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32695C - 采用冷冻循环系统的烘干装置 - Google Patents
采用冷冻循环系统的烘干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0532695C CN100532695C CNB2004100724993A CN200410072499A CN100532695C CN 100532695 C CN100532695 C CN 100532695C CN B2004100724993 A CNB2004100724993 A CN B2004100724993A CN 200410072499 A CN200410072499 A CN 200410072499A CN 100532695 C CN100532695 C CN 100532695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circulation
- air
- condensing machine
- refrigera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一种采用冷冻循环系统的烘干装置,包括热风流出、流入的滚筒;内部设置有强制循环空气的送风风扇的循环管;设置于循环管内的加热空气的加热器;冷冻循环系统;冷冻循环系统包括:为了除去通过循环管循环的空气中的湿气而设置的蒸发机;共冷式凝缩机;与该共冷式凝缩机并列形成的水冷式凝缩机;为了交替使用该共冷式凝缩机和水冷式凝缩机而设置的三通阀门。本发明能够防止由于压缩机超负荷引起的运行停止和烘干作业的中止现象,从而提高利用冷冻系统的烘干系统的稳定性和烘干效率,进而缩短烘干时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用冷冻循环系统的烘干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烘干装置是利用风扇和加热器强制吸入外部空气,对其进行加热后,再将加热后的高温空气送风到滚筒内部以烘干衣物的装置。
具体地说,烘干装置利用与滚筒连接的循环流路上设置的风扇和加热器,强制送风并加热空气,并且将加热后的高温空气送风到滚筒内部,从而烘干衣物。然后,通过循环流路使滚筒内部的空气循环,并且对该空气进行再加热,以此进行烘干过程。
在上述烘干装置进行烘干操作的过程中,对滚筒内部的衣物进行烘干后排出到循环流路的空气中将含有较多的湿气。这时,如果不除去从滚筒排出的空气中的湿气,则会导致潮湿的空气再流入到滚筒内部,产生烘干效率明显降低的问题。
因此,通常的烘干机会采取以下的方法除去从滚筒排出的空气中的湿气:即,向循环流路上供给冷水,或者设置共冷式热交换机。
通常而言,烘干机的除湿性能越好,就越能缩短烘干作业所用的时间。但是,如上所述的向循环流路供给水,或者使用共冷式热交换机除湿的方式,显然会由于除湿效率低,而不利于缩短烘干时间。
因此,在现有的循环流路上设置作为冷冻循环系统构成部件的蒸发机,从而开发出了可以大幅度提高除湿效率的烘干装置。
如图1所示,该烘干装置是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滚筒10;两端连接于上述滚筒10,形成热风循环流路的循环管20;设置于上述循环管20,并加热空气的加热器50;通过上述循环管20,强制循环空气的送风风扇40。
这时,上述循环管20内部设置有:除去从滚筒10排出的空气中的湿气的蒸发机34;进行热交换的凝缩机32。上述循环管20外部设置有:将冷媒压缩为高温高压状态后,向上述凝缩机32排出的压缩机31。
连接上述凝缩机32和蒸发机34的冷媒流路上设置有毛细管33。上述毛细管33是减小从凝缩机32流入蒸发机34的冷媒压力的减压装置。
上述压缩机31、凝缩机32、蒸发机34、毛细管33形成一个闭合环路(closed loop),并构成典型的冷冻循环系统30。
上述循环管20外部设置有:为了排出通过蒸发机34除湿的凝缩水而形成的凝缩水管60;收容并储存该凝缩水的凝缩水桶61。
如上所述结构的烘干装置的烘干过程如下所述。
首先,烘干工作开始,启动送风风扇40,空气通过循环管20流动。
上述流动的空气被加热器50加热为高温后,流入滚筒10内部,然后烘干滚筒10内部的被烘干物,再排出到循环管20。
从上述滚筒10排出的高温潮湿的空气通过蒸发机34被凝缩除湿,经由凝缩机32与冷媒进行热交换,然后经由加热器50再加热后,重新流入到滚筒10对被烘干物进行烘干。
但是,利用上述冷冻系统的除湿装置和凝缩机32、蒸发机34一同设置于循环管20上,因此在烘干作业进行过程中,冷媒的温度及压力会持续上升。
即,由于高温空气经过凝缩机32,因此冷冻系统的冷媒在没有充分冷却的状态下流入蒸发机34。在蒸发机34中,冷媒会重新吸收热量,因此在烘干作业进行过程中,冷媒的温度会持续上升。
这时,冷媒的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后,该蒸发机34入口温度也将上升,因此冷冻系统的工作压力也将上升,继而导致压缩机31的超负荷。
一旦压缩机31超负荷,为了安全,压缩机31将停止运行,烘干作业也将中断。
压缩机31运行停止后,经过一段时间,冷媒的温度和压力将重新回到一定水平以下,这时,压缩机31将重新运行,完成除湿作业。
但是,如上所述,由于冷媒的温度和压力上升导致压缩机31超负荷,使冷冻循环系统30的运行停止后,要重新驱动压缩机31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会使烘干所需时间变长,对压缩机31也会有不利影响,从而会缩短压缩机31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点,本发明提供一种采用冷冻循环系统的烘干装置,其能够防止由于压缩机超负荷引起的运行停止和烘干作业的中止现象,从而提高利用冷冻系统的烘干系统的稳定性和烘干效率,进而缩短烘干时间。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采用冷冻循环系统的烘干装置,其特征是,包括:热风流出、流入的滚筒;加热空气的加热器设置于下述的循环管内;内部设置有强制循环空气的送风风扇的循环管;冷冻循环系统;上述冷冻循环系统包括:为了除去通过上述循环管循环的空气中的湿气而设置的蒸发机;共冷式凝缩机;与该共冷式凝缩机并列形成的水冷式凝缩机;为了交替使用该共冷式凝缩机和水冷式凝缩机而设置的三通阀门。
前述的采用冷冻循环系统的烘干装置,其中蒸发机和共冷式凝缩机设置于循环管内部,上述水冷式凝缩机设置于循环管外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现有的冷冻循环系统的烘干装置的构成图。
图2a是本发明的冷冻循环系统的烘干装置的初期和正常运行时,冷媒流动的构成图。
图2b是本发明的冷冻循环系统的烘干装置的压缩机超负荷时,冷媒流动的构成图。
图中标号说明:
10:滚筒 20:循环管
40:送风风扇 50:加热器
60:凝缩水管 61:凝缩水桶
130:冷冻循环系统 131:压缩机
132a:共冷式凝缩机 132b:水冷式凝缩机
133:毛细管 134:蒸发机
135:三通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a及图2b所示,本发明的烘干装置是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内部收容被烘干物,并且有热风流出、流入的滚筒10;两端连接于上述滚筒10,并形成热风的循环流路的循环管20;设置于上述循环管20加热空气的加热器50;通过循环管20强制循环空气的送风风扇40。
上述循环管20中设置有冷冻循环系统130。上述冷冻循环系统130是用于除去从滚筒10排出后,随着循环管20循环的空气中的湿气的除湿装置。
在上述冷冻循环装置130中,该循环管20内部设置有:在滚筒10排出的空气中,凝缩并除去湿气的蒸发机134;使经由该蒸发机134的空气和冷媒进行热交换的共冷式凝缩机132a。
另外,在上述循环管20外部设置有水冷式凝缩机132b,该水冷式凝缩机132b和该共冷式凝缩机132a并列设置。并且,为了控制冷媒流动,从而可以交替使用水冷式凝缩机132b和该共冷式凝缩机132a,设置有三通阀门(electric three-way valve)135。
上述循环管20外部设置有:将冷媒压缩为高温高压状态后,向上述凝缩机132a、132b排出的压缩机131。
连接上述蒸发机134和凝缩机132a、132b的冷媒流路上设置有毛细管133。该毛细管133是降低从该凝缩机132a、132b流入蒸发机134的冷媒的压力的减压装置。
上述循环管20外部设置有:为了排出通过该蒸发机134除湿的凝缩水而形成的凝缩水管60;收容并储存该凝缩水的凝缩水桶61。
如上所述的本发明烘干装置的烘干过程如下。
首先,如图2a所示,初期正常运行时的烘干作业开始后,送风风扇40启动,空气通过循环管20流动。
流动的空气通过加热器50加热为高温后,流入滚筒10内部。上述空气烘干滚筒10内部的被烘干物后,排出到循环管20。
从上述滚筒10排出的高温潮湿的空气通过蒸发机134除去湿气,经由上述共冷式凝缩机132a与冷媒进行热交换,再经由加热器50被加热,然后重新流入到滚筒10,对被烘干物进行烘干。
这时,上述冷冻循环系统130中的冷媒流动过程是:上述三通阀门135向共冷式凝缩机132a侧开放后,从上述压缩机13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冷媒流入该共冷式凝缩机132a。
冷媒和经过上述蒸发机134的空气在共冷式凝缩机132a进行热交换,从而使冷媒的温度下降。
上述低温状态的冷媒通过毛细管133减压,变为低温、低压状态的冷媒后流入蒸发机134。
在蒸发机134中,冷媒形成如下闭合环路:即,上述冷媒吸收从滚筒10排出的高温空气中的热量后,流入压缩机131。
如上所述,烘干作业开始,冷媒的温度变为高温后,蒸发机134入口温度将上升,压缩机131的作业压力也将达到一定水平,上述三通阀门135将驱动,改变冷媒流动方向。
如图2b所示,在冷媒为高温状态时,运行的冷冻循环系统130中的冷媒流动过程如下:上述三通阀门135向水冷式凝缩机132b侧开放后,从压缩机13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冷媒将流入共冷式凝缩机132b。
由于上述水冷式凝缩机132b的冷媒热发散效果优于共冷式凝缩机132a,因此可以有效的使冷媒温度急剧下降。
通过上述水冷式凝缩机132b的低温冷媒形成如下闭合环路:即,上述冷媒经过毛细管133减压,并且流入蒸发机134后,吸收从滚筒10排出的高温空气中的热量,最后再流入压缩机131。
例如,压缩机131超负荷时,由于上述三通阀门135的作用,使冷媒流入水冷式凝缩机132b,冷媒的凝缩压力将变低,上升中的蒸发压力也将变低,蒸发温度也将下降。
因此,上述蒸发机表面温度也将下降,从而提高除湿性能。
另外,由于冷媒的温度下降,冷冻循环系统130的作业压力也将下降,从而减小压缩机131的负荷。
如上所述,即使压缩机131超负荷,上述冷冻循环系统130的运行也不会停止,冷媒向水冷式凝缩机132b循环,并使运行稳定化的期间内,从滚筒10排出的空气的除湿和循环也将继续进行,因此烘干作业也不会中止。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本发明采用冷冻循环系统的烘干装置具有如下效果:一旦冷媒循环系统的冷媒温度上升,使冷媒向水冷式凝缩机循环,降低冷媒温度,防止压缩机超负荷运行,因此不会中止烘干作业,实现连续运行,从而可以提高烘干作业的效率,缩短烘干时间。
Claims (2)
1、一种采用冷冻循环系统的烘干装置,其特征是,包括:
热风流出、流入的滚筒;
加热空气的加热器设置于下述的循环管内;
内部设置有强制循环空气的送风风扇的循环管;
冷冻循环系统;
上述冷冻循环系统包括:为了除去通过上述循环管循环的空气中的湿气而设置的蒸发机;共冷式凝缩机;与该共冷式凝缩机并列形成的水冷式凝缩机;为了交替使用该共冷式凝缩机和水冷式凝缩机而设置的三通阀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冷冻循环系统的烘干装置,其特征是:上述蒸发机和共冷式凝缩机设置于循环管内部,上述水冷式凝缩机设置于循环管外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B2004100724993A CN100532695C (zh) | 2004-10-27 | 2004-10-27 | 采用冷冻循环系统的烘干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B2004100724993A CN100532695C (zh) | 2004-10-27 | 2004-10-27 | 采用冷冻循环系统的烘干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766214A CN1766214A (zh) | 2006-05-03 |
CN100532695C true CN100532695C (zh) | 2009-08-26 |
Family
ID=367423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410072499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32695C (zh) | 2004-10-27 | 2004-10-27 | 采用冷冻循环系统的烘干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0532695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07049060A1 (de) * | 2007-10-12 | 2009-04-16 | BSH Bosch und Siemens Hausgeräte GmbH |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Spülflüssigkeitseinrichtung in einem Hausgerät zur Pflege von Wäschestücken und Spülflüssigkeitseinrichtung |
KR102364673B1 (ko) | 2014-10-28 | 2022-02-1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의류처리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
-
2004
- 2004-10-27 CN CNB2004100724993A patent/CN100532695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766214A (zh) | 2006-05-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734936B (zh) | 衣物处理装置 | |
CN110055730B (zh) | 一种热泵干衣机及控制方法 | |
KR101989522B1 (ko) | 의류건조기 | |
CN103392036B (zh) | 热泵衣物干燥机 | |
CN102822410B (zh) | 干衣机 | |
KR102009278B1 (ko) | 운전모드에 따라 변경이 가능한 팽창변을 구비한 의류건조기 및 이의 운전방법 | |
JP2005279257A (ja) | 乾燥装置及びその運転方法 | |
KR20170007345A (ko) | 이중배기압축기 시스템의 열펌프 건조기 및 제어방법 | |
CN1766212A (zh) | 采用冷冻循环系统的烘干机 | |
CN207741445U (zh) | 空气能热泵烘干系统 | |
CN211972835U (zh) | 一种干衣机热泵系统及热泵干衣机 | |
JP2004313765A (ja) | 乾燥装置及びその運転方法 | |
CN105758045A (zh) | 一种超低温复叠式三联供热泵机组 | |
CN100532695C (zh) | 采用冷冻循环系统的烘干装置 | |
EP2540905B1 (en) | A laundry dryer with heat pump system | |
EP2594688B1 (en) | A laundry dryer with a heat pump system | |
CN106765916A (zh) | 温度控制系统和温度控制方法 | |
KR20100037772A (ko) | 히트펌프를 이용한 건조 시스템 | |
CN105222422B (zh) | 两重热交换制冷循环系统 | |
CN211112813U (zh) | 一种热泵干衣机 | |
CN204254747U (zh) | 高温式风冷干燥机 | |
KR100565677B1 (ko) | 냉동사이클 시스템을 채용한 건조장치 | |
CN202390690U (zh) | 一种低温节能衣物烘干装置 | |
KR100577244B1 (ko) | 건조기 | |
KR100565678B1 (ko) | 냉동사이클 시스템을 채용한 건조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826 Termination date: 201010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