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66092B - 热交换器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66092B
CN101266092B CN2008100860746A CN200810086074A CN101266092B CN 101266092 B CN101266092 B CN 101266092B CN 2008100860746 A CN2008100860746 A CN 2008100860746A CN 200810086074 A CN200810086074 A CN 200810086074A CN 101266092 B CN101266092 B CN 10126609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tube
header
cold
divid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08607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66092A (zh
Inventor
东山直久
鹤见幸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esona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owa Denko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owa Denko KK filed Critical Showa Denko KK
Publication of CN1012660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660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660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6609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5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 F28D1/053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the conduits having a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 F28D1/05366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 F28D1/05391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with multiple rows of conduits or with multi-channel conduits combined with a particular flow pattern, e.g. multi-row multi-stage radi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02Header boxes having their inner space divided by partitions
    • F28F9/0204Header boxes having their inner space divided by partitions for elongated header box, e.g. with transversal and longitudinal parti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6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 F28F9/0278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in the form of stacked distribution plates or perforated plates arranged over end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021/0019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8D2021/0068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refrigerant cycles
    • F28D2021/0071Evaporators

Abstract

用作蒸发器(1)的热交换器,在一对集管箱(2,3)间,在前后方向间隔设有两列包括多个热交换管(15)的热交换管组(16)。各集管箱具备两集管部(5,6,11,12)和:与热交换管(15)连接的第一部件(21,92);与该第一部件接合且覆盖它的与热交换管(15)相反侧的第二部件(22,93);配置在两部件(21,92,22,93)间且具有将各集管部内隔为上下两空间(5a,5b,6a,6b)的分隔部(48,49)的隔板(23,94)。各分隔部(48,49)上形成连通各集管部内的上下两空间(5a,5b,6a,6b)的贯通孔(53,55B,101,102)。该热交换器可减少部件数量且制造容易。

Description

热交换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用于例如搭载在汽车上的冷冻循环(制冷循环)即车辆空调的蒸发器的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在该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的范围中,将图2的上下、左右称为上下、左右,将流过相邻的热交换管彼此之间的通风间隙的空气的下游侧(在图1以及图3中由箭头X所示的方向)称为前,将其相反侧称为后。
作为满足小型轻量化以及高性能化的车辆空调用蒸发器,本申请人,提出下述的热交换器(参照特开2006-183994号公报),即首先,在沿上下方向留有间隔地配置的一对集管箱(header tank,联管箱)之间,在前后方向上留有间隔地设有多列由多个在集管箱的长度方向上留有间隔地配置并且两端部与两集管箱连接的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管组,各集管箱具备在前后方向上并排设置并且相互一体化的两个集管部,各集管箱具备:与所有的热交换管连接的铝钎焊板(aluminum brazing sheet)制的第一部件和与第一部件接合且覆盖第一部件中的与热交换管相反的一侧的铝挤压型材制的第二部件,在两集管箱的各集管部彼此之间,分别设有一列热交换管组,上侧集管箱的前集管部是制冷剂入口集管部,其后集管部是制冷剂出口集管部,下侧集管箱的前集管部是第一中间集管部,其后集管部是第二中间集管部,在制冷剂入口集管部的一端部形成制冷剂入口,并且在制冷剂出口集管部上的与制冷剂入口同一端形成制冷剂出口,制冷剂入口集管部内、制冷剂出口集管部内以及第二中间集管部内,分别由与第二部件一体形成的隔板隔成上下两个空间,制冷剂入口集管部内的上下两个空间,通过在制冷剂入口以及制冷剂出口的相反侧的端部在隔板上所形成的连通孔而连通,并且通过在隔板上在长度方向上留有间隔地形成的多个制冷剂通过用贯通孔而连通,制冷剂出口集管部内以及第二中间集管部内的上下两个空间,分别通过在隔板上所形成的制冷剂通过用贯通孔而连通,第一中间集管部内的空间与第二中间集管部内的下部空间,通过设在集管箱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的连通部而连通。
但是,在提高上述公报所记载的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的情况下,为了使通过热交换器而来的空气的温度即排气温度在热交换器的各部均一化,有必要控制对所有热交换管的制冷剂的分流。而且,在控制对所有热交换管的制冷剂有分流时,有必要适当地控制制冷剂从制冷剂入口集管部内的上部空间向下部空间的流动、制冷剂从制冷剂入口集管部内的下部空间向前侧热交换管组的全部热交换管的流动、制冷剂从第二中间集管部内的上部空间向后侧热交换管组的全部热交换管的流动,因此,制冷剂入口集管部以及第二中间集管部的隔板的形状设成复杂的形状,或者在制冷剂入口集管部以及第二中间集管部的隔板的贯通孔的周围形成向热交换管侧突出的突缘,这些都是有效的。
但是,在上述公报所记载的热交换器中,与隔板一体形成的第二部件是铝挤压型材制的,因此只能将隔板形成为平坦的板状,而且贯通孔是通过对隔板施以冲压加工而形成的,所以不能在贯通孔的周围形成向热交换管侧突出的突缘。因此,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热交换器中,为了对对所有热交换管的制冷剂的分流进行控制,使通过热交换器而来的空气的温度即排气温度在热交换器的各部均一化,必须设置其它部件,存在部件个数增加,并且制造作业复杂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部件个数较少即可、并且制造作业容易的热交换器。
本发明,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由以下的方式构成。
1)一种热交换器,在沿上下方向留有间隔地配置的一对集管箱之间,在前后方向上留有间隔地设有多列热交换管组,该热交换管组包括多个在集管箱的长度方向上留有间隔地配置并且两端部与两集管箱连接的热交换管,各集管箱具备在前后方向上并排设置并且相互一体化的两个集管部,各集管箱具备:与热交换管连接的第一部件和与第一部件接合且覆盖第一部件的与热交换管相反一侧的第二部件,在两集管箱的各集管部彼此之间,分别至少设有一列热交换管组,其中,
在各集管箱的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之间,配置将两集管部分隔为上下两个空间的隔板,并且该隔板与第一部件以及第二部件接合,在隔板上形成有使各集管部内的上下两个空间连通的贯通孔。
2)上述1)所记载的热交换器,其中,在隔板的存在于制冷剂流入热交换管的集管部内的部分,形成有多个贯通孔。
3)上述2)所记载的热交换器,其中,在隔板的朝向热交换管侧的面上的贯通孔的周围的部分,遍及全周一体地形成有向热交换管侧突出的突缘。
4)上述2)所记载的热交换器,其中,在隔板的单面上的贯通孔的周围的部分,一体地形成有从与热交换管相反一侧的空间向热交换管引导制冷剂的导向部。
5)上述4)所记载的热交换器,其中,在作为隔板的朝向热交换管侧的面上的贯通孔的周围的部分,而且是制冷剂流入热交换管的集管部内的与热交换管相反一侧的空间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游侧的部分,一体地成形有导向部。
6)上述2)所记载的热交换器,其中,贯通孔形成在相邻的热交换管彼此之间。
7)上述1)所记载的热交换器,其中,在隔板的存在于制冷剂流入热交换管的集管部内的部分,形成有多个向热交换管侧突出且鼓出端壁平坦的鼓出部,至少在一个鼓出部的鼓出端壁上形成有贯通孔。
8)上述7)所记载的热交换器,其中,鼓出部形成在相邻的热交换管彼此之间。
9)上述1)所记载的热交换器,其中,在隔板的存在于制冷剂流入热交换管的集管部内的部分,形成有向热交换管侧突出的半球状的鼓出部,至少在一个鼓出部上形成有多个贯通孔。
10)上述1)所记载的热交换器,其中,在隔板的存在于制冷剂流入热交换管的集管部内的部分,形成有多个向热交换管侧突出并且在集管箱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横截面为V字状的突出部,跨过突出部的呈V字的两壁部形成有贯通孔。
11)上述1)所记载的热交换器,其中,在隔板的存在于制冷剂流入热交换管的集管部内的部分,形成有多个向热交换管侧突出并且在集管箱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横截面为V字状的突出部,在突出部的呈V字的两壁部分别形成有贯通孔。
12)上述1)所记载的热交换器,其中,在隔板的两侧边缘部形成有在长度方向上延伸且在热交换管侧开口的槽,第一部件的两侧边缘部嵌入在槽内。
13)上述1)所记载的热交换器,其中,一方的集管箱的前集管部是制冷剂入口集管部,该一方的集管箱的后集管部是制冷剂出口集管部,另一方的集管箱的前集管部是第一中间集管部,该另一方的集管箱的后集管部是第二中间集管部,在制冷剂入口集管部的一端部形成制冷剂入口,并且在制冷剂出口集管部的与制冷剂入口相同的一端形成制冷剂出口,制冷剂入口集管部和第二中间集管部分别为制冷剂流入热交换管的集管部。
14)上述13)所记载的热交换器,其中,制冷剂入口集管部的两个空间,通过在隔板的与在制冷剂入口以及制冷剂出口相反一侧的端部所形成的连通孔而连通,第一中间集管部的上下方向外侧的空间与第二中间集管部的上下方向外侧的空间,通过设在集管箱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的连通部而连通。
根据上述1)的热交换器,因为在各集管箱的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之间,配置将两集管部分隔为上下两个空间的隔板,并且该隔板与第一部件以及第二部件接合,在隔板上形成有使各集管部内的上下两个空间连通的贯通孔,所以通过对坯料等级的金属板施以冲压加工,能够比较简单地将隔板的形状制成复杂的形状。因此,能够将隔板的形状制成:适于对对所有的热交换管的制冷剂的分流进行控制、并使通过热交换器而来的空气的温度即排气温度在热交换器的各部位均一化的形状。其结果,没有必要设置其它部件,部件个数减少,并且制造作业变得容易。
根据上述2)的热交换器,因为在隔板的存在于制冷剂流入热交换管的集管部内的部分形成有多个贯通孔,所以能够对从该集管部的热交换管侧的空间通过该集管部向所有热交换管的分流进行控制,使得通过热交换器而来的空气的温度即排气温度在热交换器的各部分均一化。
根据上述3)的热交换器,因为在隔板的朝向热交换管侧的面上的贯通孔的周围部分,遍及全周一体地形成有向热交换管侧突出的突缘,所以通过突缘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上述2)的效果。
根据上述4)以及5)的热交换器,通过导向部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上述2)的效果。
根据上述5)的热交换器,还因为通过导向部,能够相对制冷剂流入热交换管的集管部内的热交换管侧的空间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产生逆向的制冷剂的流动,所以可利用集管部内的热交换管侧的空间中的制冷剂的混合实现分流均一化。
根据上述6)的热交换器,进一步提高上述2)~5)的效果。
根据上述7)的热交换器,因为在隔板的存在于制冷剂流入热交换管的集管部内的部分,形成有多个向热交换管侧突出且鼓出端壁平坦的鼓出部,至少在一个鼓出部的鼓出端壁上形成有贯通孔,所以通过鼓出部的作用,可对从该集管部的热交换管侧的空间通过该集管部向所有热交换管的分流进行控制,使得通过热交换器而来的空气的温度即排气温度在热交换器的各部均一化。
根据上述8)的热交换器,进一步提高上述7)的效果。
根据上述9)的热交换器,因为在隔板的存在于制冷剂流入热交换管的集管部内的部分,形成有向热交换管侧突出的半球状的鼓出部,至少在一个鼓出部上形成有多个贯通孔,所以通过鼓出部的作用,可对从该集管部的热交换管侧的空间通过该集管部向所有热交换管的分流进行控制,使得通过热交换器而来的空气的温度即排气温度在热交换器的各部均一化。
根据上述10)以及11)的热交换器,因为在隔板的存在于制冷剂流入热交换管的集管部内的部分,形成有多个向热交换管侧突出并且在集管箱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横截面为V字状的突出部,跨过突出部的呈V字的两壁部形成有贯通孔,所以通过突出部的作用,可对从该集管部的热交换管侧的空间通过该集管部向所有热交换管的分流进行控制,使得通过热交换器而来的空气的温度即排气温度在热交换器的各部均一化。
根据上述12)的热交换器,能够提高第一部件与隔板的接合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适用本发明的热交换器的蒸发器的整体构成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图2是从后方观察图1所示的蒸发器时的省略中间部的垂直剖面图;
图3是局部省略的图2的A-A线扩大剖面图;
图4是图1所示的蒸发器的制冷剂出入用集管箱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5是图2的B-B线剖面图;
图6是局部省略的图5的C-C线剖面图;
图7是图5的D-D线扩大剖面图;
图8是图1所示的蒸发器的制冷剂回转用集管箱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9是图2的E-E线扩大剖面图;
图10是表示隔板的第一变形例的、与图6的要部相当的图;
图11是图10的F-F线剖面图;
图12是表示隔板的第二变形例的、与图6的要部相当的图;
图13是图12的G-G线剖面图;
图14是表示隔板的第三变形例的、与图6的要部相当的图;
图15是图14的H-H线剖面图;
图16是表示隔板的第四变形例的、与图6的要部相当的图;
图17是图16的I-I线剖面图;
图18是表示隔板的第五变形例的、与图6的要部相当的图;
图19是图18的J-J线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具体例子进行说明。以下所述的具体例子,是将本发明的热交换器适用于使用含氯氟烃(氟里昂)制冷剂的车辆空调的蒸发器。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铝”这一用语,除纯铝外还包括铝合金。
另外,在所有附图中,对同样的部分以及同样的部件附加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
图1以及图2表示蒸发器的整体构成,图3~图9表示蒸发器的要部构成。
如图1~图3所示,蒸发器1,在沿上下方向留出间隔地配置的铝制制冷剂进出用集管箱2和铝制制冷剂回转用集管箱3之间设有热交换芯部4。
制冷剂进出用集管箱2具备:位于前侧(通风方向下游侧)的制冷剂入口集管部5;位于后侧(通风方向上游侧)的制冷剂出口集管部6;和将两集管部5、6相互连结一体化的连接部7(参照图3)。在制冷剂进出用集管箱2的制冷剂入口集管部5上连接有铝制的制冷剂入口管8,同样在制冷剂出口集管部6上连接有铝制的制冷剂出口管9。
制冷剂回转用集管箱3具备:位于前侧的第一中间集管部11;位于后侧的第二中间集管部12;和将两集管部11、12相互连接一体化的连接部13,由两集管部11、12和连接部13形成排水通道14(参照图3)。制冷剂进出用集管箱2以及制冷剂回转用集管箱3的周壁的截面形状相同,相互上下反向地配置。
热交换芯部4构成为:将由在左右方向上留有间隔地并排配置的多个热交换管15构成的热交换管组16,在前后方向上并排配置多列,这里是两列,在各热交换管组16的相邻的热交换管15彼此之间的通风间隙以及各热交换管组16的左右两端的热交换管15的外侧分别配置波纹散热片17(翅片,fin)并钎焊在热交换管15上,而且在左右两端的波纹散热片17的外侧分别配置铝制的侧板18并钎焊在波纹散热片17上。而且,前侧热交换管组16的热交换管15的上下两端与制冷剂入口集管部5以及第一中间集管部11连接,后侧热交换管组16的热交换管15的上下两端与制冷剂出口集管部6以及第二中间集管部12连接。这里,制冷剂入口集管部5以及第二中间集管部12,是制冷剂流入热交换管15侧的集管部。
热交换管15是用由铝挤压型材所形成的裸材制成的,宽度方向朝向前后方向配置,并且为具有多个在宽度方向上排列的制冷剂通路的扁平状。波纹散热片17,是用在两面具有钎材层的铝钎焊板制成波状,由波顶部、波底部以及将波顶部与波底部连接的水平状连接部构成,在连接部上沿前后方向并排形成有多个放热孔(louver)。波纹散热片17,为构成前后的热交换管组16的前后两热交换管15所共有,其前后方向的宽度大致等于前侧热交换管15的前侧边缘与后侧热交换管15的后侧边缘的间隔。而且,波纹散热片17的波顶部以及波底部,被钎焊在前后的热交换管上。波纹散热片17的前侧边缘与前侧热交换管15的前侧边缘相比向前方突出一些。另外,可以代替一个波纹散热片为前后两热交换管组16所共有,在两热交换管组16的相邻的热交换管15彼此之间分别配置有波纹散热片。
如图2~图6所示,制冷剂进出用集管箱2包括:通过对在两面具有钎材层的铝钎焊板施以冲压加工而形成且与所有的热交换管15连接的板状的第一部件21;通过对在两面具有钎材层的铝钎焊板施以冲压加工而形成且覆盖第一部件21的上侧(与热交换管15相反一侧)的第二部件22;通过对在两面具有钎材层的铝钎焊板或铝裸材施以冲压加工而形成且配置在第一部件21与第二部件22之间以将制冷剂入口集管部5内以及制冷剂出口集管部6内分别隔成上下两个空间5a、5b、6a、6b的平坦的隔板23;通过对铝裸材施以冲压加工而形成且将第一部件21、第二部件22以及隔板23暂时卡定的临时固定部件24;和通过对在两面具有钎材层的铝钎焊板施以冲压加工而形成且钎焊在第一部件21、第二部件22以及隔板23的左右两端的铝制的端部件25、26,在右端部件26的外表面上,以跨过制冷剂入口集管部5以及制冷剂出口集管部6的方式,钎焊有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铝制的连接板27。在连接板27上,连接有制冷剂入口管8以及制冷剂出口管9。另外,连接板27是通过对铝裸材施以冲压加工而形成的。
第一部件21包括:形成制冷剂入口集管部5的下部的下方鼓出状的第一集管形成部28;形成制冷剂出口集管部6的下部的下方鼓出状的第二集管形成部29;和将第一集管形成部28的后侧边缘部与第二集管形成部29的前侧边缘部连接且形成连接部7的下部的连接壁31。第一集管形成部28包括:水平平坦状的底壁32;与底壁32的前后两侧边缘部一体形成的前后两侧壁33、34。前侧壁33包括:与底壁32的前边缘连接且朝向上方并向前方倾斜的倾斜部33a;与倾斜部33a的上边缘连接并向上方延伸的垂直部33b。后侧壁34朝向上方并向后方倾斜且其上端部为垂直状。前侧壁33的上端与后侧壁34的上端相比位于上方。第二集管形成部29,与第一集管形成部28左右对称,包括:水平平坦状的底壁35;与底壁35的后侧边缘部以及前侧边缘部一体形成的后侧壁36以及前侧壁37。后侧壁36包括:与底壁35的后边缘连接且朝向上方并向后方倾斜的倾斜部36a;与倾斜部36a的上边缘连接的垂直部36b。前侧壁37朝向上方并向前方倾斜且其上端部为垂直状。后侧壁36的上端与前侧壁37的上端相比位于上方。而且,第一集管形成部28的后侧壁34的上边缘与第二集管形成部29的前侧壁37的上边缘通过连接壁31而连接为一体。
在第一部件21的两集管形成部28、29,以在左右方向上有间隔且在左右方向上处于同一位置的方式,分别形成有前后方向上较长的多个管插通孔38。第一集管形成部28的管插通孔38,从前侧壁33的倾斜部33a朝向后侧壁34而形成,第二集管形成部29的管插通孔38,从后侧壁36的倾斜部36a朝向前侧壁37而形成。在两集管形成部28、29的管插通孔38中,插入热交换芯部4的前后两热交换管组16的热交换管15的上端部,利用第一部件21的钎材层而钎焊在第一部件21上,由此,前侧热交换管组16的热交换管15的上端部与制冷剂入口集管部5,后侧热交换管组16的热交换管15的上端部与制冷剂出口集管部6,分别以连通状连接。在第一部件21的连接壁31上,在左右方向上有间隔地形成有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多个排水用贯通孔39。另外,在第一部件21的连接壁31上,以处于从排水用贯通孔39偏离的位置的方式在左右方向上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固定用贯通孔41。这里,排水用贯通孔39与固定用贯通孔41交替形成。
第二部件22包括:形成制冷剂入口集管部5的上部的上方鼓出状的第一集管形成部42;形成制冷剂出口集管部6的上部的上方鼓出状的第二集管形成部43;和将两集管形成部42、43彼此之间一体连接且形成连接部7的上部的连接壁44。第一集管形成部42以及第二集管形成部43的横截面形状,分别是向下方开口并且前后方向中央部向上方突出的横截面大致U字状,在两集管形成部42、43,分别在其长度方向上有间隔地形成多个分别从其前后方向外侧部分至其内侧部分的带状的内方突出部45。另外,在连接壁44上的与第一部件21的各排水用贯通孔39一致的位置形成有排水用贯通孔46,同样,在与固定用贯通孔41一致的位置形成有固定用贯通孔47。
隔板23包括:将制冷剂入口集管部5内隔成上下两个空间5a、5b的前侧分隔部48;将制冷剂出口集管部6内隔成上下两个空间6a、6b的后侧分隔部49;和连接两分隔部48、49且被第一部件21以及第二部件22的连接壁31、44夹持并被钎焊在两连接壁31、44上的连接壁51。在隔板23的前侧分隔部48上,从其左端形成有缺口52。另外,在前侧分隔部48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在左右方向上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使制冷剂入口集管部5的上下两个空间5a、5b连通的多个制冷剂通过用圆形贯通孔53。在前侧分隔部48的下表面(朝向热交换管15侧的面)上的贯通孔53的周围的部分,一体地形成有向下方(热交换管15侧)突出的短圆筒状的突缘54。贯通孔53以及突缘54,在相邻的两根热交换管15彼此之间形成。另外,在隔板23的后侧分隔部49的除去左右两端部的部分,在左右方向上有间隔地形成有在左右方向上较长且将制冷剂出口集管部6的上下两个空间6a、6b连通的多个制冷剂通过用长圆形贯通孔55A、55B。在后侧分隔部49的上表面上的贯通孔55A、55B的周围的部分,一体地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短筒状的突缘56A、56B。中央部的长圆形贯通孔55A的长度与其他的长圆形贯通孔55B的长度相比较短,位于相邻的热交换管15之间。另外,在隔板23的连接壁51上的与第一以及第二部件21、22的各排水用贯通孔39、46一致的位置形成有排水用贯通孔62,同样,在与固定用贯通孔41、47一致的位置形成有固定用贯通孔63。
在隔板23的前后两侧边缘部即前侧分隔部48的前侧边缘部以及后侧分隔部49的后侧边缘部,遍及全长而形成有向上方开口且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嵌入槽57,在第二部件22的第一集管形成部42的前侧壁的下端部以及第二集管形成部43的后侧壁的下端部分别嵌入嵌入槽57内的状态下,将第二部件22以及隔板23钎焊到一起。隔板23的前后两嵌入槽57上的前后方向外侧壁57a与其内侧壁相比向上方突出,并且在其上边缘遍及全长地一体形成有向前后方向外方突出的凸条58,使第一部件21的第一集管形成部28的前侧壁33的垂直部33b以及第二集管形成部29的后侧壁36的垂直部36b,分别沿着嵌入槽57的前后方向外侧壁57A的外表面,并且在两垂直部33b、36b的上端与凸条58抵接的状态下,将第一部件21和隔板23钎焊到一起。
而且,由第一部件21的第一集管形成部28与第二部件22的第一集管形成部42与隔板23的前侧分隔部48形成入口集管部主体60,由第一部件21的第二集管形成部29与第二部件22的第二集管形成部43与隔板23的后侧分隔部49形成出口集管部主体61。
临时固定部件24是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垂直带板状,在其下边缘上的与第一部件21、第二部件22以及隔板23的固定用贯通孔41、47、63相对应的部分,分别形成有向下方突出且插通这些固定用贯通孔41、47、63并被钎焊在连接壁31、44、51上的突起64。另外,临时固定部件24上的与第一部件21、第二部件22以及隔板23的排水用贯通孔39、46、62相对应的部分,从其下边缘形成有缺口65。缺口65的开放部的左右方向的宽度与排水用贯通孔39、46、62的左右方向的长度相等。临时固定部件24,是通过对铝裸材制板施以冲压加工以形成突起64以及缺口65而制造的。
左端部件25,通过连接部25c将关闭入口集管部主体60的左端开口的前盖25a与关闭出口集管部主体61的左端开口的后盖25b一体化,在前盖25a上,上下留有间隔地一体形成有:嵌入入口集管部主体60中的与隔板23的前侧分隔部48相比靠上侧的空间5a内的上侧右方突出部66和嵌入相比前侧分隔部48靠下侧的空间5b内的下侧右方突出部67,同样在后盖25b上,上下留有间隔地一体形成有:嵌入出口集管部主体61中的与隔板23的后侧分隔部49相比靠上侧的空间6a内的上侧右方突出部68和嵌入相比后侧分隔部49靠下侧的空间6b内的下侧右方突出部69。另外,在左端部件25的前后两侧边缘与上边缘以及下边缘之间的连接部,一体地形成有分别向右方突出并与第一以及第二部件21、22卡合的卡合爪71。左端部件25,利用自身的钎材层被钎焊在两部件21、22以及隔板23上。而且,前侧分隔部48的缺口52的左端开口被左端部件25的前盖25a关闭,由此,形成有将入口集管部5的上下两空间5a、5b在左端部相互连通的连通孔72(参照图5以及图6)。另外,这里,连通孔72是通过用前盖25a关闭缺口52的左端开口而形成的,但是取而代之,也可以不形成缺口,通过在前侧分隔部48的左端部形成贯通孔从而设置有连通孔。
右端部件26,通过连接部26c将关闭入口集管部主体60的右端开口的前盖26a与关闭出口集管部主体61的右端开口的后盖26b一体化。在右端部件26的前盖26a上,上下留有间隔地一体形成有:嵌入入口集管部主体60中的与隔板23的前侧分隔部48相比靠上侧的空间5a内的上侧左方突出部73和嵌入相比前侧分隔部48靠下侧的空间5b内的下侧左方突出部74,同样在后盖26b上,上下留有间隔地一体形成有:嵌入出口集管部主体61中的与隔板23的后侧分隔部49相比靠上侧的空间6a内的上侧左方突出部75和嵌入相比后侧分隔部49靠下侧的空间6b内的下侧左方突出部76。在右端部件26的前盖26a的上侧左方突出部73的突出端壁上形成有制冷剂入口77,同样地在后盖26b的上侧左方突出部75的突出端壁形成有制冷剂出口78。另外,在右端部件26的前后两侧边缘与上边缘之间的连接部以及下边缘的前后两侧部分,一体地形成有分别向左方突出并与第一以及第二部件21、22卡合的卡合爪79。
如图3以及图7所示,在右端部件26的连接部26c的上端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一体地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第一卡合雄部81,同样地在连接部26c的下端部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一体地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第二卡合雄部82。第二卡合雄部82,在制造蒸发器1时,在将右端部件26与连接板27组装之前的状态下,向右侧方突出。进而,在右端部件26的下边缘部的前后两端部,分别形成有缺口80。右端部件26,利用自身的钎材层被钎焊在两部件21、22以及隔板23上。
连接板27具备:与右端部件26的制冷剂入口77连通的短圆筒状制冷剂流入口83;和与右端部件26的制冷剂出口78连通的短圆筒状制冷剂流出口84。制冷剂流入口83以及制冷剂流出口84,分别由圆形贯通孔和在贯通孔的周围向右方突出状一体形成的短圆筒状部构成。
连接板27上的制冷剂流入口83以及制冷剂流出口84之间的部分,形成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短路防止用切缝85,并且形成有与切缝85的上下两端相连大致梯形的贯通孔86、87。另外,连接板27上的上侧贯通孔86的上方部分以及下侧贯通孔87的下方部分,分别以向左方(右端部件26侧)突出的方式弯曲成U字状而形成有第一以及第二卡合雌部88、89。将右端部件26的第一卡合雄部81从下方插通(插入通过)第一卡合雌部88并与第一卡合雌部88相卡合,并且将右端部件26的第二卡合雄部82从上方插通第二卡合雌部89并与第二卡合雌部89相卡合,由此,连接板27的左右方向的移动被阻止。右端部件26的第二卡合雄部82,在向右方侧突出的状态下通过下侧的贯通孔87后向下方弯曲,从而从上方插通第二卡合雌部89。另外,第一卡合雌部88与右端部件26的连接部26c上的第一卡合雄部81的前后两侧部分卡合,由此阻止了连接板27的向下方的移动。进而,在连接板27的下边缘的前后两端部,一体地形成有分别向左方突出的卡合爪91,并且该卡合爪91在嵌入形成于右端部件26的下边缘的缺口80内的状态下与右端部件26卡合,由此阻止了连接板27的向上方以及前后方向的移动。这样,连接板27,在以左右方向、上下方向以及前后方向的移动被阻止的方式与右端部件26卡合的状态下,利用右端部件26的钎材层被钎焊在右端部件26上。
在连接板27的制冷剂流入口83,插入并钎焊有在制冷剂入口管8的一端部所形成的缩径部,同样在制冷剂流出口84,插入并钎焊有在制冷剂出口管9的一端部所形成的缩径部。虽省略图示,但是在制冷剂入口管8以及制冷剂出口管9的另一端,以跨过两管8、9的方式接合有膨胀阀安装部件。
如图2、图3、图8以及图9所示,制冷剂回转用集管箱3包括:通过对两面具有钎材层的铝钎焊板施以冲压加工而形成且与所有的热交换管15连接的板状的第一部件92;通过对两面具有钎材层的铝钎焊板施以冲压加工而形成且覆盖第一部件92的下侧(与热交换管15相反一侧)的第二部件93;通过对两面具有钎材层的铝钎焊板或者铝裸材施以冲压加工而形成且配置在第一部件92与第二部件93之间、将第一中间集管部11内以及第二中间集管部12内分别分隔成两个空间11a、11b、12a、12b的隔板94;通过对铝裸材施以冲压加工而形成且将第一部件92、第二部件93以及隔板94暂时卡定的临时固定部件95;通过对两面具有钎材层的铝钎焊板施以冲压加工而形成且钎焊在第一部件92、第二部件93以及隔板94的左右两端的铝制端部件96、97;和在右端部件97的外面、以跨过第一中间集管部11以及第二中间集管部12的方式钎焊的、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铝裸材制的连通部件98,通过连通部件98将第一中间集管部11以及第二中间集管部12在右端部连通。
第一部件92,与制冷剂进出用集管箱2的第一部件21为同一构成,并且与第一部件21上下相反地配置,对相同的部分附加相同的符号。这里,第一集管形成部28形成第一中间集管部11的上部(上下方向内侧部),第二集管形成部29形成第二中间集管部12的上部(上下方向内侧部)。将热交换芯部4的前后两热交换管组16的热交换管15的下端部插入管插通孔38,利用第一部件92的钎材层将其钎焊到第一部件92上,由此,分别以连通状将前侧热交换管组16的热交换管15的下端部与第一中间集管部11连接,将后侧热交换管组16的热交换管15的下端部与第二中间集管部12连接。
第二部件93,与制冷剂进出用集管箱2的第二部件22为同一构成,并且与第二部件22上下相反地配置,对相同的部分附加相同的符号。这里,第一集管形成部42形成第一中间集管部11的下部,第二集管形成部43形成第二中间集管部12的下部。
隔板94,除了前后的分隔部48、49的构成以外,与制冷剂进出用集管箱2的隔板23构成相同,并且与隔板23上下相反地配置,对相同的部分附加相同的符号。这里,在将第一中间集管部11内分隔为上下两个空间11a、11b的前侧分隔部48上,在左右方向上有间隔形成有多个在左右方向上较长且比较大的长方形贯通孔101。另外,在将第二中间集管部12内分隔为上下两个空间12a、12b的后侧分隔部49的后侧部分,在左右方向上有间隔地以贯通状形成有多个圆形制冷剂通过用贯通孔102。相邻的圆形制冷剂通过用贯通孔102之间的间隔,随着远离右端部而逐渐变大。在后侧分隔部49的上表面(朝向热交换管15侧的面)上的贯通孔102的周围的部分,一体地形成有向上方(热交换管15侧)突出的短圆筒状的突缘103。贯通孔102以及突缘103,形成在相邻的两根热交换管15彼此之间。另外,相邻的圆形制冷剂通过用贯通孔102之间的间隔,可以全部相同。
而且,将第一以及第二部件92、93和隔板94,与制冷剂进出用集管箱2的第一以及第二部件21、22和隔板23的情况同样地加以组装钎焊,由第一部件92的第一集管形成部28和第二部件93的第一集管形成部42和隔板94的前侧分隔部48,形成两端开口的中空状的第一中间集管部主体104,由第一部件92的第二集管形成部29和第二部件93的第二集管形成部43和隔板94的后侧分隔部49,形成两端开口的中空状的第二中间集管部主体105。
临时固定部件95是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垂直带板状,在其上边缘上的与第一部件92、第二部件93以及隔板94的固定用贯通孔41、47、63相对应的部分,分别形成有向上方突出且插通于这些固定用贯通孔41、47、63以被钎焊在连接壁31、44、51上的突起106。另外,在临时固定部件95上的与第一部件92、第二部件93以及隔板94的排水用贯通孔39、46、62相对应的部分,从其上边缘形成有缺口107。缺口107的开放部的左右方向的宽度与排水用贯通孔39、46、62的左右方向的长度相等。在临时固定部件95的前后两面,分别形成有以与缺口107的下端部相连的方式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且下端部在临时固定部件95的下端面开口的排水辅助槽108。临时固定部件95,是通过对由铝裸材制成的板施以冲压加工而形成突起106、缺口107以及排水辅助槽108而制成的。
左端部件96,与制冷剂进出用集管箱2的左端部件25上下相反,通过连接部96c将关闭第一中间集管部主体104的左端开口的前盖96a与关闭第二中间集管部主体105的左端开口的后盖96b一体化,在前盖96a上,上下留有间隔地一体形成有:嵌入第一中间集管部主体104中的与隔板94的前侧分隔部48相比靠上侧的空间11a内的上侧右方突出部109和嵌入相比前侧分隔部48靠下侧的空间11b内的下侧右方突出部111,同样在后盖96b上,上下留有间隔地一体形成有:嵌入第二中间集管部主体105中的与隔板94的后侧分隔部49相比靠上侧的空间12a内的上侧右方突出部112和嵌入相比后侧分隔部49靠下侧的空间12b内的下侧右方突出部113。另外,在左端部件96的前后两侧边缘与上边缘以及下边缘之间的连接部,一体地形成有分别向右方突出以与第一以及第二部件92、93卡合的卡合爪114。左端部件96,利用自身的钎材层被钎焊在两部件92、93以及隔板94上。
右端部件97,通过连接部97c将关闭第一中间集管部主体104的右端开口的前盖97a与关闭第二中间集管部主体105的右端开口的后盖97b一体化,在前盖97a上,上下留有间隔地一体形成有:嵌入第一中间集管部主体104中的与隔板94的前侧分隔部48相比靠上侧的空间11a内的上侧左方突出部115和嵌入相比前侧分隔部48靠下侧的空间11b内的下侧左方突出部116,同样在后盖97b上,上下留有间隔地一体形成有:嵌入第二中间集管部主体105中的与隔板93的后侧分隔部49相比靠上侧的空间12a内的上侧左方突出部117和嵌入相比后侧分隔部49靠下侧的空间12b内的下侧左方突出部118。另外,在右端部件97的前后两侧边缘与上边缘以及下边缘之间的连接部,一体地形成有分别向左方突出以与第一以及第二部件92、93卡合的卡合爪119。
另外,在右端部件97的上边缘的前后两端部,一体地形成有分别向右方突出且向下方弯曲以与连通部件98的上边缘部卡合的卡合爪121,并且在右端部件97的下边缘的前后方向中间部,一体地形成有分别向右方突出且向上方弯曲以与连通部件98的下边缘部卡合的卡合爪122。另外,在图8中,以弯曲前的在上下方向上笔直的状态表示卡合爪121、122。在右端部件97的前盖97a的下侧左方突出部116的突出端壁上,形成有使制冷剂从第一中间集管部11的比前侧分隔部48靠下侧的空间11b流出的制冷剂流出口123,同样在后盖97b的下侧左方突出部118的突出端壁上,形成有使制冷剂流入第二中间集管部12的比后侧分隔部49靠下侧的空间12b的制冷剂流入口124。另外,后盖97b的下侧左方突出部118上的制冷剂流入口124的周边部的下侧部分,一体地形成有朝向第二中间集管部12内方向上方倾斜或者弯曲、这里是弯曲的导向部125。导向部125,将流入第二中间集管部12的比后侧分隔部49靠下侧的空间12b内的制冷剂,向上侧引导。右端部件97,利用自身的钎材层被钎焊在第一以及第二部件92、93以及隔板94上。
连通部件98是通过对铝裸材施以冲压加工而形成的,从右方看外形为与右端部件97同样形状同样大小的板状,其周边部利用右端部件97的钎材层被钎焊在右端部件97的外面上。在连通部件98上,以将右端部件97的制冷剂流出口123与制冷剂流入口124连通的方式形成有外方鼓出部126。外方鼓出部126的内部,成为将右端部件97的制冷剂流出口123与制冷剂流入口124连通的连通通路。另外,在连通部件98的上边缘的前后两端部以及下边缘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分别形成有右端部件97的卡合爪121、122嵌入的缺口127。
上述的蒸发器1,通过将除了入口管8以及出口管9以外的全部部件组装并一起钎焊而制造。
蒸发器1,与压缩机以及作为制冷剂冷却器的冷凝器一起,构成使用含氯氟烃制冷剂的冷冻循环,作为车辆空调被搭载在车辆、例如汽车上。
在上述蒸发器1中,在压缩机接通时,通过压缩机、冷凝器以及膨胀阀的气液混相的两相制冷剂,从制冷剂入口管8经过连接板27的制冷剂流入口83以及右端部件26的前盖26a的制冷剂入口77而流入制冷剂进出用集管箱2的制冷剂入口集管部5的上部空间5a内。流入制冷剂入口集管部5的上部空间5a内的制冷剂向左方流动,经过连通孔72而流入下部空间5b内,并且通过隔板23的前侧分隔部48的贯通孔53而进入下部空间5b内。
流入下部空间5b的制冷剂,分流以流入前侧热交换管组16的热交换管15的制冷剂通路内。流入热交换管15的制冷剂通路内的制冷剂,在制冷剂通路中向下方流动并进入制冷剂回转用集管箱3的第一中间集管部11的上部空间11a内。进入第一中间集管部11的上部空间11a内的制冷剂,通过隔板94的前侧分隔部48的贯通孔101而进入下部空间11b,在下部空间11b内向右方流动,经过右端部件97的前盖97a的制冷剂流出口123、连通部件98的外方鼓出部126内的连通路以及后盖97b的制冷剂入口124,从而以改变流向的方式转弯而进入第二中间集管部12的下部空间12b内。
流入第二中间集管部12的下部空间12b内的制冷剂向左方流动,通过隔板94的后侧分隔部49的贯通孔102而流入上部空间12a内,分流以流入后侧热交换管组16的热交换管15的制冷剂通路内。此时,制冷剂由导向部125引导朝向左斜上方、即下部空间12b的内方向后侧分隔部49侧流动,这样其结果是,与在后侧分隔部49上所形成的相邻的贯通孔102之间的间隔随着远离右端部而逐渐变大的结构一起,使得通过贯通孔102而流入上部空间12a内的制冷剂的左右方向的分布,与没有导向部125的情况相比较变得均一化。因此,制冷剂易于在与第二中间集管部12连接的热交换管15中均一地分流,不易发生在热交换芯部4中的制冷剂的分布不均,通过热交换芯部4的空气的温度也被均一化而提高了热交换性能。
流入热交换管15的制冷剂通路内的制冷剂,改变流向在制冷剂通路内向上方流动并流入制冷剂出口集管部6的下部空间6b内,接着通过隔板23的后侧分隔部49的贯通孔55A、55B而流入上部空间6a。
流入制冷剂出口集管部6的上部空间6a内的制冷剂向右方流动,通过右端部件26的后盖26b的制冷剂出口78以及连接板27的制冷剂流出口84,接着从制冷剂出口管9流出。
接着,制冷剂在流过前后两热交换管组16的热交换管15的制冷剂通路期间,与通过热交换芯部4的通风间隙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制冷剂变为气相而流出。
图10~图19,表示制冷剂进出用集管箱2以及制冷剂回转用集管箱3所使用的隔板的变形例。
在是图10以及图11所示的、用在制冷剂进出用集管箱2中的隔板130的情况下,在将制冷剂入口集管部5内分隔为上下两个空间5a、5b的前侧分隔部48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在左右方向上有间隔地形成有将制冷剂入口集管部5的上下两个空间5a、5b连通的多个制冷剂通过用圆形贯通孔53。在前侧分隔部48的下表面(朝向热交换管15侧的面)上的贯通孔53的周围的部分、而且是在制冷剂入口集管部5的上部空间5a(制冷剂流入热交换管的集管部内的与热交换管相反侧的空间)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的部分,一体地形成有形状为球的四分之一且朝向下方向左方弯曲的导向部131。贯通孔53以及导向部131,在相邻的两根热交换管15彼此之间形成。其他的构造与上述实施方式的隔板23相同。
另外,虽省略图示,但在将隔板130用在制冷剂回转用集管箱3中的情况下,在将第二中间集管部12分隔为上下两个空间12a、12b的后侧分隔部49上,在左右方向上有间隔地形成有将第二中间集管部12的上下两个空间12a、12b连通的多个制冷剂通过用圆形贯通孔102。在后侧分隔部49的上表面(朝向热交换管15侧的面)上的贯通孔102的周围的部分、而且是在第二中间集管部12的下部空间12b(制冷剂流入热交换管的集管部内的、与热交换管相反侧的空间)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的部分,一体地形成有形状为球的四分之一且朝向下方向左方弯曲的导向部131。在将隔板130用在制冷剂回转用集管箱3中的情况下,也有将导向部131形成在后侧分隔部49的下表面(朝向热交换管15的相反侧的面)上的贯通孔102的周围的部分而且是第二中间集管部12的下部空间12b(制冷剂流入热交换管的集管部内的、与热交换管相反侧的空间)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部分。
在是图12以及图13所示的、用在制冷剂进出用集管箱2中的隔板135的情况下,在将制冷剂入口集管部5内分隔为上下两个空间5a、5b的前侧分隔部48上,在左右方向上有间隔地一体地形成有向下方(热交换管15侧)突出且鼓出端壁136a平坦的多个鼓出部136,在全部鼓出部136中的位于适当位置的鼓出部136的鼓出端壁136a上形成有制冷剂通过用贯通孔137。鼓出部136,在相邻的热交换管15彼此之间形成。其他的构造与上述实施方式的隔板23相同。
另外,虽省略图示,但在将隔板135用在制冷剂回转用集管箱3中的情况下,在将第二中间集管部12分隔为上下两个空间12a、12b的后侧分隔部49上,在左右方向上有间隔地一体地形成有向上方(热交换管15侧)突出且鼓出端壁136a平坦的多个鼓出部136,在全部鼓出部136中的位于适当位置的鼓出部136的鼓出端壁136a上形成有制冷剂通过用贯通孔137。鼓出部136,在相邻的热交换管15彼此之间形成。
在是图14以及图15所示的、用在制冷剂进出用集管箱2中的隔板140的情况下,在将制冷剂入口集管部5内分隔为上下两个空间5a、5b的前侧分隔部48上,一体地形成有向下方(热交换管15侧)突出的半球状的鼓出部141,在全部鼓出部141中的位于适当位置的鼓出部141上放射状地形成有多个制冷剂通过用贯通孔142。鼓出部141,在相邻的热交换管15彼此之间形成。其他的构造与上述实施方式的隔板23相同。
另外,虽省略图示,但在将隔板140用在制冷剂回转用集管箱3中的情况下,在将第二中间集管部12分隔为上下两个空间12a、12b的后侧分隔部49上,一体地形成有向上方(热交换管15侧)突出的半球状的鼓出部141,在全部鼓出部141中的位于适当位置的鼓出部141上放射状地形成有制冷剂通过用贯通孔142。鼓出部141,在相邻的热交换管15彼此之间形成。
在是图16以及图17所示的、用在制冷剂进出用集管箱2中的隔板145的情况下,在将制冷剂入口集管部5内分隔为上下两个空间5a、5b的前侧分隔部48上,在左右方向上有间隔地一体地形成有向下方(热交换管15侧)突出并且在前后方向(制冷剂进出用集管箱2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横截面V字状的突出部146,跨过在全部突出部146中的位于适当位置的突出部146上的呈V字的两壁部形成有制冷剂通过用贯通孔147。突出部146,在相邻的热交换管15彼此之间形成。其他的构造与上述实施方式的隔板23相同。
另外,虽省略图示,但在将隔板145用在制冷剂回转用集管箱3中的情况下,在将第二中间集管部12分隔为上下两个空间12a、12b的后侧分隔部49上,在左右方向上有间隔一体地形成有向上方(热交换管15侧)突出并且在前后方向(制冷剂进出用集管箱2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横截面V字状的突出部146,跨过在全部突出部146中的位于适当位置的突出部146上呈V字的两壁部形成有制冷剂通过用贯通孔147。突出部146,在相邻的热交换管15彼此之间形成。
在是图18以及图19所示的、用在制冷剂进出用集管箱2中的隔板150的情况下,在横截面V字状的全部突出部146中的位于适当位置的突出部146上的呈V字状的两壁部,分别形成有制冷剂通过用贯通孔151。突出部146,在相邻的热交换管15彼此之间形成。其他的构造与图16以及图17所示的隔板145相同。另外,图18以及图19所示的隔板150也与图16以及图17所示的隔板145同样地,用在制冷剂回转用集管箱3中。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该发明的热交换器,适用于使用含氯氟烃制冷剂的车辆空调的蒸发器,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在具有压缩机、作为制冷剂冷却器的气体冷却器、中间热交换器、膨胀阀以及蒸发器且使用CO2制冷剂这样的超临界制冷剂的车辆空调的车辆、例如汽车中,适用于车辆空调的蒸发器。

Claims (13)

1.一种热交换器,在沿上下方向留有间隔地配置的一对集管箱之间,在前后方向上留有间隔地设有多列热交换管组,该热交换管组包括多个在集管箱的长度方向上留有间隔地配置并且两端部与两集管箱连接的热交换管,各集管箱具备在前后方向上并排设置并且相互一体化的两个集管部,各集管箱具备:与热交换管连接的第一部件和与第一部件接合且覆盖第一部件的与热交换管相反一侧的第二部件,在两集管箱的各集管部彼此之间,分别至少设有一列热交换管组,其中,
在各集管箱的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之间,配置将两集管部分隔为上下两个空间的隔板,并且该隔板与第一部件以及第二部件接合,在隔板上形成有使各集管部内的上下两个空间连通的贯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在隔板的存在于制冷剂流入热交换管的集管部内的部分,形成有多个贯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在隔板的朝向热交换管侧的面上的贯通孔的周围部分,遍及全周一体地形成有向热交换管侧突出的突缘。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在隔板的单面上的贯通孔的周围部分,一体地形成有从与热交换管相反一侧的空间向热交换管引导制冷剂的导向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在作为隔板的朝向热交换管侧的面上的贯通孔的周围部分、而且是制冷剂流入热交换管的集管部内的与热交换管相反一侧的空间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游侧的部分,一体地成形有导向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贯通孔形成在相邻的热交换管彼此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在隔板的存在于制冷剂流入热交换管的集管部内的部分,形成有多个向热交换管侧突出且鼓出端壁平坦的鼓出部,至少在一个鼓出部的鼓出端壁上形成有贯通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鼓出部形成在相邻的热交换管彼此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在隔板的存在于制冷剂流入热交换管的集管部内的部分,形成有向热交换管侧突出的半球状的鼓出部,至少在一个鼓出部上形成有多个贯通孔。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在隔板的存在于制冷剂流入热交换管的集管部内的部分,形成有多个向热交换管侧突出并且在集管箱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横截面为V字状的突出部,跨过突出部的呈V字的两壁部形成有贯通孔。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在隔板的存在于制冷剂流入热交换管的集管部内的部分,形成有多个向热交换管侧突出并且在集管箱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横截面为V字状的突出部,在突出部的呈V字的两壁部分别形成有贯通孔。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在隔板的两侧边缘部形成有在长度方向上延伸且在热交换管侧开口的槽,第一部件的两侧边缘部嵌入在槽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一方的集管箱的前集管部是制冷剂入口集管部,该一方的集管箱的后集管部是制冷剂出口集管部,另一方的集管箱的前集管部是第一中间集管部,该另一方的集管箱的后集管部是第二中间集管部,在制冷剂入口集管部的一端部形成制冷剂入口,并且在制冷剂出口集管部的与制冷剂入口相同的一端形成制冷剂出口,制冷剂入口集管部和第二中间集管部分别为制冷剂流入热交换管的集管部。
CN2008100860746A 2007-03-16 2008-03-14 热交换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660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68478A JP5002797B2 (ja) 2007-03-16 2007-03-16 熱交換器
JP068478/2007 2007-03-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66092A CN101266092A (zh) 2008-09-17
CN101266092B true CN101266092B (zh) 2011-11-16

Family

ID=397614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86074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66092B (zh) 2007-03-16 2008-03-14 热交换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146652B2 (zh)
JP (1) JP5002797B2 (zh)
CN (1) CN10126609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6011327A1 (de) * 2006-03-09 2007-09-13 Behr Gmbh & Co. Kg Wärmeübertrager mit Kältespeicher
US8371366B2 (en) * 2006-10-03 2013-02-12 Showa Denko K.K. Heat exchanger
CN101684965B (zh) * 2008-09-26 2011-08-31 广东松下环境系统有限公司 换气扇用管道盖和管道组合
EP2369269A4 (en) * 2008-12-15 2014-02-26 Calsonic Kansei Corp HEAT EXCHANG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5739603B2 (ja) * 2009-01-27 2015-06-24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熱交換器
JP5402527B2 (ja) * 2009-10-23 2014-01-2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複式熱交換器
JP4983998B2 (ja) * 2010-09-29 2012-07-2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DE102011003649A1 (de) * 2011-02-04 2012-08-09 Behr Gmbh & Co. Kg Wärmeübertrager
JP5940970B2 (ja) * 2012-02-10 2016-06-29 株式会社ティラド 積層型熱交換器
CZ2012317A3 (cs) * 2012-05-14 2013-11-27 Halla Visteon Climate Control Corporation Sberná hlavová nádrz
US10012452B2 (en) 2012-10-17 2018-07-03 Tetra Laval Holdings & Finance S.A. Device for closing inner tubes in a tubular heat exchanger
CN103245250B (zh) * 2013-05-31 2015-03-11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均流板、集流管、换热器及其设计工装和均流板设计方法
CN103307922A (zh) * 2013-06-13 2013-09-18 盐城汇百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收槽分布板
JP6583071B2 (ja) * 2015-03-20 2019-10-0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タンク、および熱交換器
DE102015210231A1 (de) * 2015-06-03 2016-12-08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Wärmetauscher für ein Kühlsystem, Kühlsystem sowie Baugruppe
CN106369666A (zh) * 2016-08-30 2017-02-01 广东芬尼克兹节能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采暖机组
JP6746234B2 (ja) * 2017-01-25 2020-08-26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US11073345B2 (en) * 2018-10-31 2021-07-27 Hanon Systems Heat exchanger header with stiffening element
JP7263072B2 (ja) * 2019-03-20 2023-04-24 サンデン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WO2020245982A1 (ja) * 2019-06-06 2020-12-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DE102021208038A1 (de) * 2021-07-26 2023-01-26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Verdampf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2002238890B2 (en) * 2001-03-14 2006-06-22 Showa Denko K.K. Layered heat exchanger, layered evaporator for motor vehicle air conditioners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
TW552382B (en) * 2001-06-18 2003-09-11 Showa Dendo Kk Evapora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header for evaporator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
JP4069804B2 (ja) * 2003-05-28 2008-04-0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熱交換器および受液器一体型凝縮器
JP2006132920A (ja) * 2004-07-15 2006-05-25 Showa Denko Kk 熱交換器
WO2006059783A1 (en) * 2004-11-30 2006-06-08 Showa Denko K.K. Heat exchanger
JP4613645B2 (ja) * 2005-03-09 2011-01-1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熱交換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002797B2 (ja) 2012-08-15
CN101266092A (zh) 2008-09-17
US20080223566A1 (en) 2008-09-18
US8146652B2 (en) 2012-04-03
JP2008232456A (ja) 2008-10-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66092B (zh) 热交换器
CN101523150B (zh) 热交换器
CN101315230B (zh) 热交换器
US7303003B2 (en) Heat exchanger
US7726387B2 (en) Heat exchangers
CN101082470B (zh) 热交换管和蒸发器
US7823406B2 (en) Heat exchanger
US7971636B2 (en) Heat exchanger with drain grooves
US7635019B2 (en) Heat exchanger
US7992401B2 (en) Evaporator
US8037929B2 (en) Evaporator
CN101105353B (zh) 热交换器
JP4734021B2 (ja) 熱交換器
JP4047891B2 (ja) 熱交換器
US7784530B2 (en) Heat exchanger
US7708054B2 (en) Heat exchanger
CN101349488A (zh) 蒸发器
US8002024B2 (en) Heat exchanger with inlet having a guide
JP4786234B2 (ja) 熱交換器
US20070051504A1 (en) Heat exchanger
US7918266B2 (en) Heat exchanger
JP5574737B2 (ja) 熱交換器
JP4852306B2 (ja) 熱交換器
JP2007101169A (ja) 熱交換器
JP2005069669A (ja) エバポレータ用コルゲートフィンおよびエバポレ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KEIHIN COOL WARM TECHNOLOG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HOWA DENKO K.K.

Effective date: 20120723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0723

Address after: Japan Tochigi

Patentee after: SHOWA DENKO Kabushiki Kaisha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SHOWA DENKO Kabushiki Kaisha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11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