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66158U - 导电端子及电连接器组合 - Google Patents

导电端子及电连接器组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66158U
CN220066158U CN202320417728.9U CN202320417728U CN220066158U CN 220066158 U CN220066158 U CN 220066158U CN 202320417728 U CN202320417728 U CN 202320417728U CN 220066158 U CN220066158 U CN 2200661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positioning hole
contact
along
limi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41772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金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shan Yide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ongshan Yide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shan Yide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ongshan Yide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41772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661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661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661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导电端子及电连接器组合,导电端子包括收容腔,位于收容腔一端的插接口以及围设于收容腔的第一壁、两个侧壁以及与第一壁上下相对的第二壁,自第一壁向收容腔内延伸接触弹片,接触弹片具有接触部,自两个侧壁分别向收容腔内延伸限位部,自限位部朝向插接口倾斜延伸导引部,导引部比接触部更靠近于第一壁,导电端子自后向前插入绝缘外壳的端子槽,对接件插入插接口并进入收容腔与接触部弹性抵接,对接件被导引部导引至限位部与第二壁之间而被限位,避免对接件与限位部直接碰撞,导引部靠近收容腔的一侧壁面从而被挡止以抵消限位部受到的抵推力,避免限位部过度变形,保证对接件与接触部即使在震动环境中也能持续的稳定接触。

Description

导电端子及电连接器组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导电端子及电连接器组合,尤指一种适用于震动环境的导电端子及电连接器组合。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连接器组合包括绝缘外壳和收容于绝缘外壳的端子,端子包括一插接部,所述插接部包括顶壁、底壁以及连接顶壁和底壁的两侧壁,顶壁和底壁以及两侧壁共同围绕形成一收容腔用以供一对接导体插入,自顶壁向收容腔内弯折延伸一接触弹片,接触弹片和底壁的凸包分别抵接于对接导体的上下两侧形成电性连接。
当此种结构的端子应用于汽车领域时,端子会长期处于震动环境时,容易导致对接导体易与接触弹片或底壁的凸包接触不良,本领域技术人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般会通过增设一对水平的限位部,限位部和底壁形成限制对接导体的上下活动的限位空间,并将限位部设置为较短且较宽的形状使得限位部具有刚性以保持限位部的水平。
然而,当对接导体以歪斜姿态插入收容腔时,仅通过水平的限位部无法将歪斜的对接导体导正至一正确姿势,故无法使对接导体顺利进入限位空间从而起不到限位作用,且对接导体歪斜插入时易与限位部的端部相碰撞而难以插入,容易造成对接导体或端子损伤,不利于端子与对接导体的多次插拔使用,降低了二者的使用寿命,并且当对接导体发生歪斜而抵推到限位部时,若使用者使用更大的插入力继续推动对接导体,会使限位部因受到过大的插入力而发生变形,而刚性设置的限位部变形后难以回复至原始状态,从而无法限位对接导体的位置,在震动环境中对接导体在插接腔内容易产生松动而与接触弹片接触不良。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改良的导电端子及电连接器组合,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电端子及电连接器组合,其通过在限位部朝向插接口倾斜延伸导引部,导引部比接触部更靠近于第一壁,使对接件能被导引部导引至限位部与第二壁之间而被限位,避免对接件与限位部直接碰撞,导引部靠近收容腔的一侧壁面从而被挡止以抵消限位部受到的抵推力,避免限位部过度变形,保证了对接件与接触弹片即使在震动环境中也能持续稳定接触。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导电端子,包括一收容腔,所述收容腔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于一端形成一插接口,围设于所述收容腔的周围的一第一壁,连接于所述第一壁左右两侧的两个侧壁,与所述第一壁沿上下方向相对的一第二壁,自所述第一壁向所述收容腔内延伸一接触弹片,所述接触弹片朝向所述第二壁凸设有一接触部,自两个所述侧壁分别相向弯折并朝向所述收容腔内延伸一限位部,两个所述限位部均平行于所述第二壁,自每一所述限位部朝向所述插接口倾斜延伸一导引部,所述导引部位于所述收容腔内并朝向远离所述第二壁的一侧倾斜,两个所述导引部沿上下方向的投影分别位于所述接触弹片沿上下方向的投影的左右两侧,且沿左右方向相重叠,所述导引部远离所述限位部的一端比所述接触部更靠近所述插接口,且所述导引部比所述接触部更靠近所述第一壁。
进一步,沿上下方向所述限位部与所述第二壁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接触部到所述第二壁之间的距离,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导引部相连的一端比所述接触部更靠近所述插接口,所述第二壁具有一抵接部与所述接触部上下相对,所述抵接部靠近所述接触部的一侧为平面,沿上下方向所述抵接部与两个所述限位部部分重叠。
进一步,两个所述限位部左右对称分布于所述接触弹片的左右两侧,所述限位部相较所述导引部更靠近所述接触部。
进一步,所述限位部与所述侧壁通过一弯折部连接,所述导引部与所述侧壁之间形成一缺口,使得所述导引部的侧边缘与所述侧壁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
进一步,自其中一个所述侧壁弯折一第三壁,所述第三壁叠置于所述第一壁的外侧,自所述第一壁远离所述插接口的一端延伸所述接触弹片,所述接触弹片与所述导引部、所述限位部沿上下方向错开,所述第三壁遮蔽于所述接触弹片的外侧,且所述接触弹片的自由端邻近所述第三壁。
进一步,自所述第三壁朝向所述收容腔内倾斜延伸一辅助弹片,所述接触弹片受力可沿远离所述第二壁的方向弹性变形,所述辅助弹片沿上下方向挡止所述接触部过度变形,所述辅助弹片沿左右方向的投影与所述导引部的沿左右方向的投影相重叠,所述第三壁挡止所述导引部的自由端。
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一绝缘外壳,所述绝缘外壳的前部凹设一容纳部,所述绝缘外壳包括至少两个端子槽,每一所述端子槽位于所述容纳部的后侧并向后贯穿所述绝缘外壳;至少两个导电端子自后向前分别对应插入两个所述端子槽,每一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一收容腔,所述收容腔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于后端形成一插接口,围设于所述收容腔的周围的一第一壁,连接于所述第一壁左右两侧的两个侧壁,与所述第一壁沿上下方向相对的一第二壁,自所述第一壁的前端或所述第二壁的前端向前延伸一导接部,所述导接部收容于所述容纳部,所述导接部用以电性连接一电子元件,自所述第一壁向所述收容腔内延伸一接触弹片,所述接触弹片朝向所述第二壁凸设有一接触部,自两个所述侧壁分别相向弯折并朝向所述收容腔内延伸一限位部,两个所述限位部均平行于所述第二壁,自每一所述限位部向后倾斜延伸一导引部,所述导引部位于所述收容腔内并朝向远离所述第二壁的一侧倾斜,两个所述导引部沿上下方向的投影分别位于所述接触弹片沿上下方向的投影的左右两侧且两者沿左右方向相重叠,所述导引部的后端比所述接触部更靠近所述插接口,且所述导引部比所述接触部更靠近于所述第一壁,所述插接口用以供一对接件自后向前插入,所述对接件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并与所述接触弹片弹性抵接。
进一步,所述对接件包括一绝缘层以及显露于所述绝缘层的至少两个对接导体,自所述第二壁朝向所述第一壁凸设一抵接部,所述抵接部与所述接触部分别抵接于所述对接导体的上下两侧,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对接导体沿上下方向部分重叠。
进一步,自所述绝缘外壳的后端向前凹设一第一安装腔,所述第一安装腔向前连通于多个所述端子槽,自所述绝缘外壳的外表面向内凹设一第一定位孔连通于所述第一安装腔,一内壳体收容于所述第一安装腔,所述内壳体挡止于多个所述导电端子的后侧,所述内壳体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第二安装腔,自所述内壳体的外表面向内凹设一第二定位孔连通于所述第二安装腔,且所述第二定位孔对齐于所述第一定位孔,所述绝缘层收容于所述第二安装腔,所述绝缘层对齐于所述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孔沿上下方向贯穿设有一第三定位孔,所述第三定位孔位于两个所述对接导体之间的位置,一固定件与所述绝缘外壳固定连接,所述固定件具有一定位凸部,所述定位凸部依次插入所述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孔以及所述第三定位孔,并与所述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孔以及所述第三定位孔配合以挡止所述对接件向后脱离所述第二安装腔。
进一步,所述固定件与所述绝缘外壳一体连接,所述固定件包括一悬臂,所述悬臂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绝缘外壳,所述悬臂的另一端凸设所述定位凸部,自所述定位凸部的侧面凸设至少一卡接部,所述卡接部穿过所述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一安装腔邻近于所述第一定位孔的内壁面挡止所述卡接部。
进一步,所述固定件与所述绝缘外壳分体设置,所述固定件沿一安装方向安装于所述绝缘外壳,所述绝缘外壳的左右两侧各设一卡持部,所述固定件的左右两侧沿安装方向均延伸一卡接臂,两个所述卡接臂分别对应卡接于两个所述卡持部,所述固定件的中部凸设所述定位凸部,所述定位凸部的凸设方向与所述卡接臂的延伸方向相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自每一所述限位部朝向所述插接口倾斜延伸所述导引部,使得所述导引部与所述限位部一体连接,成型简单,所述导引部能够导引所述对接导体顺利进入所述限位部与所述第二壁之间的限位空间,避免了当对接导体歪斜插入时直接与所述限位部的端部相碰撞的问题,降低了损伤所述导电端子或对接导体的风险,两个所述导引部沿上下方向的投影分别位于所述接触弹片沿上下方向的投影的左右两侧,且沿左右方向相重叠,使得所述导引部能够伴随在所述接触弹片的左右两侧以在对接导体歪斜插入时起到保护所述接触弹片的作用,避免所述接触弹片被过度推抵,所述导引部位于所述收容腔内并朝向远离所述第二壁的一侧倾斜,以避免刚开始插入的插入力过大,方便使用者插接,所述导引部远离所述限位部的一端比所述接触部更靠近所述插接口,使得对接导体在歪斜插入时与所述接触部接触前能被插接位置更靠前的所述导引部导正,避免所述接触部被歪斜的对接导体碰撞,进一步,所述导引部比所述接触部更靠近所述第一壁,一方面使得对接导体朝向所述第一壁歪斜时能够通过与所述导引部接触而被及时导正,另一方面对接导体以正确姿势插入时也不会过多与所述导引部接触而增加插入力,且当所述对接导体已插入到所述限位部和所述第二壁之间的限位空间时,若频繁震动则会导致所述对接导体持续抵推所述限位部,与所述限位部相连的所述导引部能朝向远离所述第二壁的方向移动而被所述收容腔的另一壁面挡止,以抵消所述对接导体对所述限位部的一部分抵推力,避免所述限位部应力集中而导致过度变形而失去限位作用,使得对接导体能够沿上下方向被稳定的限位于所述限位部与所述第二壁之间,保证所述对接导体与所述接触部即使在震动环境中也能持续的稳定接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导电端子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导电端子的后视图;
图3为图2中沿A-A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4为图2中沿B-B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5为图2中沿C-C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导电端子于接触部处的剖视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的立体组合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分解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的俯视图;
图10为图9中沿D-D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11为图9中沿E-E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12为图9中沿F-F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另一实施例的局部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1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导电端子1及电连接器组合100,所述导电端子1具有一收容腔11,并于所述收容腔11的后端形成一插接口111以供一对接件5插入,所述对接件设有对接导体51与所述导电端子1电性连接,所述电连接器组合100包括一绝缘外壳2,两个所述导电端子1收容于所述绝缘外壳2,一内壳体3收容于所述绝缘外壳2并挡止所述导电端子1后侧,所述对接件5固定于所述内壳体3,且所述对接件5设有两个所述对接导体51分别与两个所述导电端子1电性连接,一固定件4固定连接于绝缘外壳2并将所述内壳体3和所述对接件5一同锁固在绝缘外壳2内。为便于理解,定义前后方向为x轴方向(正向为前),左右方向为y轴方向(正向为右),上下方向定为z轴方向(正向为上)。
如图1至图6所示,所述导电端子1经由冲压一体弯折成型后大致呈筒状,所述导电端子1包括所述收容腔11以及围设于所述收容腔11的周围的一第一壁12,连接于所述第一壁12左右两侧的两个侧壁14,与所述第一壁12沿上下方向相对的一第二壁13,自所述第一壁12朝向所述收容腔11内延伸一接触弹片121,所述接触弹片121朝向所述第二壁13凸设一接触部1211以与所述对接导体51弹性抵接以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壁12与左侧的所述侧壁14直接连接,所述第一壁12与右侧的所述侧壁14通过卡孔与凸部相接合而间接连接,自所述右侧的侧壁14弯折一第三壁15叠置于所述第一壁12的外侧,防止所述第一壁12被打开,使得所述导电端子1具有稳定的结构。所述第一壁12的后端和所述第三壁15的后端于所述插接口111处对齐,而所述第一壁12具有更短的长度,所述接触弹片121自所述第一壁12远离所述插接口111的一端(即所述第一壁12的前端)向前延伸形成,且所述接触弹片121能够朝向远离所述第二壁13的一侧弹性变形,所述第三壁15遮蔽于所述接触弹片121的外侧以保护所述接触弹片121,所述接触弹片121的自由端与所述接触部1211沿前后方向间隔开并沿上下方向邻近所述第三壁15,使得所述第三壁15挡止于所述接触弹片121的自由端一侧,即所述接触弹片121的自由端受力变形后能够抵接于所述第三壁15形成支撑,以抵消一部分所述对接导体51的抵推力,避免了所述接触弹片121受力过大而产生弹性疲乏,并自所述第三壁15朝向所述收容腔11内倾斜延伸一辅助弹片151,所述辅助弹片151沿上下方向挡止所述接触部1211过度变形,增加了正向力。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壁12长度较短故所述接触弹片121为自所述第一壁12的端部延伸,但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根据接触力的实际情况以进行调整,例如也可将所述第一壁12的长度设置为较长并于所述第一壁12的中部冲切形成所述接触弹片121。
如图3至图5所示,自两个所述侧壁14分别相向弯折形成一弯折部141,自所述弯折部141向所述收容腔11内延伸一限位部142,两个所述限位部142左右对称分布于所述接触弹片121的左右两侧且均平行于所述第二壁13,使得两侧的限位效果相同,沿上下方向所述限位部142与所述第二壁13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接触部1211到所述第二壁13之间的距离,使得所述接触弹片121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距离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既能使所述对接导体51以正确姿势插入时不会与所述限位部142摩擦而降低了插入阻力,并避免了所述接触部1211过度位移而使所述接触弹片121产生弹性疲乏,自每一所述限位部142朝向所述插接口111倾斜延伸一导引部143,且所述接触弹片121与所述导引部143、所述限位部142沿上下方向错开,使得所述接触弹片121能够充分的弹性变形,所述导引部143与所述侧壁14之间形成一缺口,使得所述导引部143的侧边缘与所述侧壁14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从而所述导引部143不与所述侧壁14直接相连而具有良好的弹性,所述导引部143位于所述收容腔11内并朝向远离所述第二壁13的一侧倾斜,两个所述导引部143沿上下方向的投影分别位于所述接触弹片121沿上下方向的投影的左右两侧,且在投影视图中所述导引部143沿上下方向的投影与所述接触弹片121沿上下方向的投影沿左右方向两者相重叠,即所述导引部143能够伴随在所述接触弹片121的左右两侧,两个所述导引部143沿左右方向的投影则与所述辅助弹片151沿左右方向的投影相重叠,所述导引部143远离所述限位部142的一端(即所述导引部143的弹性自由端)比所述接触部1211更靠近所述插接口111,且所述导引部143比所述接触部1211更靠近所述第一壁12,具体地说,沿上下方向上所述导引部143的自由端比所述接触部1211更靠近于所述收容腔11的另一壁面,即所述导引部143的自由端邻近于所述第三壁15。
如图3至图6所示,所述第二壁13具有一抵接部与所述接触部1211上下相对,所述抵接部靠近所述接触部1211的一侧为平面,沿上下方向所述抵接部与两个所述限位部142部分重叠,自所述第二壁13远离插接口111的一端(即所述第二壁13的前端)延伸形成一导接部132,所述导接部132呈平板状并用以与一电子元件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接部132为由所述第二壁13延伸出,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由所述第一壁12或所述第三壁15向前延伸形成所述导接部132。
所述导引部143与所述限位部142在所述对接导体51与所述导电端子1的插接过程中所起作用如下:当所述对接导体51以一歪斜姿势插入时,所述对接导体51朝向所述第一壁12歪斜的一侧与所述导引部143相触碰,且继续插入时所述对接导体51经所述导引部143导正至一正确姿势,且限位部142与所述导引部143相连的一端也比所述接触部1211更靠近插接口111,所述限位部142比所述导引部143更靠近所述接触部1211,使得所述对接导体51插入到所述限位部142与所述第二壁13之间的限位空间后,才会再与所述接触部1211接触。在所述对接导体51已插入到所述限位部142和所述第二壁13之间的限位空间后,若频繁震动导致所述对接导体51持续抵推所述限位部142,与所述限位部142相连的所述导引部143能朝向远离所述第二壁13的方向移动而被所述收容腔11的另一壁面(即所述第三壁15)挡止,以抵消所述对接导体51对所述限位部142的一部分抵推力,避免所述限位部142应力集中而导致过度变形而失去限位作用,使得对接导体51能够沿上下方向被稳定的限位于所述限位部142与所述第二壁13之间,保证所述对接导体51与所述接触部1211即使在震动环境中也能持续的稳定接触。
如图7至图12所示,所述绝缘外壳2包括位于前部的一容纳部21,位于中部的两个端子槽22以及自所述绝缘外壳2的后端向前凹设的一第一安装腔23,所述容纳部21朝上开口,从开口处将所述电子元件(如热敏电阻)安装到所述容纳部21内,两个所述端子槽22位于所述容纳部21的后侧且向前连通于所述容纳部21,两个所述端子槽22向后连通于所述第一安装腔23使得所述端子槽22向后贯穿所述绝缘外壳2,自所述绝缘外壳2的外表面向内凹设一第一定位孔24连通于所述第一安装腔23。
如图8、图10至图12所示,两个所述导电端子1分别自后向前对应插入于两个所述端子槽22,所述导电端子1呈筒状的部分容纳于所述端子槽22内,所述导接部132则收容于所述导接部132内从而与所述电子元件(如热敏电阻)电性连接。所述内壳体3自后向前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腔23内并挡止所述导电端子1的后侧防止所述导电端子1向后退出,所述内壳体3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第二安装腔31,并自所述内壳体3的外表面凹设一第二定位孔32连通于所述第二安装腔31,所述第二定位孔32与所述第一定位孔24沿上下方向对齐设置。
如图8、图10及图11所示,所述对接件5包括一绝缘层52以及显露于所述绝缘层52的两个所述对接导体51,所述对接导体51分别对应插入于所述导电端子1的所述收容腔11内,所述抵接部131和所述接触部1211分别抵接于所述对接导体51的上下两侧,且所述限位部142与所述对接导体51沿上下方向部分重叠,所述绝缘层52收容于所述第二安装腔31内而间接收容于所述第一安装腔23内,所述绝缘层52对齐于所述第一定位孔24、所述第二定位孔32沿上下方向贯穿设有一第三定位孔521,所述第三定位孔521位于两个所述对接导体51之间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对接件5为柔性扁平线缆,所述导电端子1设有两个,所述对接件5对应设有两个所述对接导体51,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对接件5也可为柔性电路板,所述导电端子1的数量可为两个以上,所述对接件5对应设有与所述导电端子1的数量相同的所述对接导体51。
如图7、图8及图12所示,一固定件4与所述绝缘外壳2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4与所述绝缘外壳2为一体连接,所述固定件4包括一悬臂41,所述悬臂41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绝缘外壳2,所述悬臂41的另一端凸设一定位凸部42,如图12所示,所述定位凸部42依次插入所述第一定位孔24、所述第二定位孔32以及所述第三定位孔521,并与所述第一定位孔24、所述第二定位孔32以及所述第三定位孔521的孔边缘相配合,具体地说,所述定位凸部42沿上下方向被分为位于所述第一定位孔24的上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定位孔32的中间部分以及位于所述第三定位孔521的下部分,所述定位凸部42的中间部分挡止所述第二定位孔32的孔的前侧边缘以挡止所述内壳体3向后脱离所述第一安装腔23,所述定位凸部42的下部分挡止所述第三定位孔521的前侧边缘以挡止所述对接件5向后脱离所述第二安装腔31,所述定位凸部42的下部分左右两侧形成倾斜状,且所述定位凸部42的下部分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定位孔24、所述第二定位孔32以及所述第三定位孔521的宽度,使得所述定位凸部42更易于穿过所述第一定位孔24和所述第二定位孔32并进入所述第三定位孔521,且避免所述定位凸部42的下部分过宽而挤压损伤所述绝缘层52,并自所述定位凸部42的中间部分左右两侧各凸设一卡接部421,所述卡接部421穿过所述第一定位孔24并进入所述第一安装腔23内,所述定位凸部42的中间部分凸设所述卡接部421处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定位孔24的宽度,所述第一安装腔23邻近于所述第一定位孔24的上壁面挡止所述卡接部421的上侧,以将所述定位凸部42保持在所述第一定位孔24、所述第二定位孔32和所述第三定位孔521内,并通过所述定位凸部42轻松将所述绝缘外壳2、所述内壳体3以及所述对接件5三者紧固在一起。
如图1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电连接器组合100的另一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区别主要在于:所述固定件4与所述绝缘外壳2为分体设置,所述固定件4向下安装于所述绝缘外壳2,所述绝缘外壳2的左右两侧各设有一卡持部25,所述固定件4的左右两侧各向下延伸一卡接臂43,两个所述卡接臂43分别对应卡接于两个所述卡持部25,具体地说,所述卡持部25为凸设的卡块,所述卡接臂43上设有卡孔与凸出的所述卡持部25相互接合,并于所述固定件4的中部凸设所述定位凸部42,所述定位凸部42的凸设方向与所述卡接臂43的延伸方向相同,即从所述固定件4的中部向下凸设所述定位凸部42,所述定位凸部42随所述固定件4的安装而向下插入到所述第一定位孔24、所述第二定位孔32和所述第三定位孔521中以挡止所述内壳体3向后退出所述第一安装腔23以及挡止所述对接件5向后退出所述第二安装腔31,并由于所述卡接臂43与所述卡持部25相卡止而使得所述固定件4无法向上脱离,从而所述定位凸部42保持在所述第一定位孔24、所述第二定位孔32和所述第三定位孔521中,一同锁固住所述绝缘外壳2、所述内壳体3与所述对接件5三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导电端子1及电连接器组合100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自每一所述限位部142朝向所述插接口111倾斜延伸所述导引部143,使得所述导引部143与所述限位部142一体连接,成型简单,所述导引部143能够导引所述对接导体51顺利进入所述限位部142与所述第二壁13之间的限位空间,避免了当对接导体51歪斜插入时直接与所述限位部142的端部相碰撞的问题,降低了损伤所述导电端子1或对接导体51的风险,两个所述导引部143沿上下方向的投影分别位于所述接触弹片121沿上下方向的投影的左右两侧,且沿左右方向相重叠,使得所述导引部143能够伴随在所述接触弹片121的左右两侧以在对接导体51歪斜插入时起到保护所述接触弹片121的作用,避免所述接触弹片121被过度推抵,所述导引部143位于所述收容腔11内并朝向远离所述第二壁13的一侧倾斜,以避免刚开始插入的插入力过大,方便使用者插接,所述导引部143远离所述限位部142的一端比所述接触部1211更靠近所述插接口111,使得对接导体51在歪斜插入时与所述接触部1211接触前能被插接位置更靠前的所述导引部143导正,避免所述接触部1211被歪斜的对接导体51碰撞,进一步,所述导引部143比所述接触部1211更靠近所述第一壁12,一方面使得对接导体51朝向所述第一壁12歪斜时能够通过与所述导引部143接触而被及时导正,另一方面对接导体51以正确姿势插入时也不会过多与所述导引部143接触而增加插入力,且当所述对接导体51已插入到所述限位部142和所述第二壁13之间的限位空间时,若频繁震动则会导致所述对接导体51持续抵推所述限位部142,与所述限位部142相连的所述导引部143能朝向远离所述第二壁13的方向移动而被所述收容腔11的另一壁面挡止,以抵消所述对接导体51对所述限位部142的一部分抵推力,避免所述限位部142应力集中而导致过度变形而失去限位作用,使得对接导体51能够沿上下方向被稳定的限位于所述限位部142与所述第二壁13之间,保证所述对接导体51与所述接触部1211即使在震动环境中也能持续的稳定接触。
2.沿上下方向所述限位部142与所述第二壁13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接触部1211到所述第二壁13之间的距离,使得所述接触弹片121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距离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既能使所述对接导体51以正确姿势插入时不会与所述限位部142摩擦而降低了插入阻力,并避免了所述接触部1211过度位移而使所述接触弹片121产生弹性疲乏,且由于所述对接导体51与所述接触部1211抵接时所述接触弹片121的弹性变形程度最大,所述限位部142与所述导引部143相连的一端比所述接触部1211更靠近所述插接口111,使得所述对接导体51在与所述接触部1211接触前就已被所述限位部142和所述第二壁13上下限位,避免了所述对接导体51在未到达所述限位部142前就已与所述接触部1211抵接而造成所述接触部1211过度变形,所述第二壁13具有所述抵接部与所述接触部1211上下相对,所述抵接部靠近所述接触部1211的一侧为平面,提供了平坦的接触面有利于所述对接导体51受力均匀,沿上下方向所述抵接部与两个所述限位部142部分重叠,使得所述对接导体51的左右两侧在重叠处上下受力平衡而不容易发生歪斜。
3.自其中一个所述侧壁14弯折所述第三壁15,所述第三壁15叠置于所述第一壁12的外侧,使得所述导电端子1整体的结构更稳定,自所述第一壁12远离所述插接口111的一端延伸所述接触弹片121,所述接触弹片121与所述导引部143、所述限位部142沿上下方向错开,使得所述接触弹片121沿上下方向变形时不会与所述导引部143、或所述限位部142相抵接,保证所述接触弹片121能够进行充分的弹性变形,所述第三壁15遮蔽于所述接触弹片121的外侧以保护所述接触弹片121,且所述接触弹片121的自由端邻近所述第三壁15,以便于所述接触弹片121的自由端受力后能够抵接于第三壁15形成支撑,以抵消一部分对接导体51的抵推力,避免所述接触弹片121受力过大而产生弹性疲乏。
4.所述内壳体3挡止所述导电端子1的后侧防止所述导电端子1向后退出,所述绝缘外壳2凹设所述第一安装腔23以及连通所述第一安装腔23的所述第一定位孔24,所述内壳体3凹设所述第二安装腔31以及连通所述第二安装腔31的所述第二定位孔32,并于所述对接件5的所述绝缘层52上凹设所述第三定位孔521与所述第一定位孔24、所述第二定位孔32沿上下方向相对齐,所述固定件4的所述定位凸部42依次插入所述第一定位孔24、所述第二定位孔32以及所述第三定位孔521并与所述第一定位孔24、所述第二定位孔32、所述第三定位孔521的孔边缘相配合,使得所述内壳体3和所述对接件5被进一步锁止固定,防止了所述内壳体3向后退出所述第一安装腔23以及防止了所述对接件5向后退出所述第二安装腔31,使得所述导电端子1和所述对接件5在震动环境中始终能够稳固的电性连接。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收容腔,所述收容腔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于一端形成一插接口,围设于所述收容腔的周围的一第一壁,连接于所述第一壁左右两侧的两个侧壁,与所述第一壁沿上下方向相对的一第二壁,自所述第一壁向所述收容腔内延伸一接触弹片,所述接触弹片朝向所述第二壁凸设有一接触部,自两个所述侧壁分别相向弯折并朝向所述收容腔内延伸一限位部,两个所述限位部均平行于所述第二壁,自每一所述限位部朝向所述插接口倾斜延伸一导引部,所述导引部位于所述收容腔内并朝向远离所述第二壁的一侧倾斜,两个所述导引部沿上下方向的投影分别位于所述接触弹片沿上下方向的投影的左右两侧,且沿左右方向相重叠,所述导引部远离所述限位部的一端比所述接触部更靠近所述插接口,且所述导引部比所述接触部更靠近所述第一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沿上下方向所述限位部与所述第二壁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接触部到所述第二壁之间的距离,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导引部相连的一端比所述接触部更靠近所述插接口,所述第二壁具有一抵接部与所述接触部上下相对,所述抵接部靠近所述接触部的一侧为平面,沿上下方向所述抵接部与两个所述限位部部分重叠。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限位部左右对称分布于所述接触弹片的左右两侧,所述限位部相较所述导引部更靠近所述接触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与所述侧壁通过一弯折部连接,所述导引部与所述侧壁之间形成一缺口,使得所述导引部的侧边缘与所述侧壁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自其中一个所述侧壁弯折一第三壁,所述第三壁叠置于所述第一壁的外侧,自所述第一壁远离所述插接口的一端延伸所述接触弹片,所述接触弹片与所述导引部、所述限位部沿上下方向错开,所述第三壁遮蔽于所述接触弹片的外侧,且所述接触弹片的自由端邻近所述第三壁。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自所述第三壁朝向所述收容腔内倾斜延伸一辅助弹片,所述接触弹片受力可沿远离所述第二壁的方向弹性变形,所述辅助弹片沿上下方向挡止所述接触部过度变形,所述辅助弹片沿左右方向的投影与所述导引部的沿左右方向的投影相重叠,所述第三壁挡止所述导引部的自由端。
7.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外壳,所述绝缘外壳的前部凹设一容纳部,所述绝缘外壳包括至少两个端子槽,每一所述端子槽位于所述容纳部的后侧并向后贯穿所述绝缘外壳;
至少两个导电端子自后向前分别对应插入两个所述端子槽,每一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一收容腔,所述收容腔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于后端形成一插接口,围设于所述收容腔的周围的一第一壁,连接于所述第一壁左右两侧的两个侧壁,与所述第一壁沿上下方向相对的一第二壁,自所述第一壁的前端或所述第二壁的前端向前延伸一导接部,所述导接部收容于所述容纳部,所述导接部用以电性连接一电子元件,自所述第一壁向所述收容腔内延伸一接触弹片,所述接触弹片朝向所述第二壁凸设有一接触部,自两个所述侧壁分别相向弯折并朝向所述收容腔内延伸一限位部,两个所述限位部均平行于所述第二壁,自每一所述限位部向后倾斜延伸一导引部,所述导引部位于所述收容腔内并朝向远离所述第二壁的一侧倾斜,两个所述导引部沿上下方向的投影分别位于所述接触弹片沿上下方向的投影的左右两侧且两者沿左右方向相重叠,所述导引部的后端比所述接触部更靠近所述插接口,且所述导引部比所述接触部更靠近于所述第一壁,所述插接口用以供一对接件自后向前插入,所述对接件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并与所述接触弹片弹性抵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件包括一绝缘层以及显露于所述绝缘层的至少两个对接导体,自所述第二壁朝向所述第一壁凸设一抵接部,所述抵接部与所述接触部分别抵接于所述对接导体的上下两侧,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对接导体沿上下方向部分重叠。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自所述绝缘外壳的后端向前凹设一第一安装腔,所述第一安装腔向前连通于多个所述端子槽,自所述绝缘外壳的外表面向内凹设一第一定位孔连通于所述第一安装腔,一内壳体收容于所述第一安装腔,所述内壳体挡止于多个所述导电端子的后侧,所述内壳体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第二安装腔,自所述内壳体的外表面向内凹设一第二定位孔连通于所述第二安装腔,且所述第二定位孔对齐于所述第一定位孔,所述绝缘层收容于所述第二安装腔,所述绝缘层对齐于所述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孔沿上下方向贯穿设有一第三定位孔,所述第三定位孔位于两个所述对接导体之间的位置,一固定件与所述绝缘外壳固定连接,所述固定件具有一定位凸部,所述定位凸部依次插入所述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孔以及所述第三定位孔,并与所述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孔以及所述第三定位孔配合以挡止所述对接件向后脱离所述第二安装腔。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与所述绝缘外壳一体连接,所述固定件包括一悬臂,所述悬臂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绝缘外壳,所述悬臂的另一端凸设所述定位凸部,自所述定位凸部的侧面凸设至少一卡接部,所述卡接部穿过所述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一安装腔邻近于所述第一定位孔的内壁面挡止所述卡接部。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与所述绝缘外壳分体设置,所述固定件沿一安装方向安装于所述绝缘外壳,所述绝缘外壳的左右两侧各设一卡持部,所述固定件的左右两侧沿安装方向均延伸一卡接臂,两个所述卡接臂分别对应卡接于两个所述卡持部,所述固定件的中部凸设所述定位凸部,所述定位凸部的凸设方向与所述卡接臂的延伸方向相同。
CN202320417728.9U 2023-03-07 2023-03-07 导电端子及电连接器组合 Active CN2200661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17728.9U CN220066158U (zh) 2023-03-07 2023-03-07 导电端子及电连接器组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17728.9U CN220066158U (zh) 2023-03-07 2023-03-07 导电端子及电连接器组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66158U true CN220066158U (zh) 2023-11-21

Family

ID=887495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417728.9U Active CN220066158U (zh) 2023-03-07 2023-03-07 导电端子及电连接器组合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6615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072400A (zh) 电连接器
TWI778380B (zh) 電連接裝置及端子
CN212412336U (zh) 电连接器
CN110098505B (zh) 电连接器与连接器组件
CN210350162U (zh) 电连接器
CN112134095A (zh) 卡缘连接器
US20210344142A1 (en) Plug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the same
CN213753127U (zh) 电连接装置
CN115347395A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CN108134235B (zh) 电连接器
CN116526192A (zh) 电连接器
CN110061391B (zh) 电连接器
CN220066158U (zh) 导电端子及电连接器组合
CN116544691A (zh) 端子模组以及电连接器
CN217306798U (zh) 电连接器
CN214100121U (zh) 电连接器
US1118996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the same
CN212784067U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结构
CN111628342B (zh) 插头连接器及具有该插头连接器的连接器组合
CN214013245U (zh) 电连接器
CN214013246U (zh) 电连接器
CN220710680U (zh) 电连接器
CN213484116U (zh) 电连接器组合及其电连接器
CN219513371U (zh) 导电端子以及设有该导电端子的电连接器
CN217405828U (zh)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