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19177C - 表面保护膜 - Google Patents

表面保护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19177C
CN100519177C CNB2005800097538A CN200580009753A CN100519177C CN 100519177 C CN100519177 C CN 100519177C CN B2005800097538 A CNB2005800097538 A CN B2005800097538A CN 200580009753 A CN200580009753 A CN 200580009753A CN 100519177 C CN100519177 C CN 100519177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stant layer
ultraviolet
ultraviolet resistant
surface protection
we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58000975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38155A (zh
Inventor
北原庆一
斋藤正登
小山益生
木村刚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imot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imot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imoto Co Ltd filed Critical Kimot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9381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381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1917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19177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表面保护膜,在塑料薄膜的至少一个面上具有防紫外线层,防紫外线层由紫外线吸收剂、电离放射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以及平均粒径为1~20μm的球形微粒子形成,微粒子在防紫外线层中的含量为0.4~3重量%。优选的是防紫外线层含有有机多分子硅醚0.01~1重量%。由此,本发明提供防紫外线性能良好、发黄现象较少的表面保护膜。

Description

表面保护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宜保护标识板、广告、招牌、标志、宣传画、门牌、标牌等显示物表面的表面保护膜。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为了保护标识板,广告,招牌,标志等显示物表面,使用了表面保护膜。作为这种表面保护膜,要求具有以下性能,即其表面不易受损伤的性能(以下,称耐擦伤(hardcoat)性),作为显示物所表示的内容的图像等不因紫外线等的影响而变色或褪色的性能(以下,称防紫外线性能)。
作为达到这种要求的技术,有一种在塑料薄膜表面具有含有紫外线固化型树脂和紫外线吸收剂而形成的防紫外线层的表面保护膜被提出。(参照专利文献1)。
这种表面保护膜,由于其表面有一定程度的耐擦伤性和防紫外线性能,在防止上述显示物的表面损伤以及图像等的褪色方面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图像或底色是白色或浅色时,由于紫外线吸收剂的作用的原因,会产生色彩发生变化的问题。特别是像电子纸那样,为了防止含有成分由于光产生的活性化,在作为应该高精度吸收规定波长区域的光的显示物的表面保护膜来使用时,防紫外线层中紫外线吸收剂的含量会增多,并产生发黄的现象增加以及色彩显著变化等问题。
专利文献1:特开2003-11281号公报(权利要求1)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紫外线性能良好且发黄现象较少的表面保护膜。
本发明的表面保护膜,其特征是,在塑料薄膜的至少一个面上具有防紫外线层,所述的防紫外线层至少由电离放射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紫外线吸收剂以及平均粒径为1μm~20μm的球形微粒子所形成,所述的微粒子在防紫外线层里的含量为0.4重量%~3重量%。
另外,其特征在于,优选所述的防紫外线层含有有机多分子硅醚0.01重量%~1重量%。
另外,其特征还在于,优选相对于所述微粒子平均粒径而言,所述的防紫外线层的厚度为20%~80%。
另外,在本发明所述的平均粒径是指按照库耳特颗粒计数法进行测定而算出的值。
另外,防紫外线层的厚度是指未由微粒子形成凸出部的树脂部分的厚度。
本发明的表面保护膜,由于防紫外线性能良好且发黄现象较少,可以防止显示物等表面的绘画、文字或图像的褪色,尤其在图像或底色为白色或者浅色时,可以保持色彩不变。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表面保护膜,在塑料薄膜的至少一个面上具有以特定量含有电离放射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紫外线吸收剂以及特定形状的微粒子而成成的防紫外线层。
以下,对于各个构成要素的实施方式加以说明。
作为塑料薄膜,虽然没有特定的限制,但是优选透明性高、L*a*b*表色系统中的b*值(以下,简称为b*值)低的薄膜,具体而言,优选b*值为3.0以下、进而为1.5以下的薄膜。作为这样的塑料薄膜,例如可以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碳酸酯、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三乙酰纤维素、丙烯酸系、聚氯乙烯、降冰片烯化合物等。特别是双向拉伸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由于其机械强度、尺寸稳定性优异,所以很适宜使用。塑料薄膜优选使用至少对形成有防紫外线层的面实施了等离子处理、电晕放电处理、远紫外线照射处理、形成底涂易附着层等易附着处理的薄膜。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防紫外线性能或获得持续性,还可以使用混入了紫外线吸收剂的塑料薄膜。
还有,所述L*a*b*表色系统是指由国际照明委员会(CIE)在1976年制定的表示方法。本发明所述的b*值是指根据JIS K5600-4-4:1999、JISK5600-4-5:1999、JIS K5600-4-6:1999进行测定而算出的值。
对塑料薄膜的厚度没有特定的限制,但是考虑到操作性或机械强度等,其厚度为10~500μm,优选为50~300μm程度。
接着,对构成防紫外线层的电离放射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加以说明。电离放射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是作为保持紫外线系吸收剂以及微粒子的粘结剂成分使用。通过使用电离放射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可以防止防紫外线层的表面损伤。作为电离放射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可以使用通过电离放射线(紫外线或者电子射线)的照射能够交联固化的光聚合性预聚物。作为光聚合性预聚物,特别优选使用1个分子中有2个以上的丙烯酰基并通过交联固化形成3维网状构造的丙烯酸系预聚物。作为该丙烯酸系预聚合物,可以使用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聚酯丙烯酸酯,环氧丙烯酸酯,三聚氰胺丙烯酸酯,聚氟代烷基丙烯酸酯,有机硅丙烯酸酯等。而且,这些丙烯酸系预聚合物也可以单独使用,但是为了赋予提高交联固化性或调整固化收缩等各种性能,优选添加光聚合性单体。
作为光聚合性单体,使用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2-羟乙酯、丙烯酸2-羟丙酯、丙烯酸丁氧基乙酯等单官能丙烯酸单体,二丙烯酸1、6己二醇酯、二丙烯酸新戊二醇酯、二丙烯酸二乙二醇酯、二丙烯酸聚乙二醇酯、羟基特戊酸酯新戊二醇二丙烯酸酯等2官能丙烯酸单体,六丙烯酸二季戊四醇酯、三甲基丙烷丙烯酸酯、三丙烯酸季戊四醇酯等多官能丙烯酸单体等1种或者2种以上。
在防紫外线层上,除了上述的光聚合性预聚物以及光聚合性单体以外,在通过紫外线照射使之固化时,优选使用光聚合引发剂及光聚合促进剂等添加剂。
作为光聚合引发剂,可以列举出苯乙酮、二苯甲酮、米蚩酮、苯偶姻、联苯酰缩二甲醇、苯酰苯甲酸酯、α-酰基肟酯、噻吨酮类等,优选使用在后述的紫外线吸收剂的吸收波长区域的峰值和20nm或其以上的不同位置具有吸收波长区域的峰值的光聚合引发剂。由此可以充分固化防紫外线层,并且可以赋予良好的耐擦伤性。
此外,光聚合促进剂,可以减少由固化时的空气引起的聚合障碍,加快固化速度。例如,可以举出p-二甲基氨基安息香酸异戊基酯、p-二甲基氨基安息香酸乙酯等。
还有,只要是不损坏本发明的功能的范围,作为粘合剂成分,除了添加所述的电离放射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以外,还可以添加热塑性树脂,热固化型树脂等其他树脂。
接着,对构成防紫外线层的吸收剂加以说明。紫外线吸收剂的使用,是为了防止作为显示物的显示内容的图像等受紫外线的影响发生变色或褪色。作为紫外线吸收剂,可以举出以往公知的紫外线吸收剂、例如水杨酸系化合物、氰基丙烯酸酯系化合物、二苯甲酮系化合物、苯并三唑系化合物等。在这些化合物中,从与所述的电离放射线固化型树脂的互容性,在室外等使用时的耐气候性等观点来看,优选二苯甲酮系化合物和/或苯并三唑化合物。进而在本发明中,从抑制防紫外线层的发黄现象的观点来看,作为高分子量型紫外线吸收剂的紫外线吸收性树脂相比,优选使用低分子型,具体来说优选使用式量为200~400程度的紫外线吸收剂。一般来说,低分子量型的紫外线吸收剂与高分子量型的紫外线吸收剂相比,能以比较少的含量赋予出色的防紫外线性能,所以不仅能抑制发黄现象,还能在不影响形成防紫外线层时的固化的情况下防止耐擦伤性的降低。
作为二苯甲酮系化合物,可以举出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2,4-二羟基二苯甲酮、2-羟基-4-n-辛氧基二苯甲酮、2-羟基-4-甲氧基-2’-羧基二苯甲酮、2,2’-二羟基-4,4’-二甲氧基二苯甲酮、2-羟基-4-苯甲酰基氧基二苯甲酮、2,2’-二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2-羟基-4-甲氧基-5-磺酰二苯甲酮、2,2’,4,4’-四羟基二苯甲酮、2,2’-二羟基-4,4’-二甲氧基二苯甲酮、2-羟基-5-氯二苯甲酮、双-(2-甲氧基-4-羟基-5-苯甲酰基苯基)甲烷等。
还有,作为苯并三唑系化合物,可以举出2-(2’-羟基苯基)苯并三唑、2-(2’-羟基-5’-甲基苯基)苯并三唑、2-(2’-羟基-5-甲基苯基)-5-羧酸丁基酯苯并三唑、2-(2’-羟基-5’-甲基苯基)-5,6-二氯苯并三唑、2-(2’-羟基-5’-甲基苯基)-5-乙基磺酰苯并三唑、2-(2’-羟基-5’-叔丁基苯基)-5-氯苯并三唑、2-(2’-羟基-5’-叔丁基苯基)苯并三唑、2-(2’-羟基-5’-氨苯基)苯并三唑、2-(2’-羟基-3’,5’-二甲基苯基)苯并三唑、2-(2’-羟基-3’,5’-二甲基苯基)-5-甲氧基苯并三唑、2-(2’-甲基-4’-羟基苯基)苯并三唑、2-(2’-十八烷基氧基-3’,5’-二甲基苯基)-5-甲基苯并三唑、2-(2’-羟基-5-羧酸苯基)苯并三唑乙基酯、2-(2’-羟基—3’-甲基-5’-叔丁基苯基)苯并三唑、2-(2’-羟基-3’,5’-二叔丁基苯基)-5-氯苯并三唑、2-(2’-羟基—3’-叔丁基-5’-甲基苯基)-5-氯苯并三唑、2-(2’-羟基-5’-甲氧基苯基)苯并三唑、2-(2’-羟基-3’,5’-二叔丁基苯基)-5-氯苯并三唑、2-(2’-羟基-5’-环己基苯基)苯并三唑、2-(2’-羟基-4’,5’-二甲基苯基)-5-羧酸苯并三唑丁基酯、2-(2’-羟基-3’,5’-二氯苯基)苯并三唑、2-(2’-羟基-4’,5’-二氯苯基)苯并三唑、2-(2’-羟基-3’,5’-二甲基苯基)-5-乙基磺酰苯并三唑、2-(2’-羟基-4’-辛氧基苯基)苯并三唑、2-(2’-羟基-5’-甲氧基苯基)-5-甲基苯并三唑、2-(2’-羟基-5’-甲基苯基)-5-羧酸酯苯并三唑、2-(2’-乙酰氧基-5’-甲基苯基)苯并三唑、2-(2’-羟基-5’—叔辛基苯基)苯并三唑等。
另外,还可以举出这些二苯甲酮系化合物、苯并三唑系化合物的数量体和聚合物,把这样的1种或2种或其以上的二苯甲酮系化合物、苯并三唑系化合物适当混合使用,可以赋予充分的防止紫外线性。
紫外线吸收剂的含量,根据所使用的紫外线吸收剂的种类或防紫外线层的厚度等有所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但是,相对于粘合剂成分100重量份,优选为1~20重量份,进而优选5~15重量份。相对于粘合剂成分100重量份,使紫外线吸收剂的含量为1重量份以上,就可以赋予充分的防紫外线性能。此外,通过设定为20重量份以下,能够抑制由紫外线吸收剂的作用而引起发黄现象的增多,还可以同上述电离放射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充分互容,而且在作为防紫外线层时能够防止耐擦伤性的下降。换言之,紫外线吸收剂的含量即使超过20重量份,也难以在此基础上再提高防紫外线性能,而且作为防紫外线层时,发黄现象增加,还会招致表面硬度等被膜物性的降低。
其次,对微粒子进行说明。微粒子是为了减少由于紫外线吸收剂的作用而发黄的情况,即为了减少防紫外线层的发黄现象而使用的。对微粒子的种类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使用碳酸钙、碳酸镁、硫酸钡、氢氧化铝、二氧化硅、高岭土、粘土、滑石等无机微粒子,丙烯酸树脂粒子、聚苯乙烯树脂粒子、聚氨基甲酸酯树脂粒子、聚乙烯树脂粒子、苯代三聚氰胺(BENZOGUANAMINE)树脂粒子、环氧树脂等树脂微粒子。
就这样的微粒子而言,不论是无机微粒子,还是树脂微粒子,都使用球形微粒子,微粒子的平均粒径为1~20μm,优选为2~10μm。使用这样特定的微粒子可以抑制防紫外线层的发黄现象,理由虽然不明确,但可以考虑为:通过使用球形微粒子,以较少含量,此含量为不妨碍表面保护膜所必要的透明性的程度,和其他形状(例如,不规则形)的微粒子相比较,能够给予较高的外部浊度,并且通过光扩散带来发黄现象不显眼的效果。还有,通过将微粒子的平均粒径设定为1μm或其以上,在防紫外线层的表面,可以将由微粒子形成的凸部形成为适当的形状,并通过由此而来的外部浊度的作用,可以减少发黄现象。此外,将微粒子的平均粒径设定为20μm以下,能够抑制外部浊度过大,保持透明性,同时可以防止微粒子从防紫外线层上脱落。还有,为了防止微粒子的脱落,可以避免将防紫外线的厚度制成必要以上的厚度。
此外,在防紫外线层中,使微粒子的含量为0.4~3重量%,优选为0.7~1.5重量%。通过将微粒子的含量设定为0.4重量%或其以上,可以减轻由防紫外线剂的作用而发黄的防紫外线层发黄的现象。之所以将微粒子的含量设定为3重量%以下,是因为即使添加该量以上的微粒子,抑制发黄的效果也不会改变,只会导致透明性降低。
还有,在如上所述的防紫外线层中,优选有机多分子硅醚的含量为0.01~1重量%。通过使之含有有机多分子硅醚0.01重量%或其以上,可以防止防紫外线层表面的微小凹凸形状的不均匀,还可进一步抑制发黄现象。此外,之所以将有机多分子硅醚的含量设定为1重量%以下,是因为,即使添加该量以上的微粒子,抑制发黄的效果也不会改变,只会导致防紫外线层的表面硬度降低。
再有,防紫外线层的厚度根据微粒子的大小或紫外线吸收剂的含量等而有所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但是从减轻发黄现象的观点出发,相对于平均粒径,使厚度为20~80%,优选为40~70%。通过相对于平均粒径使厚度为20%或其以上,可以防止微粒子从防紫外线层脱落,此外,还可以得到防紫外线性能、以及最低限度所必需的表面硬度。此外,通过相对于平均粒径使厚度为80%以下,可以在防紫外线层的表面使由微粒子构成的凸部形成为适当的形状,通过由此而来的外部浊度的作用,能够减少发黄现象。
具体来说,防紫外线层的厚度优选为1~15μm的程度,进一步优选为3~10μm的程度。通过使防紫外线层的厚度为1μm或其以上,可以防止微粒子从防紫外线层脱落,同时还可以赋予充分的耐擦伤性和防紫外线性能,通过使其厚度为15μm以下,可以在防紫外线层的表面形成基于微粒子的凸部,同时,可以防止由于固化收缩而发生卷曲(curl)的现象,还可以防止由于固化不够而引起的耐擦伤性的降低。
防紫外线层只要是在不损坏本发明的机能的范围内,可以含有润滑剂、其他微粒子、荧光增白剂、颜料、染料、防静电剂、阻燃剂、抗菌剂、防霉剂、防氧化剂、增塑剂、流平剂、流动调整剂、消泡剂、分散剂、交联剂等各种添加剂。
就如以上所述的本发明的表面保护膜而言,把所述的紫外线吸收剂、微粒子、电离放射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以及根据需要而添加的其他树脂、其他添加剂、稀释溶剂等进行混合调整,用以往公知的涂敷方法,例如棒塗器、缝模涂布器、刮刀涂布机(blade coater)、旋涂机、辊涂机、凹版涂布机(Gravure coating machine)、流动涂布器、喷雾(spray)器、丝网印刷等,涂布在所述的塑料薄膜的至少一个面,然后根据需要使其干燥,通过电离放射线的照射使其固化,由此形成防紫外线层而得到。
另外,作为电离放射线的照射方法,可以通过照射从超高压水银灯,高压水银灯,低压水银灯,碳弧,金属卤化物灯等发射出来的波长区域为100~400nm、优选为200~400nm的紫外线,或者照射从扫描型或屏障(curtain)型电子射线加速器发射出的波长区域为100nm以下的电子射线而进行。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表面保护膜,由于防紫外线性能良好,且发黄现象较少,所以可以防止显示物等的表面的绘画、文字或图像的褪色,特别是图像或底色为白色或浅色时不变色,可以起到保护作用。
实施例
下面,根据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另外,关于本实施例的“份”,“%”,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均为重量标准。
实施例1
作为透明塑料薄膜,在b*值为1.0、厚度为188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的一个面上,涂布下述配方的防紫外线层用涂布液,并进行干燥,用高压水银灯进行紫外线照射,形成4μm厚的防紫外线层,制成实施例1的表面保护膜。
<实施例1的防紫外线层用涂布液的配方>
·电离放射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固态成分100%)  15份
(DIABEAM UR6530:MITSUBISHI RAYON(株)制)
·紫外线吸收剂(式量315.8)                    1.2份
<2-(2’-羟基-3’—叔丁基-5’-甲基苯基)-5-氯苯并三唑>
(KEMISORB72:CHEMIPRO化成(株)制)
·紫外线吸收剂(式量323.4)                    0.9份
<2-(2’-羟基-5’—叔辛基苯基)苯并三唑>
(KEMISORB79:CHEMIPRO化成(株)制)
·球形微粒子(二氧化硅)(平均粒径6μm)          0.15份
(HIPRESICA TS-N3N:宇部日东化成(株)制)
·有机多分子硅醚(固态成分100%)              0.1份
(BYK307:BYK-Chemie Japan(株)制)
·光聚合引发剂                               1.0份
(Dalocure1700:CIBASPECIALTY CHEMICALS(株)制)
·光聚合引发剂                               0.5份
(IRGACURE651:CIBASPECIALTY CHEMICALS(株)制)
·乙酸乙酯                                   25份
·乙酸丁酯             35份
·环已酮               10份
实施例2
将实施例1的防紫外线层用涂布液变更成下述配方的防紫外线层用涂布液,除此以外,和实施例1的做法相同,制作实施例2的表面保护膜。
<实施例2的防紫外线层用涂布液的配方>
·电离放射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固态成分100%)     15份
(DIABEAM UR6530:MITSUBISHI RAYON(株)制)
·紫外线吸收剂(式量315.8)                       1.2份
<2-(2’-羟基-3’—叔丁基-5’-甲基苯基-5-氯苯并三唑>
(KEMISORB72:CHEMIPRO化成(株)制)
·紫外线吸收剂(式量323.4)                       0.9份
<2-(2’-羟基-5’—叔辛苯基)苯并三唑>
(KEMISORB72:CHEMIPRO化成(株)制)
·球形微粒子(交联丙烯酸树脂)                    0.25份
(平均粒径5μm)(MB20X-5:积水化成品工业(株)制)
·有机多分子硅醚(固态成分100%)                 0.1份
(BYK307:BYK-Chemie Japan(株)制)
·光聚合引发剂                                  1.0份
(Dalocure1700:CIBASPECIALTY CHEMICALS(株)制)
·光聚合引发剂                                  0.5份
(IRGACURE651:CIBASPECIALTY CHEMICALS(株)制)
·甲基乙基甲酮                                  30份
·乙酸乙酯                                      35份
·环已酮                                        5份
实施例3
使用实施例1的防紫外线层用涂布液,不添加有机多分子硅醚,把电离放射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的添加量改变为15.1份,除此以外,和实施例1的做法相同,制成了实施例3的表面保护膜。
实施例4
把实施例1的防紫外线层用涂布液的球形微粒子变更为平均粒径为4.5μm的球形微粒子(二氧化硅)(sylosphere C-1504:富士Silysia化学(株)制),除此以外,和实施例1的做法相同,制成了实施例4的表面保护膜。
比较例1
使用实施例3的防紫外线层用涂布液,且不添加球形微粒子,除此以外,和实施例3的做法相同,制成了比较例1的表面保护膜。
比较例2
把实施例3的防紫外线层用涂布液的球形微粒子变更为平均粒径为5.7μm的不规则型微粒子(二氧化硅)(silysia 256:富士Silysia化学(株)制),除此以外,和实施例3的做法相同,制成了比较例2的表面保护膜。
比较例3
把实施例3的防紫外线层用涂布液的球形微粒子变更为平均粒径为0.5μm的球形微粒子(二氧化硅)(ADMAFINE SO-E2:AdmatechsCorporation(株)制),除此以外,和实施例3的做法相同,制成了比较例3的表面保护膜。
关于在实施例1~4以及比较例1~3中得到的表面保护膜,对发黄现象、透明性、防紫外线性能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
(1)发黄现象的评价
对于从实施例1~4以及比较例1~3得到的表面保护膜,按照JISK5600-4-4:1999、JIS K5600-4-5:1999、JIS K5600-4-6:1999的标准,使用比色色差计(ZE2000:日本电色(株)制),测定了b*值。
(2)透明性的评价
对于从实施例1~4以及比较例1~3得到的表面保护膜,按照JISK7136:2000的标准,使用浊度计(NDH:日本电色(株)制)测定浊度,让光从有紫外线防止层的面入射而进行测定。
(3)防紫外线性能的评价
(a)波长380nm的光透过率
对于从实施例1~4以及比较例1~3得到的表面保护膜,使用分光光度计(UV-3101PC:岛津制作所(株)制),测定了波长为380nm的光透过率。
(b)图像的耐光性
准备使用紫外线固化型油墨(FDOR:成东油墨(株)制)在塑料膜的一个表面印刷好图像的显示板,将在实施例1~4以及比较例1~3中制成的表面保护膜的不具有防紫外线层的面与该显示板的印刷面,用粘结剂粘贴在一起。然后,使用耐光促进试验机(紫外线褪色测试仪FAL-5:Sugatest.Instruments(株)制),从表面保护膜侧进行300小时的紫外线照射后,用目视来评价显示板的印刷图像的变色、褪色情况,几乎不变色、不褪色的情况用“○”表示,上述的耐光性促进试验机具有照射200小时相当于室外的紫外线照射量的1年量的促进功能。
表1
从表1可知,就实施例1~4的表面保护膜而言,防紫外线层是由紫外线吸收剂、电离放射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以及平均粒径为1~20μm的球形微粒子形成,而且,由于微粒子的含量为0.4~3重量%,和不含微粒子的比较例1的表面保护膜相比,可以制成发黄现象较少的表面保护膜。
特别是实施例1~3的表面保护膜,相对于球形微粒子的平均粒径,防紫外线层的厚度分别为67%,80%,67%时,可以更好地抑制发黄现象。
再者,实施例1、2的表面保护膜,在防紫外线层中含有有机多分子硅醚0.55重量%,所以最能够很好地抑制发黄现象。
另一方面,就比较例2的表面保护膜而言,尽管防紫外线层中微粒子的平均粒径以及防紫外线层的厚度与实施例3大致相同,但是由于微粒子是不规则形状,与成为球形微粒子的实施例的表面保护膜相比,未能抑制发黄现象。
此外,就比较例3的表面保护膜而言,防紫外线层的厚度是4μm且球形微粒子的平均粒径不到1μm,所以微粒子无法在防紫外线层的表面上形成凸部,和实施例的表面保护膜相比,未能抑制发黄现象。

Claims (4)

1.一种表面保护膜,其特征在于,
在塑料薄膜的至少一个面上具有防紫外线层,所述防紫外线层至少由电离放射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紫外线吸收剂以及平均粒径为1~20μm的球形微粒子形成,所述微粒子在防紫外线层中的含量为0.4重量~3重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保护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防紫外线层含有有机多分子硅醚0.01重量~1重量%。
3.如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表面保护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紫外线层的厚度相对于所述微粒子的平均粒径为20~80%。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表面保护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紫外线吸收剂是式量为200~400的紫外线吸收剂。
CNB2005800097538A 2004-03-30 2005-03-25 表面保护膜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1917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098059 2004-03-30
JP098059/2004 2004-03-30
JP156041/2004 2004-05-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38155A CN1938155A (zh) 2007-03-28
CN100519177C true CN100519177C (zh) 2009-07-29

Family

ID=379551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80009753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19177C (zh) 2004-03-30 2005-03-25 表面保护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519177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113605A1 (ja) * 2009-03-31 2010-10-07 株式会社 きもと 表面保護フィルム
CN103600911A (zh) * 2013-10-20 2014-02-26 安徽嘉木橡塑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多层复合包装材料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899B (zh) * 1989-01-26 1992-03-18 杨声 一种钢琴弦槌处理剂及制备方法
JP2003011281A (ja) * 2001-06-29 2003-01-15 Kimoto & Co Ltd 表面保護シート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899B (zh) * 1989-01-26 1992-03-18 杨声 一种钢琴弦槌处理剂及制备方法
JP2003011281A (ja) * 2001-06-29 2003-01-15 Kimoto & Co Ltd 表面保護シー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38155A (zh) 2007-03-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352456B1 (ko) 방현필름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2369107B (zh) 表面保护薄膜
KR100924609B1 (ko) 방현성 필름 및 화상표시장치
TWI301096B (en) Anti glare hard coat film
CN1831071B (zh) 防眩性硬涂膜
US20100246011A1 (en) Optical film
CN106461820B (zh) 光扩散性片及包含该片材的背光装置
CN101370654A (zh) 抗静电性硬涂薄膜
KR102453732B1 (ko) 방현성 하드코트 필름 및 방현성 하드코트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KR101099187B1 (ko) 표면보호시트
CN100519177C (zh) 表面保护膜
JP2005070253A (ja) 表示装置背面光源用反射シート
CN104204656A (zh) 侧光型背光装置及光扩散性构件
JP2004046258A (ja) 防眩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5335163A (ja) 表面保護シート
JP2008152268A (ja) 防眩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4025787A (ja) 防眩フィルム
KR102045055B1 (ko) 디스플레이 패널용 시인성 개선 필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2005326441A (ja) 反射防止材料
CN216610682U (zh) 透明介质变色烫印膜
KR100859365B1 (ko) 투과형 스크린용 광확산 부재
KR100831482B1 (ko) 방현성 보상필름을 구비한 광학소자의 제조방법
JP2005336292A (ja) 紫外線防止性塗料、紫外線防止性保護膜、および紫外線防止性シート
KR20030041459A (ko) 광확산필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729

Termination date: 2016032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