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02267A - 信息记录设备和方法、程序存储介质、和程序 - Google Patents

信息记录设备和方法、程序存储介质、和程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02267A
CN101002267A CNA2005800272999A CN200580027299A CN101002267A CN 101002267 A CN101002267 A CN 101002267A CN A2005800272999 A CNA2005800272999 A CN A2005800272999A CN 200580027299 A CN200580027299 A CN 200580027299A CN 101002267 A CN101002267 A CN 1010022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e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record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8002729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02267B (zh
Inventor
高岛芳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0022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022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0022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0226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1/00Error detection; Error correction; Monitoring
    • G06F11/07Responding to the occurrence of a fault, e.g. fault tolerance
    • G06F11/08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e.g. by using checking codes
    • G06F11/10Adding special bits or symbols to the coded information, e.g. parity check, casting out 9's or 11's
    • G06F11/1076Parity data used in redundant arrays of independent storages, e.g. in RAID system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6Digital input from, or digital output to, record carriers, e.g. RAID, emulated record carriers or networked record carri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6Digital input from, or digital output to, record carriers, e.g. RAID, emulated record carriers or networked record carriers
    • G06F3/08Digital input from, or digital output to, record carriers, e.g. RAID, emulated record carriers or networked record carriers from or to individual record carriers, e.g. punched card, memory card, integrated circuit [IC] card or smart card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G11B20/1217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02Editing, e.g. varying the order of information signals recorded on, or reproduced from, record carriers
    • G11B27/031Electronic editing of digitised analogue information signals, e.g. audio or video signals
    • G11B27/034Electronic editing of digitised analogue information signals, e.g. audio or video signals on disc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0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02Programmed access in sequence to addressed parts of tracks of operating record carriers
    • G11B27/105Programmed access in sequence to addressed parts of tracks of operating record carriers of operating disc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0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9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 G11B27/28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by using information signals recorded by the same method as the main recording
    • G11B27/32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by using information signals recorded by the same method as the main recording on separate auxiliary tracks of the same or an auxiliary record carrier
    • G11B27/327Table of contents
    • G11B27/329Table of contents on a disc [VTOC]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1/00Error detection; Error correction; Monitoring
    • G06F11/07Responding to the occurrence of a fault, e.g. fault tolerance
    • G06F11/14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of the data by redundancy in operation
    • G06F11/1402Saving, restoring, recovering or retrying
    • G06F11/1415Saving, restoring, recovering or retrying at system level
    • G06F11/1435Saving, restoring, recovering or retrying at system level using file system or storage system metadata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1/00Error detection; Error correction; Monitoring
    • G06F11/07Responding to the occurrence of a fault, e.g. fault tolerance
    • G06F11/14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of the data by redundancy in operation
    • G06F11/1402Saving, restoring, recovering or retrying
    • G06F11/1446Point-in-time backing up or restoration of persistent data
    • G06F11/1456Hardware arrangements for backup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6Digital input from, or digital output to, record carriers, e.g. RAID, emulated record carriers or networked record carriers
    • G06F3/0601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6Digital input from, or digital output to, record carriers, e.g. RAID, emulated record carriers or networked record carriers
    • G06F3/0601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 G06F3/0668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adopting a particular infrastructure
    • G06F3/0671In-line storage system
    • G06F3/0673Single storage device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0527Audio or video recording; Data buffering arrangements
    • G11B2020/10537Audio or video record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G11B2020/1264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wherein the formatting concerns a specific kind of data
    • G11B2020/1265Control data, system data or management information, i.e. data used to access or process user data
    • G11B2020/1278Physical format specifications of the record carrier, e.g. compliance with a specific standard, recording density, number of layers, start of data zone or lead-out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1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is of read-only, rewritable, or recordable type
    • G11B2220/213Read-only disc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1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is of read-only, rewritable, or recordable type
    • G11B2220/215Recordable discs
    • G11B2220/218Write-once disc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5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is based on a specific recording technology
    • G11B2220/2537Optical discs
    • G11B2220/2541Blu-ray discs; Blue laser DVR disc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For Digital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REA)
  • Management Or Editing Of Information On Record Carriers (AREA)
  • Information Retrieval, Db Structures And Fs Structure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信息记录设备和方法、程序存储介质、和程序,其中能够记录更新的文件系统信息,而不改变逻辑地址。如图18的上部所示,当执行数据记录并更新在区域B112中记录的文件(文件(流+DB))时,如图18的中部所示在区域B112’中记录更新后的文件。与此同时,禁止读出已在区域B111中记录的主FS(FS(元数据))、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并且在作为内侧SA区域的ISA中的区域B111’中记录新生成的文件系统信息(FS(元数据))、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本发明可应用到蓝光盘记录/再现设备。

Description

信息记录设备和方法、程序存储介质、和程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信息记录设备和方法、程序存储介质、和程序,并特别涉及以下这样的信息记录设备和方法、程序存储介质、和程序,其中,在更新文件系统的情况下,通过在记录介质上的替换区域中或用户区域中进行记录作为更新的文件系统的替换,可容易地记录或读出更新的文件系统,而无需改变逻辑地址。
背景技术
用于在大容量记录介质中记录文件的技术正在变得普及。
而且,已经提出了用于在这样的大容量记录介质中记录文件的各种格式。
例如,存在用于DVD(数字多功能盘)的UDF(通用盘格式)(例如见Universal Disk Format Specification Revision 2.50 April 30,2003 Optical StorageTechnology Association和Universal Disk Format Specification Revision 2.60February,2003 Optical Storage Technology Association(approval expectedFebruary,2005))。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现在,利用前述UDF标准(2.50版本和更新的版本),已添加了这样的功能,其中将文件系统信息一起保持在称为元数据分区的区域中,从而位于元数据分区中的逻辑地址处。
然而,对于一次写入介质(仅能够记录一次的记录介质),在记录的文件或文件系统被更新时,其被记录在记录介质上的新区域中,因此需要重写该逻辑地址。
例如,在与UDF标准(2.50版本和更新的版本)对应的蓝光盘(其后也称为BD)的情况下,如图1的上方所示来记录文件和文件系统信息。这里,图1图示了BD一次写入介质(其后也称为可记录蓝光盘:BD-R)的记录状态的例子。在图1中,从图的左边开始设置LSN(逻辑扇区号(=逻辑地址)),并且在图1的上部,设置为卷空间的区域是0到N。被描述为“保留”的LSN的头部位置处的区域表示保留区域。被描述为“VRS(卷识别序列)”的区域表示其中记录了用于标识文件系统类型的信息的区域。被描述为“文件(流+DB)”的区域表示这样的区域,其中记录了由用于向/从BD记录或播放流数据的应用程序所记录或播放的流数据、和用于播放处理的数据库信息。被描述为“文件(除了BD管理之外)”的区域表示其中记录了由除了用于向/从BD记录或播放流数据的应用程序之外的程序所记录的数据的区域。被描述为“FS(元数据)”的区域表示其中将文件系统信息记录为元数据的区域。被描述为“锚(anchor)”的两个区域表示其中记录了锚信息的区域。被描述为“卷结构(卷Str.:volume structure)”的区域表示其中记录了卷结构信息的区域。应注意,被描述为“文件(流+DB)”的区域也被称为区域B0。而且,被描述为“FS”、“锚”和“卷结构”的区域也被统称为区域B1。
例如,在按照图1上部所示状态将流数据附加写入到BD-R中、从而更新其数据库信息的情况下,如从图1下部可见的一样信息被记录在BD-R中。
也就是说,附加写入到区域B0中描述的信息上的新流数据、以及其重放数据库信息被记录在区域B0’中。此外,通过在以下区域B0’中重新附加记录信息而更新的文件系统信息(下面也称为FS)、以及与该FS对应的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被记录在区域B2中。这时,记录在区域B1中的与该FS对应的FS信息以及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成为不可读取的。
因此,每次更新文件或文件系统时,需要重新记录作为写入位置信息的逻辑地址,从而存在的问题在于,这使得文件系统更新处理很麻烦。
鉴于这个情况而作出了本发明,并且具体来说,通过在替换区域中或用户区域中将作为例如UDF的文件格式的标准提供的更新后的文件系统信息(FS)记录为更新之前的文件系统信息的替换,从而在不改变逻辑地址的情况下更新文件系统信息,由此有助于对一次写入介质(例如BD-R)进行文件系统的更新处理。
用于解决该问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信息记录设备,包括:初始化装置,用于设置替换区域和用户区域,并且还初始化记录介质;和设置装置,用于根据文件的属性,而设置在所述用户区域中记录文件的轨道;其中所述设置装置在所述用户区域中设置其中至少记录了在所述记录介质中记录的所述文件的布置信息的轨道。
所述设置装置可以在所述用户区域中设置用于记录构成在所述记录介质中记录的所述文件的布置信息的、主文件和镜像文件中的每一个的轨道。
所述设置装置可以在所述用户区域中设置这样的轨道,其用于记录除了在所述记录介质中记录的所述文件的布置信息之外的、构成用于管理所述文件的信息的管理文件。
所述设置装置可以在所述用户区域中设置这样的轨道,其用于记录除了在所述记录介质中记录的所述文件的布置信息之外的、构成用于管理所述文件的信息的原始管理文件和备份管理文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信息记录方法包括:初始化步骤,用于设置替换区域和用户区域,并且还初始化记录介质;和设置步骤,用于根据文件的属性,而设置在所述用户区域中记录所述文件的轨道;其中所述设置步骤中的处理在所述用户区域中设置其中至少记录了在所述记录介质中记录的所述文件的布置信息的轨道。
根据本发明的存储介质的第一程序包括:初始化控制步骤,用于进行控制,以设置替换区域和用户区域,并且还初始化记录介质;和设置控制步骤,用于进行控制,以根据文件的属性,而设置在所述用户区域中记录文件的轨道;其中所述设置控制步骤中的处理进行控制,而在所述用户区域中设置其中至少记录了在所述记录介质中记录的所述文件的布置信息的轨道。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以下步骤:初始化控制步骤,用于进行控制,以设置替换区域和用户区域,并且还初始化记录介质;和设置控制步骤,用于进行控制,以根据文件的属性而设置在所述用户区域中记录所述文件的轨道;其中所述设置控制步骤中的处理控制在所述用户区域中设置其中至少记录了在所述记录介质中记录的所述文件的布置信息的轨道。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信息记录设备包括:初始化装置,用于设置替换区域和用户区域,并且还初始化记录介质;设置装置,用于根据文件的属性,而设置在所述用户区域中记录所述文件的轨道;记录装置,用于基于文件的属性,而在所述记录介质上设置的预定轨道上记录所述文件;和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记录装置,从而记录被记录到所述记录介质的文件的布置信息;其中在将所述文件附加写入到所述记录介质、或者更新其上记录的所述文件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基于所述文件的属性控制所述记录装置,以在所述设置装置所设置的所述预定轨道的区域处记录所述记录介质上的布置信息、和所述文件,作为所述更新之前的所述记录介质上的布置信息、和所述文件的替换。
所述记录介质可以用于一次写入记录。
所述记录介质可以是利用蓝紫光记录和播放的一次写入光盘。
所述文件可以是通过UDF管理的文件。
在更新所述记录介质上的布置信息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可基于所述文件的属性控制所述记录装置,以在所述设置装置所设置的轨道处记录所述记录介质上的布置信息、和所述文件,作为所述更新之前的所述记录介质上的布置信息、和所述文件的替换,而不改变所述记录介质上的布置信息、和所述文件的记录位置的逻辑地址。
所述初始化装置可通过固定地设置在记录介质上的布置信息中的卷结构信息、锚信息、和文件结构信息中的至少一个或多个的布置,而初始化所述记录介质;并且其中,在已更新了所述记录介质上的布置信息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记录装置,以在所述替换区域或用户区域处,记录由所述初始化装置固定设置其布置的所述记录介质上的布置信息中的卷结构信息、锚信息、和文件结构信息中的至少一个或多个,作为更新之前的所述记录介质上的布置信息的替换。
所述初始化装置可通过将记录介质上的布置信息中的卷结构信息、锚信息、和文件结构信息中的至少一个或多个的布置固定设置到卷空间的头部分,而初始化所述记录介质;并且其中,在已更新了所述记录介质上的布置信息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记录装置,以在所述替换区域或用户区域处,记录由所述初始化装置将其布置固定设置到该卷空间的头部分的所述记录介质上的布置信息中的卷结构信息、锚信息、和文件结构信息中的至少一个或多个,作为更新之前的所述记录介质上的布置信息的替换。
所述控制装置可基于所述文件的属性控制所述记录装置,以在所述设置装置所设置的所述替换区域处或该用户区域中记录所述文件。
所述初始化装置可设置除了替换区域和用户区域之外的DL(缺陷列表:Defect List),并且还初始化所述记录介质。
该信息记录设备还可包括:DL更新装置,用于以簇为单位更新所述DL的替换源和替换目标;和重新定位装置,用于重新定位已由所述更新装置以簇为单位更新了其替换目标和替换源的、所述DL的所述替换目标,使得各簇在该DL中的所述替换目标处连续;其中,在已更新了所述记录介质上的布置信息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基于为了使得所述替换目标的各簇连续由所述重新定位装置重新定位的DL而控制所述记录装置,以在所述替换区域或用户区域处记录所述记录介质上的布置信息,作为所述更新之前的所述记录介质上的布置信息的替换。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信息记录方法包括:初始化步骤,用于设置替换区域和用户区域,并且还初始化记录介质;和设置步骤,用于根据文件的属性,而设置在所述用户区域中记录所述文件的轨道;记录步骤,用于基于文件的属性,而在所述记录介质上设置的预定轨道上记录所述文件;和控制步骤,用于控制所述记录步骤中的处理,从而记录被记录到所述记录介质的文件的布置信息;其中,在将所述文件附加写入到所述记录介质、或者更新其上记录的所述文件的情况下,所述控制步骤中的处理基于所述文件的属性控制所述记录步骤中的处理,从而在所述设置步骤的处理中设置的所述预定轨道的区域处,记录所述记录介质上的布置信息、和所述文件,作为所述更新之前的所述记录介质上的布置信息、和所述文件的替换。
根据本发明的存储介质的第二程序包括:初始化控制步骤,用于控制设置替换区域和用户区域,并且还初始化记录介质;设置控制步骤,用于进行控制,以根据文件的属性而设置在所述用户区域中记录所述文件的轨道;记录控制步骤,用于进行控制,以基于文件的属性,而在所述记录介质上设置的预定轨道上记录文件;和动作控制步骤,用于控制所述记录控制步骤中的动作,从而记录被记录到所述记录介质的文件的布置信息;其中,在将所述文件附加写入到所述记录介质、或者更新其上记录的所述文件的情况下,所述动作控制步骤中的处理基于所述文件的属性控制所述记录控制步骤中的处理的动作,从而在所述设置控制步骤的处理中设置的所述预定轨道的区域处,记录所述记录介质上的布置信息、和所述文件,作为所述更新之前的所述记录介质上的布置信息、和所述文件的替换。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以下步骤:初始化控制步骤,用于控制设置替换区域和用户区域,并且还初始化记录介质;设置控制步骤,用于进行控制,以根据文件的属性而设置在所述用户区域中记录所述文件的轨道;记录控制步骤,用于进行控制,以基于文件的属性,而在所述记录介质上设置的预定轨道上记录所述文件;和动作控制步骤,用于控制所述记录控制步骤中的动作,从而记录被记录到所述记录介质的文件的布置信息;其中,在将所述文件附加写入到所述记录介质、或者更新其上记录的所述文件的情况下,所述动作控制步骤中的处理基于所述文件的属性控制所述记录控制步骤中的处理的动作,从而在所述设置控制步骤的处理中设置的所述预定轨道的区域处,记录所述记录介质上的布置信息、和所述文件,作为所述更新之前的所述记录介质上的布置信息、和所述文件的替换。
利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信息记录设备和方法、以及第一程序,而设置替换区域和用户区域,并初始化记录介质,根据文件的属性而在用户区域中设置其中记录有文件的轨道,以及在所述用户区域中设置其中至少记录了在所述记录介质中记录的所述文件的布置信息的轨道。
利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信息记录设备和方法、以及第二程序,而设置替换区域和用户区域,并初始化记录介质,根据文件的属性而在用户区域中设置其中记录有文件的轨道,并基于文件的属性而在所述记录介质上设置的预定轨道上记录所述文件,记录被记录到所述记录介质的文件的布置信息,并且在将所述文件附加写入到所述记录介质、或者更新其上记录的所述文件的情况下,基于所述文件的属性而在所述预定轨道的设置区域处记录所述记录介质上的布置信息、和所述文件,作为所述更新之前的所述记录介质上的布置信息、和所述文件的替换。
根据本发明的信息记录设备可以是独立设备、或者可以是执行信息记录处理的块。
优点
根据本发明,可以在相同的逻辑地址处更新文件系统信息,从而不需要在更新文件系统信息时更新逻辑地址,由此有助于更新一次写入介质的文件系统信息。而且,在记录更新之后的文件系统信息作为对于更新之前的文件系统信息的替换时,可生成并记录DL,其中以簇的增加来对替换源和替换目标信息进行分类。此外,在为每一文件属性设置的轨道上记录文件,由此使得能够以高速读出文件,并且根据其布置,可改善记录介质对于损坏的抵抗力。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描述传统文件系统信息更新处理的图;
图2是图示了已应用了本发明的记录/播放设备的实施例的配置的图;
图3是图示了图2中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的配置的图;
图4图示了组管理的示例的图;
图5是图示了由图4所示的组管理生成的目录和文件的配置的图;
图6是图示了组管理的另一示例的图;
图7是图示了由图6所示的组管理生成的目录和文件的配置的图;
图8是用于描述用于访问具有UDF的文件的过程的图;
图9是用于描述用于访问具有UDF的文件的过程的图;
图10是用于描述用于在虚拟地址处设置文件系统信息的技术的图;
图11是用于描述用于在虚拟地址处设置文件系统信息的技术的图;
图12是用于描述用于在虚拟地址处设置文件系统信息的技术的图;
图13是用于描述在记录介质为BD-R的情况下的记录方法的图;
图14是用于描述格式处理的流程图;
图15是用于描述SA区域的设置的图;
图16是用于描述SA区域的设置的图;
图17是用于描述利用图3所示记录/播放机构部件进行的写入处理的流程图;
图18是用于描述利用图3所示记录/播放机构部件进行的写入处理的图;
图19是用于描述记录/播放机构部件的又一配置的图;
图20是用于描述利用图19中所示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进行的写入处理的流程图;
图21是用于描述利用图19中所示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进行的写入处理的图;
图22是用于描述记录/播放机构部件的又一配置的图;
图23是用于描述利用图22中所示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进行的写入处理的流程图;
图24是用于描述利用图22中所示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进行的写入处理的图;
图25是用于描述记录/播放机构部件的又一配置的图;
图26是用于描述利用图25中所示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进行的写入处理的流程图;
图27是用于描述利用图25中所示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进行的写入处理的图;
图28是用于描述记录/播放机构部件的又一配置的图;
图29是用于描述利用图28中所示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进行的写入处理的流程图;
图30是用于描述利用图28中所示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进行的写入处理的图;
图31是用于描述记录/播放机构部件的又一配置的图;
图32是用于描述利用图31中所示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进行的写入处理的流程图;
图33是用于描述利用图31中所示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进行的写入处理的图;
图34是用于描述利用图31中所示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进行的写入处理的图;
图35是用于描述记录/播放机构部件的又一配置的图;
图36是用于描述利用图35中所示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进行的格式化处理的流程图;
图37是用于描述利用图35中所示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进行的格式化处理的图;
图38是用于描述利用图35中所示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进行的写入处理的流程图;
图39是用于描述利用图35中所示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进行的又一格式化处理的流程图;
图40是用于描述利用图35中所示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进行的又一格式化处理的图;
图41是用于描述利用图35中所示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进行的又一写入处理的流程图;
图42是用于描述利用图35中所示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进行的又一格式化处理的流程图;
图43是用于描述利用图35中所示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进行的另一格式化处理的图;
图44是用于描述利用图35中所示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进行的又一写入处理的流程图;
图45是用于描述利用图35中所示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进行的又一格式化处理的流程图;
图46是用于描述利用图35中所示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进行的又一格式化处理的图;
图47是用于描述利用图35中所示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进行的又一写入处理的流程图;
图48是用于描述利用图35中所示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进行的又一格式化处理的流程图;
图49是用于描述利用图35中所示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进行的又一格式化处理的图;
图50是用于描述利用图35中所示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进行的又一写入处理的流程图;
图51是用于描述利用图35中所示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进行的又一格式化处理的流程图;
图52是用于描述利用图35中所示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进行的又一格式化处理的图;
图53是用于描述利用图35中所示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进行的又一写入处理的流程图;
图54是用于描述利用图35中所示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进行的又一格式化处理的流程图;
图55是用于描述利用图35中所示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进行的又一格式化处理的图;
图56是用于描述利用图35中所示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进行的又一格式化处理的流程图;
图57是用于描述利用图35中所示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进行的又一格式化处理的流程图;
图58是用于描述利用图35中所示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进行的又一格式化处理的图;
图59是用于描述利用图35中所示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进行的又一写入处理的流程图;
图60是用于描述利用图3中所示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进行的替换信息管理处理的流程图;
图61是用于描述利用图3中所示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进行的替换信息管理处理的图;
图62是用于描述利用图3中所示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进行的替换信息管理处理的图;
图63是用于描述利用图3中所示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进行的替换信息管理处理的图;
图64是用于描述利用图3中所示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进行的实际记录处理的流程图;
图65是用于描述利用图3中所示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进行的实际记录处理的图;
图66是用于描述利用图3中所示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进行的实际记录处理的图;
图67是用于描述利用图3中所示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进行的又一实际记录处理的流程图;
图68是用于描述利用图3中所示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进行的又一实际记录处理的图;
图69是用于描述在安装记录介质时、利用图3中所示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进行的实际记录处理的图;以及
图70是用于描述在安装记录介质时、利用图3中所示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进行的实际记录处理的图。
附图标记
22记录/播放机构部件
51控制单元
52记录单元
53记录/播放块
54播放单元
61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
62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
63替换信息管理单元
63a存储器
64替换信息生成单元
64a存储器
71ECC编码单元
72调制单元
73写入单元
81记录单元
91读取单元
92解调单元
93ECC解码单元
301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
302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
303替换信息管理单元
303a存储器
304替换信息生成单元
304a存储器
311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
312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
313替换信息管理单元
313a存储器
314替换信息生成单元
314a存储器
331控制单元
341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
342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
343替换信息管理单元
343a存储器
344替换信息生成单元
344a存储器
351控制单元
361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
362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
363替换信息管理单元
363a存储器
364替换信息生成单元
364a存储器
371控制单元
381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
382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
383替换信息管理单元
383a存储器
384替换信息生成单元
384a存储器
391控制单元
401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
402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
403替换信息管理单元
403a存储器
404替换信息生成单元
404a存储器
具体实施方式
图2是图示了已应用了本发明的记录/播放装置1的实施例的配置的图。
CPU(中央处理单元)11执行遵循在ROM(只读存储器)12中存储的或在存储单元18中存储的程序的各种类型的处理。RAM(随机存取存储器)13存储在合适的情况下要由CPU 11执行的程序和数据。CPU 11、ROM 12和RAM 13通过总线14而互相连接。
输入/输出接口15经由总线14连接到CPU 11。连接到输入/输出接口15的是包括键盘、鼠标、麦克风等的输入单元16以及包括显示器、扬声器等的输出单元17。CPU 11响应于从输入单元16输入的命令而执行各种类型的处理。CPU 11然后将作为处理结果获得的图像、音频等输出到输出单元17。
与输入/输出接口15相连的存储单元18被配置有例如硬盘等,并存储要由CPU 11执行的程序和各种类型数据。通信单元19经由以互联网或内联网为代表的网络而与例如外部服务器等的信息处理装置进行通信。
而且,存储单元18存储各种类型的程序,并且CPU 11读出这些程序并执行与其对应的处理。该存储单元18存储例如作为基本程序的OS、驱动程序等。除了上述之外,该存储单元18中存储的程序可经由通信单元19获得和存储。
图像/音频编解码器20使得由预定压缩方法压缩的图像或音频文件经受预定解压,并将它们提供到外部连接I/F(接口)21或输出单元17,其中所述预定压缩方法是已从与驱动器30相连的磁盘41、光盘42、磁光盘43或半导体存储器44读出的,或者还从记录/播放机构部件22的记录介质81(图3)读出的。而且,图像/音频编解码器20使得从输入单元16或外部连接I/F 21提供的图像或音频文件经受预定压缩,并将其存储到与驱动器30相连的磁盘41、光盘42、磁光盘43或半导体存储器44,或者还将其存储到记录/播放机构部件22的记录介质81(图3)中。
记录/播放机构部件22在作为磁光记录介质的例如蓝光盘(注册商标)的记录介质81(图3)中记录预定信息,并读出在记录介质81中记录的信息。应该注意,稍后将参考图3来描述记录/播放机构部件22的详细配置。
一旦磁盘41、光盘42、磁光盘43、半导体存储器44等被安装到与输入/输出接口15相连的驱动器30中,则该驱动器30驱动它们,并获得在其中记录的程序和数据等。如果必要的话,将所获得的程序和数据传递到存储单元18并存储。
接下来,将描述图2中所示的记录/播放装置1的操作。
一旦从输入单元16接收到用于记录经由外部连接I/F 21提供的输入数据的指令,则CPU 11基于在ROM 12、RAM 13或存储单元18中存储的程序来控制图像/音频编解码器20,从而用预定压缩方法压缩输入数据,将其提供到记录/播放机构部件22,并将输入数据记录到稍后描述的记录介质81(图3)。
而且,一旦输入单元16命令播放在安装到记录/播放机构部件22的记录介质81中记录的数据,则基于在ROM 12、RAM 13或存储单元18中存储的程序来控制记录/播放机构部件22,从而播放在记录介质81中记录的数据并将其提供到图像/音频编解码器20,并还控制图像/音频编解码器20以用预定解压缩方法对输入数据进行解压缩,以经由外部连接I/F 21向外部输出、或输出到输出单元17并显示,或发射音频。
接下来,将参考图3来描述记录/播放机构部件22的详细配置。
控制单元51控制记录/播放机构部件22的总体操作,并基于从CPU 11提供的控制信号,而控制记录单元52从而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信息记录到记录介质81,或控制显示单元54从而使得记录/播放块53读出在记录介质81中记录的信息。
控制单元51的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62基于输入数据文件的属性而根据预定属性的文件对输入数据进行分组,确定其在记录介质81上的记录位置并相应地记录文件,并基于提供到记录单元52并在记录介质81中记录的信息而生成文件系统信息。这时,该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62在记录介质81的用户区域或SA(SA:空闲区)区域中记录文件系统信息、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而且,在对记录介质81进行格式化的时候,该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62的初始化单元62a设置由替换扇区组成的SA区域,并设置该记录区域。替换扇区是在记录介质81上的扇区已被物理损坏的情况下、取代受损扇区而记录信息的扇区。这时,尽管物理记录介质81上的记录地址被改变,但是即使在使用替换扇区的情况下,逻辑地址也不变,从而即使利用该替换扇区也不影响利用逻辑地址记录或读取信息的操作。因此,在已添加或更新文件的情况下,控制单元51的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62控制写入单元73,从而向SA区域记录文件系统信息、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
控制单元51的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61读出从播放单元54提供的主或镜像文件系统信息,并基于该文件系统信息而读出预定文件。更具体地,该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61控制读取单元61读出在用户区域或SA区域中记录的文件系统信息、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应该注意,利用图3所示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22,在记录介质81中记录信息时,相同的文件系统信息被记录为主文件系统信息和镜像文件系统信息,由此具有双结构,其中即使在由于某些原因而损坏了一个文件系统信息的情况下,也可使用另一文件系统信息。应该注意,在下面,主文件系统信息将被称为FS,而镜像文件系统信息将被称为镜像FS。
在写入处理时要执行的数据写入是重写处理的情况下,替换信息管理单元63在存储器63a中,以相关方式存储在增加簇的逻辑地址处的数据的原始位置(替换起源的位置)和要重写的数据的逻辑地址处的位置(替换目标的位置),作为DL(缺陷列表)。
在记录介质81中记录数据的时候,在读出在替换信息管理单元63的存储器63a中记录的DL、并从增加簇中的替换起源和替换目标信息中发现替换目标簇位置连续的情况下,替换信息生成单元64将该连续区域更新为DL上的单一列表,并在连续区域中一起记录数据。而且,在记录介质81中记录数据的时候,在读出在替换信息管理单元63的存储器63a中记录的DL、并发现替换目标位置不连续的情况下,替换信息生成单元64改变替换目标位置,从而将DL的多个替换目标组成一组以配置连续区域,然后将该连续区域更新为单一列表,并在连续区域中一起记录数据。
记录/播放块53由写入单元73或写入单元91控制,并物理上在记录介质81中记录信息或从记录介质81中播放信息。记录介质81能够进行机械地、光学地、磁学地、或磁光地记录,并可重复地可写入(例如包括BD-RW(可重写蓝光盘)、DVD-RW(可重写数字多功能盘)、和DVD-RAM(数字多功能盘-随机存取存储器)),或者仅能够单次写入(例如包括BD-R(可记录蓝光盘)、DVD-R(可记录数字多功能盘)、和DVD-ROM(数字多功能盘-只读存储器)),即其格式是不相关的,只要其是能够记录/播放数据的盘型记录介质即可。因此,记录/播放块53不受特别限制,只要其能够对这样的记录介质81进行记录/播放即可。具体来说,这对于例如其中利用蓝紫激光执行记录和播放的光盘之类的大容量记录介质来说是有益的。
ECC编码单元71向输入添加纠错编码,进行编码,并输出到调制单元72。调制单元72对从ECC编码单元71输入的数据进行调制,并将其输出到写入单元73。写入单元73将从调制单元72输入的数据提供到记录/播放块53,并使得该记录/播放块53执行用于写入到记录介质81的写入处理。
播放单元54的读取单元91读出在记录介质81中记录的信息。解调单元92对该读取单元91已从记录介质81中读出的数据进行解调,并将其提供到ECC解码单元93。ECC解码单元93将从解调单元92提供的数据分离为正常文件(例如:AV(视听)流数据等)和文件系统信息,输出该正常文件作为输出数据,并将该文件系统信息输出到控制单元51。
接下来,将参考图4描述由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62分组和管理的输入数据文件的管理结构。应注意,文件基本上以UDF格式记录在记录介质81中。因此,文件各自以UDF格式记录在记录介质81中。下面将描述该管理结构。
图4图示了在可重写记录介质中记录AV流数据时管理各种类型数据的情况的示例,其管理结构符合可重写蓝光盘(注册商标)标准的管理结构。在图4中,从顶部开始按照顺序图示了内容管理层、播放列表层、和剪辑层三层。应注意,该管理结构对应于可重写蓝光盘(注册商标)标准的管理结构。
现在,属于内容管理层的是播放列表管理表111和缩略管理表112。而且,播放列表113-1到113-3属于该播放列表层。此外,剪辑信息121-1到121-3属于该剪辑层。下面应注意,在不需要区分播放列表113-1到113-3和剪辑信息121-1到121-3的情况下,它们将被简称为播放列表113和剪辑信息121,其他配置将以相同方式称呼。
AV流131和(具有AV流属性信息的)剪辑信息121文件两者的组合被统称为剪辑。AV流131是例如MPEG-TS(运动图像专家组-传输流)数据的数据,例如其是具有其中例如视频、音频、副标题等的信息被多路复用的结构的文件。而且,AV流131也可具有命令多路复用后的信息,用以在播放的时候执行控制。该图示出了其中命令信息已被多路复用的示例。
播放列表具有多个播放项目的结构,其中利用播放开始点和播放结束点来表示剪辑的特定范围,并且单一播放列表提供用于依次播放多个播放序列的功能。此外,存在用于向用户示出播放列表的列表的播放列表管理表111、用于缩略显示功能的缩略管理表112、以及分别对应的缩略文件141-1和141-2以及缩略文件151-1和151-2。
一个AV流131及其附属信息的对将被考虑为一个对象,这将被称为剪辑。AV流文件将被称为AV流文件,而它的附属信息被称为剪辑信息121。
一般来说,用于计算机等的文件被处理为字节串,但是AV流131的内容在时间轴上呈现,并且播放列表113用主时标(time stamp)指定剪辑信息121中的存取点。当播放列表113在剪辑内的存取点处提供时标时,剪辑信息121用于发现AV流131中的用于开始对流进行解码的地址信息(数据字节位置)。
为了使得能够选择用户想从剪辑中浏览的播放部分并容易地对其进行编辑,已引入了播放列表113。单一播放列表113是剪辑中的播放部分的集合。特定剪辑中的一个播放部分被称为播放项目,这由时轴上的一对IN点和OUT点代表。因此,播放列表是播放项目的集合。
在图4中,文件如下根据使用和更新频率、以及属于该组的文件的最大总尺寸而被分组。播放列表管理表111、缩略管理表112、和播放列表3被归类为第1组,剪辑信息112被归类为第2组,菜单缩略文件141和142被归类为第3组,而标记缩略文件151和152被归类为第4组。
这里分组的文件是播放AV流131所必须的管理数据。提取和管理在一个地方的这样的管理数据使得管理数据能够被快速读出。结果,可以高速播放AV流数据。
应注意,尽管已经对用于AV流131的管理数据的文件进行分组的示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没有在可重写蓝光盘标准中定义的文件也可被分组。也就是说,在图中,组X被定义为与用于AV流131的管理数据的文件不同的一组文件,并且文件161-1和161-2属于该组。还应注意,图中的文件171-1和171-2表明它们是没有被分组的文件。而且,AV流131不是管理数据,并因此不经受分组管理。
图5示出了在记录介质81中记录的以可重写蓝光盘格式(BD-RE)定义的蓝光盘视听(BDAV)信息的目录结构的示例。应注意,在根目录下可以建立除这些目录之外的目录,而可以不管BDAV专用播放器。而且,图5所示的目录结构也可以被记录在可重写蓝光盘(BD-R)上。
如图中所示,该根目录包括一个目录。
记录在“BDAV”目录中的是用BDAV应用格式规定的所有文件和目录。而且,“BDAV”目录包括下面所述的目录。
记录在“播放列表(PLAYLIST)”目录中的是用于播放列表113的数据库文件。即使在其中不存在单一播放列表113的情况下,也设置该目录。
记录在“剪辑信息(CLIPINF)”目录中的是剪辑数据库。即使在其中不存在单一剪辑的情况下,也设置该目录。
记录在“流(STREAM)”目录中的是AV流文件。即使在其中不存在单一AV流文件的情况下,也设置该目录。
记录在“备份(BACKUP)”目录中的是归类在第1和2组中的备份文件。即使在其中不存在被归类在第1和2组中的单一文件的情况下,也设置该目录。
记录在“播放列表”目录中的是两种类型的播放列表文件,即实播放列表和虚播放列表。在图5所示情况下,记录11111.rpls和22222.rpls。在这些播放列表中,由“xxxxx.rpls”表示的文件持有与单一实播放列表相关的信息,其中对于每一播放列表创建一个文件。应注意“xxxxx”是从0到9的五个数字。
由“yyyyy.vpls”表示的文件持有与单一虚播放列表相关的信息,其中对于每一播放列表创建一个文件。该文件名称是“yyyyy.vpls”。应注意“yyyyy”是从0到9的五个数字。
实播放列表被看作共享其参考的剪辑的流部分。也就是说,实播放列表占用与其参考的剪辑的AV流部分等同的盘容量。在AV流要被记录为新剪辑的情况下,生成涉及该剪辑的整个可播放范围的实播放列表。在删除该实播放列表的播放范围的一部分的情况下,也删除其所涉及的剪辑的流部分的数据。
虚播放列表被看作不共享剪辑数据。即使改变或删除虚播放列表,该剪辑也不以任何方式改变。应注意,在本说明书中进行的描述中,实播放列表和虚播放列表将被统一简称为播放列表。
“剪辑信息”目录持有与每一AV流文件对应的一个文件。在图5的情况下,持有01000.clpi和02000.clpi。
由“zzzzz.clpi”表示的文件是与一个AV流131对应的剪辑信息121。文件名是“zzzzz.clpi”,而“zzzzz”是从0到9的五个数字。
“流”目录持有AV流文件。在图5的情况下,持有01000.m2ts和02000.m2ts。
由“zzzzz.m2ts”表示的文件是AV流131文件。文件名是“zzzzz.m2ts”,而“zzzzz”是从0到9的5个数字。应注意,所述一个AV流131文件和与其对应的剪辑信息121具有与其文件名相同设置的数字“zzzzz”。
而且,“BDAV”目录持有与紧靠其下的缩略文件141-1和141-2对应的menu1.tdt和menu2.tdt,并还持有与缩略文件151-1和151-2对应的mark1.tdt和mark2.tdt。此外,由此持有与播放列表管理表111对应的info.bdav、以及与缩略管理表112对应的menu.tidx和mark.tidx。
而且,“数据1(DATA1)”目录和“数据2(DATA2)”目录被直接设置在“根(root)”之下,其中与文件161-1和161-2对应的File1.dat、File2.dat...以及与文件171-1和171-2对应的FileA.dat、FileB.dat...分别作为经过组管理的文件被持有。
在图5所示目录下管理的各文件和目录中,与缩略文件141-1和141-2对应的menu1.tdt和menu2.tdt作为第3组被分组和管理,与缩略文件151-1和151-2对应的mark1.tdt和mark2.tdt作为第4组被分组和管理,与播放列表管理表111对应的info.bdav、与缩略管理表112对应的menu.tidx和mark.tidx、以及在“播放列表”目录中持有的11111.rpls和22222.rpls作为第1组被分组和管理,而在“剪辑信息”目录中持有的01000.clpi和02000.clpi作为第2组被分组和管理,如图4所示。
此外,除了由此分组和管理的BDAV专用文件之外还在“数据1”目录中持有的与文件161-1和161-2对应的File1.dat和File2.dat被分组为第X组。
尽管图4和图5图示了基于可重写蓝光盘(可重写记录介质)标准,以UDF格式在记录介质81中进行记录的情况下进行分组的管理结构,但是接下来,将参考图6和图7来图示具有蓝光盘ROM(只读记录介质)的分组管理结构(逻辑格式)的示例。图5图示了记录HD(高密度)影片内容的情况。
应注意,在图6中,播放列表221-1到221-3、剪辑信息231-1到231-3、AV流232-1和232-3、文件251-1和251-2、以及文件261-1和261-2与播放列表113-1到113-3、剪辑信息121-1到121-3、AV流131-1和131-3、文件161-1和161-2、以及文件171-1和171-2相同,所以适当地将省略其描述。
存在比图4所述的剪辑信息231和播放列表221更高级的两层,它们是播放程序211-1和211-2(影片对象)、以及标题201和202。播放程序211(影片对象)指定要播放的播放列表,并还可编程地提供呈现HD影片内容所必须的其他功能,例如对用户操作作出响应、在标题201和202之间跳转、播放次序的转移等。
标题201和202可由用户识别,并被用作用于开始播放内容的索引。标题201和202具有用于指定一个影片对象来执行的结构。而且,除了正常标题之外,还存在首先自动播放的标题、用于显示菜单的标题等。
此外,应用(应用程序)203和204用于执行例如游戏和万维网内容的扩展应用,这时激活和执行播放程序(执行对象)212-1和212-2。存在其中播放程序212使用播放列表的情况和其中播放程序212不使用播放列表的情况。而且,播放程序212可在应用程序203和204处参考任意图像文件241、音频文件242、文件243等。
表明影片内容的标题201和202、以及应用203和204的数目可进一步增加,这如图6的其他205所示。而且,可以将它们以混合的方式记录在记录介质81上,图6图示了该共存状态。
在图6中,与图4所示情况一样,文件根据以下因素而进行分组:使用和更新频率、以及属于该组的文件的最大总尺寸。也就是说,标题201和202、应用203和204、其他205、播放程序211-1、211-2、212-1和212-1、以及播放列表221-1到221-3被归类为第A组,剪辑信息231被归类为第B组,而图像文件241、音频文件242、和文件243被归类为第C组。
应注意,与图4所示第1、2、3和4组一样,仅仅为了方便,图6中的第A、B和C组已被划分和命名,并且从用于处理的一组文件的角度来说是一样的。
图7图示了在记录介质81中记录的以蓝光盘ROM格式(BD-ROM)定义的蓝光盘影片(BDMV)信息的目录结构的示例。应注意,可在根目录下建立除了这些之外的目录,但BDMV专用播放器可忽略这些目录。
如图所示,根目录包括一个目录。
记录在“BDMV”目录中的是由BDMV应用格式规定的所有文件和目录。而且,“BDMV”目录包括下述目录。
记录在“播放列表”目录中的是用于播放列表221的数据库文件。即使在不存在单一播放列表221的情况下,也设置该目录。
记录在“剪辑信息”目录中的是剪辑数据库。即使在不存在单一剪辑的情况下,也设置该目录。
记录在“流”目录中的是AV流文件。即使在不存在单一AV流文件的情况下,也设置该目录。
记录在“备份”目录中的是归类在第A和B组中的备份文件。即使在不存被在归类在第A或B组中的单一文件的情况下,也设置该目录。
在图7所示情况下,记录在“播放列表”目录中的是11111.rpls和22222.rpls。其中,由“xxxxx.rpls”表示的文件持有与单一影片播放列表相关的信息,其中对于每一播放列表创建一个文件。应注意“xxxxx”是从0到9的五个数字。
“剪辑信息”目录持有与每一AV流文件对应的一个文件。在图7的情况下,持有01000.clpi和02000.clpi。
由“zzzzz.clpi”表示的文件是与一个AV流232对应的剪辑信息231。文件名是“zzzzz.clpi”,而“zzzzz”是从0到9的五个数字。
“流”目录持有AV流文件。在图7的情况下,持有01000.m2ts和02000.m2ts。
由“zzzzz.m2ts”表示的文件是AV流232文件。文件名是“zzzzz.m2ts”,而“zzzzz”是从0到9的5个数字。应注意,所述一个AV流232和与其对应的剪辑信息231具有与其文件名相同地设置的数字“zzzzz”。
而且,“BDMV”目录持有紧靠其下的Unit_Key_Gen_Value.inf和CPS_CCI.inf作为与拷贝控制相关的文件,并还持有index.bdmv作为标题管理表文件。还持有MoviObject.bdmv作为播放器程序管理表。
而且,“资源(Resource)”目录、“数据1”目录和“数据2”目录被直接设置在“根”之下。这些目录不是蓝光盘ROM格式中的必要目录,但作为用于存储内容的取决于内容而必须的扩展数据的目录示例而已被添加。在“资源”目录中持有的是与作为组管理文件的图像文件241、音频文件242和文件243对应的Image.jpg、Audio.pcm和Jimaku.txt。而且,在“数据1”目录中持有的是与文件251-1和251-2对应的File1.dat和File2.dat,而在“数据2”目录中持有的是与文件261-1和261-2对应的FileA.dat和FileB.dat。
在图7所示目录下管理的各文件和目录中,Unit_Key_Gen_Value.inf、CPS_CCI.inf、index.bdmv和MoviObject.bdmv、以及在“播放列表”目录中持有的11111.mpls和22222.mpls被分组为第A组,在“剪辑信息”目录中持有的01000.clpi和02000.clpi被分组为第B组,而在“资源”目录中持有的Image.jpg、Audio.pcm和Jimaku.txt被分组为第C组。
此外,除了上述所管理的文件组之外,在“数据1”目录中持有的与文件251-1和251-2对应的File1.dat和File2.dat被分组为第X组。
接下来,在描述根据本发明的记录处理之前,将参考图8和图9来描述传统UDF中的用于存取文件的过程。
图8图示了UDF的卷结构的示例,而图9图示了文件结构和文件(FileStructures and Files)的内容。这里,将描述图9所示的存取“根/BDMV/Unit_Key_Gen_Value.inf”的情况的示例。
在图8中,卷结构存储与逻辑卷相关的信息和在分区中记录的与文件结构的分析起始点相关的信息。应注意,在图8中,最左列表明LSN(逻辑扇区号)、从左起第二列表明结构,从右起第二列表明描述符,而最右列表明LBN(逻辑块号)。而且,在图9中,最左列表明LBN(逻辑块号),中间列表明结构,而最右列表明描述符。
在卷中的地址信息由LSN(逻辑扇区号)表示,而分区中的地址信息由LBN(逻辑块号)表示。而且,在卷中存在多个分区的情况下,可在逻辑卷描述符中记录多个分区信息集合。
应注意,将根据图8和图9而仅描述处理所必须的项目,并且适当地将省略对于处理所不必须的项目的描述。
首先,分析由图8中的编号1表明的在LSN位置256处的锚-1的锚信息(锚卷描述符指针),并获得由编号2表明的卷描述符序列的位置。接下来,分析由编号2表明的在LSN位置32到47处的卷描述符序列。该卷描述符序列包括“主卷描述符”、“实现使用卷描述符”、“分区描述符”、“逻辑卷描述符”、“未分配空间描述符”、“终止描述符”、和“尾部逻辑扇区”,其中“主卷描述符”存储用于标识该卷的信息,“实现使用卷描述符”存储表明兼容性的信息,“分区描述符”存储用于标识分区的信息,“逻辑卷描述符”存储表明逻辑分区的位置的信息,“未分配空间描述符”存储表明未用区域的信息,“终止描述符”存储表明区域的最终位置的信息,而“尾部逻辑扇区”存储剩余区域的信息。
获得在由图8中的编号3表明的LSN位置35处的“逻辑卷描述符”中描述的“逻辑卷完整性序列”的位置、目标分区的位置、和该分区中的文件集描述符的位置。
此外,分析由编号4表明的LSN位置48处的“逻辑卷完整性序列”,对卷信息执行卷信息完整性检查,并在完整性不存在问题的情况下,分析在由编号5指明的、在LSN位置272到272Nall-272处的分区内的文件结构和文件。由此,可以按照上述过程开始对目标分区的存取。
接下来,在图9的编号11所指明的其LBN为(A+1)的文件集描述符中存储根信息,从而对其进行分析,并获得由编号12指明的、其LBN为(A+3)的根目录的文件入口(图中示出为FE(根目录))的位置。
此外,分析由编号12指明的其LBN为(A+3)的根目录的文件入口(图中示出为FE(根目录)),并获得其中记录了根目录的信息的位置(LBN=A+4)。接下来,分析在该根目录信息中的由编号13指明的BDMV目录的FID(文件标识符描述),并获得由编号14指明的BDMV目录(图中示出为FE(BDMV))的FE(文件入口)的位置(LBN=A+5)。
此外,分析由编号14指明的BDMV目录的文件入口,并获得其中记录了BDMV目录的信息的位置(LBN=A+9)。
接下来,获得BDMV目录的信息,并分析由编号15指明的在BDMV目录中的Unit_Key_Gen_Value.inf的文件标识符描述符,以获得Unit_Key_Gen_Vlaue.inf的文件入口的位置。然后分析编号16的Unit_Key_Gen_Value.inf的文件入口,获得其中记录了Unit_Key_Gen_Value.inf的数据的位置,存取其中记录了Unit_Key_Gen_Value.inf的数据的地址,并获得目标数据。由此,可获得编号17所指明的文件“根/BDMV/Unit_Key_Gen_Value.inf”的数据。
在使用从UDF 2.50及更高版本引入的元数据分区的情况下,利用元数据分区中的逻辑地址来定位由编号11指明的文件集描述符、由编号12指明的根目录的文件入口、由编号13指明的BDMV目录的FID(文件标识符描述符)、由编号14指明的BDMV目录的FE(文件入口)、由编号15指明的BDMV目录中的Unit_Key_Gen_Value.inf的文件标识符描述符、和由编号16指明的Unit_Key_Gen_Value.inf的文件入口。
利用元数据文件的文件入口可获得其中记录了元数据分区的位置。通过一次读取存储器中的元数据分区中的所有数据,即使当存取在具有多层级的目录下保存的文件时,也可避免每次进入下一级目录时从记录介质中读出作为文件信息描述符、文件入口、和目录信息的三条目录信息,并可从已读出到存储器中的元数据分区信息中获得读出文件所必须的信息,并进行分析。
接下来,将参考图10到图12来描述用于将文件系统信息放置于虚拟地址处的技术。
利用与文件系统一起使用的普通物理分区的地址,而将文件系统信息一起定位为元数据文件。在该元数据文件中分配虚拟地址(该分区的头地址0),并通过参考该虚拟地址而在该元数据分区中配置该文件系统信息。
也就是说,利用元数据文件中的虚拟地址,可跟踪(读出)如图9中描述的由编号11指明的文件集描述符、由编号12指明的根目录的文件入口、由编号13指明的BDMV目录的FID(文件标识符描述符)、由编号14指明的BDMV目录的FE(文件入口)、由编号15指明的BDMV目录中的Unit_Key_Gen_Value.inf的文件标识符描述符、以及由编号16指明的Unit_Key_Gen_Value.inf的文件入口的信息。
在图10的上部,在区域B11中描述了MD文件FE(元数据文件文件入口),并基于该描述,可跟踪区域B12中描述的文件系统信息(FS)。也就是说,区域B12中的MD文件FE表明该文件系统信息(FS)被记录在物理分区中从地址A到A+X的区域B11中。而且,如图10的下部所示,在元数据分区中的虚拟地址0到X的区域P1中,描述了上述文件系统信息(FS)。
而且,该元数据分区可位于物理分区中的多个区域处。例如,在如图11的上部所示位于物理分区地址A到A+X的区域B23和物理分区地址B到B+Y的区域B22的两个地点的情况下,区域B21处的MF文件FE表明,该文件系统信息被记录在作为物理分区的地址A到A+X的区域B23和作为物理分区的地址B到B+Y的区域B22的两个地点处。如图11的下部所示,在元数据分区中的虚拟地址0到X+Y的区域P2中,描述了该文件系统信息。
此外,作为UDF 2.50及更新版本采用的功能,可进行这样的安排,其中元数据文件被定位为两份(定位两个相同的元数据文件(FS),一个被称为主元数据文件(=主FS),另一个被称为镜像元数据文件(镜像FS)),由此改善文件系统信息的可靠性。
也就是说,如图12所示,在作为文件系统信息的(主)元数据文件位于物理分区的地址A到A+X的区域B32中、而作为文件系统信息的镜像元数据文件位于物理分区的地址B到B+Y的区域B34中的情况下,区域B31处的MD文件FE表明该元数据文件被记录在作为物理分区的地址A到A+X的区域的区域B32中。如图12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然后作为(主)元数据文件被记录在元数据分区中的虚拟地址0到X处的区域P3中。这时,以同样的方式,区域B33处的MD文件FE表明该元数据文件被记录在作为物理分区的地址B到B+X的区域的区域B34中。而且,以与上述主元数据文件相同的方式,如图12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然后作为镜像元数据文件被记录在元数据分区中的虚拟地址0到X的区域P3中。由此,描述相同的元数据文件使得可以改善文件系统信息的可靠性。
接下来,将参考图13描述在记录介质81为BD-R的情况下的记录格式。存在用于BD-R记录格式的顺序记录模式和随机记录模式。
该顺序记录模式是其中从记录介质的记录起始位置(一般在盘型记录介质的情况下为盘的中央部分)开始沿预定方向顺序记录信息的模式。另一方面,该随机记录模式是其中在记录介质上随机设置位置并记录信息的模式。利用盘型记录介质,可更快地读出用顺序记录格式记录的信息,因为该信息被记录在这样的状态中,在该记录状态中反映时间连续性的关系。因此,在理解了以顺序记录模式记录信息的情况下,将进行以下描述。然而应该注意,利用本发明的实施例,用于在记录介质上记录信息的模式不限于顺序记录模式,并且可采用随机记录模式。
图13是图示了顺序记录模式的概观,BD-R记录格式,的图。
BD-R中记录的信息按照会话(sessions)的增量(increments)被记录在用户区域中。尽管图13示出了两个会话(如用户区域中的会话1和2所示),但是不必说,可以使用更多会话。会话被配置有一个或多个SRR(顺序记录范围)。而且,尽管可配置多会话,但是仅最后设置的会话是可记录会话。
SRR(顺序记录范围)被配置有作为BD-R上记录的信息的最小单元的多个簇(64KB),并且是与CD-R(可记录致密盘)介质的轨道等同的记录增量。而且,存在两个SRR状态,打开和关闭,其中打开是可记录状态,并且在记录SRR之后是关闭状态,其中不能执行记录。此外,最多16个会话可处于打开状态。而且,可为单一BD-R设置最多7600个SRR。在图13中,设置了SRR#1到#5,SRR#1到#4表明该信息已被写入到区域281-1到281-4中(表明为被记录)。而且,在区域281-1到281-4的尾部描述了LRA(最后记录分配),这表明最后记录的位置。而且,在图13中,会话#3和#5处于打开状态,而其他会话处于关闭状态。因此,这表示用会话#3和#5,紧靠LRA之后的位置是用于开始新记录的NWA(新写入分配)。
接下来,将参考图14所示流程图来描述记录介质81的格式处理。
在步骤S1,控制单元51的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62的初始化单元62a控制写入单元73,使得记录/播放块53设置记录介质81上的SA(空闲区)区域。也就是说,在记录介质81是例如单层BD-R的情况下,如图15所示,在盘的内侧和外侧上的记录区域的两端设置SA区域。
现在,在图15中,图的左侧表明记录介质81的内侧,而图的右侧表明记录介质81的外侧。而且,从内侧向外侧执行向记录介质81的记录。而且,该记录介质81具有在内侧端的导入区(lead-in zone)(导入区),其不对记录作出贡献(其中不记录信息的区域),还具有在外侧端的导出区(导出区),其不对记录作出贡献(其中不记录信息的区域)。
在该情况下,初始化单元62a在导入区和导出区的临近区域设置内侧SA区域(ISA)和外侧SA区域(OSA)。结果,ISA和OSA之间的区域是用户区域(用户数据区),并且各种类型信息实质上被记录在该用户区域中。在该用户区域中,如上所述从内侧向外侧记录信息,并且如图中的箭头所示,从内侧向外侧设置LSN(逻辑扇区号)。
应注意,尽管可以任意设置ISA和OSA各自的区域尺寸,并且可通过使得ISA和OSA区域的尺寸更大而使得簇损坏和后述的信息写入处理稳定,但是用户区域因此尺寸减小,这意味着适于记录信息的区域更小。
而且,在记录介质81是例如双层BD-R的情况下,如图16所示,对于第一层和第二层中的每一层,在盘的内侧和外侧上,即在记录区域的两端设置SA区域。
现在,在图16中,图的左侧表明记录介质81的内侧,而图的右侧表明记录介质81的外侧。而且,图16的上部示出为L0的层是第一层的配置,而图16的下部示出为L1的层是第二层的配置。
而且,在双层BD-R的情况下,在第一层上,从内侧向外侧执行向记录介质81的记录,而在第二层上,从外侧向内侧执行向记录介质81的记录。而且,记录介质81在第一层上具有在内侧端的导入区(导入区0),其不对记录作出贡献(其中不记录信息的区域),还具有在外侧端的导出区(导出区0),其不对记录作出贡献(其中不记录信息的区域),并且,记录介质81在第二层上具有在内侧端的导入区(导入区1),其不对记录作出贡献(其中不记录信息的区域),还具有在外侧端的导出区(导出区1),其不对记录作出贡献(其中不记录信息的区域)。
在该情况下,初始化单元62a在第一层和第二层上的导入区和导出区的临近区域设置内侧SA区域(ISA 0,1)和外侧SA区域(OSA 0,1)。结果,第一层上的ISA 0和OSA 0之间的区域以及第二层上的ISA 1和OSA 1之间的区域是用户区域,并且各种类型信息实质上被记录在该用户区域中。在第一层上的该用户区域中,如上所述从内侧向外侧记录信息,从而从内侧向外侧设置LSN(逻辑扇区号)。另一方面,在第二层上的该用户区域中,如上所述从外侧向内侧记录信息,从而从外侧向内侧设置LSN(逻辑扇区号)。
我们现在将返回对图14的流程图的描述。
在步骤S2中,初始化单元62a促使替换信息管理单元63生成DL(缺陷列表)。由此,替换信息管理单元63生成DL并在存储器63a中存储该DL。应注意,在该阶段,DL中不包括信息。
在步骤S3中,初始化单元62a控制写入单元73,以使得记录/播放块53在记录介质81上设置卷空间。也就是说,如稍后所述的图18的上部所示,设置卷空间。应注意,图18图示了作为单层BD-R使用记录介质81的情况的示例。
在步骤S4中,初始化单元62a控制写入单元73,以使得记录/播放块53在记录介质81上设置用于记录卷结构信息的区域和用于记录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的锚区域。也就是说,设置了在稍后描述的图18的上部的示出为“卷结构”的区域和示出为“锚”的区域。应注意,在图18所示的示例中,采用其中双重设置文件系统信息的结构,从而各自设置与主FS区域对应的用于记录卷信息和锚信息的区域(图中的区域B111中包括的“卷结构”和“锚”)、以及与镜像FS区域对应的用于记录卷信息和锚信息的区域(图中的区域B113中包括的“卷结构”和“锚”)。
在步骤S5中,初始化单元62a控制写入单元73,以使得记录/播放块53在记录介质81上设置用于记录文件系统信息的Fs区域。也就是说,设置了稍后描述的在图18的上部的示出为“FS”的区域。应注意,在图18所示的示例中,采用其中双重设置文件系统信息的结构,从而各自设置与主FS区域对应的FS区域(图中的区域B111中包括的“FS(元数据)”)、以及镜像FS区域(图中的区域B113中包括的“FS(MD-镜像)”)。
应注意,在图18中,在格式化时,从图的左侧开始,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主FS、文件(文件(流+DB))、镜像FS、以及外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被各自设置为一个SRR。
由于以上处理,作为用作替换扇区的区域的ISA和OSA、卷空间、锚区域、用于记录卷结构信息的区域、和FS区域被设置在记录介质81上。应注意,通过格式化,仅设置了这些区域,并且还没有写入实际信息。而且,图中主FS(FS(元数据))和镜像FS(FS(MD-镜像))的放置可交换位置。此外,可作出其中设置单一FS的配置,并且在该情况下,可在内侧或外侧设置该单一FS。
接下来,将参考图17的流程图来描述用于由图3所示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22通过图14所示的处理而向已被格式化(初始化)的记录介质81写入信息的处理。
在步骤S11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62基于例如附加写入或更新的文件属性等的信息,而生成并读入文件系统信息。
在步骤S12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62确定这是否是记录介质81的第一写入处理。
在步骤S12中确定这是第一写入的情况下,例如处理进行到步骤S13,其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62使得记录/播放块53向记录介质81的用户区域写入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输入到写入单元73中的文件(流+DB:由流数据和用于管理该流数据的数据库组成的文件)。
也就是说,如图18的上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62使得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输入到写入单元73中的文件(图中的文件(流+DB))被记录到通过上述格式化处理而在记录介质81上设置的区域B112。应注意,图18图示了如前所述将单层BD-R用作记录介质81的情况。
在步骤S14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6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主FS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该主FS写入到记录介质81的用户区域。
也就是说,从图18的上部可以看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6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文件系统信息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将主FS记录到在上述记录介质81的格式化处理中因此设置的区域B111(图中被记录为“FS(元数据)”)中。
在步骤S15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6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该信息写入到记录介质81的用户区域。
也就是说,从图18的上部可以看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6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将与主FS对应的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记录到在上述记录介质81的格式化处理中因此设置的区域B111(图中被记录为“卷结构”和“锚”)中。
在步骤S16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6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镜像FS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该镜像FS写入到记录介质81的用户区域。
也就是说,从图18的上部可以看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6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镜像FS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将镜像FS记录到在上述记录介质81的格式化处理中因此设置的区域B113(图中被记录为“FS(MD-镜像)”)中。
在步骤S17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6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外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该信息写入到记录介质81的用户区域。
也就是说,从图18的上部可以看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6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外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将与镜像FS对应的外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记录到在上述记录介质81的格式化处理中因此设置的区域B113(图中被记录为“卷结构”和两个“锚”)中。
另一方面,在步骤S12中确定这不是第一写入的情况下,也就是说,例如确定信息已被步骤S13到S17的处理记录了例如至少一次或多次,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18。
在步骤S18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62使得记录/播放块53向记录介质81的用户区域写入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输入到写入单元73中的文件(流+DB:包括流数据和用于管理该流数据的数据库的文件)。
也就是说,在例如如图18的上部所示已记录了信息的情况下,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62使得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输入到写入单元73中的文件(图中的文件(流+DB))被记录到通过上述处理而在记录介质81上设置的区域B112’,如图18的中部所示。更具体地,在该文件被附加写入的情况下,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62将在图18的顶部所示的区域B112中记录的信息上新添加的附加信息,记录到图18的中部所示的区域B112’。而且,在记录其中已更新了新信息的文件的情况下,禁止读出在图18的顶部所示的区域B112中记录的文件,并且配置区域B112’中的信息,从而在与区域B112相邻的区域中记录新更新的文件,并由此记录该信息。
在步骤S19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6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控制写入单元73,从而禁止由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中读出主FS(FS(元数据))以及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
也就是说,如图18的中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62禁止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中读出在域B111中记录的主FS(FS(元数据))以及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应注意,在图18中,已被判处为不可读的区域被黑白颠倒(inverted),并且下文中也将使用该呈现(representation)方法。
在步骤S20中,该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62搜索其中可重写通过在步骤S19的处理中附加写入或更新文件而生成的新的主FS(FS(元数据))和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的最近位置处的SA区域。
也就是说,在单层BD-R的情况下,SA区域是位于外侧的OSA和位于内侧的ISA之一,并且例如如图18的中间所示的情况,在其中可写入新的主FS(FS(元数据))以及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并且最近的SA区域是ISA的情况下,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62选择该ISA作为最近的可记录区域。
在步骤S21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6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主FS提供给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利用步骤S20的处理所搜索的SA区域。
也就是说,从图18的中部可见,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6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文件系统信息提供给写入单元73,并将其记录到记录介质81的ISA中的区域B111’中。
此外,在步骤S22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6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与主FS对应的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提供给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利用步骤S20的处理所搜索到的SA区域中。
也就是说,从图18的中部可见,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6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提供给写入单元73,并将其记录到记录介质81的ISA中的区域B111’中。
在步骤S23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6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控制写入单元73,从而禁止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中读出镜像FS(FS(MD-镜像))以及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
也就是说,如图18的中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62禁止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中读出在区域B113中记录的镜像FS(FS(MD-镜像))以及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
在步骤S24中,该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62搜索其中可记录步骤S23的处理中的新外侧镜像FS(FS(MD-镜像))以及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的最近位置处的SA区域。
也就是说,在单层BD-R的情况下,SA区域是位于外侧的OSA和位于内侧的ISA中的一个,并且例如如图18的中部所示的情况,在其中可写入不可读的镜像FS(FS(MD-镜像))以及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并且最近的SA区域是OSA的情况下,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62选择OSA作为最近的可记录区域。
在步骤S25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6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镜像FS提供给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文件系统信息写入到利用步骤S24的处理所搜索的SA区域中。
也就是说,从图18的中部可见,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6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镜像FS提供给写入单元73,并将该镜像FS记录在记录介质81的OSA中的区域B113’中。
此外,在步骤S26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6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与镜像FS对应的外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提供给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步骤S24的处理所搜索的SA区域。
也就是说,从图18的中部可见,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6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外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提供给写入单元73,并将其记录在记录介质81的OSA中的区域B113’中。
此外,在如图18的中间所示的向记录介质81附加写入文件或更新写入到记录介质81的文件的情况下,如图18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62使得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输入到写入单元73的文件(图中的文件(流+DB))通过上述处理而被记录到在记录介质81上设置的区域B112”。更具体地,在该文件被附加写入的情况下,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62将新添加到在图18的顶部所示的区域B112’中记录的信息上的附加信息,记录到图18的下部所示的区域B112”中。而且,在记录其中已更新了新信息的文件的情况下,禁止读出在图18的中间所示的区域B112’中记录的文件,配置区域B112”的信息,从而在与区域B112’相邻的区域中记录新更新的文件,并由此记录该信息。
在步骤S19中,如图18的下侧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6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控制写入单元73,从而禁止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中读出在区域B111’中记录的主FS(FS(元数据))以及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
在步骤S20中,在例如图18的底部的情况下,在其中可写入新主FS(FS(元数据))以及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并且最近的SA区域是ISA的情况下,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62选择ISA作为最近的可记录区域。
在步骤S21中,从图18的下部可见,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6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主FS提供给写入单元73,并将主FS记录到记录介质81的ISA中的区域B111”中。
此外,在步骤S22中,如图18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6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提供给写入单元73,并使得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的ISA中的区域B111’中。
在步骤S23中,如图18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62禁止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中读出在区域B113’中记录的镜像FS(FS(MD-镜像))以及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
在步骤S24中,在例如图18的底部的情况下,在其中可写入新镜像FS(FS(MD-镜像))以及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并且其最近的SA区域是OSA的情况下,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62选择OSA作为最近的可记录区域。
在步骤S25中,如图18的底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6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镜像FS提供给写入单元73,并将其记录在记录介质81的OSA中的区域B113”中。
此外,在步骤S26中,如从图18的底部可见,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6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提供给写入单元73,并将其记录到记录介质81的OSA中的区域B113”中。
由于以上处理,在添加或更新文件时,文件系统信息的更新信息、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被依次记录在SA区域的替换扇区中,从而即使文件系统信息、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被依次写入到物理上不同的位置,也可在不改变其逻辑地址的情况下,将文件系统信息、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记录到记录介质上。而且,在添加或更新文件时,不需要重写例如文件系统信息、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之类的信息的逻辑地址。结果,即使不能在其上的同一位置执行重写的记录介质(例如一次写入的介质)也可被处理,如同需要记录在固定逻辑地址处的信息被重写一样。
稍后将更详细地描述在图17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13到S18、S21、S22、S25和S26中的每一步骤中的记录处理。
尽管已在上面描述了有关将新更新的文件系统信息依次记录为文件系统信息的示例,但是可进行这样的配置,其中例如在SA区域中仅记录更新之前的文件系统信息和更新之后的文件系统信息之间的差别信息(例如仅被改变了的目录信息)。在这样的情况下,可通过利用该更新之前的文件系统信息和差别信息来生成记录介质81的文件系统信息。结果,可节省在SA区域上记录的信息量。
而且,在步骤S20到S24的处理中,在搜索其中可记录文件系统信息、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并且最近的SA区域时,根据记录介质81上的位置而将最近的SA区域确定到某一范围,从而可进行这样的配置,其中在例如格式化时生成汇编这样的信息的表格等,以用于搜索SA区域。由此,可以以更高速度实现SA区域搜索处理。
此外,尽管已在上面描述了有关记录介质81是单层BD-R的示例,但是可进行这样的配置,其中在记录介质81是双层BD-R的情况下,在搜索其中可以记录文件系统信息、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的最近的SA区域时,如果物理距离近,则所搜索的SA区域可处于交叉层的关系。也就是说,在搜索其中可在第一层上记录文件系统信息、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的最近的SA区域时,在所搜索的SA区域,第二层上的SA区域比同一层上的最近SA区域更近的情况下,选择第二层上的SA区域。由此,可以高速记录更新的文件系统信息、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
而且,尽管已在上面描述了有关在SA区域中记录主FS和镜像FS中的每一个的示例,但是每次添加或更新文件时都在SA区域中记录主FS和镜像FS两者,由此,需要确保可将记录介质81上的ISA或OSA中的更多区域(因此用户区域)限制为更小尺寸。
因此,可进行这样的配置,其中仅将主FS和镜像FS中的一个写入到SA区域。
图19图示了被配置为仅向SA区域写入镜像FS和与该镜像FS对应的内侧文件系统信息、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22的配置。应注意,在图19所示记录/播放机构部件22中,将用相同附图标记标注与图3所示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22的配置对应的配置,并且适当地将省略其描述。
图19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22和图3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22在结构上的不同之处在于,已提供了控制单元301代替控制单元51。控制单元301的不同之处在于具有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311、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312、替换信息管理单元313、和替换信息生成单元314,替代了控制单元51的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61、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62、替换信息管理单元63、和替换信息生成单元64。
尽管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311的基本功能与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51的基本功能相同,但是在识别文件系统信息时,从永久固定的逻辑地址中读出镜像FS、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而从用户区域中读出主FS、外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
尽管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312的基本功能与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62的基本功能相同,但是在添加或更新文件时,仅将主FS、外侧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记录在用户区域中,而将镜像FS、内侧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记录在SA区域中。
尽管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312的初始化单元312a的基本功能与初始化单元62a的基本功能相同,但是按照内侧和外侧之间的相反状态来格式化镜像FS和主FS的位置。也就是说,如稍后描述的图21的顶部所示,在区域B131处设置与镜像FS对应的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并在区域B133处设置与主FS对应的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应注意,在图21中,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主FS、文件、镜像FS、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各自被设置为一个SRR。
应注意,尽管这里将描述有关下面的示例,其中在添加或更新文件时,在SA区域中仅记录镜像FS、内侧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而在用户区域中记录主FS、外侧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但是可进行以下配置,其中在SA区域中仅记录主FS、外侧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而在用户区域中记录镜像FS、内侧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
而且,替换信息管理单元313、存储器303a、替换信息生成单元314、和存储器314a与图3中的替换信息管理单元63、存储器63a、替换信息生成单元64、和存储器64a相同,所以将省略其描述。
接下来,将参考图20的流程图来描述由图19中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22进行的写入处理。
应注意,图20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41到S49、和步骤S52到S55的处理与参考图17的流程图所描述的步骤S11到S19、和步骤S23到S26的处理相同,所以将省略其描述。
在步骤S41中,读入文件系统信息,在步骤S42中,确定这是否是第一写入,并且在例如这是第一写入的情况下,在步骤S43中,将所记录的文件(文件(图中的流+DB))记录到用户区域的区域B132,如图21的顶部所示。在步骤S44中,将主FS(图中的FS(元数据))记录到用户区域的区域B133,例如如图21的顶部所示。在步骤S45中,将与主FS对应的外侧卷结构信息(图中的卷结构)和锚信息(图中的锚)记录到用户区域的区域B131中。在步骤S46中,将镜像FS(图中的FS(MD-镜像))记录到用户区域的区域B131中。在步骤S47中,将与镜像FS对应的内侧卷结构信息(图中的卷结构)和锚信息(图中的锚)记录到用户区域的区域B131中。
此外,在步骤S42中,在已通过上述的步骤S43到S47的处理记录了文件并随后该文件已经被添加的情况下,在步骤S48中,将添加的文件(图中的文件(流+DB))被附加写入到用户区域的区域B132’中,如图21的中间所示。在步骤S49中,禁止读出先前刚刚描述的主FS、外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
在步骤S50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31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向写入单元73提供主FS,并促使记录/播放块53向用户区域的区域B133’写入该主FS,如图21的中间所示。
此外,在步骤S51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31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向写入单元73提供与主FS对应的外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并促使其向用户区域的区域B133’写入,如图21的中间所示。
然后,在步骤S52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312禁止读出在图21的中间的区域B131’中记录的镜像FS(FS(MD-镜像))和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在步骤S53中,从记录了镜像FS、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的位置中搜索最近的可记录SA区域。例如,在图21的中间的情况下,ISA被搜索为最近的可记录SA区域。
在步骤S54和S55中,将镜像FS和与该镜像FS对应的内侧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记录到所搜索的ISA的区域B131’,如图21的中间所示。
此外,在步骤S48中以该状态添加文件的情况下,将所添加的文件(图中的文件(流+DB))附加写入到用户区域的区域B132”,如图21的下部所示。在步骤S49中,禁止读出先前刚刚在区域B133’中描述的主FS、外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
在步骤S50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31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向写入单元73提供主FS,并促使记录/播放块53写入到用户区域的区域B133”,如图21的下部所示。
此外,在步骤S51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31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向写入单元73提供与主FS对应的外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并促使将其写入到用户区域的区域B133”,如图21的下部所示。
然后,在步骤S52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312禁止读出在图21的下部的区域B133’中记录的镜像FS(FS(MD-镜像))和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在步骤S53中,从记录了镜像FS、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的位置中搜索最近的可记录SA区域。例如,在图21的下部的情况下,ISA被搜索为最近的可记录SA区域。
在步骤S54和S55中,将镜像FS和与该镜像FS对应的内侧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记录到所搜索的ISA的区域B131”中,如图21的下部所示。
由于以上处理,在添加或更新文件的情况下,将镜像FS和与该镜像FS对应的内侧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记录到SA区域,从而可将SA区域所占用的空间保持为图3所示记录/播放机构部件22的SA区域所占用的空间的大约一半。然而,在该情况下,其中记录了主FS和与该主FS对应的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的位置按照区域B133、B133’和B133”的顺序而改变,从而需要改变逻辑地址,例如如图21所示。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可进行这样的配置,其中正常读出镜像FS,以获得在固定逻辑地址处记录的镜像FS,并且仅在由于某些原因而不能读取镜像FS的情况下,读出在用户区域中记录的主FS,由此实现从固定逻辑地址处读取文件系统信息的优点和双份配置FS的优点,同时节省SA区域。
稍后将更详细地描述在图20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43到S48、S50、S51、S54、和S55中的每一个中的记录处理。
尽管上面已描述了有关通过提供相同的主FS和镜像FS而提供双份FS的示例,但是可进行这样的配置,其中仅在添加或更新文件时在用户区域中记录主文件系统信息,并且仅在SA区域中记录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由此进一步节省了使用的SA区域的数量。
图22图示了记录/播放机构部件22的配置,该记录/播放机构部件22被配置为在添加或更新文件时仅向用户区域写入主FS,并且仅向SA区域写入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应注意,在图22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22中,将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标注与图19所示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22的配置对应的配置,并且合适的时候将省略其描述。
图22中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22与图19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22的不同之处在于已提供了控制单元331来替代控制单元301。控制单元331的不同之处在于具有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341、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342、替换信息管理单元343、和替换信息生成单元344,替代了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311、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312、替换信息管理单元313、和替换信息生成单元314。
尽管文件系统识别单元341的基本功能与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311的基本功能相同,但是在识别文件系统信息时,读出主FS、外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应注意,在这里,利用图22的示例,仅单独记录主FS,所以,关于什么是可读的,文件系统识别单元341仅可读出主FS作为文件系统信息。
尽管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342的基本功能与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62的基本功能相同,但是在添加或更新文件时,在用户区域中仅记录单独的文件系统、外侧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而在SA区域中记录内侧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
尽管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342的初始化单元342a的基本功能与初始化单元312a的基本功能相同,但是与初始化单元312a不同,其向用户区域设置单独的主FS。也就是说,如稍后描述的图24的上部所示,在区域B153中设置单独的主FS、以及外侧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而在区域B151中设置内侧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应注意,在图24中,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主FS、文件、镜像FS、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各自被设置为一个SRR。
而且,替换信息管理单元343、存储器343a、替换信息生成单元344、和存储器344a与图3中的替换信息管理单元63、存储器63a、替换信息生成单元64、和存储器64a相同,所以将省略其描述。
接下来,将参考图23的流程图来描述有关由图22中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22进行的写入处理。
应注意,图23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71到S81的处理与参考图20的流程图描述的步骤S41到S45、和步骤S47到S51的处理相同,所以将省略其描述。
在步骤S71中,读入文件系统信息,在步骤S72中,确定这是否是第一写入,并且在例如这是第一处理的情况下,在步骤S73中,将所记录的文件(文件(图中的流+DB))记录到用户区域的区域B152,如图24的顶部所示。在步骤S74中,将(单独的)主FS(图中的FS(元数据))记录到用户区域的区域B153,例如如图24的顶部所示。在步骤S75中,将外侧卷结构信息(图中的卷结构)和锚信息(图中的锚)记录到用户区域的区域B153中。在步骤S76中,将内侧卷结构信息(图中的卷结构)和锚信息(图中的锚)记录到用户区域的区域B151中。
此外,在步骤S72中,在已通过上述步骤S73到S76的处理记录了文件并随后已添加了文件的情况下,在步骤S77中,将添加的文件(图中的文件(流+DB))附加写入到用户区域的区域B152’中,如图24的中间所示。在步骤S78中,禁止读出在区域153中的、先前刚刚描述的主FS、外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
在步骤S79中,将文件系统信息写入到用户区域的区域B153’中,如图24的中间所示。此外,在步骤S80中,将外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写入到用户区域的区域B153’,如图24的中间所示。
然后,在步骤S81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342禁止读出在图24的中间的区域B151中记录的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
此外,在步骤S82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342从记录了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的位置中搜索最近的可记录SA区域。例如,在图24的中间的情况下,ISA被搜索为最近的可记录SA区域。
在步骤S83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342将内侧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记录到所搜索的ISA区域的区域B151’,如图24的中间所示。
此外,在以该状态添加文件的情况下,在步骤S77中,将所添加的文件(图中的文件(流+DB))附加写入到用户区域的区域B152”,如图24的下部所示。在步骤S78中,禁止读出先前刚刚在区域B153’中描述的主FS、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
在步骤S79中,将主FS写入到用户区域的区域B153”,如图24的下部所示。
此外,在步骤S80中,利用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312,将外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写入到用户区域的区域B153”,如图24的下部所示。
然后,在步骤S81中,禁止读出在图24的下部的区域B151’中记录的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在步骤S82中,从记录了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的位置中搜索最近的可记录SA区域。例如,在图24的下部的情况下,ISA被搜索为最近的可记录SA区域。
在步骤S83中,将内侧锚信息和卷信息记录到所搜索的ISA的区域B151”,如图24的下部所示。
由于以上处理,在添加或更新文件的情况下,仅将内侧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记录到SA区域,从而可读出固定逻辑地址处的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而且,可将SA区域所占用的空间保持为甚至比图3或图19所示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22的SA区域所占用的空间更小。然而,同样在该情况下,其中记录了主FS以及外侧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的位置按照区域B153、B153’和B153”的顺序而改变,例如如图24所示,从而需要改变逻辑地址。
稍后将更详细地描述在图23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73到S77、S79、S80、和S83中的每一个中的记录处理。
尽管上面已描述了有关在卷空间的头部设置文件系统信息(主FS和镜像FS两者或者仅主FS)以及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或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并在每次存在更新时在SA区域中进行记录的示例,但是信息不限于这些组合,而可以是例如文件系统信息、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之一。
此外,尽管上面已描述了有关在卷空间的头部的SA区域中记录文件系统信息、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之一,以在添加或更新文件时通过执行文件系统信息、卷结构信息、或锚信息的更新而使得能够读出文件系统信息、卷结构信息、或锚信息的示例,但是可进一步进行以下布置,其中在添加或更新文件时,在SA区域中也记录文件的一部分。
图25图示了记录/播放机构部件22的配置,该记录/播放机构部件22被配置为在添加或更新文件时,除了文件系统信息、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之外,还向SA区域写入一部分文件。
应注意,在图25所示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22中,将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标注与图3所示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22的配置对应的配置,并且适当地将省略其描述。
图25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22与图3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22的不同之处在于已提供了控制单元351来替代控制单元51。控制单元351的不同之处在于具有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361、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362、替换信息管理单元363、和替换信息生成单元364,替代了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61、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62、替换信息管理单元63、和替换信息生成单元64。
尽管文件系统识别单元361的基本功能与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51的基本功能相同,但是在识别文件系统信息时,从永久固定的逻辑地址处读出在内侧ISA中记录的文件系统信息、卷结构信息、锚信息、和文件(流数据数据库DB:下面称为文件(DB)),并从用户区域读出外侧文件系统信息、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
尽管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362的基本功能与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62的基本功能相同,但是在添加或更新文件时,向SA区域写入内侧文件系统信息、锚信息、卷结构信息、和文件(DB),并向用户区域记录外侧文件系统信息、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
尽管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362的初始化单元362a的基本功能与初始化单元62a的基本功能相同,但是在格式化时,文件被单独地设置为流数据(文件(流))和数据库(文件(DB))。也就是说,如稍后描述的图27的上部所示,除了与主FS对应的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之外,在区域B171中设置数据库信息(文件(DB)),而在区域B173中设置与镜像FS(FS(MD-镜像))对应的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
而且,替换信息管理单元363、存储器363a、替换信息生成单元364、和存储器364a与图3的替换信息管理单元63、存储器63a、替换信息生成单元64、和存储器64a相同,所以将省略其描述。
接下来,将参考图26的流程图描述有关图25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22执行的写入处理。
应注意,图26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101到S102、步骤S105到S108、以及步骤S113到S118的处理与参考图17描述的步骤S11到S12、步骤S14到S17、以及步骤S21到S26的处理相同,所以将省略其描述。
在步骤S101中,读入文件系统信息FS,在步骤102中,确定这是否是第一写入,并且在这是第一写入的情况下,在步骤S103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362促使记录/播放块53向记录介质81的用户区域写入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输入到写入单元73的流数据(文件(流))。
也就是说,如图27的上侧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362促使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输入到写入单元73的文件(文件(流))被记录到通过上述格式化处理在记录介质81上设置的区域B172。
在步骤S104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362通过记录/播放块53,将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输入到写入单元73的数据库(文件(DB):用于管理流数据的数据库)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用户区域。
也就是说,从图27的上部可见,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362将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输入到写入单元73的文件(文件(流+DB))记录到通过上述格式化处理在记录介质81上设置的区域B171。
在步骤S105中,如图27的顶部所示,将主FS(图中的FS(元数据))记录到用户区域的区域B171。在步骤S106中,将与主FS对应的内侧卷结构信息(图中的卷结构)和锚信息(图中的锚)记录到用户区域的区域B171。在步骤S107中,将镜像FS(图中的FS(MD-镜像))记录到用户区域的区域B173。在步骤S108中,将与镜像FS对应的外侧卷结构信息(图中的卷结构)和锚信息(图中的锚)记录到用户区域的区域B173。
此外,在步骤S102中,在已通过上述步骤S103到S108的处理记录了文件、并随后已添加或更新了文件的情况下,处理进行到步骤S109。
在步骤S109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362促使记录/播放块53向记录介质81的用户区域写入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输入到写入单元73的文件(流:由流数据组成的文件)。
也就是说,在按照例如图27的上部所示状态在记录介质81上记录信息的情况下,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362促使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输入到写入单元73的文件(图中的文件(流))被记录到通过上述处理在记录介质81上设置的区域B172’,如图27的中间所示。更具体地,在文件是附加写入的情况下,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362将在图27的上部所示的区域172中记录的信息上新添加的附加信息记录到在图27的中间所示的区域172’中。而且,在记录其中已更新了新信息的文件的情况下,禁止读出在图27的顶部所示的区域B172中记录的文件,并配置区域B172’中的信息,使得将新更新的文件记录在与区域B172相邻的区域中,并由此记录该信息。
在步骤S110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36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控制写入单元,从而禁止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读出主FS(FS(元数据))和内侧卷结构信息、锚信息、和文件(DB)。
也就是说,如图27的中间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362禁止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读出在区域B171中记录的主FS(FS(元数据))和卷结构信息、锚信息、和文件(DB)(在添加或更新文件时所更新的数据库文件)。
在步骤S111中,该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362搜索其中通过步骤S110的处理可重写新主FS(FS(元数据))、卷结构信息、锚信息、和数据库文件(文件(DB))的最近位置处的SA区域。
也就是说,在单层BD-R的情况下,SA区域是位于外侧的OSA和位于内侧的ISA之一,并且例如如图27的中间所示的情况,在其中可写入新主FS(FS(元数据))、卷结构信息、锚信息、和数据库文件(文件(DB))的最近的SA区域是ISA的情况下,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362选择ISA作为最近的可记录区域。
在步骤S112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312将数据库文件(文件(DB))记录到所搜索的SA区域。也就是说,从例如图27的中部可见,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362将数据库文件(文件(DB))记录到作为所搜索的SA区域的ISA中的区域B171’中。
在步骤S113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362将主FS记录到所搜索的SA区域。也就是说,从例如图27的中部可见,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312将文件系统信息记录到作为所搜索的SA区域的ISA中的区域B171’中。
在步骤S114中,将与主FS对应的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记录到SA区域的区域B171’,如图27的中间所示。
在步骤S115中,禁止读出在图27的中间所示的区域B173中记录的镜像FS(FS(MD-镜像))、外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在步骤S116中,搜索其中可记录新镜像FS、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的最近位置处的SA区域。例如,在图27的中间的情况下,OSA被搜索为最近的可记录区域。
在步骤S117和S118中,将镜像FS、外侧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记录到所搜索的OSA的区域B173’,如图27的中间所示。
此外,在该状态中添加文件的情况下,在步骤S109中,将所添加的文件(图中的文件(流))附加写入到用户区域中的区域B172”,如图27的下部所示。在步骤S110中,禁止读出先前刚刚在区域B171’中描述的主FS、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
在步骤S111中,通过步骤S110的处理搜索可记录新主FS(FS(元数据))、卷结构信息、锚信息、和数据库文件(文件(DB))的最近位置处的SA区域。在例如如图27的下部所示的情况下,在其中可写入主FS(FS(元数据))、卷结构信息、锚信息、和数据库文件(文件(DB))的最近的SA区域是ISA的情况下,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362选择ISA作为最近的可记录区域。
在步骤S112中,将数据库文件(文件(DB))写入到所搜索的SA区域。也就是说,从例如图27的下部可见,将数据库文件(文件(DB))记录到作为所搜索的SA区域的ISA中的区域B171”中。
在步骤S113中,将主FS写入到用户区域的区域B171”中,如图27的下部所示。
此外,在步骤S114中,将与主FS对应的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记录到用户区域的区域B171”,如图27的下部所示。
在步骤S115中,禁止读出在图27的下部所示的区域B173’中记录的镜像FS(FS(MD-镜像))、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在步骤S116中,搜索其中可记录新镜像FS、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的最近位置处的SA区域。例如,在图27的下部的情况下,OSA被搜索为最近的可记录SA区域。
在步骤S117和S118中,将镜像FS、与该镜像FS对应的外侧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记录到所搜索的OSA的区域B173”,如图27的下部所示。
由于以上处理,在添加或更新文件时,除了主FS以及与该主FS对应的内侧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之外,将数据库文件(文件(DB))记录到SA区域,从而在执行用于播放流数据的读出时,可读出该流数据,而无需改变文件系统信息的分配。
此外,利用图19和图22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22中的任一个,可添加数据库文件(文件(DB))作为要在SA区域中记录的信息。
此外,尽管不用说甚至可以按照反转的记录顺序等来实现用以上写入处理描述的处理,但是最好是,按照从内侧向外侧或者从外侧向内侧的一个方向连续执行向记录介质81的记录处理。由此,设置该处理过程使得能够高速执行写入处理和读取处理。
稍后将更详细地描述在图26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103到S109、S112到S117、和S118中的每一个的记录处理。
尽管以上已描述了有关在添加或更新文件时、在SA区域中依次记录文件系统信息、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的已更新信息的全部或部分的示例,但是在添加或更新文件时,对文件系统信息、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的已更新信息的记录不限于记录到SA区域,并且可记录到用户区域或SA区域中。
图28图示了记录/播放机构部件22的配置,该记录/播放机构部件22被配置为在添加或更新文件时,将文件系统信息、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写入到用户区域或SA区域,而不限于写入到SA区域。应注意,在图28所示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22中,将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标注与图3所示记录/播放机构部件22的配置对应的配置,并且适当地将省略其描述。
图28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22与图3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22在结构上的不同之处在于已提供了控制单元371来替代控制单元51。控制单元371的不同之处在于具有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381、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382、替换信息管理单元383、和替换信息生成单元384,替代了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61、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62、替换信息管理单元63、和替换信息生成单元64。
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381的基本功能与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61的基本功能相同。
尽管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382的基本功能与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62的基本功能相同,但是在添加或更新文件时,将添加或更新的主FS、外侧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以及镜像FS、内侧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记录到与(用户区域或SA区域中)的每一个靠近的区域中,从而替换了更新之前的主FS、外侧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以及镜像FS、内侧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也就是说,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382将实际更新的数据记录到记录介质81上的用户区域中的另一位置,而不改变其逻辑地址的位置,这与在SA区域中进行记录的情况一样。
而且,替换信息管理单元383、存储器383a、替换信息生成单元384、和存储器384a与图3的替换信息管理单元63、存储器63a、替换信息生成单元64、和存储器64a相同,所以将省略其描述。
接下来,将参考图29的流程图描述有关图28中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22执行的、用于通过图14的处理格式化(初始化)的记录介质81中写入信息的写入处理的示例。应注意,图29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131到S137、S139、和步骤S143的处理与参考图17描述的步骤S11到S19、和步骤S23的处理相同,所以将省略其描述。
在步骤S138,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382使得记录/播放块53向记录介质81的用户区域写入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输入到写入单元73中的文件(流+DB:由流数据和用于管理该流数据的数据库组成的文件)。
也就是说,在以图30的上部所示状态已记录了信息的情况下,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382使得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输入到写入单元73中的文件(图中的文件’(流+DB))被记录到通过上述格式化处理而在记录介质81上设置的区域B192’,如图30的下部所示。更具体地,在文件是附加写入的情况下,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382将在图30的上部所示的区域192中记录的信息上新添加的附加信息记录到在图30的下部所示的区域192’中。而且,在记录了其中已更新了新信息的文件的情况下,禁止图30的顶部所示的区域B192中记录的文件的读出,并配置区域B192’中的信息使得将新更新的文件记录在与区域B192相邻的区域中,并由此记录该信息。应注意,在图30中,文件2(流+DB)是在与文件1(流+DB)的定时分离的另一定时处新记录的文件。
在步骤S140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382搜索其中可重写由步骤S139的处理中附加写入或更新文件所生成的新主FS(FS(元数据))和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的最近位置的用户区域或SA区域。
也就是说,在例如图30的上部所示情况下,在用户区域中存在可写入新主FS(FS(元数据))和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的最近的可用区域的情况下,或者存在沿向外方向相邻的SA区域(沿向外方向的最近区域)(与图30的区域B191的右边相邻)的情况下,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382将图30的中间所示的区域B191’选择为最近可记录区域。
在步骤S141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38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将主FS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促使记录/播放块53向步骤S20的处理所搜索的用户区域或SA区域执行写入。
也就是说,如图30的中间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38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将文件系统信息提供到写入单元73,以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用户区域的区域B191’。
此外,在步骤S142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38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将与主FS对应的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促使记录/播放块53向步骤S140的处理所搜索的用户区域或SA区域执行其写入。
也就是说,如图30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38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将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提供到写入单元73,以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用户区域的区域B191’。
在步骤S144,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382搜索其中可记录在步骤S143的处理中的新外侧镜像FS(FS(MD-镜像))以及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的最近位置的用户区域或SA区域。
也就是说,在例如图30所示情况下,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382选择OSA中的区域B193’,作为与其中记录了外侧镜像FS(FS(MD-镜像))、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的区域B193沿向外方向相邻的最近可记录区域。
在步骤S145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38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将与镜像FS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促使记录/播放块53向步骤S144的处理所搜索的用户区域或SA区域写入其文件系统信息。
也就是说,如图30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38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将镜像FS提供到写入单元73,以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OSA区域的区域B193’。
此外,在步骤S146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38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将与镜像FS对应的外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促使记录/播放块53向步骤S144的处理所搜索的用户区域或SA区域执行其写入。
也就是说,如图30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38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将外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提供到写入单元73,以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OSA的区域B193’。
由于以上处理,在添加或更新文件时,文件系统信息、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的已更新信息被依次记录在最近的用户区域或SA区域的替换扇区中,从而即使文件系统信息、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被依次写入到物理上不同的位置,也可在不改变已记录的文件系统信息、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的逻辑地址的情况下,将信息记录到记录介质上。而且,每次添加或更新文件时,不需要重写文件系统信息、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等的逻辑地址。结果,即使不能在其上的同一位置执行重写的记录介质(例如一次写入的介质)也可被处理,如同需要记录在固定逻辑地址处的信息被重写一样。此外,通过添加或更新文件而使用用户区域和SA区域两者,从而确保用于使用在记录介质81上发生有缺陷扇区的情况下原始提供的SA区域的区域,同时必要时还用于正常文件的添加和重写处理。
应注意,尽管在上面在沿向外方向相邻的最近区域中进行记录,但是这可以是沿向内方向相邻的区域,或者可以选择两者中的一个。稍后将更详细地描述图29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133到S138、S141、S142、S145和S146中的每一个中的记录处理。
尽管已在上面描述了有关在添加或更新文件时,将文件系统信息、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的已更新信息依次记录为最近的用户区域或SA区域中的替换扇区的示例,但是可进行这样的配置,其中设置了用于记录文件系统信息、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中的每一个的专用SRR,并且一旦添加或更新文件,则将文件系统信息、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的已更新信息记录在每一SRR中的可用区域中。应注意,在该情况下,在专用SRR中不存在可用空间的情况下,可在SA区域中执行记录。
图31图示了记录/播放机构部件22的配置,其中设置用于记录文件系统信息、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中的每一个的专用SRR,并且一旦添加或更新文件,则将文件系统信息、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的已更新信息记录在每一SRR中的可用区域中。应注意,在图31所示记录/播放机构部件22中,将用相同附图标记标注与图3所示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22的配置对应的配置,并且适当地将省略其描述。
图31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22和图3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22在结构上的不同之处在于,已提供了控制单元391代替控制单元51。控制单元391的不同之处在于具有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401、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02、替换信息管理单元403、和替换信息生成单元404,替代了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61、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62、替换信息管理单元63、和替换信息生成单元64。
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401与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61相同。
尽管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02的基本功能与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62的基本功能相同,但是在记录文件时,将主FS、外侧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以及镜像FS、内侧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各自记录在专用SRR中。而且,在添加或更新文件时,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02将更新的主FS、外侧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以及镜像FS、内侧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记录在每个专用SRR中的区域中(可以是用户区域或SA区域中的任一个),作为对于更新前的主FS、外侧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以及镜像FS、内侧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的替换。也就是说,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02也将实际更新的数据记录在记录介质81上的用户区域中的另一位置,而不改变其逻辑地址的位置,这与在SA区域中进行记录的情况一样。
而且,替换信息管理单元403、存储器403a、替换信息生成单元404、和存储器404a与图3的替换信息管理单元63、存储器63a、替换信息生成单元64、和存储器64a相同,所以将省略其描述。
接下来,将参考图32的流程图描述有关图31所示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22执行的用于在图14的处理所格式化(初始化)的记录介质81中写入信息的处理。
在步骤S161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02基于例如附加写入或更新的文件属性等的信息,而生成并读入文件系统信息。
在步骤S162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02确定这是否是记录介质81的第一写入处理。
例如在步骤S162中确定这是第一写入的情况下,处理进行到步骤S163,其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02使得记录/播放块53向记录介质81的用户区域中的专用SRR写入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输入到写入单元73中的文件(流+DB:图33中的流数据(文件(流)))和由用于管理该流数据的数据库组成的文件(图33中的文件(DB))。
也就是说,如图33的上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02使得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输入到写入单元73中的文件(图中的文件(流)和文件(DB)),分别被记录到通过上述处理而在记录介质81上设置的区域中的用于记录文件(文件(流))的专用SRR 504中的区域B204和用于记录文件(文件(DB))的专用SRR 503中的区域B203。应注意,图33图示了如前所述使用的记录介质81是单层BD-R的情况。
在步骤S164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0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主FS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该主FS写入到记录介质81的用户区域中的该主FS专用的SRR 502。
也就是说,从图33的上部可以看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0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文件系统信息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将其记录到在上述记录介质81的格式化处理中设置的、为了记录主FS而设置的专用SRR 502中的区域B202中(图中被记录为“FS(元数据)”)。
在步骤S165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0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该信息写入到记录介质81的用户区域中的专用SRR中。
也就是说,从图33的上部可以看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0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将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记录到在上述记录介质81的格式化处理中为了记录与主FS对应的内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而设置的专用SRR 501中的区域B201中(图中被记录为“卷结构”和“锚”)。
在步骤S166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0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镜像FS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的用户区域中的专用SRR中。
也就是说,从图33的上部可以看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0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镜像FS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将镜像FS记录到在上述记录介质81的格式化处理中为了记录镜像FS而设置的专用SRR 505中的区域B205中(图中被记录为“FS(MD-镜像)”)。
在步骤S167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0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外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促使记录/播放块53写入到记录介质81的用户区域中的专用SRR中。
也就是说,如图33的上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0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外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将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记录到在上述记录介质81的格式化处理中为了记录与镜像FS对应的外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而设置的专用SRR 501中的区域B206中(图中被记录为“卷结构”和两个“锚”)。
另一方面,在步骤S162中确定这不是第一写入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如果确定信息已被步骤S163到S167的处理记录了例如至少一次或多次,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168。
在步骤S168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02使得记录/播放块53向记录介质81的用户区域的专用SRR写入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输入到写入单元73中的由流数据和用于管理该流数据的数据库(图中的文件(DB))组成的文件(流+DB:图中的文件(文件(流)))。
也就是说,在以例如图33上部所示状态在记录介质81上记录信息的情况下,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02使得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输入到写入单元73中的文件(图中的文件(流)和文件(DB))被记录到通过上述处理而在记录介质81上设置的专用SRR 504的区域B204’和专用SRR 503的区域B203’中,如图33的下部所示。更具体地,在该文件是附加写入的情况下,如图中的“附加文件(流)”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02将在图33的下部所示的专用SRR 504的区域B204中记录的信息上新添加的附加信息,记录到图33的下部所示的专用SRR 504的区域B204’。而且,在记录其中已更新了新信息的文件的情况下,如图中的“附加文件(DB)”所示,禁止读出在图33的下部所示的专用SRR 503的区域B203中记录的文件,并且配置区域B203’中的信息,从而在与专用SRR 503的区域B203相邻的区域中记录新更新的文件,并由此记录该信息。
在步骤S169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0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控制写入单元73,从而禁止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中读出主FS(FS(元数据))和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
也就是说,如图33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02禁止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中读出在专用SRR 502的区域B202中记录的主FS(FS(元数据))、在专用SRR 501的区域B201中记录的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应注意,在图33中,已成为不可读的区域被黑白颠倒,并且下文中也将使用该呈现方法。
在步骤S170中,该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02参考由步骤S169的处理通过文件的附加写入或更新而生成的新主FS(FS(元数据))和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中的每一个的专用SRR,并搜索可记录新主FS(FS(元数据))和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的最近位置。
也就是说,在图33的上部所示情况下,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02搜索与已禁止其读出的专用SRR 502的区域B202相邻的区域B202’,作为可记录专用于主FS(FS(元数据))的SRR 502中的新主FS的位置。而且,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02搜索与已禁止其读出的专用SRR 501的区域B201相邻的区域B201’,作为可记录专用于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的专用SRR 502中的新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的位置。
在步骤S171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02确定专用于主FS的SRR中是否存在用于记录新主FS的可用区域。在图33的情况下,存在该可用区域,所以处理前进到步骤S172。
在步骤S172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0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主FS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促使记录/播放块53写入到由步骤S170的处理所搜索的区域中。
也就是说,如图33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0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文件系统信息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专用SRR 502中的区域B202’。
此外,在步骤S174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02确定在专用于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的SRR中是否存在用于记录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的可用区域。在图33的上部的情况下,存在该区域,因此处理进行到步骤S175。
在步骤S175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0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与主FS对应的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促使记录/播放块53写入到由步骤S170的处理搜索的专用于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的SRR内的区域。
也就是说,如图33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0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专用于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的SRR 501中的区域B201’中。
在步骤S177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0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控制写入单元73,从而禁止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中读出在外侧的相应专用SRR中记录的镜像FS(FS(MD-镜像))和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
也就是说,如图33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02禁止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中读出在专用于镜像FS(FS(MD-镜像))的SRR 505中的区域B113中记录的镜像FS(FS(MD-镜像))、和在专用于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的SRR 506中记录的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
在步骤S178中,该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02响应于步骤S177的处理而搜索专用于外侧镜像FS(FS(MD-镜像))的SRR以发现其中可记录新外侧镜像FS(FS(MD-镜像))的最近SA区域或用户区域,并且也搜索其中可记录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的最近位置处的SA区域。
也就是说,在图33的上部所示情况下,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02搜索与已禁止其读出的专用SRR 505的区域B205相邻的区域B205’,作为可记录专用于镜像FS(FS(MD-镜像))的SRR 505中的新镜像FS的位置。而且,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02搜索其为与已禁止其读出的专用SRR 506的区域B206最近的SA区域的、与区域B206相邻的区域B206’,作为可记录专用于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的SRR 506中的新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的位置。
在步骤S179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02确定专用于镜像FS的SRR中是否存在用于记录镜像FS的可用区域。在图33的上部的情况下,存在该可用区域,所以处理前进到步骤S180。
在步骤S180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0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镜像FS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促使记录/播放块53写入到由步骤S178的处理所搜索的区域。
也就是说,如图33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0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文件系统信息提供到写入单元73,以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专用SRR 505中的区域B205’。
此外,在步骤S182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0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与镜像FS对应的外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促使记录/播放块53写入到由步骤S178的处理所搜索的OSA区域。
也就是说,在图33的上部所示的情况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02将与镜像FS对应的外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记录到作为可写入专用于与镜像FS对应的外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的位置而搜索的OSA中的区域B206’中。
另一方面,例如,在如图34的上部所示将主FS记录到专用于主FS的SRR 502的整个区域处的区域B202的情况下,在步骤S169,其中记录主FS的区域B202的整个区域成为不可记录的,如图34的下部所示,这意味着在专用SRR 502中不存在能够记录新主FS的区域。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步骤S171中确定不存在其中可记录新主FS的可用区域,并且处理进行到步骤S173。
在步骤S173,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0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将主FS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促使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最近位置处的SA区域。
也就是说,如图33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0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将文件系统信息提供到写入单元73,以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ISA中的区域B202’。
以同样的方式,例如,在将与主FS对应的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记录在如图34的上部所示的、专用于与主FS对应的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的SRR 501的整个区域处的区域B201中的情况下,在步骤S169,其中记录主FS的区域B201的整个区域成为不可读的,如图34的下部所示,这意味着在专用SRR501中不存在能够记录与新主FS对应的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的区域。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步骤S174中确定不存在其中可记录与新主FS对应的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的可用区域,并且处理进行到步骤S176。
在步骤S173,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0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将与主FS对应的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促使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最近位置处的SA区域。
也就是说,如图34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0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将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提供到写入单元73,以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ISA中的区域B201’中。
此外,在步骤S179中,在例如将镜像FS信息记录到如图34的上部所示的、专用于镜像FS信息的SRR 502的整个区域处的区域B205中的情况下,在步骤S177,如图34的下部所示使其中记录镜像FS的区域B205的整个区域成为不可读的,这意味着在专用SRR 505中不存在能够记录新镜像FS信息的区域。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步骤S179中确定不存在其中可记录新镜像FS信息的可用区域,并且处理进行到步骤S181。
在步骤S181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0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将镜像FS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促使记录/播放块53将其文件系统信息写入到最近位置处的SA区域。
也就是说,如图33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0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将镜像FS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OSA中的区域B205’中。
应注意,稍后将更详细地描述在图32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163到S168、S172、S173、S175、S176、以及S180到S182中的每一个中的记录处理。
由于以上处理,在添加或更新文件时,文件系统信息、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的已更新信息被依次记录在专用SRR中作为对于添加之前或更新之前的文件系统信息、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的替换,从而即使文件系统信息、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被依次写入到物理上不同的位置,也可在不改变所记录的文件系统信息、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的逻辑地址的情况下,将该信息记录到记录介质上。而且,每次添加或更新文件时,不需要重写文件系统信息、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等的逻辑地址。结果,即使不能在其上的同一位置执行重写的记录介质(例如一次写入的介质)也可被处理,如同需要记录在固定逻辑地址处的信息被重写一样。
此外,在添加或更新文件时记录的数据被记录在基本上在用户区域中的用于每一信息的专用SRR中,从而可以备用记录介质81中原始上用于有缺陷扇区情况的SA区域以免被浪费地使用,而且,在重复其中添加或更新文件的处理使得在每一专用SRR中不存在充足空间的情况下,可使用SA区域,从而可将SA区域有效地用于数据记录处理,而不浪费地耗费SA区域。
尽管已在上面描述了有关在添加或更新文件时、将文件系统信息、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的所添加或更新的信息依次记录在专用SRR内作为对于添加之前或更新之前的文件系统信息、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的替换的示例,但是可进行这样的配置,其中在格式化阶段预先设置SRR,以用于文件系统信息、锚信息、卷结构信息、文件(与上述文件(流)相同)、和DB文件(与上述文件(DB)相同)中的每一个的不同用途(用途的组合),并且在添加或更新文件时,在为每一用途设置的SRR内的替换区域中执行记录。
图35图示了记录/重放机构部件22的配置,其中根据文件系统信息、锚信息、卷结构信息、文件(与上述文件(流)相同:下文中,单独的流数据的文件也被具体称为流文件)、和DB文件(与上述文件(DB)相同)中的每一个的用途的组合,而在格式化阶段预先设置SRR,并且在添加或更新文件时,在为每一用途组合设置的SRR中的替换区域中执行记录。应注意,在图35中所示的记录/重放机构部件22中,将用相同附图标记标注与图3所示记录/播放机构部件22的配置对应的配置,并且适当地将省略其描述。
图35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22和图3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22在结构上的不同之处在于,已提供了控制单元421代替控制单元51。控制单元421的不同之处在于具有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431、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替换信息管理单元433、和替换信息生成单元434,替代了控制单元51的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61、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62、替换信息管理单元63、和替换信息生成单元64。
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431与文件系统信息识别单元61相同。
尽管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的基本功能与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62的基本功能相同,但是在对记录介质81进行格式化时,针对流文件(文件(流))、原始DB文件(文件(DB)(原始))、备份DB文件(文件(DB)(备份))、主FS、外侧锚信息、卷结构信息、镜像FS、以及内侧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而设置了(分配给每个用途组合)要使用的SRR,从而在记录文件时,将其各自记录到所设置的SRR中。可以可选地选择在格式化时所设置的SRR的数目,并且此外,可以对应于所设置的SRR的数目而可选地设置为流文件(文件(流))、原始DB文件(文件(DB)(原始))、备份DB文件(文件(DB)(备份))、主FS、外侧锚信息、卷结构信息、镜像FS、以及内侧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分配的组合种类。
而且,在添加或更新文件时,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将更新的流文件(文件(流))、原始DB文件(文件(DB)(原始))、备份DB文件(文件(DB)(备份))、主FS、外侧锚信息、卷结构信息、镜像FS、以及内侧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记录在为每一用途分配的SRR中的区域中,从而在添加或更新更新之前的文件时作为对于更新之前的流文件(文件(流))、原始DB文件(文件(DB)(原始))、备份DB文件(文件(DB)(备份))、主FS、外侧锚信息、卷结构信息、镜像FS、以及内侧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的替换。也就是说,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将实际更新的数据记录在记录介质81上的所分配的SRR中的另一位置处,而不改变其逻辑地址上的位置,这与在SA区域中进行记录的情况一样。
初始化单元432a基本上与图3所示的初始化单元432a具有相同的功能,并且还在格式化时根据用途(用途组合)来设置SRR。
而且,替换信息管理单元433、存储器433a、替换信息生成单元434、和存储器434a与图3的替换信息管理单元63、存储器63a、替换信息生成单元64、和存储器64a相同,所以将省略其描述。
接下来,将参考图36的流程图描述用于格式化记录介质81的处理,其中为内侧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设置一个SRR,为外侧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设置一个SRR,并为其他信息设置一个SRR。
在步骤S201中,控制单元421的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的初始化单元432a控制写入单元73,以便促使记录/播放块53在记录介质81上设置SA(空闲区)区域。
在步骤S202中,初始化单元432a促使替换信息管理单元433生成DL(缺陷列表)。由此,替换信息管理单元433生成DL并在存储器433a中进行存储。应注意,在该阶段中,在DL中不包括信息。
在步骤S203中,初始化单元432a为内侧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设置一个SRR,为外侧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设置一个SRR,并为其他信息设置一个SRR,每个SRR都处于打开状态。如图37所示,第一SRR到第三SRR(图37中的SRR1到SRR3)这三个SRR被设置为打开状态。
在步骤S204中,初始化单元432a控制写入单元73,以便促使记录/播放块53在记录介质81上设置卷空间。
在步骤S205中,初始化单元432a控制写入单元73,以便促使记录/播放块53在记录介质81的外侧和内侧两边的SRR处设置用于记录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的区域。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第一SRR(图37中的SRR1)和第三SRR(图37中的SRR3)被设置为用于记录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的区域,如图37的上部所示。在该处理之后,其中记录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的SRR被放置在关闭状态中,但是存在以下两种状态设置方法。在目标SRR中不存在未记录的区域的情况下,通过驱动器内的自动处理来关闭SRR的状态。另一方面,在目标SRR中剩有未记录的区域的情况下,通过由主机发出用于将SRR的状态设置为关闭的命令,而将目标SRR设置为关闭状态。下文中,将省略用于将SRR设置为关闭状态的处理,但是将理解,相同的处理用于将其中记录了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的所有SRR设置为关闭状态。
在步骤S206中,初始化单元432a控制写入单元73,以便促使记录/播放块53在记录介质81的第二SRR(图37中的SRR2)中设置流文件、用于存储文件系统信息的主FS和镜像FS、以及原始和备份DB文件。也就是说,在图37的上部的情况下,初始化单元432a控制写入单元73,以便促使记录/播放块53将流文件(文件(流))设置到记录介质81的第二SRR的区域B303中,将各自记录文件系统信息的主FS(图37的上部的FS(元数据))和镜像FS(图37的上部的FS(MD-镜像))设置到区域B301和B305中,并且还将原始和备份DB文件(图37的上部的文件(DB)(原始)和文件(DB)(备份))分别设置到区域B302和B304中。
根据以上处理,在要格式化的记录介质81上为每一用途设置三个SRR。
应注意,在格式化时,仅设置区域,实际上并不写入信息。而且,第二SRR中的区域的放置顺序不限于图37所示的顺序,并且可使用其他的放置顺序。
接下来,将参考图38的流程图来描述由图35所示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22向已通过图36所示的处理而格式化(初始化)的记录介质81写入信息的处理。
在步骤S221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基于例如附加写入或更新的文件属性等而生成并读入文件系统信息。
在步骤S222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确定这是否是记录介质81的第一写入处理。
如果例如在步骤S222中确定这是第一写入,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223,其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使得记录/播放块53向记录介质81的第二SRR(SRR2)写入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输入到写入单元73中的文件(流)。
也就是说,如图37的上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使得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输入到写入单元73中的文件(图中的文件(流))被记录到通过上述格式化处理而在记录介质81上设置的第二SRR的区域B303。
在步骤S224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原始DB文件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的第二SRR。
也就是说,从图37的上部可以看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在通过上述格式化处理在记录介质81上设置的第二SRR的区域B302中记录原始DB文件(图中的文件(DB)(原始))。
在步骤S225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备份DB文件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的第二SRR。
也就是说,从图37的上部可以看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在通过上述格式化处理在记录介质81上设置的第二SRR的区域B304中记录备份DB文件(图中的文件(DB)(备份))。
在步骤S226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主FS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的第二SRR。
也就是说,从图37的上部可以看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在通过上述格式化处理在记录介质81上设置的第二SRR的区域B301中记录主FS(图中的FS(元数据))。
在步骤S227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该信息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内侧端SRR上。在图37的上部,将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记录在第一SRR中。
在步骤S228,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镜像FS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的第二SRR。
也就是说,从图37的上部可以看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在通过上述格式化处理在记录介质81上设置的第二SRR的区域B305中记录镜像FS(图中的FS(MD-镜像))。
在步骤S229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外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该信息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外侧端SRR。在图37的上部,将外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记录在第三SRR中(图中的SRR3处的“卷结构”和“锚”)。
另一方面,在步骤S222中确定这不是第一写入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如果确定信息已被步骤S223到S229的处理记录了例如至少一次或多次,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230。
在步骤S230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使得记录/播放块53向记录介质81的第二SRR写入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输入到写入单元73中的流文件(文件(流))。
也就是说,在以例如图37上部所示的状态在记录介质81上记录信息的情况下,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使得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输入到写入单元73中的流文件(图中的文件(流))被记录到通过上述格式化处理而在记录介质81上设置的第二SRR的区域B303’中。更具体地,在该文件是附加写入的情况下,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将在图37的上部所示的区域B303中记录的信息上新添加的附加信息,记录到图37的中部所示的区域B303’中。而且,在记录其中已更新了新信息的文件的情况下,禁止读出在图37的上部所示的区域B303中记录的文件,并且在区域303’中记录新更新的文件。
在步骤S231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控制写入单元73,从而禁止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中读出原始DB文件(文件(DB)(原始))。
也就是说,如图37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禁止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中读出记录在区域B302中的原始DB文件(文件(DB)(原始))。
在步骤S232中,该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新的原始DB文件(文件(DB)-O)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第二SRR中的新区域。
也就是说,如图37的下部所示,该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该原始DB文件(文件(DB)(原始))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第二SRR中的区域B302’(图中的文件(DB)-O)。
在步骤S233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控制写入单元73,从而禁止由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中读出备份DB文件(文件(DB)(备份))。
也就是说,如图37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禁止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中读出记录在区域B304中的备份DB文件(文件(DB)(备份))。
在步骤S234中,该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新的备份DB文件(文件(DB)(备份))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第二SRR中的新区域中。
也就是说,如图37的下部所示,该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该备份DB文件(文件(DB)(备份))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第二SRR中的区域B304’中(图中的文件(DB)-B)。
在步骤S235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控制写入单元73,从而禁止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中读出主FS(FS(元数据))和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
也就是说,如图37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禁止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中读出记录在区域B301中的主FS(FS(元数据))、以及记录在第一SRR中的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
在步骤S236中,该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主FS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第二SRR中。
也就是说,如图37的中部所示,该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主文件系统信息FS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第二SRR中的区域B301’。
此外,在步骤S237中,该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与主FS对应的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第一SRR中的替换区域。
应注意,尽管第一SRR中的这个替换区域没有在图37中示出,其实质上以与DB文件和FS相同的方式进行记录。也就是说,按照例如与参考图32到图34描述的处理相同的处理来记录该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
在步骤S238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控制写入单元73,从而禁止由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中读出镜像FS(FS(MD-镜像))和外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
也就是说,如图37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禁止由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中读出记录在区域B305中的镜像FS(FS(MD-镜像))、以及记录在第三SRR中的外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
在步骤S239中,该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镜像FS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第二SRR中。
也就是说,如图37的中部所示,该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主文件系统信息FS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第二SRR中的区域B305’。
此外,在步骤S240中,该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与该镜像FS对应的外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第三SRR中的替换区域。
应注意,尽管第三SRR中的替换区域没有在图37中示出,但是其实质上以与DB文件和FS相同的方式进行记录。也就是说,按照与例如参考图32到图34描述的相同的处理来记录该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
由于以上处理,在预先设置的SRR中设置替换区域,并且在添加或更新文件时,流文件(文件(流))、原始DB文件(文件(DB)(原始))、备份DB文件(文件(DB)(备份))、主FS、镜像FS、以及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的更新信息被依次记录在预先设置的SRR中的替换扇区中,从而可对锚信息、卷结构、和所有其他信息进行分类,并在特定SRR中确定替换目标,由此缩短寻找替换区域的时间,并可改善访问能力。
应注意,在以上示例中,已描述了有关对于DB文件和文件系统FS记录两个相同文件(例如原始和备份、或者主和镜像)的情况,但是具有多个文件并不总是必须的,因此在单一文件的情况下,将省略上述处理中的一个。
现在,在格式化时设置三个SRR的情况下,如图37所示,在混合(intermingled)状态下记录流文件(文件(流))、原始DB文件(文件(DB)(原始))、备份DB文件(文件(DB)(备份))、主FS、和镜像FS的替换区域,从而可存在其中由于从替换区域到替换目标的距离而使得访问能力恶化的类别。因此,可进一步破除(broken down)格式化时的SRR的用途分类。
接下来,将参考图39所示流程图来描述记录介质81的格式化处理,其中为内侧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设置一个SRR,为外侧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设置一个SRR,为流文件(文件(流))设置一个SRR,并为其他信息设置一个SRR。应注意,图39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251、S252和S254中的处理与图36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201、S202和S204中的处理相同,并因此将省略其描述。
在步骤S253中,初始化单元432a为内侧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设置一个SRR,为外侧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设置一个SRR,为流文件(文件(流))设置一个SRR,并为其他信息设置一个SRR,每个SRR都处于打开状态。如图40所示,第一SRR到第四SRR(图40中的SRR1到SRR4)这三个SRR被设置为打开状态。
在步骤S255中,初始化单元432a控制写入单元73,以便促使记录/播放块53在记录介质81的外侧和内侧两端的SRR处设置用于记录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的区域。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第一SRR和第四SRR被设置为用于记录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的区域,如图37的上部所示。
在步骤S256中,初始化单元432a控制写入单元73,以便促使记录/播放块53在记录介质81的第二SRR中设置存储文件系统信息的主FS和镜像FS、以及原始和备份DB文件。也就是说,在图40的上部的情况下,初始化单元432a控制写入单元73,以便促使记录/播放块53将主FS(图40的上部的FS(元数据))和镜像FS(图40的上部的FS(MD-镜像))设置到记录介质81的第二SRR中的区域B311和B314中,并且还将原始和备份DB文件(图40的上部的文件(DB)(原始)和文件(DB)(备份))分别设置到区域B312和B314中。
在步骤S257中,初始化单元432a控制写入单元73,以便促使记录/播放块53在记录介质81的第三SRR中设置流文件。也就是说,在图40的上部的情况下,初始化单元432a控制写入单元73,以便促使记录/播放块53在记录介质81的第三SRR中的区域B315中设置流文件(图40的上部的文件(流))。
根据以上处理,在要格式化的记录介质81上为每一用途设置4个SRR。
接下来,将参考41所示流程图来描述由图35所示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22通过图39所示的处理向已格式化(初始化)的记录介质81写入信息的处理。应注意,图41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271和S272中的处理与图38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221和S222中的处理相同,并因此将省略其描述。
在步骤S273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使得记录/播放块53向记录介质81上的第三SRR(SRR3)写入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输入到写入单元73中的流文件(文件(流))。
也就是说,如图40的上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使得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输入到写入单元73中的文件(图中的文件(流))被记录到通过上述格式化处理而在记录介质81上设置的区域B315中。
在步骤S274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原始DB文件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该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第二SRR。
也就是说,从图40的上部可以看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原始DB文件记录到通过上述格式化处理在记录介质81上设置的第二SRR的区域B312(图中的文件(DB)(原始))。
在步骤S275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备份DB文件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该信息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第二SRR。
也就是说,从图40的上部可以看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备份DB文件记录到通过上述格式化处理在记录介质81上设置的第二SRR的区域B313中(图中的文件(DB)(备份))。
在步骤S276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主FS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该主FS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第二SRR。
也就是说,如图40的上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主FS记录到通过上述格式化处理在记录介质81上设置的第二SRR的区域B311(图中的FS(元数据))。
在步骤S277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该信息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内侧端SRR。在图40的上部,将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记录在第一SRR中。
在步骤S278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镜像FS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第二SRR。
也就是说,如图40的上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镜像FS记录到通过上述格式化处理在记录介质81上设置的第二SRR的区域B314(图中的FS(MD-镜像))。
在步骤S279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外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外侧端SRR。在图40的上部,将外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记录在第四SRR中(图中的SRR4处的“卷结构”和“锚”)。
另一方面,在步骤S272中确定这不是第一写入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如果确定信息已通过步骤S273到S279的处理而被记录了例如至少一次或多次,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280。
在步骤S280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使得记录/播放块53向记录介质81的第三SRR写入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输入到写入单元73中的文件(文件(流):由流数据组成的文件)。
也就是说,在以例如图40上部所示状态在记录介质81上记录信息的情况下,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使得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输入到写入单元73中的文件(图中的文件(流))被记录到通过上述格式化处理而在记录介质81上设置的第三SRR的区域B315’。更具体地,在该文件是附加写入的情况下,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将在图40的上部所示的区域B315中记录的信息上新添加的附加信息记录到图40的中部所示的区域B315’。而且,在记录其中已更新了新信息的文件的情况下,禁止读出在图40的上部所示的区域B315中记录的文件,并且配置区域B315’中的信息,以便在与区域B315相邻的区域中记录新更新的文件,并从而进行记录。
在步骤S281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控制写入单元73,从而禁止由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中读出原始DB文件(文件(DB)(原始))。
也就是说,如图40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禁止由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中读出记录在区域B302中的原始DB文件(文件(DB)(原始))。
在步骤S282中,该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新原始DB文件(文件(DB)(原始))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第二SRR中的新区域。
也就是说,如图40的下部所示,该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原始DB文件(文件(DB)(原始))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区域B302’(图中的文件(DB)-O)。
在步骤S283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控制写入单元73,从而禁止由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中读出备份DB文件(文件(DB)(备份))。
也就是说,如图40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禁止由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中读出记录在区域B304中的备份DB文件(文件(DB)(备份))。
在步骤S284中,该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新备份DB文件(文件(DB)(备份))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第二SRR中的新区域。
也就是说,如图40的下部所示,该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备份DB文件(文件(DB)(备份))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第二SRR中的区域B313’(图中的文件(DB)-B)。
在步骤S285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控制写入单元73,从而禁止由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中读出主FS(FS(元数据))和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
也就是说,如图40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禁止由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中读出记录在区域B311中的主FS(FS(元数据))、以及记录在第一SRR中的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
在步骤S286中,该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主FS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第二SRR中。
也就是说,如图40的下部所示,该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主文件系统信息FS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第二SRR中的区域B311’。
此外,在步骤S287中,该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与主FS对应的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第一SRR中的替换区域。
在步骤S288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控制写入单元73,从而禁止由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中读出镜像FS(FS(MD-镜像))和外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
也就是说,如图40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禁止由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中读出记录在区域B314中的镜像FS(FS(MD-镜像))、以及记录在第三SRR中的外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
在步骤S289中,该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镜像FS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第二SRR中。
也就是说,如图40的下部所示,该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镜像文件系统信息FS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第二SRR中的区域B314’。
此外,在步骤S290中,该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与该镜像FS对应的外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第四SRR中的替换区域。
由于以上处理,文件系统FS、DB文件、和流文件各自被记录在不同的SRR中,其中流文件以连续状态被记录在固定SRR中,由此使能够改善访问能力。
应注意,尽管在以上示例中已描述了有关设置四个SRR并且将文件系统FS、DB文件、和流文件各自记录在不同SRR中的情况,但是可使用其他组合,以便将文件系统FS、DB文件、和流文件分配到除了用于记录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的内侧和外侧端SRR(第一SRR和第四SRR)之外的两个SRR。
例如,可进行这样的分配,其中在第二SRR中设置主FS和镜像FS,而在第三SRR中设置原始DB文件、备份DB文件、和流文件。
接下来,将参考图42所示的流程图来描述记录介质81的格式化处理,其中为内侧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设置一个SRR,为外侧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设置一个SRR,为流文件(文件(流))和原始DB文件和备份DB文件设置一个SRR,并为主文件系统FS和镜像文件系统FS设置一个SRR。应注意,图42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301、S302和S304中的处理与图42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201、S202和S204中的处理相同,并因此将省略其描述。
在步骤S303中,初始化单元432a为内侧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设置一个SRR,为外侧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设置一个SRR,为流文件(文件(流))和原始DB文件和备份DB文件设置一个SRR,并为主文件系统FS和镜像文件系统FS设置一个SRR,每个SRR都处于打开状态。结果,如图43所示,第一SRR到第四SRR(图43中的SRR1到SRR4)这四个SRR被设置为打开状态。
在步骤S305中,初始化单元432a控制写入单元73,以便促使记录/播放块53在记录介质81的外侧和内侧两端的SRR处设置用于记录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的区域,这与上面的步骤S255(图39)一样。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第一SRR和第四SRR被设置为用于记录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的区域,如图43的上部所示。
在步骤S306中,初始化单元432a控制写入单元73,以便促使记录/播放块53在记录介质81的第二SRR中设置存储文件系统信息的主FS和镜像FS。也就是说,在图43的上部的情况下,初始化单元432a控制写入单元73,以便促使记录/播放块53将各自记录文件系统信息的主FS(图43的上部的FS(元数据))和镜像FS(图43的上部的FS(MD-镜像))设置到记录介质81的第二SRR中的区域B321和B322中。
在步骤S307中,初始化单元432a控制写入单元73,以便促使记录/播放块53在记录介质81的第三SRR中设置流文件、原始和备份DB文件(图43的上部的文件(DB)(原始)和文件(DB)(备份))。也就是说,在图43的上部的情况下,初始化单元432a控制写入单元73,以便促使记录/播放块53在记录介质81的第三SRR中的区域B323中设置流文件(图43的上部的文件(流)),并且还在区域B324和B325中分别设置原始和备份DB文件(图43的上部的文件(DB)(原始)和文件(DB)(备份))。
根据以上处理,在要格式化的记录介质81上为每一用途设置四个SRR。
接下来,将参考44所示的流程图来描述由图35所示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22通过图42所示的处理向已格式化(初始化)的记录介质81写入信息的处理。应注意,图44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321和S322中的处理与图38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221和S222中的处理相同,并因此将省略其描述。
在步骤S323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使得记录/播放块53向记录介质81上的第三SRR(SRR3)写入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输入到写入单元73中的流文件(文件(流))。
也就是说,如图43的上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使得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输入到写入单元73中的文件(图中的文件(流+DB))被记录到通过上述格式化处理而在记录介质81上设置的第三SRR的区域B323中。
在步骤S324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原始DB文件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该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第三SRR。
也就是说,从图43的上部可以看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原始DB文件记录到通过上述格式化处理在记录介质81上设置的第三SRR的区域B324(图中的文件(DB)(原始))。
在步骤S325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备份DB文件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第二SRR。
也就是说,从图43的上部可以看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备份DB文件记录到通过上述格式化处理在记录介质81上设置的第二SRR的区域B325中(图中的文件(DB)(备份))。
在步骤S326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主FS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第二SRR中。
也就是说,如图43的上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主FS记录到通过上述格式化处理在记录介质81上设置的第二SRR的区域B311(图中的FS(元数据))。
在步骤S327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内侧端SRR。在图43的上部,将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记录在第一SRR中。
在步骤S328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镜像FS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第二SRR。
也就是说,如图43的上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镜像FS记录到通过上述格式化处理在记录介质81上设置的第二SRR的区域B322(图中的FS(MD-镜像))。
在步骤S329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外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外侧端SRR。在图43的上部,将外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记录在第四SRR中(图中的SRR4处的“卷结构”和“锚”)。
另一方面,在步骤S322中确定这不是第一写入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如果确定信息已通过步骤S323到S329的处理而被记录了例如至少一次或多次,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330。
在步骤S330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使得记录/播放块53向记录介质81的第三SRR写入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输入到写入单元73中的文件(文件(流):由流数据组成的文件)。
也就是说,在以例如图43上部所示状态在记录介质81上记录信息的情况下,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使得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输入到写入单元73中的文件(图中的文件(流))被记录到通过上述格式化处理而在记录介质81上设置的第三SRR的区域B323’。更具体地,在该文件是附加写入的情况下,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将在图43的上部所示的区域B323中记录的信息上新添加的附加信息,记录到图43的中部所示的区域B323’。而且,在记录其中已更新了新信息的文件的情况下,禁止读出在图43的上部所示的区域B323中记录的信息,并且配置区域B323’中的信息,以便在与区域B325相邻的区域中记录新更新的文件,并由此进行记录。
在步骤S331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控制写入单元73,从而禁止由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中读出原始DB文件(文件(DB)(原始))。
也就是说,如图43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禁止由记录/播放决53从记录介质81中读出记录在区域B324中的原始DB文件(文件(DB)(原始))。
在步骤S332中,该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新原始DB文件(文件(DB)(原始))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第三SRR中的新区域。
也就是说,如图43的下部所示,该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原始DB文件(文件(DB)(原始))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第三SRR中的区域B324’(图中的文件(DB)-O)。
在步骤S333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控制写入单元73,从而禁止由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中读出备份DB文件(文件(DB)(备份))。
也就是说,如图43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禁止由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中读出记录在区域B325中的备份DB文件(文件(DB)(备份))。
在步骤S334中,该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新备份DB文件(文件(DB)(备份))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第三SRR中的新区域。
也就是说,如图43的下部所示,该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备份DB文件(文件(DB)(备份))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第三SRR中的区域B325’(图中的文件(DB)-B)。
在步骤S335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控制写入单元73,从而禁止由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中读出主FS(FS(元数据))和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
也就是说,如图43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禁止由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中读出记录在区域B321中的主FS(FS(元数据))、以及记录在第一SRR中的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
在步骤S336中,该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主FS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第二SRR中。
也就是说,如图43的下部所示,该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主文件系统信息FS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第二SRR中的区域B321’。
此外,在步骤S337中,该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与主FS对应的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第一SRR中的替换区域。
在步骤S338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控制写入单元73,从而禁止由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中读出镜像FS(FS(MD-镜像))和外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
也就是说,如图43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禁止由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中读出记录在区域B322中的镜像FS(FS(MD-镜像))、以及记录在第四SRR中的外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
在步骤S339中,该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镜像FS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第二SRR中。
也就是说,如图43的下部所示,该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镜像文件系统信息FS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第二SRR中的区域B322’。
此外,在步骤S340中,该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与该镜像FS对应的外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第四SRR中的替换区域。
由于以上处理,文件系统FS、流文件、和DB文件各自被记录在不同的SRR中,其中文件系统FS以连续状态被记录在固定SRR中,由此使得能够改善对文件系统FS的访问能力。
应注意,尽管在以上示例中已参考图39到图44描述了有关在格式化时设置四个SRR的情况,并且将图41和图43进行比较,但是在图41中,将流文件记录在单独SRR中,这改善了对流文件的访问能力,从而可以说这适于其中在记录介质中记录例如影片等的大流文件的情况。另一方面,在图43中,将文件系统FS记录在单独SRR中,从而可以说这适于其中用个人计算机等频繁访问文件系统FS的情况。
尽管在以上示例中,已对有关在相同SRR中记录主和镜像文件系统FS的情况进行了描述,但是文件系统FS是记录介质81中的管理信息,而镜像FS被原始提供作为预料到主FS被损坏的情况的备份。因此,在向记录介质81施加同一类冲击从而损坏文件系统FS的情况下,将主FS和镜像FS彼此靠近很有可能不是期望的布置。因此,可进行这样的布置,其中增加在格式化时提供的SRR的数目,从而在彼此远离的位置处记录主FS和镜像FS。
接下来,将参考图45所示流程图来描述记录介质81的格式化处理,其中为内侧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设置一个SRR,为外侧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设置一个SRR,为流文件(文件(流))和原始DB文件和备份DB文件设置一个SRR,为主文件系统FS设置一个SRR,并为镜像文件系统FS设置一个SRR。应注意,图45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351、S352和S354中的处理与图36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201、S202和S204中的处理相同,并因此将省略其描述。
在步骤S353中,初始化单元432a为内侧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设置一个SRR,为外侧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设置一个SRR,为主文件系统FS设置一个SRR,还为镜像文件系统FS设置一个SRR,并为流文件(文件(流))和原始DB文件和备份DB文件设置一个SRR,每个SRR都处于打开状态。因此,如图46所示,第一SRR到第五SRR(图46中的SRR1到SRR5)总共五个SRR被设置为打开状态。
在步骤S355中,初始化单元432a控制写入单元73,以便促使记录/播放块53在记录介质81的外侧和内侧两端的SRR处设置用于记录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的区域。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第一SRR和第五SRR被设置为用于记录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的区域,如图46的上部所示。
在步骤S356中,初始化单元432a控制写入单元73,以便促使记录/播放块53在记录介质81的第二SRR中设置用于存储文件系统信息的主FS。也就是说,在图46的上部的情况下,初始化单元432a控制写入单元73,以便促使记录/播放块53将各自存储文件系统信息的主FS(图46的上部的FS(元数据))设置到记录介质81的第二SRR中的区域B331中。
在步骤S357中,初始化单元432a控制写入单元73,以便促使记录/播放块53在记录介质81的第三SRR中设置流文件、以及原始和备份DB文件(文件(DB)(原始)和文件(DB)(备份))。也就是说,在图46的上部的情况下,初始化单元432a控制写入单元73,以便促使记录/播放块53在记录介质81的第三SRR中的区域B332中设置原始DB文件(图46的上部的文件(DB)(原始)),在区域B333中设置流文件(图46的上部的文件(流)),并还在区域B334中设置备份DB文件(图46的上部的文件(DB)(备份))。
在步骤S358中,初始化单元432a控制写入单元73,以便促使记录/播放块53在记录介质81的第二SRR中设置记录了文件系统信息的镜像FS。也就是说,在图46的上部的情况下,初始化单元432a在第三SRR中的区域B335中设置用于记录相应文件系统信息的镜像FS(图46的FS(MD-镜像))。
根据以上处理,在要格式化的记录介质81上为每一用途设置五个SRR。
接下来,将参考47所示流程图来描述由图35所示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22通过图42所示的处理向已格式化(初始化)的记录介质81写入信息的处理。应注意,图44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321和S322中的处理与图38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221和S222中的处理相同,并因此将省略其描述。
在步骤S373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使得记录/播放块53向记录介质81上的第三SRR(SRR3)写入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输入到写入单元73中的流文件(文件(流))。
也就是说,如图46的上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使得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输入到写入单元73中的文件(图中的文件(流))被记录到通过上述格式化处理而在记录介质81上设置的第三SRR中的区域B333。
在步骤S374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原始DB文件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第三SRR。
也就是说,从图46的上部可以看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原始DB文件记录到通过上述格式化处理在记录介质81上设置的第三SRR的区域B332(图中的文件(DB)(原始))。
在步骤S375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备份DB文件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促使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的第三SRR。
也就是说,从图46的上部可以看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备份DB文件记录到通过上述格式化处理在记录介质81上设置的第三SRR的区域B334(图中的文件(DB)(备份))。
在步骤S376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主FS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的第二SRR。
也就是说,从图46的上部可以看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主FS记录到通过上述格式化处理在记录介质81上设置的第二SRR的区域B331(图中的FS(元数据))。
在步骤S377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内侧端SRR。在图46的上部,将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记录在第一SRR中。
在步骤S378,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镜像FS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的第四SRR。
也就是说,从图46的上部可以看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镜像FS记录到通过上述格式化处理在记录介质81上设置的第四SRR中的区域B335中(图中的FS(MD-镜像))。
在步骤S379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外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外侧端SRR。在图46的上部,将外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记录在第五SRR中(图中的SRR4处的“卷结构”和“锚”)。
另一方面,在步骤S372中确定这不是第一写入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如果确定信息已通过步骤S373到S379的处理被记录了例如至少一次或多次,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380。
在步骤S380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使得记录/播放块53向记录介质81上的第三SRR写入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输入到写入单元73中的流文件(文件(流):由流数据组成的文件)。
也就是说,在以例如图46上部所示状态在记录介质81上记录信息的情况下,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使得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输入到写入单元73中的文件(图中的文件(流))被记录到通过上述格式化处理而在记录介质81上设置的第三SRR的区域B333’。更具体地,在该文件是附加写入的情况下,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将在图46的上部所示的区域B333中记录的信息上新添加的附加信息记录到图46的中部所示的区域B333’。而且,在记录其中已更新了新信息的文件的情况下,禁止读出在图46的上部所示的区域B333中记录的文件,并且配置区域B333’中的信息,从而记录新更新的文件,并由此记录该信息。
在步骤S381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控制写入单元73,从而禁止由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读出原始DB文件(文件(DB)(原始))。
也就是说,如图46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禁止由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读出在区域B332中记录的原始DB文件(文件(DB)(原始))。
在步骤S382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新原始DB文件(文件(DB)(原始))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第三SRR中的新区域。
也就是说,如图46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原始DB文件(文件(DB)(原始))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第三SRR中的区域B332’(图中的文件(DB)(原始))。
在步骤S383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控制写入单元73,从而禁止由记录/播放决53从记录介质81读出备份DB文件(文件(DB)(备份))。
也就是说,如图46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禁止由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读出在区域B334中记录的备份DB文件(文件(DB)(备份))。
在步骤S384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新备份DB文件(文件(DB)(备份))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第三SRR中的新区域。
也就是说,如图46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备份DB文件(文件(DB)(备份))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第三SRR中的区域B334’(图中的文件(DB)(备份))。
在步骤S385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控制写入单元73,从而禁止由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读出主FS(FS(元数据))和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
也就是说,如图46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禁止由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读出在区域B331中记录的主FS(FS(元数据))和在第一SRR中记录的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
在步骤S386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主FS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第二SRR。
也就是说,如图46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主文件系统信息FS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第二SRR中的区域B331’。
此外,在步骤S387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与主FS对应的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第一SRR中的替换区域。
应注意,尽管图46中没有示出第一SRR中的替换区域,但是以与DB文件和FS实质上相同的方式执行记录。
在步骤S388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控制写入单元73,从而禁止由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读出镜像FS(FS(MD-镜像))以及外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
也就是说,如图46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禁止由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读出在区域B335中记录的镜像FS(FS(MD-镜像))以及在第五SRR中记录的外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
在步骤S389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镜像FS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第四SRR。
也就是说,如图46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镜像文件系统信息FS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第四SRR中的区域B335’。
此外,在步骤S390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与该镜像FS对应的外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第五SRR中的替换区域。
由于以上处理,将主FS和镜像FS彼此分离地独立记录在SRR中,由此改善了文件系统FS的访问能力,并且还改善了记录介质81对划痕等的抵抗能力。应注意,SRR的分配不限于图46所示的示例,并且可进行例如这样的配置,其中图46中的第三SRR中的DB文件和流文件位于第四SRR中,而镜像FS位于第三SRR中。
应注意,尽管在以上示例中已描述了有关在单独SRR中记录文件系统FS的主FS和镜像FS的情况,但是存在在流文件的DB文件被损坏的情况下不能执行重放的可能性,而原始地,原始DB文件和备份DB文件用于保证即使其中一个被损坏也能进行流文件重放。因此,将原始DB文件和备份DB文件彼此靠近可能不是理想的布置,其原因和上述文件系统FS的原因相同。因此,可进行这样的配置,其中将DB文件记录在不同SRR中,这和文件系统FS一样。
接下来,将参考图48所示流程图来描述用于格式化记录介质81的处理,其中为内侧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设置一个SRR,为外侧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设置一个SRR,为流文件(文件(流))设置一个SRR,为主文件系统FS和原始DB文件设置一个SRR,并为镜像文件系统FS和备份DB文件设置一个SRR。应注意,图48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401、S402、和S404的处理与图36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201、S202、和S204相同,并因此将省略其描述。
在步骤S403中,初始化单元432a为内侧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设置一个SRR,为外侧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设置一个SRR,为流文件(文件(流))设置一个SRR,为主文件系统FS和原始DB文件设置一个SRR,并还为镜像文件系统FS和备份DB文件设置一个SRR,每个SRR都处于打开状态。结果,如图49所示,第一SRR到第五SRR(图49中的SRR1到SRR5)总共五个SRR被设置为打开状态。
在步骤S405中,初始化单元432a控制写入单元73,以便促使记录/播放块53在记录介质81的外侧和内侧两边的SRR处设置用于记录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的区域。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第一SRR和第五SRR被设置为用于记录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的区域,如图49的上部所示。
在步骤S406中,初始化单元432a控制写入单元73,以便促使记录/播放块53在记录介质81的第二SRR中设置存储文件系统信息的主FS和原始DB文件。也就是说,在图49的上部的情况下,初始化单元432a控制写入单元73,以便促使记录/播放块53将主FS(图46的上部的FS(元数据))、记录文件系统信息、以及原始和备份DB文件(图46的上部的文件(DB)(原始)和文件(DB)(备份))设置到记录介质81的第二SRR中的区域B341和B342。
在步骤S407中,初始化单元432a控制写入单元73,以便促使记录/播放块53在记录介质81的第三SRR中设置流文件。也就是说,在图49的上部的情况下,初始化单元432a控制写入单元73,以便促使记录/播放块53将流文件(图49的上部的流文件(文件(流))设置到记录介质81的第三SRR中的区域B343。
在步骤S408中,初始化单元432a控制写入单元73,以便促使记录/播放块53在记录介质81的第四SRR中设置用于记录文件系统信息的镜像FS、和备份DB文件(图49的上部的文件(DB)(备份))。也就是说,在图49的上部的情况下,初始化单元432a将用于记录文件系统信息的镜像FS(图49的FS(MD-镜像))和备份DB文件(图49的上部的文件(DB)(备份))分别设置到记录介质81的第四SRR中的区域B344和B345。
根据以上处理,在要格式化的记录介质81上为每一用途设置五个SRR。
接下来,将参考图50的流程图来描述由图35所示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22向已通过图48所示的处理而格式化(初始化)的记录介质81写入信息的处理。应注意,图50的流程图的步骤S421和S422中的处理与图38的流程图的步骤S221和S222中的处理相同,并因此将省略其描述。
在步骤S423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使得记录/播放块53向记录介质81的第三SRR(SRR3)写入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输入到写入单元73中的流文件(文件(流))。
也就是说,如图49的上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使得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输入到写入单元73中的文件(图中的文件(流))被记录到通过上述格式化处理而在记录介质81上设置的第三SRR中的区域B343。
在步骤S424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原始DB文件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的第二SRR。
也就是说,从图49的上部可以看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原始DB文件记录到通过上述格式化处理在记录介质81上设置的第二SRR的区域S342(图中的文件(DB)(原始))。
在步骤S425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备份DB文件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的第四SRR。
也就是说,从图49的上部可以看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备份DB文件(图中的文件(DB)(备份))记录到通过上述格式化处理在记录介质81上设置的第四SRR中的区域B345。
在步骤S426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主FS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的第二SRR。
也就是说,如图49的上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主FS记录到通过上述格式化处理在记录介质81上设置的第二SRR中的区域B341(图中的FS(元数据))。
在步骤S427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内侧端SRR。在图49的上部,将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记录在第一SRR中。
在步骤S428,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镜像FS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的第四SRR。
也就是说,如图49的上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镜像FS记录到通过上述格式化处理在记录介质81上设置的第四SRR中的区域B344(图中的FS(MD-镜像))。
在步骤S429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外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外侧端SRR。在图49的上部,将外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记录在第五SRR中(图中的SRR4处的“卷结构”和“锚”)。
另一方面,在步骤S422中确定这不是第一写入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如果确定信息已通过步骤S423到S429的处理被记录了例如至少一次或多次,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430。
在步骤S430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使得记录/播放块53向记录介质81上的第三SRR写入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输入到写入单元73中的文件(文件(流):由流数据组成的文件)。
也就是说,在以例如图49上部所示状态在记录介质81上记录信息的情况下,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使得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输入到写入单元73中的文件(图中的文件(流))被记录到通过上述格式化处理而在记录介质81上设置的第三SRR的区域B343’。更具体地,在该文件是附加写入的情况下,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将在图49的上部所示的区域B343中记录的信息上新添加的附加信息记录到图49的下部所示的区域B343’。而且,在记录其中已更新了新信息的文件的情况下,禁止读出在图49的上部所示的区域B343中记录的文件,并且将新更新的文件记录到区域B343’中。
在步骤S431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控制写入单元73,从而禁止由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读出原始DB文件(文件(DB)(原始))。
也就是说,如图49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禁止由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读出在区域B342中记录的原始DB文件(文件(DB)(原始))。
在步骤S432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新原始DB文件(文件(DB)(原始))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第二SRR中的新区域。
也就是说,如图49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原始DB文件(文件(DB)(原始))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第二SRR中的区域B342’。
在步骤S433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控制写入单元73,从而禁止由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读出备份DB文件(文件(DB)(备份))。
也就是说,如图49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禁止由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读出在区域B345中记录的备份DB文件(文件(DB)(备份))。
在步骤S434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新备份DB文件(文件(DB)(备份))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第四SRR中的新区域。
也就是说,如图49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备份DB文件(文件(DB)(备份))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第四SRR中的区域B345’。
在步骤S435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控制写入单元73,从而禁止由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读出主FS(FS(元数据))和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
也就是说,如图49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禁止由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读出在区域B341中记录的主FS(FS(元数据))和在第一SRR中记录的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
在步骤S436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主FS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第二SRR。
也就是说,如图49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主文件系统信息FS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第二SRR中的区域B341’。
此外,在步骤S437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与主FS对应的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第一SRR中的替换区域。
在步骤S438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控制写入单元73,从而禁止由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读出镜像FS(FS(MD-镜像))和外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
也就是说,如图49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禁止由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读出在区域B344中记录的镜像FS(FS(MD-镜像))和在第五SRR中记录的外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
在步骤S439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镜像FS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第四SRR。
也就是说,如图49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镜像文件系统信息FS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第四SRR中的区域B345’。
此外,在步骤S440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与该镜像FS对应的外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第五SRR中的替换区域。
由于以上处理,将主FS和镜像FS彼此分离地独立记录在SRR中,并且还将原始DB文件和备份DB文件记录在彼此分离的位置处,由此改善了改善了记录介质81对划痕等的抵抗能力。
应注意,尽管在上面的示例中已描述了有关将文件系统FS的主FS和原始DB文件记录在一个SRR中、并且将镜像FS和备份DB文件各自也记录在同一SRR中的情况,但是在读出时它们最好不一起存在。因此,可将文件系统FS和DB文件安排为各自记录在不同SRR中。
接下来,将参考图51所示流程图来描述用于格式化记录介质81的处理,其中为内侧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设置一个SRR,为外侧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设置一个SRR,为流文件(文件(流))设置一个SRR,为主文件系统FS设置一个SRR,为镜像文件系统FS设置一个SRR,并为原始DB文件和备份DB文件设置一个SRR。应注意,图51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451、S452、和S454的处理与图36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201、S202、和S204的处理相同,并因此将省略其描述。
在步骤S453中,初始化单元432a为内侧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设置一个SRR,为外侧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设置一个SRR,为流文件(文件(流))设置一个SRR,为主文件系统FS设置一个SRR,为镜像文件系统FS设置一个SRR,并为原始DB文件和备份DB文件设置一个SRR,每个SRR都处于打开状态。结果,如图52所示,第一SRR到第六SRR(图52中的SRR1到SRR6)总共六个SRR被设置为打开状态。
在步骤S455中,初始化单元432a控制写入单元73,以便促使记录/播放块53在记录介质81的外侧和内侧两边的SRR处设置用于记录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的区域。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第一SRR和第六SRR被设置为用于记录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的区域,如图52的上部所示。
在步骤S456中,初始化单元432a控制写入单元73,以便促使记录/播放块53在记录介质81的第二SRR中设置用于存储文件系统信息的主FS。也就是说,在图52的上部的情况下,初始化单元432a控制写入单元73,以便促使记录/播放块53将主FS(图52的上部的FS(元数据))设置到记录介质81的第二SRR中的区域B351。
在步骤S457中,初始化单元432a控制写入单元73,以便促使记录/播放块53在记录介质81的第三SRR中设置原始DB文件(图52的上部的文件(DB)(原始))和备份DB文件(图52的上部的文件(DB)(备份))。也就是说,在图52的上部的情况下,初始化单元432a控制写入单元73,以便促使记录/播放块53将原始DB文件和备份DB文件设置到记录介质81的第三SRR中的区域B352和B353。
在步骤S458中,初始化单元432a控制写入单元73,以便促使记录/播放块53在记录介质81的第四SRR中设置流文件。也就是说,在图52的上部的情况下,初始化单元432a将流文件(图52的上部的文件(流))设置到记录介质81的第四SRR中的区域B354。
在步骤S459中,初始化单元432a控制写入单元73,以便促使记录/播放块53在记录介质81的第五SRR中设置用于记录文件系统信息的镜像FS。也就是说,在图52的上部的情况下,初始化单元432a将镜像FS(图49的上部的FS(MD-镜像))设置到记录介质81的第四SRR中的区域B355。
根据以上处理,在要格式化的记录介质81上为每一用途设置六个SRR。
接下来,将参考图53的流程图来描述由图35中所示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22向已通过图51所示的处理而格式化(初始化)的记录介质81写入信息的处理。应注意,图53的流程图的步骤S471和S472中的处理与图38的流程图的步骤S221和S222中的处理相同,并因此将省略其描述。
在步骤S473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使得记录/播放块53向记录介质81的第四SRR(SRR4)写入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输入到写入单元73中的流文件(文件(流))。
也就是说,如图52的上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使得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输入到写入单元73中的文件(图中的文件(流))被记录到通过上述格式化处理而在记录介质81上设置的第四SRR中的区域B354。
在步骤S474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原始DB文件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的第二SRR。
也就是说,从图52的上部可以看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原始DB文件记录到通过上述格式化处理在记录介质81上设置的第二SRR的区域S352中(图中的文件(DB)(原始))。
在步骤S475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备份DB文件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的第二SRR。
也就是说,如图52的上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备份DB文件(图中的文件(DB)(备份))记录到通过上述格式化处理在记录介质81上设置的第二SRR中的区域B353中。
在步骤S476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主FS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的第二SRR。
也就是说,如图52的上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主FS记录到通过上述格式化处理在记录介质81上设置的第二SRR中的区域B351(图中的FS(元数据))。
在步骤S477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内侧端SRR。在图52的上部,将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记录在第一SRR中。
在步骤S478,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镜像FS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的第五SRR。
也就是说,如图52的上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镜像FS记录到通过上述格式化处理在记录介质81上设置的第五SRR中的区域B355(图中的FS(MD-镜像))。
在步骤S479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外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外侧端SRR。在图52的上部,将外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记录在第六SRR中(图中的SRR6处的“卷结构”和“锚”)。
另一方面,在步骤S472中确定这不是第一写入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如果确定信息已通过步骤S473到S479的处理而被记录了例如至少一次或多次,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480。
在步骤S480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使得记录/播放块53向记录介质81上的第四SRR写入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输入到写入单元73中的文件(文件(流):由流数据组成的文件)。
也就是说,在以例如图52上部所示状态在记录介质81上记录信息的情况下,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使得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输入到写入单元73中的文件(图中的文件(流))被记录到通过上述格式化处理而在记录介质81上设置的第四SRR的区域B354’。更具体地,在该文件是附加写入的情况下,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将在图52的上部所示的区域B354中记录的信息上新添加的附加信息记录到图52的下部所示的区域B354’。而且,在记录其中已更新了新信息的文件的情况下,禁止读出在图52的上部所示的区域B354中记录的文件,并且将新更新的文件记录到区域B354’中。
在步骤S481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控制写入单元73,从而禁止由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读出原始DB文件(文件(DB)(原始))。
也就是说,如图52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禁止由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读出在区域B352中记录的原始DB文件(文件(DB)(原始))。
在步骤S482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新原始DB文件(文件(DB)(原始))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第三SRR中的新区域。
也就是说,如图52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原始DB文件(文件(DB)(原始))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第三SRR中的区域B352’。
在步骤S483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控制写入单元73,从而禁止由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读出备份DB文件(文件(DB)(备份))。
也就是说,如图52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禁止由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读出在区域B353中记录的备份DB文件(文件(DB)(备份))。
在步骤S484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新备份DB文件(文件(DB)(备份))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第三SRR中的新区域。
也就是说,如图52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备份DB文件(文件(DB)(备份))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第四SRR中的区域B353’。
在步骤S485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控制写入单元73,从而禁止由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读出主FS(FS(元数据))和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
也就是说,如图52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禁止由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读出在区域B351中记录的主FS(FS(元数据))和在第一SRR中记录的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
在步骤S486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主FS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第二SRR。
也就是说,如图52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主文件系统信息FS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第二SRR中的区域B351’。
此外,在步骤S487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与该主FS对应的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第一SRR中的替换区域。
在步骤S488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控制写入单元73,从而禁止由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读出镜像FS(FS(MD-镜像))和外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
也就是说,如图52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禁止由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读出在区域B355中记录的镜像FS(FS(MD-镜像))和在第六SRR中记录的外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
在步骤S489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镜像FS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第五SRR。
也就是说,如图52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镜像文件系统信息FS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第五SRR中的区域B355’。
此外,在步骤S490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与该镜像FS对应的外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第六SRR中的替换区域。
由于以上处理,将主FS和镜像FS彼此分离地独立记录在SRR中,并且还将原始DB文件和备份DB文件彼此分离,由此改善了文件系统FS的访问能力,并且还改善了记录介质81对划痕等的抵抗能力。
应注意,尽管可将文件系统FS的主FS和镜像FS记录在不同SRR中,但是将原始DB文件和备份DB文件记录在同一SRR中,所以存在原始DB文件和备份DB文件一起被损坏的情况。因此,可将它们记录在不同SRR中。
接下来,将参考图54所示的流程图来描述用于格式化记录介质81的处理,其中为内侧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设置一个SRR,为外侧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设置一个SRR,为流文件(文件(流))和备份DB文件设置一个SRR,为主文件系统FS设置一个SRR,为镜像文件系统FS设置一个SRR,并为原始DB文件设置一个SRR。应注意,图54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501、S502、和S504的处理与图36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201、S202、和S204的处理相同,并因此将省略其描述。
在步骤S503中,初始化单元432a为内侧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设置一个SRR,为外侧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设置一个SRR,为流文件(文件(流))和备份DB文件设置一个SRR,为主文件系统FS设置一个SRR,为镜像文件系统FS设置一个SRR,并为原始DB文件设置一个SRR,每个SRR都处于打开状态。结果,如图55所示,第一SRR到第六SRR(图55中的SRR1到SRR6)总共六个SRR被设置为打开状态。
在步骤S505中,初始化单元432a控制写入单元73,以便促使记录/播放块53在记录介质81的外侧和内侧两边的SRR处设置用于记录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的区域。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第一SRR和第六SRR被设置为用于记录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的区域,如图55的上部所示。
在步骤S506中,初始化单元432a控制写入单元73,以便促使记录/播放块53在记录介质81的第二SRR中设置用于存储文件系统信息的主FS。也就是说,在图55的上部的情况下,初始化单元432a控制写入单元73,以便促使记录/播放块53将主FS(图55的上部的FS(元数据))设置到记录介质81的第二SRR中的区域B361。
在步骤S507中,初始化单元432a控制写入单元73,以便促使记录/播放块53在记录介质81的第三SRR中设置流文件(文件(流))和备份DB文件(图55的上部的文件(DB)(备份))。也就是说,在图55的上部的情况下,初始化单元432a控制写入单元73,以便促使记录/播放块53将流文件和备份DB文件设置到记录介质81的第三SRR中的区域B362和B363。
在步骤S508中,初始化单元432a控制写入单元73,以便促使记录/播放块53在记录介质81的第四SRR中设置原始DB文件。也就是说,在图55的上部的情况下,初始化单元432a将原始DB文件(图55的上部的文件(DB)(原始))设置到记录介质81的第四SRR中的区域B364。
在步骤S509中,初始化单元432a控制写入单元73,以便促使记录/播放块53在记录介质81的第五SRR中设置用于记录文件系统信息的镜像FS。也就是说,在图55的上部的情况下,初始化单元432a将用于存储文件系统信息的镜像FS(图55中的FS(MD-镜像))设置到记录介质81的第四SRR中的区域B355。
根据以上处理,在要格式化的记录介质81上为每一用途设置六个SRR。
接下来,将参考图56的流程图来描述由图35所示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22向已通过图54所示的处理而格式化(初始化)的记录介质81写入信息的处理。应注意,图56的流程图的步骤S521和S522中的处理与图38的流程图的步骤S221和S222中的处理相同,并因此将省略其描述。
在步骤S523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使得记录/播放块53向记录介质81的第三SRR(SRR3)写入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输入到写入单元73中的流文件(文件(流))。
也就是说,如图55的上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使得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输入到写入单元73中的文件(图中的文件(流))被记录到通过上述格式化处理而在记录介质81上设置的第三SRR中的区域B362。
在步骤S524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原始DB文件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的第四SRR。
也就是说,如图55的上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原始DB文件记录到通过上述格式化处理在记录介质81上设置的第四SRR的区域S364(图中的文件(DB)(原始))。
在步骤S525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备份DB文件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的第三SRR。
也就是说,从图55的上部可以看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备份DB文件(图中的文件(DB)(备份))记录到通过上述格式化处理在记录介质81上设置的第三SRR中的区域B363。
在步骤S526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主FS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的第二SRR。
也就是说,如图55的上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主FS记录到通过上述格式化处理在记录介质81上设置的第二SRR中的区域B361(图中的FS(元数据))。
在步骤S527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内侧端SRR。在图55的上部,将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记录在第一SRR中。
在步骤S528,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镜像FS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的第五SRR。
也就是说,如图55的上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镜像FS记录到通过上述格式化处理在记录介质81上设置的第五SRR中的区域B365(图中的FS(MD-镜像))。
在步骤S529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外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外侧端SRR。在图55的上部,将外例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记录在第六SRR中(图中的SRR6处的“卷结构”和“锚”)。
另一方面,在步骤S522中确定这不是第一写入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如果确定信息已通过步骤S523到S529的处理而被记录了例如至少一次或多次,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530。
在步骤S530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使得记录/播放块53向记录介质81上的第四SRR写入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输入到写入单元73中的文件(文件(流):由流数据组成的文件)。
也就是说,在以例如图55的上部所示状态在记录介质81上记录信息的情况下,如图55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使得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输入到写入单元73中的流文件(图中的文件(流))被记录到通过上述格式化处理而在记录介质81上设置的第三SRR的区域B362’。更具体地,在该文件是附加写入的情况下,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将在图55的上部所示的区域B362中记录的信息上新添加的附加信息,记录到图55的下部所示的区域B362’。而且,在记录其中已更新了新信息的文件的情况下,禁止读出在图55的上部所示的区域B362中记录的文件,并且将新更新的文件记录到区域B362’中。
在步骤S531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控制写入单元73,从而禁止由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读出原始DB文件(文件(DB)(原始))。
也就是说,如图55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禁止由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读出在区域B364中记录的原始DB文件(文件(DB)(原始))。
在步骤S532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新原始DB文件(文件(DB)(原始))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第四SRR中的新区域。
也就是说,如图55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原始DB文件(文件(DB)(原始))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第四SRR中的区域B364’。
在步骤S533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控制写入单元73,从而禁止由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读出备份DB文件(文件(DB)(备份))。
也就是说,如图55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禁止由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读出在区域B363中记录的备份DB文件(文件(DB)(备份))。
在步骤S534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新备份DB文件(文件(DB)(备份))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第三SRR中的新区域。
也就是说,如图55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备份DB文件(文件(DB)(备份))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第三SRR中的区域B363’。
在步骤S535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控制写入单元73,从而禁止由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读出主FS(FS(元数据))和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
也就是说,如图55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禁止由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读出在区域B361中记录的主FS(FS(元数据))和在第一SRR中记录的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
在步骤S536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主FS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第二SRR。
也就是说,如图55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主文件系统信息FS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第二SRR中的区域B361’。
此外,在步骤S537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与该主FS对应的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第一SRR中的替换区域。
在步骤S538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控制写入单元73,从而禁止由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读出镜像FS(FS(MD-镜像))和外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
也就是说,如图55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禁止由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读出在区域B365中记录的镜像FS(FS(MD-镜像))和在第六SRR中记录的外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
在步骤S539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镜像FS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第五SRR。
也就是说,如图55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镜像文件系统信息FS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第五SRR中的区域B365’。
此外,在步骤S540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与该镜像FS对应的外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第六SRR中的替换区域。
由于以上处理,将主FS、镜像FS、原始DB文件、和备份DB文件记录在不同SRR中,由此使能够改善主FS、镜像FS、原始DB文件、和备份DB文件的访问能力,并且还改善了记录介质81上的主FS、镜像FS、原始DB文件、和备份DB对划痕等的抵抗能力。当然,在图55中,将流文件(文件(流))和DB文件记录在同一SRR中,但是可进行这样的配置,其中将流文件(文件(流))记录在和主FS、镜像FS、或原始DB文件中的任一个相同的SRR中。
上面,将流文件记录在与主FS、镜像FS、原始DB文件、和备份DB文件中的一个相同的SRR中,从而在同一SRR中记录不同类型的文件,并因此存在访问能力可能恶化的可能性。因此,可为流文件、主FS、镜像FS、原始DB文件、和备份DB文件各自设置SRR,并且它们的放置可不同。
接下来,将参考图57所示的流程图来描述用于格式化记录介质81的处理,其中为内侧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设置一个SRR,为外侧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设置一个SRR,为流文件(文件(流))设置一个SRR,为备份DB文件设置一个SRR,为主文件系统FS设置一个SRR,为镜像文件系统FS设置一个SRR,并为原始DB文件设置一个SRR。应注意,图57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551、S552、和S554的处理与图36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201、S202、和S204相同,并因此将省略其描述。
在步骤S553中,初始化单元432a为内侧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设置一个SRR,为外侧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设置一个SRR,为流文件(文件(流))设置一个SRR,为备份DB文件设置一个SRR,为主文件系统FS设置一个SRR,为镜像文件系统FS设置一个SRR,并为原始DB文件设置一个SRR,每个SRR都处于打开状态。结果,如图55所示,第一SRR到第七SRR(图58中的SRR1到SRR7)总共七个SRR被设置为打开状态。
在步骤S555中,初始化单元432a控制写入单元73,以便促使记录/播放块53在记录介质81的外侧和内侧两边的SRR处设置用于记录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的区域。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第一SRR和第七SRR被设置为用于记录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的区域,如图58的上部所示。
在步骤S556中,初始化单元432a控制写入单元73,以便促使记录/播放块53在记录介质81的第二SRR中设置用于存储文件系统信息的主FS。也就是说,在图58的上部的情况下,初始化单元432a控制写入单元73,以便促使记录/播放块53将主FS(图58的上部的FS(元数据))设置到记录介质81的第二SRR中的区域B371。
在步骤S557中,初始化单元432a控制写入单元73,以便促使记录/播放块53在记录介质81的第三SRR中设置原始DB文件。也就是说,在图58的上部的情况下,初始化单元432a控制写入单元73,以便促使记录/播放块53将原始DB文件设置到记录介质81的第三SRR中的区域B372。
在步骤S558中,初始化单元432a控制写入单元73,以便促使记录/播放块53在记录介质81的第四SRR中设置流文件(文件(流))。也就是说,在图58的上部的情况下,初始化单元432a将流文件(图58的上部的文件(流))设置到记录介质81的第四SRR中的区域B373。
在步骤S559中,初始化单元432a控制写入单元73,以便促使记录/播放块53在记录介质81的第五SRR中设置备份DB文件。也就是说,在图58的上部的情况下,初始化单元432a将用于存储文件系统信息的备份DB文件(图58的上部的文件(DB)(备份))设置到记录介质81的第五SRR中的区域B374。
在步骤S560中,初始化单元432a控制写入单元73,以便促使记录/播放块53在记录介质81的第六SRR中设置镜像文件系统FS。也就是说,在图58的上部的情况下,初始化单元432a将镜像文件系统FS(图58的上部的FS(MD-镜像))设置到记录介质81的第六SRR中的区域B375。
根据以上处理,在要格式化的记录介质81上为每一用途设置七个SRR。
接下来,将参考图59的流程图来描述由图35所示的记录/播放机构部件22向已通过图57所示的处理格式化(初始化)的记录介质81写入信息的处理。应注意,图59的流程图的步骤S571和S572中的处理与图38的流程图的步骤S221和S222中的处理相同,并因此将省略其描述。
在步骤S573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使得记录/播放块53向记录介质81的第四SRR(SRR4)写入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输入到写入单元73中的流文件(文件(流))。
也就是说,如图58的上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使得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输入到写入单元73中的文件(图中的文件(流))被记录到通过上述格式化处理而在记录介质81上设置的第四SRR中的区域B373。
在步骤S574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原始DB文件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的第三SRR。
也就是说,如图58的上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原始DB文件记录到通过上述格式化处理在记录介质81上设置的第三SRR的区域S372(图中的文件(DB)(原始))。
在步骤S575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备份DB文件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的第五SRR。
也就是说,从图58的上部可以看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备份DB文件(图中的文件(DB)(备份))记录到通过上述格式化处理在记录介质81上设置的第五SRR中的区域B374。
在步骤S576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主FS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的第二SRR。
也就是说,如图58的上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主FS记录到通过上述格式化处理在记录介质81上设置的第二SRR中的区域B371(图中的FS(元数据))。
在步骤S577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内侧端SRR。在图58的上部,将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记录在第一SRR中。
在步骤S578,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镜像FS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的第六SRR。
也就是说,如图58的上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镜像FS记录到通过上述格式化处理在记录介质81上设置的第六SRR中的区域B375(图中的FS(MD-镜像))。
在步骤S579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外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外侧端SRR。在图58的上部,将外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记录在第七SRR中(图中的SRR7处的“卷结构”和“锚”)。
另一方面,在步骤S572中确定这不是第一写入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如果确定信息已通过步骤S573到S579的处理而被记录了例如至少一次或多次,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580。
在步骤S580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使得记录/播放块53向记录介质81上的第四SRR写入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输入到写入单元73中的文件(文件(流):由流数据组成的文件)。
也就是说,在以例如图58上部所示状态在记录介质81上记录信息的情况下,如图58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使得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输入到写入单元73中的文件(图中的文件(流))被记录到通过上述格式化处理而在记录介质81上设置的第四SRR的区域B373’。更具体地,在该文件是附加写入的情况下,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将在图58的上部所示的区域B373中记录的信息上新添加的附加信息记录到图58的下部所示的区域B373’。而且,在记录其中已更新了新信息的文件的情况下,禁止读出在图58的上部所示的区域B373中记录的文件,并且将新更新的文件记录到区域B373’中。
在步骤S581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控制写入单元73,从而禁止由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读出原始DB文件(文件(DB)(原始))。
也就是说,如图58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禁止由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读出在区域B372中记录的原始DB文件(文件(DB)(原始))。
在步骤S582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新原始DB文件(文件(DB)(原始))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第三SRR中的新区域。
也就是说,如图58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原始DB文件(文件(DB)(原始))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第三SRR中的区域B372’。
在步骤S583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控制写入单元73,从而禁止由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读出备份DB文件(文件(DB)(备份))。
也就是说,如图58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禁止由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读出在区域B374中记录的备份DB文件(文件(DB)(备份))。
在步骤S584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新备份DB文件(文件(DB)(备份))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第五SRR中的新区域。
也就是说,如图58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备份DB文件(文件(DB)(备份))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第五SRR中的区域B374’。
在步骤S585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控制写入单元73,从而禁止由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读出主FS(FS(元数据))和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
也就是说,如图58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禁止由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读出在区域B371中记录的主FS(FS(元数据))和在第一SRR中记录的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
在步骤S586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主FS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第二SRR。
也就是说,如图58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主文件系统信息FS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第二SRR中的区域B371’。
此外,在步骤S587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与该主FS对应的内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第一SRR中的替换区域。
在步骤S588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控制写入单元73,从而禁止由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读出镜像FS(FS(MD-镜像))和外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
也就是说,如图58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禁止由记录/播放块53从记录介质81读出在区域B365中记录的镜像FS(FS(MD-镜像))和在第七SRR中记录的外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
在步骤S589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镜像FS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第六SRR。
也就是说,如图58的下部所示,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镜像文件系统信息FS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上的第六SRR中的区域B375’。
此外,在步骤S590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432经由ECC编码单元71和调制单元72而将与该镜像FS对应的外侧卷结构信息和锚信息提供到写入单元73,并使得记录/播放块53将其写入到第七SRR中的替换区域。
由于以上处理,将流文件、主FS、镜像FS、原始DB文件、和备份DB文件各自记录在不同SRR中,由此使得能够改善流文件、主FS、镜像FS、原始DB文件、和备份DB文件的访问能力,并且还改善记录介质81上的主FS、镜像FS、原始DB文件、和备份DB对划痕等的抵抗能力。
归纳参考图35到图59所描述的处理,流文件、DB文件、和文件系统FS混合得越少,则越能够改善对流文件、DB文件、和文件系统FS的每一个的访问能力。而且,主FS和镜像FS、以及原始DB文件和备份DB文件彼此相隔越远,则越改善其对缺陷的抵抗能力。然而,以精确的方式执行该方法增加了在格式化时设置的SRR的数目。结果,一旦用完特定区域,则产生对新创建轨道的需要,这可能使得管理复杂。因此,最好通过根据其用途设置SRR的尺寸和数目来执行该格式化,并且在上述处理中,假设可设置SRR的数目和尺寸。
应注意,存在其中不必重写锚信息和卷结构信息的情况,并且在这样的情况下,将省略图38中的步骤S235、S237、S238和S240的处理,图41中的步骤S285、S287、S288和S290的处理,图44中的步骤S335、S337、S338和S340的处理,图47中的步骤S385、S387、S388和S390的处理,图50中的步骤S435、S437、S438和S440的处理,图53中步骤S485、S487、S488和S490的处理,图56中步骤S535、S537、S538和S540的处理,以及图59中步骤S585、S587、S258和S260的处理。
然后,将详细地描述在如下的上述处理中的记录处理:图17所示的流程图中步骤S13到S18、S21、S22、S25和S26的处理,图20所示的流程图中步骤S43到S48、S50、S51、S54和S55的处理,图23所示的流程图中步骤S73到S77、S79、S80和S83的处理,图26所示的流程图中步骤S103到S109、S112到S114、S117和S118的处理,图29所示的流程图中步骤S133到S138、S141、S142、S145和S146的处理,图32所示的步骤S163到S168、S172、S173、S175、S176和S180到S182的处理,图38所示的步骤S223到S230、S232、S234、S236、S237、S239和S240的处理,图41中的步骤S273到S280、S282、S284、S286、S287、S289和S290的处理,图44所示的步骤S323到S330、S332、S334、S336、S337、S339和S340的处理,图47所示的步骤S373到S380、S382、S384、S386、S387、S389和S390的处理,图50所示的步骤S423到S430、S432、S434、S436、S437、S439和S440的处理,图53中的步骤S473到S480、S482、S484、S486、S487、S489和S490的处理,图56中的步骤S523到S530、S532、S534、S536、S537、S539和S540的处理,图59中的步骤S573到S580、S582、S584、S586、S587、S589和S590的处理。
以上记录处理被划分为替换信息管理处理和实际记录处理,所述替换信息管理处理用于以ECC簇为单位生成替换信息作为暂时DL(暂时DL),该替换信息包括要重写或更新的文件数据的替换源信息和替换目标信息的列表;所述实际记录处理用于基于该暂时DL而组织替换源和替换目标的信息,从而生成在记录介质中最后记录的最终DL(下面称为最终DL),并以簇为单位在记录介质81中实际记录数据。
首先,将参考图60的流程图来描述替换信息管理处理。
在步骤S601中,替换信息管理单元63确定是否存在重写或更新簇,并且重复该处理,直到确定存在重写或更新簇为止。在步骤S601中,通过执行通过例如17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21的处理而在SA区域中记录主FS的处理,作为图18中的替换源的在块B111中记录的主FS将被记录到块B111’中作为替换目标,确定存在重写或更新簇,并且处理前进到步骤S602。
在步骤S602中,替换信息管理单元63确认以构成要重写或更新的文件数据的数据预定簇为单位的替换源的位置。例如,从图61的上部可见,在替换源的地址是A簇的情况下,确认作为替换源的位置的A。应注意,在图61的左上部,每一块代表一簇数据,而A和B代表指示簇的位置的地址,对于每一方框,簇的地址在图中从左到右递增一。而且,标有斜线的簇指示数据实际位于的簇,并且黑色的簇指示还没有记录数据的簇。
在步骤S603,对于重写或更新的文件数据,替换信息管理单元63以预定簇为单位来设置并存储数据的替换目标的位置。例如,如图61的左上部所示,在其替换源位置为A的簇的替换目标的位置为B的情况下,将数据存储到存储器63a中的替换目标的位置B。
在步骤S604,替换信息管理单元63确定在上述步骤S603的处理中是否发生错误,并且在确定还没有发生错误的情况下,处理前进到步骤S605。
在步骤S605,替换信息管理单元63确认替换目标地址的位置。
在步骤S606,替换信息管理单元63基于构成要重写或更新的文件数据的簇的替换源和替换目标地址,而更新通过上述格式化处理在存储器63a中生成的DL,并且处理返回到步骤S601。
在该情况下,例如图61的右上方的最顶端所示将其记录为的列表。应注意从图61的右上方从作开始描述了替换源的头地址、替换目标的头地址、和簇范围。在图61的右上方的最顶端描述了替换源的头地址是A,替换目标的头地址是B,而范围是一,这实质上指示从替换源A的头开始的一簇被替换为从替换目标B的头开始的一簇的位置。在图61的左上方的情况下,重复步骤S602到S606的处理四次生成例如图61的右上方所示的暂时DL。也就是说,在图61的左上方和右上方,其替换源为从地址A+1的位置的头开始一个数据簇的数据通过重写或更新而被替换为其替换目标为从地址B+1的位置的头开始的一个数据簇的数据,其替换源为从地址A+2的位置的头开始一个数据簇的数据通过重写或更新而被替换为其替换目标为从地址B+2的位置的头开始一个数据簇的数据,其替换源为从地址A+3的位置的头开始一个数据簇的数据通过重写或更新而被替换为其替换目标为从地址B+3的位置的头开始一个数据簇的数据。
此外,在存在例如图61的左上方和右上方的状态、并且如图62的左上方所示仅地址A+2位置处的一个数据簇被重写的情况下,在步骤S602,替换源的地址是A+2,而在步骤S603,替换目标地址从B+1改变为D。结果,在图62的右上方,其替换源地址从A+2开始的一个数据簇被替换为从替换目标地址D(图62中的标有竖线的方框)开始的一簇的数据,从而被更新。
另一方面,在步骤S605中确定发生错误的情况下,处理返回到步骤S603,并且重复随后的处理。也就是说,如图63的左上方所示,其头是替换源地址A+2的那一个数据簇被设置在其头是替换目标地址B+2的那一个簇的位置处。在将该暂时DL信息被记录到存储器63a时由于某一原因而发生错误的情况下,再次设置新替换目标,并且在图63的情况下,替换目标地址从B+2改变到C。因此,如图63的右上方所示,对于替换源的头地址A+2,替换目标的头地址被改变为C(图63中具有条形标记的方框)。
由于以上处理,生成了以簇为单位增加的由替换源信息和替换目标信息组成的暂时DL。
接下来,将参考图64的流程图来描述实际记录处理。
在步骤S621中,替换信息生成单元64确定是否已从控制单元51发出了向记录介质81记录数据的指令。在例如存储器63a的记录容量超出限制容量、上述替换管理处理停止(例如重复步骤S601的处理的情况)等的情况下,输出该记录指令。
在步骤S621中命令记录的情况下,在步骤S622,替换信息生成单元64确定充当替换目标的轨道(SRR)是否在同一轨道内,即充当替换目标的轨道(SRR)是否是另一轨道(或SA区域)。例如,在确定这不是同一轨道的情况下,处理前进到步骤S623。
在步骤S623,替换信息生成单元64确定要重写或更新的文件尺寸是否大于原始文件尺寸,并且在确定其没有大于的情况下,处理前进到步骤S625。
在步骤S625,替换信息生成单元64向替换信息管理单元63询问暂时DL中记录的簇信息是否是连续的。例如,如图61的左上方和右上方所示,在替换源的头位置的地址是A到A+3、而替换目标的头位置的地址是B到B+3的情况下,替换目标的地址的位置连续,所以确定DL布置连续,并且处理前进到步骤S627。
在步骤S627,替换信息生成单元64以在另一轨道上的单一位置处将替换目标组合到一起的状态,而生成最终DL并将其存储在存储器64a中。也就是说,如图61右下方所示执行记录,其中替换源的头地址为A,替换目标的头地址为B,而范围为4,使得基于图61的右上方所示的暂时DL的描述,从作为替换源的头位置的地址A开始的四簇的范围是从作为替换目标的头位置的地址B开始的四簇的范围,如图61的左下方所示。由此,以簇为单位的由替换源和替换目标信息组成的暂时DL信息被变换为与多个连续簇对应的替换源和替换目标信息,由此生成在存储器64a中存储的小于暂时DL的最终DL。
此外,在步骤S628,替换信息生成单元64促使记录单元52基于存储器64a中存储的最终DL而将数据写入到记录介质81中,并将最终DL记录到记录介质81中。
由此,基于暂时DL的信息生成最终DL允许减少列表数目,并且可降低在记录介质81中记录的DL(最终DL)的存储容量,从而可节省通过重写或更新而消耗的记录介质81的容量。
而且,在步骤S625中记录暂时DL的情况下,例如如图62或图63所示,确定这些簇是不续的。也就是说,例如通过图62,与替换源地址A和A+1对应的作为头的替换目标地址B和B+1的每一簇的范围是连续的,但是与替换源地址A+2和A+3对应的替换目标地址是其各自头为D和B+3的一簇的范围,这意味着这些簇是不连续的。因此,在步骤S625中,确定这是不连续的,并且处理前进到步骤S626。
在步骤S626,替换信息生成单元64基于暂时DL的信息而将多个替换目标地址定位为连续的。也就是说,例如如图62的左下方所示,连续位于替换源地址A到A+3的范围处的多簇数据被连续定位在替换目标地址D到D+3的范围处,并因此其位置可连续。因此,在作为随后处理的步骤S627中,可生成这样的最终DL,其中在另一替换目标轨道上的一个地方进行配置。应注意,在图62的右下方,生成最终DL,其指示替换源是从头地址为A的位置开始的四簇,而替换目标是从头地址为D的位置开始的四簇。
结果,与上述相同,可节省通过重写或更新而消耗的记录介质81的容量。
此外,在步骤S623,在确定由于重写或更新而使得由替换源处的多簇组成的文件尺寸增加的情况下,替换信息生成单元64在替换目标处顺序写入组成了由于重写处理而尺寸增加的数据的那些簇。
也就是说,如图65的上部所示,在将替换源文件A记录到地址A到A+3的范围中、并且通过重写文件A生成的文件A’的尺寸增加一簇而具有图65的中间左部所示地址A+4(图65中的由栅格标记方框表示的簇)的情况下,替换信息生成单元64从替换源数据连续写入一簇重写数据,将地址A+4作为其头。
综上所述,在替换目标不是同一轨道而是另一轨道或上述SA区域的情况下,由如范围R1所示的地址A到A+4的连续范围来指示该逻辑区域,并且物理记录范围是区域R2-1和R2-2的两个位置,如图65的下部所示。因此,在从记录介质81读出文件A的情况下,按照区域R2-1和R2-2的顺序执行读出,从而物理上,需要沿着与记录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物理读出。结果,在替换目标不是同一轨道的情况下,由于逻辑地址连续,所以可容易地管理文件系统处理。然而,在该情况下,簇布置物理上不连续,并且还切换读出顺序,所以不能高速执行文件读出。
另一方面,在步骤S622中替换目标在同一轨道中的情况下,在步骤S629到S631中执行步骤S625到S627的处理,并且此外,在步骤S632和S633中执行步骤S623和S624的处理。也就是说,切换处理顺序。然而,在步骤S633中,顺序记录其文件尺寸已增加的簇数据,同时将数据记录到替换目标。
也就是说,在替换目标是同一轨道的情况下,替换目标在同一轨道中,从而如图66的中部所示,这是在作为与替换目标(其头为地址B(=A+4)的四簇区域)连续的位置的地址B处开始的四簇的区域,并且,在向连续地址B+4的位置进行重写或更新时,记录了其尺寸已增加的簇(由栅格设计方框指示的簇)。
综上所述,在替换目标是如上所述同一轨道的情况下,由如范围R1-1所示的地址A到A+3的范围和如范围R2-1所示的地址B+4的范围的两个位置来指示该逻辑范围,如图66的下部所示,并且物理记录区域是区域R2中的一个位置。另一方面,如图66的下部所示,在从记录介质81读出文件A的情况下,可连续读出区域R2,这意味着关于记录方向的物理读出是容易的。
结果,在替换目标是同一轨道的情况下,逻辑地址被分裂用于文件系统处理使得管理困难,但是布置是物理上连续的,所以可以实现高速文件读出。
应注意,在图65和图66的中部右侧的最终DL的相同之处在于,替换源是从地址A开始的四簇,而对应替换目标是从地址B开始的四簇。然而,在图65中,地址B不在同一轨道中,而在图66中,地址B在同一轨道中。
也就是说,关于是否将替换目标放置在同一轨道中,如上所述,各方法具有优缺点,所以需要根据用途来使用这些方法。例如,对于其中记录文件信息的播放时间受到时间限制的运动图像数据或音频数据等,最好在同一轨道中记录替换目标。另一方面,在其中对于播放不存在时间限制的数据库等的情况下,替换目标最好不在同一轨道中,从而便于数据管理。
此外,是否在同一轨道中放置替换目标的差别导致逻辑布置和物理布置之间的矛盾,但是如果执行记录,则要记录的文件可以是任何数据格式,从而解决该矛盾。
例如,在新区域上记录已命令其重写的文件,而不执行任何替换信息管理处理,这意味着逻辑布置和物理布置相符。
图67是用于描述在以下情况下的实际记录处理的流程图,其中在新区域中连续记录已命令其重写的文件,而不执行任何替换信息管理处理。
在步骤S661,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62确定是否已命令了新文件重写或更新,并且重复该处理,直到发出了该命令为止。在已命令了重写或更新的情况下,在步骤S662中,文件系统信息生成单元62在新区域中记录重写后的或更新后的文件。
也就是说,如图68的上部所示,在地址A到A+3的范围内记录原始文件A的情况下,一旦文件A被重写或更新为文件A’,则如图68的中部左方所示在从记录了文件A的区域连续的地址B到B+4的范围内重写或更新文件A’意味着:如图68的底部所示,指示逻辑布置的范围R1和指示物理布置的范围R2相同,从而不存在矛盾,并因此对于所有格式的文件来说,其管理和播放都是方便的,并且可以高速执行读出。应注意,在该情况下,如图68的中部右方所示,要重写或更新的文件也具有重写或更新的逻辑地址和物理地址,从而不必向DL登记(不存在替换源、替换目标、和范围信息)。
接下来,将参考图69的流程图来描述在安装记录介质81时的实际记录处理。在安装记录介质81时的实际记录处理是对于以下情况执行的处理,其中例如记录介质81中记录的DL被按照以簇为单元描述的暂时DL的格式来记录,而没有被组合,使得替换目标地址连续,而在安装记录介质81的时间点处,该DL被读出并组合到一起。应注意,在图69的流程图中,步骤S662到S669的处理与图64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622和S625到S631的处理相同,并且因此将省略其描述。
也就是说,在步骤S661中,重复该处理直到安装了该记录介质81为止,并且一旦安装了记录介质81,则执行步骤S662到S669的处理。
例如,如图70的右上方所示,在上部的暂时DL中,与其头为地址A的位置的一簇的替换源对应的替换目标是其头为地址B的位置的一簇的范围,与其头为地址A+1的位置的一簇的替换源对应的替换目标是其头为地址B+1的位置的一簇的范围,与其头为地址A+2的位置的一簇的替换源对应的替换目标是其头为地址B+2的位置的一簇的范围,以及与其头为地址A+3的位置的一簇的替换源对应的替换目标是其头为地址B+2的位置的一簇的范围。因此,信息以簇为单位,所以需要对于每一簇汇编DL,使得DL变大。
然而,对于参考图69的流程图描述的在安装记录介质81时的实际记录处理,可以在图70的下部的DL中的单一列表(一组替换源、替换目标、和范围的信息)中表示以下这样的事实,与从地址A的位置处开始的四簇的替换源对应的替换目标是从地址B的位置处开始的四簇的范围,从而可以降低DL的配置尺寸。而且,由于该处理,即使在安装已由不具有组合DL使其更小的功能(结合图64所示的流程图描述)的记录/播放装置记录有信息的记录介质81的情况下,在安装的时间点处也可降低DL的尺寸,由此使得能够节省在随后的记录处理中由DL消耗的存储容量。
根据本发明,在添加或更新文件时,将用户区域或SA区域用作替换扇区,由此促进对在逻辑地址固定的位置处进行记录所需要的数据进行更新,所述数据例如文件系统信息、锚信息、卷结构信息、和流数据数据库信息,并且还促进读出更新后的数据。而且,这时,将文件系统信息、锚信息、卷结构信息、和流数据数据库文件中的一个选择性地记录到SA区域中,从而可降低SA区域的容量消耗。此外,即使在频繁更新文件的情况下,也不需要反复连续重新定位和记录所更新的文件,由此使得能够在一次写入的介质上进行数据的附加写入,节省了更新所必须的记录容量等。而且,利用用户区域和SA区域二者而将重写或更新的文件信息记录为重写之前或更新之前的信息的替代,由此允许节省SA区域的使用区域。此外,在记录时,使得暂时DL中的簇的布置连续,从而可使得最终DL中的列表更小,并因此可使得最终DL被记录在记录介质81中。
上述一连串处理可通过硬件执行,也可通过软件执行。在通过软件执行这一连串处理的情况下,使用这样的计算机,其中配置该软件的程序被内建在专用硬件中、或者被从记录介质安装到通用个人计算机,该通用个人计算机例如能够通过向其安装的各种程序执行各种功能。
记录有程序的记录介质不仅被配置为用于存储程序的封装介质,例如图2所示与计算机分离的分布式的用于向用户提供程序的磁盘41(包括软盘)、光盘42(包括CD-ROM(致密盘-只读存储器)和DVD(数字多功能盘)、或半导体存储器44等,而且被配置为以在计算机中预先内置有程序的状态向用户提供的其中记录有程序的ROM 12、在存储单元18中包括的硬盘等。
应注意,在本说明书中,描述在记录介质中记录的程序的步骤当然包括以上述顺序而按照时间次序执行的处理,而且包括没有按照时间次序处理而是并行或单独执行的处理。

Claims (20)

1.一种信息记录设备,包括:
初始化装置,用于设置替换区域和用户区域,并且还初始化记录介质;和
设置装置,用于根据文件的属性,而设置在所述用户区域中记录所述文件的轨道;
其中所述设置装置在所述用户区域中设置其中至少记录了在所述记录介质中记录的所述文件的布置信息的轨道。
2.根据权利要求1的信息记录设备,其中所述设置装置在所述用户区域中设置用于记录构成在所述记录介质中记录的所述文件的布置信息的、主文件和镜像文件中的每一个的轨道。
3.根据权利要求1的信息记录设备,其中所述设置装置在所述用户区域中设置这样的轨道,其用于记录除了在所述记录介质中记录的所述文件的布置信息之外的、构成用于管理所述文件的信息的管理文件。
4.根据权利要求3的信息记录设备,其中所述设置装置在所述用户区域中设置这样的轨道,其用于记录除了在所述记录介质中记录的所述文件的布置信息之外的、构成用于管理所述文件的信息的原始管理文件和备份管理文件。
5.一种信息记录方法,包括:
初始化步骤,用于设置替换区域和用户区域,并且还初始化记录介质;和
设置步骤,用于根据文件的属性而设置在所述用户区域中记录所述文件的轨道;
其中所述设置步骤中的处理在所述用户区域中设置其中至少记录了在所述记录介质中记录的所述文件的布置信息的轨道。
6.一种存储有计算机可读程序的程序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程序包括:
初始化控制步骤,用于进行控制,以设置替换区域和用户区域,并且还初始化记录介质;和
设置控制步骤,用于进行控制,以根据文件的属性而设置在所述用户区域中记录所述文件的轨道;
其中所述设置控制步骤中的处理控制在所述用户区域中设置其中至少记录了在所述记录介质中记录的所述文件的布置信息的轨道。
7.一种程序,用于使得计算机执行以下步骤:
初始化控制步骤,用于进行控制,以设置替换区域和用户区域,并且还初始化记录介质;和
设置控制步骤,用于进行控制,以根据文件的属性而设置在所述用户区域中记录所述文件的轨道;
其中所述设置控制步骤中的处理控制在所述用户区域中设置其中至少记录了在所述记录介质中记录的所述文件的布置信息的轨道。
8.一种信息记录设备,包括:
初始化装置,用于设置替换区域和用户区域,并且还初始化记录介质;和
设置装置,用于根据文件的属性而设置在所述用户区域中记录所述文件的轨道;
记录装置,用于基于文件的属性,而在所述记录介质上设置的预定轨道上记录所述文件;和
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记录装置,从而记录被记录到所述记录介质的文件的布置信息;
其中在将所述文件附加写入到所述记录介质、或者更新其上记录的所述文件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基于所述文件的属性控制所述记录装置,以在所述设置装置所设置的所述预定轨道的区域处记录所述记录介质上的布置信息、和所述文件,作为所述更新之前的所述记录介质上的布置信息、和所述文件的替换。
9.根据权利要求8的信息记录设备,其中所述记录介质用于一次写入记录。
10.根据权利要求8的信息记录设备,其中所述记录介质是利用蓝紫光记录和播放的一次写入光盘。
11.根据权利要求8的信息记录设备,其中所述文件是通过UDF管理的文件。
12.根据权利要求8的信息记录设备,其中,在更新所述记录介质上的布置信息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基于所述文件的属性控制所述记录装置,以在所述设置装置所设置的轨道处记录所述记录介质上的布置信息、和所述文件,作为所述更新之前的所述记录介质上的布置信息、和所述文件的替换,而没有改变所述记录介质上的布置信息、和所述文件的记录位置的逻辑地址。
13.根据权利要求8的信息记录设备,其中所述初始化装置通过固定地设置在记录介质上的布置信息中的卷结构信息、锚信息、和文件结构信息中的至少一个或多个的布置,而初始化所述记录介质;
并且其中,在已更新了所述记录介质上的布置信息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记录装置,以在所述替换区域或用户区域处,记录由所述初始化装置固定设置其布置的所述记录介质上的布置信息中的卷结构信息、锚信息、和文件结构信息中的至少一个或多个,作为更新之前的所述记录介质上的布置信息的替换。
14.根据权利要求8的信息记录设备,其中所述初始化装置通过将记录介质上的布置信息中的卷结构信息、锚信息、和文件结构信息中的至少一个或多个的布置固定设置到卷空间的头部分,而初始化所述记录介质;
并且其中,在已更新了所述记录介质上的布置信息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记录装置,以在所述替换区域或用户区域处,记录由所述初始化装置将其布置固定设置到该卷空间的头部分的所述记录介质上的布置信息中的卷结构信息、锚信息、和文件结构信息中的至少一个或多个,作为更新之前的所述记录介质上的布置信息的替换。
15.根据权利要求8的信息记录设备,其中所述控制装置基于所述文件的属性控制所述记录装置,以在所述设置装置所设置的所述替换区域处或该用户区域中记录所述文件。
16.根据权利要求8的信息记录设备,其中所述初始化装置设置除了替换区域和用户区域之外的DL(缺陷列表),并且还初始化所述记录介质。
17.根据权利要求16的信息记录设备,还包括:
DL更新装置,用于以簇为单位更新所述DL的替换源和替换目标;和
重新定位装置,用于重新定位已由所述更新装置以簇为单位更新了其替换目标和替换源的、所述DL的所述替换目标,使得各簇在该DL中的所述替换目标处连续;
其中,在已更新了所述记录介质上的布置信息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基于为了使得所述替换目标的各簇连续而由所述重新定位装置重新定位的DL来控制所述记录装置,从而在所述替换区域或用户区域处记录所述记录介质上的布置信息,作为所述更新之前的所述记录介质上的布置信息的替换。
18.一种信息记录方法,包括:
初始化步骤,用于设置替换区域和用户区域,并且还初始化记录介质;和
设置步骤,用于根据文件的属性而设置在所述用户区域中记录所述文件的轨道;
记录步骤,用于基于文件的属性而在所述记录介质上设置的预定轨道上记录所述文件;和
控制步骤,用于控制所述记录步骤中的处理,从而记录被记录到所述记录介质的文件的布置信息;
其中,在将所述文件附加写入到所述记录介质、或者更新其上记录的所述文件的情况下,所述控制步骤中的处理基于所述文件的属性控制所述记录步骤中的处理,从而在所述设置步骤的处理中设置的所述预定轨道的区域处记录所述记录介质上的布置信息、和所述文件,作为所述更新之前的所述记录介质上的布置信息、和所述文件的替换。
19.一种存储有计算机可读程序的程序存储介质,该程序包括:
初始化控制步骤,用于控制设置替换区域和用户区域,并且还初始化记录介质;和
设置控制步骤,用于进行控制,以根据文件的属性而设置在所述用户区域中记录所述文件的轨道;
记录控制步骤,用于进行控制,以基于文件的属性,而在所述记录介质上设置的预定轨道上记录文件;和
动作控制步骤,用于控制所述记录控制步骤中的动作,从而记录被记录到所述记录介质的文件的布置信息;
其中,在将所述文件附加写入到所述记录介质、或者更新其上记录的所述文件的情况下,所述动作控制步骤中的处理基于所述文件的属性控制所述记录控制步骤中的处理的动作,从而在所述设置控制步骤的处理中设置的所述预定轨道的区域处记录所述记录介质上的布置信息、和所述文件,作为所述更新之前的所述记录介质上的布置信息、和所述文件的替换。
20.一种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以下步骤:
初始化控制步骤,用于控制设置替换区域和用户区域,并且还初始化记录介质;和
设置控制步骤,用于进行控制,以根据文件的属性而设置在所述用户区域中记录所述文件的轨道;
记录控制步骤,用于进行控制,以基于文件的属性而在所述记录介质上设置的预定轨道上记录文件;和
动作控制步骤,用于控制所述记录控制步骤中的动作,从而记录被记录到所述记录介质的文件的布置信息;
其中,在将所述文件附加写入到所述记录介质、或者更新其上记录的所述文件的情况下,所述动作控制步骤中的处理基于所述文件的属性而控制所述记录控制步骤中的处理的动作,从而在所述设置控制步骤的处理中设置的所述预定轨道的区域处,记录所述记录介质上的布置信息、和所述文件,作为所述更新之前的所述记录介质上的布置信息、和所述文件的替换。
CN2005800272999A 2004-06-11 2005-06-09 信息记录设备和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022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74631/2004 2004-06-11
JP2004174631 2004-06-11
JP264837/2004 2004-09-13
JP2004264837 2004-09-13
JP2004362050A JP4736414B2 (ja) 2004-06-11 2004-12-14 情報記録装置および方法、プログラム格納媒体、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JP362050/2004 2004-12-14
PCT/JP2005/010579 WO2005122169A1 (ja) 2004-06-11 2005-06-09 情報記録装置および方法、プログラム格納媒体、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02267A true CN101002267A (zh) 2007-07-18
CN101002267B CN101002267B (zh) 2012-06-20

Family

ID=355033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580027299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02267B (zh) 2004-06-11 2005-06-09 信息记录设备和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094992B2 (zh)
EP (1) EP1768125A4 (zh)
JP (1) JP4736414B2 (zh)
KR (1) KR101145996B1 (zh)
CN (1) CN101002267B (zh)
TW (1) TW200605038A (zh)
WO (1) WO200512216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14900A (zh) * 2012-06-22 2014-01-15 索尼公司 记录管理装置、记录管理方法及程序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95409B2 (ja) * 2004-07-08 2010-12-08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記録装置および方法、記録媒体、プログラム記録媒体、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JP4939430B2 (ja) * 2005-10-27 2012-05-23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情報記録装置及び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2008181428A (ja) * 2007-01-25 2008-08-07 Sony Corp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情報処理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KR20090008046A (ko) * 2007-07-16 2009-01-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프로그램 복원 방법 및 이를 적용한 영상기기
JP5564957B2 (ja) * 2010-01-21 2014-08-06 ソニー株式会社 多層光記録媒体、記録装置、記録方法
US8650159B1 (en) * 2010-08-26 2014-02-11 Symantec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anaging data in cloud storage using deduplication techniques
JP5971509B2 (ja) * 2011-08-30 2016-08-17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記録媒体
KR20130037547A (ko) * 2011-10-06 2013-04-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기록 매체 재생 방법 및 이를 적용한 기록 매체 재생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12709B2 (ja) * 1991-08-08 2000-11-2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追記型記憶媒体のアクセス装置
JPH06103577A (ja) * 1992-09-22 1994-04-15 Hitachi Maxell Ltd 書換型光ディスクのデータ記録方法
JP3029400B2 (ja) * 1996-03-25 2000-04-04 株式会社東芝 交替処理方法
JPH117731A (ja) * 1997-06-19 1999-01-12 Olympus Optical Co Ltd 情報処理装置
EP1213722A3 (en) * 1997-09-17 2005-03-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Optical disc recording apparatus, computer-readable recording medium recording a file management program, and optical disc
JP3597689B2 (ja) * 1998-01-21 2004-12-08 株式会社東芝 情報記録媒体及び情報記録媒体処理装置
JP3597690B2 (ja) * 1998-01-21 2004-12-08 株式会社東芝 デジタル情報記録再生システム
KR100459161B1 (ko) * 1998-11-20 2005-01-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광기록매체및광기록매체의스페어영역할당과결함영역관리방법
JP3243220B2 (ja) * 1998-09-14 2002-01-07 株式会社東芝 交替処理方法
DE60001993T2 (de) * 1999-01-27 2004-01-0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Kadoma Audiovisueller Daten und Rechnerdaten Aufzeichnungsverfahren und Wiedergabeverfahren, und Aufzeichnungsgerät und Wiedergabegerät, Informationsaufzeichnungssystem und Informationswiedergabesystem, und Informationsaufzeichnungsträger zur Anwendung dieser Verfahren
US6581167B1 (en) * 1999-02-01 2003-06-1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thod and information recording/reproduction system
JP2000293948A (ja) * 1999-02-01 2000-10-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情報記録媒体、情報記録方法および情報記録再生システム
JP2001167527A (ja) * 1999-12-09 2001-06-22 Hitachi Ltd 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JP3607153B2 (ja) * 2000-02-28 2005-01-0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ファイル管理方法及び装置
EP1414038A4 (en) * 2001-08-02 2007-12-1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THOD, INFORMA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INFORMATION REPRODUCING METHOD, AND INFORMATION REPRODUCING APPARATUS
JP2003208759A (ja) * 2001-08-02 2003-07-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情報記録媒体、情報記録方法、情報記録装置、情報再生方法および情報再生装置
JP2004079125A (ja) * 2002-08-21 2004-03-11 Sharp Corp 記録媒体の記録領域管理方法、そのプログラム、および、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JP2005108304A (ja) * 2003-09-29 2005-04-21 Toshiba Corp 半導体記憶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KR101024916B1 (ko) * 2004-03-19 2011-03-3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1회 기록 가능한 고밀도 광디스크의 데이터 기록 방법 및장치
US20050234994A1 (en) * 2004-04-19 2005-10-20 Tadashi Nakamura Recording apparatus, host apparatus, semiconductor integlated circuit, recording method, program and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14900A (zh) * 2012-06-22 2014-01-15 索尼公司 记录管理装置、记录管理方法及程序
CN103514900B (zh) * 2012-06-22 2017-05-03 索尼公司 记录管理装置、记录管理方法及程序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145996B1 (ko) 2012-05-15
US20090116349A1 (en) 2009-05-07
EP1768125A1 (en) 2007-03-28
TWI304574B (zh) 2008-12-21
KR20070029800A (ko) 2007-03-14
US8094992B2 (en) 2012-01-10
WO2005122169A1 (ja) 2005-12-22
TW200605038A (en) 2006-02-01
JP2006107689A (ja) 2006-04-20
JP4736414B2 (ja) 2011-07-27
CN101002267B (zh) 2012-06-20
EP1768125A4 (en) 2012-03-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02267B (zh) 信息记录设备和方法
CN100520944C (zh) 信息记录/再现设备和方法、程序存储介质和程序
CN1734642B (zh) 信息记录系统和方法
KR101217313B1 (ko) 정보 기록 장치 및 방법, 프로그램 저장 매체
CN1957414B (zh) 一次写入盘的数据记录/再现
US20060092794A1 (en) Information-recording apparatus, information-recording method, program storage medium and program
US20060077872A1 (en)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recording/reproducing apparatus, and recording/reproducing method
CN1860547B (zh) 记录装置、再现装置、记录方法、再现方法和操作方法
JP2011203977A (ja) ストレージ装置、及びストレージ装置におけるファイルシステムの生成方法
CN100474431C (zh) 记录方法、记录装置和记录介质
CN101089975B (zh) 记录方法和光盘记录装置
CN1783311B (zh) 信息记录装置和信息记录方法
US8037099B2 (en) Information-recording/reproduction apparatus, information-recording/reproduction methods, program-storing medium and programs
JP4798276B2 (ja) 情報記録装置および方法、プログラム格納媒体、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JP2008305546A (ja) 情報記録再生装置および方法、プログラム格納媒体、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JPH05173867A (ja) Cd−romライタシステム
JP2014049152A (ja)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情報処理方法
JPH09282841A (ja) データ記録装置およびデータ再生装置
JP2007265462A (ja) 大容量光記録媒体のファイル管理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JP2005004437A (ja) データ処理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620

Termination date: 2014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