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87146U - 自行車之線控裝置 - Google Patents

自行車之線控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87146U
TWM587146U TW107216004U TW107216004U TWM587146U TW M587146 U TWM587146 U TW M587146U TW 107216004 U TW107216004 U TW 107216004U TW 107216004 U TW107216004 U TW 107216004U TW M587146 U TWM587146 U TW M587146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ivot
control device
trigger
remote control
bicyc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2160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劉椿桂
郭念騰
黃俊維
Original Assignee
久鼎金屬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久鼎金屬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久鼎金屬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72160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87146U/zh
Publication of TWM5871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87146U/zh

Links

Landscapes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Abstract

一種自行車的線控裝置,其設置於一彎把把手並用以調整一座墊的高度,彎把把手包含有一水平握持段以及一彎曲段。其中,線控裝置包含有一夾持環套、一扳動件與一線控組件,夾持環套具有一第一樞接部以及一套環部,夾持環套夾持彎曲段。扳動件樞接於第一樞接部並具有一連接部,扳動件位於彎曲段的前側並可被扳動而使連接部遠離或靠近彎曲段。線控組件包含一操控線,其固接連接部。通過上述線控裝置的結構設計,由於扳動件是設彎曲段的前側,讓騎乘者不須因扳動件的設置而下移握持位置。

Description

自行車之線控裝置
本創作係為一種自行車之線控裝置,特別是指一種設置於彎把把手並通過使用者手操控而改變座墊高度的線控裝置。
對於自行車的騎乘者而言,自行車座墊的高度調整是相當重要的,一方面可以讓騎乘者以正確的騎乘姿勢來騎乘自行車以減少運動傷害,另一方面也可幫助騎乘者有效率地對踏板施力。傳統上,為了方便騎乘者調整座墊高度,目前主要是通過一線控裝置來控制座墊的高度,然而傳統的線控裝置的開關手柄都是位於彎把的內側面,造成彎把把手接近煞變把的可握持區域為線控裝置的開關手柄所佔據,使得騎乘者的手的握持位置可能因為線控裝置的開關手柄的設置而必須向下退移至彎把其他的可握持區域,造成握持上的困擾。
已知台灣公告號第TW M539476U揭示了一種自行車的線控裝置,請參考其第5圖,可以看到其線控裝置10的操作桿30的第一撥轉部34與第二撥轉部36都是位於彎把把手1的內側(於圖式中是位於彎把把手1的右側),把手穿槽22的中心線是與樞轉軸心Y相平行,使得第一撥轉部34與第二撥轉部36都是水平地於彎把把手1的右側樞轉,造成彎把把手1的部分的可握持區域受到被位於彎把把手1的右側的操作桿30所佔據,因而不能被騎整者的手握持。
又已知台灣公告號第TW M558744U揭示了一種弧彎把手之調整座管高低之開關手柄,請參考其第6圖。可以看到其撥片30是位於彎把把手的弧 彎段1022的正右側,其彎把把手的部分的可握持區域同樣因被撥片30佔據而無法被握持。
有鑑於此,本創作之其中一個目的乃在於針對傳統的線控裝置的缺失進行改良,進而提供一種自行車的線控裝置,其可較小地影響騎乘者握持彎把把手。
依據本創作其中一個實施例所提供的一種自行車的線控裝置,其係設置於一自行車的一彎把把手並用以調整一座墊的高度,上述彎把把手包含有一水平握持段以及一彎曲段連接所述述水平握持段,所述彎曲段係彎曲地向後延伸。所述線控裝置包含有一夾持環套、一扳動件與一線控組件,其中所述夾持環套具有一第一樞接部以及一套環部,所述夾持環套通過所述套環部而夾持所述彎曲段。所述扳動件具有一第二樞接部以及一連接部連接所述第二樞接部,所述扳動件通過所述第二樞接部而樞接於所述第一樞接部,所述扳動件位於所述彎曲段的前側並可被扳動而使所述連接部遠離或靠近所述彎曲段。所述線控組件包含一操控線,所述操控線的一端固接連接部,使得當操控線被拉動時,線控組件可驅動座墊向上或向下移動。
通過上述線控裝置的結構設計,由於扳動件是設彎曲段的前側,使彎把把手的彎曲段在靠近夾持環套的左右二側地可握持區域不會受到扳動件的干擾,騎乘者不會因為扳動件的設置而必須向下握持彎把把手,較小地影響騎乘者握持彎把。
先前技術1
1‧‧‧彎把把手
10‧‧‧線控裝置
30‧‧‧操作桿
34‧‧‧第一撥轉部
36‧‧‧第二撥轉部
22‧‧‧把手穿槽
Y‧‧‧樞轉軸心
先前技術2
30‧‧‧撥片
1022‧‧‧弧彎段
第一實施例
5‧‧‧彎把把手
51‧‧‧水平握持段
52A,52B‧‧‧彎曲段
6A,6B‧‧‧煞變把
10‧‧‧線控裝置
20‧‧‧夾持環套
21‧‧‧套環部
211‧‧‧套接孔
212‧‧‧切口
213‧‧‧螺孔
214‧‧‧穿孔
22‧‧‧第一樞接部
221‧‧‧安裝座
30‧‧‧扳動件
31‧‧‧連接部
32‧‧‧第二樞接部
321‧‧‧樞軸
33‧‧‧扳動部
34‧‧‧軸承
341‧‧‧內環
35‧‧‧襯套
40‧‧‧線控組件
41‧‧‧操控線
42‧‧‧螺栓
A‧‧‧延伸方向
C‧‧‧中心線
第二實施例
51‧‧‧水平握持段
52A‧‧‧彎曲段
6A‧‧‧煞變把
10‧‧‧線控裝置
20‧‧‧夾持環套
21‧‧‧套環部
211‧‧‧套接孔
214‧‧‧穿孔
22‧‧‧第一樞接部
222‧‧‧切口
223‧‧‧螺孔
30‧‧‧扳動件
31‧‧‧連接部
32‧‧‧第二樞接部
321‧‧‧樞軸
322‧‧‧安裝座
323‧‧‧軸孔
33‧‧‧扳動部
34‧‧‧軸承
341‧‧‧內環
342‧‧‧外環
35A,35B‧‧‧襯套
40‧‧‧線控組件
41‧‧‧操控線
42‧‧‧螺栓
A‧‧‧延伸方向
C‧‧‧中心線
第三實施例
52A‧‧‧彎曲段
6A‧‧‧煞變把
32‧‧‧第二樞接部
321‧‧‧樞軸
A‧‧‧延伸方向
C‧‧‧中心線
第四實施例
5‧‧‧彎把把手
51‧‧‧水平握持段
52A‧‧‧彎曲段
6A‧‧‧煞變把
10‧‧‧線控裝置
20‧‧‧夾持環套
21‧‧‧套環部
211‧‧‧套接孔
212‧‧‧切口
213‧‧‧螺孔
214‧‧‧穿孔
22‧‧‧第一樞接部
224‧‧‧第一弧形耦接結構、球形凹槽
225‧‧‧貫孔
226‧‧‧弧形外壁
30‧‧‧扳動件
31‧‧‧連接部
32‧‧‧第二樞接部
321‧‧‧樞軸
324‧‧‧安裝座
325‧‧‧第二弧形耦接結構、弧形凸部
326‧‧‧圓弧面
33‧‧‧扳動部
34‧‧‧軸承
341‧‧‧內環
36‧‧‧螺帽
361‧‧‧孔
37‧‧‧墊片
38‧‧‧弧形華司
381‧‧‧抵靠面
382‧‧‧通孔
40‧‧‧線控組件
41‧‧‧操控線
42‧‧‧螺栓
有關自行車的線控裝置的詳細構造、特點與使用方式將於以下的實施例予以說明,然而,應能理解的是,以下將說明的實施例以及圖式僅只作為示例性地說明,其不應用來限制本創作的申請專利範圍,其中:第1圖係第一實施例之立體圖,用以說明線控裝置裝設於彎把把手的情形。
第2圖係第1圖之放大圖。
第3圖係第2圖之前視圖。
第4圖係第2圖之上視圖。
第5圖係第一實施例之線控裝置之立體圖。
第6圖係第一實施例之線控裝置之分解圖。
第7A圖與第7B圖係實施例的作動示意圖。
第8圖係第二實施例之線控裝置之立體圖。
第9圖係第8圖之上視圖。
第10圖係第二實施例之線控裝置之分解圖。
第11圖係第二實施例之線控裝置之剖視圖。
第12圖係第三實施例之線控裝置之立體圖。
第13圖係第12圖之上視圖。
第14圖係第四實施例之立體圖,用以說明線控裝置裝設於彎把把手的情形。
第15圖係第14圖的分解圖。
第16圖係第14圖的剖視圖。
茲舉以下之四個實施例並配合圖式說明如後。如第1圖與第2圖所示,第一實施例所示的線控裝置10是設置於一自行車的一彎把把手5並用以調整自行車的一座墊(圖未繪示)的高度,彎把把手5包含有一水平握持段51以及二彎曲段52A,52B,上述二個彎曲52A,52B分別連接水平握持段51的左右二端,並且每個彎曲段52A,52B都是彎曲地向下且向後延伸。每個彎曲段52A,52B都設有一個煞變把6A,6B,煞變把6A,6B可被操作而控制自行車進行剎車與變速的動作,於本實施例中,是以線控裝置10設於左側的煞變把6A的下方作為示例。線控裝置10包含有一夾持環套20、一扳動件30以及一線控組件40。
請參考第2、5、6圖。夾持環套20具有一套環部21以及一第一樞接部22,套環部21具有一套接孔211與一切口212,套接孔211為一圓孔並具有虛擬的一中心線C,套環部21還設有一螺孔213與一穿孔214,螺孔213直線地通過切口212的相對二側內壁。夾持環套20通過套環部21的套接孔211而夾持彎曲段52A,騎乘者可使用一螺栓23螺接於套環部21的螺孔213,使夾持環套20能迫緊於彎曲段52A。穿孔214鄰設於第一樞接部22,第一樞接部22設有一安裝座221。
扳動件30是設於彎曲段52A的右前側(如第3圖與第4圖),其結構上包含有一連接部31、一第二樞接部32、一扳動部33、一軸承34與一襯套35,扳動部33與連接部31是分別連接第二樞接部32的上、下二側。第二樞接部32具有一樞軸321,樞軸321的延伸方向A係與中心線C相垂直。樞軸321依序穿設於軸承34的一內環341以及襯套35,並且軸承34與襯套35是設於安裝座221,使扳動件30能過第二樞接部32樞軸321而樞接於該第一樞接部22。當扳動部33被扳動而樞轉時,連接部31可隨扳動部33的樞轉而相對遠離或靠近彎曲段52。另外,由於扳動 件30是設於彎曲段52的右前側,扳動件30並非是位於彎曲段52的正前側,因此可避免煞變把6A在被操作時,煞變把6A和扳動件30相互干涉。
線控組件40包含一操控線41,操控線41的一端通過穿孔214而並藉由一螺栓42而鎖固於連接部31,操控線41的另一端連接至座墊的一升降開關(圖未繪示),當操控線41被拉動時,可觸控上述升降開關,藉以升高或降低座墊的高度。
須說明的是,如第4圖的上視圖所示,第二樞接部32的樞軸321的延伸方向A是水平地延伸(亦即是平行於地面的方向延伸),並且延伸方向A是指向彎曲段52A的正前側。
另外,於第一實施例中,線控組件40是用來調整座墊的高度,在某些情況下,線控組件40也可用來控制設於自行車的一前叉的避震器的行程,藉以調控避震器的避震效果,因此線控組件40的作用不應以本實施例為限。
線控裝置10的操作方式請參考第7A圖與第7B圖。第7A圖是繪示扳動件30未被扳動的狀態並且座墊是位於一預定高度的狀態,第7B圖是繪示扳動件30被扳動後的狀態並且座墊是位於低於上述預定高度的狀態。當騎乘者需要降低座墊高度時,例如騎乘者想要下車的情況,騎乘者可以手指扳動扳動部33,使扳動件30從第7A圖樞轉至第7B圖的狀態,在扳動件30樞轉的過程中,連接部31將隨著扳動件30的樞轉而遠離彎曲段52A,進而拉動操控線41並觸動升降開關,藉以降低座墊的高度。可以看到,由於扳動件30是設彎曲段52A的右前側,使彎把把手5的彎曲段52A在靠近夾持環套20的左右二側不會受到扳動件30的干擾,騎乘者不會因為扳動件30的設置而必須向下移動握持位置,讓騎乘者可以 根據其騎乘的狀況(例如上、下坡或加速)而自由地將手握持於彎把把手5的不同位置,較小地影響騎乘者握持彎把。
本創作另提供一第二實施例,請參考第8圖至第11圖。第二實施例的線控裝置10同樣包含有一夾持環套20、一扳動件30以及一線控組件40,茲將其特點與結構說明如下:夾持環套20具有一套環部21以及一第一樞接部22,套環部21具有一套接孔211,使夾持環套20能通過套環部21的套接孔211而夾持彎曲段52A。套接孔211為一圓孔並具有虛擬的一中心線C,套環部21還設有一穿孔214,穿孔214鄰設於第一樞接部22。第一樞接部22具有一切口222以及一螺孔223,切口222連通套接孔211,螺孔223直線地通過切口222的相對二側內壁。
扳動件30是設於彎曲段52A的右前側(如第9圖),其結構上包含有一連接部31、一第二樞接部32、一扳動部33、一軸承34與二襯套35A,35B,扳動部33與連接部31是分別連接第二樞接部32的上、下二側。第二樞接部32具有一安裝座322與一樞軸321,樞軸321設有外螺紋並且樞軸321的一端設有一軸孔323,樞軸321的延伸方向A係與中心線C相垂直。樞軸321依序穿設於襯套35A、軸承34的一內環341以及襯套35B,並且樞軸321連同軸承34與襯套35A,35B都是設於安裝座322內(如第11圖),安裝座322的內壁抵接於軸承34的一外環342,而襯套35A,35B抵靠軸承34的內環341,使得當扳動部33被扳動時,扳動件30可以樞軸321為軸而樞轉,進而使連接部31可隨扳動部33的樞轉而相對遠離或靠近彎曲段52。此外,樞軸321是螺設於第一樞接部22的螺孔223,讓使用者可以例如使用一六角扳手插接樞軸321的軸孔323並轉動樞軸321,使切口222的內壁能相互靠近,讓夾持環套20能迫緊於彎曲段52A。
須說明的是,如第9圖所示的上視圖,第一樞接部22是位於彎曲段52A的正前側,並且樞軸321的延伸方向A是指向彎曲段52A的正前側。
另外,相較於將軸承34設置於夾持環套20的第一樞接部22,第二實施例採用將軸承34內藏於第二樞接部32的安裝座內,使得第一樞接部22的尺寸可以被設計的更小,達到線控裝置10整體視覺上輕量化的效果。
線控組件40包含一操控線41,操控線41的一端通過穿孔214而並藉由一螺栓42而鎖固於連接部31,操控線41的另一端連接至座墊的一升降開關(圖未繪示),當操控線41被拉動時,可觸控上述升降開關,藉以升高或降低座墊的高度。
相較於第一實施例的線控裝置,第二實施例相當於是省略了使用第一實施例的螺栓23,並以樞軸321取代了螺栓23,除了讓扳動件30能以樞軸321為軸做樞轉,還可通過轉動樞軸321來使套環部21迫緊於彎曲段52A。也就是說,第二實施例的線控裝置10能夠以較少的元件而達成相同的「線控裝置10固定於彎曲段52A」上以及「較小地影響騎乘者握持彎把把手」的效果。
本創作另提供一第三實施例,請參考第12圖至第13圖。第三實施例的線控裝置10的結構大致和第一實施例相同,其中一個差異在於:第二樞接部32的樞軸321的延伸方向A並非指向彎曲段52A的正前側。相對地,延伸方向A是指向中心線C,而且延伸方向A是和中心線C相垂直且相交。
本創作另提供一第四實施例,請參考第14圖至第16圖,線控裝置10同樣包含有一夾持環套20、一扳動件30以及一線控組件40,茲將其特點與結構說明如下: 夾持環套20具有一套環部21以及一第一樞接部22,套環部21具有一套接孔211、一切口212、一螺孔213與一穿孔214,上述套接孔211、切口212、螺孔213與穿孔214的結構均和第一實施例相同。第四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其中一個差異在於:第一樞接部22還設有一第一弧形耦接結構224、一貫孔225與一弧形外壁226,於第四實施例中,第一弧形耦接結構224實質上為一球形凹槽224(以下皆以球形凹槽224稱之),球形凹槽224的內部與套環部21的套接孔211相連通,貫孔225穿過球形凹槽224的內部。
扳動件30在結構上包含有二扳動部31A,31B、一第二樞接部32、一軸承34與一螺帽36,扳動部31A,31B是分別連接第二樞接部32的上、下二側。第二樞接部32具有一樞軸321與一安裝座324,樞軸321的末端設有外螺紋並且樞軸321的直徑小於貫孔225的孔徑。樞軸321的一端設有一第二弧形耦接結構325,於本實施例中,第二弧形耦接結構325實質上為一弧形凸部325(以下皆以弧形凸部325稱之),弧形凸部325位於球形凹槽224內,弧形凸部325具有一圓錐面326,圓錐面326凸向球形凹槽224,使得弧形凸部325是可轉動地耦接球形凹槽224。螺帽36、軸承34以及一墊片37均設置於安裝座324內(如第16圖),一弧形華司38設於夾持環套20與扳動件30之間,弧形華司38具有一抵靠面381與一通孔382,弧形華司38通過呈弧型的抵靠面381而抵接第一樞接部22的弧形外壁226,抵靠面381的構形是與弧形外壁226的構形互補,並且通孔382是對應於貫孔225。樞軸321依序通過貫孔225、弧形華司38的通孔382以及位於安裝座24內的墊片37與軸承34的內環341,最後螺帽36螺設於樞軸321的末端。螺帽36可原地轉動地設於第二樞接部32,因此當螺帽36被轉動時(可藉由螺帽36的孔361來轉動螺帽36),螺帽36能驅動樞軸321而沿其軸向靠近並迫緊於彎曲段52A,或者是而沿其軸向遠離且不迫緊 於彎曲段52A。相同於第一實施例,當扳動部33被扳動而樞轉時,連接部31可隨扳動部33的樞轉而相對遠離或靠近彎曲段52A。
線控組件40包含一操控線41,操控線41的一端通過穿孔214而並藉由一螺栓42而鎖固於扳動部31A。
值得說明的是,於本實施例中,第一弧形耦接結構224為一球形凹槽224而第二弧形耦接結構325一弧形凸部325,在可能的情況下,第一弧形耦接結構224可能被設計成類似於一「弧形凸部325」的結構,而第二弧形耦接結構325也可能被設計成類似於一「球形凹槽224」的結構,因此不應以本實施例為限。
請參考第16圖。通過第四實施例的線控裝置10的結構,當騎乘者需要在不改變夾持環套20的位置而微調扳動件30的樞軸321的角度時,騎乘者可先鬆開螺帽36,使樞軸321朝遠離彎曲段52A的方向移動,此時弧形凸部325將不迫緊於彎曲段52A,騎乘者便能以弧形凸部325為中心點而向上或向下(或其他方向)轉動樞軸321至一適當角度,方便騎乘者握持彎把把手5並於上述適當角度扳動扳動件30。最後,騎乘者再反方向旋緊螺帽36,使弧形凸部325再度迫緊於彎曲段52A,如此即可在不影響夾持環套20的情況下完成樞軸321的軸向的調整。
以上所述僅為本創作所列舉之實施例,凡依申請專利範圍所做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創作之涵蓋範圍。

Claims (16)

  1. 一種自行車的線控裝置,其係設置於一自行車的一彎把把手並用以調整一座墊的高度或一避震器之行程,該彎把把手包含有一水平握持段以及一彎曲段連接該水平握持段,該彎曲段係彎曲地向後延伸,該線控裝置包含有: 一夾持環套,具有一套環部以及一第一樞接部,該夾持環套通過該套環部而夾持該彎曲段; 一扳動件,具有一第二樞接部以及一連接部連接該第二樞接部,該扳動件通過該第二樞接部而樞接於該第一樞接部,該扳動件位於該彎曲段的前側並可被扳動而使該連接部遠離或靠近該彎曲段; 一線控組件,包含一操控線,該操控線的一端固接該連接部。
  2.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自行車的線控裝置,其中該夾持環套還包含有一穿孔,該穿孔鄰設於該第一樞接部並且該操控線是通過該穿孔而且固接該連接部。
  3.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自行車的線控裝置,其中該扳動件還具有一扳動部,該扳動部與該連接部是分別連接於該第二樞接部的上、下二側。
  4.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自行車的線控裝置,其中該套環部具有一套接孔,該第一樞接部具有一切口與一螺孔,該切口連通該套接孔,該螺孔直線地通過該切口的相對二側內壁,該第二樞接部具有一樞軸,該樞軸具有一外螺紋並且螺設於該螺孔,該扳動件是通過該樞軸而樞接於該第一樞接部。
  5.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自行車的線控裝置,其中該第二樞接部具有一安裝座,該扳動件還具有一軸承,該軸承設於安裝座並具有一內環,並且該樞軸穿設於該內環。
  6.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自行車的線控裝置,其中該套環部具有一套接孔,該套接孔具有虛擬的一中心線,該第二樞接部具有一樞軸,該樞軸係與該中心線相垂直。
  7.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自行車的線控裝置,其中該樞軸指向該該彎曲段之正前側。
  8.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自行車的線控裝置,其中該樞軸指向該中心線。
  9.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自行車的線控裝置,其中該扳動件是位於該彎曲段的左前側或右前側。
  10.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自行車的線控裝置,其中該第一樞接部具有一安裝座,該扳動件具有一軸承,該軸承設於安裝座並具有一內環,該樞軸穿設於該內環。
  11. 一種自行車的線控裝置,其係設置於一自行車的一彎把把手並用以調整一座墊的高度或一避震器之行程,該彎把把手包含有一水平握持段以及一彎曲段連接該水平握持段,該彎曲段係彎曲地向後延伸,該線控裝置包含有: 一夾持環套,具有一套環部以及一第一樞接部,該夾持環套通過該套環部而夾持該彎曲段,該第一樞接部設有一第一弧形耦接結構與一貫孔,該貫孔穿過該第一耦接結構並連通該套環部的內部; 一扳動件,具有一第二樞接部與二扳動部,該二扳動部分別連接該第二樞接部的相對二側,該第二樞接部具有一樞軸,該樞軸的一端設有一第二弧形耦接結構,該第二弧形耦接結構是可轉動地耦接該第一弧形耦接結構,該扳動件通過該第二樞接部的該樞軸而樞接於該第一樞接部,該樞軸可被驅動而沿其軸向迫緊或不迫緊該彎曲段,該扳動件可被扳動而使該扳動部遠離或靠近該彎曲段; 一線控組件,包含一操控線,該操控線的一端固接該二扳動部的其中之一。
  12.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自行車的線控裝置,其中該第一耦接結構為一球形凹槽,該第二耦接結構為一弧形凸部,並且該樞軸的直徑小於該貫孔的孔徑。
  13.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自行車的線控裝置,其中該扳動件更包含有一螺帽,該樞軸相對於該第二弧形耦接結構的一端設有外螺紋,該螺帽是可原地轉動地設於該第二樞接部。
  14.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自行車的線控裝置,其中該第二樞接部更包含有一安裝座,該扳動件還具有一軸承,該軸承與該螺帽設於安裝座,該軸承位於該螺帽與該第一樞接部之間,該軸承具有一內環,並且該樞軸穿設於該內環。
  15.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自行車的線控裝置,其中該弧形凸部具有一圓錐面。
  16.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之自行車的線控裝置,其中該扳動件更包含有一弧形華司,該弧形華司設於該夾持環套與該扳動件之間,該弧形華司具有一抵靠面與一通孔,該第一樞接部具有一弧形外壁,該抵靠面與該弧形外壁的構形互補,並且該通孔是對應於該貫孔。
TW107216004U 2018-11-23 2018-11-23 自行車之線控裝置 TWM58714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216004U TWM587146U (zh) 2018-11-23 2018-11-23 自行車之線控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216004U TWM587146U (zh) 2018-11-23 2018-11-23 自行車之線控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87146U true TWM587146U (zh) 2019-12-01

Family

ID=695846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216004U TWM587146U (zh) 2018-11-23 2018-11-23 自行車之線控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8714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964728B2 (en) 2021-10-15 2024-04-23 Giant Manufactoring Co., Ltd. Bicycle control device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964728B2 (en) 2021-10-15 2024-04-23 Giant Manufactoring Co., Ltd. Bicycle control devic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41258B2 (en) Bicycle shift controller
US8833200B2 (en) Suspension adjustment actuator apparatus
US9027433B2 (en) Control device for a bicycle and bicycle comprising such a device
TWI579195B (zh) 用於自行車把手端變速器的致動裝置
TWI535614B (zh) 自行車控制裝置
TWM378178U (en) Bicycle component operating device
TWM587146U (zh) 自行車之線控裝置
US9010788B2 (en) Bicycle handlebar
US20060207376A1 (en) Bicycle control apparatus
US8863612B2 (en) Lever positioner assembly
US11964728B2 (en) Bicycle control device
TW201808713A (zh) 安裝在自行車空力把手的旋轉式扭力快速煞車器
CN108791648B (zh) 一种便于制动的车把结构
CN220410777U (zh) 具有高隐密性的线控装置
US2889730A (en) Swivel jaw pliers
TWM588081U (zh) 自行車把手纜線控制裝置
JP5048744B2 (ja) 自転車用ブレーキ
JPS5943191Y2 (ja) 自転車用変速操作装置
TW580470B (en) Improved technology for gear shifting device of motorcycle
TWM558744U (zh) 弧彎把手之調整座管高低之開關手柄
TWM558745U (zh) 調整座管高低之開關手柄
TWM631613U (zh) 自行車之拉線器
TW202128491A (zh) 自行車煞車組件
JP2000172354A (ja) 操作レバー
US20100037723A1 (en) Bicycle shift control de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