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27820A - 同轴电缆接地结构、连接器以及用于在所述连接器中连接电缆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同轴电缆接地结构、连接器以及用于在所述连接器中连接电缆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027820A CN101027820A CNA2005800320047A CN200580032004A CN101027820A CN 101027820 A CN101027820 A CN 101027820A CN A2005800320047 A CNA2005800320047 A CN A2005800320047A CN 200580032004 A CN200580032004 A CN 200580032004A CN 101027820 A CN101027820 A CN 10102782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axial cable
- protuberance
- opening
- exposure
- lengt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03—Connector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the conductors of a multiconductor cable, e.g. tapping connections
- H01R9/05—Connector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the conductors of a multiconductor cable, e.g. tapping connections for coaxial cabl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9—Fixed connection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92—Fixed connection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ons to contact el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9—Fixed connection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94—Fixed connection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shielded flat cable
- H01R12/598—Each conductor being individually surrounded by shield, e.g. multiple coaxial cables in flat structur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9—Fixed connection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65—Fixed connection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
- H01R12/67—Fixed connection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 insulation penetrating terminals
- H01R12/675—Fixed connection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 insulation penetrating terminals with contacts having at least a slotted plate for penetration of cable insulation, e.g. insulation displacement contacts for round conductor flat cabl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03—Connector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the conductors of a multiconductor cable, e.g. tapping connections
- H01R9/05—Connector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the conductors of a multiconductor cable, e.g. tapping connections for coaxial cables
- H01R9/053—Connector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the conductors of a multiconductor cable, e.g. tapping connections for coaxial cables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Multi-Conductor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问题)一种不采用焊料的同轴电缆接地结构,在电缆芯线的直径减小和相邻电缆之间的间隔减小的情况下,表现出可靠的接地功能和可靠的电缆保持功能。(解决方案)一种同轴电缆接地结构(10),包括第一导电元件(12)和第二导电元件(14)。第一元件包括与第一组同轴电缆(16)的暴露长度(24)的外部导体(20)形成接触的第一隆起(28),第二元件包括用于接收第一隆起和由第一隆起支撑的电缆暴露长度的第二开口(32)。此外,第二元件包括与第二组同轴电缆的暴露长度的外部导体形成接触的第二隆起(34)。第一元件包括第二隆起和用于接收由第二隆起支撑的电缆暴露长度的第一开口。每个同轴电缆的暴露长度由磨擦力固定地保持,同时一方面在第一隆起和第二开口之间以及另一方面在第一开口和第二隆起之间沿第一和第二隆起适当地弯曲。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接地的同轴电缆接地结构。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具有所述同轴电缆接地结构的连接器,以及用于在这样的连接器中连接电缆的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形成在包围每个芯线(单线)的整个绝缘外围上的编织或贴箔的外部导体(屏蔽层)以及对外部噪音影响的相应特征阻性,发现同轴电缆主要可合适地应用于构建诸如通信设备、信息设备、医疗设备和测量设备的各种电气或电子设备的高频电路中。在将同轴电缆与设备的连接中,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需要可靠地连接到设备的接地部分。
这种类型的传统的同轴电缆接地结构广泛地使用外部导体通过焊接连接到接地部分(参考专利1)的结构。在参考专利1中说明的同轴电缆接地结构中,每个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局部暴露,并且其暴露的长度保持在第一导电元件(或接地条)和第二导电元件(或同一元件)之间。同时,在外部导体的整个外围上暴露长度焊接到导电元件,该外部导体由在第一和第二导电元件之间使用的焊料围绕。
另一方面,已经提出不采用焊料的多种同轴电缆接地结构。例如,参考专利2公开了这样的同轴电缆接地结构,其中设置在连接器绝缘主体上的金属壳通过形成在金属壳上的弹簧板部保持与每个同轴电缆外部导体的压力接触。同样,参考专利3公开了被称为绝缘移位(insulation-displacement)型的同轴电缆接地结构,其中设置在连接器绝缘主体上的屏蔽板形成有比同轴电缆外部导体的外径更窄的槽,外部导体被压装入该槽,同时导致槽的边缘部切入同轴电缆的外皮从而保证电连接。
上述的所有传统同轴电缆接地结构具有电缆保持功能以将同轴电缆固定地保持在抵抗施加在同轴电缆上的不便的张力和弯曲力的位置。由于这种电缆保持功能,安装在诸如连接器的电路组件上的端子和同轴电缆的芯线之间的连接部的损坏,这在诸如张力或弯曲力的外部力施加在同轴电缆上的情况下会发生,通过将电缆护套保持在连接部附近而防止。
[参考专利1]日本专利公开No.2825492
[参考专利2]日本未审查的专利公开(公布)2001-85122
[参考专利3]日本未审查的专利公开(公布)2003-331941
发明内容
近年来,对用于诸如连接器的电路组件的信号线的高密度连接已经出现了强烈的要求,并且为了满足这个要求,电缆芯线在尺寸上已经减小,以及端子已经以更窄的间距设置。因此,为了满足高密度连接的要求,同样在同轴电缆接地结构中,电缆芯线的直径需要减小以及端子的间距设置地更小,以减小相邻电缆之间的间隔。
考虑到这种情形,上述的传统同轴电缆接地结构已经发现遇到一些问题。例如,在参考专利1中描述的焊接型接地结构出现这样的问题,在多个同轴电缆在导电元件对之间共同接地的情况下,由于相邻同轴电缆之间的间隔减小,熔化的焊料更加可能从同轴电缆的接地区域沿各同轴电缆护套流出导电元件。结果,在接地区域外部导体和导电元件之间的机械和电连接容易变得不稳定。同样,例如,一旦已经局部流出的焊料凝固,则尽管需要连接器的同轴电缆外侧弯曲,但会不易弯曲。
另一方面,在参考专利2中描述的弹簧板型接地结构中,上述问题由于焊料的消除而克服。然而,由于连接到连接器的同轴电缆的芯的数量增加,弹簧板的压力增加,从而产生的过度压力往往导致连接器的金属壳移位。这样一方面容易使同轴电缆外部导体和金属壳之间的机械和电连接不稳定,另一方面导致每个同轴电缆容易从连接器脱离。同样,参考专利3中描述的绝缘移位型接地结构,尽管具有不采用焊料的优点,但是由于同轴电缆的芯线的尺寸和相邻同轴电缆的间隔减小,在屏蔽板中形成用于绝缘移位的槽的难度增加。在屏蔽板形成有小间距细缝的情况下,会破坏屏蔽板保持电缆的功能。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同轴电缆接地结构,其中在保持电缆芯线的直径、端子设置的间距和相邻电缆之间的间隔减小的情况下,一方面每个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能够可靠地接地,另一方面表现出足够的电缆保持功能,以满足信号线不采用焊料地高密度连接的需要。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同轴电缆接地结构的高可靠性连接器,用于高频电路的构造。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在这样的连接器中连接同轴电缆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同轴电缆接地结构的分解透视图。
图2是示出即将组装前的图1的同轴电缆接地结构的放大图。
图3是示出组装后的图1的同轴电缆接地结构的放大图。
图4是沿图3中IV-IV线的截面图。
图5是沿图4中V-V线的截面图。
图6是沿图4中VI-VI线的截面图。
图7是示出图1的同轴电缆接地结构中的第一和第二元件的平面图。
图8是示出图7的第一和第二元件的示意图。
图9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分解透视图。
图10是示出图9的连接器的元件与同轴电缆一起的透视图。
图11是示出组装在图9的连接器中的同轴电缆接地结构的放大图。
图12是图10的元件的截面图,其中(a)是对应于图5的截面图,(b)是对应于图6的截面图。
图13是示出处于组装状态的图9的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14是示出可连接到图9连接器的基底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15是示出包括图9连接器和图14连接器的连接器系统的截面图。
图16是示出图1同轴电缆接地结构的改进的截面图,其中(a)是对应于图5的截面图,(b)是对应于图6的截面图。
图1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同轴电缆接地结构的局部放大透视图。
图18是示出图1或图17的同轴电缆接地结构的改进的图。
图19是示出图18的改进的元件的放大图。
图20是说明图18的改进的操作的放大图。
图21是说明图18的改进的操作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同轴电缆接地结构,包括第一导电元件和固定安装在第一元件上的第二导电元件,其中多个同轴电缆保持在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之间,并且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分别电连接到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其特征在于,每个同轴电缆具有带有局部暴露的外部导体的暴露长度;第一元件包括用于支撑第一组同轴电缆的暴露长度并与暴露长度的外部导体形成接触的第一隆起;第二元件包括用于接收第一元件的第一隆起和支撑在第一隆起上的第一组同轴电缆的暴露长度的第二开口;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相互可靠地耦合,第一组同轴电缆的暴露长度由磨擦力固定地保持在第一元件的第一隆起和第二元件的第二开口之间,同时沿第一隆起弯曲。
在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电缆接地结构,其中第一元件包括用于分别支撑第一组同轴电缆的暴露长度的多个第一隆起;以及其中第二元件包括用于分别接收第一隆起和分别支撑在第一隆起上的第一组同轴电缆的暴露长度的多个第二开口。
在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同轴电缆接地结构,其中第二元件的第二开口包括与接收在第二开口中的第一组同轴电缆的暴露长度的外部导体形成局部接触的边缘部分。
在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同轴电缆接地结构,其中第一元件的第一隆起包括通过第二元件的第二开口突起的脊区域,并且支撑具有沿脊区域弯曲的暴露长度的第一组同轴电缆的暴露长度,从而将暴露长度的外部导体局部地压到第二开口的边缘部分上。
在权利要求5中所述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同轴电缆接地结构,其中第二元件的第二开口包括与接收在第二开口中的第一元件的第一隆起形成局部磨擦啮合的边缘部分。
在权利要求6中所述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同轴电缆接地结构,其中第二元件还包括与第二开口相邻设置的第二隆起,用于支撑第二组同轴电缆的暴露长度以及与暴露长度的外部导体形成接触;其中第一元件还包括与第一隆起相邻设置的第一开口,用于接收第二元件的第二隆起和支撑在第二隆起上的第二组同轴电缆的暴露长度;以及其中第二组同轴电缆的暴露长度分别沿第二隆起弯曲,并且由磨擦力固定地保持在第一元件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元件的第二隆起之间。
在权利要求7中所述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同轴电缆接地结构,其中第二元件包括用于分别支撑第二组同轴电缆的暴露长度的多个第二隆起;以及其中第一元件包括用于分别接收第二隆起和分别支撑在第二隆起上的第二组同轴电缆的暴露长度的多个第一开口。
在权利要求8中所述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同轴电缆接地结构,其中第一元件的第一开口包括与接收在第一开口中的第二组同轴电缆的暴露长度的外部导体形成局部接触的边缘部分。
在权利要求9中所述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同轴电缆接地结构,其中第二元件的第二隆起包括通过第一元件的第一开口突起的脊区域,并且支撑具有沿脊区域弯曲的暴露长度的第二组同轴电缆的暴露长度,从而将暴露长度的外部导体局部地压到第一开口的边缘部分上。
在权利要求10中所述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根据权利要求6至9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同轴电缆接地结构,其中第一元件的第一开口包括与接收在第一开口中的第二元件的第二隆起形成局部磨擦啮合的边缘部分。
在权利要求11中所述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根据权利要求6至10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同轴电缆接地结构,其中第一元件的第一隆起和第一开口相互交替设置;以及其中第二元件的第二隆起和第二开口相互交替设置,并且与第一隆起和第一开口的交替设置相对应。
在权利要求12中所述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同轴电缆接地结构,其中第一元件的第一隆起的形状和尺寸由设置在第一隆起两侧上的第一开口对的形状、尺寸和间距限定,其中第二元件的第二隆起的形状和尺寸由设置在第二隆起两侧上的第二开口对的形状、尺寸和间距限定,以及其中当第一隆起压配安装入第二开口中和第二隆起压配安装入第一开口中时,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相互可靠地保持。
在权利要求13中所述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同轴电缆接地结构,包括第一导电元件和固定安装在第一元件上的第二导电元件,其中多个同轴电缆保持在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之间,以及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分别电连接到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其特征在于,第一元件包括用于分别支撑同轴电缆的多个第一隆起;第二元件包括用于接收第一元件的第一隆起和分别支撑在第一隆起上的同轴电缆的多个第二开口;以及当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相互可靠地耦合时,第二开口的边缘部分别切入与第一隆起一起分别接收在第二开口中的同轴电缆的护套中,从而以沿第一隆起弯曲的形式可靠地保持同轴电缆,并且在压力的作用下与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形成接触。
在权利要求14中所述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同轴电缆接地结构,还包括保持在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之间并且与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接触的填充材料。
在权利要求15中所述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同轴电缆接地结构,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中至少一个上的多个保持件,用于在压力的作用下在远离第一隆起和第二开口的位置分别可靠地保持固定地保持在第一隆起和第二开口之间的同轴电缆的护套。
在权利要求16中所述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同轴电缆接地结构,多个保持件分别切入固定地保持在第一隆起和第二开口之间的同轴电缆的所述护套中,并且在压力的作用下与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形成接触。
在权利要求17中所述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同轴电缆接地结构的连接器。
在权利要求18中所述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连接器,还包括多个端子,在相应设置中支撑端子和同轴电缆的主体,以及组装到主体的屏蔽件,其中屏蔽件设置有同轴电缆接地结构的第一元件和用于将第一元件电连接到配对连接器地电位的连接部。
在权利要求19中所述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在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连接器中连接同轴电缆的方法,其中连接器的每个端子包括可连接到每个同轴电缆芯导体的绝缘移位型导体连接部,包括步骤:将同轴电缆定位在主体和屏蔽件上,从而将同轴电缆放置在第一隆起上;在第二开口中接收第一隆起和支撑在第一隆起上的同轴电缆,从而将第二元件固定到第一元件上;以及在压力的作用下,将端子连接到在其上定位有同轴电缆的主体上,并且将每个同轴电缆以绝缘移位的方式连接到每个端子的导体连接部。
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本发明,第一组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可以共同地固定连接到第一和第二元件而无需焊料。因此,即使在相邻同轴电缆设置的间隔减小的情况下,也可以消除在其他情况下会发生的熔化的焊料沿着各同轴电缆的护套流出第一和第二元件的不便。同样,在其他情况下由于使用焊料会发生的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可以得到抑制。此外,外部导体和第一以及第二元件以第一元件的第一隆起由第二元件的第二开口接收的方式相互连接,以致于第一组同轴电缆的暴露长度由第一和第二元件之间的磨擦力保持,同时以基本垂直于电缆平行方向的方向弯曲。因此,与传统的弹簧板型接地结构不同,即使同轴电缆的数量增加,也不会导致第一和第二元件在弹簧力的作用下变形。此外,由于这种连接,与传统的绝缘移位型接地结构不同,即使在同轴电缆的芯线尺寸或者相邻同轴电缆之间的间隔减小的情况下,相应尺寸的第一隆起和第二开口可以形成在第一和第二元件上而不会降低第一和第二元件的强度。因此,在根据本发明的同轴电缆接地结构中,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可以可靠地接地,同时随着电缆芯线的直径和端子设置的间距减小中表现出充足的电缆保持功能,从而符合高密度连接信号线的需要。
根据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本发明,第一组同轴电缆的暴露长度一个接一个地固定保持在第一和第二元件之间。同样,每个暴露长度和相应的第一隆起保持更稳定地相互接触。因此,每个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可以更可靠地接地,同时表现出牢固的电缆保持功能。
根据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本发明,每个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在多个点机械和电连接到第一和第二元件。结果,每个同轴电缆可以更稳定的接地。
根据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本发明,第一隆起的脊区域以楔状方式用于进一步提高同轴电缆接地的稳定性和机械保持强度。
根据权利要求5中所述的本发明,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可以快速、确定地相互固定地耦合,而不使用诸如焊接或熔接的方法。
根据权利要求6中所述的本发明,不同于第一组同轴电缆,第二组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共同固定地连接到第一和第二元件,而没有任何焊料。同样,第一和第二元件的外部导体以第二元件的第二隆起接收在第一元件的第一开口中的形式相互连接,因此,第二组同轴电缆的暴露长度由磨擦力保持在第一和第二元件之间,同时以基本垂直于电缆平行方向的方向弯曲。因此,与传统的弹簧板型和绝缘移位型接地结构相关的问题可以被克服。
根据权利要求7中所述的本发明,第二组同轴电缆的暴露长度一个接一个地固定保持在第一和第二元件之间。同样,每个暴露长度和相应的第一隆起以更稳定的方式保持相互接触。因此,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可以更稳定地接地,同时表现出更牢固的电缆保持功能。
根据权利要求8中所述的本发明,每个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在多个点机械和电连接到第一和第二元件。结果,每个同轴电缆可以以更高的稳定性接地。
根据权利要求9中所述的本发明,第二隆起的脊区域以楔状方式用于进一步提高同轴电缆接地的稳定性和机械保持强度。
根据权利要求9中所述的本发明,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可以快速、确定地相互固定地耦合,而不使用诸如焊接或熔接的方法。
根据权利要求11中所述的本发明,第一组同轴电缆的暴露长度和第二组同轴电缆的暴露长度相互交替地设置,同时不同程度地弯曲,并且保持在第一和第二元件之间。因此,电缆保持功能通过各磨擦力的协作而进一步提高。
根据权利要求12中所述的本发明,只需通过在压制成形工艺中合适地形成第一和第二开口,就可以容易地实现这样的结构,其中在压力的作用下各第一隆起安装入相应的第二开口中以及各第二隆起安装入相应的第一开口中,从而可靠地将第一和第二元件保持在一起。
根据权利要求13中所述的本发明,通过在第二开口中采用绝缘移位型导体连接结构可以获得与权利要求1中描述的发明类似的效果,从而可以简化同轴电缆的端接处理。
根据权利要求14中所述的本发明,填充材料具有有利的效果,例如促进第一和第二元件与同轴电缆外部导体的电连接,或者防止同轴电缆外部导体的氧化。
根据权利要求15中所述的本发明,可以显著地提高各同轴电缆的电缆保持功能(或张力松弛效应)。
根据权利要求16中所述的本发明,对于同轴电缆的接地,可以实现具有提高的电和机械稳定性的多点连接结构。
根据权利要求17中所述的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可应用于高频电路构造的高可靠性连接器,其包括表现出上述操作效果的同轴电缆接地结构。
根据权利要求18中所述的本发明,可以将连接器的同轴电缆接地结构稳定地连接到配对连接器的地电位。
根据权利要求19中所述的本发明,可以容易地将同轴电缆连接到可实现稳定的同轴电缆接地结构的连接器。
下面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在所有的附图中,相似或相同的组件分别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
参考附图,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同轴电缆接地结构10的分解透视图,图2是即将组装前的同轴电缆接地结构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示出刚刚组装后的同轴电缆接地结构的局部放大图,以及图4至6是组装后的同轴电缆接地结构10的截面图。
如图1所示,同轴电缆接地结构10包括第一导电元件12和能够固定安装在第一元件12上的第二导电元件14。第一和第二元件12、14都是诸如具有刚性的金属的优良导电体的薄板件,并且通过将金属板材料冲压和弯曲为预定形状而形成。多个同轴电缆16保持在第一和第二元件12、14之间。每个同轴电缆16包括围绕芯线(未示出)的绝缘部18,在绝缘部18整个外围上的编织或贴箔外部导体20,以及覆盖整个外部导体20的树脂护套22。
在下文描述的组装状态(图3)中,同轴电缆接地结构10由第一元件12和第二元件14组成,该第二元件电连接到每个同轴电缆16的外部导体20而不采用任何焊料。合适组装的同轴电缆接地结构10是直接地或以诸如连接器的电路组成部分的形式,连接至任何电气和电子设备(例如通信设备、信息设备、医疗设备和测量设备)的接地部分。
每个接地的同轴电缆16具有通过去除端接端附近预定长度上的护套22而形成的外部导体20的局部暴露长度24。如图中所示,同轴电缆16的端接端以这样的方式处理,以致于在端接端预定长度上的护套22被去除。同时,外部导体20卷起以暴露绝缘部18。此外,在绝缘部18附近,暴露长度24经过剩余的短护套22a形成以保持外部导体20。
第一元件12包括相互平行延伸的平板状基板对26和多个第一隆起28,该多个第一隆起以小山形状从基板26的一个表面26a突起,设置在基板26之间且与基板26一体形成。第一隆起28支撑第一组(或者在示例性实施例中交替的同轴电缆组)同轴电缆16的暴露长度24并且与暴露长度24的外部导体20导电接触。同样,第二元件14包括相互平行延伸的平板状基板对30和在基板30之间形成的多个第二开口32。每个第二开口32具有这样的尺寸和形状,能够接收第一元件12的第一隆起28和支撑在第一隆起28上的第一组同轴电缆16的暴露长度24。
第二元件14还包括相邻第二开口32形成的多个第二隆起34,多个第二隆起与基板对30一体形成,并且在基板30之间以小山形状从基板30的一个表面30a突起。第二隆起34支撑第二组同轴电缆16(或者在示例性实施例中与第一组交替的同轴电缆组)的暴露长度24,并且保持与暴露长度24的外部导体20导电接触。同样,第一元件12还包括在基板对26之间相邻第一隆起28形成的多个第一开口36。每个第一开口36具有这样的尺寸和形状,能够接收第二元件14的第二隆起34和支撑在第二隆起34上的第二组同轴电缆16的暴露长度24。
第一元件12和第二元件14相互固定地耦合,同时以第一组同轴电缆16的暴露长度24设置在第一隆起28和第二开口32的位置上并且第二同轴电缆16的暴露长度24设置在第一开口36和第二隆起34的位置上的方式保持同轴电缆16(图2和3)。在处理中,以表面26a、30a彼此相对的关系设置第一元件12的基板对26和第二元件14的基板对30。同样,第一元件12的第一隆起28和第二元件14的第二隆起34以互补的方式分别安装入第二元件14的第二开口32和第一元件12的第一开口36。这样,组装成同轴电缆接地结构10。
在此组装状态下,第一组同轴电缆16的每个暴露长度24主要在磨擦力的作用下固定地保持在第一和第二元件12、14之间,同时在第一元件12的第一隆起28和第二元件14的第二开口32之间沿着第一隆起28适当地弯曲(图4和图5)。同样,第二组同轴电缆16的每个暴露长度24主要在磨擦力的作用下固定地保持在第一和第二元件12、14之间,同时在第一元件12的第一开口36和第二元件14的第二隆起34之间沿着第二隆起34适当地弯曲(图4和图6)。在此连接中,每个同轴电缆16的暴露长度24的弯曲方向基本上垂直于同轴电缆16并排布置的方向。
更具体地,在上述组装状态中,第一元件12的第一隆起28包括通过第二元件14的第二开口32突起的脊区域28a,从而支撑第一组同轴电缆16的暴露长度24并且在脊区域28a与相应同轴电缆16的外部导体20形成接触,其中暴露长度沿脊区域28a弯曲。同样,第二元件14的第二隆起34包括通过第一元件12的第一开口36突起的脊区域34a,从而支撑第二组同轴电缆16的暴露长度24并且在脊区域34a与相应同轴电缆16的外部导体20形成接触,其中暴露长度沿脊区域34a弯曲。由第一隆起28和第二隆起34与同轴电缆16外部导体20的接触产生的磨擦力构成用于将同轴电缆16的暴露长度24保持在第一和第二元件12、14之间的磨擦力。此外,同轴电缆16的护套22(包括剩余的护套部22a)保持在第一元件12的基板26和第二元件14的基板30之间。这样,同轴电缆16的外部导体20以稳定的方式机械和电连接到第一元件12和第二元件14。
由于同轴电缆接地结构10具有上述结构,同轴电缆16的外部导体20可共同固定地连接到第一和第二元件12、14而不采用焊料。因此,即使在相邻同轴电缆16设置的间距减小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在其他情况下发生的熔化的焊料沿着每个同轴电缆16的护套22流出第一和第二元件12、14的不便。同样,因为没有采用焊料,所以对环境的影响可以得到抑制。
同样,外部导体20以第一元件12的第一隆起28由第二元件14的第二开口32接收和第二元件14的第二隆起34由第一元件12的第一开口36接收的方式连接到第一和第二元件12、14。这样,同轴电缆16的暴露长度24由第一和第二元件12、14之间的磨擦力保持,同时通常以与平行于电缆的方向垂直的方向弯曲。因此,与传统的弹簧板型接地结构不同,不必担心在弹簧力的作用下同轴电缆16的数量增加可能会使第一和第二元件12、14变形。此外,在这种连接形式中,与传统的绝缘移位型接地结构不同,即使在每个同轴电缆16的芯线尺寸或者相邻同轴电缆16的间隔减小的情况下,相应尺寸的第一隆起28、第一开口36、第二隆起34和第二开口32可以形成在第一和第二元件12、14上而不会不利地影响其强度。因此,在同轴电缆接地结构10中,同轴电缆16的外部导体20可以可靠地接地,同时在电缆芯线的直径和端子设置的间距减小中表现出充足的电缆保持功能,以这样的方式从而符合高密度连接信号线的需要。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元件12包括用于分别支撑第一组同轴电缆16的暴露长度24的多个第一隆起28,第二元件14包括用于分别接收第一隆起28和分别由第一隆起28支撑的第一组同轴电缆16的暴露长度24的多个第二开口32。同样,第二元件14包括用于分别支撑第二组同轴电缆16的暴露长度24的多个第二隆起34,第一元件12包括用于分别接收第二隆起34和分别由第二隆起34支撑的第二组同轴电缆16的暴露长度24的多个第一开口36。第一元件12的第一隆起28和第一开口36一个接一个地相互交替设置。类似地,第二元件14的第二隆起34和第二开口32在与交替设置的第一隆起28和第一开口36相应的位置一个接一个地相互交替设置。
由于这种结构,同轴电缆16的暴露长度24一个接地一个牢固地保持在第一和第二元件12、14之间。同样,每个暴露长度24以更稳定的方式与相应的第一和第二隆起28、34保持接触。因此,同轴电缆16的外部导体20可以以更高的稳定性接地,同时可以表现出牢固的电缆保持功能。由于这种弯曲不同的同轴电缆16的交替设置,每个芯线的外径可以减小到0.09mm或更小(即AWG40或更大,根据美国线规)以及中心线之间的间隔可以减小到0.3mm或更小。同样,可应用于高密度电缆布置的第一和第二元件12、14可以由目前现有的压制成形技术制造。
具体地,在上述结构中,如图7平面图所示,第一元件12的每个第一隆起28的形状和尺寸由设置在第一隆起28两侧上的第一开口对36的形状、尺寸和间距限定。类似地,第二元件14的每个第二隆起34的形状和尺寸由设置在第二隆起34两侧上的第二开口32对的形状、尺寸和间距限定。因此,可以仅仅通过在压制成形工艺中适当地形成第一和第二开口36、32而容易地实现这样的结构,其中在压力的作用下各第一隆起28安装入相应的第二开口32中以及各第二隆起34安装入相应的第一开口36中,从而可靠地将第一和第二元件12、14保持在一起。
根据本发明的同轴电缆接地结构不限于根据上述实施例的结构,而是也可以采用例如这样的结构,其中多个同轴电缆16由仅具有一个第一隆起28的第一元件12和仅具有一个第二开口32的第二元件14保持。作为替换,一方面保持一个或多个同轴电缆16的第一隆起28和第二开口32以及另一方面保持一个或多个同轴电缆16的第二隆起34和第一开口36可以在第一和第二元件12、14上以合适的组合形成。
在本发明中,如图8示意性地所示,第二元件14的每个第二开口32优选地包括与在第二开口32中接收的第一组同轴电缆16暴露长度24的外部导体20局部接触的边缘部分32a。在类似的方式中,第一元件12的每个第一开口36优选地包括与在第一开口36中接收的第二组同轴电缆16暴露长度24的外部导体20局部接触的边缘部分36a。由于这样的结构,个同轴电缆16的外部导体20在多个点机械和电连接至第一和第二元件12、14。因此,每个同轴电缆16以更稳定的方式接地。
具体地,如上所述,第一元件12的第一隆起28支撑具有沿脊区域28a弯曲的暴露长度的第一组同轴电缆16的暴露长度24,从而能够由第一隆起28将暴露长度24的外部导体20局部压到第二元件14第二开口32的边缘部分32a上。类似地,第二元件14的第二隆起34支撑具有沿脊区域34a弯曲的暴露长度的第二组同轴电缆16的暴露长度24,从而能够由第二隆起34将暴露长度24的外部导体20局部压到第一元件12第一开口36的边缘部分36a上。边缘部分36a、32a分别固定在每一个第一或第二开口36、32的四个点上,这四个点在相对于沿第一或第二开口36、32平行布置延伸的中心线C对称的位置上(图8)。根据此结构,每个同轴电缆16的外部导体20在四个点电连接到第二元件14。这种多点连接用于进一步地提高用于每个同轴电缆16的电缆保持功能(或张力松弛效应)。
同样,在本发明中,第二元件14的每个第二开口32优选地包括与在第二开口32中接收的第一元件12的第一隆起28局部磨擦接触的边缘部分32b。以类似的方式,第一元件12的每个第一开口36优选地包括与在第一开口36中接收的第二元件14的第二隆起34局部磨擦接触的边缘部分36b。边缘部36b、32b分别固定在每一个第一或第二开口36、32的四个点上,这四个点在相对于沿第一或第二开口36、32平行布置延伸的中心线C对称的位置上(图8)。根据此结构,第一元件12和第二元件14可以快速、确定地彼此固定连接,而不使用诸如焊接或熔接的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同轴电缆接地结构可以安装入诸如连接器的任何电路组件中。现在,参考图9至13,说明具有上述同轴电缆接地结构10的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连接器40的结构。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连接器40的分解透视图,图10是连接器40的下组件的透视图,图11和12是示出连接器40的同轴电缆接地结构10的放大图,以及图13是处于组装形式的连接器40的透视图。
如图9所示,连接器40由多个端子42、用于支撑端子42的电绝缘主体44和设置在主体44上的同轴电缆接地结构10组成。端子42包括具有基本相同形状和局部不同长度的两种端子42A、42B。每个端子42A、42B具有连接到同轴电缆16的芯线(未示出)的绝缘移位型导体连接部46以及与可连接到连接器40的另一连接器(在本申请中被称为配对连接器)的相应端子(未示出)导电接触的接触部48。
主体44包括相互固定组合的第一绝缘件50和第二绝缘件52,其中第一绝缘件用于支撑间隔分开平行设置的多个端子42,第二绝缘件用于在平行设置的相应位置支撑多个同轴电缆16。第一绝缘件50包括用于在预定位置分别接收和支撑端子42的多个端子安装槽54和用于将每个端子42的接触部48设置在与配对连接器相应端子相对的位置并且与配对连接器装配的安装部56。另一方面,第二绝缘件52包括用于分别接收同轴电缆16的多个电线保持槽58。
主体44的第二绝缘件52具有设置在其中的金属屏蔽件60。屏蔽件60包括通常俯视为矩形且一体安装在第二绝缘件52中的基部62,和在基部62的相对纵向端部的每个表面上以弯曲形状延伸的端板对部分64。在屏蔽件60的基部62上,同轴电缆接地结构10的第一元件12沿着远离第二绝缘件52的一纵向侧边形成。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元件12一体形成为屏蔽件60基部62的延伸,并且以向后折叠180度的形式相对于基部62固定地设置。在此状态中,第一元件12的第一隆起28和第一开口36在第二绝缘件52的电线保持槽58纵向上对齐。此外,每个端板部分在其外表面上局部地设置有三个锚固凹槽66。
作为将多个同轴电缆16连接到连接器40之前的准备工作,辗平的多芯同轴电缆16的端部被处理为如上所述的端子,从而形成暴露长度和在其末端的绝缘暴露部18a。处理为端子的同轴电缆16的绝缘暴露部18a在组装到第一绝缘件50之前插入第二绝缘件52的电线保持槽58中。同时,沿第一元件12的第一隆起28和第一开口36分别设置同轴电缆16的暴露长度24(图10)。
同轴电缆接地结构10的第二元件14按上述步骤固定地连接到第一元件12,从而同轴电缆16的暴露长度24保持在第一元件12和第二元件14之间(图11)。在此状态中,在同轴电缆16末端的绝缘暴露部18a由同轴电缆接地结构10固定地保持在连接器主体44第二绝缘件52的电线保持槽58中。同时,每个暴露长度24的外部导体20电连接到公共屏蔽件60(图12(a)、(b))。
固定支撑同轴电缆16的第二绝缘件52在适当位置与绝缘件50组合以形成主体44。在此适当的位置,第二绝缘件52屏蔽件60的相对纵向端板部分64沿第一绝缘件50的相对纵向端部表面弯曲并折叠成啮合状态,从而将第一绝缘件50和第二绝缘件52相互固定(图13)。在此连接中,屏蔽件60的端板部分64用作将同轴电缆接地结构10的第一元件14电连接到配对连接器的地电位的连接部分,如下所述。然后,多个端子42A、42B安装入主体44上的第一绝缘件50的相应端子安装槽54中,同轴电缆16固定保持在第一绝缘件50和第二绝缘件52之间。然后,每个端子42A、42B的导体连接部46切入保持在第二绝缘件52的电线保持槽58中的同轴电缆16的绝缘暴露部18a的绝缘部18(图12),并且以绝缘移位的方式连接到芯线。这样,同轴电缆16通过绝缘移位可靠地连接到相应的端子42A、42B,从而完成连接器40的组装。
可以在完全组装状态中施加到同轴电缆16上的诸如张力或弯曲力的外部力,由安装在屏蔽件60中的同轴电缆接地结构10接收,因此每个端子42的导体连接部46和相应同轴电缆16之间的连接部分保持基本不受外部力的影响。在处理中,同轴电缆接地结构10的第二元件14保持在屏蔽件60和第一绝缘件50之间,并且防止从主体44脱离。通过抵抗施加在同轴电缆16上的外部力,可以可靠地保持合适的电线连接。为了进一步提高接地功能和电缆保持功能,同轴电缆接地结构10的第二元件14优选地通过在延伸部30b(图9)上熔接或焊接的方式固定在屏蔽件60上,该延伸部形成在基板对30纵向相对端。
如上所述,由于连接器40包括上述的同轴电缆接地结构10,因此其具有高可靠性并且可适用于高频电路构造。一旦完成连接器40的组装,则安装在第二绝缘件52中的屏蔽件60在主体44外表面的主要部分上延伸。因此,例如,在电连接到每个同轴电缆16外部导体20的屏蔽件60连接到配对连接器的地电位的情况下,包括连接器40和配对连接器的连接器系统的高速传输特性可以通过建立用于连接器系统信号传输路径的高水平屏蔽结构而提高。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连接器40中,通过采用具有高稳定性和可靠性的绝缘移位型电线连接结构,可以实现同轴电缆16的芯线直径减小和端子42设置的间距减小的高密度连接结构。为了在此连接器40中得到相应于高密度连接的小间距设置,绝缘移位型端子42的导体连接部46采用具有不同长度的两种不同类型的端子42A、42B以交错形式设置。结果,可实现的连接器40的高密度连接结构是如此地紧密,以致于同轴电缆16的芯线外径是0.09mm或更小(不小于AWG(美国线规)40),并且端子42设置的间距不大于0.3mm。可应用到此高密度连接中的每个端子42的导体连接部46可以由目前现有的压制成形技术制造。此外,可实现的连接器40的外部尺寸可以例如3至5mm深,1至2mm高。
此外,与连接器40成对的配对连接器可以配置成安装在电路板上的基底连接器。然而,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不限于这样的应用,而是可以实施为适合于连接器的其他应用的任何连接器。
图14示出了构造成连接器40的配对连接器的基底连接器70。基底连接器70包括多个端子74,每个端子具有与设置在连接器40上的每个端子42的阳型接触部48形成导电接触的阴型接触部72,支撑具有分别暴露的接触部72的端子74的电绝缘主体76,以及支撑在主体76上同时与端子74绝缘并且电连接到设置在连接器40上的屏蔽件60的接地件对78。主体76设置有在端子74的接触部72分别对齐到连接器40的相应端子42的状态下适于与连接器40的主体44的安装部56互补安装的阴安装部80。
端子74具有相互一致的形状和尺寸,并且支撑在主体76的安装部80上从而以预定等距且并排设置地相互平行。每个端子74一体地包括在中间位置上的压配安装入主体76的安装部80的连接部82,在一端上的从连接部82延伸以在安装部80表面上暴露的接触部72,以及在另一端上的在接触部72的相对侧从连接部82延伸以突出到主体76外侧的引线部84。每个端子74的引线部84可以连接到形成在未示出的电路基底上的导体垫,在该电路基底上安装有基底连接器70。
每个接地件78包括具有U形剖面且安装入主体76的每一纵向相对端壁76a中的基部86,以及从基部86的一边向外延伸且通常与基部86表面垂直形成的端部88。接地件78以端部88从主体76向外突出的形式连接到端壁76a。接地件78的基部86设置有三个突起90,这三个突起局部形成在主体76的端壁76a上面对安装部80一侧的预定位置。
当连接器40的安装部56互补地安装到连接器70的安装部80时,具有上述结构的基底连接器70以相互合适的位置关系连接到连接器40。在这样合适的连接状态,相应的端子42、74相互连接,同时与在结构上具有阴阳相互关联的各接触部48、72保持两点接触。同样,在这样合适的连接状态中,组装到连接器40的第二绝缘件52的屏蔽件60以分别设置在每个端板部(或连接部)64上的三个锚固凹槽66接收设置在基底连接器70的每个接地件78上的三个突起90的方式电连接到接地件对78。在屏蔽件60的锚固凹槽66和接地件78的突起90之间的相互安装用作保持连接器40和基底连接器70之间合适的连接状态的锁定结构。此外,当基底连接器70的接地件78在它们的端部88连接到未示出的电路基底的接地导体时,使连接器40的屏蔽件60具有地电位,其中基底连接器70安装在电路基底上。结果,可以在由连接器40和基底连接器70组成的连接器系统中建立用于信号传输路径的高水平屏蔽结构(见图15),并且可以提高连接器系统的高速传输性能。
虽然上面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包括各种变形。例如,如图16所示,可以这样配置同轴电缆接地结构10成,使得填充材料100与同轴电缆16一起保持在第一元件12和第二元件14之间,从而与同轴电缆16的外部导体20接触。填充材料100可以包括诸如金属纤维、导电橡胶、导电油脂等的导电材料或者诸如非金属抗氧化物、密封剂等的非导电材料。由导电材料形成的填充材料100用于辅助第一和第二元件12、14与同轴电缆16的外部导体20之间的电连接。另一方面,由非导电材料形成的填充材料100用于防止同轴电缆16的外部导体20氧化。
此外,如作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图17所示,即使当与没有暴露长度24的同轴电缆16一起使用时(图1),可以将同轴电缆接地结构10配置为表现出良好的接地性能和电缆保持功能。除了同轴电缆的结构不同外,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同轴电缆接地结构10基本上具有与如上所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同轴电缆接地结构10相同的结构,因此,由共用的附图标记标示相应的部件,并且不再重复其说明。
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同轴电缆接地结构10中,具有护套22的同轴电缆16的部分分别保持在第一元件12的第一隆起28和第二元件14的第二开口32之间,以及分别保持在第一元件12的第一开口36和第二元件14的第二隆起34之间。在此,当第一元件12和第二元件14相互可靠地耦合时,每个第二开口32的边缘部32a(图8)配置成切入与第一隆起28一起接收在第二开口中的每个同轴电缆16的护套22中,并且在压力的作用下与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20(图1)形成接触,类似地,每个第一开口36的边缘部36a(图8)配置成切入与第二隆起34一起接收在第一开口中的每个同轴电缆16的护套22中,并且在压力的作用下与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20(图1)形成接触。换句话说,将与连接器40的端子42的绝缘移位型导体连接结构类似的导体连接功能提供给第一和第二元件12、14的第一和第二开口36、32。
同样由于这样的结构,因为多个同轴电缆16被可靠地保持,同时沿第一和第二元件12、14的第一和第二隆起28、34弯曲,并且每个外部导体20在4个点电连接到第二元件14,所以可以将多个同轴电缆16的外部导体20以机械和电稳定方式连接到第一和第二元件12、14而不采用焊料。此外,提供绝缘移位型导体连接结构优选地可以简化同轴电缆16的端接处理操作。
在这样的结构中,沿第一元件12的第一隆起28设置的同轴电缆16的一部分比上述第一实施例的结构从第二元件14的基部30更多地向外突起对应于护套22的厚度的量。因此,考虑到上述连接器40和配对连接器组成的连接器系统趋于更小,在同轴电缆16的突出部分中优选地在第一和第二元件12、14的绝缘移位连接区域中局部去除护套22。
在根据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任一同轴电缆接地结构10中,多个保持件可以设置在第一和第二元件12、14的至少一个上,用于在与第一隆起28和第二开口32分开的位置在压力的作用下分别可靠地保持同轴电缆16的护套22。例如,如图18和19所示,可以沿与第二开口32和第二隆起34分开的侧缘,以预定的等距间隔在在第二元件12的基板对30的每一个上设置与第二隆起34相同侧延伸的多个爪状保持件102。这些保持件102以这样的形状、尺寸和间隔配置,以致于一个同轴电缆16的具有护套22的部分在压力的作用下固定地保持在相邻保持件102之间。
当同轴电缆接地结构10已经被合适地组装(图3或图17)时,多个保持件102在压力的作用下更可靠地分别保持同轴电缆16的护套22,其中该同轴电缆由第一元件12的第一隆起28和第二元件14的第二开口32之间以及第一元件12的第一开口36和第二元件14的第二隆起34之间的磨擦或绝缘移位可靠地地保持(图20)。因此,各个同轴电缆16的同轴电缆接地结构10的电缆保持功能(或张力松弛效应)可以显著地提高。这样,通过在第二元件14上设置多个保持件102,通过第一隆起28和第二开口32的协作以及第一开口36和第二隆起34的协作的电缆保持功能进一步地提高,从而可以可靠稳定地抑制施加在每个同轴电缆16上的诸如张力和弯曲力的外部力对并入诸如连接器的电路组件的端子与同轴电缆16的芯线的连接点的影响。
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同轴电缆接地结构10中,当第一元件12的第一开口36的边缘部36a和第二元件14的第二开口32的边缘部32a分别切入同轴电缆16的护套22,并且以绝缘移位方式与外部导体(图1)形成导电接触时,优选地配置成在绝缘移位之前多个保持件在压力的作用下保持各个同轴电缆16的护套22。由于这样的结构,每个同轴电缆16由相应的保持件102在绝缘移位区域的两个纵向侧上机械地保持,并且因此,同轴电缆16的绝缘移位区域在绝缘移位期间保持在所需的张力下,从而提高绝缘移位操作的稳定性。
此外,在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任何一个中,优选地,多个保持件102配置成分别切入可靠地保持在第一隆起28和第二开口32之间以及第一开口36和第二隆起34之间的每个同轴电缆16的护套22中,并且在压力的作用下与同轴电缆16的外部导体20形成接触。由于这样的结构,导电触点数量增加的同轴电缆接地结构10的如上所述的多点连接结构在电气和机械性能方面可以更稳定。
Claims (19)
1.一种同轴电缆接地结构,包括第一导电元件和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元件上的第二导电元件,其中多个同轴电缆保持在所述第一元件和所述第二元件之间,所述第一元件和所述第二元件分别电连接到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同轴电缆具有带有局部暴露的所述外部导体的暴露长度;
所述第一元件包括用于支撑第一组所述同轴电缆的暴露长度并与所述暴露长度的外部导体形成接触的第一隆起;
所述第二元件包括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元件的所述第一隆起和在所述第一隆起上支撑的所述第一组同轴电缆的所述暴露长度的第二开口;以及
当所述第一元件和所述第二元件相互可靠地耦合时,所述第一组同轴电缆的所述暴露长度由磨擦力固定地保持在所述第一元件的所述第一隆起和所述第二元件的所述第二开口之间,同时沿所述第一隆起弯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电缆接地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元件包括用于分别支撑所述第一组同轴电缆的所述暴露长度的多个第一隆起;以及其中所述第二元件包括用于分别接收所述第一隆起和分别在所述第一隆起上支撑的所述第一组同轴电缆的所述暴露长度的多个第二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同轴电缆接地结构,其中所述第二元件的所述第二开口包括与接收在所述第二开口中的所述第一组同轴电缆的所述暴露长度的所述外部导体形成局部接触的边缘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同轴电缆接地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元件的所述第一隆起包括通过所述第二元件的所述第二开口突起的脊区域,并且支撑具有沿所述脊区域弯曲的暴露长度的所述第一组同轴电缆的所述暴露长度,从而将所述暴露长度的所述外部导体局部地压到所述第二开口的所述边缘部分上。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同轴电缆接地结构,其中所述第二元件的所述第二开口包括与接收在所述第二开口中的所述第一元件的所述第一隆起形成局部磨擦啮合的边缘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同轴电缆接地结构,其中所述第二元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二开口相邻设置的第二隆起,用于支撑第二组所述同轴电缆的所述暴露长度以及与所述暴露长度的所述外部导体形成接触;其中所述第一元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隆起相邻设置的第一开口,用于接收所述第二元件的所述第二隆起和在所述第二隆起上支撑的所述第二组同轴电缆的所述暴露长度;以及其中所述第二组同轴电缆的所述暴露长度沿所述第二隆起弯曲,并且当沿所述第二隆起弯曲时,由磨擦力固定地保持在所述第一元件的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元件的所述第二隆起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同轴电缆接地结构,其中所述第二元件包括用于分别支撑所述第二组同轴电缆的所述暴露长度的多个第二隆起;以及其中所述第一元件包括用于分别接收所述第二隆起和分别在所述第二隆起上支撑的所述第二组同轴电缆的所述暴露长度的多个第一开口。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同轴电缆接地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元件的所述第一开口包括与接收在所述第一开口中的所述第二组同轴电缆的所述暴露长度的所述外部导体形成局部接触的边缘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同轴电缆接地结构,其中所述第二元件的所述第二隆起包括通过所述第一元件的所述第一开口突起的脊区域,并且支撑具有沿所述脊区域弯曲的暴露长度的所述第二组同轴电缆的所述暴露长度,从而将所述暴露长度的所述外部导体局部地压到所述第一开口的所述边缘部分上。
10.根据权利要求6至9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同轴电缆接地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元件的所述第一开口包括与接收在所述第一开口中的所述第二元件的所述第二隆起形成局部磨擦啮合的边缘部分。
11.根据权利要求6至10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同轴电缆接地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元件的所述第一隆起和所述第一开口相互交替设置;以及其中所述第二元件的所述第二隆起和所述第二开口相互交替设置,并且与所述第一隆起和所述第一开口的交替设置相对应。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同轴电缆接地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元件的所述第一隆起的形状和尺寸由设置在所述第一隆起两侧上的第一开口对的形状、尺寸和间距限定,其中所述第二元件的所述第二隆起的形状和尺寸由设置在所述第二隆起两侧上的第二开口对的形状、尺寸和间距限定,以及其中当所述第一隆起压配安装入所述第二开口中和所述第二隆起压配安装入所述第一开口中时,所述第一元件和所述第二元件相互可靠地保持。
13.一种同轴电缆接地结构,包括第一导电元件和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元件上的第二导电元件,其中多个同轴电缆保持在所述第一元件和所述第二元件之间,以及所述第一元件和所述第二元件分别电连接到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元件包括用于分别支撑所述同轴电缆的多个第一隆起;
所述第二元件包括用于分别接收所述第一元件的所述第一隆起和分别在所述第一隆起上支撑的所述同轴电缆的多个第二开口;以及
当所述第一元件和所述第二元件相互可靠地耦合时,所述第二开口的边缘部分分别切入与所述第一隆起一起分别接收在所述第二开口中的所述同轴电缆的护套,从而以沿所述第一隆起弯曲的形式可靠地保持所述同轴电缆,并且在压力的作用下与所述同轴电缆的所述外部导体形成接触。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同轴电缆接地结构,还包括保持在所述第一元件和所述第二元件之间并且与所述同轴电缆的所述外部导体接触的填充材料。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同轴电缆接地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元件和所述第二元件中的至少一个上的多个保持件,用于在压力的作用下在远离所述第一隆起和所述第二开口的位置分别可靠地保持固定地保持在所述第一隆起和所述第二开口之间的所述同轴电缆的护套。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同轴电缆接地结构,其中所述多个保持件分别切入固定地保持在所述第一隆起和所述第二开口之间的所述同轴电缆的所述护套,并且在压力的作用下与所述同轴电缆的所述外部导体形成接触。
17.一种连接器,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同轴电缆接地结构。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连接器,还包括多个端子,在相应设置中支撑所述端子和所述同轴电缆的主体,以及组装到所述主体的屏蔽件,其中所述屏蔽件设置有所述同轴电缆接地结构的所述第一元件和用于将所述第一元件电连接到配对连接器地电位的连接部分。
19.一种用于在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连接器中连接同轴电缆的方法,其中所述连接器的每个所述端子包括可连接到每个所述同轴电缆芯导体的绝缘移位型导体连接部,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所述同轴电缆定位在所述主体和所述屏蔽件上,从而将所述同轴电缆放置在所述第一隆起上;
在所述第二开口中接收所述第一隆起和在所述第一隆起上支撑的所述同轴电缆,从而将所述第二元件固定到所述第一元件上;以及
在压力的作用下,将所述端子连接至其上定位有所述同轴电缆的所述主体,并且将每个所述同轴电缆以绝缘移位的方式连接到每个所述端子的所述导体连接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4231261A JP2006049211A (ja) | 2004-08-06 | 2004-08-06 | 同軸ケーブル接地構造並びにコネクタ及びその結線方法 |
JP231261/2004 | 2004-08-06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027820A true CN101027820A (zh) | 2007-08-29 |
Family
ID=351694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5800320047A Pending CN101027820A (zh) | 2004-08-06 | 2005-07-29 | 同轴电缆接地结构、连接器以及用于在所述连接器中连接电缆的方法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080014789A1 (zh) |
EP (1) | EP1794844A1 (zh) |
JP (1) | JP2006049211A (zh) |
KR (1) | KR20070048234A (zh) |
CN (1) | CN101027820A (zh) |
BR (1) | BRPI0514130A (zh) |
TW (1) | TW200618401A (zh) |
WO (1) | WO2006017380A1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46369B (zh) * | 2008-02-13 | 2014-02-26 | 纽弗雷公司 | 用于电缆接线头的夹持设备 |
CN111684663A (zh) * | 2018-02-15 | 2020-09-18 |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 端子 |
CN111684661A (zh) * | 2018-02-15 | 2020-09-18 |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 端子及带端子电线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364265B2 (ja) | 2007-07-26 | 2009-11-11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
JP5820580B2 (ja) | 2010-12-02 | 2015-11-24 |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 同軸ケーブルの端末の接続構造 |
US8292655B1 (en) * | 2011-04-01 | 2012-10-23 | Intel Corporation | Innovative cable termination scheme |
CN109411918A (zh) * | 2018-07-25 | 2019-03-01 | 安费诺电子装配(厦门)有限公司 | 一种无地线超高速信号线缆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
US10958016B2 (en) * | 2018-07-25 | 2021-03-23 | Amphenol Assembletech (Xiamen) Co., Ltd. | Ultra high speed signal cable connector and assembly method thereof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326764A (en) * | 1978-10-05 | 1982-04-27 | Amp Incorporated | Connector for terminating high density cable |
EP0043183B1 (en) * | 1980-05-29 | 1985-04-17 | Fujitsu Limited |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flat cable |
JPS60112078U (ja) * | 1983-12-29 | 1985-07-29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US4632486A (en) * | 1985-05-29 | 1986-12-30 |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 Insulation displacement coaxial cable termination and method |
US5006286A (en) * | 1986-03-31 | 1991-04-09 | Amp Incorporated | Polymeric 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use |
US4781620A (en) * | 1987-02-18 | 1988-11-01 |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 Flat ribbon coaxial cable connector system |
US4875877A (en) * | 1988-09-12 | 1989-10-24 | Amp Incorporated | Discrete cable assembly |
US5281762A (en) * | 1992-06-19 | 1994-01-25 |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 Multi-conductor cable grounding connection and method therefor |
US5450664A (en) * | 1993-11-18 | 1995-09-19 |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mid-cable termination |
JP3131155B2 (ja) * | 1996-07-10 | 2001-01-31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 |
JP3859871B2 (ja) * | 1998-06-25 | 2006-12-20 | エフシーアイ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US6168458B1 (en) * | 1998-09-30 | 2001-01-02 | Steelcase Inc. | Communications cabling system |
JP3265424B2 (ja) * | 1999-03-29 | 2002-03-11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ケーブルコネクタ及びその結線方法 |
GB2350939B (en) * | 1999-06-07 | 2001-05-02 | All Best Electronics Co Ltd | A connector |
JP3489053B2 (ja) * | 2000-08-28 | 2004-01-19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ケーブルコネクタ |
US6419502B1 (en) * | 2001-03-14 | 2002-07-16 |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improved contact arrangement |
US6648697B2 (en) * | 2002-04-16 | 2003-11-18 | All Best Electronics Co., Ltd. | Connector |
DE10250929B4 (de) * | 2002-10-31 | 2005-03-10 | Framatome Connectors Int | Steckverbinderanordnung zur Verbindung zweier Flachbandleiter |
US7201606B2 (en) * | 2003-05-30 | 2007-04-10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Wire connection structure and connector |
US6905366B2 (en) * | 2003-10-31 | 2005-06-14 | All Best Electronics Co., Ltd. | Connector |
JP2005141930A (ja) * | 2003-11-04 | 2005-06-02 | Molex Inc | ケーブルコネクタ |
US6830478B1 (en) * | 2003-12-10 | 2004-12-14 |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 Micro coaxial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latching means |
JP4124760B2 (ja) * | 2003-12-22 | 2008-07-23 |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 同軸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及びケーブル保持具 |
JP4036378B2 (ja) * | 2004-06-07 | 2008-01-23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US6884107B1 (en) * | 2004-07-21 | 2005-04-26 | L & K 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 Connector |
JP2006244732A (ja) * | 2005-02-28 | 2006-09-14 | Molex Inc |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
-
2004
- 2004-08-06 JP JP2004231261A patent/JP2006049211A/ja active Pending
-
2005
- 2005-07-29 CN CNA2005800320047A patent/CN101027820A/zh active Pending
- 2005-07-29 EP EP05777556A patent/EP1794844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5-07-29 KR KR1020077005186A patent/KR20070048234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5-07-29 WO PCT/US2005/026943 patent/WO2006017380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5-07-29 BR BRPI0514130-3A patent/BRPI0514130A/pt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5-07-29 US US11/573,336 patent/US20080014789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5-08-08 TW TW094126848A patent/TW200618401A/zh unknown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46369B (zh) * | 2008-02-13 | 2014-02-26 | 纽弗雷公司 | 用于电缆接线头的夹持设备 |
CN111684663A (zh) * | 2018-02-15 | 2020-09-18 |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 端子 |
CN111684661A (zh) * | 2018-02-15 | 2020-09-18 |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 端子及带端子电线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080014789A1 (en) | 2008-01-17 |
BRPI0514130A (pt) | 2008-05-27 |
WO2006017380A1 (en) | 2006-02-16 |
JP2006049211A (ja) | 2006-02-16 |
EP1794844A1 (en) | 2007-06-13 |
TW200618401A (en) | 2006-06-01 |
KR20070048234A (ko) | 2007-05-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027820A (zh) | 同轴电缆接地结构、连接器以及用于在所述连接器中连接电缆的方法 | |
US8662927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connecting to cables | |
US8052464B2 (en) | Connector | |
US20070010124A1 (en) | Cable assembly with flat flexible cable | |
EP0112144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flat flexible cable | |
US8870606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connecting to cables | |
EP1337009A2 (en) | A shielding connector, a shielding connector system, a terminal fitting and use thereof | |
US6729914B2 (en) | Low-current female socket of the modular jack type | |
US3768062A (en) | Terminal for flexible circuits | |
US4501464A (en) | Modular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housing and contact structure | |
JPH10510947A (ja) | スプリングコンタクト部材及び短絡手段を有するコネクタ | |
KR100248969B1 (ko) | 전기 커넥터 | |
KR0122784Y1 (ko) | 전기 커넥터가 부착된 소형 전기 모터 | |
JP3334100B2 (ja) | コネクタハウジング | |
EP1096618A1 (en) | Shield connector | |
CN114914749A (zh) | 电连接器、制造方法以及连接器组件 | |
JP3852920B2 (ja) | ピアシング端子の接続構造 | |
CN100367567C (zh) | 电缆连接器和用于组装该连接器的方法 | |
US6325681B1 (en) | Cable connector and contacts for cable connector | |
EP0718919A1 (en) | Connector with spring contact member and shorting means | |
JP2007042633A (ja) | 同軸ケーブル接地構造並びにコネクタ及びその結線方法 | |
CN213878498U (zh) | 连接器组件 | |
JP3300949B2 (ja) | シールド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 |
CN111541069B (zh) | 一种全链路可靠屏蔽差分对结构 | |
CN209747784U (zh) | 插座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