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50740A - 进气装置的共振器 - Google Patents

进气装置的共振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50740A
CN101050740A CN 200710104602 CN200710104602A CN101050740A CN 101050740 A CN101050740 A CN 101050740A CN 200710104602 CN200710104602 CN 200710104602 CN 200710104602 A CN200710104602 A CN 200710104602A CN 101050740 A CN101050740 A CN 1010507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onator
main body
resonator main
air inlet
exten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710104602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38059C (zh
Inventor
饭干智裕
笠谷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0507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507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38059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38059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ubrication Details And Ventil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进气装置的共振器(30),该共振器通过连通管(33)使共振器主体(31)与构成内燃机(1)的进气通道的一部分的进气管(32)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共振器主体(31)扩展到加油器盖(22)周边的上方或外方空间,在所述共振器主体(31)的扩展部(31b)形成从该共振器主体(31)上方或外方空间连通所述加油器盖(22)的上部或外方空间的开口部(31h)。

Description

进气装置的共振器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0410084091.8,申请日为2004年10月18日,发明名称为“进气装置的共振器”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在内燃机的进气装置上的共振器。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通过连通管使共振器与构成内燃机的进气通道的一部分的进气管连通的结构。
专利文献1特开2001-59456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的现有技术中,由于未考虑到在内燃机上安装共振器用的固定部的位置,所以具有大幅度削减了进气管或共振器特别是共振器的容积的问题。并且,未能有效利用加油器盖周边的上方或外方空间,具有大幅度削减了共振器的容积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消除了这些问题的进气装置的共振器。
本发明之一的进气装置的共振器,通过连通管使共振器主体与构成内燃机的进气通道的一部分的进气管连通,其特征在于,在被所述进气管、连通管和共振器主体包围的部分,设置至少一个用于向内燃机主体安装共振器的固定部。
本发明之二的进气装置的共振器,通过连通管使共振器主体与构成内燃机的进气通道的一部分的进气管连通,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共振器主体的表面部形成用于固定保持其他部件的卡定部件支撑部,从外方向内方贯通所述其他部件的卡定部件被卡定在卡定部件支撑部上。
本发明之三的特征在于,在由金属构成的所述卡定部件支撑部的基部一体地形成合成树脂制部件,通过吹塑成形由热塑性树脂构成的共振器,使所述卡定部件的基部一体地接合在该共振器上面部。
本发明之四的进气装置的共振器,通过连通管使共振器主体与构成内燃机的进气通道的一部分的进气管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共振器主体扩展到加油器盖周边的上方或外方空间,在所述共振器主体的扩展部形成从该共振器主体上方或外方空间连通所述加油器盖的上部或外方空间的开口部。
本发明之五的特征在于,所述共振器主体的扩展部和所述进气管一体地连接。
本发明之六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共振器主体的上面部或外面部安装自由装卸的其他部件,在该其他部件上一体地形成自由嵌入并脱出地插入所述共振器主体扩展部的开口部的筒状部。
本发明之七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共振器主体扩展部的背面设置接触内燃机主体的缓冲部件。
本发明之八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共振器主体设置位于安装在内燃机上的火花塞上方的防止进水部。
本发明之九的特征在于,所述共振器主体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排气歧管的上方,在位于该排气歧管上方的所述共振器主体的表面设置隔热部件。
在本发明之一中,有效利用被进气管、连通管和共振器主体包围的空间来设置固定部,所以可以避免共振器主体的容量减少。
并且,在本发明之二中,从外方操作由外方向内方贯通其他部件的卡定部件,通过把该卡定部件卡定在共振器主体的表面部的卡定部件支撑部上,可以避免共振器主体的容量减少,同时,可以在所述共振器主体上容易自由装卸地安装该卡定部件。
并且,在本发明之三中,所述卡定部件支撑部的基部被牢靠地固定在所述共振器主体的表面部上,同时,所述卡定部件支撑部的强度刚性大幅度增强,而且其他部件相对所述共振器主体的安装精度显著提高。
并且,在本发明之四中,所述共振器主体扩展到加油器盖周边的上方或外方空间并形成扩展部,所以加油器盖周边的上方或外方空间被有效用于共振器主体的扩展,所以可以避免共振器主体的容量减少,同时,可以使收纳内燃机的空间形成紧凑结构。
并且,在本发明之五中,共振器主体的扩展部和进气管形成为一体,所以共振器主体通过进气管被加强、增强刚性。
并且,在本发明之六中,在自由装卸地安装在共振器主体的上面部或外面部的其他部件上,一体地形成自由嵌入并脱出地插入共振器主体扩展部的开口部的筒状部,所以容易进行所述其他部件相对所述共振器主体的安装定位,而且通过所述筒状部将其他部件加强、增强刚性,结果,抑制其他部件的振动。
并且,在本发明之七中,在共振器主体扩展部的背面安装可以接触内燃机的缓冲部件,所以利用该缓冲部件的弹性防止共振器主体扩展部和内燃机的干涉噪声。并且,由于在共振器主体扩展部侧设有缓冲部件,所以来自内燃机的热影响减少,缓冲部件不易剥落。
并且,在本发明之八中,设有位于火花塞上方的共振器主体的防止进水部,所以可以将火花塞中进水防患于未然。
并且,在本发明之九中,配置在排气歧管上方的共振器主体的至少一部分的表面被隔热部件覆盖,所以可以避免该共振器主体的一部分表面被加热,将该共振器主体的热变形防患于未然。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本发明的共振器的进气装置的整体立体图。
图2是安装有图1所示进气装置的内燃机的概略俯视图。
图3是在图2所示内燃机上安装共振器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
图4是在图3所示内燃机上安装发动机罩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
图5是共振器的俯视图。
图6是发动机罩的俯视图。
图7是在共振器上安装了发动机罩的状态下沿图5的XII-XII线剖断的主要部分放大剖面图。
图8是在气缸盖罩上顺序安装了共振器和发动机罩的状态下,通过注油用筒状部的中心并沿前后面剖断的主要部分放大剖面图。
图9是内燃机1的右侧主要部分放大剖面图。
图10是图9中将动力转向泵、空转轮、环形传送带、皮带轮拆下的状态的右侧主要部分放大剖面图。
图11是沿图5的XI-XI线剖断的共振器的剖面图。
图12是沿图5的XII-XII线剖断的共振器的剖面图。
图13是沿图5的XIII-XIII线剖断的共振器的剖面图。
图14是沿图5的XIV-XIV线剖断的共振器的剖面图。
图15是沿图5的XV-XV线剖断的共振器的剖面图。
图16是表示发动机罩和动力转向泵的相对关系的立体图。
图17是在发动机罩上安装接触片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18是支撑片的俯视图。
图19是沿图18的XIX-XIX线剖断的支撑片的剖面图。
图20是图18的侧视图。
图21是卡具的正视图。
图22是卡具的侧视图。
符号说明
1内燃机;2气缸盖;3气缸盖罩;4喷射器座;5进气歧管;6节气门主体;7进气连接管(吸気連結管);8空气滤清器;9空气滤清器罩;10空气滤清器壳体;11连通管;12管接头;13连通管;14空气导入管;15进气口;16进气门;17燃烧室;18动力转向泵;19动力转向皮带轮;20空转轮;21环形传送带;22加油器盖;23火花塞单元;24皮带轮;25排气歧管;30共振器;31共振器主体;32进气管;33连通管;34接合部;35螺栓贯通孔;36卡具支撑部;37金属片;38支腿片;39支撑片;40卡具;41引导销;42防止进水罩;43缓冲部件;44隔热罩;45发动机罩;46注油用筒状部;47引导支撑片;48周壁部;49突起;50接触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图1~图22所示的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
适用本发明的图2、图8、图9和图10所示的内燃机1被安装在未图示的汽车上,并且使未图示的曲柄轴朝向车宽方向,即通称的横向安装,如图8、图9和图10所示,气缸盖罩3接合在该内燃机1的气缸盖2的上面,如图10所示,喷射器座4一体地接合在所示气缸盖2的前面,进气歧管5一体地接合在该喷射器座4的前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下、前后、左右是以汽车的行进方向为前,以该行进方向为基准把左方设为左方,把右方设为右方,把汽车的上下方向设为上下方向。
并且,在图10中图示了一部分,节气门主体6一体地接合在进气歧管5的左端面(纸面里侧面),在该节气门主体6的左端如图1所示,通过合成树脂制的进气连接管7连接在空气滤清器8的空气滤清器罩9上,进气歧管5连通合成树脂制的空气滤清器8中的过滤侧,在该空气滤清器8内内置有未图示的空气滤清器元件,连通一体地接合在空气滤清器罩9上的空气滤清器壳体10内的除尘侧的连通管11,通过比较软质的合成树脂制管接头12连接在共振器30的进气管32的下游端,该共振器30是热塑性树脂即聚丙烯制品,进气管32的上游端通过比较软质的合成树脂制连通管13连接空气导入管14,从前方朝向后方的空气从空气导入管14的开口部14a导入空气导入管14内,然后通过连通管13、进气管32、管接头12和连通管11被导入空气滤清器8内,在空气滤清器8内被除尘的清洁空气从空气滤清器8通过进气连接管7、节气门主体6、进气歧管5及喷射器座4被导入图8所示的气缸盖2中,在气缸盖2内通过进气口15和进气门16被导入由气缸盖2和未图示的气缸体包围的燃烧室17中。
另外,动力转向泵18通过螺栓18a一体地接合在未图示的冷却水通道部件(water passage)上,动力转向皮带轮19一体地嵌装在该动力转向泵18的旋转轴18b上,环形传送带21架设在该动力转向皮带轮19、发电机、油泵等其他的皮带轮24、空转轮20、连接在未图示的曲柄轴上的驱动皮带轮(ドライプ一リ)上,在内燃机1处于运转状态时,动力转向泵18被驱动旋转。
下面,参照图5及图11~图15说明共振器30。
共振器30是通过对热塑性树脂进行吹塑成形而形成的,由以下部分构成:发挥消除进气系统中产生的进气噪声的作用的空心状共振器主体31;构成进气通道的一部分的进气管32;连通共振器主体31和进气管32的内部空间的连通管33,共振器主体31如图5所示,由用虚线包围的主要部31a和用双点划线包围的扩展部31b构成,主要部31a的内部空间和扩展部31b的内部空间如图5、图15所示,通过连通部31c、31i彼此连通着。
并且,如图5、图11~图13所示,在共振器主体31形成5处上下壁部彼此一体接合的接合部34,在这5处接合部34内的3个接合部34a、34b、34c上形成有螺栓贯通孔35a、35b、35c,从图2所示的喷射器座4向上方突出的螺栓4a、4b、和从与进气歧管5为一体的撑条(stay)5a向上方突出的螺栓5b,从下方朝向上方贯通这些螺栓贯通孔35a、35b、35c,利用旋合紧固在这些螺栓4a、4b、5b上的未图示的螺母,将共振器30的共振器主体31通过喷射器座4、进气歧管5一体地安装在内燃机1的气缸盖2上。
并且,接合部34a如本发明之一所述,由共振器30的共振器主体31、进气管32和连通管33包围着,起到用于将共振器30安装在构成内燃机1的主体的一部分的气缸盖2上的固定部的作用。
另外,在图5中,在共振器主体31的主要部31a的上方壁形成位于靠近后方两侧的图7、图12和图15所示的凹部31d,作为本发明之二所述的卡定部件支撑部的卡具支撑部36一体地接合在该凹部上面。
所述卡具支撑部36如图7所示,由以下部分构成:侧视时形成为无接头矩形形状的金属片37;一体地熔融接合在该金属片37下部的聚丙烯制支腿片38;可以弹性地自由嵌入并脱出地嵌合在形成于金属片37上面的未图示的正方形开口的合成树脂制支撑片39(参照图18~图20),卡具支撑部36在吹塑成形共振器30时被预先配置在凹模的内面,在吹塑成形时,聚丙烯制共振器30和材质相同的聚丙烯制支腿片38熔融接合成一体。
并且,图18~图20所示的支撑片39由以下部分构成:比金属片37上面的正方形开口大的顶部39a;比该正方形开口略小的颈部39b;配合部39c;使颈部39b和配合部39c彼此弹性地连接的弯曲连接部39d,在顶部39a和颈部39b形成直径尺寸可以让本发明之二所述的卡定部件、即树脂制卡具40(参照图21和图22)的轴部40a下端的卡定突片40b通过的大径孔39e,在配合部39c形成可以让卡具40的轴部40a贯通的小径孔39f、比卡具40的卡定突片40b的两侧面40c稍大的扁平孔39g、卡具40的卡定突片40b的顶面40d可以配合的弯曲槽39h。
另外,在图21和图22中,在卡具40的轴部40a的顶端一体地接合着头部40e,在该头部40e的顶面形成有配合槽40f。
在图5中,在共振器30的共振器主体31的上方壁的大致左右中央的前后部形成如图7、图12和图13所示的凹部31e,合成树脂制(金属制时只要结构和卡具支撑部36相同即可)引导销41的基部41a在吹塑成形共振器30时一体地接合在该凹部31e中。
并且,共振器主体31和进气管32不仅通过连通管33彼此接合成一体,而且共振器主体31的主要部31a的前部和进气管32通过连接部31f彼此接合成一体,同时,共振器主体31的扩展部31b和进气管32通过本发明之五所述的连接部31g彼此接合成一体。
另外,如图8所示,在位于共振器主体31的扩展部31b下方的气缸盖罩3上形成加油器开口3a,加油器盖22可以自由装卸地嵌装在该加油器开口3a上。并且,如图5、图8和图14所示,在位于该加油器开口3a正上方的共振器主体31的扩展部31b形成连通该扩展部31b的上下空间的开口31h,如图8所示,在该扩展部31b的右侧部(在图5中为左侧部)一体地形成防止进水罩42(如图5所示),防止进水罩42是覆盖贯通气缸盖罩3和气缸盖2并且前端电极露出于燃烧室17的火花塞单元23的本发明之八所述的防止进水部,滴落在防止进水罩42上的水按照图5箭头所示行进到前方后,从切口部42a流向右方。
另外,如图5中的虚线所示,由橡胶、软质合成树脂等构成的缓冲部件43(参照本发明之七)一体地安装在共振器主体31的下面,并且位于共振器主体31的开口31h的左右两侧,共振器主体31的下面和气缸盖罩3的顶面可以接触。
而且,如图8所示,在共振器主体31的扩展部31b的后部一体地安装着由隔热材料构成的隔热罩44(对应本发明之九的隔热部件)。
继续说明共振器30,对在共振器30的上方自由装卸地安装在该共振器30上的发动机罩45进行说明。
起到装饰板作用的发动机罩45相当于本发明之二的其他部件,除此以外有防水板、散热器的散热板等。
图6所示的发动机罩45覆盖共振器30的共振器主体31的主要部31a的整个上面,同时,覆盖除扩展部31b的左侧后部以外的部分的上面,如图8所示,在共振器主体31的开口31h形成隔开规定间隔的尖细的注油用筒状部46,注油用筒状部46的下端开口46a被设定为可以让加油器盖22通过的尺寸。
并且,如图7的左侧部(车体右侧部)所示,在发动机罩45形成有凹部45a,用于收容可以自由配合并脱出地固定在支撑片39上的卡具40的头部40e,支撑片39嵌装在共振器30的共振器主体31的卡具支撑部36上,并且在发动机罩45的中心形成卡具40的轴部40a可以贯通的孔、和卡具40的卡定突片40b可以通过的位于该孔的周缘上直径方向的切口,卡具40的轴部40a和卡定突片40b可以贯通发动机罩45的孔和切口。并且,在卡具40的轴部40a和卡定突片40b贯通发动机罩45的凹部45a后,使卡具40向任何方向稍微旋转,由此使卡具40的卡定突片40b配合在发动机罩45的凹部45a中并且不能脱落。
另外,如图7的右侧部(车体左侧部)所示,在发动机罩45形成位于共振器30的共振器主体31的引导销41的正上方的筒状支撑部45b,在从该筒状支撑部45b的下端向内方弯曲的凸缘部45c嵌装着富有橡胶般弹性的引导支撑片47,在把发动机罩45安装在共振器30的共振器主体31上时,设在发动机罩45的筒状支撑部45b上的引导支撑片47的孔对准设于共振器主体31的凹部31e的引导销41的轴41b上,如果用力按压发动机罩45,引导支撑片47即可嵌合在引导销41的轴41b上,所以能够准确进行发动机罩45相对共振器主体31的定位,贯通发动机罩45的凹部45a的卡具40的卡定突片40b可以容易贯通位于共振器主体31的卡具支撑部36的支撑片39的大径孔39e。
另外,在发动机罩45形成沿着其外周缘指向下方的周壁部48,如图9所示,在其中的右侧周壁部48a形成沿着动力转向皮带轮19的外周隔开规定间隔的圆弧状切口部48b。
并且,在图6中,用虚线双重同心圆描画的突起49被设置成图17所示状态,在该突起49嵌装着由橡胶、软质合成树脂等构成的接触片50,如图16所示,在发动机罩45朝向下方变形时,该接触片50可以接触用于安装动力转向泵18的螺栓18a的头部。
图1~图22所示的实施方式具有以上所述结构,所以可以发挥以下效果。
共振器30的共振器主体31、进气管32和连通管33分别形成为空心部件,在由共振器主体31、进气管32和连通管33包围的接合部34a,它们的上壁部(或外壁部)和下壁部(或内壁部)彼此重合并形成一个壁部,所以能够避免共振器30的容量减少。
并且,共振器30的共振器主体31的上壁部和下壁部形成为一体,由此在强度、刚性得到提高的3个接合部34a、34b、34c,从喷射器座4向上方突出的螺栓4a、4b、4c贯通共振器30的螺栓贯通孔35a、35b、35c,利用旋合固定在这些螺栓贯通孔35a、35b、35c上的未图示的螺母,容易将共振器30通过喷射器座4以准确的定位关系牢靠地安装在内燃机1的主体上。
另外,卡具支撑部36的金属片37的下方基部被预先一体地熔融接合在材质和共振器30相同的聚丙烯制支腿片38上,该支腿片38在吹塑成形共振器30时与共振器30熔融接合成一体,所以金属片37被牢靠地固定在共振器30的共振器主体31上。而且,金属片37是强度、刚性较高的金属制品,并且贯通发动机罩45的卡具40通过合成树脂制支撑片39安装在金属片37上,所以发动机罩45能够以较高的安装精度可靠地安装在共振器30的共振器主体31上。
另外,共振器主体31扩展到加油器盖22周边的上方并形成扩展部31b,所以加油器盖22的上方空间被有效用于共振器主体31的扩展,共振器主体31的厚度变薄,结果,可以将内燃机1整体收纳在结构紧凑的发动机室中。
而且,共振器主体31的扩展部31b通过连接部31g一体地接合在进气管32上,所以共振器主体31的强度、刚性大幅度提高。
并且,在自由装卸地安装于共振器主体31上面的发动机罩45一体地形成可以嵌合到共振器主体31的扩展部31b的开口31h中的注油用筒状部46,所以容易进行发动机罩45相对共振器主体31的定位,而且利用注油用筒状部46增大发动机罩45的强度、刚性,由此抑制发动机罩45的振动。
另外,在共振器主体31的开口31h的左右两侧下面利用粘接剂等粘贴缓冲部件43,所以共振器主体31可以稳定地接触气缸盖罩3的上面,利用该缓冲部件43的弹性防止共振器主体扩张部31b和气缸盖罩3的干涉噪声。
并且,由于缓冲部件43粘贴在温度比气缸盖罩3低的共振器主体31上,所以缓冲部件43不易从共振器主体31的下面剥离。
另外,在共振器主体31形成位于火花塞单元23上方的防止进水罩42,所以雨水等水滴不易进入火花塞单元23。并且,防止进水罩42与共振器扩展部31b形成为一体,所以也提高共振器扩展部31b的刚性。
而且,如图8所示,在接近从气缸盖2向后方延伸的排气歧管25的排气扩展部31的后部表面设置隔热罩44,所以能够避免该排气扩展部31的加热,将排气扩展部31因受热而变形的情况防患于未然。
并且,在把发动机罩45安装在共振器30上时,使与发动机罩45的筒状支撑部45b为一体的引导支撑部47的孔对准一体地埋入共振器主体31的凹部31e的引导销41的轴41b上,向下方按压发动机罩45,即容易将发动机罩45固定在共振器主体31上。并且,由于引导销41是两个,所以能够可靠进行发动机罩45相对共振器主体31的定位。
然后,向下方按压卡具40,可以使卡具40的轴部40a和卡定突片40b容易贯通支撑片39,能够简单且准确、牢靠地将发动机罩45安装在共振器主体31上。
并且,如图17所示,在从发动机罩45下面突出的突起49嵌装着富有弹性的接触片50,在发动机罩45被安装在共振器30上的状态下,如图9和图16所示,在该接触片50隔开规定距离配置着动力转向泵18的螺栓18a,所以即使发动机罩45被向下方按压、向下方弯曲时,接触片50接触螺栓18a,发动机罩45不会出现超过该程度的向下方弯曲,所以发动机罩45不会接触动力转向泵18或动力转向皮带轮19、特别是缠绕在皮带轮19上的环形传送带21,能够将发动机罩45、动力转向泵18和动力转向皮带轮19、乃至缠绕在皮带轮19上的环形传送带21因摩擦或冲突造成的损伤防患于未然。
另外,在邻接发动机罩45的动力转向皮带轮19的附近配置着螺栓18a和突起49及接触片50,所以降低施加给发动机罩45的应力,而且突起49及接触片50的尺寸可以较短。
另外,使把动力转向泵18牢靠固定在喷射器座4上的螺栓18a负担来自发动机罩45的荷重,所以能够使动力转向泵18主体不承受较大荷重。
而且,富有弹性的接触片50嵌装在突起49上,所以当突起49接触螺栓18a时,通过接触片50吸收并缓和冲击及振动。
并且,发动机罩45的注油用筒状部46的下端开口46a接近嵌装着加油器盖22的气缸盖罩3的开口3a,所以注油用筒状部46成为用于向内燃机1供油的引导器,而且可以避免共振器主体31的开口31h被油污染。
在前述实施方式中,在内燃机1的上方设置共振器30,但也可以在内燃机1的前后左右侧方设置共振器30,该情况时,前述实施方式中的上、下指外、内或表、里。
在前述实施方式中,用于把共振器30安装在内燃机1上的螺栓贯通孔35是3个,但也可以是2个或4个以上。
并且,用于把发动机罩45固定在共振器主体31上的卡具支撑部36和卡具40分别是2个,但也可以是1个或3个以上。
另外,利用共振器扩展部31b覆盖左右设有4个的火花塞单元23中的左端及与其邻接的火花塞单元23的上方,利用防止进水罩42覆盖右数第2个火花塞单元23,但也可以使防止进水罩42向右方延伸,以覆盖右端的火花塞单元23。

Claims (6)

1.一种进气装置的共振器(30),通过连通管(33)使共振器主体(31)与构成内燃机(1)的进气通道的一部分的进气管(32)连通,其特征在于,
所述共振器主体(31)扩展到加油器盖(22)周边的上方或外方空间,
在所述共振器主体(31)的扩展部(31b)形成从该共振器主体(31)上方或外方空间连通所述加油器盖(22)的上部或外方空间的开口部(31h)。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装置的共振器(30),其特征在于,所述共振器主体的扩展部(31b)和所述进气管(32)一体地连接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装置的共振器(3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共振器主体(31)的上面部或外面部自由装卸地安装其他部件(45),
在该其他部件(45)一体地形成自由嵌入并脱出地插入所述共振器主体扩展部(31b)的开口部(31h)的筒状部(4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装置的共振器(3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共振器主体扩展部(31b)的背面设置接触内燃机(1)主体的缓冲部件(4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装置的共振器(3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共振器主体(31)设置位于安装在内燃机(1)上的火花塞(23)上方的防止进水部(4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装置的共振器(30),其特征在于,所述共振器主体(31)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排气歧管(25)的上方,在位于该排气歧管(25)上方的所述共振器主体(31)的表面设置隔热部件(44)。
CNB2007101046021A 2003-10-16 2004-10-18 进气装置的共振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38059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357064 2003-10-16
JP2003357064A JP3901678B2 (ja) 2003-10-16 2003-10-16 吸気装置のレゾネータ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410084091 Division CN1609440B (zh) 2003-10-16 2004-10-18 进气装置的共振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50740A true CN101050740A (zh) 2007-10-10
CN100538059C CN100538059C (zh) 2009-09-09

Family

ID=3461405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410084091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609440B (zh) 2003-10-16 2004-10-18 进气装置的共振器
CNB200710104602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38059C (zh) 2003-10-16 2004-10-18 进气装置的共振器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410084091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609440B (zh) 2003-10-16 2004-10-18 进气装置的共振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3901678B2 (zh)
CN (2) CN160944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39082B (zh) * 2008-03-18 2012-05-30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进气声产生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30854B2 (ja) * 2006-09-04 2011-02-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吸気装置
JP6526741B2 (ja) 2017-06-14 2019-06-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吸気構造
JP6527551B2 (ja) * 2017-06-14 2019-06-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吸気ダクトモジュール
JP7316511B2 (ja) * 2019-07-25 2023-07-28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39082B (zh) * 2008-03-18 2012-05-30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进气声产生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5120918A (ja) 2005-05-12
JP3901678B2 (ja) 2007-04-04
CN100538059C (zh) 2009-09-09
CN1609440B (zh) 2010-04-21
CN1609440A (zh) 2005-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89651C (zh) 内燃机的缸盖冷却结构和内燃机的缸盖
CN1281850C (zh) 保护发动机燃料输送管的结构
CN1102193C (zh) 发动机的通气装置
CN1721263A (zh) 摩托车
CN1090281C (zh) 发动机的冷却装置
CN1734077A (zh) 树脂制气缸盖罩
CN1793635A (zh) 汽化器
CN1940281A (zh) 多缸发动机
CN101080566A (zh) 车用内燃机
US10260456B2 (en) Engine-driven working machine
CN1279272C (zh) 多缸发动机
CN1278036C (zh) 机动二轮车用强制风冷式发动机
CN1607158A (zh) 机动两轮车及机动两轮车用发动机
CN101050740A (zh) 进气装置的共振器
CN1239821C (zh) 顶置单凸轮轴发动机
CN1573039A (zh) 发动机的通气装置
CN1532383A (zh) 多气缸发动机及交替地制造多气缸发动机的方法
US10280837B2 (en) Engine-driven working machine
CN1253341C (zh) 挠性长尺寸部件的支承结构
CN1103860C (zh) 发动机的冷却装置
US8328590B2 (en) Outboard motor
CN1243184C (zh) 摩托车用强制风冷式发动机的隔音结构
CN1907795A (zh) 跨乘式车辆
CN1137327C (zh) 车辆用四冲程发动机
CN1270075C (zh) 强制风冷式发动机的进气连接构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909

Termination date: 20141018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