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14169702A1 -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 Google Patents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14169702A1
WO2014169702A1 PCT/CN2014/000394 CN2014000394W WO2014169702A1 WO 2014169702 A1 WO2014169702 A1 WO 2014169702A1 CN 2014000394 W CN2014000394 W CN 2014000394W WO 2014169702 A1 WO2014169702 A1 WO 2014169702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generator
solution
new
absorber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4/000394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李华玉
Original Assignee
Li Huay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 Huayu filed Critical Li Huayu
Publication of WO2014169702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14169702A1/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0/00Heat pumps
    • F25B30/04Heat pumps of the sorption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5/00Sorp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operating continuously, e.g. absorption type
    • F25B15/008Sorp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operating continuously, e.g. absorption type with multi-stage oper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5/00Sorp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operating continuously, e.g. absorption type
    • F25B15/02Sorp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operating continuously, e.g. absorption type without inert ga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particular sources of energy
    • F25B27/02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particular sources of energy using waste heat, e.g. from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27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27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 Y02A30/274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using waste energy, e.g. from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62Absorption based systems

Definitions

  • the device is connected, and the concentrated solution pipeline of the generator is connected to the absorber through the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to adjust the generator to have a concentrated solution pipeline connected to the newly added generator through the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and the new generator has a concentrated solution tube.
  • the new solution throttle valve and the newly added absorber are connected with the newly added steam separation chamber, and the new steam distribution chamber and the concentrated solution pipeline are connected to the absorber through the new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 the refrigerant vapor channel is connected to the newly added absorber, and the steam separator is added.
  • the evaporator is connected; the second generator has a concentrated solution pipeline and the second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is connected to be adjusted to be a second generator having a concentrated solution pipeline connected to the newly added second steam compartment through the newly added condenser, newly added
  • the second steam dividing chamber is further connected with the second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and the second generator has a refrigerant vapor channel connected to the third generator to be adjusted to the second generator and the second second steam dividing chamber.
  • a refrigerant vapor passage is connected to the third generator - the second generator and the newly added second steam distribution chamber jointly provide a driving heat medium to the third generator, and the new generator and the driving heat medium pipeline are connected to the outside. , forming a first-stage absorption heat pump with a bypass cycle.
  • Shunt cycle type I absorption heat pump is added to the first type of absorption heat pump of any of the shunt cycles mentioned in items 1-15, adding new generator, adding absorber, adding second Absorber, new solution pump, new second solution pump, new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new second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new steam compartment, new second steam compartment and new solution throttling a valve, the absorber has a dilute solution pipeline connected to the generator through the solution pump and the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to adjust the absorber to a dilute solution pipeline through the solution pump and the new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to connect with the new second absorber, New second absorber and dilute solution pipeline
  • the manual solution pump and the newly added second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are connected with the newly added absorber, and the new absorber and the dilute solution pipeline are connected to the generator through the addition of the second solution pump and the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and the generator is connected.
  • the driving heat is sensible heat
  • the high temperature part is used for the generator 1
  • the driving heat after the temperature is lowered is used for the new generator A
  • the new generator A and the newly added absorber G are used to drive the hot low temperature portion.
  • the use of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further increases the degree of utilization of the driving heat.
  • Figure 1 is a schematic view showing the first structure and flow of a first-stage absorption heat pump of a shunt cycle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invention.
  • 2 is a schematic view showing the second structure and flow of the first type absorption heat pump of the shunt cycle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invention.
  • 3 is a schematic view showing the third structure and flow of the first type absorption heat pump of the shunt cycle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invention.
  • 4 is a schematic view showing the fourth structure and flow of the first type absorption heat pump of the shunt cycle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invention.
  • Figure 5 is a schematic view showing the fifth structure and flow of the first type absorption heat pump of the shunt cycle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invention.
  • Figure 11 is a schematic view showing the eleventh structure and flow of the first type absorption heat pump of the shunt cycle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invention.
  • Figure 12 is a schematic view showing the structure and flow of the twelfth type of the first type of absorption heat pump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invention.
  • Figure 13 is a schematic view showing the thirteenth structure and flow of the first type absorption heat pump of the shunt cycle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invention.
  • Figure 14 is a schematic view showing the 14th structure and flow of the first type absorption heat pump of the shunt cycle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invention.
  • Figure 15 is a schematic view showing the 15th structure and flow of the first type absorption heat pump of the shunt cycle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invention.
  • Figure 16 is a schematic view showing the structure and flow of the sixteenth type of absorption heat pump of the shunt cycle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invention.
  • Figure 17 is a schematic view showing the structure and flow of the seventeenth type of absorption heat pump of the shunt cycle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invention.
  • Figure 18 is a schematic view showing the structure and flow of the 18th type of absorption heat pump of the first type of bypass circuit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invention.
  • Figure 19 is a schematic view showing the 19th structure and flow of the first type absorption heat pump of the shunt cycle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invention.
  • Figure 20 is a schematic view showing the 20th structure and flow of the first type absorption heat pump of the shunt cycle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invention.
  • Figure 21 is a schematic view showing the 21st structure and flow of the first type absorption heat pump of the shunt cycle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invention.
  • Figure 22 is a schematic view showing the 22nd structure and flow of the first type absorption heat pump of the shunt cycle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invention.
  • the shunt cycle first type of absorption heat pump shown in Figure 1 is implemented as follows:
  • the absorber 5 has a dilute solution line connected to the generator 1 via the solution pump 11 and the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17, and the generator 1 and the concentrated solution line are connected to the absorber 5 via the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17
  • the generator 1 and the refrigerant vapor passage are in communication with the second generator 2
  • the second generator 2 and the refrigerant liquid pipeline are connected to the evaporator 9 via the throttle valve 14, and the evaporator 9 also has a refrigerant vapor passage.
  • the third solution 4 is further connected to the fourth generator 4 via the third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19, and the fourth solution 4 and the concentrated solution line are connected to the third absorber 7 via the fourth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20;
  • the fourth generator 4 and the refrigerant liquid pipeline are connected to the condenser 8 via the second throttle valve 15 - the second generator is
  • the third generator and the fourth generator provide refrigerant vapor for driving the heat medium, the third generator 3 and the refrigerant vapor passage are in communication with the condenser 8, and the fourth generator 4 also has a refrigerant vapor passage and a second absorption
  • the condenser 6 is connected, the condenser 8 and the refrigerant liquid pipeline are connected to the second evaporator 10 via the third throttle valve 16, and the second evaporator 10 has a refrigerant vapor passage communicating with the third absorber 7; 1 also drives the heat medium pipeline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outside, absorber 5, second absorption
  • the solution entering therein releases and supplies refrigerant vapor to the second absorber 6, and the concentrated solution of the fourth generator 4 enters the third absorber 7 through the fourth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20, absorbs the refrigerant vapor, and releases the heat to the
  • the heating medium the wet steam flowing through the fourth generator 4 is released into a refrigerant liquid, and then throttled into the condenser 8 through the second throttle valve 15; the refrigerant vapor of the condenser 8 is heated to be added
  • the heat medium of the specification is a refrigerant liquid, and the refrigerant liquid of the condenser 8 is throttled into the second evaporator 10 through the third throttle valve 16, and the residual heat is absorbed into the refrigerant vapor and supplied to the third absorber 7, forming a branching cycle.
  • the first type of absorption heat pump is a refrigerant liquid, and the refrigerant liquid of the condenser 8 is throttled into the second evaporator 10 through the third throttle valve 16, and the
  • the absorber 5 has a dilute solution line connected to the generator 1 via the solution pump 11 and the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17, and the generator 1 also has a concentrated solution line through the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17
  • the generator 1 and the refrigerant vapor passage are in communication with the second generator 2, and then the second generator 2 is further connected to the evaporator 9 via the throttle valve 14 and the evaporator 9
  • the refrigerant vapor passage is in communication with the absorber 5;
  • the third absorber 7 has a dilute solution line communicating with the second absorber 6 via the third solution pump 13 and the fourth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20, and the second absorber 6 is further The di
  • the device 4 provides, the refrigerant vapor flows through the second generator 2, and is heated into The solution inside releases and supplies refrigerant vapor to the third generator 3 and the fourth generator 4, and the refrigerant vapor flowing through the second generator 2 is released into a refrigerant liquid and then throttled into the evaporator through the throttle valve 14. 9. The residual heat is absorbed into the refrigerant vapor and supplied to the absorber 5.
  • the concentrated solution of the second generator 2 enters the fourth generator 4 through the second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18 and the third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19, and the wet steam flows through
  • the fourth generator 4 the solution heated into the solution is released and supplies the refrigerant vapor to the second absorber 6, and the concentrated solution of the fourth generator 4 enters the third absorber 7 through the fourth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20, absorbing cold
  • the steam is heated and radiated to the heated medium, and the wet steam flowing through the fourth generator 4 is released into a refrigerant liquid, and then throttled into the condenser 8 through the second throttle valve 15; the refrigerant vapor of the condenser 8 is discharged.
  • the book reader 10 absorbs residual heat into refrigerant vapor and supplies it to the third absorber 7, forming a split type first absorption heat pump.
  • the absorber 5 has a dilute solution line connected to the generator 1 via the solution pump 11 and the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17, and the generator 1 also has a concentrated solution line through the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17
  • the generator 1 and the refrigerant vapor passage are in communication with the second generator 2, and then the second generator 2 is further connected to the evaporator 9 via the throttle valve 14 and the evaporator 9
  • the refrigerant vapor passage is in communication with the absorber 5;
  • the third absorber 7 has a dilute solution line communicating with the second absorber 6 via the third solution pump 13 and the fourth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20, and the second absorber 6 is further The di
  • the dilute solution of the absorber 5 enters the generator 1 via the solution pump 11 and the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17, drives the heat medium to flow through the generator 1, and the solution heated into it is released and provides cold to the second generator 2.
  • the vapor of the agent - the refrigerant vapor generated by the generator 1 is used as the driving heat medium of the second generator 2, and the concentrated solution of the generator 1 enters the absorber 5 through the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17, absorbs the refrigerant vapor and radiates heat to be heated.
  • the solution is split into two paths - the first pass through the second solution pump 12 and the second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18 into the second generator 2, and the second pass through the fourth solution pump 21 and the third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19 into the third The generator 3; the refrigerant vapor flows through the second generator 2, and the solution heated therein is released and supplies the refrigerant vapor to the third generator 3 and the fourth generator 4, and the refrigerant flowing through the second generator 2
  • the steam is exothermic into a refrigerant liquid and then throttled into the evaporator 9 through the throttle valve 14 to absorb the remaining
  • the refrigerant vapor is supplied to the absorber 5; the refrigerant vapor flows through the third generator 3, the solution heated therein is released, and the refrigerant vapor is supplied to the condenser 8, and the refrigerant flowing through the third generator 3
  • the fourth generator 4 the concentrated solution of the second generator 2 enters the fourth generator 4 through the second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18, and the concentrated
  • the shunt cycle first type of absorption heat pump shown in Figure 4 is implemented as follows:
  • the fourth generator is cancelled, and the third generator 3 has a concentrated solution line connected to the fourth generator 4 via the third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19 and The fourth generator 4 has a concentrated solution line connected to the third absorber 7 via the fourth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20 to be adjusted to a third generator 3 having a concentrated solution line through the third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19 and the fourth solution heat
  • the exchanger 20 is in communication with the third absorber 7, and the second generator 2 has a refrigerant vapor passage sequentially connected to the third generator 3 and the fourth generator 4, and then the fourth generator 4 has a refrigerant liquid pipeline
  • the two throttle valve 15 is connected to the condenser 8 to be adjusted so that the second generator 2 has a refrigerant vapor passage communicating with the third generator 3, and the third generator 3 has a refrigerant liquid.
  • the pipeline communicates with the condenser 8 via the second throttle valve 15, and the fourth generator 4 has a refrigerant vapor passage communicating with the second absorber 6 to be adjusted to a third generator 3 to add a refrigerant vapor passage second absorber 6 Connected; the refrigerant vapor flows through the third generator 3, and the solution heated therein is released and supplies the refrigerant vapor to the condenser 8 and the second absorber 6, respectively, the third generator 3
  • the concentrated solution enters the third absorber 7 through the third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19 and the fourth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20 to form a split type first absorption heat pump.
  • the shunt cycle first type of absorption heat pump shown in Figure 5 is implemented as follows:
  • the passage solution throttle 23 and the second absorber 6 are in communication with the steam dividing chamber 25, and the steam split chamber 25 has a concentrated solution line passing through the fifth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24 and the fourth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20 and the third absorption.
  • the device 7 is connected, and the steam dividing chamber 25 has a refrigerant vapor passage connected to the fourth absorber 22 , There is a fourth absorber 22 communicates with an external heating medium line.
  • the dilute solution of the third absorber 7 enters the fourth absorber 22 through the third solution pump 13 and the fourth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20, absorbs the refrigerant vapor and radiates heat to the heated medium, and the fourth absorber 22
  • the dilute solution enters the second absorber 6 through the fourth solution pump 21 and the fifth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24, absorbs the refrigerant vapor and exotherms the solution flowing therethrough; the concentrated solution of the fourth generator 4 passes through the solution section After the flow valve 23 is throttled and depressurized, it flows through the second absorber 6, and the heat absorbing portion is vaporized and then enters the steam dividing chamber 25.
  • the concentrated solution of the steam dividing chamber 25 passes through the fifth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24 and the fourth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20 Entering the third absorber 7, the refrigerant vapor of the steam separation chamber 25 enters the fourth absorber 22 to form a bypass type first type absorption heat pump.
  • the shunt cycle first type of absorption heat pump shown in Figure 6 is implemented as follows:
  • the concentrated solution line is connected to the steam dividing chamber 25 via the solution throttle valve 23 and the second absorber 6, and the steam dividing chamber 25 has a concentrated solution line passing through the fifth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24 and
  • the fourth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20 is in communication with the third absorber 7, and the steam dividing chamber 25 and the refrigerant vapor passage are in communication with the fourth absorber 22, and the fourth absorber 22 is further connected to the outside by the heated medium line.
  • the dilute solution of the third absorber 7 enters the fourth absorber 22 through the third solution pump 13 and the fourth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20, absorbs the refrigerant vapor and radiates heat to the heated medium, and the fourth absorber 22
  • the dilute solution enters the second absorber 6 through the fifth solution pump 26 and the fifth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24, absorbs the refrigerant vapor and exotherms the solution flowing therethrough; the concentrated solution of the fourth generator 4 passes through the solution section After the flow valve 23 is throttled and depressurized, it flows through the second absorber 6, and the heat absorbing portion is vaporized and then enters the steam dividing chamber 25.
  • the concentrated solution of the steam dividing chamber 25 passes through the fifth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24 and the fourth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20 Entering the third absorber 7, the refrigerant vapor of the steam separation chamber 25 enters the fourth suction receiver 22 to form a bypass type first absorption heat pump.
  • the heated medium line, the solution throttle valve, the steam dividing chamber, the fifth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the fourth absorber and the fifth solution pump, and the third absorber 7 has a dilute solution line through the third solution pump 13 and the fourth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20 is connected to the second absorber 6 to be adjusted so that the third absorber 7 has a dilute solution line communicating with the fourth absorber 22 via the third solution pump 13 and the fourth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20,
  • the fourth absorber 22 has a dilute solution line communicating with the second absorber 6 via the fifth solution pump 26 and the fifth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24, and the fourth generator 4 has a concentrated solution line through the fourth solution for heat exchange.
  • the device 20 is connected to the third absorber 7 to be adjusted so that the fourth generator 4 has a concentrated solution line through the solution throttle 23 and the second absorber 6 communicates with the steam dividing chamber 25, and the steam dividing chamber 25 has a concentrated solution line.
  • the fifth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24 and the fourth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20 are in communication with the third absorber 7, and the steam dividing chamber 25 has a refrigerant vapor passage communicating with the fourth absorber 22, and the fourth absorber 22 is further
  • the heating medium line is in communication with the outside.
  • the dilute solution of the third absorber 7 enters the fourth absorber 22 through the third solution pump 13 and the fourth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20, absorbs the refrigerant vapor and radiates heat to the heated medium, and the fourth absorber 22
  • the dilute solution enters the second absorber 6 through the fifth solution pump 26 and the fifth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24, absorbs the refrigerant vapor and exotherms the solution flowing therethrough; the concentrated solution of the fourth generator 4 passes through the solution section After the flow valve 23 is throttled and depressurized, it flows through the second absorber 6, and the heat absorbing portion is vaporized and then enters the steam dividing chamber 25.
  • the shunt cycle first type absorption heat pump shown in Fig. 8 is realized as follows - in the shunt cycle first type absorption heat pump shown in Fig. 5, the fourth generator is canceled, and the third generator 3 is thickened.
  • the solution line communicates with the fourth generator 4 via the third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19, and the concentrated solution line of the fourth generator 4 is connected to the steam dividing chamber 25 via the solution throttle valve 23 and the second absorber 6 to be adjusted to
  • the three generators 3 have a concentrated solution line connected to the steam dividing chamber 25 via the third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19, the solution throttle valve 23 and the second absorber 6, and the second generator 2 has a refrigerant vapor passage in sequence.
  • the fourth generator 4 has a refrigerant liquid line connected to the condenser 8 via the second throttle valve 15 to adjust the second generator 2 to have a refrigerant vapor passage and a third
  • the third generator 3 is further connected to the condenser 8 through the second throttle valve 15 through the second throttle valve 15, and the refrigerant flow passage of the fourth generator 4 is connected to the second absorber 6 to be adjusted to
  • the third generator 3 is provided with a refrigerant vapor passage second absorber 6 in communication.
  • the refrigerant vapor flows through the third generator 3, and the solution heated into the solution is released and supplies the refrigerant vapor to the condenser 8 and the second absorber 6, respectively, and the concentrated solution of the third generator 3 passes through the third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19 heat exchange and re-dissolved
  • the book liquid throttle valve 23 is throttled and depressurized and then flows through the second absorber 6, and the heat absorption portion is vaporized and then enters the steam separation chamber 25 to form a split type first absorption heat pump.
  • the fourth generator 4 has a refrigerant liquid line connected to the condenser 8 via the second throttle valve 15 to adjust the second generator 2 to have a refrigerant vapor passage and a second
  • the third generator 3 has a refrigerant liquid pipeline connected to the condenser 8 via the second throttle valve 15, and the fourth generator 4 has a refrigerant vapor passage connected to the second absorber 6.
  • a refrigerant vapor passage is added to the third generator 3 to connect the second absorber 6.
  • the refrigerant vapor flows through the third generator 3, and the solution heated into the solution is released and supplies the refrigerant vapor to the condenser 8 and the second absorber 6, respectively, and the concentrated solution of the second generator 2 passes through the second
  • the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18 and the third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19 exchange heat and flow through the second throttle device 6 after the throttle section is widened and throttled, and the heat absorption portion is vaporized and then enters the steam separation chamber 25 to form a branch circuit. Cycle the first type of absorption heat pump.
  • the fourth generator is cancelled, and the second generator 2 has a concentrated solution line through the second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18 and the fourth occurrence
  • the fourth generator 3 has a concentrated solution line connected to the fourth generator 4 via the third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19, the fourth generator 4 has a concentrated solution line through the solution throttle valve 23 and the second absorption
  • the device 6 is connected to the steam dividing chamber 25 to be adjusted so that the second generator 2 has a concentrated solution line connected to the solution throttle valve 23 via the second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18, and the third generator 3 has a concentrated solution line through the third solution.
  • the heat exchanger 19 is in communication with the solution throttle valve 23, the solution throttle valve 23 and the solution line are connected to the steam distribution chamber 25 via the second absorber 6, and the second generator 2 has a refrigerant vapor passage in sequence.
  • the fourth generator 4 has a refrigerant liquid line connected to the condenser 8 via the second throttle valve 15 to adjust the second generator 2 to have a refrigerant vapor passage and a third occurrence.
  • the third generator 3 has a refrigerant liquid line through the second throttle valve 15 and the condenser. 8 connected, the fourth generator 4 has a refrigerant vapor passage and the second absorber 6 is connected to the third generator 3 to add a refrigerant vapor passage second absorber 6 to communicate.
  • the refrigerant vapor flows through the third generator 3, and the solution heated therein is released and supplies the refrigerant vapor to the condenser 8 and the second absorber 6, respectively, and the second generator 2 is exchanged by the second solution.
  • the concentrated solution of the device 18 is merged with the concentrated solution after the third generator 3 passes through the third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19, and then throttled and depressurized by the solution throttle valve 23, then flows through the second absorber 6, and the endothermic portion is vaporized.
  • a first type of absorption heat pump is formed.
  • the shunt cycle first type of absorption heat pump shown in Figure 11 is implemented as follows:
  • the pipeline is connected to the absorber 5 via the new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C, and the generator 1 has a refrigerant vapor passage connected to the second generator 2
  • the second generator 2 has a refrigerant liquid pipeline connected to the evaporator 9 through the throttle valve 14 to adjust the generator 1 to have a refrigerant vapor passage connected with the newly added generator A, and then add the generator A and then the refrigerant liquid.
  • the pipeline is connected to the evaporator 9 via a new throttle valve B.
  • the new generator A and the refrigerant vapor passage are connected to the second generator 2, and the second generator 2 has a refrigerant liquid pipeline through the throttle valve. 14 is in communication with the evaporator 9.
  • the refrigerant vapor generated by the generator 1 is supplied to the newly added generator A as a driving heat medium, and the diluted solution of the absorber 5 enters through the solution pump 11, the new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C and the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17
  • the concentrated solution of the generator 1 enters the new generator A through the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17, and the refrigerant vapor flows through the newly added generator A, the solution heated into the solution is released, and the refrigerant is supplied to the second generator 2.
  • the steam is used as the driving heat medium, and the concentrated solution of the newly added generator A enters the absorber 5 through the newly added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C, and the refrigerant vapor flowing through the newly added generator A is released into the refrigerant liquid and is newly throttled.
  • Valve B is throttled into evaporator 9 to form a split-cycle first type of absorption heat pump.
  • the shunt cycle first type of absorption heat pump shown in Figure 12 is implemented as follows:
  • the absorber 5 has The dilute solution pipeline is connected to the generator 1 through the solution pump 11 and the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17 to be adjusted to be the absorber 5, and the dilute solution pipeline is connected to the new generator A via the solution pump 11 and the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17 to newly occur.
  • the concentrated solution line of the device A is connected to the generator 1 via the new solution pump D and the new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C, and the concentrated solution line of the generator 1 is connected to the absorber 5 via the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17 to be adjusted to
  • the generator 1 has a concentrated solution line connected to the absorber 5 via the new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C and the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17, and the generator 1 has a refrigerant vapor passage connected to the second generator 2, and the second generator 2
  • the refrigerant liquid pipeline is connected to the evaporator 9 through the throttle valve 14 to be adjusted to be the generator 1 has a refrigerant vapor passage connected with the newly added generator A, and then the new generator A is added and the refrigerant liquid pipeline is newly added.
  • the throttle B is connected to the evaporator 9, and the new generator A has a refrigerant vapor passage.
  • the refrigerant vapor generated by the generator 1 is supplied to the newly added generator A as a driving heat medium, and the diluted solution of the absorber 5 is introduced into the new generator A through the solution pump 11 and the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17, and the refrigerant vapor Flowing through the newly added generator A, releasing the solution into which it is heated and supplying the refrigerant vapor to the second generator 2 as the driving heat medium, and the refrigerant vapor flowing through the newly added generator A is released into the refrigerant liquid.
  • the new throttle valve B is throttled into the evaporator 9, and the concentrated solution of the newly added generator A is introduced into the generator 1 through the newly added solution pump D and the newly added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C, and the concentrated solution of the generator 1 is added through the new solution.
  • Heat exchanger C and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17 enter absorber 5 to form a split-cycle first type of absorption heat pump.
  • the shunt cycle first type of absorption heat pump shown in Figure 13 is implemented as follows:
  • the refrigerant vapor generated by the generator 1 is supplied to the newly added generator A as a driving heat medium, and a part of the diluted solution of the absorber 5 is introduced into the new generator through the newly added solution pump D and the newly added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C. A, the refrigerant vapor flows through the newly added generator. 8.
  • the solution heated into the solution is released and the refrigerant is supplied to the second generator 2 to drive the heat medium.
  • the concentrated solution of A enters the absorber 5 through the newly added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C, and the refrigerant vapor flowing through the newly added generator A is released into the refrigerant liquid, and then throttled into the evaporator 9 through the addition of the new throttle valve B, forming Shunt cycle first type absorption heat pump.
  • the shunt cycle first type of absorption heat pump shown in Figure 14 is implemented as follows:
  • the new generator A and the refrigerant vapor channel are connected to the newly added condenser E, and the new condenser E has a refrigerant.
  • the liquid pipeline is connected to the evaporator 9 via a new throttle valve B.
  • the new generator A also drives the heat medium pipeline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outside, and the new condenser E and the heated medium pipeline communicate with the outside.
  • the dilute solution of the absorber 5 enters the generator 1 through the solution pump 11, the new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C and the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17, and the concentrated solution of the generator 1 enters the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1 Generator A, driving the heat medium to flow through the new generator A, releasing the solution into which it is heated and supplying the refrigerant vapor to the new condenser E, adding the concentrated solution of the generator A through the new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C Entering the absorber 5; the refrigerant vapor of the newly added condenser E is radiated to the heated medium to form a refrigerant liquid, and the refrigerant liquid of the newly added condenser E is throttled into the evaporator 9 through the newly added throttle valve B to form a branch.
  • Road circulation type I absorption heat pump is used to pump.
  • the dilute solution of the absorber 5 enters the generator 1 through the solution pump 11, the new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C and the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17, and the concentrated solution of the generator 1 enters the new generator through the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17.
  • A driving the heat medium to flow through the new generator A, the solution heated into the solution is released and the refrigerant vapor is supplied to the new condenser E, and the concentrated solution of the new generator A is added to the absorption through the new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C.
  • the dilute solution of the absorber 5 enters the new absorber G through the solution pump 11 and the new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C, absorbs the refrigerant vapor and releases the solution flowing through the solution, and adds the absorber G.
  • the dilute solution enters the generator 1 through the new solution pump D and the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17, and the concentrated solution of the generator 1 enters the new generator A through the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17, drives the heat medium to flow through the new generator A, and heats
  • the solution entering therein is released and the refrigerant vapor is supplied to the newly added absorber G, and the concentrated solution of the newly added generator A is introduced into the absorber 5 through the newly added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C; the concentrated solution of the second generator 2 flows through the new
  • the heat absorbing device G and the heat absorbing portion are vaporized and then enter the new steam dividing chamber F, and the concentrated solution of the newly added steam dividing chamber F enters the third generator 3 through the second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18, and the cold of the steam dividing chamber F is newly added.
  • the dilute solution of the absorber 5 enters the new absorber G through the solution pump 11, the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17, and the new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C, absorbs the refrigerant vapor, and releases the solution flowing through the solution.
  • Adding a dilute solution of the absorber G to the newly added generator A driving the heat medium to flow through the newly added generator A, releasing the solution into which it is heated, and supplying the refrigerant vapor to the newly added absorber G, adding the generator A
  • the concentrated solution enters the generator 1 through the newly added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C.
  • the concentrated solution of the generator 1 flows through the newly added absorber G, and the endothermic portion is vaporized and then enters the new steam dividing chamber F, and the new steam dividing chamber F is added.
  • the shunt cycle first type of absorption heat pump shown in Figure 21 is implemented as follows:
  • the generator 1 has a concentrated solution pipeline connected to the absorber 5 through the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17 to adjust the generator 1 has a concentrated solution pipeline through the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17 and the new generator A is connected, the new generator A is added.
  • the absorber 5 is connected, and the new generator A and the refrigerant vapor passage are connected to the newly added absorber G.
  • the additional steam chamber F and the refrigerant vapor passage are connected with the newly added condenser E.
  • the concentrated solution of the new steam separation chamber F is added to the absorber 5 through the new solution heat exchanger C, and the refrigerant of the steam distribution chamber F is newly added.
  • the steam enters the newly added condenser E, radiates heat to the heated medium to form a refrigerant liquid, and the refrigerant liquid of the newly added condenser E is throttled into the evaporator 9 through the newly added throttle valve B, forming a first type of absorption of the bypass cycle. Heat pump.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AREA)

Abstract

一种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发生器(1)、吸收器(5)、溶液泵(11)和溶液热交换器(17)组成溶液回路,加上第二发生器(2)、节流阀(14)和蒸发器(9)形成单效高温流程;第二发生器(2)、第三发生器(3)、第四发生器(4)、第二吸收器(6)、第三吸收器(7)、第二溶液泵(12)、第三溶液泵(13)、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8)、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0)组成溶液回路,加上冷凝器(8)、第二蒸发器(10)、第二节流阀(15)和第三节流阀(16)形成具有回热流程的双效低温流程;发生器(1)向第二发生器(2)提供驱动蒸汽,吸收器(5)、第二吸收器(6)、第三吸收器(7)和冷凝器(8)对外供热,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Description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低温余热利用与热泵 /制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从温差利用角度看,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以驱动热介质与被加热介质之间的温差作为驱动 力, 当驱动温差较大时应釆用两次或多次温差利用流程来提高温差利用的程度, 从而实现热 能利用的高效化; 而从工作介质的角度看, 吸收式热泵的工作介质为溶液, 受物质性质的限 制, 每一种溶液都有其适合的工作范围; 这样, 当驱动热介质的温度和温降超出了单一溶液 的工作范围时, 应该采用不同的溶液进说行分路循环来完成对驱动温差的充分利用, 即驱动温 差分别在高温溶液回路和低温溶液回路中加 1 以利用, 实现驱动温差利用的合理化。
在考虑充分利用温差的同时, 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循环流程还要实现更多的要求, 这些 要求包括: 热力学参数平滑变化, 供热参数可调节书, 能够较好地适应工况变化, 具有最佳的 性能指数; 能够实现对高温热源的深度利用, 或利用不同品位的热源以实现其综合利用等。
在低温溶液回路中,双效流程结合单效回热与双效回热, 是系列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 热泵不可或缺的流程, 是实现上述要求所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重要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目的是要提供系列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采用两路溶液循环, 逐步实 现温差的充分利用, 具体发明内容分项阐述如下:
1.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主要由发生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四发生 器、 吸收器、 第二吸收器、 第三吸收器、 冷凝器、 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溶液泵、 第二溶液 泵、 第三溶液泵、 节流阔、 第二节流阔、 第三节流阔、 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 器与发生器连通, 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 发生器还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发生器 向第二发生器提供冷剂蒸汽作驱动热介质, 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 第三吸 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 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 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 三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三发生器和第四发生器之后第四发 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一一第二发生器向第三发生器和第四发生 器提供冷剂蒸汽作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 第四发生器还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 通,第二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 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 通, 吸收器、 第二吸收器、 第三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蒸发 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主要由发生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四发生 器、 吸收器、 第二吸收器、 第三吸收器、 冷凝器、 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溶液泵、 第二溶液 泵、 第三溶液泵、 第四溶液泵、 节流阔、 第二节流阀、 第三节流阀、 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 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 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 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 发生 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 通——发生器向第二发生器提供冷剂蒸汽作驱动热介质,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 连通; 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第二 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 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说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 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 2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三发生 器和第四发生器之后第四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 器向第三发生器和第四发生器提供冷剂蒸汽作驱书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冷凝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 三节流阔与第二蒸发器连通,第二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 发生器还有 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三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 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分路循环 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主要由发生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四发生 器、 吸收器、 第二吸收器、 第三吸收器、 冷凝器、 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溶液泵、 第二溶液 泵、 第三溶液泵、 第四溶液泵、 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第三节流阀、 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 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 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 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 发生 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 通——发生器向第二发生器提供冷剂蒸汽作驱动热介质,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 连通; 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第二 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 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 第四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三发生器和第四发生器之后第四发生器再有冷剂 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向第三发生器和第四发生器提供冷剂蒸 汽作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 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第二蒸发器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 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吸收器、 第 二吸收器、第三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 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4.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项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取 说 明 书 消第四发生器,将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和第四发 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 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 依次连通第三发生器和第四发生器之后第四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 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 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将第四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 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第二吸收器连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5.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2项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取 消第四发生器,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 发生器连通、第四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 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 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三发生器和第四发生器之后第四发生器再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将第四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第二吸收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 一类吸收式热泵。
6.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3项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取 消第四发生器, 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第三发 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第四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 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 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 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三发生器和第四发 生器之后第四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将第 四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第二吸收 器连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7.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项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 加溶液节流阀、 分汽室、 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第四吸收器和第四溶液泵, 将第三吸收器有稀 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 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吸收器连通,第四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 四溶液泵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第四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 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四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和第二吸收器与分 汽室连通,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 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吸收器连通,第四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 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8.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项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取 消第二吸收器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增加溶液节流闽、分汽室、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第四吸收器和第四溶液泵,将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 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 吸收器连通,第四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 通,将第四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四发生器有 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 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 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吸收器连 通, 第四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9.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2项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 加溶液节流阀、 分汽室、 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第四吸收器和第五溶液泵, 将第三吸收器有稀 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 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说与第四吸收器连通,第四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 五溶液泵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 4连通,将第四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 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四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和第二吸收器与分 汽室连通,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书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 通, 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吸收器连通, 第四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 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0.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2项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取消第二吸收器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 增加溶液节流阀、分汽室、第五溶液热交换 器、第四吸收器和第五溶液泵,将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 第四吸收器连通,第四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泵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 器连通,将第四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四发生 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阔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 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吸收器 连通, 第四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1.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3项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溶液节流阀、 分汽室、 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第四吸收器和第五溶液泵, 将第三吸收器有 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吸收器有稀溶 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吸收器连通,第四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 第五溶液泵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第四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 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四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和第二吸收器与 分汽室连通,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 连通, 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吸收器连通,第四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 连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2.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3项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取消第二吸收器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 增加溶液节流阀、 分汽室、第五溶液热交换 器、第四吸收器和第五溶液泵, 将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 第四吸收器连通,第四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泵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 说 明 书 器连通,将第四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四发生 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 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吸收器 连通, 第四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3.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7-8项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 泵中,取消第四发生器,将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 第四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浓 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溶液节流阀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有冷 剂蒸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三发生器和第四发生器之后第四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 阀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 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将第四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 为第三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第二吸收器连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4.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 9- 10项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 泵中, 取消第四发生器, 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第四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调 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溶液节流阀和第二 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三发生器和第四发生器之后 第四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将第四发生器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第二吸收器连通,形 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5.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1-12项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 热泵中, 取消第四发生器, 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 通、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第四发生器有浓溶液 管路经溶液节流阀和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 热交换器与溶液节流阀连通、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溶液节流阀连 通、溶液节流阀再有溶液管路经第二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依 次连通第三发生器和第四发生器之后第四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 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 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将第四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 增设冷剂蒸汽通道第二吸收器连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6.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 1-15项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 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溶 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 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 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 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 说 明 书 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发生器向新增发生器提供冷剂蒸汽作驱 动热介质,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 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7.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 1-15项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 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节流阀、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泵, 将吸收器有稀溶液 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 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 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 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 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阔与蒸发器连通——发生器向 新增发生器提供冷剂蒸汽作驱动热介质,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 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阔与蒸发器连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8.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 1-15项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 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节流阀、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泵, 吸收器增设稀溶液 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 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 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 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发生器向新增发生器提供冷剂蒸 汽作驱动热介质,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 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9.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 1-15项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 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节流阀、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冷凝器, 将吸收器有稀溶液 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新增溶液 热交换器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 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 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 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连通, 新 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阔与蒸发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 部连通, 新增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0.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3项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 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节流阀、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冷凝器、 新增溶液泵和新增 分汽室,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 液管路经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 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 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 通, 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 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连通, 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 将第四 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四发生器有浓溶液管 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冷凝器与新增分汽室连通,新增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 说 明 书 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 器和新增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和新增分汽室共同向第 三发生器提供驱动热介质, 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 类吸收式热泵。
21.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4项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冷凝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分汽室, 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 经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 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 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 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新增冷凝器连通, 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 将第三发生器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 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冷凝器与新增分汽室连通,新增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三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和新增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 二发生器和新增分汽室共同向第三发生器提供驱动热介质,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 与外部连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2.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15项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 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节流阀、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冷凝器和新增分汽室, 将吸 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 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 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 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 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 冷凝器连通, 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 液管路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冷凝器与新增分汽 室连通, 新增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和新增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一 一第二发生器和新增分汽室共同向第三发生器提供驱动热介质,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 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3.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 7- 15项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 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节流阀、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冷凝器、 新增溶液泵和新增 分汽室,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 液管路经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 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 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 通, 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 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连通, 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 将分汽 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 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冷凝器与新增分汽室连通,新增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 说 明 书 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三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和新增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 二发生器和新增分汽室共同向第三发生器提供驱动热介质,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 与外部连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4.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 1-15项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 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将吸收器有稀溶液 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新增溶 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 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 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吸 收器连通, 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 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 泵。
25.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3项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 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二溶液泵和 新增分汽室,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 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 新增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 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 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 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将第四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四发生器有浓 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新增吸收器与新增分汽室连通,新增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调整 为第二发生器和新增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和新增分汽 室共同向第三发生器提供驱动热介质, 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分 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6.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4项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新增分 汽室,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 管路经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 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 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 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将第三 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 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新增吸收器与新增分汽室连通,新增分汽室再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和新增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 器连通——第二发生器和新增分汽室共同向第三发生器提供驱动热介质,新增发生器还有驱 说 明 书 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7.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15项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 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分汽室, 将吸 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 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溶 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 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 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 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 浓溶液管路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吸收器与新增 分汽室连通, 新增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和新增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 通——第二发生器和新增分汽室共同向第三发生器提供驱动热介质,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 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8.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7-15项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 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二溶液泵和 新增分汽室,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 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 新增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 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 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 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调整为 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新增吸收器与新增分汽室连通,新增分汽室再有浓 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和新增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连通——第二发生器和新增分汽室共同向第三发生器提供驱动热介质,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 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9.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 1-15项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 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分汽室、 新增溶液节流阀和新增第 二溶液节流阀,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 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 增第二溶液节流阀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 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 溶液节流阀和新增吸收器与新增分汽室连通,新增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 吸收器连通, 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和新增 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 ί¾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 连通, 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0.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 1-15项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 说 明 书 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分汽室和新增溶液节流阀, 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 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 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与新增发生器连通, 新增发生器再有浓 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阔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 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吸收器与新增分汽室连通,新增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 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 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将发生 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 调整为发生器和新增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 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 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 类吸收式热泵; 其中, 为方便部件布置, 或增加新增溶液泵, 将新增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与 新增发生器连通调整为新增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与新增发生器连通。
31.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 1-15项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 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分汽室, 将吸收器有稀溶液 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 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与新增发生器连 通, 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 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 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吸收器与新增分汽室连通, 新增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新增吸收器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 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和新增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 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 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其中, 为方便部件布置, 或增加新增溶液泵, 将新增 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与新增发生器连通调整为新增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与新 增发生器连通。
32.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 1-15项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 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冷凝器、 新增节流阀、 新增溶液泵、 新增溶液热 交换器、新增分汽室和新增溶液节流阀,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 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 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 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 连通, 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阀和新增吸收器与新增分汽室连通, 新增 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新增吸收器连通, 新增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连通, 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 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 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冷凝器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其中, 新增吸收器或增 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33.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3项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 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冷凝器、 新增节流、 新增溶液泵、 新增第二溶液 说 明 书 泵、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分汽室、 新增溶液节流阔和新增第二分汽室, 将吸收器有稀溶 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新增 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 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 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阀和新 增吸收器与新增分汽室连通, 新增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 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新增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 冷凝器连通, 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 将第四发生器有浓溶 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四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 溶液泵和新增冷凝器与新增第二分汽室连通,新增第二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 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 器和新增第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和新增第二分汽室 共同向第三发生器提供驱动热介质, 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分路 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4.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4项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冷凝器、 新增节流、 新增溶液泵、 新增第二溶液泵、 新 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分汽室、 新增溶液节流阀和新增第二分汽室, 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 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 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 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 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阀和新增吸收 器与新增分汽室连通, 新增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 新增 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连 通, 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 将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 经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新增冷凝器与新增第二分汽室连通,新增第二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三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和新增第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一 一第二发生器和新增第二分汽室共同向第三发生器提供驱动热介质,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 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5.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15项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 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冷凝器、 新增节流阀、 新增溶液泵、 新增溶液热 交换器、 新增分汽室、 新增溶液节流阀和新增第二分汽室, 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 新增吸收器连通, 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 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 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阀和新增吸收器与新 增分汽室连通, 新增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 新增发生器 说 明 书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新增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连通, 新 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二溶 液热交换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冷凝器与新增第二分汽室连通,新增 第二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 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和新增第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 二发生器和新增第二分汽室共同向第三发生器提供驱动热介质,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 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6.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 7-15项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 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冷凝器、 新增节流阀、 新增溶液泵、 新增第二溶 液泵、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分汽室、 新增溶液节流阀和新增第二分汽室, 将吸收器有稀 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新 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 器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 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阀和 新增吸收器与新增分汽室连通,新增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 通, 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新增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 冷凝器连通, 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 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 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 经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新增冷凝器与新增第二分汽室连通,新增第二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 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第三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和新增第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一 一第二发生器和新增第二分汽室共同向第三发生器提供驱动热介质,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 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7.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 1-15项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 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第二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第二溶液泵、 新 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分汽室和新增溶液节流阀, 将吸收器有稀溶 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新增 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溶液 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 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 流阀和新增吸收器与新增分汽室连通,新增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 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新增 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 通, 新增第二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其 中, 新增吸收器或增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38.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3项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 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第二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第二溶液泵、 新 增第三溶液泵、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分汽室、 新增第二分汽室 和新增溶液节流阀,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 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还 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 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 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 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阀和新增吸收器与新增分汽室连通,新增分汽室再有浓 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新增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 将第四 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说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四发生器有浓溶液管 路经新增第三溶液泵和新增第二吸收器或再经新增吸收器与新增第二分汽室连通,新增第二 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和新增第书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 通——第二发生器和新增第二分汽室共同向第三发生器提供驱动热介质,新增发生器还有驱 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9.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4项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第二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第二溶液泵、 新增第三 溶液泵、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分汽室、 新增第二分汽室和新增 溶液节流阀,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 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 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 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 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 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阀和新增吸收器与新增分汽室连通,新增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 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 将第三发生器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 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泵和新增第二吸收器或再经新增吸收器与新增第二分汽室 连通,新增第二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 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和新增第二分汽 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和新增第二分汽室共同向第三发生器 提供驱动热介质, 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 热泵。
40.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15项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 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第二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第二溶液泵、 新 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分汽室、新增第二分汽室和新增溶液节流阀, 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 经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 说 明 书 增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 二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 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 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阀和新增吸收器与新增分汽室连通,新增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 收器连通, 新增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 路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吸收器或再经新增 吸收器与新增第二分汽室连通, 新增第二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和新增第二分汽室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一一第二发生器和新增第二分汽室共同向第三发生器提供驱 动热介质, 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41 .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 7-15项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 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第二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第二溶液泵、 新 增第三溶液泵、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分汽室、 新增第二分汽室 和新增溶液节流阀,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 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还 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 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 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 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阀和新增吸收器与新增分汽室连通,新增分汽室再有浓 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新增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 将分汽 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 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泵和新增第二吸收器或再经新增吸收器与新增第二分汽室连 通,新增第二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 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和新增第二分汽室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和新增第二分汽室共同向第三发生器提 供驱动热介质, 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 泵。
42.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 1-41项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 泵中, 将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合二为一,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下面结合图 1和图 17所示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1)驱动热介质流经发生器 1、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发生器 2提供冷剂蒸汽, 驱动热在高温溶液循环回路中进行第一次温降; 蒸发器 9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吸收器 5、 被 浓溶液吸收并升温, 从而实现驱动温差的第一次利用。
(2)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 2、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三发生器 3和第四发生 器 4提供冷剂蒸汽, 驱动热在低温溶液循环回路中实现第二次温降, 实现驱动温差的第二次 利用; 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 3对溶液进行再次加热, 驱动热实现第三次温降, 实现驱动 说 明 书 温差的第三次利用。
(3)冷剂蒸汽流经第四发生器 4加热溶液,释放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二吸收器 6并对外供 热,, 第二吸收器 6的热负荷可调节, 特别适合被加热介质温度变化范围宽的情况, 有利于 提高循环的热力学完善度, 得到较高的性能指数。
(4)对于驱动热为显热的场合, 高温部分用于发生器 1, 温度降低后的驱动热用于新增发 生器 A, 新增发生器 A和新增吸收器 G实现驱动热低温部分的温差利用, 进一步增大了对驱 动热的利用程度。
附图说明:
图 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 1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 2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 3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 4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 5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 6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 7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 8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 9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1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 10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1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 11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1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 12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1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 13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1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 14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1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 15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1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 16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1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 17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1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 18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1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 19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2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 20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2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 21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2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 22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中, 1一发生器, 2—第二发生器, 3—第三发生器, 4一第四发生器, 5—吸收器, 6—第 二吸收器, 7—第三吸收器, 8—冷凝器, 9一蒸发器, 10—第二蒸发器, 11一溶液泵, 12—第 二溶液泵, 13—第三溶液泵, 14一节流阀, 15—第二节流阀, 16—第三节流阀, 17—溶液热 交换器, 18—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9一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20—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1—第 四溶液泵, 22—第四吸收器, 23—溶液节流阀, 24—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25—分汽室, 26—第 五溶液泵; A—新增发生器, B_新增节流阀, C一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D—新增溶液泵, E—新 增冷凝器, F—新增分汽室, G—新增吸收器, H—新增溶液节流阀, I一新增第二溶液节流阀, J一新增第二吸收器, K一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L一新增第二溶液泵。 说 明 书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要说明的是, 在结构和流程的表述上, 非必要情况下不重复进行; 对显而易见的流 程不作表述。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来详细描述本发明。
图 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它主要由发生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四发生器、 吸收器、 第二吸 收器、 第三吸收器、 冷凝器、 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溶液泵、 第二溶液泵、 第三溶液泵、 节 流阀、 第二节流阀、 第三节流阀、 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吸收器 5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11和溶液热交换器 17与发生器 1连通, 发生器 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 17与吸收器 5连通, 发生器 1还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 14与蒸发器 9连通, 蒸发器 9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 5连通; 第三吸收器 7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13 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0与第二吸收器 6连通, 第二吸收器 6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12、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8与第二发生器 2连通, 第二发生器 2还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8与第三发生器 3连通, 第三发生器 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9与第四发生器 4连通, 第四发生器 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 换器 20与第三吸收器 7连通; 第二发生器 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三发生器 3和第 四发生器 4之后第四发生器 4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15与冷凝器 8连通——第二发 生器向第三发生器和第四发生器提供冷剂蒸汽作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 3还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冷凝器 8连通, 第四发生器 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6连通, 冷凝器 8还有冷 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16与第二蒸发器 10连通, 第二蒸发器 1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 吸收器 7连通; 发生器 1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吸收器 5、 第二吸收器 6、 第三 吸收器 7和冷凝器 8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蒸发器 9和第二蒸发器 10还分 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吸收器 5的稀溶液经溶液泵 11和溶液热交换器 17进入发生器 1, 驱动热介 质流经发生器 1、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发生器 2提供冷剂蒸汽——发生器 1产 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 2的驱动热介质, 发生器 1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 17进入 吸收器 5、 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第三吸收器 7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 13和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0进入第二吸收器 6、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二吸收器 6 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 12、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8进入第二发生器 2, 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 2、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三发生器 3和第四发生器 4提 供冷剂蒸汽, 流经第二发生器 2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后经节流阀 14节流进入蒸发器 9、 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 5提供, 第二发生器 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8进 入第三发生器 3, 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 3、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 8提供 冷剂蒸汽, 第三发生器 3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9进入第四发生器 4, 流经第三发 生器 3的冷剂蒸汽放热成湿蒸汽后向第四发生器 4提供, 湿蒸汽流经第四发生器 4、 加热进 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吸收器 6提供冷剂蒸汽,第四发生器 4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 换器 20进入第三吸收器 7、 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流经第四发生器 4的湿蒸 汽放热成冷剂液后再经第二节流阀 15节流进入冷凝器 8; 冷凝器 8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 说 明 书 热介质成冷剂液, 冷凝器 8的冷剂液经第三节流阀 16节流进入第二蒸发器 10、 吸收余热成 冷剂蒸汽并向第三吸收器 7提供,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2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它主要由发生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四发生器、 吸收器、 第二吸 收器、 第三吸收器、 冷凝器、 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溶液泵、 第二溶液泵、 第三溶液泵、 第 四溶液泵、 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第三节流阀、 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 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 吸收器 5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11和溶液热交换 器 17与发生器 1连通, 发生器 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 17与吸收器 5连通, 发生 器 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 14与 蒸发器 9连通, 蒸发器 9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 5连通; 第三吸收器 7有稀溶液管路经 第三溶液泵 13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0与第二吸收器 6连通,第二吸收器 6还有稀溶液管路 经第二溶液泵 12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9与第三发生器 3连通,第三发生器 3还有浓溶液管 路经第四溶液泵 2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8与第二发生器 2连通,第二发生器 2还有浓溶液 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9与第四发生器 4连通,第四发生器 4还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0与第三吸收器 7连通; 第二发生器 2还有冷剂蒸汽通 道依次连通第三发生器 3和第四发生器 4之后第四发生器 4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15与冷凝器 8连通——第二发生器向第三发生器和第四发生器提供冷剂蒸汽作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 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8连通,第四发生器 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 收器 6连通, 冷凝器 8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16与第二蒸发器 10连通,第二蒸发器 1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 7连通; 发生器 1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吸 收器 5、 第二吸收器 6、 第三吸收器 7和冷凝器 8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蒸 发器 9和第二蒸发器 10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吸收器 5的稀溶液经溶液泵 11和溶液热交换器 17进入发生器 1, 驱动热介 质流经发生器 1、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发生器 2提供冷剂蒸汽——发生器 1产 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 2的驱动热介质, 发生器 1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 17进入 吸收器 5、 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第三吸收器 7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 13和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0进入第二吸收器 6、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二吸收器 6 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 12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9进入第三发生器 3, 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 生器 3、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 8提供冷剂蒸汽, 第三发生器 3的浓溶液经第 四溶液泵 21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8进入第二发生器 2, 流经第三发生器 3的冷剂蒸汽放热 成湿蒸汽后向第四发生器 4提供, 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 2、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 向第三发生器 3和第四发生器 4提供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 2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 后经节流阀 14节流进入蒸发器 9、 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 5提供, 第二发生器 2 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9进入第四发生器 4, 湿蒸汽流经第 四发生器 4、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吸收器 6提供冷剂蒸汽, 第四发生器 4的浓 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0进入第三吸收器 7、 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流经 第四发生器 4的湿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后再经第二节流阀 15节流进入冷凝器 8; 冷凝器 8的 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冷凝器 8的冷剂液经第三节流阀 16节流进入第二蒸 说 明 书 发器 10、 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三吸收器 7提供,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3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它主要由发生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四发生器、 吸收器、 第二吸 收器、 第三吸收器、 冷凝器、 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溶液泵、 第二溶液泵、 第三溶液泵、 第 四溶液泵、 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第三节流阀、 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 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 吸收器 5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11和溶液热交换 器 17与发生器 1连通, 发生器 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 17与吸收器 5连通, 发生 器 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 14与 蒸发器 9连通, 蒸发器 9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 5连通; 第三吸收器 7有稀溶液管路经 第三溶液泵 13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0与第二吸收器 6连通,第二吸收器 6还有稀溶液管路 经第二溶液泵 1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8与第二发生器 2连通,第二吸收器 6还有稀溶液管 路经第四溶液泵 21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9与第三发生器 3连通,第二发生器 2还有浓溶液 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8与第四发生器 4连通, 第三发生器 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 液热交换器 19与第四发生器 4连通, 第四发生器 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0 与第三吸收器 7连通;第二发生器 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三发生器 3和第四发生器 4之后第四发生器 4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阔 15与冷凝器 8连通——第二发生器向第 三发生器和第四发生器提供冷剂蒸汽作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 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 器 8连通, 第四发生器 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6连通, 冷凝器 8还有冷剂液管路 经第三节流阔 16与第二蒸发器 10连通, 第二蒸发器 1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 7 连通; 发生器 1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吸收器 5、 第二吸收器 6、 第三吸收器 7 和冷凝器 8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蒸发器 9和第二蒸发器 10还分别有余热 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吸收器 5的稀溶液经溶液泵 11和溶液热交换器 17进入发生器 1, 驱动热介 质流经发生器 1、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发生器 2提供冷剂蒸汽——发生器 1产 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 2的驱动热介质, 发生器 1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 17进入 吸收器 5、 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第三吸收器 7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 13和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0进入第二吸收器 6、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二吸收器 6 的稀溶液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二溶液泵 1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8进入第二发生器 2, 第二路经第四溶液泵 21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9进入第三发生器 3; 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 器 2、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三发生器 3和第四发生器 4提供冷剂蒸汽, 流经第二 发生器 2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后经节流阀 14节流进入蒸发器 9、 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 并向吸收器 5提供; 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 3、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 8提 供冷剂蒸汽, 流经第三发生器 3的冷剂蒸汽放热成湿蒸汽后向第四发生器 4提供: 第二发生 器 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8进入第四发生器 4, 第三发生器 3的浓溶液经第三溶 液热交换器 19进入第四发生器 4, 湿蒸汽流经第四发生器 4、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 第二吸收器 6提供冷剂蒸汽, 第四发生器 4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0进入第三吸收 器 7、 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流经第四发生器 4的湿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后再经 第二节流阀 15节流进入冷凝器 8; 冷凝器 8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冷凝 器 8的冷剂液经第三节流阀 16节流进入第二蒸发器 10、 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三吸收 器 7提供,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4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在图 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取消第四发生器, 将第三发生器 3有浓溶 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9与第四发生器 4连通和第四发生器 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 液热交换器 20与第三吸收器 7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 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9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0与第三吸收器 7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 2有冷剂蒸汽通道依次连通 第三发生器 3和第四发生器 4之后第四发生器 4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15与冷凝器 8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3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3再有冷剂液
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15与冷凝器 8连通, 将第四发生器 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6连 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 3增设冷剂蒸汽通道第二吸收器 6连通; 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 3、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分别向冷凝器 8和第二吸收器 6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 3的
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9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0进入第三吸收器 7, 形成分路循环第 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5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取消第二吸收器 6与外部连通 的被加热介质管路, 增加溶液节流阀、 分汽室、 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第四吸收器和第四溶液 泵, 将第三吸收器 7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13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0与第二吸收器 6 连通调整为第三吸收器 7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13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0与第四吸收 器 22连通,第四吸收器 2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 21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24与第二 吸收器 6连通, 将第四发生器 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0与第三吸收器 7连通 调整为第四发生器 4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闽 23和第二吸收器 6与分汽室 25连通,分汽 室 25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24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0与第三吸收器 7连通, 分汽室 2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吸收器 22连通, 第四吸收器 2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 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三吸收器 7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 13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0进入第四吸 收器 22、 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第四吸收器 22的稀溶液经第四溶液泵 21和 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24进入第二吸收器 6、 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 第四发 生器 4的浓溶液经溶液节流阀 23节流降压之后流经第二吸收器 6、 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 汽室 25, 分汽室 25的浓溶液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24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0进入第三吸收 器 7, 分汽室 25的冷剂蒸汽进入第四吸收器 22,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6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取消第二吸收器 6与外部连通 的被加热介质管路, 增加溶液节流阀、 分汽室、 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第四吸收器和第五溶液 泵, 将第三吸收器 7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13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0与第二吸收器 6 连通调整为第三吸收器 7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13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0与第四吸收 器 22连通,第四吸收器 2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泵 26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24与第二 吸收器 6连通, 将第四发生器 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0与第三吸收器 7连通 调整为第四发生器 4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 23和第二吸收器 6与分汽室 25连通,分汽 室 25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24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0与第三吸收器 7连通, 分汽室 2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吸收器 22连通, 第四吸收器 2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 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三吸收器 7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 13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0进入第四吸 收器 22、 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第四吸收器 22的稀溶液经第五溶液泵 26和 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24进入第二吸收器 6、 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 第四发 生器 4的浓溶液经溶液节流阀 23节流降压之后流经第二吸收器 6、 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 汽室 25, 分汽室 25的浓溶液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24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0进入第三吸收 器 7, 分汽室 25的冷剂蒸汽进入第四吸说收器 22,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7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
①结构上, 在图 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取消第二吸收器 6与外部连通
的被加热介质管路, 增加溶液节流阀、 分汽室、 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第四吸收器和第五溶液 泵, 将第三吸收器 7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13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0与第二吸收器 6 连通调整为第三吸收器 7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13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0与第四吸收 器 22连通,第四吸收器 2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泵 26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24与第二 吸收器 6连通, 将第四发生器 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0与第三吸收器 7连通 调整为第四发生器 4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阔 23和第二吸收器 6与分汽室 25连通,分汽 室 25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24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0与第三吸收器 7连通, 分汽室 25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吸收器 22连通, 第四吸收器 2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 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三吸收器 7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 13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0进入第四吸 收器 22、 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第四吸收器 22的稀溶液经第五溶液泵 26和 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24进入第二吸收器 6、 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 第四发 生器 4的浓溶液经溶液节流阀 23节流降压之后流经第二吸收器 6、 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 汽室 25, 分汽室 25的浓溶液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24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0进入第三吸收 器 7, 分汽室 25的冷剂蒸汽进入第四吸收器 22,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8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 在图 5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取消第四发生器,将第三发生器 3有浓溶 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9与第四发生器 4连通、 第四发生器 4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 流阀 23和第二吸收器 6与分汽室 25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 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 换器 19、 溶液节流阀 23和第二吸收器 6与分汽室 25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 2有冷剂蒸汽通 道依次连通第三发生器 3和第四发生器 4之后第四发生器 4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15与冷凝器 8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3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3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15与冷凝器 8连通, 将第四发生器 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 吸收器 6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 3增设冷剂蒸汽通道第二吸收器 6连通。
②流程上, 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 3、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分别向冷凝器 8和 第二吸收器 6提供冷剂蒸汽, 第三发生器 3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9换热和再经溶 说 明 书 液节流阀 23节流降压之后流经第二吸收器 6、 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 25, 形成分路循 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9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6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取消第四发生器, 将第二发生 器 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9与第四发生器 4连通、第 四发生器 4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 23和第二吸收器 6与分汽室 2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 器 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8、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9、溶液节流阀 23和第二吸 收器 6与分汽室 25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 2有冷剂蒸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三发生器 3和第四发 生器 4之后第四发生器 4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15与冷凝器 8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 器 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3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15 与冷凝器 8连通, 将第四发生器 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6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 3 增设冷剂蒸汽通道第二吸收器 6连通。
②流程上, 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 3、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分别向冷凝器 8和 第二吸收器 6提供冷剂蒸汽, 第二发生器 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8和第三溶液热 交换器 19换热和再经溶液节流阔 23节流降压之后流经第二吸收器 6、 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 分汽室 25,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10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7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取消第四发生器, 将第二发生 器 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8与第四发生器 4连通、 第三发生器 3有浓溶液管 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9与第四发生器 4连通、 第四发生器 4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 23和第二吸收器 6与分汽室 2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8与溶液节流阀 23连通、 第三发生器 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9与溶液节流 阀 23连通、 溶液节流阀 23再有溶液管路经第二吸收器 6与分汽室 25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 2有冷剂蒸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三发生器 3和第四发生器 4之后第四发生器 4再有冷剂液管路 经第二节流阀 15与冷凝器 8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3连通 后第三发生器 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15与冷凝器 8连通, 将第四发生器 4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6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 3增设冷剂蒸汽通道第二吸收器 6连通。
②流程上, 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 3、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分别向冷凝器 8和 第二吸收器 6提供冷剂蒸汽, 第二发生器 2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8的浓溶液之后与第三发 生器 3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9之后的浓溶液汇合并再经溶液节流阀 23节流降压之后流经第 二吸收器 6、 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 25,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1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 在图 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节流阔 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将吸收器 5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11和溶液热交换器 17与发生器 1 连通调整为吸收器 5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11、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C和溶液热交换器 17与 发生器 1连通, 将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 17与吸收器 5连通调整为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 17与新增发生器 A连通, 新增发生器 再有浓溶液管路经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C与吸收器 5连通,将发生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2连通后第 说 明 书 二发生器 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 14与蒸发器 9连通调整为发生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新增发生器 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 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B与蒸发器 9连通,新增发 生器 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 14 与蒸发器 9连通。
②流程上, 发生器 1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发生器 A作驱动热介质, 吸收器 5的稀 溶液经溶液泵 11、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C和溶液热交换器 17进入发生器 1, 发生器 1的浓溶 液经溶液热交换器 17进入新增发生器 A, 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 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 释放并向第二发生器 2提供冷剂蒸汽作驱动热介质,新增发生器 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 换器 C进入吸收器 5, 流经新增发生器 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后经新增节流阀 B节流进 入蒸发器 9,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12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 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 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将吸收器 5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11和溶液热交换器 17 与发生器 1连通调整为吸收器 5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11和溶液热交换器 17与新增发生器 A连通, 新增发生器 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C与发生器 1连 通, 将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 17与吸收器 5连通调整为发生器 1有浓溶液 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C和溶液热交换器 17与吸收器 5连通, 将发生器 1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二发生器 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 14与蒸发器 9连通调整为 发生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 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 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阔 B与蒸发器 9连通, 新增发生器 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2再 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 14与蒸发器 9连通。
②流程上, 发生器 1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发生器 A作驱动热介质, 吸收器 5的稀 溶液经溶液泵 11和溶液热交换器 17进入新增发生器 A, 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 A、 加热 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发生器 2提供冷剂蒸汽作驱动热介质,流经新增发生器 A的冷 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后经新增节流阀 B节流进入蒸发器 9, 新增发生器 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 液泵 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C进入发生器 1, 发生器 1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C和溶 液热交换器 17进入吸收器 5,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13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 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 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吸收器 5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D和新增溶液热交 换器 C与新增发生器 A连通,新增发生器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C与吸收器 5连通, 将发生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 节流阀 14与蒸发器 9连通调整为发生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 A连通后新增发生 器 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B与蒸发器 9连通,新增发生器 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二发生器 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 14与蒸发器 9连通。
②流程上, 发生器 1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发生器 A作驱动热介质, 吸收器 5的部 分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 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C进入新增发生器 A, 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 器八、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发生器 2提供冷剂蒸汽作驱动热介质, 新增发生器 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C进入吸收器 5, 流经新增发生器 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 液后经新增节流阀 B节流进入蒸发器 9,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14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 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冷凝器, 将吸收器 5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11和溶液热交换器 17 与发生器 1连通调整为吸收器 5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11、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C和溶液热 交换器 17与发生器 1连通,将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 17与吸收器 5连通调 整为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 17与新增发生器 A连通, 新增发生器 A再有浓 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C与吸收器 5连通,新增发生器 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 凝器 E连通, 新增冷凝器 E还有冷剂液说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B与蒸发器 9连通, 新增发生器 A 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冷凝器 E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吸收器 5的稀溶液经溶液泵 11、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C和溶液热交换器 17进 入发生器 1, 发生器 1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 1书7进入新增发生器 A, 驱动热介质流经新增 发生器 A、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冷凝器 E提供冷剂蒸汽, 新增发生器 A的浓溶 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C进入吸收器 5; 新增冷凝器 E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 液, 新增冷凝器 E的冷剂液经新增节流阀 B节流进入蒸发器 9,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 热泵。
图 15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 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冷凝器、 新增溶液泵和新增分汽室, 将吸收器 5有稀溶液管路经溶 液泵 11和溶液热交换器 17与发生器 1连通调整为吸收器 5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11、 新 增溶液热交换器 C和溶液热交换器 17与发生器 1连通, 将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 交换器 17与吸收器 5连通调整为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 17与新增发生器 A 连通, 新增发生器 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C与吸收器 5连通, 新增发生器 A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 E连通,新增冷凝器 E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B与蒸 发器 9连通; 将第四发生器 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0与第三吸收器 7连通调 整为第四发生器 4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D和新增冷凝器 E与新增分汽室 F连通,新增 分汽室 F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0与第三吸收器 7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 2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3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和新增分汽室 F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三发生器 3连通——第二发生器和新增分汽室共同向第三发生器提供驱动热介质,新增发生 器 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吸收器 5的稀溶液经溶液泵 11、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C和溶液热交换器 17进 入发生器 1, 发生器 1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 17进入新增发生器 A, 驱动热介质流经新增 发生器 A、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冷凝器 E提供冷剂蒸汽, 新增发生器 A的浓溶 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C进入吸收器 5, 新增冷凝器 E的冷剂蒸汽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成 冷剂液, 新增冷凝器 E的冷剂液经新增节流阀 B节流进入蒸发器 9; 第四发生器 4的浓溶液 经新增溶液泵 D加压之后流经新增冷凝器 E、 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新增分汽室 F, 新增分汽 室 F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0进入第三吸收器 7, 新增分汽室 F的冷剂蒸汽流经第 说 明 书 三发生器 3和第四发生器 4、放热成冷剂液后再经第二节流阀 15节流进入冷凝器 8, 形成分 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16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 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将吸收器 5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11和溶液热交换器 17 与发生器 1连通调整为吸收器 5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11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C与新增吸 收器 G连通, 新增吸收器 G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D和溶液热交换器 17与发生器 1 连通, 将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 17与吸收器 5连通调整为发生器 1有浓溶 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 17与新增发生器 A连通, 新增发生器 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 热交换器 C与吸收器 5连通, 新增发生器 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G连通, 新增发 生器 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吸收器 G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吸收器 5的稀溶液经溶液泵 11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C进入新增吸收器 G、 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 G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 D和溶液热交换器 17进入发生器 1, 发生器 1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 17进入新增发生器 A, 驱动热介质流 经新增发生器 A、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吸收器 G提供冷剂蒸汽, 新增发生器 A 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C进入吸收器 5,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17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 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分汽室, 将吸收器 5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11和溶 液热交换器 17与发生器 1连通调整为吸收器 5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11和新增溶液热交换 器 C与新增吸收器 G连通, 新增吸收器 G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D和溶液热交换器 17与发生器 1连通, 将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 17与吸收器 5连通调整为发 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 17与新增发生器 A连通, 新增发生器 A再有浓溶液管 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C与吸收器 5连通, 新增发生器 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G 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 2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8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有浓 溶液管路经新增吸收器 G与新增分汽室 F连通,新增分汽室 F再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 18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 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3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 和新增分汽室 F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3连通——第二发生器和新增分汽室共同向第 三发生器提供驱动热介质, 新增发生器 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吸收器 5的稀溶液经溶液泵 11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C进入新增吸收器 G、 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新增吸收器 G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 D和溶液热交 换器 17进入发生器 1, 发生器 1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 17进入新增发生器 A, 驱动热介 质流经新增发生器 A、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吸收器 G提供冷剂蒸汽, 新增发生 器 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C进入吸收器 5; 第二发生器 2的浓溶液流经新增吸收器 G、 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新增分汽室 F, 新增分汽室 F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8进入 第三发生器 3, 新增分汽室 F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 3和第四发生器 4、 放热成冷剂液 之后经第二节流阀 15节流进入冷凝器 8,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18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说 明 书
①结构上,在图 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分汽室、新增溶液节流阀和新增第二溶液节流阔, 将吸收器 5有稀溶液管 路经溶液泵 11和溶液热交换器 17与发生器 1连通调整为吸收器 5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11和溶液热交换器 17与新增吸收器 G连通, 新增吸收器 G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 节流阀 I与发生器 1连通, 将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 17与吸收器 5连通调 整为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D与新增发生器 A连通,新增发生器 A还有浓溶液 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阀 H和新增吸收器 G与新增分汽室 F连通,新增分汽室 F再有浓溶液管 路经溶液热交换器 17与吸收器 5连通, 新增发生器 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G连 通,将发生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 阀 14与蒸发器 9连通调整为发生器 1和新增分汽室 F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2连通 后第二发生器 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 14与蒸发器 9连通, 新增发生器 A还有驱动热介 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吸收器 5的稀溶液经溶液泵 11和溶液热交换器 17进入新增吸收器 G、 吸收 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新增吸收器 G的稀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节流阀 I节流降 压进入发生器 1, 发生器 1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泵 D加压进入新增发生器 A, 驱动热介质流 经新增发生器 A、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吸收器 G提供冷剂蒸汽, 新增发生器 A 的浓溶液经溶液节流阀 H节流降压之后流经新增吸收器 G、 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新增分汽室 F, 新增分汽室 F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 17进入吸收器 5, 新增分汽室 F的冷剂蒸汽流经 第二发生器 2、放热成冷剂液之后再经节流阀 14节流进入蒸发器 9,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 收式热泵。
图 19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 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 新增分汽室和新增溶液节流阀,将吸收器 5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11和溶液热交换器 17与 发生器 1连通调整为吸收器 5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11和溶液热交换器 17与新增吸收器 G 连通, 新增吸收器 G还有稀溶液管路与新增发生器 A连通, 新增发生器 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 新增溶液节流阀 H与发生器 1连通, 将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 17与吸收器 5连通调整为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吸收器 G与新增分汽室 F连通, 新增分汽室 F再 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 17与吸收器 5连通, 新增发生器 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 吸收器 G连通,将发生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2再有冷剂液 管路经节流阀 14与蒸发器 9连通调整为发生器 1和新增分汽室 F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 生器 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 14与蒸发器 9连通, 新增发生器 A还 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吸收器 5的稀溶液经溶液泵 11和溶液热交换器 17进入新增吸收器0、 吸收 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 新增吸收器 G的稀溶液进入新增发生器 A, 驱动热介质 流经新增发生器八、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吸收器 G提供冷剂蒸汽, 新增发生器 A的浓溶液经溶液节流阀 H节流降压进入发生器 1, 发生器 1的浓溶液流经新增吸收器 G、 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新增分汽室 F,新增分汽室 F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 17进入吸收器 5, 新增分汽室 F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 2、 放热成冷剂液之后再经节流阀 14节流进入蒸 说 明 书 发器 9,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20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 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分汽室, 将吸收器 5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11和溶液热交换器 17 与发生器 1连通调整为吸收器 5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11、 溶液热交换器 17和新增溶液热 交换器 C与新增吸收器 G连通, 新增吸收器 G还有稀溶液管路与新增发生器 A连通, 新增发 生器 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C与发生器 1连通,将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 溶液热交换器 17与吸收器 5连通调整为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吸收器 G与新增分汽 室 F连通, 新增分汽室 F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 17与吸收器 5连通, 新增发生器 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G连通, 将发生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2连通 后第二发生器 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阔 14与蒸发器 9连通调整为发生器 1和新增分汽室 F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 14与蒸发 器 9连通, 新增发生器 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吸收器 5的稀溶液经溶液泵 11、 溶液热交换器 17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C进 入新增吸收器 G、 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 新增吸收器 G的稀溶液进入新增 发生器 A, 驱动热介质流经新增发生器 A、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吸收器 G提供 冷剂蒸汽, 新增发生器 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C进入发生器 1, 发生器 1的浓溶液 流经新增吸收器 G、 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新增分汽室 F, 新增分汽室 F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 换器 17进入吸收器 5, 新增分汽室 F的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 2、放热成冷剂液之后再经 节流阀 14节流进入蒸发器 9 ,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2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 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 新增冷凝器、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分汽室和新增溶液节流阀, 将吸收器 5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11和溶液热交换器 17与发生器 1连通调整为吸收器 5有 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11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C与新增吸收器 G连通, 新增吸收器 G再有稀 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D和溶液热交换器 17与发生器 1连通, 将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 溶液热交换器 17与吸收器 5连通调整为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 17与新增发 生器 A连通,新增发生器 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阀 H和新增吸收器 G与新增分汽 室 F连通, 新增分汽室 F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C与吸收器 5连通, 新增发生 器 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G连通,新增分汽室 F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 E连通, 新增冷凝器 E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B与蒸发器 9连通, 新增发生器 A还有 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冷凝器 E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吸收器 5的稀溶液经溶液泵 11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C进入新增吸收器 G、 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新增吸收器 G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 D和溶液热交 换器 17进入发生器 1, 发生器 1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 17进入新增发生器 A, 驱动热介 质流经新增发生器 A、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吸收器 G提供冷剂蒸汽, 新增发生 器 A的浓溶液经溶液节流阀 H节流降压之后流经新增吸收器 G、 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新增分 汽室 F, 新增分汽室 F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C进入吸收器 5, 新增分汽室 F的冷剂 蒸汽进入新增冷凝器 E、 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新增冷凝器 E的冷剂液经新增节流阀 B节流进入蒸发器 9,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22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 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 新增第二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第二溶液泵、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 新增分汽室和新增溶液节流阀, 将吸收器 5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11和溶液热交换器 17与发生器 1连通调整为吸收器 5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11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C与新增 第二吸收器 J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 J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D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 K与新增吸收器 G连通,新增吸收器 G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 L和溶液热交 换器 17与发生器 1连通,将发生器 1有说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 17与吸收器 5连通调整 为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 17与新增发生器 A连通, 新增发生器 A还有浓溶 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阀 H和新增吸收器 G与新增分汽室 F连通,新增分汽室 F再有浓溶液 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K和新增溶液热交换书器 C与吸收器 5连通,新增发生器 A还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G连通,新增分汽室 F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 J连 通, 新增发生器 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第二吸收器 J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 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吸收器 5的稀溶液经溶液泵 11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C进入新增第二吸收器 J、 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新增第二吸收器 J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 D和新增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K进入新增吸收器0、 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 新增吸收 器 G的稀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泵 L和溶液热交换器 17进入发生器 1, 发生器 1的浓溶液经 溶液热交换器 17进入新增发生器 A, 驱动热介质流经新增发生器 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 放并向新增吸收器 G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 A的浓溶液经溶液节流阀 H节流降压之后流 经新增吸收器 G、 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新增分汽室 F, 新增分汽室 F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二溶 液热交换器 K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C进入吸收器 5, 新增分汽室 F的冷剂蒸汽进入新增第二 吸收器 J,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本发明技术可以实现的效果——本发明所提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具有如下 的效果和优势-
(1)分路循环并分步实现温降, 可采用不同工作溶液, 有利于驱动热介质、循环溶液和流 程之间的选择和匹配, 克服单一工作介质的限制, 提高温差利用水平。
(2)包含单效供热流程、双效供热流程和回热供热流程, 多端供热, 适应被加热介质温度 变化范围宽的场合, 有利于提高热能利用率。
(3)具有回热供热端的流程以及具有单效-双效回热或具有双效回热的流程, 热力学参数 平滑变化, 供热参数可调节, 能够较好地适应工况变化, 得到较高的热力学完善度。
(4)丰富了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类型, 扩展了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应用范围, 有利于更好 地采用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来实现温差利用, 提高热能利用效率。

Claims

权 利 要 求 书
1.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主要由发生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四发生 器、 吸收器、 第二吸收器、 第三吸收器、 冷凝器、 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溶液泵、 第二溶液 泵、 第三溶液泵、 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第三节流阀、 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 吸收器 (5) 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11 ) 和溶液热交换器(17)与发生器(1 )连通,发生器(1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7) 与吸收器 (5) 连通, 发生器 (1 )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2) 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 (14)与蒸发器(9)连通——发生器向第二发生器提供冷剂 蒸汽作驱动热介质, 蒸发器 (9)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 (5 ) 连通; 第三吸收器 (7 )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13) 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0) 与第二吸收器 (6) 连通, 第 二吸收器(6)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2)、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和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18)与第二发生器(2 )连通, 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18)与第三发生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 与第四发生器(4)连通, 第四发生器(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0) 与第 三吸收器 (7) 连通; 第二发生器 (2)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三发生器 (3 ) 和第四 发生器 (4) 之后第四发生器 (4)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15) 与冷凝器 (8) 连通 ——第二发生器向第三发生器和第四发生器提供冷剂蒸汽作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 (3)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8)连通,第四发生器(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6) 连通, 冷凝器 (8 )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16) 与第二蒸发器 (10) 连通, 第二蒸 发器(1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7)连通; 发生器(1 )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 外部连通, 吸收器(5)、 第二吸收器(6)、 第三吸收器(7)和冷凝器 (8 )还分别有被加热 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蒸发器(9)和第二蒸发器(10)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主要由发生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四发生 器、 吸收器、 第二吸收器、 第三吸收器、 冷凝器、 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溶液泵、 第二溶液 泵、 第三溶液泵、 第四溶液泵、 节流阔、 第二节流阀、 第三节流阀、 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 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 吸收器 (5) 有稀溶液管路经 溶液泵 (11 )和溶液热交换器(17) 与发生器(1 )连通, 发生器(1 )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 液热交换器 (17) 与吸收器 (5) 连通, 发生器 (1 )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2) 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 (14)与蒸发器(9)连通——发生器向第 二发生器提供冷剂蒸汽作驱动热介质, 蒸发器 (9)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 (5) 连通; 第三吸收器 (7 )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13) 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0) 与第二吸收 器(6)连通,第二吸收器(6)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2)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 与第三发生器(3)连通, 第三发生器(3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 (21 )和第二溶液 热交换器(18) 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 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1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 ) 与第四发生器(4) 连通, 第四发生器(4)还有浓溶 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0) 与第三吸收器 (7)连通; 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 通道依次连通第三发生器 (3 ) 和第四发生器 (4) 之后第四发生器 (4)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 第二节流阀 (15) 与冷凝器 (8 ) 连通——第二发生器向第三发生器和第四发生器提供冷剂 蒸汽作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3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8)连通,第四发生器(4)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6)连通, 冷凝器(8)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16) 与第二蒸发器 (10) 连通, 第二蒸发器 (10)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 (7) 连通; 发生器 (1 ) 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吸收器 (5)、 第二吸收器 (6)、 第三吸收器 (7)和冷凝器(8)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蒸发器(9)和第二蒸发器(10) 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主要由发生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四发生 器、 吸收器、 第二吸收器、 第三吸收器、 冷凝器、 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 溶液泵、 第二溶液 泵、 第三溶液泵、 第四溶液泵、 节流权阀、 第二节流阀、 第三节流阀、 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 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禾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 吸收器 (5) 有稀溶液管路经 溶液泵 (11 )和溶液热交换器 (17) 与发生 9器(1 )连通, 发生器(1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 液热交换器 (17 ) 与吸收器 (5) 连通, 发生器 (1 )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2 ) 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阔 ( 14) 与蒸发器(9)连通——发生器向第 二发生器提供冷剂蒸汽作驱动热介质, 蒸发器 (9 ) 还书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 (5) 连通; 第三吸收器 (7 )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13) 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0) 与第二吸收 器(6)连通,第二吸收器(6)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8) 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 第二吸收器(6)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21 )和第三溶液 热交换器(19) 与第三发生器 (3) 连通, 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18 ) 与第四发生器(4)连通, 第三发生器(3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 19 )与第四发生器(4)连通, 第四发生器(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0) 与第三吸收器 (7 ) 连通; 第二发生器 (2)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三发生器 (3) 和 第四发生器 (4) 之后第四发生器 (4)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15 ) 与冷凝器 (8 ) 连通——第二发生器向第三发生器和第四发生器提供冷剂蒸汽作驱动热介质, 第三发生器
(3)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8 ) 连通, 第四发生器 (4)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 收器(6)连通, 冷凝器(8)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阔 ( 16)与第二蒸发器(10)连通, 第二蒸发器(1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7)连通; 发生器(1 )还有驱动热介质 管路与外部连通, 吸收器(5)、 第二吸收器(6)、 第三吸收器(7 )和冷凝器(8)还分别有 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蒸发器 (9) 和第二蒸发器 (10) 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 部连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4.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 1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取消第四发生器, 将第三发生器 (3)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9) 与第四发生 器(4)连通和第四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0) 与第三吸收器(7) 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 (3)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9) 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0)与第三吸收器(7)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三发生器(3) 和第四发生器(4)之后第四发生器 (4)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15)与冷凝器(8) 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3) 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3 ) 再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15)与冷凝器(8)连通, 将第四发生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二吸收器 (6) 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 (3) 增设冷剂蒸汽通道第二吸收器 (6) 连通, 权 利 要 求 书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5.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 2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取消第四发生器, 将第二发生器 (2)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8) 和第三溶液 热交换器(19)与第四发生器(4)连通、 第四发生器 (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 器(20)与第三吸收器(7)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 18)、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0)与第四发生器(4)连通, 将第 二发生器(2) 有冷剂蒸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三发生器 (3 ) 和第四发生器 (4) 之后第四发生 器 (4)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15) 与冷凝器 (8) 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 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3)连通后第三发生器(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5) 与冷凝器 (8 ) 连通, 将第四发生器 (4)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6) 连通调整为第 三发生器(3) 增设冷剂蒸汽通道第二吸收器 (6) 连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6.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 3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取消第四发生器, 将第二发生器 (2)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8) 与第四发生 器(4)连通、 第三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 与第四发生器(4) 连通、 第四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0) 与第三吸收器(7)连通调 整为第二发生器 (2)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8 ) 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0) 与第三吸收器(7)连通、 第三发生器 (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和第四 溶液热交换器(20) 与第三吸收器(7)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 (2 )有冷剂蒸汽通道依次连通 第三发生器(3)和第四发生器(4)之后第四发生器(4)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5) 与冷凝器 (8) 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3 ) 连通后第三 发生器 (3)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15) 与冷凝器 (8) 连通, 将第四发生器 (4 )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6)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3)增设冷剂蒸汽通道第二吸收 器 (6) 连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7.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 1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溶液节流阀、分汽室、第五溶液热交换器、第四吸收器和第四溶液泵,将第三吸收器(7)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13) 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0) 与第二吸收器 (6) 连通调整 为第三吸收器 (7 )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13) 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0) 与第四吸 收器(22 )连通, 第四吸收器(22) 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21 )和第五溶液热交换 器(24)与第二吸收器(6)连通,将第四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0) 与第三吸收器(7)连通调整为第四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23)和第二吸 收器 (6) 与分汽室 (25) 连通, 分汽室 (25 ) 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24) 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0 ) 与第三吸收器 (7 ) 连通, 分汽室 (25 )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四吸收器(22)连通, 第四吸收器(2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 一类吸收式热泵。
8.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 1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取消第二吸收器 (6) 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 增加溶液节流阀、 分汽室、 第五溶液 热交换器、 第四吸收器和第四溶液泵, 将第三吸收器(7)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3 ) 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0) 与第二吸收器(6)连通调整为第三吸收器(7)有稀溶液管路经 权 利 要 求 书 第三溶液泵 (13) 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0) 与第四吸收器 (22) 连通, 第四吸收器 (22) 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 (21 ) 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24) 与第二吸收器 (6) 连通, 将第四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0) 与第三吸收器(7)连通调整为 第四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23 )和第二吸收器(6)与分汽室(25)连通, 分汽室(25)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24)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0) 与第三 吸收器 (7) 连通, 分汽室 (25)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吸收器 (22) 连通, 第四吸收器 (22)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9.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 2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溶液节流阀、分汽室、第五溶液热交换器、第四吸收器和第五溶液泵,将第三吸收器(7)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13) 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0) 与第二吸收器 (6) 连通调整 为第三吸收器 (7)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13) 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0) 与第四吸 收器(22 )连通, 第四吸收器(22) 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泵(26)和第五溶液热交换 器(24)与第二吸收器(6)连通,将第四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0) 与第三吸收器(7)连通调整为第四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 (23 )和第二吸 收器 (6) 与分汽室 (25) 连通, 分汽室 (25 ) 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24) 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0) 与第三吸收器 (7 ) 连通, 分汽室 (25 )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四吸收器(22 )连通, 第四吸收器(2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 一类吸收式热泵。
10.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2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中, 取消第二吸收器 (6) 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 增加溶液节流阔、 分汽室、 第五 溶液热交换器、 第四吸收器和第五溶液泵, 将第三吸收器 (7 )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 13)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0) 与第二吸收器(6)连通调整为第三吸收器(7 )有稀溶液 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13 )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0) 与第四吸收器(22)连通, 第四吸收器
(22 ) 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泵 (26) 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24) 与第二吸收器 (6) 连通, 将第四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0) 与第三吸收器(7 )连通 调整为第四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23)和第二吸收器(6)与分汽室(25 ) 连通, 分汽室 (25 ) 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24) 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0) 与第三吸收器 (7 ) 连通, 分汽室 (25 )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吸收器 (22 ) 连通, 第四 吸收器 (22)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1 -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3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中, 增加溶液节流阀、 分汽室、 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第四吸收器和第五溶液泵, 将第三吸收 器(7)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13)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0) 与第二吸收器(6)连 通调整为第三吸收器 (7)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13) 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0) 与 第四吸收器(22)连通, 第四吸收器(22)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泵 (26)和第五溶液 热交换器(24) 与第二吸收器(6)连通, 将第四发生器(4)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 换器(20)与第三吸收器(7 )连通调整为第四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23) 和第二吸收器 (6) 与分汽室 (25 ) 连通, 分汽室 (25) 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 器(24)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0) 与第三吸收器 (7 ) 连通, 分汽室 (25) 还有冷剂蒸汽 权 利 要 求 书 通道与第四吸收器(22)连通, 第四吸收器(2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分 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2.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3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中, 取消第二吸收器 (6) 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 增加溶液节流阀、 分汽室、 第五 溶液热交换器、 第四吸收器和第五溶液泵, 将第三吸收器 (7 )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 13)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0)与第二吸收器 (6) 连通调整为第三吸收器(7 )有稀溶液 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13)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0) 与第四吸收器(22)连通, 第四吸收器
(22) 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泵 (26) 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24) 与第二吸收器 (6) 连通, 将第四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0)与第三吸收器(7 )连通 调整为第四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23)和第二吸收器(6)与分汽室(25 ) 连通, 分汽室 (25 ) 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24) 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0) 与第三吸收器 (7) 连通, 分汽室 (25 )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吸收器 (22) 连通, 第四 吸收器 (2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3.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7-8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 式热泵中, 取消第四发生器, 将第三发生器 (3)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9) 与第四发生器(4)连通、 第四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 (23)和第二吸收器
(6)与分汽室(25)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 溶液节流阀 (23) 和第二吸收器(6) 与分汽室 (25)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 通道依次连通第三发生器 (3)和第四发生器 (4) 之后第四发生器 (4)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 第二节流阀 (15) 与冷凝器(8)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3 ) 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3 )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15 ) 与冷凝器 (8) 连通, 将 第四发生器 (4)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6) 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 (3 ) 增设冷剂 蒸汽通道第二吸收器 (6 ) 连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4.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9-10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 式热泵中, 取消第四发生器, 将第二发生器 (2)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8)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 与第四发生器(4)连通、 第四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 节流阀 (23)和第二吸收器(6) 与分汽室(2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 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8 )、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 溶液节流阀 (23)和第二吸收器(6) 与分汽室 (25 )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三发生器(3)和第四 发生器 (4) 之后第四发生器 (4)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15) 与冷凝器 (8 ) 连通 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 )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3) 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3) 再有冷 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15)与冷凝器(8)连通, 将第四发生器 (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二吸收器 (6) 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 (3) 增设冷剂蒸汽通道第二吸收器 (6) 连通, 形成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5.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1-12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 收式热泵中, 取消第四发生器, 将第二发生器(2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8) 与第四发生器(4)连通、 第三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四 发生器 (4)连通、 第四发生器 (4) 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 (23) 和第二吸收器 (6) 权 利 要 求 书 与分汽室 (25) 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8 ) 与溶 液节流阀 (23) 连通、 第三发生器 (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9 ) 与溶液节 流阀 (23)连通、 溶液节流阀 (23)再有溶液管路经第二吸收器(6) 与分汽室 (25)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 (2) 有冷剂蒸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三发生器 (3 ) 和第四发生器 (4) 之后第四 发生器(4)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15 )与冷凝器(8)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3 )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3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5) 与冷凝器 (8) 连通, 将第四发生器 (4)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6) 连通调整为第 三发生器 (3) 增设冷剂蒸汽通道第二吸收器 (6) 连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6.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 1-15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 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将吸收器 (5 ) 有稀溶液管 路经溶液泵(11 )和溶液热交换器(17 ) 与发生器(1 )连通调整为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 路经溶液泵 (11 )、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C) 和溶液热交换器 (17 ) 与发生器 (1 ) 连通, 将 发生器 (1 )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 (17) 与吸收器 (5 ) 连通调整为发生器 (1 ) 有 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7) 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 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 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C) 与吸收器 (5 ) 连通, 将发生器 (1 )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 生器 (2) 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2)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 (14) 与蒸发器(9) 连通调整 为发生器 (1 )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 (A) 连通后新增发生器 (A) 再有冷剂液管路 经新增节流阀(B)与蒸发器(9)连通——发生器向新增发生器提供冷剂蒸汽作驱动热介质, 新增发生器 (A)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2) 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2 ) 再有冷剂液 管路经节流阀 (14) 与蒸发器 (9) 连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7.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 1-15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 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节流阀、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泵, 将吸收器(5 ) 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11 ) 和溶液热交换器 (17) 与发生器 (1 ) 连通调整为吸收器 (5) 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11 ) 和溶液热交换器 (17 ) 与新增发生器 (A) 连通, 新增发生器
(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发生器(1 )连通, 将 发生器 (1 ) 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 (17) 与吸收器 (5) 连通调整为发生器 (1 ) 有 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和溶液热交换器 (17)与吸收器(5)连通, 将发生器 ( 1 )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2 ) 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2 )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 ( 14) 与蒸发器 (9 ) 连通调整为发生器 (1 )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 连通后新 增发生器 (A)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阔 (B) 与蒸发器 (9 ) 连通——发生器向新增发 生器提供冷剂蒸汽作驱动热介质, 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 通后第二发生器(2)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 (14) 与蒸发器(9)连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 一类吸收式热泵。
18.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 1-15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 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节流阀、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泵, 吸收器 (5) 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D) 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C) 与新增发生器 (A) 连通, 新 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吸收器(5 )连通, 将发生器(1 )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2) 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2 )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 (14) 权 利 要 求 书 与蒸发器 (9) 连通调整为发生器 (1 )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 (A) 连通后新增发生 器 (A)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闽 (B) 与蒸发器 (9) 连通——发生器向新增发生器提 供冷剂蒸汽作驱动热介质, 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 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 (14) 与蒸发器(9)连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 收式热泵。
19.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15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 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节流阀、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冷凝器, 将吸收器(5) 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11 ) 和溶液热交换器 (17) 与发生器 (1 ) 连通调整为吸收器 (5) 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1 )、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和溶液热交换器(17)与发生器(1 ) 连通, 将发生器(1 )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7) 与吸收器(5 )连通调整为发生器
( 1 ) 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 (17 ) 与新增发生器 (A) 连通, 新增发生器 (A) 再有 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C) 与吸收器 (5) 连通, 新增发生器 (A) 还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新增冷凝器 (E) 连通, 新增冷凝器 (E)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B) 与蒸发 器 (9) 连通, 新增发生器 (A) 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冷凝器 (E) 还有被 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0.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3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 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节流阀、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冷凝器、 新增溶液泵和 新增分汽室, 将吸收器 (5) 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11 ) 和溶液热交换器 (17 ) 与发生器
( 1 )连通调整为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11 )、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和溶液 热交换器 (17 ) 与发生器 (1 ) 连通, 将发生器(1 ) 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7) 与 吸收器(5)连通调整为发生器(1 )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7 ) 与新增发生器(A) 连通, 新增发生器 (A) 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C) 与吸收器 (5 ) 连通, 新 增发生器 (A)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 (E) 连通, 新增冷凝器 (E) 还有冷剂液管 路经新增节流阀 (B) 与蒸发器 (9) 连通; 将第四发生器 (4)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 交换器(20)与第三吸收器(7 )连通调整为第四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 和新增冷凝器 (E) 与新增分汽室 (F) 连通, 新增分汽室 (F) 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 热交换器(20) 与第三吸收器 (7)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 (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3)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和新增分汽室(F)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3)连 通——第二发生器和新增分汽室共同向第三发生器提供驱动热介质, 新增发生器 (A) 还有 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1.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4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节流阀、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冷凝器、 新增溶液泵和新增分 汽室, 将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11 )和溶液热交换器 (17) 与发生器(1 )连 通调整为吸收器 (5) 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11 )、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C) 和溶液热交换 器(17) 与发生器 (1 ) 连通, 将发生器(1 ) 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7 ) 与吸收器
( 5)连通调整为发生器(1 )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 (17) 与新增发生器(A) 连通, 新增发生器 (A) 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C) 与吸收器 (5) 连通, 新增发生 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 (E) 连通, 新增冷凝器 (E)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 权 利 要 求 书 增节流阀 (B) 与蒸发器 (9 ) 连通; 将第三发生器 (3)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 19)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0) 与第三吸收器(7)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3)有浓溶液 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冷凝器(E) 与新增分汽室 (F)连通, 新增分汽室 (F)再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0)与第三吸收器(7)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 (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3) 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 和新增 分汽室(F)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3)连通——第二发生器和新增分汽室共同向第 三发生器提供驱动热介质, 新增发生器 (A) 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分路循 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2.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15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 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节流阀、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冷凝器和新增分汽室, 将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11 )和溶液热交换器 (17)与发生器 (1 )连通调整 为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1 )、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和溶液热交换器(17) 与发生器 (1 ) 连通, 将发生器 (1 ) 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 (17) 与吸收器 (5) 连 通调整为发生器(1 )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7) 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 新增发 生器 (A) 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C) 与吸收器 (5 ) 连通, 新增发生器 (A)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E)连通, 新增冷凝器(E)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阔
(B) 与蒸发器 (9) 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 (2 ) 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8) 连 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 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冷凝器 (E) 与新增分汽室 (F) 连通, 新增 分汽室(F)再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8)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 (2)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3) 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 和新增分汽室 (F) 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三发生器 (3) 连通——第二发生器和新增分汽室共同向第三发生器提供驱动热介质, 新增发生器 (A) 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3.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 7-15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 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节流阀、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冷凝器、 新增溶液泵和 新增分汽室, 将吸收器 (5) 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11 ) 和溶液热交换器 (17 ) 与发生器
( 1 )连通调整为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11 )、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和溶液 热交换器(17) 与发生器(1 )连通, 将发生器(1 )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7)与 吸收器(5)连通调整为发生器(1 )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7)与新增发生器(A) 连通, 新增发生器 (A) 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C) 与吸收器 (5) 连通, 新 增发生器 (A)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E) 连通, 新增冷凝器 (E) 还有冷剂液管 路经新增节流阀 (B) 与蒸发器(9)连通; 将分汽室 (25)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 器 (24)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0 ) 与第三吸收器 (7 ) 连通调整为分汽室 (25) 有浓溶液 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D)和新增冷凝器(E)与新增分汽室 (F) 连通, 新增分汽室 (F) 再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24)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0) 与第三吸收器(7)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 (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3) 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 ) 和新增 分汽室(F)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3)连通——第二发生器和新增分汽室共同向第 三发生器提供驱动热介质, 新增发生器 (A) 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分路循 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4.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15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 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将吸收器(5) 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11 ) 和溶液热交换器 (17) 与发生器 (1 ) 连通调整为吸收器 (5) 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11 )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 与新增吸收器(G)连通, 新增吸收 器 (G) 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D) 和溶液热交换器 (17) 与发生器 (1 ) 连通, 将 发生器 (1 ) 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 (17 ) 与吸收器 (5 ) 连通调整为发生器 (1 ) 有 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 (17)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 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 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C) 与吸收器 (5 ) 连通, 新增发生器 (A)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 增吸收器(G) 连通, 新增发生器权(A) 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吸收器 (G)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分禾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5.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 U 3
6在权利要求 1-3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 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二溶液 泵和新增分汽室, 将吸收器 (5 ) 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11 ) 和溶液热交换器 (17 ) 与发 生器 (1 ) 连通调整为吸收器 (5 ) 有稀溶液管路经溶书液泵 (11 ) 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C) 与新增吸收器 (G) 连通, 新增吸收器 (G) 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D) 和溶液热交 换器(17) 与发生器 (1 ) 连通, 将发生器 (1 )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7) 与吸收 器(5)连通调整为发生器 (1 ) 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 (17) 与新增发生器 (A) 连 通, 新增发生器 (A) 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C) 与吸收器 (5) 连通, 新增 发生器(A)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G) 连通; 将第四发生器 (4) 有浓溶液管路 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0) 与第三吸收器(7)连通调整为第四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 新增第二溶液泵 (L)和新增吸收器(G) 与新增分汽室 (F)连通, 新增分汽室(F) 再有浓 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0)与第三吸收器(7)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2 )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3 ) 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 和新增分汽室 (F) 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三发生器 (3 ) 连通——第二发生器和新增分汽室共同向第三发生器提供驱动热介质, 新增发生器 (A) 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6.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4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新 增分汽室, 将吸收器(5 )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1 )和溶液热交换器(17 )与发生器(1 ) 连通调整为吸收器(5 )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11 )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吸收 器(G)连通, 新增吸收器 (G) 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D) 和溶液热交换器 (17 ) 与发生器 (1 ) 连通, 将发生器 (1 ) 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 (17) 与吸收器 (5) 连 通调整为发生器(1 )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7 ) 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 新增发 生器 (A) 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C) 与吸收器 (5) 连通, 新增发生器 (A)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G)连通; 将第三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 交换器(19)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0) 与第三吸收器(7)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3)有 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 (L)和新增吸收器 (G) 与新增分汽室 (F) 连通, 新增分汽 室 (F) 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9) 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0) 与第三吸收 器(7 )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 (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3) 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 权 利 要 求 书 器 (2 ) 和新增分汽室 (F)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3) 连通——第二发生器和新增 分汽室共同向第三发生器提供驱动热介质, 新增发生器 (A) 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 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7.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 1-15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 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分汽室, 将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1 )和溶液热交换器(17) 与发生器(1 )连通调整 为吸收器(5) 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11 ) 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C) 与新增吸收器 (G) 连通, 新增吸收器(G)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D)和溶液热交换器(17)与发生器
( 1 ) 连通, 将发生器 (1 ) 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 (17) 与吸收器 (5) 连通调整为 发生器(1 )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7)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 新增发生器 (A) 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C) 与吸收器 (5 ) 连通, 新增发生器 (A) 还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G)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8) 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 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吸收器 (G) 与新增分汽室 (F) 连通, 新 增分汽室(F)再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8)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3) 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 和新增分汽室 (F) 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三发生器(3)连通——第二发生器和新增分汽室共同向第三发生器提供驱动热介质, 新增发生器 (A) 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8.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7-15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 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二溶液 泵和新增分汽室, 将吸收器 (5) 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11 ) 和溶液热交换器 (17 ) 与发 生器 (1 ) 连通调整为吸收器 (5 ) 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11 ) 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C) 与新增吸收器(G) 连通, 新增吸收器 (G) 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D) 和溶液热交 换器 (17 )与发生器 (1 ) 连通, 将发生器(1 ) 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7) 与吸收 器 (5) 连通调整为发生器 (1 ) 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 (17) 与新增发生器 (A) 连 通, 新增发生器 (A) 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C) 与吸收器 (5 ) 连通, 新增 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G)连通; 将分汽室(25)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五溶液热交换器(24)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0)与第三吸收器(7)连通调整为分汽室(25) 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 (L) 和新增吸收器 (G) 与新增分汽室 (F) 连通, 新增分 汽室 (F) 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24) 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0) 与第三吸 收器 (7) 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 (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3) 连通调整为第二发 生器 (2) 和新增分汽室 (F)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3) 连通——第二发生器和新 增分汽室共同向第三发生器提供驱动热介质, 新增发生器 (A) 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 连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9.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 1-15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 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分汽室、 新增溶液节流阀和新 增第二溶液节流阀, 将吸收器 (5 ) 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11 ) 和溶液热交换器 (17) 与 发生器(1 )连通调整为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11 )和溶液热交换器(17) 与 新增吸收器 (G) 连通, 新增吸收器 (G) 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节流阔 (I ) 与发 权 利 要 求 书 生器(1 ) 连通, 将发生器 (1 ) 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 (17 ) 与吸收器 (5) 连通调 整为发生器(1 )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 新增发生器(A)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阀 (H) 和新增吸收器 (G) 与新增分汽室 (F) 连通, 新增 分汽室 (F) 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 (17) 与吸收器 (5 ) 连通, 新增发生器 (A)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G)连通,将发生器(1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 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4)与蒸发器(9)连通调整为发生器(1 ) 和新增分汽室 (F)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2 ) 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2) 再有冷剂液 管路经节流阀(14)与蒸发器(9)连通, 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0.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15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 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分汽室和新增溶液节流阀, 将吸收器 (5) 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11 ) 和溶液热交换器 (17 ) 与发生器 (1 ) 连通调整为吸收器 (5) 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11 ) 和溶液热交换器 (17) 与新增吸收器 (G) 连通, 新增吸收器
(G) 还有稀溶液管路与新增发生器 (A) 连通, 新增发生器 (A) 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 液节流阀 (H) 与发生器 (1 ) 连通, 将发生器 (1 ) 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 (17) 与 吸收器(5)连通调整为发生器(1 )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吸收器 (G) 与新增分汽室 (F)连 通, 新增分汽室(F)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7) 与吸收器(5)连通, 新增发生 器 (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G) 连通, 将发生器 (1 )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 发生器 (2) 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2)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 (14) 与蒸发器 (9) 连通调 整为发生器 (1 ) 和新增分汽室 (F)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2) 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2)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 (14) 与蒸发器 (9) 连通, 新增发生器 (A) 还有驱动热介 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其中, 为方便部件布置, 或增加新增 溶液泵, 将新增吸收器 (G) 有稀溶液管路与新增发生器 (A) 连通调整为新增吸收器 (G) 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D) 与新增发生器 (A) 连通。
31.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15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 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分汽室, 将吸收器(5 ) 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11 ) 和溶液热交换器 (17) 与发生器 (1 ) 连通调整为吸收器 (5) 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11 )、 溶液热交换器(17)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 与新增吸收器
(G)连通, 新增吸收器(G)还有稀溶液管路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 新增发生器(A)再 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C) 与发生器 (1 ) 连通, 将发生器 (1 ) 有浓溶液管路 经溶液热交换器(17 )与吸收器(5)连通调整为发生器(1 )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吸收器(G) 与新增分汽室 (F)连通, 新增分汽室 (F)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7) 与吸收器
( 5)连通, 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G)连通, 将发生器(1 )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 )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阔 ( 14)与 蒸发器(9) 连通调整为发生器 (1 ) 和新增分汽室 (F)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2) 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4)与蒸发器(9)连通, 新增发生器(A) 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为方便部件布置, 或增加新增溶液泵, 将新增吸收器(G)有稀溶液管路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调整为新增吸 收器 (G) 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D) 与新增发生器 (A) 连通。
32.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15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 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冷凝器、 新增节流阀、 新增溶液泵、 新增溶 液热交换器、 新增分汽室和新增溶液节流阀, 将吸收器 (5) 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11 ) 和溶液热交换器 (17) 与发生器 (1 ) 连通调整为吸收器 (5) 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11 ) 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C) 与新增吸收器 (G) 连通, 新增吸收器 (G) 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 增溶液泵 (D) 和溶液热交换器 (17 ) 与发生器 (1 ) 连通, 将发生器 (1 ) 有浓溶液管路经 溶液热交换器( 17 )与吸收器(5)连通调整为发生器( 1 )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7) 与新增发生器 (A) 连通, 新增发生权器 (A)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阀 (H) 和新增 吸收器 (G) 与新增分汽室 (F) 连通, 新增分汽室 (F) 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 器(C) 与吸收器 (5) 连通, 新增发生器 9(A)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G)连通, 新增分汽室 (F)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E) 连通, 新增冷凝器 (E) 还有冷剂液 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B) 与蒸发器 (9 )连通, 新增发生器 (A) 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 连通, 新增冷凝器(E)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书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其中, 新增吸收器 (G) 或增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33.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3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 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冷凝器、 新增节流、 新增溶液泵、 新增第二 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分汽室、新增溶液节流阀和新增第二分汽室,将吸收器(5) 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11 ) 和溶液热交换器 (17) 与发生器 (1 ) 连通调整为吸收器 (5) 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11 )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 与新增吸收器(G)连通, 新增吸收 器 (G) 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D) 和溶液热交换器 (17 ) 与发生器 (1 ) 连通, 将 发生器 (1 ) 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 (17) 与吸收器 (5) 连通调整为发生器 (1 ) 有 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7)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 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 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阔 (H)和新增吸收器(G) 与新增分汽室 (F) 连通, 新增分汽室(F)再 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C) 与吸收器 (5) 连通, 新增发生器 (A) 还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G) 连通, 新增分汽室 (F)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 (E) 连 通, 新增冷凝器 (E)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B) 与蒸发器 (9) 连通; 将第四发生 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0) 与第三吸收器(7)连通调整为第四发生器
(4) 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 (L) 和新增冷凝器 (E) 与新增第二分汽室连通, 新 增第二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0) 与第三吸收器 (7)连通, 将第二 发生器 (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3) 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 和新增第二分 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3 )连通——第二发生器和新增第二分汽室共同向第三 发生器提供驱动热介质, 新增发生器 (A) 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分路循环 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4.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4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冷凝器、新增节流、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二溶液泵、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分汽室、 新增溶液节流阀和新增第二分汽室, 将吸收器 (5) 有稀 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1 )和溶液热交换器(17)与发生器(1 )连通调整为吸收器(5)有稀 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1 )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吸收器(G)连通, 新增吸收器(G) 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溶液热交换器(17)与发生器(1 )连通, 将发生器(1 ) 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7) 与吸收器(5)连通调整为发生器(1 )有浓溶液管路经 溶液热交换器(17) 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 新增发生器 (A)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 节流阀 (H) 和新增吸收器(G) 与新增分汽室 (F)连通, 新增分汽室 (F) 再有浓溶液管路 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C) 与吸收器 (5 ) 连通, 新增发生器 (A)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 吸收器 (G) 连通, 新增分汽室 (F)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 (E)连通, 新增冷凝 器 (E)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B)与蒸发器(9) 连通; 将第三发生器(3 )有浓溶 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9)权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0) 与第三吸收器 (7 ) 连通调整 为第三发生器 (3) 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禾第二溶液泵 (L) 和新增冷凝器 (E) 与新增第二分 汽室连通, 新增第二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0) 与第三吸收器 (7 ) 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 (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3) 连 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和新增第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3)连通——第 二发生器和新增第二分汽室共同向第三发生器提供驱书动热介质, 新增发生器 (A) 还有驱动 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5.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15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 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冷凝器、 新增节流阀、 新增溶液泵、 新增溶 液热交换器、 新增分汽室、 新增溶液节流阀和新增第二分汽室, 将吸收器 (5) 有稀溶液管 路经溶液泵(11 )和溶液热交换器(17 )与发生器(1 )连通调整为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 路经溶液泵 (11 ) 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C) 与新增吸收器 (G) 连通, 新增吸收器 (G) 再 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溶液热交换器(17) 与发生器(1 )连通, 将发生器(1 ) 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7)与吸收器(5)连通调整为发生器(1 )有浓溶液管路经 溶液热交换器(17)与新增发生器 (A)连通, 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 节流阀 (H)和新增吸收器(G) 与新增分汽室 (F)连通, 新增分汽室(F) 再有浓溶液管路 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C) 与吸收器 (5) 连通, 新增发生器 (A)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 吸收器 (G) 连通, 新增分汽室 (F)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 (E) 连通, 新增冷凝 器(E)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B) 与蒸发器(9)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 液管路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8 ) 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 ) 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冷凝器
(E) 与新增第二分汽室连通, 新增第二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8 ) 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 (2 )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3) 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 ) 和新增第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3) 连通——第二发生器和新增第二分汽 室共同向第三发生器提供驱动热介质, 新增发生器 (A) 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6.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 7-15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 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冷凝器、 新增节流陶、 新增溶液泵、 新增第 二溶液泵、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分汽室、 新增溶液节流阀和新增第二分汽室, 将吸收器
(5)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1 )和溶液热交换器(17) 与发生器(1 )连通调整为吸收器 (5) 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11 ) 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C) 与新增吸收器 (G) 连通, 新 权 利 要 求 书 增吸收器(G) 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D) 和溶液热交换器 (17 ) 与发生器 (1 ) 连 通,将发生器(1 )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7)与吸收器(5)连通调整为发生器(1 ) 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7) 与新增发生器 (A)连通, 新增发生器 (A)还有浓溶液 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阀 (H) 和新增吸收器 (G) 与新增分汽室 (F) 连通, 新增分汽室 (F) 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C) 与吸收器 (5) 连通, 新增发生器 (A) 还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G) 连通, 新增分汽室 (F)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 (E) 连通, 新增冷凝器 (E)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B) 与蒸发器 (9 ) 连通; 将分汽室 (25)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24)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0)与第三吸收器(7) 连通调整为分汽室(25)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L)和新增冷凝器(E)与新增第 二分汽室连通, 新增第二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24)和第四溶液热交 换器(20) 与第三吸收器(7)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3) 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和新增第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3)连通—— 第二发生器和新增第二分汽室共同向第三发生器提供驱动热介质, 新增发生器 (A) 还有驱 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7.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 1-15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 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第二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二溶液泵、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分汽室和新增溶液节流阀, 将吸收器(5) 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 11 ) 和溶液热交换器 (17 ) 与发生器 (1 ) 连通调整为吸收器 (5) 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11 )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 与新增第二吸收器(J)连通, 新增 第二吸收器 (J)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D) 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K) 与新增 吸收器 (G) 连通, 新增吸收器 (G) 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 (L) 和溶液热交换 器(17)与发生器(1 ) 连通, 将发生器 (1 )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7 ) 与吸收器
(5)连通调整为发生器(1 )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7) 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 新增发生器 (A)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阀 (H) 和新增吸收器 (G) 与新增分汽室
(F) 连通, 新增分汽室 (F) 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K) 和新增溶液热 交换器(C) 与吸收器(5)连通, 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G)连 通, 新增分汽室 (F)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 (J) 连通, 新增发生器 (A) 还 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新增第二吸收器 (J)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 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其中, 新增吸收器(G)或增加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38.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3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 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第二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二溶液泵、 新增第三溶液泵、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分汽室、 新增第二分汽 室和新增溶液节流阔, 将吸收器 (5) 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11 ) 和溶液热交换器 (17) 与发生器(1 )连通调整为吸收器(5 )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1 )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 与新增第二吸收器 (J) 连通, 新增第二吸收器 (J)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D) 和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K) 与新增吸收器 (G) 连通, 新增吸收器 (G) 再有稀溶液管路经 新增第二溶液泵 (L) 和溶液热交换器 (17 ) 与发生器 (1 ) 连通, 将发生器 (1 ) 有浓溶液 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7) 与吸收器(5)连通调整为发生器(1 )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 权 利 要 求 书 换器(17)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 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阀(H) 和新增吸收器 (G) 与新增分汽室 (F) 连通, 新增分汽室 (F) 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K)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 与吸收器 (5)连通, 新增发生器(A) 还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G)连通, 新增分汽室(F)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 (J)连通; 将第四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0) 与第三吸收器(7) 连通调整为第四发生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泵和新增第二吸收器(J)或再经 新增吸收器 (G) 与新增第二分汽室连通, 新增第二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 换器(20)与第三吸收器(7)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2 )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3) 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 )和新增第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3 )连通—— 第二发生器和新增第二分汽室共同向第三发生器提供驱动热介质, 新增发生器 (A) 还有驱 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9.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4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 新增吸收器、 新增第二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 新增第二溶液泵、 新增 第三溶液泵、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分汽室、 新增第二分汽室和 新增溶液节流阀, 将吸收器 (5) 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11 ) 和溶液热交换器 (17 ) 与发 生器 (1 ) 连通调整为吸收器 (5) 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11 ) 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C) 与新增第二吸收器(J) 连通, 新增第二吸收器(J)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D) 和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K) 与新增吸收器 (G) 连通, 新增吸收器 (G) 再有稀溶液管路经 新增第二溶液泵 (L) 和溶液热交换器 (17) 与发生器 (1 ) 连通, 将发生器 (1 ) 有浓溶液 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7) 与吸收器(5 )连通调整为发生器(1 )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 换器(17)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 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阀(H) 和新增吸收器 (G) 与新增分汽室 (F) 连通, 新增分汽室 (F) 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K)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吸收器(5)连通, 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G)连通, 新增分汽室(F)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
(J)连通; 将第三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和第四溶液热交换 器(20)与第三吸收器(7)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泵和 新增第二吸收器(J)或再经新增吸收器(G)与新增第二分汽室连通, 新增第二分汽室再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0) 与第三吸收器(7)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 (2)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3) 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 ) 和新增 第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3) 连通——第二发生器和新增第二分汽室共同 向第三发生器提供驱动热介质, 新增发生器 (A) 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分 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40.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 1-15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 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第二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二溶液泵、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分汽室、 新增第二分汽室和新增溶液节流 阀, 将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1 )和溶液热交换器 (17 ) 与发生器 (1 )连通 调整为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1 )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C) 与新增第二吸收 器 (J) 连通, 新增第二吸收器 (J)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D) 和新增第二溶液热 权 利 要 求 书 交换器 (K) 与新增吸收器 (G) 连通, 新增吸收器 (G) 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 (L) 和溶液热交换器 (17) 与发生器 (1 ) 连通, 将发生器 (1 ) 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 换器(17) 与吸收器(5)连通调整为发生器(1 )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7 )与新 增发生器 (A) 连通, 新增发生器 (A)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阀 (H) 和新增吸收 器 (G) 与新增分汽室 (F) 连通, 新增分汽室 (F) 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 器(K)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 与吸收器(5 )连通, 新增发生器(A)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新增吸收器(G)连通, 新增分汽室(F)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 (J)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8)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 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吸收器(J)或再经新增吸收器(G)与新增第二分汽室连通, 新增第 二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8) 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 (2 ) 有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三发生器(3 )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和新增第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三发生器 (3) 连通——第二发生器和新增第二分汽室共同向第三发生器提供驱动热介质, 新增发生器 (A) 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41.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 7-15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 式热泵中, 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第二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二溶液泵、 新增第三溶液泵、 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新增分汽室、 新增第二分汽 室和新增溶液节流阀, 将吸收器 (5) 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 (11 ) 和溶液热交换器 (17) 与发生器(1 )连通调整为吸收器(5 )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11 )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 与新增第二吸收器 (J) 连通, 新增第二吸收器 (J)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 (D) 和 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K) 与新增吸收器 (G) 连通, 新增吸收器 (G) 再有稀溶液管路经 新增第二溶液泵 (L) 和溶液热交换器 (17 ) 与发生器 (1 ) 连通, 将发生器 (1 ) 有浓溶液 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7)与吸收器(5)连通调整为发生器(1 )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 换器(17)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 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阔 (H) 和新增吸收器 (G) 与新增分汽室 (F) 连通, 新增分汽室 (F) 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K)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 与吸收器(5)连通, 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G)连通, 新增分汽室(F)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
(J) 连通; 将分汽室 (25)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24) 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0) 与第三吸收器 (7) 连通调整为分汽室 (25) 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泵和新增 第二吸收器(J)或再经新增吸收器(G)与新增第二分汽室连通, 新增第二分汽室再有浓溶 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24) 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20) 与第三吸收器 (7) 连通, 将 第二发生器 (2 )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3) 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 和新增第 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3 ) 连通——第二发生器和新增第二分汽室共同向 第三发生器提供驱动热介质, 新增发生器 (A) 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分路 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42.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41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 式热泵中, 将蒸发器(9)和第二蒸发器(10)合二为一, 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PCT/CN2014/000394 2013-04-16 2014-04-14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WO2014169702A1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160530.8 2013-04-16
CN201310160530 2013-04-1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4169702A1 true WO2014169702A1 (zh) 2014-10-23

Family

ID=511879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14/000394 WO2014169702A1 (zh) 2013-04-16 2014-04-14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3940140B (zh)
WO (1) WO2014169702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25442Y (zh) * 2001-12-04 2002-12-11 江苏双良空调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两用式第一类溴化锂吸收式热泵
JP2004257705A (ja) * 2003-02-27 2004-09-16 Sanyo Electric Co Ltd 吸収ヒートポンプ利用濃縮装置
CN101706173A (zh) * 2009-11-11 2010-05-12 李华玉 以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3017398A (zh) * 2012-12-06 2013-04-03 李华玉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16538B (zh) * 2011-03-06 2012-08-29 李华玉 带有回热供热端的双效与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2305489B (zh) * 2011-08-19 2015-04-29 李华玉 单效流程基础上的复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25442Y (zh) * 2001-12-04 2002-12-11 江苏双良空调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两用式第一类溴化锂吸收式热泵
JP2004257705A (ja) * 2003-02-27 2004-09-16 Sanyo Electric Co Ltd 吸収ヒートポンプ利用濃縮装置
CN101706173A (zh) * 2009-11-11 2010-05-12 李华玉 以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3017398A (zh) * 2012-12-06 2013-04-03 李华玉 多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40140B (zh) 2016-08-17
CN103940140A (zh) 2014-07-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1091567A1 (zh) 吸收-发生系统和吸收式热泵
WO2012019329A1 (zh) 吸收-再吸收-发生系统与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WO2014127681A1 (zh) 复合发生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105953459B (zh) 一种单双效复合型吸收式制冷机组
WO2010118636A1 (zh) 提高热泵供热温度的方法与高温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WO2013159261A1 (zh) 多端供热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WO2015143927A1 (zh) 第五类吸收式热泵
WO2012129743A1 (zh) 第三类发生-吸收系统与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WO2015149565A1 (zh) 第五类吸收式热泵
WO2015149564A1 (zh) 第四类吸收式热泵与第五类吸收式热泵
WO2014161368A1 (zh)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CN205690733U (zh) 一种单双效复合型吸收式制冷机组
WO2013138963A1 (zh) 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WO2014180163A1 (zh)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WO2015143924A1 (zh) 第四类吸收式热泵与第五类吸收式热泵
JP6896968B2 (ja) 吸収式熱交換システム
WO2014169702A1 (zh)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WO2014161367A1 (zh)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WO2021068431A1 (zh) 单工质联合循环热泵装置
WO2013170406A1 (zh) 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WO2013149366A1 (zh) 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WO2013163784A1 (zh) 分段回热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WO2013152464A1 (zh) 双效回热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WO2013075260A1 (zh) 分级冷凝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WO2013075259A1 (zh) 带有余热双效驱动的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121 Ep: the epo has been informed by wipo that ep was designated in this application

Ref document number: 1478524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

NENP Non-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country code: DE

122 Ep: pct application non-entry in european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1478524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