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14040273A1 - 一种小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小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14040273A1
WO2014040273A1 PCT/CN2012/081409 CN2012081409W WO2014040273A1 WO 2014040273 A1 WO2014040273 A1 WO 2014040273A1 CN 2012081409 W CN2012081409 W CN 2012081409W WO 2014040273 A1 WO2014040273 A1 WO 2014040273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sleeve
rear pulley
pulley
frame
rese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2/081409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阿莱斯⋅丹尼斯⋅尚⋅丹尼尔
Original Assignee
Allais Denis Jean-Danie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lais Denis Jean-Daniel filed Critical Allais Denis Jean-Daniel
Publication of WO2014040273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14040273A1/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CSKATES; SKIS; ROLLER SKATES; DESIGN OR LAYOUT OF COURTS, RINKS OR THE LIKE
    • A63C17/00Roller skates; Skate-boards
    • A63C17/28Roller skates; Skate-boards with arrangements for sit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02Tricy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一种小车,包括座架(4)、车头(1)、连接件(2),连接件(2)的后端与座架(4)连接,连接件(2)的前端与车头(1)铰接,车头(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脚踏部(111),车头(1)的下端设有M个前滑轮组件(3),座架(4)的下端设有N个后滑轮组件(5),其中M+N>3,前滑轮组件(3)包括前滑轮(32)和前滑轮支架(31),前滑轮支架(31)与前滑轮(32)连接,前滑轮支架(31)与车头(1)连接,后滑轮组件(5)包括后滑轮(52)和后滑轮支架(51),后滑轮支架(51)与后滑轮(52)固定连接,后滑轮支架(51)与座架(4)连接;前滑轮支架(31)或/和后滑轮支架(51)倾斜设置;当N>1时,所述座架(4)的下端设有摆尾装置(6)。使用者能采用坐姿驾驶小车,乘坐舒适;同时在座架(4)与后滑轮组件(5)之间设置摆尾装置(6),使得后滑轮(52)偏转角度减小,有利于转弯、保持车平衡。

Description

说 明 书 一种小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技术领域, 具体地说, 涉及一种用于娱乐的小车。
背景技术
目前儿童车大多以儿童三轮车为主, 儿童三轮车使用时, 需要儿童踩前踏板, 使用起来比较费劲, 容易造成儿童疲劳; 而且儿童在使用时均采用骑的方式, 使 得大腿与车座不断摩擦, 车座对下体挤压, 对身体有损。 另外, 儿童三轮车大多 采用后面设置两个轮子的形式, 且后面两个轮子的支架是固定于车身, 不能相对 车身转动, 因此后轮所在平面始终与车身的延长方向平行, 这样儿童三轮车在转 弯时非常的不便, 转弯不灵活。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 提供一种小车, 该小车改变骑 的方式, 坐着便可以驾驶, 使用方便、 转弯灵活, 且有利于身体健康。
为达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小车, 包括座架、 车头、 连接件, 所述连接件的后端与座架连接, 连接 件的前端与车头铰接, 车头可以相对连接件左右转动, 车头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 脚踏部,车头的下端设有 M个前滑轮组件,所述座架的下端设有 N个后滑轮组件, 其中 M+N 3, 所述前滑轮组件包括前滑轮和前滑轮支架, 前滑轮支架的下端与 前滑轮的转轴连接, 前滑轮支架的上端与车头的下端连接, 所述后滑轮组件包括 后滑轮和后滑轮支架, 后滑轮支架的下端与后滑轮的转轴固定连接, 后滑轮支架 的上端与座架的下端连接; 前滑轮支架或 /和后滑轮支架倾斜设置; 当N>1时, 所 述座架的下端设有辅助后滑轮转弯的摆尾装置。
作为优选, 所述摆尾装置为具有恢复原形能力的弹性连接件, 弹性连接件一 端与座架连接, 另一端与后滑轮支架连接。
作为优选, 所述摆尾装置包括定轴、 复位套筒和弹性件, 定轴与座架的下端 连接, 复位套筒套于定轴外且复位套筒的侧面与后滑轮支架固定连接, 所述弹性 件设置于复位套筒内, 弹性件的一端与复位套筒连接, 弹性件的另一端与定轴或 座架连接。
作为优选, 所述座架的下端设有 U形板, 所述定轴的两端分别与 U形板的两 端连接, 且定轴外套设有轴承, 复位套筒位于 U形板的中部, 且复位套筒与轴承 套接。 作为优选,:所述弹性件为扭簧,复位套筒的一个端部在靠近 u形板的一侧设 有缺口, 缺口的中部设有凸块, 扭簧设置于复位套筒的该端部内, 且扭簧的两端 部通过缺口伸出复位套筒外, 且扭簧的两端部位于凸块的两侧, 所述 U形板设有 与凸块配合的定位块, 定位块位于扭簧的两端部之间。
作为优选, 所述摆尾装置还包括端盖和固定块, 所述端盖的中部开有与定轴 相配合的通孔, 端盖设置于复位套筒的一侧且位于 U形板内, 端盖的内侧面设有 限位凸块, 所述弹性件为扭簧, 扭簧位于端盖内, 且扭簧的两端分别位于限位凸 块的两侧, 所述复位套筒与端盖接触的端面与固定块的一端连接, 固定块的另一 端伸入端盖且位于扭簧的两端之间; 所述 U形板的一侧板和端盖均设有锁止孔, 锁止孔内设有锁止块。
作为优选, 所述座架的下端固设有 U形板, 所述摆尾装置包括与后滑轮支架 固定连接的复位套筒、 定轴、 复位弹簧、 调节环、 下套环、 滚珠和上套环, 所述 调节环的中部设有与定轴相配合的轴孔, 所述复位套筒的下端部设有内螺紋; 所 述上套环的上端面的中部向上延伸出一个同轴的上套筒, 上套筒的上端设有连接 部, 所述上套环、 下套环、 复位弹簧、 调节环依次从上至下套于复位套筒内, 所 述调节环与复位套筒螺紋连接, 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与下套环和调节环相抵, 所 述下套环的上端面至少设有一个上曲面凹槽或 /和上套环的下端面至少设有一个 下曲面凹槽, 所述上曲面凹槽和下曲面凹槽均为中间深度大两侧深度小的曲面凹 槽, 所述滚珠位于曲面凹槽内; 所述复位套筒的侧面开有通孔, 所述下套环的侧 面开有去通孔相通的缺口, 所述摆尾装置还包括连接杆和固定件, 连接杆的一端 穿过所述通孔插入缺口内; 所述 U形板的上侧板设有连接孔, 所述上套环的上套 管的连接部插入所述连接孔且与连接孔套接, 所述定轴的上端依次穿过 u形板的 下侧板、 调节环、 下套环、 上套环以及上套管的连接部并与固定件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 所述连接件包括至少两段连接体, 位于最前方的一个为前段连接 体, 位于最后方的一个为后段连接体, 前段连接体的前端与车头铰接, 后段连接 体的后端与座架固定连接; 所述相邻的两段连接体套接, 且连接体外设有用于固 定的固定件。
作为上述连接件的变形, 连接件可以这样设计: 所述连接件包括至少两段连 接体和固定件, 位于最前方的一段连接体的前端与车头铰接, 且该连接体的后端 设有连接套管或套杆, 其他连接体的两端分别设有连接套管和套杆, 所述连接套 管和套杆均设有用于连接且相互配合的安装孔, 相邻的两段连接体套接且通过固 定件穿过安装孔固定连接; 最后一段连接件的后端与座架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 所述车头包括左右方向设置的脚踏杆和支撑杆, 支撑杆的上端与 脚踏杆的中部固定连接, 支撑杆的下端与前滑轮支架固定连接, 支撑杆的中部与 连接件的前端铰接; 所述支撑杆的中部为水平段, 且中部的上端面设有竖直的连 接轴, 所述连接件的前端设有竖直设置的套筒, 套筒与连接轴铰接。
作为优选, 所述小车还包括刹车装置, 刹车装置为碟刹, 碟刹设置于其中一 个后滑轮组件上, 碟刹的刹手把设置于座架, 所述座架的两侧分别设有扶手, 所 述刹手把设置于其中一个扶手下方, 刹手把与扶手呈 V形设置。
当座架的下端设有具有恢复原形能力的弹性连接件, 弹性连接件一端与座架 连接, 另一端与后滑轮支架连接。 弹性连接件在与座架、 后滑轮支架连接时, 可 采用焊接, 或是通过其他固定件辅助连接, 如螺栓等。 弹性连接件在伴随后滑轮 偏转变形后, 弹性连接件带动后滑轮向平行于连接件的延长方向恢复, 从而可以 减小后滑轮的偏转角度。
进一步地, 所述车头的下端设有一个前滑轮组件, 座架的下端设有两个后滑 轮组件。
本实用新型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采用坐姿驾驶小车, 使用非常舒 适; 同时在座架与后滑轮组件之间设置摆尾装置, 使得后滑轮偏转角度减小, 有 利于车转弯、 保持车平衡。 且本实用新型通过脚左右踩动, 便可以驱动小车前行, 降低了使用难度, 提高了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 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 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 3为本实用新型的运动状态的示意图。
图 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连接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 5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连接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 6为本实用新型的摆尾装置与 U形板的分解示意图。
图 7为本实用新型的摆尾装置的套筒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 8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摆尾装置与 U形板的分解示意图。
图 9为图 8的摆尾装置除去套筒、 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 10为图 8的摆尾装置除去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 1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摆尾装置与 U形板的分解示意图。
图 12为图 11的的摆尾装置除去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 1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摆尾装置的上套环 71的结构示意图。
图 1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摆尾装置的下套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 1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摆尾装置的俯视图。
图 16为图 15的 A-A向剖视图。
图 17为图 15的 B-B向剖视图。 附图标记为:
1— -车头 11—一脚踏杆 12— 支撑杆
111- —脚踏部 13— 连接轴 21—一套筒
2— -连接件 3—— -前滑轮组件 31—一前滑轮支架
32— 前滑轮 4—— -座架 41— —扶手
5— -后滑轮组件 51—一后滑轮支架 52— 后滑轮
7— -刹手把 22— 连接体 23—一套杆
24—一套管 25— 固定件 6—— -摆尾装置
61— 复位套筒 62— —轴承 63— 垫圈
64—一复位套管 65—一螺帽 66—一扭簧
67— 定轴 611- —凸块 8—— -u形板
山生
81— 定位块 68— 固定块 69— 而皿
9— -锁止块 691- —限位凸块 692- ——锁止孔
71— 上套环 711- ——连接部 712- 上 官
72— 下套环 721- 上曲面凹槽 722- -—缺口
73— -一复位弹簧 74— 调节环 75—一螺钉
82— 连接孔 713- 下曲面凹槽 612- 通孑 L。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 1至图 17, 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地说明。
实施例: 一种小车, 包括座架 4、 车头 1、 连接件 2, 所述连接件 2的后端与 座架 4连接, 连接件 2的前端与车头 1铰接, 车头 1可以相对连接件 2左右转动, 车头 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脚踏部 111, 车头 1的下端设有 M个前滑轮组件 3, 所述座架 4的下端设有 N个后滑轮组件 5, 其中 M+N 3, M、 N为正整数, 所 述前滑轮组件 3包括前滑轮 32和前滑轮支架 31, 前滑轮支架 31的下端与前滑轮 32的转轴连接, 前滑轮支架 31 的上端与车头 1 的下端连接, 所述后滑轮组件 5 包括后滑轮 52和后滑轮支架 51, 后滑轮支架 51的下端与后滑轮 52的转轴固定 连接, 后滑轮支架 51的上端与座架 4的下端连接; 前滑轮支架 31或 /和后滑轮支 架 51倾斜设置; 当 N>1时, 所述座架 4的下端设有辅助后滑轮 52转弯的摆尾装 置。 这里倾斜设置是指前滑轮支架 31的下端、 后滑轮支架 51的下端分别与前滑 轮 32、 后滑轮 52连接, 前滑轮支架 31、 后滑轮支架 51的上端分别相应的与车头 1、 座架 4连接, 且前滑轮支架 31、 后滑轮支架 51的延长方向与水平面保持一定 的夹角, 夹角在 0~90度之间, 不包括端点值。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 人坐在座架 4上, 人的两腿分别踏在车头 1的两个脚 踏部 111上, 两脚左右蹬踏使得车头 1左右摆动, 同时人体配合扭动, 使得前滑 轮 32和后滑轮 52相对偏转,即前滑轮 32所在平面与后滑轮 52所在平面不平行, 如以小车的长度方向为基准, 当脚踏车头 1使得车头 1和前滑轮 32向左偏转, 后 滑轮 52向右偏转或者保持不变时, 由于至少前滑轮支架 31、 后滑轮支架 51中的 一个为倾斜设置, 假设前滑轮支架 31为倾斜设置, 此时小车的前滑轮支架 31在 摆动中受到向左前方向的力, 车头 1向左前方向移动, 由于连接件 2与车头 1铰 接, 连接件 2将带动座架 4以及后滑轮 52逐渐向左前移动, 直到后滑轮 52与前 滑轮 32平行; 如果通过脚踏保持车头 1与连接件 2之间的角度, 而且小车的速度 保持一定的速度, 则小车作圆周运动; 当后滑轮 52所在平面与前滑轮 32所在平 面平行时或将要平行时, 通过脚踏车头 1, 改变车头 1的偏转方向, 车头 1和前 滑轮 32均向右偏转, 前滑轮 32向右前移动, 连接件 2、 座架 4以及后滑轮 52逐 渐转向并向右前移动; 当后滑轮 52所在平面与前滑轮 32所在平面平行时或将要 平行时, 再改变车头 1的偏转方向, 如此反复, 小车以 S曲线的方式向前移动。 同理,当小车的后滑轮支架 51为倾斜设置,在前滑轮 32与后滑轮 52相对偏转时, 当人扭摆,后滑轮支架 51受到地面倾斜的推力,推动座架 4相对车头 1侧向前进, 使得前滑轮 32与后滑轮 52之间的偏转角度减小直到平行, 通过车头 1左右摆动 从而可以使得小车曲线前行。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 如果小车的后滑轮 52只有一个, 则小车在转弯时 非常灵便, 如图 1所示, 此时后滑轮 52可以不安装摆尾装置, 当然也可以安装摆 尾装置。但此时也可以将后滑轮组件设计成万向轮的结构, 即后滑轮支架 51与座 架 4铰接, 后滑轮支架 51可以绕其延长方向转动。
当小车的后滑轮 52为两个以上, 设计摆尾装置, 使得后滑轮 52在转弯时, 每个后滑轮 52偏转的方向不一样, 每个后滑轮 52根据实际情况偏转, 偏转中的 后滑轮 52的轮轴可以不同轴, 有利于座架 4转向摆尾; 因此后滑轮 52在转弯时 由于每个转向角度都不一样, 可根据座架 4的转弯的需要调整其各自自身的偏转 角度, 相比目前的同轴后滑轮 52的小车, 使用起来也非常方便, 容易转弯, 如图 2、 图 3所示。
本实用新型在实施时, 一般将前滑轮支架 31设置为倾斜, 便于小车的启动; 后滑轮支架 51根据情况来设置, 如果驾驶人控制小车能力较强, 可以将后滑轮支 架 51也设置为倾斜; 这样小车的前进速度较快; 如果驾驶人控制小车能力较弱, 将后滑轮支架 51竖直设置, 小车的前进速度较慢, 如图 1所示; 也可以将后滑轮 支架 51水平设置。 当前滑轮支架 31设置为倾斜时, 后滑轮支架 51可以水平与摆 尾装置连接, 也可以倾斜的与摆尾装置连接, 即后滑轮支架 51呈水平状态或倾斜 状态。
前滑轮支架 31的上端在与车头 1连接时, 可采用固定连接; 也可以采用活动 连接, 使得前滑轮支架 31可以绕其伸长方向转动。 由于活动连接时, 车头 1难以 控制, 本实用新型采用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 所述摆尾装置为具有恢复原形能力的弹性连接件, 弹性连接件一 端与座架 4连接, 另一端与后滑轮支架 51连接。
将摆尾装置设置为具有恢复原形能力的弹性连接件。 弹性连接件在伴随后滑 轮 52偏转变形, 且该变形量与座架 4转弯时该后滑轮组件受到的离心力有关, 因 此每个后滑轮 52偏转角度不一样, 有利于座架 4的摆尾, 即尽快使得连接件 2的 延长方向与前滑轮 32所在方向一致。 同时, 弹性连接件还带动后滑轮 52向平行 于连接件 2的延长方向恢复, 从而可以减小后滑轮 52的偏转角度。可以减少前滑 轮 32与后滑轮 52之间的偏转角度之和, 进而增大拐弯的曲率半径, 有助于安全 转弯。 其中, 弹性连接件可以为弹簧钢制作的杆件。 弹性连接件与座架 4或后滑 轮支架 51的连接方式可以是焊接, 也可以通过其他固定件如螺栓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 所述摆尾装置 6包括定轴 67、 复位套筒 61和弹性件, 定轴 67与 座架 4的下端连接,复位套筒 61套于定轴 67外且复位套筒 61的侧面与后滑轮支 架 51固定连接, 所述弹性件设置于复位套筒 61内, 弹性件的一端与复位套筒 61 连接, 弹性件的另一端与定轴 67或座架 4连接。
设置该摆尾装置 6后,摆尾装置 6—直推动后滑轮 52向平行于连接件 2的延 长方向转动; 小车在转弯时, 前滑轮 32和后滑轮 52的偏转方向不一样, 当前滑 轮 32所在平面与后滑轮 52所在平面之间夹角较大时,小车转弯的曲率半径较小, 易造成翻车事故; 设置摆尾装置 6后, 摆尾装置 6—直推动后滑轮 52向平行于连 接件 2的延长方向转动, 尽量保持后滑轮 52沿着连接件 2的延长方向前行; 摆尾 装置 6在小车转弯时一直调整后滑轮 52的偏转角度, 尽量减小前滑轮 32所在平 面与后滑轮 52所在平面直角的之间的夹角, 增大转弯的曲率半径。 以小车右转为 例:小车的车头 1相对连接件 2的延长方向保持右偏转,前滑轮 32也保持右偏转, 小车向右转弯; 此时后滑轮 52相对连接件 2的延长方向向左偏转, 前滑轮 32和 后滑轮 52的偏转角度之和即为前滑轮 32所在平面与后滑轮 52所在平面之间的夹 角, 摆尾装置 6在此过程中一直调整后滑轮 52的偏转角度, 使得后滑轮 52的偏 转角度变小 (参见图 3 )。
进一步地,所述座架 4的下端设有 U形板 8,所述定轴 67的两端分别与 U形 板 8的两端连接,且定轴 67外套设有轴承 62,复位套筒 61位于 U形板 8的中部, 且复位套筒 61与轴承 62套接。
通过设置轴承 62, 复位套筒 61可以灵活的绕着定轴 67转动, 从而使得后滑 轮 52转动灵活。
如图 6、 图 7所示, 摆尾装置 6在于 U形板 8配合时, 弹性件采用扭簧 66, 复位套筒 61的一个端部在靠近 U形板 8的一侧设有缺口 722,缺口 722的中部设 有凸块 611, 扭簧 66设置于复位套筒 61的该端部内, 扭簧 66的两端部通过缺口 722伸出复位套筒 61, 且扭簧 66的两端部位于凸块 611的两侧, 所述 U形板 8 设有与凸块 611配合的定位块 81, 定位块 81位于扭簧 66的两端部之间。 这样复 位套筒 61相对 U形板 8旋转时,通过凸块 611带动扭簧 66的其中一个端部旋转, 而扭簧 66的另一个端部被定位块 81限位, 从而使得摆尾装置 6具有复位能力。
为了让摆尾装置 6便于装配, 摆尾装置 6设置了两个轴承, 且还设置了两个 复位套管 64、 螺帽 65以及垫圈 63。 如图 6、 图 7所示, 其中一个复位套管 64设 置于两个轴承 62之间, 另一个复位套管 64套设于扭簧 66内, 所述定轴 67设有 限位端, 定轴 67的另一端依次穿过 U形板 8的一侧板的通孔、 其中一个轴承 62、 垫圈 63、 其中一个复位套管 64、 另一个轴承 62、 另一个复位套管 64、 U形板 8 的另一侧板的通孔并与螺帽 65螺紋连接。 该装配方式简单, 易拆装。
进一步地, 所述摆尾装置还包括端盖 69和固定块 68, 所述端盖 69的中部开 有与定轴 67相配合的通孔, 端盖 69设置于复位套筒 61的一侧且位于 U形板 8 内, 端盖 69的内侧面设有限位凸块 691, 所述弹性件为扭簧 66, 扭簧 66位于端 盖 69内, 且扭簧 66的两端分别位于限位凸块 691的两侧, 所述复位套筒 61与端 盖 69接触的端面与固定块 68的一端连接, 固定块 68的另一端伸入端盖 69且位 于扭簧 66的两端之间; 所述 U形板 8的一侧板和端盖 69均设有锁止孔 692, 锁 止孔 692内设有锁止块 9。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实施时, 可以将固定块 68的一端与复位套筒 61固 定连接, 如焊接; 也可以采用配合的方式, 如在复位套筒 61的端面设有安装孔, 固定块 68的一端与该安装孔配合或过盈配合。 U形板 8的一侧板的锁止孔 692为 光孔, 可便于加工, 也可以为螺紋孔; 端盖 69的锁止孔 692为螺紋孔, 锁止块 9 为螺紋杆也可以为螺栓,锁止块 9的一端穿过 U形板 8的锁止孔 692并与端盖 69 的锁止孔 692固定连接。 该摆尾装置工作时, 复位套筒 61伴随后滑轮支架相对 U 形板 8转动, 由于端盖 69通过锁止块 9与 U形板 8固定连接, 因此复位套筒 61 相对端盖 69旋转, 复位套筒 61带动固定块 68转动, 固定块 68推动扭簧 66的一 端, 而扭簧 66的另一端被端盖 69的限位凸块 691挡住, 从而使得摆尾装置具有 复位能力。 为方便装配和摆尾装置运行, 摆尾装置还设有复位套管 64、 螺帽 65、 垫圈 63; 参见图 8、 图 9、 图 10; 其中一个复位套管 64设置于端盖 69内, 扭簧 66套于复位套管 64外 (参见附图 9), 复位套筒 61 内套设有两个轴承 62, 轴承 62分布于复位套筒 61的两侧, 两轴承 62之间设置有另一个复位套管 64。
进一步地, 如图 11至图 17所示, 所述座架 4的下端固设有 U形板 8, 所述 摆尾装置包括与后滑轮支架 51固定连接的复位套筒 61、 定轴 67、 复位弹簧 73、 调节环 74、 下套环 72、 滚珠 10和上套环 71, 所述调节环 74的中部设有与定轴 67相配合的轴孔, 所述复位套筒 61的下端部设有内螺紋; 所述上套环 71的上端 面的中部向上延伸出一个同轴的上套筒 712, 上套筒 712的上端设有连接部, 所 述上套环 71、 下套环 72、 复位弹簧 73、 调节环 74依次从上至下套于复位套筒 61 内, 所述调节环 74与复位套筒 61螺紋连接, 复位弹簧 73的两端分别与下套环 72和调节环 74相抵, 所述下套环 72的上端面至少设有一个上曲面凹槽 721或 / 和上套环 71的下端面至少设有一个下曲面凹槽 713, 所述上曲面凹槽 721和下曲 面凹槽 713均为中间深度大两侧深度小的曲面凹槽,所述滚珠 10位于曲面凹槽内; 所述复位套筒 61的侧面开有通孔 612, 所述下套环 72的侧面开有与通孔 612相 通的缺口 722, 所述摆尾装置还包括连接杆和固定件, 连接杆的一端穿过所述通 孔 612插入缺口 722内; 所述 U形板的上侧板设有连接孔 82, 所述上套环 71的 上套管 712的连接部 711插入所述连接孔 82且与连接孔 82套接,所述定轴 67的 上端依次穿过 U形板的下侧板、调节环 74、下套环 72、上套环 71以及上套管 712 的连接部 711并与固定件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 连接杆为螺钉 75或螺栓, 通孔 612为螺栓孔; 定轴 67的上端设有外螺紋, 固定件为螺帽 65, 定轴 67的上端与 螺帽 65螺紋连接。
小车拐弯时, 首先后滑轮支架 51带动复位套筒 61转动, 由于复位套筒 61通 过连接杆与下套环 72连接, 因此复位套筒 61带动下套环 72转动, 由于上套环 71通过其连接部与 U形板套接, 上套环 71与 U形板位置相对固定, 因此上套环 71不能伴随下套环 72转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得上套环 71与 U形板位置相对固 定, 将连接孔 82设计呈多边形孔, 连接部的外侧面设计为与连接孔 82相配合的 多边形, 如六边形。 在上套环 71和下套环 72相对转动时, 由于上套环 71和下套 环 72之间设有滚珠 10, 且上套环 71 的下端面设有下曲面凹槽 713或 /和下套环 72的上端面设有上曲面凹槽 721, 则滚珠 10初始状态位于曲面凹槽的中部, 此时 滚珠 10将会伴随下套环 72的转动而沿着曲面凹槽向一侧移动, 由于曲面凹槽为 中部深度大两侧深度小的曲面凹槽, 滚珠 10将推动下套环 72向下移动, 并压缩 复位弹簧 73。本实用新型在上套环 71的下端面设有两个下曲面凹槽 713, 下套环 72的上端面设有两个上曲面凹槽 721,每个下曲面凹槽 713和一个上曲面凹槽 721 配合形成一个中间大两侧小的容置空间, 每个滚珠 10位于一个容置空间内。 由于 复位弹簧 73被压缩, 复位弹簧 73会推动下套环 72向上运动, 促使滚珠 10回到 原位, 从而推动下套环 72向相反的方向转动, 下套环 72带动复位套筒 61复位, 从而有利于小车转弯后, 后滑轮支架 51能够快速复位、 其偏转角度快速减小, 调 整后滑轮支架 51方向。 其中, 调节环 74在复位套筒 61内的位置可调, 使得复位 弹簧 73的复位弹性力可以调节, 进而调节摆尾装置摆尾的力度, 调节后滑轮支架 51偏转所需要的力度。 如当调节环 74向上移动时, 复位弹簧 73被压缩, 复位套 筒 61相对 U形板转动所需要的力变大, 从而使得后滑轮支架 51偏转所需要的力 增加, 因此可以根据需要来调节调节环 74的位置, 当控制小车转弯能力不足时, 可以将调节环 74向上移动, 小车以较小的摆动幅度形式前进, 当控制小车转弯能 力较强时, 可以将调节环 74向下移动, 小车以较大的摆动幅度形式前进。
为提高摆尾装置的稳定性,在轴承 62与 U形变板的上侧板之间设有垫圈,在 复位套筒 61内至少设置一个轴承 62,如在复位套筒 61的上端部设置一个轴承 62, 且该轴承 62套于上套环 71的上套管 712外, 使得复位套筒 61转动更加灵活; 还 可以在复位套筒 61的下端部套设有另一个轴承 62, 且所述另一个轴承 62位于调 节环 74的下方, 在复位套筒 61与 U形板的下侧板之间设有另一个垫圈, 同时在 下套环 72的下端延伸出下套筒 723, 下套筒 723套于复位弹簧 73的上端, 便于 复位弹簧 73定向运动, 如图 16、 图 17所示。
进一步地, 所述连接件 2包括至少两段连接体 22, 位于最前方的一个为前段 连接体 22, 位于最后方的一个为后段连接体 22, 前段连接体 22的前端与车头 1 铰接, 后段连接体 22的后端与座架 4固定连接, 相邻的两段连接体 22之间活动 连接。
更进一步地, 所述相邻的两段连接体 22套接, 且连接体 22外设有用于固定 的固定件 25。
通过相邻两段连接体 22套接来调节连接件 2的长度, 套接后, 可以采用固定 件 25为卡箍的形式, 将两段连接体 22固定; 也可以采用在位于外面的连接体 22 上开螺紋孔, 通过螺栓旋紧抵压位于内的连接体 22的方式固定。
如同 5所示,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采用两段连接体 22, 其中一个连 接体 22设有用于套接的套杆 23, 套杆 23沿其长度方向均匀设置有多个螺紋孔, 另一个连接体 22设有用于套接的连接套管 24, 连接套管 24设有螺紋孔, 套杆 23 套入连接套管 24通过螺栓连接; 套杆 23套入套管 24的距离可以调整。 连接体 22在与座架 4连接时, 在座架 4上固定套管 24, 在连接体 22上设置套杆 23, 通 过螺栓将连接体 22与座架 4连接固定连接。方便连接体 22与座架 4拆卸、 安装。
作为连接件 2的一种等同变形,所述连接件 2包括至少两段连接体 22和固定 件 25, 位于最前方的一段连接体 22的前端与车头 1铰接, 且该连接体 22的后端 设有连接套管 24或套杆 23, 其他连接体 22的两端分别设有连接套管 24和套杆 23, 所述连接套管 24和套杆 23均设有用于连接且相互配合的安装孔, 相邻的两 段连接体 22套接且通过固定件 25穿过安装孔固定连接; 最后一段连接件 2的后 端与座架 4固定连接。
通过设置不同长度的连接体 22 以及不同段数的连接体 22, 来调整小车的长 度以适合不同身高的人。 相邻的连接体 22 在连接时, 除了套接, 还通过固定件 25穿过相应的安装孔将相邻的连接体 22固定连接, 固定件 25可以为销, 也可以 为螺栓; 如图 4所示。 当最后一段连接体 22的后端是连接套管 24时, 可以在座 架 4上固定一个套杆 23, 通过连接套管 24与套杆 23的固定连接, 使得连接体 22 与座架 4固定连接。 当最后一段连接体 22的后端是套杆 23时, 可以在座架 4上 固定一个连接套管 24, 通过连接套管 24与套杆 23的固定连接, 使得连接体 22 与座架 4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 所述车头 1包括左右方向设置的脚踏杆 11和支撑杆 12, 支撑杆 12的上端与脚踏杆 11的中部固定连接,支撑杆 12的下端与前滑轮支架 31固定连 接, 支撑杆 12的中部与连接件 2的前端铰接。 如图 3所示。
更进一步地, 所述支撑杆 12的中部为水平段, 且中部的上端面设有竖直的连 接轴 13,所述连接件 2的前端设有竖直设置的套筒 21,套筒 21与连接轴 13铰接。
在实施时, 可以在连接轴 13上套接轴承 62, 套筒 21与轴承 62套接; 使得 连接件 2与车头 1铰接后转动更加灵活; 作为变形, 可以将套筒 21套接在支撑杆 12的竖直段, 如现有自行车的龙头与车身的连接方式; 但本实施例的套筒 21 与 连接轴 13的连接方式在实施时更加容易、 方便。
进一步地, 所述小车还包括刹车装置, 刹车装置为碟刹, 碟刹设置于其中一 个后滑轮组件 5上, 碟刹的刹手把 7设置于座架 4。
当小车速度过快, 或需要将小车停下时, 可以通过捏刹手把 7来减速或停止。 作为等同变化, 刹车装置也可以为 V刹。
更进一步地, 所述座架 4的两侧分别设有扶手 41, 所述刹手把 7设置于其中 一个扶手 41下方, 刹手把 7与扶手 41呈 V形设置, 如图 2所示。
设置扶手 41, 可以有利于将人体稳定在座架 4上, 如拐弯时; 同时, 方便捏 刹手把 7。
进一步地, 所述车头 1的下端设有一个前滑轮组件 3, 座架 4的下端设有两 个后滑轮组件 5。
三个滑轮的小车结构稳定且成本最低, 由于座架 4的承受力较大, 故而将座 架 4的下端设置两个后滑轮组件 5。
以上仅是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 在此基础上的等同技术方案仍落入申请保护 范围。

Claims

权 利 要 求 书
1. 一种小车, 其特征在于: 包括座架、 车头、 连接件, 所述连接件的后端与 座架连接, 连接件的前端与车头铰接, 车头可以相对连接件左右转动, 车 头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脚踏部, 车头的下端设有 M个前滑轮组件, 所述座 架的下端设有 N个后滑轮组件, 其中 M+N 3, 所述前滑轮组件包括前滑轮 和前滑轮支架, 前滑轮支架的下端与前滑轮的转轴连接, 前滑轮支架的上 端与车头的下端连接, 所述后滑轮组件包括后滑轮和后滑轮支架, 后滑轮 支架的下端与后滑轮的转轴固定连接, 后滑轮支架的上端与座架的下端连 接; 前滑轮支架或 /和后滑轮支架倾斜设置; 当 N> 1时, 所述座架的下端设 有辅助后滑轮转弯的摆尾装置。
2. 根据权利要求 1所示的一种小车, 其特征在于: 所述摆尾装置为具有恢复 原形能力的弹性连接件, 弹性连接件一端与座架连接, 另一端与后滑轮支 架连接。
3. 根据权利要求 1所示的一种小车, 其特征在于: 所述摆尾装置包括定轴、 复位套筒和弹性件, 定轴与座架的下端连接, 复位套筒套于定轴外且复位 套筒的侧面与后滑轮支架固定连接, 所述弹性件设置于复位套筒内, 弹性 件的一端与复位套筒连接, 弹性件的另一端与定轴或座架连接。
4. 根据权利要求 3所示的一种小车, 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架的下端设有 U形 板, 所述定轴的两端分别与 U形板的两端连接, 且定轴外套设有轴承, 复 位套筒位于 U形板的中部, 且复位套筒与轴承套接。
5. 根据权利要求 4所示的一种小车, 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件为扭簧, 复位 套筒的一个端部在靠近 U形板的一侧设有缺口, 缺口的中部设有凸块, 扭 簧设置于复位套筒的该端部内,且扭簧的两端部通过缺口伸出复位套筒外, 且扭簧的两端部位于凸块的两侧, 所述 U形板设有与凸块配合的定位块, 定位块位于扭簧的两端部之间。
6. 根据权利要求 4所示的一种小车, 其特征在于: 所述摆尾装置还包括端盖 和固定块, 所述端盖的中部开有与定轴相配合的通孔, 端盖设置于复位套 筒的一侧且位于 U形板内, 端盖的内侧面设有限位凸块, 所述弹性件为扭 簧, 扭簧位于端盖内, 且扭簧的两端分别位于限位凸块的两侧, 所述复位 套筒与端盖接触的端面与固定块的一端连接, 固定块的另一端伸入端盖且 位于扭簧的两端之间; 所述 U形板的一侧板和端盖均设有锁止孔, 锁止孔 内设有锁止块。
7. 根据权利要求 1所示的一种小车, 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架的下端固设有 U 形板, 所述摆尾装置包括与后滑轮支架固定连接的复位套筒、 定轴、 复位 弹簧、 调节环、 下套环、 滚珠和上套环, 所述调节环的中部设有与定轴相 配合的轴孔, 所述复位套筒的下端部设有内螺紋; 所述上套环的上端面的 中部向上延伸出一个同轴的上套筒, 上套筒的上端设有连接部, 所述上套 环、 下套环、 复位弹簧、 调节环依次从上至下套于复位套筒内, 所述调节 环与复位套筒螺紋连接, 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与下套环和调节环相抵, 所 述下套环的上端面至少设有一个上曲面凹槽或 /和上套环的下端面至少设 有一个下曲面凹槽, 所述上曲面凹槽和下曲面凹槽均为中间深度大两侧深 度小的曲面凹槽, 所述滚珠位于曲面凹槽内; 所述复位套筒的侧面开有通 孔, 所述下套环的侧面开有去通孔相通的缺口, 所述摆尾装置还包括连接 杆和固定件, 连接杆的一端穿过所述通孔插入缺口内; 所述 U形板的上侧 板设有连接孔, 所述上套环的上套管的连接部插入所述连接孔且与连接孔 套接, 所述定轴的上端依次穿过 U形板的下侧板、 调节环、 下套环、 上套 环以及上套管的连接部并与固定件固定连接。
8. 根据权利要求 1所示的一种小车,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件包括至少两段 连接体, 位于最前方的一个为前段连接体, 位于最后方的一个为后段连接 体, 前段连接体的前端与车头铰接, 后段连接体的后端与座架固定连接; 所述相邻的两段连接体套接, 且连接体外设有用于固定的固定件。
9. 根据权利要求 1所示的一种小车, 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头包括左右方向设 置的脚踏杆和支撑杆, 支撑杆的上端与脚踏杆的中部固定连接, 支撑杆的 下端与前滑轮支架固定连接, 支撑杆的中部与连接件的前端铰接; 所述支 撑杆的中部为水平段, 且中部的上端面设有竖直的连接轴, 所述连接件的 前端设有竖直设置的套筒, 套筒与连接轴铰接。
10. 根据权利要求 1所示的一种小车, 其特征在于: 所述小车还包括刹车装 置, 刹车装置为碟刹, 碟刹设置于其中一个后滑轮组件上, 碟刹的刹手把 设置于座架, 所述座架的两侧分别设有扶手, 所述刹手把设置于其中一个 扶手下方, 刹手把与扶手呈 V形设置。
PCT/CN2012/081409 2012-09-12 2012-09-14 一种小车 WO2014040273A1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463043.X 2012-09-12
CN 201220463043 CN202896778U (zh) 2012-09-12 2012-09-12 一种小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4040273A1 true WO2014040273A1 (zh) 2014-03-20

Family

ID=481174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12/081409 WO2014040273A1 (zh) 2012-09-12 2012-09-14 一种小车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2896778U (zh)
WO (1) WO2014040273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339786A1 (en) * 2013-05-16 2014-11-20 Kunshan Jian Xiang Wei 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Shilly-car
CN104802899A (zh) * 2015-05-04 2015-07-29 太仓市车中宝休闲用品有限公司 新型儿童乐摇车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15356B (zh) * 2012-09-12 2014-11-05 阿莱斯·丹尼斯·尚·丹尼尔 一种小车
CN103223822A (zh) * 2013-05-16 2013-07-31 昆山健祥威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复位功能的移动轮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514207A1 (en) * 2004-07-29 2006-01-29 Gerald W. Tasma Trike swinger
CN2763162Y (zh) * 2005-01-11 2006-03-08 颜谷整 三轮脚踏车
US20080179849A1 (en) * 2007-01-30 2008-07-31 Jeeng-Neng Fan Scooter
CN201179937Y (zh) * 2007-12-28 2009-01-14 深圳信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扭扭车
CN201362291Y (zh) * 2008-12-31 2009-12-16 好孩子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旋转复位机构
CN201530444U (zh) * 2009-06-19 2010-07-21 王恒玉 扭扭车
CN202147807U (zh) * 2011-07-26 2012-02-22 佛山市顺德区群展五金有限公司 改进结构的扭扭车
CN202379023U (zh) * 2011-12-26 2012-08-15 佛山市顺德区群展五金有限公司 坐式手控小扭扭车
CN102815356A (zh) * 2012-09-12 2012-12-12 阿莱斯·丹尼斯·尚·丹尼尔 一种小车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514207A1 (en) * 2004-07-29 2006-01-29 Gerald W. Tasma Trike swinger
CN2763162Y (zh) * 2005-01-11 2006-03-08 颜谷整 三轮脚踏车
US20080179849A1 (en) * 2007-01-30 2008-07-31 Jeeng-Neng Fan Scooter
CN201179937Y (zh) * 2007-12-28 2009-01-14 深圳信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扭扭车
CN201362291Y (zh) * 2008-12-31 2009-12-16 好孩子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旋转复位机构
CN201530444U (zh) * 2009-06-19 2010-07-21 王恒玉 扭扭车
CN202147807U (zh) * 2011-07-26 2012-02-22 佛山市顺德区群展五金有限公司 改进结构的扭扭车
CN202379023U (zh) * 2011-12-26 2012-08-15 佛山市顺德区群展五金有限公司 坐式手控小扭扭车
CN102815356A (zh) * 2012-09-12 2012-12-12 阿莱斯·丹尼斯·尚·丹尼尔 一种小车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339786A1 (en) * 2013-05-16 2014-11-20 Kunshan Jian Xiang Wei 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Shilly-car
US9033356B2 (en) * 2013-05-16 2015-05-19 Kunshan Jian Xiang Wei 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Shilly-car
CN104802899A (zh) * 2015-05-04 2015-07-29 太仓市车中宝休闲用品有限公司 新型儿童乐摇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896778U (zh) 2013-04-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76046B2 (en) Lean to steer recumbent vehicle
US3504934A (en) Tricycle wheel and frame arrangement
US6352274B1 (en) Occupant propelled land vehicle
US20080197599A1 (en) Multi-wheeled vehicle
CN102815356B (zh) 一种小车
JPWO2008139740A1 (ja) 全方向に移動可能な乗り物
CN205010404U (zh) 折叠式站坐两用电动滑板车
WO2014040273A1 (zh) 一种小车
US11702170B2 (en) Extreme labor-saving bicycle
WO2014081366A1 (en) Vehicle with a driving device that engages when the operator sits
CN106794882A (zh) 具有球形车轮的车辆
CN203047484U (zh) 运动休闲车
CN207015504U (zh) 一种可在高速行驶中安全转向的两轮自平衡车
CN207106771U (zh) 一种万向节转向手脚合力可单腿骑行自行车
CN201385731Y (zh) 前驱动后转向躺式三轮自行车
KR200395054Y1 (ko) 보드형 삼륜 자전거
RU2391244C1 (ru) Велосипед
JP6347011B2 (ja) 前二輪自転車旋回時の車体傾斜装置
CN210116608U (zh) 儿童滑板车转向复位装置
CN107776786A (zh) 个人移动车辆
CN109987184B (zh) 滑板车
CN203473103U (zh) 可调整车架长度及角度的自行车车架结构
CN202641972U (zh) 户外健骑车
WO2015043148A1 (zh) 手摇式扭扭车
CN103332246B (zh) 手驱动前轮脚控制后轮二轮自行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121 Ep: the epo has been informed by wipo that ep was designated in this application

Ref document number: 12884726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

NENP Non-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country code: DE

32PN Ep: public notification in the ep bulletin as address of the adressee cannot be established

Free format text: NOTING OF LOSS OF RIGHTS PURSUANT TO RULE 112(1) EPC (EPO FORM 1205A DATED 15/09/2015)

122 Ep: pct application non-entry in european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12884726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