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47251A - 连接结构体、流路控制部、燃料电池型发电装置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连接结构体、流路控制部、燃料电池型发电装置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47251A
CN101047251A CNA2007100918422A CN200710091842A CN101047251A CN 101047251 A CN101047251 A CN 101047251A CN A2007100918422 A CNA2007100918422 A CN A2007100918422A CN 200710091842 A CN200710091842 A CN 200710091842A CN 101047251 A CN101047251 A CN 1010472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bibition body
plate
imbibition
electric osmose
str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09184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93876C (zh
Inventor
椛泽康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sio Compu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asio Compu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sio Compu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asio Comput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0472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472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9387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93876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01M8/04082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f reactant parameters, e.g. pressure or concentration
    • H01M8/04186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f reactant parameters, e.g. pressure or concentration of liquid-charged or electrolyte-charged reacta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Fuel Cell (AREA)
  • Reciprocating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连接结构体,其与在电渗材料的两表面上形成有电极的电渗流泵连接,其包括:吸收液体的第一吸液体;和第二吸液体,其与所述第一吸液体叠置,具有可挠性并吸收液体;其中,所述第二吸液体的与所述第一吸液体接触的面的相反面与所述电渗流泵连接。

Description

连接结构体、流路控制部、燃料电池型发电装置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了电渗现象的电渗流泵的连接结构体、包括了该连接结构体的流路控制部、包括了该流路控制部的燃料电池型发电装置以及包括了该燃料电池型发电装置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能量转换效率高的清洁的电源,燃料电池受到瞩目,它被广泛应用于燃料电池汽车、便携设备、电气化住宅等。燃料电池分为改质(也称为转化)方式和燃料直接方式两种。在改质方式是下列的方式:由燃料和水在改质器中生成氢气后,将氢气供给到发电单元(燃料电池主体)中的方式;燃料直接方式是不对燃料和水进行改质而将其供给到发电单元中的方式。无论在哪种情况下,都要使用泵作为用于输送燃料和水的动力源。泵包括离心式、容积旋转式、容积往复式等进行机械性工作的泵,但是,在要求小型化的便携设备领域等中,特别是使用压电传动装置的申请很多。但是,使用压电传动装置等进行机械性工作的泵在其可动部的寿命等方面存在问题。因此,设计出了在不具有机械性可动部的情况下输送液体的电渗流泵。
电渗流泵利用了电渗现象,其按照图24所示的方式构成。如图24所示,电渗流泵包括填充在管材504中的电渗材料502、配置在电渗材料502上游侧的电极501和配置在下游侧的电极503。电渗材料502例如由配置在管材504的流动方向上的二氧化硅纤维等电介质形成。
电渗流泵根据如下原理进行工作。即,当电渗材料502的电介质与液体接触时,电介质的表面带电,液体中的相反离子(counterion)聚集在其接触界面附近,电荷变得过剩。由此,如果通过在电极501和电极503之间施加电压而在电渗材料502内产生电场,则液体中的相反离子移动,整个液体由于液体粘性而流动。此外,在电渗材料502是二氧化硅的情况下,二氧化硅表面变成Si-O-,二氧化硅表面带负电,在液体中正离子(相反离子)聚集,由于液体中正电荷变得过剩,所以当施加电压以使得电极501的电位高于电极503的电位时,流体在如图24所示的方向上流动。
可是,在电渗流泵中,存在没有可动部从而结构简单、可以小型化、无脉动、无噪音等优点,但是,在工作时必须使液体充分渗透到电渗材料的内部。然而,现有技术的电渗泵的连接结构由于是液体难以渗透到电渗材料中的结构,所以存在不能充分输送液体的现象。
发明内容
由此,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在电渗流泵工作时,使液体能充分渗透到电渗材料的内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提供一种连接结构体,其与在电渗材料的两表面上形成有电极的电渗流泵连接,其包括:吸收液体的第一吸液体;和第二吸液体,其与所述第一吸液体叠置,具有可挠性并吸收液体;其中,所述第二吸液体的与所述第一吸液体接触的面的相反面与所述电渗流泵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案,提供一种流路控制部,其包括:在内部形成有流路的基板;第一吸液体,其吸收液体并且由板状部和在该板状部上立式设置的棒状部一体化而形成;第二吸液体,其与所述板状部叠置,具有可挠性并吸收液体;电渗材料,其与所述第二吸液体叠置并在与所述第二吸液体接触的面及其相反面上分别形成有电极;其中,所述第二吸液体、所述电渗材料和所述板状部配置在所述基板内的流路中,所述棒状部向所述基板的外部突出。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案,提供一种燃料电池型发电装置,其包括:流路控制部;和基于供给到所述流路控制部的液体而获取电力的发电单元;其中,所述流路控制部具有:形成有流路的基板;第一吸液体,其吸收液体并且由板状部和在该板状部上立式设置的棒状部一体化而形成;第二吸液体,其与所述板状部叠置,具有可挠性并吸收液体;和电渗材料,其与所述第二吸液体叠置并在与所述第二吸液体接触的面及其相反面上分别形成有电极;其中所述第二吸液体、所述电渗材料和所述板状部配置在所述基板内的流路中,所述棒状部向所述基板的外部突出。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案,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流路控制部;基于供给到所述流路控制部的液体而获取电力的发电单元;和利用由所述燃料电池型发电装置发电产生的电力进行工作的电子设备主体;其中,所述流路控制部具有:形成有流路的基板;第一吸液体,其吸收液体并且由板状部和在该板状部上立式设置的棒状部一体化而形成;第二吸液体,其与所述板状部叠置,具有可挠性并吸收液体;电渗材料,其与所述第二吸液体叠置并在与所述第二吸液体接触的面及其相反面上分别形成有电极;其中所述第二吸液体、所述电渗材料和所述板状部配置在所述基板内的流路中,所述棒状部向所述基板的外部突出。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及优点通过参照附图进行的以下的详细说明而变得更加明确。在附图中,
图1是电子设备的方框图;
图2是燃料电池型发电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燃料电池型发电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燃料电池型发电装置的方框图;
图5是从下面观察的微反应器和发电单元的立体图;
图6是最下层流路板的平面图;
图7是从下数的第二流路板的平面图;
图8是从下数的第三流路板的平面图;
图9是从下数的第四流路板的平面图;
图10是从下数的第五流路板的平面图;
图11是从下数的第六流路板的平面图;
图12是从下数的第七流路板的平面图;
图13是从下数的第八流路板的平面图;
图14是最上层流路板的平面图;
图15是表示从两个燃料匣(fuel cartridge)到气化器的燃料供给流路的路径的图;
图16是表示从一氧化碳去除器到燃料极的氢供给流路的路径的图;
图17是表示从燃料极到燃烧器的燃烧气体供给流路的路径的图;
图18是表示从燃烧器到向外部排出的排气流路的路径的图;
图19是表示从空气泵到氧极、一氧化碳去除器和燃烧器的空气供给流路的路径的图;
图20是表示从氧极到排出的排空气流路的路径的图;
图21是沿着图2的剖切线XXI-XXI的面的向视剖视图;
图22是沿着图2的剖切线XXII-XXII的面的向视剖视图;
图23是电渗流泵的示意图;
图24是用于对电渗流泵的原理进行说明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进行说明。但是,在以下所述的实施方案中,附加了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技术上优选的各种限定,然而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案和图示例。
图1是电子设备1000的方框图。电子设备1000包括燃料电池型发电装置1、将由燃料电池型发电装置1产生的电能转换成合适的电压的DC/DC转换器904、与DC/DC转换器904连接的二次电池905、对它们进行控制的控制部906和由DC/DC转换器904供给电能的电子设备主体901。
燃料电池型发电装置1如后文所述,生成电能并且输出到DC/DC转换器904。DC/DC转换器904完成以下功能:在将由燃料电池型发电装置1产生的电能转换成合适的电压后,供给到电子设备主体901和控制部906;除此之外,还将由燃料电池型发电装置1产生的电能充电至二次电池905中,在燃料电池型发电装置1不工作时,将存储在二次电池905中的电能供给到电子设备主体901或控制部906。控制部906进行燃料电池型发电装置1和DC/DC转换器904的控制以便稳定地向电子设备主体901供给电能。
以下,对燃料电池型发电装置1进行详细地说明。
图2是燃料电池型发电装置1的立体图,图3是燃料电池型发电装置1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燃料电池型发电装置1的方框图。
如图2、图3所示,燃料电池型发电装置1为具有燃料匣2、4的系统。燃料匣2是长方体箱体,在燃料匣2内存储有燃料和水的混合液。在燃料匣2的上表面上形成有燃料排出孔3,在该燃料排出孔3中嵌入止回阀。该止回阀是将具有可挠性和弹性的材料(例如弹性体)制成鸭嘴形的鸭嘴阀,该止回阀以其鸭嘴状的顶端面向燃料匣2内部的状态嵌入在燃料排出孔3中。通过该止回阀阻止流体从燃料匣2内向外流动。燃料匣4被构建成与燃料匣2具有相同的结构,燃料匣4内存储燃料和水的混合液,在上表面上形成有燃料排出孔5。
在燃料匣2、4上设置流路控制部60,燃料匣2被设置成可以与流路控制部60连接和分离。该流路控制部60包括多层基板100,并且在多层基板100内部包括流量传感器36-38和电渗流泵40、50,此外在多层基板100的表面具有微型阀33-35。
在多层基板100上,表面安装有微反应器6。如图4所示,微反应器6是将气化器7、改质器8、一氧化碳去除器9和燃烧器10进行单元化(组合成一体)而形成的,气化器7与改质器8连通,改质器8与一氧化碳去除器9连通。如图2、图3所示,微反应器6被收容在真空隔热外壳11中。
如图5所示,在微反应器6的下表面上设置6个口12-17。详情如后文所述,如图4所示,微反应器的第一口12是与气化器7连通的输入口,微反应器第二口13是与一氧化碳去除器9连通的输入口,微反应器第三口14是与燃烧器10连通的输入口,微反应器第四口15是从燃烧器10输出的输出口,微反应器第五口16是与燃烧器10连通的输入口,微反应器第六口17是从一氧化碳去除器9输出的输出口。
如图2、图3所示,在多层基板100上,表面安装有上述微反应器6和发电单元(燃料电池主体)20。如图4所示,发电单元20是将承载了催化剂的燃料极21、承载了催化剂的氧极22和夹持在燃料极21和氧极20之间的电解质膜23进行单元化而形成的。如图5所示,在发电单元20的下表面上设置有四个口24-27。详情如后文所述的,如图4所示,发电单元第一口24是与燃料极21连通的输入口、发电单元第二口25是从燃料极21输出的输出口,发电单元第三口26是与氧极22连通的输入口,发电单元第四口27是从氧极22输出的输出口。
如图2、图3所示,在多层基板100的下面,表面安装有空气泵30。如图4所示,在空气泵30的抽吸侧设置空气过滤器31,外部空气通过空气过滤器31抽吸到空气泵30中。如图3所示,在空气泵30上表面上设置排出口32,抽吸到空气泵30中的空气从排出口32排出,通过多层基板100内的流路供给到各部分中。
如图2、图3所示,在多层基板100上,表面安装有微型阀33-35。如图4所示,微型阀33是通过开和闭阀来允许流体流动或阻止流体流动的双位阀,微型阀34、35是控制流体流量的控制阀(可变阀)。
如图3所示,多层基板100例如是由9个流路板101-109层叠形成的。可以根据设计方式而改变板个数。在被称之为PEI(聚醚酰亚胺)、PES(聚醚砜)、PEEK(聚醚醚酮)等的树脂基板(例如厚度100-300μm)的表面上形成铜等金属箔(例如厚度18μm),通过蚀刻对该金属膜进行形状加工以形成配线图案,由此形成流路板101-109。通过将这些流路板101-109重叠并且一起进行热熔融粘合,构成多层基板100。多层基板100的层间电连接是通过通孔或通路(Via)来实现的。PEEK是结晶性工程塑料,释放气体或金属离子的析出量极少,其连续使用温度为260°。PEEK的气体透过性也是PS(聚苯乙烯)或PC(聚碳酸酯)的千分之一~百分之一左右,适合于形成液体流动的流路。
流路板101-109的平面图分别在图6-图14中示出。在图6-图14中,缩小比例和放大比例都是相等的,流路板101-109的长度都是相等的,宽度也都是相等的。如图6-图14所示,在流路板101-109中,形成各种形状的孔和凹槽,通过将流路板101-109进行层叠,形成由这些孔或凹槽构成的流路。所形成的流路路径在图15-图20中示出。图15表示从燃料匣2和燃料匣4到与气化器7连通的微反应器第一口12的燃料供给流路的路径。图16表示从作为一氧化碳去除器9的输出口的微反应器第六口17到与燃料极21连通的发电单元第一口24的氢供给流路的路径。图17表示从作为燃料极21的输出口的发电单元第二口25到与燃烧器10连通的微反应器第五口16的燃料气体供给流路的路径。图18表示从作为燃烧器10的输出口的微反应器第四口15到向外部排出的排气流路的路径。图19表示从空气泵30的排出口32分别分流到连通至氧极22的发电单元第三口26、连通至一氧化碳去除器9的微反应器第二口13和连通至燃烧器10的微反应器第五口16的空气供给流路的路径。图20表示从作为氧极22的输出口的发电单元第四口27到向外部排出的排空气流路的路径。此外,从燃料匣2和燃料匣4到气化器7的流路在孔178处缩小,从空气泵30到一氧化碳除去器9的流路在孔181处缩小,从空气泵30到燃烧器10的流路在孔184处缩小,这些孔178、181、184起着节流孔的作用。
如图3所示,微反应器第一口12嵌入在最上层的流路板109的孔260中,微反应器的第二口13嵌入在孔261中,微反应器的第三口14嵌入在孔262中,微反应器的第四口15嵌入在孔263中,微反应器第五口16嵌入在孔264中,微反应器第六口17嵌入在孔265中。发电单元第一口24嵌入在流路板109的孔259中,发电单元第二口25嵌入在孔257中,发电单元第三口26嵌入在孔258中,发电单元第四口27嵌入在孔266中。空气泵30的排出口32嵌入在最下层的流路板101的孔110中。
微型阀33以嵌入到流路板109的孔254中的方式搭载在多层基板100上。通过该微型阀33,阻止或允许从燃料匣2或燃料匣4流向气化器7的混合液的流动。其例如有在流路的厚度方向进行上下运动的可动部,通过对位于多层基板100内的微型阀正下方的流路孔进行开闭,从而进行流动控制。
微型阀34以嵌入到流路板109的孔255中的方式搭载在多层基板100上。通过该微型阀34,对从空气泵30流向一氧化碳去除器9的空气流量进行控制。微型阀35以嵌入到孔256中的方式搭载在多层基板100上。通过该微型阀35,对从空气泵30流向氧极22的空气的流量进行控制。
这些微型阀34、35例如具有包括在流路的厚度方向进行上下运动的针状阀体的可动部,通过改变位于多层基板100内的微型阀正下方的流路孔的开口面积,进行流量控制。
在多层基板100内埋设有流量传感器36-38。具体地说,通过流路板106的孔196和流路板107的孔221重合而形成内部空间,流量传感器36容纳在该内部空间中。由此,流量传感器36设置在从燃料匣2和燃料匣4到气化器7的流路中,从燃料匣2和燃料匣4流向气化器7的混合液的流量由流量传感器36进行检测。同样地,通过将流量传感器37容纳在由孔200和孔225形成的内部空间中,将流量传感器37设置在从空气泵30到一氧化碳去除器9的流路中,从空气泵30流向一氧化碳去除器9的空气流量由流量传感器37进行检测。此外,通过将流量传感器38容纳在由孔201和孔226形成的内部空间中,将流量传感器38设置在从空气泵30到燃烧器10的流路中,从空气泵30流向燃烧器10的空气流量由流量传感器38进行检测。
流量传感器36-38可以使用在特开2002-202168号公报中记载的热线式流量传感器或美国专利第6253605号的说明书中记载的压电式半导体流量调节器(semiconductive flow proportioner)。在图3或图22中,以后者的压电式半导体流量调节器为基础进行绘制。
图21是沿图2的剖切线XXI-XXI的面的向视剖视图,图22是沿图2的剖切线XXII-XXII的面的向视剖视图。如图3、图21、图22所示,在多层基板100内埋设有电渗流泵40和电渗流泵50。由第一吸液体41和第二吸液体42构成的连接结构体44叠置在电渗流泵40上。第一吸液体41由圆板部41a和在圆板部41a中央立式设置的棒状部41b一体化而形成。该第一吸液体41为硬质多孔质结构,由金属多孔质体等形成。该第一吸液体41具有吸液性,由此液体被吸收在第一吸液体41中。
第二吸液体42是由比第一吸液体41更柔软的纤维材料形成为圆板状的部件,优选由容易透过燃料和水的亲水性高的材料或使羟基结合在内部表面从而使亲水性提高的材料制成,例如由人造丝等的无纺布或海绵等制成。该第二吸液体42具有吸液性,由此液体被吸收在第二吸液体42中。此外,第二吸液体42通过具有可挠性而能够进行弹性变形。
然后,将第二吸液体的与第一吸液体接触的面的相反面与电渗流泵连接。
图23是电渗流泵40的示意图。如图3、图21、图23所示,电渗材料43被形成为圆板状,在所述电渗材料43的两表面上形成有电极43a、43b。电渗材料43可以使用电介质的多孔质材料、纤维材料或粒子填充材料,作为一个示例是可以使用二氧化硅纤维材料。此外,电极43a、43b例如可以通过蒸镀在电渗材料43上而形成。
与电渗流泵40相同,由第一吸液体51和第二吸液体52构成的连接结构体54也叠置在电渗流泵50上,连接结构体54的第一吸液体51和第二吸液体52分别按照与连接结构体44的第一吸液体41和第二吸液体42相同的方式设置。
通过将流路板102的孔115,流路板103的孔137、流路板104的孔145、流路板105的孔176、流路板106的孔199、流路板107的孔220重叠,从而形成内部空间,比孔115直径小的孔111形成在流路板101中,所述孔111内外连通。然后,在所述内部空间中容纳第一吸液体41的圆板部41a,第一吸液部41的棒状部41b插入孔111中,棒状部41b在多层基板100的下表面突出。然后,第二吸液体42叠置在所述圆板部41a上,电渗流泵40的电渗材料43叠置在第二吸液体42上,电渗材料43的电极43a形成在第二吸液体42侧。通过以在第二吸液体42上叠置电渗材料43的方式将其插入多层基板100内,从而第二吸液体42被压缩,第二吸液体42与电渗材料43发生面接触。
此外,在多层基板100内的某一流路板层上形成的配线图案分别与电渗材料43的两表面的电极43a、43b接触,电压通过配线图案施加在电渗材料43的两表面之间。具体地说,配线图案在流路板104的流路板105侧的表面上形成,其接触部61与电极43a接触,另一配线图案形成在流路板107的流路板106侧的表面上,其接触部62与电极43b接触。
电渗流泵50的部分也与电渗流40的部分相同,第一吸液体51的圆板部51a、第二吸液体52和电渗材料53在由孔116、孔128、孔144、孔168、孔195和孔218形成的内部空间中叠置,第一吸液体51的棒状部51b贯穿孔112。此外,在流路板104的流路板105侧的表面上形成的配线图案的接触部63与电渗材料53的一个电极接触,在流路板107的流路板106侧的表面上形成的配线图案的接触部64与电渗材料53的另一个电极接触。
在装配有燃料匣2的状态下,第一吸液体41的棒状部41b插入到燃料匣2的燃料排出孔3中,而且所述棒状部41b插入燃料排出孔3内的止回阀中,所述止回阀由棒状部41b开启。另一方面,当拆除燃料匣2时,棒状部41b从燃料排出孔3和止回阀中拔出,且止回阀关闭。
同样地,在装配有燃料匣4的状态下,第一吸液体51的棒状部51b插入燃料匣4的燃料排出孔5中,而且所述棒状部51b插入燃料排出孔5内的止回阀中,该止回阀由棒状部51b开启。另一方面,当拆除燃料匣4时,棒状部51b从燃料排出孔5和止回阀中拔出,且止回阀关闭。
以下,对所述燃料电池型发电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
当将棒状部41b插入燃料匣2的燃料排出孔3中时,棒状部41b与燃料匣2内的混合液接触。混合液由于毛细管力而吸收到棒状部41b中,并且渗透到圆板部41a中。渗透到圆板部41a中的混合液被吸收到相接触的第二吸液体42中,吸收到第二吸液体42中的混合液也被吸收到相接触的电渗材料43中。
此时,由于第二吸液体42被压缩,所以毛细管力提高,从而可以充分供给混合液。此外,第二吸液体42被压缩并且两表面与圆板部41a和电渗材料43接触,因此具有确保混合液从圆板部41a渗透到电渗材料43的效果。
在该状态下,当在电极43a、43b之间施加如后文所述的适合方向的电压时,电渗材料43内的混合液从第二吸液体42侧(电极43a侧)向相反侧(电极43b侧)流动,从该相反面渗出到电渗材料43的外部。由此,形成混合液的流动,所述混合液被输送向气化器7。在通过电渗材料43的电介质与混合液接触而使所述电介质带负电的情况下,施加电压以使得电极43a的电位高于电极43b的电位,在通过电渗材料43的电介质与混合液接触而使所述电介质带正电的情况下,施加电压以使得电极43a的电位低于电极43b的电位。
燃料匣4内的混合液的输送是按照下列步骤进行:将棒状部51b插入燃料排出孔5中,与电渗材料43的情况相同,通过在电渗材料53的两表面的电极之间施加电压,从而进行所述输送。此外,燃料匣2内的混合液和燃料匣4内的混合液可以同时输送,也可以分别输送。
通过如上那样的电渗流泵40和电渗流泵50的作用,将混合液从燃料匣2和燃料匣4输送到气化器7(参照图15)。
另一方面,当空气泵30工作时,外部空气通过空气过滤器31抽吸到空气泵30中,所吸收的空气从排出口32输送到一氧化碳去除器9、燃烧器10和氧极22(参照图19)。
输送到气化器7的混合液通过气化器7而被蒸发。由气化器7气化产生的燃料和水的混合气输送到改质器8中。在改质器8中,通过改质反应催化剂由从气化器7供给的混合气生成氢气和二氧化碳,而且还生成微量的一氧化碳。此外,在燃烧箱2或燃烧箱4内的混合液是甲醇和水的混合液的情况下,在改质器8中产生如化学反应式(1)、(2)那样的催化反应。
CH3OH+H2O→3H2+CO2       (1)
H2+CO2→H2O+CO            (2)
在改质器8中生成的混合气与供给到一氧化碳去除器9中的空气进行混合。在一氧化碳去除器9中,如化学反应式(3)所示,利用选择氧化反应催化剂使混合气中的一氧化碳气体优先氧化(燃烧),从而去除一氧化碳。
2CO+O2→2CO2               (3)
去除了一氧化碳的状态下的混合气中包含氢气,所述混合气从微反应器第六口17经过发电单元第一口24,供给到发电单元20的燃料极21中(参照图16)。从空气泵30的排出口32经由发电单元第三口26将空气供给到氧极22(参照图19)。然后,从微反应器第六口17经由发电单元第一口24供给到燃料极21的混合气中的氢,通过电解质膜23,与供给到氧极22的空气中的氧进行电化学反应,由此在燃料极21和氧极22之间产生电力。
此外,在电解质膜23是氢离子透过性的电解质膜(例如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的情况下,在燃料极21发生如下式(4)那样的反应,在燃料极21产生的氢离子透过电解质膜23,在氧极22发生如下式(5)那样的反应。
H2→2H++2e-           (4)
2H++1/2O2+2e-→H2O   (5)
在氧极22中未反应的空气从发电单元第四口27释放到外部(参照图20)。从作为燃料极21的输出口的发电单元第二口25经由微反应器第五口16而向燃烧器10输送含有未反应的氢的混合气(参照图17)。再从空气泵30的排出口32经由微反应器的第三口14,将空气供给到燃烧器10(参照图19)。然后,在燃烧器10内,通过使氢气氧化而产生燃烧热,并利用该燃烧热加热气化器7、改质器8和一氧化碳去除器9。然后,含有各种产物的混合气从作为燃烧器10的输出口的微反应器第四口15排出到外部(参照图18)。
在本实施方案中,由于可挠性的第二吸液体42夹持在第一吸液体41和电渗材料43之间,所以第二吸液体42被压缩,第二吸液体42与电渗材料43和第一吸液体41发生面接触。而且,当第一吸液体41与液体接触时,该液体吸收到第一吸液体41中,被吸收的液体从第一吸液体41渗透到第二吸液体42中,并进一步渗透到电渗材料43中。由于第二吸液体42与电渗材料43和第一吸液体41进行面接触,在电渗流泵40起动时,混合液容易从第一吸液体41向第二吸液体42渗透,并且混合液容易从第二吸液体42渗透到电渗材料43中。由此,使电渗流泵40起动,立刻就能以电渗流泵本身具有的能力对混合液进行输送。
此外,因为第二吸液体42是可挠性的,所以可以将第一吸液体41设定成比第二吸液体42更硬的材料。由此,即使第一吸收体41的棒状部41b从多层基板100突出,也难以损伤所述棒状部41b,能抑制电渗流泵40的功能下降。此外,由于棒状部41b是硬质的,棒状部41b难以弯曲,容易将棒状部41b插入燃料匣2的燃料排出孔3中。
此外,由于燃料匣2内的混合液通过毛细管现象能够渗透电渗材料43,所以从电渗材料43输送到气化器7的混合液中难以混入气泡,进行流量控制时的可靠性提高。而且,在燃料匣2内的燃料渗透第一吸液体41、第二吸液体42、电渗材料43时,由于混合液内的异物被第一吸液体41、第二吸液体42、电渗材料43被捕获,尽管也依赖于空孔径的尺寸,但对大约数十微米的污染物的抵抗性都很高。
此外,因为流路控制部60是在多层基板100中埋设流量传感器36-38和电渗流泵40、50而成的,所以能够使流路控制部60的流路和配线高密度化,且能够使流路控制部60小型化。
此外,因为在多层基板100内部形成的流路被三维地卷绕设置,所以能够缩短流路长度,且能够缩小流量控制时的时间常数。
2006年3月28日递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6-088205号和2006年9月15日递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6-251109号的包括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和摘要的全部公开内容通过在此引用而并入本申请中。
上述尽管对各种典型的实施方案进行了图示和说明,但是本申请不限于这些实施方案。因此,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权利要求书限定。

Claims (10)

1、一种连接结构体,其与在电渗材料的两表面上形成有电极的电渗流泵连接,其包括:
吸收液体的第一吸液体;和
第二吸液体,其与所述第一吸液体叠置,具有可挠性并吸收液体;
其中,所述第二吸液体的与所述第一吸液体接触的面的相反面与所述电渗流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体,其中,所述第一吸液体由板状部和在该板状部上立式设置的棒状部一体化而形成,所述第二吸液体与所述板状部叠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结构体,其中,所述第二吸液体、所述电渗材料和所述板状部配置在基板的内部形成的流路中,所述棒状部向所述基板的外部突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结构体,其中,所述基板由多个基板组成,在所述多个基板的层上布图形成的配线图案与所述电渗材料的电极接触。
5、一种流路控制部,其包括:
在内部形成有流路的基板;
第一吸液体,其吸收液体并且由板状部和在该板状部上立式设置的棒状部一体化而形成;
第二吸液体,其与所述板状部叠置,具有可挠性并吸收液体;和
电渗材料,其与所述第二吸液体叠置并在与所述第二吸液体接触的面及其相反面上分别形成有电极;
其中,所述第二吸液体、所述电渗材料和所述板状部配置在所述基板内的流路中,所述棒状部向所述基板的外部突出。
6、根据权利要求5的流路控制部,其中,所述基板由多个基板组成,在所述多个基板的层上布图形成的配线图案与所述电渗材料的电极接触。
7、一种燃料电池型发电装置,其包括:流路控制部;和基于供给到所述流路控制部的液体而获取电力的发电单元;
其中,所述流路控制部具有:
形成有流路的基板;
第一吸液体,其吸收液体并且由板状部和在该板状部上立式设置的棒状部一体化而形成;
第二吸液体,其与所述板状部叠置,具有可挠性并吸收液体;
电渗材料,其与所述第二吸液体叠置并在与所述第二吸液体接触的面及其相反面上分别形成有电极;
其中,所述第二吸液体、所述电渗材料和所述板状部配置在所述基板内的流路中,所述棒状部向所述基板的外部突出。
8、根据权利要求7的燃料电池型发电装置,其中所述基板由多个基板组成,在所述多个基板的层上布图形成的配线图案与所述电渗材料的电极接触。
9、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流路控制部;基于供给到所述流路控制部的液体而获取电力的发电单元;和利用由所述燃料电池型发电装置发电产生的电力进行工作的电子设备主体;
其中,所述流路控制部具有:
形成有流路的基板;
第一吸液体,其吸收液体并且由板状部和在该板状部上立式设置的棒状部一体化而形成;
第二吸液体,其与所述板状部叠置,具有可挠性并吸收液体;
电渗材料,其与所述第二吸液体叠置并在与所述第二吸液体接触的面及其相反面上分别形成有电极;
其中所述第二吸液体、所述电渗材料和所述板状部配置在所述基板内的流路中,所述棒状部向所述基板的外部突出。
10.根据权利要求9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基板由多个基板组成,在所述多个基板的层上布图形成的配线图案与所述电渗材料的电极接触。
CN200710091842A 2006-03-28 2007-03-28 连接结构体、流路控制部、燃料电池型发电装置及电子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9387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88205/2006 2006-03-28
JP2006088205 2006-03-28
JP251109/2006 2006-09-15
JP2006251109A JP4285518B2 (ja) 2006-03-28 2006-09-15 接続構造体、流路制御部、燃料電池型発電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47251A true CN101047251A (zh) 2007-10-03
CN100593876C CN100593876C (zh) 2010-03-10

Family

ID=385594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09184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93876C (zh) 2006-03-28 2007-03-28 连接结构体、流路控制部、燃料电池型发电装置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906248B2 (zh)
JP (1) JP4285518B2 (zh)
KR (1) KR100830026B1 (zh)
CN (1) CN100593876C (zh)
TW (1) TW200814420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69130A (zh) * 2010-08-16 2011-02-09 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电渗泵的燃料电池内部水管理装置
CN103906923A (zh) * 2011-09-27 2014-07-02 株式会社菊池制作所 微型隔膜泵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04434B2 (ja) * 2008-03-17 2012-12-19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流体機器
JP5223501B2 (ja) * 2008-07-03 2013-06-26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KR101592656B1 (ko) * 2013-12-30 2016-02-1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연료전지용 공기공급 장치 및 방법
WO2018151430A1 (ko) * 2017-02-20 2018-08-23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전기침투 펌프를 포함하는 전지 모듈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441392A (en) * 1973-01-15 1976-06-30 British Petroleum Co Burners
US4438185A (en) 1980-07-31 1984-03-20 Celanese Corporation Hydrophilic polymer coated microporous membranes capable of use as a battery separator
US4359510A (en) 1980-07-31 1982-11-16 Celanese Corporation Hydrophilic polymer coated microporous membranes capable of use as a battery separator
WO1995010344A1 (en) * 1993-10-14 1995-04-20 Sarasep, Inc. Beaded capillaries for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and chromatographic separations
JP3784566B2 (ja) 1999-03-17 2006-06-14 日東工器株式会社 小型ポンプ
JP3658321B2 (ja) 2000-12-28 2005-06-08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フローセンサ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6913844B2 (en) * 2001-06-29 2005-07-05 Porvair Corporation Method for humidifying reactant gases for use in a fuel cell
JP4042101B2 (ja) 2001-07-06 2008-02-06 ソニー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および燃料電池を用いた電力供給方法
JP3912249B2 (ja) 2002-09-30 2007-05-09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の運転方法および燃料電池を搭載した携帯機器
US7147955B2 (en) * 2003-01-31 2006-12-12 Societe Bic Fuel cartridge for fuel cells
JP2004276224A (ja) 2003-03-17 2004-10-07 Toyo Technol Inc 繊維を充填した電気浸透ポンプ
US7537024B2 (en) * 2003-07-29 2009-05-26 Societe Bic Fuel cartridge with connecting valve
US7172825B2 (en) * 2003-07-29 2007-02-06 Societe Bic Fuel cartridge with flexible liner containing insert
TWI225320B (en) 2003-09-29 2004-12-11 Antig Tech Co Lt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laminated integration-type fuel cell system and its fuel cell system
US7059582B2 (en) * 2003-12-01 2006-06-13 Societe Bic Fuel cell supply having fuel compatible materials
WO2005120696A1 (ja) * 2004-06-07 2005-12-22 Nano Fusion Technologies, Inc. 電気浸透流ポンプシステム及び電気浸透流ポンプ
FR2873324B1 (fr) * 2004-07-22 2006-10-27 Bic Sa Soc Unite d'alimentation en liquide pour instrument de projection de liquide et instrument de projection de liquide comprenant une telle alimentation en liquide
JP4593507B2 (ja) 2005-03-30 2010-12-08 ナノフュージョン株式会社 電気浸透流ポンプ及び液体供給装置
JP5404035B2 (ja) * 2005-06-13 2014-01-29 ソシエテ ビック 水素発生カートリッジ用の燃料
JPWO2006134975A1 (ja) * 2005-06-17 2009-01-08 株式会社東芝 燃料電池用燃料、燃料電池用燃料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燃料電池
KR100757273B1 (ko) * 2006-03-27 2007-09-10 (주)오선텍 자가 능동형 수소 카트리지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69130A (zh) * 2010-08-16 2011-02-09 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电渗泵的燃料电池内部水管理装置
CN101969130B (zh) * 2010-08-16 2013-04-24 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电渗泵的燃料电池内部水管理装置
CN103906923A (zh) * 2011-09-27 2014-07-02 株式会社菊池制作所 微型隔膜泵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0830026B1 (ko) 2008-05-15
JP2007294378A (ja) 2007-11-08
US20070231658A1 (en) 2007-10-04
JP4285518B2 (ja) 2009-06-24
CN100593876C (zh) 2010-03-10
KR20070097337A (ko) 2007-10-04
TW200814420A (en) 2008-03-16
TWI342085B (zh) 2011-05-11
US7906248B2 (en) 2011-03-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47251A (zh) 连接结构体、流路控制部、燃料电池型发电装置及电子设备
US8729805B2 (en) Plasma generator and discharge device and reactor using plasma generator
CN1659730B (zh) 控制燃料电池中气体传输
CN1212495C (zh) 加湿装置
JP2009164148A (ja) 燃料電池および電気機器
CN103835865A (zh) 渗透压发电方法、渗透压产生器以及渗透压发电装置
JP2003048701A (ja) 蒸発装置、改質装置及び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US7975992B2 (en) Humidity adjustment apparatus, power generation apparatus, electronic equipmen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hollow fiber membrane module
CN101047250A (zh) 燃料电池系统
CN1790793A (zh) 燃料电池用混合罐和燃料电池系统
CN101153618B (zh) 送液装置的连接构造体、燃料电池型发电装置及电子设备
TW200404381A (en) Hydrogen generating apparatus
CN100337360C (zh) 反应流体供给装置
CN1910782A (zh) 用于燃料电池的燃料盒和使用其的燃料电池
CN1691390A (zh) 燃料电池系统
CN1722503A (zh) 重整器和具有这种重整器的燃料电池系统
JP2005028309A (ja) 気液分離装置
CN101678942B (zh) 液体箱、用于液体箱的管状结构、燃料电池以及电子装置
CN1674341A (zh) 燃料电池系统和燃料供应装置
CN213612347U (zh) 一种点胶针头
CN1801515A (zh) 燃料电池系统的重整器、反应基板及反应基板的制造方法
JP2016534489A (ja) 燃料電池
JP2006004893A (ja) 燃料電池
CN1945889A (zh) 硅基平面型燃料电池组及其制作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310

Termination date: 20150328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