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87840U - 支撐機構 - Google Patents

支撐機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87840U
TWM587840U TW108211740U TW108211740U TWM587840U TW M587840 U TWM587840 U TW M587840U TW 108211740 U TW108211740 U TW 108211740U TW 108211740 U TW108211740 U TW 108211740U TW M587840 U TWM587840 U TW M587840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wall
section
hole
support
locking surfa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2117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雷鳴
林信晃
Original Assignee
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82117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87840U/zh
Publication of TWM5878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87840U/zh

Link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種支撐機構,包括:本體、端子以及支撐件。前述本體具有鎖固面、第一側壁和第二側壁,前述鎖固面係連接於前述第一側壁和前述第二側壁之間,其中前述第一側壁、前述第二側壁係不平行於前述鎖固面。前述端子係固定於前述鎖固面上,其中連接線係連接至前述端子。支撐件係連接至前述第一側壁和前述第二側壁,且從前述第一側壁和前述第二側壁朝遠離前述鎖固面之方向延伸,其中前述端子或連接線係承靠於前述支撐件上。

Description

支撐機構
本創作是有關於一種支撐機構,特別是有關於一種設置有支撐件以支撐連接線的支撐機構。
隨著科技的發展,在各種產業中電子設備的使用已越來越普遍。為了使電子設備能夠正常地運作,現今多以纜線連接電子設備的輸入及/或輸出端子,並相互傳遞電訊號。然而,由於纜線僅透過前述輸入及/或輸出端子連接至電子設備,且纜線的重量會對固定於電子設備上的輸入及/或輸出端子施加應力,因此往往會導致輸入及/或輸出端子損毀或使得電子設備設置有輸入及/或輸出端子的表面變形。如此一來,往往會使得電子設備喪失防水的功能,而造成設置於電子設備內的電子元件損壞。因此,如何解決前述問題始成一重要之課題。
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提供一種支撐機構,包括:本體、端子以及支撐件。前述本體具有鎖固面、第一側壁和第二側壁,前述鎖固面係連接於前述第一側壁和前述第二側壁之間,其中前述第一側壁、前述第二側壁係不平行於前述鎖固面。前述端子係固定於前述鎖固面上,其中連接線係連接至前述端子。支撐件係連接至前述第一側壁和前述第二側壁,且從該第一側壁和該第二側壁朝遠離前述鎖固面之方向延伸,其中前述端子或連接線係承靠於前述支撐件上。
在一實施例中,在前述第一側壁上形成有第一孔洞,在前述第二側壁上形成有第二孔洞,且前述支撐件設置於前述第一孔洞和前述第二孔洞中。在一實施例中,複數個凹槽係分別形成於前述第一側壁和前述第二側壁上,且前述凹槽延伸至前述第一孔洞和前述第二孔洞的其中一者。
在一實施例中,前述本體更包括複數個托座,分別設置於前述第一側壁和前述第二側壁上,且前述支撐件係承靠於前述托座上。在一實施例中,前述托座與前述本體係以一體成形的方式形成。在一實施例中,前述托座係以可拆卸的方式設置前述第一側壁和前述第二側壁上。
在一實施例中,前述支撐件包括:第一段部、第二段部以及支撐段部。前述第一段部連接於前述第一側壁。前述第二段部連接於前述第二側壁。前述支撐段部係設置於前述第一段部和前述第二段部之間,且連接至前述第一段部和前述第二段部,其中前述端子或連接線係承靠於前述支撐段部上。
在一實施例中,前述支撐段部係垂直地與前述第一段部或前述第二段部連接。在一實施例中,前述第一段部、前述第二段部不垂直於前述鎖固面。在一實施例中,在前述鎖固面上形成有開口,且前述端子係固定於前述開口中。
為讓本揭露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出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做詳細說明如下。
以下說明本揭露實施例之支撐機構。然而,可輕易了解本揭露實施例提供許多合適的新型概念而可實施於廣泛的各種特定背景。所揭示的特定實施例僅僅用於說明以特定方法使用本揭露,並非用以侷限本揭露的範圍。
此外,實施例中可能使用相對性的用語,例如「下方」或「底部」及「上方」或「頂部」,以描述圖式的一個元件對於另一元件的相對關係。能理解的是,如果將圖式的裝置翻轉使其上下顛倒,則所敘述在「下方」側的元件將會成為在「上方」側的元件。另外,除非特別定義,在說明書中所使用之「高度」的用語係表示一元件及/或部分於Z軸上的位置。
應理解的是,雖然在此可使用用語「第一」、「第二」等來敘述各種元件、材料及/或部分,這些元件、材料及/或部分不應被這些用語限定,且這些用語僅是用來區別不同的元件、材料及/或部分。因此,以下討論的一第一元件、材料及/或部分可在不偏離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教示的情況下被稱為一第二元件、材料及/或部分。
除非另外定義,在此使用的全部用語(包括技術及科學用語)具有與此篇揭露所屬之一般技藝者所通常理解的相同涵義。能理解的是這些用語,例如在通常使用的字典中定義的用語,應被解讀成具有一與相關技術及本揭露的背景或上下文一致的意思,而不應以一理想化或過度正式的方式解讀,除非在此特別定義。此外,在本文中亦記載「大致上」、「大約」或「約」等用語,其意在涵蓋大致相符及完全相符的情況或範圍。應注意的是,除非特別定義,即使在敘述中未記載上述用語,仍應以與記載有上述約略性用語之相同意義來解讀。
第1圖顯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電子設備E的立體圖。應先說明的是,電子設備E內部可設置有各種電子元件(例如電腦元件、通訊元件或任何其他種類的電子元件),並可根據電子設備E所設置的電子元件的種類而將電子設備E應用於不同的領域中。在本實施例中,可設置一或多個連接線CL以將電子設備E與其他裝置電性連接,以將電訊號傳遞至電子設備E,或者將電訊號從電子設備E傳遞至他處。
如第1圖所示,在電子設備E的一側設置有支撐機構1,以支撐前述連接線CL,並分散前述連接線CL所產生的應力。透過支撐機構1的設置,可避免因連接線CL的重量影響而使得連接線CL於電子設備E上的連接處(即端子20,見第2圖)受損。應注意的是,在本實施例中支撐機構1的位置僅作為範例,本創作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根據需求調整支撐機構1在電子設備E上的位置或數量。
第2圖顯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支撐機構1的立體圖。如第2圖所示,支撐機構1包括本體10、端子20和支撐件30。在本實施例中,本體10與電子設備E是一體成形的,亦即本體10是電子設備E的一部分。在其他一些實施例中,本體10與電子設備E是兩個不同的組件。可將本體10組裝至電子設備E上,並以任何適合的方式(例如利用螺絲或其他固定工具)可拆卸地或不可拆卸地固定於電子設備E上。
本體10包括鎖固面11、第一側壁13、第二側壁15、托座17和底面19。鎖固面11係配置以將複數個端子20固定於其上,其中端子20可以為輸入端子及/或輸出端子,且可將連接線CL接合至端子20,並使其與設置於電子設備E內部的電子元件電性連接,藉以傳遞來自前述電子元件的電訊號,或者將電訊號傳遞至前述電子元件。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側壁13、第二側壁15係垂直於鎖固面11,且分別位於本體10的兩側。換言之,鎖固面11係位於第一側壁13和第二側壁15之間。複數個托座17係分別設置於第一側壁13和第二側壁15上,且各自朝向位於相對側的另一托座17。在本實施例中,位於第一側壁13和第二側壁15上的托座17是相互對應的(亦即兩相對的托座17係位於相同或大致相同的高度上)。在一些實施例中,托座17與本體10是一體成形的,亦即托座17是本體10的一部分。在其他一些實施例中,托座17與本體10是兩個不同的組件。可將托座17組裝至本體10上,並以任何適合的方式(例如利用螺絲或其他固定工具)可拆卸地或不可拆卸地固定於本體10上。此外,本體10的底面19係位於第一側壁13和第二側壁15之間,且與第一側壁13和第二側壁15垂直。
第3圖顯示第2圖所示之支撐機構1的爆炸圖。如第3圖所示,鎖固面11具有複數個開口12,以供端子20設置,亦即端子20係固定於鎖固面11的開口12中。應理解的是,雖然在本實施例中所示的開口12係以規則的方式排列,但僅作為範例,本創作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根據連接線CL和端子20的位置及/或數量來調整開口12的位置及/或數量。
在第一側壁13上形成有複數個第一孔洞14,在第二側壁15上形成有複數個第二孔洞16,且第一孔洞14係分別對應於第二孔洞16(亦即相對的第一孔洞14和第二孔洞16係位於相同或大致相同的高度上)。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孔洞14和第二孔洞16為貫孔,亦即第一孔洞14貫穿第一側壁13,第二孔洞16貫穿第二側壁15。在其他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孔洞14和第二孔洞16為盲孔,亦即第一孔洞14並未貫穿第一側壁13,且第二孔洞16未貫穿第二側壁15。應理解的是,雖然在本實施例中所示的第一孔洞14和第二孔洞16具有圓形的橫切面(其平行於Z-X平面),但僅作為範例,本創作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任意地調整第一孔洞14和第二孔洞16的橫切面形狀。
支撐件30係設置於本體10中,且連接至第一側壁13和第二側壁15,以供端子20或連接線CL承靠於其上。舉例而言,支撐件30係由金屬材料(例如不鏽鋼)、塑膠材料或任何其他具有足夠結構強度的材料所製成。支撐件30包括第一段部31、第二段部32和支撐段部33,其中支撐段部33係位於第一段部31和第二段部32之間,且在支撐段部33與第一段部31、第二段部32的連接處,支撐段部33與第一段部31、第二段部32大致上垂直。
在一些實施例中,支撐件30係設置於對應的托座17上。第一段部31係連接至第一側壁13,且設置於前述第一孔洞14的其中一者中。第二段部32係連接至第二側壁15,且設置於前述第二孔洞16的其中一者中。支撐段部33係配置以承載端子20或連接線CL。在一些實施例中,同一支撐件30的第一段部31、第二段部32會分別設置於位於相同高度的第一孔洞14、第二孔洞16中。換言之,由垂直於第一側壁13和第二側壁15的方向觀察,第一段部31會與第二段部32大致重疊。如此一來,可使支撐段部33大致上平行於X-Y平面(亦即大致上垂直於Z軸),進而使得支撐段部33可穩固地承載端子20或連接線CL,並有效地分散前述連接線CL所產生的應力。
此外,為了使支撐件30順利地設置於第一孔洞14、第二孔洞16中,托座17係對應於第一孔洞14、第二孔洞16設置。在一些實施例中,托座17會顯露出第一孔洞14、第二孔洞16,亦即由垂直於第一側壁13和第二側壁15的方向觀察,托座17與第一孔洞14、第二孔洞16並不會重疊。在一些實施例中,托座17的上表面會延伸至第一孔洞14、第二孔洞16的周緣。以上設置方式僅作為範例,本創作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使用任何其他方式來設置托座17,以將支撐件30設置於第一孔洞14、第二孔洞16中,且使支撐件30能夠穩固地承靠於托座17上。
應理解的是,雖然在本實施例中所示的支撐段部33為直線形,但本創作並不限於此。本創作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於支撐段部33上對應於連接線CL的位置設置有各種形狀的凹陷(未圖示),使得連接線CL可更穩固地承靠於支撐段部33上。此外,可根據連接線CL的形狀及/或尺寸調整前述凹陷的形狀及/或尺寸。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托座17上可設置有滑軌或凹槽(未圖示),藉以容納第一段部31及/或第二段部32,使得支撐件30可穩固地設置於本體10中。在一些實施例中,支撐件30於第一段部31、第二段部32和支撐段部33的連接處具有可撓性。舉例而言,可將第一段部31、第二段部32向內朝支撐段部33彎折,藉以更容易地將支撐件30設置於本體10中。此外,如第3圖所示,支撐件30亦可直接設置於本體10的底面19上。應理解的是,雖然在本實施例中本體10係繪示為矩形,但僅作為範例。本創作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根據需求(例如:電子設備E的外觀、連接線CL的實際數量或位置)來調整本體10的形狀。
第4圖顯示由垂直於第一側壁13的方向觀察之支撐機構1的側視透視圖。應注意的是,為了清楚地顯示支撐機構1內部的結構,將本體10繪示成透明的,並以虛線表示。如第4圖所示,本實施例中之端子20係承靠於支撐件30上,且為了使連接線CL與端子20筆直地連接,支撐件30的第一段部31和第二段部32可相對於X-Y平面呈傾斜,使得支撐段部33(如第3圖所示)的高度略低於設置有同一支撐件30的第一孔洞14。換言之,第一段部31和第二段部32與垂直於鎖固面11、第一側壁13的平面(X-Y平面)不平行,即,第一段部31和第二段部32均不垂直於鎖固面11。應理解的是,在本實施例中所示支撐件30的配置方式僅作為範例,本創作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根據連接線CL的直徑來調整第一段部31與前述平面的夾角。在其他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段部31和第二段部32可平行於X-Y平面(即,第一段部31和第二段部32可垂直於鎖固面11)。
第5圖顯示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本體10’的立體圖。應說明的是,在本實施例中所示的本體10’包括與第2-4圖所示之本體10相同的部分,前述相同的部分將以相同的標號表示,且以下將不再贅述。在本實施例中所示的本體10’與第2-4圖所示之本體10的不同之處在於:本體10’並未設置有托座17,且在第一側壁13和第二側壁15上形成有複數個凹槽18。在本實施例中,位於第一側壁13和第二側壁15上的凹槽18是相互對應的(亦即相對的凹槽18係位於相同或大致相同的高度上)。
前述凹槽18會延伸至第一側壁13的第一孔洞14和第二側壁15的第二孔洞16。換言之,由垂直於第一側壁13和第二側壁15的方向觀察,凹槽18會與第一孔洞14、第二孔洞16重疊。如此一來,可將支撐件30的第一段部31和第二段部32的一部份容納於凹槽18中,且支撐件30可設置於第一孔洞14、第二孔洞16中。藉由在本體10’上形成凹槽18,可有效地利用本體10’的內部空間,並簡化支撐機構1的製程。
綜上所述,本揭露的實施例提供一種設置有支撐件以支撐連接線的支撐機構。舉例而言,前述支撐機構可設置於電子設備上。透過支撐件來支撐連接電子設備的連接線,可將連接線所產生之應力從鎖固面分散至支撐件上,藉以避免端子受應力而變形,更可防止端子損毀以及因端子變形而造成的防水問題。此外,可在支撐機構的本體上形成托座或凹槽,以將支撐件更穩固地設置於本體上。
雖然本揭露的實施例及其優點已揭露如上,但應該瞭解的是,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揭露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更動、替代與潤飾。此外,本揭露之保護範圍並未侷限於說明書內所述特定實施例中的製程、機器、製造、物質組成、裝置、方法及步驟,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從本揭露揭示內容中理解現行或未來所發展出的製程、機器、製造、物質組成、裝置、方法及步驟,只要可以在此處所述實施例中實施大抵相同功能或獲得大抵相同結果皆可根據本揭露使用。因此,本揭露之保護範圍包括上述製程、機器、製造、物質組成、裝置、方法及步驟,且各實施例間特徵只要不違背新型精神或相互衝突,均可任意混合搭配使用。另外,每一申請專利範圍構成個別的實施例,且本揭露之保護範圍也包括各個申請專利範圍及實施例的組合。
1‧‧‧支撐機構
10、10’‧‧‧本體
11‧‧‧鎖固面
12‧‧‧開口
13‧‧‧第一側壁
14‧‧‧第一孔洞
15‧‧‧第二側壁
16‧‧‧第二孔洞
17‧‧‧托座
18‧‧‧凹槽
19‧‧‧底面
20‧‧‧端子
30‧‧‧支撐件
31‧‧‧第一段部
32‧‧‧第二段部
33‧‧‧支撐段部
CL‧‧‧連接線
E‧‧‧電子設備
第1圖顯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電子設備的立體圖。
第2圖顯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支撐機構的立體圖。
第3圖顯示第2圖所示之支撐機構的爆炸圖。
第4圖顯示第2圖所示之支撐機構的側視透視圖。
第5圖顯示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本體的立體圖。

Claims (10)

  1. 一種支撐機構,包括:
    一本體,具有一鎖固面、一第一側壁和一第二側壁,該鎖固面係連接於該第一側壁和該第二側壁之間,其中該第一側壁、該第二側壁係不平行於該鎖固面;
    一端子,固定於該鎖固面上,其中一連接線係連接至該端子;以及
    一支撐件,連接至該第一側壁和該第二側壁,且從該第一側壁和該第二側壁朝遠離該鎖固面之方向延伸,其中該端子或該連接線係承靠於該支撐件上。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支撐機構,其中在該第一側壁上形成有一第一孔洞,在該第二側壁上形成有一第二孔洞,且該支撐件設置於該第一孔洞和該第二孔洞中。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支撐機構,其中複數個凹槽係分別形成於該第一側壁和該第二側壁上,且該等凹槽延伸至該第一孔洞和該第二孔洞的其中一者。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支撐機構,其中該本體更包括複數個托座,分別設置於該第一側壁和該第二側壁上,且該支撐件係承靠於該等托座上。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支撐機構,其中該等托座與該本體係以一體成形的方式形成。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支撐機構,其中該等托座係以可拆卸的方式設置該第一側壁和該第二側壁上。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支撐機構,其中該支撐件包括:
    一第一段部,連接於該第一側壁;
    一第二段部,連接於該第二側壁;以及
    一支撐段部,設置於該第一段部和該第二段部之間,且連接至該第一段部和該第二段部,其中該端子或該連接線係承靠於該支撐段部上。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支撐機構,其中該支撐段部係垂直地與該第一段部或該第二段部連接。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支撐機構,其中該第一段部、該第二段部不垂直於該鎖固面。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支撐機構,其中在該鎖固面上形成有一開口,且該端子係固定於該開口中。
TW108211740U 2019-09-04 2019-09-04 支撐機構 TWM5878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211740U TWM587840U (zh) 2019-09-04 2019-09-04 支撐機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211740U TWM587840U (zh) 2019-09-04 2019-09-04 支撐機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87840U true TWM587840U (zh) 2019-12-11

Family

ID=695857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211740U TWM587840U (zh) 2019-09-04 2019-09-04 支撐機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8784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80138645A1 (en) Standard lamp
US9179582B2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connectors and fasteners for alignment of the connectors
TWI707625B (zh) 電子裝置
TWM587840U (zh) 支撐機構
US20120307462A1 (en)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cable holding device
US9439286B2 (en) Connecting device for electronic component of electronic device
JP2013218870A (ja) 車載用電子機器
US10292268B2 (en)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 supporting holder and controller
TW202107144A (zh) 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US9244488B2 (en) Display device
JP3230949U (ja) 支持機構
JP6598569B2 (ja) 電子機器
WO2019061027A1 (zh) 照明装置
US20140166823A1 (en) Cable clamp
JP6260798B2 (ja) Ledモジュール基板用コネクタ
JP5615582B2 (ja) El照明器具
JP2018078239A (ja) スペーサー
CN109616014B (zh) 一种显示装置
TWI686110B (zh) 電路板輸出結構及其電源供應器
TWI722555B (zh) 電鍍治具
US20220186764A1 (en) Fixing frame
JP6799261B2 (ja) 電子機器及びその電子機器筐体への回路基板の取付方法
US20120322276A1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connector
TWM598495U (zh) 教學用電路板
US20200185848A1 (en) Adaptor for flexible flat c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