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9651C - 内燃机的缸盖冷却结构和内燃机的缸盖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的缸盖冷却结构和内燃机的缸盖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9651C
CN1189651C CN02119887.XA CN02119887A CN1189651C CN 1189651 C CN1189651 C CN 1189651C CN 02119887 A CN02119887 A CN 02119887A CN 1189651 C CN1189651 C CN 1189651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teral
perforated wall
open oral
wall part
exhaust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0211988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386964A (zh
Inventor
饭塚善章
铃木诚
高木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18993669&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189651(C)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3869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869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8965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9651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P1/00 - F01P9/00
    • F01P11/04Arrangements of liquid pipes or hos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7/00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 F01P7/14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 F01P7/16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by thermostatic contro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75/00Other engines
    • F02B75/16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f cylinders, e.g. single-cylinder engines
    • F02B75/18Multi-cylinder engines
    • F02B75/20Multi-cylinder engines with cylinders all in one lin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FCYLINDERS, PISTONS OR CASINGS, FOR COMBUSTION ENGINES; ARRANGEMENTS OF SEALINGS IN COMBUSTION ENGINES
    • F02F1/00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 F02F1/24Cylinder heads
    • F02F1/242Arrangement of spark plugs or injec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FCYLINDERS, PISTONS OR CASINGS, FOR COMBUSTION ENGINES; ARRANGEMENTS OF SEALINGS IN COMBUSTION ENGINES
    • F02F1/00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 F02F1/24Cylinder heads
    • F02F1/26Cylinder heads having cooling means
    • F02F1/36Cylinder heads having cooling means for liquid cooling
    • F02F1/40Cylinder heads having cooling means for liquid cooling cylinder heads with means for directing, guiding, or distributing liquid strea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FCYLINDERS, PISTONS OR CASINGS, FOR COMBUSTION ENGINES; ARRANGEMENTS OF SEALINGS IN COMBUSTION ENGINES
    • F02F1/00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 F02F1/24Cylinder heads
    • F02F1/42Shape or arrangement of intake or exhaust channels in cylinder heads
    • F02F1/4214Shape or arrangement of intake or exhaust channels in cylinder hea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our or more valves per cylind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75/00Other engines
    • F02B75/02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ycles, e.g. six-stroke
    • F02B2075/022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ycles, e.g. six-stroke having less than six strokes per cycle
    • F02B2075/027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ycles, e.g. six-stroke having less than six strokes per cycle fou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75/00Other engines
    • F02B75/16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f cylinders, e.g. single-cylinder engines
    • F02B75/18Multi-cylinder engines
    • F02B2075/1804Number of cylinders
    • F02B2075/1816Number of cylinders fou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FCYLINDERS, PISTONS OR CASINGS, FOR COMBUSTION ENGINES; ARRANGEMENTS OF SEALINGS IN COMBUSTION ENGINES
    • F02F1/00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 F02F1/24Cylinder heads
    • F02F2001/244Arrangement of valve stems in cylinder heads
    • F02F2001/245Arrangement of valve stems in cylinder heads the valve stems being orientated at an angle with the cylinder axi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内燃机的缸盖的冷却结构,偏转肋设在缸盖内的冷却剂套内,从底壁向上伸出,从而把冷却剂的流动导向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用来使部分冷却剂的流动偏向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的偏转肋设成从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进行延伸,并且在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和偏转肋之间留下了间隙,从而允许冷却剂沿着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的壁表面进行流动,因此不会在形成间隙的部分处的、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的壁表面上产生冷却剂停留。

Description

内燃机的缸盖冷却结构和内燃机的缸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形成于水冷内燃机的缸盖的冷却结构,也就是冷却水或者冷却剂套的结构,以及涉及内燃机的缸盖。
背景技术
传统地,公知为这种水冷内燃机的缸盖是JP-A-11-117803所公开的内燃机的缸盖结构。在这种缸盖结构中,肋设置在邻近气缸之间,该肋连接一个气缸的进气阀开口的圆周边缘部分和其它气缸的排气阀开口的圆周边缘部分。该肋连接到位于冷却剂(该冷却剂在气缸之间进行流动)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上的进气阀开口的圆周边缘部分和位于下游侧上的排气阀开口的圆周边缘部分上,而该肋以这样的方式形成于构成冷却剂套的底部的、下部气缸体上侧的上表面上,以致具有角形截面。这样形成的肋使冷却剂的流动方向偏转,从而给一对排气阀开口的圆周边缘部分之间的冷却剂进行导向,从而实现冷却相同部分的附近。
顺便说一下,在有关现有技术中,由于肋(该肋以这样的方式形成以致从下部气缸体上侧的上表面伸出)连接进气阀开口的圆周边缘部分和排气阀开口的圆周边缘部分,因此在冷却剂相对于冷却剂(该冷却剂沿着下部气缸体上侧的上表面和排气阀开口的圆周部分的表面上的肋进行流动)的流动方向进行流动时在肋的后部产生了停留,因此产生了这样的问题:在下部气缸体上侧和排气阀开口的圆周边缘部分上,冷却效果变坏,而该下部气缸体上侧和该圆周边缘部分由于露出到燃烧气体中而特别被加热到高温。
发明内容
由于上述这些情况而形成了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第一到第四方面的共同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内燃机的冷却剂套的冷却效果的内燃机的缸盖冷却结构和内燃机的缸盖,该内燃机具有偏转肋,从而把冷却剂导到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而这些开口壁部分的热负荷由于面积减少而增高了,在那里由于偏转肋而产生了冷却剂停留。然后,本发明的第二和第四方面的目的是通过防止在排气阀开口侧上的开口壁部分处产生停留而提高冷却效果。此外,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目的是提高缸盖的刚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具有气缸和曲轴的内燃机的缸盖冷却结构,在该结构中,冷却剂可以流过其中的冷却剂套包括:气缸壁,它们包括形成燃烧室的室壁的底壁;进气开口壁,它们形成具有进气阀开口的进气开口,这些进气阀开口通过进气阀来打开和关闭;及排气开口壁,它们形成了具有排气阀开口的排气开口,这些排气阀开口通过排气阀来打开和关闭,并且在该结构中,偏转肋以这样的方式形成于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和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之间的冷却剂套内,从而从底壁向上伸出,从而使冷却剂流向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而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沿着冷却剂的流动方向设置在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的下游处,缸盖冷却结构的特征在于,这些偏转肋使沿缸盖中心线方向进行流动的部分冷却剂的流动偏转到位于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和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之间的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中,这些肋如此形成,以致偏转肋在至少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或者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和这些偏转肋之间留下了间隙,或者这些偏转肋从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和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进行延伸,从而在它的中间位置上留下了间隙,从而允许冷却剂沿着底壁的壁表面、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的壁表面或者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的壁表面进行流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结构,由于从底壁向上伸出的这些偏转肋如此形成,以致这些偏转肋在至少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或者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和这些偏转肋之间留下了间隙,或者偏转肋从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和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进行延伸,从而在它的中间位置上留下了间隙,从而允许冷却剂沿着底壁的壁表面、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的壁表面或者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的壁表面进行流动,因此这些间隙消除了这样的危险:冷却剂停留在形成燃烧室的室壁的底壁的壁表面、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的壁表面或者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的壁表面上。其结果是,提供了下面优点。即,由于部分冷却剂被偏转从而流向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而该开口壁部分在构成冷却剂套的缸盖的这些壁之间具有最高的热负荷,因此提高了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上的冷却效果。而且,与现有技术中的连续肋不同的是,流过这些间隙的冷却剂不会在形成间隙的部分处的底壁的壁表面、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的壁表面和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的壁表面上产生停留。此外,从这些间隙流入的部分冷却剂流到偏转肋的后部,并且这进一步减少了产生冷却剂流动停留的面积,因此减少了由于偏转肋而使冷却剂停留的面积,因此提高了底壁、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或者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上的冷却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如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所提出的内燃机的缸盖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偏转肋设成从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进行延伸,并且这些间隙设计成允许冷却剂在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和这些偏转肋之间的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的壁表面上进行流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结构,提供了下面的优点。即,由于这些间隙形成于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和这些偏转肋之间,因此部分冷却剂被偏转从而流向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而这些开口壁部分在构成冷却剂套的缸盖的这些壁之间具有最高热负荷,因此提高了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上的冷却效果。而且,与现有技术的连续肋不同的是,流过这些间隙的冷却剂不会在形成间隙的部分处的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的壁表面上产生停留。此外,从这些间隙流入的部分冷却剂流到偏转肋的后部,并且这进一步减少了产生冷却剂流动停留的面积,因此减少了由于偏转肋而使冷却剂停留的面积,因此提高了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上的冷却效果。因此具有较高热负荷的这些部分可以被有效地冷却。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如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或者第二方面所提出的内燃机的缸盖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内燃机是多缸内燃机,其中偏转肋形成于所述气缸的两个气缸中的一个的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和其它气缸的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之间,该所述气缸沿着缸盖中心线方向相互邻近,并且偏转肋从底壁向上伸出,从而连接到中心肋上,该中心肋沿着缸盖中心线方向在缸盖的端部之间进行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结构,除了本发明所述方面所提供的优点之外,提供了下面这些优点。即,由于中心肋设置在缸盖的底壁上,而该肋从底壁向上伸出,并且沿着缸盖中心线方向在缸盖的端部之间进行延伸,在缸盖的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和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之间进行流动的冷却剂沿着缸盖中心线方向被弄直,从而流到下游侧,因此每个气缸的燃烧室的室壁、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和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通过这样流动的冷却剂基本相同地被冷却。此外,设置中心肋和连接到中心肋上的偏转肋有利于提高整个缸盖的刚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具有气缸和曲轴的内燃机的缸盖冷却结构,在该结构中,冷却剂可以流过其中的冷却剂套包括:气缸壁,它们包括形成燃烧室的室壁的底壁;上壁;进气开口壁,它们形成具有进气阀开口的进气开口,这些进气阀开口通过进气阀来打开和关闭;及排气开口壁,它们形成了具有排气阀开口的排气开口,这些排气阀开口通过排气阀来打开和关闭,并且在该结构中,偏转肋以这样的方式形成于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和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之间的冷却剂套内,从而从底壁向上伸出,从而使冷却剂流向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而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沿着冷却剂的流动方向设置在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的下游处,缸盖冷却结构的特征在于,这些偏转肋使沿缸盖中心线方向进行流动的部分冷却剂的流动偏转到位于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和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之间的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中,这些肋如此形成,以致偏转肋从上壁向下延伸,并且向着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和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进行延伸,从而在偏转肋的下端部和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及底壁之间留下了间隙,从而允许冷却剂在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的壁表面和底壁的壁表面上进行流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结构,可以提供下面优点。即,由于从上壁向下伸出的这些偏转肋的下端部在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和底壁及它们本身之间形成了间隙,从而允许冷却剂在底壁和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的相应壁表面上进行流动,因此没有这样的危险:冷却剂停留在形成燃烧室的室壁的底壁和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的相应壁表面上。其结果是,又提供了下面优点。即,由于部分冷却剂被偏转从而流向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而该开口壁部分在构成冷却剂套的缸盖的这些壁之间具有最高的热负荷,因此提高了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上的冷却效果。而且,流过这些间隙的冷却剂不会在形成间隙的部分处的底壁的壁表面和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的壁表面上产生停留,因此减少了由于偏转肋而使冷却剂停留的面积,因此提高了底壁和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上的冷却效果。
注意到,如这里所使用的一样,术语“从顶部看去”表示从气缸孔的中心轴线方向看去,并且术语“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和“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各自表示进气开口壁和排气开口壁,这些开口壁包括在从顶部看去的气缸孔的范围内。此外,术语“缸盖中心线”表示从气缸的中心轴线方向看去时沿着缸盖的直线,假想平面包括这些气缸孔的中心轴线和曲轴的旋转轴线,或者假想平面包括这些气缸孔的中心轴线并且平行于曲轴的旋转轴线。此外,术语“进气侧”和“排气侧”各自表示相对于假想平面的、设置用于进气开口的入口的缸盖的一侧和设置用于排气开口的出口的缸盖的另一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内燃机的示意透视图;
图2是图1的内燃机的冷却系统的示例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内燃机的缸盖的平面视图;
图4是沿着图3的线IV-IV所截取的剖视图;
图5是沿着图3的线V-V所截取的剖视图;
图6是图1所示内燃机的缸盖的左手侧视视图;
图7是平面剖视图,它示出了在图1所示内燃机的缸盖的左端部处的主要部分,在该内燃机中安装了调温器罩。
图8是图7的箭头VIII-VIII所示方向看去的视图;
图9是与示出第一实施例的图3相一致的、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平面剖视图;及
图10是沿着图9的线X-X所截取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到10来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到8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首先参照图1,内燃机E是顶置凸轮轴、水冷、四缸、四冲程循环式内燃机,其中把本发明的缸盖施加到该内燃机中,该内燃机安装在机动车上,而曲轴沿着横向。
注意到,在这个实施例中使用了术语“纵向和横向”,它表示机动车的“纵向和横向”,而相对于该纵向和横向形成基准。
内燃机E包括:缸体1,在该缸体内第一到第四缸51到54(参照图2)串联布置,这些气缸具有缸孔5a,在这些缸孔内可滑动地安装活塞(参照图3);缸盖2,它结合到缸体1的上端上;缸盖罩3,它结合到缸盖2的上端上;及油底壳体4,它结合到缸体1的下端上,并且内燃机E的主体由缸体1、缸盖2、缸盖罩3和油底壳4构成。
然后,把进气歧管6安装缸盖2的前部2a上,该前部2a是进气侧。进气歧管6具有:收集管6a,该收集管直接设置在缸盖罩3的上方,并且在该收集管的左端部设置了节气门段7;及四个分支管6b,它们从收集管6a分支而成,从而连接到缸盖的前侧2a上。相应的分支管6a通过形成于缸盖2上的进气口40(参见图3)与相应气缸51到54的燃烧室81到84(参照图2)连通。注意到,排气歧管(未示出)安装在缸盖2的后侧2b上(参见图3),而该后侧是排气侧。
凸轮罩10连接到缸盖2的左端部上,该左端部是缸盖2沿着缸盖中心线方向A1上的一个端部(该中心线方向与第一到第四气缸51到54所布置的方向相一致,并且还与这个实施例的横向相一致),从而盖住圆柱形突出部9上的开口,该突出部9作为轴向延伸而形成到凸轮轴(未示出),该凸轮轴设置在气门组系室V内(参见图4),该气门组系室由缸盖和缸盖罩3来形成,从而可旋转地支撑在缸盖2上。此外,尽管没有示出,但是,通过曲轴的动力可旋转地驱动凸轮轴的功率传递机构设置在缸体1和缸盖2的右端部上,该右端部是位于缸盖中心线方向A1的另一端部上,并且把盖住功率传递机构的罩连接到缸体1和缸盖2的右端面上。
接下来,主要参照图2,描述内燃机E的冷却系统。冷却剂循环泵13具有泵体13a(参照图1),该泵体13a在右端部和前侧处与缸体1形成一体,缸体侧冷却剂套11形成于缸体1中。此外,调温器15设置在缸盖2上,在缸盖中,缸盖侧冷却剂套12以这样的方式形成,以致可以容纳在容纳室14内,而该容纳室14形成于缸盖2的左端部。此外,两个套11、12通过许多形成于缸盖2上的连通通道16而相互相通。
调温器罩C安装在缸盖2的一侧上或者左端表面上,并且进入通道20和两个出口通道21、22形成于调温器罩C内。然后,调温器15通过进入通道20和散热器软管23而与散热器25连通,形成于缸盖2中的通道26通过出口通道21和散热器软管24而与散热器25连通。此外,冷却剂套12通过出口通道22和软管27而与用来进行空气调节的散热器芯子29连通,而它通过出口通道22和软管30而与冷却剂通道连通,而该冷却剂通道形成于节气门段7上。此外,形成于缸盖2中的返回开口32和形成于管38中的开口33(后面将描述)各自通过软管28和软管31而连通到散热器芯子29和节气门段7内的冷却剂通道中。相应的软管23、24、27、28、30、31构成了冷却剂通道形成件。
然后,从冷却剂循环泵13中排出的冷却剂从形成于缸盖2中的进入口35、通过形成于缸体1中的排出通道34而流到冷却剂套12中。当内燃机E处于冷态工作情况下,由于调温器15切断了散热器软管23和容纳室14之间的连通,如附图中虚线所示一样,只有很少的冷却剂通过连通通道16而流入到冷却剂套11中,并且冷却剂套12内的冷却剂通过旁通通道36而流入到容纳室14中,该旁通通道36形成于缸盖2内,同时在流过软管27来与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加热客厢的内部之后,把一部分供给到散热器芯子29中。在冷却剂的热量传递到空气之后,冷却剂通过软管28和返回开口32而返回到容纳室14中。此外,当发动机没有暖机时,在流过软管30从而加热节气门段7之后,使冷却剂套12内的另一部分冷却剂被供给到节气门段7中,之后,在流过软管31之后,使冷却剂流到管38中。此外,由于容纳室14内的冷却剂通过管子38而被吸入到冷却剂循环泵13中,而该管子38连通到进入开口37中,该进入开口37以这样的方式形成于缸盖2中,从而通到容纳室14中,当发动机处于冷态工作条件下,冷却剂流过冷却剂套12,而没有流过散热器25。
此外,当内燃机处于热态工作情况下,由于调温器15在散热器软管23和容纳室14之间形成了连通,同时关闭了旁通通道36,因此,冷却套12内的冷却剂通过连通通道16而流入到冷却剂套11中,如附图中实线所示一样,从而冷却缸体1,而没有通过旁通通道36而流到容纳室14中。之后,冷却剂经过形成于缸体39中的通道39、通过出口通道21和散热器软管24而流入到散热器25中。然后,在散热器25内使热量散失之后从而使温度降低之后,冷却剂通过散热器软管23、经过进入通道20和调温器15而流到容纳室14中。当这个产生时,冷却剂套12内的部分冷却剂在发动机处于冷态工作情况下时被供给到散热器芯子中29中,在那里把热量传递到空气中,然后使冷却剂返回到容纳室14内。此外,借助控制阀(未示出)相对于流速来控制供给到节气门段7中的冷却剂,从而防止过度加热节气门段7。然后,通过出口37和管子38把容纳室14内的冷却剂吸入到冷却剂循环泵13中,并且当发动机处于热态工作情况下,使已通过散热器25的冷却剂流过两个冷却剂套11、12。
接下来,参照图3、4,描述缸盖2的结构。在图3中可以看到,第三气缸53的进气口40和排气口41的横截面不同于其余气缸51、52、54的,从而示出了这些横截面更加靠近燃烧室83
在缸盖2中,燃烧室81到84(参照图2、4)以这样的方式形成,从而与缸体1中的第一到第四气缸51到54相对应,并且每个燃烧室以这样的方式设置有进气口40和排气口41,从而相应地与燃烧室81到84相连通。每个进气口40具有进气阀口40a和进入口40b,该进气阀口40a通到每个燃烧室81到84中,并且通过进气阀(未示出)来打开和关闭,进入口40b通到缸盖2的前侧2a中,进气歧管6的分支管6b连接到该进入口40b中。另一方面,每个排气口41具有排气阀口41a和出口40b,该排气阀口41a通到每个燃烧室81到84中,并且通过排气阀42(参照图4)来打开和关闭,出口40b通到缸盖2的后侧2b中,排气歧管连接到该出口40b中。
此外,两个安装部分43、44以这样的方式形成于缸盖2中,从而各自与进气口40和排气口41相连接,每个安装部分具有插入孔43a、44a,而朝向每个燃烧室81到84中的两个火花塞(未示出)插入到这些孔中。然后,如图3所示一样,在进气侧上,沿着缸盖中心方向A1,从缸盖2的另一端部或者右端部(位于在图3所看去的左端上),每个燃烧室81到84中以那种顺序设置了安装部分43和进气口40,而从排气侧的缸盖2的右端,以那种顺序设置排气口41和安装部分44。
还是参照图4,冷却剂套12包括:底壁45,它形成燃烧室81到84的室壁;上壁46,它形成了气门组系室V的室壁,在该气门组系室V内,安装着气门组系(未示出),而该气门组系包括用来驱动进气阀和排气阀42的凸轮轴等;开口壁47,它形成了进气口40;开口壁48,它形成了排气口41;及缸盖2的壁,它包括两个火花塞的安装部分43、44的壁43b、44b。然后,冷却剂套12包括进气侧套部分12a、排气侧套部分12b和中心套部分12c。进气侧套部分12a设置在缸盖2的进气侧上,并且与燃烧室81到84相比,在更加靠近进气口40的进入口40b的位置上,沿着缸盖中心线A1,在缸盖12的左、右端部之间进行延伸。排气侧套部分12b设置在缸盖的排气侧上,并且与燃烧室81到84相比,在更靠近进气口41的出口41b的位置上,沿着缸盖中心线A1,在缸盖12的左、右端部之间进行延伸。中心套部分12c直接在燃烧室81到84上的缸盖2的左、右端部之间的缸盖中心线L1上进行延伸。中心套部分12c和进气侧及排气侧套部分12a、12c在邻近的燃烧室81、82;82、83;83、84之间相互连通,如从顶部所看到的一样。此外,在缸盖2的右端部,中心套部分12c和进气侧和排气侧套部分12a、12b通过连通部分12d而相互连通。
然后,如图4所示一样,进气侧套部分12a形成于每个进气口40的底壁45侧上,但是没有形成在上壁46侧上,而排气侧套部分12b形成于每个排出口41的底壁45侧和上壁46侧上,并且以这样的方式位于邻近排气口41之间,从而包围着每个排出口41的周围。在排气侧套部分12b中,用来连接每个排出口41的开口壁48和上壁46的肋49在气门组系室V的排气侧上的侧壁2c的中心轴向A2上的延伸部上与壁48、46形成一体,而该气门组系室V沿着缸盖的中心线方向Al而形成。四个排出口41相应地设置了四个肋49,每个肋49沿着缸盖中心线方向A1具有平的椭圆形水平横截面,并且这些肋沿着缸盖中心线方向A1以一定间隔而设置在这样的平行于缸盖中心线L1的直线上。
此外,如图3所示一样,在缸盖2的右端部的进气侧上,进入口35以这样的方式形成,以致通到进气侧套部分12a的前端部和右端部的附近处的进气侧套部分12a中,而该进入口35在缸体1的连接表面上与排出通道34连通(参见图2)。此外,在缸盖2的左端部的进气侧上,调温器15的容纳室14通过旁通通道36与进气侧套部分12a连通,与连接到散热器芯子29上的软管27在排气侧套部分12b的后端部和左端部处沿着缸盖中心线方向A1而连通的出口52通到排气侧套部分12b中。此外,出口51通过通道39、26与冷却剂套11连通,并且通过散热器软管24而与散热器25连通,该出口51沿着垂直于缸盖中心线方向A1的方向(在下文中称为垂直方向)形成于容纳室14和出口52之间,如从顶部看去一样。然后,在缸盖2的左端部上,出口37通到缸盖2的前侧2a中,而与冷却剂循环泵13连通的管子38连接到该出口37中,而返回口32与它的后侧2b连通,连接到散热器芯子29中的软管28连接到该返回口32中。此外,以一定间隔、沿着圆周方向、绕着相应的燃烧室81到84形成了许多连通通道16,从而通过冷却剂套12把从冷却剂循环泵13中所排出的冷却剂供给到冷却剂套11中。
主要参照图3,并结合图5,在燃烧室81到84中,除了左端的燃烧室84沿着缸盖中心线方向A1大部分与进入开口35隔开之外,在开口壁47的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7a形成了进气口40,这些进气口40各自与燃烧室82、83、84连通,这些燃烧室以那个顺序向着冷却剂流动的下游从进入口35进行定位,板状的偏转肋53、54在靠近冷却剂的下游侧的邻近燃烧室83、83、84的部分处与缸盖2形成一体。
在沿着缸盖中心线方向A1相互邻近的燃烧室81、82;82、83;83、84中,在偏转肋53、54中(这些肋设置在位于冷却剂流的上游侧处的燃烧室81;82;83的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7a和位于燃烧室81;82;83的下游处的燃烧室82;83;84的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8a之间),两个燃烧室81;82的偏转肋53以这样的方式进行设置,从而从底壁45向上伸出,偏转肋53以弯曲的方式向着开口壁48的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8a进行延伸,而该开口壁部分48a形成了下游侧上相互邻近的燃烧室82;83的排气口41。偏转肋53具有近侧部分53a、远侧部分53b和下部53c和上端部53d。近侧部分53a是连接到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7中的部分。远侧部分53b是面对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8a的端部。下部53c是连接到底壁45上的部分,而上端部53d是面对上壁46的端部。
然后,远侧部分53b基本上到达虚构的平面,并且沿着中心轴线方向A2具有预定的高度,该中心轴线方向A2是气缸孔5a的中心轴线方向,或者在这个实施例中具有这样的高度,在该实施例中,上端部53d位于这样的位置上:该位置沿着中心轴线方向A2稍低于中心套部分12c的中心位置。
每个偏转肋53以这样的方式形成,从而在远侧端部53a和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48a之间留下了间隙,从而允许冷却剂流过中心套部分12c,从而沿着底壁45的壁表面和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8a进行流动。此外,也在上端部53d和上壁46之间形成间隙56。
偏转肋54从与第三气缸53相对应的燃烧室83的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47a进行延伸,偏转肋54与偏转肋53的不同之处在于,该肋形成平的板状结构,并且它朝着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48a延伸一个更短的距离。这些不同是由于这些事实所引起的:偏转肋54设置在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7a上,而该开口壁部分47a位于靠近冷却剂套12的下游端部的位置上,并且与设置在偏转肋54的上游处的偏转肋53附近处的流动速度相比,冷却剂沿着缸盖中心线方向A1在中心套部分12c内进行流动的流动速度在偏转肋54的附近处变得更小。但是,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48a上的偏转肋54所提供的冷却效果与偏转肋53所提供的效果基本相同。
因此,合适地设置偏转肋53、54的结构和位置,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下面方法来提高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8a上的冷却效果:使冷却剂的流动偏向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8a。
因此,相应的偏转肋53、54允许冷却剂在相应燃烧室81到84的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7a和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8a之间的中心套部分12c进行流动,该冷却剂在更加靠近底壁45和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7a的位置进行流动,从而流向在下游侧处相互邻近的燃烧室82、83、84的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8a,同时允许在更加靠近中心套部分12c的上壁46的位置上进行流动的冷却剂通过间隙56而沿着缸盖中心方向A1进行流动。
此外,中心肋57沿着缸盖12的左端和右端部之间的假想平面连续地、直线地进行延伸,该中心肋57以这样的方式形成于假想平面上(该平面位于从顶部看去的缸盖中心线L1上),从而从底壁45伸出到这样的高度上:该高度低于偏转肋53、54。然后,使偏转肋53、54的远侧部分53b、54b连接到中心肋57中。
此外,肋58形成于燃烧室81的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48a上,该开口壁部48a最靠近进入开口35,该进入开口35设置在缸盖2的右端部上,而该右端部处于更加靠近连通部分12d的位置上。肋沿着垂直方向向着安装部分43进行延伸,从而到达假想平面,并且具有这样的高度:该高度基本上等于偏转肋53、54的高度。然后,从进入开口35流向中心套部分12c的部分冷却剂通过肋58来偏向,从而可以流向排气套部分12b。
此外,用来使废气再循环到内燃机E的进气系统中的废气再循环装置的废气出口通道59通到燃烧室81的排气口41中,该排气口41最靠近缸盖2的右端部。废气出口通道59沿着垂直于假想平面的方向、沿着冷却剂套12的连通部分12d进行延伸,同时通过进入开口35的上方,从而通到缸盖2的前侧2a中。此外,通道59与再循环控制阀(未示出)连通,从而控制再循环到加入系统中的冷却剂的量。
接下来,参照图6到8,描述恒温器罩C,该罩C安装在缸盖2的左端部上。
参照图6、7,安装表面60形成于缸盖2的左端面,在该左端面上安装着恒温器罩C。容纳室14形成于缸盖2的左端部上并且包括凹入部分,该容纳室14位于缸盖2的进气侧上、朝下并且位于突出部9的前面,该突出部9设置在凸轮轴的轴向延伸部上,并且具有进入开口61,该进入开口通到安装表面60中。阶梯部分62形成于进入开口61的圆周边缘部分上,在该边缘部分上放置着调温器15的环形保持部分15a,其中,当保持部分15a安装在阶梯部分62和调温器罩C之间时,把调温器15固定到缸盖2中。因此,调温器15和容纳室14设置在缸盖2的进气侧上,因此它们设置在冷却剂循环泵13的同一侧上,而该泵13设置在缸体1的进气侧上。
因此,比阶梯部分62更浅的阶梯部分63形成于阶梯部分62的外圆周侧上,并且由合成橡胶或者合成树脂所形成的环形弹性密封件65如O形环安装在环形槽64中,而该环形槽由阶梯部分63和保持部分15a所形成。
连通通道26通过分隔壁66而设置在容纳室14的后部,该通道26具有出口51,该出口通到安装表面60中。冷却剂套12的出口52通向具有分隔壁67的分隔表面60a的出口51的后部,该分隔表面60a构成了部分安装表面60,而分隔壁67沿着中心轴向A2进行延伸,从而保持在冷却剂套12和通道26之间。此外,安装孔68以这样的方式形成,从而从缸盖2的后侧2b通到出口52中,该出口安放冷却剂温度传感器,该传感器用来探测冷却剂在出口52处的温度。
此外,液体密封件69包括是密封材料的硅材料如FIPG,把该密封件69施加到非圆形环形应用区域中,该应用区域位于除了分隔表面60a之外的安装表面60上的两个出口51、52的圆周边缘部分上。
另一方面,参照图1、7和8,连接到安装表面60上的调温器罩C具有:第一罩部分C1,第一罩部分C1形成了容纳室71,从而安放部分调温器15,因此调温器15和进入开口被盖住了;及第二罩部分C2,它盖住两个出口51、52。调温器罩C与铝合金铸造成一个整体。此外,四个通孔H5到H8形成在与螺纹孔H1到H4相对应的位置上(参照图6),这些螺纹孔形成于安装表面60上,因此使四个螺栓B(参见图1)穿过其中,从而把调温器罩C固定缸盖2中。
然后,使连接部分70、进入通道20和安装孔73形成于第一罩部分C1中。连接部分70连接到散热器软管23中(参见图2)。进入通道20适合于与散热器软管23连通,从而允许在散热器25内冷却过的冷却剂流到容纳着部分调温器15的容纳室71中,并且进一步流到进入开口61中。用来探测来自散热器25的冷却剂的温度的温度开关72(参见图1)连接到安装孔73中。
另一方面,连接部分74和连接部分75形成于第二罩部分C2上,其中散热器软管24连接到连接部分74上,并且该连接部分74设置在更加靠近第一罩部分C1的位置上,软管27(参照图2)连接到连接部分75上,并且连接部分75设置在连接部分74的后部上。此外,在第二罩部分C2中,出口通道21和出口通道22以这样的方式形成,从而通过分隔壁77来隔开。出口通道21具有进入开口21a,该进入开口基本上与出口51对准并且适合于与散热器软管24(参见图2)连通,因此来自出口51的冷却剂可以流到散热器25中。出口通道22具有进入开口22a,该进入开口基本上与出口52对准,并且适合与软管27、30连通,因此来自出口52的冷却剂可以各自流到散热器芯子29和节气门段7中。
此外,调温器罩C的法兰78具有安装表面79,该安装表面适合与缸盖2的安装表面60形成连接从而进行配合,并且法兰78构成了第一和第二罩部分C1、C2的一部分。法兰78具有弯曲的凹入部分78a,该部分与突出部分9的下部的外圆周表面的结构相一致,因此通过下面方法可以使凸轮轴和调温器15及出口51、52沿着中心轴线方向A2相互设置得尽可能地靠近:允许突出部分9的下部安装在凹入部分78内。
接下来,在下面描述上面所描述的第一实施例的功能和效果。
如图3所示一样,冷却剂从进入口35流到冷却剂套12中,而该进入口35设置在前端部、右端部和冷却剂套12的附近,在流过连通部分12d、同时流过进气侧套部分12a之后,该冷却剂被导到中心套部分12c和排气侧套部分12b中。在这些冷却剂的流动中,由于肋58使导到中心套部分12c中的部分冷却剂偏向从而被导到排气侧套部分12b中,因此允许更多的冷却剂流过排气侧套部分12b。因此,允许冷却剂在相应的套部分12a、12b、12c内流向缸盖12的左端部,并且当发动机处于热态工作情况下,部分冷却剂从连通通道16流到缸体内的冷却剂套12中。
然后,偏转肋53、54使在中心套部分12c(该部分处于更加靠近底壁45和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7a的位置上)内流动的冷却剂的流动偏转到燃烧室82、83、84的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8a,这些燃烧室82、83、84与各自设置在下游侧上的燃烧室81、82、83邻近。然后,使这样被偏向后的冷却剂朝着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8a而进行流动,之后,已经这样流动的冷却剂与排气侧套部分12b内的冷却剂汇合了。
在排气侧套部分12b中,冷却剂在底壁侧45和上壁46侧相对于每个排出口41进行流动,并且在排出口41的邻近壁之间流向缸盖2的左端部。然后,冷却剂从设置在缸盖2的后端部和左端部上的出口52中流出,从而流向散热器芯子29和节气门段7。
当这个产生时,如图4、5所示一样,偏转肋53、54设置在燃烧室81、82、83(这些燃烧室位于冷却剂流动的上游侧上)的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7a和燃烧室82、83、84(这些燃烧室以这样的方式设置在燃烧室81、82、83的下游处,以致可以从底壁45向上伸出)的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8a之间。此外,偏转肋53、54以这样的方式形成,以致在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8和它们本身之间各自留下了间隙55,因此冷却剂在包括中心肋57在内的底壁45的相应壁和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8a上进行流动,因此不存在这样的危险:在形成间隙55的部分处,冷却剂停止在底壁45的相应壁表面上和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8a上。
其结果是,由于部分冷却剂被偏转从而流向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8a,而该开口壁部分48a在形成冷却剂套12的、缸盖2的这些壁之间具有最高的热负荷,因此提供了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8a上的冷却效果,并且不同于使用传统连续肋的情况,在形成间隙55的位置上,不会产生使冷却剂停止在底壁45的相应壁和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8a上。此外,部分冷却剂从间隙55绕着偏转肋53、54的背部进行流动,由于减少了产生冷却剂停留的底壁45的壁上的面积,因此偏转肋53、54所产生的冷却剂停留的面积本身就减少了,因此提高了底壁45和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8a上的冷却效果,这使得具有最高热负荷的部分进行有效地冷却。壁45和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8a的有效冷却提供了冷却剂所接受到的热量总量。因此,在把温度增高的冷却剂供给到散热器芯子29中时,提高了加热器性能。
由于中心肋57设置在缸盖2的底壁45上,该中心肋57从底壁45向上伸出,并且沿着缸盖中心线方向A1在缸盖2的左端部和右端部之间进行延伸,因此在缸盖2的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47a和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48a之间进行流动的冷却剂可以流到下游中,同时沿着缸盖中心线L1被弄直,因此,由底壁45、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47a和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8a所构成的燃烧室81到84的室壁基本上同样地被冷却。此外,中心肋57和连接到中心肋57上的偏转肋53、54有利于提高整个缸盖2的刚性。此外,由于中心肋57和偏转肋53设置成在邻近燃烧室81、82;82、83上方进行延伸,它们有利于提高在燃烧室81、82;82、83之间的部分处的缸盖2的刚性。
相应的套部分12a、12b、12c以这样的方式形成,以致基本上沿着缸盖中心线方向A1在缸盖2的左和右端部之间进行延伸。而且,进入开口35设置在冷却剂套12的右前端部的附近,而出口52设置在冷却剂套12的左后端部的附近,因此进入开口35和出口52之间的距离可以在冷却剂套12的形成范围内进行延伸。这就提高了冷却剂所接受到的热量总量,从而提高了加热器性能。此外,出口52通到排气侧套部分12b中,在套部分12b中,冷却剂绕着排出口41进行流动,而该排出口的热负荷较高,而且旁通通道36通到进气侧的套部分12a。因此,可以防止排气侧套部分12b内的冷却剂的温度通过进气侧的套部分12a的冷却剂来减少,因此,可以使流出出口52的冷却剂的温度保持较高。在这方面上也可以提高加热器性能。
此外,由于出口52以这样的方式形成,以致沿着缸盖中心线方向A1而通到排气侧套部分12b中,抑制了在排气侧的套部分12b内进行流动的冷却剂的停留,而该套部分12b基本上沿着缸盖方向A1形成,因此冷却剂可以平稳地流向出口52,因此在缸盖2上提高了冷却效果,尤其提高了具有较高热负荷的排气侧上的冷却效果。
由于连接开口壁48和上壁46的肋49设置在排气侧套部分12b内的气门组系室V的侧壁2c的中心轴向A2上的延伸部上,因此有利于提高开口壁48和上壁46的刚性,而开口壁48和上壁46形成了排气侧的套部分12b。此外,肋49使热量传递面积增大了,这本身提高了从开口壁48传递到冷却剂中的热量总量。其结果是,提高了开口壁48上的冷却效果,并且促进了冷却剂的温度升高和加热性能的提高。此外,由于肋49沿着气缸中心线方向A1具有平的椭圆形水平横截面,并且设置在平行于缸盖中心线L1的直线上,因此冷却剂在排气侧的套部分12b内的流动方向被弄直,从而使冷却剂平稳地进行流动。也是在这方面上,可以提高缸盖2的排气侧上的冷却效果。
此外,在缸盖2的左端部上,用来容纳调温器15的容纳室14设置在形成一空间的进气侧上,而不是设置在排气侧上,而在该排气侧中设置了软管24、27,这些软管连接到出口51、52中,通过这些出口,冷却剂流到散热器25和散热器芯子29中。因此,与调温器15连通的、包括散热器软管23的这些软管可以沿着缸盖中心线方向A1设置得紧凑一些,这有助于使内燃机E形成得更加紧凑。
由于调温器15设置在缸盖2的左端部上,而不是设置在右端部上,在该右端部中设置气门组系来可旋转地驱动凸轮轴,因此绕着散热器软管23的路线(该路线使冷却剂流入到调温器15中)而设置的这些零件没有产生限制,因此内燃机可以形成得紧凑。而且,由于调温器15和容纳室14设置在缸体1的进气侧上,而冷却剂循环泵13设置在缸盖2的进气侧上,因此调温器15和冷却剂循环泵13相对于内燃机E的主体而可以设置在同一侧上,因此从调温器15到冷却剂循环泵13的距离可以缩短,因此可以使内燃机E紧凑。
形成在调温器罩C的第一罩部分C1上的是进入通道20,在该调温器罩C上第一和第二罩部分C1、C2形成一体,该进入通道20允许冷却剂从散热器25流到进入口61中,而该进入口容纳着具有散热器软管23的调温器15,该软管23连接到连接部分70中,而形成于第二罩部分C2上的是出口通道21和出口通道22,其中出口通道21允许冷却剂从出口51流出到具有散热器软管24的散热器25中,而该软管24连接到连接部分74中,而出口通道22允许冷却剂从出口52流出到散热器芯子29和具有软管27、30的节气门段7中,而软管27、30各自连接到连接部分75、76中。因此,在安装表面60上,连接部分70、74、75、76形成于调温器罩C上,用来在进入开口61和形成于安装表面60上的两个出口51、52及散热器25、散热器芯子29和节气门段7之间形成连通的软管23、24、27、30连接到这些连接部分70、74、75、76中,而该调温器罩C是一个零件,并且,它们共同设置在缸盖2的左端部上,因此有利于相应软管23、24、27、30的连接,冷却剂可以流过这些软管,因此提高了工作效率。这有利于提高内燃机E的装配性能,并且不需要制备把冷却剂供给到散热器芯子29和节气门段7中所需要的零件如接头,因此所包括的零件的数目被减少了。其结果是,与装配这些接头有关的工时被减少了,并且在这点上,提高了内燃机的装配性能。
而且,由于凹入部分78a形成于调温器罩C的法兰部分78上,从而安放突出部分9的下部,而该突出部分9从缸盖2的左端部伸出,因此凸轮轴和调温器15及出口51、52可以设置成沿着中心轴线方向A2而相互尽可能地靠近,因此沿着缸盖中心线方向A1及沿着中心轴线方向A2可以减小内燃机E的尺寸大小。其结果是,减小了内燃机E的总高度。
接下来,参照图9和10,描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具有这样的一些偏转肋:这些偏转肋形成于不同的位置上,并且它们具有不同的结构。在描述第二实施例时应该注意到,与参照第一实施例所描述的相同部分被省去了,或者简短描述,只是主要描述第二实施例的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特征。此外,相同的标号表示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或者相应的零件。
每个偏转肋80由进气侧偏转肋81和排气侧偏转肋82构成。进气侧偏转肋81具有弯曲的板形,这些偏转肋81与更加靠近燃烧室82、83的缸盖2的部分形成一体,而燃烧室82、83在开口壁47的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7a处与冷却剂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上的燃烧室81、82相邻近,这些开口壁部分47a形成了燃烧室81、82的进气开口40。
然后,进气侧的偏转肋81以这样的方式设置,以致从上壁46向下伸出,并且朝着开口壁48的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8a进行延伸,而这些开口壁部分48a形成了燃烧室82、83的排气开口41,而燃烧室82、83与冷却剂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上的燃烧室81、82相邻近。每个进气侧的偏转肋81具有近侧部分81a、远侧部分81b和下端部81c及上部81d,近侧部分81a是连接到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7a中的部分,远侧部分81b面对排气侧的偏转肋82,下端部81c是面对底壁45的端部,而上部81d是连接上壁46的部分。远侧部分81b不能到达假想平面,并且下端部81c具有这样的高度:该高度稍稍高于沿着中心轴线方向A2的、中心套部分12c的中心位置。
此外,排气侧偏转肋82以这样的方式进行设置,以致从上壁46向下伸出,并且向着燃烧室81、82的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7a进行延伸,而燃烧室81、82在冷却剂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上相互邻近。每个进气侧的偏转肋82具有近侧部分82a、远侧部分82b和下端部82c及上部82d,近侧部分82a是连接到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8a中的部分,远侧部分82b是面对进气侧的偏转肋81的端部,下端部82c是面对底壁45的端部,而上部82d是连接到上壁46的部分。远侧部分82b基本上到达假想平面,并且下端部82c具有这样的高度:该高度稍稍高于沿着中心轴线方向A2的、中心套部分12c的中心位置。
此外,进气侧和排气侧的偏转肋84、85是构成偏转肋83的偏转肋,并且相应地从燃烧室83的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47a和燃烧室84的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48a进行延伸,偏转肋84、85与进气侧和排气侧的偏转肋81、82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中的每一个形成了平板形结构。但是,这种不同是基于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原因,并且偏转肋83的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8a上的基本结构和冷却效果基本上与偏转肋80的相同。
到达上壁46的间隙86、87各自形成在进气侧偏转肋81、84的远侧部分81b、84b和排气侧偏转肋82、85的远侧部分82b、85b之间的偏转肋80、83的中间位置上。此外,间隙88形成于进气侧偏转肋81和排气侧偏转肋82的相应下端81c、82c、底壁45、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7a和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8a之间,从而允许冷却剂沿着底壁45、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7a和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8a的相应壁表面进行流动。此外,间隙88形成于进气侧偏转肋84和排气侧偏转肋85的相应下端部和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8a、底壁45和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7a之间,从而允许冷却剂沿着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8a、底壁45和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7a的壁表面进行流动。此外,当冷却剂流到冷却剂套12时,间隙86、87用来排出保留在偏转肋80、83和上壁46之间的空气,而且,这些间隙起着有利于在铸造缸盖2时形成冷却剂套12的装砂子型芯的砂子的作用,因此可以提高砂子型芯的形状形成特性。
根据第二实施例,可以提供下面的优点。即,借助于进气侧和排气侧偏转肋81、82、84、85,使在中心套部分12c的上壁46的附近处进行流动的冷却剂的流动被偏向燃烧室82、83、84的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8a,而燃烧室82、83、84各自与冷却剂流动的下游侧上的燃烧室81、82、83邻近。此外,然后,使这样偏转的冷却剂的流动朝着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8a。之后,该冷却剂流动到排气侧的套部分12b内的冷却剂中。
当这个产生时,进气侧和排气侧的偏转肋81、82的下端部81c、82c在底壁45、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7a和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8a及它们本身之间形成了间隙88,从而允许冷却剂沿着底壁45、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7a和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8a的相应壁表面进行流动,而这些偏转肋81、82设置在冷却剂流动的上游侧上的燃烧室81、82的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7a和各自设置在燃烧室81、82的下游侧处的燃烧室82、83的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8a之间,并且从上壁46向下伸出。此外,进气侧和排气侧的偏转肋84、85的下端部在底壁45、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7a和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8a之间形成了间隙88,从而允许冷却剂沿着底壁45、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7a和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8a的相应壁表面进行流动,而这些偏转肋84、85设置在冷却剂流动的上游侧上的燃烧室83的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7a和设置在燃烧室83的下游侧处的燃烧室84的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8a之间,并且从上壁46向下伸出。因此,没有这样的危险,即冷却剂停留在底壁45、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7a和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8a的相应壁表面上。
其结果是,由于部分冷却剂被偏转从而流向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8a,而该开口壁部分48a在构成冷却剂套12的缸盖2的壁之间具有最大的热负荷,因此提高了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8a上的冷却效果。而且,流过间隙88和偏转肋83所形成的间隙的冷却剂不会在形成这些间隙的部分上产生冷却剂停留在底壁45、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7a和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8a的相应壁表面上,因此热负荷较大的底壁45和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8被有效地冷却了,而且,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7a也被冷却了。
此外,除了第一实施例的偏转肋53、54所固有的功能和作用之外,即使在这个第二实施例中,也可以提供与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相同的优点。
下面将描述这些实施例的结构,其中,前面已经描述过的实施例的结构被局部改进过。
在第一实施例中,偏转肋53、54从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7a进行延伸,并且间隙55形成于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8a和这些肋之间,偏转肋可以以这样的方式形成,从而从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8a进行延伸,从而在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7a和它们本身之间留下间隙。此外,偏转肋可以这样形成,以致偏转肋片从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7a和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8a进行延伸,从而在偏转肋片所构成的偏转肋的中间位置上留下间隙,或者在位于相互面对的偏转肋片的远侧部分之间的中间位置上留下间隙。此外,偏转肋可以这样形成,以致该肋从底壁45向上延伸,及向着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8a和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7a进行延伸,从而在两个壁部分和这样延伸的肋之间留下间隙。
在第二实施例中,偏转肋80、83是这样的,以致这些肋从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7a和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8a进行延伸,并且形成了间隙86、87,但是也可以不形成间隙86、87。此外,偏转肋可以这样形成,以致该肋从上壁46向下进行延伸,及从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7a和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8a中的一个进行延伸,从而在其它开口壁部分和该肋之间留下间隙。此外,偏转肋可以这样形成,以致该肋从上壁46向下延伸,及向着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8a和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47a进行延伸,从而在两个开口壁部分和这样延伸的肋之间留下间隙。
在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与部分气缸相应的偏转肋的结构不同于与其余气缸相应的偏转肋,但是所有这些偏转肋可以形成相同的结构。此外,在相应实施例的内燃机E中,各个气缸81到84设置了一个进气阀和一个排气阀,但是可以提供这样的内燃机:每个气缸设置了一对进气阀和一对排气阀。在各个实施例中内燃机是四缸内燃机,但是可以使用任何形式的内燃机如多缸内燃机或者单缸内燃机。

Claims (8)

1.一种内燃机的缸盖冷却结构,所述的内燃机具有气缸和曲轴,所述的缸盖冷却结构中,
冷却剂可以流过其中的冷却剂套包括:缸盖的壁,它包括形成燃烧室的室壁的底壁;进气开口壁,它们形成具有进气阀开口的进气开口,这些进气阀开口通过进气阀来打开和关闭;及排气开口壁,它们形成了具有排气阀开口的排气开口,这些排气阀开口通过排气阀来打开和关闭;还包括偏转肋,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偏转肋以这样的方式形成于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和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之间的所述冷却剂套内,从而从所述底壁向上伸出,使冷却剂的所述流动导向所述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而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沿着所述冷却剂的流动方向设置在所述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的下游处,及
所述偏转肋使沿缸盖中心线方向进行流动的部分冷却剂的所述流动偏转到位于所述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和所述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之间的所述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中,这些肋如此形成,以致所述偏转肋至少在所述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和所述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偏转肋之间的一个第一位置上留下间隙,并且第二位置是所述偏转肋的中间位置,这些第二位置从所述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和所述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进行延伸,从而允许所述冷却剂在所述底壁的壁表面、所述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的壁表面或者所述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的壁表面进行流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缸盖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偏转肋设成从所述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进行延伸,并且所述这些间隙形成于所述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和所述偏转肋之间,从而允许所述冷却剂在所述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的壁表面上进行流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缸盖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燃机是多缸内燃机,
所述偏转肋形成于两个气缸中的一个的所述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和其它气缸的所述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之间,这两个气缸沿着所述缸盖中心线方向相互邻近,
所述偏转肋连接到中心肋上,该中心肋从所述底壁向上伸出,并且沿着所述缸盖中心线方向在所述缸盖的两端部之间进行延伸。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的缸盖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燃机是多缸内燃机,
所述偏转肋形成于两个气缸中的一个的所述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和其它气缸的所述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之间,这两个气缸沿着所述缸盖中心线方向相互邻近,
所述偏转肋连接到中心肋上,该中心肋从所述底壁向上伸出,并且沿着所述缸盖中心线方向在所述缸盖的两端部之间进行延伸。
5.一种内燃机的缸盖冷却结构,所述的内燃机具有气缸和曲轴,在缸盖的冷却结构中,
冷却剂可以流过其中的冷却剂套包括:缸盖的壁,它包括形成燃烧室的室壁的底壁;上壁;进气开口壁,它们形成具有进气阀开口的进气开口,这些进气阀开口通过进气阀来打开和关闭;及排气开口壁,它们形成了具有排气阀开口的排气开口,这些排气阀开口通过排气阀来打开和关闭;还包括偏转肋,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偏转肋形成于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和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之间的所述冷却剂套内,而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沿着所述冷却剂的流动方向设置在所述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的下游处,从而使冷却剂的所述流动导向到所述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及
所述这些偏转肋使沿缸盖中心线方向进行流动的部分冷却剂的所述流动偏转到位于所述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和所述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之间的所述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中,这些偏转肋从所述上壁向下延伸,并且向着所述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和所述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进行延伸,并且所述偏转肋形成为在所述偏转肋的下端部和所述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及所述底壁之间留下了间隙,从而允许所述冷却剂在所述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的壁表面和所述底壁的壁表面上进行流动。
6.一种内燃机的缸盖,它包括:
底壁,它们形成燃烧室的室壁;
进气开口壁,它们形成具有进气阀开口的进气开口,这些进气阀开口通过进气阀来打开和关闭;
排气开口壁,它们形成了具有排气阀开口的排气开口,这些排气阀开口通过排气阀来打开和关闭,因此冷却剂可以流过其中的冷却剂套由所述底壁、所述进气开口壁和所述排气开口壁形成;和偏转肋,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偏转肋形成于所述邻近燃烧室的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和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之间的所述冷却剂套内,而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沿着所述冷却剂的流动方向设置在所述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的下游处,所述偏转肋从所述底壁向上伸出,
其中,至少一个所述偏转肋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中的至少一个位置上限制一个间隙,而第一位置位于所述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和所述偏转肋之间,第二位置位于所述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和所述偏转肋之间,并且第三位置是所述偏转肋的中间位置,该第三位置从所述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和所述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进行延伸。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缸盖,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中心肋,该中心肋从所述底壁向上进行伸出,并且沿着所述缸盖中心线方向在所述缸盖的两端部之间进行延伸,
所述偏转肋连接到所述中心肋上。
8.一种内燃机的缸盖,它包括:
底壁,它们形成燃烧室的室壁;
上壁;
进气开口壁,它们形成具有进气阀开口的进气开口,这些进气阀开口通过进气阀来打开和关闭;
排气开口壁,它们形成了具有排气阀开口的排气开口,这些排气阀开口通过排气阀来打开和关闭,因此冷却剂可以流过其中的冷却剂套由所述底壁、所述上壁、所述进气开口壁和所述排气开口壁形成;和偏转肋,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偏转肋形成于所述邻近燃烧室的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和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之间的所述冷却剂套内,而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沿着所述冷却剂的流动方向设置在所述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的下游处,
其中,所述偏转肋从所述上壁向下延伸,并且各自向着所述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和所述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进行延伸,及
至少一个所述偏转肋形成为在所述偏转肋的下端部和所述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及所述底壁之间限制一个间隙。
CN02119887.XA 2001-05-17 2002-05-17 内燃机的缸盖冷却结构和内燃机的缸盖 Expired - Lifetime CN118965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48335/2001 2001-05-17
JP2001148335A JP3700836B2 (ja) 2001-05-17 2001-05-17 内燃機関のシリンダヘッドの冷却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86964A CN1386964A (zh) 2002-12-25
CN1189651C true CN1189651C (zh) 2005-02-16

Family

ID=189936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02119887.XA Expired - Lifetime CN1189651C (zh) 2001-05-17 2002-05-17 内燃机的缸盖冷却结构和内燃机的缸盖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6729272B2 (zh)
EP (1) EP1258623B1 (zh)
JP (1) JP3700836B2 (zh)
CN (1) CN1189651C (zh)
BR (1) BR0201846B1 (zh)
DE (1) DE60226294T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306695A1 (de) * 2003-02-18 2004-09-16 Daimlerchrysler Ag Brennkraftmaschine mit einem Kühlmittelkreislauf
JP2005264765A (ja) * 2004-03-16 2005-09-29 Mazda Motor Corp エンジンのシリンダヘッド構造
DE102004015135A1 (de) * 2004-03-27 2005-10-13 Dr.Ing.H.C. F. Porsche Ag Wassergekühlter Zylinderkopf für eine mehrzylindrige Brennkraftmaschine
EP1840351B1 (en) * 2006-03-29 2010-02-24 Honda Motor Co., Ltd. Water-coole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7240644B1 (en) * 2006-06-07 2007-07-1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with cylinder head having directed cooling
US7360512B1 (en) * 2006-12-22 2008-04-22 Chrysler Llc Low-thermal-inertia intake ports for port-injected, spark ignition engines and an associated manufacturing method
JP4756381B2 (ja) * 2007-02-07 2011-08-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多気筒エンジンの冷却装置
CN101328846A (zh) * 2008-07-21 2008-12-24 无锡开普动力有限公司 发动机气缸盖
DE102009001542A1 (de) * 2009-03-13 2010-10-0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Dearborn Zylinderkopf für einen Saugmotor und Verwendung eines derartigen Zylinderkopfes
AT506468B1 (de) * 2009-03-24 2010-12-15 Avl List Gmbh Zylinderkopf einer brennkraftmaschine
JP5342306B2 (ja) * 2009-03-31 2013-11-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水冷式内燃機関
US8960137B2 (en) 2011-09-07 2015-02-2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Integrated exhaust cylinder head
JP5637964B2 (ja) * 2011-10-11 2014-12-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冷却構造
US8931441B2 (en) * 2012-03-14 2015-01-1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Engine assembly
JP6303462B2 (ja) * 2013-12-09 2018-04-04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冷却構造
JP6187538B2 (ja) * 2015-05-15 2017-08-3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シリンダヘッド
US10480388B2 (en) * 2016-09-08 2019-11-19 UniGen Power Inc. Liquid cooled radial power plant having an external coolant manifold
KR102108929B1 (ko) * 2016-10-10 2020-05-13 현대자동차(주) 실린더헤드의 워터재킷
JP6562013B2 (ja) * 2017-02-16 2019-08-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シリンダヘッド
US10428705B2 (en) 2017-05-15 2019-10-01 Polaris Industries Inc. Engine
US10550754B2 (en) 2017-05-15 2020-02-04 Polaris Industries Inc. Engine
JP6759160B2 (ja) * 2017-06-30 2020-09-23 株式会社クボタ 水冷エンジン
US10731524B2 (en) * 2017-11-02 2020-08-04 Ai Alpine Us Bidco Inc System for cooling exhaust valve of a reciprocating engine
JP7208053B2 (ja) * 2019-02-19 2023-01-18 株式会社Subaru 冷却装置
DE102019118086A1 (de) * 2019-07-04 2021-01-07 Nidec Gpm Gmbh Integrierte Schraubenspindel-Kühlmittelpumpe
US11300072B1 (en) * 2021-05-12 2022-04-1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Cylinder head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24931Y2 (zh) * 1985-06-12 1990-07-09
JPH07103828B2 (ja) * 1987-11-17 1995-11-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水冷式多気筒エンジンのシリンダヘッド
DE3819655C1 (zh) * 1988-06-09 1989-01-26 Daimler-Benz Ag, 7000 Stuttgart, De
AT402325B (de) * 1990-02-13 1997-04-25 Avl Verbrennungskraft Messtech Zylinderkopf einer flüssigkeitsgekühlten brennkraftmaschine mit in reihe angeordneten zylindern
US5080049A (en) * 1991-05-10 1992-01-14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Two stroke engine with tiered cylinder cooling
US5251578A (en) * 1991-06-04 1993-10-12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Cooling system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2513810Y2 (ja) * 1991-06-06 1996-10-09 帝国ピストンリング株式会社 シリンダライナ
US5207189A (en) * 1991-07-08 1993-05-04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Cooling system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5150668A (en) * 1992-02-20 1992-09-29 Caterpillar, Inc. Cylinder liner with coolant sleeve
JP2858208B2 (ja) * 1994-04-20 1999-02-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シリンダブロック
DE19542494C1 (de) * 1995-11-15 1997-01-30 Daimler Benz Ag Flüssigkeitsgekühlter Zylinderkopf für eine mehrzylindrige Brennkraftmaschine
DE59708692D1 (de) * 1996-07-06 2002-12-19 Volkswagen Ag Zylinderkopf für eine Brennkraftmaschine
JP3572436B2 (ja) 1997-10-21 2004-10-06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シリンダヘッド構造
US6123052A (en) * 1998-08-27 2000-09-26 Jahn; George Waffle cast iron cylinder liner
DE19956358A1 (de) * 1999-11-24 2001-05-31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Flüssigkeitsgekühlte Brennkraftmaschine mit zueinander geneigt angeordneten Zylinderbänken, insbesondere V-Mot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20170510A1 (en) 2002-11-21
BR0201846B1 (pt) 2011-07-26
DE60226294T2 (de) 2009-07-16
JP2002339799A (ja) 2002-11-27
DE60226294D1 (de) 2008-06-12
US6729272B2 (en) 2004-05-04
EP1258623A3 (en) 2003-07-16
EP1258623A2 (en) 2002-11-20
JP3700836B2 (ja) 2005-09-28
EP1258623B1 (en) 2008-04-30
CN1386964A (zh) 2002-12-25
BR0201846A (pt) 2003-03-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89651C (zh) 内燃机的缸盖冷却结构和内燃机的缸盖
CN1153897C (zh) 多气缸发动机中气缸盖的结构
CN1220824C (zh) 水冷式内燃机
CN102192040B (zh) 内燃机的气缸盖内冷却水通道结构
CN102192039B (zh) 内燃机的气缸盖内冷却水通道结构
CN101037973A (zh) 带有整体谐调排气歧管的汽缸盖
CN1721263A (zh) 摩托车
CN101080566B (zh) 车用内燃机
CN1940281A (zh) 多缸发动机
CN103967577B (zh) 用于内燃发动机的冷却结构
CN1267633C (zh) 发动机冷却系统
CN102686862A (zh) 用于内燃机的气缸盖
CN1254791A (zh) 发动机的排气用二次空气供给装置
CN1259502C (zh) 发动机冷却系统及其方法
CN105626296A (zh) 具有水套的整体形成有排气歧管的汽缸盖
CN1279272C (zh) 多缸发动机
CN1098420C (zh) 车辆用发动机的燃料喷射装置
KR100325032B1 (ko) 다기통 엔진의 실린더헤드 구조
CN1408999A (zh) 纵式多气缸发动机的水冷装置
CN1278036C (zh) 机动二轮车用强制风冷式发动机
CN102733922B (zh) 油冷发动机
CN1534181A (zh) 内燃机的汽缸头
CN1103860C (zh) 发动机的冷却装置
CN114215642A (zh) 直列双缸摩托车发动机
CN1251901C (zh)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冷却水配管配置构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21225

Assignee: Biyadi Co., Ltd.

Assignor: Honda Motor Co., Ltd.

Contract record no.: 2014990000871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Cylinder cover cooling structure for IC engin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0216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141118

LICC Enforcement, change and cancellation of record of contracts on the licence for exploitation of a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C35 Partial or whole invalidation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IP01 Partial invalidation of patent right

Commission number: 4W100322

Conclusion of examination: Declaring that part of the patent for invention 02119887.X is invalid, the patent shall be valid on the basis of the 1-5 claim submitted by the patent holder in November 11, 2010.

Decision date of declaring invalidation: 20110228

Decision number of declaring invalidation: 16096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Cylinder cover cooling structure for IC engin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0216

Patentee: Honda Motor Co., Ltd.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