纳凹槽68的右侧内壁66之间脱离。因此,在支撑柱90的远端部分94的接合销92在负载调节构件100设置在非完全夹持位置中期间沿着引导沟槽103滑动时,由于滑动接触而产生出的摩擦力小于在将负载调节构件100设置在完全夹持位置中期间的摩擦力。在该情况中,由于只有一部分具有最小厚度A1的楔形部分93位于形成在容纳凹槽68的相对表面之间的空间中,所以楔形部分93不会被负载调节构件100的加压接触部分106C和容纳凹槽68的右侧内壁66完全夹着,通过楔形部分93与加压接触部分106及右侧内壁66的滑动接触,没有产生出过大的摩擦力,由此轻轻将FBS单元3打开。
如上所述,在引导沟槽103的中间区域107B中,在引导沟槽103的上下端103B和103D之间的距离114B小于接合销92的直径D(114B<D)(参见图15A和15B)。因此,在接合销92在中间区域107B中进行滑动运动期间,通过沿着引导沟槽103滑动的接合销92,增大了引导沟槽103的宽度。也就是说,负载调节构件100的上表面111A弹性变形,以沿着负载调节构件100的宽度方向(即沿着由图12的箭头F所示的方向)鼓起。如上所述,负载调节构件100的上表面111A在将负载调节构件100设置在非完全夹持位置中期间与容纳凹槽68的底部68A分离。也就是说,由于在接合销92在沿着引导沟槽103在离开FBS单元3的后端部分朝着FBS单元3的前端部分的方向上进行滑动运动期间、负载调节构件100的上表面111A与底部68A分离,所以上表面111A可以很容易变形,以沿着由图12的箭头F所示的向上方向鼓起。因此,在FBS单元3的打开转变期间,接合销92能够平稳地沿着引导沟槽103的中间部分107B滑动。
在FBS单元3完全打开时,支撑柱90的接合销92从引导沟槽103引入到接合端沟槽104中。通过将接合销92引入到接合端沟槽104中,从而接合销92在负载调节构件100的纵向方向上沿着引导沟槽103的滑动运动受到限制,由此将支撑柱90保持在垂直姿态中,以便相对于打印机单元2保持FBS单元3的打开部分,如图3所示。因此,支撑柱90用作对角线支架,以维持FBS单元3相对于打印机单元2的打开位置。
在本实施方案中,在FBS单元3正在相对于打印机单元2关闭时,负载调节构件100设置在其完全夹持位置中,且在FBS单元3正在相对于打印机单元2打开时设置在其非完全夹持位置中。具体地说,在将负载调节构件100设置在完全夹持位置中期间,负载调节构件100的加压接触部分106设置成与容纳凹槽68的右侧内壁66对置,并且支撑柱90的远端部分94介于加压接触部分106和右侧内壁66之间,也就是说,远端部分94的楔形部分93楔入到负载调节构件100的加压接触部分106和容纳凹槽68的右侧内壁66之间。因此,在支撑柱90的远端部分94的接合销92在将负载调节构件100设置在完全夹持位置中期间沿着引导沟槽103滑动时,由于楔形部分93与加压接触部分106及右侧内壁66的滑动接触而产生出摩擦力(参见图15A和16A)。在该情况中,所产生出的摩擦力的量根据如上所述不是恒定的加压接触部分106的厚度而改变。另一方面,在将负载调节构件100设置在其非完全夹持位置中期间,部分负载调节构件100(包括加压接触部分106)从容纳凹槽68中伸出(参见图13)。也就是说,与将负载调节构件100设置在完全夹持位置中期间相比,在将负载调节构件100设置在非完全夹持位置中期间,远端部分94的楔形部分93楔入到负载调节构件100的加压接触部分106和容纳凹槽68的右侧内壁66之间的程度较小(参见图15B和16B)。因此,当支撑柱90的远端部分94的接合销92在将负载调节构件100设置在非完全夹持位置中期间沿着引导沟槽103滑动时,由于滑动接触而产生出的摩擦力小于在将负载调节构件100设置在完全夹持位置中期间的摩擦力。因此,可以构建出一种开闭组件,其中FBS单元3能够相对于打印机单元2分别缓慢和迅速地关闭和打开。
另外,(位于负载调节构件100的打开侧部分中的)扁平薄壁部分106B的厚度B2小于通过从容纳凹槽68的宽度中减去楔形部分93的最大厚度A2而获得的值(B2<W-A2)。因此,即使在将负载调节构件100设置在完全夹持位置中期间,在支撑柱90的远端部分94沿着引导沟槽103的打开侧区域107A进行滑动运动期间,楔形部分93也不会与负载调节构件100的加压接触部分106和/或容纳凹槽68的右侧内壁66压力接触。也就是说,支撑柱90的远端部分94平稳地沿着引导沟槽103的打开侧区域107A滑动,而不会有较大摩擦力作用在远端部分94上。因此,FBS单元3在关闭转变的初始阶段中能够轻轻地枢转。
在楔形部分93通过负载调节构件100的中间部分和关闭侧部分、同时沿着引导沟槽103滑动时,楔形部分93受到负载调节构件100的加压接触部分106和容纳凹槽68的右侧内壁66的挤压。具体地说,在楔形部分93正在通过第一和第二上升部分106C、106D期间,逆着楔形部分93的滑动运动作用的阻力逐渐增大。因此,在关闭转变的最后阶段中,FBS单元3缓慢地枢转,并且能够防止FBS单元3沿着关闭方向迅速枢转。因此,可以构建一种开闭组件,其中FBS单元3能够相对于打印机单元2分别缓慢和迅速地关闭和打开。
另外,在将顶峰部分106E和底部106G互连的下降部分106F中,负载调节构件100的厚度在离开负载调节构件100的前端部分朝着负载调节构件100的后端部分的方向上看突然减小,从而在底部106G中消除了鼓起,也就是说,底部106G的厚度大致等于负载调节构件100的上端部分(其中没有设置上述细长突起部分110或加压接触部分106)的厚度B1。由于在底部106G中没有任何鼓起,所以即使在FBS单元3相对于打印机单元2长时间关闭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高摩擦构件93A的弹性降低。
在引导沟槽103的中间区域107B中,在引导沟槽103的上下端103B和103D之间的距离114B小于接合销92的直径D(114B<D)(参见图15A和15B)。因此,在接合销92在中间区域107B中进行滑动运动期间,通过沿着引导沟槽103滑动的接合销92,增大了引导沟槽103的宽度。也就是说,在FBS单元3相对于打印机单元2关闭时,负载调节构件100的上表面111A在压力作用下压靠在容纳凹槽68的底部68A上。因此,负载沿着引导沟槽103的中间区域107B逆着接合销92的滑动运动施加,由此防止在接合销92位于引导沟槽103的中间区域107B中期间FBS单元3沿着关闭方向迅速枢转。另一方面,在FBS单元3相对于打印机单元2打开时,也就是说,在负载调节构件100设置在其非完全夹持位置中时,负载调节构件100的上表面111A与容纳凹槽68的底部68A间隔开。由于负载调节构件100的上表面111A与容纳凹槽68的底部68A间隔开,所以上表面111A能够很容易变形,以沿着向上方向鼓起。因此,在FBS单元3的打开转变期间,接合销92能够平稳地沿着引导沟槽103的中间部分107B滑动。
虽然已经参照这些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要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所示的实施方案的细节,而是可以采用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各种其它变化变型和改进来实施。
例如,负载调节构件100的上表面111A和容纳凹槽68的底部68A中的一个可以朝着上表面111A和底部68A中的另一个伸出。在该改进的布置中,在负载调节构件100设置在其完全夹持位置中时,负载调节构件100的上表面与容纳凹槽68的底部68A接触,由此与在将负载调节构件100设置在其非完全夹持位置中时相比,使得引导沟槽103的宽度更小。要指出的是,在该改进布置中,引导沟槽103不必包括使在引导沟槽103的上下端103B、103D之间的距离小于接合销92的直径D的部分。
另外,在上述优选实施方案中,开闭组件由多功能装置1的主体10构成,并且第一和第二壳体由打印机单元2和FBS单元3提供,FBS单元3叠置在打印机单元2上,并且能够相对于打印机单元2打开和关闭。但是,该开闭组件可以按照其它方式构成。例如,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可以分别由垂直固定在壁面上的单元和可以相对于该单元枢转的另一个单元提供。
另外,多功能装置1的主体10可以如下改变,从而在FBS单元3中设有枢轴突起接收部分130,同时在打印机单元2中设有负载调节构件100,并且支撑柱90的枢轴突起98可枢转地连接在FBS单元3上,同时支撑柱90的接合销92通过固定在打印机单元2上的负载调节构件100的引导沟槽103可滑动地连接在打印机单元2上。
接下来将参照图17A、17B、18A、18B和18C,对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案进行说明。
在该另一个实施方案中,作为带沟槽构件的负载调节构件1100在结构上与上述实施方案的负载调节构件100不同。该负载调节构件1100包括作为第一壁部的引导壁1116、作为第二壁部的对置壁1066、以及将引导壁1116和对置壁1066互连的互连壁1117,从而负载调节构件1100整个具有大体上U形横截面形状,如图17B所示。引导壁1116具有引导沟槽1103,同时对置壁1066具有加压接触部分1106。与上述负载调节构件100相同,该负载调节构件1100通过设置在负载调节构件1100的相应前后端部中的第一和第二接合部分1101、1102连接在容纳凹槽68中。负载调节构件1100可以绕着第一接合突起1101枢转,并且第二接合突起1102可以在第二接合孔59内沿着容纳凹槽68的深度方向移动。通过负载调节构件1100相对于容纳凹槽68的移动,负载调节构件1100能够选择性地设置在其完全夹持位置和其非完全夹持位置中。在设置在其完全夹持位置中时,负载调节构件1100大致整个容纳在容纳凹槽68内。在设置在其非完全夹持位置中时,负载调节构件1100从容纳凹槽68中部分地伸出。
在该实施方案中,加压接触部分1106还设置在对置壁1066的与引导沟槽1103对置的部分中,如图17B所示。因此,即使在当FBS单元3相对于打印机单元2关闭时接合销92沿着由图18C的箭头所示的路径P运动的情况下,楔形部分93的高摩擦构件93A也会与加压接触部分1106压力接触,由此产生出逆着楔形部分93的滑动运动作用的较大阻力。因此,即使在FBS单元3具有较大重量的情况下,例如在FBS单元3中设有自动送稿器的情况中,也可以防止FBS单元3沿着关闭方向迅速枢转。
另外,在加压接触部分1106设置成与引导沟槽1103相对的该实施方案中,可以使得负载调节构件1100的垂直尺寸(沿着主体10的垂直方向测量)小于在加压接触部分106设置成与引导沟槽103相邻的上述实施方案中的尺寸。也就是说,通过将负载调节构件1100结合到主体10中,从而能够使得整个多功能装置1在其尺寸方面、尤其在其垂直尺寸方面较小。

Claims (11)

1.一种开闭组件,它包括:
(a)第一壳体,该第一壳体具有连接部分和远离所述连接部分的远部;
(b)第二壳体,该第二壳体具有连接部分和远离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连接部分的远部,所述第二壳体在其所述连接部分处与所述第一壳体的所述连接部分连接,并且能够绕着相应的所述第一和第二壳体的所述连接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枢转,以便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选择性地设置在打开和关闭位置中;以及
(c)支撑柱,该支撑柱构成为支撑所述第二壳体,以便在要将所述第二壳体保持在打开位置中时维持所述第二壳体的打开位置,所述支撑柱包括近端部分,该近端部分可枢转地连接到所述第一和第二壳体中的一个壳体的所述远部上,并且所述支撑柱包括远端部分,该远端部分可滑动地连接到所述第一和第二壳体中的另一个壳体上,
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壳体中的所述另一个壳体包括:(i)引导部分,该引导部分构成为引导所述支撑柱的所述远端部分,以便允许所述支撑柱的所述远端部分能够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壳体的所述另一个壳体的所述连接部分和所述远部之间滑动;以及(ii)第一和第二壁部,所述第一和第二壁部彼此对置并相互合作,以便夹持所述支撑柱的所述远端部分,所述支撑柱的所述远端部分介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壁部之间,
其中所述支撑柱的所述远端部分包括受夹持部分,在该受夹持部分处能够将所述远端部分夹持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壳体中的所述另一个壳体的所述第一和第二壁部之间,并且在该受夹持部分处能够使所述远端部分与所述第一和第二壳体中的所述另一个壳体的所述第一和第二壁部可滑动接触,
并且其中所述受夹持部分的沿着所述第一和第二壁部彼此对置的对置方向测量出的厚度在离开所述支撑柱的所述远端部分朝着所述支撑柱的所述近端部分的方向上增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闭组件,其中与在从所述第二壳体的关闭位置到所述第二壳体的打开位置的打开转变期间相比,在从打开位置到关闭位置的关闭转变期间,所述支撑柱的所述远端部分的所述受夹持部分楔入到所述第一和第二壁部之间的程度较大。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开闭组件,
其中所述支撑柱的所述远端部分的所述受夹持部分具有接触表面,该接触表面能够与所述第一和第二壳体中的所述另一个壳体的所述第一和第二壁部可滑动接触,并且该接触表面至少部分地由高摩擦部分提供。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开闭组件,
其中在将所述第二壳体设置在关闭位置中时,所述第一和第二壳体中的所述另一个壳体在其相对侧面中的一个侧面处与所述第一和第二壳体中的所述一个壳体接触,
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壳体中的所述另一个壳体包括如下部分,在该部分中,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壳体中的所述另一个壳体的所述第一和第二壁部之间沿着所述对置方向测量出的距离在离开所述相对侧面中的所述一个侧面朝着所述相对侧面中的另一个侧面的方向上减小。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开闭组件,
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壳体中的所述另一个壳体包括带沟槽构件,该带沟槽构件提供所述第一和第二壁部中的至少一个壁部,并且具有作为所述引导部分的引导沟槽,
其中所述引导沟槽设置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壁部中的所述至少一个壁部中,并且在使所述支撑柱的所述远端部分能够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壳体中的所述另一个壳体的所述连接部分和所述远部之间滑动的滑动方向上延伸,
并且其中所述支撑柱的所述远端部分包括可滑动地接合在所述引导沟槽中的接合部分。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开闭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壳体中的所述另一个壳体包括如下部分,在该部分中,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壳体中的所述另一个壳体的所述第一和第二壁部之间沿着所述对置方向测量出的距离在离开所述第一和第二壳体中的所述另一个壳体的所述远部朝着所述第一和第二壳体中的所述另一个的所述连接部分的方向上减小。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开闭组件,
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壁部中的一个壁部和所述支撑柱的所述远端部分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壁部中的另一个壁部移动,以便选择性地设置在其完全夹持位置和其非完全夹持位置中,从而与当所述第一和第二壁部中的所述一个壁部和所述远端部分设置在完全夹持位置中时相比,当所述第一和第二壁部中的所述一个壁部和所述远端部分设置在非完全夹持位置中时,所述远端部分的所述受夹持部分的保持与所述第一和第二壁部中的所述另一个壁部接触的接触面积较小,
并且其中在从所述第二壳体的打开位置到所述第二壳体的关闭位置的关闭转变期间,所述第一和第二壁部中的所述一个壁部和所述远端部分设置在完全夹持位置中,并且在从关闭位置到打开位置的打开转变期间设置在非完全夹持位置中。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开闭组件,其中与在所述打开转变期间相比,在所述关闭转变期间,所述支撑柱的所述远端部分的所述受夹持部分被压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壁部上的程度较大。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开闭组件,
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壳体中的所述另一个壳体具有容纳凹槽,该容纳凹槽在所述滑动方向上是细长的,并容纳所述带沟槽构件和所述支撑柱的所述远端部分,
其中所述带沟槽构件提供所述第一和第二壁部中的一个壁部,
其中所述带沟槽构件和所述支撑柱的所述远端部分介于所述容纳凹槽的相互对置表面之间,这些相互对置表面中的一个表面由所述第一和第二壁部中的另一个壁部提供,
其中所述带沟槽构件和所述支撑柱的所述远端部分能够相对于所述容纳凹槽移动,以便选择性地设置在其完全夹持位置和其非完全夹持位置中,
其中在从所述第二壳体的打开位置到所述第二壳体的关闭位置的关闭转变期间,所述带沟槽构件被所述支撑柱的所述远端部分的所述接合部分在离开所述容纳凹槽的开口朝着所述容纳凹槽的底部的方向上推压,由此所述带沟槽构件和所述远端部分在所述关闭转变期间设置在所述完全夹持位置中,
并且其中在从关闭位置到打开位置的打开转变期间,所述带沟槽构件被所述支撑柱的所述远端部分的所述接合部分在离开所述容纳凹槽的所述底部朝着所述容纳凹槽的所述开口的方向上推压,由此所述带沟槽构件和所述远端部分在所述打开转变期间设置在所述非完全夹持位置中。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开闭组件,
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壳体中的所述另一个壳体具有容纳凹槽,该容纳凹槽在所述滑动方向上是细长的,并容纳所述带沟槽构件和所述支撑柱的所述远端部分,
其中所述带沟槽构件提供所述第一和第二壁部,
其中所述带沟槽构件和所述支撑柱的所述远端部分介于所述容纳凹槽的相互对置表面之间,
其中所述带沟槽构件和所述支撑柱的所述远端部分能够相对于所述容纳凹槽移动,以便选择性地设置在其完全夹持位置和其非完全夹持位置中,
其中在从所述第二壳体的打开位置到所述第二壳体的关闭位置的关闭转变期间,所述带沟槽构件被所述支撑柱的所述远端部分的所述接合部分在离开所述容纳凹槽的开口朝着所述容纳凹槽的底部的方向上推压,由此所述带沟槽构件和所述远端部分在所述关闭转变期间设置在所述完全夹持位置中,
并且其中在从关闭位置到打开位置的打开转变期间,所述带沟槽构件被所述支撑柱的所述远端部分的所述接合部分在离开所述容纳凹槽的所述底部朝着所述容纳凹槽的所述开口的方向上推压,由此所述带沟槽构件和所述远端部分在所述打开转变期间设置在所述非完全夹持位置中。
11.一种多功能装置,它包括:
在权利要求1或2中限定的开闭组件,
其中所述开闭组件的所述第一壳体提供图像记录单元,该图像记录单元构成为在记录介质上记录图像,而所述开闭组件的所述第二壳体提供图像读取单元,该图像读取单元构成为读取原稿上携带的图像。
CN2007101121357A 2006-06-19 2007-06-19 开闭组件以及包括该组件的多功能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928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168841 2006-06-19
JP2006168841A JP2007331337A (ja) 2006-06-19 2006-06-19 開閉型物品
JP2006168841 2006-06-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92862A CN101092862A (zh) 2007-12-26
CN101092862B true CN101092862B (zh) 2011-04-06

Family

ID=388616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12135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92862B (zh) 2006-06-19 2007-06-19 开闭组件以及包括该组件的多功能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778572B2 (zh)
JP (1) JP2007331337A (zh)
CN (1) CN10109286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36203A (ja) * 2007-03-19 2008-10-02 Brother Ind Ltd 画像読取装置
US8379275B2 (en) 2007-07-31 2013-02-1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canner module and image scanning apparatus employing the same
US8358447B2 (en) 2007-07-31 2013-01-2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canner module and image scanning apparatus employing the same
EP2395738B1 (en) 2007-07-31 2016-03-2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ulti-functional device having scanner module and image scanning apparatus employing the scanner module
JP5130992B2 (ja) * 2008-03-27 2013-01-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積層構造物
JP5247244B2 (ja) * 2008-05-29 2013-07-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569687B2 (ja) * 2008-08-18 2010-10-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回動装置
JP5316404B2 (ja) * 2009-12-29 2013-10-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US8768235B2 (en) 2009-12-29 2014-07-0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Double-sided image recording device having a compact form factor
JP5100763B2 (ja) * 2010-01-19 2012-12-1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原稿読取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57155A (ja) 2010-01-29 2011-08-18 Brother Industries Ltd 画像記録装置
JP2011203574A (ja) * 2010-03-26 2011-10-13 Brother Industries Ltd 複合機
BR112013012751A2 (pt) * 2010-11-15 2018-05-02 Seiko Epson Corp aparelho complexo
US8594532B2 (en) * 2011-06-30 2013-11-26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Door dampening device and system
JP5995043B2 (ja) * 2011-12-27 2016-09-21 株式会社ナチュラレーザ・ワン 原稿圧着板開閉保持装置並びにこれを備えた事務機器
JP5962886B2 (ja) * 2012-01-23 2016-08-0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6031814B2 (ja) * 2012-04-27 2016-11-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987611B2 (ja) * 2012-09-28 2016-09-0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媒体搬送装置
US9185259B2 (en) * 2014-02-19 2015-11-10 Fuji Xerox Co., Ltd.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JP6493110B2 (ja) * 2015-09-09 2019-04-0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開閉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複合機
JP2017135664A (ja) * 2016-01-29 2017-08-0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7142833B2 (ja) * 2018-10-03 2022-09-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7318503B2 (ja) * 2019-07-26 2023-08-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開閉装置
JP2021136361A (ja) * 2020-02-28 2021-09-13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カバー取り付け構造
JP2022064572A (ja) * 2020-10-14 2022-04-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処理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98917A (en) * 1991-03-08 1994-03-29 Mita Industrial Co., Ltd. Digital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661461A (zh) * 2004-02-23 2005-08-31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开闭组件和投影型影像显示器
CN1735328A (zh) * 2004-08-04 2006-02-15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记录设备和开关机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11979U (ja) 1982-01-22 1983-07-30 株式会社田村電機製作所 カバ−の開放位置保持構造
JPH0746843Y2 (ja) 1990-01-12 1995-10-25 内山工業株式会社 ガスケット付シール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98917A (en) * 1991-03-08 1994-03-29 Mita Industrial Co., Ltd. Digital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661461A (zh) * 2004-02-23 2005-08-31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开闭组件和投影型影像显示器
CN1735328A (zh) * 2004-08-04 2006-02-15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记录设备和开关机构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0-71556A 2000.03.07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778572B2 (en) 2010-08-17
US20070292159A1 (en) 2007-12-20
JP2007331337A (ja) 2007-12-27
CN101092862A (zh) 2007-1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92862B (zh) 开闭组件以及包括该组件的多功能装置
CN101018275B (zh) 图像扫描装置
CN1955094B (zh) 具有用于输送记录介质的输送装置的图像记录设备
CN101085575B (zh) 图像记录设备
US7811014B2 (e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CN100588553C (zh) 具有支撑纸张的压印平板和可动支撑部的喷墨记录装置
CN102035973B (zh) 图像处理装置
US7717424B2 (en) Sheet conveying device and image scanning apparatus
CN101062619B (zh) 图像记录设备
CN100528586C (zh) 片材输送装置
CN1754698B (zh) 成像设备
CN1990242B (zh) 喷墨记录装置和设置在喷墨记录装置中的驱动单元
CN100586724C (zh) 墨盒装载装置及墨盒单元
US8770715B2 (en) Ink-jet printer
CN100477713C (zh) 扫描仪
CN100572232C (zh) 通过滚动支承件支承输送辊的图像记录设备
US7458577B2 (en)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US7878322B2 (en) Structure for supporting pulley holder, and pulley holder
CN102348038A (zh) 图像读取设备和图像形成设备
US783740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7336451A (ja) 開閉型物品
US20070243001A1 (en) Image Forming Devices
JP2007336373A (ja) 電子機器
JP2007336450A (ja) 開閉型物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406

Termination date: 2020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