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66900C - 带锯条及切削方法 - Google Patents

带锯条及切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66900C
CN100566900C CNB2005800279574A CN200580027957A CN100566900C CN 100566900 C CN100566900 C CN 100566900C CN B2005800279574 A CNB2005800279574 A CN B2005800279574A CN 200580027957 A CN200580027957 A CN 200580027957A CN 100566900 C CN100566900 C CN 100566900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nd
bands
recess
length
mention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58002795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22909A (zh
Inventor
桥本智幸
长野裕二
辻本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mad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mad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mada Co Ltd filed Critical Amada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0229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229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66900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66900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aw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多个齿的带锯条,及在切削区域对工件进行切削的切削方法。本发明提供的带锯条,其构成为,在背面一侧上连续地形成有多个凹凸部(33),各凹凸部(33)分别由可与锯条导引装置(25)的支撑导引件(29)结合、脱离的凹部(35)及与该凹部(35)邻接的凸部(37)构成,所述凹凸部(33)的长度为齿(31)的齿尖的最大间距的4倍长度以下。

Description

带锯条及切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多个齿的带锯条,及在切削区域对工件进行切削的切削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一般地,带锯机在切削金属制或木制的工件时经常使用,具有作为切削工具的带锯条。另外,上述带锯条具有多个齿,在上述多个齿中,含有多个直齿、向右方向偏出的多个右拔料齿、和向左方向偏出的多个左拔料齿。
此外,为提高工件的切削性(切削的容易性),或者降低工件切削时的噪音(切削噪音),使用了变更上述齿的高低差、上述右拔料齿与上述左拔料齿的偏出量、上述齿的齿尖间距等的各种办法。
另外,作为有关本发明的先行技术记载于日本专利第2953767号公报中。
然而,作为切削对象的工件较大时,上述带锯条的切削长度增长,工件的切削阻力会加大。因此,上述带锯条在切削中产生弯曲,上述带锯条的寿命变短的同时,切削噪音也会加大,出现作业环境恶化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抑制上述带锯条在切削中的弯曲,能够延长上述带锯条的寿命的同时,减小切削噪音的带锯条及切削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基于本发明第一方式的带锯条为可移动地支承在带锯机的锯条导引装置上且具有多个齿的带锯条,其具备以下:在所述带锯条的背面一侧上连续地形成的多个凹凸部;在所述构成中,所述各凹凸部分别由能够与所述锯条导引装置的支撑导引件结合、脱离的凹部,及与该凹部邻接的凸部构成;以及所述凹凸部的长度为所述齿的齿尖的最大间距的4倍长度以下。
基于从属于上述第一方式的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带锯条,在上述带锯条中,上述凹凸部的长度为上述齿的齿尖的最大间距的3倍长度以下。
基于从属于上述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的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带锯条,在上述带锯条中,所述多个凹凸部按照所述凹凸部的长度被分类为多种。
基于从属于上述第一方式至第三方式内任一个方式的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带锯条,在上述带锯条中,所述多个凹凸部的所述凹部按照所述凹部的长度被分类为多种。
基于从属于上述第一方式至第四方式内任一个方式的本发明的第五方式的带锯条,在上述带锯条中,所述多个凹凸部的所述凹部按照所述凹部的深度被分类为多种。
若采用基于上述第一方式及第五方式的带锯条,在由上述带锯机的上述锯条导引装置支承上述带锯条的状态下,使上述带锯条循环移动,同时使上述带锯机的上述锯条罩向接近工件切削方向相对地移动。由此,能够在切削区域中对工件进行切削(一般的切削作用)。
除上述一般的切削作用以外,由于在上述带锯条的背面一侧连续地形成上述多个凹凸部,且其构成为上述凹凸部的长度为上述齿的齿尖的最大间距的4倍长度以下,因而,在工件的切削中,通过使上述多个凹凸部的上述凹部与上述支撑导引件连续地结合、脱离,则可在上述切削区域中强制性地使上述带锯条向带宽方向振动。由此,可在上述切削区域中以较短间隔交替地重复进行上述齿咬入工件的动作和上述齿切去切屑的动作。
在此,之所以将上述凹凸部的长度做成上述齿的齿尖的最大间距的4倍长度以下,是因为根据通过后述实验1的结果,若上述凹凸部的长度超过上述齿的齿尖的最大间距的4倍长度时,噪音值(特别是以C特性测定的噪音值)增大的缘故。
基于本发明的第六方式的带锯条为可移动地支承在带锯机的锯条导引装置上且具有多个齿的带锯条,其具备以下:在所述带锯条的背面一侧上连续地形成的多个缺口部,即可与所述锯条导引装置的支撑导引件结合、脱离的多个所述缺口部;在所述构成中,所述缺口部的长度为所述齿的齿尖的最大间距的4倍长度以下。
若采用基于上述第六方式的带锯条,在由上述带锯机的上述锯条导引装置支承上述带锯条的状态下,使上述带锯条循环移动,同时使上述带锯机的上述锯条罩向接近工件切削方向相对地移动。由此,能够在切削区域中对工件进行切削(一般的切削作用)。
除上述一般的切削作用以外,由于在上述带锯条的背面一侧连续地形成上述多个缺口部,且其构成为上述缺口部的长度为上述齿的齿尖的最大间距的4倍长度以下,因而,在工件的切削中,通过使上述多个缺口部与上述支撑导引件连续地结合、脱离,则可在上述切削区域中强制性地使上述带锯条向带宽方向振动。由此,可在上述切削区域中以较短间隔交替地重复进行上述齿咬入工件的动作和上述齿切去切屑的动作。
基于从属于上述第六方式的本发明的第七方式的带锯条,在上述带锯条中,上述缺口部的长度为上述齿的齿尖的最大间距的3倍长度以下。
基于本发明第八方式的切削方法,包含以下步骤:在由带锯机的锯条导引装置支承带锯条的状态下,使所述带锯条连续地循环移动;通过使所述带锯机的锯条罩向接近工件的切削方向相对地移动,在切削区域中对工件进行切削;以及在所述切削区域中强制性地使所述带锯条向带宽方向振动。
若采用基于上述第八方式的切削方法,由于在上述切削区域中强制性地使上述带锯条向带宽方向振动,因而,能够在上述切削区中域以较短间隔交替地重复进行齿咬入工件的动作和上述齿切去切屑的动作。
基于从属于上述第八方式的本发明的第九方式的切削方法,在上述切削方法中,上述振动通过在上述带锯条的背面一侧连续地形成的多个相互邻接的凹凸部内的凹部与设置在所述锯条导引装置上的支撑导引件连续地结合、脱离而发生;以及上述凹凸部的长度为上述带锯条具有的多个齿的齿尖的最大间距的4倍长度以下。
若采用基于上述第九方式的切削方法,由于通过上述多个凹凸部的上述凹部与上述支撑导引件连续地结合、脱离,在上述切削区域中强制性地使上述带锯条向带宽方向振动,因而,能够在上述切削区域中以短间隔交替地重复进行上述齿咬入工件的动作和上述齿切去切屑的动作。
基于从属于上述第八方式的本发明的第十方式的切削方法,在上述切削方法中,上述振动通过在上述带锯条的背面一侧连续形成的多个缺口部与设置在上述锯条导引装置上的支撑导引件连续地结合、脱离而发生;以及上述凹凸部的长变为上述带锯条具有的多个齿的齿尖的最大间距的4倍长度以下。
若采用基于上述第十方式的切削方法,通过上述多个缺口部与上述支撑导引件连续地结合、脱离,且由于在上述切削区域,强制性地使上述带锯条向带宽方向振动,因此,可在上述切削区域以较短间隔交替重复地进行上述齿咬入工件的动作和上述齿切去切屑的动作。
基于从属于上述第八方式至第十方式内的任一个方式的本发明的第十一方式的切削方法,在上述切削方法中,上述带锯条振动的振幅为0.1mm以上,0.5mm以下。
这是因为,根据后述实验2的结果,若上述带锯条振动的振幅为不足0.1mm时,则不能充分地减小工件的切削阻力,另一方面,若上述带锯条振动的振幅超过0.5mm时,噪音值(特别是,以C特性测定的噪音值)增大的缘故。
基于从属于上述第八方式至第十一方式内的任一个方式的本发明的第十二方式的切削方法,在上述切削方法中,上述带锯条振动的频率为5Hz以上。
这是因为,根据后述实验3的结果,若上述带锯条振动的频率未满5Hz时,则不能充分地减小工件的切削阻力的缘故。
因此,根据上述的发明,由于在上述切削区域可在较短的间隔中交替地重复进行上述齿咬入工件的动作和上述齿切去切屑的动作,因而,不管工件的大小,能够缩短上述带锯条的切削长度,能够减下工件的切削阻力。因此,抑制了上述带锯条在切削中的弯曲,延迟长了上述带锯条的寿命,同时,切削的噪音变小,作业环境得以改善。
附图说明
图1(a)、图1(b)为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的带锯条图。
图2(a)~图2(d)为说明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的作用的示意图。
图3为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的带锯条图。
图4为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三实施例的带锯条图。
图5(a)、图5(b)为表示实施方式的第四实施例的带锯条图。
图6为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五实施例的带锯条图。
图7为表示实施方式的第六实施例的带锯条图。
图8为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七实施例的带锯条图。
图9为表示实施方式的第八实施例的带锯条图。
图10为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九实施例的带锯条图。
图11为表示实施方式的第十实施例的带锯条图。
图12(a)、图12(b)为表示实施方式的第十一实施例的带锯条图。
图13(a)、图13(b)为表示实施方式的第十二实施例的带锯条图。
图14(a)为表示实施方式的第十三实施例的带锯条图,图14(b)为沿图14(a)的XIVb-XIVb线的图。
图15为表示实施方式的第十四实施例的带锯条图。
图16(a)~图16(d)为说明实施方式的第十四实施例的作用的示意图。
图17(a)、图17(b)为表示实施方式的第十五实施例的带锯条图。
图18(a)为表示实施方式的第十六实施例的带锯条图,图18(b)为沿图18(a)中的XVIIIb-XVIIIb线的图。
图19为实施方式的卧式带锯机的正视图。
图20(a)为表示在规定的条件下,在进行了改变带锯条的凹凸部长度的实验的情况下,凹凸部长度与切削阻力比的关系图;图20(b)为表示在规定的条件下,在进行了改变带锯条振动的振幅的实验的情况下,振幅与噪音值的关系图。
图21(a)为表示在规定的条件下,在进行了改变带锯条振动的振幅的实验的情况下,振幅与切削阻力比的关系图;图21(b)为表示在规定的条件下,在进行了改变带锯条振动的振幅的实验的情况下,振幅与噪音值的关系图。
图22为表示在规定的条件下,在进行了改变带锯条振动的频率的实验的情况下,频率与切削阻力比的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首先,参照图19对实施方式的卧式带锯机的一般结构进行说明。在此,图19为实施方式的卧式带锯机的正视图。另外,以专利公报刊载时的图面方向作为基准,所谓“左右”为图面的左右,所谓“上下”为图面的上下。
如图19所示,实施方式的卧式带锯机1具有箱形的支架3,该支架3上设有支承工件W的工作台5。另外,在支架3上,对置地设置有挟持工件W的固定钳7与可动钳9,可动钳9通过钳用缸11的动作,可相对固定钳7向接近、离开的左右方向移动。
此外,在支架3上,直立设置了导柱13(在图19中,将导柱13的一部分省略),在该导柱13上,设置有可向上下方向移动的锯条罩15。而且,为了使锯条罩15在上下方向移动,在支架3上,直立设置了具有可向上下方向移动的活塞杆17的罩用缸19(在图19中,将罩用缸19的一部分省略),该活塞杆17的前端部与锯条罩15的适宜位置相连接。
在锯条罩15内,设置有可回转的主动轮19与从动轮21,主动轮19与移动用电机(省略图示)连动连接。并且,将环状的带锯条23环绕设置在主动轮19与从动轮21上。换句话说,就是在锯条罩15内,通过主动轮19及从动轮21,设置有环状的带锯条23。
另外,在锯条罩15上,设置着一对锯条导引装置25,一对锯条导引装置25支撑着带锯条23,使其进入到切削区域A的部分的齿尖能朝向工件W一侧移动。并且,各锯条导引装置25分别具有以挟持的方式支承带锯条23的一对导引辊27及作为支承带锯条23的背面一侧的支撑导引件之一的支撑辊29(参照图1)。此外,关于带锯条23及锯条导引装置25,如后所述有各种实施例。
因此,通过钳用缸11的动作使可动钳9向与固定钳7接近的左方向移动,并利用可动钳9与固定钳7挟持支承在工作台5上的工件W。接着,通过上述移动用电机的驱动使主动轮19及从动轮21回转,使带锯条23循环移动。然后,通过罩用缸19的动作,使锯条罩15向接近于工件W的下方向(切削方向)移动。由此,能够在切削区域A对工件W进行切削。
接下来,参照图1(a)、图1(b)、图2(a)~图2(d)、图20、图21及图22对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的带锯条进行说明。
图1(a)、图1(b)为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的带锯条图,图2(a)~图2(d)为说明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的作用的示意图,图20(a)为表示在规定的条件下,进行了改变带锯条凹凸部的长度的实验的情况下凹凸部的长度与切削阻力比的关系图,图20(b)为表示在规定的杂件下,进行了改变带锯条凹凸部的长度的实验的情况下凹凸部的长度与噪音值的关系图。
图21(a)为表示在期定的条件下,进行了改变带锯条振动的振幅的实验的情况下振幅与切削阻力比的关系图,图21(b)为表示在规定的条件下,进行了改变带锯条振动的振幅的实验的情况下振幅与噪音值的关系图,图22为表示在规定的条件下,进行了改变带锯条振动的频率的实验的情况下频率与切削阻力比的关系图。
如图1(a)所示,第一实施例的带锯条23i,如前所述可移动的支撑在一对锯条导引装置25上,并具有多个齿31。在此,在多个齿31中,包含多个直齿、多个左拔料齿、和多个右拔料齿。
在带锯条23i的背面一侧,连续地形成了多个凹凸部33,各凹凸部33分别由可与支撑辊29结合、脱离的长方形的凹部(深度B、长度L)35和邻接该凹部35的凸部37构成。
而且,带锯条23i的构成为,凹凸部33的长度P为齿31的齿尖的最小间距Tmin以上,而为最大间距Tmax的4倍以下。在此,之所以将凹凸部33的长度做成上述齿的齿尖最大间距Tmax的4倍以下,是因为根据在图20(a)、20(b)所示的实验1的结果,如果凹凸部33的长度超过齿31的齿尖最大间距Tmax的4倍长度(52mm),噪音值(特别是,以C特性测定的噪音值)变大的缘故。
此外,实验1在规定的条件(工件W的直径为400mm,带锯条23i的锯宽为41mm,带厚为1.3mm,带长为4995mm,齿尖的最小间距Tmin为9.4mm,齿尖的最大间距Tmax为13.0mm,支撑辊29的直径为34mm,带锯条23i的移动速度为55m/min,切削率为50cm2/min)下进行。
另外,带锯条23i的构成为,在支撑辊29结合到凹部35中时,在支撑辊29与凹部35底面之间形成间隙。再者,如图1(b)所示,为了抑制产生于凹部35底面一侧角部上的应力集中,凹部35底面一侧的角部最好做成R状。
接着,对第一实施例的切削方法,包含作用进行说明。
在由一对锯条寻引装置25支承带锯条23i的状态下,带锯条23i循环移动,同时锯条罩15向接近工件W的下方向移动。由此,可在切削区域A(参照图19)对工件W进行切削。
由于在带锯条23i的背面一侧连续形成了多个凹凸部33,凹凸部33的长度P的构成为齿31的齿尖最大间距Tmax的4倍长度以下,因而,在工件W的切削中,通过多个凹凸部33的凹部35连续地与支撑辊29结合、脱离,可在切削区域A中向带宽方向强制性地使带锯条23i振动。由此,可在切削区域A中以较短的间隔交替地重复进行如图2(a)、图2(b)所示的齿31咬入工件W的动作和如图2(c)、图2(d)所示的齿31切去切屑Wa的动作。
在此,支撑辊29与凹部35结合时的相对于支撑辊29的凹部35的沉入量为带锯条23i振动的振幅S,该振幅S在0.1mm以上,0.5mm以下。这是因为,根据图21(a)、图21(b)所示实验2的结果,若带锯条23i振动的振幅不到0.1mm时,不能充分地减小工件W的切削阻力;另一方面,若带锯条23i振动的振幅超过0.5mm时,噪音值(特别是以C特性测定的噪音值)增大。此外,实验2也在与实验1规定的相同条件下进行。
另外,由凹凸部33的长度P(mm)与带锯条23i的移动速度V(m/min)特定的带锯条23i的振动频率Z(Z=(1000V/60)/P)为5Hz以上。这是因为,根据图22所示实验3的结果,若带锯条23i振动的频率不到5Hz时,则不能充分地减小工件W的切削阻力。此外,实验3也与实验1在规定的相同条件下进行。
如上所述,根据第一实施例,由于可以在切削区域A以短间隔交替地重复进行齿31咬入工件的动作和齿31切去切屑Wa的动作,因而,不管工件W的大小,都可缩短带锯条23i的切削长度,减小工件W的切削阻力。因此,抑制了带锯条23i字切削中的弯曲,延长了带锯条23i的寿命,同时,切削噪音变小,作业环境得以改善。
下面,参照图3对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进行说明。图3为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的带锯条图。如图3所示,第二实施例的带锯条23ii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的带锯条23i大致相同的构成,在此只对与带锯条23i构成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即,相对于第一实施例的带锯条23i的多个凹凸部33的长度相同,而在第二实施例的带锯条23ii上,其结构为多个凹凸部33按照凹凸部33的长度被分类为两种。换句话说,在多个凹凸部33中,存在着具有不同长度P1、P2的凹凸部33。
而且,即使使用第二实施例的带锯条23ii,也可以使用与第一实施例同样的切削方法,在第二实施例中,也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例同样的作用及效果。特别是由于在多个凹凸部33中存在具有不同长度P1、P2的凹凸部33,因而,能够使工件W的切削性(切削容易性)进一步提高,同时,能进一步降低切削噪音。
另外,多个凹凸部33的构成也可根据凹凸部33的长度,分类为三种以上。
以下,参照图4对实施方式的第三实施例进行说明。图4为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三实施例的带锯条图。如图4所示,第三实施例的带锯条23iii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的带锯条23i大致相同的构成,在此只对与带锯条23i构成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即,相对于在第一实施例的带锯条23i的多个凹凸部33的凹部35的长度相同,在第三实施例的带锯条23iii上,其结构为多个凹凸部33的凹部35按照凹部35的长度被分类为两种。换句话说,在多个凹凸部33的凹部35中,存在着具有不同长度L1、L2的凹部35。
而且,即使使用第三实施例的带锯条23iii,也可以使用与第一实施例同样的切削方法,在第三实施例中,也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例同样的作用及效果。特别是,由于在多个凹凸部33的凹部35中存在具有不同长变L1、L2的凹部35,因而,能够使工件W的切削性进一步提高,同时,能进一步降低切削噪音。在此,带锯条23iii的振动与凹部35的长度不同相对应地具有不同的振幅S1、S2。
另外,多个凹凸部33的凹部35的构成也可根据凹部35的长度分类为三种以上。
下面,参照图5(a)、图5(b)对实施方式的第四实施例进行说明。图5(a)、图5(b)为表示实施方式的第四实施例的带锯条图。如图5(a)、图5(b)所示,第四实施例的带锯条23iv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的带锯条23i大致相同的构成,在此只对与带锯条23i构成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即,相对于第一实施例的带锯条23i的多个凹凸部33的长度相同,在第四实施例的带锯条23iv上,其结构为多个凹凸部33按照凹凸部33的长度被分类为两种。换句话说,在多个凹凸部中,存在着具有不同长度P1、P2的凹凸部。此外,可如图5(a)所示,邻近的凸部37及凸部37的长度既可以是相同(P1-L1=P2-L2)的,也可如图5(b)所示,邻近的凸部37及凸部37的长度是不同(P1-L1≠P2-L2)的。
另外,相对于第一实施例的带锯条23i的多个凹凸部33的凹部35的长度相同,在第四实施例的带锯条23iv上,其结构为多个凹凸部33的凹部35按照凹部35的长度被分类为两种。换句话说,在多个凹凸部33的凹部35中,存在着具有不同长度L1、L2的凹部35。
而且,即使使用第四实施例的带锯条23iv,也可以使用与第一实施例同样的切削方法,在第四实施例中,也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例同样的作用及效果。特别是,由于在多个凹凸部中存在具有不同长度P1、P2的凹凸部,同时,在多个凹凸部33的凹部35中存在具有不同长度L1、L2的凹部35,因而,能够使工件W的切削性进一步提高,同时,能进一步降低切削噪音。在此,带锯条23iv的振动与凹部35的长度不同相对应地具有不同的振幅S1、S2。
另外,既可以使多个凹凸部33的构成为,按照凹凸部33的长度被分类为三种以上;也可以使多个凹凸部33的凹部35的构成为,按照凹部35的长度被分类为三种以上。
以下,参照图6对实施方式的第五实施例进行说明。图6为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五实施例的带锯条图。如图6所示,第五实施例的带锯条23v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的带锯条23i大致相同的构成,在此只对与带锯条23i构成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即,相对于在第一实施例的带锯条23i的凹部35的形状为长方形,在第五实施例的带锯条23v上,凹部35的形状为梯形。而且,即使使用第五实施例的带锯条23v,也可以使用与第一实施例同样的切削方法,在第五实施例中,也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例同样的作用及效果。
另外,既可以使多个凹凸部33的构成为,按照凹凸部33的长度被分类为两种以上;也可以使多个凹凸部33的凹部35的构成为,按照凹部35的长度被分类为两种以上。
以下,参照图7对实施方式的第六实施例进行说明。图7为表示实施方式的第六实施例的带锯条图。如图7所示,第六实施例的带锯条23vi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的带锯条23i大致相同的构成,在此只对与带锯条23i构成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即,相对于第一实施例的带锯条23i的凹部35的形状为长方形,在第六实施例的带锯条23vi上,凹部35的形状为燕尾槽形状。
而且,即使使用第六实施例的带锯条23vi,也可以使用与第一实施例同样的切削方法,在第六实施例中,也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例同样的作用及效果。
另外,既可以使多个凹凸部33的构成为,按照凹凸部33的长度被分类为两种以上;也可以使多个凹凸部33的凹部35的构成为,按照凹部35的长度被分类为两种以上。
下面,参照图8对实施方式的第七实施例进行说明。图8为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七实施例的带锯条图。如图8所示,第七实施例的带锯条23vii具有与第四实施例的带锯条23iv大致相同的构成,在此只对与带锯条23iv构成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即,相对于第四实施例的带锯条23iv的构成为,支撑辊29与凹部35结合时,在支撑辊29与凹部35的底面之间形成间隙,第七实施例的带锯条23vii的构成为,支撑辊29与凹部35结合时,支撑辊29与凹部35的底面接触。由此,带锯条23vii与支撑辊29的接触处增加,可由支撑辊29分散地承受切削吃刀抗力。
而且,即使使用第七实施例的带锯条23vii,也可以使用与第四实施例(第一实施例)同样的切削方法,在第七实施例中,也能够得到与第四实施例(第一实施例)同样的作用及效果。在此,支撑辊29与凹部35结合时的支撑辊29对凹部35的沉入量与凹部35的深度B是相同的,凹部35的深度B则为带锯条23vii振动的振幅S。
下面,参照图9对实施方式的第八实施例进行说明。图9为表示实施方式的第八实施例的带锯条图。如图9所示,第八实施例的带锯条23viii具有与第七实施例的带锯条23vii大致相同的构成,在此只对与带锯条23vii构成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即,相对于在第七实施例的带锯条23vii的多个凹凸部33的凹部35为一种,在第八实施例的带锯条23viii上,其结构为多个凹凸部33的凹部35按照凹部35的深度被分类为两种。换句话说,在多个凹凸部33的凹部35中,存在着具有不同深度B1、B2的凹部35。
而且,即使使用第八实施例的带锯条23viii,也可以使用与第七实施例同样的切削方法(第一实施例的切削方法),在第八实施例中,也能够得到与第八实施例(第一实施例)同样的作用及效果。特别是,由于在多个凹凸部33的凹部35中存在着具有不同深度B1、B2的凹部35,因而,可使工件W的切削性进一步提高,同时,能进一步降低切削噪音。在此,带锯条23viii的振动与凹部35的深度不同相对应地具有不同的振幅S1(=B1)、S2(=B2)。
另外,既可以使多个凹凸部33的凹部35的构成为,按照凹部35的深度被分类为三种以上;也可以使多个凹凸部33的构成为,按照凹凸部33的长度被分类为两种以上。
下面,参照图10对实施方式的第九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0为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九实施例的带锯条图。如图10所示,第九实施例的带锯条23ix具有与第七实施例的带锯条23vii大致相同的构成,在此只对与带锯条23vii构成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即,相对于第七实施例的带锯条23vii的凹部35的形状为长方形,在第九实施例的带锯条23ix上,凹部35的形状为具有与支撑辊29的曲率相同曲率的圆弧状。由此,在第九实施例的带锯条23ix上,支撑辊29与凹部35面接触,可由支撑辊29分散地承受切削吃刀抗力。
而且,即使使用第九实施例的带锯条23ix,也可以使用与第七实施例同样的切削方法(第一实施例的切削方法),在第九实施例中,也能够得到与第七实施例(第一实施例)同样的作用及效果。
另外,既可以使多个凹凸部33的凹部35的构成为,按照凹部35的深度被分类为两种以上;也可以使多个凹凸部33的构成为,按照凹凸部33的长度被分类为两种以上。
下面,参照图11对实施方式的第十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1为表示实施方式的第十实施例的带锯条图。如图11所示,第十实施例的带锯条23x具有与第七实施例的带锯条23vii大致相同的构成,在此只对与带锯条23vii构成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即,相对于第七实施例的带锯条23vii的凹部35的底面构成为平坦面,在第十实施例的带锯条23x上,凹部35的底面构成为倾斜面。
而且,即使使用第十实施例的带锯条23x,也可以使用与第七实施例同样的切削方法(第一实施例的切削方法),在第十实施例中,也能够得到与第七实施例(第一实施例)同样的作用及效果。在此,由于凹部35的底面构成为倾斜面,带锯条23x的振动成为平滑的运动,可使齿31的齿尖的伤刃减少。
下面参照图12(a)、图12(b)对实施方式的第十一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2(a)、图12(b)为表示实施方式的第十一实施例的带锯条图。如图12(a)、图12(b)所示,第十一实施例的带锯条23xi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的带锯条23i大致相同的构成,在第十一实施例中,只对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点进行简单地说明。
即,相对于第一实施例的锯条导引装置25具有一个支撑辊29,第十一实施例的馁条导引装置25具有两个或三个支撑辊29。在此,若将两个或三个支撑辊29的中心间距除以凹凸部33的长度P为2(或3以上的整数)。由此,可由两个支撑辊29分散地承受大的切削吃刀抗力。
而且,即使使用第十一实施例的带锯条23xi,也可以使用与第一实施例同样的切削方法,在第十一实施例中,也能够得到到与第一实施例同样的作用及效果。
下面,参照图13(a)、图13(b)对实施方式的第十二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3(a)、图13(b)为表示实施方式的第十二实施例的带锯条图。如图13(a)、图13(b)所示,第十二实施例的带锯条23xii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的带锯条23i大致相同的构成,在第十二实施例中,只对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点进行简单地说明。
即,相对于第一实施例的锯条导引装置25具有支撑辊29,第十二实施例的锯条导引装置25具有作为另外的支撑导引件的支撑端头39。
而且,即使使用第十二实施例的带锯条23xii,也可以使用与第一实施例同样的切削方法,在第十二实施例中,也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例同样的作用及效果。
接着,参照图14(a)、图14(b)对实施方式的第十三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4(a)、图14(b)为表示实施方式的第十三实施例的带锯条图。图14(b)为沿图14(a)的XIVb-XIVb线的图。如图14(a)、图14(b)所示,第十三实施例的带锯条23xiii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的带锯条23i大致相同的构成,在此只对与带锯条23i构成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即,相对于在第一实施例的带锯条23i的凹部35通过切削或磨削形成,在第十三实施例的带锯条23xiii上,凹部35通过轧制形成。
而且,即使使用第十三实施例的带锯条23xiii,也可以使用与第一实施例同样的切削方法,在第十三实施例中,也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例同样的作用及效果。
下面,参照图15及图16(a)~图16(d)对实施方式的第十四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5为表示实施方式的第十四实施例的带锯条图,图16(a)~图16(d)为说明实施方式的第十五实施例作用的示意图。如图15所示,第十四实施例的带锯条23xiv与第一实施例的带锯条23i同样地可移动地支承在一对锯条导引装置25上,且具有多个齿31。
在带锯条23xiv的背面一侧连续地形成可与支撑辊29结合、脱离的三角形的多个缺口部(深度B)41。
而且,带锯条23xiv的构成为,缺口部41的长度P为齿31的齿尖最小间距Tmin以上,而为最大间距Tmax的4倍以下。在此,之所以将缺口部41的长度设定为上述齿的齿尖最大间距Tmax的4倍以下,是因为在缺口部41的长度超过齿31的齿尖间距最大间距Tmax的4倍长度时,噪音值(特别是以C特性测定的噪音值)增大(通过进行与上述实验1同样的实验已确认)。
此外,带锯条23xiv的结构为,在支撑辊29与缺口部41结合时,支撑辊29与缺口部41的底面之间形成间隙。
接着,对第十四实施例的切削方法,包含作用进行说明。在通过一对锯条导引装置25支承带锯条23xiv的状态下,带锯条23xiv循环移动,同时锯条罩15向接近工件W的下方向移动。由此,可在切削区域A(参照图19)对工件W进行切削。
由于在带锯条23xiv的背面一侧连续地形成了多个缺口部41,其结构为缺口部41的长度P为齿31的齿尖最大间距Tmax的4倍长度以下,因而在工件W的切削中,通过多个缺口部41与支撑辊29连续地结合、脱离,能够在切削区域A中向带宽方向强制性地使带锯条23xiv振动。由此,能够在切削区域A以较短间隔交替地重复进行如图16(a)、图16(b)所示的齿31咬入工件W的动作,和如图16(c)、图16(d)所示的齿31切去切屑Wa的动作。
在此,在支撑辊29与缺口部41结合时的支撑辊29相对于缺口部41的沉入量为带锯条23xiv振动的振幅S,该振幅S为0.1mm以上,0.5mm以下。这是因为,若带锯条23xiv的振动的振幅不到0.1mm时,不能充分地减小工件w的切削阻力;另一方面,若带锯条23xiv的振动的振幅超过0.5mm时,噪音值(特别是以C特性测定的噪音值)增大(通过进行与上述实验2同样的实验已确认)。
此外,由缺口部41的长度P(mm)和带锯条23xiv的移动速度V(m/min)特定的带锯条23xiv的振动的频率Z(Z=(1000V/60)/P),为5Hz以上。这是因为,若带锯条23xiv振动的频率不到5Hz时,不能充分地减小工件W的切削阻力(通过进行与上述实验3同样的实验已确认)。
如上所述,根据第十四实施例,由于能够以较短间隔交替地重复在切削区域A进行齿31咬入工件W的动作和齿31切去切屑Wa的动作,因而,不管工件W的大小,都能够缩短带锯条23xiv的切削长度,减小工件W的切削阻力。因此,抑制了带锯条23xiv在切削中的弯曲,延长了带锯条23xiv的寿命,同时切削噪音变小,作业环境得以改善。
下面,参照图17(a)、图17(b)对实施方式的第十五实施例的带锯条进行简单的说明。图17(a)、图17(b)为表示实施方式的第十五实施例的带锯条图。如图17(a)、图17(b)所示,第十五实施例的带锯条23xv具有与第十四实施例的带锯条23xiv大致相同的构成,在此只对与带锯条23xiv构成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即,相对于第十四实施例的带锯条23xiv的缺口部41的形状为三角形,缺口部41的上端做成角状,在第十五实施例的带锯条23xv上,缺口部41的形状为波形,且缺口部41的上端做成R状。
而且,即使使用第十五实施例的带锯条23xv,也可以使用与第十四实施例同样的切削方法,在第十五实施例中,也能够得到与第十四实施例同样的作用及效果。
下面,参照图18(a)、图18(b)对实施方式的第十六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8(a)为表示实施方式的第十六实施例的带锯条图。图18(b)为沿图18(a)的XVIIIb-XVIIIb线的图。如图18(a)、图18(b)所示,第十六实施例的带锯条23xvi具有与第十四实施例的带锯条23xiv大致相同的构成,在此只对与带锯条23xiv构成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即,相对于第十四实施例的带锯条23xiv的支撑辊29与缺口部41结合时,在支撑辊29与缺口部41的底面之间形成间隙的结构,第十六实施例的带锯条23xvi的结构为,在支撑辊29与缺口部41结合时,支撑辊29与缺口部41的底面接触。由此,在带锯条23xvi上与支撑辊29的接触处增加,能够通过支撑辊29分散地承受切削吃刀抗力。
此外,相对于第十四实施例的带锯条23xiv的缺口部41通过切削或磨削而形成,在第十六实施例的带锯条23xvi上,缺口部41通过轧制形成。
而且,即使使用第十六实施例的带锯条23xvi,也可以使用与第十四实施例同样的切削方法,在第十六实施例中,也能够得到与第十四实施例同样的作用及效果。在此,在支撑辊2与缺口部419结合时的支撑辊29相对于缺口部41的沉入量,与缺口部41的深度B相同,缺口部41的深度B为带锯条23xvi振动的振幅S。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发明实施方式的说明,除上述以外,通过进行适当的变更,能够以其它各种方式实施。
此外,通过参照日本专利申请第2004-239864号(2004年8月19日申请)及日本专利申请第2005-205905号(2005年7月14日申请)的全部内容,组成本申请说明书。

Claims (9)

1.一种带锯条,其可移动地支承在带锯机的锯条导引装置上且具有多个齿,其特征为,包含以下:
在所述带锯条的背面一侧上连续地形成的多个凹凸部;在所述构成中,
所述各凹凸部分别由能够与所述锯条导引装置的支撑导引件结合、脱离的凹部,及与该凹部邻接的凸部构成;
以及所述凹凸部的长度为所述齿的齿尖的最大间距的4倍长度以下,
带锯条通过所述凹凸部的凹部与所述支撑导引件结合、脱离从而强制性向带宽方向振动的振幅为0.1mm~0.5mm;
支撑引导件与所述凹凸部的凹部底面之间形成间隙。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锯条,其特征为,所述凹凸部的长度为所述齿的齿尖的最大间距的3倍长度以下。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锯条,其特征为,所述多个凹凸部按照所述凹凸部的长度被分类为多种。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锯条,其特征为,所述多个凹凸部的所述凹部按照所述凹部的长度被分类为多种。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锯条,其特征为,所述多个凹凸部的所述凹部按照所述凹部的深度被分类为多种。
6.一种带锯条,其可移动地支承在带锯机的锯条导引装置上且具有多个齿,其特征为,包含以下:
在所述带锯条的背面一侧上连续地形成的多个缺口部,即可与所述锯条导引装置的支撑导引件结合、脱离的多个所述缺口部;在所述构成中,
所述缺口部的长度为所述齿的齿尖的最大间距的4倍长度以下,
带锯条通过所述缺口部与所述支撑导引件结合、脱离从而强制性向带宽方向振动的振幅为0.1mm~0.5mm;
支撑引导件与所述缺口部的底面之间形成间隙。
7.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锯条,其特征为,所述缺口部的长度为所述齿的齿尖的最大间距的3倍长度以下。
8.一种切削方法,其特征为,包含以下步骤:
在由带锯机的锯条导引装置支承带锯条的状态下,使所述带锯条连续地循环移动;
通过使所述带锯机的锯条罩向接近工件的切削方向相对地移动,在切削区域中对工件进行切削;以及
在所述切削区域中强制性地使所述带锯条向带宽方向振动,
所述振动通过在所述带锯条的背面一侧上连续地形成的多个相互邻接的凹凸部内的凹部与设置在所述锯条导引装置上的支撑导引件连续地结合、脱离而发生;以及
所述凹凸部的长度为所述带锯条具有的多个齿的齿尖的最大间距的4倍长度以下,
所述带锯条振动的振幅为0.1mm以上,0.5mm以下;
支撑引导件与所述凹凸部的凹部底面之间形成间隙。
9.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切削方法,其特征为,所述带锯条振动的频率为5Hz以上。
CNB2005800279574A 2004-08-19 2005-08-18 带锯条及切削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66900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39864/2004 2004-08-19
JP2004239864 2004-08-19
JP205905/2005 2005-07-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22909A CN101022909A (zh) 2007-08-22
CN100566900C true CN100566900C (zh) 2009-12-09

Family

ID=387103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80027957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66900C (zh) 2004-08-19 2005-08-18 带锯条及切削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529031B2 (zh)
CN (1) CN100566900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8045733B4 (de) * 2008-09-04 2010-11-04 J.N. Eberle & Cie Gmbh Bandsägeblatt mit noppenartigen Ausbuchtungen
SE538438C2 (sv) 2012-07-03 2016-06-28 Kapman Ab Sågblad och sätt att utforma en bakkant på ett sågblad
DE102013110120A1 (de) * 2013-09-13 2015-03-19 WIKUS-Sägenfabrik Wilhelm H. Kullmann GmbH & Co. KG Sägeband mit profiliertem Bandrücken
CN110039115A (zh) * 2019-05-27 2019-07-23 湖南泰嘉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异型底边带锯条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748822A1 (de) * 1976-11-01 1978-05-03 Wallace Murray Corp Bandsaegeblatt
JPS6031608B2 (ja) * 1981-11-12 1985-07-23 株式会社 アマダ 難削材用帯鋸刃
JP2970919B2 (ja) * 1989-01-12 1999-11-02 株式会社アマダ 鋸 刃
JP3265217B2 (ja) * 1996-03-11 2002-03-11 株式会社アマダ 帯鋸刃
JP2003305613A (ja) * 2002-04-11 2003-10-28 Amada Eng Center Co Ltd 帯鋸盤の鋸刃ガイド装置、切断加工方法および帯鋸盤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8168429A (ja) 2008-07-24
CN101022909A (zh) 2007-08-22
JP4529031B2 (ja) 2010-08-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51756B2 (en) Band saw blade and cutting method
KR100703145B1 (ko) 톱날
JP2735691B2 (ja) 改善された帯鋸の刃
CN100566900C (zh) 带锯条及切削方法
US5603252A (en) Saw blade
US20140020531A1 (en) Method of preventing tooth from continuously breaking in band saw blade, saw tooth structure of band saw blade used for the method and band saw blade with tooth having the same saw tooth structure
US10821531B2 (en) Hard tip band-saw blade
KR102243746B1 (ko) 프로파일 띠 배면을 갖는 띠톱
WO2017099108A1 (ja) 胴部材の長寿命化を図った帯鋸刃の製造方法及び帯鋸刃
JP5752396B2 (ja) ワイヤソー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ウエハの製造方法
CN100563883C (zh) 形成切屑的深槽切削刀片
CN203918105U (zh) 锯刀
JP6251550B2 (ja) 鋸刃及び鋸刃を用いた被切断材の切断方法
JP2018158428A (ja) ワイヤソー及び切断加工方法
JP4547382B2 (ja) 複数の針を備えて成る固定コーム
JP6691717B1 (ja) 帯鋸刃
JP4529032B2 (ja) 帯鋸刃及び切削方法
JP2020131299A (ja) ワークの切断方法及びワークの切断装置
JP6712582B2 (ja) 帯鋸刃
JP2970919B2 (ja) 鋸 刃
JP5592093B2 (ja) 鋸刃
CN113084528A (zh) 一种开口销成型系统
JPH1052817A (ja) ワイヤーソー
JP4466502B2 (ja) 送り案内装置
JP2006035321A (ja) ワークの切断加工方法及び帯鋸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