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35859B - 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光学膜及相位差膜 - Google Patents

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光学膜及相位差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35859B
CN101035859B CN200580033612XA CN200580033612A CN101035859B CN 101035859 B CN101035859 B CN 101035859B CN 200580033612X A CN200580033612X A CN 200580033612XA CN 200580033612 A CN200580033612 A CN 200580033612A CN 101035859 B CN101035859 B CN 10103585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based polymer
thermoplastic resin
resin composition
we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58003361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35859A (zh
Inventor
冈庭求树
宫本佳和
梶原一郎
诹访好
宫木伸行
川岛直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S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S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SR Corp filed Critical JS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0358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358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0358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3585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83Birefringent or phase retarding elem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1/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to-carbon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1/02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containing only carbon atoms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e.g. polyxylylenes
    • C08G61/04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containing only carbon atoms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e.g. polyxylylenes only aliphatic carbon atoms
    • C08G61/06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containing only carbon atoms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e.g. polyxylylenes only aliphatic carbon atoms prepared by ring-opening of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1/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to-carbon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1/02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containing only carbon atoms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e.g. polyxylylenes
    • C08G61/04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containing only carbon atoms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e.g. polyxylylenes only aliphatic carbon atoms
    • C08G61/06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containing only carbon atoms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e.g. polyxylylenes only aliphatic carbon atoms prepared by ring-opening of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8G61/08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containing only carbon atoms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e.g. polyxylylenes only aliphatic carbon atoms prepared by ring-opening of carbocyclic compounds of carb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one or mor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s in the r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5/00Manufacture of articles or shaped material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5/18Manufacture of films or shee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3/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23/02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 C08L23/0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thene
    • C08L23/08Copolymers of ethene
    • C08L23/0807Copolymers of ethene with unsaturated hydrocarbons only containing more than three carbon atoms
    • C08L23/0815Copolymers of ethene with aliphatic 1-olefins
    • C08L23/0823Copolymers of ethene with aliphatic cyclic olefi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5/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n aromatic carbocyclic ring;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25/02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hydrocarbons
    • C08L25/16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alkyl-substituted styren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65/00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to-carbon link in the main chain;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Addition Polymer Or Copolymer, Post-Treatments, Or Chemical Modifications (AREA)
  • Manufacture Of Macromolecular Shaped Articles (AREA)
  • Polyoxymethylene Polymers And Polymers With Carbon-To-Carbon Bo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及光学膜含有(A)环烯系聚合物及(B)具有由对异丙烯基苯酚衍生的结构单元的乙烯系聚合物。该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及光学膜在保持含有环烯系聚合物和乙烯系聚合物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所具备的低双折射性的同时,显现出良好的相溶性,此外,其耐候性和耐热性良好。

Description

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光学膜及相位差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含有环烯系树脂和对异丙烯基苯酚系共聚物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及光学膜。此外,本发明还涉及对前述光学膜进行拉伸定向而获得的相位差膜。
背景技术
环烯系开环(共)聚合物由于主链结构的刚性导致玻璃化温度高,由于主链结构存在体积较大的基团,所以是非结晶性的,光透射率高,且具有因为双折射的各向异性小而显现出低双折射性等特性,作为耐热性、透明度和光学特性良好的透明的热塑性树脂受到注目。
但是,以往公知的环烯系开环(共)聚合物不是具有足够低的双折射值的(共)聚合物,希望开发出具有更好的低双折射性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
专利文献1揭示了包含环烯系树脂和芳香族乙烯系(共)聚合物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所述芳香族乙烯系(共)聚合物含有极性基团。还揭示了该热塑性树脂组合物显现出低于以往的环烯系树脂的双折射性。但是,专利文献1的实施例所记载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虽然显现出低双折射性,但存在耐候性及耐热性低的问题。
专利文献2及3揭示了含有环烯系树脂和聚苯乙烯系聚合物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但是,专利文献2及3未揭示作为聚苯乙烯系聚合物的对异丙烯基苯酚系共聚物。
此外,近年利用环烯系树脂或含有该树脂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特征,进行了各种光学用膜的开发。该光学用膜通常采用环烯系树脂或含有该树脂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溶于溶剂而形成的溶液,通过溶剂浇铸法制得。例如,专利文献2揭示了采用相溶化试剂将含有环烯系树脂和聚苯乙烯系聚合物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溶于二氯甲烷而形成溶液,流延该溶液制得透明膜的技术方案。但是,如果采用相溶化试剂溶解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则必须调整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相溶性,但该操作繁杂。此外,由于成膜后的膜中残存有相溶化试剂,所以有时膜物性会受损。另外,采用相溶化试剂而制得的相位差膜的相位差显现性有时会劣化。
但是,如果不用相溶化试剂将该热塑性树脂组合物溶于二氯甲烷,则会发生相分离,因此在不使用相溶化试剂的情况下,如专利文献3所述,必须将热塑性树脂组合物溶于溶解性更高的甲苯中。但是,甲苯的沸点高,蒸发速度约为二氯甲烷的20倍,因此采用溶剂浇铸法时,存在干燥时间延长、膜的生产性低下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11-32309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1-19452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2001-337222号公报
发明的揭示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在保持含有环烯系聚合物和乙烯系聚合物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所具备的低双折射性的同时显现出良好的相溶性,且耐候性、耐热性良好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此外,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含有该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光学膜及其制造方法。另外,其目的是提供保持良好的相位差显现性,且耐候性和耐热性良好的相位差膜。
本发明者对上述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后发现,包含环烯系聚合物和含有来自对异丙烯基苯酚的结构单元的乙烯系聚合物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具备低双折射性及良好的相溶性,且显现良好的耐候性和耐热性,从而完成了本发明。此外,由该热塑性树脂组合物获得的相位差膜显现良好的相位差显现性、耐候性和耐热性,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特征在于,含有(A)环烯系聚合物及(B)具有由对异丙烯基苯酚衍生的结构单元的乙烯系聚合物。
较好的是环烯系聚合物(A)具有下述式(1)
表示的结构单元,式中,R1~R4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可具有含氧、氮、硫或硅的连接基团(linkage)的取代或非取代的碳原子数1~30的烃基或者极性基团,R1和R2或R3和R4可互相结合形成单环或多环的碳环或杂环,X独立地表示-CH=CH-或-CH2CH2-,m为0、1或2,p为0或1。
较好的是乙烯系聚合物(B)还具有由对异丙烯基苯酚以外的芳香族乙烯系单体衍生的结构单元,更好的是具有由氰化乙烯系单体衍生的结构单元。
本发明的光学膜的特征在于,含有(A)环烯系聚合物及(B)具有由对异丙烯基苯酚衍生的结构单元的乙烯系聚合物。
本发明的相位差膜的特征在于,由上述光学膜拉伸定向而得。
本发明可获得显现低双折射性和良好的相溶性,且耐候性和耐热性良好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及光学膜。此外,通过拉伸前述光学膜,可获得具有良好的相位差显现性,且耐候性和耐热性良好的相位差膜。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使用的共聚物(2)的13C-NMR谱的完整图。
图2为图1的放大图。
图3为实施例获得的透明膜的差示扫描热量测定结果图。
实施发明的最佳方式
本发明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及光学膜含有(A)环烯系聚合物和(B)具有由对异丙烯基苯酚衍生的结构单元的乙烯系聚合物。
(A)环烯系聚合物:
较好的是本发明所用的环烯系聚合物具有下述式(1)
Figure G05833612X20070404D000041
表示的结构单元,式中,R1~R4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可具有含氧、氮、硫或硅的连接基团的取代或非取代的碳原子数1~30的烃基或者极性基团,R1和R2或R3和R4可互相结合形成单环或多环的碳环或杂环,X独立地表示-CH=CH-或-CH2CH2-,m为0、1或2,p为0或1。
作为用于本发明的环烯系聚合物,例如可例举(i)下述式(2)
Figure G05833612X20070404D000042
表示的环烯系单体(以下称为“特定单体”)的开环聚合物,(ii)上述特定单体和共聚性单体的开环聚合物,(iii)前述(i)或(ii)的开环(共)聚合物的氢化(共)聚合物,(iv)利用费瑞德-克来福特(Friedel-Crafts)反应将前述(i)或(ii)的开环(共)聚合物环化后进行氢化而形成的(共)聚合物,(v)上述特定单体和含不饱和双键的化合物的饱和共聚物。
此外,作为具有上述式(1)表示的结构单元的环烯系聚合物,例如还可例举(vi)下述式(3)
Figure G05833612X20070404D000043
表示的二环戊二烯(DCP)系单体开环共聚后,对5元环进行氢化而形成的均聚物,式中,R5~R7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可具有含氧、氮、硫或硅的连接基团的取代或非取代的碳原子数1~30的烃基或者极性基团;(vii)上述特定单体和上述DCP系单体的开环共聚物的氢化共聚物;(viii)上述DCP系单体和共聚性单体的开环共聚物的氢化共聚物。
上述特定单体、共聚性单体、含不饱和双键的化合物及DCP系单体可分别单独1种使用也可2种以上混合使用。
上述(i)~(viii)中,优选(iii)或(vii)的氢化(共)聚合物,特好为(iii)的氢化(共)聚合物。
此外,本发明所用的环烯系聚合物(A)从与乙烯系聚合物(B)的相溶性的角度考虑,最好具有极性基团。
以下对上述式(1)~(3)中的R1~R7进行详细说明。
作为卤素原子,可例举氟原子、氯原子及溴原子。
作为碳原子数1~30的烃基,例如可例举甲基、乙基、丙基等烷基,环戊基、环己基等环烷基,乙烯基、烯丙基、丙烯基等链烯基,亚乙基、亚丙基等亚烷基,苯基、萘基、蒽基等芳基,苯甲基、2-苯基乙基等芳烷基等式:-(CH2)m-R’表示的基团等,式中,R’表示环戊基、环己基等环烷基或苯基、萘基、蒽基等芳基,m为1~10的整数。与这些基团的碳原子结合的氢原子可被氟、氯、溴等卤素原子,苯基磺酰基,氰基等取代。
此外,上述取代或非取代的烃基可直接与环结构结合,或者通过连接基团结合。作为连接基团,例如可例举碳原子数1~10的2价的烃基(例如,-(CH2)m-(式中,m为1~10的整数)表示的亚烷基),含有氧、氮、硫或硅的连接基团(例如,羰基(-CO-)、酰氧基(-COO-)、氧羰基(-O(CO)-)、磺酰基(-SO2-)、磺酰氧基(-SO2O-)、氧磺酰基(-OSO2-)、醚键(-O-)、硫醚键(-S-)、亚氨基(-NH-)、酰胺键(-NHCO-、-CONH-)),式:-Si(R)2-、-Si(OR)2O-、-OSi(R)2-或-OSi(OR)2-表示的含硅原子的键等,前述各式中,R表示碳原子数1~10的烃基,优选甲基、乙基等烷基,也可以是含数个上述基团的连接基团。
作为上述取代或非取代的烃基通过上述连接基团与环结构结合的结构,例如可例举烷氧基、酰基、烷氧基羰基、芳氧基羰基、烷酰氧基、芳酰氧基、三有机甲硅烷基、三有机甲硅烷氧基等。
具体来讲,作为上述烷氧基,例如可例举甲氧基、乙氧基等,作为上述酰基,例如可例举乙酰基、苯甲酰基等,作为上述烷氧基羰基,例如可例举甲氧基羰基、乙氧基羰基等,作为上述芳氧基羰基,例如可例举苯氧基羰基、萘氧基羰基、芴氧基羰基、联苯氧基羰基等,作为上述烷酰氧基,例如可例举乙酰氧基、丙酰氧基等,作为上述芳酰氧基,例如可例举苯甲酰氧基等,作为上述三有机甲硅烷基,例如可例举三甲基甲硅烷基、三乙基甲硅烷基等三烷基甲硅烷基或三甲氧基甲硅烷基、三乙氧基甲硅烷基等三烷氧基甲硅烷基等,作为上述三有机甲硅烷氧基,例如可例举三甲基甲硅烷氧基、三乙基甲硅烷氧基等三烷基甲硅烷氧基或三甲氧基甲硅烷氧基、三乙氧基甲硅烷氧基等三烷氧基甲硅烷氧基等。
上述极性基团,例如可例举羟基、氰基、酰胺基、亚胺基(=NH)、伯氨基(-NH2)等氨基、磺酸基(-SO3H)、亚磺基(-SO2H)、羧基(-COOH)等。
<特定单体>
作为本发明所用的上述特定单体,具体可例举二环[2.2.1]庚-2-烯、5-甲基二环[2.2.1]庚-2-烯、5,5-二甲基二环[2.2.1]庚-2-烯、5,6-二甲基二环[2.2.1]庚-2-烯、5-乙基二环[2.2.1]庚-2-烯、5-环己基二环[2.2.1]庚-2-烯、5-苯基二环[2.2.1]庚-2-烯、5-(2-萘基)二环[2.2.1]庚-2-烯、5-乙烯基二环[2.2.1]庚-2-烯、5-甲氧基羰基二环[2.2.1]庚-2-烯、5-苯氧基羰基二环[2.2.1]庚-2-烯、5-甲氧基羰基乙基二环[2.2.1]庚-2-烯、5-甲基-5-甲氧基羰基二环[2.2.1]庚-2-烯、5-甲基-5-苯氧基羰基二环[2.2.1]庚-2-烯、5-氰基二环[2.2.1]庚-2-烯、5-氟二环[2.2.1]庚-2-烯、5,5-二氟二环[2.2.1]庚-2-烯、5,6-二氟二环[2.2.1]庚-2-烯、5-氯二环[2.2.1]庚-2-烯、5,5-二氯二环[2.2.1]庚-2-烯、5,6-二氯二环[2.2.1]庚-2-烯、三环[4.3.0.12,5]癸-3-烯、7-甲基三环[4.3.0.12,5]癸-3-烯、8-甲基三环[4.3.0.12,5]癸-3-烯、7-乙基三环[4.3.0.12,5]癸-3-烯、7-异丙基三环[4.3.0.12,5]癸-3-烯、7-环己基三环[4.3.0.12,5]癸-3-烯、7-苯基三环[4.3.0.12,5]癸-3-烯、7,7-二甲基三环[4.3.0.12,5]癸-3-烯、7,8-二甲基三环[4.3.0.12,5]癸-3-烯、7-甲基-8-乙基三环[4.3.0.12,5]癸-3-烯、7-甲氧基羰基三环[4.3.0.12,5]癸-3-烯、8-甲氧基羰基三环[4.3.0.12,5]癸-3-烯、7-苯氧基羰基三环[4.3.0.12,5]癸-3-烯、7-甲基-7-甲氧基羰基三环[4.3.0.12,5]癸-3-烯、8-甲基-8-甲氧基乙基三环[4.3.0.12,5]癸-3-烯、7-氟三环[4.3.0.12,5]癸-3-烯、8-氟三环[4.3.0.12,5]癸-3-烯、7-氯三环[4.3.0.12,5]癸-3-烯、8-氯三环[4.3.0.12,5]癸-3-烯、7,7-二氟三环[4.3.0.12,5]癸-3-烯、7,8-二氟三环[4.3.0.12,5]癸-3-烯、7,8-二氯三环[4.3.0.12,5]癸-3-烯、四环[4.4.0.12,5.17,10]十二-3-烯、8-甲基四环[4.4.0.12,5.17,10]十二-3-烯、8-乙基四环[4.4.0.12,5.17,10]十二-3-烯、8-苯基四环[4.4.0.12,5.17,10]十二-3-烯、8-甲氧基羰基四环[4.4.0.12,5.17,10]十二-3-烯、8-乙氧基羰基四环[4.4.0.12,5.17,10]十二-3-烯、8-正丙氧基羰基四环[4.4.0.12,5.17,10]十二-3-烯、8-异丙氧基羰基四环[4.4.0.12,5.17,10]十二-3-烯、8-正丁氧基羰基四环[4.4.0.12,5.17,10]十二-3-烯、8-苯氧基羰基四环[4.4.0.12,5.17,10]十二-3-烯、8-甲基-8-甲氧基羰基四环[4.4.0.12,5.17,10]十二-3-烯、8-甲基-8-乙氧基羰基四环[4.4.0.12,5.17,10]十二-3-烯、8-甲基-8-正丙氧基羰基四环[4.4.0.12,5.17,10]十二-3-烯、8-甲基-8异丙氧基羰基四环[4.4.0.12,5.17,10]十二-3-烯、8-甲基-8-正丁氧基羰基四环[4.4.0.12,5.17,10]十二-3-烯、8-甲基-8-苯氧基羰基四环[4.4.0.12,5.17,10]十二-3-烯、8-甲基-8-苯基四环[4.4.0.12,5.17,10]十二-3-烯、8-氟四环[4.4.0.12,5.17,10]十二-3-烯、8,8-二氟四环[4.4.0.12,5.17,10]十二-3-烯、8,9-二氟四环[4.4.0.12,5.17,10]十二-3-烯、8-氯四环[4.4.0.12,5.17,10]十二-3-烯、8,8-二氯四环[4.4.0.12,5.17,10]十二-3-烯、8,9-二氯四环[4.4.0.12,5.17,10]十二-3-烯、8-氟甲基四环[4.4.0.12,5.17,10]十二-3-烯、8-二氟甲基四环[4.4.0.12,5.17,10]十二-3-烯、8-三氟甲基四环[4.4.0.12,5.17,10]十二-3-烯、8,8-二(三氟甲基)四环[4.4.0.12,5.17,10]十二-3-烯、8,9-二(三氟甲基)四环[4.4.0.12,5.17,10]十二-3-烯、8-甲基-8-三氟甲基四环[4.4.0.12,5.17,10]十二-3-烯、五环[7.4.0.12,5.19,12.08,13]-3-十五烯、1-甲基二环[2.2.1]庚-2-烯、7-甲基二环[2.2.1]庚-2-烯、5-乙氧基羰基二环[2.2.1]庚-2-烯、5-甲基-5-乙氧基羰基二环[2.2.1]庚-2-烯、5-正丁基二环[2.2.1]庚-2-烯、5-正己基二环[2.2.1]庚-2-烯、5-(3-环己烯基)二环[2.2.1]庚-2-烯、5-正辛基二环[2.2.1]庚-2-烯、5-正癸基二环[2.2.1]庚-2-烯、5-异丙基二环[2.2.1]庚-2-烯、5-苯基-5-甲基二环[2.2.1]庚-2-烯、5-(1-萘基)二环[2.2.1]庚-2-烯、5-(1-萘基)-5-甲基二环[2.2.1]庚-2-烯、5-(2-萘基)-5-甲基二环[2.2.1]庚-2-烯、5-(联苯-4-基)二环[2.2.1]庚-2-烯、5-(联苯-4-基)-5-甲基二环[2.2.1]庚-2-烯、5-氨基甲基二环[2.2.1]庚-2-烯、5-三甲氧基硅烷基二环[2.2.1]庚-2-烯、5-三乙氧基硅烷基二环[2.2.1]庚-2-烯、5-三正丙氧基硅烷基二环[2.2.1]庚-2-烯、5-三正丁氧基硅烷基二环[2.2.1]庚-2-烯、5-羟甲基二环[2.2.1]庚-2-烯、2,10-二甲基四环[4.4.0.12,5.17,10]-3-十二烯、2,9-二甲基四环[4.4.0.12,5.17,10]-3-十二烯、五环[6.5.1.13,6.02,7.09,13]-4-十五烯、8-亚乙基四环[4.4.0.12,5.17,10]-3-十二烯、5-氯甲基二环[2.2.1]庚-2-烯、5-氟甲基二环[2.2.1]庚-2-烯、5-三氟甲基二环[2.2.1]庚-2-烯、5,5-二(三氟甲基)二环[2.2.1]庚-2-烯、5,6-二(三氟甲基)二环[2.2.1]庚-2-烯、5-(1-萘氧基)羰基二环[2.2.1]庚-2-烯、5-(2-萘氧基)羰基二环[2.2.1]庚-2-烯、5-(4-苯基苯氧基)羰基二环[2.2.1]庚-2-烯、5-甲基-5-(1-萘氧基)羰基二环[2.2.1]庚-2-烯、5-甲基-5-(2-萘氧基)羰基二环[2.2.1]庚-2-烯、5-甲基-5-(4-苯基苯氧基)羰基二环[2.2.1]庚-2-烯等,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上述例示。
这些特定单体中,如果使用上述式(2)的R1~R4中的至少1个为式(4):-(CH2)nCOOR8表示的特定极性基团的上述特定单体,则有利于获得显现出与前述乙烯系聚合物(B)的良好的相溶性的环烯系聚合物(A)。式中,n通常为0或1~5的整数,R8为碳数1~15的烃基。
上述式(4)中,n的值越小,且R8的碳数越少,所得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玻璃化温度越高,耐热性越高,所以比较理想。即,n通常为0或1~5的整数,优选0或1。另外,R8通常为碳数1~15的烃基,优选碳数1~3的烷基。
上述式(2)中,在结合了上述式(4)表示的极性基团的碳原子上还结合有烷基的上述特定单体有利于所得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及光学膜的耐热性和耐湿(水)性保持良好的平衡。该烷基的碳数优选1~5,更好为1~2,特好为1。
该特定单体中,8-甲基-8-甲氧基羰基四环[4.4.0.12,5.17,10]-3-十二烯及5-甲基-5-甲氧基羰基二环[2.2.1]庚-2-烯可使所得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及光学膜的耐热性良好,且有利于获得显现出与前述乙烯系聚合物(B)的良好的相溶性的环烯系聚合物(A)。
<DCP系单体>
作为本发明所用的上述式(3)表示的DCP系单体,具体可例举三环[4.3.0.12,5]癸-3,7-二烯、7-甲基三环[4.3.0.12,5]癸-3,7-二烯、8-甲基三环[4.3.0.12,5]癸-3,7-二烯、9-甲基三环[4.3.0.12,5]癸-3,7-二烯、7,8-二甲基三环[4.3.0.12,5]癸-3,7-二烯、7-乙基三环[4.3.0.12,5]癸-3,7-二烯、7-环己基三环[4.3.0.12,5]癸-3,7-二烯、7-苯基-三环[4.3.0.12,5]癸-3,7-二烯、7-(4-联苯基)三环[4.3.0.12,5]癸-3,7-二烯、7-甲氧基羰基三环[4.3.0.12,5]癸-3,7-二烯、7-苯氧基羰基三环[4.3.0.12,5]癸-3,7-二烯、7-甲基-7-甲氧基羰基三环[4.3.0.12,5]癸-3,7-二烯、7-氟三环[4.3.0.12,5]癸-3,7-二烯、7,8-二氟三环[4.3.0.12,5]癸-3,7-二烯、7-氯三环[4.3.0.12,5]癸-3,7-二烯等,但并不仅限于这些例示。
<共聚性单体>
上述特定单体和DCP系单体可以分别单独开环聚合,也可以将上述特定单体和上述DCP系单体进行开环共聚,还可以使上述特定单体及/或上述DCP系单体与其它的共聚性单体开环共聚。
作为上述共聚性单体,具体可例举环丁烯、环戊烯、环庚烯、环辛烯、5-亚乙基-2-降冰片烯等环烯。环烯的碳数较好为4~20,更好为5~12。此外,也可以在聚丁二烯、聚异戊二烯、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乙烯-非共轭二烯共聚物、降冰片烯衍生物的开环易位(共)聚合物等主链含碳-碳双键的不饱和烃系聚合物等的存在下,使上述特定单体及/或DCP系单体开环聚合。这种情况下,所得的开环共聚物及其氢化共聚物可作为耐冲击性较大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原料使用。
<开环聚合催化剂>
作为上述开环(共)聚合中所用的催化剂(以下也称为“开环聚合催化剂”),可例举易位催化剂(metathesis catalyst)。该易位催化剂是由下述化合物(a)和化合物(b)组成的催化剂。化合物(a)是选自含有钨的化合物、含有钼的化合物及含有铼的化合物的至少1种化合物。化合物(b)是选自含有戴明(deming)的周期表IA族元素(例如Li、Na、K等),IIA族元素(例如Mg、Ca等),IIB族元素(例如Zn、Cd、Hg等),IIIB族元素(例如B、Al等),IVA族元素(例如Ti、Zr等)或IVB族元素(例如Si、Sn、Pb等)的化合物的至少1种化合物,该化合物(b)中至少具有1个该元素和碳的键或该元素和氢的键。
作为上述化合物(a),可例举WCl6、MoCl5、ReOCl3等在日本专利特开平1-240517号公报中记载的化合物。
作为上述化合物(b),可例举n-C4H9Li、(C2H5)3Al、(C2H5)2AlCl、(C2H5)1.5AlCl1.5、(C2H5)AlCl2、甲基铝氧烷(methylalumoxane)、LiH等在日本专利特开平1-240517号公报中记载的化合物。
此外,本发明为了提高开环聚合催化剂的活性,可添加作为添加剂(c)的醇类、醛类、酮类、胺类及在日本专利特开平1-240517号公报中记载的化合物。
通常易位催化剂的用量是使上述化合物(a)和上述特定单体及DCP系单体的合计量的摩尔比(化合物(a)∶上述特定单体及DCP系单体)达到1∶500~1∶100000的量,较好是达到1∶1000~1∶50000的量。化合物(a)和化合物(b)的比例((a)∶(b))以金属原子比计为1∶1~1∶50,较好为1∶2~1∶30。化合物(a)和添加剂(c)的比例((c)∶(a))以摩尔比计通常为0.005∶1~15∶1,较好为0.05∶1~7∶1。
<分子量调节剂>
开环(共)聚合物的分子量可以根据聚合温度、催化剂的种类、溶剂的种类来调节,但本发明中最好通过使分子量调节剂共存于反应体系中来进行调节。作为分子量调节剂优选使用乙烯、丙烯、1-丁烯、1-戊烯、1-己烯、1-庚烯、1-辛烯、1-壬烯、1-癸烯等α-烯烃类及苯乙烯、4-乙烯基联苯、1-乙烯基萘、2-乙烯基萘等乙烯基芳香族化合物等。其中,特别好的是1-丁烯、1-己烯。这些分子量调节剂可以单独或2种以上混合使用。通常分子量调节剂的用量是相对于1摩尔用于开环(共)聚合的上述特定单体及DCP系单体的合计量为0.005~0.6摩尔,更好为0.02~0.5摩尔。
<开环聚合用溶剂>
上述开环(共)聚合中,为了溶解上述特定单体、上述DCP系单体、开环聚合催化剂及分子量调节剂,最好使用溶剂。作为被用于开环(共)聚合的溶剂,例如可例举戊烷、己烷、庚烷、辛烷、壬烷、癸烷等链烷类;环己烷、环庚烷、环辛烷、萘烷、降冰片烷等环烷类;苯、甲苯、二甲苯、乙苯、枯烯等芳烃类;氯丁烷、溴己烷、二氯甲烷、二氯乙烷、六亚甲基二溴、氯仿、四氯乙烯等卤代烷烃类;氯苯等卤代芳基化合物类;乙酸乙酯、乙酸正丁酯、乙酸异丁酯、丙酸甲酯等饱和羧酸酯类;二丁醚、四氢呋喃、二甲氧基乙烷等醚类等。它们既可单独1种使用,也可2种以上混合使用。其中,较好为芳烃。通常溶剂的用量为使溶剂量∶上述特定单体及DCP系单体的合计量(重量比)达到1∶1~10∶1的量,优选达到1∶1~5∶1的量。
<开环(共)聚合反应>
在开环聚合催化剂的存在下,根据需要使用分子量调节剂和开环聚合用溶剂,按照以往公知的方法使上述特定单体及/或DCP系单体及根据需要使用的共聚性单体开环(共)聚合,可制得上述开环(共)聚合物。
使上述特定单体和DCP系单体共聚时,可使它们以下述比例共聚,即,相对于上述特定单体和DCP系单体的合计100重量%,上述特定单体通常为50~99重量%,较好为60~95重量%,更好为70~95重量%,DCP系单体通常为1~50重量%,较好为5~40重量%,更好为5~30重量%。
此外,使上述特定单体及/或DCP系单体与上述共聚性单体共聚时,可使它们以下述比例共聚,即,相对于上述特定单体、DCP系单体和上述共聚性单体的合计100重量%,上述特定单体通常为50重量%以上,较好为60重量%以上,更好为70重量%以上,且不足100重量%,DCP系单体通常为0~50重量%,较好为0~40重量%以下,更好为0~30重量%以下,上述共聚性单体超过0重量%,通常在50重量%以下,较好为40重量%以下,更好为30重量%以下。
作为本发明所用的开环(共)聚合物,最好为特定单体的均聚物或2种以上的特定单体的共聚物。
<氢化反应>
通过上述开环(共)聚合反应所得的开环(共)聚合物可直接作为环烯系聚合物(A)使用,但由于该开环(共)聚合物的分子内具有烯烃性不饱和键,所以有时会发生加热着色等问题。因此,最好使用上述烯烃性不饱和键氢化而得的氢化(共)聚合物。
该氢化反应例如可通过在上述开环(共)聚合物的溶液中添加氢化催化剂,然后使常压~30MPa,较好为3~20MPa的氢气于0~200℃、较好是20~180℃与其作用而实施。
作为氢化催化剂,可以采用通常被用于烯烃性化合物的氢化反应的催化剂,可例举非均相催化剂及均相催化剂。作为非均相催化剂,可例举使钯、铂、镍、铑、钌等贵金属催化剂物质负载于碳、二氧化硅、氧化铝、二氧化钛等载体而形成的固体催化剂。作为均相催化剂,可例举环烷酸镍/三乙基铝、乙酰基丙酮镍/三乙基铝、辛酸钴/正丁基锂、二氯化二茂钛/一氯化二乙基铝、乙酸铑、一氯三(三苯基膦)铑、二氯三(三苯基膦)钌、一氯三(三苯基膦)羰基氢化钌、二氯羰基三(三苯基膦)钌等。该催化剂可以是粉末也可以是粒状。通常这些氢化催化剂以开环(共)聚合物∶氢化催化剂达到1∶1×10-6~1∶2(重量比)的比例的量使用。
烯烃性不饱和键的氢化率通常在50%以上,较好在70%以上,更好在90%以上。
如上所述,使开环(共)聚合物氢化,可使所得氢化(共)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能够防止因成形加工时或产品使用时的加热造成的特性劣化。
<饱和共聚物>
本发明中,作为环烯系聚合物(A),除了上述开环(共)聚合物及其氢化(共)聚合物以外,可使用上述特定单体和含不饱和双键的化合物的饱和共聚物。上述特定单体和含不饱和双键的化合物宜以下述比例共聚,相对于它们的合计量100重量%,上述特定单体通常为60~90重量%,较好为70~90重量%,更好为80~90重量%,含不饱和双键的化合物通常为10~40重量%,较好为10~30重量%,更好为10~20重量%。
作为上述含不饱和双键的化合物,例如可例举乙烯、丙烯、丁烯等碳数2~12的化合物,更好为碳数2~8的烯烃系化合物。
作为被用于上述特定单体和含不饱和双键的化合物的共聚反应的催化剂,可例举钒化合物和有机铝化合物形成的催化剂。作为钒化合物,可例举VO(OR)aXb或V(OR)cXd表示的钒化合物或它们的给电子体加成物。上述式中,R为烃基,0≤a≤3,0≤b≤3,2≤(a+b)≤3,0≤c≤4,0≤d≤4,3≤(c+d)≤4。作为给电子体,可例举醇、酚类、酮、醛、羧酸、有机酸或无机酸的酯、醚、酰胺、酸酐,烷氧基硅烷等含氧给电子体,氨、胺、腈、异氰酸酯等含氮给电子体等。作为上述有机铝化合物,可例举选自含有至少1个铝-碳键或铝-氢键的化合物的至少1种有机铝化合物。上述催化剂中的钒化合物和有机铝化合物的比例是,相对于钒原子的铝原子的比例(Al/V)通常在2以上,较好为2~50,特好为3~20。
作为被用于上述共聚反应的溶剂,例如可例举戊烷、己烷、庚烷、辛烷、壬烷、癸烷等烷烃类,环己烷、甲基环己烷等环烷烃类,苯、甲苯、二甲苯等芳烃及其卤素衍生物。其中优选环己烷。
<环烯系聚合物(A)>
被用于本发明的环烯系聚合物(A)的30℃的氯苯溶液(浓度0.5g/100ml)中测定的固有粘度[η]为0.2~5.0dl/g,优选0.3~4.0dl/g,特好为0.35~1.5dl/g。此外,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测定的聚苯乙烯换算的数均分子量(Mn)通常为8000~1000000,优选10000~500000,更好为20000~100000,重均分子量(Mw)通常为10000~3000000,优选20000~1000000,更好为30000~500000。
分子量如果过小,则所得成形品及膜的强度下降。如果分子量过大,则溶液粘度变得过高,本发明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生产性和加工性会发生劣化。
另外,环烯系聚合物(A)的分子量分布(Mw/Mn)通常为1.5~10,优选2~8,更好为2.2~5。
环烯系聚合物(A)的玻璃化温度(Tg)通常为110~250℃,优选115~220℃,更好为120~200℃。Tg如果过低,则热变形温度降低,所以耐热性会产生问题,所得成形品和膜的温度造成的光学特性的变化变大。另一方面,如果Tg过高,则必须提高加工温度,这样热塑性树脂组合物会发生热劣化。
(B)乙烯系聚合物:
被用于本发明的乙烯系聚合物(B)是具有由对异丙烯基苯酚衍生的结构单元的聚合物,更好的是还具有由对异丙烯基苯酚以外的乙烯系单体(b)衍生的结构单元的共聚物。该乙烯系聚合物(B)可由对异丙烯基苯酚和乙烯系单体(b)共聚而得。
乙烯系聚合物(B)由于含有由对异丙烯基苯酚衍生的结构单元,所以获得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及光学膜的相溶性良好,耐候性和耐热性也有所提高。
<乙烯系单体(b)>
作为上述乙烯系单体(b),可例举芳香族乙烯系单体、氰化乙烯系单体、丙烯酸酯系单体、甲基丙烯酸酯系单体、马来酸酐单体、马来酰亚胺单体等。其中,优选芳香族乙烯系单体、氰化乙烯系单体,特好的是并用芳香族乙烯系单体和氰化乙烯系单体。
作为芳香族乙烯系单体,可例举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β-甲基苯乙烯、对甲基苯乙烯等烷基取代的苯乙烯类,4-氯苯乙烯、4-溴苯乙烯等卤素取代的苯乙烯类,对羟基苯乙烯、2-甲基-4-羟基苯乙烯、3,4-二羟基苯乙烯等羟基苯乙烯类,乙烯基苯甲醇类,对甲氧基苯乙烯、对叔丁氧基苯乙烯、间叔丁氧基苯乙烯等烷氧基取代的苯乙烯类,3-乙烯基苯甲酸、4-乙烯基苯甲酸等乙烯基苯甲酸类,2-苯基丙烯酸,4-乙烯基苯甲酸甲酯、4-乙烯基苯甲酸乙酯等乙烯基苯甲酸酯类,乙酸4-乙烯基苯甲酯,4-乙酰氧基苯乙烯,对丁烯基乙酰苯、间异丙烯基乙酰苯等乙烯基乙酰苯类,2-丁酰胺苯乙烯、4-甲酰胺苯乙烯、对磺胺苯乙烯等酰胺苯乙烯类,3-氨基苯乙烯、4-氨基苯乙烯、2-异丙烯基苯胺、乙烯基苯甲基二甲胺等氨基苯乙烯类,3-硝基苯乙烯、4-硝基苯乙烯等硝基苯乙烯类,3-氰基苯乙烯、4-氰基苯乙烯等氰基苯乙烯类,乙烯基苯基乙腈,苯基苯乙烯等芳基苯乙烯类,乙烯基萘,乙烯基蒽,1,1-二苯基乙烯等。其中,从工业领域容易获得且价廉这点考虑,优选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
此外,为了获得高分子量的共聚物,优选使用氰化乙烯系单体,具体可例举丙烯腈、甲基丙烯腈等。
作为丙烯酸酯系单体,可例举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等丙烯酸烷基酯,丙烯酸苯甲酯,丙烯酸苯酯,丙烯酸2-羟乙酯、丙烯酸3-羟丙酯等丙烯酸羟基烷酯等。
作为甲基丙烯酸酯系单体,可例举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等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甲基丙烯酸苯甲酯,甲基丙烯酸苯酯,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甲基丙烯酸3-羟丙酯等甲基丙烯酸羟基烷酯类等。
<自由基聚合引发剂>
被用于本发明的乙烯系聚合物(B)通过自由基聚合合成时,可采用产生自由基的公知的有机过氧化物或偶氮系自由基聚合引发剂。
作为有机过氧化物,可例举过氧化二乙酰、过氧化二苯甲酰、过氧化二异丁酰、过氧化二(2,4-二氯苯甲酰)、过氧化二(3,5,5-三甲基己酰)、过氧化二辛酰、过氧化二月桂酰、过氧化二硬脂酰、过氧化二{4-(间甲苯酰基)苯甲酰}等过氧化二酰类,过氧化甲基乙基甲酮、过氧化环己酮、过氧化甲基环己酮、过氧化乙酰基丙酮等过氧化酮类,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叔丁基、α-氢过氧化枯烯、对
烷过氧化氢、二异丙苯过氧化氢、1,1,3,3-四甲基丁基过氧化氢、叔己基过氧化氢等过氧化氢类,过氧化二叔丁基、过氧化二枯烯基、过氧化二月桂基、α,α’-二(过氧化叔丁基)二异丙苯、2,5-二甲基-2,5-二(过氧化叔丁基)己烷、过氧化叔丁基枯烯基、2,5-二甲基-2,5-二(过氧化叔丁基)己炔-3等过氧化二烷基类,过乙酸叔丁酯、过氧化三甲基乙酸叔丁酯、过氧化三甲基乙酸叔己酯、1,1,3,3-四甲基丁基过氧化2-乙基己酸酯、2,5-二甲基-2,5-二(过氧化2-乙基己酰基)己烷、1-环己基-1-甲基乙基过氧化2-乙基己酸酯、叔己基过氧化2-乙基己酸酯、叔丁基过氧化2-乙基己酸酯、叔丁基过氧化异丁酯、叔丁基过氧化马来酸酯、叔丁基过氧化3,5,5-三甲基己酸酯、叔丁基过氧化月桂酸酯、2,5-二甲基-2,5-二(过氧化间甲苯酰基)己烷、α,α’-二(过氧化新癸酰基)二异丙苯、过氧化新癸酸枯基酯、1,1,3,3-四甲基丁基过氧化新癸酸酯、1-环己基-1-甲基乙基过氧化新癸酸酯、叔己基过氧化新癸酸酯、叔丁基过氧化新月桂酸酯、叔丁基过氧化苯甲酸酯、叔己基过氧化苯甲酸酯、二(过氧化叔丁基)异丁酸酯、2,5-二甲基-2,5-二(过氧化苯甲酰)己烷、叔丁基过氧化间甲苯酰苯甲酸酯、3,3’,4,4’-四(过氧化叔丁基羰基)二苯甲酮等过氧化酯类,1,1-二(过氧化叔己基)3,3,5-三甲基环己烷、1,1-二(过氧化叔己基)环己烷、1,1-二(过氧化叔丁基)3,3,5-三甲基环己烷、1,1-二(过氧化叔丁基)环己烷、1,1-二(过氧化叔丁基)环十二烷、2,2-二(过氧化叔丁基)丁烷、4,4-二(过氧化叔丁基)三甲基乙酸正丁酯、2,2-二(4,4-二叔丁基过氧化环己基)丙烷等过氧缩酮类,叔己基过氧化异丙基一碳酸酯、叔丁基过氧化异丙基一碳酸酯、叔丁基过氧化2-乙基己基一碳酸酯、叔丁基过氧化烯丙基一碳酸酯等过氧化一碳酸酯类,二仲叔丁基过氧化二碳酸酯、二正丙基过氧化二碳酸酯、二异丙基过氧化二碳酸酯、二(4-叔丁基环己基)过氧化二碳酸酯、二-2-乙氧基乙基过氧化二碳酸酯、二-2-乙基己基过氧化二碳酸酯、二-2-甲氧基丁基过氧化二碳酸酯、二(3-甲基-3-甲氧基丁基)过氧化二碳酸酯等过氧化二碳酸酯类,还可例举叔丁基三甲基甲硅烷基过氧化物等,但被用于本发明的有机过氧化物并不仅限于上述例示化合物。
这些有机过氧化物中,多官能性的过氧化缩酮易获得高分子量的(共)聚合物,从这点考虑比较理想。特好的是4官能性的2,2-二(4,4-二叔丁基过氧化环己基)丙烷。
作为偶氮系自由基聚合引发剂,例如可例举2,2’-偶氮二异丁腈、偶氮二异戊腈、2,2’-偶氮二(4-甲氧基-2,4-二甲基戊腈)、2,2’-偶氮二(2,4-二甲基戊腈)、2,2’-偶氮二(2-甲基丁腈)、1,1’-偶氮二(环己烷-1-腈)、2-(氨基甲酰偶氮)异丁腈、2,2’-偶氮二[2-甲基-N-{1,1-二(羟甲基)-2-羟乙基}丙酰胺]、2,2’-偶氮二[2-甲基-N-{2-(1-羟丁基)}丙酰胺]、2,2’-偶氮二[2-甲基-N-(2-羟乙基)-丙酰胺]、2,2’-偶氮二[N-(2-丙烯基)-2-甲基丙酰胺]、2,2’-偶氮二(N-丁基-2-甲基丙酰胺)、2,2’-偶氮二(N-环己基-2-甲基丙酰胺)、2,2’-偶氮二[2-(5-甲基-2-咪唑啉-2-基)丙烷]二氢氯化物、2,2’-偶氮二[2-(2-咪唑啉-2-基)丙烷]二氢氯化物、2,2’-偶氮二[2-(2-咪唑啉-2-基)丙烷]二硫酸酯·二水合物、2,2’-偶氮二[2-(3,4,5,6-四氢嘧啶-2-基)丙烷]二氢氯化物、2,2’-偶氮二[2-{1-(2-羟乙基)-2-咪唑啉-2-基}丙烷]二氢氯化物、2,2’-偶氮二[2-(2-咪唑啉-2-基)丙烷]、2,2’-偶氮二(2-甲基丙脒)二氢氯化物、2,2’-偶氮二[N-(2-羧乙基)-2-甲基丙脒]、2,2’-偶氮二(2-甲基丙氨肟)、2,2’-偶氮二丁酸二甲酯、4,4’-偶氮二(4-氰基戊酸)、2,2’-偶氮二(2,4,4-三甲基戊烷)等,但被用于本发明的偶氮系自由基聚合引发剂并不仅限于上述例示化合物。
<催化剂>
可在对异丙烯基苯酚和上述乙烯系单体(b)的共聚反应中使用催化剂。对该催化剂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例举公知的阴离子聚合催化剂、配位阴离子聚合催化剂、阳离子聚合催化剂等。
<乙烯系聚合物(B)>
在上述聚合引发剂或催化剂的存在下,通过本体聚合法、溶液聚合法、沉淀聚合法、乳液聚合法、悬浮聚合法或本体-悬浮聚合法等以往公知的方法,使对异丙烯基苯酚和上述乙烯系单体(b)共聚,获得被用于本发明的乙烯系聚合物(B)。
以上获得的乙烯系聚合物(B)中,相对于来自对异丙烯基苯酚的结构单元及来自上述乙烯系单体(b)的结构单元的合计100重量%,最好以下述比例含有上述两种结构单元,即,来自对异丙烯基苯酚的结构单元通常为0.5~30重量%,优选1.5~15重量%,更好为1.5~10重量%,来自上述乙烯系单体(b)的结构单元通常为70~99.5重量%,优选85~98.5重量%,更好为90~98.5重量%。来自对异丙烯基苯酚的结构单元的比例如果在上述范围内,则环烯系聚合物(A)和乙烯系聚合物(B)能够很好地相溶,且所得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及光学膜显现出良好的低双折射性,耐候性和耐热性有所提高。特别是形成对异丙烯基苯酚和芳香族乙烯系单体的共聚物时,相对于来自异丙烯基苯酚的结构单元和来自芳香族乙烯系单体的结构单元的合计100重量%,最好以下述比例含有上述两种结构单元,即,来自对异丙烯基苯酚的结构单元通常为0.5~30重量%,优选1.5~15重量%,更好为1.5~10重量%,来自芳香族乙烯系单体的结构单元通常为70~99.5重量%,优选85~98.5重量%,更好为90~98.5重量%。
另外,乙烯系聚合物(B)具有来自氰化乙烯系单体的结构单元时,相对于乙烯系聚合物(B)的全部结构单元100重量%,最好以下述比例含有各结构单元,即,来自对异丙烯基苯酚的结构单元通常为0.5~30重量%,优选1.5~15重量%,更好为1.5~10重量%,来自氰化乙烯系单体的结构单元通常为0.5~20重量%,优选1~10重量%,更好为3~6重量%,来自乙烯系单体(b)的剩余的结构单元,优选来自芳香族乙烯系单体(b)的结构单元通常为50~99重量%,优选75~97.5重量%,更好为84~95.5重量%。来自氰化乙烯系单体的结构单元如果超过20重量%,则在聚合初期和聚合后期生成的共聚物出现组成分布,有时无法获得透明的共聚物。
上述乙烯系聚合物(B)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测定的聚苯乙烯换算的数均分子量(Mn)通常为3000~350000,优选10000~175000,更好为10000~90000,重均分子量(Mw)通常为500~500000,优选5000~250000,更好为20000~100000。
分子量如果过小,则所得成形品及膜的强度下降。如果分子量过大,则溶液粘度变得过高,有时本发明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生产性和加工性劣化。
上述乙烯系聚合物(B)的分子量分布(Mw/Mn)通常为1.0~10,较好为1.2~5,更好为1.2~4。
<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及光学膜>
本发明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及光学膜以下述比例含有上述环烯系聚合物(A)和上述乙烯系聚合物(B),即,相对于100重量份环烯系聚合物(A),乙烯系聚合物(B)通常为0.01~300重量份,较好为10~300重量份,更好为40~150重量份。乙烯系聚合物(B)的配比量如果在上述范围内,则能够获得具有低双折射性,耐候性和耐热性良好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和光学膜。此外,膜等成形品的强度也提高。乙烯系聚合物(B)的配比量如果未满上述下限,则所得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和光学膜的双折射值不够小。另外,如果乙烯系聚合物(B)的配比量超过上述上限,则所得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和光学膜的耐热性下降或光学膜的透明度下降。
此外,由该光学膜形成相位差膜时,优选相对于100重量份环烯系聚合物(A),较好含有10~100重量份、更好含有15~75重量份、特好含有20~65重量份的乙烯系聚合物(B)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如果使用该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则可获得具有良好的相位差显现性和波长分散性的相位差膜。
另一方面,将上述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用于注射成形品时,相对于100重量份环烯系聚合物(A),乙烯系聚合物(B)的比例优选10~300重量份,更好为30~150重量份,特好为40~100重量份。
上述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和光学膜还可含有烃类树脂。作为该烃类树脂,可例举C5系树脂、C9系树脂、C5系/C9系混合树脂、环戊二烯系树脂、烯烃/乙烯基取代芳香族化合物的共聚物系树脂、环戊二烯系化合物/乙烯基取代芳香族化合物的共聚物系树脂、这些树脂的氢化物及乙烯基取代芳香族树脂的氢化物等。相对于环烯系聚合物(A)100重量份,烃类树脂的含量通常为0.01~50重量份,优选0.1~25重量份。
为了改善上述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及光学膜的耐热劣化性和耐光性,还可含有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2,2’-二氧-3,3’-二叔丁基-5,5’-二甲基二苯基甲烷、四[亚甲基-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酯]甲烷、硬酯酰基-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酯、1,3,5-三甲基-2,4,6-三(3,5-二叔丁基-4-羟基苯甲基)苯等公知的酚系或氢醌系防氧化剂,三(4-甲氧基-3,5-二苯基)磷酸酯、三(壬基苯基)磷酸酯、三(2,4-二叔丁基苯基)磷酸酯等公知的磷系防氧化剂。这些防氧化剂可含有1种或2种以上。此外,为了改善上述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及光学膜的耐光性,还可含有2,4-二羟基二苯甲酮、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2,2’-亚甲基二[4-(1,1,3,3-四甲基丁基)-6-[(2H-苯并三唑-2-基)苯酚]]等公知的紫外线吸收剂。另外,还可含有用于提高加工性的润滑剂及根据需要使用的阻燃剂、抗菌剂、着色剂、脱模剂、发泡剂等公知的添加剂。这些添加剂可单独使用1种也可2种以上组合使用。
本发明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用于注射成形品时,从成形品不易出现双折射性的角度考虑,应力光学系数(CR)越小越好,具体来讲,优选1500以下,特好为500以下。
<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例如可按照以下方法制得,例如,(i)用双轴挤压机或辊压机等对环烯系聚合物(A)、乙烯系聚合物(B)和任意成分进行混合的方法;(ii)在适当的溶剂中溶解环烯系聚合物(A)而形成的溶液中添加混合乙烯系聚合物(B)的方法。
<光学膜的制造方法>
采用公知的成形方法,例如注射成形法、压缩成形法或挤出成形法等,将上述热塑性树脂组合物成形为膜状而制得本发明的光学膜。
此外,也可以将环烯系聚合物(A)及乙烯系聚合物(B)溶解或分散于适当的溶剂后,通过溶剂浇铸法形成膜而制得本发明的光学膜。此时所用的溶剂只要是通常被用于溶剂浇铸法、可充分地溶解环烯系聚合物(A)及乙烯系聚合物(B)的溶剂即可,无特别限定,例如可采用极性溶剂、非极性溶剂。这里,极性溶剂是指20℃时的介电常数在4以上不足80的溶剂,非极性溶剂是指1以上不足4的溶剂。
作为该极性溶剂,可例举水(78.5)、二甲亚砜(46.7)、乙腈(37.5)、N,N-二甲基乙酰胺(37.8)、γ-丁内酯(39.0)、二甲基甲酰胺(36.7)、甲醇(32.6)、N-甲基-2-吡咯烷酮(32.0)、四甲基脲(23.0)、丙酮(20.7)、1-丙醇(20.1)、甲基乙基甲酮(18.5)、2-丙醇(18.3)、1-丁醇(17.8)、2-甲氧基乙醇(16.9)、2-丁醇(15.8)、异丁醇(15.8)、2-乙氧基乙醇(13.0)、吡啶(12.3)、邻二氯苯(9.9)、二氯甲烷(9.1)、四氢呋喃(7.6)、乙酸(6.2)、乙酸乙酯(6.0)、氯苯(5.7)、氯仿(4.8)和乙醚(4.3)等。
作为非极性溶剂,可例举邻二甲苯(2.6)、甲苯(2.4)、对二甲苯(2.3)、苯(2.3)、四氯化碳(2.2)、环己烷(2.0)、环戊烷(2.0)、庚烷(1.9)、己烷(1.9)、壬烷(2.0)、戊烷(1.8)、三氯乙烯(3.4)、2,2,4-三甲基戊烷(1.9)等。上述括号内的数字表示各溶剂的介电常数。
上述溶剂可单独使用或数种混合使用。混合使用上述溶剂时,混合溶剂的20℃的介电常数为2~15,优选4~10。此时,混合溶剂的20℃的介电常数值可由溶剂的混合比(重量比)预测,例如混合溶剂a和溶剂b时,如果各重量分率为Wa及Wb,20℃的介电常数为εa和εb,则混合溶剂的介电常数(ε值)可由下式算得:ε值=Wa·εa+Wb·εb
上述溶剂的常压下的沸点通常在100℃以下,优选70℃以下,特好为45℃以下。如果使用沸点超过100℃的溶剂,则制膜后的干燥时间变长,生产性劣化。此外,膜中残留的溶剂变多,有时会使相位差显现性等光学特性劣化。
这些溶剂中,从低沸点方面考虑,特好的是使用二氯甲烷。含有环烯系聚合物和乙烯系聚合物的已知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存在下述问题,即,未使用相溶化试剂,溶于二氯甲烷制膜后,如果使二氯甲烷蒸发,则形成不透明的膜,但本发明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即使不使用相溶化试剂,也可获得透明的膜。其结果是,采用溶剂浇铸法时能够在低于以往的温度下干燥,可防止膜成形时的热劣化。
被用于上述溶剂浇铸法的溶液(以下也称为“膜形成液”)中的上述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浓度通常为0.1~70重量%,较好是1~50重量%,更好是10~35重量%。该浓度如果过低,则很难获得具有所希望的厚度的膜,而且通过干燥除去溶剂时伴随溶剂的蒸发易出现发泡等,很难获得表面平滑性良好的膜。另一方面,如果上述浓度过高,则膜形成液的粘度会变得过高,所以很难获得厚度和表面状态均一的膜。
此外,膜形成液的室温下的粘度通常为1~1000000(mPa·s),较好是10~100000(mPa·s),更好是100~80000(mPa·s),特别好是1000~60000(mPa·s)。
调制上述膜形成液时的温度可以是室温也可以是高于室温的温度,只要是通过充分搅拌能够均一地溶解或分散环烯系聚合物(A)和乙烯系聚合物(B)的温度即可。
可根据需要在上述膜形成液中适当添加染料、颜料等着色剂,籍此能够获得被着色的膜。
另外,为了提高所得膜的表面平滑性,还可在膜形成液中添加均化剂。作为均化剂,可使用各种常用的均化剂,例如氟系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特殊丙烯酸树脂系均化剂、有机硅系均化剂等。
将以上调制的膜形成液注入适当的载体上或者通过涂布流延,籍此在载体上形成膜形成液的液层。作为上述载体,可使用金属鼓、不锈钢带、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或聚对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等形成的聚酯膜、聚四氟乙烯制带等。
作为载体使用聚酯膜时,也可使用经过表面处理的膜。作为表面处理的方法,有常用的亲水化处理方法,例如可例举在聚酯膜的表面涂布或层压丙烯酸系树脂或含磺酸盐基的树脂,籍此由这些树脂形成层的方法,或者通过电晕放电处理等使膜表面的亲水性提高的方法等。
此外,通过使用对作为载体的例如金属鼓、不锈钢带、聚酯膜等的表面实施砂磨粗化处理(sand matte)或压纹处理而形成凹凸的载体,将载体表面的凹凸转印至所得膜的表面,籍此可制得具有光扩散性能的膜。当然直接对膜进行砂磨粗化处理,也可赋予该膜以光扩散性能。
作为涂布膜形成液的方法,可以使用采用模具或涂布机的方法、喷涂法、涂刷法、辊涂法、旋涂法、浸渍法等。
此外,为了控制所得膜的厚度和表面平滑性,可以反复进行膜形成液的涂布。
对于在载体上形成的液层,实施通过干燥等除去溶剂的处理。作为干燥方法,可采用常用的干燥处理法,例如通过多个辊使其从干燥炉中通过的方法,但干燥过程中如果伴随溶剂的蒸发而产生气泡,则得到的膜的特性显著下降,因此为了避免气泡的产生,最好将干燥工序分2段以上的多段工序实施,并控制各工序中的温度和风量。
然后,将进行干燥所得的膜从载体剥离,籍此可制得本发明的光学膜。
以上所得的光学膜中的残留溶剂量通常在10重量%以下,较好是5重量%以下,更好是1重量%以下,特别好是0.5重量%以下。膜中的残留溶剂量如果超出上述上限,则膜使用时的尺寸经时变化变大,不理想。此外,残留溶剂会导致玻璃化温度下降,耐热性也下降,所以不理想。
将该光学膜作为本发明的相位差膜的原料膜使用时,有时必须要将膜中的残留溶剂量调整在上述范围内。具体来讲,为了通过拉伸定向处理使膜稳定且均一地显现相位差,膜中的残留溶剂量通常为10~0.1重量%,较好是5~0.1重量%,更好是1~0.1重量%。通过使膜中残留微量的溶剂,使拉伸定向处理或相位差显现性的控制变得容易。
上述光学膜的厚度通常为0.1~3000μm,较好是0.1~1000μm,更好是1~500μm,特别好是5~300μm。膜如果过薄,则膜的处理性会下降,如果过厚,则很难卷成辊状。
上述光学膜的厚度分布相对于平均值通常在±20%以内,较好是在±10%以内,更好是在±5%以内,特别好是±3%以内。此外,每1cm的厚度的变化率通常在10%以下,较好是在5%以下,更好是在1%以下,特别好是在0.5%以下。通过将膜的厚度分布控制在上述范围内,可防止拉伸定向上述光学膜而得的膜产生相位差不均。
通过对本发明的光学膜实施拉伸加工(拉伸定向处理)而形成相位差膜。例如,将由本发明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形成的光学膜在该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玻璃化温度至该玻璃化温度+20℃的范围内的拉伸温度下以自由端单轴拉伸1.1~5.0倍,可获得NZ系数在1.1以上的相位差膜。这里,自由端单轴拉伸是指所要拉伸的某1个轴向(拉伸方向)以外的方向上无拉伸的将膜沿该1个方向拉伸的方法。此外,NZ系数是指以膜拉伸方向为x轴、相对于x轴的面内垂直方向为y轴、与x轴及y轴垂直的方向(膜的厚度方向)为z轴时,以下式定义的值。
NZ系数=(nx-nz)/(nx-ny)
(nx:x轴方向的折射率,ny:y轴方向的折射率,nz:z轴方向的折射率)
作为制造具有上述范围的NZ系数的相位差膜的光学膜,可例举由对异丙烯基苯酚、芳香族乙烯系单体及氰化乙烯系单体三元共聚而得的乙烯系聚合物和环烯系树脂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形成的光学膜等,更具体可例举对异丙烯基苯酚/苯乙烯/丙烯腈三元乙烯系共聚物和环烯系树脂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形成的光学膜等。该乙烯系共聚物中,各结构单元的比例较好是,相对于全部结构单元100重量%,来自对异丙烯基苯酚的结构单元为0.5~30重量%,来自芳香族乙烯系单体的结构单元为50~99重量%,来自氰化乙烯系单体的结构单元为0.5~20重量%。上述热塑性树脂组合物中,乙烯系聚合物和环烯系树脂的配比范围是乙烯系聚合物/环烯系树脂(重量比)=10/90~50/50。
<相位差膜>
对上述光学膜实施拉伸加工(拉伸定向处理)可制得本发明本发明的相位差膜。通过实施拉伸加工,形成膜的(共)聚合物的分子链沿规定方向规则地定向,显现出赋予透射光以相位差的性能。这里,“规则地定向”是指通常的高分子化合物(聚合物)通过熔融挤出法或浇铸法等成形为膜状时,该定向取决于工序中产生的膜变形的大小程度,相对于该高分子化合物的分子链不以特定方向定向而是无规地定向的状态,高分子化合物的分子链沿膜的平面的单轴方向或双轴方向或厚度方向规则地定向。高分子化合物的定向的规则性的程度各种各样,可利用拉伸条件进行控制。
作为拉伸加工法,具体可例举公知的单轴拉伸法或双轴拉伸法。即,利用拉幅机的横向单轴拉伸法、辊间压缩拉伸法、利用圆周不同的两组辊的纵向单轴拉伸法或横向单轴和纵向单轴组合的双轴拉伸法、利用膨胀法的拉伸法等。
采用单轴拉伸法时,拉伸速度通常为1~5000%/分钟,优选50~1000%/分钟,更好为100~1000%/分钟,特好为100~500%/分钟。
作为双轴拉伸法,可例举同时沿互相交叉的2个方向拉伸的方法及单轴拉伸后沿与最初的拉伸方向不同的方向进行拉伸的方法。这些方法中,2根拉伸轴的交角由所希望的特性决定,因而无特别限定,通常在120~60度的范围内。此外,各拉伸方向的拉伸速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通常为1~5000%/分钟,优选50~1000%/分钟,更好为100~1000%/分钟,特好为100~500%/分钟。
拉伸加工时的加工温度无特别限定,所用的光学膜(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玻璃化温度设为Tg时,通常加工温度为Tg以上Tg+30℃以下,优选Tg以上Tg+20℃以下,更好为Tg以上Tg+10℃以下。拉伸温度在上述范围内,可显现高相位差,且可抑制相位差差异的发生,并使折射率椭球体的控制变得容易,所以比较理想。
拉伸倍率由所希望的相位差等各种特性决定,无特别限定,通常为1.01~10倍,优选1.03~5倍,更好为1.03~3倍。
以上获得的拉伸膜可以直接在室温下冷却,也可以在Tg-100℃以上Tg以下左右的温度气氛下至少进行10秒以上、优选30秒~60分钟、更好为1分钟~60分钟的热定形,然后冷却至室温,籍此能够获得透射光的相位差的经时变化少、具有稳定的相位差特性的相位差膜。
以上获得的相位差膜通过拉伸完成分子定向,籍此赋予透射光以相位差,但该相位差的绝对值可通过调整拉伸倍率或拉伸前的膜的厚度等来进行控制。例如即使是拉伸前的厚度相同的膜,也存在拉伸倍率越大透射光的相位差的绝对值越大的倾向,因此通过改变拉伸倍率,可获得赋予透射光以所希望的相位差的相位差膜。此外,即使拉伸倍率相同,也存在拉伸前的膜的厚度越大赋予透射光的相位差的绝对值越大的倾向,因此通过改变拉伸前的膜的厚度,可获得赋予透射光以所希望的相位差的相位差膜。
例如,通过将由本发明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形成的光学膜在该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玻璃化温度至该玻璃化温度+20℃的范围内的拉伸温度下进行1.1~50倍的自由端单轴拉伸,可获得NZ系数通常在1.10以上、优选1.12以上的相位差膜。
此外,在上述条件下拉伸的相位差膜的波长400nm的相位差(R400)、波长550nm的相位差(R550)及波长800nm的相位差(R800)最好满足R400<R550<R800的关系。
以上获得的相位差膜的赋予透射光的相位差的值由其用途决定,但不能一概而论,用于液晶显示元件或场致发光显示元件或激光光学波片时,通常为1~10000nm,较好为10~2000nm,更好为15~1000nm。
较好的是透过膜的光的相位差的均一性高,具体来讲,光线波长550nm的差异通常在±20%以下,优选±10%以下,更好为±5%以下。相位差的差异如果超过±20%的范围,则用于液晶显示元件等时会产生色差等,导致显示器本身的性能下降。
另外,透过膜的光的相位差依赖于透射光的波长。本发明的相位差膜最好具备逆波长分散性。具体来讲,波长660nm的相位差(R660)和波长550nm的相位差(R550)的比值(R660/R550)通常在1.02以上,较好在1.03以上。R660/R550未满上述下限的相位差膜明显存在缺陷。
本发明的相位差膜的相位差显现性(双折射值)Δn在波长550nm下通常为0.0005以上,较好为0.0010以上,更好为0.0015以上。Δn如果未满上述下限,则为了赋予透射光以相位差,必须增加膜厚,较厚的膜会导致光线透射率下降,或者制膜时的干燥时间延长,膜生产性下降。
本发明的相位差膜可单独1片使用或2片以上层叠后使用或贴合于透明基板等再使用。此外,可层叠于其它的膜、片材、基板后使用。
层叠膜等的情况下,可使用粘合剂或粘接剂。作为粘合剂或粘接剂,可使用透明度良好的试剂,具体例可例举天然橡胶、合成橡胶、乙酸乙烯酯/氯乙烯均聚物、聚乙烯醚、丙烯酸系树脂、改性聚烯烃系树脂等粘合剂或在具有羟基、氨基等官能团的前述树脂等中添加了含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等固化剂的固化型粘合剂,以及聚氨酯系干式叠层用粘接剂、合成橡胶系粘接剂、环氧系粘接剂等。
另外,为了提高与其它的膜、片材、基板等层叠时的作业性,可预先在上述相位差膜上层叠粘合剂层或粘接剂层。层叠粘合剂层或粘接剂层时,作为粘合剂或粘接剂,可采用前述粘合剂或粘接剂。
本发明的光学膜或相位差膜可以用于移动电话、数字信息终端、传呼机、导航系统、车载用液晶显示器、液晶监视器、调光面板、OA设备用显示器、AV设备用显示器等各种液晶显示元件、场致发光显示元件或触摸屏等。此外,也可以用作CD、CD-R、MD、MO、DVD等光盘的记录·再生装置所用的波片。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这些实施例。
<测定·评价方法>
(1)固有粘度[η]:
调制浓度0.5g/100ml的氯苯溶液,于30℃的条件下进行测定。
(2)分子量:
采用东ソ-(株)制HLC-8220凝胶渗透色谱仪(GPC,柱:东ソ-(株)制,TSKgelG7000HxL、TSKgelGMHxL、TSKgelGMHxL、TSKgelG2000xL),以四氢呋喃(THF)为溶剂,测定聚苯乙烯换算的数均分子量(Mn)、重均分子量(Mw)及分子量分布(Mw/Mn)。
(3)玻璃化温度:
使用セイコ一インスツルメンツ公司制DSC6200,以20℃/分钟的升温速度,在氮气流下进行测定。在差示扫描热量曲线上示出微分差示热量的最大峰温度(A点)及最大峰温度-20℃的温度(B点),以B点为起点的基线上的切线和以A点为起点的切线的交点即为Tg。
(4)反应转化率:
在预先经过计量的铝箔上放置聚合后的溶液1.0g,在220℃的热板上加热30分钟使挥发成分挥发,求得固形成分浓度。然后,按照下式测定单体的反应转化率。
反应转化率(%)=(固形成分浓度×溶液的总重量-装入的催化剂的重量)/装入的单体的总重量×100
(5)组成分析:
将1.0g试样溶于d-氯仿,在其中添加50mg乙酰丙酮铬(III),采用核磁共振波谱仪(NMR,Bruker公司制AVANCE500)测定乙烯系共聚物的13C-NMR。由来自对异丙烯基苯酚的芳香环碳的峰(153ppm)面积强度和来自苯乙烯的季碳的峰(142~150ppm)面积强度,算出来自苯乙烯的结构单元和来自对异丙烯基苯酚的结构单元的比例。
(6)应力光学系数(CR):
按照公知方法(Polymer Journal,Vol.27,No.9,pp943-950(1995))进行测定。
即,通过二氯甲烷浇铸法将所得热塑性树脂组合物成膜,于100℃使其真空干燥24小时制得膜后,切成4片0.5mm×5mm×50mm大小的试验片,分别对该试验片加10~300g的范围的不同的荷重(4处),将这些试验片在温度为试验片的Tg+20℃的加热炉中放置30分钟进行拉伸。然后,在加荷重的状态下将加热炉慢慢冷却至室温,利用下述方法分别测定拉伸后的试验片的相位差。
相位差(550nm)采用自动双折射计(王子计测机器(株)制,KOBRA-21ADH)进行测定。按照下式,求得各试验片的应力(σ)和双折射值(ΔN),由σ-ΔN曲线的倾斜度求得CR
σ=F/(d·w)
(F:荷重,d:拉伸后的试验片厚度,w:拉伸后的试验片宽度)
ΔN=Re/d
(Re:相位差,d:拉伸后的试验片厚度)
CR=ΔN/σ(单位;Br=10-12Pa-1)
(7)注射成形体的相位差:
用自动双折射计(王子计测机器(株)制,KOBRA-21ADH)测定双折射性评价用试验片的片(gate)中央部的550nm的相位差。
(8)耐水性(吸水率的测定):
于100℃将耐水性评价用试验片干燥24小时后,测定重量W0。然后,将该试验片在23℃的水中浸渍24小时,测定重量W1,利用下式算出吸水率。
吸水率(%)=[(W1-W0)/W0]×100
(9)透明度(总光线透射率的测定):
按照JIS K7105(测定法A),使用雾度计(スガ试验机公司制,HGM-2DP)对透明度评价用试验片的总光线透射率进行测定。
(10)雾度:
按照JIS K7105(测定法A),使用雾度计(スガ试验机公司制,HGM-2DP)对所得膜的雾度进行测定。
(11)相位差膜的相位差、双折射值、逆波长分散性及NZ系数:
用自动双折射计(王子计测机器(株)制,KOBRA-21ADH)测定拉伸后的膜的550nm及660nm的相位差(retardation,迟滞)及NZ系数。NZ系数是利用下式算出的值。
NZ系数=(nx-nz)/(nx-ny)
(nx:x轴方向的折射率,ny:y轴方向的折射率,nz:z轴方向的折射率)
另外,利用下式求得相位差膜的双折射值和逆波长分散性。
双折射值(ΔN)=R550/d
逆波长分散性=R660/R550
(R550、R660:波长550nm及660nm的相位差,d:膜厚)
(12)撕裂强度
按照JIS K6772,测定拉伸后的膜的撕裂强度。
(13)膜着色性
将拉伸后的膜于80℃保持1000小时,实施耐热试验。按照JIS K 7105,用分光光度计(スガ试验机公司制)测定试验前后的膜的黄色度(YI)。籍此算出试验前后的YI变化(ΔYI=试验后YI-试验前YI)。
(14)残留溶剂量
将所得膜溶于溶剂,利用气相色谱法进行测定。
[调制例1]
在经过氮气置换的反应容器中装入100重量份作为特定单体的以下式:
Figure G05833612X20070404D000271
表示的8-甲基-8-甲氧基羰基四环[4.4.0.12,5.17,10]-3-十二烯、4重量份作为分子量调节剂的1-己烯及200重量份作为溶剂的甲苯,加热至80℃。在其中加入0.12重量份三乙基铝的甲苯溶液(浓度:0.6mol/l)和0.37重量份甲醇改性WCl6的甲苯溶液(浓度:0.025mol/l),于80℃使它们反应1小时,获得聚合物。
将所得聚合物的溶液装入高压釜,再添加200重量份作为溶剂的甲苯及0.06重量份作为氢化催化剂的RuHCl(CO)[P(C6H5)3]3后,用氮气置换3次。然后,将氢气导入反应容器中,将压力调整为8.0MPa。接着,加热至165℃,将压力保持为10MPa的同时于165℃实施3小时的反应,获得氢化物。用甲醇使该氢化物再沉淀,回收后干燥,获得环烯系聚合物(1)。
该环烯系聚合物(1)的固有粘度[η]=0.78dl/g,重均分子量(Mw)=11.5×104,分子量分布(Mw/Mn)=3.3,玻璃化温度(Tg)=167℃。此外,通过1H-NMR测定求得该环烯系聚合物(1)的氢化率,结果主链中的烯烃性不饱和键的99.9%以上被氢化。
[调制例2]
在反应容器中装入96.8重量份苯乙烯、3.2重量份对异丙烯基苯酚、30重量份环己烷、0.64重量份2,2-二(4,4-二叔丁基过氧化环己基)丙烷(日本油脂:パ-テトラA)。将其用氮气流鼓泡10分钟后于95℃反应8小时,获得苯乙烯/对异丙烯基苯酚共聚物(2)。
共聚物(2)通过固形成分测定获知的反应转化率=98%,重均分子量(Mw)=78000,数均分子量(Mn)=35500,分子量分布(Mw/Mn)=2.2,玻璃化温度(Tg)=103℃。此外,共聚物(2)的13C-NMR谱示于图1(全图)及图2(放大图)。来自对异丙烯基苯酚的芳香环的碳(i)~(iv)的峰分别确认出现在115.2、122.6、138.4、153.1ppm。由前述碳(iv)的峰及来自聚苯乙烯的季碳的峰(145.2ppm)的积分值求出聚合物组成,其结果是,共聚物(2)的来自苯乙烯的结构单元/来自对异丙烯基苯酚的结构单元=96.8/3.2(重量比)。
[调制例3]
在反应容器中装入91.5重量份苯乙烯、4.5重量份对异丙烯基苯酚、4.0重量份丙烯腈、0.61重量份2,2-偶氮二(2,4-二甲基戊腈)(和光纯药:V-65)。将其用氮气流鼓泡10分钟后于55℃反应7小时。反应结束后,在大量的甲醇中使其再沉淀,获得苯乙烯/对异丙烯基苯酚/丙烯腈共聚物(3)。
共聚物(3)通过固形成分测定获知的反应转化率=73%,Mw=72700,Mn=40200,Mw/Mn=1.81,玻璃化温度(Tg)=110℃。由共聚物(3)的13C-NMR谱求出聚合物组成,其结果是,共聚物(3)的来自苯乙烯的结构单元/来自对异丙烯基苯酚的结构单元/来自丙烯腈的结构单元=91.4/4.5/4.1(重量比)。
[调制例4]
除了用相对于苯乙烯等摩尔的对叔丁氧基苯乙烯替代对异丙烯基苯酚以外,其它操作与调制例2相同,获得苯乙烯/对叔丁氧基苯乙烯共聚物。在其中添加0.2重量份对甲苯磺酸,于100℃实施4小时的脱保护反应,获得苯乙烯/对羟基苯乙烯共聚物(4)。
共聚物(4)的Mw=83000,Mn=37700,Mw/Mn=2.2,玻璃化温度(Tg)=103℃。
[实施例1]
于300℃以聚合物(1)/共聚物(2)=65/35的配比(重量比)熔融混合聚合物(1)和共聚物(2),获得热塑性树脂组合物。该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应力光学系数(CR值)按照上述方法测定。
用真空干燥机于100℃将上述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干燥4小时。采用注射成形机[SG75M-S](住友重机(株)制,筒体直径28mm,合模力75吨),在树脂温度300℃、模温130℃、注射速度100mm/sec、料斗和筒体充满氮气的条件下进行注射成形,制得双折射性评价用试验片(宽60mm、长80mm、厚1mm的长方形注射成形体)、耐水性评价用试验片(宽度40mm、长80mm、厚3mm)及透明度评价用试验片(厚3mm)。评价这些试验片的550nm的相位差、耐水性和透明度。结果示于表1。
将聚合物(1)和共聚物(2)以聚合物(1)/共聚物(2)=65/35的配比(重量比)溶于二氯甲烷,调制出浓度30重量%的溶液后,利用溶剂浇铸法制膜,于100℃真空干燥48小时,获得膜厚175μm的透明膜。该透明膜的差示扫描热量测定(DSC)结果示图3。该透明膜具有单一的Tg=137℃,雾度=0.1。由此可确认,聚合物(1)和共聚物(2)相溶化。
将上述透明膜切成10mm×80mm的大小,用带恒温槽的英斯特朗拉伸试验机(5567型),在拉伸温度Tg+5℃(=142℃)及拉伸速度60mm/min(120%/分钟)、夹具间距50mm的条件下,通过自由端单轴拉伸法以2.0倍的拉伸倍率实施拉伸,获得膜厚123μm的膜。评价拉伸后的膜的雾度、550nm的相位差、550nm的双折射值、逆波长分散性(R660/R550)、NZ系数、撕裂强度、耐热试验后的膜着色性及残留溶剂量。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2]
除了用共聚物(3)替代共聚物(2),并使聚合物(1)/共聚物(3)以65/35的配比(重量比)混合以外,其它操作与实施例1同样,获得热塑性树脂组合物。该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应力光学系数(CR值)按照上述方法测定。
另外,与实施例1同样,由上述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制作各种试验片,评价550nm的相位差、耐水性和透明度。结果示于表1。
此外,除了用共聚物(3)替代共聚物(2),并使聚合物(1)/共聚物(3)以65/35的配比(重量比)溶于二氯甲烷以外,其它操作与实施例1同样,获得厚175μm的透明膜。该透明膜具有单一的Tg=138℃,雾度=0.1。由此可确认,聚合物(1)和共聚物(3)相溶化。
将上述透明膜切成10mm×80mm的大小,用带恒温槽的英斯特朗拉伸试验机(5567型),在拉伸温度Tg+5℃(=143℃)及拉伸速度60mm/min(120%/分钟)、夹具间距50mm的条件下,通过自由端单轴拉伸法以2.0倍的拉伸倍率实施拉伸,获得膜厚121μm的膜。评价拉伸后的膜的雾度、550nm的相位差、550nm的双折射值、逆波长分散性(R660/R550)、NZ系数、撕裂强度、耐热试验后的膜着色性及残留溶剂量。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3]
除了将聚合物(1)与共聚物(3)的配比改为聚合物(1)/共聚物(3)=55/45(重量比)以外,其它操作与实施例2同样,获得热塑性树脂组合物。该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应力光学系数(CR值)按照上述方法测定。
另外,与实施例1同样,由上述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制作各种试验片,评价550nm的相位差、耐水性和透明度。结果示于表1。
此外,除了将聚合物(1)与共聚物(3)的配比改为聚合物(1)/共聚物(3)=55/45(重量比)以外,其它操作与实施例2同样,获得厚175μm的透明膜。该透明膜具有单一的Tg=123℃,雾度=0.1。由此可确认,聚合物(1)和共聚物(3)相溶化。
将上述透明膜切成10mm×80mm的大小,用带恒温槽的英斯特朗拉伸试验机(5567型),在拉伸温度Tg+5℃(=128℃)及拉伸速度60mm/min(120%/分钟)、夹具间距50mm的条件下,通过自由端单轴拉伸法以2.0倍的拉伸倍率实施拉伸,获得膜厚123μm的膜。评价拉伸后的膜的雾度、550nm的相位差、550nm的双折射值、逆波长分散性(R660/R550)、NZ系数、撕裂强度、耐热试验后的膜着色性及残留溶剂量。结果示于表1。
[比较例1]
聚合物(1)的应力光学系数(CR值)按照上述方法测定。
另外,与实施例1同样,由聚合物(1)制作各种试验片,评价550nm的相位差、耐水性和透明度。结果示于表1。
将聚合物(1)溶于二氯甲烷,调制浓度30重量%的溶液后,利用溶剂浇铸法成膜,于100℃真空干燥48小时,获得膜厚175μm的透明膜。该透明膜的Tg=167℃,雾度=0.1。
将上述透明膜切成10mm×80mm的大小,用带恒温槽的英斯特朗拉伸试验机(5567型),在拉伸温度Tg+5℃(=172℃)及拉伸速度60mm/min(120%/分钟)、夹具间距50mm的条件下,通过自由端单轴拉伸法以2.0倍的拉伸倍率实施拉伸,获得膜厚123μm的膜。评价拉伸后的膜的雾度、550nm的相位差、550nm的双折射值、逆波长分散性(R660/R550)、NZ系数、撕裂强度、耐热试验后的膜着色性及残留溶剂量。结果示于表1。
[比较例2]
除了用共聚物(4)替代共聚物(2),并使聚合物(1)/共聚物(4)以65/35的配比(重量比)混合以外,其它操作与实施例1同样,获得热塑性树脂组合物。该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应力光学系数(CR值)按照上述方法测定。
另外,与实施例1同样,由上述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制作各种试验片,评价550nm的相位差、耐水性和透明度。结果示于表1。
此外,除了用共聚物(4)替代共聚物(2),并使聚合物(1)/共聚物(4)以65/35的配比(重量比)溶于二氯甲烷以外,其它操作与实施例1同样,获得厚175μm的透明膜。该透明膜具有单一的Tg=132℃,雾度=0.1。由此可确认,聚合物(1)和共聚物(4)相溶化。
将上述透明膜切成10mm×80mm的大小,用带恒温槽的英斯特朗拉伸试验机(5567型),在拉伸温度Tg+5℃(=137℃)及拉伸速度60mm/min(120%/分钟)、夹具间距50mm的条件下,通过自由端单轴拉伸法以2.0倍的拉伸倍率实施拉伸,获得膜厚119μm的膜。评价拉伸后的膜的雾度、550nm的相位差、550nm的双折射值、逆波长分散性(R660/R550)、NZ系数、撕裂强度、耐热试验后的膜着色性及残留溶剂量。结果示于表1。
[比较例3]
除了用市售的聚苯乙烯(PS-日本制聚苯乙烯,Mw=219000,Mn=81300)替代共聚物(2)以外,其它与实施例1同样,获得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由于该热塑性树脂组合物是不透明的,所以无法测定应力光学系数。
此外,与实施例1同样,由上述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制作各种试验片,评价耐水性和透明度。结果示于表1。由于这些试验片是不透明的,所以无法测定550nm的相位差。
另外,除了用市售的聚苯乙烯(PS-日本制聚苯乙烯,Mw=219000,Mn=81300)替代共聚物(2)以外,其它与实施例1同样,获得膜厚175μm的膜。该膜是不透明的,存在来自聚合物(1)的Tg=167℃和来自聚苯乙烯的Tg=101℃的2个Tg,雾度=94。由此可确认,聚合物(1)和聚苯乙烯未相溶化,无法测定光学特性。籍此可确认采用市售聚苯乙烯时,无法作为光学材料使用。
将上述膜切成10mm×80mm的大小,用带恒温槽的英斯特朗拉伸试验机(5567型),在拉伸温度172℃、拉伸速度60mm/min(120%/分钟)及夹具间距50mm的条件下,通过自由端单轴拉伸法以2.0倍的拉伸倍率实施拉伸,获得膜厚122μm的膜。评价拉伸后的膜的撕裂强度及残留溶剂量。结果示于表1。
[比较例4]
除了用含7重量%的马来酸酐的市售聚苯乙烯(日本ノバケミカル制,Dylark,D232级,Mw=207000,Mn=104000)替代共聚物(2)以外,其它与实施例1同样,获得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由于该热塑性树脂组合物是不透明的,所以无法测定应力光学系数。
此外,与实施例1同样,由上述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制作各种试验片,评价耐水性和透明度。结果示于表1。由于这些试验片是不透明的,所以无法测定550nm的相位差。
另外,除了用含7重量%的马来酸酐的市售聚苯乙烯(日本ノバケミカル制,Dylark,D232级,Mw=207000,Mn=104000)替代共聚物(2)以外,其它与实施例1同样,获得膜厚175μm的膜。该膜是不透明的,存在来自聚合物(1)的Tg=167℃和来自含马来酸酐的聚苯乙烯的Tg=120℃的2个Tg,雾度=88。由此可确认,聚合物(1)和含马来酸酐的聚苯乙烯未相溶化,无法测定光学特性。
将上述膜切成10mm×80mm的大小,用带恒温槽的英斯特朗拉伸试验机(5567型),在拉伸温度172℃、拉伸速度60mm/min(120%/分钟)及夹具间距50mm的条件下,通过自由端单轴拉伸法以2.0倍的拉伸倍率实施拉伸,获得膜厚123μm的膜。评价拉伸后的膜的撕裂强度及残留溶剂量。结果示于表1。
[比较例5]
除了用甲苯溶剂替代二氯甲烷制得膜以外,其它与比较例4同样,获得膜厚175μm的透明膜。该透明膜具有单一的Tg=140℃,雾度=0.5。由此可确认,聚合物(1)和含7wt%马来酸酐的聚苯乙烯相溶化。
将上述透明膜切成10mm×80mm的大小,用带恒温槽的英斯特朗拉伸试验机(5567型),在拉伸温度Tg+5℃(=145℃)及拉伸速度60mm/min(120%/分钟)、夹具间距50mm的条件下,通过自由端单轴拉伸法以2.0倍的拉伸倍率实施拉伸,获得膜厚124μm的膜。评价拉伸后的膜的雾度、550nm的相位差、550nm的双折射值、逆波长分散性(R660/R550)、NZ系数、撕裂强度、耐热试验后的膜着色性及残留溶剂量。结果示于表1。该拉伸膜中的残留甲苯量多,相位差显现性明显劣化。
表1
Figure G05833612X20070404D000331
无法测定:由于不透明而无法测定。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耐候性和耐热性良好,适用于全部的光学用途,可加工成膜或片材后使用。特别是采用沸点低的二氯甲烷来制膜,所以通过溶剂浇铸法制造光学膜时,可在低温下干燥,防止制造时的热劣化,最适用于必须进行拉伸加工的用途,例如相位差膜等光学膜。另外,所得光学膜的耐候性和耐热性良好,所以可在条件比较严酷的用途中使用,例如导航仪、车载用液晶显示器等。
此外,如实施例2及实施例3所例示的,如果对本发明的光学膜实施自由端单轴拉伸,则NZ系数>1.1,这样即使不通过双轴拉伸也能够获得NZ系数在1.1以上的拉伸膜。从上述结果可确认,对本发明的光学膜实施了宽幅受限的单轴拉伸或双轴拉伸时,也可获得NZ系数大于以往的由环烯系开环(共)聚合物形成的光学膜的拉伸膜。因此,如果使用本发明的光学膜,则与以往的光学膜相比,能够容易地制造NZ系数大的拉伸膜,无需采用特殊的拉伸技术就能够很容易地控制拉伸膜的NZ系数。
另外,本发明的拉伸膜显现出R400<R550<R800的特殊的波长分散性(逆波长分散性)。该拉伸膜的波长分散性可通过乙烯系(共)聚合物的组成及环烯系树脂和乙烯系(共)聚合物的配比来调整,本发明可提供显现拉伸膜等成形品所要求具备的良好的双折射(或相位差)的波长分散性的材料。

Claims (7)

1.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相对于100重量份的(A)环烯系聚合物,以10-150重量份含有(B)具有由对异丙烯基苯酚衍生的结构单元的乙烯系聚合物,该环烯系聚合物(A)是8-甲基-8-甲氧基羰基四环[4.4.0.12,5.17,10]-3-十二烯的开环聚合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乙烯系聚合物(B)还具有由对异丙烯基苯酚以外的芳香族乙烯系单体衍生的结构单元。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乙烯系聚合物(B)还具有由氰化乙烯系单体衍生的结构单元。
4.光学膜,其特征在于,相对于100重量份的(A)环烯系聚合物,以10-150重量份含有(B)具有由对异丙烯基苯酚衍生的结构单元的乙烯系聚合物,上述环烯系聚合物(A)是8-甲基-8-甲氧基羰基四环[4.4.0.12,5.17,10]-3-十二烯的开环聚合物。
5.光学膜,它是由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形成的光学膜,所述热塑性树脂组合物是相对于100重量份的(A)环烯系聚合物,以10-150重量份含有(B)具有由对异丙烯基苯酚衍生的结构单元的乙烯系聚合物的组合物,上述环烯系聚合物(A)是8-甲基-8-甲氧基羰基四环[4.4.0.12,5.17,10]-3-十二烯的开环聚合物;在该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玻璃化温度至该玻璃化温度+20℃的范围内的拉伸温度下,对该光学膜实施了1.1~5.0倍的自由端单轴拉伸时,以下式求得的NZ系数达到1.1以上,
NZ系数=(nx-nz)/(nx-ny),
nx:x轴方向的折射率,ny:y轴方向的折射率,nz:z轴方向的折射率,其中,x轴是膜拉伸方向,y轴是相对于x轴的面内垂直方向,z轴是膜的厚度方向。
6.相位差膜,其特征在于,由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光学膜拉伸定向而得。
7.相位差膜,其特征在于,在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玻璃化温度至该玻璃化温度+20℃的范围内的拉伸温度下,对由所述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形成的光学膜实施1.1~5.0倍的自由端单轴拉伸而得的以下式求得的NZ系数达到1.1以上,所述热塑性树脂组合物是相对于100重量份的(A)环烯系聚合物,以10-150重量份含有(B)具有由对异丙烯基苯酚衍生的结构单元的乙烯系聚合物的组合物,上述环烯系聚合物(A)是8-甲基-8-甲氧基羰基四环[4.4.0.12,5.17,10]-3-十二烯的开环聚合物;
NZ系数=(nx-nz)/(nx-ny),
nx:x轴方向的折射率,ny:y轴方向的折射率,nz:z轴方向的折射率,其中,x轴是膜拉伸方向,y轴是相对于x轴的面内垂直方向,z轴是膜的厚度方向。
CN200580033612XA 2004-10-01 2005-09-22 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光学膜及相位差膜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3585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90473/2004 2004-10-01
JP2004290473 2004-10-01
JP000919/2005 2005-01-05
JP2005000919A JP4843943B2 (ja) 2004-10-01 2005-01-05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光学フィルムおよび位相差フィルム
PCT/JP2005/017535 WO2006038478A1 (ja) 2004-10-01 2005-09-22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光学フィルムおよび位相差フィル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35859A CN101035859A (zh) 2007-09-12
CN101035859B true CN101035859B (zh) 2010-09-08

Family

ID=361425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580033612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35859B (zh) 2004-10-01 2005-09-22 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光学膜及相位差膜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090209705A1 (zh)
EP (1) EP1795559A4 (zh)
JP (1) JP4843943B2 (zh)
KR (1) KR101206550B1 (zh)
CN (1) CN101035859B (zh)
TW (1) TW200619262A (zh)
WO (1) WO200603847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965441B2 (en) 2004-09-30 2011-06-21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Optical film with super low retardation and polarizing plate containing the same
JP2006282831A (ja) * 2005-03-31 2006-10-19 Nippon Zeon Co Ltd 芳香環構造含有ノルボルネン系重合体と、芳香族ビニル化合物の付加重合体を含有する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れを成形してなる成形体
TWI407197B (zh) 2006-11-20 2013-09-01 Lg Chemical Ltd 光學膜以及彼之製法
WO2008069192A1 (ja) * 2006-12-05 2008-06-12 Jsr Corporation 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用途
JP2008163287A (ja) * 2006-12-05 2008-07-17 Jsr Corp 樹脂組成物、光学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その用途
JP2009096815A (ja) * 2007-10-12 2009-05-07 Jsr Corp 樹脂組成物
JP5266733B2 (ja) * 2007-11-26 2013-08-21 Jsr株式会社 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れからなるフィルムならびにその用途
JP4885890B2 (ja) * 2008-01-31 2012-02-2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位相差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WO2010047348A1 (ja) * 2008-10-21 2010-04-29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重合性組成物、樹脂成形体、及び積層体
JP5452977B2 (ja) * 2009-05-28 2014-03-26 株式会社日本触媒 逆波長分散型位相差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と逆波長分散型位相差フィルム
CN112703435B (zh) * 2018-09-28 2023-03-24 日本瑞翁株式会社 光学膜及其制造方法、光学层叠体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439226A (en) * 1944-02-03 1948-04-06 Monsanto Chemicals Copolymers of fumarodinitrile and alpha-substituted styrenes
EP0409291B1 (en) * 1987-11-17 1996-02-14 Japan Synthetic Rubber Co., Ltd. Thermoplastic resin composition
JP3775052B2 (ja) * 1998-05-11 2006-05-17 Jsr株式会社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JP2001194527A (ja) 2000-01-14 2001-07-19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ノルボルネン系樹脂組成物及び位相差板
JP2001337222A (ja) 2000-05-25 2001-12-07 Fuji Photo Film Co Ltd 位相差板
JP2002187994A (ja) * 2000-12-21 2002-07-05 Hitachi Chem Co Ltd 低複屈折性樹脂組成物
US7157523B2 (en) * 2002-11-14 2007-01-02 Jsr Corporation Ring-opened polynorbornen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795559A1 (en) 2007-06-13
KR101206550B1 (ko) 2012-11-29
KR20070074588A (ko) 2007-07-12
CN101035859A (zh) 2007-09-12
TWI379861B (zh) 2012-12-21
TW200619262A (en) 2006-06-16
WO2006038478A1 (ja) 2006-04-13
JP2006124628A (ja) 2006-05-18
EP1795559A4 (en) 2008-12-03
US20090209705A1 (en) 2009-08-20
JP4843943B2 (ja) 2011-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35859B (zh) 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光学膜及相位差膜
CN101087846B (zh) 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光学膜以及拉伸膜
CN101098931A (zh) 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光学用薄膜及薄膜制造方法
JP2004198952A (ja) 光学用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用途
JP2007197604A (ja) 環状オレフィン系樹脂組成物、該樹脂組成物からなる樹脂成形品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該樹脂組成物からなるフィルム
CN1787983B (zh) 降冰片烯衍生物、降冰片烯开环聚合物或共聚物以及制备该开环聚合物或共聚物的方法
CN101090945B (zh) 热塑性树脂组合物以及使用该组合物形成的光学膜
CN101547971A (zh) 树脂组合物及其用途
EP4067406A1 (en) Cyclic olefin polymer,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and optical element
JP4729802B2 (ja)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用途
KR20080023152A (ko) 광 확산성 수지 조성물, 그의 성형품 및 도광체
JP5266733B2 (ja) 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れからなるフィルムならびにその用途
KR20080023160A (ko) 광학 필름, 광학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편광판 및 액정 패널
KR20090095638A (ko) 수지 조성물 및 그 용도
WO2009084382A1 (ja) 射出成形体および重合体組成物
JP5080878B2 (ja) 位相差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JP2005239740A (ja)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KR20080029833A (ko) 광학 필름, 그의 제조 방법, 편광판 및 액정 패널
KR20090095497A (ko) 사출 성형체로 이루어지는 광학 부품 및 사출 성형체로 이루어지는 광학 부품 형성용 수지 조성물
TWI442104B (zh) An optical film,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 polarizing plate, and a liquid crystal panel
KR101477554B1 (ko) 액정 패널 및 액정 패널용 광학 필름 세트
JP2008000955A (ja) 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光学フィル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908

Termination date: 2020092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