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33580C - 盒式盘 - Google Patents

盒式盘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33580C
CN100533580C CNB2006100679840A CN200610067984A CN100533580C CN 100533580 C CN100533580 C CN 100533580C CN B2006100679840 A CNB2006100679840 A CN B2006100679840A CN 200610067984 A CN200610067984 A CN 200610067984A CN 100533580 C CN100533580 C CN 100533580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nal rotor
opening
disk cartridge
internal
curt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61006798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38298A (zh
Inventor
小林大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8382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382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33580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33580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3/00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ccessories, e.g. 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 Intermediate medium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ir manufacture
    • G11B23/02Containers; Storing means both adapted to cooperate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means
    • G11B23/03Containers for flat record carriers
    • G11B23/0301Details
    • G11B23/0308Shutters

Landscapes

  • Feeding And Guiding Record Carri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盒式盘包括盒体,该盒体包括具有内周壁的上壳和具有用于记录和/或回放的第一开口的下壳;内转子,该内转子可旋转地设置在盒体中并且具有对应于第一开口的第二开口和位于其周边的环形部分;以及遮蔽部件,所述遮蔽部件设置在内转子和下壳之间并且可旋转地连接到内转子。当内转子旋转使得第二开口与第一开口一致时,所述遮蔽部件打开第一和第二开口。上壳的内周壁设置在环形部分内侧。内转子具有与环形部分内侧的内周壁引导端相对的凹槽。凹槽具有比内周壁引导端的厚度更大的宽度。

Description

盒式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容纳用作记录介质的盘片并且通过打开一对遮蔽部件露出盘片的盒式盘。
背景技术
盘形记录介质的实例包括用来记录和回放例如音频数据、视频数据和计算机数据等信息的一次写入或可重写光盘和仅回放光盘。这种光盘可旋转地容纳在盒体中,因为粘附到信号记录表面的外部物体例如灰尘和指印削弱了数据的可靠记录和回放。通常的盒式盘包括例如可旋转地容纳光盘并具有用来记录和/或回放的开口的盒体,其中该开口被遮蔽部件关闭。这些遮蔽部件仅在盒式盘插入到记录/回放装置中时才移动和打开开口。
参考图25和26,日本未审专利申请No.2001-332054和2002-50147中公开的盒式盘201包括例如盒体202,其包括上壳202a和连接到其的下壳202b,将光盘203可旋转地保持在盒体202中的内转子204、设置在盒体202下壳202b中的开口206、和一对遮蔽部件205a和205b,该对遮蔽部件205a和205b可被打开以在记录和/或回放过程中使光盘203穿过开口206露出。当内转子204沿一个方向在盒式盘201的盒体202中旋转时,遮蔽部件205a和205b可移动并关闭下壳7的开口206以保护光盘203。当内转子204沿相反方向旋转时,遮蔽部件205a和205b移动并打开开口206以穿过开口206露出光盘203,从而进行记录和/或回放。
图27示出了上壳202a、下壳202b、内转子204和光盘203的相对位置。上壳202a具有大致矩形的主表面部分、位于主表面部分周边的外周壁211、位于外周壁211内侧的内周壁212、和引导周壁211和212之间的内转子204的引导槽213。主表面部分具有插入到记录/回放装置中的大致弧形的前端。连接到上壳202a的下壳202b具有大致矩形的主表面部分和位于主表面部分周边的外周壁214。主表面部分具有插入到记录/回放装置中的大致弧形的前端。内转子204具有大致圆形的主表面部分215和安置在其周边的环形部分216。主表面部分215和环形部分216形成容纳光盘203的空间。
上壳202a和下壳202b通过彼此相抵的外周壁211和214连接。内转子204可旋转地安置在下壳7的外周壁214内侧,从而使环形部分216的引导端与上壳202a的引导槽213啮合。上壳202a的内周壁212定位在环形部分216内侧以围成容纳光盘203的空间。内周壁212的高度使得在内周壁11的引导端和内转子204的主表面部分之间留有预定间隙217。该间隙217确保内周壁212不与内转子204接触或干扰其旋转。
参考图28,当例如盒式盘201意外坠落时产生的大冲击可能使上壳202a和下壳202b产生弯曲,并且因此使得在盒体202中容纳内转子204的空间变形。如果这种变形使得间隙217加宽大于光盘203的厚度,则光盘203的边缘可能挤压在内周壁212引导端和内转子204的主表面部分215之间。
如果光盘203的边缘挤压在间隙217中,则内转子204例如压靠下壳202b,因此不再旋转。结果,随着内转子204旋转而旋转的该对遮蔽部件205a和205b导致用于记录或回放光盘203的开口206难于打开。另外,压靠下壳202b的内转子204使得下壳202b变形并且导致开口206周围的遮蔽部件205a和205b与下壳202b之间产生间隙。该间隙促进了外部物体例如灰尘进入盒体202并导致光盘203损坏。
其上密集记录信息信号的光盘203具有通过使用高数值孔径的、紧靠光盘203的物镜聚焦短波长光束形成的精细光点。如果例如盒式盘201变形并且导致在内转子204与遮蔽部件205a和205b之间产生间隙,则外部物体例如灰尘将进入盒体202并粘附到光盘203。这种外部物体可阻碍信息信号的精确记录/回放并且玷污光盘203和物镜。
发明内容
因此,期望提供一种盒式盘,该盒式盘能够防止外部物体例如灰尘粘附到容纳在其中的盘片上。
还期望提供一种盒式盘,该盒式盘在例如盒体受冲击变形时可防止容纳在其中的光盘挤压在内转子和上壳之间从而防止由于变形使得外部物体进入以保护光盘。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盒式盘包括盒体,所述盒体包括上壳和连接到其的下壳;可旋转地安置在所述盒体中以可旋转地容纳盘片的内转子;和设置在所述内转子和所述下壳之间并且可旋转地连接到所述内转子的遮蔽部件。所述上壳具有外周壁和位于外周壁内侧的内周壁。所述下壳具有用于记录和/或回放的第一开口。所述内转子具有对应于第一开口的第二开口和位于所述内转子周边的环形部分。所述上壳的内周壁安置在所述环形部分内侧。所述内转子具有与所述环形部分内侧的所述内周壁引导端相对的凹槽。所述凹槽具有比所述内周壁引导端厚度更大的宽度。当所述内转子旋转以使得第二开口与第一开口一致时,所述遮蔽部件被打开以穿过第一和第二开口露出容纳在所述内转子中的盘片。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如上所述,所述凹槽安置成相对于所述内转子环形部分内侧的上壳内周壁的引导端。该凹槽具有比内周壁引导端的厚度更大的宽度。如果盒体变形,则内周壁进入所述凹槽以防止盘片挤压在所述内周壁和所述内转子之间,从而避免了例如灰尘进入所述盒体,由此保护了盘片。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盒式盘的上透视图;
图2是盒式盘的分解透视图;
图3是盒式盘的底部局部剖视图;
图4是盒式盘上壳内部的平面图;
图5是盒式盘下壳内部的平面图;
图6是引导销和引导孔的局部透视图;
图7是盒式盘内转子的透视图;
图8是盒式盘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内转子关闭下壳开口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10是示出内转子打开下壳开口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11是内转子的局部剖视图;
图12是示出内转子与上壳的内周壁的相对位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13是一对遮蔽部件的透视图;
图14是示出遮蔽部件打开内转子的开口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15是示出遮蔽部件关闭内转子的开口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16是示出遮蔽部件如何被可旋转地支撑的局部剖视图;
图17是盒式盘的平面图,示出遮蔽部件关闭内转子开口的状态;
图18是记录/回放装置的遮蔽-打开部件的透视图;
图19是示出遮蔽-打开部件的打开操作的初始阶段的平面图;
图20是示出遮蔽-打开部件的齿条部分与内转子的齿轮部分啮合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21是示出遮蔽部件正在打开开口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2是示出遮蔽部件已经打开开口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3是局部剖视图,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改进方案形成在内转子上的凹槽;
图24是局部剖视图,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改进方案形成在内转子上的凹槽;
图25是已知盒式盘的底部透视图;
图26是示出已经盒式盘下壳的开口被关闭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27是局部剖视图,示出已知盒式盘中的内转子和上壳内周壁的相对位置;
图28是局部剖视图,示出光盘夹在内转子和上壳内周壁之间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盒式盘。参考图1到3,根据本实施例的盒式盘1包括盒体2,其可旋转地容纳用作记录介质的光盘3。盒体2还包括可旋转地容纳光盘3的内转子4和一对遮蔽部件5a和5b。
容纳在盒式盘1中的光盘3具有例如与CD和DVD相同的直径,即12cm,并且具有与记录/回放装置(未示出)的盘片旋转机构啮合的中心孔3b。
该光盘3由具有单层记录表面3a的合成树脂基片形成,该单层记录表面3a由光束辐照。单层记录表面3a上形成有预定图案的纹间表面(land)和凹槽。预定的图案由反射光束的反射层、由例如相变材料或有机染料形成的信号记录层,和透明层按照以上述顺序覆盖。光束穿过透明层以在纹间表面和/或凹槽上记录数据。可使用具有大约400nm波长的光束与光学拾波器一起记录和/或回放,其中所述光学拾波器包括数值孔径比CD和DVD使用的数值孔径更高的物镜以比CD和DVD更密集地记录数据,例如静态图像数据、动态图像数据、音频数据、以及在计算机中处理的数据。也可以容纳其他类型的盘片,包括磁光盘、盘片、只读光盘和清洁盘。
盒体2具有从其前面延伸到后面的开口,以用于记录和/或回放。当盒式盘1被插入到记录/回放装置中时,该开口允许两个光学拾波器从其前后两侧进入盒体2从而高速记录或回放信息信号。
盒体2包括上壳6和连接到上壳6的下壳7。
构成盒体2的顶表面的上壳6通过使用热塑性树脂例如丙烯睛-丁二烯-苯乙烯(ABS)和聚碳酸酯注模形成。参考图4,上壳6具有大致矩形的主表面和大致弧形的前端,该前端被插入到记录/回放装置。上壳6包括位于其主表面周边的外周壁8以构成盒体2侧表面的一部分。外周壁8具有位于其前侧中心的第一前入口9a和位于其后侧中心的第一后入口9b。第一前入口9a允许记录/回放装置的第一光学拾波器进入盒体2。第一后入口9b允许记录/回放装置的第二光学拾波器进入盒体2。
上壳6在外周壁8内侧还包括大致环形的内周壁11。该内周壁11环绕用于可旋转地容纳光盘3的空间。内周壁11在其前侧中心具有第二前入口12a,在其后侧中心具有第二后入口12b。第二前入口12a允许记录/回放装置的第一光学拾波器进入盒体2。第二后入口12b允许记录/回放装置的第二光学拾波器进入盒体2。内周壁11用作环绕内转子4上容纳光盘3的空间的侧壁。另一侧壁设置在内周壁11外侧以对其进行环绕,并且它们形成大致环形的引导槽13,该引导槽13可旋转地与内转子4啮合。
上壳6还包括在其各角附近的定位销14以将下壳7连接到上壳6。各定位销14的中心具有螺纹孔。
如图2、3和5所示,下壳7被分为下半壳7a和7b,它们被连接到上壳6以构成盒体2的底表面(下半壳7a和7b还被统称为下壳7)。下壳7和上壳6通过热塑性树脂例如ABS和聚碳酸酯注模形成。下半壳7a和7b具有对应于上壳6前端的大致弧形的前端。下半壳7a和7b在其主表面周边包括外周壁21以构成盒体2侧表面的一部分。下半壳7a和7b在其各角还包括大致弧形的角壁24。当下半壳7a和7b被连接到上壳6时,角壁24定位在上壳6的内周壁11外侧以防止外部物体进入容纳光盘3的空间。下半壳7a在其前角处具有心轴25以可旋转地支撑锁定件26。
下壳7还包括大致圆柱形的定位帽22以配合到上壳6的定位销14。这些定位帽22在其底面具有通孔,固定螺钉可穿过该通孔。上壳6的定位销14配合到下半壳7a和7b的定位帽22以使外周壁8和21彼此相抵。然后,固定螺钉穿过定位帽22的通孔拧入定位销14的螺纹孔以将上壳6连接到下半壳7a和7b,从而构成了内转子4容纳在其中的盒体2。
用于记录和/或回放的第一开口23形成在盒体2底面的下半壳7a和7b之间。第一开口23包括记录/回放装置的第一光学拾波器穿过其进入盒体2前开口部分23a,第二光学拾波器穿过其进入盒体2的后开口部分23b,以及中心开口部分23c,使盘片基本上在盒体2的底面中心在开口部分23a和23b之间旋转。开口部分23a和23b具有充足的尺寸以允许光学拾波器进入盒体2,而开口部分23c具有充足的尺寸以允许盘片旋转机构的盘片台进入盒体2。
锁定件26安置在下半壳7a的前角。该锁定件26可锁定内转子4的旋转,同时盒体2的第一开口23被内转子4和所述对遮蔽部件5a和5b关闭。在图2中,锁定件26具有与下半壳7a前角的心轴25可旋转地啮合的心轴孔27、从心轴孔27向着盒体2侧表面延伸的操作部分28、和向着内转子4延伸的锁定部分29。
在图2和5中,操作部分28在其引导端具有操作凸起28a,该凸起28a穿过形成在盒体2侧表面的锁定开口28b露出。锁定部分29在其引导端具有锁定凸起29a,该凸起29与内转子4的大致环形部分41滑动接触。
除了锁定件26,偏置件30例如扭转螺旋弹簧连接到心轴25并且其一条臂啮合外周壁21,另一条臂啮合锁定件26。该偏置件30向着内转子4旋转锁定件26,从而使锁定凸起29a啮合内转子4的第二啮合凹口45。当操作部分28的操作凸起28a克服偏置件30的偏置力被推动时,锁定部分29远离内转子4的环形部分41移动以解除凸起29a与第二啮合凹口45的啮合。
参考图3,盒体2具有沿侧表面从其前面延伸到后面的引导槽31,以防止盒式盘1误插入到记录/回放装置。锁定开口28b在引导槽31的前侧形成在引导槽31的底面,以露出锁定件26的操作凸起29a。另外,转子开口28c在引导槽31后侧形成在引导槽31的底面,以露出内转子4的边缘。
大致圆柱形的引导销32安置在下壳7的内表面。这些引导销32与设置在遮蔽部件5a和5b中的细长引导孔53啮合。当遮蔽部件5a和5b分别绕其心轴孔50a和50b旋转时,引导销32在引导孔53中沿其长度移动以引导遮蔽部件5a和5b,从而使它们可打开和关闭第一开口23。
参考图6,引导销32每个都在其引导端具有宽部32a以防止引导销32从遮蔽部件5a和5b的引导孔53脱离。该宽部32a形成为大致半圆形的形状以便利注模之后的模具释放。
如图3所示,定位孔33a和33b设置在盒体2底面,即,下壳7中,以在盒式盘1插入到记录/回放装置中时定位盒式盘1。一个定位孔33a形成为卵形形状并且用作对准孔。另一个定位孔33b形成为正圆形旋转并且用作定位孔。凹口34穿过盒体2的前表面和底表面之间的边缘形成在其前角,以从其他类型的外形基本上与盒式盘1相同但是记录格式不同的盒式盘中区分盒式盘1。当然,凹口34可以用作引导或定位凹口,当盒式盘1插入到记录/回放装置中时,引导销可与该凹口啮合。
参考图7,容纳在盒体2中的内转子4通过热塑性树脂例如聚甲醛(POM)注模形成。内转子4具有主表面部分4a,光盘3放置在该部分4a上,并且光盘3的信号记录表面3a面向主表面部分4a。当内转子4安置在盒体2中时,如图8所示,其主表面部分4a和上壳6的内周壁11提供了用来容纳光盘3的空间。
内转子4形成为大致圆形的形状并且在其周边具有环形部分41。内转子4可旋转地连接到盒体2,并且环形部分41啮合上壳6的引导槽13。
参考图8,内转子4具有沿环形部分41和主表面部分4a之间的角的斜削部分4b;光盘3放置在主表面部分4a之上,仅其边缘3c与内转子4的斜削部分4b接触。从而,斜削部分4b防止了光盘3的信号记录表面3a与主表面部分4a相抵,从而使内转子4支撑光盘3而不破坏信号记录表面3a。
在图7中,内转子4具有第二开口42,其具有与下壳7的第一开口23大致相同的尺寸。第二开口42将环形部分41分为由连接部分41a连接的两半。
用来旋转内转子4的齿轮部分43安置在环形部分41的外周表面。该齿轮部分43形成在如图9所示的当内转子4关闭下壳7的第一开口23时内转子4通过其前侧的转子开口28c露出的位置与如图10所示的当内转子4打开下壳7的第一开口23时内转子4通过其后侧的转子开口28c露出的位置之间。
在图7中,第一啮合凹口44形成在齿轮部分43一侧以啮合记录/回放装置的遮蔽-打开机构的遮蔽-打开部件的第一啮合凸起。第二啮合凹口45形成在齿轮部分43另一侧以啮合遮蔽-打开部件的第二啮合凸起。这些啮合凹口44和45以及齿轮部分43穿过旋转体开口28c露出。第一啮合凹口44在盒式盘1插入到记录/回放装置时啮合遮蔽-打开部件的第一啮合凸起。第二啮合凹口45在遮蔽部件5a和5b关闭开口23和42时啮合锁定件26的锁定部分29,并且在遮蔽部件5a和5b移动并打开开口23和42时啮合遮蔽-打开部件的第二啮合凸起。
一对旋转限制凸起46a和46b以预定的间隔安置在环形部分41的外周表面上以限制内转子4的旋转量。另一方面,一对限制部分47a和47b安置在下壳7上。限制部分47a和47b分别抵靠旋转限制凸起46a和46b。当内转子4沿打开第一开口23的方向旋转时,如图10所示,旋转限制凸起46a抵靠限制部分47a以限制内转子4的进一步旋转。
当限制部分47a限制了内转子4沿该方向的旋转时,内转子4打开基本上与内转子4的第二开口42对齐的盒体2的第一开口23。当内转子4沿关闭第一开口23的方向旋转时,如图9所示,另一旋转限制凸起46b抵靠另一限制部分47b以限制内转子4的进一步旋转。当限制部分47b限制内转子4沿该方向的旋转时,内转子4利用其相对于盒体2的第一开口23大程度倾斜的第二开口42关闭第一开口23。
如图2和11所示,凹部48形成在内转子4的内表面以减少注模之后留下的喷出痕迹48a。这些凹部48的深度大于喷出痕迹48a的高度以保护光盘3不接触喷出痕迹48a。
参考图12,上壳6的内周壁11安置在内转子4的环形部分41内侧。内周壁11的前端面向安置在内转子4主表面部分4a周边的斜削部分4b。斜削部分4b具有沿环形部分41的基部形成的凹槽36。凹槽36的宽度X2大于上壳6内周壁11的厚度X1。内周壁11的引导端定位在与斜削部分4b顶部相同的高度处或定位在凹槽36中;在图12的实例中,内周壁11的引导端延伸到凹槽36中的长度为Z。
即使盒式盘1意外坠落并且大的冲击使盒体2弯曲并从而使容纳内转子4的空间变形,上述结构也可以防止光盘3的边缘挤压在内周壁11和内转子4的主表面部分4a之间。
内周壁11的引导端也可以定位在斜削部分4b顶部高度之上。在这种情况下,内周壁11前端和斜削部分4b顶部之间的高度差异被减小到小于光盘3的厚度,以防止光盘3挤压在其之间。
如图7所示,内转子4还具有一对设置在与环形部分41相对的主表面上的心轴49a和49b以可旋转地支撑所述对遮蔽部件5a和5b。这些心轴49a和49b围绕内转子4的中心对称定位,即,具有180°相移。
参考图13到15,遮蔽部件5a和5b对称形成并且围绕心轴49a和49b移180°的相移可旋转地连接到内转子4以打开和关闭第二开口42。遮蔽部件5a和5b的相应部分在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统一描述和指代。
遮蔽部件5a和5b以及内转子4由热塑性树脂例如POM注模形成。这些遮蔽部件5a和5b形成为大致半圆形板的形状并且在其基部具有心轴孔50a和50b。心轴孔50a和50b分别与内转子4的心轴49a和49b旋转啮合。
参考图16,浅的、大致圆形的凹部50c形成在心轴孔50a和50b周围。在内转子4的心轴49a和49b分别插入到心轴孔50a和50b之后,心轴49a和49b的引导端承受热卷边以形成宽部49c,以防止心轴19a和49b脱离。宽部49c安放在凹部50c中从而不增加盒体2的厚度。另外,宽部49c与下壳7的内表面点接触以防止遮蔽部件5a和5b与下壳7接触,从而抑制了例如灰尘的产生。
如图13所示,该对遮蔽部件5a和5b沿彼此抵靠的弦部具有第一啮合部分51和第二啮合部分52。第一啮合部分51从中心向遮蔽部件5a和5b的基部延伸,而第二啮合部分52从中心向遮蔽部件5a和5b的引导端延伸。第一啮合部分51具有面向下的倾斜表面,而第二啮合部分52具有面向上的倾斜表面。如图14和15所示,遮蔽部件5a和5b围绕内转子4的心轴49a和49b旋转从而彼此接近或远离。遮蔽部件5a的第一啮合部分51与遮蔽部件5b的第二啮合部分52啮合,而遮蔽部件5b的第一啮合部分与遮蔽部件5a的第二啮合部分52啮合。
遮蔽部件5a和5b还具有引导孔53,该引导孔53可啮合下壳7内表面上的所述对引导销32,如下所述。这些引导孔53具有从遮蔽部件5a和5b的弧形部分向着心轴孔50a和50b延伸的预定长度。引导孔53允许遮蔽部件5a和5b在它们打开第二开口42的位置和它们关闭第二开口42的位置之间旋转。引导孔53在其外端具有啮合部分54和按压部分55。啮合部分54在遮蔽部件5a和5b定位在它们关闭第二开口42的位置时与下壳7的引导销32啮合。按压部分55具有在它们与啮合部分54啮合时足以按压引导销32的弹性。
如图6所示,引导孔53具有插入引导销32宽部32a的插入孔53a。插入孔53a具有对应于宽部32a尺寸的尺寸。在盒式盘1插入到记录/回放装置之后,当遮蔽部件5a和5b完全打开开口23和42时,引导销32定位在插入孔53a中;这种状态承受很少振动,从而防止了引导销32从插入孔53a中脱离。
用来松弛引导销32的宽部32a的松弛部分53b形成在沿引导销32的移动方向延伸的引导孔53的两侧。松弛部分53b是比引导孔53周围部分更薄的台阶状部分。当遮蔽部件5a和5b旋转时,宽部32a与松弛部分53b啮合以防止引导销32从引导孔53中脱离。松弛部分53b还防止宽部49c突出到下壳7侧和与下壳7接触,从而避免了例如由于摩擦而产生灰尘。
回到图2,盒式盘1还具有通过连接环61a基本连接到上壳6内表面中心的夹板61,以将光盘3保持在夹板61和记录/回放装置的盘片旋转机构的盘片台之间。连接环61a通过例如焊接基本上连接到上壳6内表面中心,使得夹板61保持在连接环61a和上壳6之间。盘片台与在容纳光盘3的空间中旋转保持在盘片台和夹板61之间的光盘3的中心孔3b啮合。
接下来,将描述盒式盘1的装配方法。首先,在光盘3放置在内转子4的主表面部分4a上时,内转子4的环形部分41啮合到上壳6的引导槽13。内转子4提前相对于上壳6定位,使得内转子4的第二开口42与上壳6的第一前入口9a、第二后入口9b、第二前入口12a和第二后入口12b一致。夹板61基本上连接到上壳6内表面的中心以啮合光盘3的中心孔3b。
然后,所述对遮蔽部件5a和5b连接到内转子4。心轴孔50a和50b利用彼此面对的第一啮合部分51和第二啮合部分52分别啮合于心轴49a和49b。心轴49a和49b的引导端承受热卷边以围绕心轴49a和49b可旋转地保持遮蔽部件5a和5b。
遮蔽部件5a和5b提前相对于内转子4定位,使得啮合部分51和52与第二开口42两侧的内转子4的边缘对齐。另外,在定位的同时或定位之前或之后,锁定件26通过将心轴25插入到锁定件26的心轴孔27连接到下壳7。
然后,下半壳7a和7b连接到上壳6。使得下半壳7a和7b的外周壁21与上壳6的外周壁8相抵,并且通过定位帽22的通孔将固定螺钉拧入定位销14的螺纹孔。因此,下壳7连接到上壳6以构成内转子4和被定位得可打开第一开口23和第二开口42的遮蔽部件5a和5b。当内转子4通过操作齿轮部分43而沿遮蔽部件5a和5b关闭第一开口23的方向旋转时,遮蔽部件5a和5b关闭盒体2的第一开口23。
如上所述,盒式盘1具有更少量的构件并且极易装配。另外,盒式盘1不包括偏置部件例如螺旋弹簧和板簧从而易于装配。下半壳7a和7b可通过粘结或超声波焊接整体连接到上壳6而不是利用固定螺钉。
图1、3和17示出了插入到记录/回放装置之前的盒式盘1。锁定部分26的锁定凸起29a与内转子4的第二啮合凹口45啮合以将所述对遮蔽部件5a和5b锁定在它们关闭第一开口23的位置。内转子4的第一啮合凹口44穿过旋转体开口28c露出,锁定件26的操作凸起28a穿过锁定开口28b露出。记录/回放装置的遮蔽-打开机构可解锁遮蔽部件5a和5b以在盒式盘1插入到记录/回放装置中时允许其旋转。盒式盘1在上述状态下插入到记录/回放装置。
记录/回放装置的遮蔽-打开机构包括用来旋转内转子4从而旋转遮蔽部件5a和5b的遮蔽-打开部件。参考图18,该遮蔽-打开部件80具有例如与内转子4的齿轮部分43啮合的齿条部分81、安置在齿条部分81前侧的第一弹性部分84、安置在齿条部分81后侧的第二弹性部分85、安置在第一弹性部分84前端用来初始操作的第一啮合凸起82、安置在第二弹性部分85后端并且用作挡块的第二啮合凸起83。齿条部分81具有基本上与齿轮部分43相同数量的齿。第一弹性部分84允许第一啮合凸起82可靠地啮合第一啮合凹口44;第二弹性部分85允许第二啮合凸起83可靠地啮合第二啮合凹口45。
当盒式盘1利用其大致圆形的前端作为引导端插入到记录/回放装置中时,遮蔽-打开部件80开始遮蔽部件5a和5b的打开操作。参考图19,遮蔽-打开部件80啮合盒式盘1的引导槽31,第一啮合凸起82按压穿过引导槽31中的锁定开口28b露出的锁定件26的操作凸起28a。然后,锁定件26绕心轴25旋转以从内转子4的第二啮合凹槽45释放锁定凸起29a。因此,锁定件26解锁内转子4,从而使其可旋转。当遮蔽-打开部件80沿盒式盘1移动时,齿条部分81连续按压锁定件26的操作凸起28a以保持解锁的内转子4。
参考图20,第一啮合凸起82啮合穿过转子开口28c露出的第一啮合凹口44,从而使内转子4可以旋转。内转子4在遮蔽-打开部件80沿盒式盘1移动时可旋转。然后,遮蔽-打开部件80的齿条部分81与穿过转子开口28c露出的齿轮部分43啮合。
参考图21,遮蔽-打开部件80沿盒式盘1移动同时利用其啮合内转子4齿轮部分43的齿条部分81旋转内转子4。当内转子4的引导销32啮合引导孔53时,遮蔽部件5a和5b分别沿它们打开开口23和42的方向绕心轴49a和49b旋转。
参考图22,遮蔽-打开部件80的齿条部分81脱离与内转子4的齿轮部分43的咬合啮合而移动,因此,遮蔽部件5a和5b不再旋转。然后,遮蔽-打开部件80的第二啮合凸起83啮合内转子4的第二啮合凹口45以保持开口23和42被遮蔽部件5a和5b完全打开。
随后,盘片旋转机构的盘片台穿过第一开口23进入盒式盘1以啮合可旋转地夹持在盘片台和夹板61之间的光盘3的中心孔3b。另外,光学拾波器从第一开口23的前方和/或后方进入盒式盘1。当盘片旋转机构旋转光盘3时,光学拾波器通过使用光束辐照信号记录表面3a和探测由信号记录表面3a反射的光束来记录或回放光盘3上的数据。
盒式盘1通过例如按压记录/回放装置操作部分上的弹出按钮从记录/回放装置弹出。按压弹出按钮使得装载机构弹出盒式盘1。然后,遮蔽-打开部件80相对于盒式盘1向后移动以执行反操作;内转子4沿反方向旋转,这样遮蔽部件5a和5b关闭盒体2的第一开口23。
在盒式盘1中,如图12所示,内转子4具有与上壳6的内周壁11相对的凹槽36。即使盒式盘1意外地坠落并且大的冲击使盒体2弯曲从而使得容纳内转子4的空间变形时,上述结构也可以防止光盘3的边缘挤压在内周壁11和内转子4的主表面部分4a。
因此,盒式盘1甚至在这种大的冲击之后也允许内转子4旋转,以确保光盘3的记录/回放。另外,盒式盘1可防止光盘3损坏,因为在光盘3被挤压在上壳6的内周壁11和内转子4之间时,内转子4不能迫使光盘3旋转。此外,盒式盘1可防止光盘3挤压在上壳6的内周壁11和内转子4之间,从而在第一开口23周围的遮蔽部件5a和5b以及下半壳7a和7b之间产生间隙。这可避免外部物体例如灰尘进入盒体2。
如上所述,盒式盘1的下壳7被分为下半壳7a和7b。因此,盒式盘1比例如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No.2001-332054中包括的那些包括非分开的下壳具有更低的强度并且更易弯曲。盒式盘1仍然可以成功地保护光盘3,因为上壳6的内周壁11在冲击时进入凹槽36中以防止光盘3挤压在内周壁11和内转子4之间。
如上所述,在图12中,斜削部分4b安置在内转子4的主表面部分4a的外周,并且凹槽36沿环形部分41的基部形成在斜削部分4b上。凹槽36还可以通过设置在斜削部分4b上的壁部分91限定,如图23所示。
另外,凸起92可形成在下壳6内周壁11的引导端处,如图24所示。凸起92与由壁部分91限定的凹槽36啮合。在凸起92形成在内周壁11引导端处之后,留下台阶状部分93。台阶状部分93通常与壁部分91分开以不干扰内转子4的旋转。如果盒体2在冲击时弯曲并且容纳内转子4的空间变形,则壁部分91抵靠台阶状部分93以防止光盘3挤压在内周壁11和内转子4之间。凹槽36还可以用作引导内转子4的引导槽,因为内周壁11的凸起92啮合凹槽36。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盒式盘1,并且本发明可应用于例如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No.2001-332054中公开的包括未分开下壳的盒式盘或包括比用作记录介质的光盘3更小光盘的盒式盘。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取决于设计需要和其他因素,可能出现处于所附权利要求或其等同物限定的范围内的各种改进、结合、子结合和修改。

Claims (5)

1、一种盒式盘,包括;
包括上壳和连接到其的下壳的盒体,所述上壳具有外周壁和位于所述外周壁内侧的内周壁,所述下壳具有用于记录和/或回放的第一开口;
可旋转地安置在所述盒体中从而可旋转地容纳盘片的内转子,所述内转子具有对应于所述第一开口的第二开口和位于所述内转子周边的环形部分,所述上壳的内周壁安置在所述环形部分内侧,所述内转子具有与所述环形部分内侧的所述内周壁的引导端相对的凹槽,所述凹槽具有比所述内周壁引导端厚度更大的宽度;和
安置在所述内转子和所述下壳之间并且可旋转地连接到所述内转子的遮蔽部件,当所述内转子旋转以使得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一致时,所述遮蔽部件被打开以穿过所述第一和第二开口露出容纳在所述内转子中的盘片;
其中所述上壳内周壁的引导端定位在与所述凹槽的凹槽周边相同的高度处或者定位在所述凹槽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盒式盘,其中所述内转子在所述环形部分内侧具有斜削部分,所述凹槽安置在所述斜削部分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盒式盘,其中所述内转子在所述环形部分内侧具有壁部分,所述凹槽限定在所述壁部分和所述环形部分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盒式盘,其中在所述上壳内周壁的引导端处设置有凸起以啮合所述凹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盒式盘,其中所述下壳被分为两半。
CNB2006100679840A 2005-03-25 2006-03-27 盒式盘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33580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89495/05 2005-03-25
JP2005089495A JP4551799B2 (ja) 2005-03-25 2005-03-25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38298A CN1838298A (zh) 2006-09-27
CN100533580C true CN100533580C (zh) 2009-08-26

Family

ID=370156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067984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33580C (zh) 2005-03-25 2006-03-27 盒式盘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555765B2 (zh)
JP (1) JP4551799B2 (zh)
CN (1) CN100533580C (zh)
TW (1) TWI34356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20247A (ja) * 2006-02-17 2007-08-30 Sony Corp 記録及び/又は再生装置
JP2007234067A (ja) * 2006-02-27 2007-09-13 Fujifilm Corp 感光性記録媒体用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シャッタロック解除機構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54385A (ja) 1996-11-21 1998-06-09 Sony Corp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JP3968497B2 (ja) 2000-05-17 2007-08-29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JP3991559B2 (ja) 2000-07-28 2007-10-17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JP3601496B2 (ja) 2001-09-28 2004-12-15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JP2003085917A (ja) 2001-09-06 2003-03-20 Sony Corp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ディスク記録媒体装置及びディスク記録再生装置
JP2003242740A (ja) * 2002-02-15 2003-08-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JP2004206793A (ja) 2002-12-25 2004-07-22 Sony Corp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US7278151B2 (en) * 2002-12-25 2007-10-02 Sony Corporation Disc cartridge
JP2004273027A (ja) 2003-03-10 2004-09-30 Sony Corp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551799B2 (ja) 2010-09-29
JP2006269030A (ja) 2006-10-05
US7555765B2 (en) 2009-06-30
TWI343565B (en) 2011-06-11
CN1838298A (zh) 2006-09-27
US20060218570A1 (en) 2006-09-28
TW200707420A (en) 2007-0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33580C (zh) 盒式盘
JP3809786B2 (ja) カートリッジ
KR20010078189A (ko) 디스크카트리지 및 디스크카트리지의 로딩방법
US6772430B2 (en) Cartridge housing a recording medium and drive device for recording medium
CN101681659B (zh) 盘盒
CN1034450C (zh) 光盘盒
EP1750265B1 (en) Recording medium cartridge
JP4784615B2 (ja)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JP4172292B2 (ja) 記録媒体カートリッジ
JP3510615B2 (ja)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KR100512575B1 (ko) 광디스크 및 디스크카트리지
US20050081233A1 (en) Disc cartridge
JP4172529B2 (ja) 記録媒体カートリッジ
JPH10106205A (ja)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JP3767461B2 (ja) カートリッジ
JP2005129137A (ja)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JP2005038529A (ja) ディスク用カートリッジ
US20060288360A1 (en) Disc cartridge protecting member, and disc cartridge
JP2005267784A (ja)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WO2007040094A1 (ja)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JPH11185421A (ja)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JP2005276335A (ja)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JP2005276342A (ja)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JP2005276339A (ja)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JP2005174463A (ja) 記録再生装置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る複数サイズのカートリッジの組み合せ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826

Termination date: 2013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