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19264C - 车座锁 - Google Patents

车座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19264C
CN100519264C CNB2007100027019A CN200710002701A CN100519264C CN 100519264 C CN100519264 C CN 100519264C CN B2007100027019 A CNB2007100027019 A CN B2007100027019A CN 200710002701 A CN200710002701 A CN 200710002701A CN 100519264 C CN100519264 C CN 100519264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vot
striker
component
base component
engaging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71000270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07515A (zh
Inventor
井上久
角田茂雄
瀬户直也
箕浦雅仁
铃木信二
荒木利和
田桥和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i Kinzoku ACT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i Mining and Smel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i Mining and Smel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i Mining and Smelt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0075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075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1926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19264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一种车座锁的钩构件,其与固定于车体的撞针相接合。一开启杆以可枢转方式固定于第一基部板件而构成第一子组件。钩构件以可枢转方式固定于第二基部板件而构成第二子组件。第一基部板件耦连至第二基部板件。在第一和第二基部板件之间,传感构件以可枢转方式平行于钩构件固定,用以检测撞针进入钩构件中的情况。

Description

车座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以保持椅子的座椅靠背处于直立位置的车座锁,该座椅靠背能够直立以及放倒。
背景技术
JP2003-146126A公开一种车座锁,其包括:安装于座椅靠背的钩构件,该座椅靠背支撑于车体以直立及放倒;以及由位于座椅靠背的肩部的操作装置操作的开启杆,该钩构件和开启杆以可枢转方式固定在每个枢轴上、位于固定于座椅靠背的基板和盖板之间。
在此车辆座椅靠背中,钩构件、其上固定钩构件的枢轴以及用于迫压钩构件的弹簧在基板结合到盖板上时组装在位。因此,在基板结合到盖板上的最终步骤之前需要多个组装步骤,这使得组装更为复杂,从而降低了效率。
JP2001-130295A公开了一种车座锁,其包括安装于座椅靠背且能够与车体的撞针接合的钩构件以及连接于座椅靠背处的操作把手的开启杆。通过操作把手操作开启杆而使钩构件可从撞针脱离,从而使座椅靠背能够从直立位置移动到放倒位置。
但是,在此车座锁中,添加了能够检测钩构件是否与撞针接合的结构,使该结构更为复杂且增大了其尺寸。这会使得将从车座锁放置到座椅靠背的小空间中更为困难。
发明内容
考虑到现有技术中的不利之处,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改进组装效率的车座锁。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尺寸减小的车座锁。
附图说明
从以下对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可更加明确本发明的特征和优点,其中:
图1是用于包括本发明的车辆的后部座椅的立体图;
图2是锁定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临时组装的锁定组件的后视立体图;
图4是锁定组件的后视立体图;
图5是锁定组件的侧视图;
图6是锁定组件的侧视图;
图7是沿图5中的线VII-VII所取的水平截面图;
图8是沿图6中的线VIII-VIII所取的竖直截面图;
图9是沿图6中的线IX-IX所取的水平截面图;
图10是钩构件的放大图;
图11是示出当操作把手处于第二停靠位置时的主体部分的动作;
图12是示出当操作把手处于第一停靠位置时的主体部分的动作;
图13是示出当操作把手处于第一操作位置时的主体部分的动作;
图14是示出当操作把手处于第二停靠位置时的主体部分的动作;
图15是示出当操作把手处于第一停靠位置时的主体部分的动作。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后部座椅1包括座垫2和座椅靠背3,座垫2安装在车体底板上,座椅靠背3由位于座垫2后端的铰链轴(未图示)支撑而能够使其放倒到座垫2上。
在座椅靠背3中,锁定组件4设置在肩部之下、靠近车体板,且锁定组件4与固定于车体板的金属撞针5相接合,以使座椅靠背3可以被保持在实线所示的第一直立位置处以及虚线所示的从第一直立位置向后倾斜的第二直立位置处,以及使座椅靠背可以通过操作位于座椅靠背3的肩部中的操作装置6而向前放倒。
所述撞针5包括:基部53,其固定于面对座椅靠背3的侧面的车体板上;以及U形接合构件54,其包括第一接合部51和第二接合部52。
在图4中,锁定组件4包括:第一金属基部构件7,其通过螺栓(未图示)固定于座椅靠背3的椅架31(如图4所示),以及第二金属基部构件11,其固定于第一金属构件7面对外侧的侧部。第一和第二基部构件7,11具有撞针接合槽71,111,当座椅靠背3立起时,撞针5的第一和第二接合部51,52向前接合在撞针接合槽71,111中。
在第一基部构件7与第二基部构件11之间设置有:包含有作为基体的金属的钩构件8,用以与撞针5的第一或第二接合部51,52相接合而使得座椅靠背3可被保持在第一或第二直立位置;合成树脂的开启杆9,其由操作装置6操作;以及合成树脂的传感构件10,其可根据撞针5与钩构件8的接合情况移动。
操作装置6和钟形曲柄23安装在固定于第一基部构件7上的金属安装支架43上。安装支架43可与第一基部构件7一起模制。操作装置6可安装于第二基部构件11。
如图4所示,在第一和第二基部构件7,11的撞针接合槽71,111的上方设置有通过螺栓18彼此连接的第一固定构件73和第二固定构件112。
如图7所示,去毛口74从第一固定部73呈圆筒状在图7中向后或向下突起。在去毛口74的内周表面上形成有阴螺纹,以与螺栓18接合。
在第一固定部73的后表面上的第二固定部112中设有接合孔113,去毛口74接合在接合孔113中。
为了将第一基部构件7连接到第二基部构件11,第一固定部73的去毛口74接合在第二固定部112的接合孔113中。在此情况下,螺栓18旋拧到去毛口74中。如图7所示,第二固定部112焊接在螺栓18的头部181与第一固定部73之间。通过连接第一和第二基部构件7,11的撞针接合槽71,111的开口侧部,可以有效的防止高负载作用于座椅靠背3时的第一和第二基部构件7,11的变形。这样,通过防止钩构件8的变形,可以改进锁定组件4的锁定强度。
在开启杆9、传感构件10以及钟形曲柄23安装到第一基部构件7之后且在钩构件8安装到第二基部构件11之后,将第一基部构件7连接到第二基部构件11。
图8是沿图6中的线VIII-VIII所取的竖直截面图;图9是沿线IX-IX所取的水平截面图;图10是钩构件8的放大图;并且图11-15是用于示出操作情况的视图。
在图11-15中,操作装置6、钟形曲柄23、钩构件8、开启杆9以及传感构件10位于同一表面上。因而,在操作装置6和钟形曲柄23中,将图的前部视为“后侧”,而将后部视为“前侧”。在钩构件8、开启杆9以及传感构件10中,将图的左侧视为“后侧”,而将右侧视为“前侧”。
通过将合成树脂模制在金属的外周表面上而形成钩构件8。枢转部88以可枢转方式在第二基部构件11的撞针接合槽111中固定到第一枢轴12上,以使其可以上下运动。枢转部88由第一弹簧13迫压而向下行进。第一枢轴12定位在撞针5的运动的延伸范围上。
如图6所示,第一弹簧13具有与钩构件8接合的一个端部131以及与第二基部构件11的突起114接合的另一端部132。如图8和9所示,第一枢轴12具有位于第一基部构件7与第二基部构件11之间的较大直径部121。
钩构件8具有:向下开口且能够选择性地与第一和第二接合部51,52接合的第一接合槽81;以及能够与第一接合部51接合的第二接合槽82。具有倾斜边缘83的第一臂84设置在钩构件8中,第二臂85设置在第一接合槽81与第二接合槽82之间。突起86从钩构件8的侧部向舱室突起。
当钩构件8与撞针5脱开接合或座椅靠背3被向下折时,其水平地保持在图6或11中的待用位置中。当撞针5的第一接合部51或第二接合部52接合在第一接合槽81中时,钩构件8被保持在图12或15中的从直立位置略微向上旋转的接合位置。根据下面操作装置到第一操作位置(C)的操作,钩构件8沿解锁方向或图6和11-15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以移位到图13中的第一级解锁位置,在该第一级解锁位置中,第一接合部51可仅仅向后从第一接合槽81释放。
此外,根据下面操作装置6到第二操作位置(D)的操作,钩构件8从第一级解锁位置向上旋转而使其能够移位到图14中的第二级解锁位置,在该第二级解锁位置中,第一接合部51能够从第一接合槽81接合到第二接合槽82中。
当座椅靠背3被保持在第一直立位置时,撞针5的第一接合部51接合在钩构件8的第一接合槽81中,而当其被保持在第二直立位置时,第二接合部52接合在第一接合槽81中且第一接合部51带有游隙地置于第二接合槽82中。
第一和第二臂84,85向下突出而放置到第二基部构件11的内侧表面上,当钩构件8处于待用位置时,第二臂85的下端可以接触第二基部构件11的下表面。
如图10所示,第一接合槽81形成为楔状而使宽度向上逐渐减小。宽度(W1)设定为使撞针5无松动地置于接合部51和52之间。因而,第一接合槽81紧配合在第一接合部51以及52中,从而防止座椅靠背3前后移动。
当座椅靠背3向后倾斜时,第一接合槽81的接收边缘8a与撞针5的第一和第二接合部51,52接触。在包括接收边缘8a和连续于接收边缘8a的接触部8b的第二臂85的后边缘上,没有模制合成树脂,从而露出金属基体。
第一臂84的前边缘包括第一臂84的倾斜边缘83以及面对第一接合槽81的接收边缘8a的外出阻止边缘8c。当座椅靠背3放倒且折叠在座椅上时,外出阻止边缘8c接触第一和第二接合部51,52。
就在撞针5的第一或第二接合部51或52接合在钩构件8的第一接合槽81中之前,金属部件彼此接触。即使钩构件8模制有合成树脂,覆盖在金属部件上的合成树脂的变形也不会阻止钩构件8移出。因而,第一接合部51不会超出第一接合槽81接合在第二接合槽82中。
当第一和第二接合部51,52接合在第一接合槽81中时,露出金属的接收边缘8a可在乘客坐下到后部座椅1上时接收倾斜座椅靠背3的重量。即使钩构件8模制有合成树脂,也阻止了合成树脂的快速塌陷或合成树脂的变形,从而确保钩构件8与撞针5长时间稳定接合。
当乘客依靠座椅靠背3时或当重量施加于座垫2时,需要操作操作把手21。载荷可以由钩构件8的接收边缘8a接收,从而钩构件8在合成树脂没有变形的情况下不可能沿解锁方向旋转。合成树脂未施加于第二臂85的后边缘或者说接收边缘8a与接触部8b。因而,当操作把手21被操作时,没用上合成树脂以减少确保适当操作的操作中的变化。
当撞针5的第一和第二接合部51,52进入撞针接合槽71,111中而接触钩构件8的倾斜边缘83时,通过合成树脂部件缓解了噪音。
第二接合槽82形成在第二臂85与由第一枢轴12以可枢转方式支撑的枢转部88之间。当撞针5的第一接合部51在座椅靠背3的第二直立位置接合在第二接合槽82中时,所述宽度确定为不允许第一接合部51与第二接合槽82接合。
第二臂85的前边缘85a包括以第一枢轴12为中心的圆的圆弧。在枢转部88的后边缘处形成有模制有合成树脂的缓冲部87。
第二臂85的前边缘85a形成为以第一枢轴12为中心的圆的圆弧。当座椅靠背3被保持在第二直立位置时,前向过载通过连接到座椅靠背3的座椅安全带作用到座椅靠背3。即使第二接合部52变形成从第一接合槽81离开,第一接合部51也大致在垂直方向上接触第二臂85的前边缘85a,从而,第一接合部51既不上压第二臂85,也不沿解锁方向旋转钩构件8。因而,本发明甚至在第一接合部51和第二接合部52的接合关系中也影响锁定强度,使得座椅靠背3可牢固地保持在第二直立位置中。
当钩构件8处于图12和15的接合位置时,缓冲部87定位在撞针5的第一和第二接合部51,52的运动轨迹L之外。当钩构件8移位到图14中的第二级解锁位置时,缓冲部分87移动到运动轨迹L中。因而,当第一接合部51进入钩构件8的第二接合槽82中时,第一接合部51接触缓冲部87,以限制撞针5的进入以及减少撞针5进入时的噪音。钩构件8从第二级解锁位置沿接合方向或图6与11-15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移位到接合位置以使得缓冲部87可移出运动轨迹L而从第一接合部51离开。在撞针5的第一接合部51和第二接合部52之间的距离没有发生改变或锁定组件4的安装位置中没有发生错误的情况下,第一接合槽81与第二接合部52可以安全地接合。
缓冲部87优选地可与钩构件8一起模制在合成树脂中。或者,可与钩构件8分别形成。
开启杆9在第一基部构件7的撞针接合槽71的上方绕第二枢轴14枢转,由卷绕在第二枢轴14上的第二弹簧在待用方向上或图6和11-15中的顺时针方向上迫压,进而保持在图6、11、12以及15中的下作用部91向下定位的待用位置。
作用部91位于钩构件8和传感构件10之间并可在开启杆9从待用位置逆时针旋转时接触钩构件8的突起86。当开启杆9位于待用位置时,由于钩构件8、撞针5以及其他部件的安装位置的变化,形成一定间隙,从而作用部91不与突起86接触。
如下所述,基于操作装置6的操作把手21,开启杆9从待用位置逆时针旋转到图13中第一操作位置,以使得作用部91的前边缘可接触钩构件8的突起,从而将钩构件8从接合位置移位到第一级解锁位置。开启杆9移位到图14中的第二操作位置,在该第二操作位置中,其进一步从第一操作位置逆时针旋转,以使钩构件8可以移位到第二级解锁位置。
传感构件10在第一基部构件7的撞针接合槽71的上方以可枢转方式固定在第三枢轴16上;由绕第三枢轴16卷绕的第三弹簧17迫压;并且通常保持在图6和11中的上前部与第一基部构件7的止挡件75的待用位置中。
传感构件10在下后端处具有接触部101,该接触部101能够行进到撞针5的第一和第二接合部51,52上。
撞针5的第一接合部51或第二接合部52接合在钩构件8的第一接合槽81中,以使得接触部101可以行进到第一或第二接合部51或52上,从而使得传感构件10能够移位到图12-15中的将待用位置向上旋转成的检测位置。
然后,将描述操作装置6。如图4中所述的,操作装置6从座椅靠背3的肩部露出且包括位于安装支架43的安装孔431a中的矩形引导构件20以及存放为能够在引导构件20中上下滑动的操作把手21。
操作把手21连接到固定于钟形曲柄23的一端的连接轴杆233上,且与钟形曲柄23一起在图12与图15中的第一停靠位置A和图11中的第二停靠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一停靠位置A中,上表面基本与引导构件20的上表面共面,在第二停靠位置中,上表面缩回。根据乘客,操作把手21的上表面移位到图13中的第一操作位置C以及图14中的第二操作位置D,在该第一操作位置C中,其从第二停靠位置B进一步缩回,在该第二操作位置D中,其从第二操作位置C进一步缩回。
在第一停靠位置A中,撞针5的第一或第二接合部51或52接合在钩构件的第一接合槽81中,且传感构件10处于检测位置。在第二停靠位置B中,传感构件10处于待用位置且第一和第二接合部51,52从钩构件8的第一接合槽81脱开接合。在第一操作位置C中,开启杆9移动到第一作用位置以使得钩构件8可移动到第一级解锁位置。在第二操作位置D中,开启杆9移动到第二作用位置以使得钩构件8可以移动到第二级解锁位置。
在引导构件20的上内周表面上设有指示器(未示出),其包括与引导构件20不同的颜色或单词,比如“UNLOCK”。在操作把手21位于第一停靠位置A时,指示器被隐藏,而当操作把手21位于第一停靠位置A之外时,指示器露出,从而使得乘客可以注意到锁定组件4从撞针5脱开接合这一情况,从而增进了安全性。
钟形曲柄23以可枢转方式固定在第四枢轴22上以使安装支架43上下移动,在图6和11-15中由卷绕在第四枢轴22上的第四弹簧25顺时针迫压。钟形曲柄23与操作把手21一起移动到图12和15中的第一停靠位置A1、从第一停靠位置A1逆时针旋转到的图11中的第二停靠位置B1、从第二停靠位置B1逆时针旋转到的图13中的第一操作位置C1以及从第一操作位置C1逆时针旋转到的图14中的第二操作位置D1。
第四弹簧25作用于钟形曲柄23的力设定为小于第三弹簧17作用于传感构件10的力。
钟形曲柄23的另一端部具有第一长形开口231和竖直延伸的第二长形开口232。
在下端处连接到传感构件10上的第一连杆24的上端24a在带有游隙的情况下接合在第一长形开口231中,以上下滑动。在下端处连接到开启杆9上的第二连杆26的上端26a在带有游隙的情况下接合在第二长形开口232中,以上下滑动。
第一长形开口231设定为相对于第一连杆24的上端24a具有一段有游隙的长度,该游隙对应于当操作把手21和钟形曲柄23处于第一停靠位置A,A1时相对于钟形曲柄23逆时针旋转来说钟形曲柄23在第一停靠位置A1与第二操作位置D1之间的行程。因而,操作把手21和钟形曲柄23从第一停靠位置A,A1到第二操作位置D,D1及反之的运动未传递到传感构件10。
第二长形开口232设定为相对于第二连杆26的上端26a具有一段有游隙的长度,该游隙对应于当钟形曲柄23处于第一停靠位置A1时相对于钟形曲柄23的逆时针旋转来说钟形曲柄23在第一停靠位置A1与第二停靠位置B1之间的行程。因而,操作把手21和钟形曲柄23从第一停靠位置A,A1到第二停靠位置B,B1及反之的运动未传递到开启杆9。
如下,操作把手21和钟形曲柄23从第一停靠位置A,A1运动到第二停靠位置B,B1。
当传感构件10处于图11中的待用位置中时:
当第一连杆24的上端24a接触第一长形开口231的上端时,操作把手21和钟形曲柄23保持在第二停靠位置B,B1中。在此情况下,第三弹簧17作用于传感构件10的力设定为大于第四弹簧25作用于钟形曲柄23的力,从而,钟形曲柄23在第四弹簧25的力的作用下未顺时针转动或未转动到第一停靠位置A1。
当传感构件10从图11的待用位置移位到图12或15的检测位置时:
传感构件10从待用位置移位到检测位置,从而第一连杆24向下行进。跟随传感构件10的运动,钟形曲柄23在第四弹簧25的力的作用下从第二停靠位置B1移位到第一停靠位置A1。
当传感构件10从图12或15的检测位置移位到图11的待用位置时:
传感构件10从检测位置移动到待用位置,从而第一连杆25向上行进而使得上端24a可以接触第一长形开口231的上边缘来上压钟形曲柄23。因而,钟形曲柄23对抗第四弹簧25的力移位到第二停靠位置B1。
以下将描述如何组装锁定组件4。如图3所示,在将第一基部构件7连接到第二基部构件11之前,形成用于第一基部构件7的第一子组件41和用于第二基部构件11的第二子组件42。
枢轴14,16的端部被事先压边。开启杆9和传感构件10通过枢轴14,16以可枢转方式连接到第一基部构件7且弹簧15,17被连接,从而形成第一子组件41。
将第一枢轴12的一个端部或从第二基部构件11突出的那个端部压边,且将钩构件8通过枢轴2以可枢转方式连接到第二基部构件11。如图8和9所示,钩构件置于第二基部构件11与第一枢轴12的较大直径部121之间,以使得钩构件8能够旋转。
在形成第一和第二子组件41,42之后,第一基部构件7的定位突起76接合在第二基部构件11的定位开口115中并定位。并且,在图2中,将第一枢轴12的另一端部放置在第一基部构件7的轴向孔72中并压边。如上所述,第一固定部73在垂直于枢轴12,14,16的方向上通过螺栓18结合到第二固定部112。第一子组件41和第二子组件42事先形成,这使得可高效率地组装锁定组件。
第一基部构件7通过位于撞针接合槽71,111的开口侧的螺栓18以及位于撞针接合槽71,111的内部部件处的第一枢轴12连接至第二基部构件11,从而防止其中聚集了载荷的撞针接合槽71,111的周围的变形,进而改进锁定强度。
钩构件8以可枢转方式连接到第二基部构件11,且开启杆9和传感构件以可枢转方式连接到第一基部构件7。因而,钩构件8和传感构件10平行地设置在第一基部构件7与第二基部构件11之间,从而缩短锁定组件4的高度。由此,锁定组件4可设置靠近座椅靠背3的较窄空间中。因而,锁定组件4可以设置在与铰链轴间隔距离最大处,从而减少了作用在锁定组件4上的力矩,进而改进了座椅靠背的支撑强度。
钩构件8可更为靠近固定撞针5的车体板设置,从而缩短了接合部51,52的长度,进而改进锁定强度。
以下将描述本发明的功能:
(i)当座椅靠背3被保持在图12的第一直立位置中时:
撞针5的第一接合部51接合在钩构件8的第一接合槽81中,在此情况下,第一接合部51接触钩构件8的接收边缘8a。
传感构件10的接触部101骑设在撞针5的第一接合部51上以移动到检测位置。因而,操作把手21被保持在第一停靠位置中。乘客视觉上确认操作把手21的上表面与引导构件20的上表面共面的第一停靠位置,从而易于确定撞针5的第一接合部51接合在钩构件8的第一接合槽81中而使座椅靠背3可安全地保持在第一直立位置。
(ii)当座椅靠背3被保持在图15的第二直立位置中时:
撞针5的第二接合部52接合在钩构件8的第一接合槽81中且第一接合部51在带有游隙的情况下接合在第二接合部82中。在此情况下,对抗座椅靠背3的倾斜,第二接合部52接触第一接合槽81的接收边缘8a。第一接合部51与第二接合槽82中的缓冲部87间隔设置。
传感构件10的接触部101骑设在第二接合部52上以移动到检测位置,从而将操作把手21保持在第一停靠位置A。因而,同样如上面的(i)所述,使乘客可以视觉上确认第二接合部52接合在钩构件的第一接合槽81中,从而使座椅靠背3可保持在第二直立位置。
(iii)如图11所示,当座椅靠背3放倒或撞针5从锁定组件4的钩构件8脱开接合时:
钩构件8通过第一弹簧13的力保持在待用位置;传感构件10通过第三弹簧17的力保持在待用位置;并且钟形曲柄23对抗第四弹簧25的力保持在第二停靠位置B,B1。
乘客视觉上确认操作把手21的上表面在引导构件20中缩回而使指示器露出,从而确定撞针5从锁定组件4的钩构件8脱开接合。
(iv)当座椅靠背3从放倒位置移动到第一直立位置时:
当座椅靠背3从放倒位置立起时,撞针5的第一接合部51接合在撞针接合槽71,111中的每一个中,以与钩构件8的倾斜边缘103和传感构件10的端部处的倾斜边缘102接触,从而对抗第一弹簧13的力将钩构件8从待用位置向上移动、对抗第三弹簧17的力跳起传感构件10并使得第一接合部51上的接触部101可移动到检测位置。
如图13所示,当第一接合部51接触钩构件8的第二臂85的接触部8b时,座椅靠背置于第一直立位置处并且钩构件8在第一弹簧13的力的作用下移动到接合位置而使撞针5的第一接合部51可接合在第一接合槽81中,如图12所示。由此,将座椅靠背3保持在第一直立位置且操作把手21从第二停靠位置B移动到第一停靠位置A。
当操作把手21从第二停靠位置B移动到第一停靠位置A时,钟形曲柄23在带有游隙的情况下连接到开启杆9,该游隙对应于第二停靠位置B1与钟形曲柄23的第一停靠位置A1之间的移动距离。因此,操作把手21从第二停靠位置B1到第一停靠位置A1的运动未传递到开启杆9。由此,即使操作把手21移动到第一停靠位置A,钩构件8可保持在接合位置。
(v)当座椅靠背3从第一直立位置移动到放倒位置时:
将操作把手21由第一停靠位置A推倒第一操作位置C。由此,钟形曲柄23对抗第四弹簧25的力从第一停靠位置A1旋转到第一操作位置C1且钩构件通过第二连杆26和开启杆13从待用位置旋转到第一级解锁位置,如图13所示。由此,撞针5的第一接合部51可从第一接合槽81释放。在此情况下,座椅靠背3向前旋转而移动到放倒位置。
当将操作把手21从第一停靠位置压到第一操作位置C时,操作把手21结合到传感构件10,使得钟形曲柄23在第一停靠位置A1与第一操作位置C1之间的运动被传递到传感构件10,从而,操作把手21的动作未传递到传感构件10。
当座椅靠背3移动到放倒位置时,操作把手21移动到第二停靠位置并缩回,从而防止操作把手21接触前板(未图示)而对前板表面造成破坏。
(vi)当座椅靠背3从第一直立位置移动到第二直立位置时:
如图14所示,操作把手被压到第二操作位置D而将钟形曲柄23移动到第二操作位置D1。因而,钩构件8通过第二连杆26以及开启杆9移动到第二级解锁位置,从而使撞针5的第一接合部51能够从钩构件8的接合槽81中释放。在此情况下,座椅靠背3被后推而使得第一接合部51可接合在第二接合槽82中,从而释放操作把手21的操作。如图15所示,钩构件8在第一弹簧13的力的作用下移动到接合位置而使第二接合部52可接合在第一接合槽81中且第一接合部51在有游隙的情况下置于第二接合槽82中。
当撞针5的第一接合部51进入第二接合槽82中时,第一接合部51接触移动到第二级解锁位置的钩构件8的缓冲部87,从而减轻座椅靠背3停止在第二直立位置时的接触声并确定停止座椅靠背3的位置。由此,钩构件8的第一接合槽81可安全地与第二接合部52接合。当钩构件8移动到接合位置时,缓冲部87从第一接合部51离开且不约束第一接合部51,从而使第一接合槽81可安全地接合第二接合部52而不会发生撞针5的第一接合部51与第二接合部52之间的尺寸不规则以及撞针5与锁定组件的安装位置中的错误
(vii)当座椅靠背3从第二直立位置移动到放倒位置时:
类似于上面(vi)中的情况,操作把手21被压到第二操作位置D中而使钩构件8可移动到第二级解锁位置,从而撞针5的第二接合部52可从钩构件8的第一接合槽81释放且第一接合部51可从第二接合槽释放,以使得座椅靠背可以向前放倒。
上述内容仅仅涉及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权利要求范围的情况下,本领城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化。

Claims (5)

1.一种车座锁,其能够与固定至车体的撞针相接合,所述车座锁包括:
第一子组件,其包括第一基部构件、第二枢轴、在所述第二枢轴上以可枢转方式固定至所述第一基部构件的开启杆、以及卷绕在所述第二枢轴上的第二弹簧,所述第一基部构件具有第一撞针接合槽;
第二子组件,其包括第二基部构件、第一枢轴、在所述第一枢轴上以可枢转方式固定至所述第二基部构件的钩构件、以及卷绕在所述第一枢轴上的第一弹簧,所述第二基部构件具有第二撞针接合槽;以及
垂直于所述第一枢轴的轴线延伸的螺栓,所述螺栓被定位并且在所述螺栓定位在所述第一撞针接合槽和所述第二撞针接合槽的开口侧的情况下所述螺栓能够操作用于耦连所述第一基部构件和所述第二基部构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座锁,其中,传感构件以可枢转方式固定至所述第一基部构件,且其能够操作用于检测所述钩构件是否与撞针接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座锁,其中,所述用于以可枢转方式固定所述钩构件的第一枢轴构造为螺栓。
4.一种位于座椅靠背中的车座锁,所述车座锁能够与固定于车体的撞针接合,并且包括:
第一基部构件,其固定于所述座椅靠背并且具有第一撞针接合槽;
第二基部构件,其固定于所述座椅靠背、面对所述第一基部构件并且具有第二撞针接合槽;
枢轴,其定位在所述第一基部构件和第二基部构件之间并且构造成与所述车体的所述撞针接合;
钩构件,其以可枢转方式固定在所述枢轴上;
传感构件,其以可枢转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一基部构件和所述第二基部构件之间的所述枢轴上并能够操作用于检测所述撞针的进入;以及
垂直于所述枢轴的轴线延伸的螺栓,所述螺栓被定位并且在所述螺栓定位在所述第一撞针接合槽和所述第二撞针接合槽的开口侧的情况下所述螺栓能够操作用于耦连所述第一基部构件和所述第二基部构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座锁,进一步包括开启杆,该开启杆以可枢转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一基部构件和所述第二基部构件之间的所述枢轴上并能够操作用于使所述钩构件与所述撞针脱开接合。
CNB2007100027019A 2006-01-23 2007-01-23 车座锁 Active CN10051926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014326 2006-01-23
JP2006014324A JP4688685B2 (ja) 2006-01-23 2006-01-23 車両用シートロック装置
JP2006014324 2006-01-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07515A CN101007515A (zh) 2007-08-01
CN100519264C true CN100519264C (zh) 2009-07-29

Family

ID=384517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7100027019A Active CN100519264C (zh) 2006-01-23 2007-01-23 车座锁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688685B2 (zh)
CN (1) CN100519264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67559B2 (ja) * 2008-12-19 2013-03-21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ロック装置
JP5574782B2 (ja) * 2010-03-31 2014-08-20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装置の操作機構および装置の操作機構を有する乗物用シート
JP5182962B2 (ja) * 2010-11-18 2013-04-17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ロック装置
JP5664211B2 (ja) * 2010-12-20 2015-02-04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のロック機構に対する係合解除操作機構の取付構造
JP5970720B2 (ja) * 2012-04-27 2016-08-17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ロック装置
JP5883345B2 (ja) * 2012-04-27 2016-03-15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シートの固定装置
JP5944804B2 (ja) * 2012-09-21 2016-07-05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ラッチ装置
JP5982687B2 (ja) * 2012-10-31 2016-08-31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シートロック装置
CN103303167B (zh) * 2013-05-29 2015-08-05 江苏皓月汽车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座椅锁
JP5993916B2 (ja) * 2014-10-09 2016-09-14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係合装置及び車両用シート係合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4960443B (zh) * 2015-07-08 2017-03-08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后排座椅靠背安装结构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65682A (en) * 1986-07-31 1988-08-23 Mitsui Kinzo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Lock units
JP2001130295A (ja) * 1999-11-04 2001-05-15 T S Tec Kk 車両用シートロック装置
JP2001341558A (ja) * 2000-05-31 2001-12-11 T S Tec Kk 車両用シートロック装置
US6378920B1 (en) * 1999-12-30 2002-04-30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Deck lid latch
US6540272B2 (en) * 2000-03-23 2003-04-01 Meritor Light Vehicle Systems (Uk) Limited Latch mechanism
JP2003146126A (ja) * 2001-11-08 2003-05-21 Oi Seisakusho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ロック装置
US6733078B1 (en) * 2002-12-13 2004-05-11 Fisher Dynamics Corporation Two-position latch apparatus
CN1603160A (zh) * 2003-09-22 2005-04-06 亚乐克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座椅的锁定装置
CN1607120A (zh) * 2003-10-14 2005-04-2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座椅调整装置
US20050194826A1 (en) * 2004-03-02 2005-09-08 O'callaghan Timothy S. Seat latch and latching method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7031799A1 (fr) * 1996-02-27 1997-09-04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Mecanisme de deverrouillage destine a un dossier de siege arriere pliable
JP3609217B2 (ja) * 1996-09-30 2005-01-12 株式会社大井製作所 ロック装置
JP3730845B2 (ja) * 2000-08-07 2006-01-05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係合装置および車両用シート係合装置の組立取付方法
JP2005022506A (ja) * 2003-07-01 2005-01-27 Toyo Seat Co Ltd 二段ロック式シートロック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65682A (en) * 1986-07-31 1988-08-23 Mitsui Kinzo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Lock units
JP2001130295A (ja) * 1999-11-04 2001-05-15 T S Tec Kk 車両用シートロック装置
US6378920B1 (en) * 1999-12-30 2002-04-30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Deck lid latch
US6540272B2 (en) * 2000-03-23 2003-04-01 Meritor Light Vehicle Systems (Uk) Limited Latch mechanism
JP2001341558A (ja) * 2000-05-31 2001-12-11 T S Tec Kk 車両用シートロック装置
JP2003146126A (ja) * 2001-11-08 2003-05-21 Oi Seisakusho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ロック装置
US6733078B1 (en) * 2002-12-13 2004-05-11 Fisher Dynamics Corporation Two-position latch apparatus
CN1603160A (zh) * 2003-09-22 2005-04-06 亚乐克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座椅的锁定装置
CN1607120A (zh) * 2003-10-14 2005-04-2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座椅调整装置
US20050194826A1 (en) * 2004-03-02 2005-09-08 O'callaghan Timothy S. Seat latch and latching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07515A (zh) 2007-08-01
JP4688685B2 (ja) 2011-05-25
JP2007196718A (ja) 2007-08-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91159C (zh) 车座锁
CN100519264C (zh) 车座锁
CN100491158C (zh) 车座锁
US5466048A (en) Backrest release mechanism
CN111873776B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包辅助安装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6427680A (zh) 一种用于易进入功能座椅的易进入保持及定点回位机构
CN210126462U (zh) 一种具有易进入功能的座椅锁止及定点回位结构
US4188064A (en) Vehicle seat hinge mechanism
US9758070B1 (en) Second row flip up cushion inertia hook
CN107972540B (zh) 一种用于汽车座椅的旋转锁结构
CN214083963U (zh) 汽车后排座椅及汽车
CN211280725U (zh) 一种汽车座椅的滑轨锁止解锁机构
CN214195930U (zh) 一种侧门限位装置及挖掘机
CN216966719U (zh) 一种防变形反作用力推离装置
CN216886377U (zh) 一种可折叠竖立的座椅结构
EP3924241A1 (fr) Porte pour pick-up
CN218536436U (zh) 一种汽车折叠座椅的解锁机构
US11827128B2 (en) Tilt adjusting mechanism, baby seat base and baby safety seat therewith
JPS6038910Y2 (ja) 引込式ヘツドレストを有する車輌用座席
CN216580209U (zh) 一种装车防误操作的座椅机构
CN219487239U (zh) 一种方便乘客进入后排的座椅骨架结构
CN218112430U (zh) 一种第三排多功能折叠座椅结构总成
JP2012131287A5 (zh)
CN215859592U (zh) 预先内嵌变形功能的挂锁系统
CN220286897U (zh) 一种智能一体化直播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MITSUI KINZOKU ACT CORPORATION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ITSUI MINING + SMELTING CO., LTD.;MITSUI MINING + SMELTING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10607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TOKYO, JAPAN TO: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10607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atentee after: Mitsui Kinzoku Act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Mitsui Mining & Smelting 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