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878498U - 连接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878498U CN213878498U CN202022613980.6U CN202022613980U CN213878498U CN 213878498 U CN213878498 U CN 213878498U CN 202022613980 U CN202022613980 U CN 202022613980U CN 213878498 U CN213878498 U CN 21387849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wall
- elastic arm
- connector
- abutting surfa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一种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以及第一端子。第一端子设有第一抵接面和第二抵接面。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本体以及第二端子。第二端子设有第一弹性臂和第二弹性臂。第一弹性臂与第一抵接面二者相接触的部位设有石墨烯覆盖层;和/或第二弹性臂与第二抵接面二者相接触的部位设有石墨烯覆盖层。如此设置,一方面提高了端子插接配合时的导电率与热传导系数,从而提高了连接器组件的电性性能;另一方面,降低了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摩擦阻力,从而减小了插拔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组件,属于连接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连接器组件,例如电源连接器组件,通常包括相互插接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其中第一连接器设有若干第一端子,第二连接器设有若干第二端子,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相互插接配合。如何通过提高端子插接配合时的导电率与热传导系数,来提高连接器组件的电性性能是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另外,当端子数量越多或者接触面积越大时,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插拔力越大,如何改善插拔力也是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电性性能和降低插拔力的连接器组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连接器组件,其包括:
第一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以及固定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的至少一个第一端子;以及
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本体以及固定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的至少一个第二端子;
所述第一端子设有第一抵接面和第二抵接面,所述第二端子设有第一弹性臂和第二弹性臂,所述第一弹性臂用以与所述第一抵接面相接触,所述第二弹性臂用以与所述第二抵接面相接触;其中:
所述第一弹性臂与所述第一抵接面二者相接触的部位设有石墨烯覆盖层;和/或
所述第二弹性臂与所述第二抵接面二者相接触的部位设有石墨烯覆盖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抵接面与所述第二抵接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弹性臂设有用以与所述第一抵接面相接触的第一弧形接触部,所述第二弹性臂设有用以与所述第二抵接面相接触的第二弧形接触部;其中
所述第一弧形接触部与所述第一抵接面二者相接触的部位设有石墨烯覆盖层;和/或
所述第二弧形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抵接面二者相接触的部位设有石墨烯覆盖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抵接面与所述第二抵接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端子还设有连接所述第一抵接面的一侧与所述第二抵接面的一侧的第一连接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抵接面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抵接面的另一侧的第二连接面,所述第一连接面和/或所述第二连接面设有石墨烯覆盖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端子设有位于所述第一弹性臂和所述第二弹性臂之间的插槽,所述插槽用以让所述第一端子插入;所述第二端子还设有位于末端的框体部,所述框体部设有第一外壁、与所述第一外壁相对的第二外壁、连接所述第一外壁的一侧和所述第二外壁的一侧的第三外壁、连接所述第一外壁的另一侧和所述第二外壁的另一侧的第四外壁、以及被所述第一外壁、所述第二外壁、所述第三外壁和所述第四外壁共同围成的穿孔,所述穿孔与所述插槽相连通;
其中,所述第一外壁用以与所述第一抵接面相配合,所述第二外壁用以与所述第二抵接面相配合,所述第三外壁用以与所述第一连接面相配合,所述第四外壁用以与所述第二连接面相配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端子设有止挡凸块,所述止挡凸块抵靠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内以防止所述第二端子向所述第一端子的方向过度插入所述第二绝缘本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绝缘本体设有用以收容所述第二端子的端子收容槽,所述第二端子包括与所述第一弹性臂位于同一侧的第一凸块以及与所述第二弹性臂位于同一侧的第二凸块,所述第一凸块和所述第二凸块卡持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中以防止所述第二端子向远离所述第一端子的方向脱离所述第二绝缘本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端子包括与所述第一弹性臂位于同一侧的第一凸块以及与所述第二弹性臂位于同一侧的第二凸块,所述第一凸块和所述第二凸块卡持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中以防止所述第二端子向远离所述第一端子的方向脱离所述第二绝缘本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端子包括线缆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器设有与所述线缆连接部相固定的线缆,所述第一弹性臂和所述第二弹性臂向远离所述线缆连接部的方向延伸。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端子呈柱状,所述第二端子是由金属片经冲压、卷绕而成的空心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设有相互扣持的卡扣凸块和卡持臂。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连接器组件为电源连接器组件。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相接触的部位设置石墨烯覆盖层,一方面提高了端子插接配合时的导电率与热传导系数,从而提高了连接器组件的电性性能;另一方面,降低了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摩擦阻力,从而减小了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插拔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件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立体示意图,其中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插接在一起。
图2是图1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其中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相互分开。
图3是图2进一步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3另一角度且进一步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图3中第一端子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图3中第二端子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图6的左视图。
图8是沿图1中A-A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9是沿图1中B-B线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地对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果存在若干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冲突的情况下,这些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当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说明,不同附图中相同的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内容并不代表与本实用新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记载的、与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产品和/或方法的例子。
在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具体实施方式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或“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例如“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特征的命名。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除非另行指出,本实用新型中出现的“前”、“后”、“上”、“下”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某一特定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是一种开放式的表述方式,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的元件及其等同物,这并不排除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还可以包含其他元件。本实用新型中如果出现“若干”,其含义是指两个以及两个以上。
请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连接器100和第二连接200。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器100为板端连接器,其用以电性连接于电路板(未图示)上;所述第二连接器200为线缆连接器,其用于与线缆5电性连接。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器组件为电源连接器,用以传输电力,给设备供电。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器100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00也可以皆为线缆连接器。
请参照图3和图4所示,所述第一连接器100包括第一绝缘本体1以及固定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的若干第一端子2。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设有对接面11、与所述对接面11相对设置的安装面12、贯穿所述对接面11和所述安装面12的收容腔13、以及位于所述对接面11和所述安装12之间的外周壁14。所述外周壁14设有凸出的卡扣凸块141。
请参照图3至图5所示,所述第一端子2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内的固定部21、延伸入所述收容腔13内的接触部22以及延伸出所述安装面12的尾部23。所述固定部21设有向上和向下凸出的凸肋211,所述凸肋211用以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相干涉,以提高保持力。所述尾部23用以安装于电路板上。
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接触部22呈柱状,以能够承受较大的电流。所述接触部22设有第一抵接面221、与所述第一抵接面221相对设置的第二抵接面222、连接所述第一抵接面221的一侧(例如上侧)与所述第二抵接面222的一侧(例如上侧)的第一连接面223、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抵接面221的另一侧(例如下侧)与所述第二抵接面222的另一侧(例如下侧)的第二连接面224。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接触部22的横截面大致呈矩形,其中所述第一抵接面221与所述第二抵接面222相互平行,所述第一连接面223与所述第二连接面224相互平行,所述第一抵接面221垂直于所述第一连接面223,所述第二抵接面222垂直于所述第二连接面224。
请参照图3和图4所示,所述第二连接器200包括第二绝缘本体3以及固定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3的若干第二端子4。所述第二绝缘本体3设有主体部31以及设置于所述主体部31的一侧的对接部32。所述对接部32用以收容于所述收容腔13中。所述主体部31还设有与所述卡扣凸块141相配合以防止所述第一连接器100与所述第二连接器200相互脱离的卡持臂311。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述卡扣凸块141与所述卡持臂311也可以调换位置,甚至不必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3上。所述第二绝缘本体3还设有贯穿所述主体部31和所述对接部32的端子收容槽30,所述第二端子4固定于所述端子收容槽30中。
请参照图6至图9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端子4是由金属片经冲压、卷绕而成的空心结构,以提供让所述第一端子2插入的空间。具体地,所述第二端子4包括本体部41、位于末端且位于所述本体部41的一侧的框体部42以及位于所述本体部41的另一侧的线缆连接部43。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线缆连接部43设有铆压杯口,用以与线缆5铆压固定。
所述本体部41设有向远离所述线缆连接部43的方向延伸的第一弹性臂411和所述第二弹性臂412。如此设置,有利于增加所述第一弹性臂411和所述第二弹性臂412的长度,提高所述第一弹性臂411和所述第二弹性臂412的弹性力。这种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提高所述第一端子2和所述第二端子4的接触可靠性,同时降低插拔力。所述第二端子4设有位于所述第一弹性臂411和所述第二弹性臂412之间的插槽410,所述插槽410用以让所述第一端子2插入。所述第一弹性臂411设有向所述插槽410凸伸且用以与所述第一抵接面221相接触的第一弧形接触部4111,所述第二弹性臂412设有向所述插槽410凸伸且用以与所述第二抵接面222相接触的第二弧形接触部4121。所述第一弧形接触部4111靠近所述第一弹性臂411的自由端,所述第二弧形接触部4121靠近所述第二弹性臂412的自由端。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弹性臂411和所述第二弹性臂412面对面设置;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弹性臂411和所述第二弹性臂412也可以相邻且大致垂直布置。
所述框体部42设有第一外壁421、与所述第一外壁421相对的第二外壁422、连接所述第一外壁421的一侧和所述第二外壁422的一侧的第三外壁423、连接所述第一外壁421的另一侧和所述第二外壁422的另一侧的第四外壁424、以及被所述第一外壁421、所述第二外壁422、所述第三外壁423和所述第四外壁424共同围成的穿孔420,所述穿孔420与所述插槽410相连通。所述第一外壁421用以与所述第一抵接面221相配合,所述第二外壁422用以与所述第二抵接面222相配合,所述第三外壁423用以与所述第一连接面223相配合,所述第四外壁424用以与所述第二连接面224相配合。
所述本体部41设有凸出所述第三外壁423的止挡凸块413,所述止挡凸块413抵靠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3内以防止所述第二端子4向所述第一端子2的方向过度插入所述第二绝缘本体3。
另外,所述本体部41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弹性臂411位于同一侧的第一凸块414以及与所述第二弹性臂412位于同一侧的第二凸块415,所述第一凸块414和所述第二凸块415卡持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3中以防止所述第二端子4向远离所述第一端子2的方向脱离所述第二绝缘本体3。具体地,请参照图8所示,所述第二绝缘本体3设有分别与所述第一凸块414和所述第二凸块415相卡扣的第一凸起312和第二凸起313。
所述第一弹性臂411与所述第一抵接面221二者相接触的部位设有石墨烯覆盖层(未图示);和/或,所述第二弹性臂412与所述第二抵接面222二者相接触的部位设有石墨烯覆盖层(未图示)。具体地,所述第一弧形接触部4111与所述第一抵接面221二者相接触的部位设有石墨烯覆盖层;和/或,所述第二弧形接触部4121与所述第二抵接面222二者相接触的部位设有石墨烯覆盖层。如此设置,一方面提高了第一端子2和第二端子4插接配合时的导电率与热传导系数,从而提高了连接器组件的电性性能;另一方面,降低了第一端子2和第二端子4的摩擦阻力,从而减小了第一连接器100和第二连接器200的插拔力。
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面223和/或所述第二连接面224设有石墨烯覆盖层,以进一步减小当所述第一端子2的接触部22通过所述第二端子4的框体部42时的插拔力。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应该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为基础,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连接器组件,其包括:
第一连接器(100),所述第一连接器(100)包括第一绝缘本体(1)以及固定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的至少一个第一端子(2);以及
第二连接器(200),所述第二连接器(200)包括第二绝缘本体(3)以及固定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3)的至少一个第二端子(4);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2)设有第一抵接面(221)和第二抵接面(222),所述第二端子(4)设有第一弹性臂(411)和第二弹性臂(412),所述第一弹性臂(411)用以与所述第一抵接面(221)相接触,所述第二弹性臂(412)用以与所述第二抵接面(222)相接触;其中:
所述第一弹性臂(411)与所述第一抵接面(221)二者相接触的部位设有石墨烯覆盖层;和/或
所述第二弹性臂(412)与所述第二抵接面(222)二者相接触的部位设有石墨烯覆盖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接面(221)与所述第二抵接面(222)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弹性臂(411)设有用以与所述第一抵接面(221)相接触的第一弧形接触部(4111),所述第二弹性臂(412)设有用以与所述第二抵接面(222)相接触的第二弧形接触部(4121);其中
所述第一弧形接触部(4111)与所述第一抵接面(221)二者相接触的部位设有石墨烯覆盖层;和/或
所述第二弧形接触部(4121)与所述第二抵接面(222)二者相接触的部位设有石墨烯覆盖层。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接面(221)与所述第二抵接面(222)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端子(2)还设有连接所述第一抵接面(221)的一侧与所述第二抵接面(222)的一侧的第一连接面(223)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抵接面(221)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抵接面(222)的另一侧的第二连接面(224),所述第一连接面(223)和/或所述第二连接面(224)设有石墨烯覆盖层。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4)设有位于所述第一弹性臂(411)和所述第二弹性臂(412)之间的插槽(410),所述插槽(410)用以让所述第一端子(2)插入;所述第二端子(4)还设有位于末端的框体部(42),所述框体部(42)设有第一外壁(421)、与所述第一外壁(421)相对的第二外壁(422)、连接所述第一外壁(421)的一侧和所述第二外壁(422)的一侧的第三外壁(423)、连接所述第一外壁(421)的另一侧和所述第二外壁(422)的另一侧的第四外壁(424)、以及被所述第一外壁(421)、所述第二外壁(422)、所述第三外壁(423)和所述第四外壁(424)共同围成的穿孔(420),所述穿孔(420)与所述插槽(410)相连通;
其中,所述第一外壁(421)用以与所述第一抵接面(221)相配合,所述第二外壁(422)用以与所述第二抵接面(222)相配合,所述第三外壁(423)用以与所述第一连接面(223)相配合,所述第四外壁(424)用以与所述第二连接面(224)相配合。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4)设有止挡凸块(413),所述止挡凸块(413)抵靠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3)内以防止所述第二端子(4)向所述第一端子(2)的方向过度插入所述第二绝缘本体(3)。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3)设有用以收容所述第二端子(4)的端子收容槽(30),所述第二端子(4)包括与所述第一弹性臂(411)位于同一侧的第一凸块(414)以及与所述第二弹性臂(412)位于同一侧的第二凸块(415),所述第一凸块(414)和所述第二凸块(415)卡持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3)中以防止所述第二端子(4)向远离所述第一端子(2)的方向脱离所述第二绝缘本体(3)。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4)包括线缆连接部(43),所述第二连接器(200)设有与所述线缆连接部(43)相固定的线缆(5),所述第一弹性臂(411)和所述第二弹性臂(412)向远离所述线缆连接部(43)的方向延伸。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2)呈柱状,所述第二端子(4)是由金属片经冲压、卷绕而成的空心结构。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100)和所述第二连接器(200)设有相互扣持的卡扣凸块(141)和卡持臂(311)。
10.如权利要求1至9项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组件为电源连接器组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613980.6U CN213878498U (zh) | 2020-11-12 | 2020-11-12 | 连接器组件 |
TW110209259U TWM619273U (zh) | 2020-11-12 | 2021-08-05 | 連接器組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613980.6U CN213878498U (zh) | 2020-11-12 | 2020-11-12 | 连接器组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878498U true CN213878498U (zh) | 2021-08-03 |
Family
ID=770568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613980.6U Active CN213878498U (zh) | 2020-11-12 | 2020-11-12 | 连接器组件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878498U (zh) |
TW (1) | TWM619273U (zh) |
-
2020
- 2020-11-12 CN CN202022613980.6U patent/CN213878498U/zh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08-05 TW TW110209259U patent/TWM619273U/zh unkno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619273U (zh) | 2021-11-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662927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connecting to cables | |
US7931489B2 (en) | Wire to board connector | |
EP2893596B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 |
US8870606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connecting to cables | |
US20010021609A1 (en) | Battery connector | |
US9548555B2 (en) |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easy to assemble | |
CN115051178A (zh) | 电流传输组件与电流传输系统 | |
US6811450B1 (en) | Electrical receptacle-type terminal | |
CN115210958A (zh) | 连接器 | |
CN218997132U (zh) | 一种连接器端子及电连接器 | |
CN213878498U (zh) | 连接器组件 | |
TWI831388B (zh) | 電連接器、製造方法以及連接器組件 | |
CN115764382A (zh) | 模组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 |
CN213151080U (zh) | 电连接器组件以及电连接器组合件 | |
CN216903419U (zh) | 插接件及插座 | |
CN108092067B (zh) | 插头连接器组件 | |
CN220155781U (zh) | 一种线缆电连接器 | |
CN212412251U (zh) | 电连接器 | |
CN217361961U (zh) | 一种接线端子和具有该接线端子的接线机构 | |
CN218940049U (zh) | 导电端子 | |
CN217956175U (zh) | 导电端子、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件 | |
CN211829447U (zh) | 电连接器模组以及电连接器 | |
CN220021684U (zh) | 一种母导电端子及具有该端子的电信号连接器 | |
CN214589471U (zh) | 电连接器组件 | |
CN221226646U (zh) | 双壳免焊组装的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