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81652U - 隱藏式對開鉸鏈 - Google Patents

隱藏式對開鉸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81652U
TWM581652U TW108203988U TW108203988U TWM581652U TW M581652 U TWM581652 U TW M581652U TW 108203988 U TW108203988 U TW 108203988U TW 108203988 U TW108203988 U TW 108203988U TW M581652 U TWM581652 U TW M581652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arc
space
curved
curved por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2039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張瑞鴻
張信忠
Original Assignee
兆利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兆利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兆利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820398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81652U/zh
Publication of TWM5816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81652U/zh

Links

Landscapes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創作為一種隱藏式對開鉸鏈,係在一半圓形座體上設有間隔併列之第一、第二空間,第一齒輪之兩端及第二齒輪之兩端分別樞接半圓形座體,且第一、第二齒輪分別定位於第一、第二空間之中,第一齒輪之一端連接第一扭力單元,第二齒輪之一端連接第二扭力單元;一第一轉動件一端之第一連接部連接第一支架,第一轉動件另一端之第一弧形齒條齒合第一齒輪,藉以擺動限位於第一齒輪與第一內弧面之間;而一第二轉動件一端之第二連接部連接一第二支架,第二轉動件另一端之第二弧形齒條齒合第二齒輪,藉以擺動限位於第二齒輪與第二內弧面之間。

Description

隱藏式對開鉸鏈
本創作係有關於一種鉸鏈,尤指一種折疊式電子裝置的隱藏式對開鉸鏈。
傳統折疊式電子裝置,例如筆記型電腦的顯示器和底座,主要是透過單心軸鉸鏈分別接連顯示器側邊與底座以形成樞設,藉以使顯示器能相對於底座翻轉掀起或閉合。其中,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發明公開第CN102606616A號之「電子裝置及鉸鏈」專利案所示(以下稱前案1),即可以藉由同軸樞接之二臂的作動,以達到上述掀起、閉合及隱藏之效果。如此一來,為了安裝多個彈片、墊片和螺帽所組成的扭力模組,若要在結構設計上不突兀、甚至是隱蔽,就需要具有足夠的容置空間,但是也將使得整體之體積變大,不但不利於整體設計,且不符合整體體積逐漸趨向輕、薄的市場需求。
爾後,為了改進上述前案1之缺點,本申請人提出了改良方案,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用新型第CN208565248U號之「一種隱藏式對開鉸鏈」專利案所示(以下稱前案2),係在一半圓形座體的第一座體上設有具開口的第一弧形軌道空間,第二座體上設有具開口的第二弧形軌道空間,兩個開口的開口方向相反;一第一轉動件的第一連接部連接第一支架,第一弧形部穿過第一座體的第一開口,並以可相對滑動的方式容納於第一弧形軌道空間之中,第一弧形部的一端設有兩個具第一間隔的第一彈性臂;而一第二轉動件的第二連接部連接第二支架,第二轉動件的第二弧形部穿過第二座體的第二開口,並以可相對滑動的方式容納於第二弧形軌道空間之中,第二弧形部的一端設有兩個具有第二間隔的第二彈性臂。藉此,使各個轉動件透過與各自轉動塊並列之複數個轉動片所產生之扭力,在掀起或閉合動作的過程中形成支撐作用。經由上述結構,即可讓組合構件簡單化,又可調整結構強度及扭力大小。
惟,前案2之「一種隱藏式對開鉸鏈」專利案所揭示之結構,在其兩個轉動件相對翻轉而掀起或閉合動作的過程中,僅依靠複數個轉動片雖然能產生足夠之扭力以提供支撐作用,但在持續翻轉期間卻缺少了讓扭力繼續穩定維持在預設範圍內之控制手段,致使各個轉動件所產生之扭力在持續翻轉期間不易穩定維持在預設範圍內(例如在每個翻轉角度所產生之扭力會有不一致或不在預設範圍區間之情況)。有鑑於此,為了提供一種有別於習用技術之結構,並改善上述之缺點,且避免僅依靠各個轉動件之複數個轉動片來提供支撐作用,創作人積多年的經驗及不斷的研發改進,遂有本創作之產生。
本創作之一目的在提供一種隱藏式對開鉸鏈,俾能解決前案1之習用技術之整體體積大而不利於整體設計,以及解決前案2之缺少有效同步連動維持扭力和協同穩定扭力支撐之控制手段等問題,還能保留前案2之堆疊的扭力板片所組成的扭力單元之技術所具有效縮小整體厚度以利於設計,並達到整體體積輕、薄之市場需求以促進銷售,又可以視規格以調整扭力大小等優點,因而在此基礎上,透過將堆疊的扭力板片移至整體結構之外側,再加上各個弧形齒條搭配各自齒輪的齒合同動之功效,來持續協同穩定扭力支撐作用,還能夠共同分擔負荷,在多次翻轉之後,轉軸不會鬆動且有效提高了轉軸的使用壽命;轉軸在打開之後,也能夠提供良好的定位作用,以保證翻轉掀開的顯示器/蓋體不會在本身的重力作用下自然下墜。
為達上述創作之目的,本創作所設之隱藏式對開鉸鏈係包括一半圓形座體、一第一齒輪、一第一扭力單元、一第二齒輪、一第二扭力單元、一第一轉動件以及一第二轉動件。其中,半圓形座體具有反向之第一側面及第二側面,第一側面及第二側面之間具有間隔併列之第一空間及第二空間,第一空間及第二空間之開口方向相同,第一空間內具有第一內弧面,第二空間內具有第二內弧面;第一齒輪之兩端分別樞接半圓形座體,供第一齒輪定位於第一空間之中,第一齒輪之一端連接第一扭力單元,第一扭力單元鄰接半圓形座體之第一側面;第二齒輪之兩端分別樞接半圓形座體,供第二齒輪定位於第二空間之中,第二齒輪之一端連接第二扭力單元,第二扭力單元鄰接半圓形座體之第二側面;第一轉動件包括一第一連接部及一第一弧形部,第一連接部係供連接一第一支架,第一弧形部之內弧面具有一第一弧形齒條,第一弧形齒條齒合第一齒輪,供第一弧形部以可相對弧形擺動之方式限位於第一齒輪與第一內弧面之間;而第二轉動件係包括一第二連接部及一第二弧形部,第二連接部係供連接一第二支架,第二弧形部之內弧面具有一第二弧形齒條,第二弧形齒條齒合第二齒輪,供第二弧形部以可相對弧形擺動之方式限位於第二齒輪與第二內弧面之間。
本創作所設之另一隱藏式對開鉸鏈更包括一第一惰齒輪及一第二惰齒輪,第一齒輪齒合第一惰齒輪,第一惰齒輪之一端連接第一扭力單元,第一扭力單元鄰接半圓形座體之該第一側面;而第二齒輪齒合第二惰齒輪,第二惰齒輪之一端連接第二扭力單元,第二扭力單元鄰接半圓形座體之該第二側面。
實施時,半圓形座體包括依序連結之一第一側板、一第一弧塊、一中間板、一第二弧塊及一第二側板,第一空間係形成於第一側板、第一弧塊及中間板之間,第二空間係形成於第二側板、第二弧塊及中間板之間。
實施時,第一弧塊具有至少一第一開槽,供樞接定位至少一第一滾筒,至少一第一滾筒分別抵壓第一弧形部之外弧面。
實施時,第二弧塊具有至少一第二開槽,供樞接定位至少一第二滾筒,至少一第二滾筒分別抵壓第二弧形部之外弧面。
實施時,第一弧塊之一端具有一第一定位塊,第一轉動件之第一連接部具有一第一定位孔,供定位第一定位塊。第二弧塊之一端具有一第二定位塊,第二轉動件之第二連接部具有一第二定位孔,供定位第二定位塊。
實施時,第一扭力單元包括複數個堆疊之第一板片,第一板片之一端樞接第一側板,第一板片之另一端設有具開口之一第一套環。第二扭力單元包括複數個堆疊之第二板片,第二板片之一端樞接第二側板,第二板片之另一端設有具開口之一第二套環。
實施時,本創作更包括一第一限位件,第一限位件之兩端分別連接半圓形座體,供第一限位件定位於第一空間之中,第一弧形部係以可相對弧形擺動之方式限位於第一限位件與第一內弧面之間。
實施時,本創作更包括一第二限位件,第二限位件之兩端分別連接半圓形座體,供第二限位件定位於第二空間之中,第二弧形部係以可相對弧形擺動之方式限位於第二限位件與第二內弧面之間。
為便於對本創作能有更深入的瞭解,茲詳述於後:
請參閱第1、2圖所示,其為本創作隱藏式對開鉸鏈1之第一實施例,係包括一半圓形座體2、一第一齒輪3、一第二齒輪4、一第一扭力單元5、一第二扭力單元6、一第一轉動件7以及一第二轉動件8。其中,第一轉動件7之第一連接部71連結於一電子裝置之顯示器的第一支架91側邊,第二轉動件8之第二連接部81連結於電子裝置之底座的第二支架92側邊,藉以在第一轉動件7及第二轉動件8分別以半圓形座體2為軸心而相對轉動時,讓顯示器與底座相對翻轉。
請同時參閱第1~6圖所示,半圓形座體2包括一第一側板21、一第一弧塊22、一中間板23、一第二弧塊24及一第二側板25,第一側板21、第一弧塊22、中間板23、第二弧塊24及第二側板25依序橫向層疊,並以數個鉚釘穿過以連結成一體。第一側板21之外側面做為第一側面211,第二側板25之外側面做為第二側面251,第一側面211及第二側面251反向於半圓形座體2之兩側;第一側板21、第一弧塊22及中間板23之間形成一第一空間26,第二側板25、第二弧塊24及中間板23之間形成一第二空間27,第一空間26與第二空間27分別為截面呈劣弓形之弧形凹槽,第一空間26與第二空間27 間隔併列於第一側面211與第二側面251之間,且第一空間26與第二空間27之開口方向相同。
第一弧塊22具有一第一內弧面221,第一內弧面221位於第一空間26之中;第一弧塊22之一端具有一第一定位塊222,第一弧塊22之弧形面上具有一個或複數個第一開槽223,可選擇在單個或是複數個第一開槽223的其中之一嵌入並樞接一第一滾筒224,但不限於此實施,也可選擇在各個第一開槽223內分別嵌入並樞接一第一滾筒224;第二弧塊24具有一第二內弧面241,第二內弧面241位於第二空間27之中;第二弧塊24之一端具有一第二定位塊242,第二弧塊24之弧形面上具有一個或複數個第二開槽243,可選擇在單個或是複數個第二開槽243的其中之一嵌入並樞接一第二滾筒244,但不限於此實施,也可選擇在各個第二開槽243內分別嵌入並樞接一第二滾筒244。
第一齒輪3與第二齒輪4分別定位於第一空間26與第二空間27之中,第一齒輪3之兩端分別樞接第一側板21與中間板23,第二齒輪4之兩端分別樞接中間板23與第二側板25。第一齒輪3齒合一第一惰齒輪31,第一惰齒輪31之兩端分別樞接第一側板21與中間板23,且第一惰齒輪31之一端穿過第一側板21;第二齒輪4齒合一第二惰齒輪41,第二惰齒輪41之兩端分別樞接中間板23與第二側板25,且第二惰齒輪41之一端穿過第二側板25。
第一扭力單元5鄰接半圓形座體2之第一側面211,第一扭力單元5係由複數個第一板片51堆疊而成,第一扭力單元5之一端樞接第一側板21,各個第一板片51之另一端設有具開口之一第一套環511,第一套環511套接第一惰齒輪31之一端;而第二扭力單元6係鄰接半圓形座體2之第二側面251,第二扭力單元6係由複數個第二板片61堆疊而成,第二扭力單元6之一端樞接第二側板25,各個第二板片61之另一端設有具開口之一第二套環611,第二套環611套接第二惰齒輪41之一端。另,二個直筒分別定位於第一空間26與第二空間27之中,其中一直筒之兩端分別樞接第一側板21與中間板23,該一直筒與第一齒輪3相互平行,該一直筒做為第一限位件32;而另一直筒之兩端分別樞接中間板23與第二側板25,該另一直筒與第二齒輪4相互平行,該另一直筒做為第二限位件42。
第一轉動件7係為一彎折片,包括平板狀之一第一連接部71及由第一連接部71之一端反向延伸之一第一弧形部72,第一連接部71之板面上具有一第一定位孔711,供第一弧塊22之第一定位塊222穿過,以定位第一轉動件7在展開之位置上;第一弧形部72係為截面呈劣弓形之弧形板塊,第一弧形部72之內弧面具有一第一弧形齒條721,第一弧形齒條721齒合第一齒輪3,且第一弧形齒條721各齒之峰部抵壓第一限位件32,可形成滾動摩擦,藉以讓第一弧形部72以可相對弧形擺動之方式限位於第一齒輪3、第一限位件32與第一弧塊22的第一內弧面221之間;而第一弧形部72之外弧面抵壓住第一弧塊22之單個或複數個第一滾筒224,則可形成滾動摩擦,其中採用複數個第一滾筒224可讓第一弧形部72擺動更順暢。
而第二轉動件8係為與第一轉動件7之外形相同但是反向設置之一彎折片,第二轉動件8包括平板狀之一第二連接部81及由第二連接部81之一端反向延伸之一第二弧形部82,第二連接部81之板面上具有一第二定位孔811,供第二弧塊24之第二定位塊242穿過,以定位第二轉動件8在展開之位置上;第二弧形部82係為截面呈劣弓形之弧形板塊,第二弧形部82之內弧面具有一第二弧形齒條821,第二弧形齒條821齒合第二齒輪4,且第二弧形齒條821各齒之峰部抵壓第二限位件42,可形成滾動摩擦,藉以讓第二弧形部82以可相對弧形擺動之方式限位於第二齒輪4、第二限位件42與第二弧塊24的第二內弧面241之間;而第二弧形部82之外弧面抵壓住第二弧塊24之單個或複數個第二滾筒244,則可形成滾動摩擦,其中採用複數個第二滾筒244可讓第二弧形部82擺動更順暢。
藉此,在顯示器相對於底座在翻轉至閉合或完全展開在角度大約180度的過程中,經由第一弧形齒條721齒合第一齒輪3,第一齒輪3齒合第一惰齒輪31以同步連動,再經由第一扭力單元5與第一惰齒輪31一端之間的同步轉動摩擦以產生扭力,接續使扭力在每個轉動角度穩定維持在預設範圍內,另一方面經由第二弧形齒條821齒合第二齒輪4,第二齒輪4齒合第二惰輪41以同步連動,再經由第二扭力單元6與第二惰齒輪41一端之間的轉動摩擦以產生扭力,接續使扭力在每個轉動角度穩定維持在預設範圍內,即可使顯示器與底座相對的穩定轉動,還可使顯示器與底座在轉動時能自由停滯在一定角度上。而由於複數個第一滾筒224同時抵壓第一弧形部72之外弧面,複數個第二滾筒244同時抵壓第二弧形部82之外弧面,則可讓第一弧形部72與第二弧形部82擺動更順暢,並形成輔助穩定功能,讓顯示器與底座之相對開合動作更順暢。再者,當顯示器相對於底座在完全展開在角度大約180度時,經由第一弧塊22之第一定位塊222穿過第一連接部71之第一定位孔711,以及第二弧塊24之第二定位塊242穿過第二連接部81之第二定位孔811時,可讓第一轉動件7與第二轉動件8止擋定位在展開之位置上而不會繼續轉動。
請參閱第7圖所示,其為本創作隱藏式對開鉸鏈1之第二實施例,其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在於:第一扭力單元5之複數個第一板片51之複數個第一套環511同時套接第一齒輪3之一端;而第二扭力單元6之複數個第二板片61之複數個第二套環611同時套接第二齒輪4之一端。藉此,經由第一扭力單元5與第一齒輪3之一端形成同步轉動摩擦以產生扭力,接續使扭力在每個轉動角度穩定維持在預設範圍內,並經由第二扭力單元6與第一齒輪4之一端形成同步轉動摩擦以產生扭力,也繼續使扭力在每個轉動角度穩定維持在預設範圍內,同樣可以使顯示器與底座在轉動時能自由停滯在一定角度上。
因此,本創作具有以下之優點: 1、本創作之第一扭力單元及第二扭力單元分別是以複數個第一板片及複數個第二板片疊合的方式組成,因此,有助於縮減體積而不會佔用空間,並有利於電子裝置之整體設計,以達到整體體積輕、薄之市場需求。 2、本創作之第一板片及第二板片係以厚度較薄的金屬片衝壓製成,透過疊合的第一扭力單元及第二扭力單元結構,能夠視規格以增加或減少整體厚度,進而調整扭力大小。也就是說,當需要扭力大一點時,可以增加第一板片或第二板片之數量;反之,需要小扭力時,可減少第一板片或第二板片之數量以調整扭力值。因此,不但可以方便調整結構強度,且可以視規格以調整扭力之大小。再者,由於第一板片及第二板片分別定位於半圓形座體之兩外側,則可讓使用者方便增加或移除第一板片或第二板片,藉以分別調整第一扭力單元及第二扭力單元之扭力大小,也節省了前案2之第一、第二弧曲部以及第一、第二限位件等組成構件及相關工序和成本。 3、本創作之二個轉動件分別在半圓形座體之第一空間及第二空間內相對轉動時,由於第一弧形齒條齒合第一齒輪,第二弧形齒條齒合第二齒輪,或是更進一步分別齒合同動第一惰齒輪和第二惰齒輪,藉此透過各個弧形齒條搭配各自齒輪所形成之齒合同動功效,以控制扭力穩定維持在預設範圍內,且第一弧形齒條各齒之峰部抵壓第一限位件,第二弧形齒條各齒之峰部抵壓第二限位件,因此,可以讓第一弧形部及第二弧形部有效限位,使顯示器與底座相對的穩定轉動。而由於第一滾筒抵壓第一弧形部之外弧面,第二滾筒抵壓第二弧形部之外弧面,因此,當顯示器與底座相對開合時,可以形成輔助穩定功能,讓開合動作更順暢。
本創作雖為實現上述目的而揭露了較佳的具體實施例,惟其並非用以限制本創作之構造特徵,任何該技術領域之通常知識者應知,在本創作的技術精神下,任何輕易思及之變化或修飾皆是可能的,且皆為本創作之申請專利範圍所涵蓋。
1‧‧‧隱藏式對開鉸鏈
2‧‧‧半圓形座體 21‧‧‧第一側板
211‧‧‧第一側面 22‧‧‧第一弧塊
221‧‧‧第一內弧面 222‧‧‧第一定位塊
223‧‧‧第一開槽 224‧‧‧第一滾筒
23‧‧‧中間板 24‧‧‧第二弧塊
241‧‧‧第二內弧面 242‧‧‧第二定位塊
243‧‧‧第二開槽 244‧‧‧第二滾筒
25‧‧‧第二側板 251‧‧‧第二側面
26‧‧‧第一空間 27‧‧‧第二空間
3‧‧‧第一齒輪 31‧‧‧第一惰齒輪
32‧‧‧第一限位件 4‧‧‧第二齒輪
41‧‧‧第二惰齒輪 42‧‧‧第二限位件
5‧‧‧第一扭力單元 51‧‧‧第一板片
511‧‧‧第一套環 6‧‧‧第二扭力單元
61‧‧‧第二板片 611‧‧‧第二套環
7‧‧‧第一轉動件 71‧‧‧第一連接部
711‧‧‧第一定位孔 72‧‧‧第一弧形部
721‧‧‧第一弧形齒條 8‧‧‧第二轉動件
81‧‧‧第二連接部 811‧‧‧第二定位孔
82‧‧‧第二弧形部 821‧‧‧第二弧形齒條
91‧‧‧第一支架 92‧‧‧第二支架
第1圖係為本創作之第一實施例之元件分解圖。 第2圖係為本創作之第一實施例之立體外觀示意圖。 第3圖係為第2圖之A-A’剖面圖。 第4圖係為本創作之第一實施例在展開時之立體外觀示意圖。 第5圖係為本創作之第一實施例在展開時之剖面示意圖。 第6圖係為本創作之第一實施例在另一角度時之立體外觀示意圖。 第7圖係為本創作之第二實施例之側視圖。

Claims (11)

  1. 一種隱藏式對開鉸鏈,係包括: 一半圓形座體,係具有反向之一第一側面及一第二側面,該第一側面及該第二側面之間具有間隔併列之一第一空間及一第二空間,該第一空間及該第二空間之開口方向相同,該第一空間內具有一第一內弧面,該第二空間內具有一第二內弧面; 一第一齒輪,其兩端分別樞接該半圓形座體,供該第一齒輪定位於該第一空間之中,該第一齒輪之一端連接一第一扭力單元,該第一扭力單元鄰接該半圓形座體之該第一側面; 一第二齒輪,其兩端分別樞接該半圓形座體,供該第二齒輪定位於該第二空間之中,該第二齒輪之一端連接一第二扭力單元,該第二扭力單元鄰接該半圓形座體之該第二側面; 一第一轉動件,係包括一第一連接部及一第一弧形部,該第一連接部係供連接一第一支架,該第一弧形部之內弧面具有一第一弧形齒條,該第一弧形齒條齒合該第一齒輪,供該第一弧形部以可相對弧形擺動之方式限位於該第一齒輪與該第一內弧面之間;以及 一第二轉動件,係包括一第二連接部及一第二弧形部,該第二連接部係供連接一第二支架,該第二弧形部之內弧面具有一第二弧形齒條,該第二弧形齒條齒合該第二齒輪,供該第二弧形部以可相對弧形擺動之方式限位於該第二齒輪與該第二內弧面之間。
  2. 一種隱藏式對開鉸鏈,係包括: 一半圓形座體,係具有反向之一第一側面及一第二側面,該第一側面及該第二側面之間具有間隔併列之一第一空間及一第二空間,該第一空間及該第二空間之開口方向相同,該第一空間內具有一第一內弧面,該第二空間內具有一第二內弧面; 一第一齒輪,其兩端分別樞接該半圓形座體,供該第一齒輪定位於該第一空間之中,該第一齒輪齒合一第一惰齒輪,該第一惰齒輪之一端連接一第一扭力單元,該第一扭力單元鄰接該半圓形座體之該第一側面; 一第二齒輪,其兩端分別樞接該半圓形座體,供該第二齒輪定位於該第二空間之中,該第二齒輪齒合一第二惰齒輪,該第二惰齒輪之一端連接一第二扭力單元,該第二扭力單元鄰接該半圓形座體之該第二側面; 一第一轉動件,係包括一第一連接部及一第一弧形部,該第一連接部係供連接一第一支架,該第一弧形部之內弧面具有一第一弧形齒條,該第一弧形齒條齒合該第一齒輪,供該第一弧形部以可相對弧形擺動之方式限位於該第一齒輪與該第一內弧面之間;以及 一第二轉動件,係包括一第二連接部及一第二弧形部,該第二連接部係供連接一第二支架,該第二弧形部之內弧面具有一第二弧形齒條,該第二弧形齒條齒合該第二齒輪,供該第二弧形部以可相對弧形擺動之方式限位於該第二齒輪與該第二內弧面之間。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隱藏式對開鉸鏈,其中,該半圓形座體包括依序連結之一第一側板、一第一弧塊、一中間板、一第二弧塊及一第二側板,該第一空間係形成於該第一側板、該第一弧塊及該中間板之間,該第二空間係形成於該第二側板、該第二弧塊及該中間板之間。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隱藏式對開鉸鏈,其中,該第一弧塊係具有至少一第一開槽,供樞接定位至少一第一滾筒,該至少一第一滾筒分別抵壓該第一弧形部之外弧面。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隱藏式對開鉸鏈,其中,該第二弧塊係具有至少一第二開槽,供樞接定位至少一第二滾筒,該至少一第二滾筒分別抵壓該第二弧形部之外弧面。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隱藏式對開鉸鏈,其中,該第一弧塊之一端具有一第一定位塊,該第一轉動件之該第一連接部具有一第一定位孔,供定位該第一定位塊。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隱藏式對開鉸鏈,其中,該第二弧塊之一端具有一第二定位塊,該第二轉動件之該第二連接部具有一第二定位孔,供定位該第二定位塊。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隱藏式對開鉸鏈,該第一扭力單元包括複數個堆疊之第一板片,該第一板片之一端樞接該第一側板,該第一板片之另一端設有具開口之一第一套環。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隱藏式對開鉸鏈,其中,該第二扭力單元包括複數個堆疊之第二板片,該第二板片之一端樞接該第二側板,該第二板片之另一端設有具開口之一第二套環。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隱藏式對開鉸鏈,其更包括一第一限位件,該第一限位件之兩端分別連接該半圓形座體,供該第一限位件定位於該第一空間之中,該第一弧形部係以可相對弧形擺動之方式限位於該第一限位件與該第一內弧面之間。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隱藏式對開鉸鏈,其更包括一第二限位件,該第二限位件之兩端分別連接該半圓形座體,供該第二限位件定位於該第二空間之中,該第二弧形部係以可相對弧形擺動之方式限位於該第二限位件與該第二內弧面之間。
TW108203988U 2019-04-01 2019-04-01 隱藏式對開鉸鏈 TWM58165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203988U TWM581652U (zh) 2019-04-01 2019-04-01 隱藏式對開鉸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203988U TWM581652U (zh) 2019-04-01 2019-04-01 隱藏式對開鉸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81652U true TWM581652U (zh) 2019-08-01

Family

ID=683169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203988U TWM581652U (zh) 2019-04-01 2019-04-01 隱藏式對開鉸鏈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81652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92848A (zh) * 2019-08-14 2021-02-23 富世达股份有限公司 同步传动的枢轴装置
CN112392849A (zh) * 2019-08-14 2021-02-23 富世达股份有限公司 依虚拟轴心运动的枢轴结构
TWI721711B (zh) * 2019-12-13 2021-03-11 兆利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折疊式裝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92848A (zh) * 2019-08-14 2021-02-23 富世达股份有限公司 同步传动的枢轴装置
CN112392849A (zh) * 2019-08-14 2021-02-23 富世达股份有限公司 依虚拟轴心运动的枢轴结构
CN112392849B (zh) * 2019-08-14 2023-09-12 富世达股份有限公司 依虚拟轴心运动的枢轴结构
TWI721711B (zh) * 2019-12-13 2021-03-11 兆利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折疊式裝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2045832A (zh) 隱藏式對開鉸鏈
TWM581652U (zh) 隱藏式對開鉸鏈
WO2019223054A1 (zh) 连接装置及可弯曲设备
WO2019223009A1 (zh) 可弯曲显示模组及可弯曲终端
TW201921045A (zh) 折疊式裝置的轉軸模組
TW201921219A (zh) 折疊式裝置的轉軸模組
CN103186184B (zh) 电子装置的扩展座及其连接器机构
TWI679522B (zh) 折疊式裝置的轉軸模組(二)
US11243579B2 (en) Biaxial hinge mechanism and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the same
WO2022171050A1 (zh) 折叠机构及电子设备
TWM584377U (zh) 折疊式裝置的轉軸模組
CN209818515U (zh) 一种隐藏式对开铰链
TW201927114A (zh) 折疊式電子裝置
WO2019223010A1 (zh) 角度放大机构、连接装置、可弯曲机构及可弯曲终端
TWM602178U (zh) 對開式鉸鏈
CN214661465U (zh) 对开式铰链结构
CN213711587U (zh) 对开式铰链
TWI758788B (zh) 具多摩擦對之扭力可變單軸轉軸結構
TWM563730U (zh) 雙軸式樞紐裝置
US20170336835A1 (en) Pivot structure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M580108U (zh) 隱藏式對開鉸鍊
TWI693581B (zh) 折疊式裝置的轉軸模組(一)
WO2019223012A1 (zh) 联动铰链、连接装置及可弯曲终端
TWM569802U (zh) 隱藏式對開鉸鏈
CN211062368U (zh) 一种可使柔性电子屏内折和平铺支撑的驱动转轴组合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