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94548C - 钉扣缝纫机 - Google Patents

钉扣缝纫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94548C
CN100494548C CNB031251560A CN03125156A CN100494548C CN 100494548 C CN100494548 C CN 100494548C CN B031251560 A CNB031251560 A CN B031251560A CN 03125156 A CN03125156 A CN 03125156A CN 100494548 C CN100494548 C CN 100494548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tton
maintaining part
connecting rod
along
ee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B0312515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458315A (zh
Inventor
小野安志
新井富夫
椎名隆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u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u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29544871&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0494548(C)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Juki Corp filed Critical Ju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4583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583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9454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94548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3/00Sew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with mechanism for lateral movement of the needle or the work or both for making ornamental pattern seams, for sewing buttonholes, for reinforcing openings, or for fastening articles, e.g. buttons, by sewing
    • D05B3/12Sew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with mechanism for lateral movement of the needle or the work or both for making ornamental pattern seams, for sewing buttonholes, for reinforcing openings, or for fastening articles, e.g. buttons, by sewing for fastening articles by sewing
    • D05B3/14Sew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with mechanism for lateral movement of the needle or the work or both for making ornamental pattern seams, for sewing buttonholes, for reinforcing openings, or for fastening articles, e.g. buttons, by sewing for fastening articles by sewing perforated or press butto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19/00Programme-controlled sewing machines
    • D05B19/02Sewing machines having electronic memory or microprocessor control unit
    • D05B19/12Sewing machines having electronic memory or microprocessor control unit characterised by control of operation of machine
    • D05B19/14Control of needle movement, e.g. varying amplitude or period of needle movement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19/00Programme-controlled sewing machines
    • D05B19/02Sewing machines having electronic memory or microprocessor control unit
    • D05B19/12Sewing machines having electronic memory or microprocessor control unit characterised by control of operation of machine
    • D05B19/16Control of workpiece movement, e.g. modulation of travel of feed dog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3/00Sew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with mechanism for lateral movement of the needle or the work or both for making ornamental pattern seams, for sewing buttonholes, for reinforcing openings, or for fastening articles, e.g. buttons, by sewing
    • D05B3/02Sew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with mechanism for lateral movement of the needle or the work or both for making ornamental pattern seams, for sewing buttonholes, for reinforcing openings, or for fastening articles, e.g. buttons, by sewing with mechanisms for needle-bar movement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3/00Sew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with mechanism for lateral movement of the needle or the work or both for making ornamental pattern seams, for sewing buttonholes, for reinforcing openings, or for fastening articles, e.g. buttons, by sewing
    • D05B3/06Sew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with mechanism for lateral movement of the needle or the work or both for making ornamental pattern seams, for sewing buttonholes, for reinforcing openings, or for fastening articles, e.g. buttons, by sewing for sewing buttonhole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55/00Needle holders; Needle bars
    • D05B55/14Needle-bar drive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69/00Driving-gear; Control devices
    • D05B69/30Detai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一种钉扣缝纫机,纽扣保持装置(1)配备有基座(10)、其基端被支撑在基座(10)上并可自由转动且能够沿前后方向自由往返移动、并且在该前端具有纽扣保持部(26L、26R)的第一连杆机构(20)、以及其一端被支撑在基座(10)上并可自由转动、同时另一端被连接在第一连杆机构(20)的中间部并可自由转动的第二连杆机构(15);把从第一连杆机构(20)与第二连杆机构(15)的连接部到纽扣保持部(26L、26R)之间的距离设定为大于从第一连杆机构(20)的基端到与第二连杆机构(15)的连接部之间的距离,构成类似斯科特-拉塞尔(Scott-Russell)的机构。这样可减小纽扣在垂直移动时沿水平方向的位移。

Description

钉扣缝纫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在高度方向上能够设定各种位置的纽扣保持装置的钉扣缝纫机。
背景技术
以前,在钉扣缝纫机中,挟持纽扣的纽扣保持装置,如特公平6-79628号等公报中所记载的那样,可配置在接受供给的纽扣的供给位置、在机针下设置纽扣的设置位置、或者进行缝制的缝制位置等沿高度方向可设定的不同的位置上,而且,在如特开平4-224788号等公报中所记载的那样的可形成绕根的钉扣缝纫机中,除上述供给位置和设置位置之外,对应于绕根缝制位置等各自的位置也可以设定高度。
但是,以前的钉扣缝纫机,通过支撑其基端、以水平轴线为中心可以转动的臂状的纽扣保持部件的转动而决定纽扣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对于这样的结构,虽说可以通过转动使设在臂前端的纽扣保持部沿上下方向位移,但由于伴随着在圆弧上的运动会产生向水平方向的位移,所以有时会发生纽扣从机针的正下方偏离的现象。
另外,以前的钉扣缝纫机,其设在纽扣保持部件前端的挟持纽扣的纽扣保持部,是由分别以垂直轴线为中心可以绕其旋转的两根臂状的挟持部件所组成,通过双方的前端挟持住纽扣而保持纽扣。在具有这样的挟持部件的纽扣保持部上,当在挟住纽扣的中心、在直径的两端部两挟持部件在进行配合时,保持虽然稳固,但在挟持各种外径不同的纽扣时,就不能使两挟持部件在直径的两端配合,其结果,就会导致纽扣倾斜着被挟持,在不稳定的状态下被挟持等现象的发生。
而且,进行绕根的钉扣缝纫机,在钉纽扣时,预先把纽扣保持在比布料高出仅绕根的高度位置的状态下进行。这时,使机针落下插入一方的纽扣孔并将缝线一直穿过布料,再使机针上升反回后水平移动到另一边纽扣孔的位置并定位,然后让机针落下插入另一边的纽扣孔并将缝线穿过,重复进行这样的步骤,从一边的孔移到另一边的孔就需要三个步骤,这就导致钉扣作业的迟滞。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纽扣上下移动时位置偏移的钉扣缝纫机。
另外,本发明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对应于各种尺寸的纽扣都能很好地挟持住的钉扣缝纫机。
进而,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迅速进行绕根钉扣的钉扣缝纫机。
本发明之1所述的发明,作为其一个例子采用的是,在具有相对于进行上下运动的机针沿上下、左右、前后方向自由移动地保持住纽扣的纽扣保持装置的缝纫机上;纽扣保持装置,具有:基座(10),和其基端(A)被支撑在所述基座上、可自由转动并沿前后方向自由往返移动、同时在该前端(D)具有位于机针下方的纽扣保持部的第一连杆机构(20),和其一端(C)被支撑在基座上并可自由转动、同时另一端被连接在第一连杆的中间部(B)并可自由转动的第二连杆机构(15);以使所述钮扣保持部配置于比第二连杆机构的一端部更加偏向前后方向的位置的方式,将从第一连杆机构和第二连杆机构的连接部(B)到纽扣保持部之间的距离设定为大于从第一连杆机构的基端(A)到与第二连杆机构的连接部(B)之间的距离,构成类似斯科特-拉塞尔(Scott-Russell)的机构。
在这里,所谓上下方向是指机针往返运动的方向,所谓左右方向是指沿与上下方向垂直的平面的任意一个方向,所谓前后方向是指沿与上下方向垂直的平面且与左右方向垂直的方向,以下的说明中都是如此。
所谓斯科特-拉塞尔机构,具有以下特征:具有:其基端可自由转动地被支撑在沿作为基准的直线滑动的滑动对偶上的第一连杆机构,和在作为基准的直线上的任意位置处以一端为支点转动、同时另一端可自由转动地被连接在第一连杆机构的正中间的第二连杆机构,第二连杆机构的长度被设定为刚好为第一连杆机构长度的一半。然后,在使该第一连杆转动时,滑动对偶的滑动量与第一连杆机构的前端的沿作为基准的直线方向成分的位移量一直保持一致,其结果,能够使第一连杆机构的前端一直相对于作为基准的直线进行垂直移动。
在如本发明之1所述的发明的构成中,当从第一连杆机构的基端到其与第二连杆机构的连接部之间的距离,与从第一连杆机构和第二连杆机构的连接部到纽扣保持部之间的距离,以及第二连杆机构的两端的转动部之间的距离都相等时就构成一个理想的斯科特-拉塞尔机构,能够使纽扣保持部在不产生沿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偏差的情况下上下移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本来能够配置机针的位置处配置了第二连杆机构与基座的连接部,所以使得机针的配置很困难。在本发明中,从第一连杆机构的基端到其与第二连杆机构的连接部之间的距离,与从第一连杆机构和第二连杆机构的连接部到纽扣保持部之间的距离,以及第二连杆机构的两端的转动部之间的距离不相等,而是把从第一连杆机构和第二连杆机构的连接部到纽扣保持部之间的距离、设置成比从第一连杆机构的基端到其与第二连杆机构的连接部之间的距离长,以此,把第二连杆机构和基座之间的连接部配置为从纽扣保持部的上方偏离开来,这样就能确保配置机针的空间。
如本发明之2所述的发明,与本发明之1所述的发明具备有同样的构成,同时,具有纽扣保持部开闭机构,该纽扣保持部开闭机构,设有:通过相互接近动作而保持纽扣的同时、使两根平行设置的纽扣保持臂(25L,25R)能够自由地作相互接近离开移动的导向机构(61L,61R,62L,62R),和能够沿各纽扣保持臂的纵长方向往返运动的移动体(65),和对于所述各纽扣保持臂、使把各纽扣保持臂与移动体连接的长度相等的两根连杆(66R,67R);并将该两根连杆相互平行设置。
上述构成中,进行与本发明之1所述的发明同样的动作,同时还使通过导向机构而能够平行移动地被支撑着的两根纽扣保持臂相互接近而挟持住纽扣。纽扣保持部开闭机构,在各纽扣保持臂处,通过两根长度相等相互平行配置的连杆与移动体连接在一起。
由于两根连杆具有同一长度,并且其两端分别被连接在移动体和纽扣保持臂上且能够自由转动,所以,可维持两根连杆的两端连接点之间的距离一直不变。因此,通过两根连杆的转动,能够保持纽扣保持臂相对于移动体其两个连杆支点之间的距离变化均一。在这里,由于纽扣保持臂被导向机构支撑着并只能够在相对于另一根纽扣保持臂接近和离开的方向上移动,所以,通过移动体的移动就能够对各纽扣保持臂施加沿接近和离开的方向上的移动力。
如本发明之3所述的发明,与本发明之1或2所述的发明具备有同样的构成,同时,还具有:使纽扣保持部相对于机针沿上下方向移动的上下方向移动机构(50),和使纽扣保持部相对于机针沿左右方向移动的左右方向移动机构(40),和可跟随纽扣保持部的上下移动、同时把通过左右方向移动机构所施加的朝左右方向的移动力、传递给纽扣保持部的左右移动传动机构(传动轴45,支承孔部件46)。
在上述构成中,进行与本发明之1或2所述的发明同样的动作,并且,即使在纽扣保持部通过上下方向移动机构使其上下位置发生变化的情形下,左右方向移动机构也可通过左右移动传动机构跟随沿上下方向的位置变化,同时对纽扣保持部传递向左右方向的移动力。
如本发明之4所述的发明,与本发明之1或2所述的发明具备有同样的构成,同时,具有:使纽扣保持部相对于机针沿上下方向移动的上下方向移动机构(50),和使纽扣保持部相对于机针沿前后方向移动的前后方向移动机构(30),和可跟随纽扣保持部的上下移动、同时把通过前后方向移动机构所施加的朝前后方向的移动力、传递给纽扣保持部的前后移动传动机构(基座10与第一连杆机构20和第二连杆机构15的连接结构)。
在上述构成中,进行与本发明之1或2所述的发明同样的动作,并且,即使在纽扣保持部通过上下方向移动机构使其上下位置发生变化的情形下,前后方向移动机构也可通过前后移动传动机构跟随其沿上下方向的位置变化,同时对纽扣保持部传递向前后方向的移动力。
0017
如本发明之5所述的发明,与本发明之1或2所述的发明具备有同样的构成,同时,具有:使纽扣保持部相对于机针沿上下方向移动的上下方向移动机构(50),和使纽扣保持部相对于机针沿左右方向移动的左右方向移动机构(40),和使纽扣保持部相对于机针沿前后方向移动的前后方向移动机构(30),和可跟随纽扣保持部的左右和前后移动、同时把通过上下方向移动机构所施加的朝上下方向的移动力传递给纽扣保持部的上下移动传动机构(L形棒状体,支承杆部83),和可跟随纽扣保持部的上下和前后移动、同时把通过左右方向移动机构所施加的朝左右方向的移动力传递给纽扣保持部的左右移动传动机构(传动轴45,支承孔部件46),和可跟随纽扣保持部的上下和左右移动、同时把通过前后方向移动机构所施加的朝前后方向的移动力传递给纽扣保持部的前后移动传动机构(基座10与第一连杆机构20和第二连杆机构15的连接结构)。
在上述构成中,进行与本发明之1或2所述的发明同样的动作,并且,即使在纽扣保持部通过前后及左右方向移动机构使其前后位置以及左右位置发生变化的情形下,上下方向移动机构也可借助于上下移动传动机构、跟随其沿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的位置变化,同时对纽扣保持部传递向上下方向的移动力;并且,即使在纽扣保持部通过上下及前后方向移动机构使其上下位置以及前后位置发生变化的状态下,左右方向移动机构也可借助于左右移动传动机构、跟随其沿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的位置变化,同时对纽扣保持部传递向左右方向的移动力;并且,即使在纽扣保持部通过上下及左右方向移动机构使其上下位置及左右位置发生变化的状态下,前后方向移动机构也可借助于前后移动传动机构、跟随其沿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位置变化,同时对纽扣保持部传送向前后方向的移动力。
如本发明之6所述的发明,与本发明之3、4或5所述的发明具备有同样的构成,同时,上下方向移动机构,从转动驱动源、通过蜗杆副机构把上下移动的移动力施加给纽扣保持部。
在上述构成中,进行与本发明之3、4或5所述的发明同样的动作,同时,当纽扣保持部通过上下方向移动机构上下移动时,来自于设在其转动驱动源的输出侧的蜗杆副机构的输出转矩被变换成高转矩而被施加到纽扣保持部。
如本发明之7所述的发明,与本发明之3、4、5或6所述的发明具备有同样的构成,并且,还具有将浮线部件的尖细前端插入和退出保持在纽扣保持部的纽扣和机针之间的浮线机构,浮线机构和上下方向移动机构共用一个驱动源。
上述浮线部件的‘插入’是指把用于绕根的缝线的线长的浮线部件的前端、配置到纽扣与机针相对向侧的动作,所谓‘退出’是指把处于插入状态的浮线部件的前端从纽扣上部退到规定位置的动作。
而且,浮线部件的尖细前端被设置成其厚度至少要比所要进行钉扣的作为钉扣对象的纽扣的两个孔的间隔小。
在上述构成中,进行与本发明之3、4、5或6所述的发明同样的动作,同时,上下方向移动机构的驱动源,根据需要作为浮线机构的浮线部件的插入动作和退出动作的动力源使用。
如本发明之8所述的发明,与本发明之7所述的发明具备有同样的构成,同时,上下方向移动机构,通过在规定范围内进行移动的可动部、在该移动范围的一部分范围内移动时的移动力,使纽扣保持部进行上下移动,并受到在该移动范围的其它范围内移动时的移动力,进行所述浮线部件的前端的插入或者退出。
在上述构成中,进行与本发明之7所述的发明同样的动作,同时,上下方向移动机构的可动部,在其移动范围内的预先决定的范围内移动时,根据其移动力使纽扣保持部进行上下移动。同时,可动部在该范围外移动或者是在别的范围内移动时,利用该移动力使浮线机构的浮线部件从插入状态切换到退出状态或者从退出状态切换到插入状态。
如本发明之9所述的发明,与本发明之7或8所述的发明具有同样的构成,同时,浮线机构具有决定浮线部件相对于纽扣的上下位置的机构。
在上述构成中,进行与本发明之7所述的发明同样的动作,同时,在浮线机构的浮线部件插入纽扣上部的状态下,进一步调节浮线部件的前端的高度。
如本发明之10所述的发明,与本发明之9所述的发明具备有同样的构成,同时,浮线机构具有沿上下方向设置的导向轴,和沿该导向轴能够上下移动并且能够以导向轴为中心转动的浮线部件保持用的滑板。
在上述构成中,进行与本发明之9所述的发明同样的动作,同时,在浮线部件进行插入和退出的动作时,浮线部件与滑板一起绕导向轴转动,并在调节浮线部件的高度时,浮线部件与滑板一起沿导向轴上下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钉扣缝纫机的立体图。
图2是构成钉扣缝纫机的主要部分的纽扣保持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纽扣保持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为说明纽扣保持装置的各连杆体基本结构的概略说明图。
图5是表示第一连杆机构及其周边结构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第一连杆机构及其周边结构的仰视图。
图7是表示纽扣保持部开关机构的概略结构的说明图,图7(A)所示为从上方看的纽扣保持部开关机构的概略结构,图7(B)所示为从下方看的概略结构。
图8是浮线机构的立体图。
图9是支撑浮线机构的托架部分从下方看的局部说明图。
图10是支撑浮线机构托架部分的局部立体图。
图中:1—纽扣保持装置,10—基座,15—第二连杆机构,20—第一连杆机构,25L、25R—纽扣保持臂,26L、26R—纽扣保持部件(纽扣保持部),30—Y轴机构(前后方向移动机构),40—X轴机构(左右方向移动机构),50—Z轴机构(上下方向移动机构),51—Z轴马达(驱动源),52—蜗杆(蜗杆副机构),53—蜗轮(蜗杆副机构),59—L型棒状体(可动部),60—纽扣保持部开关机构,61L、61R—前侧长孔部(导向机构),62L、62R—后侧长孔部(导向机构),65—移动体,66L、66R—前侧连杆(两根连杆体的一方),67L、67R—后侧长孔部(两根连杆体的另一方),80—浮线机构,88—主导向轴(导向轴),90—浮线棒(浮线部件),91—棒保持体(滑板),100—钉扣缝纫机,101—机针。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例基于图1~图10进行说明。本实施例出示的是具备使纽扣Ba相对于在上下方向往复动的机针101能够在上下、左右、前后方向上移动的纽扣保持装置1的钉扣缝纫机100。以下,把机针101上下运动的方向定为Z轴方向、与之垂直相交的一个方向定为X轴方向(左右方向)、与Z轴方向和X轴方向度垂直相交的方向定为Y轴方向(前后方向)。另外,对于上述各轴方向,在各图中箭头所指的方向为正方向,其反方向为负方向。
纽扣保持装置1,如图1~图3所示,具备被支撑在缝纫机100内部的主体机架(图略)上沿Y轴方向可以自由往返运动的基座10,其基端以自由转动的方式被支撑在基座10上,同时在其前端,设有保持纽扣Ba的第一连杆机构20,和其一端以自由转动的方式被支撑在基座10上并且另一端以自由转动的方式被连接在第一连杆机构20的中间部位的第二连杆机构15,和使基座10沿Y轴方向往返移动的Y轴机构30,和使第一连杆机构20沿X轴方向往返移动的X轴机构40,和使第一连杆机构20的前端沿Z轴方向往返移动的Z轴机构50。
而且,纽扣保持装置1,具备:通过第一连杆机构20所具有的二根纽扣保持臂25L、25R来挟持以及放开纽扣Ba的纽扣保持部开关机构60,和通过纽扣保持臂25L、25R所具有的纽扣保持部件26L、26R使纽扣Ba转动90°的纽扣立起机构70L、70R,和在被挟持的纽扣Ba与机针101之间的规定位置、使绕根用的浮线棒90插入或者从同位置退出的浮线机构80,和控制上述各构成动作的动作控制机构(图略)。
以下对各部分加以详细说明。
(基座与各连杆的配置关系)
图4是表示基座与各连杆配置关系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基座10,其纵长方向与Y轴方向平行地被支撑在缝纫机100的内部、并且能够沿Y轴方向作自由往返移动。相应地第一连杆机构20,其基端以沿X轴方向的转动轴A为中心可以自由转动地被支撑在基座10的纵长方向的中间部位,并且能够对应于上述基座10沿Y轴方向的往返移动而一起作Y轴方向的往返移动。另外,第二连杆机构15的两端,分别被连接在基座10与第一连杆机构20上并可以沿X轴方向的旋转轴C为中心自由转动。
通过这种结构,在纽扣保持装置1中就实现了类似作为连杆机构一种形式的斯科特-拉塞尔机构。本来的斯科特-拉塞尔机构的特征是:具有其基端可自由转动地被支撑在沿作为基准的直线滑动的滑动对偶上的第一连杆机构20,和在作为基准的直线的任意位置处以一端为支点转动、同时另一端可自由转动地被连接在第一连杆机构20的正中间的第二连杆机构15,第二连杆机构15的长度被设定为刚好为第一连杆机构20长度的一半。然后,在使该第一连杆20转动时,滑动对偶的滑动量与第一连杆机构20的前端的沿作为基准的直线方向成分的位移量一直保持一致,其结果,能够使第一连杆机构20的前端一直相对于作为基准的直线进行垂直移动。
在纽扣保持装置1中,使基准直线与Y轴方向一致,第一连杆机构20与第二连杆机构15转动的支点A、C,在沿Y轴方向的同一条直线上与基座10连接。而且,使第一连杆机构20的转动支点A沿Y轴方向可以移动。在这种结构中,第一连杆机构20为第二连杆机构15的二倍长,如果将该第二连杆机构15的前端以自由转动的方式连接在第一连杆机构20的中间B,就完全实现了斯科特-拉塞尔机构,并且第二连杆机构15的支点C与在第一连杆机构20的前端上的纽扣保持位置D(纽扣保持部件26L、26R的安装位置)在沿Z轴方向的同一直线上,并且纽扣保持位置D可以沿Z轴方向做直线移动。但是,钉扣缝纫机100在要钉扣时,在使用中,机针101必须位于从纽扣的保持位置D向Z轴正方向的位置。因而,第二连杆机构15的支点C与第一连杆机构20的前端上的保持位置D不能在沿Z轴方向的同一直线上配置。在这里,在纽扣保持装置1中,纽扣的保持位置D位于比第二连杆机构15的支点C更加偏向Y轴正方向的位置。这时,由于不能成为完全的斯科特-拉塞尔机构,所以一旦使纽扣保持装置D沿Z轴方向移动,在Y轴方向就会发生位移。但是,钉扣缝纫机100,在通过纽扣保持装置1将纽扣从定位在机针的针下位置时的高度、向进行缝制时的高度(在钉扣缝纫机100中缝制高度有2个位置)沿Z轴移动时,只要沿Y轴方向的偏差量能够把机针的针尖圆滑地引导进纽扣的孔内的范围内就可以。
本实施例的纽扣保持装置1,将相对于上述Z轴方向的移动量的沿Y轴方向的偏差量的允许范围设为小于0.1mm,按规定的组合设定从第一连杆20的基端A到与第二连杆机构15的另一端的连接位置B的长度、和从第一连杆机构20的纽扣保持位置D到与第二连杆机构15的另一端的连接位置B的长度、以及第二连杆机构15的长度,以便使偏移量保持在该范围内。
(基座与Y轴机构)
基座10如上所述,在缝纫机100的内部被支撑着沿Y轴方向可以往返移动,同时自身还支撑着可自由转动的各连杆20、15。即,基座10,支撑着除各轴机构30、40、50之外的纽扣保持装置1的全部的构件。
如图2所示,基座10设置了在X轴方向的两侧面上形成有长孔14a的部件14(图示中省略了一侧面),并且还具备与该长孔14a相对向的、在部件14内侧支撑第一连杆机构20的滑动部件13。该滑动部件13,以轴支撑着第一连杆机构20(后述的板支轴23)并可沿Y轴方向自由滑动被配置在基座10内。
在基座10的负的Y轴方向一端,设有Y轴机构30。Y轴机构30具备:其输出轴朝X轴方向被支撑在缝纫机100的主体机架上的Y轴马达31,和设置在马达31的输出轴上的小齿轮32,和设在基座10的负Y轴方向端的上部的齿条部33。齿条部33沿Y轴方向形成,通过Y轴马达31的驱动借助小齿轮32对基座10施加向Y轴方向的移动力。随之,除各轴机构30、40、50以外的纽扣保持装置1的全部构成,将朝Y轴方向移动,使被挟持在第一连杆机构20前端的纽扣Ba可沿X轴方向往返移动。另外,基座10与第一连杆机构20及第二连杆机构15的连接结构,作为跟随X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的移动并将通过上述Y轴机构30的朝向Y轴方向的移动力、可以传递给纽扣保持部件26L、26R的前后移动传动机构。
(第一连杆机构)
作为构成第一连杆机构20的部件,如图5、图6所示,具有:略长方形的板状体的主体板22,和从该主体板22的X轴方向两侧端、分别竖立设置的基端侧连接臂部21L、21R,和将其两端连接在基端侧连接臂部21L、21R上并以贯穿上述基座10的滑动部件13的状态被支撑的板支轴23,和并列被支撑在主体板22的底面(负的Z轴方向侧平面)并与Y轴方向平行的两根纽扣支撑臂25L、25R,和设置在各纽扣支撑臂25L、25R的前端的纽扣保持部件26L、26R。
上述板支轴23可自由转动地被支撑在滑动部件13上且沿轴方向可以自由滑动。另外,板支轴23由于是沿X轴方向配置的,所以不仅可使通过以板支轴23为中心转动的各纽扣保持部件26L、26R朝Z轴方向移动,也会使第一连杆机构20全体相对于基座10沿X轴方向往返移动。
另外,各纽扣支撑臂25L、25R,通过纽扣保持部开关机构60被支撑在主体板22上,并相互可以接近和离开,其详细将在后面进行叙述。另外,各纽扣保持部件26L、26R,相互对向地被装配在各纽扣支撑臂25L、25R的正的Y轴方向的前端。并且,在该纽扣保持部件26L、26R相互对向的部位上,分别形成有嵌入纽扣Ba的外边缘部的凹部,通过各纽扣支撑臂25L、25R的接近,借助各凹部就可以挟持纽扣。而且,各纽扣保持部件26L、26R都是借助于沿X轴方向的转动轴被支撑在各纽扣支撑臂25L、25R的前端,通过后述的纽扣立起机构70L,70R而转动。
(纽扣保持部开关机构)
下面,基于图5、6、7对纽扣保持部开关机构60进行说明。纽扣保持部开关机构60,如上所述,被安装在第一连杆机构20上。该纽扣保持部开关机构60,具有:在主体板22上沿Y轴方向并列配置并被形成为相互平行设置的通孔的前侧长孔部61L以及后侧长孔部63L,和在主体板22上沿Y轴方向并列配置并被形成为相互平行设置的通孔的前侧长孔部61R以及后侧长孔部63R,和分别通过前侧长孔部61L以及后侧长孔部63L来支撑纽扣保持臂25L并且能够沿各长孔部61L、63L自由移动的前侧销62L以及后侧销64L,和分别通过前侧长孔部61R以及后侧长孔部63R来支撑纽扣保持臂25R并且能够沿各长孔部61R、63R自由移动的前侧销62R以及后侧销64R,和在各纽扣保持臂25L、25R之间、可沿Y轴方向自由往返移动地被支撑在主体板22上的移动体65,和沿Y轴方向被并列配置在移动体65与纽扣保持臂25L之间且相互平行设置的前侧连杆66L以及后侧连杆67L,和沿Y轴方向被并列配置在移动体65与纽扣保持臂25R之间且相互平行设置的前侧连杆66R以及后侧连杆67R,和将沿正负Y轴方向的移动力施加于移动体65的开关用气缸68。
上述前侧长孔部61L以及后侧长孔部63L两者都是沿X轴方向形成的长孔,它们分别被前销62L和后销64L所插过,以此使纽扣保持臂25L在维持沿Y轴方向的状态下可以向X轴方向移动。纽扣保持臂25R也同样如此。
另外,如图6所示,纽扣保持臂25L和纽扣保持臂25R,通过沿Y轴方向的螺旋弹簧而对它们施与总是相互拉近的弹性力。
上述前侧连杆66L以及后侧连杆67L有同一长度,并且由于其两端以自由转动的方式分别被连接在移动体65以及纽扣保持臂25L上,所以在各连杆的两端连接点之间的距离总是保持一定。因而,通过各连杆66L、67L的转动,使相对于移动体65的纽扣保持臂25L的两个连杆的支点之间的距离的变化能够维持均一。在这里,纽扣保持臂25L的Y轴方向的移动,由于受到各长孔部61L、61R的规制,所以,通过移动体60的移动,只能够使纽扣保持臂25L向X轴方向移动。纽扣保持臂25R也同样如此。
另外,开关用气缸68为复动式,可以主动切换处于输出轴突出及退回两个状态。因而,纽扣保持部开关机构60通过开关用气缸68可以使移动体65向正负的Y轴方向移动,以此使得各纽扣保持臂25L、25R可以自由地接近与离开,因此借助各纽扣保持部件26L、26R可以经常挟持或解除纽扣Ba。
(纽扣立起机构)
基于图5、6对纽扣立起机构70L、70R进行说明。纽扣立起机构70L、70R,分别被配置在纽扣保持臂25L、25R上,并通过来自于纽扣保持开关机构60的移动力,与纽扣保持臂25L、25R同时分别沿X轴方向移动。该纽扣立起机构70L和70R,由于具有以位于它们中间的Y-Z平面为基准对称的结构,因此以下只对纽扣立起机构70L进行说明。
纽扣立起机构70L,具有:其一端与纽扣保持部件26L的转动轴连接的输出连杆72L,和其一端可自由转动地连接在纽扣保持臂25L的中途的输入连杆71L,和其一端以可自由转动的方式被连接在输出连杆72L的另一端、同时其另一端以可以自由转动的方式与输入连杆71L的另一端连接的传动连杆73L,和对输入连杆71L施加转动力的立起用气缸74L,和在纽扣Ba从水平状态(纽扣的孔所在平面为沿X-Y平面的状态)向立起的状态(纽扣的孔所在平面为沿X-Z平面的状态)转动的时候、限制以上输出连杆72L转动的立起用限位销75L。
上述各连杆71L、72L、73L,任何一个其两端的转动轴都沿X轴方向,由此构成了四连杆机构。另一方面,立起用气缸74L,由于其输出轴前端、通过穿过设于输入连杆71L的中间部位且沿连杆纵长方向的长孔的转动轴而被连接在连杆71L上,所以该输出轴的直线往返运动就作为圆滑地施加于输入连杆71L的转动力。由于输入连杆71L的前端与输出连杆72L的前端,通过传动连杆73L维持均一距离,所以在对输入连杆71L施加转动力时,输出连杆72L也会受到转动力的作用。
另外,立起用气缸74L为复动式,可以主动地切换处于输出轴的突出及退回两个状态。
即,在图6的状态下,在立起用气缸74L的输出轴退缩时,输出连杆72L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并与立起用限位销75接触、停止,当再从此状态立起用气缸74L的输出轴突出时,输出连杆72L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并立起用气缸74L在行程终点停止下来。
(第二连杆机构)
如图1所示,第二连杆机构15呈变形的U字形,在相当于U字的上端部,分别连接着与第一连杆机构20的在X轴方向两侧面沿Y轴方向的中间部且可以自由转动。另外,在相当于U字的下端位置上,被连接在基座10的正Y轴方向的前端且可以自由转动。第二连杆机构15的相对于第一连杆机构20的两根转动轴,位于同一直线上都沿X方向平行。另外,如图5所示,将第二连杆机构15连接在基座10上的基座支轴18,也是朝向X轴方向并且能够相对于基座10转动且沿轴方向自由滑动。因而,第一连杆机构20,通过X轴机构40在沿X轴方向往返移动时,第二连杆机构15可以与第一连杆机构20同时进行往返移动。
(X轴机构)
其次,对X轴机构40进行说明。X轴机构40具有:被支撑在钉扣缝纫机100主体机架上的马达保持支架41,和其输出轴朝向Y轴方向而保持在该马达保持支架41上的X轴马达42,和装配在X轴马达42的输出轴上的小齿轮43,和被支撑在马达保持支架41上并可沿X轴方向自由滑动、同时备有与小齿轮43啮合的齿条部的圆棒状的齿条部件44,和具备沿Y轴方向长通孔并被固定支撑在第一连杆机构20上的支承孔部件46(参照图6),和其上端(正的Z轴方向的一端)被固定连接在圆棒状的齿条部件44、同时下端(负的Z轴方向的一端)穿过支承孔部件46长孔的传动轴45。
形成于上述支承孔部件46的长孔,其长方向朝向Y轴方向并且该长孔的X轴方向的宽度,在传动轴45的下端可以插入的范围,与该传动轴45的下端的X轴方向的宽度基本一致。另一方面,传动轴45被垂直往下支撑在圆棒状齿条部件44上,同时其下端从支承孔部件46的上方插入长孔。而且,该传动轴45的下端,以规定的长度沿Z轴方向穿过长孔并使其在X轴方向的宽度与可以插入长孔的宽度均一化。
因而,通过上述X轴马达42的驱动,借助小齿轮43对圆棒状齿条部件44施加朝X轴方向的移动力时,传动轴45与圆棒状齿条部件44同时移动,其下端与支承孔部件46的长孔的内部接触,能够使第一连杆机构20整体向X轴方向移动。另外,如上所述,由于第一连杆机构20以及第二连杆机构15相对于基座10沿X轴方向的往返移动是自由的,所以这些连杆20、15可相对于基座10同时沿X轴方向移动。其结果是,被保持在第一连杆机构20的前端的纽扣Ba也能够向X轴方向移动。
而且,即使在通过Z轴机构50对第二连杆机构20施加Z轴方向的移动力时,由于传动轴45的下端沿Z轴方向均等化,所以支承孔部件46的长孔的内部、沿传动轴45的下端滑动,而不会妨碍第一连杆机构20向Z轴方向的移动。这在X轴方向的移动与Z轴方向的移动同时进行时也同样如此。
另外,支承孔部件46,由于通过沿Y轴方向的长孔与传动轴45配合,所以,即使第一连杆机构20与基座10同时受到Y轴机构30所施加的朝向Y轴方向的移动力时,也因传动轴45的下端会沿长孔相对地移动,所以不会妨碍第一连杆机构20朝Y轴方向的移动。这在X轴方向的移动与Y轴方向的移动同时进行时也同样如此,并且,当X轴方向的移动与Y轴方向的移动以及Z轴方向的移动同时进行时也同样如此。
因而,传动轴45与支承孔部件46的构成就作为跟随Y轴方向与Z轴方向的移动而能通过上述X轴机构40将朝X轴方向的移动力传递给纽扣保持部件26L、26R的左右移动传动机构。
(Z轴机构)
其次,基于图3对Z轴机构50进行说明。Z轴机构50具有:被支撑在钉扣缝纫机100主体机架上的马达保持支架50a,和其输出轴朝向Z轴方向而被保持在该马达保持支架50a的Z轴马达51,和装配在Z轴马达51的输出轴上的蜗杆52,和使转动轴以沿X轴方向的状态支撑在马达保持支架50a上并可自由转动的蜗轮53,和与蜗轮53同轴连接的输入连杆54,和其一端被连接在输入连杆54的转动端并可自由转动的传动连杆55,和其上端与传动连杆55的另一端连接并可自由转动的直动连杆56,和被支撑在缝纫机100主体机架上并且使直动连杆56只能沿Z轴方向直线运动的直动导向件57,和将其一端朝Y轴方向固定连接在直动连杆56下端的连接杆58,和被连接在连接杆58的另一端的前端向下方延伸的L形棒状体59。
上述蜗轮53与输入连杆54沿X轴方向的转动轴连接,同时输入连杆54在其纵长方向大致朝Y轴方向的状态下连接在转动轴上。因而,蜗杆52的转动是变换成绕X轴转动的结果,是输入连杆54的输出侧的端部在一定范围内沿大致Z轴方向移动。该Z轴方向的移动力是借助传动连杆55而传递给直动连杆56。
如上所述,直动连杆56被支撑在直动导向件57上。该直动导向件57,具有圆棒状的直动连杆56在贯穿的状态下能够插入的朝Z轴方向的导向孔,并且,该导向孔设置了使直动连杆56可以滑动的轴承。因此,直动连杆56只能沿Z轴方向移动,并在输入连杆54的前端所产生的沿Y轴方向的位移,通过连接杆55的两端的转动而得以消除。
上述连接杆58以及L形棒状体59,与直动连杆56一同向Z轴方向移动。L形棒状体59,在其中间部弯曲成直角,以在弯曲的交界处、一端朝向Y轴方向而另一端位朝向Z轴方向的状态将该另一端连接在连接杆58上。
另外,L形棒状体59,将其朝向Y轴方向的部位挂住装配在第一连杆机构20的后述的摇动部件82的支承杆部83,并使第一连杆机构20的前端沿Z轴方向移动。而且,不论是否向Z轴方向移动,当第一连杆机构20沿Y轴方向移动时,通过摇动部件82的承受杆部83沿Y轴方向在L形棒状体59的朝Y轴方向的部位上滑动移动,而不会妨碍该Y方向的移动。
另外,摇动部件82的承受杆部83也呈园棒状,其长方向在朝向X轴方向的状态下被装配在第一连杆机构20上。因此,不论是否向Z轴方向移动,在第一连杆机构20沿X轴方向移动时,通过承受杆部83在L形棒状体59的朝Y轴方向的部位上向X轴方向的滑动移动,可以不妨碍该X方向的移动。
因此,L形棒状体59的沿Y轴方向部位的长度,被设定成至少纽扣保持装置1预定的相对于纽扣Ba向Y轴方向的必要移动量以上,同样,承受杆部83的长度,也被设定成至少要在纽扣保持装置1预定的相对于纽扣Ba沿X轴方向的必要移动量以上。
因而,L形棒状体59和承受杆部83的构成,就是作为边跟随X轴方向与Y轴方向的移动、边通过上述Z轴机构50将朝Z轴方向的移动力传递给纽扣保持部件26L、26R的上下移动传动机构。
(浮线机构)
基于图3、8、9、10对浮线机构80进行说明。该浮线机构80具有:在第一连杆机构20的主体板22的正的Y轴方向端并被固定装配在正的X轴方向端上的支撑托架81,和由该支撑托架81通过沿X轴方向的转动轴可自由转动地被支撑的摇动部件82,和在第一连杆机构20的主体板22的正的Y轴方向端并被固定装配在X轴方向中间部位的保持框体86,和由该支撑托架86通过沿Z轴方向的转动轴可自由转动被支撑、同时对应于摇动部件82的摇动对其一端被施以旋转力的传动连杆85,和由支撑托架86通过沿Z轴方向的转动轴可自由转动地被支撑的、并与传动连杆85的另一端配合而进行旋转的导向连杆87,和由该导向连杆87可在Z轴方向自由移动地支撑、并与该导向连杆87一起转动的棒支撑体91,和其基端支撑在棒支撑体91上、并根据需要通过将其前端配置在纽扣Ba的机针101一侧的两个纽扣孔之间、预先留好在纽扣时绕根所要用的缝纫线的线长的浮线棒90,和保持在保持托架86上的上下动马达92,和通过该上下动马达92而被施以向Y轴方向的移动力的直动部件93,和通过该直动部件93被施以转动力、并通过其转动动作使棒支撑体91沿Z轴方向移动的输出连杆94。
上述支撑托架81,具有沿正的Y轴方向与正的Z轴方向的合成方向竖立设置的两根支撑臂,据此借助沿X轴方向的转动轴支撑着摇动部件82的上端并可自由转动。
另一方面,摇动部件82,具备以上述转动轴为中心、沿两个半径方向延伸设置的部位,并在其一方上,以沿X轴方向的状态固定安装着上述承受杆部83。该支承杆部83,通过Z轴机构的L形棒状体59向Z轴方向吊起,以此,摇动部件80整体相对于支撑托架81进行转动。并且,当摇动部件82以规定角转动时,该摇动部件82的沿另一方半径方向延伸设置的部位,与装配在支撑托架81的限位件81a接触,限制进一步的转动。因此,当在摇动部件82在被限位件81a限制的状态下,Z轴机构50吊起L形棒状体59时,该吊起力作用于第一连杆机构20整体,其结果,被挟持在各纽扣保持部件26L、26R上的纽扣Ba沿Z轴方向移动。
所以,换言之,摇动部件82仅在从限位件81a离开一定程度的初期位置到接触到限位件81a之间的范围才会使传动连杆85转动。另外,在沿摇动部件82的另一方的半径方向并在延伸设置的部位的一端、装备有配合孔部件84。该配合孔部件84,如图9所示,是沿X轴方向呈U字形状的长孔,该长孔被形成于传动连杆85的一端部上的前端圆状突起所嵌入插进。该前端圆状突起,为前端是圆的而中间细的形状,当摇动部件82在上述范围内转动时,配合孔部件84沿Y轴方向移动,受到该移动力并使传动连杆85整体转动。
并且,在传动连杆85的另一端形成有打通的长孔。在导向连杆87所有的副导向轴89的沿正的Z轴方向突出的上端部插入在此长孔内。该导向连杆87,由沿Z轴方向的主导向轴88可以自由转动地连接在保持框体86上。副导向轴89,以与该主导向轴88并列的状态设置在导向连杆87上。因此,通过传动连杆85的转动,借助副导向轴89,导向连杆87受到绕主导向轴88的转动力而进行转动。
然后,该副导向轴89,通过拉伸弹簧(参照图2)向从上方看的逆时针方向进行转动,这样一直受到张力的作用。因此,通过该张力,上述摇动部件82,借助传动连杆85一直受到一个来自该副导向轴89的、朝向离开限位件81a方向上的弹性力,在支承杆部83没有受到由Z轴机构50的拉伸力时,摇动部件82就维持该接触部位离开限位件81a一定距离的状态。
另外,保持浮线棒90的棒保持体91,沿主导轴88与副导向轴89双方可滑动地被支撑着,上述的副导向轴89,由于受到拉力弹簧的张力,该棒保持体91就使浮线棒90的前端部一直沿被设定在保持于纽扣保持部件26L、26R的纽扣Ba的上方方向转动。即,Z轴机构50,通过L形棒状体59向上的拉起摇动部件82的支承杆部83,借助传动连杆85以及导向连杆87,使在纽扣Ba的上方处于设定状态的浮线棒90抵抗拉力弹簧而向从纽扣Ba上方退出的方向转动。另外,如上所述,当浮线棒90在在充分退出的状态下,Z轴机构50进一步使L形棒状体59向正的Z轴方向移动时,纽扣保持部件26L、26R也向相同方向移动。
并且,棒保持体91是可以沿导向轴88、89滑动的,在其外部形成有沿以导向轴88为中心的圆周方向的配合槽91a。然后,设置在输出连杆94的转动端的突起,与该配合槽91a配合。如上所述那样,输出连杆94,由于受到通过上下移动马达92的驱动而能够沿Y轴方向往返移动的直动部件93的转动力,所以能使输出连杆94的转动端沿着大致Z轴的方向移动。因此,通过上下移动马达92的转动,输出连杆94转动,被可滑动地支撑着的棒保持体91能够沿Z轴方向的正反侧分别移动而决定位置。另外,棒保持体91,由于通过沿以主导向轴88为中心的圆周方向的配合槽91而与输出连杆94的突起配合在一起,所以,即使从输出连杆94输入上下移动,也不会妨碍以主导向轴88为中心的转动,可以切换浮线棒90的设定和退出,并可能确定其前端沿Z轴方向的位置。
因此,上下移动马达92、直动部件93和输出连杆94所组成的机构就相当于作为决定浮线棒相对于纽扣的上下位置的机构。
(动作说明)
以下,对通过动作控制机构进行的上述钉扣缝纫机100的动作加以说明。动作控制机构,具体地说由包括CPU、ROM、RAM等运算装置所构成,通过把规定的程序输入到这些装置中来实行对下记所示各部的动作的控制。而且,钉扣缝纫机的使用者,在该动作控制机构上还设有放入新的纽扣、是否实行绕根、纽扣的高度位置设定、纽扣的外径、作为钉扣对象的纽扣两个孔之间的间隔、钉扣作业的开始指令、以及绕根作业开始的指令等输入用的未图示的输入机构,按照通过该输入机构所输入的内容,控制各部分的动作。
首先,在输入放入(供给)新纽扣的指令时,动作控制机构就对Y轴机构30的Y轴马达31发出向负方向转动驱动的指令,使纽扣保持部件26L、26R从机针下部的位置后退到规定的放入位置。另外,这时对Z轴机构50的Z轴马达51发出向正的方向转动驱动的指令,使纽扣保持部件26L、26R上升到规定的放入高度。而且,在钉扣缝纫机100的各种动作中,在进行放入时纽,扣保持部件26L、26R在最高位置进行。此时,即使浮线机构80的摇动部件82接触到限位件81a,由于Z轴机构的L形棒状体59处于向上方移动的状态,所以,浮线棒90被转动而处于退出状态。
一旦纽扣保持部件26L、26R在规定的放入位置、规定的供给高度的位置被决定后,动作控制手段就对纽扣保持开关机构60的开关用气缸68(正确地说是供给气缸空气的泵或者设置于供气路上的开关用电磁阀,以下,在气缸的动作说明中相同)发出使移动体65向负的Y轴方向移动的动作指令。因此,打开各纽扣保持臂25L、25R的间隔,可以保持纽扣。另外,钉扣缝纫机具有未图示的纽扣装载机构,该纽扣装载机构从纽扣供给位置的下方供给钮扣。因此,各纽扣保持臂25L、25R在达开的状态下,动作控制机构,通过Z轴机构50来控制纽扣保持部件26L、26R使其下降到纽扣装载机构所保持的纽扣的高度。然后,通过开关用气缸68的动作,使各纽扣保持臂25L、25R的间隔变小,由纽扣保持部件26L、26R挟持住钮扣。
一旦纽扣被挟持住,动作控制机构再次通过Z轴机构50使纽扣保持部件26L、26R上升,并决定规定的机针下的插入高度位置。另外,在机针101的下方,用于钉纽扣的布料,使钉扣纽扣的位置保持在向负的Y轴方向突出的状态,在该布料与机针101之间为纽扣的插入的最佳高度预先被确定下来。
并且,一旦纽扣保持部件26L、26R插入机针下高度的位置被决定,动作控制机构就对Y轴机构30进行控制,使纽扣保持部件26L、26R向正的Y轴方向移动,并通过Y轴机构30以及X轴机构40之间的协调动作,使先进行钉扣的两个纽扣孔在相对于机针101的规定的相对位置上定位。
在将被保持在纽扣保持部件26L、26R上的纽扣Ba、定位在机针下的位置上后,动作控制机构,通过Z轴机构50,对纽扣保持部件26L、26R的高度进行调节。即,根据是否是实行绕根的纽扣Ba,将纽扣保持部件26L、26R在不同的两种高度的任何一方的钉扣高度上定位。另外,该钉扣高度比任何机针下的插入高度的位置都低。
首先,在设定不实行绕根的钉扣高度(第一钉扣高度)的情况下,动作控制机构,使Z轴机构50的L形棒状体59沿负的Z轴方向移动,一直到第一连杆机构20下降到相对于基座10已经不能打开再大的极限角度之前的状态,和能够维持浮线部件80的摇动部件82与限位件81a接触的状态的高度。在该状态下,由于摇动部件82维持与限位件81a的接触状态,所以浮线部件90的退出状态得以维持。因此,当以钉扣高度进行钉纽扣Ba时,不能确保在钉扣的线上的绕根的空间
其次,在设定实行绕根的钉扣高度(第二钉扣高度)的情况下,动作控制机构,使Z轴机构50的L形棒状体59沿负的Z轴方向移动,一直到在第一连杆机构20下降到相对于基座10已经不能打开再大的极限角度的状态,而且从浮线部件80的摇动部件82离开。在此状态下,由于摇动部件82从L形棒状体59被放开并离开限位件81a,所以浮线部件90通过设置在辅导向轴89的拉力弹簧的弹性而转动,其前端被插入与机针101与纽扣Ba之间。所以,因此,当以钉扣高度钉纽扣Ba时,可以确保对钉扣线绕根的空间。
另外,动作控制机构,通过控制Z轴机构50的L形棒状体59的高度,能够在纽扣保持部件26L、26R在高位置(第一钉扣高度)浮线棒90退出的状态、纽扣保持部件26L、26R在低位置(第二钉扣高度)浮线棒90被插入的状态的两种状态之间进行切替,并且,通过在第一连杆机构20下降到相对于基座10已经不能打开再大的极限角度的状态下、和在浮线部件80的摇动部件82与限位件81a接触的状态得以维持的高度上将Z轴机构50的L形棒状体59定位,能够将纽扣保持部件26L、26R设定在第二钉扣高度,通过使浮线棒90在退出状态。在该状态下进行钉扣时也不能确保对钉扣线绕根的空间。
纽扣保持部件26L、26R,在决定了第一或者第二钉扣高度的位置后便开始钉纽扣Ba。即,在沿Y轴方向并列的两个孔上交互插入机针,将纽扣Ba钉在布料上。这时,当在浮线棒90处于被插入状态时,跨过其前端、机针在纽扣的两个孔间交互插入并进行纽扣Ba的钉扣。这样,通过浮线棒90的前端被配置在纽扣的两个孔之间,缝制用线跨过浮线棒90的前端被缝入,因此,即使在钉扣完后,也可以使纽扣与布料离开一定间距,形成适合布料与纽扣Ba的绕根空间。另外,由于浮线棒90的前端比两个纽扣孔的间隔尖更细,所以与像钉扣时使纽扣从布料离开一定间距那样,使处于垂直上方的机针移动、然后通过水平移动决定机针在相邻的纽扣孔的位置再下降这种所谓的三步骤的情况相比较,使机针的上升与向相邻的纽扣孔的移动基本上可以同时进行,从而能够提高钉纽扣的速度。
另外,当纽扣有四个孔时,沿Y轴方向纽扣的两个孔在钉扣完毕之后,动作控制机构,通过X轴机构来决定纽扣保持部件26L、26R的位置,以便使相邻的沿Y轴方向并列的纽扣的两个孔处于机针101的下方,并进行同样的钉扣动作。
以下进一步说明上述施行绕根用钉扣情况的下面步骤的动作。一旦钉扣结束,动作控制机构使纽扣立起机构70的各立起机构用气缸74L、74R动作。因此,保持在水平状态的纽扣Ba与纽扣保持部件26L,26R同时向垂直方向转动。因此,纽扣Ba的底面一侧就垂直面对向负的Y轴方向突出的布料成为垂直的状态。从此状态,动作控制机构进一步通过Y轴机构30使纽扣保持部件26L,26R向负的Y轴方向移动,从而使纽扣Ba从布料离开一个只需进行绕根的必要长度的距离。
在上述的状态下,以在布料与纽扣Ba之间挟住缝线的状态使机针上下移动以进行绕根。另外,保持布料的保持部通过未图示的向Y轴方向的移动机构而可以移动。因此,在绕根动作的时候,配合机针的上下移动,被挟持在纽扣保持部件26L、26R上的纽扣Ba与布料同时沿Y轴方向在绕根长度的范围内往返移动。
而且,在绕根结束时,动作控制机构使纽扣保持部开关机构60的开关用气缸68动作并放开纽扣Ba。然后,将布料换到新的纽扣钉扣位置,并接受放入的新纽扣。然后再重复同样的动作。
这样,钉扣缝纫机100,由于通过基座10与第一连杆机构20以及第二连杆机构15构成类似斯科特-拉塞尔机构,所以,即使进行缝制纽扣需要沿Z轴方向移动,也能够将Y轴方向的位移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范围,不用进行修正控制就能够进行钉扣作业。
另外,由于纽扣保持部开闭机构60,在各纽扣保持臂25L、25R各自与移动体65之间,将前后侧用两根连杆66L、66R、67L、67R连接起来而构成,因此能够使两根纽扣保持臂25L、25R平行移动而保持纽扣Ba,并对于外径不同的各种纽扣也能够挟持住其直径的两端,从而能够维持良好的保持状态。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该实施例,只要不偏离其要点的范围就能够有各种各样的形式。
(发明效果)
如本发明之1所述的发明,由于通过类似斯科特-拉塞尔机构来保持纽扣,所以,除了在纽扣保持部上方确保配置机针的空间之外,还能够有效地减小因第一连杆机构的转动而引起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的偏离,从而能够进行纽扣的上下移动。
如本发明之2所述的发明,通过保持臂的长度相等并且借助平行的两根连杆连接在移动体上,使各连杆的转动支点由形成平行四边形的四连杆机构构成。因而,通过移动体的移动既维持了各纽扣保持臂的平行状态又可以平稳地进行接近离开的动作。
并且,由于通过各纽扣保持臂的平行移动将纽扣从两侧挟住,所以与各纽扣保持臂转动而挟住的情况相比较,针对各种不同型号的纽扣,都能在其半径的两端位置挟持住,能够有效地排除对于不同型号的纽扣而发生倾斜的情况,可以稳定纽扣的保持动作。
如本发明之3所述的发明,左右方向移动机构,通过左右移动传动机构、随着相对于纽扣保持部向上下方向的移动,同时可以向左右方向移动。假如,为左右方向移动机构不能随上下方向移动的情况,上下方向移动机构与左右方向移动机构同时使纽扣保持部向上下方向移动,随着该上下移动必须通过左右方向移动机构使纽扣保持部向左右移动,使移动对象物大型化,但通过上述结构,与纽扣保持部独立,可从外部施加向上下方向的移动力和向左右方向的移动力,这样可以使移动对象物小型化、轻量化。因此,可以使纽扣保持部的移动迅速化,并提高定位的精度。而且,可以减小各移动机构驱动源的输出,使装置小型化以及减少能量消耗。
如本发明之4所述的发明,前后方向移动机构,通过前后移动传动机构而相对于纽扣保持部随着上下方向的移动可以使其向前后方向移动。所以,根据与本发明之3所述的发明的同样理由,可以使移动对象物小型化、轻量化,可以使纽扣保持部的移动迅速化,并提高定位精度,同时,可以减低各移动机构驱动源的输出,使装置小型化以及减少能量消耗。
如本发明之5所述的发明,各方向移动机构,通过各方向移动传动机构,可相对于纽扣保持部随着向其它两方向的移动进行各方向的移动。所以,根据与本发明之3或4所述的发明的同样理由,不必包含通过各移动机构的移动对象物中向其它方向的移动机构,可以使移动对象物小型化、轻量化,可以使纽扣保持部的移动迅速化,并提高定位精度,同时,可以减小各移动机构驱动源的输出,使装置小型化以及减少能量消耗。
如本发明之6所述的发明,由于上下方向移动机构、借助蜗杆副机构进行纽扣保持部的上下移动,所以转动动力源的输出转矩能够被变换成高转矩而被施加到纽扣保持部。因此,作为转动驱动源的输出转矩可以使用小型的驱动源,这样可以使装置的整体小型化、轻量化。另外,蜗杆副机构比起大小齿轮机构更容易小型化,进一步为装置的小型化做出了贡献。
如本发明之7所述的发明,由于将比作为钉扣对象的两个纽扣的孔间隔具备更薄的前端的浮线部件插入纽扣上方,所以可以缩小绕根时的机针的振幅。因此,在实行绕根的钉扣时,机针不必经过上升-摆针-下降这三个步骤,可以在上升的同时施行摆针-下降这两步骤,这样就可以使绕根的钉扣迅速化。
并且,由于浮线机构与上下方向移动机构共用一个驱动源,所以减少了必要的驱动源的个数,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可以使装置小型化、轻量化。
如本发明之8所述的发明,由于将在使上下方向移动机构的可动部的移动范围的一部分移动时的移动力、部分作为纽扣保持部的上下移动的动力源,并且,将在使可动部移动范围内的其他一部分移动时的移动力、部分作为浮线部件的插入或者退出动作的动力源,所以,通过只控制相对于上下移动机构的可动部的动作,可以实现纽扣保持部的上下移动与浮线部件的插入和退出两种动作的控制,使控制系统简单化。
如本发明之9所述的发明,由于可以调节浮线部件前端相对于纽扣的高度,所以也可以调节为绕根的钉扣线的线长度,其结果使得绕根的长度可以自由设定。
如本发明之10所述的发明,由于浮线机构通过导向轴和沿导向轴能够上下移动并能够以导向轴为中心转动的滑板而调节浮线部件插入和退出动作与高度,所以,原来需要转动机构与直动机构两种机构,而现在只需一种机构便可实现,使装置简单化的同时减少了部件的数目,并能够提高装置的生产效率。

Claims (10)

1.一种钉扣缝纫机,具有相对于进行上下运动的机针沿上下、左右、前后方向自由移动地保持住纽扣的纽扣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纽扣保持装置,具有:基座,和其基端被支撑在所述基座上、可自由转动并沿前后方向自由往返移动、同时在其前端具有位于机针下方的纽扣保持部的第一连杆机构,和其一端被支撑在所述基座上并可自由转动、同时另一端被连接在第一连杆机构的中间部并可自由转动的第二连杆机构;
以使所述钮扣保持部配置于比第二连杆机构的一端部更加偏向前后方向的位置的方式,将从所述第一连杆机构和所述第二连杆机构的连接部到所述纽扣保持部之间的距离设定为大于从所述第一连杆机构的基端到与所述第二连杆机构的连接部之间的距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钉扣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具有纽扣保持部开闭机构,该纽扣保持部开闭机构,设有:通过相互接近动作而保持纽扣的同时使两根平行设置的纽扣保持臂能够自由地作相互接近离开移动的导向机构,和能够沿所述各纽扣保持臂的纵长方向往返运动的移动体,和对于所述各纽扣保持臂、使把各纽扣保持臂与所述移动体连接的长度相等的两根连杆;将该两根连杆相互平行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钉扣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具有:使所述纽扣保持部相对于所述机针沿上下方向移动的上下方向移动机构,和使所述纽扣保持部相对于所述机针沿左右方向移动的左右方向移动机构,和可跟随所述纽扣保持部的上下移动、同时把通过所述左右方向移动机构所施加的朝左右方向的移动力、传递给所述纽扣保持部的左右移动传动机构。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钉扣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具有:使所述纽扣保持部相对于所述机针沿上下方向移动的上下方向移动机构,和使所述纽扣保持部相对于所述机针沿前后方向移动的前后方向移动机构,和可跟随所述纽扣保持部的上下移动、同时把通过所述前后方向移动机构所施加的朝前后方向的移动力、传递给所述纽扣保持部的前后移动传动机构。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钉扣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具有:使所述纽扣保持部相对于所述机针沿上下方向移动的上下方向移动机构,和使所述纽扣保持部相对于所述机针沿左右方向移动的左右方向移动机构,和使所述纽扣保持部相对于所述机针沿前后方向移动的前后方向移动机构,和可跟随所述纽扣保持部的左右和前后移动、同时把通过所述上下方向移动机构所施加的朝上下方向的移动力传递给所述纽扣保持部的上下移动传动机构,和可跟随所述纽扣保持部的上下和前后移动、同时把通过所述左右方向移动机构所施加的朝左右方向的移动力传递给所述纽扣保持部的左右移动传动机构,和可跟随所述纽扣保持部的上下和左右移动、同时把通过所述前后方向移动机构所施加的朝前后方向的移动力传递给所述纽扣保持部的前后移动传动机构。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钉扣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方向移动机构,从转动驱动源、通过蜗杆副机构把上下移动的移动力施加给所述纽扣保持部。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钉扣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具有将浮线部件的尖细前端插入和退出保持在所述纽扣保持部的纽扣和所述机针之间的浮线机构,所述浮线机构和所述上下方向移动机构共用一个驱动源。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钉扣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方向移动机构,通过在规定范围内进行移动的可动部、在该移动范围的一部分范围内移动时的移动力,使所述纽扣保持部进行上下移动,并受到在该移动范围的其它范围内移动时的移动力,进行所述浮线部件的前端的插入或者退出。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钉扣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浮线机构,具有决定所述浮线部件相对于所述纽扣的上下位置的机构。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钉扣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浮线机构,具有沿上下方向设置的导向轴,和可沿该导向轴上下移动并以导向轴为中心转动的所述浮线部件的保持用的滑板。
CNB031251560A 2002-05-13 2003-05-13 钉扣缝纫机 Expired - Lifetime CN10049454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137540A JP3836393B2 (ja) 2002-05-13 2002-05-13 ボタン付けミシン
JP2002137540 2002-05-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58315A CN1458315A (zh) 2003-11-26
CN100494548C true CN100494548C (zh) 2009-06-03

Family

ID=295448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1251560A Expired - Lifetime CN100494548C (zh) 2002-05-13 2003-05-13 钉扣缝纫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3836393B2 (zh)
KR (1) KR100980169B1 (zh)
CN (1) CN100494548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74071B2 (ja) * 2007-03-29 2012-11-14 Juki株式会社 根巻きボタン付けミシン
KR101839511B1 (ko) * 2017-08-29 2018-03-16 강건한 단추 가이드 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96213B2 (ja) * 1990-09-06 1999-05-31 株式会社東芝 真空遮断器
JP3174785B2 (ja) * 1990-12-27 2001-06-11 ジューキ株式会社 ボタン付けミシン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669942A1 (fr) * 1990-11-29 1992-06-05 Union Special Gmbh Dispositif de support de bouton sur une machine a coudre les boutons.
JPH05115637A (ja) * 1991-10-24 1993-05-14 Juki Corp ボタン付けミシンのボタン保持装置
JPH08276083A (ja) * 1996-06-03 1996-10-22 Juki Corp ボタン付け縫いミシン
JP2001204981A (ja) 2000-01-31 2001-07-31 Brother Ind Ltd ボタン保持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96213B2 (ja) * 1990-09-06 1999-05-31 株式会社東芝 真空遮断器
JP3174785B2 (ja) * 1990-12-27 2001-06-11 ジューキ株式会社 ボタン付けミシ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58315A (zh) 2003-11-26
KR100980169B1 (ko) 2010-09-03
KR20030088347A (ko) 2003-11-19
JP3836393B2 (ja) 2006-10-25
JP2003326006A (ja) 2003-1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13152A (zh) 缝纫机
CN101225582A (zh) 刺绣机的压脚提升装置
CN102154788A (zh) 加固缝缝纫机剪线抬压脚装置
CN100494548C (zh) 钉扣缝纫机
CN100540779C (zh) 缠线脚钉扣缝纫机
CN108103678A (zh) 一种缝纫机挑线机构及缝纫机
GB683079A (en) Improvements in sewing machines
CN203639673U (zh) 包缝缝纫机的上送布量调节机构
CN206010159U (zh) 一种带气动夹手的夹线装置
CN1837443B (zh) 嵌条缝纫机
CN205011990U (zh) 缝纫机
GB795329A (en) Zig-zag sewing machine
CN109436929A (zh) 摆臂机构、压布装置及铺布机
CN201087259Y (zh) 一种缝纫机的上线保持装置
CN201077887Y (zh) 一种双线制帽缝纫机
CN205711260U (zh) 套结机的送料机构及套结机
CN106436049B (zh) 简易包边宽度调节机构及包缝机
US3286667A (en) Sewing machine improvements
CN109371578A (zh) 调节缝纫机针距的机构及其工作方法
CN104372514B (zh) 一种经编机的梳栉运动机构
CN109957891B (zh) 绷缝机及其绷缝机挑线机构
CN108456993A (zh) 一种可调节纺织机针长的针座
JP2564509Y2 (ja) ミシンの刺繍枠取付装置の構造
KR20010049327A (ko) 재봉틀의 천 이송장치
GB825337A (en) Feeding mechanism for sewing machin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