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45461A - 转向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45461A
CN101045461A CNA2007100906514A CN200710090651A CN101045461A CN 101045461 A CN101045461 A CN 101045461A CN A2007100906514 A CNA2007100906514 A CN A2007100906514A CN 200710090651 A CN200710090651 A CN 200710090651A CN 101045461 A CN101045461 A CN 1010454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cking retainer
rotation sensor
deep trouth
steering
slot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09065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46860C (zh
Inventor
中津慎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0454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454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46860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46860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08Changing the transfer ratio between the steering wheel and the steering gear by variable supply of energy, e.g. by using a superposition gea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19Gearing
    • Y10T74/19219Interchangeably lock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 Steering Control In Accordance With Driving Conditions (AREA)

Abstract

在转向装置中,差动锁止机构具有锁止保持器(60),多个槽部(65)形成在所述锁止保持器(60)的外周中,通过选择性地使啮合部分(66a)与所述槽部(65)啮合和分离,所述差动锁止机构选择性地允许和禁止在输入轴和输出轴之间产生转向量的差异。旋转传感器检测在锁止保持器(60)旋转一周的过程中锁止保持器(60)在旋转方向上的位置并多次地重复输出相同的传感器模式。使用当所述槽部(65)中的一个的侧部压靠所述啮合部分(66a)的侧部时由所述旋转传感器输出的所述传感器模式,可变传动比单元ECU检测所述多个槽部(65)中的哪个槽部(65)与所述啮合部分(66a)啮合。

Description

转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向装置,更具体而言,涉及其中车轮的转向角能够相对于转向盘的转向角而改变的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在近年来已经发展的技术中,可变传动比单元置于转向轴中,该单元能够改变表示车轮转向角相对于转向盘转向角的传动比。通过在输入轴和输出轴之间在旋转方向上产生转向量的差异,可变传动比单元改变传动比。当车辆设置有此种可变传动比单元时,设置差动锁止机构,该差动锁止机构选择性地允许和禁止在输出轴和输入轴之间产生转向量的差异,以能够进行更安全的转向操作。一种已知的差动锁止机构包括:锁止保持器,其外周上具有多个槽部;和啮合构件,其相对于槽部选择性地啮合和松开。应当注意,说明书中的术语“啮合”指啮合构件进入或位于槽部之一中的任何位置。类似地,说明书中的术语“松开”指啮合构件从槽部之一退出或者不再位于槽部之一中的任何位置。
为了在具有此种可变传动比单元的转向装置中实现适当的转向控制,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JP-A-2004-58894提出了一种车辆转向装置,其中当锁止臂插入凹部时的游隙角被设置为小于当输出不同的检测信号时马达的转角。此外,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JP-A-2004-123083提出了一种车辆转向装置,其设置有锁止保持器,所述锁止保持器与马达一起旋转并且其中多个第一凹部在周向上形成在外周上,更深的第二凹部形成在第一凹部中各个的一个端部处。
为了相对于转向盘的转向角而适当地改变车轮的转向角,必须要知道当松开差动锁止时输入轴和输出轴之间在旋转方向上的位置关系。但是,在上述的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JP-A-2004-58894中,没有提及例如用于检测在点火开关打开时锁止臂与锁止保持器的哪个槽部啮合的技术。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JP-A-2004-58894中,可能从旋转传感器输出与表示锁止臂和另一个槽部(而不是实际与锁止臂啮合的槽部)啮合的检测信号相同的检测信号。除非已知锁止保持器的哪个槽部与锁止臂啮合,否则很难知道输入轴和输出轴之间在旋转方向上的位置关系。此外,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JP-A-2004-123083的确描述了通过检测槽部的宽度来检测与锁止臂啮合的槽部的技术。但是,这需要锁止保持器中形成的所有槽部的宽度全都不相同,由此用于该检测的操作也变得复杂。
发明内容
于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相对于转向盘的转向角来适当地改变车轮转向角的转向装置。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种转向装置,该转向装置具有差异产生机构,其产生在连接至转向盘的输入轴和连接至使车轮转向的转向单元的输出轴之间在旋转方向上的转向量的差异;以及锁止保持器,多个槽部形成在所述锁止保持器的外周中。该转向装置还设置有差动锁止机构,通过选择性地使啮合构件与所述槽部啮合和松开,所述差动锁止机构选择性地允许和禁止产生在所述输入轴和所述输出轴之间的转向量的差异;旋转传感器,其输出表示所述锁止保持器在旋转方向上的位置的检测信号;和锁止位置检测部分,其使用当所述槽部中的一个的侧部压靠所述啮合构件的侧部时从所述旋转传感器输出的所述检测信号,来检测所述啮合构件与所述多个槽部中的哪个槽部啮合。根据此方面,根据其中锁止保持器的槽部的侧部压靠啮合构件的侧部的简单控制,可以检测到啮合构件与多个槽部中的哪个槽部啮合。
所述多个槽部还可以形成为使得当一个槽部的所述侧部压靠所述啮合构件的所述侧部时由所述旋转传感器输出的检测信号不同于当另一个槽部的所述侧部压靠所述啮合构件的所述侧部时由所述旋转传感器输出的检测信号。根据此结构,根据其中多个槽部的侧部形成在使得输出不同检测信号的位置中的简单结构,可以检测到啮合构件与多个槽部中的哪个槽部啮合。
所述多个槽部可以在周向上具有大致相同的长度,并以等间距形成在所述锁止保持器的外周中。在所述锁止保持器旋转一周的过程中,所述旋转传感器可以基本上多次输出大致相同的检测信号。并且,当形成在所述锁止保持器中的所述槽部的数量被表示为N1且在所述锁止保持器旋转一周的过程中所述旋转传感器输出大致相同检测信号的次数被表示为N2时,N1和N2可以被设定为使得N1小于N2且N1既不是N2的质因子又不是N2的质因子的倍数。根据此结构,当一个槽部的侧部压靠啮合构件的侧部时与当另一个槽部的侧部压靠啮合构件的侧部时相比,旋转传感器输出不同的检测信号。结果,可以容易地检测啮合构件与哪个槽部啮合。
当所述啮合构件与所述多个槽部中的一个槽部啮合时,根据所述锁止保持器在所述锁止保持器的可旋转范围内的旋转位置,所述旋转传感器还可以输出不同的检测信号。根据此结构,当啮合构件与槽部啮合时,可以抑制在锁止保持器的旋转方向上的啮合位置不同时输出相同的检测信号。因此,即使例如在点火开关打开时通过差动锁止机构禁止转向量差异的产生的情况下,也可以容易地确定输入轴和输出轴之间在旋转方向上的相对位置。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涉及一种转向装置,其包括:差异产生机构,其产生在连接至转向盘的输入轴和连接至使车轮转向的转向单元的输出轴之间在旋转方向上的转向量的差异;差动锁止机构,其具有锁止保持器,在所述锁止保持器中,多个浅槽部形成为从所述锁止保持器的外周凹入且多个深槽部形成为从所述锁止保持器的外周凹入,所述深槽部比所述浅槽部深,所述深槽部中的每个与所述浅槽部中的每个相邻地形成,所述深槽部中的每个位于所述浅槽部中的每个在周向上的相同侧上,通过选择性地使啮合构件与所述浅槽部或所述深槽部啮合和分离,所述差动锁止机构选择性地允许和禁止产生在所述输入轴和所述输出轴之间的转向量的差异;旋转传感器,其输出表示所述锁止保持器在旋转方向上的位置的检测信号;和锁止位置检测部分,其使用当所述啮合构件与所述深槽部中的一个啮合时从所述旋转传感器输出的所述检测信号,来检测所述啮合构件与所述多个深槽部中的哪个深槽部啮合。
在啮合构件与深槽部中的一个啮合时,通过使得多个深槽部中的各个深槽部在周向上的宽度不同并且检测锁止保持器的转角,可以检测到啮合构件与多个深槽部中的哪个深槽部啮合。但是,当以此方式检测锁止位置时,需要通过首先使深槽部的一个侧面压靠啮合构件的一个侧面,然后使深槽部的另一个侧面压靠啮合构件的另一个侧面来检测深槽部的宽度。当以此方式操作锁止保持器时,该操作可以传递至转向盘并且由此可能影响使用者操作转向盘的感受。另一方面,本发明的此方面使得可以通过简单地使啮合构件与深槽部之一啮合来检测啮合构件与哪个深槽部啮合。结果,可以检测锁止位置,同时减小对使用者感受的影响。
在此方面,所述多个深槽部可以形成为使得当所述啮合构件与一个深槽部啮合时时由所述旋转传感器输出的检测信号不同于当所述啮合构件与另一个深槽部啮合时由所述旋转传感器输出的检测信号。根据此结构,可以使用检测信号清晰地检测到啮合构件与哪个深槽部啮合。
所述多个深槽部在周向上可以具有大致相同的长度,并以等间距形成在所述锁止保持器的外周中。此外,在所述锁止保持器旋转一周的过程中,所述旋转传感器可以基本上多次输出大致相同的检测信号。此外,当形成在所述锁止保持器中的所述深槽部的数量被表示为N1且在所述锁止保持器旋转一周的过程中所述旋转传感器输出大致相同检测信号的次数被表示为N2时,N1和N2可以被设定为使得N1小于N2,且N1既不是N2的质因子又不是N2的质因子的倍数。根据此结构,当啮合构件与一个深槽部啮合时与当啮合构件与另一个深槽部啮合时相比,旋转传感器输出不同的检测信号。结果,可以容易地检测啮合构件与哪个深槽部啮合。
当所述啮合构件与所述多个浅槽部中的一个浅槽部啮合时,根据所述锁止保持器在所述锁止保持器的可旋转范围内的旋转位置,所述旋转传感器可以输出不同的检测信号。根据此结构,当啮合构件与槽部啮合时,可以避免在锁止保持器的旋转方向上的啮合位置不同时输出相同的检测信号。因此,即使例如在点火开关打开时通过差动锁止机构禁止了转向量差异的产生,也可以容易地确定输入轴和输出轴之间在旋转方向上的相对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转向装置,可以相对于转向盘的转向角,适当地改变车轮的转向角。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附图对优选实施例的以下描述,本发明的前述和其它目标、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清楚,其中类似标号用于表示类似元件,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实施例的转向系统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实施例的转向系统沿着图1的线II-II所取的剖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实施例的转向系统沿着图1的线III-III所取的剖视图;
图4的图表示来自第一、第二和第三磁性传感器的输出与由旋转传感器输出的传感器模式之间的关系;
图5的视图图示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实施例的锁止保持器在旋转方向上的位置与从旋转传感器输出的传感器模式之间的关系;
图6的视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示例实施例的与锁止保持器的浅槽部啮合的啮合部分的一个示例;
图7的视图示出根据第二示例实施例的与锁止保持器的深槽部啮合的啮合部分的一个示例;
图8的视图图示根据本发明第三示例实施例的锁止保持器在旋转方向上的位置与从旋转传感器输出的传感器模式之间的关系;
图9的视图图示根据本发明第四示例实施例的锁止保持器在旋转方向上的位置与从旋转传感器输出的传感器模式之间的关系;并且
图10的视图图示了当锁止保持器中的槽部数量被表示为N1并且在锁止保持器旋转一周的过程中旋转传感器输出相同信号的次数被表示为N2时,N1和N2之间的关系,以容易地确定啮合部分与哪个槽部啮合。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的描述和附图中,将以示例实施例的方式来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
(第一示例实施例)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实施例的转向系统10的整体结构图。该图示出相对于车辆从上往下观察时的转向系统10。转向系统10包括转向装置80和转向单元40。
转向装置80包括转向盘12、转向轴、点火传感器30、转向角传感器18和可变传动比单元20。转向轴由布置在相同轴线上的输入轴14和输出轴16形成。
转向盘12设置在车厢中并由驾驶员旋转操作。输入轴14在一端处连接至转向盘12,使得其与转向盘12一起旋转。
转向角传感器18设置在输入轴14上并检测转向盘12的转向角和转向方向。转向角传感器18连接至可变传动比单元ECU(ECU:电子控制单元)100。转向角传感器18输出检测结果(也就是表示其的信号)至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
点火传感器30检测使用者对点火开关的打开和关闭操作。点火传感器30还连接至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并输出检测结果(也就是表示其的信号)至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
可变传动比单元20包括差异产生机构26、马达24和差动锁止机构22。可变传动比单元20在一端处连接至输入轴14,并在另一端处连接至输出轴16。差异产生机构26包括波发生器、柔轮(flexspline)、从动齿轮、定子齿轮,它们都未示出。
波发生器由插塞和柔性轴承形成,它们都未示出。插塞的外周形成为椭圆板的形状。该椭圆插塞的中心固定至马达24的转轴,马达24驱动插塞。波轴承设置在插塞的外周上。从动齿轮和定子齿轮形成为内齿,它们具有相同的节圆但是齿数不同。定子齿轮连接至输入轴14使其与输入轴14一起旋转。从动齿轮连接至输出轴16使其与输出轴16一起旋转。从动齿轮和定子齿轮彼此相邻地设置在相同的轴线上。
柔轮由柔性材料形成为圆筒形状并具有齿轮部分,该齿轮部分的外周上具有外齿。柔轮布置在从动齿轮和定子齿轮内侧。波发生器布置在圆筒形柔轮内侧。将波发生器布置在柔轮中使得柔轮的一部分弯曲并与从动齿轮和定子齿轮的一部分啮合。当在此状态下通过马达24来驱动波发生器时,柔轮的齿轮与定子齿轮和从动齿轮啮合的位置在周向上移动。因为如上所述,定子齿轮和从动齿轮具有不同的齿数,所以在输入轴14和输出轴16之间在旋转方向上产生转向量的差异。以此方式,可变传动比单元20改变了传动比,该传动比表示前轮54的转向角相对于转向盘12的转向角的比例。
输出轴16的另一端经由万向节34连接至连接轴28的一端。小齿轮(未示出)设置在连接轴28的另一端上。
转向单元40包括齿轮箱44、转向轴46、连杆48和转向节臂50。齿轮箱44通常是圆筒形状并布置为使得其轴向平行于车辆的左右方向。转向轴46插入穿过齿轮箱44的内部并布置为使得两端从齿轮箱44突出。齿条设置在转向轴46上。连接轴28的小齿轮和转向轴46的齿条在齿轮箱44内彼此啮合,形成齿条-小齿轮机构42。齿条-小齿轮机构42将转向盘12的旋转运动转换为在转向轴46轴向上的线性运动。
一个连杆48的一端连接至转向轴46的一个端部,另一个连杆48的一端连接至转向轴46的另一个端部。每个连杆48的另一端连接至对应的转向节臂50,转向节臂50支撑对应的前轮54。转向节臂50安装在车辆上以能够绕转向节主销52枢转。当转向轴46在轴向上移动时,转向节臂50经由连杆48枢转,使得前轮54转向。
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使用来自转向角传感器18的检测结果和来自车轮速度传感器(未示出)的检测结果来计算目标传动比。然后,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控制供应至马达24的功率以产生实现目标传动比所需的差异。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通过以此方式控制可变传动比单元20来实现适当的转向控制。
图2是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实施例的转向系统10沿图1中的线II-II所取的剖视图。差动锁止机构22包括螺线管64、锁止臂66和锁止保持器60。
锁止保持器60是圆筒形状并宽松地插入马达24的马达轴62中,并固定至马达轴62。锁止保持器60还可以用作转矩限制器,其在施加比预定值小的转矩时与马达轴62一起旋转,并在施加预定值或更大的转矩时能够相对于马达轴62旋转。结果,考虑到大量的转矩可能施加至锁止保持器60,可以防止锁止保持器60和锁止臂66的尺寸增大。
在径向上向外突出的多个齿部60a形成在锁止保持器60的外周上,在径向上向内形成的槽部位于这些多个齿部60a之间。锁止臂66弯曲形成为弧形,并布置为部分地环绕锁止保持器60。大致朝向锁止保持器60的中心突出的啮合部分66a形成在锁止臂66的一端上。
锁止臂66在其大致中心处由枢轴68可枢转地支撑。枢轴68固定至差动锁止机构22的壳体。锁止臂66的另一端连接至螺线管64。螺线管64连接至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通过控制向螺线管64供应的功率来控制螺线管64的工作。
当螺线管64正在工作时,啮合部分66a从锁止保持器60的槽部松开。此时,锁止保持器60解锁,使得马达轴62的旋转不会受到啮合部分66a的限制。差动锁止机构22的壳体连接至输入轴14,使其与输入轴14一起旋转。由马达24驱动的差异产生机构26的从动齿轮连接至输出轴16。因此,当松开由差动锁止机构22进行的锁止时,可变传动比单元20可以改变传动比。
当螺线管64停止工作时,螺线管64内的螺线管轴通过弹簧(未示出)的驱动力而返回,使得其突出并且锁止臂66绕枢轴68枢转。结果,啮合部分66a与锁止保持器60的槽部啮合。当啮合部分66a与锁止保持器60的槽部啮合时,锁止保持器60的转角被限制为介于槽部在周向上的宽度减去啮合部分66a在周向上的宽度之间的转角,即所谓的游隙量。当锁止保持器60被差动锁止机构22以此方式锁止时,由差异产生机构26产生的转向量差异被限制,并且可变传动比单元20的传动比基本恒定。因此,锁止臂66用作啮合构件,其通过与锁止保持器60的槽部的啮合而将锁止保持器60锁止以抵抗其旋转(即禁止锁止保持器60旋转)。
图3是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实施例的转向系统10沿图1中的线III-III所取的剖视图。马达24包括转子70和定子(未示出)。定子形成为由线圈缠绕的环并固定至马达24的壳体以环绕转子70,定子与转子70之间具有间隙。转子70形成为圆筒形状并且马达轴62插入穿过转子70并固定至转子70,使得转子70与马达轴61一起旋转。转子70具有永磁体,永磁体设置为使得在周向上具有大致相同宽度的S极70a和N极70b在周向上交替布置为四组。
旋转传感器72设置为靠近转子70的外周。旋转传感器72固定至马达24的壳体。旋转传感器72包括第一磁性传感器72a、第二磁性传感器72b和第三磁性传感器72c。第一磁性传感器72a、第二磁性传感器72b和第三磁性传感器72c在周向上布置,每个传感器相对于相邻的传感器绕马达轴62的旋转中心15度的角度。第一磁性传感器72a、第二磁性传感器72b和第三磁性传感器72c每个在靠近S极70a时输出高电压值,在靠近N极70b时输出低电压值。旋转传感器72可以是输出模拟信号的分解器等。
图4的图表示来自第一、第二和第三磁性传感器72a、72b和72c的输出与由旋转传感器72输出的传感器模式之间的关系。在附图中,II表示输出的电压值为高,L表示输出的电压值为低。
当S极70a在马达轴62的旋转中心的方向上与第一磁性传感器72a、第二磁性传感器72b和第三磁性传感器72c相对时,所有的磁性传感器72a至72c靠近S极70a,使得从三个传感器都输出高电压值。此时,旋转传感器72输出传感器模式“1”作为检测信号。
当转子70在图3中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并且N极70b到达第一磁性传感器72a时,第一磁性传感器72a输出低电压值,第二和第三磁性传感器72b和72c输出高电压值。此时,旋转传感器72输出传感器模式“2”,如图4所示。
当转子70在图3中进一步逆时针旋转15度时,N极70b靠近第一磁性传感器72a和第二磁性传感器72b。此时,第一磁性传感器72a和第二磁性传感器72b输出低电压值,而第三磁性传感器72c输出高电压值。此时,旋转传感器72输出传感器模式“3”,如图4所示。
以此方式,在转子70转过90度的过程中,每转动15度,旋转传感器72从六种模式中输出不同的传感器模式。转子70和锁止保持器60固定至马达轴62并由此与其一起旋转,使得在锁止保持器60旋转一周的过程中,旋转传感器72多次(在第一示例实施例中是四次)地重复输出六种传感器模式。
图5的视图图示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实施例的锁止保持器60在旋转方向上的位置与从旋转传感器72输出的传感器模式之间的关系。锁止保持器60的外周上具有三个齿部60a。因此,第一槽部65a、第二槽部65b和第三槽部65c(以下,根据需要总称为“槽部65”)形成于相邻的齿部60a之间。在附图中,锁止保持器60上标注的数字一至六是啮合部分66a在圆周方向上的中心线位于其上方的数字,并表示由旋转传感器72输出的数字。因此,例如,图5所示的状态是旋转传感器72输出传感器模式“3”的一种状态。
当啮合部分66a与第一槽部65a啮合使得第一槽部65a的左侧部分接触啮合部分66a的左侧部分时,啮合部分66a在圆周方向上的中心线位于数字“2”的范围内,使得旋转传感器72输出传感器模式“2”。随着锁止保持器60从该位置逆时针旋转,锁止保持器60每次转过15度时,旋转传感器72依次输出不同的传感器模式,也就是3、4、5、6。当第一槽部65a的右侧部分压靠啮合部分66a的右侧部分时,旋转传感器72输出传感器模式“1”。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表示当从锁止保持器60的中心观察圆周方向时的左-右关系。在以下的描述中这也是一样的。
当啮合部分66a与第二槽部65b啮合使得第二槽部65b的左侧部分接触啮合部分66a的左侧部分时,啮合部分66a在圆周方向上的中心线位于数字“4”的范围内,使得旋转传感器72输出传感器模式“4”。随着锁止保持器60从该位置逆时针旋转,锁止保持器60每次转过15度时,旋转传感器72依次输出不同的传感器模式,也就是5、6、1、2。当第二槽部65b的右侧部分压靠啮合部分66a的右侧部分时,旋转传感器72输出传感器模式“3”。
当啮合部分66a与第三槽部65c啮合使得第三槽部65c的左侧部分接触啮合部分66a的左侧部分时,啮合部分66a在圆周方向上的中心线位于数字“6”的范围内,使得旋转传感器72输出传感器模式“6”。随着锁止保持器60从该位置逆时针旋转,锁止保持器60每次转过15度时,旋转传感器72依次输出不同的传感器模式,也就是1、2、3、4。当第三槽部65c的右侧部分压靠啮合部分66a的右侧部分时,旋转传感器72输出传感器模式“5”。
在现有技术中,设置在可变传动比单元中的旋转传感器通常检测马达转子的旋转位置。但是,转子可以具有多组S极和N极,在这种情况下,在转子旋转一周的过程中多次输出相同的检测信号。例如,不论三个槽部(也就是第一槽部、第二槽部和第三槽部)中的哪个与啮合部分啮合,传感器模式“3”是旋转传感器都可以输出的检测信号。因此,即使从旋转传感器输入传感器模式“3”,可变传动比ECU也不能区分啮合部分与哪个槽部啮合。结果,不能准确地了解锁止保持器在旋转方向上的位置,由此,不能了解输入轴和输出轴在旋转方向上的相对位置。
此外,当点火开关关闭时,很难用可变传动比ECU继续监测马达轴在旋转方向上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当点火开关再次打开时,可变传动比单元ECU很难仅使用从旋转传感器输入的传感器模式来判定啮合部分与哪个槽部啮合。
因此,在此示例实施例中,槽部65在圆周方向上具有相等的长度并等间距地形成在锁止保持器60的外周上。此外,如上所述,当锁止保持器60旋转一周的过程中旋转传感器72多次地重复输出相同的检测信号时,形成在锁止保持器60中的槽部数量被表示为N1,在锁止保持器60旋转一周的过程中旋转传感器72输出相同检测信号的次数被表示为N2。N1和N2被设定为满足如下条件:N1小于N2并且N1既不是N2的质因子又不是N2的质因子的倍数。在此示例实施例中,N1等于3而N2等于4,因此满足此条件。以此方式设定N1和N2使得当每个槽部65的一个端部压靠啮合部分66a的侧部时,由旋转传感器72输出的检测信号对每个槽部都不相同。
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使用从点火开关30输入的检测信号来判定使用者是否已经操作点火开关。当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判定已经关闭点火开关时,其停止螺线管64的工作,由此使啮合部分66a与槽部65啮合。接着,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经由驱动电路供应电流至马达24以使马达24工作,由此在附图中的逆时针方向上旋转锁止保持器60,使得槽部65的右侧部分碰到啮合部分66a的右侧部分。此时,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在用于驱动马达24的电流值的占空比已经变为预定值或更大时判定啮合部分66a的侧部已经碰到槽部65的右侧表面。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将马达24的旋转计数储存在设置于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中的E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未示出)中。
之后,当判定已经打开点火开关时,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检测从旋转传感器72输出的传感器模式。通过参考检测到的传感器模式和储存在EEPROM中的旋转计数,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识别马达24的旋转位置。
更具体而言,当传感器模式为“1”时,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判定啮合部分66a与第一槽部65a啮合。当传感器模式为“3”时,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判定啮合部分66a与第二槽部65b啮合。当传感器模式为“5”时,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判定啮合部分66a与第三槽部65c啮合。
以此方式,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使用当形成在锁止保持器60中的槽部的侧部压靠啮合部分66a的侧部时从旋转传感器72输出的检测信号来检测啮合部分66a与多个槽部中的哪个槽部啮合。因此,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用作锁止位置检测部分,其检测啮合构件与多个槽部中的哪个槽部啮合。结果,可以使用简单的控制来检测啮合构件与多个槽部中的哪个槽部啮合。
转向系统10在出厂时调整为使得当车辆处于径直向前行进的状态时(也就是车辆N点),转向盘12位于表示径直向前的旋转位置(即转向N点)。以此方式,在车辆N点或转向N点处马达24的旋转位置被表示为致动器N点。此时来自旋转传感器72的检测结果被预先储存在EEPROM中。因此,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参考储存在EEPROM中表示致动器N点的数据并使用该数据作为基准来上下计算马达24的旋转。
当点火开关打开时,根据从旋转传感器72输入的传感器模式,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一直监测马达轴62的旋转位置。因此,当点火开关打开时,在槽部的侧部没有压靠啮合部分66a的侧部的情况下,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能够判定啮合部分66a与哪个槽部啮合。此外,即使在监测过程中忽略了马达24的电角,只要没有忽略360度或更多的机械角,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仍然能够容易地再次识别马达24的旋转位置。此外,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也能够容易地确认马达24的电角没有被忽略。
这里,每个槽部65的侧部形成在如下的位置中,该位置使得当啮合部分66a啮合时,根据锁止保持器60在锁止保持器60的可旋转范围内的转角,旋转传感器72输出不同的检测信号。通过以此方式形成槽部65,例如,当啮合部分66a与第一槽部65a啮合并且从旋转传感器72输出传感器模式“3”时,在马达轴62的旋转方向上仅有一个对应的位置。因此,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不仅能够识别啮合部分66a所啮合的槽部65啮合,而且能够使用从旋转传感器72输入的传感器模式来正确地断定输入轴14和输出轴16在旋转方向上的相对位置。
一旦确定了输入轴14和输出轴16在旋转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进行控制以供应功率至螺线管64并使啮合部分66a从槽部65分离,由此通过可变传动比单元20使得传动比被改变。
(第二实施例)
图6的视图示出根据第二示例实施例与锁止保持器的浅槽部啮合的啮合部分66a的一个示例。除了代替锁止保持器60设置了锁止保持器74之外,根据第二示例实施例的转向系统10的结构与根据第一示例实施例的转向系统10的结构相同。如上所述,锁止保持器74上标注的数字一至六是啮合部分66a在圆周方向上的中心线定位处的数字,并表示由旋转传感器72输出的数字。因此,例如,图6所示的状态是其中旋转传感器72输出传感器模式“3”的状态。
三个齿部74a设置在锁止保持器74的外周上。在锁止保持器74中,第一浅槽部75a、第二浅槽部75b和第三浅槽部75c(以下,根据需要总称为“浅槽部75”)形成为在相邻的齿部74a之间从锁止保持器74的外周凹入。
当啮合部分66a与第一浅槽部75a啮合时,旋转传感器72输出传感器模式3、4、5、6和1中的一种传感器模式。当啮合部分66a与第二浅槽部75b啮合时,旋转传感器72输出传感器模式5、6、1、2和3中的一种传感器模式。当啮合部分66a与第三浅槽部75c啮合时,旋转传感器72输出传感器模式1至5中的一种传感器模式。
比浅槽部75深并从外周凹入的第一深槽部76a、第二深槽部76b和第三深槽部76c(以下,根据需要总称为“深槽部76”)相邻地形成于各个浅槽部75中的每个上,并形成在浅槽部75中的每个的顺时针方向侧上。当啮合部分66a与第一深槽部76a啮合时,输出传感器模式“2”。类似地,当啮合部分66a与第二深槽部76b啮合时,输出传感器模式“4”,当啮合部分66a与第三深槽部76c啮合时,输出传感器模式“6”。
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使用从点火传感器30输入的检测信号来判定使用者是否已经操作点火开关。当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判定已经关闭点火开关时,其停止螺线管64的工作并使啮合部分66a与浅槽部75中的一个啮合。然后,通过经由驱动电路供应电流至马达24并使马达24工作,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使锁止保持器76在使啮合部分66a从浅槽部75向相邻的深槽部76移动的方向上(也就是图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
深槽部76形成为靠近浅槽部75的右侧部分,并且啮合部分66a被螺线管64径向向内推。因此,即使当啮合部分66a未与深槽部76啮合时,随着锁止保持器60逆时针旋转,啮合部分66a也如图7所示与深槽部76啮合。当判定点火开关打开时,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在啮合部分66a与深槽部76啮合时读取从旋转传感器72输出的传感器模式。
所有的三个深槽部76在圆周方向上具有相同的长度并以等间距形成在锁止保持器74的外周上。此外,如上所述,在锁止保持器74旋转一周的过程中,旋转传感器72多次地重复输出相同的检测信号。当形成在锁止保持器74中的深槽部的数量被表示为N1,并且在锁止保持器74旋转一周的过程中旋转传感器72输出相同检测信号的次数被表示为N2时,N1和N2被设定为使得N1小于N2并且N1既不是N2的质因子也不是N2的质因子的倍数。在此第二示例实施例中,N1等于3,N2等于4,因此满足这些条件。以此方式设定N1和N2使得当啮合部分66a与深槽部76啮合时,由旋转传感器72输出的检测信号对各个槽部都不相同。因此,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能够通过从旋转传感器72获得的传感器模式来容易地检测啮合部分66a所啮合的深槽部76。
在此第二示例实施例中,当啮合部分66a与第一深槽部76a啮合时,旋转传感器72输出传感器模式“2”。当啮合部分66a与第二深槽部76b啮合时,旋转传感器72输出传感器模式“4”。当啮合部分66a与第三深槽部76c啮合时,旋转传感器72输出传感器模式“6”。
在啮合部分66a与深槽部76中的一个啮合之后,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使锁止保持器74逆时针旋转,这使得深槽部76的一个侧部压靠啮合部分66a的一个侧部。当即使马达24被驱动,从旋转传感器72输入的传感器模式也没有改变时,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判定啮合部分66a与深槽部76中的一个啮合。
当深槽部76的一个侧部压靠啮合部分66a的一个侧部时,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从旋转传感器72获取输出的传感器模式。然后,使用获得的传感器模式,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检测啮合部分66a所啮合的深槽部76。更具体而言,如果从旋转传感器72输入的传感器模式为2,则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判定啮合部分66a与第一深槽部76a啮合。如果从旋转传感器72输入的传感器模式为4,则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判定啮合部分66a与第二深槽部76b啮合。如果从旋转传感器72输入的传感器模式为6,则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判定啮合部分66a与第三深槽部76c啮合。
这里,每个浅槽部75的侧部形成在如下的位置中,该位置使得在啮合部分66a啮合时,旋转传感器72根据锁止保持器74在锁止保持器74的可旋转范围内的旋转位置来输出不同的检测信号,与第一示例实施例中一样。因此,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不仅能够检测啮合部分66a与哪个深槽部76啮合,而且还能够使用从旋转传感器72输入的传感器模式来确定输入轴14和输出轴16在旋转方向上的相对位置。
一旦确定了输入轴14和输出轴16在旋转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供应功率至螺线管64以使啮合部分66a从深槽部76松开,由此通过可变传动比单元20使得传动比被改变。
(第三示例实施例)
图8的视图示出根据第三示例实施例的锁止保持器82在旋转方向上的位置与从旋转传感器72输出的传感器模式之间的关系。除了代替锁止保持器60设置了锁止保持器82之外,根据第三示例实施例的转向系统10的结构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转向系统10的结构相同。如上所述,锁止保持器82上标注的数字一至六是啮合部分66a在圆周方向上的中心线定位处的数字,并表示由旋转传感器72输出的数字。因此,例如,图8所示的状态是其中旋转传感器72输出传感器模式“3”的状态。
在圆周方向上具有相同长度的槽部84等间距地形成在锁止保持器82的外周中。此外,如上所述,在锁止保持器82旋转一周的过程中,旋转传感器72多次地重复输出相同的检测信号。当形成在锁止保持器82中的深槽部的数量被表示为N1,并且在锁止保持器82旋转一周的过程中旋转传感器72输出相同检测信号的次数被表示为N2时,N1和N2被设定为使得N1小于N2并且N1既不是N2的质因子也不是N2的质因子的倍数。在此第三示例实施例中,N1等于5,N2等于6,因此满足这些条件。以此方式设定N1和N2导致当一个槽部84的一个端部压靠啮合部分66a的侧部时与当另一个槽部84的一个端部压靠啮合部分66a的侧部时相比,旋转传感器72输出不同的检测信号。
在此第三示例实施例中,当啮合部分66a与第一槽部84a啮合时,第一槽部84a的右侧部分压靠啮合部分66a的右侧部分,使得旋转传感器72输出传感器模式1。当啮合部分66a与第二槽部84b啮合时,通过第二槽部84b的右侧部分压靠啮合部分66a的右侧部分,旋转传感器72输出传感器模式“2”。当啮合部分66a与第三槽部84c啮合时,通过第三槽部84c的右侧部分压靠啮合部分66a的右侧部分,旋转传感器72输出传感器模式“4”。当啮合部分66a与第四槽部84d啮合时,通过第四槽部84d的右侧部分压靠啮合部分66a的右侧部分,旋转传感器72输出传感器模式“5”。当啮合部分66a与第五槽部84e啮合时,通过第五槽部84e的右侧部分压靠啮合部分66a的右侧部分,旋转传感器72输出传感器模式“6”。
当点火开关关闭时,在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已经使啮合部分66a与槽部84中的一个啮合之后,其接着使马达24工作以使锁止保持器82在图中的逆时针方向上旋转,类似于第一示例实施例。然后,当点火开关打开时,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使用储存在EEPROM中马达24的旋转计数和从旋转传感器72输出的传感器模式来识别马达24的旋转位置,也类似于第一示例实施例。
当判定点火开关已经打开时,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参考从旋转传感器72输出的传感器模式。如果传感器模式为“1”,则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判定啮合部分66a与第一槽部84a啮合。类似地,如果传感器模式为“2”,则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判定啮合部分66a与第二槽部84b啮合。如果传感器模式为“4”,则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判定啮合部分66a与第三槽部84c啮合。如果传感器模式为“5”,则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判定啮合部分66a与第四槽部84d啮合。如果传感器模式为“6”,则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判定啮合部分66a与第五槽部84e啮合。
以此方式,也在第三示例实施例中,当一个槽部84的侧部压靠啮合部分66a的侧部时与当另一个槽部84的侧部压靠啮合部分66a的侧部时相比,旋转传感器72输出不同的检测信号。当点火开关打开时,在不使槽部的侧部压靠啮合部分66a的侧部的情况下,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能够判定啮合部分66a与哪个槽部啮合,与第一示例实施例类似。
(第四示例实施例)
图9的视图示出根据第四示例实施例的锁止保持器90在旋转方向上的位置与从旋转传感器72输出的传感器模式之间的关系。除了代替锁止保持器60设置了锁止保持器90之外,根据第四示例实施例的转向系统10的结构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转向系统10的结构相同。如上所述,锁止保持器90上标注的数字一至六是啮合部分66a在圆周方向上的中心线定位处的数字,并表示由旋转传感器72输出的数字。因此,例如,图9所示的状态是其中旋转传感器72输出传感器模式“3”的状态。
五个齿部90a形成在锁止保持器90的外周上。第一至第五浅槽部92a至92e(以下将根据需要总称为“浅槽部92”)形成为在锁止保持器90中的相邻齿部90a之间从锁止保持器90的外周凹入。
第一至第五深槽部94a至94e(以下将根据需要总称为“深槽部94”)形成得比浅槽部92深,且形成为在与各个浅槽部92的顺时针方向侧相邻的位置上从外周凹入。所有的槽部94在周向上具有相同的长度,并以等间距形成在锁止保持器90的外周中。此外,如上所述,在锁止保持器90旋转一周的过程中,旋转传感器72多次地重复输出相同的检测信号。当形成在锁止保持器90中的深槽部的数量被表示为N1,并且在锁止保持器90旋转一周的过程中旋转传感器72输出相同检测信号的次数被表示为N2时,N1和N2被设定为使得N1小于N2并且N1既不是N2的质因子也不是N2的质因子的倍数。在此第四示例实施例中,N1等于5而N2等于6,使得满足了这些条件。以此方式设定N1和N2使得当啮合部分66a与深槽部94啮合时,由旋转传感器72输出的检测信号对每个深槽部94都不相同。
在第四示例实施例中,当啮合部分66a与第一深槽部94a啮合时,旋转传感器72输出传感器模式“2”。当啮合部分66a与第二深槽部94b啮合时,旋转传感器72输出传感器模式“3”。当啮合部分66a与第三深槽部94c啮合时,旋转传感器72输出传感器模式“5”。当啮合部分66a与第四深槽部94d啮合时,旋转传感器72输出传感器模式“6”。当啮合部分66a与第五深槽部94e啮合时,旋转传感器72输出传感器模式“1”。因此,使用从旋转传感器72获得的传感器模式,可变传动比单元ECU100能够容易地检测到啮合部分66a与哪个深槽部94啮合。
当点火开关关闭时,在啮合部分66a与浅槽部92啮合之后,锁止保持器90在使得啮合部分66a从浅槽部92向相邻的深槽部94移动的方向上(也就是图中的逆时针方向上)移动,与第二示例实施例一样。此外,之后,当点火开关打开时,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使用从旋转传感器72输出的传感器模式和储存在EEPROM中的马达24的旋转计数来识别马达24的旋转位置,也与第二示例实施例中一样。由此,即使不在点火开关关闭时,啮合部分66a也可以与深槽部94啮合。当即使计数马达24被驱动,从旋转传感器72输入的传感器模式也没有改变时,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判定啮合部分66a与深槽部94中的一个啮合,与第二示例实施例一样。
当深槽部94的侧部压靠啮合部分66a的侧部时,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从旋转传感器72获取传感器模式。然后,使用获取的传感器模式,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检测啮合部分66a所啮合的深槽部94。更具体而言,如果从旋转传感器72输入的传感器模式为2,则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判定啮合部分66a与第一深槽部94a啮合。类似地,如果从旋转传感器72输入的传感器模式为3,则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判定啮合部分66a与第二深槽部94b啮合。如果从旋转传感器72输入的传感器模式为5,则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判定啮合部分66a与第三深槽部94c啮合。如果从旋转传感器72输入的传感器模式为6,则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判定啮合部分66a与第四深槽部94d啮合。如果从旋转传感器72输入的传感器模式为1,则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判定啮合部分66a与第五深槽部94e啮合。
以此方式,锁止保持器90形成为使得对于啮合部分66a所啮合的每个深槽部94,从旋转传感器72输出不同的传感器模式。因此,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能够使用从旋转传感器72获得的传感器模式来容易地检测啮合部分66a与哪个深槽部94啮合。
本发明不限于前述示例实施例。相反,其中前述示例实施例的各个元件适当组合的本发明的示例实施例也是有效的。此外,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技术,还可以对前述示例实施例进行诸如设计变化之类的各种修改。进行了这种修改的示例实施例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一些示例如下。
如在第一和第三示例实施例中,在圆周方向上具有相同长度的相同深槽部可以等间距地形成在锁止保持器的外周中。此外,在锁止保持器旋转一周的过程中,当旋转传感器多次地重复输出相同的检测信号时,形成在锁止保持器中的槽部的数量N1和在锁止保持器旋转一周的过程中旋转传感器输出相同检测信号的次数N2可以是除了第一示例实施例的组合(也就是N1=3,N2=4)或第三示例实施例的组合(也就是N1=5,N2=6)以外的组合。在这种情况下,N1和N2被设定为使得N1小于N2且N1既不是N2的质因子也不是N2的质因子的倍数。
图10示出此种N1和N2的组合。以此方式来设定N1和N2使得当一个槽部的侧部压靠啮合部分的侧部时与当另一个槽部的侧部压靠啮合部分的侧部时相比,能够通过旋转传感器输出不同的检测信号。结果,通过使槽部的侧部压靠啮合部分的侧部,可以容易地检测啮合部分与哪个槽部啮合。
如在第二和第四示例实施例中,在圆周方向上具有相同长度的相同深槽部可以等间距形成在锁止保持器的外周中。此外,当锁止保持器旋转一周的过程中,旋转传感器多次地重复输出相同的检测信号时,深槽部的数量N1和在锁止保持器旋转一周的过程中旋转传感器输出相同检测信号的次数N2可以是除第二示例实施例的组合(也就是N1=3,N2=4)或第四示例实施例的组合(也就是N1=5,N2=6)以外的组合。在这种情况下,N1和N2被设定为使得N1小于N2且N1既不是N2的质因子也不是N2的质因子的倍数。
图10也可以应用于此种N1和N2的组合。以此方式来设定N1和N2使得当啮合部分与一个深槽部啮合时与当啮合部分与另一个深槽部啮合时相比,从旋转传感器输出不同的检测信号。结果,通过使啮合部分与深槽部啮合,可以容易地检测啮合部分与哪个深槽部啮合。
代替波发生器、柔轮、从动齿轮和定子齿轮,差异产生机构26还可以包括行星齿轮组等。这种行星齿轮组也可以使得在输入轴14和输出轴16之间在旋转方向上产生转向量的差异。
在第一或第三示例实施例中,在啮合部分66a与槽部啮合之后,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还可以经由驱动电路供应电流至马达24并使马达24工作以在图5或图8中的顺时针方向上旋转锁止保持器。例如,具有第一示例实施例的锁止保持器60的转向系统10可以被描述为示例。当锁止保持器60停止旋转时,也就是当锁止保持器60的槽部的左侧部压靠啮合部分66a的左侧部时,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参考从旋转传感器72输出的传感器模式。当传感器模式为“2”时,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判定啮合部分66a与第一槽部65a啮合。当传感器模式为“4”时,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判定啮合部分66a与第二槽部65b啮合。当传感器模式为“6”时,可变传动比单元ECU 100判定啮合部分66a与第三槽部65c啮合。以此方式,当点火开关打开时,即使锁止保持器60在图5中顺时针旋转,也可以检测到啮合构件与形成在锁止保持器60的外周中的多个槽部中的哪一个槽部啮合。
在第二或第四示例实施例中,锁止保持器还可以形成为使得当啮合部分66a与深槽部啮合时,输出多种传感器模式中的任意一种。也在这种情况下,锁止保持器形成为使得当啮合部分66a与一个深槽部啮合时与当啮合部分66a与另一个深槽部啮合时相比,由旋转传感器72输出不同的传感器模式。
例如,具有第二示例实施例的锁止保持器74的转向系统10将被描述为示例。在此修改的示例中,第一深槽部76a被形成为使得当啮合部分66a与第一深槽部76a啮合时,输出传感器模式“1”或“2”。此外,第二深槽部76b被形成为使得当啮合部分66a与第二深槽部76b啮合时,输出传感器模式“3”或“4”。进一步,第三深槽部76c被形成为使得当啮合部分66a与第三深槽部76c啮合时,输出传感器模式“5”或“6”。由此,深槽部76的宽度可以被加宽,从而可以通过以较小的转角来旋转锁止保持器74,使得与浅槽部75啮合的啮合部分66a与深槽部76啮合。因此,可以最小化对使用者操作转向盘的感受的影响。

Claims (8)

1.一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差异产生机构(26),其产生在连接至转向盘(12)的输入轴(14)和连接至使车轮转向的转向单元(40)的输出轴(16)之间在旋转方向上的转向量的差异;
差动锁止机构,其具有锁止保持器(60),多个槽部(65)形成在所述锁止保持器(60)的外周中,通过选择性地使啮合构件(66a)与所述槽部(65)啮合和松开,所述差动锁止机构选择性地允许和禁止产生在所述输入轴(14)和所述输出轴(16)之间的所述转向量的差异;
旋转传感器(72),其输出表示所述锁止保持器(60)在旋转方向上的位置的检测信号;和
锁止位置检测部分,其使用当所述槽部(65)中的一个槽部的侧部压靠所述啮合构件(66a)的侧部时从所述旋转传感器(72)输出的所述检测信号,来检测所述啮合构件(66a)与所述多个槽部(65)中的哪个槽部(65)啮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所述多个槽部(65)形成为使得当一个槽部(65)的所述侧部压靠所述啮合构件(66a)的所述侧部时由所述旋转传感器(72)输出的检测信号不同于当另一个槽部(65)的所述侧部压靠所述啮合构件(66a)的所述侧部时由所述旋转传感器(72)输出的检测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所述多个槽部(65)在周向上具有大致相同的长度,并以等间距形成在所述锁止保持器(60)的外周中;在所述锁止保持器(60)旋转一周的过程中,所述旋转传感器(72)基本上多次输出大致相同的检测信号;并且当形成在所述锁止保持器(60)中的所述槽部(65)的数量被表示为N1且在所述锁止保持器(60)旋转一周的过程中所述旋转传感器(72)输出大致相同检测信号的次数被表示为N2时,N1和N2被设定为使得N1小于N2,且N1既不是N2的质因子又不是N2的质因子的倍数。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当所述啮合构件(66a)与所述多个槽部(65)中的一个槽部(65)啮合时,根据所述锁止保持器(60)在所述锁止保持器(60)的可旋转范围内的旋转位置,所述旋转传感器(72)输出不同的检测信号。
5.一种转向装置,包括:
差异产生机构,其产生在连接至转向盘的输入轴(14)和连接至使车轮转向的转向单元的输出轴(16)之间在旋转方向上的转向量的差异;
差动锁止机构,其具有锁止保持器(60),在所述锁止保持器(60)中,多个浅槽部(75)形成为从所述锁止保持器(60)的外周凹入且多个深槽部(76)形成为从所述锁止保持器(60)的外周凹入,所述深槽部(76)比所述浅槽部(75)深,所述深槽部(76)中的每个与所述浅槽部(75)中的每个相邻地形成,所述深槽部(76)中的每个位于所述浅槽部(75)中的每个在周向上的相同侧上,通过选择性地使啮合构件(66a)与所述浅槽部(75)或所述深槽部(76)啮合和松开,所述差动锁止机构选择性地允许和禁止产生在所述输入轴(14)和所述输出轴(16)之间的所述转向量的差异;
旋转传感器(72),其输出表示所述锁止保持器(60)在旋转方向上的位置的检测信号;和
锁止位置检测部分,其使用当所述啮合构件(66a)与所述深槽部(76)中的一个深槽部啮合时从所述旋转传感器(72)输出的所述检测信号,来检测所述啮合构件(66a)与所述多个深槽部(76)中的哪个深槽部(76)啮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所述多个深槽部(76)形成为使得当所述啮合构件(66a)与一个深槽部(76)啮合时由所述旋转传感器(72)输出的检测信号不同于当所述啮合构件(66a)与另一个深槽部(76)啮合时由所述旋转传感器(72)输出的检测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所述多个深槽部(76)在周向上具有大致相同的长度,并以等间距形成在所述锁止保持器(60)的外周中;在所述锁止保持器(60)旋转一周的过程中,所述旋转传感器(72)基本上多次输出大致相同的检测信号;并且当形成在所述锁止保持器中的所述深槽部(76)的数量被表示为N1且在所述锁止保持器(60)旋转一周的过程中所述旋转传感器输出大致相同检测信号的次数被表示为N2时,N1和N2被设定为使得N1小于N2,且N1既不是N2的质因子又不是N2的质因子的倍数。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当所述啮合构件(66a)与所述多个浅槽部(75)中的一个浅槽部(75)啮合时,根据所述锁止保持器(60)在所述锁止保持器(60)的可旋转范围内的旋转位置,所述旋转传感器(72)输出不同的检测信号。
CNB2007100906514A 2006-03-31 2007-03-30 转向装置 Active CN100546860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099907A JP4561677B2 (ja) 2006-03-31 2006-03-31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6099907 2006-03-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45461A true CN101045461A (zh) 2007-10-03
CN100546860C CN100546860C (zh) 2009-10-07

Family

ID=385136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7100906514A Active CN100546860C (zh) 2006-03-31 2007-03-30 转向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7681688B2 (zh)
JP (1) JP4561677B2 (zh)
CN (1) CN100546860C (zh)
DE (1) DE102007015494B4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73312A (zh) * 2010-10-13 2011-02-16 株洲易力达机电有限公司 Vtms随速变传动比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CN101903253B (zh) * 2007-12-14 2013-03-2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转向设备
CN105936293A (zh) * 2015-03-05 2016-09-14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用于机动车辆的包括锁止控件的转向系统,以及包括转向系统的机动车辆
CN110884561A (zh) * 2019-12-06 2020-03-17 星辉互动娱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玩具车的电子助力转向控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012985A1 (en) 1998-08-03 2003-01-16 Mcalister Roy E. Pressure energy conversion systems
US8281687B2 (en) * 2007-07-11 2012-10-09 Panasonic Corporation Rotation angle detection device
JP5948940B2 (ja) * 2012-02-20 2016-07-06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車両用操舵装置
US8838367B1 (en) * 2013-03-12 2014-09-16 Mcalister Technologies, Llc Rotational sensor and controller
US9255560B2 (en) 2013-03-15 2016-02-09 Mcalister Technologies, Llc Regenerative intensifier and associ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WO2014144581A1 (en) 2013-03-15 2014-09-18 Mcalister Technologies, Llc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associ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US10486645B2 (en) * 2015-11-20 2019-11-2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Lock for vehicle active front steering system
KR102575396B1 (ko) * 2018-06-21 2023-09-0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Sbw시스템의 조향각 제한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232074A (ja) * 1987-03-20 1988-09-28 Toyota Central Res & Dev Lab Inc 車両用操舵装置
US6164150A (en) * 1997-05-23 2000-12-26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steering apparatus
JP3800145B2 (ja) * 2002-07-30 2006-07-2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操舵装置
JP3758649B2 (ja) 2002-07-30 2006-03-2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操舵装置
JP2004232567A (ja) 2003-01-30 2004-08-19 Aisin Seiki Co Ltd エンジン冷却装置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03253B (zh) * 2007-12-14 2013-03-2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转向设备
CN101973312A (zh) * 2010-10-13 2011-02-16 株洲易力达机电有限公司 Vtms随速变传动比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CN101973312B (zh) * 2010-10-13 2012-11-07 株洲易力达机电有限公司 带有可变传动比电机系统vtms的随速变传动比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CN105936293A (zh) * 2015-03-05 2016-09-14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用于机动车辆的包括锁止控件的转向系统,以及包括转向系统的机动车辆
CN105936293B (zh) * 2015-03-05 2019-12-10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用于机动车辆的包括锁止控件的转向系统,以及包括转向系统的机动车辆
CN110884561A (zh) * 2019-12-06 2020-03-17 星辉互动娱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玩具车的电子助力转向控制方法
CN110884561B (zh) * 2019-12-06 2022-06-17 星辉互动娱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玩具车的电子助力转向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051944B2 (en) 2011-11-08
JP2007269267A (ja) 2007-10-18
DE102007015494A1 (de) 2007-10-11
DE102007015494B4 (de) 2017-11-23
US20100107791A1 (en) 2010-05-06
US20070228715A1 (en) 2007-10-04
JP4561677B2 (ja) 2010-10-13
US7681688B2 (en) 2010-03-23
CN100546860C (zh) 2009-10-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45461A (zh) 转向装置
CN105605213B (zh) 换挡装置
CN1270931C (zh) 车辆转向装置
CN1289911C (zh) 旋转检测器和采用它的防锁制动装置
CN1268515C (zh) 车辆转向控制装置及车辆转向控制方法
CN1052200C (zh) 人力辅助动力装置
CN101046234A (zh) 电动盘式制动器及其装配方法、电动盘式制动器用电动机/控制装置组件
US20100004823A1 (en) Vehicle steering control system
CN100346092C (zh) 传动设备驱动模式转换控制系统和方法
CN1274548C (zh) 车辆用转向装置
EP1686287A2 (en) Differential gear apparatus
JP2007170624A (ja) 伝達比可変装置および車両操舵装置
JP5214626B2 (ja) ステアリング角の絶対値を測定するための光学式ステアリング角センサ
CN101046419A (zh) 扭矩检测设备和组装扭矩检测设备的方法
CN1404979A (zh) 注射装置
JP2007187262A (ja)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860056A (zh) 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减速装置
US11814116B2 (en) Assist mechanism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JP4333380B2 (ja) 車両操舵装置
CN110360313A (zh) 挡位切换控制装置
JP3964744B2 (ja) 伝達比可変操舵装置
JP2009137496A (ja) 舵角比可変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10494717A (zh) 旋转编码器及确定旋转量的方法
JP4835586B2 (ja) ドグクラッチ装置及び動力伝達装置
JP2008175533A (ja) 角度検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