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07464A - 液体喷射装置、帽装置以及液体吸收件的安装工具及安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液体喷射装置、帽装置以及液体吸收件的安装工具及安装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07464A
CN101007464A CN 200710007207 CN200710007207A CN101007464A CN 101007464 A CN101007464 A CN 101007464A CN 200710007207 CN200710007207 CN 200710007207 CN 200710007207 A CN200710007207 A CN 200710007207A CN 101007464 A CN101007464 A CN 1010074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p
absorbing component
nozzle
spurt
liquid absorb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710007207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07464B (zh
Inventor
松冈弘树
吉田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02044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49255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0074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074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0074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0746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Coat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帽装置以及液体吸收件的安装工具及安装方法,本发明的帽装置具备具围着液体喷头的喷嘴且能够与液体喷头接触的帽、收纳于所述帽内的液体吸收件、用于将收纳于所述帽内的液体吸收件固定在该帽内的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配置于所述帽内,使得固定装置的最上端位于所述液体吸收件的上表面以下。因此,能够抑制帽内的液体吸收件的浮起,同时能够在由帽密封液体喷头的喷嘴形成面时确保由该喷嘴形成面和帽围成的空间内的保湿性,从而抑制喷嘴内的干燥。

Description

液体喷射装置、帽装置以及液体吸收件的安装工具及安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喷墨式打印机等液体喷射装置、液体喷射装置具备的帽装置、以及用于在帽上安装液体吸收件的安装工具及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通常,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喷墨式打印机(下面称作打印机)是通过从搭载于滑架上的记录头(液体喷头)对记录介质喷射墨(液体)而进行印刷的。即,在记录头上形成有多个用于喷射墨的喷嘴,且在这些各喷嘴内设有压电元件。而且,通过压电元件的驱动向所希望的喷嘴内充填墨,从该喷嘴的开口喷射墨。因此,喷嘴内的墨溶剂容易从喷嘴的开口蒸发,墨的粘度上升会容易堵塞喷嘴。另外,由于大气从喷嘴的开口混入墨内,从而有时也会在墨内产生气泡,产生脱点等印刷不良。
为解决这种不良情况,上述那样的打印机具备记录头的清洗机构。该清洗机构具备用于密封记录头的喷嘴形成面的帽和在该帽内进行吸引的吸引泵。而且,在该打印机中,通过利用与印刷无关的控制信号驱动压电元件而使墨从喷嘴内喷出的喷射(flashing)、及在用帽密封喷嘴形成面的状态下驱动吸引泵时产生的副压,适宜进行从喷嘴内吸引墨的清洗。
另外,该清洗机构还具有在打印机处于印刷暂停状态时用帽将记录头密封,从而抑制喷嘴内干燥的功能。即,帽形成箱状,在其内部收纳有将清洗等时从喷嘴喷出的墨收容并吸收的墨吸收件(液体吸收件)。因此,在帽密封记录头时,通过从墨吸收件蒸发的墨溶剂来确保由帽和记录头包围的空间内为湿润状态,抑制喷嘴内的干燥。
这样,作为在内部具备收纳墨吸收件的帽构件(帽)的打印机,目前已知有特开2000-62202号公报中记载的打印机。同公报中记载的打印机中,在帽支架内收纳帽构件,同时在该帽构件内收纳墨吸收件。帽支架内的底面上立设的五个销部插通到帽构件上形成的插入孔及墨吸收件上形成的贯通孔内,各销部的前端部(上端部)突出到墨吸收件的上表面上侧。而且,通过将压板与各销部的前端部热铆接,而将该压板及墨吸收件固定在帽构件内,由此抑制墨吸收件从帽构件内的浮起。
在上述特开2000-62202号公报中记载的打印机中,为抑制墨吸收件的浮起而在墨吸收件的上侧配置了压板。因此,在由帽构件密封记录头的喷嘴形成面时,压板成为障碍,从而存在墨吸收件的上表面和喷嘴形成面之间的间隔增大的问题。即,即使在打印机处于暂停状态时用帽将记录头密封,也不能减小由帽和记录头围成的空间,因此,不能提高该空间内的保湿性,其结果存在不能抑制喷嘴内的干燥的问题。
另外,在使用上述特开2000-62202号公报中记载的打印机时,由于必须在帽构件内安装墨吸收件时将压板与各销部的前端部进行热铆接,故墨吸收件的安装作业变得复杂。特别是在墨吸收件薄且小时,由于在帽构件内安装墨吸收件时墨吸收件容易变形,因此,存在其安装作业变困难,且热铆接装置会进入帽构件内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情况而构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及帽装置,能够抑制帽内的液体吸收件的浮起,同时能够在由帽密封液体喷头的喷嘴形成面时确保被该喷嘴形成面和帽围成的空间内的保湿性,抑制帽内的干燥。本发明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体吸收件的安装工具及安装方法,能够抑制帽内的液体吸收件的浮起,同时能够容易地进行液体吸收件对帽的安装作业。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帽装置,其设于具有液体喷头的液体喷射装置上。所述液体喷头具有形成有用于喷射液体的喷嘴的喷嘴形成面。所述帽装置具备:围着所述喷嘴且能够与所述液体喷头接触的帽、收纳于所述帽内的液体吸收件、用于将收纳于所述帽内的液体吸收件固定在该帽上的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配置于所述帽内,使得固定装置的最上端位于所述液体吸收件的上表面以下。
本发明其他方面提供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具备:具有用于喷射液体的形成有喷嘴的喷嘴形成面的液体喷头、和所述帽装置。
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安装工具,其用于将液体吸收件安装在液体喷射装置的帽内。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具备具有形成有用于喷射液体的喷嘴的喷嘴形成面的液体喷头。所述帽装置围着所述喷嘴且能够与所述液体喷头接触。所述安装工具具备安装工具主体,该安装工具主体具备用于将所述液体吸收件保持于所述帽内的保持部、和用于在由所述保持部保持所述液体吸收件的状态下将安装工具主体固定在所述帽上的固定部。
本发明第四方面提供一种方法,是在液体喷射装置的帽内安装液体吸收件。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具备具有形成有用于喷射液体的喷嘴的喷嘴形成面的液体喷头。所述帽装置围着所述喷嘴且能够与所述液体喷头接触。所述方法包括:在将液体吸收件保持于安装工具上后,将保持着液体吸收件的状态的所述安装工具插入并固定在所述帽上,由此在所述帽内安装液体吸收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喷墨式打印机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打印机主要部分的概略剖面图;
图3A是图1的打印机的帽的立体图;
图3B是在图3A的帽内收纳了墨吸收件时的图3A所示的3b-3b线的剖面图;
图4A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帽的立体图;
图4B是在图4A的帽内收纳了墨吸收件时的图4A所示的4b-4b线的剖面图;
图5A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帽的立体图;
图5B是在图5A的帽内收纳了墨吸收件时的图5A所示的5b-5b线的剖面图;
图6A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帽的立体图;
图6B是在图6A的帽内收纳了墨吸收件时的图6A所示的6b-6b线的剖面图;
图7A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帽的立体图;
图7B是图7A所示的7b-7b线的剖面图;
图8A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帽的平面图;
图8B是第六实施例的固定构件的立体图;
图8C是在图8A的帽内收纳了墨吸收件时的图8A所示的8b-8b线的剖面图;
图9A是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固定构件的立体图;
图9B是表示在图9A的固定构件上保持墨吸收件时的状态的侧面图;
图9C是表示将保持着墨吸收件的图9A的固定构件固定在帽内时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面图;
图10A是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固定构件的立体图;
图10B是表示在图10A的固定构件上保持墨吸收件时的状态的侧面图;
图10C是表示将保持着墨吸收件的图10A的固定构件固定在帽内时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面图;
图11是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喷墨式打印机的立体图;
图12是图11的打印机的主要部分概略剖面图;
图13是图12的主要部分放大剖面图;
图14A是图11的打印机的安装工具主体的立体图;
图14B是表示在图14A的安装工具主体上保持墨吸收件时的状态的侧面图;
图14C是表示将保持着墨吸收件的图14A的安装工具主体安装固定在帽凹部内时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面图;
图15A是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安装工具主体的立体图;
图15B是表示在图15A的安装工具主体上保持墨吸收件时的状态的侧面图;
图15C是表示将保持着墨吸收件的图15A的安装工具主体安装固定在帽凹部内时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面图;
图16A是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安装工具主体的立体图;
图16B是表示将墨吸收件插入图16A的安装工具主体的插入部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6C及图16D是表示将保持着墨吸收件的图16A的安装工具主体安装固定于帽凹部内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图1~图3B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就“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情况而言,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与以图1为基准的情况的“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一致。
如图1所示,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喷墨式打印机11具备俯视呈矩形的构架12。在构架12内架设有压纸卷轴13,且在该压纸卷轴13上,通过具有送纸电动机14的送纸机构输送记录用纸P。另外,在构架12内,与压纸卷轴13的长度方向平行而架设有棒状的导向构件15。
在导向构件15上,沿该导向构件15的轴线方向插通并支持可往复移动的滑架16。滑架16经由构架12内的后面设置的同步带17与构架12的背面设置的滑架电动机18连接。而且,滑架16通过滑架电动机18的驱动沿导向构件15作往复移动。
在滑架16的下面搭载有作为液体喷头的记录头19。记录头19的下面成为喷嘴形成面19a,并且在该喷嘴形成面19a上设有多个(本实施例中为四个)喷嘴20(参照图2)。在滑架16的记录头19的上侧搭载有可拆装的墨盒21。在墨盒21内收纳有可分别向记录头19供给的作为液体的多种颜色(本实施例中为四色)的墨。
而且,通过驱动记录头19具备的未图示的压电元件,从墨盒21向记录头19供给各墨,使该墨从各喷嘴20分别向输送到压纸卷轴13上的记录用纸P喷射,由此进行印刷。另外,在构架12内的位于右端部的非印刷区域设有用于在非印刷时用于密封记录头19的喷嘴形成面19a的帽装置22。
如图2、图3A及图3B所示,帽装置22具备可将记录头19的喷嘴形成面19a密封的呈有底四角箱状的帽23。密封喷嘴形成面19a时帽23围着喷嘴20且与记录头19接触。在帽23内以覆盖该帽23的内侧面及上端面的方式设有四角框状的密封橡胶体24。此外,在帽23内还配置有构成固定机构的冲刺构件25。冲刺构件25由硬质合成树脂构成,其具备四角板状的基座部26、立设于该基座部26上的呈圆柱状的左右一对右冲刺部27及左冲刺部28。即,冲刺构件25呈左右对称形状,通过将基座部26压入(嵌入)到帽23内直至与该帽23的内底面接触,由此固定在帽23内。
右冲刺部27及左冲刺部28分别位于帽23内前后方向中央部的靠右的位置及靠左的位置。两冲刺部27、28的上端部(前端部)分别削尖为圆锥状。在右冲刺部27上端部的左侧面及左冲刺部28下端部的左侧面朝向左斜下方分别突设有削了尖前端部的折回部29。在右冲刺部27下端部的右侧面及左冲刺部28上端部的右侧面向右斜下方分别突设有削尖了前端部的折回部29。而且,在两冲刺部27、28之间的基座部26的中央部形成有左右方向延伸的长孔30,使其上下贯通该基座部26。
在帽23内收纳有与该帽23内的形状大致对应的呈正方体形状的作为液体吸收件的墨吸收件31。墨吸收件31由具有可挠性的多孔质材料构成。在墨吸收件31的与两冲刺部27、28对应的位置分别形成有上下贯通该墨吸收件31冲刺孔部31a。冲刺孔部31a的内径被设定为比两冲刺部27、28的外径稍小。
在帽23内,将两冲刺部27、28嵌入两冲刺孔部31a,使其从下方分别冲刺,同时,成为各折回部29分别冲刺两冲刺孔部31a的内周面直至大致根部的状态,从而侵入墨吸收件31并与之卡合。该情况下,两冲刺部27、28被设定为其最上端比墨吸收件31的上表面低,墨吸收件31的上表面其高度被设定为比密封橡胶体24的上端低。
而且,帽装置22起到如下作用,在滑架16移动到非印刷区域时,通过利用未图示的升降装置使帽23上升,由此使密封橡胶体24的上端与记录头19的喷嘴形成面19a抵接,通过帽23密封各喷嘴20。在帽23密封着喷嘴形成面19a的状态下,墨吸收件31吸收并保持帽23内的墨,对该帽23内的空间进行保湿。
另外,墨吸收件31的上表面和密封橡胶体24的上端的高度差被设定为,在帽23将喷嘴形成面19a密封时,墨吸收件31的上表面和喷嘴形成面19a上付着的墨滴接触,同时墨吸收件31的上表面和喷嘴形成面19a不接触的程度的值。
在帽23的底壁,在与冲刺构件25的长孔30的左端部对应的位置,朝向下方突设有排出该帽23内的墨的排出部32,在该排出部32内形成有排出通路32a。在排出部32上连接由可挠性材料构成的排出管33的基端侧(上游侧),并经由排出通路32a将帽23内与排出管33内连通。
将排出管33的前端侧(下游侧)插入上侧开口的呈有底四角箱状的废墨容器34内,在该废墨容器34内收纳有正方体状的由多孔质材料构成的废墨吸收件35。另外,在排出管33的中间部设有从帽23侧向废墨容器34侧吸引墨及该墨中包括的气泡的管泵36。
管泵36与控制喷墨式打印机11的工作状态的控制部37电连接,由该控制部37驱动控制。而且,通过在由帽23密封着记录头19的喷嘴形成面19a(各喷嘴20)的状态下驱动管泵36,由此进行各喷嘴20内增粘了的墨与气泡等一起被吸引,经由帽23及排出管33排出到废墨容器34内的所谓的喷头清洗。
在帽23的底壁,在与冲刺构件25的长孔30的右端部对应的位置,朝向下方突设有将该帽23内与外部(外气)连通的大气连通部38,且在该大气连通部38内形成有大气连通路38a。在大气连通部38a上连接有由可挠性材料构成的大气连通管39的基端侧,经由大气连通路38a将帽23内与大气连通管39内连通。
在大气连通管39的前端部设有大气释放阀40。大气释放阀40与控制部37电连接,由该控制部37控制其开关动作。而且,在大气释放阀40打开时,大气连通管39内与大气成为连通状态,在大气释放阀40关闭时,大气连通管39内和大气成为非连通状态。
其次,对上述那样构成的喷墨式打印机11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进行记录头19的喷头清洗时,在滑架16移动到非印刷区域后,使帽23上升,由该帽23将记录头19的喷嘴形成面19a(各喷嘴20)密封,同时将大气释放阀40关闭。若在此状态下驱动管泵36,则在帽23内有负压发生。这样,利用该副压各喷嘴20内增粘了的墨与气泡等一起被吸引,经由帽23及排出管33排出到废墨容器34内。然后,若在停止管泵36的同时将大气释放阀40打开,则帽23内的副压消除,喷头清洗完成。
在此,在帽23内,在冲刺构件25为左右两冲刺部27、28的最上端比墨吸收件31的上表面高的配置方式的情况下,在进行喷头清洗时,存在该冲刺构件25的左右两冲刺部27、28的上端付着增粘墨且一直残留的问题。但是,就这一点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在帽23内,冲刺构件25的左右两冲刺部27、28被配置为使其最上端比墨吸收件31的上表面高,因此,在进行喷头清洗时,从各喷嘴20内吸引的增粘墨不会一直残留在冲刺构件25的左右两冲刺部27、28的上端。
还有,墨吸收件31在包括墨时膨胀而向上方移动(浮起),但该移动由于是冲刺构件25的各折回部29相对于墨吸收件31向斜下方冲刺侵入的卡止状态,因此能够将其可靠地抑制。
另外,在印刷中进行喷射时,使滑架16向非印刷区域移动,将该滑架16停止在帽23的正上方。然后,使帽23上升,在该帽23接近不与记录头19的喷嘴形成面19a(各喷嘴20)接触的程度的状态下从各喷嘴20向帽23内空喷出墨。
在此,在帽23内,在冲刺构件25的两冲刺部27、28的最上端比墨吸收件31的上表面高的配置方式的情况下,存在空喷出到帽23内的墨因碰到冲刺构件25而跳回,该跳回了的墨付着在喷嘴形成面19a上,将该喷嘴形成面19a污染的问题。但是,就这一点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在帽23内,由于冲刺构件25的两冲刺部27、28以使其最上端高度比墨吸收件31的上表面低的方式配置,因此,即使空喷出到帽23内的墨碰到两冲刺部27、28的上端部而跳回,该跳回的墨也难以付着在喷嘴形成面19a上。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特别是将两冲刺部27、28的上端部分别削尖成圆锥状,所以,即使空喷出到帽23内的墨碰到两冲刺部27、28的上端部而跳回,该跳回的几乎所有墨也会与碰到冲刺部31a的内周面而被吸收到墨吸收件31内。即,即使空喷出到帽23内的墨碰到两冲刺部27、28的上端部而跳回,也能够有效地抑制该跳回的墨付着在喷嘴形成面19a上。另外,空喷出到帽23内且碰到由具有可挠性的多孔质材料构成的墨吸收件31的上表面的墨因为不会跳回到该墨吸收件31的上表面而被吸收,所以,不会付着在记录头19的喷嘴形成面19a上。
此外,在不使用喷墨式打印机11时,通常在将大气释放阀40打开的状态下用帽23将记录头19的喷嘴形成面19a(各喷嘴20)密封,以抑制各喷嘴20内的干燥。该情况下,由于墨吸收件31通过喷射及喷头清洗等来吸收保持从各喷嘴20喷出的墨,因此,帽23内被保湿。即,在帽23密封记录头19的喷嘴形成面19a时,利用从墨吸收件31蒸发的墨溶剂将墨吸收件31的上表面和喷嘴形成面19a之间的空间保持为湿润状态。
在此,在帽23内,在冲刺构件25的两冲刺部27、28的上端比墨吸收件31的上表面高的配置方式的情况下,该冲刺构件25成为障碍,从而存在墨吸收件31的上表面不能相对于喷嘴形成面19a无限制接近的问题。然而,就这一点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在帽23内,冲刺构件25的两冲刺部27、28以使其最上端高度比墨吸收件31的上表面低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使墨吸收件31的上表面相对于喷嘴形成面19a无限制地接近。
因此,在帽23将记录头19的喷嘴形成面19a密封时,与冲刺构件25的两冲刺部27、28的上端比墨吸收件31的上表面高的配置方式的情况相比,可减小墨吸收件31的上表面和喷嘴形成面19a之间的空间,从而能够提高该空间的保湿性。
以上,根据详述的第一实施例能够得到以下效果。
(1)虽然墨吸收件31在帽23内吸收墨时容易膨胀而浮起,但由于在帽23内配置有冲刺墨吸收件31来卡止保持的冲刺构件25,因此,可抑制帽23内的墨吸收件31的浮起。此外,在该情况下,在帽23内,冲刺构件25以其两冲刺部27、28的最上端位于墨吸收件31上表面的下方的方式配置,因此,在帽23密封记录头19的喷嘴形成面19a时,冲刺构件25不会成为障碍,从而可进行使墨吸收件31的上表面相对喷嘴形成面19无限制地接近的设定。因此,能够尽可能地减小由记录头19的喷嘴形成面19a和帽23围成的空间,从而能够确保该空间内的保湿性,最佳地抑制喷嘴20内的干燥。
在此,在吸引各喷嘴20内的墨时,会在喷嘴形成面19a上付着墨滴。该情况下,使墨吸收件31的上表面与喷嘴形成面19a接近,达到使其与付着于喷嘴形成面19a上的墨滴接触,另一方面不与喷嘴形成面19a接触的程度,由此,可通过墨吸收件31适合的吸取并除去付着于喷嘴形成面19a上的墨滴。由此,能够抑制墨向各喷嘴20内的逆流及混色等问题的产生。
另外,例如在利用未图示的擦拭(wiping)装置进行喷嘴形成面10a的擦拭时,由于墨对喷嘴形成面19a的付着量少,因此,能够抑制擦拭装置从喷嘴形成面19a脱离时的墨的飞溅。
(2)在帽23内,冲刺构件25的两冲刺部27、28被配置为其最上端比墨吸收件31的上表面低的高度,因此,即使空喷出到帽23内的墨碰到两冲刺部27、28的上端部而跳回,也能够抑制该跳回的墨付着在喷嘴形成面19a上。
该情况下,特别是两冲刺部27、28的两端部被分别削尖为圆锥状,因此,即使空喷出到帽23内的墨碰到两冲刺部27、28的上端部而跳回,也能够将该跳回的几乎所有墨从冲刺孔部31a的内周面吸收到墨吸收件31内。因此,即使空喷出到帽23内的墨碰到两冲刺部27、28的上端部而跳回,也能够有效地抑制该跳回的墨付着在喷嘴形成面19a上。
(3)帽装置22只通过冲刺构件25的两冲刺部27、28冲刺墨吸收件31,从而能够容易地将该墨吸收件31装入并固定在帽23内。因此,在将墨吸收件31装入并固定在帽23内时,不需要上述特开2000-62202号公报中那种繁杂的热铆接工序。
(4)由于在墨吸收件31上形成有冲刺构件25的冲刺部27、28冲刺墨吸收件31时分别容许冲刺部27、28的插入的冲刺孔部31a,因此,两冲刺部27、28能够容易地对墨吸收件31冲刺,同时,能够进行帽23内的墨吸收件31的定位。
(5)在冲刺构件25的两冲刺部27、28上,朝向与冲刺方向交叉的斜下方分别形成有抑制该两冲刺部27、28从下方冲刺的墨吸收件31向上方脱出的折回部29。因此,在墨吸收件31浮起向上方的情况下,各折回部29相对墨吸收件31进一步深地侵入,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两冲刺部27、28冲刺的墨吸收件31向上方的脱出,且能够可靠地抑制该墨吸收件31的浮起。
其次,以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不同的点为中心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
如图4A及图4B所示,在第二实施例的帽23的内底面上,在其前后方向中央部的靠右的位置及靠左的位置成对地形成有圆柱状的右突起45及左突起46。在帽23的内底面上右突起45配置于前后方向中央的稍靠前的位置,左突起46位于前后方向中央的稍靠后的位置。即,右突起45及左突起46分别配置在以帽23的内底面中心为基准而相为点对称的位置。
构成第二实施例的固定机构的冲刺构件47由不锈钢板材形成,其具备圆环状的基座部48和立设于该基座部48一端部的冲刺部49。冲刺部49其前端部削尖为三角形状,同时在该冲刺部49的一侧端部朝向斜下方延伸设置锯刃状的折回部50。而且,通过在两个冲刺构件47的基座部48的环内分别压入(嵌入)右突起45及左突起46,将两冲刺构件47固定在帽23内。
两冲刺部47使它们的冲刺部49的折回部50相互对向而配置,两冲刺部49、排出通路32a及大气连通路38a俯视相互位于相同的直线(将帽23前后等分的直线)上。而且,在帽23内,以由两冲刺部49冲刺两冲刺孔部31a的状态收纳有墨吸收件31。该情况下,两冲刺部49最上端的高度被设定为比墨吸收件31的上表面的高度低。
以上,根据详述的第二实施例,在上述(1~5)的效果的基础上,能够得到以下效果。
(6)冲刺构件47由不锈钢板材形成,因此,即使置于墨中也难以生锈,从而能够容易且廉价地制造。
(7)另外,由于冲刺构件47的基座部48其面积比第一实施例的冲刺构件25的基座部26小,因此,能够降低制造冲刺构件47时的板材的材料成本。
其次,以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不同的点为中心说明本发明第三实施例。
如图5A及图5B所示,在第三实施例的帽23的内底面上,在其前后方向中央部的靠右的位置及靠左的位置成对地形成有圆柱状的右突起55及左突起56。构成第三实施例的固定机构的保持构件57,通过将带状的不锈钢制板材的前后两端部朝向上侧大致弯曲成直角,由此形成为从左侧看上侧开口的槽状。
在保持构件57的前后方向中央形成有圆形的贯通孔57a。在保持构件57前侧的弯曲部58上形成有将该弯曲部58的上端部向后斜下方弯曲而成的折回部58a。而且,通过将右突起55及左突起56分别压入(嵌入)两个保持构件57的贯通孔57a,将两保持构件57分别固定在该帽23内,使其沿着帽23内的前侧面、内侧面及后侧面。
右突起55、左突起56、排出通路32a及大气连通路38a俯视位于相互相同的直线(将帽23前后等分的直线)上。在墨吸收件31上与右突起55及左突起56对应的位置分别形成有上下贯通该墨吸收件31的插入孔31b。插入孔31b的内径被设定为比右突起55及左突起56的外径稍大。
而且,墨吸收件31以将右突起55及左突起56插入两插入孔31b内的状态容纳于帽23内。该情况下,成为两保持构件57的折回部58a分别侵入墨吸收件31的前面的状态。还有,保持构件57的上端高度被设定为比墨吸收件31上表面的高度低。
以上,根据详述的第三实施例,在上述(1)~(5)的效果的基础上,能够得到以下效果。
(8)折回部58a形成于保持构件57前侧的弯曲部58的上端部。即,折回部58a位于帽23内的前端部,因此,若将墨吸收件31从上方后侧插入帽23内,则能够容易地将墨吸收件31容纳并固定在帽23内。
其次,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中心说明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
如图6A及图6B所示,在第四实施方式的帽23内,以沿该帽23的内侧面的方式容纳并配置有四角框状的作为固定构件的保持构件60。保持构件60由不锈钢板材构成。保持构件60具备:形成于该保持构件60上端部的内侧凸缘部60a;形成于该保持构件60下端部的外侧凸缘部60b;将内侧凸缘部60a的基端(外端)和外侧凸缘部60b的基端(内端)连接的四角框状的连接部60c。
在帽23内,内侧凸缘部60a跨该保持构件60的全周而形成,并且,外侧凸缘部60b及连接部60c在该保持构件60的全周的角部以外的部分形成。即,外侧凸缘部60b及连接部60c不在保持构件60的全周的角部形成。
保持构件60通过将外侧凸缘部60b插入卡止于密封橡胶体24的下端面和帽23的内底面之间所形成的间隙而固定在帽23内。另外,在墨吸收件31上表面的周缘部凹设有与保持构件60的内侧凸缘部60a对应的台阶部31c,且在该台阶部31c上卡合(卡止)有内侧凸缘部60a。通过该卡合(卡止)限制墨吸收件31向上方的移动(浮起)。还有,墨吸收件31的上表面和保持构件60的内侧凸缘部60a的上表面为同一面。
以上,根据详述的第四实施例,能够得到以下效果。
(9)由于保持构件60的内侧凸缘部60a只卡合(卡止)于墨吸收件31的台阶部31c上,因此,能够不损伤墨吸收件31而限制该墨吸收件31向上方的移动(浮起)。
其次,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中心说明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
如图7A及图7B所示,该第五实施方式的帽65其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帽23不同,为长方体形状,并且,以具备对应四个喷嘴20而成为俯视矩形的四个帽凹部66。在帽65的下端部,与各帽凹部66对应而分别设有大气连通部38及排出部32。
在帽65的上表面分别突设有包围各帽凹部66这样的密封构件67。在各帽凹部66作内侧面的上下方向中央部,在前后方向以规定的间隔分别设有在右方向上延伸的作为固定机构的突起69。还有,密封构件67及突起69由橡胶等可挠性材料构成。
墨吸收件31成为与帽凹部66对应的长方体形状,具备在容纳于该帽凹部66内时与两突起69对应的插入孔31d。两插入孔31d以左右贯通墨吸收件31的方式被形成。还有,在帽凹部66内容纳了墨吸收件31的状态下,帽65的上表面和墨吸收件31的上表面成为同一面。
若在帽凹部66内插入墨吸收件31,则被该墨吸收件31按压而使突起69倒向下方而暂时弹性变形,然后,突起69返回原来位置,由此突起69插入插入孔31d内。通过将该插入的突起69和插入孔31d卡合(卡止),进行墨吸收件31的定位,同时限制墨吸收件31向上方的移动。即,将墨吸收件31固定在帽凹部66内。
以上,如果根据详述的第五实施例,能够得到以下效果。
(10)不追加其它构件,而利用从帽凹部66的左内侧面突设的突起69即可将墨吸收件31固定在帽凹部66内。
(11)在墨吸收件31的上表面未配置其它构件等障碍物,因此,能够使墨吸收件31的上表面变平整。
其次,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中心说明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
如图8A及图8B所示,该第六实施方式的帽70其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帽23不同,俯视为矩形,并且,具备对应四个喷嘴20而成为俯视矩形的四个帽凹部71。在帽71的下端部,与各帽凹部71对应而分别设有大气连通部38及排出部32。在帽70的上表面,以包围各帽凹部71的方式分别突设有由橡胶等可挠性材料构成的密封构件72。另外,在各帽凹部71的内底面上分别配设有用于将墨吸收件31固定在该各帽凹部71内的作为固定机构的固定构件73。
固定构件73具备:前后一对矩形的外板74;配置于该两外板74内侧的前后一对矩形的安装板75;配置于该两安装板75之间的中央板76。外板74、安装板75及中央板76相互左右方向的宽度相同。两外板74和中央板76配置为相同高度,两安装板75配置于比两外板74及中央板76稍低的位置。
中央板76前后方向的长度比外板74前后方向的长度长,外板74前后方向的长度比安装板75前后方向的长度长。而且,两外板74、两安装板75及中央板76在它们的左侧面,经由与它们正交而配置的矩形的连接板77相互一体而连接。即,将连接板77下端部的右侧面与两外板74、两安装板75、及中央板76的左侧面分别连接。
连接板77的后端位于后方侧的外板74后端的前方侧,连接板77的前端位于前方侧的外板74前端的后方侧。在连接板77的后端部、中央部、及前端部分别立设有板状的左臂78。左臂78的上端部成为向右侧弯曲成直角的左弯曲部78a。
另一方面,在两外板74及中央部76的右端部,与各左臂78对应而分别立设有板状的右臂79。右臂79的上端部成为向左侧弯曲成直角的右弯曲部79a。左臂78和右臂79其前后宽度相同,并且,在左弯曲部78a和右弯曲部79a之间形成有规定的间隙。还有,在中央板76的中央部贯通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孔76a,在两安装板75的中央部分别贯通形成有安装孔75a。
另外,在帽凹部71的内底面上,与两安装板75的安装孔75a对应而分别突设有安装销80,通过将两安装销80压入(嵌入)安装孔75a内,将固定构件73固定在帽凹部71的内底面上。
如图8C所示,墨吸收件31成为与帽凹部71大致对应的长方体形状,具备在容纳于该帽凹部71内时与固定构件73的左弯曲部78a及右弯曲部79a对应的插入孔31e。插入孔31e沿左右方向贯通墨吸收件31而形成。
若在帽凹部71内插入墨吸收件31,则墨吸收件31的下面与左弯曲部78a及右弯曲部79a的上表面抵接。之后,若在帽凹部71内压入墨吸收件31,则墨吸收件31挠曲,同时从左弯曲部78a和右弯曲部79a之间的间隙被压入帽凹部71的里面,墨吸收件31的下面与帽凹部71的底面抵接。
然后,挠曲了的墨吸收件31返回原来的形状,左弯曲部78a及右弯曲部79a插入到插入孔31e内。通过伴随该插入的卡止作用,墨吸收件31被定位,同时墨吸收件31向上方的移动被限制。即,将墨吸收件31固定在帽凹部71内。
以上,根据详述的第六实施例,能够得到与上述(11)相同的效果。
其次,以与上述第六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中心说明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
如图9A所示,第七实施方式的作为固定机构的固定构件85具备: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矩形的基板86;立设于该基板86左右两端部的一对矩形的夹持板87;立设于该基板86前后两端部的一对矩形的卡止板88。在基板86的中央部贯通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孔86a。
两夹持板87以该两夹持板87和基板86的连接部为合页,能够分别相对于基板86转动。在两夹持板87的后端部、中央部及前端部分别成对立设有板状的臂89,各臂89的上端部成为向内侧弯曲成直角的弯曲部89a。还有,两卡止板88由板簧构成,向外侧倾斜。
如图9B所示,第七实施例的墨吸收件31成为与帽凹部71大致对应的长方体形状,具备配置于固定构件85的基板86上,在使两夹持板87转动至内侧时与各臂89的弯曲部89a分别对应的插入孔31f。插入孔31f沿左右方向贯通墨吸收件31而形成。另外,如图9C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帽70中,省略了帽凹部71的两安装销80,并且在帽凹部71内下端部的前侧面及后侧面形成有卡止凹部71a。
在帽凹部71内容纳墨吸收件31时,首先,若将墨吸收件31配置于基板86上并使两夹持部87向内侧转动,则各臂89的弯曲部89a插入各插入孔31f内,墨吸收件31被各臂89(本实施例中为三对臂89)夹持。然后,在墨吸收件31由各臂89夹持的状态下,若将固定构件85插入帽凹部71内,则两卡止板88受到来自帽凹部71内的前侧面及后侧面的挤压而构成向内侧挠曲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若进一步将固定构件85压入直到帽凹部71的里面,则基板86的下面与帽凹部71的内底面抵接。此时,向内侧挠曲的两卡止板88返回到原来的状态,由此,该两卡止板88由卡止凹部71a卡止。通过该卡止,限制墨吸收件31与固定构件85一起向上方的移动。即,经由固定构件85墨吸收件31被固定在帽凹部71内。
以上,根据详述的第七实施例,除了上述(11)的效果还能够得到以下效果。
(12)将墨吸收件31保持在固定构件85上后,将其插入帽凹部71内,用固定构件85固定在帽70上,由此能够容易地进形墨吸收件31对帽70的组装。特别是在墨吸收件31薄而小时,能够有效地抑制将该墨吸收件31插入帽凹部71内时的该墨吸收件31的变形,因此能够飞跃式地使墨吸收件31对帽70的组装变得容易。
其次,以与上述第六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中心说明本发明第八实施方式。
如图10A所示,第八实施方式的作为固定机构的固定构件95具备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矩形的基板96,和立设于该基板96的左右两端部的一对矩形的夹持板97。两夹持板97以该两夹持板97和基板96的连接部为合页能够分别相对于基板96转动。在两夹持部97的后端部、中央部及前端部分别成对立设有板状的臂99,各臂99的上端部成为向内侧弯曲成直角的弯曲部99a。
在基板96的中央部贯通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孔96a。在基板96的前端部及后端部设有通过在该基板96上切入H字状的切缝而形成的一对矩形板状的卡止部100。即,两卡止部100的基端部成为两夹持板97和基板96的连接部的一部分,同时,两卡止部100以它们的基端部为合页能够转动。在两卡止部100的前端部形成半圆状的凹部,这些前端部之间相互接触。该情况下,通过分别形成于两卡止部100前端部的半圆状的各凹部形成圆形的贯通孔。
如图10B所示,墨吸收件31成为与帽凹部71大致对应的长方体形状,具备配置于固定构件95的基板96上而使两夹持部97向内侧转动时,与各臂99的弯曲部99a分别对应的插入孔31g。插入孔31g沿左右方向贯通墨吸收件31而形成。
另外,如图10C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帽70中,在帽凹部71内固定固定构件95时,在与通过两卡止部100的前端部的凹部而形成的贯通孔相对应的帽凹部71内的底面上的位置,突设有圆柱状的插通销101。还有,插通销101的设定方式为,比由两卡止部100前端部的凹部形成的贯通孔的内径大,比两卡止部100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小。
在帽凹部71内容纳墨吸收件31的情况下,首先,若将墨吸收件31配置于基板96上而使两夹持部97向内侧转动,则各臂99的弯曲部99a插入各插入孔31g内,墨吸收件31被各臂99(本实施方式中为三对臂99)夹持。然后,在由各臂99夹持着墨吸收件31的状态下,若将固定构件95插入帽凹部71内,该固定构件95被压入到帽凹部71的里面,则基板96的下面与帽凹部71的内底面抵接。此时,通过插通销101被压入由两卡止部100前端部的凹部形成的贯通孔内,利用插通销101两卡止部100的前端部被推起,两卡止部100可以说是以对开的方式向上方转动。
这样,插通销101成为在其周面被两卡止部100的前端部夹着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将墨吸收件31与固定构件95一起向上方提升时,因为两卡止部100向下方转动(向强力地加入插通销101的方向),所以墨吸收件31与固定构件95一起向上方的移动被限制。即,经由固定构件95将墨吸收件31固定在帽凹部71内。
以上,根据详细的第八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与上述(11)及(12)相同的效果。
还有,上述第一~第八实施方式也可以按如下方式改变。
在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形成于墨吸收件31上的冲刺孔部31a作为不贯通该冲刺孔部31a上侧而构成的冲刺凹部。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设于冲刺构件25的两冲刺部27、28上的折回部29的个数可任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省略冲刺构件25的基座部26,在帽23的内底面上与该帽23一体形成两冲刺部27、28。据此,与将两冲刺部27、28作为分体而组装在帽23的内底面上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两冲刺部27、28距帽23的内底面上的高度尺寸精度。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省略冲刺构件25,在帽23的内侧面设置折回部29。该情况下,形成于帽23内侧面的折回部29构成固定机构。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冲刺构件25的左右两冲刺部27、28的最上端和墨吸收件31的上表面设为相同高度而构成。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两冲刺部49的最上端和墨吸收件31的上表面设为相同高度而构成。
在第三实施例中,也可以在保持构件57后侧的弯曲部形成与前侧弯曲部58相同的折回部。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使保持构件60的内侧凸缘部60a的上表面比墨吸收件31的上表面高度低的方式构成。据此,能够得到与上述(1)~(5)相同的效果。
在上述第1~第8实施方式中,是以液体喷射装置为喷墨式打印机11并具体化,不过也可以作为例如液晶显示器等的滤色器的制造和有机EL显示器等的像素形成所利用的液体喷射装置而具体化。
以下,基于图11~图14C说明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
如图11所示,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喷墨式打印机111具备俯视呈矩形的构架112。在构架112内架设有压纸卷轴113,在该压纸卷轴113上,通过具有送纸电动机114的送纸机构输送记录用纸P。另外,在构架112内,与压纸卷轴113的长度方向平行地架设有棒状的导向构件115。
在导向构件115上,沿该导向构件115的轴线方向插通并支持可往复移动的滑架116。滑架116经由设置在构架112内的后面的同步带117,与设置于构架112的背面的滑架电动机118连接。而且,滑架116通过滑架电动机118的驱动沿导向构件115作往复移动。
在滑架116的下面搭载有作为液体喷头的记录头119。记录头119的下面成为喷嘴形成面119a,并且在该喷嘴形成面119a上沿左右方向并排设有多列(本实施例中为四列)由前后方向上并排的多个喷嘴构成的喷嘴列120(参照图12)。在滑架116的记录头119的上侧搭载有可拆装的墨盒121。在墨盒121内容纳有可分别向记录头119供给的作为液体的多种颜色(本实施例中为四色)的墨。
然后,通过驱动记录头119具备的未图示的压电元件,从各墨盒121向记录头119供给的各墨分别被喷射到从各喷嘴列120(各喷嘴)被输送到压纸卷轴113上的记录用纸P上,由此进行印刷。另外,在构架112内的位于右端部的非印刷区域,设有用于在非印刷时密封记录头119的喷嘴形成面119a的帽装置122。
如图12及图13,帽装置122具备可密封记录头119的喷嘴形成面119a的由合成树脂构成的帽123。密封喷嘴形成面119a时帽123围住喷嘴列120而与记录头119接触。帽123整体呈大致长方体形状,在该帽123的上侧沿左右方向并排设有四个帽凹部124,使其与四个喷嘴列120对应。在帽123的上表面,以包围各帽凹部124的方式分别突设有由橡胶等可挠性材料构成的环状的密封构件125。
在帽凹部124内的下端部的前侧面及后侧面形成有卡止凹部124a。在各帽凹部124内,经由安装工具127的安装工具主体127A分别安装与该帽凹部124大致对应的呈长方体形状的作为液体吸收件的墨吸收件126。墨吸收件126由具有可挠性的多孔质材料构成,安装工具主体127A由金属构成。
而且,帽装置122起到如下作用,在使滑架116移动到非印刷区域时,通过利用未图示的升降机构使帽213上升,由此使密封构件125的上端与记录头119的喷嘴形成面119a抵接,各喷嘴120列被帽123密封。在帽123密封喷嘴形成面119a的状态下,墨吸收件126吸收并保持帽123内的墨,对该帽123内的空间进行保湿。
在墨吸收件123底壁的与各帽凹部124对应的位置,向下方分别突设有用于排出该帽124内的墨的排出部128,在该排出部128内形成有排出通路128a。在各排出部128上分别连接有由可挠性材料构成的排出管129的基端侧(上游侧),并经由各排出通路128a将帽123内与排出管129内连通。
将各排出管129在朝向该各排出管129前端侧(下游侧)的中途位置相互合流而成为一条,同时,合流成一条的排出管129的前端侧(下游侧)被插入上侧开口的呈有底四角箱状的废墨容器130内。在该废墨容器130内容纳有长方体状的由具有可挠性材料构成的废墨吸收件131。
另外,在各排出管129的合流部分相对下游侧的排出管129的中途位置,配设有从帽123侧向废墨容器130侧吸引墨及该墨所含的气泡的管泵132。管泵132与控制喷墨式打印机111的工作状态的控制部133电连接,由该控制部133驱动控制。
而且,在由帽123密封着记录头119的喷嘴形成面119a(各喷嘴列120)的状态下驱动管泵132,由此构成各喷嘴列120的各喷嘴内增粘了的墨与气泡等一起被吸引,进行经由帽123及排出管129排出到废墨容器130内的所谓的喷头清洗。
在帽123底壁的与各帽凹部124对应的位置,朝向下方分别突设有用于将该帽123内与外部(外气)连通的大气连通部134,且在该大气连通部134内形成有大气连通路134a。该情况下,大气连通部134以规定间隔配置于排出部128的后方侧。在各大气连通部134上分别连接有由可挠性材料构成的大气连通管135的基端侧,经由大气连通路134a将帽123内与大气连通管135内连通。
在各大气连通管135的前端部分别设有大气释放阀136。大气释放阀136与控制部133电连接,由该控制部133控制其开关动作。而且,在大气释放阀136打开时,大气连通管135内与大气成为连通状态,在大气释放阀136关闭时,大气连通管135内和大气成为非连通状态。
其次,对安装工具127的安装工具主体127A及墨吸收件126的构成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4所示,安装工具主体127A具备: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作为矩形的保持部的基板140;立设于该基板140左右两端部的一对矩形的作为保持部的夹持板141;立设于该基板140前后两端部的一对矩形的作为固定部的卡止部142。两卡止部142由板簧构成,向外侧倾斜。另外,在基板140的中央部贯通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孔140a。
两夹持板141以该两夹持板141和基板140的连接部为合页能够分别相对于基板140转动(位移)。在两夹持板141的后端部、中央部及前端部分别成对立设有板状的保持部及作为保持片的臂143,各臂143的上端部成为向内侧弯曲成直角的弯曲部143a。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工具主体127A具备三对臂143。
如图14B所示,墨吸收件126具备插入孔126a,该插入孔126在将该墨吸收件126配置于安装工具主体127A的基板140上并使两夹持板141在内侧转动时,与各臂143的弯曲部143a分别对应。插入孔126a沿左右方向贯通墨吸收件126而形成。
其次,就使用了安装工具主体127A的墨吸收件126对帽凹部124内进行安装的方法进行说明。
另外,在向帽凹部124内安装墨吸收件126时,首先,在将安装工具主体127A的两夹持板141(各臂143)转动到外侧的状态(不能保持墨吸收件126的非保持样态:图14B所示的状态)下,将墨吸收件126载置于基板140上。然后,若使两夹持板141向内侧转动,则各臂143的弯曲部143a插入墨吸收件126的各插入孔126a内,成为墨吸收件被各臂143夹持着的状态(保持墨吸收件126的保持样态)。
接着,若在墨吸收件126被各臂143夹持的状态下将安装工具主体127A插入帽凹部124内,则如图14C中双点划线所示,两卡止部142受到来自帽凹部124内的前侧面及后侧面的挤压,而成为挠曲向内侧的状态。
若在该状态下安装工具主体127被进一步压入到帽凹部124的里面,则基板140的下面与帽凹部124的内底面抵接。此时,向内侧挠曲的两卡止板142通过自身的弹性恢复力返回原来状态,从而该两卡止板142被卡止凹部124a卡止。通过此两卡止板142的卡止,墨吸收件126与安装工具主体127A一起向上方的移动被限制。即,墨吸收件126经由安装工具主体127A被安装固定在帽凹部124内。
还有,如图13所示,在帽凹部124内经由安装工具主体127A安装并固定墨吸收件126的状态下,基板140的长孔140a的前端部与排出通路128a位置上对应,基板140的长孔140a的后端部与大气连通路134a位置上对应。
以上,根据详述的第九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13)因为墨吸收件126在被安装工具主体127A保持的状态下经由该安装工具主体127A被安装固定在帽凹部124内,所以在将墨吸收件126插入帽凹部124内时,能够抑制该墨吸收件126变形。因此,能够容易且顺利地进行墨吸收件126向帽凹部124内的安装作业。此外,安装工具主体127A在保持着墨吸收件126的状态下固定于帽凹部124内,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帽凹部124内的墨吸收件126的浮起。
(14)安装工具主体127A构成方式为,在保持墨吸收件126的状态(两夹持板141向外侧转动的状态)和未保持墨吸收件126的状态(两夹持板141向内侧转动的状态)之间作选择性切换转动(位移)。因此,在将安装工具主体127A设为非保持方式的状态下,在将墨吸收件126配置到基板140上后,通过使该安装工具主体127A向保持状态转动位移,从而能够容易地将墨吸收件126保持在安装工具主体127A上。
(15)安装工具主体127A其构成方式为,在保持墨吸收件126的状态时,由各臂143夹持墨吸收件126,因此能够可靠且坚固地保持墨吸收件126。
(16)通过两卡止板142被帽凹部124内的卡止凹部124a内卡止,使安装工具主体127A能够固定在该帽凹部124内,因此不需要运用上述特开2000-62202号公报中那样繁杂的热铆接工序即可将安装工具主体127A固定到帽凹部124内。
其次,以与上述第九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中心说明本发明第十实施方式。
如图15A所示,该第十实施方式的安装工具149的安装工具主体149A具备: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矩形的作为保持部的基板150;立设于该基板150左右两端侧的一对矩形的作为保持部的夹持板151。两夹持板151以该两夹持板151和基板150的连接部为合页,分别能够相对于基板150转动(位移)。
在两夹持板151的后端部、中央部、及前端部分别成对立设有板状的保持部及作为保持片的臂152,各臂152的上端部成为向内侧弯曲成直角的弯曲部152a。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工具主体149A具备三对臂152。
在基板150的中央部贯通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孔150a。在基板150的前端部及后端部设有通过在该基板150上切入H字状的切缝而形成的一对矩形切口片状的作为固定部的卡止部153。即,两卡止部153的基端部成为两夹持板151和基板150的连接部的一部分,同时两卡止部153以它们的基端部为合页能够转动。
在两卡止部153的前端部形成有半圆状的凹部,使这些前端部之间相互接触。该情况下,通过分别形成在两卡止部153的前端部的半圆状的各凹部,圆形的贯通孔形成。然后,如图15B所示,安装工具主体149A上,在基板150上配置墨吸收件126并使两夹持板151向内侧转动时,各臂152的弯曲部152a分别插入各插入孔126a内。
另外,如图15C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帽123中,在将安装工具主体149A插入帽凹部124内时,在与由两卡止部153的前端部的凹部形成的贯通孔对应的帽凹部124的内底面上的位置,突设有圆柱状的插通销154。还有,设定插通销154的外径其设定方式为,比由两卡止部153前端部的凹部形成的贯通孔的内径大,比两卡止部153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小。
在帽凹部124内安装墨吸收件126时,首先,在将安装工具主体149A的两加持板151(各臂152)向外侧转动的状态(不能保持墨吸收件126的非保持样态:图15B所示的状态)下,将墨吸收件126载置于基板150上。之后,若使两夹持板151向内侧转动,则各臂152的弯曲部152a插入墨吸收件126的各插入孔126a内,成为由各臂152夹持墨吸收件126的状态(保持墨吸收件126的保持状态)。
之后,若由各臂152夹持着墨吸收件126的状态下将安装工具主体149A插入帽凹部124内,将该安装工具主体149A压入到帽凹部124的里面,则基板150的下面与帽凹部124的内底面抵接。此时,通过将插通销154压入由两卡止部153前端部的凹部形成的贯通孔内,利用插通销154推起两卡止部153的前端部,从而两卡止部153可以说是以对开的方式向上方转动。
这样,插通销154成为在其周面被两卡止部153的前端部夹住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将墨吸收件126与安装工具主体149A一起向上方提起时,两卡止部153向下方转动(向强力地加入插通销154的方向),因此,墨吸收件126与安装工具主体149A一起向上方的移动被限制。即,经由安装工具主体149A墨吸收件126被安装固定在帽凹部124内。
以上,根据详细的第十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与上述(13)~(16)相同的效果。
其次,以与上述第九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中心说明本发明第十一实施方式。
如图16A所示,该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安装工具160的安装工具主体160A具备:大致呈矩形板状的左基板161;与该左基板161的右侧平行并排配置的大致矩形板状的右基板162;将左基板161及右基板162在它们的上端部连接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九个)连接构件163。
连接构件163从前侧看呈逆U字状,该连接构件163的一端部及另一端部分别与左基板161及右基板162连接。还有,各连接构件163以在前后方向相互等间隔地并排的方式跨左基板161及右基板162的整个上端部配置。
在右基板162的后侧,从上下方向中途向下方形成由长矩形的后切口部162a,同时在右基板162的前侧,从上下方向中途向下方形成有短矩形的前切口部162b。从右基板162的后切口部162a的前侧上端缘向下方垂下形成有矩形板状的右卡片164。而且,在该右卡片164的下端部设有通过将该下端部向右斜上方弯曲而形成的作为固定部的右卡止部164a。
左基板161的前侧下端缘向右基板162侧延伸而形成由从前侧看呈横L字状的前支承板165。即,前支承板165在从左基板161的前侧下端缘向右方向水平延伸后,在与右基板162的前切口部162对应的位置向上方向弯曲成直角,该前支承板165的前端(上端)与右基板162的前切口部162b的上端缘对向而折曲形成。而且,在前支承板165的前端(上端)和右基板162的前切口部162b的上端缘之间可靠地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规定的间隙。
从左基板161的后侧下端缘向右基板162侧延伸而形成从前侧看呈横L字状的后支承板166。即,后支承板166在从左基板161的后侧下端缘向右方向水平延伸后,在与右基板162的后切口部162a对应的位置向上方向成直角弯曲,该后支承板166的前端(上端)与右基板162的后切口部162a的上端缘对向而折曲形成。而且,在后支承板166的前端(上端)和右基板162的后切口部162a的上端缘之间可靠地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规定的间隙。
在左基板161的前侧,在前支承板165的后侧的位置,矩形板状的左卡片167朝向下方延伸而切开形成。而且,在该左卡片167的下端部设有通过将该下端部向左斜上方弯曲而形成的作为固定部的左卡部167a。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安装工具160的安装工具主体160A上,由左基板161、右基板162、各连接构件163、前支承板165、及后支承板166围成的截面矩形的空间成为作为保持部的插入部168。
如图16B所示,该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墨吸收件169成为与安装工具主体160A的插入部168对应的四角板状,从安装工具主体160A的端部开口(图16B中为后端开口)向前后方向滑动而插入插入部168内。墨吸收件169的左右方向的厚度被设定为上述的墨吸收件126的左右方向的厚度的一半量程度。
如图16C及图16D所示,在该第十一实施方式中,帽123的帽凹部124成为在截面轮廓形状上与安装工具主体160A对应的形状。另外,在将安装工具主体160A插入到帽构件124内时,左卡片167被插入排出通路128a内,同时右卡片164被插入大气连通路134a内。
此外,在左卡部167被插入到排出通路128a时,在排出通路128a内的左侧面设有卡住(卡止)左卡部167a的左卡止凹部170,同时,在右卡片164被插入到大气连通路134a时,在大气连通路134a内的右侧面设有卡住(卡止)右卡部164a的右卡止凹部171。
另外,在帽凹部124内安装墨吸收件169时,首先,从安装工具主体160A的后端开口向插入部168内沿前后方向滑动插入墨吸收件169,甩为将墨吸收件169保持安装具主体160A上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从上方将安装工具主体160A插入帽凹部124内。该情况下,将安装工具主体160A插入到帽凹部124内的方向与从安装工具主体160A的后端开口将墨吸收件169滑动插入到插入部168内的方向正交。
这样,将左卡片167的左卡部167a被卡在左卡止凹部170上,同时将右卡片164的右卡部164a被卡在右卡止凹部171上。由此墨吸收件169与安装工具主体160一起向上方的移动被限制。即,经由安装工具主体160A墨吸收件169被安装固定在帽凹部124内。
以上,根据详细的第十一实施方式,在上述(13)~(16)的效果的基础上,能够得到以下效果。
(17)安装工具主体160A具备容许墨吸收件169滑动插入的插入部168,因此能够不损伤墨吸收件169而在插入部168处保持该墨吸收件169。
(18)将安装工具主体160A插入帽凹部124内的方向与从安装工具主体160A的后端开口将墨吸收件169滑动插入到插入部168内的方向正交,因此,在将安装工具主体160A插入并固定到帽凹部124内时,能够使墨吸收件169难以从插入部168脱离。
(19)安装工具主体160A插入帽凹部124内,由此左卡片167的左卡部167a卡在左卡止凹部170上,同时右卡片164的右卡部164a卡在右卡止凹部171上,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安装工具主体160A向帽凹部124内的安装作业。
还有,上述第九~第十一实施方式也可以进行如下变更。
在第九实施方式中,安装工具主体127A也可以具备一对、两对、或四对以上的臂143。
在第十实施方式中,安装工具主体149A也可以具备一对、两对、或四对以上的臂152。
在第十一实施方式中,墨吸收件169向安装工具主体160A的插入部168内的滑动插入也可以从安装工具主体160A的前端开口进行。
在第九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由第十实施方式的卡止部153或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左右各卡部164a、167a构成由卡止板142构成的固定部。
在第十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由第九实施方式的卡止板142或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左右各卡部164a、167a构成由卡止板153构成的固定部。
在第十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由第九实施方式的卡止板142或第十实施方式的卡止部153构成由左右各卡部164a、167a构成的固定部。
在上述第九~第十一实施方式中,将液体喷射装置作为喷墨式打印机111而具体化,但例如也可以作为液晶显示器等滤色器的制造、和有机EL显示器等像素形成所利用的液体喷射装置来具体化。

Claims (15)

1、一种帽装置,其设于具有液体喷头的液体喷射装置,其中,所述液体喷头具有形成有用于喷射液体的喷嘴的喷嘴形成面,所述帽装置具备:
围着所述喷嘴且能够与所述液体喷头接触的帽;
收纳于所述帽内的液体吸收件;
用于将收纳于所述帽内的液体吸收件固定在该帽内的固定装置,
并且,所述固定装置配置于所述帽内,该固定装置的最上端位于所述液体吸收件的上表面以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帽装置,其中,所述固定装置配置于所述帽内,该固定装置的最上端位于所述液体吸收件的上表面下方。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帽装置,其中,所述固定装置通过将固定装置的一部分与所述液体吸收件卡止来限制该液体吸收件向上方移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帽装置,其中,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冲刺所述液体吸收件的冲刺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帽装置,其中,在所述冲刺部设有折回部,该折回部朝向与由冲刺部冲刺所述液体吸收件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帽装置,其中,在所述液体吸收件上设有凹部或孔部,该凹部或孔部容许将所述冲刺部冲刺液体吸收件时该冲刺部的插入。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帽装置,其中,所述液体吸收件被卡止保持于所述固定装置后,由固定装置固定在所述帽内。
8、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中,具备:液体喷头,该液体喷头具有形成有用于喷射液体的喷嘴的喷嘴形成面;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帽装置。
9、一种安装工具,用于在液体喷射装置的帽内安装液体吸收件,其中,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具备液体喷头,该液体喷头具有形成有用于喷射液体的喷嘴的喷嘴形成面,所述帽围着所述喷嘴并能够与所述液体喷头接触,所述安装工具具备安装工具主体,该安装工具主体具备:用于将所述液体吸收件保持于所述帽内的保持部、和用于在由所述保持部保持所述液体吸收件的状态下将安装工具主体固定在所述帽内的固定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安装工具,其中,所述保持部以在保持所述液体吸收件的状态和不保持所述液体吸收件的状态之间选择性地切换的方式位移。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安装工具,其中,所述保持部具备至少一对保持片,该保持片在所述保持部保持所述液体吸收件的状态时夹持液体吸收件。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安装工具,其中,所述保持部具备容许液体吸收件滑动而插入的插入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安装工具,其中,将所述液体吸收件滑动插入所述插入部的方向,与将所述安装工具主体插入所述帽内的方向交叉。
14、如权利要求9~13中任一项所述的安装工具,其中,所述固定部构成为:通过将所述安装工具主体插入所述帽内而与帽卡止。
15、一种将液体吸收件安装在液体喷射装置的帽内的安装方法,其中,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具备液体喷头,该液体喷头具有形成有用于喷射液体的喷嘴的喷嘴形成面,所述帽围着所述喷嘴且能够与所述液体喷头接触,
该方法包括:在将液体吸收件保持于安装工具后,将保持着液体吸收件的状态的所述安装工具插入固定在所述帽内,由此将液体吸收件安装在所述帽内。
CN2007100072071A 2006-01-25 2007-01-25 液体吸收件的安装工具及安装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074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016499 2006-01-25
JP2006-016499 2006-01-25
JP2006016499A JP4758775B2 (ja) 2006-01-25 2006-01-25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キャップ装置
JP2006-020445 2006-01-30
JP2006020445 2006-01-30
JP2006020445A JP4492552B2 (ja) 2006-01-30 2006-01-30 液体吸収材の取付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07464A true CN101007464A (zh) 2007-08-01
CN101007464B CN101007464B (zh) 2012-07-25

Family

ID=384515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007207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07464B (zh) 2006-01-25 2007-01-25 液体吸收件的安装工具及安装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758775B2 (zh)
CN (1) CN101007464B (zh)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41052A (zh) * 2009-12-16 2012-10-17 好利获得股份公司 用于喷墨打印头的保护装置
CN105128530A (zh) * 2015-09-01 2015-12-09 宁波荣大昌办公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印刷设备的喷墨系统
CN105128535A (zh) * 2015-09-01 2015-12-09 宁波荣大昌办公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喷头清洁机构
CN105564035A (zh) * 2016-02-23 2016-05-11 北京美科艺数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喷墨打印机刮墨维护方法
CN105774238A (zh) * 2016-04-29 2016-07-20 西安印艺苑实业有限公司 印章机喷头的保护装置和印章机
CN106965558A (zh) * 2015-12-02 2017-07-2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维护构件
CN106994832A (zh) * 2016-01-19 2017-08-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以及封盖方法
CN108688345A (zh) * 2017-04-03 2018-10-23 施乐公司 弹簧加载吸盘阵列夹持器
CN114248546A (zh) * 2021-12-25 2022-03-29 杭州科创标识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防伪防窜货打印的隐形暗码喷墨设备
CN114312016A (zh) * 2020-10-09 2022-04-12 佳能株式会社 液体排出设备
CN115365200A (zh) * 2022-10-24 2022-11-22 南通飞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标签自动移印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33961A (ja) 2008-03-26 2009-10-15 Noritsu Koki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EP2380743A1 (en) * 2008-12-17 2011-10-26 SII Printek Inc Liquid jetting head, liquid jetting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illing liquid jetting head with liquid
JP5929266B2 (ja) * 2012-02-03 2016-06-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加湿方法
JP6554983B2 (ja) * 2015-08-03 2019-08-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キャップ
JP6984371B2 (ja) 2017-12-07 2021-12-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キャップ
CN109514999B (zh) * 2018-12-29 2020-08-04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墨盒喷头保护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62057A (ja) * 1981-10-08 1983-04-13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装置用回復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インクジェット装置
JPH10119309A (ja) * 1996-10-24 1998-05-12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の廃インクタンク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0103072A (ja) * 1998-09-29 2000-04-11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用の回復装置
JP3994636B2 (ja) * 2000-06-09 2007-10-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JP4352915B2 (ja) * 2004-01-30 2009-10-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滴吐出装置、液滴吐出装置の処理方法
JP3746781B2 (ja) * 2004-02-13 2006-02-15 正雄 酒井 返しを有する固定具

Cited B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41052A (zh) * 2009-12-16 2012-10-17 好利获得股份公司 用于喷墨打印头的保护装置
CN102741052B (zh) * 2009-12-16 2014-12-03 锡克拜控股有限公司 用于喷墨打印头的保护装置
CN105128530A (zh) * 2015-09-01 2015-12-09 宁波荣大昌办公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印刷设备的喷墨系统
CN105128535A (zh) * 2015-09-01 2015-12-09 宁波荣大昌办公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喷头清洁机构
CN106965558A (zh) * 2015-12-02 2017-07-2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维护构件
US9956781B2 (en) 2015-12-02 2018-05-0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aintenance member
CN106965558B (zh) * 2015-12-02 2018-09-28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维护构件
CN106994832A (zh) * 2016-01-19 2017-08-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以及封盖方法
CN105564035A (zh) * 2016-02-23 2016-05-11 北京美科艺数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喷墨打印机刮墨维护方法
CN105774238A (zh) * 2016-04-29 2016-07-20 西安印艺苑实业有限公司 印章机喷头的保护装置和印章机
CN108688345A (zh) * 2017-04-03 2018-10-23 施乐公司 弹簧加载吸盘阵列夹持器
CN114312016A (zh) * 2020-10-09 2022-04-12 佳能株式会社 液体排出设备
CN114312016B (zh) * 2020-10-09 2024-03-12 佳能株式会社 液体排出设备
CN114248546A (zh) * 2021-12-25 2022-03-29 杭州科创标识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防伪防窜货打印的隐形暗码喷墨设备
CN115365200A (zh) * 2022-10-24 2022-11-22 南通飞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标签自动移印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7196482A (ja) 2007-08-09
JP4758775B2 (ja) 2011-08-31
CN101007464B (zh) 2012-07-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07464B (zh) 液体吸收件的安装工具及安装方法
US6846062B2 (en)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cleaning control method for recording head incorporated therein
CN101518990B (zh) 废液回收体
US9168754B2 (en)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CN103991290B (zh) 废液回收体
JP5938936B2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液体噴射装置、および液体噴射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US6540343B1 (en) Liquid ejecting head uni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US6637857B2 (en)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cleaning control method for wiping device in the apparatus
US7959254B2 (en)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capping device, and installation device for liquid absorber
US6554394B1 (en) Carriage, liquid ejection head, printer, head inserting method and head positioning method
JP4450091B2 (ja) 廃液回収体
JP2009269208A (ja) 廃液回収体
JP4168770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3155838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427987B2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のワイピング装置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JP4635794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5125733B2 (ja) 廃液回収体
JP2009269204A (ja) 廃液回収体
JP2008194963A (ja) 流体噴射装置及び流体噴射装置の流体払拭部
JP2009269200A (ja) 廃液回収体
JP2004025488A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2004188369A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2005169343A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2006095704A (ja) 液体噴射装置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の液体払拭装置
JP2002127433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725

Termination date: 2019012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