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00784A - 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 Google Patents

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00784A
CN101000784A CNA200710000565XA CN200710000565A CN101000784A CN 101000784 A CN101000784 A CN 101000784A CN A200710000565X A CNA200710000565X A CN A200710000565XA CN 200710000565 A CN200710000565 A CN 200710000565A CN 101000784 A CN101000784 A CN 1010007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main body
pallet
disk
apparatus 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00056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76972C (zh
Inventor
大森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0007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007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7697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76972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4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 G11B17/05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scs not contained within cartridges
    • G11B17/053Indirect insertion, i.e. with external loading means
    • G11B17/056Indirect insertion, i.e. with external loading means with sliding loading mea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33/00Constructional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G11B33/12Disposition of constructional parts in the apparatus, e.g. of power supply, of modules

Abstract

提供一种具有抗落下冲击强的盘托盘的卡合销的记录和/或再现装置。具有:盘托盘、可在内外之间自由移动地支承盘托盘的装置主体、以及把盘托盘保持于装置主体内的盘托盘保持机构,该盘托盘保持机构包括朝装置主体外对盘托盘作用力的施力构件、通过相对于装置主体竖立设置在该装置主体的侧壁附近而与上述盘托盘卡合将该盘托盘卡合保持于装置主体内的卡合销、以及设置于盘托盘上、与卡合销卡合的卡合片,卡合销由设有抵接到开口部内的凹部的凸缘部、并贯穿到开口部内的销主体、和从销主体向装置主体内突出而卡合于卡合片的卡合凸部构成,该卡合凸部相对于销主体偏向装置主体的侧壁侧。

Description

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盘状记录介质记录信息信号的记录装置和/或从盘状记录介质再现信息信号的再现装置,尤其涉及保持盘状记录介质的盘托盘与装置主体的卡合机构。
背景技术
从过去到现在,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等便携用电子设备也向高性能化发展,安装有CD-R/RW或DVD-R/RW的驱动器。而且,要求这些各驱动器具有提高读入速度或写入速度、DVD的再写入功能等附加功能。
此外,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由于携带行走时B5尺寸比A4尺寸更实用,从而在发展高性能化的同时也向薄型化、轻量化发展,要求所安装的CD-R/RW或DVD-R/RW的驱动器单元也尽可能形成得较薄。
可是,在进行CD-R/RW或DVD-R/RW的记录或再现的驱动器单元中,有图13所示的驱动器单元。这种驱动器单元300包括装置主体301、形成为可在装置主体301的内外之间移动的、用于在内部载置DVD等光盘302的盘托盘303、被容纳在盘托盘303的里面侧、对载置的光盘302进行信息信号的再现的光拾取器单元304。
该光拾取器单元304具有组装有盘台313的铁制的基座315、和具有物镜312的拾取器座317。
该光拾取器单元304,在光盘302的放置面侧用螺钉等安装有罩构件320。罩构件320设有开口部321,从该开口部321面临设在光拾取器单元304上的物镜312、盘台313。另外,光拾取器单元304,在下面侧上设有金属制的底板322,该底板322用螺钉固定于形成在盘托盘303的里面上的容纳部,从而光拾取器单元304由底板322与盘托盘303夹持。
盘托盘303,在大致矩形的托盘主体305的主面部305a形成有用于载置光盘302的容纳凹部310,在托盘主体305的里面部形成有用于容纳光拾取器单元304的容纳部325。在该容纳部325中容纳有安装着罩构件320的光拾取器单元304。此外,在容纳凹部310上形成有开口部311,从该开口部311面临罩构件320。由此,罩构件320构成容纳凹部310的一部分。此外,从罩构件320的开口部321面临设于光拾取器单元304上的物镜312、可旋转地保持光盘302的盘台313。
如图14所示,在形成于盘托盘303的里面的、光拾取器单元304的容纳部325上,形成有用于将盘托盘303保持在装置主体301内的保持机构330。保持机构330具有:对盘托盘303朝装置主体301外施加力的施力机构331、通过与突出设在装置主体301的下半壳上的卡合销326卡合而使盘托盘303与装置主体301卡合的卡合机构332。
施力机构331具有:通过抵接到装置主体301的背面壁301a而把盘托盘303朝装置主体301外推出的推出构件335、和对推出构件335施加朝背面壁301a侧的作用力的螺旋弹簧336。
推出构件335形成为大致棒状,在长度方向的大致中间部形成有凸缘部335a。此外,推出构件335配置于形成在盘托盘303上的容纳部338。容纳部338在盘托盘的一侧面附近,沿着盘托盘303的插入排出方向形成。该容纳部338,在盘托盘303的背面部303a形成有通孔338a,在大致中间部形成有用于卡定推出构件335的凸缘部335a的卡定台阶部338b。此外,容纳部338,在比卡定台阶部338b更靠盘托盘303的前面部303b侧的位置形成有卡定有后述的螺旋弹簧336的一端部的卡定壁339。卡定壁339形成有推出构件335的贯穿孔,并在前面部303b侧形成有推出构件335的贯穿部340。
螺旋弹簧336配置于容纳部338的卡定台阶部338b与卡定壁339之间。此外,推出构件335贯穿螺旋弹簧336的中空部,螺旋弹簧336的一端卡定于推出构件335的凸缘部335a,并且其另一端卡定于卡定壁339。
这种施力机构331,通过螺旋弹簧336对推出构件335的凸缘部335a朝背面部303a侧施加力,如图14所示,使推出构件335从背面部303a突出。此时,推出构件335的凸缘部335a被卡定于容纳部338的卡定台阶部338b。
此后,当盘托盘303被容纳在装置主体301内时,从盘托盘303突出的推出构件335与装置主体301的背面壁301a抵接,反抗螺旋弹簧336的作用力而向盘托盘303的前面部303b侧推回。由此,螺旋弹簧336被推出构件335的凸缘部335a推压,被向前面部303b侧压缩。然后,当盘托盘303通过后述的卡合机构332与装置主体301卡合时,则如图15所示,成为保持螺旋弹簧336对推出构件335朝背面部303a侧施加的作用力的状态。另外,此时,推出构件335贯穿形成在卡定壁339上的通孔而通向贯穿部340。
此后,当由卡合机构332解除盘托盘303与装置主体301的卡合时,螺旋弹簧336对推出构件335的凸缘部335a朝背面部303a侧施加力。推出构件335贯通通孔338a而从盘托盘303的背面部303a突出,与装置主体301的背面壁301a抵接。然后,当螺旋弹簧336进一步对推出构件335施加力时,该螺旋弹簧336从抵接到装置主体301的背面壁301a的推出构件335的凸缘部335a朝盘托盘303的前面部303b侧伸长。因而,通过螺旋弹簧336对卡定壁339朝前面部303b侧施加力而使盘托盘303向装置主体301外排出。
接下来,对在将盘托盘303插入到装置主体301内时卡合盘托盘与装置主体301的卡合机构332进行说明。
如图16所示,卡合机构332具有:设在上述装置主体301上的、通过与盘托盘303卡合而把该盘托盘303卡合保持在上述装置主体301内的卡合销326、设在盘托盘303上的、在与卡合销326卡合的方向上被施加转动作用力的卡合片341。
如图13所示,卡合销326突出设置于装置主体301的下半壳的一侧面部附近。卡合销326形成为大致圆柱状,通过盘托盘303被插入到装置主体301内,卡合销326与形成在盘托盘303侧的卡合片341卡合,把盘托盘303保持在装置主体301内。
如图16所示,与该卡合销326卡合的卡合片341具有:形成为钩状而与卡合销326卡合的卡合部342、在前端部形成卡合部342的躯干部343、设在躯干部343的基端部而成为卡合片341的转动支点的支柱部344、以及与后述的排出按钮345接触而转动操作卡合片341的操作部346。该卡合片341形成为以支柱部344为支点可向图16中箭头D方向或与箭头D相反的方向转动,并且通过在该支柱部344上卷绕螺旋扭簧347,总是向图16中箭头D方向施加转动作用力。通过卡合片341向图16中箭头D方向转动,卡合部342位于突出设置于装置主体301上的卡合销326的移动轨迹上。
另外,与操作部346接触的排出按钮345设在形成于装置主体301的前面部301b侧的未图示的操作面板等上,在拉出盘托盘303时由用户进行操作来推压操作部346,使卡合片341向图16中与箭头D相反的方向转动。
卡合片341形成有从躯干部343的前端侧朝卡合销326的行进方向在箭头D方向上鼓出的倾斜面343a,在该倾斜面343a的鼓出端形成有钩状的卡合部342。此外,卡合片341隔着支柱部344在与倾斜面343a相反的一侧形成有操作部346,通过操作部346被排出按钮345推压而朝与图16中箭头D相反的方向转动。然后,通过卡合部342向箭头D方向转动而与卡合销326卡合,把盘托盘303保持于装置主体301内,通过向与箭头D相反的方向转动而解除卡合部342与卡合销326的卡合,可以通过上述螺旋弹簧336和推出构件335从装置主体301排出盘托盘303。
具体地说,当盘托盘303被插入到装置主体301内时,突出设置于装置主体301的下半壳的卡合销326向图16中箭头H方向前进,抵接到倾斜面343a,使卡合片341向与箭头D相反方向转动。然后,当卡合销326越过倾斜面343a的前端部时,卡合片341在螺旋扭簧347的作用力的作用下向箭头D方向转动,卡合部342再次位于卡合销326的移动轨迹上。由此,在卡合片341的卡合部342卡合卡合销326,盘托盘303与装置主体301被卡合。另外,此时,卡合片341借助设在盘托盘303上的施力机构331而成为卡合部342相对于卡合销326施加力的状态。
把盘托盘303向装置主体301外排出时,对推压操作部346的排出按钮345进行操作。当操作部346被该排出按钮345推压时,卡合片341向图16中与箭头D相反的方向转动。当卡合片341向与箭头D相反的方向转动时,卡合部342从卡合销326的移动轨迹上退避,与卡合销326的卡合被解除。由此盘托盘303与装置主体301的卡合被解除,盘托盘303被上述施力机构331向装置主体301外推出。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34800号公报
可是,该驱动器单元300,在组装后从制造厂出厂时、或安装于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等上而出厂时这样的流通过程中,是以盘托盘303被插入到装置主体301内,卡合销326被卡合片341卡合,在盘托盘303的排出受限制的状态进行输送。此时,在发生驱动器单元或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误落下事故的情况下,虽然通常由包装材料缓和落下冲击、故障等问题被避免,但是因冲击方向的不同,卡合销326上被施力过负荷,可能产生卡合销326的基端部从装置主体301脱离而倾斜的问题。
具体地说,如图17所示,卡合销326贯穿、支承于开设在装置主体301的下半壳的圆形的开口部350中。该开口部350沿其内周面设有台阶部351。而且卡合销326由通过从下半壳的里面侧贯穿而卡定在该台阶部351上的凸缘部352、在基端部形成有该凸缘部352并贯穿开口部350的销主体353、以及通过从销主体353的上表面部突出设置而在下半壳的表面上突出、并与卡合片341卡合的卡合凸部354构成。
而且,当发生驱动器单元300或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的落下事故,在盘托盘303的输送方向上施加冲击时,冲击经由卡合片341的卡合部342传递到卡合销326。如图18和图19所示,致使卡合销326在卡合凸部354上产生倾斜,并且有时凸缘部352从开口部350的台阶部351脱离而从下半壳的里面鼓起。
在此,为了防止该卡合凸部354的倾斜、凸缘部352的脱离等,可以考虑增大开口部350的直径,并且增大形成为圆盘状的凸缘部352的直径的措施。
但是,由于驱动器单元300、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要求小型化,盘托盘303中的卡合机构332的配置部位上也有制约,所以卡合销326需要设在下半壳的侧壁附近。因而,增大贯穿设置于下半壳上的开口部350或卡合销326的凸缘部352的直径也因与侧壁的距离的关系而有一定的极限。即,无法把开口部设到太接近于侧壁的位置却不损及下半壳的刚性、牢固地保持卡合销。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鉴于上述课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抗落下冲击强的卡合销的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根据本发明的记录和/或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盘托盘,用于载置记录介质;装置主体,可在内外之间自由移动地支承上述盘托盘;盘托盘保持机构,用于把上述盘托盘保持在上述装置主体内,包括朝上述装置主体外对上述盘托盘施力的施力构件、通过相对于上述装置主体竖立设置在该装置主体的侧壁附近而与上述盘托盘卡合将该盘托盘卡合保持于装置主体内的卡合销、以及设置于上述盘托盘上、通过反抗上述施力构件的作用力将上述盘托盘插入到上述装置主体内而与上述卡合销卡合的卡合片,上述卡合销由设有抵接到形成在上述开口部内周上的凹部的凸缘部、并贯穿到上述开口部内的销主体、和从上述销主体向上述装置主体内突出而卡合于上述卡合片的卡合凸部构成,该卡合凸部相对于上述销主体偏向上述装置主体的侧壁侧。
根据本发明的记录和/或再现装置,通过既保持卡合销与装置主体的侧壁的距离又增大凹部和凸缘部的直径从而可提高对落下冲击的耐受性,而且使卡合凸部在与受配置上制约的卡合片对应的位置上突出。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安装有本发明的记录和/或再现装置的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记录和/或再现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记录和/或再现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盘托盘的里面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盘托盘的里面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卡合机构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卡合机构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卡合销的图,(A)是剖视图,(B)是俯视图。
图9是表示另一卡合销的图,(A)是剖视图,(B)是俯视图。
图10是表示卡合销的图,(A)是剖视图,(B)是俯视图。
图11是表示光拾取器单元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可自由滑动地被支承的盘托盘和装置主体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以往的驱动器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从里面侧表示以往的盘托盘的俯视图。
图15是从里面侧表示以往的盘托盘的俯视图。
图16是表示以往的卡合机构的俯视图。
图17是表示以往的卡合销的图,(A)是剖视图,(B)是俯视图。
图18是表示以往的卡合销倾斜的情形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以往的卡合销倾斜的情形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应用了本发明的记录和/或再现装置(以下称为“记录再现装置”)进行详细说明。该记录再现装置1是CD(光盘)、DVD(数字通用盘)等光盘的记录或再现用的驱动器装置,如图1所示,安装于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等主机2的驱动器架上。
如图2所示,该记录再现装置1具有在内部载置有DVD等光盘4的盘托盘5、和连接于盘托盘5并对所载置的光盘4进行信息信号的再现的光拾取器单元6。此外,该记录再现装置1适应所安装的主机2的小型化、薄型化,例如如图3所示,装置主体7的高度形成为与硬盘驱动器相同的大致9.5mm。该厚度为9.5mm的装置主体7的构成部件所占据的尺寸分别是:光盘4的高度为1.2mm、旋转的光盘4的表面的变动区域为±0.5mm、连接有光拾取器单元6的盘托盘5的高度为5.2mm、盘托盘5的盘载置面与光盘4的间隙为0.4mm、盘托盘5与装置主体7底面的间隙为0.4mm、光盘4与装置主体7上表面的间隙为0.4mm、构成装置主体的外壳体的上下一对的半壳的厚度分别为0.4mm、0.5mm。
这种记录再现装置1的装置主体7是将上下一对半壳8、9对接而形成。上下半壳8、9是由金属板冲压成形,实施开孔等加工而形成的。
在装置主体7的下半壳9上配置有形成有控制记录再现装置1的驱动的控制电路、实现与主机2的连接的连接器等的电路板17。此外,下半壳9的向装置主体7外拉出盘托盘5的一端侧敞开,与该敞开端相对的一侧形成背面壁9a,在夹着该背面壁9a的两侧缘部立起形成有侧壁9b、9c。
在相对的侧壁9b、9c上,从背面壁9a侧到敞开端形成有引导盘托盘5相对于装置主体7插入排出的导轨12。导轨12形成为截面大致コ字形,把コ字形的凹部12a朝向装置主体7侧地配置。连接于盘托盘5的导向构件13可自由滑动地配合于该导轨12的凹部12a。此外,为了防止盘托盘5从装置主体7拉出规定长度以上,导轨12上形成有限制导向构件13的滑动区域的止挡片14。
配合于该导轨12的导向构件13,形成为截面大致コ字形,能够滑动地夹持盘托盘5的两侧面部。而且,当从装置主体7拉出盘托盘5或将盘托盘5插入装置主体7时,导向构件13在导轨12上滑动而进行引导,使得盘托盘5的移动顺利。
此外,下半壳9竖立设置有与后述的将盘托盘5保持于装置主体7内的保持机构18卡合的卡合销11。此外,下半壳9在背面壁9a附近设有形成有驱动电路的电路板17。电路板17是所谓刚性基板,形成有布线图案,并且安装有实现与外部设备连接的连接器等各种电子部件。此外,电路板17安装有与后述的光拾取器单元6连接的FPC(挠性印制电路)23。
相对于该装置主体7插入排出的盘托盘5形成有用于容纳光盘4的容纳凹部15。容纳凹部15由大致圆形的凹部构成,在主面部上形成有使容纳于盘托盘5的光拾取器单元6的盘台和物镜面临光盘4侧的开口部16。开口部16从容纳凹部15的大致中央部形成到盘托盘5的前面5a侧。而且,在开口部16,安装于光拾取器单元6的基座101上的罩构件90、与安装在基座101上并经由罩构件90面临上方的盘台102及物镜108面临光盘4一侧。
该盘托盘5是使用在PPE(聚苯醚)中含有20%玻璃的具有刚性的材料形成。在盘托盘5的主面5a侧,设有用于载置光盘4的由大致圆形的凹部构成的容纳凹部15,如图4所示,在里面5c侧,形成有容纳有后述的光拾取器单元6的容纳部21和把盘托盘5卡合保持在装置主体7内的保持机构18。
在容纳部21上突出设置有与光拾取器单元6卡合的多个卡合突起25。容纳部21通过卡合突起25与设在光拾取器单元6的基座101上的多个卡合孔111卡合而与光拾取器单元6连接。
该盘托盘5,沿相对于装置主体7的插入排出方向形成有配合于导向构件13的导向突条22。导向突条22可自由滑动地夹持于上述导向构件13,对相对于装置主体7的插入排出进行引导。此外,导向突条22在作为装置主体7侧的背面5d侧的端部和作为盘托盘5的拉出方向的前面5a侧的端部上设有省略了详细说明的止挡片,防止从导向构件13脱出、或导向构件13向前面5a侧突出。
在该盘托盘5上设有把盘托盘5保持在装置主体7内的保持机构18。保持机构18形成在盘托盘5的里面5c侧的一侧边缘部附近,具有向装置主体7外对盘托盘5施加力的施力机构19、和把盘托盘卡合在装置主体7内的卡合机构20。
首先,对向装置主体7外对盘托盘5施加力的施力机构19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该施力机构19设在盘托盘5的里面5c,使用把盘托盘5从装置主体7推出的螺旋弹簧28。螺旋弹簧28容纳于在一导向突条22附近沿着盘托盘5的插入排出方向形成的弹簧容纳部29。在螺旋弹簧28的中空部贯穿有棒状的推出构件30。该推出构件30能够贯穿设于弹簧容纳部29的背面5d和前面5a侧的容纳壁29a上的贯穿孔29b。此外,在推出构件30的长度方向大致中间处形成有凸缘部30a。通过凸缘部30a的一表面被螺旋弹簧28的端部推压,推出构件30被朝背面5d侧作用力,凸缘部30a的另一表面被卡定于形成在弹簧容纳部29的背面5d侧的台阶部29c。此时推出构件30的从凸缘部30a延伸到背面5d侧的部分贯穿设于弹簧容纳部29的容纳壁29a上的贯穿孔29b而突出到装置主体7侧。
当盘托盘5插入到装置主体7侧时,推出构件30突出到装置主体7侧的部分与下半壳9的背面壁9a抵接。当进一步插入盘托盘5时,如图5所示,推出构件30被从背面壁9a推回而向前面5a侧移动,由凸缘部30a向前面5a侧压缩螺旋弹簧28。此时,由于螺旋弹簧28的靠前面5a侧的端部卡定于弹簧容纳部29的容纳壁29a上,所以通过螺旋弹簧28被凸缘部30a推压而压缩,保持向背面5d侧对凸缘部30a施加的作用力。其后,由设于盘托盘5上的后述的卡合机构20将盘托盘5卡合保持在装置主体7内时,螺旋弹簧28为保持向背面5d侧对凸缘部30a施加的作用力的状态。
其后,解除卡合机构20对盘托盘5的卡合时,对螺旋弹簧28施加力的推出构件30从背面壁9a受到与对螺旋弹簧28的施加力相同的反作用力,由凸缘部30a向前面5a侧推回螺旋弹簧28。由于螺旋弹簧28的靠前面5a侧端部卡定于弹簧容纳部29的容纳壁29a,所以螺旋弹簧28一边向前面5a侧推出该容纳壁29a一边伸长。由此前面5a侧被推出到装置主体7的敞开端侧并从装置主体7的敞开端侧突出,从而能够拉出盘托盘5。另外,通过从凸缘部30a被螺旋弹簧28向背面5d侧施加力,如图4所示,推出构件30的从凸缘部30a延伸到背面5d侧的部分贯穿设于弹簧容纳部29的容纳壁29a上的贯穿孔29b突出到装置主体7侧。
接下来,对把盘托盘5卡合在装置主体7内的卡合机构20进行说明。如图4~图7所示,该卡合机构20具有:通过设在上述装置主体7上并通过与盘托盘5卡合而把该盘托盘5卡合保持于装置主体7内的卡合销11、设在盘托盘5上并被向与卡合销11卡合的方向施加转动力的卡合片42、与卡合片42接触、通过限制卡合片42的转动范围而使卡合片42与卡合销11卡合或解除卡合片42与卡合销11的卡合的转动片43、与转动片43卡合并贯穿铁心线圈44内、使转动片43转动的插棒45、以及通过被卡合销11推压而与转动片43接触、并向卡合片42与卡合销11卡合的方向推压转动片43的推压片46。
如图2所示,卡合销11设在上述下半壳9上,在导轨12的敞开端侧附近突出设置。通过盘托盘5被插入到装置主体7内,卡合销11与形成在盘托盘5侧的卡合片42卡合,把盘托盘5保持在装置主体7内。具体地说,如图8所示,该卡合销11贯穿、支承于设于装置主体7的下半壳9上的开口部31。
该设于下半壳9上的开口部31,在形成有导轨12的侧壁9c的敞开端侧附近,形成在与同后述的卡合片42卡合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开口部31形成为例如圆形,在下半壳9的里面侧沿着内周面形成有台阶部32而设有用于卡定卡合销11的凹部33。在凹部33的大致中央形成有供卡合销11贯穿的开口31a。
卡合销11由通过从下半壳9的里面侧贯穿开口部31而卡定在开口部31的凹部33上的凸缘部34、在基端部形成有该凸缘部34并贯穿开口31a的销主体35、以及通过从销主体35的上面部突出设置而在下半壳9的表面上突出、而与卡合片42卡合的卡合凸部36构成。此外,形成在销主体35的基端部的凸缘部34,对应凹部33而形成为圆盘状。从销主体35的上面部突出设置的卡合凸部36由小于销主体35的小直径的圆柱体构成。
该卡合销11从下半壳9的里面侧贯穿于开口部31。此时,卡合销11的凸缘部34卡定于凹部33,销主体35贯穿开口31a,卡合凸部36突出到下半壳9的表面上。另外,此时,凸缘部34通过开口部31的台阶部32而与下半壳9的里面大致对齐。
以上这种开口部31和卡合销11,以在卡合凸部36卡合于卡合片42的状态下、在记录再现装置1落下时对经由卡合片42传递的冲击具有足够的耐受性的大小形成。即,如图8所示,通过增大开口部31的凹部33和卡合销11的凸缘部34的直径,使凸缘部34向经由卡合片42传递到卡合销11时盘托盘5的滑动方向扩径,提高对落下冲击的耐受性。
这是因为在输送记录再现装置1或组装了它的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等时,通常是盘托盘5被容纳于装置主体7内、设在盘托盘5上的卡合片42卡合于设在装置主体7上的卡合销11,所以在输送中发生记录再现装置1或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落下等事故时,落下冲击经由卡合片42传递到卡合销11。此时,如后所述由于在盘托盘5上安装着光拾取器单元6,所以具有相当的重量,随着该盘托盘5的落下的较强的冲击传递到卡合销11。此外,传递到卡合销11的冲击经由卡合凸部36与卡合片42的卡合部48的切点而在盘托盘5的滑动方向上传递。
该落下冲击从卡合凸部36向凸缘部34传递,使与开口部31的凹部33接合的凸缘部34从凹部33脱离,致使在卡合销11产生倾斜。因而,通过向盘托盘5的滑动方向扩大卡合销11的凸缘部34与开口部31的凹部33接触的面积,可以提高对从设在盘托盘5上的卡合片42传递的落下冲击的耐受性。
在此,由于记录再现装置1或组装了它的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的小型化的要求等,在盘托盘5中的卡合机构20的配置部位上也产生制约,所以卡合销11需要设在下半壳9的侧壁9c的附近。因而,要增大设于下半壳9上的开口部31的凹部33的直径、卡合销11的凸缘部33的直径也因与侧壁9c的距离的关系而有一定的极限。即,无法把开口部31的凹部33设到太接近于侧壁9c的位置却不损及下半壳9的刚性、并牢固地保持卡合销11。另一方面,不妨碍在与侧壁9c相反的一侧配置开口部31、卡合销11,可以充分地确保空间。
因此,在记录再现装置1中,在与侧壁9c隔开必要距离的位置设置为确保对落下冲击的耐受性而具有足够的直径的开口部31,并且使卡合销11的卡合凸部36与卡合片42对应地在相对于销主体35偏向侧壁9c侧的位置上设置卡合销11的卡合凸部36。具体地说,开口部31具有圆形的凹部33和圆形的开口31a,卡合销11在圆柱状的销主体35的基端部设置圆盘状的凸缘部36,且在销主体35的与形成有凸缘部34一侧相反的一侧的上表面上,在从销主体35的上表面中心偏向侧壁9c侧的位置突出设有圆柱状的卡合凸部36。开口部31和卡合销11,凹部33和凸缘部34的任一个都具有为确保对落下冲击的耐受性而能够确保足够的接触面积的直径。该卡合销11通过贯穿于开口部31,被扩径的凸缘部34卡定于同样被扩径的开口部31的凹部33,销主体35贯穿开口31a,卡合凸部36突出到侧壁9c的附近。由此,记录再现装置1,既保持卡合销11与侧壁9c的距离,又增大了凹部33和凸缘部34的直径而提高对落下冲击的耐受性,而且可以使卡合凸部36在与受到配置上的制约的卡合片42对应的位置上突出。
此外,卡合销11和开口部31,除了把凸缘部34和凹部33形成为圆形以外,如图9所示,也可以形成为切去侧壁9c侧的大致D字形。图9所示的开口部37具有大致D字形的凹部38,该凹部38为确保对记录再现装置1的落下冲击的耐受性而具有足够的与凸缘部41的接触面积。另外,开口部37形成有使凹部38为圆形时形成为同心圆状的、供卡合销39贯穿的开口37a。
此外,图9所示的卡合销39,在切去圆柱的侧壁9c侧制成大致D字形的销主体的下端部形成有与凹部38同样切去侧壁9c侧的大致D字形的凸缘部41。在把该凸缘部41形成为圆形时,该卡合销39的凸缘部41形成为与形成圆柱时的销主体成为同心圆状。此外,凸缘部41具有当凸缘部41卡定于凹部38时确保对记录再现装置1的落下冲击的耐受性的足够的面积。此外,在销主体的上表面上形成有同心圆状的卡合凸部40。该卡合凸部40由比销主体小直径的圆柱体构成,俯视时为相对于销主体偏向切去面侧地竖立设置。
当该卡合销39贯穿于开口部37时,凸缘部41卡定于凹部38,销主体贯穿开口37a,卡合凸部40突出到侧壁9c的附近。即使采用该图9所示的卡合销39和开口部37,记录再现装置1也可以既保持卡合销39与侧壁9c的距离又增大凹部38和凸缘部41的直径而提高对落下冲击的耐受性,而且使卡合凸部40在与受到配置上的制约的卡合片42对应的位置上突出。进而,在图9所示的结构中,由于凹部38、凸缘部41和卡合凸部40在同心圆上形成,所以可以沿冲击传递到卡合凸部40的盘托盘5的滑动方向扩宽地形成凸缘部41与凹部38,可以更加提高对落下冲击的耐受性。
另外,也可以如图10所示,卡合销和开口部,通过切去侧壁9c侧和与侧壁9c相反的一侧而把凹部和凸缘部形成为大致椭圆形。用图10所示的结构也是,可以沿冲击传递到卡合凸部的盘托盘5的滑动方向扩宽地形成凸缘部与凹部,可以提高对落下冲击的耐受性。
如图6所示,卡合该卡合销11的卡合片42具有:形成为钩状而与卡合销11卡合的卡合部48、在前端部形成有卡合部48的躯干部49、设在躯干部49的基端侧而成为卡合片42的转动支点的支柱部50、以及与后述的转动片43接触的抵接部51。该卡合片42形成为能够以支柱部50为支点向图6中箭头D方向或与箭头D相反的方向转动,并且通过在该支柱部50上卷绕螺旋扭簧52,而总是被向图6中箭头D方向施加转动力。
卡合片42形成有从躯干部49的前端侧朝卡合销11的行进方向向箭头D方向鼓出的倾斜面49a,在该倾斜面49a的鼓出端形成有钩状的卡合部48。此外,卡合片42经由支柱部50在与倾斜面49a相反侧形成有抵接部51,抵接部51通过与转动片43抵接而限制朝图6中箭头D方向的转动区域。而且,卡合部48通过朝箭头D方向转动而与卡合销11卡合,把盘托盘5保持在装置主体7内,通过朝与箭头D相反的方向转动而解除与卡合销11的卡合,可由上述螺旋弹簧28和推出构件30从装置主体7排出盘托盘5。
限制该卡合片42的转动区域的转动片43具有:推压卡合片42的抵接部51而限制转动区域的限制突部55、成为转动片43的转动支点的支柱部56、与推压片46接触并被推压的接触部57、以及与插棒45连接的连接部58。
该转动片43形成为能够以支柱部56为支点向图6中箭头E方向或与箭头E相反的方向转动,并且通过在该支柱部56上卷绕螺旋扭簧59,总是被向图6中箭头E方向施加转动力。
限制突部55通过卡合片42向图6中箭头D方向施加力而总是与抵接部51抵接,通过向箭头E方向或与箭头E相反的方向转动而经由抵接部51限制卡合片42的转动区域。
接触部57在与推压片46的抵接部位形成有鼓出部60。鼓出部60通过被推压片46推压而使转动片43朝与箭头E相反的方向转动。
连接有插棒45的连接部58,在一表面侧形成有贯穿于形成在插棒45上的连接孔45a的突起部58a。而且,当转动片43因推压片46而朝与箭头E相反的方向转动时,连接部58使插棒45向铁心线圈44侧移动。然后,当插棒45被保持于铁心线圈44内时,转动片43被保持在与箭头E相反的方向上。
此外,在接触部57与连接部58之间形成狭缝61,使被推压片46推压的接触部57能够弹性变形。因而,转动片43,在接触部57设置鼓出部60,推压片46确实地使转动片43转动而把插棒45保持于铁心线圈44内,并且在接触部57被推压片46过度推压时,通过设置狭缝61使接触部57挠曲而可以吸收推压力。
该转动片43,通过由螺旋扭簧59向图6中箭头E方向施加力,卡合片42的与抵接部51抵接的限制突部55向箭头E方向转动,使卡合片42向与箭头D相反的方向转动。由此解除卡合片42的卡合部48与竖立设置于装置主体7的下半壳9上的卡合销11的卡合,盘托盘5被从装置主体7排出。
此外,盘托盘5被插入到装置主体7内后,接触部57被后述的推压片46推压而向与箭头E相反的方向转动,且连接于连接部58的插棒45被保持在铁心线圈44内时,转动片43的限制突部55向与箭头E相反的方向转动,使卡合片42向图7所示箭头D方向转动。由此卡合片42的卡合部48与卡合销11卡合,盘托盘5被保持于装置主体7内。
把该转动片43保持在与箭头E相反的方向上的插棒45,由大致U字形的磁体构成,具有插入到铁心线圈44内的一对插入轴63,在其基端部形成有连接孔45a。插棒45通过设在转动片43的连接部58上的突起部58a贯穿于连接孔45a而与转动片43连接。
供插棒45的贯穿轴63贯穿的铁心线圈44是在中空状的铁心65上卷绕线圈66而形成,在其中空部贯穿有贯穿轴63。此外,铁心线圈44在与贯穿轴63的插入端相反的一侧内装有朝图6中箭头F方向磁性吸引贯穿轴63的未图示的磁铁。然后,当转动片43向与箭头E相反的方向转动而插棒45的贯穿轴63深深地贯穿铁心线圈44中时,如图7所示,由磁铁把贯穿轴63保持在铁心线圈44。此外,铁心线圈44,通过将电流供给到线圈66,抵消对贯穿轴63进行磁性吸引的磁铁的磁力,使插棒45成为自由状态。通过插棒45成为自由状态,转动片43因螺旋扭簧59的施加力而能够朝箭头E方向转动。
与转动片43的接触部57抵接来推压转动片43的推压片46具有:被立设置于装置主体7侧的卡合销11推压的臂部70、设在臂部70的基端部并成为推压片46的转动支点的支柱部71、以及推压转动片43的接触部57而使转动片43转动的推压部72。
该推压片46形成为能够以支柱部71为支点向图6中箭头G方向或与箭头G相反的方向转动,并通过在该支柱部71上卷绕螺旋扭簧73,将该推压片46保持在图6所示的、在卡合销11的移动轨迹上与臂部70交叉的位置。即,推压片46的臂部70被卡合销11推压而将推压片46向箭头G方向转动,在使转动片43向与箭头E相反的方向转动后、或转动片43被向箭头E方向转动时,即使接触部57碰到而被向反箭头G方向转动时,也借助螺旋扭簧73而返回到原来的位置。
谋求该推压片46的位置限制的螺旋扭簧73卷绕于支柱部71,并且一端卡定于推压片46,把另一端卡定于形成在盘托盘5的里面5c上的卡定构件75。卡定构件75隔开一定间隙地形成有半圆形的卡定片75a和矩形的卡定片75b。而且,螺旋扭簧73使另一端通过间隙,卷绕挂在半圆形的卡定片75a侧。此时,螺旋扭簧73,由于卡定片75a形成为半圆形、卡定片75b形成为矩形,所以无法卷绕在卡定片75b侧,必须挂在半圆形的卡定片75a上。因而,螺旋扭簧73对推压片46施加最适当的作用力,即使推压片46被卡合销11或转动片43推压而向箭头G方向或与箭头G相反的方向转动,也返回到卡合销11的移动轨迹上与臂部70交叉的原来的位置。
另外,在臂部70转动的区域的与箭头G相反的方向侧附近,形成制止臂部70的过度转动的止挡块80。止挡块80在盘托盘5的里面5c上突出设置例如圆柱状的突起。在转动片43向箭头E方向转动时,推压片46与接触部57碰到而向与箭头G相反的方向转动时,如图6中虚线所示,臂部70被止挡块80限制,防止在向与箭头G相反的方向过度转动。由此,推压片46可以防止臂部70不返回到卡合销11的移动轨迹上。
即,即使臂部70不返回到卡合销11的移动轨迹上,则在向装置主体7内插入盘托盘5时,由于卡合销11不使臂部70转动,所以推压片46无法使转动片43向箭头E方向转动,不能使卡合片42向与卡合销11卡合的箭头D方向转动。因此,推压片46通过设置挡块80以使臂部70必定返回到卡合销11的移动轨迹上,从而限制臂部70的转动区域。
以上这种包括卡合销11、卡合片42、转动片43、插棒45、推压片46的卡合机构20,在将盘托盘5排出到装置主体7外的状态下,如图6所示,转动片43被向箭头E方向作用力,卡定于设在盘托盘5上的止挡壁81上而限制向箭头E方向的转动。此外,卡合片42由转动片43的限制突部55使抵接部51向与箭头D相反方向转动,卡合部48被保持在从卡合销11的移动轨迹上退避的位置。因而,竖立设置有卡合销11的装置主体7的下半壳9与盘托盘5的卡合被解除,设在盘托盘5上的受到螺旋弹簧28的作用力的推出构件30对下半壳9的背面壁9a作用力,盘托盘5被从装置主体7排出。
光盘4容纳于盘托盘5的容纳凹部15,当由用户将盘托盘5插入到装置主体7内时,竖立设置于下半壳9上的卡合销11向图6中箭头H方向前进,与推压片46的臂部70接触,使臂部70向图7中箭头G方向转动。通过臂部70进行转动,推压片46的推压部72推压转动片43的接触部57,使转动片43向图7中与箭头E相反的方向转动。连接于转动片43的连接部58的插棒45,其贯穿轴63深深地插入到铁心线圈44内,被配置于铁心线圈44内的磁铁磁性吸附。
此时,由于与推压片46的推压部72接触的接触部57上形成有鼓出部60,所以推压片46,通过推压鼓出部60可确实地使转动片43向与箭头E相反的方向转动,使插棒45与内装于铁心线圈44内的磁铁吸附。此外,转动片43,由于在接触部57与连接部58之间形成有狭缝61,接触部57能够弹性变形,所以即使在接触部57被推压片46过度推压时也可以使接触部57挠曲而吸收推压力。
由此,插棒45和转动片43,反抗螺旋扭簧59的朝图7中箭头E方向的作用力而被朝图7中与箭头E相反的方向转动而被保持。卡合片42,通过转动片43的限制突部55朝与箭头E相反的方向转动,而朝箭头D方向转动区域变宽,由螺旋扭簧52的朝图7中与箭头D相反方向施加力,如图7所示,卡合部48位于卡合销11的移动轨迹上。
当向装置主体7内进一步插入盘托盘5时,卡合销11一边使设在卡合片42的躯干部49的前端的倾斜面49a朝与箭头D相反方向转动一边向图7中箭头H方向前进,与卡合部48卡合。由此,盘托盘5与装置主体7的下半壳9被卡合。
此时,如图5所示,推出构件30被从下半壳9的背面壁9a推回,由凸缘部30a一边向前面5a侧压缩螺旋弹簧28一边向前面5a侧移动。由于螺旋弹簧28的靠前面5a侧的端部卡定于弹簧容纳部29的容纳壁29a,所以通过螺旋弹簧28被凸缘部30a推压而压缩,保持向背面5d侧对凸缘部30a施加的作用力。即,盘托盘5通过一边向背面5d侧对下半壳9施加力一边由卡合片42与突出设置于下半壳9的卡合销11卡合而保持于装置主体7内。
在此,如上所述,记录再现装置1,把开口部31的凹部33与卡合销11的凸缘部34的接触面积做成充分具有对落下冲击的耐受性的程度的直径,此外把开口部31设在与侧壁9c隔开必要距离的位置上,并且使卡合销11的卡合凸部36与卡合片42对应地将其设在相对于销主体35偏向侧壁9c侧的位置上。因而,记录再现装置1,可以既保持卡合销11与侧壁9c的距离又增大凹部33和凸缘部34的直径而提高对落下冲击的耐受性,而且可以使卡合凸部36在与受到配置上的制约的卡合片42对应的位置突出。
由此,记录再现装置1,在将盘托盘5保持在装置主体7内的状态下进行输送时,即使在施加了由落下事故等引起的冲击时,也可以防止卡合销11倾斜。
在从装置主体7排出盘托盘5时,由从盘托盘5的操作部收到操作信号的控制电路将电流供给到铁心线圈44,通过抵消内装于铁心线圈44内的磁铁的磁力而使插棒45成为自由状态。因而,由螺旋扭簧59的作用力,转动片43向图6中箭头E方向转动。通过限制突部55向箭头E方向转动,卡合片42朝与箭头D相反方向转动,卡合部48从卡合销11的移动轨迹上退避出。由此,卡合销11从卡合部48脱开,盘托盘5与装置主体7的下半壳9的卡合被解除。
此时,使前端部抵接到下半壳9的背面壁9a的推出构件30,从背面壁9a受到与螺旋弹簧28的作用力同等的反作用力,由凸缘部30a向前面5a侧推回螺旋弹簧28。由于螺旋弹簧28的靠前面5a侧端部卡定于弹簧容纳部29的容纳壁29a,所以螺旋弹簧28一边向前面5a侧推出该容纳壁29a一边伸长。由此盘托盘5被推出到装置主体7的敞开端侧,前面5a侧被排出到装置主体7的敞开端侧。
另外,在通过转动片43向箭头E方向转动,推压片46的推压部72与转动片43的接触部57相碰而被朝箭头G方反向转动时也是,由于臂部70卡定于止挡块80,所以可以防止臂部70过度转动而不能位于卡合销11的移动轨迹上的情况。此外,卷绕于推压片46的螺旋扭簧73,由形成盘托盘5的里面5c上的卡定构件75将卡定位置限制于适当的位置,对推压片46施加最适当的作用力。因而,推压片46,即使在被卡合销11或转动片43推压而向箭头G方向或与箭头G相反的方向转动时,也如图6中实线所示,返回到卡合销11的移动轨迹上与臂部70交叉的原来的位置。
另外,形成在上述转动片43的接触部57上的鼓出部60也可以形成在推压片46的推压部72侧,或者也可以形成在转动片43和推压片46两方上。
接下来,对组装在设于该盘托盘5的里面5c侧的容纳部21内的光拾取器单元6进行说明。
如图11所示,该光拾取器单元6具有:构成单元主体的基座101、与基座101一体形成的、用于安装光盘4的盘台102、对载置于盘台102上的光盘4进行信息信号的记录或再现的光拾取器装置103、使光拾取器装置103沿光盘4的径向移动的拾取器移动机构104、引导光拾取器装置103的由拾取器移动机构104带来的移动的一对导向轴105、106、以及通过调整导向轴105、106的倾斜而调整设在光拾取器装置103上的物镜108与光盘4的信号记录面的相对倾斜的倾斜调整机构109。
基座101具有铁制的框架110,框架110形成为大致矩形,形成有使光拾取器装置103的物镜108面临光盘4的信号记录面侧的开口部112。开口部112形成为大致矩形,配置有使光拾取器装置103沿长度方向移动的拾取器移动机构104、一对导向轴105、106、以及支承于导向轴105、106的光拾取器装置103。此外,开口部112在长度方向的一端侧形成有大致圆弧状的缺口部113,配置有载置有光盘4的圆形的盘台102和对盘台102进行旋转驱动的未图示的主轴电动机。
在框架110上形成有多个使基座101卡合于多个卡合突起25的卡合孔111,该卡合突起25设在形成于盘托盘5的里面5c的容纳部21内。框架110通过卡合孔111分别卡合于卡合突起25而容纳于容纳部21内。
对载置于盘台102上的光盘4进行信息信号的记录或再现的光拾取器装置103,具有由大致矩形的壳体构成的拾取器座114,在该拾取器座114上至少配置有半导体激光器等未图示的光源、使从该光源照射的光束汇聚照射到光盘4的信号记录面的物镜108、用于检测从光盘4的记录面反射的返回光的未图示的光检测器、以及在光盘4的对焦方向和循迹方向上驱动物镜108的驱动系统。此外光拾取器装置103,在拾取器座114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114a上形成有供后述的导向轴105贯穿的贯穿孔116,在另一端部114b上形成有与后述的导向轴106配合的配合片117。在拾取器座114上安装了形成有控制物镜108的驱动系统的驱动电路等的挠性电路板119。
此外,光拾取器装置103形成有与导向轴105相邻地设置、与使拾取器座114移动的拾取器移动机构104的丝杠140配合的配合构件120。
而且,光拾取器装置103,通过支承于配置在基座101的开口部112的相对的侧缘部上的一对导向轴105、106,引导该光拾取器装置103在光盘4的内外周间的移动并且物镜108从开口部112与光盘4的信号记录面相面对。
引导该光拾取器装置103的移动的一对导向轴105、106,相对地配置于基座101的开口部112。导向轴105、106两端部比躯干部分细,例如形成为大致1.2mm,该两端部支承于倾斜调整机构109,由该倾斜调整机构109调整上下方向的倾斜。该导向轴105、106由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通过同样具有导电性的后述的调整螺钉被接地而可以去除导向轴105、106上所带的电。
如图11所示,与导向轴105相邻设置、使光拾取器装置103沿光盘4的径向移动的拾取器移动机构104,包括与导向轴105相邻而与该导向轴105平行地沿光盘4的径向安装到基座101上的丝杠140、和旋转驱动丝杠140的进给电动机141。
丝杠140在轴部上形成有螺纹槽,设在拾取器座114上的配合构件120可滑动地与该螺纹槽配合。丝杠140通过被进给电动机141旋转驱动,可以经由配合构件120使拾取器座114沿光盘径向移动。
旋转驱动该丝杠140的进给电动机141使用直流电动机,作为步进电动机来构成。而且,进给电动机141通过由矩形波步进送给而旋转驱动丝杠140,使拾取器座114沿光盘4的径向移动。
此外,如图11所示,基座101连接着形成有驱动电路的电路板161。电路板161是所谓刚性基板,形成有布线图案,并且安装有用于连接安装于配置在装置主体7的下半壳9上的电路板17的FPC23的连接器162等各种电子部件。
如图2和图12所示,以上这种光拾取器单元6,在基座101的上面侧用螺钉固定着罩构件90,在下面侧用螺钉将底板91固定于盘托盘5上,从而用罩构件90和底板91夹持该光拾取器单元6。
罩构件90形成有使形成在光拾取器装置103上的物镜108和盘台102面临上方的开口部166。而且罩构件90通过用螺钉固定于基座101的上表面,使盘台102和拾取器座114的物镜108从开口部166面临上方。
此外,底板91通过对铝板状体进行冲裁成形而形成。底板91形成有规定的螺钉孔,通过从容纳于盘托盘5的容纳部21内的基座101的下面侧用螺钉固定于容纳部21来夹持基座101而与盘托盘5连接。
接下来,对如上述那样构成的记录再现装置1中的盘托盘5的开闭动作进行说明。
记录再现装置1,预先由支承一对导向轴105、106的各两端部的倾斜调整机构109调整导向轴105、106的倾斜,以使从物镜108照射的光束垂直入射到光盘的信号记录面。
然后,记录再现装置1,为了把光盘4载置到盘托盘5上而将盘托盘5排出到装置主体7外。此时,如图6所示,装置主体7,转动片43被朝箭头E方向施加力,抵接到设在盘托盘5上的止挡壁81。此外,由于转动片43的限制突部55而使卡合片42的抵接部51朝与箭头D相反方向转动,将卡合部48保持在从卡合销11的移动轨迹上退避出的位置。因而,竖立设置有卡合销11的装置主体7的下半壳9与盘托盘5的卡合被解除,受到设在盘托盘5上的螺旋弹簧28的作用力的推出构件30向下半壳9的背面壁9a施加力而使盘托盘5从装置主体7排出。
当将光盘4载置在盘托盘5的容纳凹部15上,由用户将盘托盘5插入到装置主体7内时,竖立设置于下半壳9的卡合销11向图6中箭头E方向前进,与推压片46的臂部70接触,使臂部70向图7中箭头G方向转动。通过臂部70进行转动,推压片46的推压部72推压转动片43的接触部57,使转动片43向图7中与箭头E相反的方向转动。连接于转动片43的连接部58的插棒45的贯穿轴63深深地插入到铁心线圈44内,被配置于铁心线圈44内的磁铁磁性吸附。
此时,由于在与推压片46的推压部72接触的接触部57上形成有鼓出部60,所以推压片46通过推压鼓出部60而可确实地使转动片43朝与箭头E相反的方向转动,可以使插棒45与内装于铁心线圈44的磁铁吸附。此外,因为转动片43在接触部57与连接部58之间形成有狭缝61,接触部57能够弹性变形,所以即使在接触部57被推压片46过度推压时也可以使接触部57挠曲而吸收推压力。
由此,插棒45和转动片43反抗螺旋扭簧59的作用力而向图7中与箭头E相反的方向转动被保持。通过转动片43的限制突部55向与箭头E相反的方向转动,卡合片42朝箭头D方向转动的区域变宽,如图7所示,卡合部48位于卡合销11的移动轨迹上。
当进一步向装置主体7内插入盘托盘5时,卡合销11一边使设在卡合片42的躯干部49前端的倾斜面49a向与箭头D相反的方向转动一边向图7中箭头H方向前进,卡合于卡合部48。由此,盘托盘5与装置主体7的下半壳9卡合。
此时,如图5所示,推出构件30被从下半壳9的背面壁9a推回,由凸缘部30a一边向前面5a侧压缩螺旋弹簧28一边向前面5a侧移动。由于螺旋弹簧28的靠前面5a侧的端部卡定于弹簧容纳部29的容纳壁29a上,所以通过被凸缘部30a推压而压缩,保持向背面5d侧对凸缘部30a施加的作用力。即,通过一边向背面5d侧对下半壳9施加力一边由卡合片42与突出设置于下半壳9的卡合销11卡合而保持将盘托盘5在装置主体7内。
接下来,对光盘4的排出操作时的动作进行说明。记录再现装置1,当检测到排出按钮被按压时,为了抵消磁性吸引插棒45的磁铁的磁力而把电力供给到铁心线圈44来解除盘托盘5的卡合机构20与装置主体7的卡合销11的卡合。于是,安装有光盘4的盘托盘5被螺旋弹簧28的作用力排出到装置主体7外。
具体地说,在从装置主体7排出盘托盘5时,由从盘托盘5的操作部收到操作信号的控制电路进行控制供给电流,以抵消内装于铁心线圈44内的磁铁的磁力。因而,在螺旋扭簧59的作用力作用下,转动片43朝图6中箭头E方向转动。通过限制突部55朝箭头E方向转动,卡合片42朝与箭头D相反的方向转动,卡合部48从卡合销11的移动轨迹上退避。由此,卡合销11从卡合部48脱开,盘托盘5与装置主体7的下半壳9的卡合被解除。
此时,推出构件30从背面壁9a受到与螺旋弹簧28的施加力同等的反作用力,由凸缘部30a向前面5a侧推回螺旋弹簧28。由于螺旋弹簧28的靠前面5a侧的端部卡定于弹簧容纳部29的容纳壁29a,所以螺旋弹簧28一边向前面5a侧推出该容纳壁29a一边伸长。由此盘托盘5被推出到装置主体7的敞开端侧,前面5a侧被排出到装置主体7的敞开端侧。
另外,在通过转动片43朝箭头E方向转动、推压片46的推压部72与转动片43的接触部57相碰而向与箭头G相反的方向转动时,由于臂部70卡定于止挡块80,所以也可以防止臂部70过度转动而不能位于卡合销11的移动轨迹上。此外,卷绕于推压片46上的螺旋扭簧73被形成在盘托盘5的里面5c上的卡定构件75将卡定位置限制于适当的位置,对推压片46施加最适当的施加力。因而,即使在推压片46被卡合销11或转动片43推压而向箭头G方向或与箭头G相反的方向转动时,也返回到卡合销11的移动轨迹上与臂部70交叉的原来的位置。
在此,排出光盘4时,因振动有时所容纳的光盘4晃动。随着该晃动的光盘4的位移量,在外周侧较大。因此,记录再现装置1,通过把光拾取器装置103布置在随着晃动产生的位移量较小的光盘4的内周侧,使得光盘4与光拾取器装置103的物镜108等不会相互接触而受到损伤。
以上对应用了本发明的记录再现装置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除了上述构成之外,也可以应用于例如作为光盘,针对CD(光盘)、CD-ROM、CD-R/RW、DVD-ROM、DVD-RAM的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此外,作为安装有应用了本发明的记录再现装置的主机,也可以应用于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或PDA(个人数字助理)等便携式记录再现装置、台式个人计算机或服务器装置等固定型记录再现装置或车载用的记录再现装置等。
此外,上述应用了本发明的记录再现装置中的各尺寸是示例,也可以由其他尺寸构成本发明。

Claims (5)

1.一种记录和/或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盘托盘,用于载置记录介质;
装置主体,可在内外之间自由移动地支承上述盘托盘;
盘托盘保持机构,用于把上述盘托盘保持在上述装置主体内,包括朝上述装置主体外对上述盘托盘施力的施力构件、通过相对于上述装置主体竖立设置在该装置主体的侧壁附近而与上述盘托盘卡合将该盘托盘卡合保持于装置主体内的卡合销、以及设置于上述盘托盘上、通过反抗上述施力构件的作用力将上述盘托盘插入到上述装置主体内而与上述卡合销卡合的卡合片,
上述卡合销由设有抵接到形成在上述开口部内周上的凹部的凸缘部、并贯穿到上述开口部内的销主体、和从上述销主体向上述装置主体内突出而卡合于上述卡合片的卡合凸部构成,
该卡合凸部相对于上述销主体偏向上述装置主体的侧壁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和/或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凹部和上述凸缘部具有使卡合于上述卡合片的卡合销对上述装置主体的落下时的冲击具有充分的耐受性程度的接触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和/或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销主体和上述开口部形成为大致圆形,圆柱状的上述卡合凸部相对于上述销主体偏向上述装置主体的侧壁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和/或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销主体和上述开口部形成为切去了上述装置主体的侧壁侧的大致D字形,上述卡合凸部偏向上述销主体的切去面侧地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和/或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盘托盘保持机构包括:
转动片,通过与上述卡合片接触而限制该卡合片的转动范围,从而使该卡合片与上述卡合凸部卡合或者解除该卡合片与上述卡合凸部的卡合;
插棒,与上述转动片卡合并且贯穿磁性线圈内,使上述转动片转动;
推压片,通过被上述卡合凸部推压而与上述转动片接触,向上述卡合片与上述卡合凸部卡合的方向推压上述转动片,
通过反抗上述施力构件的作用力而将上述盘托盘插入到上述装置主体内,从而上述卡合凸部推压上述推压片,与上述推压片接触的上述转动片向使上述卡合片与上述卡合凸部卡合的方向转动,通过上述卡合片与卡合凸部卡合而将上述盘托盘保持在上述装置主体内,此外,通过上述插棒使上述转动片转动而向解除上述卡合片与上述卡合凸部的卡合的方向对上述卡合片施加力,由上述施力构件的作用力将上述盘托盘排出到上述装置主体外。
CNB200710000565XA 2006-01-12 2007-01-12 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7697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005287A JP4151698B2 (ja) 2006-01-12 2006-01-12 記録及び/又は再生装置
JP2006005287 2006-01-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00784A true CN101000784A (zh) 2007-07-18
CN100476972C CN100476972C (zh) 2009-04-08

Family

ID=382342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710000565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76972C (zh) 2006-01-12 2007-01-12 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070162916A1 (zh)
JP (1) JP4151698B2 (zh)
CN (1) CN100476972C (zh)
TW (1) TW200805268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015999A (ja) * 2007-07-06 2009-01-22 Toshiba Corp 光ディスク装置
CN102208197A (zh) * 2010-03-30 2011-10-05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光驱
KR101330819B1 (ko) * 2012-05-11 2013-11-15 도시바삼성스토리지테크놀러지코리아 주식회사 광디스크 드라이브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74486B2 (ja) * 1993-12-15 2003-02-04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セット
JP2000137937A (ja) * 1998-10-30 2000-05-16 Toshiba Corp ディスク装置
JP3651408B2 (ja) * 2001-04-24 2005-05-25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のロック機構
JP4566517B2 (ja) * 2003-01-31 2010-10-20 ソニー株式会社 記録及び/又は再生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7188581A (ja) 2007-07-26
US20070162916A1 (en) 2007-07-12
CN100476972C (zh) 2009-04-08
TW200805268A (en) 2008-01-16
JP4151698B2 (ja) 2008-09-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243346B1 (en) Disk device having a drive unit for providing a small-height structure
US7665100B2 (en) Disk drive
JP2002157749A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光ディスク装置の調整方法、及びエンタテインメント装置
US7805737B2 (en) Disk drive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7793314B2 (en) Disk drive device with arm for disc conveyance
CN100476972C (zh) 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KR20060112199A (ko) 광픽업 장치, 디스크 드라이브 유닛 및 디스크 드라이브장치
US7856641B2 (en) Disk drive device and centering members therefor
JP2005085449A (ja)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US7958520B2 (en) Disk drive device
JP4356523B2 (ja)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ディスクドライブユニット、光学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4103744B2 (ja)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US20070162919A1 (en) Disc drive and base unit
US20070300245A1 (en) Disk drive apparatus
KR100710397B1 (ko) 디스크 드라이브 장치용 헤드 이송 기구
JPH11203757A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
JP2008084491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ユニット及び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CN100464372C (zh) 盘片驱动装置
US7010799B2 (en) Recording and/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JP4369266B2 (ja) ピックアップ駆動装置、およびピックアップ駆動装置を備えた記録媒体駆動装置
JP4941005B2 (ja)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におけるスキュー調整機構
US20070280089A1 (en) Recording Medium Drive Device
JP4103743B2 (ja)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JP2001222881A (ja) ディスク装置におけるケーブル固定構造
JP2001222847A (ja) ディス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408

Termination date: 201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