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71247C - 发送电路、发送方法及使用该发送电路的通信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发送电路、发送方法及使用该发送电路的通信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71247C
CN100571247C CNB2005800238061A CN200580023806A CN100571247C CN 100571247 C CN100571247 C CN 100571247C CN B2005800238061 A CNB2005800238061 A CN B2005800238061A CN 200580023806 A CN200580023806 A CN 200580023806A CN 100571247 C CN100571247 C CN 100571247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delay
time
amplitude
transtation 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58002380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85486A (zh
Inventor
松浦彻
足立寿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9854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854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7124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71247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32Carrier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of the types covered by groups H04L27/02, H04L27/10, H04L27/18 or H04L27/26
    • H04L27/34Amplitude- and phase-modulated carrier systems, e.g. quadrature-amplitude modulated carrier systems
    • H04L27/36Modulator circuits; Transmitter circuits
    • H04L27/361Modulation using a single or unspecified number of carriers, e.g. with separate stages of phase and amplitude mod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2Transmitters
    • H04B1/04Circuits
    • H04B1/0475Circuits with means for limiting noise, interference or distor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ransmitters (AREA)
  • Digital Transmission Methods That Use Modulated Carrier Waves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无论带宽如何均能输出具有高准确性的发送信号并能以高效率工作的发送电路。在发送电路(1)中,延迟检测部分(18)选择发送信号的复包络的角度变化量大于预定角度阈值且复包络的大小不是最小的观测点作为奇点。延迟设置部分(18)基于该奇点与在前码元和在后码元之间的位置关系,判定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之间的关系。延迟设置部分(19)基于所确定的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之间的关系,在延迟调整器(12)处设置延迟时间。延迟调整器(12)基于所设置的延迟时间,所要输出的调整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

Description

发送电路、发送方法及使用该发送电路的通信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在诸如移动电话和无线LAN设备中使用的发送电路,尤其是涉及无论带宽如何均能输出具有高准确性的发送信号并能以高效率工作的发送电路,及使用该发送电路的通信设备。
背景技术
诸如移动电话、无线LAN设备之类的通信设备已被要求能确保输出信号的准确性并能以低功耗工作。并且,在这样的通信设备中,使用了无论带宽如何均输出具有高准确性的发送信号并以高效率工作的发送电路。下面将对常规的发送电路进行说明。
作为常规的发送电路,例如,存在一种利用诸如正交调制等调制方法来生成发送信号的发送电路(下文称为正交调制电路)。因为正交调制电路是公知的,所以将省略对正交调制电路的说明。另外,作为与正交调制电路相比具有较小的尺寸并以较高效率工作的常规发送电路,例如,存在图18中所示的发送电路500。图18是示出常规发送电路500的示例性构造的框图。在图18中,常规发送电路500包括:数据生成器501、角度调制器502、电压控制部分503、振幅调制器504、电源端子505、以及输出端子506。
在常规发送电路500中,数据生成器501生成并输出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振幅信号被输入到电压控制部分503。相位信号被输入到角度调制器502。电压控制部分503向振幅调制器504提供与输入的振幅信号相应的电压。从电源端子505向电压控制部分503提供DC电压。电压控制部分503典型地向振幅调制器504提供与输入的振幅信号成比例的电压。串联调节器或开关调节器被用作电压控制部分503。
角度调制器502对输入的相位信号进行角度调制以作为角度已调制信号输出。从角度调制器502输出的角度已调制信号被输入到振幅调制器504。振幅调制器504用从电压控制部分503提供的电压对角度已调制信号进行振幅调制,以作为经过角度调制和振幅调制的已调制信号输出。将此已调制信号作为发送信号从输出端子506输出。这样的发送电路500被称为极性调制电路。
在常规的发送电路500中,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在两条路径(角度调制器502和电压控制部分503)中被分别处理并由振幅调制器504共同地振幅调制。因此,很可能产生振幅信号路径中的延迟时间和相位信号路径中的延迟时间之间的差。下面将振幅信号路径中的延迟时间称为振幅信号的延迟时间,而将相位信号路径中的延迟时间称为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因为延迟时间之间的这种差值是微小的,所以当在具有比较窄的带宽的调制方法中应用发送电路500时,振幅信号的延迟时间和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之间的差可以忽略不计。
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不同于上述极性调制电路并调整包含在发送信号中的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之间的差的发送电路。图19是示出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常规发送电路510的构造的框图。在图19中,常规发送电路510包括相位调制电路511、放大器512、放大器513、延迟器514、以及反馈电路515。
相位信号通过相位调制电路511输入至放大器512。振幅信号通过放大器513和延迟器514输入至放大器512。基于输入的相位信号和振幅信号,放大器512生成发送信号。该发送信号被输入至反馈电路515。基于输入的发送信号,反馈电路515检测振幅信号的延迟时间和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之间的差。
图20是说明通过反馈电路515来检测延迟时间之间的差的方法的图。图20(a)是示出在延迟时间一致的情形中通过使用同相信号(I信号)和正交相位信号(Q信号)来示出发送信号的变化的图。图20(b)是示出在图20(a)的情形中发送信号的包络的时间变化的图。图20(c)是示出在图20(a)的情形中发送信号的相位的时间变化的图。在图20中,如果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之间的延迟时间一致,则发送信号的包络为最小的时间与相位大幅变化的时间应该一致。基于发送信号的包络为最小的时间和相位大幅变化的时间之间的这个差值,反馈电路2205能检测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之间的差。
具体地,包络检波器5151对发送信号的包络进行检波。最小检测器5152检测发送信号的包络为最小的时间。相位跃变检测器5153检测发送信号的相位大幅变化的时间。当在发送信号的包络为最小的时间与发送信号的相位大幅变化的时间之间存在差值时,调整电路5154判断在振幅信号的延迟时间和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之间存在差值。当调整电路5154判断在振幅信号的延迟时间和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之间存在差值时,调整电路5154调整在延迟器514处输出振幅信号的定时,由此来使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一致。因此,常规发送电路510检测发送信号的包络为最小的时间与发送信号的相位大幅变化的时间之间的差,由此来调整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
在专利文献2中还公开了用于检测包含在发送信号中的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之间的差的检测电路。因为该专利文献中的检测电路通过使用与上述反馈电路515相似的方法来检测延迟时间之间的差,所以将省略详细说明。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2/141510A1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2]PCT国际申请第2002-530992的日文译本
发明的公开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当在具有宽的信号带宽的调制方法中应用常规发送电路500(图18)时,包含在发送信号中的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之间的差很可能会大大地影响发送信号的频谱和调制准确性。因此,常规发送电路500具有难以适用于具有宽的带宽的调制方法中的问题。
在对包含在发送信号中的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之间的差进行调整的常规的发送电路510(参见图19)中也不能准确地调整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原因在于当在发送信号中的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之间存在差值时,在发送信号的包络中产生畸变。图21是示出产生了畸变的发送信号的包络的时间变化的图。如图21中所示,当发送信号的包络畸变时,常规发送电路510不能准确地检测发送信号的包络为最小的时间,而且不能准确地调整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
并且在常规发送电路510中,反馈电路515的各部分(即,包络检波器5151、最小检测器5152、相位跃变检测器5153和调整电路5154)是模拟部件。因此,常规发送电路510具有反馈电路515的电路规模大和反馈电路515中的功耗大的问题。另外,当制造发送电路510时,因为反馈电路515包括这些模拟部件,所以出现了反馈电路515的精度波动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小型的、工作效率高并且无论带宽如何均输出高准确性的发送信号的发送电路、以及使用该发送电路的通信设备。
问题的解决方案
本发明针对一种能基于输入的数据生成和输出发送信号的发送电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发送电路包括:数据生成器、延迟调整器、电压控制部分、角度调制器以及振幅调制器。
数据生成器生成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基于为调整振幅信号而设置的振幅延迟时间和/或为调整相位信号而设置的相位延迟时间,延迟调整器调整由数据生成器生成的振幅信号的延迟时间和/或由数据生成器生成的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并输出该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角度调制器对从延迟调整器输出的相位信号进行角度调制,以作为角度已调制信号输出。调节器输出与从延迟调整器输出的振幅信号的大小相应的信号。振幅调制器通过根据从调节器输出的信号放大从角度调制器输出的角度已调制信号来对角度已调制信号进行振幅调制,以作为进行了角度调制和振幅调制的已调制信号输出。
对从振幅调制器输出的已调制信号的复包络进行检波;每预定时间段周期性地观测所检波的复包络;选择复包络的角度变化量大于预定角度阈值的两个观测点,并选择这两个观测点中复包络的大小大于其中另一个的复包络的大小的观测点作为奇点;基于该奇点相对于调制数据时的在前码元和调制数据时的在后码元的位置关系,判定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中哪一个超前或滞后;并基于该判定的结果,在延迟调整器处设置振幅延迟时间和/或相位延迟时间,以减小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之间的差。
发送电路最好还包括用于设置振幅延迟部分和/或相位延迟部分的延迟控制部分。延迟控制部分包括:复包络检波部分、延迟检测部分、以及延迟设置部分。复包络检波部分对从振幅调制器输出的已调制信号的复包络进行检波。延迟检测部分每预定时间段周期性地观测由复包络检波部分检波的复包络;选择复包络的角度变化量大于预定角度阈值的两个观测点,并选择这两个观测点中复包络的大小大于其中另一个的复包络的大小的观测点作为奇点;并基于该奇点相对于调制数据时的在前码元和调制数据时的在后码元的位置关系,判定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中哪一个超前或滞后。延迟设置部分基于该判定的结果,在延迟调整器处设置振幅延迟时间和/或相位延迟时间,以减小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之间的差。
延迟检测部分最好基于由正交数据表示的复包络的角度变化量选择奇点,并当所选择的奇点靠近在前码元时判定相位信号滞后于振幅信号,而当所选择的奇点靠近在后码元时判定振幅信号滞后于相位信号。因此,发送电路使得即使在发送信号中存在畸变时也能以良好的准确性来调整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
延迟检测部分可基于由振幅和时间之间的关系表示的复包络的角度变化量来选择奇点;选择复包络的角度变化量大于预定角度阈值的两个观测点,并选择这两个观测点中复包络的大小小于其中另一个的复包络的大小的观测点;并当奇点比所选观测点更靠近在前码元时判定振幅信号滞后于相位信号,而当奇点比所选观测点更靠近在后码元时判定相位信号滞后于振幅信号。同样在此情况中,发送电路使得即使在发送信号中存在畸变时也能以良好的准确性来调整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
延迟设置部分基于在延迟检测部分中取得的判定结果在延迟调整器处设置振幅延迟时间或相位延迟时间以使振幅信号或相位信号中在前的那一个延迟预定时间段。
延迟检测部分最好还基于奇点相对于在前码元和在后码元的位置关系来计算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之间的差。且延迟设置部分基于在延迟检测部分获得的判定结果在延迟调整器处设置振幅延迟时间和相位延迟时间,以使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中在前的那一个延迟所计算出的延迟时间之间的差。
这里,复包络的角度变化量是基于连接复包络上的上述各观测点的直线的角度变化来计算的。
延迟检测部分最好包括:微分部分,用于在每个观测点对复包络进行微分;角度检测部分,用于检测在微分部分微分的复包络的角度以作为角度信号输出;延迟电路,用于向其输入从角度检测部分输入的角度信号的一部分以延迟所输入的角度信号;比较部分,用于比较从角度检测部分输出的角度信号和由延迟电路延迟的角度信号并检测复包络的角度变化量;以及延迟判定部分,用于基于复包络的角度变化量选择奇点,并基于奇点相对于在前码元和在后码元的位置关系,判定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中的哪一个超前或滞后。
调节器是电压控制型串联调节器、电压控制型开关调节器、以及电流控制型调节器。
发送电路最好还包括前置补偿器,用于补偿由数据生成器生成的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以抑制至少在角度调制器和振幅调制器中的任一个中产生的畸变。因此,发送电路能输出畸变减少的发送信号。
并且当复包络的大小大于预定振幅阈值时,发送电路可以不让延迟检测部分工作。由此,发送电路可以防止延迟时间的不必要的调整,从而减少功耗。
为减小复包络的大小而生成的测试信号被输入至延迟检测部分,并且基于所输入的测试信号,发送电路使延迟检测部分工作。因此,即使复包络的大小不小于预定阈值,发送电路也能输出其中延迟时间被调整且畸变减少了的发送信号。
振幅延迟时间和/或相位延迟时间可以在延迟调整器处预先设置。在此情况中,由延迟控制电路在延迟调整器处设置振幅延迟时间和/或相位延迟时间。延迟控制电路包括:复包络检波部分、延迟检测部分和延迟设置部分。复包络检波部分对从振幅调制器输出的已调制信号的复包络进行检波。延迟检测部分每预定时间段周期性地观测由复包络检波部分检波的复包络;选择复包络的角度变化量大于预定角度阈值的两个观测点,并选择这两个观测点中复包络的大小大于其中另一个的复包络的大小的观测点作为奇点;并基于该奇点相对于调制数据时的在前码元和调制数据时的在后码元的位置关系,判定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中哪一个超前或滞后。延迟设置部分基于该判定的结果,在延迟调整器处设置振幅延迟时间和/或相位延迟时间,以减小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之间的差。
本发明还针对一种包含该发送电路的通信设备。该通信设备包括:发送电路,用于生成发送信号;以及天线,用于输出由该发送电路生成的发送信号。该通信设备还包括:接收电路,用于处理从天线接收到的信号;以及天线共用器,用于由发送电路生成的发送信号从天线输出,和将从天线接收的信号输出至接收电路。
由发送电路中所包括的数据生成器、延迟调整器、电压控制部分、角度调制器和振幅调制器各自执行的处理可以视作一种基于输入的数据来生成和输出发送信号的发送方法。
在该发送方法中,在发送电路中,分别生成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基于为调整振幅信号而设置的振幅延迟时间和/或为调整相位信号而设置的相位延迟时间,调整由数据生成器生成的振幅信号的延迟时间和/或由数据生成器生成的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并输出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对所输出的相位信号进行角度调制并将其作为角度已调制信号输出;输出与振幅信号的大小相应的信号;通过根据从调节器输出的信号放大从角度调制器输出的角度已调制信号,将角度已调制信号作为进行了角度调制和振幅调制的已调制信号输出;对所输出的已调制信号的复包络进行检波;每预定时间段周期性地观测所检波的复包络;选择复包络的角度变化量大于预定角度阈值的两个观测点,并选择这两个观测点中复包络的大小大于其中另一个的复包络的大小的观测点作为奇点;基于该奇点相对于调制数据时的在前码元和调制数据时的在后码元的位置关系,判定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中的哪一个超前或滞后;并基于判定的结果,在延迟调整器处设置振幅延迟时间和/或相位延迟时间,以减小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之间的差。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发送电路能以比利用诸如正交调制等调制方法来生成发送信号的常规发送电路更高的效率工作并达到更小的尺寸。并且,因为常规的极性调制电路不能调整包含在发送信号中的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所以常规的极性调制电路不能被应用于具有宽的带宽的通信方法。另一方面,在根据本发明的发送电路中,延迟控制部分在延迟调整器处设置振幅延迟时间和/或相位延迟时间以减小包含在发送信号中的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之间的差;调整由数据生成器生成的振幅信号的延迟时间和/或由数据生成器生成的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并输出该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由此,根据本发明的发送电路使得能调整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并且能输出其中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一致且畸变减少的发送信号。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发送电路包括数字部件(即,复包络检波部分、延迟检测部分和延迟设置部分),这使得与包括具有模拟部件的反馈电路的常规发送电路相比缩小了尺寸并提高了工作效率。
并且,在根据本发明的发送电路中,当发送电路制造时或电源接通时,外设的延迟控制部分在延迟调整器处设置振幅延迟时间和/或相位延迟时间。因此,即使没有内设延迟控制部分,发送电路也能输出其中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一致且畸变减小的发送信号。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通信设备能通过使用上述发送电路来确保在宽的带宽中输出信号的准确性并以低功耗工作。
附图简要说明
[图1]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发送电路1的示例性构造的框图。
[图2]图2是说明其中已调制信号的复包络随延迟时间之间的差变化的方式的图。
[图3]图3示出当相位信号滞后于振幅信号4个采样时所得到的仿真结果。
[图4]图4示出当相位信号滞后于振幅信号2个采样时所得到的仿真结果。
[图5]图5示出当振幅信号滞后于相位信号2个采样时所得到的仿真结果。
[图6]图6示出当振幅信号滞后于相位信号4个采样时所得到的仿真结果。
[图7]图7是示出其中应用了串联调节器的电压控制部分14a的示例性构造的图。
[图8]图8是示出其中应用了开关调节器的电压控制部分14b的示例性构造的图。
[图9]图9是示出振幅调制器15的示例性构造的框图。
[图10]图10是示出延迟检测部分18的示例性构造的框图。
[图11]图11是示出在延迟检测部分18处的延迟检测操作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12]图12示出其中将π/4QPSK已调制信号用作已调制信号的情况下的仿真结果。
[图13]图13是示出包含前置补偿器21的发送电路1a的示例性构造的框图。
[图14]图1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发送电路2的示例性构造的框图。
[图15]图15是用振幅和时间示出已调制信号的复包络的变化的图。
[图16]图1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发送电路3的示例性构造的框图。
[图17]图1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通信设备200的示例性构造的框图。
[图18]图18是示出常规的通信设备500的示例性构造的框图。
[图19]图19是示出常规的通信设备510的示例性构造的框图。
[图20]图20是说明用于检测反馈电路中的延迟时间之间的差的方法的图。
[图21]图21是示出产生了畸变的发送信号的包络的时间变化的图。
标号说明
1、1a、2、3、500、510发送电路
11、501数据生成器
12延迟调整器
13、502角度调制器
14、14a、14b、503电压控制部分(调节器)
15、504振幅调制器
16、143、154、505电源端子
17复包络检波部分
18延迟检测部分
19延迟设置部分
20、145、157、187、506输出端子
21前置补偿器
141、151、181输入端子
142比较部分
144、153晶体管
146信号转换部分
147放大部分
148低通滤波器
152、156匹配电路
155偏置电路
182矢量微分部分
1821、184延迟电路
1822减法器
183角度检测部分
185比较部分
186延迟判定部分
200通信设备
220接收电路
230天线共用器
240天线
511相位调制电路
512、513放大器
514延迟器
515反馈电路
5151包络检波器
5152最小检测器
5153相位跃变检测器
5154调整电路
实施发明的最佳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例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例)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发送电路1的示例性构造的框图。在图1中,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发送电路1包括:数据生成器11、延迟调整器12、角度调制器13、电压控制部分(调节器)14、振幅调制器15、电源端子16、复包络检波部分17、延迟检测部分18、延迟设置部分19以及输出端子20。
数据生成器11基于输入的数据生成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延迟调整器12调整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中的至少一个的延迟时间。角度调制器13对相位信号进行角度调制以作为角度已调制信号输出。电压控制部分14向振幅调制器15提供根据振幅信号的振幅控制的电压作为偏置电压。振幅调制器15用从电压控制部分14提供的偏置电压对角度已调制信号进行振幅调制以作为进行了角度调制和振幅调制的已调制信号输出。复包络检波部分17对从振幅调制器15输出的已调制信号的复包络进行检波。使用例如正交解调器作为复包络检波部分17。基于复包络的变化,延迟检测部分18检测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之间的差。延迟设置部分19在延迟调整器12处设置延迟时间以使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一致。并且,复包络检波部分17、延迟检测部分18和延迟设置部分19被合称为延迟控制部分。
发送电路1可包括电流控制部分以取代电压控制部分14。电流控制部分向振幅调制器15提供根据振幅信号的振幅控制的电流作为偏置电流。在此情况下,振幅调制器15用从电流控制部分提供的偏置电流对角度已调制信号进行振幅调制以作为进行了角度调制和振幅调制的已调制信号输出。
下面将对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发送电路1的操作进行说明。在发送电路1中,数据生成器11生成并输出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相位信号通过延迟调整器12输入至角度调制器13。角度调制器13对相位信号进行角度调制以作为角度已调制信号输出。将使用正交调制器或PLL的调制器用作角度调制器13。从角度调制器13输出的角度已调制信号被输入至振幅调制器15。
另一方面,振幅信号通过延迟调整器12输入至电压控制部分14。并且,从电源端子16向电压控制部分14提供DC电压。电压控制部分14向振幅调制器15提供根据振幅信号的大小控制的电压作为偏置电压。电压控制部分14通常向振幅调制器15提供与振幅信号的大小成比例的电压。振幅调制器15根据从电压控制部分14提供的电压(即,偏置电压)放大角度已调制信号,从而对该角度已调制信号进行振幅调制,以作为已调制信号输出。从振幅调制器15输出的已调制信号作为发送信号从输出端子20输出。
并且,从振幅调制器15输出的已调制信号的一部分被输入至延迟控制部分。在延迟控制部分中,复包络检波部分17对已调制信号的复包络进行检波。所检波的复包络根据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之间的关系而变化(参照图2)。这里,将对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由数据生成器11生成的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在分别的路径(电压控制部分14和角度调制器13)中进行信号处理并由振幅调制器15进行振幅调制。因此,在由振幅调制器15对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进行振幅调制之前,产生各自的不同的延迟时间(即,延迟时间之间的差)。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之间的关系指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之间的差(即,示出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中哪一个超前或滞后的关系),它是由到达振幅调制器15处的输出的不同路径引起的。
由复包络检波部分17检波的复包络被输入至延迟检测部分18。延迟检测部分1 8每预定时间周期性地(即,数字地)观测复包络,由此来检测复包络的角度变化量。复包络的角度变化量可通过使用连接复包络上的各个观测点的直线的角度变化来计算。并且,基于复包络的角度变化,延迟检测部分18判定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中的哪一个超前或滞后。向延迟设置部分19通知由延迟检测部分18检测到的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之间的关系。
基于由延迟检测部分18检测到的延迟时间之间的关系,检测设置部分19设置两个信号中任何一个或两个的延迟时间(即,用于调整振幅信号的振幅延迟时间和/或用于调整相位信号的相位延迟时间),以使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一致。例如,延迟设置部分19可以在延迟调整器12处设置延迟时间,以使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中超前的那一个延迟和使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中滞后的那一个提前。并且,延迟调整器12可以通过使超前的信号延迟和使滞后的信号提前来设置在延迟调整器12处设置的延迟时间。
基于在延迟设置部分19中设置的延迟时间,延迟调整器12调整由数据生成器11生成的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中的至少一个。换而言之,延迟调整器12基于所设置的延迟时间来调整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中的至少一个信号的输出定时。下面将通过示出具体的示例性构造来给出关于电压控制部分14、振幅调制器15和延迟检测部分18的详细说明。
并且,考虑延迟控制部分和延迟调整器12使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一致的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逐次地匹配延迟时间。在此情形中,延迟控制部分和延迟调整器12基于复包络的角度变化来判定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中哪一个超前(或延迟)并使超前的信号延迟预定时间段(例如,1个采样)(或使滞后的信号提前预定时间段)。其后,延迟控制部分和延迟调整器12再次判定哪个信号超前并使超前的信号延迟预定时间段。延迟控制部分和延迟调整器12重复这一过程直至延迟时间之间的差变得可以接受为止,从而使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一致。虽然这种方法中的控制是容易的,但这种方法具有在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一致之前需要一定时间的缺点。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基于复包络的变化计算延迟时间之间的差并使超前的信号延迟(或使滞后的信号提前)所计算出的延迟时间之间的差来一次性地使延迟时间一致。虽然,因为计算延迟时间之间的差使得这种方法中的控制复杂,但能在短时间段内使延迟时间一致。
图2是说明已调制信号的复包络如何随延迟时间之差变化的图。复包络可以用包含同相信号(I信号)和正交相位信号(Q信号)的矢量的形式表示。图2(a)示出当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一致时所产生的复包络的变化。图2(b)示出当振幅信号滞后于相位信号时所产生的复包络的变化。图2(c)示出当相位信号滞后于振幅信号时所产生的复包络的变化。
在图2(a)中,当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一致时,已调制信号的复包络具有线性波形。另一方面,在图2(b)和图2(c)中,当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不一致时,已调制信号的复包络具有在原点附近的两个观测点处出现显著角度变化(例如,90度或以上)的波形。这两个观测点中离原点较远的那一个(即,角度显著变化的这两个观测点中复包络的大小大于另一个的复包络的大小的观测点)被称为奇点。延迟控制部分能通过在输入的数据被调制时检查此奇点靠近在前码元还是在后码元来判定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中哪一个信号滞后(或超前)。换而言之,当奇点靠近在后码元时,延迟控制部分判定振幅信号滞后于相位信号(参见图2(b))。而当奇点靠近在前码元时,延迟控制部分判定相位信号滞后于振幅信号(参见图2(c))。
这里,将基于仿真结果对延迟控制部分计算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之间的差的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将对在相位信号滞后于振幅信号时所获得的仿真结果进行说明。图3是说明当相位信号滞后4个采样(延迟=4)时所得到的仿真结果的图。图3(a)是通过使用同相信号和正交相位信号来说明复包络的变化的图。换而言之,图3(a)是对应于图2(c)的图。图3(b)是示出同相信号和正交相位信号各自的时间变化的图。图3(c)是示出振幅信号的时间变化的图。图3(d)是示出相位信号中的时间变化的图。图3(a)、图3(b)、图3(c)和图3(d)中的各波形示出以码元频率的64倍的采样频率来采样作为QPSK调制信号的调制信号的例子。并且,实线示出当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之间存在差值时所得到的波形,而点线示出当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不一致时所得到的波形。
在图3(a)、图3(b)、图3(c)和图3(d)中,箭头示出复包络的角度变化大于角度阈值且复包络的大小不是最小的采样点(即,对应于上述奇点)。如图3(a)中所示,当奇点靠近在前码元时,延迟控制部分判定相位信号滞后于振幅信号。并且,延迟控制部分基于复包络的变化求得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之间的差。换而言之,在仿真结果中,如图3(b)中所示,同相信号和正交相位信号的中心(0,0)为第1247个采样点而奇点是第1250个采样点。在这种情况中,延迟控制部分通过将奇点与同相信号和正交相位信号的中心之间的差加一个采样来计算延迟时间之间的差。换而言之,1250(奇点)-1247(同相信号和正交相位信号的中心)+1=4个采样是延迟时间之间的差。
图4示出当相位信号滞后于振幅信号2个采样(延迟=2)时所得到的仿真结果。图4(a)是对应于图2(c)的图。如图4(a)中所示,当奇点靠近在前码元时,延迟控制部分可判定相位信号滞后于振幅信号。并且在这些仿真结果中,如图4(b)所示,同相信号和正交相位信号的中心(0,0)是第1247个采样点而奇点是第1248个采样点。同样在此情况中,延迟控制部分通过将奇点与同相信号和正交相位信号的中心之间的差加一个采样来计算延迟时间之间的差。换而言之,1248(奇点)-1247(同相信号和正交相位信号的中心)+1=2个采样是延迟时间之间的差。
下面将对在振幅信号滞后于相位信号时所得到的仿真结果进行说明。图5示出当振幅信号滞后于相位信号2个采样(延迟=-2)时所得到的仿真结果。图5(a)是对应于图2(b)的图。如图5(a)中所示,当奇点靠近在后码元时,延迟控制部分判定振幅信号滞后于相位信号。并且在仿真结果中,如图5(b)中所示,同相信号和正交相位信号的中心(0,0)是第1247个采样点而奇点是第1245个采样点。在该情况中,延迟控制部分可基于奇点与同相信号和正交相位信号的中心之间的差来计算延迟时间之间的差。换而言之,1247(同相信号和正交相位信号的中心)-1245(奇点)=2个采样是延迟时间之间的差。
图6示出当振幅信号滞后于相位信号4个采样(延迟=-4)时所得到的仿真结果。图6(a)是对应于图2(b)的图。如图6(a)中所示,当奇点靠近在后码元时,延迟控制部分可判定振幅信号滞后于相位信号。并且在该仿真结果中,如图6(b)中所示,同相信号和正交相位信号的中心(0,0)是第1247个采样点而奇点是第1243个采样点。在该情况中,延迟控制部分基于奇点与同相信号和正交相位信号的中心之间的差来计算延迟时间之间的差。换而言之,1247(同相信号和正交相位信号的中心)-1243(奇点)=4个采样是延迟时间之间的差。
虽然在上述仿真中,示出了采样频率是码元频率的64倍的情况,但如果确保最小采样频率是码元频率的4倍,则采样频率可以是码元频率的64倍以外的值。当采样频率是大的倍数时,虽然延迟控制部分的处理延长,但是能精确地调整延迟时间。
下面将对电压控制部分14a、振幅调制器15、延迟检测部分18进行详细说明。图7是示出其中应用了串联调节器的电压控制部分14a的示例性构造的图。在图7中,电压控制部分14a包括输入端子141、比较部分142、电源端子143、晶体管144和输出端子145。使用场效应晶体管作为晶体管144。振幅信号从延迟调整器12输入至输入端子141。振幅信号通过比较部分142输入至晶体管144的栅极。从电源端子143向晶体管144的漏极提供DC电压。晶体管144从其源极输出与所输入的振幅信号成比例的电压。从晶体管144的源极输出的电压被反馈给比较部分142。比较部分142基于反馈的电压来调整输入至晶体管144的栅极的振幅信号的大小。如上所述,其中应用了串联调节器的电压控制部分14a能以稳定的方式从输出端子145提供与振幅信号成比例的电压。
图8是示出其中应用了开关调节器的电压控制部分14b的示例性构造的图。在图8中,电压控制部分14b包括:输入端子141、电源端子143、信号转换部分146、放大部分147、低通滤波器148以及输入端子145。振幅信号从延迟调整器12输入至输入端子141。振幅信号输入至信号转换部分146。信号转换部分146将所输入的振幅信号转换成PWM信号或Δ-∑调制信号。经信号转换部分146转换的信号被输入至放大部分147。放大部分147将输入信号放大以输出。从电源端子143向放大部分147提供DC电压。并且,使用诸如D类放大器等高效开关放大器作为放大部分147。
由放大部分147输出的信号输入至低通滤波器148。低通滤波器148从由放大部分147输出的信号中去除量化噪声和开关噪声。从输出端子145输出由低通滤波器148去除了噪声的信号作为与振幅信号成比例的电压。为了稳定输出电压,电压控制部分14b可以向信号转换部分146反馈从低通滤波器148输出的信号。
图9是示出振幅调制器15的示例性构造的框图。在图9中,振幅调制器15包括:输入端子151、匹配电路152、晶体管153、电源端子154、偏置电路155、匹配电路156、以及输出端子157。使用双极晶体管作为晶体管153。从角度调制器13向输入端子151输入角度已调制信号。角度已调制信号通过匹配电路152输入至晶体管153的基极。另一方面,从电压控制部分14向电源端子154提供与振幅信号相应的电压。向电源端子154提供的电压通过偏置电路155提供给晶体管153的集电极。晶体管153通过放大角度已调制信号以变成与向其集电极提供的电压(即,集电极电压)成比例的输出电压来实现振幅调制。经晶体管153振幅调制的信号(已调制信号)通过匹配电路156从输出端子157输出。
图10是示出延迟检测部分18的示例性构造的框图。在图10中,延迟检测部分18包括:输入端子181、矢量微分部分182、角度检测部分183、延迟电路184、比较部分185、延迟判定部分186、以及输出端子187。图11是示出延迟检测部分18的延迟检测操作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下面将参照图11对延迟检测部分18的操作进行说明。
在图11中,从复包络检波部分17输出的复包络通过输入端子181输入至矢量微分部分182。矢量微分部分182每预定时间段(即,在每个上述观测点处)周期性地微分复包络以检测复包络的切矢量(步骤S101)。矢量微分部分182包括延迟电路1821和减法器1822。角度检测部分183检测由矢量微分部分182检测到的切矢量的角度并输出角度信号。该角度信号被输入到延迟电路184和比较部分185。延迟电路184使该角度信号延迟预定时间段以从其输出。由延迟电路184延迟的角度信号被输入比较部分185。
比较部分185将从角度检测部分183输入的角度信号与从延迟电路184输入的角度信号相比较,由此来检测在每一观测点处角度信号的变化(步骤S102)。并判定角度信号的变化(即,复包络的角度变化量)是否大于预定角度阈值。预定角度阈值是例如90度。当判定复包络的角度变化量大于角度阈值时,比较部分185向延迟判定部分186通知该判定。
延迟判定部分186基于复包络的角度变化量来选择奇点(步骤S103)。具体地,延迟判定部分186选择复包络的角度变化量大于预定角度阈值的两个观测点,并选择这两个观测点中复包络的大小大于其中另一个的复包络的大小的观测点作为奇点。
并且,延迟判定部分186基于奇点、在前码元和在后码元间的位置关系来判定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中哪一个滞后(或超前)(步骤S104)。具体地,当奇点靠近在后码元时,判定相位信号滞后于振幅信号(步骤S105)。而当奇点靠近在前码元时,判定振幅信号滞后于相位信号(步骤S106)。
并且,基于复包络的变化,延迟判定部分186可获得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之间的差。当延迟判定部分186判定相位信号滞后于振幅信号(即,奇点靠近在后码元)时,延迟判定部分186通过将奇点与同相信号和正交相位信号的中心之间的采样差加1个采样来获得延迟时间之间的差(步骤S107)。另一方面,当判定振幅信号滞后于相位信号(即,奇点靠近在前码元)时,延迟判定部分1 86基于奇点与同相信号和正交相位信号的中心之间的采样差来获得延迟时间之间的差(步骤S108)。延迟判定部分186通过输出端子187向延迟设置部分19通知这些信息。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发送电路1中,延迟控制部分在延迟调整器12中设置振幅延迟时间和/或相位延迟时间以减小包含在发送信号中的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之间的差。并且,延迟调整器12基于所设置的振幅延迟时间和/或相位延迟时间来调整由数据生成部分11生成的振幅信号的延迟时间或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并输出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因此,发送电路1能输出其中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一致且畸变减少的发送信号。
并且,因为发送电路1的延迟控制部分包括数字部件(即,复包络检波部分17、延迟检测部分18和延迟设置部分19),所以使得发送电路1与包括具有模拟部件的反馈电路515的常规发送电路510(参见图19)相比缩小了尺寸并提高了效率。
虽然在上述发送电路1中,在图7中,晶体管144是场效应晶体管,但是也可以使用双极晶体管。并且虽然在图9中,晶体管153是双极晶体管,但是也可以使用场效应晶体管。
虽然在上述发送电路1中,使用延迟控制部分在每次发送信号被输出时(实时地)在延迟调整器12中设置延迟时间,但是也可以在接通发送电路1时或每预定时间段周期性地操作延迟控制部分。因此,发送电路1允许减小操作延迟控制部分所需的功耗。
虽然在以上说明中,用于比较复包络的角度变化的预定角度阈值为90度,如果能判定复包络的角度显著改变,则预定角度阈值也可以是90度以外的值。
除非在延迟检测部分18中,复包络的大小小到某种程度,否则很可能不能准确地检测到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之间的关系。因此,发送电路1设置一个振幅阈值,并且当包络的大小大于振幅阈值时,延迟检测部分18不能操作。例如,在发送电路1中,在诸如上述QPSK已调制信号之类的信号在原点附近通过的情况(参照图3、图4、图5和图6)中,当振幅阈值设置为0.3时,延迟检测部分18不能检测到延迟时间之间的差。因此,在发送电路1中,当使用QPSK已调制信号时,振幅阈值被例如设置为0.1。这允许发送电路1避免对延迟时间的不必要的调整,从而减少功耗。
根据应用于发送电路1的调制方法,考虑复包络的大小不小于上述振幅阈值且延迟检测部分18没有正常操作的情况。图12示出当π/4QPSK已调制信号用作已调制信号时得获得的仿真结果。图12(a)是用同相信号和正交相位信号示出复包络的变化的图。图12(b)是示出振幅信号的时间变化的图。如图12(a)和12(b)所示,当π/4QPSK已调制信号用作已调制信号时,很可能复包络的大小会不小于预定振幅阈值。在这种情况下,在不影响通信的一段时间内,例如在停止发送期间,发送电路1可生成其复包络在原点附近通过的测试信号并基于该测试信号来操作延迟检测部分18。因此,即使当复包络的大小不小于预定振幅阈值时,发送电路1也能输出其中延迟时间被调整并减少了畸变的发送信号。
另外,当角度调制器13和/或振幅调制器15所执行的一个或多个操作不是线性的时候,发送电路1还可以包括用于补偿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的畸变的前置补偿器21。图13是示出包含前置补偿器21的发送电路1a的示例性构造的框图。在图13中,前置补偿器21补偿由数据生成器11生成的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以抑制在角度调制器13或振幅调制器15中的至少一个中产生的畸变。具体地,基于补偿表,对信号进行预畸变以使其具有与从电压控制部分14向振幅调制器15提供的偏置电压相对的从振幅调制器15输出的已调制信号的包络的大小的逆特性(AM/AM特性),并具有与从电压控制部分14向振幅调制器15提供的偏置电压相对的振幅调制器15的输入和输出之间的相位差的逆特性(AM/PM特性)。虽然在上述发送电路1a中,示出了其中前置补偿器21连接在数据生成器和延迟调整器12之间的例子,但即使当前置补偿器21被连接在延迟调整器12的下游时,也能得到类似的结果。
(第二实施例)
图1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发送电路2的示例性构造的框图。在图14中,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发送电路2只有延迟检测部分18a(参见图1)与发送电路1不同。具体地,延迟检测部分18用包含同相信号和正交相位信号的正交数据示出由振幅调制器15输出的已调制信号的复包络,并基于由正交数据示出的复包络的变化量来检测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延迟检测部分18a通过使用振幅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来示出已调制信号的复包络,并基于通过使用振幅和时间之间的关系示出的复包络的角度变化来检测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之间的关系。
图15示出说明已调制信号的复包络的变化的图。在图15中,图(a)示出当振幅信号滞后于相位信号时所得到的包络。换而言之,图(a)示出对应于图2(b)的图。图(b)是图(a)中所示的复包络的角度变化的大小(即,角度变化的绝对值)。图(c)示出当相位信号滞后于振幅信号时所得到的复包络。换而言之,图(c)是对应于图2(c)的图。图(d)示出图(c)中所示的复包络的角度变化的大小(即,角度变化的绝对值)。
在图15中,当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不一致时,已调制信号的复包络是在两个观测点处有显著角度变化的波形。在这两个观测点当中,复包络的角度变化量大于预定角度阈值且复包络的大小大于这两个观测点中的另一个的复包络的大小的一个观测点是t1。换而言之,t1对应于上述奇点。而另一观测点(在该点处,复包络的角度变化量大于预定角度阈值且复包络的大小小于奇点处的复包络的大小)是t2。
延迟检测部分18a通过检测复包络的角度变化量来选择上述t1(奇点)和t2。参见图15(a),当观察时间轴上的t1和t2之间的关系时,发现t1比t2更靠近在前码元。当t1比t2更靠近在前码元时,判定振幅信号滞后于相位信号。另一方面,参见图15(c),发现t1比t2更靠近在后码元,当t1比t2更靠近在后码元时,延迟检测部分18a判定相位信号滞后于振幅信号。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发送电路2中,当延迟检测部分18a基于由振幅和时间的关系示出的复包络的角度变化量检测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之间的关系时,能得到与根据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发送电路1相似的效果。
(第三实施例)
图1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发送电路3的示例性构造的框图。在图16中,第三实施例的发送电路3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发送电路2和3的不同之处在于延迟控制部分3b(即,复包络检波部分17、延迟检测部分18和延迟设置部分19)是外设的。
例如当制造发送电路3和/或接通电源时,外部的延迟控制部分3b与发送电路3连接,并通过使用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类似的方法在延迟调整器12中设置振幅信号的延迟时间和/或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以使得包含在发送信号中的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相一致。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发送电路3中,当制造发送电路3和/或接通电源时,外部的延迟控制部分3b设置振幅信号的延迟时间和/或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由此,即使发送电路3不内设延迟控制部分3b,也能输出其中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一致且畸变减少的发送信号。
(第四实施例)
图1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通信设备200的示例性构造的框图。在图17中,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通信设备200包括:发送电路210、接收电路220、天线共用器230、以及天线240。发送电路210是根据第一、第二和第三实施例的发送电路中的任何一种。发送电路210生成射频发送信号。在发送电路210中生成的发送信号通过天线共用器230从天线240向空间发射。另一方面,从天线240接收的信号通过天线共用器230发送至接收电路220并经受接收处理。
如上所述,使用根据第一、第二或第三实施例的发送电路(无论带宽如何均以高准确性输出发送信号并以高效率工作的发送电路)的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通信设备200能确保在宽的带宽中输出信号的准确性并能以低功耗工作。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发送电路能适用于诸如移动电话、无线LAN设备之类的通信设备。

Claims (17)

1.一种能基于输入的数据生成和输出发送信号的发送电路,包括:
数据生成器,用于生成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
延迟调整器,用于基于为调整所述振幅信号而设置的振幅延迟时间和/或为调整所述相位信号而设置的相位延迟时间,调整由所述数据生成器生成的所述振幅信号的延迟时间和/或由所述数据生成器生成的所述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并输出所述振幅信号和所述相位信号;
角度调制器,用于对从所述延迟调整器输出的所述相位信号进行角度调制,以作为角度已调制信号输出;
调节器,用于输出与从所述延迟调整器输出的所述振幅信号的大小相应的信号;以及
振幅调制器,用于通过根据从所述调节器输出的信号放大从所述角度调制器输出的角度已调制信号来对所述角度已调制信号进行振幅调制,以作为进行了角度调制和振幅调制的已调制信号输出,其中
所述发送电路包括用于设置所述振幅延迟时间和/或所述相位延迟时间的延迟控制部分,
所述延迟控制部分包括:
复包络检波部分,用于对从所述振幅调制器输出的所述已调制信号的复包络进行检波;
延迟检测部分,用于每预定时间段周期性地观测由所述复包络检波部分检波的复包络,选择所述复包络的角度变化量大于预定角度阈值的两个观测点,并且选择所述两个观测点中复包络的大小大于其中另一个的复包络的大小的观测点作为奇点,并基于所述奇点相对于调制所述数据时的在前码元和调制所述数据时的在后码元的位置关系,判定所述振幅信号和所述相位信号中哪一个超前或滞后;以及
延迟设置部分,用于基于所述判定的结果,在所述延迟调整器处设置所述振幅延迟时间和/或所述相位延迟时间,以减小所述振幅信号和所述相位信号之间的延迟时间的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迟检测部分
基于由正交数据表示的所述复包络的角度变化量选择所述奇点,并且
当所选择的奇点靠近所述在前码元时判定所述相位信号滞后于所述振幅信号而当所选择的奇点靠近所述在后码元时判定所述振幅信号滞后于所述相位信号。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迟检测部分
基于由振幅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所表示的所述复包络的角度变化量来选择所述奇点;
选择所述复包络的角度变化量大于预定角度阈值的两个观测点,并选择所述两个观测点中复包络的大小小于其中另一个的复包络的大小的观测点;并
当所述奇点比所选择的观测点更靠近所述在前码元时判定所述振幅信号滞后于所述相位信号,而当所述奇点比所选择的观测点更靠近所述在后码元时判定所述相位信号滞后于所述振幅信号。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延迟设置部分基于在所述延迟检测部分中取得的所述判定结果在所述延迟调整器中设置所述振幅延迟时间或所述相位延迟时间,以将所述振幅信号或所述相位信号中在前的那个延迟预定时间段。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迟检测部分还基于所述奇点相对于所述在前码元和所述在后码元的位置关系来计算所述振幅信号和所述相位信号之间的延迟时间的差,并且
所述延迟设置部分基于在所述延迟检测部分获得的判定结果在所述延迟调整器中设置所述振幅延迟时间和所述相位延迟时间,以使所述振幅信号和所述相位信号中在前的那个延迟所计算出的延迟时间之间的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包络的角度变化量是基于连接所述复包络上的所述观测点的直线的角度变化来计算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送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延迟检测部分包括:
微分部分,用于在每个所述观测点对所述复包络进行微分;
角度检测部分,用于检测在所述微分部分处被微分的所述复包络的角度以作为角度信号输出;
延迟电路,用于向其输入自所述角度检测部分输出的角度信号的一部分,以延迟所输入的角度信号;
比较部分,用于比较从所述角度检测部分输出的角度信号和由所述延迟电路延迟的角度信号并检测所述复包络的角度变化量;以及
延迟判定部分,用于基于所述复包络的角度变化量选择所述奇点,并基于所述奇点相对于所述在前码元和所述在后码元的位置关系,判定所述振幅信号和所述相位信号中哪个超前或滞后。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器是电压控制型串联调节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器是电压控制型开关调节器。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器是电流控制型调节器。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补偿由所述数据生成器生成的所述振幅信号和所述相位信号、以抑制在所述角度调制器和所述振幅调制器中的至少任一个中产生的畸变的前置补偿器。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电路,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复包络的大小大于所述预定振幅阈值时,所述发送电路使所述延迟检测部分不工作。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电路生成减小所述复包络的大小的测试信号并且基于所输入的测试信号使所述延迟检测部分工作。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延迟控制部分是所述发送电路外设的延迟控制电路,其中
由所述发送电路外设的延迟控制电路在所述延迟调整器处预先设置所述振幅延迟时间和/或所述相位延迟时间。
15.一种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电路,用于生成发送信号;以及
天线,用于输出由所述发送电路生成的所述发送信号,其中
所述发送电路是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电路。
16.如权利要求1 5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收电路,用于处理从所述天线接收的信号;以及
天线共用器,用于将由所述发送电路生成的所述发送信号以及从所述天线接收的信号输出至所述接收电路。
17.一种用于基于输入的数据生成并输出发送信号的发送方法,其中
分别生成振幅信号和相位信号;
基于为调整所述振幅信号而设置的振幅延迟时间和/或为调整所述相位信号而设置的相位延迟时间,调整所述振幅信号的延迟时间和/或所述相位信号的延迟时间,并输出所述振幅信号和所述相位信号;
对所输出的相位信号进行角度调制并作为角度已调制信号输出;
输出与所述振幅信号的大小相应的信号;并
通过根据所述与振幅信号的大小相应的信号放大所述角度已调制信号,将所述角度已调制信号作为进行了角度调制和振幅调制的已调制信号输出;其中
对所输出的已调制信号的复包络进行检波;
每预定时间段周期性地观测所检波的复包络;
选择所述复包络的角度变化量大于预定角度阈值的两个观测点,并选择所述两个观测点中复包络的大小大于其中另一个的复包络的大小的观测点作为奇点;
基于所述奇点相对于调制所述数据时的在前码元和调制所述数据时的在后码元的位置关系,判定所述振幅信号和所述相位信号中的哪个超前或滞后;并且
基于判定结果,设置所述振幅延迟时间和/或所述相位延迟时间以减小所述振幅信号和所述相位信号之间的延迟时间的差。
CNB2005800238061A 2004-11-17 2005-11-09 发送电路、发送方法及使用该发送电路的通信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7124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32815/2004 2004-11-17
JP2004332815 2004-11-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85486A CN1985486A (zh) 2007-06-20
CN100571247C true CN100571247C (zh) 2009-12-16

Family

ID=364070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80023806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71247C (zh) 2004-11-17 2005-11-09 发送电路、发送方法及使用该发送电路的通信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573949B2 (zh)
JP (1) JPWO2006054464A1 (zh)
CN (1) CN100571247C (zh)
WO (1) WO200605446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67325B (zh) * 2005-04-27 2010-12-0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极性调制发射机电路和通信设备
US8760994B2 (en) * 2005-10-28 2014-06-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Unitary precoding based on randomized FFT matrices
WO2007064026A1 (en) * 2005-12-01 2007-06-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Transmission circuit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employing the same
DE602006005710D1 (de) * 2005-12-13 2009-04-23 Panasonic Corp Sendevorrichtung und diese benutzende kommmunikationsvorrichtung
KR101201911B1 (ko) * 2007-10-10 2012-11-2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시간지연을 제어하여 전력증폭 장치 및 방법
JP5112213B2 (ja) * 2008-08-01 2013-01-0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送信回路及び送信回路を用いた通信機器
JP5365369B2 (ja) 2009-06-26 2013-12-11 富士通株式会社 送信装置、歪み補償装置及び歪み補償方法
JPWO2011004557A1 (ja) * 2009-07-07 2012-12-1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ポーラ変調送信回路及びポーラ変調送信方法
JP5267389B2 (ja) * 2009-09-01 2013-08-21 富士通株式会社 送信装置及び送信方法
JP2011188123A (ja) * 2010-03-05 2011-09-22 Panasonic Corp ポーラ変調方式を用いた送信回路及び通信機器
KR20130045178A (ko) * 2011-10-25 2013-05-03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및 그 장치
JP5273830B2 (ja) * 2012-01-24 2013-08-28 Necインフロンティア株式会社 伝送方法、伝送装置及び伝送プログラム並びに伝送システム
KR101980298B1 (ko) * 2013-09-16 2019-05-20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크기 성분과 위상 성분 간의 시간차 보정 방법
US10084492B2 (en) * 2014-05-05 2018-09-25 Raytheon Company Method and system for non-persistent real-time encryption key distribution
KR101732053B1 (ko) * 2015-10-29 2017-05-24 주식회사 엘아이씨티 폴러송신기에서의 진폭변조신호와 위상변조신호 간의 비동기 수준을 측정하는 방법
US9867155B1 (en) * 2016-09-19 2018-01-09 Intel IP Corporation Amplitude-modulation signal and phase-modulation signal delay adjustment for polar transmitter
EP3588787B1 (en) * 2018-06-29 2021-04-28 Apple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alculating a radio frequency delay caused by front-end components in a transmitter
FR3100404B1 (fr) * 2019-09-03 2021-09-17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Circuit et procédé de modulation polaire de phase ou de fréquence
TWI698107B (zh) * 2020-01-06 2020-07-01 瑞昱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 極性系統和延遲校正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47602A (en) 1997-03-03 1998-12-08 Hewlett-Packard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inearizing an efficient class D/E power amplifier using delta modulation
GB9825414D0 (en) 1998-11-19 1999-01-13 Symbionics Limted Linear RF power amplifier and transmitter
US6937668B2 (en) * 2001-03-28 2005-08-30 Spectra Wireless, Inc.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modulation
EP1548949A4 (en) * 2002-10-03 2009-06-24 Panasonic Corp SENDING METHOD AND TRANSMITTER
US7072626B2 (en) * 2003-04-30 2006-07-0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Polar modulation transmitter
US7372917B2 (en) * 2004-08-25 2008-05-13 Broadcom Corporation Digital algorithm for on-line ACPR optimization in polar RF transmitters
JP4323968B2 (ja) * 2004-01-14 2009-09-02 株式会社日立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テクノロジー 無線通信装置のタイミング調整方法
JP4518968B2 (ja) * 2004-01-26 2010-08-0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送信回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70009062A1 (en) 2007-01-11
CN1985486A (zh) 2007-06-20
US7573949B2 (en) 2009-08-11
WO2006054464A1 (ja) 2006-05-26
JPWO2006054464A1 (ja) 2008-05-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71247C (zh) 发送电路、发送方法及使用该发送电路的通信设备
US6337599B2 (en) Predistortion linearizer for power amplifier
EP1604456B1 (en) Closed loop power control of non-constant envelope waveforms using sample/hold
US6593812B2 (en) Automatic optimization of linearity for envelope feedback RF amplifier linearization
KR100867548B1 (ko) 선형 포락선 제거 및 복원 송신기 시스템, 방법 및 장치
CN101656512B (zh) 功率放大器非线性程度度量装置、方法和预失真补偿装置
Shi et al. A 200-MHz IF BiCMOS signal component separator for linear LINC transmitters
Presti et al. Closed-loop digital predistortion system with fast real-time adaptation applied to a handset WCDMA PA module
US7830220B2 (en) Modulator arrangement and method for signal modulation
JP4802190B2 (ja) ポーラ変調送信回路及び通信機器
Landin et al. Modeling and digital predistortion of class-D outphasing RF power amplifiers
CN101022267B (zh) 失真补偿装置和方法
CN101107797B (zh) 确定取决于输入信号幅度的传输链路的输出信号幅度和/或相位的方法和系统
CN104620509A (zh) 具有延迟校准的包络跟踪功率放大器系统
CN101379695A (zh) 用于发射机包络延迟校准的方法和系统
CN104521137A (zh) 使用装置表征数据确定et放大级的包络成形和信号通路预失真
CN1747460B (zh) 延迟同步环电路,数字预失真型发射机以及无线基站
GB2500705A (en) Correction for phase drift in an AM-PM distortion calibration system for an envelope tracking RF amplifier
US8396432B2 (en) Transmitter circuit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N103650604A (zh) 时间延迟估计
Gonçalves et al. Dynamic supply voltage control for PA output power correction under variable loading scenarios
Larose et al. Optimization of feedforward amplifier power efficiency on the basis of drive statistics
Jung et al. Least-squares phase predistortion of a+ 30 dBm class-D outphasing RF PA in 65 nm CMOS
Liu et al. Accurate time-delay estimation and alignment for RF power amplifier/transmitter characterization
EP2834914B1 (en) Dynamic characterisation of amplifier using multiple envelope shaping functio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216

Termination date: 2012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