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09059501A1 - Procédé, système et dispositif de transfert automatique d'appel - Google Patents

Procédé, système et dispositif de transfert automatique d'appel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09059501A1
WO2009059501A1 PCT/CN2008/071003 CN2008071003W WO2009059501A1 WO 2009059501 A1 WO2009059501 A1 WO 2009059501A1 CN 2008071003 W CN2008071003 W CN 2008071003W WO 2009059501 A1 WO2009059501 A1 WO 2009059501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called
module
call
transfer
ev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08/071003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Bin Wang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BRPI0805851-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BRPI0805851A2/pt
Priority to MX2009005480A priority patent/MX2009005480A/es
Publication of WO2009059501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09059501A1/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3/00Automatic or semi-automatic exchanges
    • H04M3/42Systems providing special services or facilities to subscribers
    • H04M3/58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received calls from one subscriber to another; Arrangements affording interim conversations between either the calling or the called party and a third par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3/00Automatic or semi-automatic exchanges
    • H04M3/42Systems providing special services or facilities to subscribers
    • H04M3/42025Calling or Called party identification service
    • H04M3/42085Called party identification service
    • H04M3/42102Making use of the called party identifier
    • H04M3/4211Making use of the called party identifier where the identifier is used to access a profile

Definitions

  • the method includes: After the main called party is connected, the call forwarding trigger event is detected; when the call forwarding trigger event is detected, the forwarding number is determined from the telephone number bound in advance with the called telephone number, and the call is transferred to the determined transfer number.
  • the embodiment of the invention also provides an automatic call transfer system, which can realize automatic transfer of calls when the session is connected, thereby reducing the complexity of call forwarding.
  • the system includes a detection function module, a message reporting module and a service control point;
  • the service control point is configured to determine a transfer number from a phone number bound to the called phone number when the call forwarding trigger event is detected, and transfer the call to the determined transfer number.
  • FIG. 4 is a flowchart of a method for automatically transferring a call according to Embodiment 4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 FIG. 5 is a flow chart of a method for monitoring a voice channel of a detection module disposed on an SSP according to Embodiment 4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 FIG. 6 is a schematic structural diagram of an automatic call transfer system according to an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 Step 102 After the main called party is connected, the calling party is called.
  • Method 1 The called pro is triggered.
  • the called party taps the fork and inputs a preset call forwarding access code.
  • the intelligent network system detects the flashing event and the call forwarding access code input by the called party, it determines that the call forwarding triggering event is detected.
  • the called terminal needs to support the flashing function, and the called end supports the flashing function.
  • Step 106 Continue the call, and go to step 103.
  • the call forwarding trigger event is triggered by the calling or called party, and the system automatically determines the forwarding number to continue the connection, and transfers the call. On the number determined.
  • the entire process eliminates the need for a calling or called party to enter a lengthy phone number, which reduces the complexity of call forwarding, reduces error rates, and improves operational efficiency.
  • Step 200 The voice channel between A and B is connected, and A and B talk. A finds that the current recipient is not M, then B beats the fork and enters the call forwarding access code.
  • the self-loop module is mainly used in the flashing fork business. After B is forked, the LS where B is applied for a new Call Control Block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CCB), the call before and after the fork will eventually be merged, and the intelligent billing information will be lost during the merge process.
  • the self-loop module is used to generate an independent call to avoid the loss of intelligent charging data caused by CCB.
  • CCB is used for call connection and control, and the call between the calling party and the called party is associated.
  • Step 205 The self-loop module sends extended IDP information to the SCP.
  • the extended IDP information carries a call forwarding access code.
  • Step 208 After B and C talk, B hangs up.
  • B can also hang up without calling C, but after hearing the prompt C ringing tone. However, if B hangs up before C rings, the call setup is unsuccessful and the system will tear down the entire session.
  • the ringing type of the first-pass number is used. If the ringing type of the simultaneous oscillation is employed, then in step 206, the SCP determines that the automatic transfer triggering event is detected based on the received extended IDP message, and then determines B, C, and D as the forwarding number. In step 207, the SCP transfers the call to B, C, and D. Since B is off-hook, C and D ring simultaneously. At this time, B hangs up, When C or D answers, a call is made between the user and the current listener.
  • the SSP will report the call to the SCP before the SSP reports the called hang-up event message to the SCP. Press 1 to end up hanging up.” If the user selects 1, the SSP then sends the called on-hook event message to the SCP, and the SCP performs the process of determining the transfer number according to the ringing sequence of the smoothing; if the user hangs up, the call is released, and the process is exited.
  • the SSP sends a start detection command to the detection function module, and notifies the detection module of the information to be detected and the information of the called telephone number to be detected.
  • the detection function module starts to detect the audio on the calling channel.
  • the detection module notifies the SSP that the detection is successful and stops the detection.
  • the SSP sends a called on-hook event message to the SCP. If the detection module is set on the LS of the calling party, when the detection module detects the simulated hang-up code, the LS is notified that the LS is successfully detected, and the LS of the calling party sends a hang-up event message to the SCP through the SSP.
  • the triggering of the automatic call transfer process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is very flexible, and may be triggered by the called slapstick, the called hang up trigger, or may be triggered by the calling analog called hang up.
  • An automatic transfer module is configured to receive the transfer number from the transfer number determination module and transfer the current call to the received transfer number.
  • the notification sub-module is configured to notify the transfer number determining module after the triggering report is received, and the determining sub-module detects the call transfer triggering event.
  • the ringing mode obtaining submodule is configured to obtain a ringing mode and a binding relationship corresponding to the called phone number from the binding module after receiving the notification from the detecting module, and then generate the ringing mode to the determining stator module.
  • the called telephone number is used as an index, and the ringing mode corresponding to the called telephone number and the telephone number bound to the called telephone number are obtained from the binding modu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 Sub-Exchange Stations And Push- Button Telephones (AREA)

Description

呼叫自动转移方法、 系统和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 尤其一种在话路被接通的情况下, 实现呼叫 自动转移的方法、 系统和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个人通信的发展, 每个人拥有的通信工具越来越多, 例如: 全球移 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以下筒称: GSM )制式的手机、 码分 多址接入 (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 以下筒称: CDMA )制式的手机、 小灵通、 固定电话等。 针对每种通信工具, 用户都有一个不同的电话号码, 这样给用户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不仅找人困难, 让人找到也是一 件很困难的事。
为此, 出现了遇忙转移、 无应答转移、 一号通、 拍叉转移、 挂机转移等 业务。
其中, 一号通业务, 也称通用个人通信 ( Universal Personal Telecommunication, 以下筒称: UPT ) 业务。 使用一号通业务的用户只需对 外公布一个一号通号码, 并为该一号通号码设置多个绑定号码, 包括: 手机 号码、 固定电话号码、 小灵通号码等。 当主叫用户 A拨打一号通号码时, 多 个绑定号码可以同时振铃、 或顺序振铃、 或按照预先设定的情景模式振铃。 当接听者 B不是主叫用户 A希望通话的人 C时, 主叫用户 A告诉当前接听 者 B不要再接听电话, 同时挂机并重新拨打一号通号码, 直到接通希望通话 的人 C。
对于遇忙转移和无应答转移业务来说, 只能提供没有接通情况下的自动 转移, 当电话被接通, 且主叫用户 A发现当前接听者 B不是希望通话的人 C 时, 也只能挂机并重新拨打电话号码。 拍叉转移是在通话过程中迅速挂机后又重新摘机,从而触发的一类业务。 当主叫用户 A发现当前接听者 B不是要通话的人时,可以由当前接听者 B拍 叉。 系统检测到拍叉事件后, 对当前接听者 B收号。 当前接听者 B输入 C的 号码。 当前接听者 B与被叫 C通话后, 当前接听者 B挂机, 此时, 原主叫 A 就可以开始与希望通话的人 C通话。
挂机转移是被叫挂机触发的一类业务。 当主叫用户 A发现当前接听者 B 不是要通话的人时, 当前接听者 B挂机, 从而触发挂机转移业务。 系统检测 到挂机转移事件后, 向主叫用户 A收号。 主叫用户 A输入 C的号码, A与 C 之间的话路接通后, 主叫用户 A就可以开始与希望通话的人 C通话。
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 在现有技术中, 对于遇忙转移、 无应答转移和一 号通业务, 当主被叫话路被接通后, 如果当前接听者不是主叫用户希望通话 的人, 必须由主叫挂机后重新摘机并拨打号码。 挂机后, 主被叫话路被系统 拆除, 主叫重新拨打电话号码后, 主被叫话路又重新被建立, 这样频繁的拆 除和建立话路, 增加了系统每秒呼叫次数, 从而加重了系统的负担。
对于拍叉转移和挂机转移业务, 虽然在主被叫话路被接通后, 不需要主 叫挂机后重新摘机并拨打电话号码, 避免了主被叫话路被拆除再被建立的过 程, 但是仍需要被叫拍叉后输入完整的被叫号码, 或被叫挂机后由主叫输入 完整的被叫号码, 以实现呼叫转移。 那么以上方案中, 在主被叫话^妻通的 情况下, 呼叫的转移都需要人工输入要转移到的号码, 增加了呼叫转移的复 杂程度。 而且人工输入冗长的电话号码, 不仅操作效率低, 而且容易出错。
可见, 现有技术不能在话路接通的情况下, 实现呼叫的自动转移。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呼叫自动转移方法, 能够在话路接 通的情况下, 实现呼叫的自动转移, 从而降低呼叫转移的复杂程度。
该方法包括: 在主被叫话路接通后, 检测呼叫转移触发事件; 在检测到呼叫转移触发 事件时, 从预先与被叫电话号码绑定的电话号码中确定转移号码, 将呼叫转 移给所确定的转移号码。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支持呼叫自动转移的设备, 能够在话路接通 的情况下, 实现呼叫的自动转移, 从而降低呼叫转移的复杂程度。
该设备包括绑定模块、 检测模块、 转移号码确定模块和自动转移模块; 所述绑定模块, 用于将至少两个电话号码绑定, 生成绑定关系; 所述检测模块, 用于在检测到的呼叫转移触发事件时, 将检测到的呼叫 转移触发事件通知给所述转移号码确定模块;
所述转移号码确定模块, 用于在检测模块的通知下, 根据从所述绑定模 块获取的绑定关系, 从与被叫电话号码绑定的电话号码中确定转移号码; 所述自动转移模块, 用于将所述呼叫转移给所述转移号码确定模块确定 的转移号码。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呼叫自动转移系统, 能够在话路接通的情况 下, 实现呼叫的自动转移, 从而降低呼叫转移的复杂程度。
该系统包括检测功能模块、 消息上报模块和业务控制点;
所述检测功能模块, 用于检测主被叫话路事件;
所述消息上报模块, 用于根据所述检测功能模块检测到的事件, 向所述 业务控制点事件消息;
所述业务控制点, 用于在检测到呼叫转移触发事件时, 从与被叫电话号 码绑定的电话号码中确定转移号码, 将呼叫转移给所确定的转移号码。
根据以上技术方案可见, 在话路接通的情况下, 只要由主叫或被叫触发 呼叫转移触发事件, 即可由系统自动的确定继续接续的转移号码, 并将呼叫 转移所确定号码上, 能够在话路接通的情况下, 实现呼叫的自动转移。 整个 过程无需主叫或被叫输入冗长的电话号码,从而降低了呼叫转移的复杂程度, 降低了出错率, 提高了操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 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呼叫自动转移方法的流程图。
图 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呼叫自动转移方法的流程图。
图 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呼叫自动转移方法的流程图。
图 4为本发明实施例四中呼叫自动转移方法的流程图。
图 5为本发明实施例四中设置于 SSP上的检测模块监控话路的方法流程 图。
图 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自动呼叫转移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 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支持呼叫自动转移的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 8为图 7中检测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 9为图 7中转移号码确定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举实施例, 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 在主被叫话路接通后, 由主叫或被叫触发呼叫 转移触发事件, 系统从预先与被叫电话号码绑定的电话号码中确定转移号码, 将呼叫转移给所确定的转移号码, 从而实现了在话路接通情况下的呼叫自动 转移。
其中, 所确定出的转移号码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在绑定电话号码时, 可以设置一个虚拟号码, 并将用户拥有的手机号码、 固定电话号码或小灵通号码这样的物理号码与虚拟号码绑定。 在确定转移号 码时, 与该虚拟号码绑定的物理号码中的一个或多个都可以作为转移号码。 那么, 主叫拨打虚拟号码, 与虚拟号码绑定的任一电话号码被接听, 则主被 叫话路接通。
或者, 在绑定电话号码时, 将用户拥有的手机号码、 或固定电话号码、 或小灵通号码中的一个物理号码设置为统一号码, 将其它手机号码、 或固定 电话号码、 或小灵通号码中的一个或多个物理号码与该统一号码绑定。 被设 置为统一号码的物理号码本身也作为与统一号码绑定的电话号码之一。 在确 定转移号码时, 当前被叫电话号码和与其绑定的其它电话号码中的一个或多 个都可以作为转移号码。 那么, 主叫拨打统一号码, 与统一号码绑定的任一 电话号码被接听, 则主被叫话路接通。
图 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呼叫自动转移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 1所示, 该 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 101、将至少两个电话号码绑定,设置被绑定在一起的电话号码的振 铃方式。 该振铃方式包括振铃类型和振铃顺序。
步骤 102、 主被叫话路被接通后, 主被叫通话。
步骤 103、判断是否检测到呼叫转移触发事件,如果是,则执行步骤 104; 否则, 执行步骤 106。
本步骤中, 判断是否检测到呼叫转移触发事件的方式有很多种。 本发明 实施例提供以下几种方式:
方式一: 被叫拍叉触发。 该方式下, 被叫拍叉并输入预先设定的呼叫转 移接入码。 智能网系统检测到拍叉事件以及被叫输入的呼叫转移接入码, 则 判定检测到呼叫转移触发事件。 在该种方式下, 需要被叫终端支持拍叉功能, 且被叫所在端局支持拍叉功能。
方式二: 被叫挂机触发。 该方式下, 被叫挂机, 系统检测到被叫挂机事 件且当前被叫电话号码具有预先与其绑定的电话号码, 则判定检测到呼叫转 移触发事件。 在该种方式下, 需要系统对被叫挂机事件监控。
方式三: 主叫模拟被叫挂机触发。 该方式下, 在系统中添加用于检测模 拟被叫挂机代码的检测模块。 当主被叫进入通话态后, 检测模块开始监控主 被叫话路, 当主叫在通话状态下输入模拟被叫挂机代码时, 检测模块在主被 叫话路上检测到模拟被叫挂机代码, 向系统上报被叫挂机事件。 系统检测到 被叫挂机事件, 则判定检测到呼叫转移触发事件。 在该方式下, 需要系统增 加对被叫挂机事件的监控。
步骤 104、 从与被叫电话号码绑定的电话号码中确定转移号码。
本步骤中, 如果振铃类型为顺振, 则根据振铃顺序从与被叫电话号码绑 定的电话号码中依序选择顺振号码作为转移号码。 如果被叫电话号码为最后 一个顺振号码, 有两种处理方式, 一种是不再转移, 并结束本流程; 一种是 将第一个顺振号码作为转移号码并在以后接续过程中依序选择顺振电话号 码。 振铃顺序可以由用户确定并保存在系统中。
如果振铃类型为同振, 则将所有与被叫电话号码绑定的电话号码都作为 转移号码; 或者, 从与被叫电话号码绑定的电话号码中过滤掉本次呼叫自动 转移过程中已经接续过的号码, 将与被叫电话号码绑定的电话号码中未接续 过的电话号码作为转移号码。
步骤 105、 将呼叫转移给步骤 104确定的转移号码, 本流程结束。
步骤 106、 继续通话, 执行步骤 103。
至此, 本流程结束。
可见, 采用图 1 的呼叫自动转移方法, 在话路接通的情况下, 只要由主 叫或被叫触发呼叫转移触发事件, 即可由系统自动的确定出继续接续的转移 号码, 并将呼叫转移所确定号码上。 整个过程无需主叫或被叫输入冗长的电 话号码, 从而降低了呼叫转移的复杂程度, 降低了出错率, 并提高了操作效 率。
以下以采用一号通业务中的一号通号码及其绑定号码作为预先绑定的电 话号码, 举多个实施例具体描述在不同呼叫转移触发事件的触发下实现呼叫 自动转移的过程。
首先设置一种应用场景: 申请一号通的用户 M将电话号码 B设置为一号 通号码, 将电话号码 B、 C和 D与一号通号码绑定。 B是固定电话、 C是小 灵通、 D是手机号码。 主叫用户 A想找 M, 拨打一号通号码 B, B用户接听, 但接听者不是 A希望通话的用户 M。 以下以这种应用场景为基础, 对本发明 实施例中的呼叫自动转移过程进行描述。 为了描述方便, 以下将 B、 C和 D 的电话号码所代表的终端都称为用户。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中, 采用被叫拍叉方式触发呼叫自动转移过程。 一号通的振铃 类型为顺振, 且振铃顺序为 B→C→D。 其中, B为第一个顺振号码, D为最 后一个顺振号码。 一号通号码及与其绑定的电话号码预先设置在系统中的相 应业务控制点 (Service Control Point, 以下筒称: SCP ) 中。
图 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呼叫自动转移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 2所示, 该 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 200、 A与 B之间话路接通, A与 B通话。 A发现当前接听者不是 M, 则 B拍叉并输入呼叫转移接入码。
本实施例中的呼叫转移接入码可以使用如 等预先设定的字符, 用 于表示呼叫自动转移的业务类型。 当然也可以设置其他字符串作为呼叫转移 接入码。
步骤 201、 B所在的端局 ( Local Switch, 以下筒称: LS )检测到 B拍叉 以及 B输入的呼叫转移接入码。
步骤 202、 B所在 LS向 SCP发送携带扩展初始检测点 ( Initial Detection Point, 以下筒称: IDP )信息。 该扩展 IDP消息中携带用户 B输入的呼叫转 移接入码, 指示被叫拍叉。
其中, 扩展 IDP是端局向 SCP上报事件的命令, 在初次上报事件或通话 之前上报事件时, 采用扩展 IDP信息携带事件号或接入码。 再次上报事件或 通话过程中上报事件时, 采用 EDP信息携带事件号。 采用 IDP信息或 EDP 信息上报的事件可称为 DP事件。
其中, SCP 是智能网系统中存储用户数据和业务逻辑的实体, 其主要功 能是根据业务交换点 (Service Switching Point, 以下筒称: SSP )上报来的呼 叫事件启动不同的业务逻辑,根据业务逻辑向相应的 SSP发送呼叫控制指令, 从而实现各种呼叫业务。 SSP 是实现呼叫处理和业务交换功能的实体, 其主 要功能是接收用户呼叫、 执行呼叫建立和呼叫保持等基本接续功能, 还负责 接收、 识别业务呼叫并向 SCP报告, 进而接受 SCP控制点发来的控制命令。
本步骤中, B所在 LS向 SSP上报拍叉事件,再由 SSP向 SCP报告。 SSP 可以是单独设置的实体, 也可以与 LS设置在一起。 本实施例中, B所在 LS 采用具有 SSP功能的 LS。 参见图 2, 具有 SSP功能的 B所在 LS表示为 B所 在 LS/SSP。
步骤 203、 SCP接收到携带呼叫转移接入码的扩展 IDP后, 向 B所在 LS 发送 TC— END + CONNECT消息, 其中, CONNECT消息将 B输入的呼叫转 移接入码作为被叫号码携带其中。
其中, TC— END 是智能网应用规程 ( Intelligent Network Application Protocol, 以下筒称: INAP )规范中的指示原语, 用于表示以终结方式下发 连接。 CONNECT是 INAP规范中的标准命令, 用于通知建立话路, 该命令 中携带要建立话路的主叫号码和被叫号码。本步骤 203中,携带在 CONNECT 中的被叫号码为呼叫转移接入码。
步骤 204、 B所在 LS将呼叫转移接入码发送给自环模块, 通知自环模块 被叫拍叉。
其中, 自环模块主要应用在拍叉业务中。 B拍叉后, B所在 LS申请了新 的呼叫控制模块(Call Control Block, 以下筒称: CCB ), 拍叉前后的呼叫最 终会进行合并, 而智能计费信息在合并过程中会丟失, 因此采用自环模块来 产生一个独立的呼叫, 避免因 CCB导致的智能计费数据的丟失。 其中, CCB 用于呼叫接续和控制, 关联主叫和被叫的呼叫。
步骤 205、 自环模块向 SCP发送扩展 IDP信息。 该扩展 IDP信息中携带 呼叫转移接入码。
以上步骤 202 ~ 205完成了 B所在 LS向 SCP上报被叫拍叉事件的过程。 步骤 206、 SCP根据接收到扩展 IDP信息中的呼叫转移接入码, 判定检 测到自动转移触发事件, 根据顺振的振铃方式, 依序将下一个顺振号码 C作 为转移号码。
本步骤中, 如果当前通话的号码 B是顺振的最后一个号码, 则可以将第 一个顺振号码作为转移号码; 或者, 停止转移, 释放呼叫, 退出本流程。
其中, 在现有技术中, B 拍叉后, B根据提示音输入呼叫转移号码, B 所在 LS将接收的呼叫转移号码作为被叫号码携带在扩展 IDP消息中发送给 SCP。 本实施例中, 由于不需要 B输入呼叫转移号码, 只需要 B拍叉后输入 呼叫转移接入码, 则 SCP在从 IDP中提取被叫号码时, 将获取呼叫转移接入 码, 从而触发 SCP自动确定转移号码的操作。
步骤 207、 SCP将呼叫转移给 C。
本步骤中, SCP向 SSP发送用于连通两终端之间话路的 CONNECT ( B, C )命令, 由 SSP将呼叫转移给 C, 令 C振铃。
步骤 208、 B与 C通话后, B挂机。
在实际中, B也可以不与 C通话, 而是在听到提示 C振铃的提示音后挂 机。 但是, 如果在 C振铃之前 B就挂机, 那么通话建立不成功, 系统将拆除 整个话路。
步骤 209、 B所在 LS检测到 B挂机事件。
步骤 210、 B所在 LS与自环模块协同, 释放与 B相关的 CCB, 合并 A 与 C相关的 CCB, 从而建立 A与 C之间的话路。
步骤 211、 A与 C通话。
至此, 本流程结束。
本实施例中, 一号通号码采用的顺振的振铃类型。 如果采用同振的振铃 类型, 则在步骤 206中, SCP根据接收的扩展 IDP消息判定检测到自动转移 触发事件, 则将 B、 C和 D确定为转移号码。 在步骤 207中, SCP将呼叫转 移给 B、 C和 D, 由于 B处于摘机状态, 因此 C和 D同时振铃。此时 B挂机, 当 C或 D接听时, 从而实现了 Α与当前接听者的通话。
或者, 在步骤 206中, SCP在一号通绑定的号码中过滤掉已经接续过的 号码, 将本次呼叫自动转移过程中未接续过的电话号码确定为转移号码, 那 么, 在步骤 206中, 将 C和 D确定为转移号码。 然后, 在步骤 207中, SCP 将呼叫转移给 C和 D, C和 D同时振铃。 此时, B挂机, 当 C或 D接听时, 从而实现了 A与当前接听者的通话。
如果经一次自动呼叫转移后, 当前接听者仍不是 A所要通话的 M, 则当 前接听者拍叉并输入呼叫转移接入码, 再次触发自动呼叫转移。 SCP再次根 据振铃方式确定本次接续的转移号码, 并将呼叫转移给所确定的转移号码。
本实施例中的步骤 201 ~ 205完成了 B拍叉后其所在 LS向 SCP上>¾拍叉 事件的过程。 在实际中, B在拍叉后, 也可以不输入呼叫转移接入码。 那么, B所在 LS检测到 B拍叉, 向 SCP上 ·艮拍叉事件。 在上 ^艮过程中, 由 SSP前 插呼叫转移接入码, 那么 SCP仍然接收到携带呼叫转移接入码的扩展 IDP, 并继续执行步骤 203及其后续步骤。 需要说明的是, SSP是否为拍叉事件消 息插入呼叫转移接入码由 SSP与 SCP预先协商, 同时, 还应协商好为哪些用 户上报的拍叉事件消息插入呼叫转移接入码。 例如, 可以为定制本实施例中 自动呼叫转移业务的用户上报的拍叉事件消息插入呼叫转移接入码。 用户的 定制业务信息可以作为签约信息保存在 SSP中, 那么, 当 SSP感知到诸如挂 机、 拍叉等 DP事件, 根据用户的签约信息判断是否触发 SCP业务, 如果触 发, 则将接收到的 DP事件消息上报给业务控制点。
或者, 在 B拍叉后, 不输入呼叫转移接入码, 在步骤 202 ~ 205中 B所 在 LS、 SCP与自环模块之间互通的消息中也不包含呼叫转移接入码。 那么, 在步骤 206中, SCP在接收到扩展 IDP信息后, 判断当前被叫电话号码是否 具有预先与其绑定的电话号码, 如果没有, 则执行现有的拍叉流程, 即将呼 叫转移给从扩展 IDP信息中获取的被叫号码, 并转移呼叫, 或者在无法获取 被叫号码的情况下拆除话路, 结束本流程; 如果有, 则判定检测到自动转移 触发事件, 并执行后续操作。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中, 采用被叫挂机方式触发呼叫自动转移过程。 一号通的振铃 类型为顺振, 且振铃顺序为 B→C→D。 一号通号码绑定的电话号码预先设置 在 SCP中。 本实施例中, 在 SCP中增加对挂机事件( EDP - 9B )的监控。 当 SCP检测到被叫挂机事件后, 则根据一号通绑定的号码自动进行呼叫转移。
图 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呼叫自动转移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 3所示, 该 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 300、 A与 B之间话路接通, A与 B通话。 A发现当前接通者不是 M, 则 B挂机。
步骤 301、 B所在 LS检测到 B挂机。
步骤 302、 B所在 LS通知 SSP被叫挂机。 SSP拆除系统和当前被叫 B之 间的话路, 保持与主叫 A之间的话路。
步骤 303、 SSP向 SCP上报被叫挂机事件消息, 通知 SCP B挂机。 该被 叫挂机事件消息中携带 EDP - 9B代码, 表示发生被叫挂机事件。
步骤 304、 SCP接收被叫挂机事件消息,查找与当前被叫号码绑定的电话 号码, 如果查找到, 则判定检测到自动转移触发事件, 根据顺振的振铃顺序, 将下一个顺振号码 C作为转移号码。
本步骤中, 如果当前通话的号码 B是顺振的最后一个顺振号码, 则可以 将第一个顺振号码作为转移号码, 或者停止转移, 释放呼叫, 退出本流程。
如果一号通振铃方式为同振, 则本步骤在判定检测到自动转移事件后, 将与一号通绑定的所有号码作为转移号码。 或者, 从一号通绑定的号码中, 过滤掉已经接续的号码, 将未接续的号码作为转移号码。
步骤 305、 SCP向 SSP下发 CONNECT ( A, C )命令。该 CONNECT ( A, C )命令用于通知 SSP建立 A与 C之间的话路。
步骤 306、 SSP接收到 CONNECT ( A, C )命令后, 将呼叫转移给所确 定的顺振号码 C。
步骤 307、 C接听后, A与 C通话。
至此, 本流程结束。
为了区分被叫挂机是因通话结束而挂机, 还是由于当前被叫不是 A希望 通话的 M而挂机, 在步骤 303中 SSP向 SCP上报被叫挂机事件消息之前, SSP给 A放音"转移呼叫请按 1 , 结束请挂机"。 如果用户选择 1 , 则 SSP再将 被叫挂机事件消息发生给 SCP, 由 SCP执行根据顺振的振铃顺序确定转移号 码的流程; 如果用户挂机, 则释放呼叫, 退出本流程。
当然, 也可以不给主叫播放提示音, 那么为了区分是否执行自动转移流 程,在步骤 304中当 SCP接收到被叫挂机事件后,依以下步骤进行多层判断: 1 )判断自身是否支持呼叫自动转移,如果不支持,则执行现有被叫挂机流程; 如果支持, 则继续判断。 2 )判断当前被叫是否申请了呼叫自动转移业务, 如 果没有, 则执行现有被叫挂机流程, 否则, 继续判断。 3 )判断当前被叫电话 号码是否具有预先与其绑定的电话号码, 如果是, 则判定检测到自动转移触 发事件; 否则, 执行现有的被叫挂机流程。
在实际中, 如果接通 C后, A还没有找到希望通话的 M, 则 C挂机, 同 样触发本实施例中的自动呼叫转移过程, 此时 SCP判定检测到呼叫转移触发 事件, 则同样执行步骤 304确定下一个转移号码的操作。
在实际中, 也可以将本实施例的方案与实施例二的方案相结合, 在 A拨 打一号通后, 如果话路接通但没有找到 M时, 当前被叫拍叉触发呼叫自动转 移。 如果话路再次被接通且还没有找到 M, 则当前被叫挂机触发呼叫自动转 移。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中, 采用主叫模拟被叫挂机触发方式, 触发呼叫自动转移过程。 一号通振铃方式为顺振, 且振铃顺振为 B→C→D。 一号通号码绑定的电话号 码预先设置在相应的 SCP中。 本实施例中, 预先在智能网系统中设置检测模块, 该检测模块用于检测 主叫是否在通话状态下输入了模拟被叫挂机代码;如果是,则向系统中的 SCP 上报被叫挂机事件, SCP在接收到被叫挂机事件消息并查找到与当前被叫号 码绑定的电话号码时, 判定检测到呼叫转移触发事件, 从而触发话路被接通 后的呼叫自动转移; 否则, 继续检测。 其中, 模拟被叫挂机代码可以预先设 置好, 例如可以采用 #号或者 ##号作为模拟被叫挂机代码。
为了便于监控, 可以将该检测模块设置在主叫所在 LS与 SSP之间的中 继电路上, 也可以设置在主叫所在 LS上, 或者设置在 SSP上。
本实施例中, 将检测模块设置在 SSP上。
图 4为本发明实施例四中呼叫自动转移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 4所示, 该 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 400、 A与 B通话。
步骤 401、启动检测模块的检测。该检测模块开始检测主叫是否输入了模 拟被叫挂机代码。
本步骤中, 由于检测模块设置在 SSP中, 因此在主被叫话^^通后, SSP 向检测模块下发"开始检测"命令, 并将要检测的话路号以及模拟被叫话机代 码等信息通知给检测模块。
步骤 402、 A输入模拟被叫挂机代码。
步骤 403、 检测模块检测到模拟被叫挂机代码, 停止检测并上报给 SSP。 本步骤中, A输入的模拟被叫挂机代码在通过 A所在 LS与 SSP之间的 中继电路时, 被正在监控的检测模块捕捉到, 检测模块通知 SSP检测成功, 停止检测。 SSP拆除系统和当前被叫 B之间的话路, 保持与主叫 A之间的话 路。
步骤 404、 SSP向 SCP上报被叫挂机事件消息, 通知 SCP B挂机。 该被 叫挂机事件消息中携带 EDP - 9B代码, 表示发生被叫挂机事件。
步骤 405 ~步骤 408 , 与实施例三中的步骤 304 ~步骤 307相同, 这里就 不再赘述。
至此, 本流程结束。
本实施例中, 仍然可以如实施例三所述, 在步骤 404 SSP上报被叫挂机 事件前, 给 A放音"转移呼叫请按 1 , 结束请挂机", 并在 A输入 1时, 执行 上报操作。或者,由 SCP在接收到上报的被叫挂机事件消息后执行多层判断, 以确定是否触发自动呼叫转移过程。 具体的判断过程与实施例三所描述的多 次判断过程相同, 这里就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实施例中, SCP在接收到 SSP上报的被叫挂机事件后的处理流程与 实施例三相同。 不同之处在于, 本实施例中的被叫挂机事件是主叫通过输入 模拟被叫挂机代码模拟出来的。 增加的检测模块负责检测主叫是否输入了模 拟被叫挂机代码。
事实上, 检测模块是一段具有检测功能的程序。 该检测模块通过监控主 叫对应的中继电路上的音频, 来判断话路中是否出现模拟被叫挂机代码。 当 主叫输入模拟被叫挂机代码时, 例如 ##, 则该代码被正在监控主被叫话路的 检测模块捕捉到, 那么检测模块判定主叫模拟被叫挂机。
为了方便监控, 将检测模块设置在 ET16单板上。 ET16单板是中继电路 板, 在该 ET16板上设置扣板 DSP, 在 DSP中通过软件编程方式加载检测功 能。本实施例中,在 ET16单板上的 DSP中加载双音多频( Dual Tone Multiple Frequency, 以下筒称: DTMF )检测功能, 用于监控主叫所在 LS与 SSP之 间的话路,通过监控话路上的音频判断主叫是否输入了模拟被叫挂机的代码。 那么设置在 ET16板上的 DSP就实现了检测模块的功能。
图 5为设置于 SSP上的检测模块监控话路的方法流程图。 如图 5所示, 该方法包括:
步骤 501、 当主叫进入通话状态时, SSP向 ET16单板上的 DSP下发"开 始 DTMF检测"命令,并将需要检测的 ET16单板时隙号以及要检测的模拟被 叫挂机代码等信息通知给 ET16单板上的 DSP。 其中, 时隙号与话路相对应。 步骤 502、 ET16单板收到"开始 DTMF检测"命令后, 根据接收的 ET16 单板时隙号, 检测该时隙号对应的话路上的音频信号。
步骤 503、判断是否检测到模拟被叫挂机代码,如果是,则执行步骤 504; 否则, 继续检测并返回步骤 503。
步骤 504、 向 SSP上报"代码检测成功 "消息。
本步骤中, 当检测到模拟被叫挂机代码后, DSP 可以自动停止检测, 或 者根据 SSP下发的 "停止检测"命令, 停止检测。 SSP是否下发停止检测命令 可以通过在 SSP中设置一个停止控制参数来控制, 例如设置一个比特位表示 停止控制参数, 当该比特位为 0时, 在接收到 DSP上报的 "代码检测成功消 息"时, 下发"停止检测"命令, 如果该比特位为 1 , 则不下发"停止检测"命令, DSP自动停止。
步骤 505、在主叫通话结束时, SSP判断是否在通话过程中检测到模拟被 叫挂机代码, 如果是, 则结束本流程; 否则执行步骤 506。
步骤 506、 SSP向 ET16单板上的 DSP下发"停止检测"命令。 DSP停止 DTMF检测。
至此, 本流程结束。
以上多个实施例描述了如何自动呼叫转移的过程。 如果当前转移给的号 码 C无法接通, 例如路由失败、 C正在通话或 C无法应答等, 那么, 系统将 转入再次确定转移号码的步骤。 在同振的振铃方式下, 也可以直接拆除话路, 结束流程。
为了实现本发明实施例的呼叫自动转移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呼叫 自动转移系统。
图 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自动呼叫转移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 6所示, 该系统包括检测功能模块 610、 消息上报模块 620和业务控制点 630。
检测功能模块 610,检测主被叫话路事件。 消息上报模块 620根据所述检 测功能模块检测到的事件,向业务控制点 630上报事件消息。业务控制点 630 在检测到呼叫转移触发事件时, 从与被叫电话号码绑定的电话号码中确定出 转移号码, 将呼叫转移给所确定的转移号码。
如图 6所示, 对应本发明实施例二的情况, 检测功能模块 610设置在端 局或端局与业务交换点合设的实体中, 检测功能模块 610包括: 被叫拍叉检 测子模块 611和呼叫转移号码检测子模块 612,被叫拍叉检测子模块 611用来 检测被叫拍叉事件。 呼叫转移号码检测子模块 622用来检测被叫是否输入呼 叫转移接入码。 在被叫拍叉检测子模块 611检测到被叫拍叉事件且在呼叫转 移号码检测子模块 612检测到被叫输入呼叫转移接入码时,消息上报模块 620 向业务控制点 630上报携带呼叫转移接入码的被叫拍叉事件消息。
相应地, 如果对应于接收到被叫拍叉事件消息及查找到当前被叫电话号 码绑定的电话号码的情况, 检测功能模块 610设置在端局或端局与业务交换 点合设的实体中, 检测功能模块 610包括检测被叫拍叉事件的被叫拍叉检测 子模块,在该被叫拍叉检测子模块检测到被叫拍叉事件时,消息上报模块 620 向业务控制点 630上报被叫拍叉事件消息。
如果对应本发明实施例三的情况, 检测功能模块 610设置在端局或端局 与业务交换点合设的实体中, 检测功能模块 610包括用于检测被叫挂机事件 的被叫挂机检测子模块。 在被叫挂机检测挂机检测子模块检测到被叫挂机事 件时, 消息上报模块 620向业务控制点 630上报被叫挂机事件消息。
如果对应本发明实施例四的情况, 检测功能模块 610设置在主叫所在端 局、 业务交换点或主叫所在端局到业务交换点的中继电路上, 检测功能模块 610 包括检测主叫模拟被叫挂机事件的主叫模拟被叫挂机检测子模块。 在主 叫模拟被叫挂机检测子模块检测到主叫模拟被叫挂机事件时, 消息上报模块 620向业务控制点 630上报被叫拍叉事件消息。
例如: 当被叫所在端局检测到被叫拍叉以及被叫输入的呼叫转移接入码, 上报携带呼叫转移接入码的被叫拍叉事件消息给业务控制点。 业务控制点在 接收到携带呼叫转移接入码的被叫拍叉事件消息时, 判定检测到呼叫转移触 发事件。
当被叫所在端局检测到被叫拍叉, 上报被叫拍叉事件消息。 在上报过程 中, 由业务交换点为被叫所在端局上报的被叫拍叉事件消息插入呼叫转移接 入码, 并将携带呼叫转移接入码的被叫拍叉事件消息上报给业务控制点。 业 务控制点在接收到携带呼叫转移接入码的被叫拍叉事件消息时, 判定检测到 呼叫转移触发事件。
当被叫所在端局检测到被叫拍叉, 上报携带呼叫转移接入码的被叫拍叉 事件消息给业务控制点, 业务控制点在接收到上报的被叫拍叉事件消息后, 判断当前被叫电话号码是否具有预先与其绑定的电话号码, 如果有, 则判定 检测到呼叫转移触发事件。
当被叫所在端局检测到被叫挂机,上报被叫挂机事件消息给业务控制点。 业务控制点在接收到被叫挂机事件消息时, 判定检测到呼叫转移触发事件。
在实际中, 被叫挂机事件可以是由主叫模拟的。 那么, 图 6示出的系统 中检测功能模块, 用于在主被叫话路接通后, 开始监测主被叫话路, 在监测 到主被叫话路上出现了预设的模拟被叫挂机代码时, 上报被叫挂机事件给业 务控制点。 业务控制点同样在接收到被叫挂机事件消息时, 判定检测到呼叫 转移触发事件。 该检测功能模块可以设置在主叫所在端局与业务交换点之间 的中继电路上。在实际中,可以设置在作为中继板的 ET16单板上,将该 ET16 单板设置在主叫所在端局或智能网系统中的 SSP中。 检测模块的功能可以由 设备在 ET16单板上的 DSP实现。
参加图 6,当主被叫话路接通后, SSP向检测功能模块下发开始检测命令, 同时将要检测的并将要检测的话路号以及模拟被叫话机代码等信息通知给检 测模块。 检测功能模块开始检测主叫话路上的音频, 当主叫输入模拟被叫挂 机代码时, 检测模块通知 SSP检测成功, 停止检测。 此时, SSP向 SCP发送 被叫挂机事件消息。如果检测模块设置在主叫所在 LS上, 则当检测模块检测 到模拟被叫挂机代码时, 通知主叫所在 LS检测成功, 主叫所在 LS通过 SSP 向 SCP发生被叫挂机事件消息。 可见, 本发明自动呼叫转移过程的触发是非常灵活的, 可以是由被叫拍 叉触发、 被叫挂机触发, 还可以是由主叫模拟被叫挂机触发。
图 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支持呼叫自动转移的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该设备 具体可以为 SCP。 如图 7所示, 该设备包括绑定模块、 检测模块、 转移号码 确定模块和自动转移模块。
其中, 绑定模块, 用于将至少两个电话号码绑定, 生成绑定关系。
检测模块, 用于检测呼叫转移触发事件。 在主被叫话路接通后, 开始检 测到是否发生呼叫转移触发事件, 在检测到呼叫转移触发事件时, 通知转移 号码确定模块。
转移号码确定模块, 用于在检测模块的通知下, 根据从绑定模块获取的 绑定关系, 从与被叫电话号码绑定的电话号码中确定出转移号码, 将所确定 的转移号码发生给自动转移模块。
自动转移模块, 用于接收来自转移号码确定模块的转移号码, 将当前呼 叫转移给接收到的转移号码。
图 8为图 7中检测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 7所示, 该检测模块包括判 断子模块和通知子模块。
其中, 判断子模块, 用于判断是否检测到被叫拍叉事件, 在检测到时, 向通知子模块发送触发报告。 该触发报告用于告之通知子模块发生了呼叫转 移触发事件。
具体而言, 在判断子模块接收到携带呼叫转移接入码的被叫拍叉事件消 息后, 判定检测到呼叫转移触发事件, 向通知子模块发送触发^艮告。 其中, 被叫拍叉事件消息中携带的呼叫转移接入码可以是被叫在拍叉后输入的, 也 可以是上报过程中由 SSP前插进来的。
在判断子模块接收到被叫拍叉事件消息后, 根据从绑定模块获取的绑定 关系, 判断发起拍叉的被叫电话号码是否具有与其绑定的电话号码, 如果有, 则判定检测到呼叫转移触发事件, 向通知子模块发送触发^艮告; 否则, 判定 没有检测到呼叫转移触发事件, 执行现有的被叫拍叉流程。 在判断子模块接收到被叫挂机事件消息, 且根据从绑定模块获取的绑定 关系判定当前被叫电话号码具有预先与其绑定的电话号码时, 判定检测到呼 叫转移触发事件, 向通知子模块发送触发报告。 该挂机事件可以是被叫挂机 动作触发的, 也可以是主叫输入模拟被叫挂机代码触发的。
通知子模块, 用于在接收到触发报告后, 得知判断子模块检测到了呼叫 转移触发事件, 通知转移号码确定模块。
图 9为图 7中转移号码确定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 9所示, 该转移号 码确定模块包括振铃方式获取子模块和确定子模块。
其中, 振铃方式获取子模块, 用于在接收到来自检测模块的通知后, 从 绑定模块获取与被叫电话号码对应的振铃方式以及绑定关系, 然后发生给确 定子模块。 在获取时, 以被叫电话号码为索引, 从绑定模块中获取于被叫电 话号码对应的振铃方式, 以及与被叫电话号码绑定的电话号码。
确定子模块, 根据接收的振铃方式和绑定关系, 从与被叫电话号码绑定 的电话号码中确定出转移号码, 然后发送给自动转移模块。
相应的, 绑定模块中保存有绑定在一起的电话号码对应的振铃方式。 振 铃方式包括同振和顺振, 以及在顺振方式下的振铃顺序。
由以上所述可以看出, 本发明所提供的呼叫自动转移方案, 能够在话路 接通的情况下, 实现呼叫的自动转移, 从而降低在话路接通情况下呼叫转移 的复杂程度。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实施例的各种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 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 该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 读存储介质中, 存储介质可以包括: R0M、 RAM, 磁盘或光盘等。
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 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 理解, 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 而不脱离本发明技 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权 利 要 求
1、 一种呼叫自动转移方法, 其特征在于, 该方法包括:
在主被叫话路接通后, 检测呼叫转移触发事件; 在检测到呼叫转移触发 事件时, 从预先与被叫电话号码绑定的电话号码中确定转移号码, 将呼叫转 移给所确定的转移号码。
2、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到呼叫转移触发事 件包括:
在接收到携带呼叫转移接厶码的被叫拍叉事件消息时, 判定检测到所述 呼叫转移触发事件;
或者, 在接收到被叫拍叉事件消息及查找到当前被叫电话号码绑定的电 话号码时, 判定检测到所述呼叫转移触发事件。
3、 姜求 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将呼叫转移给所确定的 转移号码之后, 进一步包括:
向所确定转移号码所在终端下发连接, 在当前被叫挂机后, 拆除所述被 叫与系统之间的话路, 合并所述主叫与转移号码所在终端之间的话路。
4、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到呼叫转移触发事 件包括:
在接收到被叫挂机事件消息及查找到与当前被叫电话号码绑定的电话号 码时, 判定检测到所述呼叫转移触发事件。
5、 如权利要求 4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到被叫挂机事件消 息包括:
在被叫挂机, 系统保持主叫与系统之间的话路时, 或在监测到主叫话路 上出现模拟被叫挂机代码, 拆除当前被叫与系统之间的话路时, 接收到所述 被叫挂机事件。
6、 如权利要求 5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叫话路为: 主叫所在
20
更正页(细则第 91条) 、端局到智能网系统中业务交换点之间的话路„
7、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预先设定被绑定的 电话号码的振钤类型为同振;
所述从预先与被叫电话号码绑定的电话号码中确定转移号码具体为: 将 与被叫电话号码绑定的所有电话号码确定为转移号码, 或者, 从与被叫电话 号码绑定的电话号码中,选择本次呼叫自动转移过程中未接续过的电话号码, 作为所述转移号码。
8、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预先设定被绑定的 电话号码的振铃类型为顺振, 并确定振铃顺序;
所述从预先与被叫电话号码绑定的电话号码中确定转移号码具体为: 从 与被叫电话号码绑定的电话号码中, 根据所述振铃顺序, 依序选择顺振电话 号码, 作为所述转移号码。
9、 权'利要求 8所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依序¾ ^顺振电话号码, 作为所述转移号码具体为: 根据所述振铃顺序, 判断当前被叫号码是否为最 后一个顺振电话号码, 如果不是, 则从与被叫电话号码绑定的电话号码中, 根据所述振钤顺序, 依序选择顺振电话号码, 作为所述转移号码; 否则, 拆 除主被叫话路, 或者根据振铃.顺序, 将第一个顺振电话号码作为所述转移号 码。
10、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将呼叫转移给所确定 的转移号码之后, 进一步包括:
如果所确定的转移号码无法接通, 则系统继续从预先与被叫电话号码绑 定的电话号码中重新确定出转移号码,将呼叫转移给所重新确定的转移号码。
11、 一种支持呼叫自动转移的设备, 其特征在于, 该通信设备包括绑定 模块、 检测模块、 转移号码确定模块和自动转移模块;
所述绑定模块, 用于将至少两个电话号码绑定, 生成绑定关系; 所述检测模块, 用于在检测到的呼叫转移触发事件时, 将检测到的呼叫
21 更正页(细则第 91条) 移触发事件通知给所述转移号码确定模块;
所述转移号码确定模块, 用于在检测模块的通知下, 根椐从所述绑定模 块荻取的绑定关系, 从与被叫电话号码绑定的电话号码中确定转移号码; 所述自动转移模块, 用于将所述呼叫转移给所述转移号码确定模块确定 的转移号码。
12、 如权利要求 11所述的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模块包括判断子 模块和通知子模块;
所述判断子模块, 用于在接收到携带呼叫转移接入码的被叫拍叉事件消 息后, 判定检测到呼叫转移触发事件; .
所述通知子模块, 用于在所述判断子模块的判断结果表明检测到呼叫转 移触发事件时, 通知所述转移号码确定模块。
13、 如权利要求 11所述的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模块包括判新子 模块和通知子模块 ; ·
所述判断子模块, 用于在接收到被叫拍叉事件消息, 且根据从绑定模块 获取的绑定关系, 查找到所述被叫电话号码绑定的电话号码时, 判定检测到 呼叫转移触发事件;
所述通知子模块, 用于在所述判断子模块的判断结果表明检测到呼叫转 移触发事件后, 通知所述转移号码确定模块。
14、 如权利要求 1 1所述的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模块包括判断子 模块和通知子模块;
所述判断子模块, 用于在接收到被叫挂机事件消息, 且根据从绑定模块 获取的绑定关系, 查找到所述被叫电话号码绑定的电话号码时, 判定检测到 呼叫转移触发事件;
所述通知子模块, 用于在所述判断子模块的判断结果表明检测到呼叫转 移触发事件后, 通知所迷转移号码确定模块。
15、 如权利要求 1 1所述的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移号码确定模块包
22
更正页(细则第 91条) 括振铃方式获取子模块和确定子模块;
所述振铃方式获取子模块, 用于将从所述绑定模块获取的振铃方式以及 绑定关系发送给确定子模块; 该绑定模块保存所述被绑定电话号码对应的振 铃方式;
确定子模块, 用于根据接收的振铃方式和绑定关系, 从与被叫电话号码 绑定的电话号码中确定转移号码。
16、 一种呼叫自动转移系统, 其特征在于, 该系统包括检测功能模块、 消息上报模块和业务控制点;
. 所述检测功能模块, 用于检测主被叫话路事件;
所述消息上报模块, 用于根据所述检测功能模块检测到的事件, 向所述 业务控制点上报事件消息;
所述业务控制点, 用于在检测到呼叫转移触发事件时, 从与被叫电话号 绑定^电话号码中确定出转移号码, '将呼叫转移给所确定的转移号码。
17、 如权利要求 16所述的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功能模块设置在 端局或端局与业务交换点合设的实体中, 所述检测功能模块包括:
被叫拍叉检测子模块, 用于检测被叫拍叉事件;
呼叫转移号码检测子模块, 用于检测被叫是否输入呼叫转移接入码; 在所述被叫拍叉检测子模块检测到被叫拍叉事件和在呼叫转移号码检测 子模块检测到被叫输入呼叫转移接入码时, 所述消息上报模块向所述业务控 制点上报携带呼叫转移接入码的被叫拍叉事件消息。
18、 如权利要求 16所述的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功能模块设置在 端局或端局与业务交换点合设的实体中, 所述检测功能模块包括:
被叫拍叉检测子模块, 用于检测被叫拍叉事件;
在所述被叫拍叉检测子模块检测到被叫拍叉事件时, 所述消息上报模块 向所述业务控制点上报被叫拍叉事件消息。
19、 如权利要求 16所述的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功能模块设置在
23 更正页(细则第 91条) '端局或端局与业务交换点合设的实体中, 所述检测功能模块包括: 被叫挂机检测子模块, 用于检测被叫挂机事件;
在所述被叫挂机检测挂机检测子模块检测到被叫桂机事件时, 所述消息 上报模块向所述业务控制点上报被叫桂机事件消息。
20、 如权利要求 16所述的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功能模块设置在 主叫所在端局、 业务交换点或主叫所在端局到业务交换点的中继电路上, 所 述检测功能模块包括:
主叫模拟被叫挂^ ^测子模块, 用于检测主叫模拟被叫挂机事件; 在所述主叫模拟被叫挂机检测子模块检测到主叫模拟被叫桂机事件时, 所述消息上报模块向所述业务控制点上报被叫挂机事件消息。
21、 如权利要求 17、 18、 19或 20所述的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业务 控制点包括:
绑定模块, 用于将至少两个电话号码绑定, 生成绑定关系; '
检测模块, 用于接收携带呼叫转移接入码的被叫拍叉事件消息、 被叫拍 叉事件消息或被叫桂机消息, 在检测到的呼叫转移触发事件时, 将检测到的 呼叫转移触发事件通知给所述转移号码确定模块;
转移号码确定模块, 用于在检测模块的通知下, 根据从所述绑定模块获 取的绑定关系, 从与被叫电话号码绑定的电话号码中确定转移号码;
自动转移模块, 用于将呼叫转移给所述转移号码确定模块确定的转移号
24
更正页(细则第 91条)
PCT/CN2008/071003 2007-11-05 2008-05-19 Procédé, système et dispositif de transfert automatique d'appel WO2009059501A1 (fr)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BRPI0805851-2A BRPI0805851A2 (pt) 2007-11-05 2008-05-19 método, sistema e dispositivo para encaminhamento automático de chamada
MX2009005480A MX2009005480A (es) 2007-11-05 2008-05-19 Metodo, sistema y dispositivo para envio automatico de llamada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1665375A CN101431697B (zh) 2007-11-05 2007-11-05 一种呼叫自动转移方法、系统和业务控制点
CN200710166537.5 2007-11-0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9059501A1 true WO2009059501A1 (fr) 2009-05-14

Family

ID=406253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08/071003 WO2009059501A1 (fr) 2007-11-05 2008-05-19 Procédé, système et dispositif de transfert automatique d'appel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CN (1) CN101431697B (zh)
BR (1) BRPI0805851A2 (zh)
MX (1) MX2009005480A (zh)
WO (1) WO200905950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68934A (zh) * 2012-04-09 2013-10-23 王正伟 转向处理方法
CN105376425B (zh) * 2014-08-20 2018-12-07 邦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在一号通顺振过程中实现呼叫转接的方法及系统
CN108206878A (zh) * 2016-12-16 2018-06-26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多通路通话控制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08811012A (zh) * 2018-06-01 2018-11-13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语音通话方法、ims网络及终端
CN110248351B (zh) * 2019-07-02 2021-12-03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区块链的通信方法、号码携带归属位置寄存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588A (zh) * 1994-05-04 1997-07-02 诺基亚电信公司 移动终接呼叫的呼叫转移方法和配置
US20040202305A1 (en) * 2000-12-14 2004-10-14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Supervised call redirection
KR20050111197A (ko) * 2004-05-21 2005-11-24 주식회사 케이티 차세대통신망에서의 베어러 재설정을 통한 부가서비스제공방법
CN1848884A (zh) * 2005-04-14 2006-10-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呼叫转移的方法
CN101064755A (zh) * 2006-04-30 2007-10-31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实现呼叫转移的方法及电话终端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588A (zh) * 1994-05-04 1997-07-02 诺基亚电信公司 移动终接呼叫的呼叫转移方法和配置
US20040202305A1 (en) * 2000-12-14 2004-10-14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Supervised call redirection
KR20050111197A (ko) * 2004-05-21 2005-11-24 주식회사 케이티 차세대통신망에서의 베어러 재설정을 통한 부가서비스제공방법
CN1848884A (zh) * 2005-04-14 2006-10-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呼叫转移的方法
CN101064755A (zh) * 2006-04-30 2007-10-31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实现呼叫转移的方法及电话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31697A (zh) 2009-05-13
CN101431697B (zh) 2011-07-06
BRPI0805851A2 (pt) 2011-08-30
MX2009005480A (es) 2009-06-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724876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ffecting telecommunications service features using call control information extracted from a bearer channel in a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EP1814295B1 (en) Communication handoff between telephone devices
WO2009062403A1 (fr) Procédé pour réaliser un service de présentation du nom de l'appelant et dispositif de service d'informations relatives à l'appelant
CN1848875B (zh) 一种实现彩色回铃音业务的方法
US7961862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ringback in a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WO2009033423A1 (fr) Procédé, central et dispositif pour transfert de conversation entre terminaux
WO2009059501A1 (fr) Procédé, système et dispositif de transfert automatique d'appel
US6597779B1 (e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call holding
WO2008019623A1 (fr) Procédé appareil et système de réalisation de service de rappel d'occupation
WO2007009386A1 (fr) Méthode et système pour fournir un service supplémentaire sur signal crochet commutateur
WO2006069529A1 (fr) Procede de repetition intempestive d'appel d'un appelant dans un service de carte prepayee
CN100525482C (zh) 智能网方式中个性化回铃音呼叫保护的方法及装置
JP4138116B2 (ja) 交換機及び交換機制御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JP3407552B2 (ja) 交換制御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01212521B (zh) Ip多媒体子系统中热线业务的实现方法
CN101106733B (zh) 一种下一代网络中一号双机业务的转接处理方法
JPH11266305A (ja) コールウェイティングサービスの制御方法と装置
WO2012083788A1 (zh) 清晰呼叫传输ect业务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JP2005354719A (ja) 電話装置
JP3654157B2 (ja) ボタン電話装置
JP3256500B2 (ja) ボタン電話装置と割込通話方法
JP2005303470A (ja) Ip電話装置、制御装置及び着信通知方法
CN101404690B (zh) 实现普通话机接入无线商务电话系统的方法
JP2003046667A (ja) 電話システムおよび装置
JP2001237955A (ja) 通信端末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ならびに記録媒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WWE Wipo information: entry into national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MX/A/2009/005480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MX

WWE Wipo information: entry into national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2223/KOLNP/2009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IN

121 Ep: the epo has been informed by wipo that ep was designated in this application

Ref document number: 08748609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

NENP Non-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country code: DE

122 Ep: pct application non-entry in european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08748609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

ENP 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PI0805851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BR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2

Effective date: 20090527

ENPW Started to enter national phase and was withdrawn or failed for other reasons

Ref document number: PI0805851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BR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2

ENPZ Former announcement of the withdrawal of the 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was wrong

Ref document number: PI0805851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BR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2

Free format text: ANULADA A PUBLICACAO 1.2 DA RPI 2121 DE 30/08/2011 POR TER SIDO INDEV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