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53123A - 用于扁平柔性电缆的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用于扁平柔性电缆的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53123A
CN101053123A CNA2005800377420A CN200580037742A CN101053123A CN 101053123 A CN101053123 A CN 101053123A CN A2005800377420 A CNA2005800377420 A CN A2005800377420A CN 200580037742 A CN200580037742 A CN 200580037742A CN 101053123 A CN101053123 A CN 1010531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tuator
contact
flexible cable
flat flexible
alo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8003774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古贺正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mphenol FCI Connectors Singapore Pte Ltd
Original Assignee
FCI Connectors Singapore Pte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CI Connectors Singapore Pte Ltd filed Critical FCI Connectors Singapore Pte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0531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5312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8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9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82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 H01R12/85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88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acting manually by rotating or pivoting connector housing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Multi-Conductor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连接器,其适于多极性增加接触件的数量,这是通过减少压力,在致动器打开时,接触件利用该压力作用在致动器上,所述电连接器包括致动器、接触件以及壳体(2)。致动器包括致动器本体部分以及致动器动作部分。每个接触件包括顶侧部分梁、接触梁以及固定底梁。接触梁和顶梁被形成为悬臂梁的结构。在致动器操作部件接触接触梁的自由端部附近时,接触梁打开致动器,从而被向上推,以将沿一个方向的压力作用在致动器操作部件上。在致动器本体部分接触顶梁的自由端部附近时,顶侧部分被向上推,以将沿另一方向的压力作用在致动器本体部分上,其中所述另一方向面向与接触梁的沿一个方向的压力的相反的方向。

Description

用于扁平柔性电缆的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连接扁平柔性电缆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传统地,用于连接扁平柔性电缆的电连接器包括多个接触件,它们以预定的间隔布置在电连接器中;以及致动器,其用于接收和稳固扁平柔性电缆,从而接触件与扁平柔性电缆上的触头相连。
本发明专利申请人在以前已经提出了一种用于通过上侧触头夹持扁平柔性电缆的电连接器。
该电连接器包括用于夹持扁平柔性电缆的两种类型的接触件、用于容纳所述接触件的壳体以及开闭式致动器,所述两种类型的接触件的触头沿插入的方向间隔,并且接触件交替地布置在所述壳体内,以形成交错排的触头。扁平柔性电缆可无需任何插入力地被插至第一类型的接触件,并且利用较小的插入力被插至第二类型的接触件(见专利公开文献1)。
专利公开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文献JP2004-178931A。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采用上述电连接器,在致动器打开时,致动器与接触件的接触梁彼此相互抵靠,并且接触梁的自由端部被向上推并且变形。此时,接触梁将向下的力(负载)作用在致动器上,从而致动器沿垂直方向(与扁平柔性电缆的插入方向垂直的方向)向下变形。因而,如果致动器沿垂直方向的长度被制造得较长,则致动器的中央部分的变形增加,因而限制了可被包括的接触件的数量。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扁平柔性电缆的电连接器,其通过以下方式增加接触件的数量,在致动器打开时,减少由接触件施加在致动器上的力,以插入扁平柔性电缆。
解决问题的措施
(1)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用于扁平柔性电缆的电连接器是用于扁平柔性电缆的电连接器,其包括开闭式致动器、接触扁平柔性电缆的多个接触件、以及保持所述接触件的壳体;其中所述致动器包括致动器本体部分、以及可转动的致动器动作部分,其沿与所述扁平柔性电缆的插入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所述接触件是平坦的元件,其中包括顶梁;接触梁,其具有接触所述扁平柔性电缆的第一表面的触头;以及固定底梁,其支承所述扁平柔性电缆的第二表面,所述这些梁从接触件基部延伸;所述接触梁和所述顶梁分别形成为以悬臂梁形式延伸的元件,其末端自由;所述接触梁具有这样的变形能力,其中,在所述致动器打开时通过向下推压而出现变形,并且所述致动器动作部分抵靠着所述接触梁的自由端部附近,并且由于这种变形能力,将沿一个方向的力施加在所述致动器动作部分上;所述顶梁具有这样的变形能力,其中,在所述致动器打开时通过向下推压而出现变形,并且所述致动器本体部分抵靠着所述顶梁的自由端部附近,并且由于这种变形能力,通过所述接触梁沿与所述一个方向的所述力相反的另一方向的力施加在所述致动器动作部分上。
(2)附加地,所述致动器动作部分优选具有沿所述扁平柔性电缆的插入方向的横截面形状,从而沿长轴线方向的横截面长度大于沿短轴线方向的横截面长度,并且在所述致动器打开时,所述接触梁通过所述致动器动作部分的转动而被向上推。
(3)在所述致动器通过所述顶梁抵靠着所述致动器本体部分而打开,但是所述顶梁从所述接触梁的自由端部附近分离时,所述顶梁优选将所述力沿所述另一方向施加在所述致动器本体部分上。
(4)在所述致动器通过所述顶梁抵靠着所述致动器本体部分而打开,并且所述顶梁还抵靠着所述接触梁的自由端部附近时,所述顶梁优选将所述力沿所述另一方向施加在所述致动器本体部分上。
(5)所述致动器优选从沿与所述扁平柔性电缆的插入方向垂的方向间隔布置就位的多个接触件接收力,其中所述力是来自所述接触梁的沿所述一个方向的力与来自顶梁的沿所述另一方向的力之差。
本发明的效果
(1)根据权利要求1中限定的发明,在致动器打开以插入扁平柔性电缆时,接触件的接触梁抵靠着致动器动作部分,从而接触梁的自由端部沿向上的方向被推压并且变形,并且沿一个方向(向下的方向)的力施加在致动器动作部分上,而顶梁通过抵靠着致动器本体部分而由接触梁沿与所述一个方向(向下的方向)的所述力相反的另一方向(向上的方向)将力施加在致动器本体部分上。
因而,通过接触梁沿一个方向的力与通过顶梁沿另一方向的力作为沿相反的方向的负载而彼此相互抵消,从而致动器接收这样的力,其是来自接触梁的沿所述一个方向的力与来自顶梁的沿所述另一方向的力之差,因而使得抑制致动器的沿垂直方向(与扁平柔性电缆的插入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中央部分的变形的量,并且使得包括很多个接触件,以通过多个端子。
(2)根据权利要求2中限定的发明,所述致动器动作部分具有这样被成形的横截面形状,从而沿长轴线方向的横截面长度大于沿短轴线方向的横截面长度,从而在致动器处于打开状态时,致动器动作部分的沿长轴线方向的顶缘与接触梁接触,因而接触梁通过被向上推压而变形。
(3)根据权利要求3中限定的发明,在所述致动器打开时,所述顶梁抵靠着致动器本体部分,但是其从接触梁的自由端部附近分离,从而沿另一方向的所述力施加在致动器本体部分上,并且接触梁沿所述一方向的力与顶梁沿另一方向的力作为经由致动器沿相反的方向负载而彼此相互抵消。
此外,顶梁和接触梁以悬臂梁的形式从接触件基部以彼此相对的方式延伸,从而作为固定端的接触件基部的转动变形使得接触梁的自由端部的沿另一方向(向上的方向)的变形较小,其中所述接触件基部的转动变形由于所述顶梁的自由端部沿一个方向(向下的方向)的变形而出现。
(4)根据权利要求4中限定的发明,在致动器打开时,顶梁抵靠着致动器本体部分,并且还抵靠着接触梁的自由端部附近,从而经由顶梁借助于致动器本体部分直接限制接触梁的自由端部附近沿上下方向的变形增加。
(5)根据权利要求5中限定的发明,致动器从沿与扁平柔性电缆的插入方向垂直的方向间隔的多个接触件接收这样的力,其是来自接触梁的沿一个方向的力与来自顶梁的沿另一方向的力之差,从而致动器沿垂直方向的长度可较大,同时使得增加更多的接触件,以提供多个端子。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实施例1的电连接器1的透视图,其示出了处于打开状态的致动器2;
图2(a)、(b)和(c)示出了致动器2处于打开状态的电连接器1的俯视图、前视图以及侧视图;
图3示出了所插入的扁平柔性电缆C的俯视图;
图4是透视图,其示出了扁平柔性电缆C与图1的电连接器1中的致动器2之间的关系;
图5(a)和(b)分别是致动器2处于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的电连接器1的侧视图(扁平柔性电缆C未插入);
图6(a)和(b)分别是致动器2处于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的电连接器1的侧视图(扁平柔性电缆C已插入);
图7(a)和(b)是致动器2处于打开状态的电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8是致动器2处于打开状态的电连接器1的侧视图;
图9是电连接器1的透视图,其示出了在致动器处于打开状态时接触件3与致动器2之间的向上/向下力的关系。
附图标记说明:
1    电连接器
2    致动器
3    接触件
4    壳体
5    加强弹性部分
21   致动器本体部分
21a  致动器抓握部分
22   致动器动作部分
22a  致动器动作部分的端部
31   接触梁
31a  接触梁触头
31b  接触梁抵靠部分
31c  接触梁伸出部分
31d  接触梁的自由端部
32   固定底梁
33   接触件基部
34   顶梁
34d  顶梁的自由端部
C    扁平柔性电缆
C1   扁平柔性电缆的前侧面
C2   扁平柔性电缆的缺口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参看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实例。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被用于相同的元件,并且它们的说明被省略。
实施例1
图1是透视图,其示出了致动器2处于打开状态的电连接器1。图2示出了致动器2处于打开状态的电连接器1的俯视图、前视图以及侧视图。图3是扁平柔性电缆C被插入的俯视图。
首先,说明扁平柔性电缆C。尽管这种柔性电缆可包括多种类型,例如柔性印刷电缆(PFC)以及柔性扁平电缆(FFC),但是它们在本说明书中共同地应该被参照为以下的扁平柔性电缆C。
在俯视图中,扁平柔性电缆C的形式为大致矩形的薄片材,而在扁平柔性电缆C的前侧表面部分C1的两个端部处具有缺口部分C2。扁平柔性电缆C具有“顶接触”结构,其中多个触头布置在第一表面(顶侧表面)CU(触头在图1中并未示出)上。在扁平柔性电缆C被插入电连接器1之后,扁平柔性电缆C的触头与接触件3接触,以完成连接。
电连接器1包括开闭式致动器2、接触所述扁平柔性电缆C的多个接触件3和保持所述接触件3的壳体4。
图2和图3中的附图标记5代表了加强装配件5,其是平坦的金属元件,所述平坦的金属元件设置在致动器2的端部22a、22b处,并且附着至壳体4的底板4a。
图4是仅仅集中于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1中的致动器2和扁平柔性电缆C的透视图,而省略了接触件3和壳体4。
在图4所示的电连接器1中,X代表扁平柔性电缆C的插入方向,Z代表与扁平柔性电缆C的插入方向垂直的方向(在此被称为“垂直方向Z”),YU代表向上的方向,并且YD代表向下的方向。在此,X和Z位于沿扁平柔性电缆C插入方向的单个平面上。YU和YD位于沿垂直于插入方向所在的平面的面外方向(extraplanar direction)的平面上,YU是朝向壳体4的顶板4b的方向,而YD是朝向壳体4的底板4a的方向。向上的方向YU和向下的方向YD是用于方便说明的术语,且并不意味着严格地指的是电连接器1的安装的位置的上下方向。R1代表致动器2打开的转动方向(图4中的顺时针方向),并且R2代表致动器2关闭的转动方向(图4中的逆时针方向)。
如图4所示,致动器2包括致动器本体部分21以及致动器动作部分22,其可绕垂直轴线Z转动。
致动器本体部分21是罩盖,其可相对于壳体4的顶板4b打开或关闭,同时在其末端具有用于由手抓握的致动器抓握部分21a。
因为致动器本体部分21和致动器动作部分22是由一体结构形成,所以致动器本体部分21和致动器动作部分22作为单个本体绕垂直方向Z转动。
致动器动作部分22是杆形本体,其支承致动器本体部分21,从而可绕垂直轴线Z转动。致动器动作部分22具有沿垂直方向Z的直线部,其穿过元件的横截面中的任意点作为转动轴线A(在图4中由单点划线所示)。端部22a、22a从致动器本体部分21的端侧表面伸出特定的长度,这些端部22a、22a是用于限制致动器2的转动的元件,并且被支承在浮动的状态中。例如,致动器动作部分22的端部22a、22a可通过添加被形成为单独的元件的加强装配件而被支承在浮动的状态中。
致动器动作部分22的中央部分通过接触件3所插入的槽与致动器本体部分21分离,其中所述槽的数量取决于接触件3的数量(实施例1中为20),所述各槽沿转动轴线A排布。然而,在图4中,二十个槽出于图的示意目的而仅仅作为单个细长的槽被示出。
致动器动作部分22具有大致椭圆形的横截面,其沿长轴线方向的横截面长度大于沿短轴线方向的横截面长度。在此,致动器动作部分22的横截面形状指的是在垂直于转动轴线A(垂直方向Z)的平面中的形状。
致动器动作部分22的横截面形状可被制造成不同于大致椭圆形的形状,只要沿长轴线方向的横截面长度大于沿短轴线方向的横截面长度。致动器动作部分22的沿长轴线方向的横截面长度与沿短轴线方向的横截面长度之差被调整成,在固定的底梁32与接触梁伸出部分31c之间形成沿上下方向的间隙,从而扁平柔性电缆C可无需插入力被插入(见图5和6)。
图5示出了在没有插入扁平柔性电缆C的情况中致动器2处于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的电连接器1的侧视图。图6示出了在插入扁平柔性电缆C的情况中致动器2处于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的电连接器1的侧视图。
如图5和6所示,每个接触件3是平坦的元件,其包括顶梁34、具有用于接触扁平柔性电缆C的第一表面(顶侧表面)CU的触头31a的接触梁31、以及支承扁平柔性电缆C的第二表面(底侧表面)Cd的固定底梁32,其以彼此相对的方式从接触件基部33延伸。
尽管多个(实施例1中为20个)接触件3以预定的间隔沿壳体4的垂直方向Z排布,但是接触件3从壳体的后侧表面部分4d被插入,并且附着至壳体。
顶梁34是这样的元件(见图5和6),其以悬臂梁的方式从接触件基部33延伸,为此,末端部分(壳体的前侧表面4c侧)是自由的,而基部(壳体的后侧表面4d侧)是固定的。
顶梁34是这样的元件,其被安置成,在致动器2打开时,抑制自由端部31d的附近沿向上的方向YU接触梁31的变形。
顶梁34具有变形的能力,这是通过在致动器2打开时被向下推压而实现的,并且致动器本体部分21在自由端部34d附近抵靠着顶梁34,并且由于这种变形的能力,使得沿向上的方向YU(另一方向)(其与接触梁31上沿向下的方向YD(一个方向)的力F1相反)的力F2施加在致动器本体部分21上。
在接触梁31的自由端部31d的顶侧与顶梁34的自由端部34d的底侧之间沿上下方向(见图5)形成间隙CL1,从而尽管在致动器关闭时接触梁31的自由端部31d和顶梁34的自由端部间隔开,但是在致动器2打开时自由端部将不接触。
尽管在致动器2关闭时顶梁34的自由端部34d的顶侧并不抵靠致动器本体部分21,但是在致动器2打开时它们相互抵靠(见图5(a)和6(a))。
顶梁34的自由端部34d从接触件基部33沿扁平柔性电缆C的插入方向X的悬伸长度大致等于接触梁31的自由端部31d从接触件基部33的悬伸长度。
接触梁31是这样的元件(见图5和6),其以悬臂梁的形式从接触件基部33延伸,为此,末端部分(壳体的前侧表面4c侧)是自由的,而基部(壳体的后侧表面4d侧)是固定的。
接触梁31形成接触梁抵靠部分31b,其在自由端部31d附近在底侧上抵靠着致动器动作部分22,并且所述接触梁具有接触梁伸出部分31c,其在自由端部与基部之间的中间位置处向下伸出,所述接触梁伸出部分31c的最下侧部分形成触头31a,其连接至扁平柔性电缆C的第一表面CU。
因为接触梁31被成形为这样的元件,其以悬臂梁的形式延伸而末端是自由的,所以在致动器2打开并且致动器动作部分22转动时,接触梁31适于在致动器动作部分22抵靠着接触梁抵靠部分31b时通过被向上推压而变形(弹性变形),并且这种变形的能力还使得力沿向下的方向YD(一个方向)施加在致动器动作部分22上。
通过调整致动器动作部分22的沿长轴线方向的横截面长度与沿短轴线方向的横截面长度之差,可以调整沿向下的方向YD接触梁31上的压力的值。
因为致动器动作部分22形成有大致为椭圆形的横截面,其沿长轴线方向的横截面长度大于沿短轴线方向的横截面长度,所以在致动器2处于打开状态时,致动器动作部分22的沿长轴线方向的上缘与接触梁31的接触梁抵靠部分31b彼此相互抵靠,而接触梁31的自由端部31d被向上推压并且变形(弹性变形)(见图5(a)和6(a))。
在另一方面,在没有扁平柔性电缆C被插入的情况中致动器2关闭时,致动器动作部分22的沿短轴线方向的上缘部分与接触梁31的接触梁抵靠部分31b接触,但是接触梁31的自由端部31d并不被向上推压,并且因而不变形(弹性变形)(见图5(b))。
在扁平柔性电缆C插入之后致动器2关闭的状态中,致动器动作部分22的沿短轴线方向的上缘部分与接触梁31的接触梁抵靠部分31b分离,从而接触梁31与致动器动作部分22之间的向上的压力被释放,但是接触梁伸出部分31c的触头31a与扁平柔性电缆C的第一表面CU接触,从而接触梁31沿向下的方向YD压在扁平柔性电缆C上(见图6(b))。
固定底梁32是这样的元件,其从接触件基部33平直延伸,所述底梁的底侧附着至壳体的底板4a。
因为接触梁31的恢复力施加沿向下的方向YD的力,所以接触梁31的触头31a与扁平柔性电缆C的第一表面CU连接,并且固定底梁32的顶侧与扁平柔性电缆C的第二表面(底侧表面)Cd连接,从而扁平柔性电缆C通过接触梁31和固定底梁32从上方和下方收缩,以便连接至接触件3(见图6(b))。
接着,参看图5、7和8说明在致动器2打开时接触件3与致动器2之间用于上下施力的机制。
作为第一步骤,说明致动器2关闭而如图5(b)所示扁平柔性电缆C并不被插入的状态。致动器动作部分22具有大致形成为椭圆形的横截面,其沿长轴线方向的横截面长度大于沿短轴线方向的横截面长度,从而致动器动作部分22的沿短轴线方向的上缘抵靠着接触梁31的接触梁抵靠部分31b。然而,致动器动作部分22的横截面的沿短轴线方向的横截面长度可设定成,即使致动器动作部分22的沿短轴线方向的上缘部分与接触梁抵靠部分31b接触,接触梁31的自由端部31d将不沿向上的方向YU变形。如果接触梁31的自由端部31d不沿向上的方向YU变形,则沿向上的方向YU的力并不从致动器动作部分22被施加在接触梁31上。此外,接触梁31的自由端部31d的顶侧与顶梁34的自由端部34d的底侧分离,从而顶梁34的自由端部34d同样并不变形。
接着,作为如图7(a)(图7(a)示出了转动的角度大致为45度的情况)所示的第二步骤,将说明致动器2打开并且致动器动作部分22沿转动方向R1转动的状态。
在第二步骤中,接触梁31的自由端部31d的顶侧与顶梁34的自由端部34d的底侧由间隙CL1分开。
在致动器动作部分22的长轴线方向的横截面开始与接触梁31的接触梁抵靠部分31b接触时,致动器动作部分22强制变形接触梁31的自由端部31d,这是通过沿向上的方向YU推压其而实现的。因为接触梁31是由这样的元件形成,其中所述元件以悬臂梁的形式延伸而末端自由并且基部固定,所以接触梁31沿向上的方向YU的变形能力产生沿向下的方向YD的恢复力,以恢复至原始位置。接触梁31由于沿向下的方向YD的恢复力而作用在致动器动作部分上,而沿向下的方向YD(一个方向)的力F1作为负载。在此,在接触梁31是由弹性元件形成时,将大致基于以下因素确定沿向下的方向YD的力F1,即作为悬臂梁的、接收自由端部上的集中负载的元件的刚度以及沿向上的方向YU的变形量。
在此,因为顶梁34还被形成为这样的元件,其以悬臂梁的形式延伸而其末端自由并且其基部固定,所以顶梁34将作用成抑制接触梁31的自由端部31d附近的区域的沿向上的方向YU的变形。
在致动器2关闭时,接触梁34的自由端部34d的顶侧并不抵靠着致动器本体部分21,但是在致动器2打开时,它们进入接触的状态。在顶梁34与致动器本体部分21开始接触时,致动器本体部分21使得顶梁34的自由端部34d被强制变形,这是通过沿向下的方向YD被推压而实现的。顶梁34具有沿向上的方向YU的恢复力,以便借助于沿向下的方向YD的变形能力恢复至原始位置。由于沿向上的方向YU的该恢复力,顶梁34以沿向上的方向YU(另一方向)的力F2作为负载作用在致动器本体部分21上。
然而,因为致动器以一体的形式形成有致动器本体部分21和致动器动作部分22,所以接触梁31施加在致动器动作部分22上的沿向下的方向YD的力F1以及顶梁34施加在致动器本体部分21上的沿向上的方向YU的力作为沿相反方向的负载而彼此相互抵消。
接着,致动器2打开并且直立的状态将作为第三步骤如图7(b)(示出了转动的角度为大致90度的情况)所示说明。
在第三步骤中,接触梁31的自由端部31d的顶侧以及顶梁34的自由端部34d的底侧分开间隙CL1。
在致动器2打开时,致动器动作部分22的横截面的沿长轴线方向的顶缘与接触梁31的接触梁抵靠部分31b处于接触的状态,并且接触梁31的自由端部31d的沿向上的方向YU的变形增加。
然而,致动器本体部分21直立,而接触梁34的自由端部34d的顶侧与接触本体部分21接触,从而致动器本体部分21通过沿向下的方向YD强烈压在自由端部34d上而强制变形顶梁34。结果,顶梁施加在致动器本体部分21上的沿向上的方向YU的力F2变大,并且由接触梁31施加在致动器动作部分22上的沿向下的方向YD的力F1与由顶梁34施加在致动器本体部分21上的沿向上的方向YU的力F2作为沿相反的方向作用在大致同一直线上的负载而彼此相互抵消。
此外,顶梁34和接触梁31以悬臂梁的形式从接触件基部33以彼此相对的方式延伸,从而作为固定端的接触件基部33的、由于顶梁34的自由端部34d沿一个方向(向下的方向)的变形而导致的转动变形减小了接触梁31的自由端部31d沿另一方向(向上的方向)的变形。
接着,在如图8所示的第四步骤中(示出了转动的角度为大致90度的情况),顶梁34接触致动器本体部分21,而致动器2处于打开和直立状态。
在接触梁31的自由端部31d的顶侧与顶梁34的自由端部34d的底侧之间可形成沿上下方向的间隙CL1,从而接触梁31的自由端部31d与顶梁34的自由端部在致动器关闭时分离,而在致动器2打开时,自由端部31d、34d接触。
在顶梁34在其自由端部34d附近与致动器打开时变形的接触梁31接触,并且还与致动器本体部分21接触时,顶梁34的自由端部34d与接触梁31的自由端部31d的沿向上的方向YU的变形将改变为由致动器本体部分21约束的机制。
此时,顶梁34以沿向上的方向YU的力F2作为负载的方式作用在致动器本体部分21上。因为致动器本体部分21和致动器动作部分22作为一体的结构形成致动器,所以由接触梁31施加在致动器动作部分22上的沿向下的方向YD的力F1与由顶梁34施加在致动器本体部分21上的沿向上方向YU的力F2作为沿大致同一直线上的相反的负载而彼此相互抵消。
在此,如果结构设置成使得沿向下的方向YD(一个方向)的力F1与沿向上的方向YU(另一方向)的力F2被使得大致相同,则沿大致同一直线且具有大致相同值的沿相反方向的力将相抵(内部平衡)并且保持稳定。
结构并不限于,力F1和力F2必须作用在大致同一直线上,并且负载位置可以是偏心负载,其沿扁平柔性电缆的插入方向X偏移。
接着,将参看图9说明致动器2从接触件3(接触梁31、顶梁34)接收沿向上和向下的方向的力(负载)F1、F2的变形机制。
致动器2形成有使得致动器本体部分21与致动器动作部分22一体的结构。多个(实施例1中为20个)接触件3沿致动器动作部分22的垂直方向Z以间隔预定距离的方式排布。作为一体结构的致动器本体部分21和致动器动作部分22抵抗由接触梁31和顶梁34所接收的、沿向上的方向和向下的方向的负载F 1、F2。
致动器动作部分22通过端部22a、22b支承在壳体4上,而穿过元件的横截面中的任意点的沿垂直方向Z的直线作为转动轴线A。致动器2沿垂直方向Z的结构是沿垂直方向Z细长的三维结构,其在致动器动作部分22的端部22a、22b处支承在浮动的状态中。
以下,将参看图9说明致动器2通过由接触梁31和顶梁34所接收的沿向上的方向和向下的方向的力(负载)F1、F2被变形的第二步骤至第四步骤的状态。图9示出了第二步骤至第四步骤中的负载的状态。
在第二步骤至第四步骤中的每个步骤中,致动器2接收沿向下的方向的力F3,其是来自接触梁31的沿向下的方向YD的力F1与来自顶梁34的沿向上的方向YU的力F2之差。致动器2的垂直方向Z从多个接触梁31接收沿向下的方向YD的力F3,并且变形以形成弓形变形曲线,其是沿向下的方向的凸形。
然而,因为沿向下的方向YD的力F3在第二步骤至第四步骤中的每个步骤中较小,所以致动器2沿垂直方向Z的中央部分的沿向下的方向YD的变形量将较小。
因而,本发明使得致动器2沿垂直方向Z的长度较长,因而通过增加接触件的数量而使得包括多个端子。
尽管通过给出实例以上已经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例,并且可包括本发明要旨范围内的增加或改型。

Claims (5)

1.一种用于扁平柔性电缆的电连接器,其包括开闭式致动器、接触所述扁平柔性电缆的多个接触件、以及保持所述接触件的壳体;其中
所述致动器包括致动器本体部分、以及可转动的致动器动作部分,所述致动器动作部分沿与所述扁平柔性电缆的插入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
所述接触件是平坦的元件,其中包括顶梁;接触梁,其具有接触所述扁平柔性电缆的第一表面的触头;以及固定底梁,其支承所述扁平柔性电缆的第二表面,所述这些梁从接触件基部延伸;
所述接触梁和所述顶梁分别形成为以悬臂梁形式延伸的元件,其末端自由;
所述接触梁具有这样的变形能力,其中,在所述致动器打开时通过向下推压而出现变形,并且所述致动器动作部分抵靠着所述接触梁的自由端部附近,并且由于这种变形能力,将沿一个方向的力施加在所述致动器动作部分上;
所述顶梁具有这样的变形能力,其中,在所述致动器打开时通过向下推压而出现变形,并且所述致动器本体部分抵靠着所述顶梁的自由端部附近,并且由于这种变形能力,通过所述接触梁沿与所述一个方向的所述力相反的另一方向的力施加在所述致动器动作部分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扁平柔性电缆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器动作部分具有沿所述扁平柔性电缆的插入方向的横截面形状,以使得沿长轴线方向的横截面长度大于沿短轴线方向的横截面长度,并且在所述致动器打开时,所述接触梁通过所述致动器动作部分的转动而被向上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扁平柔性电缆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致动器因所述顶梁抵靠着所述致动器本体部分而被打开,但所述顶梁从所述接触梁的自由端部附近分离时,所述顶梁将所述力沿所述另一方向施加在所述致动器本体部分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扁平柔性电缆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致动器因所述顶梁抵靠着所述致动器本体部分而被打开,并且所述顶梁还抵靠着所述接触梁的自由端部附近时,所述顶梁将所述力沿所述另一方向施加在所述致动器本体部分上。
5.根据权利要去1至4任一所述的用于扁平柔性电缆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器从沿与所述扁平柔性电缆的插入方向垂直的方向间隔布置就位的多个接触件接收力,其中所述力是来自所述接触梁的沿所述一个方向的力与来自顶梁的沿所述另一方向的力之差。
CNA2005800377420A 2004-11-01 2005-11-01 用于扁平柔性电缆的电连接器 Pending CN10105312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317611A JP4006000B2 (ja) 2004-11-01 2004-11-01 平形柔軟ケーブル用電気コネクタ
JP317611/2004 2004-11-0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53123A true CN101053123A (zh) 2007-10-10

Family

ID=363191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5800377420A Pending CN101053123A (zh) 2004-11-01 2005-11-01 用于扁平柔性电缆的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080305677A1 (zh)
EP (1) EP1811606A4 (zh)
JP (1) JP4006000B2 (zh)
KR (1) KR20070068473A (zh)
CN (1) CN101053123A (zh)
WO (1) WO2006049162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95031A (zh) * 2009-05-19 2010-11-24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可分离的连接器
CN102365792A (zh) * 2009-06-01 2012-02-29 意力速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3036090A (zh) * 2011-09-28 2013-04-10 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 扁平电缆用电连接器
CN103427186A (zh) * 2012-05-22 2013-12-04 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 扁平电缆连接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54013B2 (ja) * 2004-11-02 2008-02-27 エフシーアイ アジア テクノロジー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 平形柔軟ケーブル用電気コネクタ
JP4446278B2 (ja) * 2006-10-05 2010-04-07 Smk株式会社 両面プリント配線板用コネクタ
GB0901855D0 (en) 2009-02-05 2009-03-11 Strix Ltd Electric steam generation
JP2009164144A (ja) * 2009-04-24 2009-07-23 Smk Corp 両面プリント配線板用コネクタ
JP5826482B2 (ja) 2010-11-29 2015-12-02 第一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9907170B2 (en) * 2015-07-01 2018-02-27 Intel Corporation FPC connector for better signal integrity and design compaction
JP6540674B2 (ja) * 2016-12-09 2019-07-10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91431B2 (ja) * 1997-01-23 2003-03-3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シート状導電路用コネクタ
JPH10214656A (ja) * 1997-01-29 1998-08-11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シート状導電路用コネクタ
JP3595934B2 (ja) * 2000-04-20 2004-12-02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3446136B2 (ja) * 2000-06-05 2003-09-16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電気コネクタ
JP2002134194A (ja) * 2000-10-20 2002-05-10 Fci Japan Kk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2003109695A (ja) * 2001-09-26 2003-04-11 Molex Inc Fpc用コネクタ
JP2004158206A (ja) * 2002-11-01 2004-06-03 Fci Asia Technology Pte Ltd 平形柔軟ケーブル用電気コネクタ
JP3619822B2 (ja) * 2002-11-26 2005-02-16 エフシーアイ アジア テクノロジー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 平形柔軟ケーブル用電気コネクタ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95031A (zh) * 2009-05-19 2010-11-24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可分离的连接器
CN101895031B (zh) * 2009-05-19 2013-05-29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可分离的连接器
CN102365792A (zh) * 2009-06-01 2012-02-29 意力速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2365792B (zh) * 2009-06-01 2014-03-12 意力速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3036090A (zh) * 2011-09-28 2013-04-10 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 扁平电缆用电连接器
CN103036090B (zh) * 2011-09-28 2016-05-11 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 扁平电缆用电连接器
CN103427186A (zh) * 2012-05-22 2013-12-04 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 扁平电缆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6128024A (ja) 2006-05-18
EP1811606A4 (en) 2007-11-07
US20080305677A1 (en) 2008-12-11
JP4006000B2 (ja) 2007-11-14
WO2006049162A1 (ja) 2006-05-11
KR20070068473A (ko) 2007-06-29
EP1811606A1 (en) 2007-07-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53123A (zh) 用于扁平柔性电缆的电连接器
CN1732723A (zh) 板固定装置
CN1645682A (zh) 带锁定机构的连接器
CN101038992A (zh) 柔性基板用连接器
CN1870371A (zh) 线束铠装板及其贴装方法
CN1819348A (zh) 连接器
CN1770561A (zh) 插座触点
CN1420502A (zh) 倾斜和结合结构具有改进的监视器
CN1902784A (zh) 电连接器
CN1735752A (zh) 可折叠式螺母
CN1302416A (zh) 插接智能卡的整体电气插座
CN1822447A (zh) 中间连接器
CN1223050C (zh) 一种卡边连接件
CN1764009A (zh) 用于在车辆主体上安装天线基座的结构
CN1756000A (zh) 一种端子接头以及使用这种端子接头的连接器
CN1819347A (zh) 连接器
CN1714477A (zh) 用于挠性扁平电缆的电连接器
CN2807556Y (zh) 用于单底座灯的灯座和使用该灯座的照明装置
CN1032187C (zh) 表带
CN101054834A (zh) 吊持天花板用长尺寸件
CN1862738A (zh) 开关装置
CN1819352A (zh) 阳性端子接头,用于该接头的板材以及形成该接头的方法
CN1684317A (zh) 用于单底座灯的灯座和使用该灯座的照明装置
CN101052500A (zh) 振动湿式剃须刀
CN101068055A (zh) 便携式电子设备用天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