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88553C - 具有支撑纸张的压印平板和可动支撑部的喷墨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具有支撑纸张的压印平板和可动支撑部的喷墨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88553C
CN100588553C CN200610089899A CN200610089899A CN100588553C CN 100588553 C CN100588553 C CN 100588553C CN 200610089899 A CN200610089899 A CN 200610089899A CN 200610089899 A CN200610089899 A CN 200610089899A CN 100588553 C CN100588553 C CN 100588553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ord
paper
mentioned
ink
support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100898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07721A (zh
Inventor
佐佐雅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9077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077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8855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88553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高速进行无边记录的喷墨记录装置。压印平板(42)具有覆盖记录头的喷墨区域整体的沟槽(116)。该沟槽(116)内设有多个可动肋(104)。该可动肋(104)与记录纸(146)的输送同步,从第一位置滑动到第二位置。第一位置是相邻的第一固定肋(102)间的位置,第二位置是相邻的第二固定肋(103)间的位置。可动肋(104)从压印平板(42)的上表面(109)向上方突出。可动肋(104)切实地支撑在沟槽(116)上输送的记录纸。

Description

具有支撑纸张的压印平板和可动支撑部的喷墨记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从记录头喷出墨滴而在记录纸上记录图像的喷墨记录装置,详细的说,涉及在压印平板上设有可动支撑部的喷墨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喷墨记录装置,具有并列设有多个喷嘴的记录头。记录图像的记录纸被输送到该记录头的下方。记录头向主扫描方向(与记录纸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并在预定的时序从上述喷嘴喷出墨滴,由此,在该记录纸上记录图像。近年来的喷墨记录装置,具有例如如照相印刷那样在记录纸上记录图像的功能。这种图像记录,不在记录纸的边缘设置空白而进行,被称为所谓“无边记录”。
进行无边记录时,记录头超越记录纸的边缘直到该记录纸的外侧为止喷出墨水。例如,在记录纸前端及后端的无边记录中,将该记录纸相对于该记录头进行定位以使上述多个喷嘴中的一部分被配置在该记录纸边缘的外侧,从而从该喷嘴向配置于该记录纸下方的压印平板上喷出墨滴。该压印平板,在其上部设有向主扫描方向延伸的沟槽,在该沟槽的内部具有墨水吸收部件。因此,墨滴由上述墨水吸收部件吸收。因此,在该记录纸整体上记录图像而不会在记录纸的边缘产生空白,并且不会因喷出到压印平板上的墨水弄脏该记录纸的反面(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此外,近年来,对喷墨记录装置要求图像记录的高速化。为了实现图像记录的高速化,在现有技术中就需要实现记录头的大型化。这是因为,在记录头大型化后,在记录纸的输送方向上排列的喷嘴数增加,可以进行高速记录。但是为了良好地进行上述无边记录,伴随记录头的大型化必须将设于压印平板上的沟槽的宽度尺寸(记录纸的输送方向的尺寸)设定得较大。
而在进行上述无边记录时,记录纸被配置在设于压印平板中的沟槽上,因此该沟槽宽度变大后,该记录纸以垂直向下弯曲而落到该沟槽内的方式变形。记录纸这样弯曲后,记录头的喷嘴和该记录纸的表面的距离变化,可能会产生记录不良。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以往,在上述压印平板的沟槽内设有纸张支撑装置,该纸张支撑装置跟随记录纸的输送而转动。由此,纸张支撑部件支撑向上述沟槽上进入的记录纸,支撑该记录纸的部位,沿上述沟槽的宽度方向移动。因此,该记录纸,即使在上述压印平板的沟槽上输送时,也由上述纸张支撑部件支撑(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3)。
专利文献1:特开2000-118058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1-80145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2002-307769号公报
但是,现有的纸张支撑部件,以预定的转动中心轴为中心进行转动(参照上述专利文献2),所以纸张支撑部件的前端部(与记录纸接触的部分)向记录头侧接近后分离。因此,记录纸不总是被支撑为与记录头平行。为了解决该问题,可将纸张支撑部件的旋转半径设定得足够大,但是这样就会产生喷墨记录装置大型化的新问题。此外,纸张支撑部件支撑记录纸的面被形成为以上述转动中心轴为中心的圆弧状,而这使得支撑记录纸的点固定,无法总是支撑输送来的记录纸的端部。即,如此将支撑记录纸的面形成为圆环状后,记录纸仅在上述支撑点被支撑,该支撑点以外的部位(该支撑点前后的区域)弯曲,其结果,有可能和上述同样产生记录不良。
此外,在喷墨记录装置中,为了鲜明地记录图像,输送来的记录纸和上述喷嘴的相对位置关系、特别是记录纸和喷嘴的距离非常重要。为了将该距离维持恒定,需要防止输送来的记录纸从压印平板浮起。该记录纸浮起的原因主要是输送来的记录纸的初始变形(折曲等),还要考虑记录中记录纸的起波现象。为了将记录纸和喷嘴的距离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考虑在压印平板上设置用于抑制记录纸的浮起的导向部件。
而近年来的喷墨记录装置具有例如如照相印刷那样记录图像的功能。这种图像记录并未在记录纸的边缘设置空白,被称为“无边记录”。此外,相对于该无边记录,设有空白的记录被称为“有边记录”。进行有边记录时,一般多使用A4尺寸的普通纸或再生纸等尺寸较大的薄纸,因此,记录中记录纸容易变形。因此,进行有边记录时,通过设置上述导向部件来防止记录纸的大的变形。其结果,记录纸不会产生因与记录头的干扰而产生的污染以及所谓的卡纸等,实现了鲜明的有边记录。
而进行无边记录时,记录头越过记录纸的边缘直到该记录纸的外侧为止喷出墨水。因此,进行无边记录时,在上述压印平板上配置有上述导向部件的话,会妨碍鲜明的无边记录。即,为了实现鲜明的有边记录,应该在压印平板上配置用于限制记录纸从压印平板的浮起、并将记录纸和记录头间的距离维持在一定范围内的导向部件,但在进行无边记录时,该导向部件可能会挡住从记录头向记录纸喷出的墨滴,具有难于进行鲜明的无边记录的问题。另一方面,进行无边记录时,一般多使用照相用光泽纸等厚纸,在记录中难以引起记录纸的变形。因此,进行无边记录时,上述导向部件的必要性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其可通过在压印平板上切实地支撑输送来的记录纸的端部,而高速地进行良好的无边记录。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其可进行有边记录,且在进行无边记录时不会挡住向记录纸的边缘喷出的墨滴而可以进行鲜明的图像记录。
按照本发明,提供喷墨记录装置,具有:
支撑记录纸的压印平板;
记录头,与压印平板相向配置,通过喷出墨滴而在输送到压印平板上的记录纸上记录图像;和
可动支撑部,跟随上述输送来的记录纸,在支撑该记录纸的同时在压印平板上向该输送方向滑动移动。
输送到压印平板上的记录纸由该压印平板支撑。与压印平板相向地配置记录头,该记录头向主扫描方向移动的同时喷出墨滴。由此,在该记录纸上记录图像。输送到压印平板上的记录纸进一步向输送方向进行输送,而此时,可动支撑部支撑着该记录纸向该输送方向滑动。即,该记录纸的端部总是由可动支撑部支撑,所以不会相对于该输送方向弯曲。其结果,该记录纸和记录头的距离保持恒定。
进而,该记录纸在压印平板上输送时,可动支撑部支撑该记录纸,因此即使第一纸张支撑部和第二纸张支撑部间形成宽度很大的沟槽,该记录纸也不会弯曲而进入到该沟槽内,从而该记录纸和记录头的距离保持恒定,实现了高画质印刷。这样,上述沟槽宽度被设定得较大,因此即使记录头大型化,上述沟槽也可覆盖该记录头的喷墨区域整体,其结果,还实现了无边记录的高速化。
上述压印平板,具有:框架,具有沿着上述输送方向延伸的上表面;第一纸张支撑部,突出设置在上述上表面的上述输送方向上游侧;和第二纸张支撑部,突出设置在上述上表面的上述输送方向下游侧,以在其与上述第一纸张支撑部之间形成向上述主扫描方向延伸的沟槽。此外,上述可动支撑部设置为,可跟随向上述输送方向输送的记录纸,在与上述第一纸张支撑部相邻的位置和与上述第二纸张支撑部相邻的位置之间沿着上述输送方向滑动。
此时,输送到压印平板上的记录纸首先由第一纸张支撑部支撑。进而,该记录纸在第一纸张支撑部上输送并输送到第二纸张支撑部侧。在第一纸张支撑部和第二纸张支撑部间形成沟槽。该沟槽被形成在比第一纸张支撑部和第二纸张支撑部低的位置。因此,特别在进行无边记录时,可越过该记录纸的边缘从记录头喷出墨滴。越过该记录纸的边缘喷出的墨滴由上述沟槽接住。因此,可在该沟槽的底部铺设墨水吸收部件(典型的是片状的海绵)。在上述第一纸张支撑部上输送的记录纸的端部通过上述沟槽的上方。此时,可动支撑部跟随输送来的记录纸向上述输送方向滑动。即,可动支撑部从在主扫描方向上与第一纸张支撑部相邻的位置向在主扫描方向上与第二纸张支撑部相邻的位置滑动,同时支撑上述输送来的记录纸。因此,该记录纸的端部,总是由可动支撑部支撑,不会进入上述沟槽内。其结果,该记录纸和记录头的距离保持恒定。
上述第一纸张支撑部可以具有多个第一固定肋,上述第一固定肋,突出设置在上述上表面的上述输送方向上游侧部分,且在上述主扫描方向上并列设置,上述第二纸张支撑部可以具有多个第二固定肋,所述第二固定肋突出设置在上述上表面的上述输送方向下游侧部分,且在上述主扫描方向上并列设置。上述可动支撑部可以具有多个可动肋,所述可动肋可以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之间滑动,所述第一位置位于在上述主扫描方向上相邻的各第一固定肋之间,所述第二位置位于在上述主扫描方向上相邻的各第二固定肋之间。可动肋是沿输送方向延伸的肋,其形状可为三角形状等。这样,第一纸张支撑部、第二纸张支撑部、以及可动支撑部由肋构成,从而记录纸和第一纸张支撑部、第二纸张支撑部、以及可动支撑部的接触面积较小,所以可顺畅地输送该记录纸。并且,第一纸张支撑部、第二纸张支撑部、以及可动支撑部的结构极为简单。
上述沟槽的宽度可被设定为比上述记录头的喷墨区域大。另外,该“沟槽的宽度”是记录纸的输送方向的宽度,是与主扫描方向垂直的方向(副扫描)上的宽度。由此,在记录纸未被配置在压印平板上时,即使从记录头的所有喷嘴喷出墨滴,该喷出的所有墨滴也会喷到上述沟槽的底面上。因此,进行无边记录时,可以不对记录头进行复杂的控制,从该记录头的所有喷嘴喷出墨滴而在记录纸的端部进行图像记录。换言之,如果上述沟槽的宽度比上述记录头的喷墨区域窄,则在记录纸的前端进行无边记录时,必须仅从记录头的上游侧的喷嘴喷出墨滴,伴随该记录纸的输送而依次从下游侧的喷嘴喷出墨滴,需要对记录头进行复杂的控制,但在本发明中,无需这种复杂的控制,如上上述,可通过从所有的喷嘴喷出墨滴来对记录纸的端部进行图像记录。即,关于从喷嘴喷出墨滴不用进行复杂的控制,可高速进行无边记录。进而,有时上述喷嘴的剖面形状未必是正圆、并且可能在喷嘴表面附着有微细的灰尘,因此墨滴有时不是从喷嘴向正下方喷出而是向稍微倾斜的方向喷出。这种情况下,由于上述沟槽的宽度被设定得比记录头的喷墨区域大,因此墨滴不会附着到沟槽的外部。其结果,防止了记录纸的反面被墨水弄污。
可对上述可动支撑部的上述输送方向上游侧角部进行倒角加工。在该构成中,即使在通过了第一纸张支撑部的记录纸的端部与可动支撑部的输送方向上游侧角部抵接时,也可由可动支撑部的上表面顺畅地引导该记录纸的端部。因此,不会因为设置可动支撑部而妨碍记录纸的顺畅的输送。
设有可动肋驱动机构,其在上述记录纸被输送到上述框架的上述输送方向上游侧端部时,将上述可动肋配置在上述第一位置,并使上述可动肋伴随上述记录纸的输送,以支撑着该记录纸的端部的状态向上述输送方向滑动。通过设置该可动肋驱动机构,在记录纸被输送到压印平板上时,可动肋暂时向输送方向上游侧迎上该记录纸,并伴随该记录纸的输送、支撑着该记录纸的端部向该输送方向下游侧滑动。由此,该记录纸的端部总是由可动支撑部支撑,不会进入上述沟槽内。其结果,该记录纸和记录头的距离切实地保持恒定。
上述可动肋驱动机构具有:输入部件,在上述记录头的作用下向上述主扫描方向滑动;旋转板,可旋转地支撑在设于上述框架上的预定的摆动中心轴上,并根据上述输入部件的滑动向预定方向旋转;和摆动部件,其中央部可摆动地支撑在设于上述框架上的预定的旋转中心轴上,并且其基端部与设于上述旋转板上的扣合部扣合,其前端部根据该旋转板的旋转,以上述摆动中心轴为中心,在平行于上述上表面的假想面上沿上述输送方向移动,上述可动支撑部可以安装于上述摆动部件的前端部。上述记录头沿主扫描方向往复运动,伴随该记录头的运动,输入部件沿主扫描方向位移。具体地说,例如记录头每往复运动一次,该记录头推压上述输入部件,从而该输入部件滑动。该输入部件滑动时,旋转板向预定方向旋转。摆动部件的中央部,经由摆动中心轴设在上述框架上,摆动部件的基端部与设于旋转板上的扣合部扣合,所以伴随旋转板的旋转,该摆动部件以上述摆动中心轴为中心摆动。在该摆动部件的前端部安装上述可动肋,所以伴随摆动部件的摆动该可动肋向上述输送方向滑动。
还可具有:旋转限制部件,限制上述旋转板向与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并且通过使上述输入部件滑动到预定的限制解除位置,来解除该限制;和弹簧部件,安装于上述旋转板上,与该旋转板向上述预定方向的旋转角度对应地蓄积变形能。此时,上述输入部件和旋转限制部件,构成仅使旋转板向上述预定方向旋转而限制其向反方向旋转的棘轮机构。因此,每当记录头往复运动时,旋转板向预定方向旋转,并且上述弹簧部件变形,蓄积变形能。根据上述记录头的滑动、上述输入部件滑动到预定的限制解除位置时,解除上述旋转板的旋转限制,容许旋转板的自由旋转。即,解除上述旋转板的旋转限制,释放上述弹簧部件中蓄积的变形能,因此该旋转板向预定方向的反方向旋转。
具体地说,上述可动肋通常被配置在例如上述第一固定肋和第二固定肋之间(上述沟槽的中央部),其后,对应于记录头的往复运动而沿上述输送方向滑动。而如上上述通过解除上述旋转板的旋转限制,可动肋再次被配置在上述第一固定肋和第二固定肋之间。此外,这样在平时将可动肋配置在上述第一固定肋和第二固定肋之间,所以在不进行上述无边记录时,该可动肋可被固定在该第一固定肋和第二固定肋间的位置上。
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装置可具有可动支撑部驱动部件。可动支撑部驱动部件,使支撑被记录介质的可动支撑部跟随该被记录介质向输送方向滑动,该被记录介质在配置于向主扫描方向往复运动的记录头的下方的压印平板上向垂直于主扫描方向的输送方向输送。该可动支撑部驱动部件可具有:旋转板部,可旋转地支撑在预定的旋转中心轴上,且与设于上述可动支撑部上的扣合部扣合;和导向槽,设于该旋转板部上的与上述可动支撑部的扣合部扣合的扣合面上,通过该旋转板部以上述旋转中心轴为旋转中心旋转,而在上述压印平板的上述输送方向上游侧端部和上述输送方向下游侧端部之间沿着该输送方向引导上述可动支撑部的扣合部。
输送到压印平板上的被记录介质(典型的为记录纸),由该压印平板支撑并向输送方向输送。配置在压印平板上方的记录头,向主扫描方向滑动并喷出墨滴,从而在该被记录介质上记录图像。此时,可动支撑部驱动部件可以上述旋转中心轴为中心旋转驱动。
可动支撑部的扣合部与形成在上述旋转板部的扣合面上的导向槽扣合,因此伴随可动支撑部驱动部件的旋转,上述旋转板部旋转时,可动支撑部的扣合部在上述压印平板的上述输送方向上游侧端部和上述输送方向下游侧端部之间沿该输送方向顺畅地移动。即,可动支撑部跟随该输送来的被记录介质向该输送方向滑动,因此,该被记录介质的端部,总是由可动支撑部支撑。其结果,上述被记录介质和记录头的距离保持恒定,即使进行无边记录时也可实现高画质记录。
另外,上述旋转中心轴,可被配置为向与上述主扫描方向及上述输送方向双方垂直的方向延伸。此时,该旋转中心轴被配置在与上述压印平板的放置被记录介质的面垂直的方向上,因此,构成可动支撑部驱动部件的旋转板部,可在被配置为与压印平板的支撑上述被记录介质的面平行的状态下旋转。由此,具有该旋转板部的可动支撑部驱动部件可紧凑地配置在压印平板的周边。
上述可动支撑部可由用于将位于上述压印平板上的被记录介质向上述输送方向输送的马达驱动。在该构成中,上述被记录介质由上述马达向输送方向输送。此时,由该马达的作用,上述可动支撑部驱动部件以上述旋转中心轴为中心被旋转驱动。这样,可动支撑部驱动部件将用于输送位于压印平板上的被记录介质的马达作为驱动源被驱动,因此上述旋转板部的旋转顺畅,从而实现了上述可动支撑部的顺畅的滑动移动。
上述旋转板部可被形成为由上述旋转中心轴贯通其中心的圆盘状。通过将旋转板部形成为圆盘状,可使得可动支撑部驱动部件的结构简单,并且实现用于驱动该可动支撑部驱动部件的机构的紧凑化设计。
上述导向槽可沿着预定的轨迹曲线形成,以在上述被记录介质被输送到上述压印平板的上述输送方向上游侧端部时,使上述可动支撑部的扣合部向上述输送方向上游侧端部侧滑动,且伴随该被记录介质的输送,使上述可动支撑部的扣合部以支撑着该被记录介质的端部的状态向上述输送方向下游侧滑动。在该构成中,可动支撑部,以暂时向输送方向上游侧迎上被记录介质的方式滑动,其后该可动支撑部伴随该被记录介质的输送,以支撑着该被记录介质的端部的状态向该输送方向下游侧滑动。由此,该被记录介质的端部,总是由可动支撑部支撑,因此该被记录介质和记录头的距离切实地保持恒定。
上述预定的轨迹曲线可以为阿基米德螺线。在该构成中,可动支撑部的扣合部伴随旋转板部的旋转,以与该旋转速度对应的速度从旋转板部的中心向径向移动。因此,可动支撑部可以对应于上述被记录介质的输送速度而以恒定速度顺畅地跟随,可与输送来的被记录介质同步。由此,例如通过上述马达进行旋转板部的驱动并进行高析像度记录时,被记录介质的进给量(换行宽度)被设定得较小,但与之对应,旋转板部的旋转角度也变小,可动支撑部的移动量也变小。相反,进行低析像度记录时,被记录介质的进给量(换行宽度)被设定得较大,但与之对应,旋转板部的旋转角度也变大,可动支撑部的移动量也变大。
上述阿基米德螺旋可以形成为以假想基准轴为中心左右对称,其中,上述假想基准轴通过上述旋转板部的中心且形成于上述扣合面上。在该构成中,可动支撑部从预定的初始位置以暂时向输送方向上游侧迎上被记录介质的方式滑动,并直接连续地,伴随该被记录介质的输送,以支撑着该被记录介质的端部的状态向该输送方向下游侧滑动,进而直接连续地向上述输送方向上游侧滑动而回到上述初始位置。因此,可动支撑部总是被正确地配置在预定的初始位置。
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装置还可具有:限制部件,通过重叠于记录纸的输送方向的边缘部,将该输送来的记录纸和记录头之间的距离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和退避机构,在进行无边记录时,使限制部件向与上述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退避以不产生上述重叠。
在压印平板上输送记录纸,并使记录头向与记录纸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即主扫描方向)滑动同时喷出墨滴,从而在该记录纸上记录预定的图像。一般在记录图像时,记录纸和记录头间的距离保持恒定非常重要。这是因为,从记录头喷出的墨滴极为微细,所以上述距离如果变大则墨水扩散为雾状而使图像模糊,而若上述距离变小则墨水会渗透,其结果,无法进行鲜明的图像记录。记录纸和记录头间的距离变化的原因为,记录纸在输送到压印平板上时就已经产生的弯曲等变形(初始变形)、以及在图像记录中产生的起波现象。
进行有边记录时,一般使用普通纸作为记录纸。特别在记录纸为A4尺寸的普通纸等尺寸较大的薄纸时,由于记录中产生的起波现象,记录纸的输送方向的边缘部具有容易从压印平板上浮起的具有。另一方面,无边记录通常为用于打印照相图像的记录方式,多使用照相用光泽纸等厚纸作为记录纸。这种厚纸难以弯曲,且难以产生上述起波现象,因此,记录纸的输送方向的端部具有难以从压印平板上浮起的倾向。
进行有边记录时,限制部件与记录纸的上述边缘部重叠。因此,即使在输送来的记录纸发生初始变形时、以及在记录中记录纸发生起波现象时,也可将该记录纸和记录头间的距离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此外,进行无边记录时,上述限制部件,例如向垂直于上述输送方向的方向退避,因此在压印平板上输送的记录纸和限制部件不会重叠。因此,进行无边记录时,从记录头喷出的墨滴不会被挡住,而切实地到达记录纸的上述边缘部。另外,如上上述,进行无边记录时,记录纸难以从压印平板浮起,因此不会有因上述限制部件不与记录纸重叠而导致画质的下降的情况。
上述限制部件,配置在上述压印平板和记录头的喷墨面之间,可以具有向上述输送方向延伸的细长平板。并且该细长平板的比上述记录头的移动区域靠近上述输送方向上游侧的部分,以延伸到上述喷墨面的上方的方式向斜上方弯曲。
由于上述限制部件由细长平板构成,因此具有限制部件的结构极为简单的优点。并且,由于如上上述该细长平板弯曲,因此当输送到压印平板上的记录纸的初始变形较大时,例如产生与记录头接触的程度的变形时,该记录纸被该细长平板引导而切实地插入上述限制部件和压印平板之间。因此,即使记录纸折曲时也可避免该记录纸和记录头的接触,实现鲜明的有边记录。
上述压印平板可以具有在上表面放置有上述记录纸的框架。上述退避机构可以具有:输入部件,在上述记录头的作用下向与上述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滑动;旋转板,可旋转地支撑在设于上述框架上的预定的旋转中心轴上,根据上述输入部件的滑动向预定方向旋转;和滑动部件,与上述限制部件连接并与设于上述旋转板上的扣合部扣合,根据该旋转板的旋转向与上述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滑动。
上述记录头在上述主扫描方向上往复移动,伴随该记录头的运动,输入部件向该主扫描方向位移。具体地说,例如每当记录头往复运动,该记录头推压上述输入部件,由此该输入部件滑动。该输入部件滑动时,旋转板向预定的方向旋转。伴随该旋转板的旋转,滑动部件向上述主扫描方向滑动。上述限制部件与该滑动部件连接,因此通过滑动部件滑动,上述限制部件向上述主扫描方向位移。即,上述限制部件向垂直于上述输送方向的方向滑动,以不产生上述重叠。
上述限制部件,可在垂直于上述输送方向的方向上相向配置。即,优选在主扫描方向上相向配置一对限制部件。并且,上述退避机构,可具有设于一对滑动部件之间的齿条齿轮副机构,所述一对滑动部件与各限制部件连接。
由于相向配置一对限制部件,因此相向的一对的上述边缘部和限制部件重叠。由此,进行有边记录时,即使发生上述起波现象,也可将记录纸和记录头间的距离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此外,一对滑动部件经由齿条齿轮副机构连接,所以各限制部件均等地向垂直于上述输送方向的方向离开而退避。因此,切实地避免在压印平板上输送的记录纸和限制部件重叠。
上述退避机构还可具有:旋转限制部件,限制上述旋转板向与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的旋转,并通过使上述输入部件滑动到预定的限制解除位置而解除该限制;和弹簧部件,安装于上述旋转板上,与该旋转板向上述预定方向的旋转角度对应地蓄积变形能。
上述输入部件和旋转限制部件,构成使旋转板仅向上述预定方向旋转而限制其向反方向旋转的棘轮机构。因此,每当记录头往复运动时,旋转板向预定方向旋转,并且弹簧部件变形,在该弹簧部件中蓄积变形能。根据上述记录头的滑动,使上述输入部件滑动到预定的限制解除位置时,解除上述旋转板的旋转限制。即,容许旋转板的自由旋转。因此,上述弹簧部件中蓄积的变形能被释放,上述旋转板向预定方向的反方向旋转。旋转板向预定方向的反方向旋转,从而上述限制部件回到初始位置。即,在压印平板上输送记录纸时,该记录纸的上述边缘部和限制部件重叠。
上述退避机构,还可具有引导上述滑动部件滑动的滑动导向部件。通过该滑动导向部件使滑动部件顺畅地滑动。因此,限制部件的动作也顺畅。退避机构,可具有用于使限制部件向与输送来的纸张的面垂直的方向退避的致动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复合机的外观透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复合机的纵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复合机的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复合机的打印部的俯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复合机的打印部的透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复合机的喷墨记录头的放大底面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复合机的喷墨记录头的内部构成的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复合机的控制部的构成的框图。
图9是图5的主要部分放大透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复合机的可动支撑部的放大透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复合机的可动支撑部的放大透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复合机的连动机构的放大透视图。
图13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复合机的旋转板的放大透视图。
图14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复合机的旋转板的底面图。
图15是表示进行无边记录时的记录纸的输送及可动支撑部的滑动的时序的时序图。
图16是以(a)~(d)的顺序表示记录纸输送时可动支撑部的位移的图。
图17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复合机的主要部分放大透视图。
图18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复合机的压印平板的放大透视图。
图19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复合机的压印平板的主视图。
图20是图19中的XX向视图。
图21是图19的XXI向视图。
图22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复合机的压印平板的从底面侧看的透视图。
图23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复合机的压印平板的底面图。
图24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可动支撑部的移动和记录纸的关系的图。
图25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可动支撑部的移动和记录纸的关系的图。
图26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复合机的打印部的俯视图。
图27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复合机的图像记录单元的透视图。
图28是图27的主要部分放大透视图。
图29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复合机的压印平板的主视图。
图30是图29的IX向视图。
图31是图29的X向视图。
图32是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复合机的压印平板的底面侧看的透视图。
图33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复合机的压印平板的底面图。
图34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复合机中记录纸的输送和可动肋的移动的关系的图。
图35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复合机中记录纸的输送和可动肋的移动的关系的图。
图36是图27的主要部分放大透视图。
图37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复合机的压印平板的俯视图。
图38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复合机的压印平板的从底面侧看的透视图。
图39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复合机的压印平板的分解透视图。
图40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复合机的压印平板的分解透视图。
图41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复合机的压印平板的旋转板的俯视图。
图42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复合机的压印平板的旋转板的底面图。
图43是以(a)~(d)的顺序表示记录纸输送时可动肋及限制部件的移动的图。
图44是以(a)~(c)的顺序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记录纸输送时限制部件的移动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适当附图根据优选实施方式详细说明本发明。另外,本实施方式不过是本发明的一例,在不改变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适当变更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组装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可动支撑部驱动部件(后述的旋转板125)的复合机1的外观透视图。此外,图2是表示该复合机1的内部构成的纵剖视图。
复合机1,为一体地在下部设有由喷墨记录装置构成的打印部2、在上部设有扫描部3的多功能装置(MFD:Multi Function Device),具有打印功能、扫描功能、复印功能、传真功能。另外,在复合机1中,可以省略打印功能以外的功能,例如,可以作为省略了扫描部3的单功能的打印机构成。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如后所述(参照图9),打印部2,具有支撑记录纸的压印平板42及设在该压印平板42上的可动支撑部88、以及对应于记录纸的输送而使该可动支撑部88滑动的连动机构105,并且该连动机构105具有旋转板125(参照图12),从而使可动支撑部88与记录纸的输送同步滑动。
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装置作为多功能装置实施时,即使为本实施方式所示的复合机1这种小型装置,也可具有多个供纸盒及自动进稿装置(ADF:Auto Document Feeder)。复合机1的打印部2,主要与计算机等外部信息设备连接,根据从该计算机等发送的包括图像数据及文本数据的打印数据,将图像或文本记录到记录纸上。另外,复合机1,可以与数码相机等连接,而将从数码相机等输出的图像数据记录到记录纸上,也可装填存储卡等各种存储介质,而将该存储介质中记录的图像数据等记录到记录纸上。
如图1所示,复合机1为横向宽度及纵深比高度大的宽大薄型的大致立方体的外形。复合机1的下部为打印部2。打印部2正面形成开口2a。在开口2a的内侧上下两层设有供纸盘20及排纸盘21。供纸盘20中存放记录纸,例如容纳有A4尺寸以下的B5尺寸、明信片尺寸等各种尺寸的记录纸。供纸盘20具有滑动盘20a,根据需要将其抽出从而扩大盘面。(参照图2)由此,供纸盘20可以容纳例如法定尺寸(legalsize)的记录纸。容纳在供纸盘20中的记录纸被输送到打印部2的内部记录所期望的图像,并被排出到排纸盘21。
复合机1的上部为扫描部3,构成作为所谓平板扫描仪。如图1及图2所示,在作为复合机的顶板而自由开闭地设置的原稿盖板30的下侧,设有玻璃压印平板31及图像传感器32。在玻璃压印平板31上放置有进行图像读取的原稿。在玻璃压印平板31的下方,将以复合机1的纵深方向(图2的左右方向)为主扫描方向的图像传感器32设置为可在复合机1的宽度方向(图2的垂直纸面方向)往复移动。
在复合机1的正面上部设有用于操作打印部2及扫描部3的操作面板4。操作面板4由各种操作按钮及液晶显示部构成。复合机1根据来自操作面板4的操作指示进行动作。复合机1与外部的计算机连接时,复合机1也根据从计算机经由打印驱动器或扫描驱动器发送的指示进行动作。在复合机1的正面的左上部设有插槽部5(参照图1)。可在插槽部5装填作为存储介质的各种小型存储卡。通过在操作面板4中进行预定的操作,读出插槽部5中装填的小型存储卡中所存储的图像数据。将与读出的图像数据相关的信息显示在操作面板4的液晶显示部,并根据该显示,打印部2将任意的图像记录到记录纸上。
以下对复合机1的内部构成特别是打印部2的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在复合机1的底侧设有供纸盘20,在供纸盘20的里侧设有分离倾斜板22。分离倾斜板22,分离从供纸盘20叠送的记录纸,并将最上方位置的记录纸引导到上方。纸张输送路径23,从分离倾斜板22朝向上方,之后向正面侧弯曲,从复合机1的背面侧延伸到正面侧,经由图像记录单元24通向排纸盘21。因此,容纳在供纸盘20中的记录纸,通过纸张输送路径23以从下方向上方U转向的方式被引导至图像记录单元24,并由图像记录单元24进行图像记录后被排出到排纸盘21。
图3时表示打印部2的主要构成的部分放大剖视图。
如图3所示,在供纸盘20的上侧设有供纸辊25。供纸辊25将放置在供纸盘20上的记录纸供给到纸张输送路径23。供纸辊25被轴支撑在供纸臂26的前端。供纸辊25以LF马达71(参照图5)为驱动源经由驱动传递机构27驱动旋转。该驱动传递机构27具有多个齿轮,通过使这些齿轮啮合而构成。
供纸臂26支撑在基轴26a上。供纸臂26,设置成可以基轴26a为转动轴旋转,因此,可以与供纸盘20接近分离地上下移动。而供纸臂26通过自重或由弹簧等作用而向下侧旋转以与供纸盘20接触,并在插拔供纸盘20时向上侧退避。此外,供纸臂26支撑在基端轴436上,并可绕该基端轴436转动。由此,供纸臂26能以基端轴436为摆动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摆动。通过向下侧转动供纸臂26,轴支撑在其前端的供纸辊25与供纸盘20上的记录纸压接。在该状态下旋转供纸辊25,从而通过供纸辊25的辊面和记录纸之间的摩擦力,将最上方位置的记录纸送到分离倾斜板22。记录纸,其前端与分离倾斜板22抵接而被引导到上方,并被送入纸张输送路径23。通过供纸辊25送出最上方位置的记录纸时,存在其正下方的记录纸因摩擦或静电的作用而一起被送出的情况,但该记录纸通过与分离倾斜板22的抵接被制止。
纸张输送路径23,除配置图像记录单元24等的位置以外,由以预定间隔相向的外侧引导面和内侧引导面划分形成。例如,在复合机1的背面侧,由复合机1的框架的表面构成外侧引导面,由固定在框架内的导向部件的表面构成内侧引导面。复合机1的背面侧的纸张输送路径23的弯曲部17,通过将外侧导向部件18和内侧导向部件19固定在装置框架上而构成。在纸张输送路径23内,特别在纸张输送路径23弯曲的位置,设有旋转滚筒16。该旋转滚筒16被设置为能以纸张输送路径23的宽度方向为轴方向自由旋转。旋转滚筒16的滚面露出外侧引导面。因此,在纸张输送路径23弯曲的位置也可顺畅地输送记录纸。
如图3所示,纸张输送路径23中配置有图像记录单元24。图像记录单元24,具有搭载喷墨记录头39并在主扫描方向往复移动的滑架38(及压印平板42)。从在复合机1内与喷墨记录头39独立配置的墨盒通过墨管41(参照图4),向喷墨记录头39供给青(C)、品红(M)、黄(Y)、黑(Bk)各色墨水。在滑架38往复移动的期间,从喷墨记录头39作为微小的墨滴选择性地喷出各色墨水,从而将图像记录到在压印平板42上输送的记录纸上。另外,在图3及图4中没有示出墨盒。
图4是表示打印部2的主要构成的俯视图。主要从打印部2的大致中央表示装置背面侧的构成。此外,图5是表示打印部2的主要构成的透视图,表示图像记录单元24的构成。
如图4及图5所示,在纸张输送路径23的上侧配置有一对导轨43、44。这些导轨43、44,在记录纸的输送方向(从图4的上侧向下侧方向)上隔开预定距离而相向,且沿与记录纸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图4的左右方向)延伸。导轨43、44设在打印部2的筐体内,构成用于支撑构成打印部2的各部件的框架的一部分。滑架38,横跨导轨43、44,被放置为可在与记录纸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滑动。如此,通过在记录纸的输送方向上大致水平地排列导轨43、44,打印部2的高度变低,实现了装置的薄型化。
记录纸的输送方向上游侧配置的导轨43呈平板状,其在纸张输送路径23的宽度方向(图4的左右方向)的长度比滑架38的往复移动范围长。此外,在记录纸的输送方向下游侧配置的导轨44呈平板状,其在纸张输送路径23的宽度方向的长度与导轨43大致相等。滑架38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的端部放置在导轨43上,滑架38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的端部放置在导轨44上,滑架38在各导轨43、44的长度方向上滑动。
导轨44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的边缘部45,向上方曲折为大致直角。承载在导轨43、44上的滑架38,通过辊对等夹持部件可滑动地夹持边缘部45。由此,滑架38可相对记录纸的输送方向进行定位,且可在与记录纸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滑动。即,滑架38可自由滑动地承载在导轨43、44上,并以导轨44的边缘部45为基准,在与记录纸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往复移动。另外,虽未图示,但在边缘部45涂布有油脂等润滑剂以使滑架38的滑动变得顺畅。
在导轨44的上面配置有皮带驱动机构46。皮带驱动机构46,在分别设于纸张输送路径23的宽度方向两端附近的驱动滑轮47和从动滑轮48之间,张设有内侧设有齿的无端头环状的同步皮带49。从CR马达73(参照图5)向驱动滑轮47的轴传递驱动力,通过驱动滑轮47的旋转同步皮带49作圆周运动。另外,同步皮带49除无端头环状的结构以外,还可采用将有端头的皮带的两端部固定在滑架38上的结构。
滑架38,在底面侧固定到同步皮带49上。因此,根据同步皮带49的圆周运动,滑架38以边缘部45为基准在导轨43、44上往复移动。在这种滑架38上搭载喷墨记录头39,喷墨记录头39以纸张输送路径23的宽度方向为主扫描方向往复移动。
如图4所示,在导轨44上配置有线性编码器77(参照图8)的光栅(encoder strip)50。光栅50是由透明树脂构成的带状物。在导轨44的宽度方向(滑架38的往复移动方向)的两端以从其上面立起的方式形成一对支撑部33、34。光栅50,其两端部扣合在支撑部33、34上,并沿边缘部45进行架设。另外,虽然在该图中未图示,但在支撑部33、34中的一侧设有板簧,通过该板簧固定光栅50的端部。通过该板簧,可以对光栅50在长度方向上作用张力而防止产生松弛,并且有外力对光栅50作用时,该板簧弹性变形,从而光栅50弯曲。
在光栅50上标记有在长度方向以预定间距交互配置透过光的透光部和遮断光的遮光部而成的图形。在滑架38的上面的与光栅50对应的位置设有作为透射型传感器的光学传感器35。光学传感器35与滑架38一起沿光栅50的长度方向往复移动,并在其往复移动时检测光栅50的图形。在喷墨记录头39上设有控制墨水喷出的喷墨头控制基板。该喷墨头控制基板,根据光学传感器35的检测信号输出脉冲信号。根据该脉冲信号判断滑架38的位置,控制滑架38的往复移动。另外,在图4及图5中,喷墨头控制基板由滑架38的喷墨头盖板覆盖,在图中没有示出。
如图3及图4所示,在纸张输送路径23的下侧与喷墨记录头39相向地配置压印平板42。压印平板42在滑架38的往复移动范围中跨过记录纸通过的中央部分而配置。压印平板42的宽度比可输送的记录纸的最大宽度足够大,记录纸的两端总是在压印平板42上通过。在以后详细讲述,在该压印平板42上设有可动支撑部88(参照图5)。该可动支撑部88,跟随在压印平板42上输送的记录纸沿输送方向移动,总是支撑记录纸的端部。
如图4所示,记录纸不通过的范围、即喷墨记录头39的图像记录范围以外,配置有清洁机构51、废墨盘84等维护单元。清洁机构51用于从喷墨记录头39的喷嘴53(参照图6)吸引除去气泡及异物。清洁机构51,由以下各部分构成:覆盖喷墨记录头39的喷嘴53的罩52;通过罩52与喷墨记录头39连接的泵机构;和使罩52相对于喷墨记录头39的喷嘴53接近分离的移动机构。另外,在图4中,泵机构及移动机构位于引导框架44的下方,在图中没有示出。
从喷墨记录头39进行气泡等的吸引除去时,移动滑架38以使喷墨记录头39位于罩52的上方。在该状态下将罩52向上方移动,在喷墨记录头39的下面,喷嘴35的密闭的方式紧贴。通过泵机构使罩52内变为负压,从而从喷墨记录头39的喷嘴53吸引墨水。喷嘴53内的气泡及异物,与该墨水一起被吸引除去。
废墨盘84,用于接受从喷墨记录头39除去气泡等被称为冲洗的、来自喷墨记录头39的墨水的空喷。废墨盘84,位于压印平板42的上面,被形成在滑架38的往复移动范围内且在图像记录范围外。另外,在废墨盘84内铺设有毡,被冲洗的墨水由该毡吸收保持。通过这些维护单元,进行喷墨记录头39内的气泡及混色墨水的去除、防止干燥等维护。
如图1所示,在打印部2的筐体的正面可自由开闭地设有门7。打开门7时,在装置正面侧露出墨盒安装部,可装卸墨盒。墨盒安装部,在图中没有示出,其与墨盒对应被划分为四个容纳室,各容纳室中容纳有盛装青、品红、黄、黑各色墨水的墨盒。从墨盒安装部到滑架38,环绕与各色墨水对应的四根上述墨管41。如上所述,向搭载在滑架38上的喷墨记录头39,通过各色墨管41从安装在墨盒安装部上的墨盒供给各色墨水。
如图4所述,墨管41是合成树脂制的管,具有跟随滑架38的往复移动而弯曲的挠性。从墨盒安装部导出的各墨管41,沿装置的宽度方向引出至中央附近,由装置主体的固定夹36暂时固定。各墨管41,从固定夹36到滑架38的部分未被固定在装置主体等上,该部分跟随滑架38的往复移动姿势发生变化。另外,在图4中,省略了从固定夹36向墨盒安装部侧延伸的墨管41。
墨管41,其从固定夹36到滑架38的部分形成向滑架38的往复移动方向反转的弯曲部而环绕。换言之,墨管41以在俯视图中形成大致U字形状的方式环绕。四根墨管41,沿记录纸输送方向在水平方向上配置到滑架38上,并沿滑架38的往复移动方向延伸。另一方面,固定夹36,以使四根墨管41处于在垂直方向上重叠的状态的方式将其排列固定。固定夹36是上侧开口剖面为U字形状的部件。并且,从该开口插入各墨管41并将其在垂直方向上重叠,从而将其一体夹持。由此,从滑架38向固定夹36,将四根墨管41扭转为从水平方向的排列变为垂直方向的排列,同时四根作为整体弯曲为大致U字形状。
四根墨管41,从滑架38到固定夹36的长度大致相等。在滑架38中,配置于记录纸输送方向最上游侧的墨管41,在固定夹36中也被配置在最上游侧。并且,在上述墨管41之后配置于上游侧的墨管41,在固定夹36中被配置在该墨管41之后,也就是其下侧。反复如此,按照从滑架38中记录纸输送方向上游侧的墨管41向下游侧的顺序,将其在固定夹36中依次从最上侧向下侧配置。各墨管41的长度大致相同,并被弯曲为如下状态:按照滑架38的记录纸输送方向的排列,各墨管41的大致U字形状的弯曲部的中心在记录纸输送方向上偏移。由此,在弯曲部,四根墨管41从上侧向下侧沿倾斜方向排列,跟随滑架38而使姿势发生变化时,可减少墨管41之间的干涉。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四根墨管,但进一步增加墨管41时,也同样从滑架38上记录纸输送方向上游侧的墨管41开始,依次配置到固定夹36的上侧。
从构成控制部64(参照图8)的主基板向喷墨记录头39的喷墨头控制基板,通过扁平电缆85进行记录用信号等的传送。另外,上述主基板配置在装置正面侧(图4朝外一侧),在图4中未图示。扁平电缆85呈薄带状,用聚酯薄膜等合成树脂薄膜覆盖传送电信号的多根导线而使其绝缘,该扁平电缆85电连接主基板和喷墨头控制基板。
扁平电缆85具有跟随滑架38的往复移动而弯曲的挠性。如图4所示,扁平电缆85,从滑架38到固定夹86的部分形成向滑架38的往复移动方向反转的弯曲部而环绕。换言之,扁平电缆85,以薄带状的正反面为垂直方向,被环绕为在俯视图中形成大致U字形状。即,扁平电缆85的正反面,其垂线朝向水平方向,其表面沿垂直方向扩展。此外,扁平电缆85从滑架38伸出的方向、和墨管41伸出的方向,相对于滑架38的往复移动方向为同一方向。
固定在滑架38上的扁平电缆85的一端侧,与搭载在滑架38上的喷墨头控制基板电连接。固定在固定夹86上的扁平电缆85的另一端侧,进一步向主基板伸出而与其电连接。扁平电缆85被弯曲为大致U字形状的部分,并不固定在任意一个部件上,与墨管41同样地,跟随滑架38的往复移动姿势发生变化。如此,跟随滑架38的往复移动而姿势变化的墨管41及扁平电缆85,由转动支撑部件90支撑。另外,转动支撑部件90的端部可自由转动地支撑在轴承部91上,因此,转动支撑部件90能以该轴承部91为摆动中心进行摆动。
在墨管41及扁平电缆85的装置正面侧,在装置宽度方向上(图4的左右方向)延伸设置限制壁37。限制壁37,是具有与墨管41抵接的垂直方向壁面的壁,沿滑架38的往复移动方向竖立设置为直线状。限制壁37,从固定墨管41的固定夹36沿墨管41的延伸方向设置。限制壁37的高度被设置为可以与所有通过固定夹36而在垂直方向上排列的四根墨管41抵接的尺寸。墨管41,从固定夹36沿限制壁37延伸。该墨管41,通过与限制壁37的装置背面侧的壁面抵接,来限制向装置正面侧、也就是向从滑架38离开的方向膨胀。
固定夹36被配置在装置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附近。固定夹36,固定墨管41以使墨管41向限制壁37延伸。即,限制壁37的垂直方向的壁面、和固定夹36使墨管41延伸的方向,在俯视图中形成小于180°的钝角。墨管41具有挠性,也具有适度的硬挺度(弯曲刚性)。因此,墨管41,通过固定夹36而相对于限制壁37具有角度地进行延伸,从而压于限制壁37的壁面。这样一来,在滑架38的往复移动范围内,墨管41沿限制壁37被限制的范围变大,可以使从墨管41的弯曲部到滑架38的部分向装置背面侧、换言之向滑架38侧膨胀的区域变小。
固定夹86,被设置在装置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附近、且比固定夹36靠近弯曲内侧的位置。该固定夹86,固定该扁平电缆85以使得扁平电缆85向限制壁37延伸。即,限制壁37的垂直方向的壁面、和固定夹86使扁平电缆延伸的方向,在俯视图中形成小于180°的钝角。扁平电缆85具有挠性,也具有适度的硬挺度(弯曲刚性)。因此,扁平电缆85,通过固定夹86而相对于限制壁37具有角度地延伸,从而压于限制壁37的壁面。这样一来,在滑架38的往复移动范围内,扁平电缆85沿限制壁37被限制的范围变大,可以使从扁平电缆85的弯曲部到滑架38的部分向装置背面侧、换言之向滑架38侧膨胀的区域变小。
图6是表示喷墨记录头39的喷嘴形成面的底面图。
如该图所示,在喷墨记录头39的下表面441(喷墨面)设有喷嘴53。喷嘴53,按照青(C)、品红(M)、黄(Y)、黑(Bk)各色墨水,在记录纸的输送方向上排列设置。此外,各喷墨口53的输送方向的间距及数量,可根据记录图像的析像度等适当设定。另外,在图中,上下方向为记录纸的输送方向,左右方向为滑架38的往复移动方向。CMYBk各色墨水的喷嘴53,分别在记录纸输送方向上成列,该各色墨水的喷嘴53的列在滑架38的往复移动方向上排列。各喷嘴53的输送方向上的间距和数量,根据记录图像的析像度等适当设定。此外,也可根据彩色墨水的种类数增减喷嘴53的列数。
图7是表示喷墨记录头39的内部构成的部分放大剖视图。
如该图所示,在形成于喷墨记录头39的下表面的喷嘴53的上游侧,形成具有压电元件54的空腔55。压电元件54因施加预定的电压而变形,从而缩小空腔55的容积。通过该空腔55的容量的变化,作为墨滴从喷嘴53喷出空腔55内的墨水。
按照各个喷嘴53设置空腔55,跨布多个空腔55形成歧管(manifold)56。按照CMYBk各色墨水设置歧管56。在歧管56的上游侧配置缓冲罐57。缓冲罐57也按照CMYBk各色墨水进行设置。从墨水供给口58向各缓冲罐57供给在墨管41中流通的墨水。通过将墨水暂时存放在缓冲罐57中,捕捉在墨管41等中墨水内产生的气泡,防止气泡进入空腔55及歧管56内。在缓冲罐57内捕捉的气泡从气泡排出口59由泵机构吸引除去。从缓冲罐57供给到歧管56的墨水,由歧管56分配到各空腔55。
如此,构成墨水流路,以使从墨盒通过墨管41供给的各色墨水,经由缓冲罐57、歧管56流向空腔55。通过这种墨水流路供给的CMYBk各色墨水,通过压电元件54的变形,作为墨滴从喷嘴53喷出到记录纸上。
如图3所示,在图像记录单元24的上游侧,设有一对输送辊60及夹紧辊。在图3中,夹紧辊隐藏于其他部件而没有示出,其以压接状态配置在输送辊60的下侧。输送辊60及夹紧辊,夹持在纸张输送路径23中输送的记录纸并将其向压印平板42上输送。在图像记录单元24的下游侧设有一对排纸辊62及加速辊63。排纸辊62及加速辊63,夹持记录完毕的记录纸并将其输送到排纸盘21。输送辊60及排纸辊62,从LF马达71传递驱动力,以预定的换行宽度进行间歇驱动,以预定的换行宽度间歇地传送记录纸。输送辊60及排纸辊62的旋转同步进行。设于输送辊60上的旋转编码器76(参照图8),用光学传感器(或光遮断器)82(参照图5)检测与输送辊60一起旋转的编码盘61的图形。根据该检测信号,控制输送辊60及排纸辊62的旋转。
另一方面,推压辊361被设置为可自由旋转,且进行作用,以预定的推压力推压输送辊60。输送辊60和推压辊361之间进入了记录纸时,推压辊361退避记录纸厚度量而与输送辊60一起夹持该记录纸。由此,输送辊60的旋转力被切实地传递到记录纸。加速辊63与记录完毕的记录纸压接,因而使辊面凹凸为马刺状,以使记录到记录纸的图像不劣化。加速辊63被设置为可在与排纸辊62接近分离的方向上滑动,通过螺旋弹簧而被施力,以与排纸辊压接。记录纸进入排纸辊62和加速辊63之间后,加速辊63抵抗作用力退避记录纸厚度的量,夹持该记录纸以使其压接于排纸辊62。由此,排纸辊62的旋转力被切实地传递到记录纸。夹紧辊也相对于输送辊60同样设置,夹持记录纸使其与输送辊60压接,输送辊60的旋转力被切实地传递到记录纸。
在纸张输送路径23的上述输送辊60的上游侧配置有记录传感器(レジセンサ)95。该记录传感器95具有图3所示的检测件及未图示的光学传感器。检测件可突出陷入地设置在纸张输送路径23上。检测件,被弹性施力以使其平时突出到纸张输送路径上,通过与在纸张输送路径23上输送的记录纸抵接,而转动陷入到纸张输送路径23中。通过检测件的突出陷入,上述光学传感器接通(ON)或断开(OFF)。因此,通过记录纸使检测件突出陷入,来检测纸张输送路径23中记录纸的前端或后端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的复合机1中,LF马达71,除了作为从供纸盘20的记录纸的供纸的驱动源之外,还作为位于压印平板42上的记录纸的输送、记录完毕的记录纸向排纸盘21的排出的驱动源。即,LF马达71驱动输送辊60(参照图5),并且如上所述经由上述驱动传递机构27驱动供纸辊25(参照图3),且经由预定的动力传递机构83驱动安装有排纸辊62的排纸辊轴(参照图5)。另外,该动力传递机构83,例如可以由齿轮列构成,也可考虑组装空间的关系适当使用同步皮带。
图8是表示复合机1的控制部64的构成的框图。
控制部64,不是仅控制打印部2,而是控制包括扫描部3在内的复合机1的整体动作,由连接有扁平电缆85的主基板构成。另外,关于扫描部3的构成,由于不是本发明的主要构成,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控制部64,如图所示,作为以CPU(中央处理器)65、ROM(只读存储器)66、RAM(随机存取存储器)67、EEPROM(电可擦除只读存储器)68为主的微型计算机构成,经由总线69与ASIC(专用集成电路)70连接。
在ROM 66中存储有用于控制复合机1的各种动作的程序等。RAM 67用作暂时记录在CPU 65执行上述程序时使用的各种数据的存储区域或作业区域。此外,在EEPROM 68中存储有电源断开后也应该保持的设定、标记等。
ASIC 70,按照来自CPU 65的指令,生成与LF马达71通电的相励磁信号等。该信号,被提供给LF马达71的驱动电路72,并经由该驱动电路使驱动信号与LF马达71通电。如此进行LF马达71的旋转控制。
驱动电路72,用于驱动与供纸辊25、输送辊60、排纸辊62及清洁机构51连接的LF马达71,接收来自ASIC 70的输出信号,形成用于旋转LF马达71的电信号,LF马达71接收该电信号而旋转,LF马达71的旋转力,通过由齿轮及驱动轴等构成的公知的驱动机构,传递到供纸辊25、输送辊60、排纸辊62、及清洁机构51。即,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复合机1中,LF马达71,除了作为从供纸盘20的记录纸的供纸的驱动源之外,也作为位于压印平板42上的记录纸的输送、记录完毕的记录纸向排纸盘21的排出的驱动源。
ASIC 70,根据来自CPU 65的指令,生成与CR马达73通电的相励磁信号等。该信号被提供给CR马达73的驱动电路74,并经由该驱动电路74使驱动信号与CR马达73通电。如此进行CR马达73的旋转控制。
驱动电路74,用于驱动CR马达73,接收来自ASIC 70的输出信号,形成用于旋转CR马达73的电信号。CR马达73接收该电信号而旋转,CR马达73的旋转力,经由皮带驱动机构46传递到滑架38上,从而滑架38往复移动。如此由控制部64控制滑架38的往复移动。
驱动电路75,以预定的时序驱动喷墨记录头39。驱动电路75,根据从CPU 65输出的驱动控制顺序,接收在ASIC 70中生成的输出信号,驱动控制喷墨记录头39。该驱动电路75,搭载在喷墨头控制基板上,经由扁平电缆85从构成控制部64的主基板向喷墨头控制基板传送信号。由此,喷墨记录头39,以预定的时序对记录纸选择性地喷出各色墨水。
在ASIC 70上连接有:检测输送辊60的旋转量的旋转编码器76、进行滑架38的位置检测的线性编码器77、进行记录纸的前端及后端的检测的上述记录传感器95。滑架38,因复合机1的电源的接通,移动到导轨43、44中的一侧端部,使由线性编码器77进行的检测位置初始化。滑架38从该初始位置在导轨43、44上移动时,设在滑架38上的光学传感器35检测光栅50的图形,并将基于此的脉冲信号数作为滑架38的移动量提供到控制部64中。控制部64根据该移动量控制CR马达73的旋转,以控制滑架38的往复移动。此外,控制部64,根据记录传感器95的信号及旋转编码器76检测的编码器量,把握记录纸的前端或后端的位置,在记录纸的前端到达压印平板42的预定位置时,控制LF马达71的旋转,以按照预定的换行宽度间歇输送记录纸。该换行宽度根据作为记录条件输入的析像度等进行设定。
在ASIC 70上连接有:扫描部3、用于进行复合机1的操作指示的操作面板4、插入各种小型存储卡的插槽部5、经由个人计算机等外部信息设备和并行电缆、USB电缆进行数据的收发的并行接口(I/F)78及USB接口79等。进而,连接有用于实现传真功能的NCU(网络控制装置)80、调制解调器(MODEM)81。
图9是图5的主要部分放大透视图,是压印平板42的放大透视图。
该压印平板42,如上所述,与喷墨记录头39相向(图3中在下方)配置,支撑输送来的记录纸。如图9所示,该压印平板42整体呈薄壁的细长矩形板状。压印平板42被配置为其长度方向沿上述主扫描方向(箭头87的方向)。此外,在该图中,箭头89的方向为上述输送方向,沿该箭头89的朝向输送记录纸。
该压印平板42包括:框架100、设于框架100上的第一固定肋(rib)102(第一介质支撑部)及第二固定肋103(第二介质支撑部)、可滑动地设在框架100上的可动支撑部88、以及如后所述滑动驱动该可动支撑部88的连动机构105。
框架100,例如由合成树脂或钢板构成,构成压印平板42的骨架。该框架100的剖面形状大致形成为C形(所谓沟道形)。在框架100的主扫描方向两端分别设有卡钉(bracket)106、107。该卡钉106、107与框架100一体形成。框架100,经由该卡钉106、107扣合固定在复合机1上。
在框架100的一端部侧(图9中朝外一侧)设有驱动机构安装部108。该驱动机构安装部108,与框架100一体形成,具有与框架100的上表面连续的上板110。该上板110呈矩形状,支撑后述的连动机构105。
在框架100的上表面109上设有上述第一固定肋102及第二固定肋103。具体地说,第一固定肋102被设于上述上表面109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端部,向上方(喷墨记录头39侧)突出。此外,第二固定肋103被设于上述上表面109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端部,向上方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如该图所示,第一固定肋102及第二固定肋103,分别在输送方向上分割为二,但它们也可以一体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上表面109上设有多个第一固定肋102,各第一固定肋102在主扫描方向上并列设置。同样地,在上述上表面109上设有多个第二固定肋103,其在主扫描方向上并列设置。通过如此设置第一固定肋102及第二固定肋103,在第一固定肋102和第二固定肋103之间形成沟槽116。该沟槽116,如该图所示,沿上述主扫描方向延伸,并向上述输送方向扩展。该沟槽116的宽度尺寸117与上述喷墨记录头39的尺寸对应。具体地说,该沟槽116的宽度尺寸117,被设定为比喷墨记录头39的喷墨区域118(参照图6)大。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该图所示,一个第一固定肋102和一个第二固定肋103夹着上述沟槽116在输送方向(箭头89的方向)上相向。此外,对第一固定肋102的角部进行倒角加工,形成一对倾斜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固定肋102的输送方向两侧的角部形成倾斜面,但至少在输送方向上游侧的角部形成倾斜面即可。同样地,对第二固定肋103的角部也进行倒角加工,形成一对倾斜面。对第二固定肋103也在输送方向两侧的角部形成倾斜面,但至少在输送方向上游侧的角部形成倾斜面即可。
在上述框架100的上表面109上设有多个狭缝119。如该图所示,各狭缝119沿输送方向从上述上表面109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端部向下游侧端部延伸,且在扫描方向上并列设置。各狭缝119在相邻的第一固定肋102之间和相邻的第二固定肋103之间架设或连续。上述可动支撑部88嵌入该狭缝119中,并从该狭缝119向上方突出。
图10是可动支撑部88的放大透视图。此外,图11是从压印平板42的底面侧看的可动支撑部88的放大透视图。进而,图12是上述连动机构105的放大透视图。
可动支撑部88,如图10及图11所示,具有形成为箱状的底座120、和在其上设置的肋121(可动肋)。该肋121被形成为薄壁板状,从压印平板42突出(参照图9)。该可动支撑部88由合成树脂或金属构成。底座120整体形成为细长的板状,但其剖面形状形成为C形。底座120,如图9所示从上述框架100的下侧向内侧嵌入。如图10所示,在底座120的主扫描方向的两端部可自由转动地设有滑动辊93。该滑动辊93可相对于上述框架100顺畅地转动。因此,底座120可在上述框架100的内侧在输送方向(图9、图10中箭头89的方向)顺畅地滑动。
在该底座120的上面设有上述肋121。该肋121与底座120一体形成。肋121被形成为三角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底座120的上面竖立设置有多个肋121。这些肋121被设在底座120的上面,沿主扫描方向(图10中箭头87的方向)以预定间隔排列。该预定间隔与上述狭缝119(参照图9)的间距对应。因此,各肋121,插通设在框架100上的狭缝119,并从框架100的上表面109向上方突出。
构成可动支撑部88的肋121,如上所述被形成为三角形状,因此换言之,肋121的角部122、123,与第一固定肋102及第二固定肋103同样地进行了倒角加工,构成相对于上述输送方向倾斜的倾斜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肋121的输送方向两侧的角部122、123上形成上述倾斜面,但至少在输送方向上游侧的角部122上形成上述倾斜面即可。该第一固定肋102及第二固定肋103,可与上述框架100一体形成。
连动机构105,如上所述用于使可动支撑部88在输送方向上滑动。该连动机构105介于排纸辊轴92和可动支撑部88之间。通过设置连动机构105,可动支撑部88与排纸辊轴92连动。可动支撑部88跟随该记录纸移动,而始终对在压印平板42上输送的记录纸的端部进行支撑。具体地说,将记录纸输送到压印平板42的框架100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端部94(参照图9)时,上述肋121移动以迎上,其后伴随记录纸的输送以支撑着该记录纸的端部的状态向输送方向下游侧滑动。
如图12所示,连动机构105具有:经由动力传递机构124以排纸辊轴92为驱动源而被旋转驱动的旋转板125;配置在旋转板125和可动支撑部88之间、将旋转板125的旋转运动转换为可动支撑部88的并进运动的杆部件126(未图示)。
图13是旋转板125的放大透视图。此外,图14是旋转板125的底面图。
如图12及图13所示,旋转板125被形成为圆盘状,可由树脂或金属构成。旋转板125具有圆形的旋转板部141、和竖立设置在该旋转板部141的上表面中央的圆筒轴127。该圆筒轴127可旋转地支撑在压印平板42的框架100上。具体地说,例如在上述框架100上竖立设置旋转中心轴(未图示)。此时,该旋转中心轴向垂直于上述主扫描方向及上述输送方向双方的方向延伸。并且,在该旋转中心轴上可自由旋转地嵌合上述圆筒轴127。但也可以通过直接将上述圆筒轴127嵌入到框架100中,来构成该旋转板125的旋转中心轴。在该旋转板125的上表面竖立设置有肋128、129。肋129的剖面形状被形成为矩形,并形成为以轴127为中心的圆环状。此外,肋128的剖面形状也被形成为矩形,并以轴127为中心形成为圆环状以围绕肋129。
旋转板125,经由后述的动力传递机构124以箭头130的方向为正转方向进行正转或反转。如图13所示,在肋128中设有大致V字状的沟槽131。由该沟槽131形成两个壁面。一个是正转限制面132,沿上述轴127的轴方向、即垂直于旋转板125的旋转方向的方向延伸;另一个是反转容许面133,从正转限制面132的下边缘向肋128的圆周方向正转侧延伸,同时与该肋128的上表面137相连。此外,在肋129中也设置大致V字状的沟槽134,通过该沟槽134形成两个壁面。一个是反转限制面135,沿上述轴127的轴方向、即垂直于旋转板125的旋转方向的方向延伸;另一个是正转容许面136,从反转限制面135的下边缘向肋129的圆周方向反转侧延伸,同时与该肋129的上表面138相连。并且,在这些沟槽131及沟槽134中分别扣合后述的锁定部件139及锁定部件140,由此限制或容许旋转板125的正转及反转。
如图11及图14所示,在旋转板125的反面142设有导向槽143。该导向槽143形成为描绘预定的轨迹曲线。具体地说,在图14中设定以上述圆筒轴127的中心为原点的极座标系、且在该图中设定沿上述反面142向水平方向延伸的假想轴144时,沿着满足R=kθ(k为常数)的轨迹曲线形成上述导向槽143。此时,从原点朝向假想轴144的左侧方向的角度为θ=0,顺时针方向是θ的正方向。即,该轨迹曲线描绘阿基米德螺旋,到原点和导向槽143的中心的距离R和上述角度θ是线性关系。而在本实施方式中,满足R=kθ的轨迹曲线是0°(度)≤θ≤180°的范围,在该范围形成的轨迹曲线被配置为以上述假想轴144为中心左右对称(该图中为上下对称)。因此,沿着以上述假想轴144为基准上下对称地形成的阿基米德螺旋形成上述导向槽143。
如图11所示,上述杆部件126形成为细长的棒状,被安装在上述可动支撑部88的底座120上。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杆部件126,作为连动机构105的构成部件起作用,并且兼用作使可动支撑部88与旋转板125扣合的扣合部。具体地说,将杆部件126的前端部145嵌合到上述底座120的反面侧,将杆部件126的基端部146嵌合到上述旋转板125的导向槽143中。该杆部件126,其中间部147支撑在压印平板42的框架100上。在该图中,杆部件126和压印平板42的框架100的支撑结构没有示出,但例如可以采用在设于框架100的支撑轴(未图示)上可自由转动地嵌合上述中间部147的结构。
杆部件126的基端部146,通过嵌合到旋转板125的导向槽143中,可以仅在该导向槽143的长度方向上位移。另一方面,杆部件126的前端部145,通过嵌合到上述底座120上,可仅在主扫描方向上位移。因此,通过旋转板125旋转,杆部件126的基端部146被上述导向槽143引导,同时该杆部件126以中间部147为摆动中心进行摆动。其结果,杆部件126的前端部145以上述中间部147为摆动中心进行摆动。该前端部145可相对上述底座120在主扫描方向上位移,因此通过杆部件126的前端部145摆动,上述底座120在输送方向上滑动。
此时,杆部件126的前端部145的位移量,是杆部件126的基端部146的位移量的预定倍数。具体地说,该倍率与从上述中间部147到上述前端部145的距离、和从上述中间部147到上述基端部146的距离的比率对应,因此,上述前端部145的位移量是将上述基端部146的位移量放大到上述预定倍数的量。即,通过设置该杆部件146,将上述旋转板125的旋转量以上述预定倍率转换为上述底座120的输送方向的位移量。
如图12所示,动力传递机构124具有设于排纸辊轴92上的转矩限制器148、和齿轮149~151。转矩限制器148具有:设于排纸辊轴92上的凸缘153、经由摩擦板152(典型的为无纺布)与凸缘153抵接的推压板154、以及使该推压板154与摩擦板152一起对凸缘153弹性施力的螺旋弹簧155。通过该螺旋弹簧155将推压板154推压向凸缘153时,在两者之间产生预定的摩擦力,通过该摩擦力在两者之间进行动力传递。换言之,通过限制上述推压板154和上述凸缘153之间传递的转矩、并将上述螺旋弹簧155的弹力设定得较大,而使被限制的转矩变大。
在该图虽未明确图示,但在推压板154的外周面形成齿,该齿与齿轮149啮合。因此,推压板154旋转时齿轮149也旋转。齿轮150和齿轮149啮合,进而齿轮151和齿轮150啮合。而齿轮150和齿轮151构成锥齿轮列,其旋转中心轴垂直。如图11所示,该齿轮151的外周面与上述旋转板125的外周面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通过齿轮151和旋转板125接触而产生的摩擦力,在两者之间进行转矩传递。当然也可在齿轮151及旋转板125双方形成齿,两者构成平齿轮列进行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限制上述旋转板125的旋转的旋转限制机构156。如图12所示,该旋转限制机构具有:上述锁定部件139及锁定部件140;螺旋弹簧157(弹性部件),进行弹性施力,以使锁定部件139与旋转板125扣合;和抵接部件158,通过与在主扫描方向上滑动的喷墨记录头39抵接,如后述那样改变锁定部件140的姿势。
锁定部件139被形成为曲柄状,其基端部由支撑轴159支撑。锁定部件139的基端部可自由转动地支撑在支撑轴159上,因此,锁定部件139能以支撑轴159为摆动中心在箭头160的方向上旋转俯仰。在锁定部件139的前端部设有扣合爪161。该扣合爪161的外形形状被形成为楔状,其嵌合到旋转板125的沟槽131内。
锁定部件139以支撑轴159为中心摆动,因此锁定部件139可以在以下两个姿势之间发生姿势变化:倒伏在旋转板125侧,将扣合爪161嵌合到上述沟槽131中的姿势(旋转限制姿势);和从旋转板立起,使扣合爪161从上述沟槽131脱出的姿势(旋转容许姿势)。由于设有上述螺旋弹簧155,因此锁定部件139始终被向旋转限制姿势侧施力。
因此,在上述扣合爪161扣合于上述沟槽131的状态下,在旋转板125要正转时,扣合爪161和上述正转限制面132(参照图13)在正转方向上抵接,因此旋转板125的正转被限制。另一方面,即使在上述扣合爪161与上述沟槽131嵌合的状态下,旋转板125反转时,扣合爪161也可以沿上述反转容许面133(参照图13)滑动。扣合爪161沿上述反转容许面133滑动,从而锁定部件139抵抗上述螺旋弹簧155的弹力而向旋转容许姿势侧变化。由此,扣合爪161到达旋转板125的肋128的上表面137,并伴随旋转板125的旋转在该上表面137上滑动。
此外,锁定部件140被形成为四棱柱状。在图12中虽未图示,但在锁定部件140的下端部形成有扣合爪。该扣合爪也和上述锁定部件139的扣合爪161同样被形成为楔状,与设于旋转板125的肋129上的沟槽134嵌合。锁定部件140被设置为在该图中可沿上下方向滑动,并由螺旋弹簧162始终向下方弹性施力。即,设于锁定部件140上的扣合爪,总是与旋转板125扣合而限制旋转板125的反转,但容许旋转板125的正转。
抵接部件158与锁定部件139的基端部连接。因此,抵接部件158能以上述支撑轴159为中心与锁定部件139一起转动。抵接部件158的前端部164被形成为向上方延伸的臂状,在上述喷墨记录头39的滑架38(参照图5)沿主扫描方向滑动时与该前端部164抵接。此外,上述螺旋弹簧157与抵接部件158连接,与该抵接部件158一起如上所述对锁定部件139弹性施力。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复合机1中图像记录的顺序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复合机1中,可通过操作上述操作面板4(参照图1)选择图像记录的方式。即,可通过用户操作操作面板4,任意地选择所谓有边记录或无边记录。通过操作面板4设定记录方式后,从ASIC 70(参照图8)向CPU 65发送用于指示记录方式的信号。CPU 65接收该信号,对上述驱动电路74及驱动电路75发出用于驱动CR马达73及记录头39的命令。具体地说,设定为无边记录时,驱动上述CR马达73,以使上述滑架38(参照图5)推压上述抵接部件158。
图15是表示进行无边记录时记录纸的输送及可动支撑部88的滑动的时序的时序图。在该图中,横轴表示时间的经过。此外,在该图中,线图167及线图173分别表示输送来的记录纸前端及后端位置的位移,线图170表示可动支撑部88的位移。进而,在该图中,线图169及线图168分别表示抵接部件158的位移及LF马达71的驱动时序。图16是按从(a)到(d)的顺序表示记录纸输送时可动支撑部88的位移的图。在该图中,表示了从由输送辊60将记录纸定位后到对该记录纸的记录结束的动作时序,省略了从供纸盘20输送的记录纸到输送辊60的动作。
进行图像记录时,首先,为了向纸张输送路径23输送放置在供纸盘20上的记录纸,控制部64驱动LF马达71以旋转供纸辊25。供纸时,LF马达71被反转驱动,通过传递该驱动,供纸辊25向输送记录纸的方向旋转,输送辊60及排纸辊62向与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从供纸盘20输送到纸张输送路径23的记录纸,以沿着纸张输送路径23从下方向上方反转的方式进行输送,其前端与记录传感器95抵接,进而通过输送与输送辊60及夹紧辊抵接。输送辊60向与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因此对记录纸在其前端与输送辊60及夹紧辊抵接的状态下进行定位处理。该定位位置在图15中用参照标号174表示。记录纸的定位处理结束后,控制部64正转驱动LF马达71。由此,定位处理后的记录纸被输送辊60及夹紧辊夹持,如线图167所示在压印平板42上输送。
通过反转LF马达71,使排纸辊62向与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该旋转经由旋转传递机构124传递到旋转板125。旋转板125位于初始位置时,即锁定部件140与沟槽134扣合时,限制旋转板125的旋转。因此,通过转矩限制器148,在停止了旋转板125的反转的状态下仅反转排纸辊轴92。此外,若旋转板125不在初始位置,则锁定部件140没有与沟槽134扣合,因此排纸辊62的旋转通过旋转传递机构124传递到旋转板125,旋转板125反转。并且,旋转板125反转到初始位置时,锁定部件140与沟槽134扣合,如上所述限制旋转板125的反转,仅反转排纸辊轴92。另外,这种LF马达71的反转驱动,作为在初始位置对旋转板125进行初始化的动作,可以设定为在复合机1的电源接通时或解除错误后进行。此外,通过使旋转板125位于初始位置,使锁定部件139与沟槽131扣合,也限制了旋转板125的正转。
进行无边记录时,跟随记录纸的输送,可动支撑部88滑动。详细地说,记录纸被配置在上述初始位置174(参照图15)时,如图16(a)所示,可动支撑部88位于压印平板42的中央,杆部件126的基端部146被配置在旋转板125的导向槽143的预定位置、即图14中参照标号165所示的位置。另外,该参照标号165所示的位置,是指通过上述圆筒轴127的中心并与假想轴144垂直的假想轴172与导向槽143交叉的位置。图16(a)中可动支撑部88、旋转板125及杆部件126的相对位置关系是这些各部件的初始位置。
如上所述,以输送辊60为基准将记录纸的前端定位后,如图15的线图168所示以正转方式间歇驱动LF马达71,将记录纸输送到压印平板42上的记录位置。其后,如线图169所示,还以预定的时序驱动CR马达73。由此,滑架38(参照图5)在主扫描方向上滑动,与旋转限制机构156的抵接部件158(参照图12)抵接。此时的滑架38的滑动量的控制、即CR马达73的驱动控制,由上述控制部64进行。
如图12所示,由滑架38在主扫描方向上推压抵接部件158时(图15中为ON),锁定部件139以支撑轴159为中心转动,变为旋转容许姿势。即,扣合爪161从旋转板125脱离,旋转板125可以正转(以圆筒轴127为中心顺时针旋转)。如上所述,通过LF马达71使排纸辊轴92沿输送方向旋转时,该旋转经由动力传递机构124传递到旋转板125,该旋转板125正转。其结果,可动支撑部88如图15的线图170所示位移,可动支撑部88、旋转板125及杆部件126的相对位置关系按图16(b)~(d)的顺序变化。以下进一步对可动支撑部88的移动进行详细讲述。
可动支撑部88,在初始时位于第一固定肋102和第二固定肋103之间(参照图9),但如图15中线图170所示,在将记录纸的前端向压印平板42的框架100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端部输送时,可动支撑部88向输送方向上游侧移动而迎上该记录纸。具体地说,通过LF马达71的正转,向输送辊60输送方向旋转而向压印平板42传送记录纸,并且驱动传递该LF马达71的正转而使旋转板125正转。此时的旋转板125的旋转方向,在图14及图16中为顺时针方向。旋转板125正转时,杆部件126的基端部146的位置165,沿图14中箭头171的方向相对移动。即,上述基端部146的位置165和圆筒轴127的距离,随着旋转板125的旋转而逐渐变小。因此,如图16(b)所示,杆部件126以中间部147为摆动中心进行摆动,其结果使可动支撑部88向上述输送方向上游侧移动。旋转板125的旋转角度达到90°后,可动支撑部88被配置在进入到相邻的第一固定肋102之间的位置(第一位置),迎上记录纸。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在记录纸的前端到达压印平板42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端部前,可动支撑部88移动到与该输送方向上游侧端部对应的第一位置上。因此,可动支撑部88的肋121由记录纸从上方覆盖。
其后,如该图所示,交替重复由滑架38的滑动引起墨滴喷出、及按照预定换行宽度输送与设定的析像度对应的记录纸,在该记录纸上进行图像记录。即,如图15的线图168所示,以正转方式间歇驱动LF马达71,按照预定的换行宽度间歇地传送记录纸。与LF马达71的驱动连动地使旋转板125旋转,因此通过如上所述间歇地传送记录纸,旋转板125也可与之同步按照预定的旋转角度间歇旋转。杆部件126的基端部146的位置165,进一步向图14中箭头171的方向移动,旋转板125的旋转角度达到360°时回复到上述初始位置。即,旋转板125的旋转角度超过90°而在270°以下的范围内,上述基端部146的位置165和圆筒轴127的距离,伴随旋转板125的旋转而逐渐变大。因此,如图16(b)~(d)所示,杆部件126以中间部147为摆动中心进行摆动,其结果,使可动支撑部88向上述输送方向下游侧移动。旋转板125的旋转角度达到270°时,可动支撑部88被配置在进入到相邻的第二固定肋103的位置(第二位置)。进而通过旋转板125旋转,上述基端部146的位置165和圆筒轴127的距离,伴随旋转板125的旋转而逐渐变小。因此,杆部件126以中间部147为摆动中心进行摆动,使可动支撑部88向上述输送方向上游侧移动。旋转板125的旋转角度达到360°时,可动支撑部88回复到上述初始位置。
旋转板125这样旋转时,如图12所示,扣合爪161在肋128的上表面137上滑动。因此,旋转板125的旋转角度达到360°时,由螺旋弹簧157施力的扣合爪161再次嵌入到旋转板125的沟槽131(参照图13)中,限制旋转板125的正转。旋转板125的正转被限制时,动力传递机构124停止,但由于设有转矩限制器148,因此LF马达71的驱动力被传递到输送辊60及排纸辊轴92。因此,可确保记录纸的顺畅的输送。
在确保了记录纸的顺畅输送的状态下,记录纸如图15所示以预定的换行宽度间歇地被输送,继续进行图像记录。此时,如该图中线图170所示,可动支撑部88停止在上述初始位置。而如线图173所示,伴随记录纸的输送,该记录纸的后端接近压印平板42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端部。记录纸的后端由记录传感器95检测到。根据该检测信号,控制部64进行CR马达73的驱动控制,由此,如图15的线图169所示,使滑架38在主扫描方向上滑动而与上述抵接部件158(参照图12)抵接(图15的“ON”)。
由滑架38在主扫描方向上推压抵接部件158时,如上所述,锁定部件139以支撑轴159为中心转动,扣合爪161从旋转板125脱离。由此,旋转板125可以正转(以圆筒轴127为中心顺时针旋转),其结果,可动支撑部88如图15的线图170所示发生位移,可动支撑部88、旋转板125及杆部件126的相对位置关系再次按照图16(b)~(d)的顺序变化。即,记录纸的后端到达压印平板42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端部前,通过LF马达71的间歇驱动,间歇地将可动支撑部88移动到与该输送方向上游侧端部对应的第一位置。另外,此时可动支撑部88的肋121也由输送来的记录纸从上方覆盖。其后,如该图所示,交互地重复由滑架38的滑动引起墨滴喷出、及按照预定的换行宽度输送与设定的析像度对应的记录纸,继续进行向该记录纸的图像记录。与LF马达71的驱动连动地使旋转板125旋转,因此通过如上所述间歇地驱动LF马达71,旋转板125也与之同步按照预定的旋转角度间歇地旋转。该状态下肋121以支撑着记录纸的状态向输送方向下游侧滑动。
旋转板125旋转一周后,再次将由螺旋弹簧157施力的扣合爪161嵌入到旋转板125的沟槽131(参照图13)中,限制旋转板125的正转,并且可动支撑部88、旋转板125及杆部件126的相对位置关系回复到初始位置。并且,对该记录纸的图像记录结束后,以正转方式连续驱动LF马达71,将该记录纸排出到排纸盘21(参照图3)。另外,此时旋转板125的旋转被限制,但排纸辊62通过上述转矩限制器148(参照图12)顺畅地旋转。
此外,通过操作上述操作面板4将图像记录的方式设定为有边记录时,上述滑架38不会与上述抵接部件158抵接。因此,上述可动支撑部88并不像上述那样滑动,而使停止在上述初始位置。另外,在进行有边记录时,优选设定为在供纸前使LF马达71反转。此时,如上所述,即使锁定部件140没有与旋转板125扣合,通过旋转板125反转,锁定部件140也必然嵌入到旋转板125的沟槽134中,切实地进行初始化。
在本实施方式的复合机1中,输送到压印平板42上的记录纸由该压印平板42支撑,在主扫描方向上使喷墨记录头39滑动,同时喷出墨滴,从而在记录纸上记录图像。该记录纸在记录图像的同时还沿输送方向进行输送,而此时,如图9及图15所示,可动支撑部88以支撑着记录纸的状态沿输送方向滑动。
如图12所示,通过旋转板125的旋转驱动该可动支撑部88,而该旋转板125以圆筒轴127为中心旋转,该圆筒轴127垂直于压印平板42的上表面109。即,旋转板125在配置成与压印平板42的上表面109平行的状态下旋转。旋转板125有效且紧凑地配置在压印平板42的附近,其结果,可实现图像记录单元24的小型化,进而可实现复合机1的紧凑化设计。
如图16所示,杆部件126与旋转板125的导向槽143扣合,因此伴随旋转板125的旋转,杆部件126的前端部145在压印平板42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端部和输送方向下游侧端部之间,沿该输送方向移动。即,可动支撑部88跟随记录纸而顺畅地滑动,该记录纸的端部总是由可动支撑部88支撑,记录纸不会相对于输送方向弯曲。因此,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在第一固定肋102和第二固定肋103之间形成沟槽116(参照图9),记录纸也不会向该沟槽116侧下垂,记录纸和喷墨记录头39的距离保持恒定。其结果,实现了对记录纸的高画质记录。
并且,可动支撑部88以LF马达71为驱动源进行滑动,因此可进一步使可动支撑部88顺畅地滑动。因此,具有可实现对记录纸的更高画质记录的优点。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支撑部88与由LF马达71驱动的排纸辊轴92连动。一般在喷墨记录装置中,输送辊被配置在记录头的附近,从输送辊60到排纸辊62的动力传递机构83、清洁机构51等,必须相对于这些输送辊60及喷墨记录头39保持预定的几何学位置关系。因此,假设上述可动支撑部88从与喷墨记录头39靠近配置的输送辊60获得驱动力,则根据上述几何学位置关系难以进行图像记录单元24的设计,机构也变得复杂。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复合机1中,上述可动支撑部88从在空间上宽裕的排纸辊62侧得到驱动力,因此机构被简单化,也可以进一步实现复合机1的紧凑设计。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驱动可动支撑部88的手段,采用形成为圆盘状的旋转板125,因此可动支撑部88的驱动结构极为简单,并且也可将用于使旋转板125旋转的机构设计得紧凑。因此,可以实现图像记录单元24的进一步小型化。
进而,由于在旋转板125上形成上述形状的导向槽143,因此如图16所示,可动支撑部88滑动,以暂时向输送方向上游侧迎上记录纸,其后伴随记录纸的输送向输送方向下游侧滑动。由此,记录纸的端部总是由可动支撑部88支撑,因此该记录纸和喷墨记录头39的距离较为确切地保持恒定。因此,可实现对记录纸的更高画质的记录。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导向槽143的形状呈阿基米德螺旋状,因此杆部件126的前端部145,对应于旋转板125的旋转而从该旋转板125的中心向径向移动(参照图16)。具体地说,旋转板125的旋转角度和上述前端部145的移动量如上所述存在线性关系,因而与以恒定速度旋转的旋转板125对应地,即与按照预定的换行宽度间歇输送的记录纸同步地,可动支撑部88以恒定速度顺畅地跟随记录纸的输送。因此,例如进行高析像度记录时,记录纸的进给量(即换行宽度)被设定得较小,但与之对应,旋转板以较小的旋转角度间歇地旋转。另一方面,进行低析像度记录时,记录纸的换行宽度被设定得较大,但与之对应,旋转板125的旋转角度变大,可动支撑部的移动量也变大。由此具有以下优点:记录纸更为切实地由可动支撑部88支撑,更为准确地维持其与喷墨记录头39的距离。
另外,例如上述导向槽143的形状不是阿基米德螺旋时,上述旋转板125有时与记录纸的换行宽度无关地,总是以恒定的旋转速度进行旋转。这并不会直接产生某些问题,但由于旋转板125以恒定速度旋转,存在可动支撑部88超过输送的记录纸的可能,此时,例如可以设定为以记录纸每换行预定次数进行一次的比率使可动支撑部88的滑动停止。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4及图16所示,按照上述阿基米德螺旋形成的导向槽143,以假想轴144为基准对称形成,因此可动支撑部88从初始位置(图16(a))滑动,以暂时向输送方向上游侧迎上记录纸,直接连续地伴随记录纸的输送以支撑着该记录纸的端部的状态向输送方向下游侧滑动,进而再直接连续地返回输送方向上游侧,回到上述初始位置。因此,可动支撑部88总是准确地配置在上述初始位置。这即意味着,即使在多张记录纸上进行连续记录时,也不需要分别对各记录纸进行上述初始化。因此具有高速进行连续记录的优点。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可起到如下的作用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输送到压印平板42上的记录纸,首先由第一固定肋102支撑,进而通过上述沟槽116输送到第二固定肋103侧。该沟槽116,特别在进行无边记录时,可接住越过记录纸的边缘从喷墨记录头39喷出的墨滴。在该沟槽116的底部,例如铺设有片状的海绵等墨水吸收材料,由此可切实地吸收到达沟槽116内的墨滴。
如上所述,可动支撑部88通过支撑记录纸而由该记录纸覆盖,因此对记录纸喷出的墨滴不会附着到可动支撑部88上。因此连续在记录纸上记录图像时,即使在将与该记录纸连续的下一张记录纸配置到可动支撑部88上时,也不会产生墨水弄脏该记录纸的反面的问题。
进而,由于由可动支撑部88支撑记录纸,因此可将上述沟槽116的宽度尺寸117设定得较大。由此,可以实现喷墨记录头39的大型化,而且,即使使喷墨记录头39大型化,上述沟槽116也可覆盖该喷墨记录头39的喷墨区域118的整体。其结果,具有还能实现无边记录的高速化的优点。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沟槽116的宽度尺寸117(参照图9)被设定为比喷墨记录头39的喷墨区域118(参照图6)大。由此,即使没有将记录纸配置在压印平板42上时,从喷墨记录头39的所有喷嘴53喷出墨滴,这所有的墨滴均会被上述沟槽116接住。因此,进行无边记录时,可从喷墨记录头39的所有喷嘴53喷出墨滴而向记录纸的端部进行图像记录。即,高速进行无边记录,并且对于来自所有喷嘴53的墨滴喷出不需要复杂的控制。
换言之,假设上述沟槽116的宽度尺寸117比喷墨记录头39的喷墨区域118小,则在记录纸的输送方向的前端部分进行无边记录时,必须仅从喷墨记录头39的上游侧的喷嘴53喷出墨滴,并伴随该记录纸的输送依次从下游侧的喷嘴53也喷出墨滴,需要喷墨记录头39的复杂控制,与之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复合机1中,不需要这种复杂控制,如上所述可以通过从所有喷嘴53喷出墨滴来进行对记录纸端部的无边记录。即,对于来自喷嘴53的墨滴喷出不需要进行复杂的控制,即可高速地进行无边记录。
进而,上述喷嘴53的剖面形状未必是正圆,而且有时会在喷嘴53内附着有微细的灰尘,因此,存在墨滴不能笔直地从喷嘴53喷出、而沿少许倾斜方向喷出的情况。在该情况下,由于上述沟槽116的宽度尺寸117被设定得比喷墨记录头39的喷墨区域118大,因此墨滴不会附着到沟槽116的外部。其结果,切实地防止了记录纸的反面被墨水弄脏。
特别是,支撑记录纸的部件是第一固定肋102、第二固定肋103及肋121,因此支撑记录纸的部件的结构极为简单,并且各肋和记录纸的接触面积较小。因此,记录纸的输送阻力较小,可更顺畅地输送记录纸。此外,对可动支撑部88的肋121的角部122、123进行倒角加工(参照图9),在该角部122、123形成倾斜面。由此,即使在通过了第一固定肋102的记录纸的端部与上述角部122抵接的情况下,该记录纸的端部也可顺畅地被引导到可动支撑部88上。因此,不会因为设有可动支撑部88而妨碍记录纸的顺畅输送。此外,如上所述,对第一固定肋102及第二固定肋103的各个角部进行倒角加工,该部分作为倾斜面构成。因此,即使在输送中的记录纸与第一固定肋102及第二固定肋103的角部抵接的情况下,也不会妨碍记录纸的顺畅输送。
如图16所示,与旋转的旋转板125扣合的杆部件126,将旋转板125的旋转量以预定的倍率转换为上述可动支撑部88的输送方向的位移量。由此,可动支撑部88与记录纸的输送同步地进行滑动(参照图15),并且旋转板125的旋转量被放大转换为输送方向的位移量,因此旋转板125变得小型化。其结果,可以实现复合机1的更紧凑化设计。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锁定部件139总是与旋转板125扣合,因此除了进行无边记录以外,可动支撑部88不会跟随记录纸滑动。这种情况下,可动支撑部88被配置在第一固定肋102和第二固定肋103之间,因此会抑制在压印平板42上输送的记录纸进入到沟槽116内。并且,上述锁定部件139,在进行无边记录时从旋转板125脱离,因此,可自由地变更设定无边记录或有边记录中的任意一种。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17是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复合机1的主要部分放大透视图,是压印平板42及可动支撑部176的放大透视图。
本变形例的可动支撑部176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可动支撑部88不同之处在于,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在可动支撑部88上设有杆部件126,经由该杆部件126将可动支撑部88与旋转板125连接,与之相对,在本变形例中,在可动支撑部176上设有扣合销175(扣合部),该扣合销175嵌入到旋转板125的导向槽143中;以及因此旋转板125的圆筒轴127沿主扫描方向(箭头87的方向)延伸,包含用于驱动该旋转板125的齿轮151的动力传递机构124的几何结构被改变。另外,对于其他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
即,在本实施例中,旋转板125的扣合面142(上述实施方式中为“反面”)大致与压印平板42的上表面109垂直,在可动支撑部176的侧面突出设置的扣合销175与设于旋转板125的扣合面142上的导向槽143嵌合。并且,该扣合销175可沿导向槽143滑动。因此,在本变形例中,通过旋转板125旋转,可动支撑部176经由上述扣合销175滑动,切实地通过肋121支撑在压印平板42上输送的记录纸。并且,可动支撑部176经由上述扣合销175滑动,因此具有使驱动可动支撑部176的连动机构105的结构变得简单的优点。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8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复合机1的压印平板42的放大透视图。图19是该压印平板42的主视图。此外,图20及图21分别是图19中XX向视图及XXI向视图。进而,图22是从压印平板42的底面侧看的透视图,图23是压印平板42的底面图。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压印平板42、可动支撑部88及连动机构105详细讲述。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复合机1中,对于后述的压印平板42、可动支撑部88及连动机构105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该压印平板42也与喷墨记录头39相向(在图3中为下方)配置,支撑输送来的记录纸(参照图3及图5)。如图18所示,该压印平板42整体呈薄壁的细长矩形板状。压印平板42被配置为其长度方向沿着上述主扫描方向。此外,在该图中,箭头101的方向为上述输送方向,沿着该箭头的朝向输送记录纸。
该压印平板42具有框架100、设于框架100上的第一固定肋102及第二固定肋103。并且,在该压印平板42上设有:可滑动地设于框架100上的可动支撑部88、以及如后述那样滑动驱动该可动支撑部88的连动机构105。
框架100,例如由合成树脂或钢板构成,构成压印平板42的骨架。该框架100的剖面形状形成为大致C形。在框架100的基端及前端分别设有卡钉106、107。该卡钉106、107与框架100一体形成。框架100经由这些卡钉106、107扣合固定在复合机1上。
在框架100的基端设有连动机构安装部108。如图18及图22所示,该连动机构安装部108设于框架100的基端,具有向框架100的上表面109侧延伸设置的上板177、及设于框架100的下表面侧的下板178。上板177及下板178均呈矩形状,与框架100一体形成。下板178用于支撑后述的连动机构105。
在框架100的上表面109上设有第一固定肋102及第二固定肋103。第一固定肋102设于上述上表面109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端部,向上方(喷墨记录头39侧)突出。此外,第二固定肋103设于上述上表面109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端部,并向上方突出。如图18所示,第一固定肋102及第二固定肋103,由矩形的薄壁板状部件构成,它们竖立设置于上述上表面109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上表面109上设有多个第一固定肋102,各第一固定肋102排列在主扫描方向上。同样地,在上述上表面109上设有多个第二固定肋103,它们排列在主扫描方向上。通过这样设置第一固定肋102和第二固定肋103,而在第一固定肋102和第二固定肋103之间形成沟槽116。该沟槽116,如图18及图19所示,沿上述主扫描方向延伸,且向上述输送方向扩展。该沟槽116的宽度尺寸117,与喷墨记录头39的尺寸对应,被设定为比喷墨记录头39的喷墨区域118(参照图6)宽。
如图19所示,一个第一固定肋102和一个第二固定肋103,夹着上述沟槽116在输送方向(箭头101的方向)上相向。此外,如图18所示,第一固定肋102的角部112、113,进行倒角加工,形成一对倾斜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固定肋102的输送方向两侧的角部112、113形成上述倾斜面,但至少在输送方向上游侧的角部112上形成上述倾斜面即可。同样地,对第二固定肋103的角部114、115进行倒角加工,形成一对倾斜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固定肋103的输送方向两侧的角部114、115上形成上述倾斜面,但至少在输送方向上游侧的角部114形成上述倾斜面即可。
在上述框架100的上表面109上设有多个狭缝119。如图18所示,该狭缝119沿输送方向从上述上表面109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端部延伸到下游侧端部。各狭缝119以架设在相邻的第一固定肋102之间和相邻的第二固定肋103之间的方式连续形成。上述可动支撑部88从下方嵌入到狭缝119中,并从该狭缝119向上方突出。
可动支撑部88,如图22所示,具有形成为箱状的底座120、和由矩形的薄壁板状部件构成的肋121。可动支撑部88可由合成树脂或金属构成。底座120构成为剖面为C形的部件,嵌入到上述框架100的内侧。虽在该图中未图示,但该底座120由上述框架100可滑动地支撑其主扫描方向两端部。因此,该底座120,可在框架100的内侧沿输送方向(在图23中为箭头101的方向)顺畅地滑动。
在该底座120的上表面设有上述肋121。该肋121与底座120一体形成。肋121呈矩形状,插通上述狭缝119并如图18所示从上述框架100的上表面109向上方突出。在底座120的上表面设有多个肋121。如图22所示,各肋121在底座120的上表面沿着主扫描方向以预定间隔并列设置。该预定间隔与上述狭缝119的间距对应。因此,多个肋121从上述各狭缝119向上方突出。
可动支撑部88的角部122、123,与第一固定肋102及第二固定肋103一样进行倒角加工,形成一对倾斜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可动支撑部88的输送方向两侧的角部122、123形成上述倾斜面,但至少在输送方向上游侧的角部122形成上述倾斜面即可。
连动机构105,如上所述用于使可动支撑部88在输送方向上滑动,如图22所示,具有输入部件224、旋转板225、和摆动部件226(扣合部)。在本实施方式中,还设有如后所述限制该旋转板225的旋转的旋转限制部件227、以及未图示的弹簧部件。该弹簧部件构成为例如螺旋弹簧,被配置在上述上板177和下板178之间。该弹簧部件固定在上述上板177或下板178及旋转板225上,伴随旋转板225的旋转而变形。因此,该弹簧部件,在旋转板225如后述那样旋转时,蓄积与该旋转角度对应的变形能。并且,从弹簧部件127释放该变形能时,旋转板225反向旋转。
输入部件224,如图22所示被形成为大致L字状,具有第一臂229和第二臂230。输入部件224,被配置在主扫描方向的打印区域外,由设于上述下板178的下表面上的保持部228保持。该保持部228,在本实施方式中被形成为剖面矩形的筒状,输入部件224的第一臂229可自由滑动地插通该保持部228。如图22及图23所示,在第一臂229的前端形成扣合爪231,进而在该扣合爪231的基端侧(第二臂230侧)形成限制解除臂232。该限制解除臂232,如后所述,用于解除上述旋转板225的旋转限制。另一方面,第二臂230,与第一臂229的基端连续,垂直于第一臂229。即,如图22所示,第二臂230从连动机构安装部108的上板177向上方延伸预定距离,在上述喷墨记录头39滑动时,滑架38将第二臂230向箭头233的方向(主扫描方向)推压。另外,虽在该图中没有示出,但在上述保持部228的内部设有施力弹簧,由该施力弹簧的弹力对输入部件224向与箭头233相反的方向弹性施力。因此,滑架38将输入部件224向箭头233方向推压后,从该输入部件224离开时,该输入部件224通过上述施力弹簧而向与箭头233相反的方向滑动。
旋转板225被形成为圆盘状,由旋转中心轴234可旋转地支撑。该旋转中心轴234固定在上述框架100(具体地说为上述下板178)上,插通旋转板225的中心。在该旋转板225的周面上连续形成多个齿235。该齿235与上述输入部件224的扣合爪231扣合。因此,如上所述,输入部件224向箭头233的方向滑动时,旋转板225以旋转中心轴234为中心向右方(参照图23)旋转。此外,如上所述,由于对输入部件224向与箭头233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弹性施力,因此,被向箭头233的方向推压后,滑架38移动,从而输入部件224向与该箭头233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滑动。由此,上述扣合爪231再次与上述齿235扣合。进而,如图22及图23所示,在该旋转板225上形成导向槽143。该导向槽143,与设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旋转板125上的导向槽143形状相同,均沿阿基米德螺旋形成。并且,上述摆动部件226的基端部与该导向槽143扣合。
摆动部件226具有:由细长平板构成的主体237、设于该主体237的基端部146上的扣合销238、和设于前端部145的扣合杆239。该摆动部件226也可由合成树脂或金属构成。主体237由摆动中心轴240可自由旋转地支撑。该摆动中心轴240被固定在上述连动机构安装部108的下板178上,插通主体237的中央部。上述扣合销238,被设为从主体237向上方突出(参照图22),并嵌入到上述旋转板225的导向槽143中。扣合销238的外径尺寸,与上述导向槽143的沟槽宽度尺寸对应,扣合销238可沿导向槽143毫无松动地相对滑动。通过扣合销238这样沿着导向槽143相对移动,主体237以上述摆动中心轴240为中心旋转。即,摆动部件226以该摆动中心轴240为中心摆动,由此,设于上述主体237的前端部145上的扣合杆239,沿着以摆动中心轴240为中心的圆弧状滑动。
在此,该扣合杆239与可动支撑部88的底座120连接。该底座120具有沿长度方向(即主扫描方向)延伸的长孔241,上述扣合杆239嵌入到该长孔241中。该扣合杆239的外径尺寸,与长孔241的内径尺寸对应,因此,扣合杆120,对于扫描方向以外的方向在其与长孔241之间不会松动。
因此,如上所述,主体237摆动、扣合杆239沿以摆动中心轴240为中心的圆弧状移动时,扣合杆239沿上述长孔241在主扫描方向上滑动,同时上述底座120沿输送方向滑动。另外,如上所述,该底座120,由上述框架100可滑动地支撑其主扫描方向两端部,因此该底座120,在框架100的内侧在平行于上述上表面109的假想面上沿输送方向(图23中箭头101的方向)顺畅地滑动。即,通过上述摆动部件226的摆动,上述可动支撑部88沿输送方向滑动。
旋转限制部件227采用与上述旋转板225扣合的扣合杆。如图23所示,旋转限制部件227由支持销242可自由旋转地支撑。该支撑销242竖立设置于上述连动机构安装部108的下板178上,插通旋转限制部件227的基端部。在旋转限制部件227的前端部形成有扣合爪243。该扣合爪243与旋转板225的齿235扣合,由此,旋转板225在图23中容许右旋转,但限制左旋转。该旋转限制部件227由弹簧244向旋转板225侧弹性施力。因此,旋转限制部件227总是与旋转板225扣合,旋转板225受到上述旋转限制。
旋转限制部件227具有抵接销245。该抵接销245突出设置在旋转限制部件227上,并向下方延伸(参照图22)。如上所述,输入部件224沿箭头233的方向滑动,但该输入部件224滑动到预定的限制解除位置时,限制解除臂232与抵接销245抵接,并将其推压向箭头233的方向。由此,旋转限制部件227抵抗上述弹簧244的弹力而转动,扣合爪243从旋转板225离开。由此,解除旋转板225的旋转限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23中在导向槽143的预定位置(初始位置)上扣合上述扣合销238。此时,可动支撑部88位于框架100的中央部,如图18所示,位于第一固定肋102和第二固定肋103之间。可动支撑部88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一样,通常被配置在该位置。
在图23中,喷墨记录头39在主扫描方向上往复移动时,输入部件224由扫描滑架38间歇地推压。由此,旋转部件125按照预定的旋转角度(即按照与上述齿235的旋转进给量对应的旋转角度)间歇地向右方旋转。旋转板225这样旋转时,上述导向槽143以旋转中心轴234为中心摆动旋转,因此与上述导向槽143扣合的扣合销238,伴随旋转板225的旋转向左方移动。并且,旋转板225的旋转角度达到90°(度)时,上述扣合销238伴随旋转板225的旋转开始向右方移动,向右方移动直至旋转板225的旋转角度变为270°为止。
图24及图25是示意地表示记录纸的输送和可动支撑部88的移动的关系的图。
可动支撑部88,初始位于第一固定肋102和第二固定肋103之间(初始位置),但如图24(a)所示,将记录纸146输送到压印平板42的框架100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端部94时,向输送方向上游侧移动而迎上记录纸246。具体地说,如上所述,沿着输送路径23(参照图3)输送记录纸246,并由输送辊60输送到压印平板42上。
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在进行图像记录时,首先,为了将放置在供纸盘20上的记录纸输送到纸张输送路径23上,控制部64动LF马达71以旋转供纸辊25。供纸时,反转驱动LF马达71,通过传递该驱动,使供纸辊25向输送记录纸的方向旋转,输送辊60及排纸辊62向与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从供纸盘20输送到纸张输送路径23的记录纸,以沿纸张输送路径23从下方向上方反转的方式进行输送,其前端与记录传感器95抵接,进而通过输送与输送辊60及夹紧辊抵接。输送辊60向与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因此记录纸在其前端与输送辊60及夹紧辊抵接的状态下进行定位处理。该定位位置如图15中参照标号174所示。记录纸的定位处理结束后,控制部64正转驱动LF马达71。由此,定位处理后的记录纸由输送辊60及夹紧辊夹持,如该图中线图167所示在压印平板42上输送。
进行无边记录时,可动支撑部88跟随记录纸的输送而滑动。详细地说,将记录纸配置在上述定位位置174时,如上所述,可动支撑部88位于压印平板42的中央,如图23所示,摆动部件226的基端部146,被配置在旋转板225的导向槽143的预定位置(与图14中参照标号165所示的位置相同的位置:初始位置)。
以输送辊60为基准将记录纸246的前端定位后,如图15的线图168所示间歇驱动LF马达71,将记录纸246输送到压印平板42上的记录位置。其后,如线图169所示,CR马达73也在预定的时序驱动。由此,滑架38沿主扫描方向滑动,与输入部件224抵接。此时的滑架38的滑动量的控制、即CR马达73的驱动控制,由上述控制部64进行。
滑架38这样滑动并推压输入部件224时,旋转板225向图23中右方旋转,如图24(a)所示,可动支撑部88向输送方向上游侧移动。并且,旋转板225的旋转角度达到90°时,可动支撑部88达到上述第一位置,迎上记录纸146。
其后,在记录图像的同时,滑架38滑动,推压输入部件224。由此,旋转板225在图23中进一步向右方旋转。旋转板225进一步向右方旋转时,可动支撑部88,如图24(b)所示,以支撑着记录纸146的前端部的状态跟随该记录纸146向输送方向下游侧移动。并且,旋转板125的旋转角度达到180°时,如该图(c)所示,可动肋104从上述第一位置到达上述初始位置(沟槽116的中央部)。
上述旋转板125的旋转角度变为180°、可动支撑部88移动到第一固定肋102和第二固定肋103之间时,该可动支撑部88保持在该位置。而如图25(a)所示,将记录纸246向输送方向输送的同时进行图像记录。如此,作为输送记录纸246同时保持可动支撑部88的手段,控制其滑动距离,使保持喷墨记录头39的滑架38不与输入部件224抵接即可。
如图25(b)所示,输送记录纸246、并使该记录纸246的后端部移动到可动支撑部88上时,可动支撑部88再次向输送方向滑动,如该图(c)所示,以支撑着记录纸246的后端部的状态跟随该记录纸246向输送方向下游侧移动。具体地说,再次通过滑架38的滑动推压上述输入部件224,使旋转板225向图23中右方旋转,从而使可动支撑部进一步向输送方向下游侧移动。并且,旋转板225的旋转角度达到270°时,可动支撑部88到达上述第二位置。如此,作为使停止在第一固定肋102和第二固定肋103之间(初始位置)的可动支撑部88再次移动的手段,控制该喷墨记录头39的滑动距离,使保持喷墨记录头39的滑架38再次与输入部件224抵接即可。
排出记录纸246时,保持喷墨记录头39的滑架38使上述输入部件224滑动到预定的位置(限制解除位置)。此时,通过控制上述CR马达的驱动,使滑架38滑动到预定的位置,从而上述输入部件224滑动到限制解除位置。具体地说,如图23所示,输入部件224向箭头233的方向滑动,限制解除臂232推压抵接销242。由此,旋转限制部件227抵抗弹簧244的弹力而向左方旋转,解除旋转板225的旋转限制。如上所述,伴随旋转板225的旋转在上述弹簧部件内蓄积变形能,因此通过解除旋转板225的旋转限制,该变形能释放,其结果,旋转板225反向(图23中左方)旋转。上述弹簧部件中蓄积的变形能,源于旋转板225的旋转,因此上述变形能全部释放时,旋转板225向左方旋转270°。即,可动支撑部88再次回复到上述初始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的复合机1中,在压印平板42上输送的记录纸246由该压印平板42支撑,喷墨记录头39在主扫描方向上滑动同时喷出墨滴,从而在记录纸246上记录图像。在记录图像的同时进一步沿输送方向输送该记录纸246,但此时,如图24及图25所示,可动支撑部88以支撑着记录纸246的状态向输送方向滑动。即,该记录纸246的端部在记录图像时总是由可动支撑部88支撑,因此,不会相对于输送方向弯曲。因此,如本实施方式所述,即使在第一固定肋102和第二固定肋103之间形成了上述沟槽116(参照图18及图19),记录纸246也不会向该沟槽116侧下垂,该记录纸246和喷墨记录头39的距离保持恒定。其结果,复合机1和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一样地可进行高画质打印。
详细的说,输送到压印平板42上的记录纸246,首先由第一固定肋102支撑,进而通过上述沟槽116输送到第二固定肋103侧。该沟槽116,特别是在进行无边记录时,可以接住越过记录纸246的边缘从喷墨记录头39喷出的墨滴。由此,可以防止墨水附着到记录纸246的反面侧。记录纸246在该沟槽116上通过时,可动支撑部88跟随输送来的记录纸246而沿输送方向滑动。即,可动支撑部88从上述第一位置到上述第二位置进行滑动的同时支撑该记录纸246。因此,如上所述,记录纸246的端部总是由可动支撑部88切实地支撑,防止记录纸246进入到上述沟槽116内。其结果,如上所述,记录纸246和喷墨记录头39的距离保持恒定,实现高画质打印。
如图22所示,该可动支撑部88通过旋转板225的旋转而被驱动,而该旋转板225以旋转中心轴235为中心旋转。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板225也在配置为与压印平板42的上表面109平行的状态下旋转。因此,旋转板225有效且紧凑地配置在压印平板42的附近,其结果,实现了图像记录单元24的小型化,进而可以实现复合机1的紧凑化设计。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上述旋转限制部件227,上述旋转板225的旋转受到限制。此时,如图22及图23所示,输入部件224和旋转限制部件227,构成使旋转板225仅向图23中右方旋转的棘轮机构。因此,每当喷墨记录头39往复运动时,旋转板225向右方旋转,可动支撑部88切实地沿输送方向滑动而支撑记录纸246。此时,由上述控制部64控制喷墨记录头39的滑动,可在喷墨记录头39每次往复时由滑架38推压输入部件224而使旋转板225旋转,此外,也可调整为,在喷墨记录头39每往复预定次数时由滑架38推压输入部件224而使旋转板225旋转。通过这样控制喷墨记录头39的滑动,可使记录纸246的换行宽度和可动支撑部88的滑动量同步。
由于在旋转板225上形成上述形状的导向槽143,因此旋转板225旋转时,如图24及图25所示,可动支撑部88滑动,以暂时向输送方向上游侧迎上记录纸246,其后,伴随记录纸246的输送而向输送方向下游侧滑动。由此,记录纸246的端部总是由可动支撑部88支撑,因此该记录纸246和喷墨记录头39的距离更为准确地保持恒定。因此,可对记录纸246进行更高画质的记录。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导向槽143的形状也呈阿基米德螺旋,因此与以恒定速度旋转的旋转板225对应,可动支撑部88以恒定速度顺畅地跟随记录纸246的输送。在此,若旋转板225的间歇旋转与记录纸246的换行宽度相对应,则可动支撑部88的滑动相对于记录纸246的进给同步进行,记录纸246更为切实地由可动支撑部88支撑。因此,具有更为准确地维持喷墨记录头39和记录纸246的距离的优点。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板177和下板178之间配置有弹簧部件,因此伴随旋转板225的旋转,上述弹簧部件变形,蓄积与旋转板225的旋转角度对应的变形能,但排出记录纸246时,由上述控制部64控制喷墨记录头39的滑动,由滑架38推压的输入部件224滑动到上述限制解除位置。由此,解除了上述旋转板225的旋转限制,如上所述,蓄积在上述弹簧部件中的变形能被释放,旋转板225向左方旋转,其结果,可动支撑部88回复到初始位置(图18所示的位置)。这样,排出该记录纸246后,可动支撑部88回到初始位置,因此即使在多张记录纸246上进行连续记录时,也不需要分别对各记录纸246进行初始化,可以高速进行连续记录。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2及图23所示,按照上述阿基米德螺旋形成的导向槽143被形成为环状,因此可动支撑部88从上述初始位置滑动,以暂时向输送方向上游侧迎上记录纸246,直接连续地伴随记录纸246的输送以支撑着该记录纸246的端部的状态向输送方向下游侧滑动,进而直接连续地返回输送方向上游侧,回到上述初始位置。因此,即使省略上述弹簧部件,可动支撑部88也可总是正确地被配置在上述初始位置。由此,即使在多张记录纸246上进行连续记录时,也不需要分别对各记录纸246进行上述初始化,可以高速进行连续记录。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可动支撑部88支撑记录纸246,因此上述沟槽116的宽度尺寸117被设定得较大。由此,可以实现喷墨记录头39的大型化,并且,即使喷墨记录头39大型化,上述沟槽116也可覆盖该喷墨记录头39的喷墨区域118的整体。其结果,还实现了无边记录的高速化。特别是,由于支撑记录纸246的部件为肋,因此具有支撑记录纸246的部件的结构极为简单的优点。进而,记录纸246和第一固定肋102、第二固定肋103及可动支撑部88(肋121)的接触面积变小,因此可以顺畅地输送记录纸246。
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沟槽116的宽度尺寸117也被设定得比喷墨记录头39的喷墨区域118大,因此即使在没有将记录纸246配置在压印平板42上时,从喷墨记录头39的所有喷嘴53喷出墨滴,这些墨滴也全部由上述沟槽116接住。因此,进行无边记录时,可以从喷墨记录头39的所有喷嘴53喷出墨滴而对记录纸246的端部进行图像记录。即,可高速进行无边记录,并且关于来自喷嘴53的墨滴的喷出,不需要复杂的控制。进而,上述喷嘴53的剖面形状未必为正圆,且有时在喷嘴53内附着有微细的灰尘,因此,有时墨滴无法笔直地从喷嘴53喷出而沿少许倾斜的方向喷出。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上述沟槽116的宽度尺寸117设定得比喷墨记录头39的喷墨区域118大,因此墨滴不会附着在沟槽116的外部。其结果,切实地防止了记录纸246的反面被墨水弄脏。
进而,对可动支撑部88的角部122、123进行倒角加工(参照图18),在该角部122、123形成倾斜面。由此,即使在通过了第一固定肋102的记录纸246的端部与可动支撑部88的角部122抵接时,该记录纸246的端部也可顺畅地被引导到可动支撑部88的上表面。因此,不会因为设有可动支撑部88而妨碍记录纸246的顺畅的输送。同样地,在第一固定肋102及第二固定肋103的各个角部112~115也进行倒角加工,该部分构成为倾斜面。因此,即使在输送中的记录纸246与上述角部112~115抵接时,也不会妨碍记录纸246的顺畅的输送。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通过CR马达73(参照图5)而滑动的滑架38使输入部件224滑动(参照图22及图23),通过该输入部件224的滑动使旋转板225旋转,并且通过摆动部件226将该旋转板225的旋转转换为可动支撑部88的滑动。即,在本实施方式的连动机构105中,LF马达71不是可动支撑部88的直接的驱动源,因此不会妨碍记录纸246的正确的输送。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支撑部88的驱动源为CR马达73,而由于CR马达73在滑架38的扫描范围外的区域(即图像记录范围外的区域)推压输入部件224,因此可确保图像记录范围内的记录纸246的正确的输送。
另外,可动支撑部88的上述移动,在对记录纸246进行无边记录时是特别需要的,但在进行有边记录时,不需要可动支撑部88的移动。可动支撑部88通常在图18所示的位置待机,因此在进行有边记录时,无需驱动可动支撑部88,将其固定在图18所示的位置即可。此时,作为固定可动支撑部88的手段,由控制部64调整喷墨记录头39的滑动即可。即,以使滑架38不与上述输入部件224抵接的方式驱动上述CR马达73即可。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利用图26~35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复合机310。除了以下说明的复合机310的部分以外,基本与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复合机1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如图26所示,在输送路径23的上侧配置有一对导轨943a、943b。该一对导轨943a、943b,在记录纸的输送方向上隔开预定间隔相向配置。各导轨943a、943b沿输送路径23的宽度方向延伸。上述扫描滑架38架设在一对导轨943a、943b之间,并被设置为可沿该导轨943a、943b滑动。在记录纸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配置的导轨943a呈平板状,其在输送路径23的宽度方向的长度被设定为比扫描滑架38的扫描宽度长。该导轨943a的上表面可滑动地承载上述扫描滑架38的上游侧端部。
另一方面,在记录纸的输送方向下游侧配置的导轨943b呈平板状,其在输送路径23的宽度方向的长度被设定为与上述导轨943a大致相同。导轨943b的边缘部943c支撑上述扫描滑架38的下游侧端部。该边缘部943c向上方大致曲折成直角。扫描滑架38,可自由滑动地承载在导轨943b的上表面,并且上述边缘部943c由未图示的滚筒等夹持。因此,扫描滑架38,可自由滑动地承载在导轨943a、943b上,并以导轨943b的边缘部943c为基准在输送路径23的宽度方向上往复移动。另外,在扫描滑架38与导轨943a、943b的上表面接触的部位,适当地设置用于降低摩擦的滑动部件。
此外,在导轨943b的上表面配置有皮带驱动机构44。该皮带驱动机构44、扫描滑架38及清洁机构51、从动滑轮48、驱动滑轮47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沿上述边缘部943c配置有线性编码器(参照图8)的光栅50。该线性编码器通过光遮断器来检测光栅50,根据该线性编码器的检测信号,控制扫描滑架38的往复移动。
如图27所示,在输送路径23的下侧,如上所述与上述记录头39相向地配置压印平板342。该压印平板342,在扫描滑架38的往复移动范围中跨越记录纸通过的中央部分而配置。压印平板342的长度方向尺寸(图3中垂直于纸面的方向上的尺寸)被设定为比可输送的记录纸的最大宽度足够大,记录纸的两端总是在压印平板342上通过。对于该压印平板342的结构以后详细讲述。
墨盒40被安装在墨盒安装部930上。该墨盒安装部930被设置在打印部2的正面侧且在右侧的框架内。该墨盒安装部930被配置在复合机310内,且作为与搭载记录头39的扫描滑架38分开的部件构成。因此,安装在墨盒安装部930上的墨盒40内的墨水,通过上述墨管41被供给到扫描滑架38。墨盒40,由存放青(C)、品红(M)、黄(Y)、黑(Bk)各色墨水的四个墨盒40C、40M、40Y、40K构成,并分别被装填在墨盒安装部930内的预定位置。各墨盒40C、40M、40Y、40K,除了存放的墨水颜色不同外其余均为相同的构成。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复合机310用4色墨水进行图像记录,但在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装置中墨水颜色的数量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在由6色或8色墨水进行图像记录的情况下,可以增加墨盒40。
上述墨管41分别按照各色独立设置。因此,从分别安装在墨盒安装部930的各墨盒40C、40M、40Y、40K按照各色独立地向记录头39供给墨水。各墨管41C、41M、41Y、41K是合成树脂制的管,具有跟随扫描滑架38的扫描而弯曲的挠性。
墨盒安装部930的各个墨盒40的各流路,分别与各墨管41C、41M、41Y、41K的一端连接。另外,墨管41C与上述墨盒40C对应,用于供给青(C)色墨水。同样地,墨管41M、41Y、41K,分别与上述墨盒40M、40Y、40K对应,分别用于供给品红(M)、黄(Y)、黑(Bk)色的墨水。
从墨盒安装部930连接的各墨管41C、41M、41Y、41K,沿图像记录单元24的宽度方向引出至中央附近,并暂时固定在装置框架等适当的部件上。并且,从各墨管41C、41M、41Y、41K的上述固定位置到扫描滑架38的部分,并没有固定在复合机310的框架等上,而是跟随扫描滑架38的往复移动而改变姿势。即,随着扫描滑架38向往复移动方向的一端(图中左侧)移动,各墨管41C、41M、41Y、41K,以使U字形状的弯曲部分的弯曲半径变小的方式进行弯曲,同时向扫描滑架38的移动方向移动。另一方面,随着扫描滑架38向往复移动方向的另一端(图中右侧)移动,各墨管41C、41M、41Y、41K,以使弯曲部分的弯曲半径变大的方式进行弯曲,同时向扫描滑架38的移动方向移动。
图6是记录头39的放大底面图。在该图中,上下方向为记录纸的输送方向,左右方向为扫描滑架38的主扫描方向。
图28是图27的主要部分放大透视图,即压印平板342的放大透视图。图29是该压印平板342的主视图。此外,图30及图31分别是图29中的XXX向视图及XXXI向视图。进而,图32是从压印平板342的底面侧看的透视图,图33是压印平板342的底面图。
该压印平板342,如上所述,与记录头39相向(在图3中为下方)配置,用于支撑输送来的记录纸(参照图3及图27)。如图28所示,该压印平板342,整体呈薄壁的细长矩形板状。压印平板342被配置为其长度方向沿着上述主扫描方向。此外,在该图中,箭头301的方向为上述输送方向,记录纸沿着该箭头的朝向进行输送。
该压印平板342包括:框架300、设于框架300上的第一固定肋302(第一纸张支撑部)及第二固定肋303(第二纸张支撑部)、可滑动地设于框架300上的可动肋304(可动支撑部)、如后所述滑动驱动该可动肋304的驱动机构305(可动肋驱动机构)。
框架300例如由合成树脂或钢板构成,构成压印平板342的骨架。该框架300被形成为剖面形状大致C形(所谓沟道形)。在框架300的基端及前端分别设有卡钉306、307。这些卡钉306、307与框架300一体形成。框架300经由这些卡钉306、307扣合固定在复合机310上(参照图3及图27)。
在框架300的基端设有驱动机构安装部,如图28及32所示,该驱动机构安装部308延伸设置至框架300的基端,具有设在框架300的上表面309侧的上板910、和设在框架300的下表面侧的下板911。上板910和下板911均呈矩形状,与框架300一体形成。下板911用于支撑后述的驱动机构305。
在框架300的上表面309设有上述第一固定肋302、第二固定肋303、及狭缝319。如图28所示,第一固定肋302及第二固定肋303,由矩形的薄壁板状部件构成,均竖立设置在上述上表面309上。上述可动肋304嵌入到该狭缝319中,并从该狭缝319向上方突出。
具体地说,可动肋304,如图32所示,具有形成为箱状的底座320、和矩形的薄壁板状部件321。可动肋304由合成树脂或金属构成。底座320,作为剖面为C形的沟道部件构成,被嵌入到上述框架300的内侧。虽在该图中没有图示,但该底座320,由上述框架300可滑动地支撑其主扫描方向两端部。因此,该底座320可顺畅地在框架300的内侧沿输送方向(图33中箭头922的方向)滑动。
在该底座320的上表面设有上述薄壁板状部件321。该薄壁板状部件321与底座320一体形成。薄壁板状部件321呈矩形状,插通上述狭缝319并从上述框架300的上表面309向上方突出。该薄壁板状部件321在底座320的上表面上设有多个。具体地说,在底座320的上表面沿上述主扫描方向以预定间隔并列设有多个薄壁板状部件321。该预定间隔与上述狭缝319的间距对应。因此,多个薄壁板状部件321从上述各狭缝319向上方突出。
可动肋304的角部322、323,与第一固定肋302及第二固定肋303同样地进行倒角加工,形成一对倾斜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可动肋304的输送方向两侧的角部322、323上形成上述倾斜面,但至少在输送方向上游侧的角部322上形成上述倾斜面即可。对于如此对可动肋304的角部322、323进行倒角加工所产生的作用效果在以后讲述。
驱动机构305,如上所述用于使可动肋304在输送方向上滑动,如图32所示,包括输入部件324、旋转板325、和摆动部件326。在本实施方式中,进一步设有如后所述限制该旋转板325旋转的旋转限制部件327、及未图示的弹簧部件。该弹簧部件,例如作为涡簧构成,被配置在上述上板910和下板911之间。该弹簧部件,被固定在上述上板910或下板911及旋转板325上,伴随旋转板325的旋转而变形。因此,该弹簧部件,在旋转板325沿上述预定方向旋转时,蓄积与该旋转角度对应的变形能。当从弹簧部件释放该变形能时,旋转板325向反方向旋转。
输入部件324,如图32所示形成为大致L字状,具有第一臂329和第二臂330。输入部件324被配置在主扫描方向的打印区域外(参照图27),由设于上述下板911的下表面的保持部328保持。该保持部328,在本实施方式中被形成为剖面矩形的筒状,输入部件324的第一臂329可自由滑动地插通该保持部328。如图32及图33所示,在第一臂329的前端形成扣合爪331,进而在该扣合爪331的基端侧(第二臂330侧)形成限制解除臂332。该限制解除臂332如后所述用于解除上述旋转板325的旋转限制。另一方面,第二臂330与第一臂329的基端连续,相对于该第一臂329垂直。即,如图32所示,第二臂330从驱动机构安装部308的上板910向上方延伸预定的距离,上述记录头39滑动时,扫描滑架38将第二臂330向箭头933的方向(主扫描方向)推压。另外,虽然在该图中未图示,但在上述保持部328的内部配置有施力弹簧,通过该施力弹簧的弹力对输入部件324向与箭头933相反的方向弹性施力。因此,扫描滑架38向箭头933方向推压输入部件324后,从该输入部件324离开时,该输入部件324通过上述施力弹簧向与箭头933相反的方向滑动。
旋转板325被形成为圆盘状,由旋转中心轴334可旋转地支撑。该旋转中心轴334被固定在上述框架300(具体地说为上述下板911)上,并插通旋转板325的中心。在该旋转板325的周面上连续形成多个齿335。该齿335与上述输入部件324的扣合爪331扣合。因此,如上所述,输入部件324向箭头933的方向滑动时,旋转板325以旋转中心轴334为中心向右方(参照图33)旋转。此外,如上所述,输入部件324由于向与箭头933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被弹性施力,因此向箭头933的方向被推压后,扫描滑架移动时,输入部件324向与该箭头933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滑动。由此,上述扣合爪331再次和上述齿335扣合。进而,该旋转板325具有圆形沟槽336(扣合部)。该圆形沟槽336被形成为圆环状,其中心与旋转板325的中心不同。即,圆形沟槽336相对于旋转板325的中心偏心。上述摆动部件326的基端部与该圆形沟槽336扣合。
摆动部件326具有:由细长平板构成的主体337、设于该主体337的基端部的扣合销338、和设于前端部的扣合杆339。该摆动部件326也可以由合成树脂或金属构成。主体337由摆动中心轴340可自由旋转地支撑。该摆动中心轴340被固定在上述驱动机构安装部308的下板911上,插通主体337的中央部。上述扣合销938被设置为从主体337向上方突出(参照图32),并嵌入上述旋转板325的圆形沟槽336中。扣合销938的外径尺寸与上述圆形沟槽336的沟槽宽度尺寸对应,扣合销938可沿着圆形沟槽336毫无松动地相对滑动。这样,扣合销938沿着圆形沟槽336相对移动,从而主体337以上述摆动中心轴340为中心旋转。即,摆动部件326以该摆动中心轴340为中心摆动,由此,设于上述主体337的前端部的扣合杆339,沿以摆动中心轴340为中心的圆弧状进行滑动。此外,上述扣合杆339与上述可动肋304的底座320连接。而该底座320具有沿长度方向(即主扫描方向)延伸的长孔341,上述扣合杆339嵌入到该长孔341中。并且,该扣合杆339的外径尺寸,与长孔341的内径尺寸对应,扣合杆339,对于扫描方向以外的方向,在其与长孔341之间毫无松动。
因此,如上所述,主体337摆动、扣合杆339沿以摆动中心轴340为中心的圆弧状滑动时,扣合杆339沿上述长孔341在主扫描方向上滑动,同时上述底座320向输送方向移动。另外,如上所述,该底座320,由上述框架300可滑动地支撑其主扫描方向两端部,因此该底座320,在框架300的内侧,在平行于上述上表面309的假想面上向输送方向(图33中箭头922的方向)滑动。换言之,通过上述摆动部件326摆动,上述可动肋304沿着输送方向滑动。
旋转限制部件327采用与上述旋转板325扣合的扣合杆。如图33所示,旋转限制部件327由支撑销942可自由旋转地支撑。该支撑销942,竖立设置于上述驱动机构安装部308的下板911上,插通上述旋转限制部件327的基端部。在旋转限制部件327的前端部形成扣合爪343。该扣合爪343与旋转板325的齿335扣合,由此,旋转板325在图33中容许右旋转,但限制左旋转。该旋转限制部件327,由弹簧344向旋转板325侧弹性施力。因此,通常旋转限制部件327和旋转板325扣合,旋转板325受到上述旋转限制。
旋转限制部件327具有抵接销345。该抵接销345突出设置在旋转限制部件327上,并向下方延伸(参照图32)。如上所述,输入部件324向箭头933的方向滑动,但该输入部件324滑动到预定的限制解除位置时,限制解除臂332与上述抵接销345抵接,并向箭头933的方向推压。由此,旋转限制部件327抵抗上述弹簧344的弹力而转动,扣合爪343从旋转板325离开。由此,解除旋转板325的旋转限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摆动部件326的扣合销938与上述圆形沟槽336扣合,该圆形沟槽336以支撑旋转板325的中心的旋转中心轴334为中心旋转。即,相对于旋转中心轴334偏心的圆形沟槽336,以该旋转中心轴334为中心摆动旋转。而在图33中,在圆形沟槽336的右侧位置扣合有上述扣合销938。此时,可动肋304位于框架300的大致中央部,如图28所示,位于第一固定肋302和第二固定肋303之间。可动肋304,通常被配置在该位置。
在图33中,记录头39沿主扫描方向往复移动时,输入部件324由扫描滑架38间歇地推压。由此,旋转部件325按照预定的旋转角度(即按照与上述齿335的旋转进给量对应的旋转角度)间歇地向右方旋转。旋转板325这样旋转时,上述圆形沟槽336以旋转中心轴334为中心摆动旋转,因此与上述圆形沟槽336扣合的扣合销938,伴随旋转板325的旋转向左方移动。并且,旋转板325的旋转角度达到90°(度)时,上述扣合销938伴随旋转板325的旋转开始向右方移动,向右方移动直到旋转板325的角度变为270°。
图34和图35是示意地表示记录纸的输送和可动肋的移动的关系的图。
进一步详细的说,可动肋304,初始位于第一固定肋302和第二固定肋303之间(初始位置),但如图34(a)所示,将记录纸346向压印平板342的框架300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端部输送时,向输送方向上游侧移动以迎上记录纸346。具体地说,如上所述(参照图3和图5),沿着输送路径23输送记录纸346,并通过输送辊60和推压辊361输送到压印平板342上。因此,如图32和图33所示,沿着输送路径23输送记录纸346时,驱动CR马达73,使扫描滑架38滑动。由此,上述输入部件324被推压,旋转板325在图33中向右方旋转,可动肋304向输送方向上游侧移动。并且,旋转板325的旋转角度达到90°时,可动肋304到达第一位置,迎上记录纸346。
其后,在记录图像的同时使扫描滑架38滑动,推压上述输入部件324。由此,旋转板325进一步向图33中右方旋转。此时,上述圆形沟槽336如上所述相对于旋转中心轴334偏心,所以旋转板325进一步向右方旋转时,可动肋304如图34(b)所示,以支撑着记录纸346的前端部的状态,跟随输送来的该记录纸346向输送方向下游侧移动。并且,旋转板325的旋转角度达到180°时,如该图(c)所示,可动肋304从第一位置到达上述初始位置(沟槽316的中央部)。
上述旋转板325的旋转角度变为180°、可动肋304在第一固定肋302和第二固定肋303之间移动时,该可动肋304被保持在该位置。而如图35(a)所示,记录纸346沿输送方向输送的同时进行图像记录。作为这样输送记录纸346同时保持可动肋304的手段,控制该记录头39的滑动距离,使保持记录头39的扫描滑架38不与上述输入部件324抵接即可。
如图35(b)所示,输送记录纸346、并使该记录纸346的后端部位于可动肋304上时,再次使可动肋304向输送方向滑动,如该图(c)所示,以支撑着记录纸346的后端部的状态,跟随输送来的该记录纸346进一步向输送方向下游侧移动。具体地说,驱动CR马达73(参照图5)使扫描滑架38滑动。由此,上述输入部件324被推压,旋转板325向图33中右方旋转,可动肋304进一步向输送方向下游侧移动。并且,旋转板325的旋转角度达到270°时,可动肋304到达第二位置。作为这样使位于上述第一固定肋302和第二固定肋303之间(初始位置)的可动肋304再次移动的手段,控制记录头309的滑动距离,使保持该记录头39的扫描滑架38再次与上述输入部件324抵接即可。
排出记录纸346时,保持记录头39的扫描滑架38使上述输入部件324滑动到预定位置(限制解除位置)。该扫描滑架38的滑动,由上述CR马达(参照图5)的驱动控制进行。具体地说,如图33所示,输入部件324向箭头933的方向滑动,限制解除臂332推压抵接销942。由此,旋转限制部件327抵抗弹簧344的弹力而向左方旋转,解除旋转板325的旋转限制。伴随旋转板325的旋转,在上述弹簧部件中蓄积变形能,因此通过解除旋转板325的旋转限制,该变形能被释放,其结果,旋转板325反向(图33中左方)旋转。由于上述弹簧部件中蓄积的变形能源于旋转板325的旋转,因此,上述变形能全部释放时,旋转板325向左方旋转270°。即,可动肋304再次回到上述初始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的复合机310中,在压印平板342上输送的记录纸346由该压印平板342支撑,通过使记录头39向主扫描方向滑动同时喷出墨滴,在记录纸346上记录图像。该记录纸346,在记录图像的同时被进一步向输送方向输送,而此时,如图34和图35所示,可动肋304以支撑着记录纸346的状态向输送方向滑动(平行移动)。即,该记录纸346的端部,在记录图像时总是由可动肋304支撑,因此不会相对于输送方向弯曲。如本实施方式所述,即使在第一固定肋302和第二固定肋303之间形成上述沟槽316,记录纸346也不会向该沟槽316侧下垂,该记录纸346和记录头39的距离保持恒定。其结果实现了高画质印刷。
具体地说,输送到压印平板342上的记录纸346,首先由第一固定肋302支撑,进而通过上述沟槽316输送到第二固定肋303侧。该沟槽316,特别是在进行无边记录时,可以接住越过记录纸346的边缘而从记录头39喷出的墨滴。由此,可以防止墨水附着到记录纸346的反面侧。记录纸346在该沟槽316上通过时,可动肋304跟随输送来的记录纸346向输送方向滑动。即,可动肋304从上述第一位置滑动到第二位置,同时支撑该记录纸346。因此,该记录纸346的端部总是由可动肋304切实地支撑,而不会进入上述沟槽316内。
此外,由于用可动肋304支撑记录纸346,因此上述沟槽316的宽度可以被设定得较宽。由此,记录头39可大型化,即使记录头39大型化,上述沟槽316也可覆盖该记录头39的喷墨区域118的整体。其结果,具有还实现了无边记录的高速化的优点。
特别是,由于支撑上述记录纸346的部件为肋,因此具有支撑记录纸346的部件的结构极为简单的优点。进而,由于记录纸346和第一固定肋302、第二固定肋303以及可动肋304的接触面积较小,因此可顺畅地输送记录纸346。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沟槽316的宽度,被设定为比记录头39的喷墨区域118大(参照图6)。由此,即使在压印平板342上没有配置记录纸346时,从记录头39的所有喷嘴(喷墨口53)喷出墨滴,这些墨滴也全部由上述沟槽316接住。另外,可动部件位于纸的下侧,因此可动部件不会被弄湿。因此,在进行无边记录时,可从记录头39的所有喷嘴喷出墨滴而对记录纸346的端部记录图像。即,可以高速进行无边记录,并且关于从喷墨口53的墨滴喷出也不需要复杂的控制。进而,上述喷墨口53的剖面形状未必是正圆,且有时在喷墨口53内附着有微细的灰尘,因此,有时墨滴不是从喷墨口53笔直地喷出、而是在少许倾斜的方向上喷出。即使在该情况下,由于上述沟槽316的宽度被设定得比记录头39的喷墨区域118大,因此墨滴不会附着在沟槽316的外部。其结果,可切实地防止记录纸346的反面被墨水弄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可动肋304的角部322、323进行倒角加工(参照图28),在该角部322、323形成倾斜面。由此,即使在通过了第一固定肋302的记录纸346的端部与可动肋304的角部322抵接时,该记录纸346的端部也可被顺畅地引导到可动肋304的上表面。因此,不会因为设有可动肋304而妨碍记录纸346的顺畅的输送。此外,同样地,对第一固定肋302和第二固定肋303的各个角部312~315也进行倒角加工,该部分被构成为倾斜面。因此,即使输送中的记录纸346与上述角部312~315抵接,也不会妨碍记录纸346的顺畅的输送。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有上述驱动机构305,而如图34和图35所示,在将记录纸346输送到压印平板342上时,可动肋304,暂时向输送方向上游侧迎上该记录纸346,其后,伴随该记录纸346的输送,以支撑着记录纸346的端部的状态向输送方向下游侧滑动。由此,具有以下优点:记录纸346的端部切实地由可动肋304支撑,可切实地防止其在输送中进入上述沟槽316内。
并且,在上述驱动机构305中,如上所述,通过CR马达73(参照图5)而滑动的扫描滑架38使上述输入部件324滑动,并将该输入部件324的滑动经由旋转板325和摆动部件326转换为上述可动肋304的滑动。即,LF马达71并不是可动肋304的直接驱动源,因此具有不会妨碍记录纸346的正确的输送的优点。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肋304的驱动源为CR马达73,但CR马达73在扫描滑架38的扫描范围外的区域(即图像记录范围外的区域)推压上述输入部件,因此可确保图像记录范围内的记录纸346的正确输送。当然,如果能够确保记录纸346的正确的输送,也可将CR马达73或LF马达71用作可动肋304的直接驱动源。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上述旋转限制部件327,上述旋转板325的旋转受到限制。此时,如图32和图33所示,上述输入部件324和旋转限制部件327,构成使旋转板325仅向图33中右方旋转的棘轮机构。因此,每当记录头39往复运动时,旋转板325向右方旋转,可动肋304切实地向上述方向移动而支撑记录纸346。此时,由上述控制部64控制记录头39的滑动,可以在记录头39每往复一次时使旋转板325旋转,也可以调整为每往复多次使旋转板325旋转。
此外,在上述上板910和下板911之间配置有弹簧部件,因此伴随旋转板325的旋转,上述弹簧部件变形,蓄积与旋转板325的旋转角度对应的变形能。而由于上述控制部64控制记录头39的滑动,因此在需要时使上述输入部件324滑动到限制解除位置。由此解除上述旋转板325的旋转限制,容许旋转板325的自由旋转。即,上述弹簧部件中蓄积的变形能被释放,因此旋转板325向左方旋转,其结果,可动肋304回到初始位置(图28所示的位置)。这样使可动肋304回到初始位置的手段,也不是利用CR马达73或LF马达71,是极为简单的结构,因此具有不会妨碍记录纸346的正确的输送的优点。
另外,可动肋304的上述移动,特别在对记录纸进行无边记录时是必要的,但在不进行无边记录时,不需要可动肋304的移动。如上所述,可动肋304通常在图28所示的位置待机,因此在不进行无边记录时,不用驱动可动肋304,而将其固定在图28所示的位置即可。此时,作为固定可动肋304的手段,由控制部64调整记录头39的滑动即可。即,驱动上述CR马达73,使扫描滑架38不与上述输入部件324接触即可。
<第四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利用图36~43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复合机410。除了以下说明的复合机410的部分以外,基本与第三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复合机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图36是本实施方式的复合机410的压印平板442的放大透视图。图37是该压印平板442的俯视图。此外图38是从压印平板442的底面侧看的透视图。进而图39及图40是压印平板442的分解透视图。
该压印平板442,如上所述,与记录头39相向,配置在该记录头39的下方。输送来的记录纸被放置在该压印平板442的上表面409上。如图36所示,该压印平板442,整体呈薄壁的细长矩形板状。压印平板442被配置为其长度方向沿着上述主扫描方向。此外,在该图中,箭头401的方向是上述输送方向,记录纸沿着该箭头401的朝向进行输送。
该压印平板442具有:框架400、设于框架400上的第一固定肋402及第二固定肋403、可滑动地设于框架400上的可动肋404、配置在压印平板442的两端部的一对限制部件484、485、如后所述使可动肋404滑动并如后所述使限制部件484、485退避的驱动机构405(退避机构)。
框架400例如由合成树脂或钢板构成,构成压印平板442的骨架。该框架400被形成为剖面大致C形(所谓沟道形)。在框架400的基端及前端分别设有卡钉406、407。该卡钉406、407与框架400一体形成。框架400经由这些卡钉406、407扣合固定在复合机410的框架上。
在框架400上设有驱动机构安装部408。如图36~图38所示,在框架400上延伸设置该驱动机构安装部408。驱动机构安装部408具有被设置成与框架400的上表面409连续的安装板810。该安装板810呈矩形状,与框架400一体形成。该安装板810支撑上述驱动机构405。对于该驱动机构405在之后详细讲述。
与第三实施方式同样,在框架400的上表面409上设有第一固定肋402和第二固定肋403。而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固定肋402中仅在一个角部412进行倒角。此外,第二固定肋的长度比第一固定肋短。
如图39及图40所示,在上述框架400的两端面、即上述主扫描方向的端面设有突起488、489。该突起488、489与框架400一体形成。该突起488、489分别与后述的滑动部件447和滑动部件448嵌合。因此,滑动部件447、448可沿突起488、489在上述主扫描方向上顺畅地滑动。上述限制部件484、485,被安装在这些滑动部件447、448上,与滑动部件447、448一起滑动。
如图36~图38所示,在上述框架400的上表面409上设有多个狭缝419。该狭缝419向记录纸的输送方向延伸。即,狭缝419设于上述上表面409上,从记录纸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端部延伸到下游侧端部。各狭缝419被形成为贯通相邻的第一固定肋402之间和相邻的第二固定肋403之间。上述可动肋404嵌入到该狭缝419中,从该狭缝419向上方、即记录头39侧突出。
具体地说,可动肋404,如图39所示,具有被形成为箱状的底座420和矩形的薄壁板状部件421。可动肋404可由合成树脂或金属构成。底座420是剖面为C形的部件,嵌入到上述框架400的内侧。该底座420的主扫描方向两端部486、487可滑动地支撑在上述框架400上。具体地说,底座420的两端部486、487,由向外侧突出设置的扣合板构成,该两端部486、487嵌入到设于上述框架400内侧的扣合槽467(参照图40)中,因此,该底座420可在框架400的内侧沿上述输送方向顺畅地滑动。
上述薄壁板状部件421设于底座420的上表面。该薄壁板状部件421与底座420一体形成。薄壁板状部件421呈矩形状,插通上述狭缝419而从上述框架400的上表面409向上方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底座420的上表面设有多个薄壁板状部件421。具体地说,各薄壁板状部件421在底座420的上表面沿上述主扫描方向以预定间隔并列设置。该预定间隔与上述狭缝419的间距对应。因此,多个薄壁板状部件421从上述各狭缝419向上方突出。
薄壁板状部件421的角部422、423,与第一固定肋402和第二固定肋403一样进行倒角加工,形成一倾斜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可动肋404的输送方向两侧的角部422、423上形成上述倾斜面,但至少在输送方向上游侧的角部422形成上述倾斜面即可。关于这样对可动肋404的角部422、423进行倒角加工所起的作用效果,之后论述。
如图36所示,限制部件484、485被配置在上述框架400的主扫描方向两端部。各限制部件484、485为同样的形状,例如由不锈钢板等构成。各限制部件484、485,由向上述输送方向延伸的细长平板构成,被配置在上述框架400的上表面409和记录头39的下表面441(参照图6)之间。各限制部件484、485和上述上表面409的间隙,可设定为1.4mm左右。此外,限制部件484和限制部件485之间的距离(主扫描方向的距离)与A4尺寸的普通纸对应,该尺寸的记录纸输送到上述上表面409上时,该记录纸的输送方向的边缘部和限制部件484、485重叠。该重叠尺寸被设定为1.5mm左右,与在该记录纸上进行有边记录时不打印的区域、即空白部分的尺寸对应。上述记录头39以横穿该限制部件484、485的中央部的方式、即在上述沟槽416的上方沿着该沟槽416向主扫描方向滑动。此外,这些限制部件484、485的前端部490、即比记录头39滑动移动的区域靠近上述输送方向上游侧的部分,向斜上方弯曲。因此,该前端部490比上述记录头39的下表面441的位置迫近上方。关于设置这种限制部件484、485所起的作用效果之后论述。
驱动机构405,如上所述,用于使可动肋404向上述输送方向滑动,同时使限制部件484、485沿主扫描方向移动而从上述压印平板442的上表面409上退避。驱动机构405,如图39及图40所示,具有输入部件424、旋转板425、摆动部件426、和滑动部件447、448。在本实施方式中,还设有:涡簧449(弹簧部件),与如后所述限制该旋转板425的旋转的旋转限制部件427及上述旋转板425连接;和隔板部件491,支撑上述底座420并将其定位在上述框架400内。上述涡簧449伴随旋转板425的旋转而变形,旋转板425向预定方向、即图39中逆时针方向旋转时,蓄积与该旋转角度对应的变形能。因此,从涡簧449释放该变形能时,旋转板425向预定方向的相反方向、即该图中顺时针方向旋转。
输入部件424被形成为大致L字状,具有第一臂429和第二臂430。输入部件424,被配置在上述主扫描方向的打印区域外(参照图5),安装在上述安装板810上(参照图36)。由此,输入部件424,可向图36中箭头434的方向滑动。如图39所示,在第一臂429的前端形成扣合爪431。该扣合爪431被形成为薄壁板状,并沿第一臂429的长度方向延伸。该扣合爪431,可在垂直于其长度方向的方向、即壁厚方向弹性变形。进而,在该扣合爪431的基端侧形成限制解除臂432。通过上述旋转限制部件427限制旋转板425的自由旋转,但该限制解除臂432如后所述可解除上述旋转板425的旋转限制。
另一方面,第二臂430与第一臂429的基端连续,并相对于该第一臂429垂直。即,如图36所示,第二臂430从驱动机构安装部408的安装板810向上方延伸预定距离,上述记录头39滑动时,扫描滑架38将第二臂430向上述箭头434的方向(主扫描方向)推压。另外,在输入部件424上连接有未图示的弹性部件。由此,输入部件424总是向与箭头434相反的方向被弹性施力。因此,扫描滑架38将输入部件424向箭头434的方向推压后从该输入部件424离开时,该输入部件424通过上述弹性部件向与箭头434相反的方向回复。
图41是上述旋转板425的俯视图,图42是上述旋转板425的底面图。
旋转板425被形成为圆盘状。如图40所示,在上述隔板部件491的下表面突出设置有旋转中心轴834。旋转板425与该旋转中心轴834嵌合,并可旋转地被支撑。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旋转中心轴834嵌合在旋转板425的中心。在旋转板425的周面连续形成多个齿435。该齿435与上述输入部件424的扣合爪431扣合。该扣合爪431,如该图所示,与旋转板425朝外一侧的齿435扣合。上述齿435,如图38和图42所示,包括:从上述旋转板425的周面向与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并向外侧延伸的导向面465;和从该导向面465的前端向该旋转板425的径向内侧延伸的限制面466。并且,上述扣合爪431与上述限制面466抵接。因此,如上所述,输入部件424向箭头434(参照图36)的方向滑动时,上述扣合爪431牵拉上述限制面466,由此,如图39所示,旋转板425以旋转中心轴434为中心逆时针旋转。此外,输入部件424,如上所述被向与箭头434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弹性施力,因此被向箭头434的方向推压后,扫描滑架38移动时,输入部件424向与该箭头434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滑动。由此,上述扣合爪431发生弹性变形的同时在上述导向面465上滑动,并通过抵接在与上述限制面466相邻的齿435的限制面466上,该弹性变形恢复。其后,通过进一步使输入部件424滑动,使旋转板425间歇地旋转。
该旋转板425,如图39及图40所示,在表面设有扣合槽492。扣合槽492被形成为曲线状,包括曲率逐渐变化的曲率变化部451、和与其连续的圆弧部452。上述滑动部件448与该扣合槽492扣合。具体地说,在滑动部件448上突出设置的销494(参照图40)嵌入到上述扣合槽492中。该销494可沿着扣合槽492滑动。因此,旋转板425旋转时,上述销494相对于旋转板425的中心接近分离。
此外,如图40及图42所示,在旋转板425的反面设有扣合槽493。扣合槽493也被形成为曲线状,包括从旋转板425的中心的曲率半径逐渐增大的第一曲率变化部453、和与其连续且曲率半径逐渐减小的第二曲率变化部454。该扣合槽493上扣合有上述摆动部件426的中央部。具体地说,在摆动部件426的中央部突出设置的销495(参照图39)嵌入到上述扣合槽493中。该销495可沿扣合槽493滑动。因此,旋转板425旋转时,上述销495相对于旋转板425的中心接近分离。
该摆动部件426的基端部496,可自由转动地与上述安装部810上设置的摆动中心轴497连接。此外,该摆动部件426的前端部498,贯通上述隔板部件491而与上述底座420的轴承部455(参照图40)连接。该轴承部455沿底座420的长度方向延伸,保持上述摆动部件426的前端部498,并且容许其向该底座420的长度方向的滑动。隔板部件491具有使上述前端部498贯通的圆弧状的长孔499。因此,旋转板425旋转且摆动部件426以上述摆动中心轴497为中心摆动时,该摆动部件426,也与上述隔板部件491不干扰地使上述底座420移动。该底座420,如上所述,可沿着上述框架400向上述输送方向滑动,因此摆动部件426摆动时,上述底座420随之沿上述框架400向上述输送方向滑动。即,可动肋404向上述输送方向滑动。
此外,如图40所示,滑动部件448的销494嵌入到上述扣合槽492中,因此上述旋转板425旋转时,该销494向从另一个滑动部件447离开的方向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向配置的滑动部件447、448之间设有齿条齿轮副机构450。具体地说,滑动部件447及滑动部件448,分别形成齿条456,这些齿条456相向配置。并且,配置有小齿轮457以与各齿条456扣合。该小齿轮457,以可自由旋转的状态扣合保持在突出设置于上述隔板部件491下表面的齿轮保持部468上。此外,该隔板部件491上设有一对导向板469。形成有上述滑动部件447、448的齿条456的部分,被支撑在该导向板469上,被该导向板469引导而滑动。因此,上述滑动部件448相对于滑动部件447接近分离时,经由上述齿条齿轮副机构450,滑动部件447也向滑动部件448侧滑动。即,两者互相接近分离。
滑动部件447的端部458和滑动部件448的端部459,向上方弯曲。各端部458、459被形成为平板状,在端部458设有贯通孔460,在端部459设有贯通孔461。在上述端部458的贯通孔460内嵌入设于上述框架400上的突起488,在上述端部459的贯通孔461内嵌入设于上述框架400的突起489。因此,滑动部件447、448被配置为在主扫描方向上抱着上述框架400,上述各端部458、459的上端位于上述框架400的上表面409的上方。并且,在该端部458、459的上端分别固定有上述限制部件484、485。因此,滑动部件447、448互相接近分离时,上述限制部件484、485也在上述框架400上互相接近分离。即,限制部件484、485互相接近时,重叠于输送来的记录纸的边缘部(该输送方向的边缘部)。此外,限制部件484、485相互离开时,从上述框架400退避以不产生上述重叠。
如图39和图40所示,旋转限制部件427是与上述旋转板425扣合的板状部件。旋转限制部件427由未图示的支撑销可自由旋转地支撑。在旋转限制部件427的前端部形成扣合爪443。该扣合爪443与旋转板425的齿435扣合,由此,旋转板425容许图39中逆时针方向的旋转,但限制顺时针方向的旋转。该旋转限制部件427被向旋转板425侧弹性施力,因此,通常上述扣合爪443与旋转板425扣合,旋转板425总是受到上述旋转限制。
如上所述,输入部件424向箭头434(参照图36)的方向滑动,但该输入部件424滑动到预定的限制解除位置时,限制解除臂432与上述旋转限制部件427抵接,向上述箭头434的方向推压。由此,旋转限制部件427的扣合爪443从旋转板425离开,其结果,解除了旋转板425的旋转限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摆动部件426的销495,与上述扣合槽493扣合(参照图40),该扣合槽493以支撑旋转板425的中心的旋转中心轴834为中心旋转。即,相对于旋转中心轴834偏心的扣合槽493以该旋转中心轴834为中心旋转。通常,上述销495在图42中被设定为位于扣合槽493的第一曲率变化部453的端部462。此时,可动肋404位于框架400的大致中央部,如图36所示,位于第一固定肋402和第二固定肋403之间。此外,上述滑动部件448的销494与上述扣合槽492扣合(参照图39),该扣合槽492以上述旋转中心轴834为中心旋转。即,相对于旋转中心轴834偏心的扣合槽492以该旋转中心轴834为中心旋转。通常,上述销494在图41中被设定为位于扣合槽492的曲率变化部451的端部463。此时,滑动部件447、448互相接近,因此,如图36所示,限制部件484、485重叠于上述框架400的上表面409。
本实施方式的复合机410的控制部64的构成,在和第一实施方式的关系上与图8所示的构成相同。
本实施方式的复合机410中,可通过操作上述操作面板20选择图像记录的方式。即,通过用户操作操作面板20,可任意选择所谓有边记录或无边记录。通过操作面板20设定记录方式时,从ASIC 70向CPU 65发送用于指示记录方式的信号。CPU 65接收该信号,向上述驱动电路74及驱动电路75发出用于驱动CR马达73及记录头39的命令。具体地说,进行了无边记录的设定时,上述CR马达73被驱动,以使上述扫描滑架38推压上述输入部件424。
如图26所示,上述控制部64由主基板982构成,从该主基板982通过扁平电缆83向记录头39发送记录用信号等。扁平电缆83呈薄带状,用聚酯薄膜等合成树脂薄膜覆盖用于传送电信号的导体而使其绝缘,该扁平电缆83电连接主基板982和记录头39的控制基板(未图示)。此外,扁平电缆83从扫描滑架38向往复移动方向导出,沿上下方向曲折为大致呈U字形状。该大致U形状的部分,并未固定在其他部件上,而是跟随扫描滑架38的往复移动而改变姿势。
在该实施方式的复合机410中,记录方式被设定为无边记录时,记录头39沿主扫描方向往复移动,由扫描滑架38间歇或连续地推压输入部件424(参照图36)。由此,如图39所示,旋转板425按照预定的旋转角度、即按照与上述齿435的旋转进给量对应的旋转角度间歇地逆时针旋转。旋转板425这样旋转时,如图40所示,上述扣合槽493以旋转中心轴834为中心旋转,因此,与该扣合槽493扣合的销495,伴随旋转板425的旋转向径向外侧移动(参照图42)。并且,旋转板425的旋转角度达到90°(度)时,上述扣合销495伴随旋转板425的旋转开始向相反方向(径向内侧)移动,向该方向移动直至旋转板425的旋转角度达到270°为止。此外,如图40所示,旋转板425旋转时,上述扣合槽492以旋转中心轴834为中心旋转,因此与扣合槽492扣合的销494伴随旋转板425的旋转向径向外侧移动(参照图41)。并且,即使旋转板425的旋转角度超过90°,由于上述扣合槽492的圆弧部452的曲率半径恒定,因此上述扣合销494无论旋转板425如何旋转均不会在径向上移动。
图43是按(a)~(d)的顺序表示记录纸输送时可动肋404及限制部件484、485的移动的图。
如该图(a)及图36所示,可动肋404,通常位于第一固定肋402和第二固定肋403之间(初始位置),但如图43(b)所示,将记录纸输送到压印平板442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端部时,向输送方向上游侧移动以迎上记录纸。具体地说,以第一实施方式中与图3和图5的关系进行说明那样,记录纸沿着输送路径23进行输送,并通过输送辊60及推压辊361被输送到压印平板442上。该记录纸沿着输送路径23进行输送时,驱动上述CR马达,使扫描滑架38滑动。由此,如图36所示,上述输入部件424被推压,上述旋转板425在图40中顺时针旋转,可动肋404向输送方向上游侧移动。并且,旋转板425的旋转角度达到90°时,可动肋404到达压印平板442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端部,迎上上述记录纸。
通过使上述旋转板425这样旋转,如图39及图40所示,滑动部件447、448相互接近分离,其结果,如图43(b)所示,一对限制部件484、485分离。即,各限制部件484、485向与记录纸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图36中箭头434的方向)移动,而从压印平板442上退避。
其后,在记录图像的同时由扫描滑架38推压上述输入部件424,使旋转板425进一步旋转。由此,可动肋404,以支撑着记录纸的前端部的状态跟随输送来的该记录纸向输送方向下游侧移动。并且,旋转板425的旋转角度达到180°时,如图43(c)所示,可动肋404到达上述初始位置(沟槽416的中央部)。此时,可动肋404以保持在该初始位置的状态继续进行图像记录。作为这样在输送记录纸的同时保持可动肋404的手段,控制记录头39的滑动距离,使保持该记录头39的扫描滑架38不与上述输入部件424抵接即可。
该记录纸的后端部被输送到可动肋404上时,再次使可动肋404向输送方向滑动,以支撑着该记录纸的后端部的状态而跟随输送来的该记录纸向输送方向下游侧进一步移动。具体地说,由上述扫描滑架38推压上述输入部件424,使旋转板425进一步旋转,使可动肋404进一步向输送方向下游侧移动。并且,旋转板425的旋转角度达到270°时,如该图(d)所示,可动肋404到达上述输送方向下游侧端部。作为这样再次使位于上述初始位置的可动肋404移动的手段,控制记录头39的滑动距离,使保持该记录头39的扫描滑架38再次与上述输入部件424抵接即可。
进行了图像记录的记录纸排出后,保持记录头39的扫描滑架38使上述输入部件424移动到上述限制解除位置。该扫描滑架38的滑动由上述CR马达73的驱动控制进行。具体地说,如图39所示,输入部件424向箭头434(参照图36)的方向滑动,限制解除臂432解除扣合爪443和旋转板425的齿435的扣合。由此,解除旋转板425的旋转限制。如上所述,伴随旋转板425的旋转而在上述涡簧449中蓄积变形能,因此通过解除旋转板425的旋转限制,该变形能被释放,其结果,旋转板425向相反方向(图39中顺时针方向)旋转。该变形能全部释放时,旋转板425顺时针旋转270°,可动肋404再次回到上述初始位置,并且上述限制部件484、485再次重叠于上述压印平板442的上表面409。
在本实施方式的复合机410中,将输送记录纸输送到压印平板442上,记录头39沿主扫描方向滑动的同时喷出墨滴,从而在该记录纸上记录预定的图像。通过上述操作面板20设定有边记录时,不用操作上述输入部件424,限制部件484、485被配置在压印平板442上(参照图36)。即,限制部件484、485与传送到压印平板442上的记录纸的边缘部重叠。因此,即使在输送来的记录纸发生初始变形的情况下,此外即使在记录中记录纸产生了起波(コツクリング)现象,也可将该记录纸和记录头39间的距离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另一方面,通过操作面板20设定为无边记录时,如图43所示,限制部件484、485从压印平板442上退避,因此在压印平板442上输送的记录纸和限制部件484、485不会重叠。因此,在进行无边记录时,从记录头39喷出的墨滴切实地到达记录纸的上述边缘部。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复合机410中,通过设有限制部件484、485,在进行有边记录时可将记录纸和记录头39的距离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即使在记录纸发生了初始变形的情况下、此外即使产生了起波现象,也可进行鲜明的记录。并且,进行无边记录时,使上述限制部件484、485退避,因此不会遮住对记录纸的边缘部的墨滴喷出,因此也可进行鲜明的无边记录。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限制部件484、485由细长平板构成,因此具有限制部件484、485的结构极为简单的优点。并且,该限制部件484、485的前端部490如上所述弯曲,因此输送到压印平板442上的记录纸的初始变形较大时,例如产生与记录头39接触的这种程度的变形时,该记录纸也被上述前端部490引导而切实地插入到该限制部件484、485和压印平板442之间。因此,即使在记录纸曲折时也可避免该记录纸和记录头39的接触,可实现鲜明的有边记录。
此外,上述限制部件484、485的移动,由以下各部件实现:上述输入部件424、在输入部件424作用下旋转的旋转板425、和在旋转板425作用下滑动的滑动部件447、448。即,上述限制部件484、485的移动由简单的机构实现,因此还具有抑制图像记录单元24的制造成本的上升的优点。此外,LF马达71不是限制部件484、485的直接驱动源,因此还具有不会妨碍记录纸的正确的输送的优点。特别是,使限制部件484、485滑动的滑动部件447、448,由突起488、489(参照图39和图40)引导而滑动,因此滑动部件447、448顺畅地移动。因此,限制部件484、485也可顺畅地从压印平板442上退避,并可回复。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向配置一对限制部件484、485,所以输送来的记录纸的相向的一对边缘部和该限制部件484、485重叠。由此,进行有边记录时,即使产生上述起波现象,也可将记录纸和记录头39的距离切实地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因此,可实现更鲜明的有边记录。此外,这些限制部件484、485经由齿条齿轮副机构450连接,因此均等地在上述主扫描方向上接近分离。因此,在进行无边记录时,具有可切实地避免在压印平板442上输送的记录纸和限制部件484、485重叠的优点。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该记录纸的图像记录结束后,上述可动肋404回复到上述初始位置,且上述限制部件484、485也回复到上述压印平板442上。因此,例如其后进行有边记录时,上述限制部件484、485也可切实地与记录纸重叠,此外连续在记录纸上进行无边记录时,也可重复上述可动肋404及限制部件484、485的滑动。因此,可连续进行鲜明的有边记录及无边记录。并且,使可动肋404回复到上述初始位置、且使上述限制部件484、485回复到上述压印平板442上的手段,不是利用CR马达73或LF马达71,而是极为简单的结构,所以还具有不会妨碍记录纸的正确的输送的优点。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上述旋转限制部件427,上述旋转板425的旋转受到限制。此时,上述输入部件424及旋转限制部件427构成使旋转板425仅向一个方向旋转的棘轮机构。因此,每当记录头39往复运动时,旋转板425在图39中逆时针旋转,限制部件484、485切实地从压印平板442上退避。此时,由上述控制部64控制记录头39的滑动,可以在记录头39每次往复时使旋转板425旋转,也可调整为每往复数次使旋转板425旋转。
上述记录纸在记录图像的同时进一步向输送方向输送,但此时,如图43所示,可动肋404以支撑着该记录纸的状态向输送方向滑动。即,该记录纸的前端部及后端部,在图像记录中总是由可动肋404支撑,所以不会相对于输送方向弯曲。如本实施方式所述,即使在第一固定肋402和第二固定肋403之间形成上述沟槽416,记录纸也不会向该沟槽416侧下垂,该记录纸和记录头39的距离保持恒定。其结果,实现了高画质印刷。
具体地说,如图36所示,输送到压印平板442上的记录纸,首先由第一固定肋402支撑,进而通过上述沟槽416输送到第二固定肋403侧。该沟槽416,特别在进行无边记录时,可接住越过记录纸的边缘而从记录头39喷出的墨滴。由此,可防止墨水附着在记录纸的反面侧。该记录纸在沟槽416上通过时,可动肋404跟随输送来的记录纸而向输送方向滑动。即,可动肋404滑动的同时支撑该记录纸。因此,该记录纸的端部总是由可动肋404切实地支撑,不会进入上述沟槽416内。
此外,由于由可动肋404支撑记录纸,因此在压印平板442的设计中可将上述沟槽416的宽度设定得较大。由此,记录头39可大型化,即使记录头39大型化,上述沟槽416也可覆盖该记录头39的喷墨区域118整体。其结果,具有还实现了无边记录的高速化的优点。
特别是,用于支撑上述记录纸的部件为肋,所以具有支撑记录纸的部件的结构极为简单的优点。进而,记录纸和第一固定肋402、第二固定肋403以及可动肋404的接触面积较小,因此可顺畅地输送记录纸。
如图43所示,向压印平板442上输送记录纸时,可动肋404暂时向输送方向上游侧迎上该记录纸,其后,伴随该记录纸的输送,以支撑着记录纸的端部的状态向输送方向下游侧滑动。由此,具有以下优点:记录纸的端部切实地由可动肋404支撑,可切实地防止在输送中进入上述沟槽416内。
并且,在驱动可动肋404的驱动机构415中,如上所述,通过CR马达73而滑动的扫描滑架38使上述输入部件424滑动,并将该输入部件424的滑动经由旋转板425和摆动部件426转换为上述可动肋404的滑动。即,LF马达71不是可动肋404的直接驱动源,因此具有不会妨碍记录纸的正确输送的优点。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肋404的驱动源为CR马达73,但CR马达73在扫描滑架38的扫描范围外的区域(即图像记录范围外的区域)推压上述输入部件424,因此可确保图像记录范围内记录纸的正确输送。当然如果可以确保记录纸的正确的输送,也可采用CR马达73或LF马达71作为可动肋404和上述限制部件484、485的直接驱动源。
如上所述,上述输入部件424和旋转限制部件427构成棘轮机构。因此,每当记录头39往复运动时,旋转板425旋转,可动肋404切实地向上述方向移动而支撑记录纸。另外,如上所述,由上述控制部64控制记录头39的滑动,可以在记录头39每次往复时使旋转板425旋转,此外也可调整为每往复数次使旋转板425旋转。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驱动机构405兼备使上述可动肋404滑动的功能、和使上述限制部件484、485退避的功能,两者是连动的,当然使上述可动肋404滑动的机构、和使上述限制部件484、485退避的机构可以分别构成,分别独立动作。此时,限制部件484、485可由电动的致动器等驱动。总之,限制部件484、485,在进行无边记录时,在记录纸到达压印平板442上的时刻退避以不与记录纸重叠即可。
<第五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和第四实施方式不同,限制部件本身并不从框架向主扫描方向移动。以下利用图44(a)~图44(c)说明本实施方式。
如图44(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限制部件584具有:固定在框架500一端的底座584b、设于底座584b的上端的铰链584c、经由该铰链584c连接的上板584a、和设于框架上表面的侧部的致动器503。
如图44(b)所示,致动器503包括:致动器主体503b、可从致动器主体503b向上方伸出的致动器杆503a、以及设于致动器杆503a的前端的销503c。销503c可旋转地收容在设于上板584的反面的连接部584d的孔中。
进行无边打印时,如图44(c)所示,起动致动器503使致动器杆503a向上方伸出,由此使上板584a以铰链584c为中心转动。其结果,框架500的两端部(沟槽416的一部分)没有被上板584a覆盖,所以喷射的墨水不会由上板遮挡。
致动器503由控制部64控制。另外,虽未图示,但在框架的另一端设有与限制部件584同样的限制部件。
用上述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例如也可将第四或第五实施方式中使用的限制部件用于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复合机中。

Claims (24)

1.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具有:
支撑记录纸的压印平板;
记录头,与压印平板相向配置,通过喷出墨滴而在输送到压印平板上的记录纸上记录图像;和
可动支撑部,跟随上述输送来的记录纸,在支撑该记录纸的同时在压印平板上向记录纸的输送方向以及与该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滑动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所述压印平板具有:
框架,具有沿着所述输送方向延伸的上表面;
第一纸张支撑部,突出设置在所述上表面的所述输送方向上游侧;和
第二纸张支撑部,突出设置在所述上表面的所述输送方向下游侧,并在其与所述第一纸张支撑部之间形成向主扫描方向延伸的沟槽,
所述可动支撑部,可以跟随向所述输送方向输送的记录纸,在与所述第一纸张支撑部相邻的位置和与所述第二纸张支撑部相邻的位置之间沿着所述输送方向滑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纸张支撑部具有多个第一固定肋,所述第一固定肋,突出设置在所述上表面的所述输送方向上游侧部分,且在所述主扫描方向上并列设置,
所述第二纸张支撑部具有多个第二固定肋,所述第二固定肋突出设置在所述上表面的所述输送方向下游侧部分,且在所述主扫描方向上并列设置,
所述可动支撑部具有多个可动肋,所述可动肋可以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之间滑动,所述第一位置位于在所述主扫描方向上相邻的各第一固定肋之间,所述第二位置位于在所述主扫描方向上相邻的各第二固定肋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
所述沟槽的宽度被设定为比所述记录头的喷墨区域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
在所述可动支撑部的所述输送方向上游侧角部具有倾斜面。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
设有可动肋驱动机构,其在所述记录纸被输送到所述框架的所述输送方向上游侧端部时,将所述可动肋配置在所述第一位置,并使所述可动肋伴随所述记录纸的输送,以支撑着该记录纸的端部的状态向所述输送方向滑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所述可动肋驱动机构具有:
输入部件,在所述记录头的作用下向所述主扫描方向滑动;
旋转板,可旋转地支撑在设于所述框架上的预定的旋转中心轴上,并根据所述输入部件的滑动向预定方向旋转;和
摆动部件,其中央部可摆动地支撑在设于所述框架上的预定的摆动中心轴上,并且其基端部与设于所述旋转板上的扣合部扣合,其前端部根据该旋转板的旋转,以所述摆动中心轴为中心,在平行于所述上表面的假想面上沿所述输送方向移动,
所述可动支撑部安装于所述摆动部件的前端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具有:
旋转限制部件,限制所述旋转板向与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并且通过使所述输入部件滑动到预定的限制解除位置,来解除该限制;和
弹簧部件,安装于所述旋转板上,与该旋转板向所述预定方向的旋转角度对应地蓄积变形能。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
还具有滑架,所述滑架保持记录头,并可在与记录纸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移动,滑架移动时,输入部件被施力而滑动。
10.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
所述可动肋具有三角形状,以三角形的顶部支撑纸张。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
还具有用于驱动所述可动支撑部的可动支撑部驱动部件,可动支撑部驱动部件具有:
旋转板部,可旋转地支撑在预定的旋转中心轴上,且与设于所述可动支撑部上的扣合部扣合;和
导向槽,设于该旋转板部上的与所述可动支撑部的扣合部扣合的扣合面上,通过该旋转板部以所述旋转中心轴为旋转中心旋转,而在所述压印平板的所述输送方向上游侧端部和所述输送方向下游侧端部之间沿着该输送方向引导所述可动支撑部的扣合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所述可动支撑部由马达驱动,所述马达用于将位于所述压印平板上的记录纸向所述输送方向输送。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所述旋转板部,被形成为由所述旋转中心轴贯通其中心的圆盘状。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
所述导向槽沿着预定的轨迹曲线形成,以在所述记录纸被输送到所述压印平板的所述输送方向上游侧端部时,使所述可动支撑部的扣合部向所述输送方向上游侧端部侧滑动,且使所述可动支撑部的扣合部伴随所述记录纸的输送以支撑着该记录纸的端部的状态向所述输送方向下游侧滑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所述预定的轨迹曲线为阿基米德螺旋。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
所述阿基米德螺旋形成为以假想基准轴为中心左右对称,其中,所述假想基准轴通过所述旋转板部的中心且形成于所述扣合面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还具有:
限制部件,通过重叠于记录纸的输送方向的边缘部,将该输送来的记录纸和记录头之间的距离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和
退避机构,在进行无边记录时,使限制部件向与所述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退避以不产生所述重叠。
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还具有:
限制部件,通过重叠于记录纸的输送方向的边缘部,将该输送来的记录纸和记录头之间的距离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和
退避机构,在进行无边记录时,使限制部件向与所述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退避以不产生所述重叠。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
所述限制部件,配置在所述压印平板和记录头的喷墨面之间,具有向所述输送方向延伸的细长平板,
该细长平板的比所述记录头的移动区域靠近所述输送方向上游侧的部分,以延伸到所述喷墨面的上方的方式向斜上方弯曲。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
所述压印平板具有在上表面放置有所述记录纸的框架,
所述退避机构具有:输入部件,在所述记录头的作用下向与所述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滑动;旋转板,可旋转地支撑在设于所述框架上的预定的旋转中心轴上,根据所述输入部件的滑动向预定方向旋转;和滑动部件,与所述限制部件连接并与设于所述旋转板上的扣合部扣合,根据该旋转板的旋转向与所述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滑动。
2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
所述限制部件,在垂直于所述输送方向的方向上相向配置,
所述退避机构,具有设于一对滑动部件之间的齿条齿轮副机构,所述一对滑动部件与各限制部件连接。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所述退避机构还具有:旋转限制部件,限制所述旋转板向与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的旋转,并通过使所述输入部件滑动到预定的限制解除位置而解除该限制;和弹簧部件,安装于所述旋转板上,与该旋转板向所述预定方向的旋转角度对应地蓄积变形能。
23.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所述退避机构,还具有引导所述滑动部件滑动的滑动导向部件。
24.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所述退避机构,还具有用于使所述限制部件向与输送来的纸张的面垂直的方向退避的致动器。
CN200610089899A 2005-05-25 2006-05-25 具有支撑纸张的压印平板和可动支撑部的喷墨记录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8855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152963A JP4244960B2 (ja) 2005-05-25 2005-05-25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5152963 2005-05-25
JP2005315928 2005-10-31
JP2005379602 2005-12-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07721A CN1907721A (zh) 2007-02-07
CN100588553C true CN100588553C (zh) 2010-02-10

Family

ID=375491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08989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88553C (zh) 2005-05-25 2006-05-25 具有支撑纸张的压印平板和可动支撑部的喷墨记录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244960B2 (zh)
CN (1) CN100588553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803574B1 (en) 2005-12-27 2012-09-19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jet recording device and driving unit provided therein
JP4251214B2 (ja) 2006-12-28 2009-04-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2008188786A (ja) * 2007-01-31 2008-08-21 Brother Ind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5023722B2 (ja) 2007-01-31 2012-09-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420247B2 (ja) 2007-03-30 2010-02-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748123B2 (ja) * 2007-06-29 2011-08-1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735612B2 (ja) * 2007-06-29 2011-07-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798079B2 (ja) * 2007-06-29 2011-10-1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888253B2 (ja) * 2007-06-29 2012-02-2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670840B2 (ja) * 2007-06-29 2011-04-1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900284B2 (ja) * 2008-02-29 2012-03-2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プラテン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JP4600504B2 (ja) 2008-03-31 2010-12-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案内装置
JP2010012607A (ja) * 2008-06-30 2010-01-21 Brother Ind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縁無し記録方法
JP5217777B2 (ja) * 2008-08-25 2013-06-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液体噴射方法
JP5577815B2 (ja) 2010-04-16 2014-08-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CN102407684B (zh) * 2010-09-10 2014-07-3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纸输送装置及印刷装置
JP5700205B2 (ja) * 2011-02-08 2015-04-1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5760989B2 (ja) * 2011-11-28 2015-08-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5760987B2 (ja) 2011-11-28 2015-08-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103101329B (zh) * 2012-11-16 2015-07-29 新会江裕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一种打印机下导纸板组件
CN103921549B (zh) * 2013-01-14 2016-01-27 佛山市南海区希望陶瓷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连续扫描喷墨打印机
JP6096023B2 (ja) * 2013-03-26 2017-03-15 サトー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ー
JP6236832B2 (ja) 2013-03-29 2017-11-2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CN110546011B (zh) * 2017-06-28 2021-05-28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痕迹减轻装置
US11559998B2 (en) 2018-01-31 2023-01-24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Retractable printable medium suppor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6326990A (ja) 2006-12-07
CN1907721A (zh) 2007-02-07
JP4244960B2 (ja) 2009-03-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88553C (zh) 具有支撑纸张的压印平板和可动支撑部的喷墨记录装置
CN101085575B (zh) 图像记录设备
CN101062619B (zh) 图像记录设备
EP1726445B1 (e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platen and movable support section for supporting recording paper
EP1574340B1 (en)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CN1990242B (zh) 喷墨记录装置和设置在喷墨记录装置中的驱动单元
CN100361821C (zh) 图像记录设备
US7811014B2 (e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US11738580B2 (en)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with reciprocating carriage and having a guide device
CN100528586C (zh) 片材输送装置
CN102602147B (zh) 图像记录设备
US8770715B2 (en) Ink-jet printer
US7722182B2 (en) Inkjet recording device and driving unit provided therein
US7878322B2 (en) Structure for supporting pulley holder, and pulley holder
US7618134B2 (en)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US20060221118A1 (en) Inkjet head and inkjet printer with the same
JP4497092B2 (ja) 搬送装置
US7946677B2 (en) Reciprocating apparatus, and printer including reciprocating apparatus
US7942519B2 (e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JP494976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158804B2 (ja) 可動支持部駆動部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210

Termination date: 2019052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