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13279A - 电子照相调色剂 - Google Patents

电子照相调色剂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13279A
CN101013279A CNA2007100072349A CN200710007234A CN101013279A CN 101013279 A CN101013279 A CN 101013279A CN A2007100072349 A CNA2007100072349 A CN A2007100072349A CN 200710007234 A CN200710007234 A CN 200710007234A CN 101013279 A CN101013279 A CN 1010132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tackifier
toner
particle
resin
i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00723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13279B (zh
Inventor
山之内贵生
藤本信吾
小林诚
矶部和也
小贺浩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0132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132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0132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132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75Natural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 G03G9/08782Wax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02Preparation methods
    • G03G9/0804Preparation methods whereby the components are brought together in a liquid dispersing medium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84Macromolecular material not specially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03G9/08702 - G03G9/08775
    • G03G9/08797Macromolecular material not specially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03G9/08702 - G03G9/08775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hysical properties, e.g. viscosity, solubility, melting temperature, softening temperature,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Colouring agents for toner particl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3Encapsulated toner particl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3Encapsulated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307Encapsulated toner particles specified by the shell material
    • G03G9/09314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G03G9/09321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3Encapsulated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35Encapsulated toner particles specified by the core material
    • G03G9/09357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3Encapsulated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392Preparation thereof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Developing Agents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子照相调色剂,包括粘结树酯、着色剂和防粘剂,其中,防粘剂包括由式(1)所表示的单酯化合物的第一防粘剂组分和由具有支链结构的烃化合物组成的第二防粘剂组分,第一防粘剂组分占有第一防粘剂组分和第二防粘剂组分的总量的40重量%-98重量%,R1-COO-R2式中R1和R2独立地表示具有13-30个碳原子的烃基。

Description

电子照相调色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电子照相的调色剂.
背景技术
为了响应对于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节能需要,减少成像设备中电耗最高的定影装置的能耗,实现在相对低的温度进行图像定影的低温定影得到推广。为了获得低温定影,需要在相对低的定影温度下熔化一种调色剂和一种脱模剂(下面也称为防粘剂),因此,考虑使用具有低熔体粘度的调色剂和防粘剂(蜡)。再者,为了获得适用于这样的低定影温度的调色剂,需要使用一种展现出相对低的熔点的防粘剂和提出了利用展现出低熔点的防粘剂(下面也称为低熔点防粘剂)所获得的调色剂,如JP-A Nos.2000-321815和2000-275908(下面,JP-A是指日本专利申请公开)中所述那样。
然而,已经证实出现了在对使用如此的低温防粘剂通过调色剂形成的图像定影时经常引起条纹或划线的图像缺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为了上述原因而完成的。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甚至可以在较低定影温度下以足够的定影强度定影的调色剂,从而形成出色的定影图像,在这样的图像中阻止了图像缺陷例如条纹或划线图像的产生。
本发明人分析了产生在使用低熔点防粘剂的调色剂形成的定影图像中的条纹或划线图像缺陷,以阐明了其原因,并发现了防粘剂可以阻止图像缺陷产生。
特别是对于其原因的分析揭示了防粘剂分子附着于装置的内部,其结果阻止了带电现象或引起了镜面染色。固有地呈现出低熔点、而且呈现出极高沸点的防粘剂通常不被认为是可以汽化(Vaporize)的。假设,降低防粘剂的熔点来获得低温定影,在低于沸点的温度下降低了蒸气压,其结果是在定影装置温度下汽化的防粘剂分子增加,或使具有易于挥发结构的防粘剂分子增加。换句话说,已经证明,当使用含有低熔点防粘剂的调色剂通过热定影形成图像时,其含有易汽化组分的低熔点防粘剂在装置内部的温度下产生了汽化组分,汽化组分附着在充电器的电线上,在充电中引起厚度不均,或汽化的组分附着在多边形镜子上,在曝光时引起条纹缺陷,从而导致图像缺陷的产生。因此发现阻止低熔点防粘剂的可汽化组分的产生减少了图像缺陷的出现,从而实现了本发明。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在于一种含有粘结树脂、着色剂和防粘剂的电子照相调色剂,其中,防粘剂包括用式(1)表示的单酯化合物的第一防粘剂组分和具有支链结构的烃化合物的第二防粘剂组分,并且第一防粘剂组分占有第一和第二防粘剂组分的40重量%-98重量%:
式(1)
R1-COO-R2
式中R1和R2独立地表示具可以被取代的有13-30个碳原子的烃基,R1和R2可以相同或不同。
根据本发明的调色剂含有防粘剂,该防粘剂包括特定的第一防粘剂组分和第二防粘剂组分,防粘剂整体上呈现出相对低的熔点,但是难于产生挥发性组分。并且,防粘剂形成一种可以获得对于转印材料具有出色附着性的结构,使得定影甚至在相对低的定影温度下也可以基本上在充分的定影强度下进行,从而在定影的图像上没有产生条纹和划线的图像缺陷,由此可以获得出色的定影图像。
具体地,特定的单酯化合物和特定的具有支链结构的烃化合物两者都呈现出较低的熔点,而且难于产生挥发性组分。作为极性分子的单酯化合物对于转印材料具有出色的附着性,利用这一点可以实现上面的效果。至于为什麽具有支链结构的烃化合物难于产生挥发性组分还不清楚,但是假设具有支链结构的烃化合物作为一个分子呈现出较低的熔点,但在分子间由于这种支链结构或环状结构容易引起内部缠绕,其结果就形成了难于产生挥发性组分的结构。
附图说明
图1,表示用于利用本发明的调色剂的成像方法的成像装置的例子。
图2,表示利用本发明的调色剂的成像装置的定影装置的一例子的截面。
图3,表示定影装置的另一例子。
图4,表示用于图3所示的定影装置的加热辊的结构的一个例子。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调色剂含有粘结树脂、着色剂和防粘剂,防粘剂至少含有两种防粘剂组分,其包括由上述式(1)所表示的单酯化合物的第一防粘剂组分和由具有支链结构的烃化合物组成的第二防粘剂组分,第一防粘剂组分占有第一防粘剂和第二防粘剂组分的40重量%-98重量%(优选70重量%-95重量%)。
当第一防粘剂组分占有至少40重量%时,在整个调色剂图像区域显示出对于转印材料的附着性,由于聚酯化合物的极性基团的存在,可以维持足够的附着性。并且,当第一防粘剂组分超过98重量%时,不能充分获得通过第二防粘剂作为非极性防粘剂的作用与转印材料的分离。
在上述式(1)中,表示作为与本发明有关的防粘剂的第一组分的单酯化合物,R1和R2独立地表示可以被取代的具有13-30个碳原子(优选17-22个碳原子)的烃基,R1和R2可以相同或不同。
上述单酯化合物显示出较低的熔点并具有难以产生挥发性组分的结构。其原因假设为考虑到与具有支链结构的烃化合物的相容性,单酯化合物可以与具有支链结构的烃化合物一起均匀分散。
在根据本发明的调色剂中,考虑到与具有支链结构的烃化合物的相容性,含有第一防粘剂组分的防粘剂可以实现对于转印材料的出色的附着性来保证图像定影,而这只通过具有支链结构的烃化合物作为非极性化合物是做不到的。
由式(1)所表示的单酯化合物的具体例包括:
(a)CH3-(CH2)12-COO-(CH2)13-CH3
(b)CH3-(CH2)14-COO-(CH2)15-CH3
(c)CH3-(CH2)16-COO-(CH2)17-CH3
(d)CH3-(CH2)16-COO-(CH2)21-CH3
(e)CH3-(CH2)20-COO-(CH2)17-CH3
(f)CH3-(CH2)20-COO-(CH2)21-CH3
(g)CH3-(CH2)25-COO-(CH2)25-CH3
(h)CH3-(CH2)28-COO-(CH2)29-CH3
在上述单酯化合物中,基团R1和R2分别是具有与低熔点有关的直链结构的基团,但也可以使用具有支链结构的基团。
具有支链结构的单酯化合物的具体例包括用下述式(i)和(ii)表示的化合物:
Figure A20071000723400061
如上所述,第一防粘剂组分可以由至少两种单酯化合物的组合构成。
除了上面的第一和第二组分外,防粘剂可以含有由式(1)所表示的单酯化合物(下面,也称为其他单酯化合物),其中,R1和R2分别是具有少于13或多于30个碳原子的烃基。这样的其他的单酯化合物的含量为作为第一防粘剂组分的单酯化合物至少占作为第一防粘剂组分的单酯化合物和其他单酯化合物总量的80重量%。
在支链结构的烃化合物中,支化率,即,叔碳原子和季碳原子相对于烃化合物总碳原子的比,可以下述方式确定,优选在0.1%-20%的范围内,更优选0.3%-10%的范围内。
第二防粘剂组分优选占第一和第二防粘剂组分的2-60重量%,更优选5-30重量%。
当叔和季碳原子占构成具有支链结构的烃化合物的总碳原子的0.1%-20%时,具有支链结构的烃化合物显示出较低的熔点,并且难于产生挥发性组分。
特别是,具有支链结构的烃化合物的支化率可以在下面的条件下,按照下面的等式(2),根据13C-NMR谱来确定:
支化率:(%)=(C 3+C4)/(C1+C2+C3+C4)    (2)
其中,C3表示与叔碳原子有关的峰面积,C4表示与季碳原子有关的峰面积,C1表示与伯碳原子有关的峰面积,C2表示与仲碳原子有关的峰面积。
13C-NMR谱的条件:
测定装置:FT NMR光谱仪Lambda400(日本电子株式会社制造)
测定频率:100.5MHz
脉冲条件:4.0μs
数据点:32768
延迟时间:1.8秒
频率范围:27100Hz
积分数:20000
测定温度:80℃
溶剂:苯-d6/邻-二氯苯-d4=1/4(v/v)
样品浓度:3重量%
样品管:5mm
测定方式:1H完全去耦法
具有支链结构的烃化合物的具体例包括微晶蜡,例如,HNP-0190、Hi-Mic-1045、Hi-Mic-1070、Hi-Mic-1080、Hi-Mic-1090、Hi-Mic-2045、Hi-Mic-2065及Hi-Mic-2095(Nippon Seiro Co.,Ltd制造)和主要含异链烷烃蜡的蜡类,例如,蜡EMW-0001和EMW-0003。一种作为石油蜡之一并且不同于主要由直链烃(正烷烃)组成的石蜡的微晶蜡是其中支链烷烃(异链烷烃)和环状烷烃(环烷烃)的比例相对高的蜡。一般来说,与石蜡相比,主要由低结晶的异链烷烃和环烷烃组成的微晶蜡,是由小的晶体组成并呈现出大的分子量。这样的微晶蜡具有30-60个碳原子,重均分子量为500-800,熔点为60-90℃。
作为具有支链结构的烃化合物的微晶蜡,优选是具有30-60个碳原子,重均分子量为600-800和熔点为60-85℃的微晶蜡。更优选具有数均分子量300-1,000(优选400-800)的石蜡。优选重均分子量和数均分子量的比(Mw/Mn)为1.01-1.20。
获得具有支链结构的烃化合物的制造方法包括,例如,加压发汗(press-sweating)法,在这个方法中,凝固的烃被分离,同时在一个特定温度下保持原油,以及一种溶剂萃取法,其中将溶剂加入到真空蒸馏的残油或石油的重馏分的原油中以结晶化,然后进行过滤。在这些方法中,优选溶剂萃取法。通过上述制造方法得到的具有支链结构的烃化合物是有色的,可以利用硫酸粘土等进行提纯。
至少两种具有支链结构的烃化合物可以组合作为用于本发明的调色剂的防粘剂的第二防粘剂组分使用。
防粘剂引入到本发明的调色剂中的量优选为粘结树脂的1重量%-30重量%,更优选5重量%-20重量%。
构成本发明的调色剂的总防粘剂优选显示出熔点为60-100℃,更优选65-85℃。熔点表示防粘剂的吸热峰顶点的温度,它可以用,例如,DSC-7示差扫描热量计(Perkin Elmer,Inc制造)或TAC7/DX热分析控制仪(Perkin Elmer,Inc制造)来确定。
特别地,以小数点两位的精度称量4.00mg防粘剂,密封在一个铝盘中(KITNO.0219-0041),然后,置于DSC-7的样品架上。进行热一冷一热的温度控制,同时测量条件为0-200℃的测定温度,10℃/分的升温速度和10℃/分的降温速度,并根据第二次加热的数据进行分析。用一个空铝盘进行参照测量。
制造本发明的调色剂的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定,其例子包括粉碎法、悬浮聚合法、微乳液聚合凝聚法、乳液聚合凝聚法、溶液悬浮法和聚酯分子延长法。在这些方法中,特别优选微乳液聚合凝聚法,该方法中,在以低于临界微胶粒浓度的浓度含有表面活性剂的水性溶液中,含有溶解于可聚合单体的防粘剂中的可聚合单体溶液通过利用机械能被分散,形成油滴(10-1000nm),以制备分散液;将水溶性的聚合引发剂加入到制备的分散液中,进行自由基聚合获得粘结树脂颗粒;所获得的粘结树脂颗粒被聚结(凝聚和融合),得到调色剂。在上述方法中,聚合是以油滴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在各个调色剂颗粒中,防粘剂分子一定是被密封在粘结树脂中。因此,推测防粘剂的挥发性组分的产生得到抑制直到被用于在定影装置中进行定影或加热。在上述微乳液聚合凝聚法中,在单体溶液中可以加入油溶性的聚合引发剂以代替水溶性的聚合引发剂或与水溶性的聚合引发剂一起加入。
在制造本发明的调色剂的方法中,在微乳液聚合凝聚法中形成的粘结树脂颗粒可以至少形成两层,其中,向根据常规方式利用微聚合(第一步聚合)制备的第一树脂颗粒的分散液中,加入聚合引发剂和可聚合单体进行聚合(第二步聚合)。
进一步地,作为制造调色剂方法的微乳液聚合凝聚法包括:
(1)溶液/分散液步骤,在这一步骤中,调色剂颗粒构成物质,例如防粘剂、着色剂及可选择的电荷控制剂被溶解或分散在可聚合单体中形成粘结树脂得到可聚合单体溶液,
(2)聚合步骤,在这一步骤中,可聚合单体溶液以分散在水性介质中的油滴的形式被分散,并通过微乳液聚合法进行了聚合反应以制备粘结树脂颗粒的分散液,
(3)凝聚/融合步骤,在这一步骤中,使粘结树脂颗粒盐析、凝聚和融合形成聚结颗粒。
(4)熟化步骤,在这一步骤中,聚结颗粒被热熟化以控制颗粒形状,得到调色剂颗粒的分散液,
(5)冷却步骤,在这一步骤中,调色剂颗粒分散液被冷却,
(6)过滤/洗涤步骤,在这一步骤中,调色剂颗粒通过固/液分离从被冷却的调色剂分散液中分离,从调色剂颗粒中除去表面活性剂等,
(7)干燥步骤,在这一步骤中,经过洗涤的调色剂颗粒被干燥。
(8)向干燥后的调色剂颗粒中加入外部添加剂的步骤(外部添加处理)。
下面对各个步骤进行祥述。
(1)溶液/分散液:
这一步骤包括在可聚合单体中溶解或分散调色剂颗粒构成物质,例如防粘剂和着色剂以形成可聚合单体溶液。防粘剂加入量为使得防粘剂含量落入上述范围内。可聚合单体溶液可与油溶性的聚合引发剂和/或其他油溶性的组分一起加入。
(2)聚合:
在聚合步骤的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上述可聚合单体溶液以低于临界微胶粒浓度的浓度被加入到含有表面活性剂的水性介质中,施加机械能形成油滴,最终,在油滴内部通过由水溶性的聚合引发剂产生的自由基进行聚合。在水性介质中可以预先加入作为核颗粒的树脂颗粒。
在聚合步骤得到含有还原剂和粘结树脂的粘结树脂颗粒。获得的粘结树脂颗粒可以是有色的,也可以是无色的。可以通过使含有着色剂的单体组合物聚合得到有色的粘结树脂颗粒。在使用无色的粘结树脂颗粒时,将着色剂微粒的分散液加入到粘结树脂颗粒的分散液中,着色剂颗粒和粘结树脂颗粒凝聚在一起,从而得到调色剂颗粒。
水性介质是指主要由水组成的介质(50重量%或更高)。水以外的组分为水溶性有机溶剂。其例子包括甲醇、乙醇、异丙醇、丁醇、丙酮、甲乙酮和四氢呋喃。这些溶剂中,特别优选醇类有机溶剂,例如,甲醇、乙醇、异丙醇和丁醇。
在水性介质中分散可聚合单体溶液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利用机械能进行分散。利用机械能近行分散的分散机没有特别限定,其例子包括CLEAR MIX(M Technique Co.,Ltd.制造)、超声波均化器、机械均化器、Manton-Gaulin均相混合机和压力均化器。分散颗粒尺寸优选在10-1000nm的范围内,更优选在30-300nm的范围内。
(3)凝聚/融合
在凝聚/融合步骤,当粘结树脂颗粒为无色时,将着色剂微粒的分散液加入上面聚合步骤中得到的粘结树脂的分散液中,使粘结树脂颗粒盐析、和与着色剂微粒凝聚/融合。在凝聚/融合步骤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加入在树脂组成上不同的粘结树脂颗粒进行凝聚。在凝聚/融合步骤,内部添加剂颗粒,例如,电荷控制剂可与粘结树脂颗粒及着色剂微粒一起凝聚。
优选以下述方式进行凝聚/融合。在包含粘结树脂颗粒和着色剂微粒的水性介质中添加由碱金属盐和/或碱土金属盐组成的盐析剂作为凝聚剂,其浓度为大于临界凝聚浓度,然后,在高于粘结树脂的玻璃转变点和所使用的防粘剂的熔化峰值温度的温度下加热,与凝聚/融合同时进行盐析。
在凝聚/融合步骤,需要通过加热促进温度的升高,温度升高速率优选为不小于1℃/分。温度升高速率的上限没有特别的限定,但考虑到抑制由于盐析、凝聚和融合的快速进行而形成粗颗粒,优选不高于15℃/分。
在粘结树脂颗粒分散和着色剂微粒的分散液达到高于粘结树脂的玻璃转变点和防粘剂的熔化峰值温度的温度后,重要的是在给定的时间范围内维持分散液的温度,使其盐析、凝聚和融合。因此,调色剂颗粒的成长(粘结树脂和着色剂微粒的凝聚)和融合(颗粒之间界面的消散)有效地进行,使调色剂的耐久性增强。
着色剂微粒的分散液可通过在水性介质中分散着色剂微粒来制备。分散着色剂微粒在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浓度高于临界微胶粒浓度(CMC)下进行。用于分散着色剂微粒的分散机器没有特别的限定,但其优选例包括压力分散机器,例如,超声波分散器、机械均化器、Manton-Gaulin均相混合机或压力均化器,及中型分散机器,力图,砂磨机、Gettsman磨机或金刚石细磨机。
着色剂颗粒可以是已经进行过表面改性处理的着色剂颗粒。着色剂颗粒的表面改性处理,例如,以下面这些方式进行。着色剂被分散于溶剂中,并向其中加入表面改性剂使其在加热下反应。在反应完成后,过滤掉着色剂,用相同溶剂洗涤并干燥,制得表面改性的着色剂(颜料)。
(4)熟化:
熟化优选利用热能进行(加热)。具体地,边加热边搅拌包含凝聚颗粒的系统,同时控制加热温度、搅拌速度和加热速度,直到调色剂颗粒的形状达到预期的平均圆状。
在熟化步骤中,上面获得的调色剂颗粒可以作为核颗粒,粘结树脂颗粒进一步附着并融合在核颗粒上,形成核/壳结构。在这样的情况下,构成壳层的粘结树脂颗粒的玻璃转变点优选比构成核颗粒的粘结树脂颗粒的玻璃转变点至少高20℃。
当用于凝聚/融合步骤的粘结树脂颗粒由含有离子离解基团的可聚合单体制成的树脂(亲水树脂)和由不含离子离解基团的可聚合单体制成的树脂(疏水树脂)组成时,具有核/壳结构的调色剂颗粒可通过将亲水树脂配置在凝聚的颗粒表面一侧,将疏水树脂配置在凝聚的颗粒内侧来形成具有核/壳结构的调色剂颗粒。
(5)冷却:
这一步骤指将上述调色剂颗粒的分散液进行冷却处理(快速冷却)的阶段。冷却在1-20℃/分冷却速度下进行。冷却处理没有特别限定,其例子包括从反应容器外部引入冷却剂进行冷却的方法和直接对反应体系供给冷水进行冷却的方法。
(6)过滤/洗涤
在过滤/洗涤步骤中,进行从调色剂颗粒分散液分离调色剂颗粒的固液分离处理,然后冷却到上述步骤中所规定的温度,并实施从分离的调色剂颗粒(以滤饼的形式凝聚)除去附着的物质,例如,表面活性剂或盐析剂的洗涤处理。在这一步骤中,洗涤要一直进行到滤出液的电导率达到10μs/cm。过滤处理,例如,通过离心分离、在减压下利用Nutsche漏斗过滤或利用压滤器来进行,但是该处理没有特别的限定。
(7)干燥:
在这一步骤中,对经洗涤的调色剂滤饼进行干燥处理以得到干燥的有色颗粒,可用于这一步骤的干燥机包括,例如,喷雾干燥器、真空冷冻干燥器或真空干燥器。优选使用的是立式板型干燥器、可移动板式干燥器、流化床干燥器、旋转干燥器或搅拌干燥器。经干燥的调色剂颗粒的水分含量优选不超过5重量%,更优选不超过2重量%。当进行干燥处理的调色剂颗粒通过颗粒间的弱吸引力凝聚在一起时,可对凝聚物进行粉碎处理。粉碎可使用机械粉碎装置,例如,喷射磨机、亨舍尔混合器、咖啡磨或食品加工机进行。
(8)外部添加剂的添加
在这一步骤中,经干燥的有色颗粒任选地与外部添加剂混合,制备调色剂。可用的机械混合器例如有亨舍尔混合器和咖啡磨。
在通过粉碎法或溶液悬浮法制造的调色剂颗粒中,使用公知的各种树脂,例如,乙烯基树脂,比如苯乙烯树脂、(甲基)丙烯酸类树脂、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类共聚物树脂和烯烃树脂、聚酯树脂、聚酰胺树脂、聚碳酸酯树脂、聚醚树脂、聚乙酸乙烯酯树脂、聚砜树脂、环氧树脂、聚氨酯树脂和尿素树脂作为构成本发明的调色剂的粘结树脂。
在通过悬浮聚合法、微乳液聚合凝聚法或乳液聚合凝聚法制造的调色剂颗粒中,获得形成调色剂颗粒的树脂的可聚合单体的例子包括苯乙烯和其衍生物,例如,苯乙烯、邻-甲基苯乙烯、间-甲基苯乙烯、对-甲基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对-氯苯乙烯、3,4-二氯苯乙烯、对-苯基苯乙烯、对-乙基苯乙烯、2,4-二甲基苯乙烯、对-叔丁基苯乙烯、对-正己基苯乙烯、对-正辛基苯乙烯、对-正壬基苯乙烯、对-正癸基苯乙烯、对-正十二烷基苯乙烯;甲基丙烯酸酯衍生物,例如,甲基丙烯酸甲基酯、丙烯酸乙基酯、甲基丙烯酸正丁基酯、甲基丙烯酸异丙基酯、甲基丙烯酸异丁基酯、甲基丙烯酸叔丁基酯、甲基丙烯酸正辛基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酯、甲基丙烯酸十八烷基酯、甲基丙烯酸月桂酯、甲基丙烯酸苯酯、甲基丙烯酸二乙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丙烯酸酯和其衍生物,例如,丙烯酸甲基酯、丙烯酸乙基酯、丙烯酸异丙基酯、丙烯酸正丁基酯、丙烯酸叔丁基酯、丙烯酸异丁基酯、丙烯酸正辛基酯、丙烯酸2-乙基己基酯、丙烯酸十八烷基酯、丙烯酸月桂酯、丙烯酸苯酯等;烯烃,例如乙烯、丙烯、异丁烯等;卤素基乙烯基化合物,例如,氯乙烯、1,1-二氯乙烯、溴乙烯、氟乙烯和1,1-二氟乙烯;乙烯基酯,例如,丙酸乙烯酯、乙酸乙烯酯和苯甲酸乙烯酯;乙烯基醚,例如,乙烯基甲基醚和乙烯基乙基醚;乙烯基酮,例如,乙烯基甲酮、乙烯基乙酮和乙烯基己酮;N-乙烯基化合物,例如,N-乙烯基咔唑、N-乙烯基吲哚和N-乙烯基吡咯烷酮;乙烯基化合物,例如,乙烯基萘和乙烯基吡啶;以及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的衍生物,例如,丙烯腈、甲基丙烯腈和丙烯酰胺。这些乙烯基单体可以分别使用或组合使用。
进一步优选用作构成本发明的调色剂的可聚合单体为那些在组合中具有离子离解基团的可聚合单体,并且包括,例如,那些具有取代基,例如,羧基、磺酸基和磷酸基的可聚合单体作为单体的构成基团。具体可举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马来酸、衣康酸、肉桂酸、富马酸、马来酸单烷基酯、衣康酸单烷基酯、苯乙烯磺酸、烯丙基磺基琥珀酸、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烷磺酸、酸甲基丙烯酸磷氧乙基酯、3-氯-2-酸甲基丙烯酸磷氧乙基酯和3-氯-2-酸甲基丙烯酸磷氧丙基酯。
进一步,可以使用多官能乙烯基化合物,例如,二乙烯基苯、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丙烯酸乙二醇酯、二甘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甘醇二丙烯酸酯、三甘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甘醇二丙烯酸酯、新戊二醇甲基丙烯酸酯和新戊二醇丙烯酸酯制备具有交联结构的树脂。
在通过悬浮聚合法、微乳液聚合凝聚法或乳液聚合凝聚法制造本发明的调色剂颗粒时,用于获得粘结树脂的表面活性剂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下面的离子表面活性剂是适宜的。这样的离子表面活性剂包括硫酸盐(例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芳基烷基聚醚磺酸钠、3,3-磺基二苯基脲-4,4-重氮基-二-氨基-8-萘酚-6-磺酸钠、正苯甲酸-偶氮基-二甲基替苯胺、2,2,5,5-四甲基-三苯基甲烷-4,4-重氮基-二-β-萘酚-6-磺酸钠)和羧酸盐(例如,油酸钠、月桂酸钠、癸酸钠、辛酸钠、己酸钠、硬脂酸钾、油酸钙)。也可使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其例子包括聚环氧乙烷、聚环氧丙烷、聚环氧丙烷和聚环氧乙烷的组合、聚乙二醇和更高级脂肪酸、烷基酚聚环氧乙烷的酯、环氧丙烷和更高级脂肪酸的酯和山梨聚糖酯。当用乳液聚合凝聚法制造调色剂时,这些表面活性剂用作乳化剂,但它们也可以用于其他步骤或其他目的。
在用悬浮聚合法、微乳液聚合凝聚法或乳液聚合凝聚法制造本发明的调色剂颗粒时,可通过使用自由基聚合引发剂聚合得到粘结树脂。
具体地,在悬浮聚合中可使用油溶性自由基聚合引发剂,油溶性自由基聚合引发剂的例子包括偶氮或重氮基类型的聚合引发剂,例如,2,2’-偶氮二-(2,4-二甲基戊腈)、2,2’-偶氮二异丁腈、1,1’-偶氮二(环己烷-1-腈)、2,2’-偶氮二-4-甲氧基-2,4-二甲基戊腈、偶氮二异丁腈、过氧类型的聚合引发剂,例如,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甲乙酮、过氧化碳酸二异丙酯、氢过氧化枯烯、叔丁基氢过氧化物、二-叔丁基过氧化二枯基过氧化物、过氧化2,4-二氯苯甲酰、过氧化月桂酰、2,2-二(4,4-叔丁基过环己基)丙烷、三-(叔丁基过氧基)三嗪;和具有过氧化物侧链的聚合引发剂。
水溶性自由基聚合引发剂可用于乳液聚合法或乳液聚合凝聚法。水溶性聚合引发剂的例子包括过硫酸盐,例如,过硫酸钾和过硫酸铵;偶氮二氨基二丙烷乙酸盐、偶氮二氰基戊酸和它的盐、和过氧化氢。
在用悬浮聚合法、微乳液聚合凝聚法或乳液聚合凝聚法制造本发明的调色剂颗粒时,通常使用的链转移剂可用于控制粘结树脂的分子量。链转移剂没有特别限定,其例子包括硫醇,例如,正辛基硫醇、正癸基硫醇和叔月桂基硫醇;3-巯基丙酸正辛基酯、异松油烯、四溴化碳、碳和α-甲基苯乙烯二聚物。
公知的无机或有机着色剂都可用于本发明的调色剂。具体的着色剂如下所述。
黑色着色剂的例子包括炭黑,例如,炉法炭黑、槽法炭黑、乙炔黑、热裂炭黑和灯黑以及磁粉,例如,磁铁矿和铁氧体。
品红和红色着色剂包括C.I.颜料红2、C.I.颜料红3、C.I.颜料红5、C.I.颜料红16、C.I.颜料红48、C.I.颜料红53、C.I.颜料红57、C.I.颜料红122、C.I.颜料红123、C.I.颜料红139、C.I.颜料红144、C.I.颜料红149、C.I.颜料红166、C.I.颜料红177、C.I.颜料红178和C.I.颜料红222。
橙或黄色着色剂包括C.I.颜料橙31、C.I.颜料橙43、C.I.颜料黄12、C.I.颜料黄13、C.I.颜料黄14、C.I.颜料黄15、C.I.颜料黄74、C.I.颜料黄93、C.I.颜料黄94、C.I.颜料黄138。
绿或青色着色剂包括C.I.颜料蓝15、C.I.颜料蓝15:2、C.I.颜料蓝15:3、C.I.颜料蓝15:4、C.I.颜料蓝16、C.I.颜料蓝60、C.I.颜料蓝62、C.I.颜料蓝66和C.I.颜料绿7。
上述着色剂可以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着色剂的量优选从1重量%-30重量%,更优选2重量%-20重量%。
表面改性着色剂也可使用。可使用公知的表面改性剂,其中优选例包括硅烷偶联剂、钛偶联剂和铝偶联剂。
可用于通过微乳液聚合凝聚法或乳液聚合凝聚法制造本发明的调色剂颗粒的凝聚剂包括,例如,碱金属盐和碱土金属盐。构成凝聚剂地碱金属盐包括,例如,锂、钠和钾;构成凝聚剂的碱土金属盐包括,例如,镁、钙、锶和钡。上述当中,优选钾、钠、镁、钙和钡。对于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平衡离子(构成盐的阴离子)包括,例如,氯离子、溴离子、碘离子、碳酸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
本发明的调色剂颗粒可以任选地含有电荷控制剂。可用于本发明的电荷控制剂包括本领域已知的各种化合物。
本发明的调色剂颗粒优选具有3-8μm的数均粒径。在通过上述聚合方法制造调色剂颗粒时,粒径可以通过凝聚剂浓度、有机溶剂的加入量、融合时间和聚合物组成来控制。与使用大粒径的调色剂相比,落在3-8μm的范围内的数均粒径不仅可以取得再现细线条和增强照相图像的成像质量,而且可以减少调色剂地耗费。
本发明的调色剂颗粒呈现出0.930-1.000的平均圆形度。调色剂的圆形度可以根据下述过程用FPIA-2100(Sysmex Co.制造)来测量。将调色剂置于水性表面活性剂溶液中,用超声波均化器分散1分钟,用FPIA-2100在HPF模式(高倍率)的测量条件下,在3,000-10,000的HPF检测数的合适浓度下进行测量,在这一范围内,可以获得可再现的测量值。圆形度用下式(3)定义:
圆形度={(具有等于颗粒投影面积的面积的圆的圆周)/(投影颗粒的圆周)}    (3)
平均圆形度可以用各个颗粒的圆周的总和除颗粒总数得到。
为了改进流动性或充电性或增强清洁能力,可以在本发明的调色剂中加入所谓的外部添加剂。外部添加剂没有特别限定,各种无机颗粒、有机颗粒和滑动剂可用作外部添加剂。优选二氧化硅、二氧化钛、氧化铝等的无机氧化物颗粒作为无机颗粒。无机颗粒可以优选使用硅烷偶联剂、钛偶联剂等进行表面处理以增强疏水性。也可以使用具有基本粒径为10-2000nm的球形有机颗粒。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基酯)、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基酯共聚物等可用作有机颗粒。
外部添加剂混入调色剂的量为0.1-0.5重量%,更优选0.5-4.0重量%。外部添加剂可以单独混入或组合混入。
本发明的调色剂可作为磁性或非磁性单组分显影剂或与一种载体一起作为双组分显影剂。更具体地,在调色剂被用作单组分显影剂的场合,可举出非磁性单组分显影剂和在调色剂中含有0.1-0.5μm磁性颗粒的磁性单组分显影剂,两者都可使用。当调色剂被用作双组分显影剂的场合,由金属,例如,铁、铁氧体或磁铁矿,或上述金属与铝或铅的合金组成的磁性颗粒可作为载体,在这些当中,特别优选铁氧体颗粒。
也可以使用涂覆树脂的磁性颗粒的涂覆载体和在粘结树脂中分散有细粉状的磁性材料的树脂分散型载体。用于涂覆载体的涂覆树脂没有特别限定,其例子包括烯烃树脂、苯乙烯树脂、苯乙烯-丙烯酸树脂、硅树脂、酯类树脂和含氟聚合物树脂。用于树脂分散型载体的树脂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公知的树脂,例如,苯乙烯-丙烯酸树脂、聚酯树脂、氟树脂和酚树脂。用苯乙烯-丙烯酸树脂涂覆的涂覆载体在防止外部添加剂释出和耐久性上为优选载体。
载体颗粒的基于体积的中数直径优选从20-100μm,更优选25-80μm。载体颗粒的基于体积的中数直径可以用装备有湿分散器的激光散射型粒径分布测定装置来确定(SYMPATEC Corp制造)。
本发明的调色剂可适用于在将转印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在接触加热系统的定影装置中被定影的成像方法。
图1表示用于利用本发明的调色剂的成像方法的成像装置的一个例子。
该成像装置是串联系统的彩色成像装置,在上述串联系统中,沿着作为中间转印材料的中间皮带14a配置有四台成像单元100Y、100M、100C和100Bk。
成像装置包括:
成像单元100Y、100M、100C和100Bk,每一单元由导电层构成的光电导层和有机光感受器(OPC)组成,形成在一个圆柱体基底的圆周表面上。
通过来自驱动源(未示出)的动力或通过驱动中间皮带而逆时针旋转光感受器圆筒10Y、10M、10C和10Bk,同时导电层被接地。
充电装置11Y、11M、11C和11BK分别由scorotron充电器组成,垂直配置于各个光感受器圆筒11Y、11M、11C和11Bk的移动方向、为各个光感受器圆筒11Y、11M、11C和11BK的表面通过与调色剂相同极性的电晕放电供给电压。
曝光装置12Y、12M、12C和12BK进行平行于光感受器圆筒10Y、10M、10C和10BK的旋转轴的扫描,进行成像曝光,根据图像数据在光感受器圆筒10Y、10M、10C和1 0BK的表面上形成潜像。
显影装置13Y、13M、13C和1 3BK装备有旋转的显影套筒131Y、131M、131C和131BK并将保持在各个套筒上的调色剂传送到各个光感受器圆筒10Y、10M、10C和10BK的表面上。
黄色调色剂图像通过成像单元100Y形成,品红调色剂图像通过成像单元100M形成,青色调色剂图像通过成像单元100C形成,黑色调色剂图像通过成像单元100BK形成。
在上述成像装置中,在各个成像单元100Y、100M、100C和100BK的光感受器10Y、10M、10C和10BK上形成的各个调色剂图像陆续地按时通过传送装置14Y、14M、14C和14BK传送到转印材料P,叠印形成彩色图像,一起传送到二传送装置14b中的转印材料P,通过分离装置16与中间皮带14a隔开,在定影装置17中定影并最终通过出口从装置中排出。
作为用于上述的成像方法的适宜的定影方法,可举出所谓的接触加热系统。这样的接触加热系统的具体例包括热压定影系统、热辊定影系统和压力热定影系统,其中通过包封加热体的固定的旋转压力部件进行定影。
图2显示了利用本发明的调色剂的成像装置中的定影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断面图。定影装置30装备有与压力辊32接触的加热辊31。图2中,T表示形成于转印材料P上的调色剂图像,数字33为分隔齿。
在加热辊31中,由氟树脂或弹性材料形成的覆盖层31c形成在芯体31b的表面,其中封入由线形加热器组成的加热部件。
芯体31b由具有10-70mm内径的金属构成。构成芯体31b的金属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包括铝或铜和它们的合金。芯体31b的壁厚在0.1-15mm范围内,需要考虑节能(薄壁)和强度(依赖于构成物质)的需要的平衡来确定。例如,为了通过铝芯维持相当于0.57mm厚的铁芯的强度,铝芯的壁厚需要0.8mm。
当覆盖层31由氟树脂构成时,这样的氟树脂的例子包括聚四氟乙烯(PTFE)和四乙烯/全氟烷基乙烯醚的共聚物(PFA)。
由氟树脂构成的覆盖层171的厚度通常为10-500μm,优选20-400μm。氟树脂覆盖层厚度小于10μm不能取得作为覆盖层的充分功能。另一方面,大于500μm的厚度容易在覆盖层表面形成纸粉引起的裂缝,调色剂等经常附着在裂缝部分,引起图像染色。
当覆盖层31c由弹性材料构成时,构成覆盖层的弹性材料的例子包括具有超耐热性的硅橡胶,例如,LTV、RTV和HTV和硅海绵橡胶。由弹性材料构成的覆盖层31c的厚度通常为0.1-30mm,优选0.1-20mm。构成覆盖层31c的弹性材料的Asker C硬度通常小于80°,优选小于60°。
加热部件31a优选使用卤素加热器。
压力辊32由弹性材料构成的、在芯体32a上形成的覆盖层32b所构成。构成覆盖层32b的弹性材料没有特别限定,其例子包括软橡胶,例如,尿烷橡胶或硅橡胶和海绵。在覆盖层31c中优选使用硅橡胶或硅海绵橡胶。
构成芯体32a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其例子包括例如铝、铁和铜等金属及这些金属的合金。
覆盖层32b的厚度优选0.1-30mm,更优选0.1-20mm。
图2所示定影装置的定影条件的一个具体例中,定影温度(加热辊31的表面温度)为70-210℃,定影线速度为80-640mm/秒。加热辊31和压力辊32所形成的定影间隙N的间隙宽度为8-40mm,优选11-30mm。加热辊31和压力辊32的组合负荷通常为40-350N,优选50N-300N。
图3示出了另一个使用本发明的调色剂的成像装置中的定影装置的例子,而图4示出了图3所示的定影装置的加热辊的构成的一个例子。
定影装置40包括一个具有由卤素灯构成的加热源的加热辊41、一个远离并且平行于加热辊41设置的支持辊42、一条环状的在加热辊41和支持辊42之间拉长的定影皮带43和通过定影皮带压紧到支持辊42的反向辊44,同时形成定影间隙部分N。
在定影装置40的加热辊41中,由例如1.5mm厚的硅橡胶构成的耐热弹性层41c在由例如铝构成的圆筒芯体41上形成,该圆筒芯体41b中包封作为加热源的卤素加热器41a,进一步,通过1-3个附着层(未示出)形成最上层的由例如PEA树脂(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醚共聚物)构成的调色剂防粘层41d以厚度为30μm形成。
定影皮带43,例如,在大约40μm厚的Ni电形成基材或50-100μm厚的聚酰亚胺基材的外周表面上形成大约200μm厚的Si橡胶层,然后,在Si橡胶层的外周表面再形成一层由PFA(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醚共聚物)或PTFE(聚四氟乙烯)构成的大约30μm厚的覆盖层。
形成本发明调色剂的图像的转印材料是保持调色剂图像的支持体。其具体例包括连同薄纸和厚纸在内的普通纸、高极纸、用于印刷的铜版纸、例如铜版美术纸或铜版纸,市场上买得到的日本纸和明信片纸,用于OHP(高射投影仪)的塑料胶片和织物,但并不限于上述。
根据本发明的调色剂含有防粘剂,该防粘剂由特定的第一防粘剂组分和第二防粘剂组分组成,该防粘剂作为整体呈现出比较低的熔点,但是难于产生挥发性组分。再有,防粘剂形成实现对转印材料出色的附着性地结构,这样,即使在一个较低的定影温度也可以基本上以充分的定影强度进行定影,从而在定影图像中不产生条纹或划线图像缺陷,可以获得高级定影图像。
具体地,具体的单酯化合物和具体的具有支链结构的烃化合物都呈现出较低的熔点,但是都难于产生挥发性组分。为极性分子的单酯化合物对于转印材料实现了出色的附着性,利用这一点可以实现上述效果。为什麽具有支链结构的烃化合物难于产生挥发性组分,其原因还不清楚,但是假设具有支链结构的烃化合物作为分子展现出比较低的熔点,但是由于这样的支链结构或环状结构容易在分子间引起缠绕,结果形成难于产生挥发性组分的结构。
实施例
下面用参考例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叙述,但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
支链烃的精制
将石油减压蒸馏渣油或重馏出油的原油通过溶剂萃取法分离并提纯得到呈现物理性质的防粘剂6-13,如表1所示。
树脂颗粒分散液的制备
第一聚合步骤:
在装备有搅拌器、温度传感器、冷凝器和氮气引入装置的5升反应容器中,放入溶于3升去离子水的8g十二烷基硫酸钠,将内部温度升至80℃,同时,在氮气流中以230rpm的搅拌速度进行搅拌。在升至所述温度后,滴加将10g过硫酸钾溶于200g去离子水得到的溶液,然后,再将液体温度升至80℃,在1小时内滴入由480g苯乙烯、250g丙烯酸正丁基酯、68.0g甲基丙烯酸和16.0g3-巯基丙酸正辛基酯组成的可聚合单体溶液。在加入完成后,将反应混合物在80℃加热搅拌2小时,进行聚合,制备含有树脂颗粒(1h)的树脂颗粒分散液(1H)。
第二聚合步骤:
在装备有搅拌器、温度传感器、冷凝器和氮气引入装置的5升反应容器中,放入溶于800ml去离子水的7g聚氧乙烯2-十二烷基醚硫酸钠,在内部温度升至98℃后,加入260g上述树脂颗粒分散液(1H)和245g苯乙烯、120g丙烯酸正丁基酯、1.5g3-巯基丙酸正辛基酯、130g表1中所示的防粘剂(1)和表1中所示的防粘剂(12)在90℃溶解的的可聚合单体溶液,使用具有环流通路的、名为CLEAR MIX(MTechnique Co.,Ltd制造)的机械搅拌器搅拌混合1小时,制备含有乳化颗粒(油滴)的分散液。随后,在这一分散液中加入将6g过硫酸钾溶于200ml去离子水中得到的引发剂溶液,在82℃该系统被加热搅拌1小时,进行聚合以制备树脂颗粒分散液(1HM)。
第三聚合步骤:
在上述树脂颗粒分散液(1HM)中,加入将11g过硫酸钾溶于400m1去离子水得到的溶液,并在82℃下经1小时滴加435 g苯乙烯、130g丙烯酸正丁基酯、33g甲基丙烯酸和8g3-巯基丙酸正辛基酯的可聚合单体。在加入完成后,继续搅拌加热2小时,进行聚合。然后,将反应混合物冷却至28℃获得含有树脂颗粒(a)的树脂颗粒分散液A。树脂颗粒分散液A的树脂颗粒(a)的粒径用电泳光散射光度计ELS-800(OTSUKA DENSHI CO制造)进行测量,基于体积的中数直径测定为150nm。进一步,树脂颗粒(a)的玻璃转变温度为45℃。
除了以表2所示量的防粘剂代替防粘剂(1)和(12)外,类似于上述树酯颗粒分散液A的制备(1),分别得到树脂颗粒分散液B到N。
表1
防粘剂No. 防粘剂组分 碳数(R1/R2) 支化率*1(%)  熔点(℃) 分子量
1 酯(a) 13/14 -  41 -
2 酯(c) 17/18 -  58 -
3 酯(f) 21/22 -  71 -
4 酯(h) 29/30 -  92 -
5 酯(i) 13/21  59 -
6 HC*2 - 0.05  70 800
7 HC - 0.1  75 700
8 HC - 0.3  80.2 640
9 HC - 0.4  80 600
10 HC - 1  81 550
11 HC - 20  82 510
12 HC - 30  82 510
13 HC - 0  67 480
14 酯*3 - -  83 -
15 酯*4 31/2 -  76 -
16 酯*5 11/12 -  27 -
*1:叔碳原子和季碳原子数相对于总碳原子数的比
*2:烃化合物
*3:季戊四醇四(山俞酸)酯
*4:紫胶蜡酸乙基酯
*5:月桂酸十二烷基酯
表2
 调色剂No.  酯 化合物 防粘剂No.(重量%)
 防粘剂No.(重量%) 防粘剂No.(重量%) 防粘剂No.(重量%)
实施例1  1  1(98) 12(2) - 10
实施例2  2  1(95) 11(5) - 10
实施例3  3  2(90) 8(10) - 15
实施例4  4  3(70) 9(30) - 15
实施例5  5  4(60) 7(40) - 15
实施例6  6  5(42) 6(58) - 5
实施例7  7  2+3(80) 10(20) - 20
比较例1  8  1(35) 11(65) - 10
比较例2  9  1(99) 12(1) - 10
比较例3  10  - 8(20) 14(80) 10
比较例4  11  - 9(100) - 10
比较例5  12  2(90) 13(10) - 10
比较例6  13  15(80) 10(20) - 10
比较例7  14  16(80) 10(20) - 10
着色剂微颗粒分散液的制备
在将90g十二烷基磺酸钠溶于1600ml去离子水的溶液中,慢慢加入420g炭黑REGAL330R(Cabot Co.制造)。随后,用搅拌器CLEARMIX(M Technique Co.制造)进行分散处理,制备着色剂微颗粒的分散液(Q)。分散液(Q)的着色剂粒径用电泳光散射光度计ELS-800(OTSUKA DENSHI CO制造)进行测量,基于体积的中数直径测定为110nm。
调色剂颗粒(1)的制备:
在装备有搅拌器、温度传感器、冷凝器和氮气引入装置的5升反应容器中,放入固体含量为300g的树酯颗粒分散液(A)、1400g去离子水和溶于120ml去离子水的3g聚氧乙烯2-十二烷基醚磺酸钠,当液体温度调节为30℃后,将pH值用5N氢氧化钠水溶液调节为10。随后,在30℃用10分钟边搅拌边加入将35g氯化镁溶解于35ml去离子水的水溶液。保持3分钟后,用60分钟将温度升至90℃并保持90℃以促进颗粒生长反应。同时,用Coulter Multicizer III测量凝聚颗粒尺寸,当达到所希望的粒径时,加入将150g氯化钠溶解于600ml去离子水的水溶液,结束颗粒生长。进一步,在98℃边搅拌进行熟化,促进颗粒间的融合直到达到平均圆形度0.965,使疏水性树脂朝着凝聚颗粒的表面一侧取向,亲水性树酯朝着凝聚颗粒的内面取向,形成具有核/壳结构的调色剂颗粒。然后,进行冷却直到达到30℃,并将pH值用盐酸调节到4.0并结束搅拌。
这样形成的调色剂颗粒用篮式离心分离器MARK III型,No.60x40(Matsumoto Kikai Co.,Ltd)进行固/液分离,形成调色剂颗粒的湿滤饼。用45℃的去离子水和篮式离心分离器洗涤该湿滤饼,直到滤液的电导率达到5μS/cm,然后转移到快速喷射干燥器(Seishin KigyoCo.,制造)进行干燥直到达到0.5重量%的水分含量,得到用于调色剂的颗粒。
在得到的颗粒中,加入疏水性二氧化硅(数均基本粒径为12nm)和疏水性二氧化钛(数均基本粒径为20nm),其加入量分别为1重量%和0.3重量%,在亨舍尔混合器中混合制备由调色剂颗粒(1)组成的调色剂1。加入疏水性二氧化硅或疏水性钛氧化物调色剂颗粒在形状或粒径方面并没有变化。
调色剂颗粒(2)到(14)的制备:
分别由调色剂颗粒(2)到(14)组成的调色剂2到14,除了用树脂颗粒分散液B到N的每一种代替树脂颗粒分散液A以外,用类似于上述调色剂颗粒(1)的制造方法制备。
显影剂的制备:
将调色剂颗粒(1)到(14)的每一种以6%的调色剂含量与显示出体积平均粒径为60μm的硅树酯涂覆铁氧体载体混合,分别制备显影剂1-7和比较显影剂1-7。
实施例1-7和比较例1-7:
将这样制备的显影剂1-7和比较显影剂1-7各自使用装备有下述的定影装置的数字复印机,bizhub PRO C350(Konica Minolta Corp.制造)进行实际的照片试验,并根据下面的(I)到(III)项进行评价。结果示于表3。
用于试验的定影装置是一种接触加热系统。具体构成如下,一个由其表面用120μm厚的PTFE(四氟乙烯)覆盖、并在中心部分具有加热器的圆筒形铝合金芯体(内径为40mm,壁厚为2.0mm)构成的加热辊、和一个由其表面用硅海绵橡胶(显示48°的Asker C硬度,并具有2.0mm的厚度)覆盖的圆筒形铁芯(具有40mm的内径和2.0mm的壁厚)构成的压力辊在总负荷为150N下互相接触地放置,形成一个5.8mm宽的定影间隙部分。该定影装置在线性印刷速度为160mm/秒下使用,同时,控制定影温度为120℃、140℃或160℃。
(I)图像缺陷:
在普通温度和湿度(20℃,55%RH)的环境下,由具有像素比为7%的文字图像、肖像摄影图像和具有相对图像密度为0.6、形成在64g/m2的J纸(Konica Minolta Corp.制造)上的纯青色照相铜版图像组成的10,000张混合图像作为试验图像进行印刷,同时,维持定影皮带温度为120℃、140℃或160℃。在第一0000张上得到的试验图像就条纹或白色划线图像缺陷进行目视观察并根据下面标准进行评价:
A:没有观察到图像缺陷,
B:在纯青色照相铜版图像上观察到轻微的密度减少的划线,
C:在纯青色照相铜版图像上观察到一些白色划线,但是在文字图像和肖像摄影图像上不是明显值得注意的,在实际使用中是可以接受的,
D:在纯青色照相铜版图像上明确观察到白色划线,在实际使用中不可接受。
(II)定影性:
在普通温度和湿度(20℃,50%RH)的环境下,在A-4尺寸高级纸(64g/m2)的J纸(Konica Minolta Corp.制造)上形成纯黑色图像。根据下面所述的修正(mending)胶带剥离法测量定影强度,以确定定影率和根据下面标准评价:
A:定影率为95%或更高,
B:定影率不小于85%,小于95%,
C:定影率小于85%。
根据下面步骤进行修正胶带剥离法:
(1)测量纯黑图像的绝对反射密度(D0),
(2)将修正胶带No.810-3-12(Sumitomo 3M Corp.制造)轻轻地附着在纯黑图像上,
(3)以1kPa的压力对修正胶带重复3-5次摩擦,
(4)以180°角用200g的力将修正胶带剥去,
(5)测量被释放后的绝对反射密度(D1),和
(6)根据下面等式(4)确定定影率:
定影率(%)=(D1/D0)×100
用反射比重计RD-918(Macbech Co.制造)测量绝对反射密度。
(III)定影中的可分离性:
在普通温度和湿度(20℃,55%RH)的环境下,将加热辊的表面温度控制在120℃、140℃或160℃,在A4大小的高级纸(64g/m2)形成具有垂直于传动方向的5mm宽纯黑色条纹图像的A4图像并被在机器方向传送。根据下述标准评价纸从加热辊的图像一侧的可分离性:
A:从加热辊实现分离并没有使A4高级纸卷翘,
B:A4高级纸可以通过分离齿从加热辊分离,并且分离齿印很难注意到,
C:A4高级纸可以通过分离齿从加热辊分离,但留下分离齿印,或A4纸卷绕在加热辊周围而不能分离。
表3
 评价
 120℃  140℃ 160℃
 白色划线  定影性  可分离性  白色划线  定影性  可分离性  白色划线  定影性  可分离性
实施例1  A  B  B  A  B  B  A  A  B
实施例2  A  B  B  A  B  B  A  A  A
实施例3  A  A  A  A  A  A  A  A  A
实施例4  A  A  A  A  A  A  A  A  A
实施例5  A  B  A  A  A  A  B  A  A
实施例6  A  B  A  B  B  A  B  A  A
实施例7  A  A  A  A  A  A  A  A  A
比较例1  A  C  A  A  C  A  B  B  A
比较例2  A  A  C  A  A  C  B  A  C
比较例3  A  A  C  A  A  C  A  A  C
比较例4  A  C  A  A  C  A  B  B  A
比较例5  B  B  A  C  A  A  C  A  A
比较例6  A  C  A  A  C  A  B  B  A
比较例7  A  C  A  A  C  A  B  B  A
从表3所示可知,已经证明与本发明的调色剂有关的实施例1-7甚至在较低的温度下定影时也没有产生例如白色划线的图像缺陷,并以足够的定影强度进行定影,并实现了与传送材料的出色分离性(剥离能力)。

Claims (7)

1.含有粘结树脂、着色剂和防粘剂的电子照相调色剂,其中,防粘剂包含第一防粘剂组分和第二防粘剂组分,第一防粘剂组分为用式(1)表示的单酯化合物,第二防粘剂组分为具有支链结构的烃化合物,第一防粘剂组分占第一和第二防粘剂组分的40重量%~98重量%:
式(1)
R1-COO-R2
式中R1和R2独立地表示具有13-30个碳原子的烃基。
2.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色剂,其中,第一防粘剂组分占有第一和第二防粘剂组分的70重量%~95重量%。
3.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色剂,其中,式(1)中R1和R2独立地表示具有17-22个碳原子的烃基。
4.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色剂,其中,在具有支链结构的烃化合物中,叔和季碳原子的总和占烃化合物总碳原子的0.1%-20%。
5.权利要求4所述的调色剂,其中,叔和季碳原子的总和占烃化合物总碳原子的0.3%-10%。
6.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色剂,其中,调色剂含有的防粘剂的量为粘结树脂的1重量%-30重量%。
7.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色剂,其中,防粘剂的熔点为60-100℃。
CN2007100072349A 2006-01-31 2007-01-25 电子照相调色剂 Active CN1010132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022567 2006-01-31
JP2006022567A JP4613843B2 (ja) 2006-01-31 2006-01-31 トナ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6-022567 2006-01-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13279A true CN101013279A (zh) 2007-08-08
CN101013279B CN101013279B (zh) 2011-11-02

Family

ID=380072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0072349A Active CN101013279B (zh) 2006-01-31 2007-01-25 电子照相调色剂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700253B2 (zh)
EP (1) EP1813992B1 (zh)
JP (1) JP4613843B2 (zh)
KR (1) KR101310424B1 (zh)
CN (1) CN101013279B (zh)
DE (1) DE602007004005D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74579A (zh) * 2013-02-28 2015-11-18 日本瑞翁株式会社 静电荷图像显影用调色剂
CN105283808A (zh) * 2013-03-27 2016-01-27 日本瑞翁株式会社 静电荷图像显像用调色剂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080359B2 (en) * 2007-01-09 2011-12-20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Image forming method
US7947420B2 (en) * 2007-02-26 2011-05-24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Image forming method
KR20090031016A (ko) * 2007-09-21 2009-03-25 삼성정밀화학 주식회사 토너의 제조방법
US20090148786A1 (en) * 2007-12-07 2009-06-11 Danielle Renee Ashley Regulated Cooling for Chemically Prepared Toner Manufacture
US8574806B2 (en) * 2009-04-13 2013-11-05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y, Inc. Image forming method
JP5499607B2 (ja) * 2009-10-02 2014-05-21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及び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5956124B2 (ja) 2010-08-31 2016-07-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トナーの製造方法、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13218288A (ja) * 2012-03-15 2013-10-24 Ricoh Co Ltd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これを用いた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WO2013146234A1 (ja) * 2012-03-30 2013-10-03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
CN103063384B (zh) * 2012-12-20 2015-04-08 唐德尧 一种改善低频特性的振动冲击复合传感器
JP6859961B2 (ja) * 2018-01-10 2021-04-14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トナー
JP6933186B2 (ja) * 2018-04-27 2021-09-08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G49550A1 (en) * 1994-05-31 1998-06-15 Canon Kk Toner for developing electrostatic image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EP0950927A3 (en) * 1998-04-14 2000-02-2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for developing electrostatic image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2000003070A (ja) * 1998-04-14 2000-01-07 Canon Inc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EP1102127B1 (en) * 1999-11-22 2006-10-04 Dainippon Ink And Chemicals, Inc. Toner for electrostatic image development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employing the same
JP2003131415A (ja) * 2001-10-26 2003-05-09 Ricoh Co Ltd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
US7087353B2 (en) * 2002-11-01 2006-08-08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Non-contact heat fixing toner
JP3955270B2 (ja) * 2003-03-24 2007-08-0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
JP4305211B2 (ja) 2004-02-17 2009-07-2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電子写真用現像剤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US7306889B2 (en) * 2004-02-20 2007-12-1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for producing toner, and toner
US7160661B2 (en) * 2004-06-28 2007-01-09 Xerox Corporation Emulsion aggregation toner having gloss enhancement and toner release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74579A (zh) * 2013-02-28 2015-11-18 日本瑞翁株式会社 静电荷图像显影用调色剂
CN105283808A (zh) * 2013-03-27 2016-01-27 日本瑞翁株式会社 静电荷图像显像用调色剂
CN105283808B (zh) * 2013-03-27 2019-08-20 日本瑞翁株式会社 静电荷图像显像用调色剂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602007004005D1 (de) 2010-02-11
EP1813992A3 (en) 2007-12-26
JP4613843B2 (ja) 2011-01-19
CN101013279B (zh) 2011-11-02
KR101310424B1 (ko) 2013-09-24
JP2007206179A (ja) 2007-08-16
EP1813992A2 (en) 2007-08-01
EP1813992B1 (en) 2009-12-30
US20070178397A1 (en) 2007-08-02
US7700253B2 (en) 2010-04-20
KR20070078990A (ko) 2007-08-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13279B (zh) 电子照相调色剂
JP5096697B2 (ja) 熱定着用トナー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US8691483B2 (en) Toner for developing electrostatic charge image
JP4613849B2 (ja) トナ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画像形成方法
JP2007206178A (ja) 画像形成方法
JP4544041B2 (ja)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
JP2007114648A (ja)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画像形成方法
US7727697B2 (en) Electrophotographic toner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developer by use thereof
JP5499990B2 (ja) 静電荷像現像用シアントナー
WO2013146200A1 (ja)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及びそれを収容する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US20180039196A1 (en) Toner for electrostatic charge image development
JP4687527B2 (ja)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製造方法、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
JP2006349722A (ja)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の製造方法、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
JP4765755B2 (ja)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方法
JPH11338183A (ja)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
JP4292715B2 (ja) 二成分現像剤およびキャリアの製造方法
JP4189601B2 (ja) トナー、トナーの製造方法、画像形成方法
JP2009251484A (ja) トナー
JP2006133470A (ja)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画像形成方法
JP2750561B2 (ja) 非磁性一成分現像方法
JP3445524B2 (ja) 静電荷現像用トナ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304238A (ja)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と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092986A (ja) 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2011028246A (ja)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
JP2009163027A (ja) トナー及び2成分現像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