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82470A - 热交换管和蒸发器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管和蒸发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82470A
CN101082470A CNA2007101054511A CN200710105451A CN101082470A CN 101082470 A CN101082470 A CN 101082470A CN A2007101054511 A CNA2007101054511 A CN A2007101054511A CN 200710105451 A CN200710105451 A CN 200710105451A CN 101082470 A CN101082470 A CN 1010824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tube
flat wall
raised line
refriger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0545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82470B (zh
Inventor
东山直久
森大辅
渡边纯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hle Behr Thermal Systems Japan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owa Denko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owa Denko KK filed Critical Showa Denko KK
Publication of CN1010824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824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0824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8247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2Evaporators
    • F25B39/022Evaporators with 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5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 F28D1/053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the conduits having a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 F28D1/05366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 F28D1/05391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with multiple rows of conduits or with multi-channel conduits combined with a particular flow pattern, e.g. multi-row multi-stage radi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02Tubular elements of cross-section which is non-circular
    • F28F1/022Tubular elements of cross-section which is non-circular with multiple chann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1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 F28F1/1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 F28F1/126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consisting of zig-zag shaped fi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1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 F28F1/4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in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3/00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Assemblies of 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 F28F3/02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 F28F3/04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the means being integral with the element
    • F28F3/048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the means being integral with the element in the form of ribs integral with the element or local variations in thickness of the element, e.g. grooves, microchann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02Header boxes having their inner space divided by partitions
    • F28F9/0204Header boxes having their inner space divided by partitions for elongated header box, e.g. with transversal and longitudinal parti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46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header boxes with flow li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01Geometry problems, e.g. for reducing siz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021/0019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8D2021/008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vehicles
    • F28D2021/0085Evapo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20/00Closure means, e.g. end caps on header boxes or plugs on conduits

Abstract

蒸发器(1)包括多个设置得宽度方向朝向前后方向同时在左右方向上保持间隔、而且在上下方向延伸的扁平状热交换管(34)。热交换管(34)具有多个在宽度方向上并排的制冷剂通路(34a)。在设热交换管(34)的制冷剂通路(34a)的数量N除以热交换管(34)前后方向宽度W后的数值为A=N/W(个/mm)时,满足0.558≤A≤1.235的关系。而且在设热交换管(34)的等效直径为Dh(mm)时,满足0.35≤Dh≤1.0的关系。根据该蒸发器(1),在压缩机开启和关闭时,能够降低吹出到车厢内的空气的温差。

Description

热交换管和蒸发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交换管和蒸发器,更详细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适于在搭载于车辆上的制冷循环即车辆空调的蒸发器上使用的热交换管以及蒸发器。
背景技术
在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以流过毗邻的热交换管之间的通风间隙的空气的下游侧(图1中箭头X所示方向)为前,以其相反侧为后,分别以图2中的上下、左右为上下、左右。而且在该说明书中,称作“铝”的术语也包含纯铝之外的铝合金。
一直以来,作为用于车辆空调的蒸发器,广泛地使用所谓叠层型的蒸发器,叠层型的蒸发器是指,使一对皿状板相向、对彼此周缘部进行焊接而组成扁平中空体,并列状地设置多个所述扁平中空体,并将波纹散热片设置在毗邻扁平中空体之间,然后焊接在扁平中空体上。
但是近些年来,要求蒸发器进一步小型轻量化以及高性能化。此处所谓的高性能化是指在车辆空调中使用的压缩机开启时的冷却性能。提出了一种满足这种要求的蒸发器(例如参考特开2003-214794号公报),该蒸发器包括热交换芯部、制冷剂入口集管部、制冷剂出口集管部、第1中间集管部、第2中间集管部、第3中间集管部、第4中间集管部、第5中间集管部、第6中间集管部,通过将由保持间隔设置的多个热交换管组成的热交换管群在前后方向上并排设置两列,构成上述热交换芯部;制冷剂入口集管部(header)设置在热交换管的上端侧并与前侧热交换管群的左半部的热交换管相连;制冷剂出口集管部设置在热交换管的上端侧并位于制冷剂入口集管部的后部侧,而且与后侧热交换管群的左半部的热交换管相连;第1中间集管部设置在热交换管的下端侧并且和与制冷剂入口集管部相连的热交换管群的热交换管相连;第2中间集管部设置在第1中间集管部的右侧并且与前侧热交换管群的剩余的热交换管相连;第3中间集管部设置在热交换管的上端侧并位于制冷剂入口集管部的右侧,而且与和第2中间集管部相连的热交换管相连;第4中间集管部在热交换管的上端侧设置在第3中间集管部的后侧,并与后侧热交换管群的剩余的热交换管相连;第5中间集管部在热交换管的下端侧设置在第2中间集管部的后侧,并与和第4中间集管部相连的热交换管相连;第6中间集管部在热交换管的下端侧设置在第5中间集管部的左侧,并和与制冷剂出口集管部相连的热交换管相连。流入制冷剂入口集管部内的制冷剂通过热交换管并经由第1~第6中间集管部流入到制冷剂出口集管部内,并从制冷剂出口集管部流出。上述公报记载的蒸发器中使用的热交换管是通过对铝板进行弯曲并使宽度方向朝向通风方向而形成的扁平状热交换管,通过将内侧散热片设置在其内部,在宽度方向上并排形成多条通路。
一般来说,作为设置了蒸发器的车辆空调的压缩机在使用固定容量型的压缩机的场合下,使用热敏电阻检测蒸发器出口侧的空气温度(排气温度),根据检测到的排气温度,控制压缩机往复进行开启和关闭。即进行如图12虚线所示那样的控制,即在压缩机开启时,一旦排气温度下降到预定的低温侧设定温度(t1),则压缩机关闭,然后当排气温度上升达到预定的高温侧设定温度(t2)时,压缩机开启。因而在压缩机开启时和关闭时,按照一定周期将温度较低的空气和温度较高的空气吹出到车厢内。
近些年来,为了进一步提高车厢内的舒适性,考虑缩小在压缩机开启和关闭时向车厢内吹出的空气的温度差。但是,在上述公报记载的蒸发器中,为了缩小在压缩机开启和关闭时向车厢内吹出的空气的温度差,采用降低高温侧设定温度(t2)而减少低温侧设定温度(t1)和高温侧设定温度(t2)的温度差的简单方法,但是此时,压缩机频繁往复进行开启和关闭,担心对车辆的燃料耗费造成恶劣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热交换管和蒸发器,其在使用蒸发器时,能够缩小在压缩机开启和关闭时向车厢内吹出的空气的温度差。
本发明人等在经过各种研究分析后,重点考虑热交换管,发现通过提高在蒸发器中使用的热交换管的通路内的保液性能,能够缩小向车厢内吹出的空气的在压缩机开启和关闭时的温度差。即在压缩机关闭后,在液相制冷剂残留在蒸发器的热交换管的通路内期间,在残留的液相制冷剂和通过蒸发器的空气之间仍继续进行热交换,因而,能够遏制排气温度急剧升高。
基于上述认识,完成本发明,本发明具有下述形态。
1)一种扁平状且具有在宽度方向上并排的多个通路的热交换管,其中,当设通路数量N除以管宽度W得出的数值为A=N/W(个/mm)时,满足0.558≤A≤1.235的关系。
在上述1)的热交换管中,如果A<0.558,则由毛细管效果引起的热交换管的通路内的保液性能不足,在设置了使用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的热交换管的蒸发器的制冷循环中,在压缩机关闭时,制冷剂在短时间内从热交换管的通路内流出,通过蒸发器的空气的排气温度急剧升高。而且,当A>1.235时,虽然提高了由毛细管效果引起的热交换管的通路内的保液性能,在设置了使用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的热交换管的蒸发器的制冷循环中,在压缩机关闭时,能够防止制冷剂在短时间内从热交换管的通路内流出,但是在压缩机开启时,冷却性能下降。
2)一种扁平状且具有在宽度方向上并排的多个通路的热交换管,其中,在设等效直径为Dh(mm)时,满足0.35≤Dh≤1.0的关系。
在上述2)的热交换管中,所谓等效直径,如公知的那样,意味着将具有多个非圆形通路的热交换管看作具有1个管路的圆管时的管路的等效直径,由下式确定。
Dh=4Ac/Pi
其中,Ac:多条通路的通路剖面积之和,Pi:多条通路的剖面内周长之和。
在上述2)的热交换管中,如果Dh<0.35,虽然提高了由毛细管效果引起的热交换管的通路内的保液性能,在设置了使用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的热交换管的蒸发器的制冷循环中,在压缩机关闭时,能够防止制冷剂在短时间内从热交换管的通路内流出,但是在压缩机开启时,制冷性能下降。而且如果Dh>1.0,则由毛细管效果引起的热交换管的通路内的保液性能不足,在设置了使用其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的热交换管的蒸发器的制冷循环中,在压缩机关闭时,制冷剂在短时间内从热交换管的通路内流出,通过蒸发器的空气的排气温度急剧升高,同时在压缩机开启时,制冷性能(冷却性能)下降。
3)上述1)或2)所述的热交换管,在所有通路中除了位于宽度方向两端的2个通路之外的各个通路的内周面上,形成有沿通路长度方向延伸的凸条。
4)上述1)或2)所述的热交换管,在所有通路中除了位于宽度方向两端的2个通路之外的各个通路的横截面形状是长方形,横截面长方形通路的角部R小于等于0.1毫米。
5)上述1)或2)所述的热交换管,还包括:相互平行的两个平坦壁、设置得横跨所述两个平坦壁的两侧缘的两侧壁、在两侧壁之间设置得横跨两个平坦壁且在两个平坦壁的长度方向上延伸以将毗邻的通路彼此隔开的分隔壁;
通过将包括形成平坦壁的两个平坦壁形成部、将两个平坦壁形成部彼此相连且形成一侧壁的连接部、在各个平坦壁形成部中与所述连接部相反侧的侧缘上一体地设置成分别从平坦壁形成部突出且形成另一侧壁的侧壁用凸条、在各个平坦壁形成部上一体设置成与侧壁用凸条沿同方向突出的多个分隔壁用凸条的1个金属板,在连接部处折弯成发针形,使得侧壁用凸条彼此对顶地相互焊接,形成热交换管,由至少一个平坦壁形成部的分隔壁用凸条形成分隔壁。
6)一种蒸发器,包括多个设置得宽度方向朝向前后方向同时在左右方向上保持间隔、并且在上下方向延伸的扁平状热交换管,该热交换管具有多个在宽度方向上并排的制冷剂通路,其中:
在设热交换管的制冷剂通路数量N除以热交换管的前后方向宽度W得出的数值为A=N/W(个/mm)时,满足0.558≤A≤1.235的关系。
7)一种蒸发器,包括多个设置得宽度方向朝向前后方向同时在左右方向上保持间隔、并且在上下方向延伸的扁平状热交换管,该热交换管具有多个在宽度方向上并排的制冷剂通路,其中:
在设热交换管的等效直径为Dh(mm)时,满足0.35≤Dh≤1.0的关系。
8)上述6)或7)所述的蒸发器,在热交换管的所有制冷剂通路中除了位于宽度方向两端的2个制冷剂通路之外的各个制冷剂通路的内周面上,形成有沿制冷剂通路长度方向延伸的凸条。
9)上述6)或7)所述的蒸发器,在热交换管的所有制冷剂通路中除了位于宽度方向两端的2个制冷剂通路之外的各个制冷剂通路的横截面形状是长方形,横截面长方形制冷剂通路的角部圆半径R小于等于0.1毫米。
10)上述6)或7)所述的蒸发器,热交换管还包括相互平行的两个平坦壁、设置得横跨所述两个平坦壁的两侧缘的两侧壁、在两侧壁之间设置得横跨两个平坦壁且在两个平坦壁的长度方向上延伸以将毗邻的通路彼此隔开的分隔壁;
通过将包括形成平坦壁的两个平坦壁形成部、将两个平坦壁形成部彼此相连且形成一侧壁的连接部、在各个平坦壁形成部中与所述连接部相反侧的侧缘上一体设置成分别从平坦壁形成部突出且形成另一侧壁的侧壁用凸条、在各个平坦壁形成部上一体设置成与侧壁用凸条沿同方向突出的多个分隔壁用凸条的1个金属板,在连接部处折弯成发针形,使得侧壁用凸条彼此对顶地相互焊接,由此形成所述热交换管,由至少一个平坦壁形成部的分隔壁用凸条形成分隔壁。
11)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蒸发器,还包括:具有前后方向并排设置的制冷剂入口集管部和制冷剂出口集管部的制冷剂输入输出用集管箱;保持间隔地设置在制冷剂输入输出用集管箱的下方的制冷剂回转用集管箱,该制冷剂回转用集管箱具有与制冷剂入口集管部相对向的第1中间集管部以及与制冷剂出口集管部相对向且与第1中间集管部连通的第2中间集管部;和形成在两集管箱之间的热交换芯部;其中,热交换芯部包括由在两集管箱的长度方向上保持间隔地设置且两端部与两集管箱相连的多个热交换管组成的热交换管群、设置在毗邻的热交换管之间的散热片/翅片,在两集管箱之间沿通风方向并排设置两个以上的热交换管群,至少一个热交换管群的热交换管分别与制冷剂入口集管部和第1中间集管部、以及制冷剂出口集管部和第2中间集管部相连。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1)和2)的热交换管,提高了由毛细管效果引起的热交换管的通路内的保液性能。因而,在设置了将热交换管的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地使用的蒸发器的制冷循环中,即使在压缩机关闭时,由毛细管效果,液相制冷剂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在热交换管的通路内,能够防止液相制冷剂在短时间内从热交换管的通路内流出。于是在压缩机关闭后,液相制冷剂残留在蒸发器的热交换管的通路内期间,由于残留的液相制冷剂与通过蒸发器的空气之间继续进行热交换,因而能够遏制排气温度急剧升高。因而在根据蒸发器的排气温度对压缩机进行控制时,能够将高温侧设定温度设定得比上述公报记载的蒸发器的高温侧设定温度低,在压缩机开启和关闭时,能够降低吹出到车厢内的空气温差,提高车辆车厢内的舒适性。由于能够在压缩机关闭后遏制排气温度急剧升高,因而在根据蒸发器的排气温度对压缩机进行控制时,即使将高温侧设定温度设定得比上述公报记载的蒸发器的高温侧设定温度低,压缩机的开启、关闭周期能够与使用上述公报记载的蒸发器的压缩机的周期相同,因而不会像上述公报记载的蒸发器那样,压缩机频繁开启、关闭,不会对车辆的燃料耗费造成恶劣影响。
根据上述3)和4)的热交换管,能够进一步提高由毛细管效果将液相制冷剂保持在热交换管的通路内的效果。
根据上述6)和7)的蒸发器,提高由毛细管效果引起的热交换管的通路内的保液性能。因而在设置了该蒸发器的制冷循环中,即使在压缩机关闭时,由毛细管效果,液相制冷剂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存在热交换管的通路内,能够防止液相制冷剂在短时间内从热交换管的通路内流出。于是即使在压缩机关闭后,液相制冷剂残留在蒸发器的热交换管的通路内期间,由于残留的液相制冷剂与通过蒸发器的空气之间继续进行热交换,因而能够遏制排气温度急剧升高。因而在根据蒸发器的排气温度对压缩机进行控制时,能够将高温侧设定温度设定得比上述公报记载的蒸发器的高温侧设定温度低,在压缩机开启和关闭时,能够降低吹出到车厢内的空气温差,提高车辆车厢内的舒适性。由于能够在压缩机关闭后遏制排气温度急剧升高,因而在根据蒸发器的排气温度对压缩机进行控制时,即使将高温侧设定温度设定得比上述公报记载的蒸发器的高温侧设定温度低,压缩机的开启、关闭周期也能够与使用上述公报记载的蒸发器的压缩机的周期相同,因而不会像上述公报记载的蒸发器那样,压缩机频繁开启、关闭,不会对车辆的燃料耗费造成恶劣影响。
根据上述8)和9)的蒸发器,能够进一步提高由毛细管效果将液相制冷剂保持在热交换管的通路内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蒸发器的整体结构的一部分被剖切的立体图;
图2是从后方观看图1所示蒸发器且省略了中间部的垂直剖面图;
图3是省略了一部分的沿图2中A-A线的放大剖面图;
图4是图1所示蒸发器的热交换管的横截面视图;
图5是图1所示蒸发器的制冷剂输入输出用集管箱(header tank)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沿图2中B-B线的剖面图;
图7是沿图6的C-C线的放大剖面图;
图8是沿图7的D-D线的剖面图;
图9是示出图1所示蒸发器的制冷剂输入输出用集管箱的右侧闭锁部件和接合板且一部分被剖切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图1所示蒸发器的制冷剂回转(转弯)用集管箱的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11是沿图2中E-E线的剖面图;
图12是示出使用了蒸发器的车辆空调的固定容量压缩机在开启和关闭时的排气温度的变化的曲线图。
图13a~13e是实施例2~5和比较示例的蒸发器中使用的热交换管的横截面视图;
图14是示出制冷性能和残留的液相制冷剂的量与等效直径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5是示出制冷性能和残留的液相制冷剂的量与制冷剂通路数量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6是示出热交换管的变形示例的横截面视图;
图17是图16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18a~18c是示出图16和17所示热交换管的制造方法的视图;
图19是示出热交换管的其它变形示例的横截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参考附图详细介绍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在下文介绍的具体实施例是将根据本发明的热交换器应用在使用氯氟烃/氟利昂类制冷剂的车辆空调的蒸发器中的示例。
图1和图2示出蒸发器的整体结构,图3~图11示出蒸发器的主要部位。
如图1~3所示,蒸发器20在上下方向保持间隔地设置的铝制制冷剂输入输出用集管箱22和铝制制冷剂回转用集管箱23之间设置了热交换芯部21。
制冷剂输入输出用集管箱22包括位于前侧(通风方向下游侧)的制冷剂入口集管部24、位于后侧(通风方向上游侧)的制冷剂出口集管部25、将两个集管部24和25相互连接一体化的连接部26。将铝制制冷剂入口管27连接到制冷剂输入输出用集管箱22的制冷剂入口集管部24上,同样将铝制制冷剂出口管28连接到制冷剂出口集管部25上。
制冷剂回转用集管箱23包括位于前侧的第1中间集管部30、位于后侧的第2中间集管部31、将两个集管部30和31相互连接一体化的连接部32。由两个集管部30和31以及连接部32形成排水槽33。
通过将由在左右方向保持间隔且并列状地设置的多个热交换管34组成的热交换管群35在前后方向上并排数列,在此是设置两列,将波纹散热片36分别设置在各个热交换管群35的毗邻热交换管34彼此之间的通风间隙、以及各个热交换管群35的左右两端的热交换管34的外侧,并焊接到热交换管34上,而且将铝制侧板37设置在左右两端的波纹散热片36的外侧并焊接在该波纹散热片36上,由此构成热交换芯部21。于是前侧热交换管群35的热交换管34的上下两端与制冷剂入口集管部24和第1中间集管部30相连,构成顺流侧制冷剂流通部。后侧热交换管群35的热交换管34的上下两端与制冷剂出口集管部25和第2中间集管部31相连,构成返回侧制冷剂流通部。于是由第1中间集管部30、第2中间集管部31和前后热交换管群35的热交换管34,形成通过制冷剂入口集管部24和制冷剂出口集管部25的制冷剂循环通路。
热交换管34由利用铝制挤压型材形成的裸材(未加涂饰件)组成,如图4所示,热交换管34是宽度方向朝向前后方向同时在宽度方向上并排具有多个制冷剂通路34a的扁平状,包括:相互相向的两个平行的左右两壁341和342、设置得横跨左右两壁341和342的两侧缘的前后两侧壁343和344、在前后两侧壁343和344之间设置得横跨左右两壁341和342且在左右两壁341和342的长度方向上延伸以将毗邻的制冷剂通路34a彼此隔开的分隔壁345。在热交换管34的所有制冷剂通路34a中,除了位于宽度方向两端的2个制冷剂通路34a之外,在各个制冷剂通路34a的内周面上形成了沿着制冷剂通路34a的长度方向延伸的2个以上、此时为4个的凸条346。即在热交换管34的所有制冷剂通路34a中除了位于宽度方向两端的2个制冷剂通路34a之外的各个制冷剂通路34a中,在左右两壁341和342的内面上分别形成了2个在前后方向上保持间隔的凸条346。此外所有制冷剂通路34a中除了位于宽度方向两端的2个制冷剂通路34a之外的各个制冷剂通路34的横截面形状为长方形。横截面形状为长方形的制冷剂通路34a的角部34b的R小于等于0.1毫米。热交换管34的前后两侧壁343和344的剖面形状为中央部向外突出的圆弧形。前侧热交换管34和后侧热交换管35设置得在左右方向上处于相同位置。于是前侧热交换管34与制冷剂入口集管部24和第1中间集管部30连通,后侧热交换管34与制冷剂出口集管部25和第2中间集管部31连通。
在该热交换管34中,当设制冷剂通路34a的数量N由前后方向宽度W除得出的数值为A=N/W(个/mm)时,满足0.558≤A≤1.235的关系。而且在设热交换管34的等效直径为Dh(mm)时,满足0.35≤Dh≤1.0的关系,热交换管34存在满足上述两个条件之一的场合和上述两个条件都满足的场合。
波纹管36是使用两面都有(钎)焊料层的铝钎焊薄板而形成为波状的管,包括波顶部、波底部与对波顶部和波底部进行连接的平坦水平状连接部,多个风窗(louver)在前后方向上并排地形成在连接部上。波纹管36由构成前后热交换管群35的前后两热交换管34共有,其前后方向的宽度大致与前侧热交换管34的前侧缘和后侧热交换管34的后侧缘的间距相同。波纹管36的波顶部和波底部焊接在前后热交换管上。而且,波纹管36的前侧缘比前侧热交换管34的前侧缘稍向前方突出。
如图3、图5和图6所示,制冷剂输入输出用集管箱22包括:由两面都有焊料层的铝钎焊薄板形成而且与所有热交换管34相连的板状第1部件38、由铝制挤压型材形成的裸材组成并且对第1部件38的上侧进行覆盖的第2部件39、由两面都有焊料层的铝钎焊薄板形成而且焊接在两部件38和39的两端上的铝制闭锁部件41、42。将前后方向长的铝制接合板43横跨制冷剂入口集管部24和制冷剂出口集管部25地焊接在右侧闭锁部件42的外面。将制冷剂入口管27和制冷剂出口管28连接到接合板43上。
第1部件38包括:形成制冷剂入口集管部24的下部的下方膨出状的第1集管形成部44、形成制冷剂出口集管部25的下部的下方膨出状的第2集管形成部45、对第1集管形成部44的后侧缘部和第2集管形成部45的前侧缘部进行连接且形成连接部26的下部的连接壁46。多个前后方向长的管插通孔47在左右方向保持间隔地分别形成在两个集管形成部44和45上。两个集管形成部44和45的管插通孔47在左右方向上处于同一位置上。将热交换芯部21的前后两热交换管群35的热交换管34的上端部插入到两个集管形成部44和45的管插通孔47内,利用第1部件38的焊料层而焊接在第1部件38上,由此,前侧热交换管群35的热交换管34的上端部连通地与制冷剂入口集管部24相连,后侧热交换管群35的热交换管34的上端部连通地与制冷剂出口集管部25相连。多个左右方向长的排水用通孔48在左右方向上保持间隔地形成在连接壁46上。而且多个固定用通孔49与排水用通孔48位置偏离并在左右方向上保持间隔地形成在连接壁46上。
第2部件39包括:形成制冷剂入口集管部24的上部的上方膨出状的第1集管形成部51、形成制冷剂出口集管部25的上部的上方膨出状的第2集管形成部52、对第1集管形成部51的后侧缘部和第2集管形成部52的前侧缘部进行连接并焊接到第1部件38的连接壁46上而形成连接部26上部的连接壁53。第1集管形成部51具有水平的入口集管部内分流控制壁51b,该控制壁51b将第1集管形成部51的前后两壁51a的下端部彼此连接为一体并将制冷剂入口集管部24内划分为上下两个空间24A和24B。第2集管形成部52具有水平的出口集管部内分流控制壁52b,该控制壁52b与入口集管部内分流控制壁51b处于相同高度,将第2集管形成部52的前后两壁52a的下端部彼此连接为一体并将制冷剂出口集管部25内划分为上下两个空间25A和25B。
在第2部件39的入口集管部内分流控制壁51b上从其左端形成了切口部50。而且分流调整孔60分别贯通状地形成在入口集管部内分流控制壁51b中靠近切口50的部分和靠近右端的部分上。多个左右方向上长的长圆形制冷剂通过孔54A和54B在左右方向上保持间隔地贯通状地形成在第2部件39的出口集管部内分流控制壁52b的后侧部分中除去左右两端部之外的部分上。中央部的长圆形制冷剂通孔54A的长度比其它长圆形制冷剂通孔54B的长度短,位于毗邻的热交换管34之间。
在第2部件39的连接壁53中与第1部件38的排水用通孔48的一致位置上,分别形成了左右方向上长的排水用通孔55,同样在与第1部件38的固定用通孔49一致的位置上分别形成了多个能够嵌入固定用通孔49内的突起56。第1部件38和第2部件39,通过使突起56插入固定用通孔49并铆接,在两部件38和39被临时紧固的状态下,利用第1部件38的焊接层材,将两部件38和39的第1集管形成部44和51的前侧缘部彼此之间、第2集管形成部45和52的后侧缘部彼此之间以及连接壁46和53彼此之间焊接在一起。
由此,由第1部件38的第1集管形成部44和第2部件39的第1集管形成部51形成两端敞开的中空状的入口集管部主体240,由第1部件38的第2集管形成部45和第2部件39的第2集管形成部52形成两端敞开的中空状的出口集管部主体250。
左侧闭锁部件41是对入口集管部主体240的左端开口进行闭锁的前盖41a、对出口集管部主体250的左端开口进行闭锁的后盖41b通过连接部41c而一体化的部件。能够嵌入入口集管部主体240内的右方突出部57一体地形成在闭锁部件41的前盖41a上,同样能够嵌入比出口集管部主体250的分流控制壁52b靠上侧的空间内的上侧右方突出部58、能够嵌入比分流控制壁52b靠下侧的空间内的下侧右方突出部59在上下保持间隔地一体形成在后盖41b上。而且,分别向右方突出以与两部件38和39卡合的卡合爪61一体地形成在左侧闭锁部件41的前后两侧缘以及上缘和下缘之间的连接部上。左侧闭锁部件41利用自身的焊料层焊接在两部件38和39上。于是入口集管部内分流控制壁51b的切口50的左端开口由左侧闭锁部件41的前盖41a封闭,从而,形成使入口集管部24的上下两空间24A和24B在左端部相互连通的连通孔70。此时连通孔70虽然通过由前盖41a封闭切口50的左端开口而形成,但是替代此,也可以不形成切口而通过在入口集管部内分流控制壁51b的左端部上形成通孔而设置连通孔。
右侧闭锁部件42是对入口集管部主体240的右端开口进行闭锁的前盖42a、对出口集管部主体250的右端开口进行闭锁的后盖42b通过连接部42c而一体化的部件。能够嵌入比入口集管部主体240的分流控制壁51b靠上侧的空间内的上侧左方突出部62、能够嵌入比分流控制壁51b靠下侧的空间内的下侧左方突出部80在上下保持间隔地一体形成在闭锁部件42的前盖42a上。同样能够嵌入比出口集管部主体250的分流控制壁52b靠上侧的空间内的上侧左方突出部63、能够嵌入比分流控制壁52b靠下侧的空间内的下侧左方突出部64在上下保持间隔地一体形成在后盖42b上。制冷剂入口66形成在右侧闭锁部件42的前盖42a的上侧左方突出部62的突出端壁上,同样制冷剂出口67形成在后盖42b的上侧左方突出部63的突出端壁上。分别向左方突出以与两部件38和39卡合的卡合爪65一体地形成在右侧闭锁部件42的前后两侧缘以及上缘和下缘之间的连接部上。
如图7~9所示,向上方突出的第1接合雄部1一体形成在右侧闭锁部件42的连接部42c的上端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上,同样,向下方突出的第2接合雄部2一体形成在连接部42c的下端部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上。在制造蒸发器20时,在将右侧闭锁部件42组装在接合板43上之前的状态下,第2接合雄部2向右侧突出。向右侧突出的第2接合雄部2由2A表示(参考图9中的虚线)。而且在右侧闭锁部件42的下缘部的前后两端部上分别形成了切口3。右侧闭锁部件42利用自身的焊料层焊接在两部件38和39上。
接合板43具有与右侧闭锁部件42的制冷剂入口66相通的短圆筒状制冷剂流入口68、同样地与制冷剂出口67相通的短圆筒状制冷剂流出口69。制冷剂流入口68和制冷剂流出口69分别由圆形通孔、和在所述通孔周围向右方突出状地一体形成的短圆筒状部组成。
在接合板43中制冷剂流入口68和制冷剂流出口69之间的部分上,形成了在上下方向延伸的防止短路用的狭缝4,同时还形成了与狭缝4的上下两端相连的大致梯形的通孔5和6。而且,在接合板43中上侧通孔5的上方部分和下侧通孔6的下方部分上,分别形成了向左方(右侧闭锁部件42侧)突出地U字状弯曲的第1和第2接合雌部7和8。右侧闭锁部件42的第1接合雄部1从下方插入第1接合雌部7内以与第1接合雌部7接合,并且右侧闭锁部件42的第2接合雄部2从上方插入第2接合雌部8内以与第2接合雌部8接合,从而阻止接合板43向左右方向移动。由右侧闭锁部件42的第2接合雄部2在如图9虚线所示向右侧突出的状态下通过下侧的通孔6后向后下方弯曲,从而从上方插入第2接合雌部8内。而且第1接合雌部7与闭锁部件42的连接部42c中第1接合雄部1的前后两侧部分接合,由此,阻止接合板43向下方移动。而且,向左方突出的卡合爪9分别一体地形成在接合板43的下缘的前后两端部上,同时该卡合爪9在嵌入形成在右侧闭锁部件42的下缘的切口3内的状态下与右侧闭锁部件42接合,由此能够阻止接合板43向上方和前后方向的移动。在接合板43在左右方向、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的移动被阻止地与闭锁部件42接合的状态下,利用闭锁部件42的焊料层焊接在闭锁部件42上。
形成在制冷剂入口管27一端部上的缩径部插入到接合板43的制冷剂流入口68并焊接在制冷剂流入口68上,同样地形成在制冷剂出口管28一端部上的缩径部插入到制冷剂流出口69并焊接在制冷剂流出口69上。虽然图中未示,膨胀阀安装部件跨越两管27和28地接合在制冷剂入口管27和制冷剂出口管28的另一端部上。
如图2、图3、图10和图11所示,制冷剂回转用集管箱23包括:由两面都有焊料层的铝钎焊薄板形成而且与所有热交换管34相连的板状第1部件73、由铝制挤压型材形成的裸材组成并且对第1部件73的下侧进行覆盖的第2部件74、由两面都有焊料层的铝钎焊薄板形成而且焊接在两部件73和74两端上的铝制闭锁部件75、76、和前后方向长的铝裸材制造的连通部件77,将该连通部件77跨过第1中间集管部30和第2中间集管部31地焊接在右侧闭锁部件76的外面上。通过连通部件77,第1中间集管部30和第2中间集管部31在右端部连通。
第1部件73包括形成第1中间集管部30上部的上方膨出状的第1集管形成部78、形成第2中间集管部31上部的上方膨出状的第2集管形成部79、对第1集管形成部78的后侧缘部和第2集管形成部79的前侧缘部进行连接且形成连接部32上部的连接壁81。从而,由设置在两集管形成部78和79的前后方向内侧且朝向上方并在前后方向外方倾斜的倾斜壁78a、79a以及连接壁81,形成两侧面向上方且在前后方向外方倾斜的排水槽33。多个在前后方向上长的管插入孔82在左右方向上保持间隔地形成在两集管形成部78和79上。两集管形成部78和79的管插入孔82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相同。管插入孔82的连接部32侧的端部即第1集管形成部78的管插入孔82的后端部和第2集管形成部79的管插入孔82的前端部分别位于倾斜壁78a和79a上,由此,管插入孔82的连接部32侧的端部位于排水槽33的侧面上。而且,在两集管形成部78和79的管插入孔82的前后方向外侧部分上,形成了与管插入孔82的前后方向外端部相连且从管插入孔82开始离开而缓缓朝向下方的排水槽83。热交换芯部21的前后两热交换管群35的热交换管34的下端部插入到两集管形成部78和79的管插入孔82内,并利用第1部件73的焊料层焊接在第1部件73上。从而,前侧热交换管群35的热交换管34的下端部与第1中间集管部30连通状地相连,后侧热交换管群35的热交换管34的下端部与第2中间集管部31连通状地相连。多个左右方向长的排水用通孔84在左右方向保持间隔地形成在第1部件73的连接壁81上。而且,多个固定用通孔85与排水用通孔84位置偏离并在左右方向上保持间隔地形成在第1部件73的连接壁81上。第1部件73与制冷剂输入输出用集管箱22的第1部件38的形状相同,两个部件73和38上下方向相反地设置。
第2部件74包括形成第1中间集管部30下部的下方膨出状的第1集管形成部86、形成第2中间集管部31下部的下方膨出状的第2集管形成部87、对两集管形成部86和87进行连接并焊接到第1部件73的连接壁81上以形成连接部32的连接壁88。第2集管形成部87具有水平的分流控制壁87b,该控制壁87b将第2集管形成部87的前后两壁87a的上端部彼此连接为一体并将第2中间集管部31内划分为上下两个空间31A和31B。多个圆形制冷剂通过孔89在左右方向上保持间隔地贯通形成在分流控制壁87b中比前后方向中心部靠后侧部分上。毗邻的圆形制冷剂通过孔89之间的间距从右端部开始缓缓变大。而且毗邻的圆形制冷剂通过孔89之间间距也可以都相同。在第2部件74的连接壁88中与第1部件73的排水用通孔84一致的位置上分别形成了在左右方向上长的排水用通孔91,同样在与第1部件73的固定用通孔85一致的位置上分别形成了向上方突出且能够插入到固定用通孔85内的突起92。第1部件73和第2部件74在由突起92插入固定用通孔85内并铆接而将两部件73和74临时固定状态下,利用第1部件73的焊料层,将两部件73和74的第1集管形成部78和86的前侧缘部彼此、第2集管形成部79和87的后侧缘部彼此以及连接壁81和88彼此焊接在一起。除了制冷剂通过孔89、54A、54B的形状和位置以及是否存在分流控制壁51之外,第2部件74与制冷剂输入输出用集管箱22的第2部件39的形状相同,两个部件74和39上下相反地设置。两个部件74和39由相同的挤压型材形成。
由此,由第1部件73的第1集管形成部78和第2部件74的第1集管形成部86形成两端敞开的中空状的第1中间集管部主体300,由第1部件73的第2集管形成部79和第2部件74的第2集管形成部87形成两端敞开的中空状的第2中间集管部主体310。
左侧闭锁部件75是将对第1中间集管部主体300的左端开口进行闭锁的前盖75a、对第2中间集管部主体310的左端开口进行闭锁的后盖75b一体化的部件。能够嵌入第1中间集管部主体300内的右方突出部93一体地形成在前盖75a上,同样能够嵌入比第2中间集管部主体310的分流控制壁87b靠上侧的空间内的上侧右方突出部94、能够嵌入比分流控制壁87b靠下侧的空间内的下侧右方突出部95在上下方向上保持间隔地一体形成在后盖75b上。而且,分别向右方突出以与两部件73和74卡合的卡合爪100一体地形成在左侧闭锁部件75的前后两侧缘以及上缘和下缘之间的连接部上。左侧闭锁部件75利用自身的焊料层焊接在两部件73和74上。
右侧闭锁部件76是将对第1中间集管部主体300的右端开口进行闭锁的前盖76a、对第2中间集管部主体310的右端开口进行闭锁的后盖72b一体化的部件。能够嵌入第1中间集管部主体300内的左方突出部96一体地形成在前盖76a上,同样能够嵌入比第2中间集管部主体310的分流控制壁87b靠上侧的空间内的上侧左方突出部97、能够嵌入比分流控制壁87b靠下侧的空间内的下侧左方突出部98在上下方向保持间隔地一体形成在后盖76b上。分别向左方突出以与两部件73和74卡合的卡合爪99一体地形成在右侧闭锁部件76的前后两侧缘以及上缘和下缘之间的连接部上。而且分别向右方突出且被向下方弯曲以卡合于连通部件77的上缘部的卡合爪104一体形成在右侧闭锁部件76的上缘的前后两端部上,同时向右方突出且被向上方弯曲以卡合于连通部件77的下缘部的卡合爪104一体形成在右侧闭锁部件76的下缘的前后方向中间部上。使制冷剂从第1中间集管部30流出的制冷剂流出口101形成在右侧闭锁部件76的前盖76a的左方突出部96的突出端壁上,同样地使制冷剂流入比第2中间集管部31的分流控制壁87b靠下侧的空间31B内的制冷剂流入口102形成在后盖76b的下侧左方突出部98的突出端壁上。朝向第2中间集管部31内部并向上方倾斜或弯曲、此处为弯曲的导向部103一体形成在后盖76b的下侧左方突出部98中制冷剂流入口102的周缘部的下侧部分上。导向部103将流入到第2中间集管部31的比分流控制壁87b靠下侧的空间31B内的制冷剂向上侧(分流控制壁87b侧)引导。右侧闭锁部件76利用自身的焊料层焊接在两部件73和74上。
通过对铝裸材实施压制加工而形成连通部件77,从右侧看,连通部件77是与右侧闭锁部件76形状相同且尺寸相同的板状,其周缘部利用右侧闭锁部件76的焊料层而焊接在右侧闭锁部件76的外面上。在连通部件77上形成了外方膨出部105,从而使右侧闭锁部件76的制冷剂流出口101和制冷剂流入口102相通。外方膨出部105的内部成为使右侧闭锁部件76的制冷剂流出口101和制冷剂流入口102相通的连通路。而且,在连通部件77上缘的前后两端部和下缘前后方向中央部上分别形成了右侧闭锁部件76的卡合爪104能够嵌入的切口106。
通过将入口管27和出口管28之外的所有部件组装一起成批焊接而制造上述蒸发器20。
蒸发器20与固定容量的压缩机和作为制冷剂冷却器的冷凝器一起构成使用氯氟烃类制冷剂的冷冻设备,并作为车辆空调,搭载在车辆例如汽车上。
在上述蒸发器20中,固定容量的压缩机开启时,通过压缩机、冷凝器和膨胀阀后的气液混相的两相制冷剂从制冷剂入口管27通过接合板43的制冷剂流入口68以及右侧闭锁部件42的前盖42a的制冷剂入口66,进入制冷剂输入输出用集管箱22的制冷剂入口集管部24的上部空间24A内。流入到制冷剂入口集管部24的上部空间24A内的制冷剂向左方流动,通过连通孔70流入下部空间24B内,同时通过分流调整孔60流入下部空间24B内。
流入下部空间24B内的制冷剂分流,流入前侧热交换管群35的热交换管34的制冷剂通路34a内。流入热交换管34的制冷剂通路34a内的制冷剂在制冷剂通路34a内向下方流动,进入制冷剂回转用集管箱23的第1中间集管部30内。流入第1中间集管部30内的制冷剂向右方流动,通过右侧闭锁部件76的前盖76a的制冷剂流出口101、连通部件77的外方膨出部105内的连通路和后盖76b的制冷剂流入口102,从而改变流动方向地回转,流入第2中间集管部31的下部空间31B内。
流入第2中间集管部31的下部空间31B内的制冷剂向左方流动,通过分流控制壁87b的圆形制冷剂通过孔89进入上部空间31A内,分流并流入后侧所有的热交换管34的制冷剂通路34a内。此时,制冷剂由导向部103引导向左斜上方即朝向下部空间31B的内方,流向分流控制壁87b侧,因而与形成在分流控制壁87b上的毗邻的圆形制冷剂通过孔89之间的间距从右端部开始缓缓变大的结构相互作用,使得通过制冷剂通过孔89流入上部空间31A内的制冷剂在左右方向的分布与没有导向部103的场合相比被均匀化。因而,制冷剂容易在与第2中间集管部31相连的热交换管34中均匀分流,难以在热交换芯部21中产生制冷剂分布不均匀,通过热交换芯部21后的空气温度也均匀化,提高了热交换性能。
流入热交换管34的制冷剂通路34a内的制冷剂改变流动方向,在制冷剂通路34a内向上方流动,流入制冷剂出口集管部25的下部空间25B内,通过分流控制壁52b的长圆形制冷剂通过孔54A和54B,进入上部空间25A内。
然后,流入制冷剂出口集管部25的上部空间25A内的制冷剂,通过右侧闭锁部件42的后盖42b的制冷剂出口67和接合板43的制冷剂出口69,流出到制冷剂出口管28内。
于是,在制冷剂流经热交换管34的制冷剂通路34a、后侧的热交换管34的制冷剂通路34a期间,与通过热交换芯部21的通风间隙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制冷剂变为气相流出。
在固定容量压缩机关闭时,残留在热交换管34的制冷剂通路34a内的液相制冷剂因毛细管作用效果而有效地保持在制冷剂通路34a内,因而,在能够防止液相制冷剂短时间内从热交换管34的制冷剂通路34a流出。于是即使是在压缩机关闭后,在液相制冷剂残留在蒸发器20的热交换管34的制冷剂通路34a内期间,由于残留的液相制冷剂与通过蒸发器20的空气之间继续进行热交换,因而能够遏制排气温度急剧升高。
在图12中用实线示出使用蒸发器20的车辆空调的固定容量压缩机开启、关闭时的排气温度的变化。如图12所示,与虚线所示的使用上述公报记载的蒸发器的车辆空调的固定容量压缩机开启、关闭时排气温度的变化进行比较,在使用蒸发器20时,压缩机关闭后,排气温度缓慢升高。因而,根据蒸发器20的排气温度对压缩机进行控制时,即使将高温侧设定温度(T2)设定得比上述公报记载的蒸发器的高温侧设定温度(t2)低,压缩机的开启、关闭周期能够与使用上述公报记载的蒸发器的空气压缩机的周期相同。因而在压缩机开启和关闭时,能够降低吹出到车厢内的空气温差,提高车厢内的舒适性。即使高温侧设定温度(T2)变小,与低温侧设定温度(T1)的温差变小,由于压缩机的开启、关闭周期能够与使用上述公报记载的蒸发器的空气压缩机的周期相同,因而不会像上述公报记载的蒸发器那样,压缩机频繁开启、关闭,不会对车辆的燃料耗费造成恶劣影响。
下文将对根据本发明的蒸发器的实施例和比较示例进行描述。
实施例1
考虑使用图4所示结构的热交换管34的蒸发器20,即制冷剂通路34a的数量为11,除了两端的制冷剂通路34a之外的各个制冷剂通路34a的内周面的凸条数量为4个。
实施例2
考虑使用图13a所示结构的热交换管34A的蒸发器,即制冷剂通路34a的数量为14,除了两端的制冷剂通路34a之外的各个制冷剂通路34a的内周面的凸条346的数量为4个。
实施例3
考虑使用图13b所示结构的热交换管34B的蒸发器,即制冷剂通路34a的数量为16,除了两端的制冷剂通路34a之外的各个制冷剂通路34a的内周面的凸条346的数量为4个。
实施例4
考虑使用图13c所示结构的热交换管34C的蒸发器,即制冷剂通路34a的数量为18,除了两端的制冷剂通路34a之外的各个制冷剂通路34a的内周面的凸条346的数量为4个。
实施例5
考虑使用图13d所示结构的热交换管34D的蒸发器,即制冷剂通路34a的数量为20,除了两端的制冷剂通路34a之外的各个制冷剂通路34a的内周面的凸条346的数量为4个。
比较例
考虑使用图13e所示结构的热交换管34E的蒸发器,即制冷剂通路34a的数量为7,除了两端的制冷剂通路34a之外的各个制冷剂通路34a的内周面的凸条346的数量为4个。
实施例1~5和比较例的蒸发器中使用的热交换管34、34A、34B、34C、34D、34E的前后方向宽度W为17毫米,左右方向厚度即管高度H为1.4毫米。而且各个热交换管34、34A、34B、34C、34D、34E中多条制冷剂通路34a的通路横截面面积之和、多条制冷剂通路34a的剖面内周长之和、各个热交换管34、34A、34B、34C、34D、34E的等效直径Dh以及制冷剂通路34a的数量N除以前后方向宽度W后的数值A=N/W(个/mm)分别在表1被表示。
评价试验
将实施例1~5和比较例的蒸发器组装在制冷循环(refrigerationcycle)中,调查在固定容量压缩机开启时的制冷性能。而且在固定容量压缩机关闭5秒后,调查残留在热交换管34、34A、34B、34C、34D、34E的制冷剂通路34a中的液相制冷剂的量,而且还调查在固定容量压缩机关闭5秒后,残留在热交换管34、34A、34B、34C、34D、34E的制冷剂通路34a中的液相制冷剂至蒸发所需的时间。结果在表1中表示,同时制冷性能和残留的液相制冷剂的量、等效直径Dh以及制冷剂通路34a的数量的关系在图14和图15中表示。而且在图14和图15中,实线表示制冷性能,虚线表示残留的液相制冷剂的量。而且制冷性能以在实施例2的冷气性能为100%场合下的比率表示。在固定容量压缩机关闭5秒后,残留在热交换管34、34A、34B、34C、34D、34E的制冷剂通路34a中的液相制冷剂的量以在实施例1中的数量为100%时的比率表示。此时如果冷气性能在图14和15中箭头Z所示95~100%的范围内,则作为车辆空调具有充分性能。
表1
  所有通路的合计内周长(mm)   所有通路的横截面总面积(mm2)  等效直径:Dh   通路数量/宽度:A   制冷性能:Q   5秒后的制冷剂量   蒸发时间:秒
实施例   1   59.12   11.904  0.8054   0.647   99   100   4.40
  2   66.92   11.184  0.6685   0.824   100   116.34   4.97
  3   72.12   10.704  0.5937   0.941   99   123.37   5.36
  4   77.32   10.224  0.5289   1.059   98   134.48   5.75
  5   91.55   9.090  0.3972   1.176   98   151   6.60
比较例   40.88   13.536  1.3254   2.429   92   73.93   3.04
如表1、图14和15所示,实施例1~5的蒸发器的制冷性能比比较例的蒸发器的制冷性能优良,作为车辆空调具有充分性能,其中该实施例1~5所使用的热交换管满足制冷剂通路数量N除以前后方向宽度W后的数值A=N/W(个/mm)为0.558≤A≤1.235的关系,等效直径Dh为0.35≤Dh≤1.0的关系。而且实施例1~5的蒸发器中压缩机关闭时,残留在热交换管的制冷剂通路内的液相制冷剂数量比比较例的蒸发器的多,因而如上所述,在压缩机开启和关闭时,能够降低吹出到车厢内的空气温差,提高车辆的车厢内的舒适性。
图16~18示出热交换管的变形例。而且在下文对热交换管的变形例进行说明时,各图中上侧表示左,下侧表示右,左侧表示前,右侧表示后。
在图16和17中,热交换管130为扁平状,具有将宽度方向朝向前后方向同时在宽度方向上并排的多个横截面形状为长方形的制冷剂通路130a,包括相互相向的扁平的左右两壁131和132(1对平坦壁)、设置得跨越左右两壁131和132的前后两侧缘的前后两侧壁133和134、在前后两侧壁133和134之间设置得横跨左右两壁131和132且在长度方向上延伸以将毗邻的制冷剂通路130a彼此隔开的多个分隔壁135。制冷剂通路130a的横截面形状为长方形,横截面长方形的制冷剂通路130a的角部R小于等于0.1毫米。
前侧壁133为双重结构,包括从左壁131的前侧缘向右方隆起状一体成形而且遍及热交换管130的整个高度的外侧侧壁用凸条136、在外侧侧壁用凸条136内侧从左壁131向右方隆起状一体成形的内侧侧壁用凸条137、从右壁132的前侧缘向左方隆起状一体成形的内侧侧壁用凸条138。前侧壁133的内外两面为平坦面。而且外侧侧壁用凸条136在右端部与右壁132的右面前侧缘部接合的状态下焊接在两内侧侧壁用凸条137和138和右壁132上。两内侧侧壁用凸条137和138相互对顶地焊接。后侧壁134与左右两壁131和132一体形成,其内外两面为平坦面。在右壁132的内侧侧壁用凸条138的前端面上,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凸起138a横亘整个长度地一体形成。在左壁131的内侧侧壁用凸条137的前端面上,沿其长度方向延伸且凸起138a能被压入的凹槽137a横亘整个长度地形成。
将从左壁131向右方隆起状一体成形的分隔壁用凸条140、141、和从右壁132向左方隆起状一体成形的分隔壁用凸条142、143相互对顶地焊接,形成分隔壁135。在左壁131和右壁132上,突出高度不同的高低两种分隔壁用凸条140、141、142、143在前后方向上交互形成,左壁131中突出高度高的分隔壁用凸条140和右壁132中突出高度低的分隔壁用凸条143焊接在一起,左壁131中突出高度低的分隔壁用凸条141和右壁132中突出高度高的分隔壁用凸条142焊接在一起。下文将左右两壁131和132中突出高度高的分隔壁用凸条140和142分别称作第1分隔壁用凸条,同样将突出高度低的分隔壁用凸条141和143分别称作第2分隔壁用凸条。在左右两壁131和132的第2分隔壁用凸条141和143的前端面上,沿其整个长度形成了沿其长度方向延伸且其它壁132和131的第1分隔壁用凸条140和142的前端部能够嵌入的凹槽144和145。在左右两壁131和132的第1分隔壁用凸条140和142的前端部嵌入凹槽144和145内的状态下,将两分隔壁用凸条140、143以及141、142焊接在一起。
而且对于图16和17所示热交换管130,在除了位于宽度方向两端的2个制冷剂通路130a之外的各个制冷剂通路130a或所有制冷剂通路130a的内周面上,也形成了沿制冷剂通路130a的长度方向延伸的2个以上的凸条。
使用图18a所示那样的管制造用金属板150制造热交换管130。通过对两面具有焊料层的铝钎焊板材进行压延加工形成所述管制造用金属板150。管制造用金属板150包括:平的左壁形成部151(平坦壁形成部)和右壁形成部152(平坦壁形成部)、对左壁形成部151和右壁形成部152进行连接且形成后侧壁134的连接部153、从左壁形成部151和右壁形成部152中与连接部153相反一侧的侧缘向左方隆起状一体成形且形成前侧壁133的内侧部分的内侧侧壁用凸条137和138、通过将左壁形成部151中与连接部153相反侧的侧缘向外侧方延长而形成的外侧侧壁用凸条形成部154、在管制造用金属板150宽度方向上保持规定间距并分别从左壁形成部151和右壁形成部152向左方隆起状一体成形的多个分隔壁用凸条140、141、142和143。左壁形成部151的第1分隔壁用凸条140和右壁形成部152的第2分隔壁用凸条143、以及左壁形成部151的第2分隔壁用凸条141和右壁形成部152的第1分隔壁用凸条142,分别处于相对于连接部153宽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位置。分别在右壁形成部152的内侧侧壁用凸条138的前端面形成凸起138a,在左壁形成部151的内侧侧壁用凸条137的前端面形成凹槽137a。而且在左壁形成部151和右壁形成部152的第2分隔壁用凸条141和143的前端面上,形成了其它壁形成部152和151的第1分隔壁用凸条142和140的前端部所嵌入的凹槽144和145。
而且,通过对两面覆盖有焊料层的铝钎焊板材实施压延加工,在其单面侧上一体形成了侧壁用凸条137和138以及分隔壁用凸条140、141、142和143,由此,在侧壁用凸条137和138以及分隔壁用凸条140、141、142和143的两侧面和前端面、第2分隔壁用凸条141和143的凹槽144和145的内周面、左右两壁形成部151和152以及外侧侧壁用凸条形成部154的左右两面上形成了焊料层(图中未示)。
利用轧制成形方法,在连接部153的两侧缘顺序对管制造用金属板150进行折弯(参考图18b),最后折弯为发针形(hair pin,U字形弯),使内侧侧壁用凸条137和138彼此对顶,同时第1分隔壁用凸条140和142的前端部嵌入到第2分隔壁用凸条143和141的凹槽145和144内,然后将凸起138a压入到凹槽137a内。
然后对外侧侧壁用凸条形成部154进行折弯,使其沿着两内侧侧壁用凸条137和138的外面,使其前端部变形,接合到右壁形成部152上,获得折弯体155(参考图18c)。
然后,将折弯体155加热到预定温度,通过将内侧侧壁用凸条137和138的前端部、第1分隔壁用凸条140和142以及第2分隔壁用凸条143和141的前端部彼此焊接在一起,同时将外侧侧壁用凸条形成部154和两内侧侧壁用凸条137和138以及右壁形成部152焊接在一起,从而制造热交换管130。
图19示出了热交换管的其它变形示例。
在图19中,热交换管160为扁平状,具有将宽度方向朝向前后方向同时在宽度方向上并排的多个制冷剂通路160a,包括相互相向的平的左右两壁161和162、设置得跨越左右两壁161和162的前后两侧缘的前后两侧壁163和164、在前后两侧壁163和164之间设置得横跨左右两壁161和162且在长度方向上延伸以将毗邻的制冷剂通路160a彼此隔开的多个分隔壁165。
前侧壁163为双重结构,包括从左壁161的前侧缘向右方隆起状一体成形而且遍及热交换管160的整个高度的外侧侧壁用凸条166、在外侧侧壁用凸条166内侧从右壁162的前侧缘向左方隆起状一体成形且遍及热交换管160的整个高度的内侧侧壁用凸条167。后侧壁164为双重结构,包括从右壁162的后侧缘向左方隆起状一体成形而且遍及热交换管160的整个高度的外侧侧壁用凸条168、在外侧侧壁用凸条168内侧从左壁161的后侧缘向右方隆起状一体成形且遍及热交换管160的整个高度的内侧侧壁用凸条169。前后两侧壁163和164的内外两面的横截面形状分别是左右方向中央部向外方突出的圆弧状。而且,前后两侧壁163和164的外侧侧壁用凸条166和168以及内侧侧壁用凸条167和169相互焊接在一起。
将波板状分隔壁形成部170一体形成在前侧壁163的内侧侧壁用凸条167的前端部和后侧壁164的内侧侧壁用凸条169的前端部之间。分隔壁形成部170包括焊接在左壁161上的波顶部171、焊接在右壁162上的波底部172、对波顶部171和波底部172进行连接且组成分隔壁165的连接部173。
虽然图中未示,对由两面具有焊料层的铝钎焊板材组成的管制造用金属板进行弯曲,形成折弯体,通过对前后两侧壁163和164的外侧侧壁用凸条166和168以及内侧侧壁用凸条167和169、分隔壁形成部170的波顶部171和左壁161、波底部172和右壁162同时进行焊接,制造热交换管160。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根据本发明的蒸发器适用于使用氯氟烃类制冷剂的车辆空调的蒸发器,但是并不局限于此。有时在设置有具有压缩机、作为制冷剂冷却器的气体冷却器、中间热交换器、膨胀阀和蒸发器且使用二氧化碳制冷剂那样的超临界制冷剂的车辆空调的车辆、例如汽车中,也适用于车辆空调的蒸发器。

Claims (11)

1.一种扁平状且具有在宽度方向上并排的多个通路的热交换管,其特征在于:当设通路数量N除以管宽度W得出的数值为A=N/W(个/mm)时,满足0.558≤A≤1.235的关系。
2.一种扁平状且具有在宽度方向上并排的多个通路的热交换管,其特征在于:在设等效直径为Dh(mm)时,满足0.35≤Dh≤1.0的关系。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交换管,其特征在于:在所有通路中除了位于宽度方向两端的2个通路之外的各个通路的内周面上,形成有沿通路长度方向延伸的凸条。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交换管,其特征在于:在所有通路中除了位于宽度方向两端的2个通路之外的各个通路的横截面形状是长方形,横截面长方形通路的角部R小于等于0.1毫米。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交换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平行的两个平坦壁、设置得横跨所述两个平坦壁的两侧缘的两侧壁、在两侧壁之间设置得横跨两个平坦壁且在两个平坦壁的长度方向上延伸以将毗邻的通路彼此隔开的分隔壁;
通过将包括形成平坦壁的两个平坦壁形成部、将两个平坦壁形成部彼此相连且形成一侧壁的连接部、在各个平坦壁形成部中与所述连接部相反侧的侧缘上一体地设置成分别从平坦壁形成部突出且形成另一侧壁的侧壁用凸条、在各个平坦壁形成部上一体设置成与侧壁用凸条沿同方向突出的多个分隔壁用凸条的1个金属板,在连接部处折弯成发针形,使得侧壁用凸条彼此对顶地相互焊接,形成热交换管,由至少一个平坦壁形成部的分隔壁用凸条形成分隔壁。
6.一种蒸发器,包括多个设置得宽度方向朝向前后方向同时在左右方向上保持间隔、并且在上下方向延伸的扁平状热交换管,该热交换管具有多个在宽度方向上并排的制冷剂通路,其特征在于:
在设热交换管的制冷剂通路数量N除以热交换管的前后方向宽度W得出的数值为A=N/W(个/mm)时,满足0.558≤A≤1.235的关系。
7.一种蒸发器,包括多个设置得宽度方向朝向前后方向同时在左右方向上保持间隔、并且在上下方向延伸的扁平状热交换管,该热交换管具有多个在宽度方向上并排的制冷剂通路,其特征在于:
在设热交换管的等效直径为Dh(mm)时,满足0.35≤Dh≤1.0的关系。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在热交换管的所有制冷剂通路中除了位于宽度方向两端的2个制冷剂通路之外的各个制冷剂通路的内周面上,形成有沿制冷剂通路长度方向延伸的凸条。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在热交换管的所有制冷剂通路中除了位于宽度方向两端的2个制冷剂通路之外的各个制冷剂通路的横截面形状是长方形,横截面长方形制冷剂通路的角部R小于等于0.1毫米。
10.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热交换管还包括相互平行的两个平坦壁、设置得横跨所述两个平坦壁的两侧缘的两侧壁、在两侧壁之间设置得横跨两个平坦壁且在两个平坦壁的长度方向上延伸以将毗邻的通路彼此隔开的分隔壁;
通过将包括形成平坦壁的两个平坦壁形成部、将两个平坦壁形成部彼此相连且形成一侧壁的连接部、在各个平坦壁形成部中与所述连接部相反侧的侧缘上一体设置成分别从平坦壁形成部突出且形成另一侧壁的侧壁用凸条、在各个平坦壁形成部上一体设置成与侧壁用凸条沿同方向突出的多个分隔壁用凸条的1个金属板,在连接部处折弯成发针形,使得侧壁用凸条彼此对顶地相互焊接,由此形成所述热交换管,由至少一个平坦壁形成部的分隔壁用凸条形成分隔壁。
11.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具有前后方向并排设置的制冷剂入口集管部和制冷剂出口集管部的制冷剂输入输出用集管箱;保持间隔地设置在制冷剂输入输出用集管箱的下方的制冷剂回转用集管箱,该制冷剂回转用集管箱具有与制冷剂入口集管部相对向的第1中间集管部以及与制冷剂出口集管部相对向且与第1中间集管部连通的第2中间集管部;和形成在两集管箱之间的热交换芯部;其中,热交换芯部包括由在两集管箱的长度方向上保持间隔地设置且两端部与两集管箱相连的多个热交换管组成的热交换管群、设置在毗邻的热交换管之间的散热片,在两集管箱之间沿通风方向并排设置两个以上的热交换管群,至少一个热交换管群的热交换管分别与制冷剂入口集管部和第1中间集管部、以及制冷剂出口集管部和第2中间集管部相连。
CN2007101054511A 2006-05-30 2007-05-30 热交换管和蒸发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824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49550/2006 2006-05-30
JP2006149550A JP4898300B2 (ja) 2006-05-30 2006-05-30 エバポレ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82470A true CN101082470A (zh) 2007-12-05
CN101082470B CN101082470B (zh) 2010-11-17

Family

ID=387771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05451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82470B (zh) 2006-05-30 2007-05-30 热交换管和蒸发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070277964A1 (zh)
JP (1) JP4898300B2 (zh)
CN (1) CN101082470B (zh)
DE (1) DE102007025293A1 (zh)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69536A (zh) * 2011-08-17 2011-12-07 三花丹佛斯(杭州)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用于换热器的扁管以及具有该扁管的换热器
CN102455087A (zh) * 2010-10-28 2012-05-1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集管单元和具有该集管单元的热交换器
CN103038596A (zh) * 2010-09-01 2013-04-10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及具备热交换器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3097067A (zh) * 2010-07-06 2013-05-08 贝洱两合公司 一种制造特别是用于机动车的热交换器的管子的方法
CN103913018A (zh) * 2013-07-24 2014-07-09 劳特斯空调(江苏)有限公司 管翅式风冷换热器
CN103975216A (zh) * 2011-12-05 2014-08-06 株式会社电装 热交换器和具有该热交换器的热泵循环
CN106823424A (zh) * 2017-03-20 2017-06-13 江苏德邦工程有限公司 降膜蒸发高效气液混合器
CN106861478A (zh) * 2017-03-20 2017-06-20 江苏德邦工程有限公司 新型高效气液雾化混合加热器
CN107702382A (zh) * 2017-05-24 2018-02-16 杭州三花家电热管理系统有限公司 微通道蒸发器
CN108474630A (zh) * 2015-10-29 2018-08-31 株式会社Uacj 铝制挤出扁平多孔管和换热器
CN110500902A (zh) * 2018-05-18 2019-11-26 马勒国际有限公司 用于内燃机的热交换器,特别是增压空气冷却器
CN111306704A (zh) * 2020-02-28 2020-06-19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用于控制空调的方法及装置、空调
CN113383205A (zh) * 2019-02-13 2021-09-10 翰昂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换热器
CN117387406A (zh) * 2023-12-13 2024-01-12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一种流通截面积可调节的紧凑板式换热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5058769B4 (de) * 2005-12-09 2016-11-03 Modine Manufacturing Co. Ladeluftkühler
JP2009085569A (ja) * 2007-10-03 2009-04-23 Denso Corp 蒸発器ユニット
JP2010008018A (ja) * 2008-06-30 2010-01-14 Showa Denko Kk インナーフィン付き熱交換管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熱交換器
JP2010112695A (ja) * 2008-10-07 2010-05-20 Showa Denko Kk エバポレータ
JP5194279B2 (ja) * 2009-03-23 2013-05-08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サーマル・テクノロジー エバポレータ
CN202547197U (zh) * 2009-10-19 2012-11-21 株式会社京滨冷暖科技 蒸发器
JP2011085364A (ja) * 2009-10-19 2011-04-28 Showa Denko Kk エバポレータ
JP2011085363A (ja) * 2009-10-19 2011-04-28 Showa Denko Kk エバポレータ
ITVI20100187A1 (it) * 2010-07-06 2012-01-07 C P S Snc Di Perin E & S Piastrina accoppiabile al bordo di una apertura prevista in un elemento tubolare.
KR101462173B1 (ko) * 2010-10-28 2014-12-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열교환기
US20150096311A1 (en) * 2012-05-18 2015-04-09 Modine Manufacturing Company Heat exchanger, and method for transferring heat
US9671176B2 (en) * 2012-05-18 2017-06-06 Modine Manufacturing Company Heat exchanger, and method for transferring heat
USD763417S1 (en) * 2012-08-02 2016-08-0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r tube
US10605498B2 (en) * 2014-01-23 2020-03-3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Heat pump apparatus
KR101783795B1 (ko) * 2016-01-07 2017-10-12 삼성공조 주식회사 바 플레이트형 열교환기
DE112018001423T5 (de) * 2017-03-17 2020-01-02 Valeo Systèmes Thermiques Anordnung eines Verbindungsstücks für den Eintritt einer ersten Phase und den Austritt einer zweiten Phase aus dem Kopf eines Wärmetauschers, insbesondere des Verdampfers eines Klimakreislaufs eines Kraftfahrzeugs
KR102100074B1 (ko) * 2019-05-31 2020-05-15 유영호 미세기포 생성용 유로부재, 이를 이용한 집적 유로유닛 및 미세기포 생성기
USD982730S1 (en) * 2019-06-18 2023-04-04 Caterpillar Inc. Tube
FR3126762B1 (fr) * 2021-09-03 2023-08-11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Échangeur de chaleur pour boucle de fluide réfrigérant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41581A (ja) * 1984-12-13 1986-06-28 Ricoh Co Ltd 熱転写式カラ−記録装置
US5036909A (en) * 1989-06-22 1991-08-06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Multiple serpentine tube heat exchanger
JPH06185885A (ja) * 1992-07-24 1994-07-08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偏平多穴凝縮伝熱管
JP3364665B2 (ja) * 1993-03-26 2003-01-08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用冷媒流通管
DE69730881T2 (de) * 1996-06-26 2005-09-22 Showa Denko K.K.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Flachröhren für Wärmetauscher
JP3536275B2 (ja) * 1997-01-21 2004-06-07 東洋ラジエーター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用チューブ
JPH1144498A (ja) * 1997-05-30 1999-02-16 Showa Alum Corp 熱交換器用偏平多孔チューブ及び同チューブを用いた熱交換器
JP2001165532A (ja) * 1999-12-09 2001-06-22 Denso Corp 冷媒凝縮器
DE10018478A1 (de) * 2000-04-14 2001-10-18 Behr Gmbh & Co Kondensator für eine Klimaanlage, insbesondere für eine Klimaanlage eines Kraftfahrzeuges
JP2002130983A (ja) * 2000-10-26 2002-05-09 Toyo Radiator Co Ltd 微細多穴を有する熱交換器用の押出チューブおよび熱交換器
US6536255B2 (en) * 2000-12-07 2003-03-25 Brazeway, Inc. Multivoid heat exchanger tubing with ultra small voids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tubing
JP3951812B2 (ja) * 2001-06-08 2007-08-01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偏平管製造用金属板、偏平管および偏平管の製造方法
JP4554144B2 (ja) * 2001-06-18 2010-09-29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蒸発器
KR100906769B1 (ko) * 2002-01-31 2009-07-10 한라공조주식회사 오뚜기형 유로를 갖는 열교환기용 튜브 및 이를 이용한열교환기
US6793012B2 (en) * 2002-05-07 2004-09-21 Valeo, Inc Heat exchanger
US7337832B2 (en) * 2003-04-30 2008-03-04 Valeo, Inc. Heat exchanger
US7559355B2 (en) * 2003-06-20 2009-07-14 Halla Climate Control Corporation Tube for heat exchanger
KR100518856B1 (ko) * 2003-09-04 2005-09-3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플랫 튜브 열 교환기
JP2009063228A (ja) * 2007-09-06 2009-03-26 Showa Denko Kk 扁平状伝熱管

Cited B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302335B2 (en) 2010-07-06 2016-04-05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Method for producing a tube for a heat exchanger, in particular for a motor vehicle
CN103097067A (zh) * 2010-07-06 2013-05-08 贝洱两合公司 一种制造特别是用于机动车的热交换器的管子的方法
CN103097067B (zh) * 2010-07-06 2016-04-06 马勒国际公司 一种制造用于机动车的热交换器的管子的方法
CN103038596A (zh) * 2010-09-01 2013-04-10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及具备热交换器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3038596B (zh) * 2010-09-01 2015-03-25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及具备热交换器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2455087A (zh) * 2010-10-28 2012-05-1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集管单元和具有该集管单元的热交换器
CN102455087B (zh) * 2010-10-28 2016-03-2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集管单元和具有该集管单元的热交换器
CN102269536A (zh) * 2011-08-17 2011-12-07 三花丹佛斯(杭州)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用于换热器的扁管以及具有该扁管的换热器
CN103975216B (zh) * 2011-12-05 2016-05-04 株式会社电装 热交换器和具有该热交换器的热泵循环
CN103975216A (zh) * 2011-12-05 2014-08-06 株式会社电装 热交换器和具有该热交换器的热泵循环
CN103913018A (zh) * 2013-07-24 2014-07-09 劳特斯空调(江苏)有限公司 管翅式风冷换热器
CN108474630A (zh) * 2015-10-29 2018-08-31 株式会社Uacj 铝制挤出扁平多孔管和换热器
CN106823424A (zh) * 2017-03-20 2017-06-13 江苏德邦工程有限公司 降膜蒸发高效气液混合器
CN106861478A (zh) * 2017-03-20 2017-06-20 江苏德邦工程有限公司 新型高效气液雾化混合加热器
CN107702382A (zh) * 2017-05-24 2018-02-16 杭州三花家电热管理系统有限公司 微通道蒸发器
CN110500902A (zh) * 2018-05-18 2019-11-26 马勒国际有限公司 用于内燃机的热交换器,特别是增压空气冷却器
CN110500902B (zh) * 2018-05-18 2022-08-05 马勒国际有限公司 用于内燃机的热交换器,特别是增压空气冷却器
CN113383205A (zh) * 2019-02-13 2021-09-10 翰昂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换热器
CN113383205B (zh) * 2019-02-13 2023-04-04 翰昂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换热器
CN111306704A (zh) * 2020-02-28 2020-06-19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用于控制空调的方法及装置、空调
CN117387406A (zh) * 2023-12-13 2024-01-12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一种流通截面积可调节的紧凑板式换热器
CN117387406B (zh) * 2023-12-13 2024-02-27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一种流通截面积可调节的紧凑板式换热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07025293A1 (de) 2008-01-03
JP2007322007A (ja) 2007-12-13
US20070277964A1 (en) 2007-12-06
JP4898300B2 (ja) 2012-03-14
CN101082470B (zh) 2010-1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82470B (zh) 热交换管和蒸发器
CN101266092B (zh) 热交换器
US7726387B2 (en) Heat exchangers
US7823406B2 (en) Heat exchanger
US8276401B2 (en) Evaporator
US7635019B2 (en) Heat exchanger
US7303003B2 (en) Heat exchanger
CN101105353B (zh) 热交换器
JP3391339B2 (ja) 冷媒蒸発器
US7971636B2 (en) Heat exchanger with drain grooves
US9127892B2 (en) Evaporator
US20030188857A1 (en) Heat exchanger for exchanging heat between internal fluid and external fluid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20080302131A1 (en) Evaporator
US20090166017A1 (en) Heat exchanger
US20070251681A1 (en) Evaporator
US20080202153A1 (en) Evaporator
WO2008041698A1 (fr) Échangeur de chaleur
US20070295026A1 (en) Laminated Heat Exchanger
US6431264B2 (en) Heat exchanger with fluid-phase change
CN101349488A (zh) 蒸发器
US20040035564A1 (en) Stack type heat exhcanger
US20070051504A1 (en) Heat exchanger
CN101290180B (zh) 热交换器及其制造方法
WO2011049015A1 (ja) エバポレータ
JP4547205B2 (ja) 蒸発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KEIHIN COOL WARM TECHNOLOG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HOWA DENKO K.K.

Effective date: 20120723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0723

Address after: Japan Tochigi

Patentee after: Keihin Therm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Showa Denko K. K.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117

Termination date: 2020053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