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19273U - 連接器組件 - Google Patents

連接器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19273U
TWM619273U TW110209259U TW110209259U TWM619273U TW M619273 U TWM619273 U TW M619273U TW 110209259 U TW110209259 U TW 110209259U TW 110209259 U TW110209259 U TW 110209259U TW M619273 U TWM619273 U TW M619273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wall
abutting surface
elastic arm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2092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洪永熾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東莞立訊技術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東莞立訊技術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東莞立訊技術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M6192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19273U/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種連接器組件,包括第一連接器和第二連接器。第一連接器包括第一絕緣本體以及第一端子。第一端子設有第一抵接面和第二抵接面。第二連接器包括第二絕緣本體以及第二端子。第二端子設有第一彈性臂和第二彈性臂。第一彈性臂與第一抵接面二者相接觸的部位設有石墨烯覆蓋層;和/或第二彈性臂與第二抵接面二者相接觸的部位設有石墨烯覆蓋層。如此設置,一方面提高了端子插接配合時的導電率與熱傳導係數,從而提高了連接器組件的電性性能;另一方面,降低了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摩擦阻力,從而減小了插拔力。

Description

連接器組件
本創作要求了申請日為2020年11月12日,申請號為202022613980.6的中國專利申請的優先權,全部內容藉引用結合於本創作中。
本創作涉及一種連接器組件,屬於連接器技術領域。
習知的連接器組件,例如電源連接器組件,通常包括相互插接的第一連接器和第二連接器,第一連接器設有複數第一端子,第二連接器設有複數第二端子,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相互插接配合。如何藉提高端子插接配合時的導電率與熱傳導係數,來提高連接器組件的電性性能係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另外,當端子數量越多或者接觸面積越大時,第一連接器和第二連接器的插拔力越大,如何改善插拔力也係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本創作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提高電性性能和降低插拔力的連接器組件。
為實現前述目的,本創作採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連接器組件,包括:
第一連接器,前述第一連接器包括第一絕緣本體以及固定於前述第一絕緣本體的至少一第一端子;以及
第二連接器,前述第二連接器包括第二絕緣本體以及固定於前述第二絕緣本體的至少一第二端子;
前述第一端子設有第一抵接面和第二抵接面,前述第二端子設有第一彈性臂和第二彈性臂,前述第一彈性臂用以與前述第一抵接面相接觸,前述第二彈性臂用以與前述第二抵接面相接觸;:
前述第一彈性臂與前述第一抵接面二者相接觸的部位設有石墨烯覆蓋層;和/或
前述第二彈性臂與前述第二抵接面二者相接觸的部位設有石墨烯覆蓋層。
作為本創作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前述第一抵接面與前述第二抵接面相對設置,前述第一彈性臂設有用以與前述第一抵接面相接觸的第一弧形接觸部,前述第二彈性臂設有用以與前述第二抵接面相接觸的第二弧形接觸部;
前述第一弧形接觸部與前述第一抵接面二者相接觸的部位設有石墨烯覆蓋層;和/或
前述第二弧形接觸部與前述第二抵接面二者相接觸的部位設有石墨烯覆蓋層。
作為本創作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前述第一抵接面與前述第二抵接面相對設置,前述第一端子還設有連接前述第一抵接面的一側與前述第二抵接面的一側的第一連接面以及連接前述第一抵接面的另一側與前述第二抵接面的另一側的第二連接面,前述第一連接面和/或前述第二連接面設有石墨烯覆蓋層。
作為本創作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前述第二端子設有位於前述第一彈性臂和前述第二彈性臂之間的插槽,前述插槽用以讓前述第一端子插入;前述第二端子還設有位於末端的框體部,前述框體部設有第一外壁、與前述第一外壁相對的第二外壁、連接前述第一外壁的一側和前述第二外壁的一側的第三外壁、連接前述第一外壁的另一側和前述第二外壁的另一側的第四外壁、以及被前述第一外壁、前述第二外壁、前述第三外壁和前述第四外壁共同圍成的穿孔,前述穿孔與前述插 槽相連通;
,前述第一外壁用以與前述第一抵接面相配合,前述第二外壁用以與前述第二抵接面相配合,前述第三外壁用以與前述第一連接面相配合,前述第四外壁用以與前述第二連接面相配合。
作為本創作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前述第二端子設有止擋凸塊,前述止擋凸塊抵靠於前述第二絕緣本體內以防止前述第二端子向前述第一端子的方向過度插入前述第二絕緣本體。
作為本創作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前述第二絕緣本體設有用以收容前述第二端子的端子收容槽,前述第二端子包括與前述第一彈性臂位於同一側的第一凸塊以及與前述第二彈性臂位於同一側的第二凸塊,前述第一凸塊和前述第二凸塊卡持於前述第二絕緣本體中以防止前述第二端子向遠離前述第一端子的方向脫離前述第二絕緣本體。
作為本創作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前述第二端子包括與前述第一彈性臂位於同一側的第一凸塊以及與前述第二彈性臂位於同一側的第二凸塊,前述第一凸塊和前述第二凸塊卡持於前述第二絕緣本體中以防止前述第二端子向遠離前述第一端子的方向脫離前述第二絕緣本體。
作為本創作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前述第二端子包括線纜連接部,前述第二連接器設有與前述線纜連接部相固定的線纜,前述第一彈性臂和前述第二彈性臂向遠離前述線纜連接部的方向延伸。
作為本創作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前述第一端子呈柱狀,前述第二端子係由金屬片經衝壓、捲繞而成的空心結構。
作為本創作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前述第一連接器和前述第二連接器設有相互扣持的卡扣凸塊和卡持臂。
作為本創作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前述連接器組件為電源連接器組件。
相較于習知技術,本創作藉於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相接觸的部位設置石墨烯覆蓋層,一方面提高了端子插接配合時的導電率與 熱傳導係數,從而提高了連接器組件的電性性能;另一方面,降低了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摩擦阻力,從而減小了第一連接器和第二連接器的插拔力。
1:第一絕緣本體
100:第一連接器
11:對接面
12:安裝面
13:收容腔
14:外周壁
141:卡扣凸塊
2:第一端子
200:第二連接器
21:固定部
211:凸肋
22:接觸部
221:第一抵接面
222:第二抵接面
223:第一連接面
224:第二連接面
23:尾部
3:第二絕緣本體
30:端子收容槽
31:主體部
311:卡持臂
312:第一凸起
313:第二凸起
32:對接部
4:第二端子
41:本體部
410:插槽
411:第一彈性臂
4111:第一弧形接觸部
412:第二彈性臂
4121:第二弧形接觸部
413:止擋凸塊
414:第一凸塊
415:第二凸塊
42:框體部
420:穿孔
421:第一外壁
422:第二外壁
423:第三外壁
424:第四外壁
43:線纜連接部
5:線纜
A-A、B-B:線
圖1係本創作連接器組件於一種實施方式中的立體示意圖,其中第一連接器和第二連接器插接於一起。
圖2係圖1的部分立體分解圖,其中第一連接器和第二連接器相互分開。
圖3係圖2進一步的立體分解圖。
圖4係圖3另一角度且進一步的立體分解圖。
圖5係圖3中第一端子的立體示意圖。
圖6係圖3中第二端子的立體示意圖。
圖7係圖6的左視圖。
圖8係沿圖1中A-A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9係沿圖1中B-B線的剖面示意圖。
下面將結合圖式詳細地對本創作示例性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如果存在複數具體實施方式,於不衝突的情況下,這些實施方式中的特徵可以相互組合。當描述涉及圖式時,除非另有說明,不同圖式中相同的數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具體實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內容並不代表與本創作相一致的所有實施方式;相反,它們僅係與本創作的專利申請範圍中所記載的、與本創作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裝置、產品和/或方法的例子。
於本創作中使用的術語係僅僅出於描述具體實施方式的目的,而非旨於限制本創作的保護範圍。於本創作的說明書和專利申請範圍中所使用的單數形式的“一種”、“前述”或“該”也旨於包括多數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義。
應當理解,本創作的說明書以及專利申請範圍中所使用的,例如“第一”、“第二”以及類似的詞語,並不表示任何順序、數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來區分特徵的命名。同樣,“一個”或者“一”等類似詞語也不表示數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個。除非另行指出,本創作中出現的“前”、“後”、“上”、“下”等類似詞語只是為了便於說明,而並非限於某一特定位置或者一種空間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類似詞語係一種開放式的表述方式,意指出現於“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組件涵蓋出現於“包括”或者“包含”後面的組件及等同物,這並不排除出現於“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組件還可以包含其他組件。本創作中如果出現“複數”,含義係指兩個以及兩個以上。
請參照圖1和圖2所示,本創作揭示了一種連接器組件,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連接器100和第二連接200。於本創作圖示的實施方式中,前述第一連接器100為板端連接器,用以電性連接於電路板(未圖示)上;前述第二連接器200為線纜連接器,用以與線纜5電性連接。於本創作圖示的實施方式中,前述連接器組件為電源連接器,用以傳輸電力,給設備供電。當然,於其它實施方式中,前述第一連接器100和前述第二連接器200也可以皆為線纜連接器。
請參照圖3和圖4所示,前述第一連接器100包括第一絕緣本體1以及固定於前述第一絕緣本體1的複數第一端子2。於本創作圖示的實施方式中,前述第一絕緣本體1設有對接面11、與前述對接面11相對設置的安裝面12、貫穿前述對接面11和前述安裝面12的收容腔13、以及位於前述對接面11和前述安裝面12之間的外周壁14。前述外周壁14設有凸出的卡扣凸塊141。
請參照圖3至圖5所示,前述第一端子2包括固定於前述第一絕緣本體1內的固定部21、延伸入前述收容腔13內的接觸部22以及延伸出前述安裝面12的尾部23。前述固定部21設有向上和向下凸出的凸肋211,前述凸肋211用以與前述第一絕緣本體1相干涉,以提高保持力。前述尾部23用以安裝於電路板上。
於本創作圖示的實施方式中,前述接觸部22呈柱狀,以能夠承受較大的電流。前述接觸部22設有第一抵接面221、與前述第一抵接面221相對設置的第二抵接面222、連接前述第一抵接面221的一側(例如上側)與前述第二抵接面222的一側(例如上側)的第一連接面223、以及連接前述第一抵接面221的另一側(例如下側)與前述第二抵接面222的另一側(例如下側)的第二連接面224。於本創作圖示的實施方式中,前述接觸部22的橫截面大致呈矩形,前述第一抵接面221與前述第二抵接面222相互平行,前述第一連接面223與前述第二連接面224相互平行,前述第一抵接面221垂直於前述第一連接面223,前述第二抵接面222垂直於前述第二連接面224。
請參照圖3和圖4所示,前述第二連接器200包括第二絕緣本體3以及固定於前述第二絕緣本體3的複數第二端子4。前述第二絕緣本體3設有主體部31以及設置於前述主體部31的一側的對接部32。前述對接部32用以收容於前述收容腔13中。前述主體部31還設有與前述卡扣凸塊141相配合以防止前述第一連接器100與前述第二連接器200相互脫離的卡持臂311。當然,於它實施方式中,前述卡扣凸塊141與前述卡持臂311也可以調換位置,甚至不必設置於前述第一絕緣本體1與前述第二絕緣本體3上。前述第二絕緣本體3還設有貫穿前述主體部31和前述對接部32的端子收容槽30,前述第二端子4固定於前述端子收容槽30中。
請參照圖6至圖9所示,於本創作的一種實施方式中,前述第二端子4係由金屬片經衝壓、捲繞而成的空心結構,以提供讓前述第一端子2插入的空間。具體地,前述第二端子4包括本體部41、位於末端且位於前述本體部41的一側的框體部42以及位於前述本體部41的另一側的線纜連接部43。於本創作圖示的實施方式中,前述線纜連接部43設有鉚壓杯口,用以與線纜5鉚壓固定。
前述本體部41設有向遠離前述線纜連接部43的方向延伸的第一彈性臂411和前述第二彈性臂412。如此設置,有利於增加前 述第一彈性臂411和前述第二彈性臂412的長度,提高前述第一彈性臂411和前述第二彈性臂412的彈性力。這種設置於一定程度上,也能夠提高前述第一端子2和前述第二端子4的接觸可靠性,同時降低插拔力。前述第二端子4設有位於前述第一彈性臂411和前述第二彈性臂412之間的插槽410,前述插槽410用以讓前述第一端子2插入。前述第一彈性臂411設有向前述插槽410凸伸且用以與前述第一抵接面221相接觸的第一弧形接觸部4111,前述第二彈性臂412設有向前述插槽410凸伸且用以與前述第二抵接面222相接觸的第二弧形接觸部4121。前述第一弧形接觸部4111靠近前述第一彈性臂411的自由端,前述第二弧形接觸部4121靠近前述第二彈性臂412的自由端。於本創作圖示的實施方式中,前述第一彈性臂411和前述第二彈性臂412面對面設置;當然,於其它實施方式中,前述第一彈性臂411和前述第二彈性臂412也可以相鄰且大致垂直佈置。
前述框體部42設有第一外壁421、與前述第一外壁421相對的第二外壁422、連接前述第一外壁421的一側和前述第二外壁422的一側的第三外壁423、連接前述第一外壁421的另一側和前述第二外壁422的另一側的第四外壁424、以及被前述第一外壁421、前述第二外壁422、前述第三外壁423和前述第四外壁424共同圍成的穿孔420,前述穿孔420與前述插槽410相連通。前述第一外壁421用以與前述第一抵接面221相配合,前述第二外壁422用以與前述第二抵接面222相配合,前述第三外壁423用以與前述第一連接面223相配合,前述第四外壁424用以與前述第二連接面224相配合。
前述本體部41設有凸出前述第三外壁423的止擋凸塊413,前述止擋凸塊413抵靠於前述第二絕緣本體3內以防止前述第二端子4向前述第一端子2的方向過度插入前述第二絕緣本體3。
另外,前述本體部41還包括與前述第一彈性臂411位於同一側的第一凸塊414以及與前述第二彈性臂412位於同一側的第二凸塊415,前述第一凸塊414和前述第二凸塊415卡持於前述第二絕緣 本體3中以防止前述第二端子4向遠離前述第一端子2的方向脫離前述第二絕緣本體3。具體地,請參照圖8所示,前述第二絕緣本體3設有分別與前述第一凸塊414和前述第二凸塊415相卡扣的第一凸起312和第二凸起313。
前述第一彈性臂411與前述第一抵接面221二者相接觸的部位設有石墨烯覆蓋層(未圖示);和/或,前述第二彈性臂412與前述第二抵接面222二者相接觸的部位設有石墨烯覆蓋層(未圖示)。具體地,前述第一弧形接觸部4111與前述第一抵接面221二者相接觸的部位設有石墨烯覆蓋層;和/或,前述第二弧形接觸部4121與前述第二抵接面222二者相接觸的部位設有石墨烯覆蓋層。如此設置,一方面提高了第一端子2和第二端子4插接配合時的導電率與熱傳導係數,從而提高了連接器組件的電性性能;另一方面,降低了第一端子2和第二端子4的摩擦阻力,從而減小了第一連接器100和第二連接器200的插拔力。
當然,於其它實施方式中,前述第一連接面223和/或前述第二連接面224設有石墨烯覆蓋層,以進一步減小當前述第一端子2的接觸部22藉前述第二端子4的框體部42時的插拔力。
以上實施方式僅用以說明本創作而並非限制本創作所描述的技術方案,對本創作的理解應該以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為基礎,儘管本說明書參照前述的實施方式對本創作已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惟,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仍然可以對本創作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一切不脫離本創作的精神和範圍的技術方案及其改進,均應涵蓋於本創作的專利申請範圍內。
100:第一連接器
200:第二連接器
A-A、B-B:線

Claims (10)

  1. 一種連接器組件,包括:
    第一連接器,前述第一連接器包括第一絕緣本體以及固定於前述第一絕緣本體的至少一第一端子;以及
    第二連接器,前述第二連接器包括第二絕緣本體以及固定於前述第二絕緣本體的至少一第二端子;
    其中,前述第一端子設有第一抵接面和第二抵接面,前述第二端子設有第一彈性臂和第二彈性臂,前述第一彈性臂用以與前述第一抵接面相接觸,前述第二彈性臂用以與前述第二抵接面相接觸;
    前述第一彈性臂與前述第一抵接面二者相接觸的部位設有石墨烯覆蓋層;和/或
    前述第二彈性臂與前述第二抵接面二者相接觸的部位設有石墨烯覆蓋層。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連接器組件,其中:前述第一抵接面與前述第二抵接面相對設置,前述第一彈性臂設有用以與前述第一抵接面相接觸的第一弧形接觸部,前述第二彈性臂設有用以與前述第二抵接面相接觸的第二弧形接觸部;
    前述第一弧形接觸部與前述第一抵接面二者相接觸的部位設有石墨烯覆蓋層;和/或
    前述第二弧形接觸部與前述第二抵接面二者相接觸的部位設有石墨烯覆蓋層。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連接器組件,其中:前述第一抵接面與前述第二抵接面相對設置,前述第一端子還設有連接前述第一抵接面的一側與前述第二抵接面的一側的第一連接面以及連接前述第一抵接面的另一側與前述第二抵接面的另一側的第二連接面,前述第一連接面和/或前述第二連接面設有石墨烯覆蓋層。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連接器組件,其中:前述第二端子設有位於前述第一彈性臂和前述第二彈性臂之間的插槽,前述插槽用以讓前述第一端子插入;前述第二端子還設有位於末端的框體部,前述框體部設有第一外壁、與前述第一外壁相對的第二外壁、連接前述第一外壁的一側和前述第二外壁的一側的第三外壁、連接前述第一外壁的另一側和前述第二外壁的另一側的第四外壁、以及被前述第一外壁、前述第二外壁、前述第三外壁和前述第四外壁共同圍成的穿孔,前述穿孔與前述插槽相連通;
    前述第一外壁用以與前述第一抵接面相配合,前述第二外壁用以與前述第二抵接面相配合,前述第三外壁用以與前述第一連接面相配合,前述第四外壁用以與前述第二連接面相配合。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連接器組件,其中:前述第二端子設有止擋凸塊,前述止擋凸塊抵靠於前述第二絕緣本體內以防止前述第二端子向前述第一端子的方向過度插入前述第二絕緣本體。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連接器組件,其中:前述第二絕緣本體設有用以收容前述第二端子的端子收容槽,前述第二端子包括與前述第一彈性臂位於同一側的第一凸塊以及與前述第二彈性臂位於同一側的第二凸塊,前述第一凸塊和前述第二凸塊卡持於前述第二絕緣本體中以防止前述第二端子向遠離前述第一端子的方向脫離前述第二絕緣本體。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連接器組件,其中:前述第二端子包括線纜連接部,前述第二連接器設有與前述線纜連接部相固定的線纜,前述第一彈性臂和前述第二彈性臂向遠離前述線纜連接部的方向延伸。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連接器組件,其中:前述第一端子呈柱狀,前述第二端子係由金屬片經衝壓、捲繞而成的空心結構。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連接器組件,其中:前述第一連接器和前述第二連接器設有相互扣持的卡扣凸塊和卡持臂。
  10. 如請求項1至9中任意一項所述的連接器組件,其中:前述連接器組件為電源連接器組件。
TW110209259U 2020-11-12 2021-08-05 連接器組件 TWM61927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13980.6U CN213878498U (zh) 2020-11-12 2020-11-12 连接器组件
CN202022613980.6 2020-11-1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19273U true TWM619273U (zh) 2021-11-01

Family

ID=770568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209259U TWM619273U (zh) 2020-11-12 2021-08-05 連接器組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3878498U (zh)
TW (1) TWM619273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878498U (zh) 2021-08-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05256B2 (en) Plug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component
TWI784419B (zh) 電連接器
TWI778380B (zh) 電連接裝置及端子
TW201421820A (zh) 低剖面背板連接器
TWM327557U (en)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TWI818365B (zh) 連接器組件
TWM613621U (zh) 電連接器
TWM546612U (zh) 可正反插拔的電源插頭與電源插座及其組合結構
JP5437498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TWM621401U (zh) 具有對接孔的板端連接器
TWM506398U (zh) 插頭連接器及電連接器組合
TWM619273U (zh) 連接器組件
CN206379533U (zh) 一种插头连接器
TWI749671B (zh) 抗損耗傳輸裝置組
TWI836326B (zh) 轉接電路板、第一連接器以及連接器組件
US20120322292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equipped with enhanced locking mechanism thereon
CN215221194U (zh) 防斜插线路板连接器及其连接器组件
TWI812428B (zh) 電連接器以及連接器組件
TWI253785B (en) Power connector
CN220066158U (zh) 导电端子及电连接器组合
TWI836327B (zh) 插頭連接器、插座連接器以及連接器組件
TWI742678B (zh) 連接器
TWM625197U (zh) 電連接器
CN113285313A (zh) 防斜插线路板连接器及其连接器组件
TWI558018B (zh) 電連接器及其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