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78028U - Wire-to-board electrical connector module - Google Patents

Wire-to-board electrical connector modul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78028U
TWM578028U TW108200022U TW108200022U TWM578028U TW M578028 U TWM578028 U TW M578028U TW 108200022 U TW108200022 U TW 108200022U TW 108200022 U TW108200022 U TW 108200022U TW M578028 U TWM578028 U TW M578028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contact
conductive
positioning
boar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2000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陳俊元
王俊盛
Original Assignee
宏致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宏致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宏致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820002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78028U/zh
Publication of TWM5780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78028U/zh

Link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創作為有關一種線對板之電連接器模組,該板端連接器之基座內部凹設有對接空間,並於對接空間內部定位有複數導電端子之固定部,且固定部一側之接觸部內側形成有開口向上之對接空間,而導電端子之固定部相對於接觸部另側處彎折有焊接部,再於基座之對接空間內結合有線端連接器所具本體底部之結合部,而結合部上定位之複數接觸端子具有供插入於對接空間內之導電部,再於導電部一側連續彎折有連接部,且連接部上電性連接有傳輸線纜,當線端連接器組裝於板端連接器後,其複數接觸端子之導電部即會插入於複數導電端子之對接空間內形成二側電性接觸,以可確保複數接觸端子與複數導電端子之間形成確實的電性連接,進而提升訊號傳輸之穩定性。

Description

線對板之電連接器模組
本創作係提供一種線對板之電連接器模組,尤指線端連接器組裝於板端連接器後,該線端連接器的複數接觸端子之導電部為插入於板端連接器的複數導電端子之對接空間內形成二側電性接觸,以確保接觸端子與導電端子之間電性連接確實,進而提升訊號傳輸之穩定性。
按,現今電腦及電子科技的快速發展,也使各式各樣之電子產品普及於社會的各角落處,而隨著科技愈發達,其電腦及電子產品的發展趨勢亦朝運算功能強、速度快及體積小的方向邁進,各式電子產品內部用以傳輸電子訊號、資料等之電連接器,其體積即隨之大幅縮小,藉以因應目前電子產品設計朝向輕、薄、短、小之理念與訴求,則隨著電子產品的體積愈來愈小,其內部電路板上之零組件構造則需要更為精密且小型化,整體結構強度也需隨之加強,相形之下各式薄形連接器與一般線材或軟性電路板等進行接合及固定之設計,勢必更加困難。
再者,一般電連接器(如:板對板連接器、線對板連接器等)通常都是透過一個公端連接器與一個母端連接器相互配合進行對接,以將訊號透過電路板或軟性排線等予以傳送至控制電路中,然而,一般線對板連接器進行對接時為透過複數端子電性接觸,以供傳輸電子訊號,而 複數端子之間都是透過單一側面之間呈摩擦接觸配合的對接,彼此間的定位效果不盡理想,一但受到外力碰撞或觸動等影響,即容易造成線對板連接器之公端連接器與母端連接器之間的鬆動或脫離,導致公端連接器與母端連接器之間的訊號產生傳輸不穩定之情況,以致於實際應用時,存在諸多的缺失有待改善。
是以,如何解決一般公端、母端連接器的端子相互對接時不穩定接合、易鬆動,以及訊號傳輸不穩定之麻煩與不便,即為從事此行業之相關廠商所亟欲研究改善之方向所在者。
故,創作人有鑑於上述之問題與缺失,乃蒐集相關資料,經由多方評估及考量,始設計出此種線對板之電連接器模組之新型誕生。
本創作之主要目的乃在於該板端連接器之基座內部為凹設有對接空間,並於對接空間內部定位有複數導電端子之固定部,且固定部一側彎折有接觸部,而接觸部內側形成有開口向上之對接空間,且導電端子之固定部相對於接觸部另側處彎折有焊接部,再於基座之對接空間內結合有線端連接器所具本體底部之結合部,而結合部上定位有複數接觸端子,且各接觸端子具有供插入於對接空間內之導電部,再於導電部一側連續彎折有連接部,且連接部上電性連接有傳輸線纜,當線端連接器組裝於板端連接器上時,該複數接觸端子之導電部即會插入於複數導電端子的接觸部之對接空間內形成二側電性接觸,以可藉由二側電性接觸來確保複數接觸端子與複數導電端子之間形成確實的電性連接,進而達到提升複數接觸端子與複數導電端子之間訊號傳輸穩定性之目的。
本創作之次要目的乃在於該線端連接器組裝於板端連接器後,該卡扣部之複數第一扣塊及第二扣塊為分別扣入於扣合部之複數第一扣槽及第二扣槽中形成三側穩固結合定位,以確保線端連接器於使用的過程中不會發生脫離的情況,進而使線端連接器與板端連接器之間可確實形成電性連接,藉此達到提升訊號傳輸穩定性之目的。
本創作之另一目的乃在於該線端連接器之本體組裝於板端連接器之基座上的過程中,其因本體二側之複數限位槽設有導斜面,所以該基座之複數限位塊可藉由導斜面導引,來順暢進入複數限位槽中呈一限位,以減少對位不準確之情況,進而避免因對位不準確所發生的過度擠壓變形、損壞之情形,藉此達到提升組裝良率之目的。
本創作之再一目的乃在於該板端連接器及線端連接器為可透過徒手的方式來拆離,而不需要借助外部治具,以方便作拆解、維修之作業,進而達到提升組裝、維修上便利性之目的。
1‧‧‧板端連接器
11‧‧‧基座
110‧‧‧對接空間
111‧‧‧嵌合塊
1111‧‧‧容置槽
112‧‧‧端子槽
113‧‧‧扣合部
1131‧‧‧第一扣槽
1132‧‧‧第二扣槽
114‧‧‧限位塊
115‧‧‧定位槽
1151‧‧‧穿孔
12‧‧‧導電端子
121‧‧‧固定部
122‧‧‧接觸部
1220‧‧‧對接空間
1221‧‧‧定位凸點
123‧‧‧焊接部
13‧‧‧共用端子
131‧‧‧基部
132‧‧‧焊接端
2‧‧‧線端連接器
21‧‧‧本體
211‧‧‧結合部
2111‧‧‧定位凸體
2112‧‧‧結合槽
2113‧‧‧凹槽
2114‧‧‧通孔
212‧‧‧卡扣部
2121‧‧‧第一扣塊
2122‧‧‧導引面
2123‧‧‧第二扣塊
213‧‧‧限位槽
2131‧‧‧導斜面
22‧‧‧接觸端子
221‧‧‧導電部
2211‧‧‧卡槽
222‧‧‧連接部
2221‧‧‧納線槽
23‧‧‧傳輸線纜
231‧‧‧線芯
3‧‧‧電路板
31‧‧‧接點
第一圖 係為本創作之立體外觀圖。
第二圖 係為本創作之立體分解圖。
第三圖 係為本創作另一視角之立體分解圖。
第四圖 係為本創作再一視角之立體分解圖。
第五圖 係為本創作板端連接器及線端連接器組裝前之立體示意圖。
第六圖 係為本創作板端連接器及線端連接器組裝前另一視角之立體示意圖。
第七圖 係為本創作板端連接器及線端連接器組裝前之側視剖面圖。
第八圖 係為本創作板端連接器及線端連接器組裝後之側視剖面圖。
為達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創作所採用之技術手段及其構造,茲繪圖就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詳加說明其特徵與功能如下,俾利完全瞭解。
請參閱第一、二、三、四圖所示,本創作係包括板端連接器1及線端連接器2,其中:
該板端連接器1為包括基座11、複數導電端子12及複數共用端子13,其中該基座11內部凹設有對接空間110,並於對接空間110內部中央處設有向上凸起之嵌合塊111,再於嵌合塊111前側面凹設有容置槽1111,而基座11位於對接空間110前壁面凹設有貫通至對接空間110底部之複數端子槽112,又於對接空間110內壁面設有扣合部113,且扣合部113位於對接空間110左、右側壁面凹設有複數第一扣槽1131,並於對接空間110前側壁面設有第二扣槽1132,再於對接空間110左、右二側壁面分別凸設有限位塊114;另外,該基座11左、右二側壁面內部設有定位槽115,且各定位槽115前、後底面處分別設有穿孔1151。
上述之複數導電端子12為具有分別定位於基座11之複數端子槽112內之固定部121,並於固定部121一側彎折有延伸於容置槽1111內且呈U字型之接觸部122,且接觸部122內側處形成有開口向上之對接空間1220,再於對接空間1220上方相對內側 處形成有向內轉折而使開口變窄之彎弧狀定位凸點1221,又於導電端子12之固定部121相對於接觸部122另側處則彎折有焊接部123,而該共用端子13具有定位於定位槽115內之基部131,且基部131前、後二側同向朝外彎折有穿過至複數穿孔1151外之複數焊接端132;前述板端連接器1之複數導電端子12及複數共用端子13較佳為分別利用塑料以鑲嵌射出(Insert Molding)的方式共同包覆射出成型於基座11上,但於實際應用時,並非是以此作為侷限,其亦可依實際需求或結構設計不同採用鑲嵌射出一體成型或組裝的方式與基座11結合定位。
該線端連接器2為包括本體21、複數接觸端子22及複數傳輸線纜23,其中該本體21底部設有結合部211,且結合部211位於本體21底面處設有朝下凸起之定位凸體2111,並於定位凸體2111一側凹設有結合槽2112,而結合槽2112一側連設有複數凹槽2113,且各凹槽2113後側面設有貫通之通孔2114,再於本體21表面上設有卡扣部212,且卡扣部212位於本體21左、右二側面凸設有複數第一扣塊2121,而各第一扣塊2121側面相鄰於頂部處設有垂直狀之導引面2122,且卡扣部212位於定位凸體2111前側面處凸設有第二扣塊2123,又於本體21左、右二側壁面朝內剖設有限位槽213,且限位槽213底部開口處設有導斜面2131。
上述結合部211之定位凸體2111上為定位有複數接觸端子22之U字型導電部221,並於各導電部221相對二外側面設 有卡槽2211,且導電部221一側連續彎折有定位於結合槽2112及凹槽2113內之連接部222,而位於凹槽2113內的連接部222頂面剖設有納線槽2221,再於各納線槽2221內收納有傳輸線纜23,且傳輸線纜23內部設有連接於連接部222上呈一電性連接之線芯231;前述線端連接器2之複數接觸端子22較佳為分別利用塑料以鑲嵌射出的方式共同包覆射出成型於本體21上,但於實際應用時,並非是以此作為侷限,其亦可依實際需求或結構設計不同採用鑲嵌射出一體成型或組裝的方式與本體21結合定位。
再者,上述之複數傳輸線纜23組裝定位於複數連接部222之納線槽2221內時,即可透過納線槽2221來提供破線之功能,以割開傳輸線纜23表層,進而使傳輸線纜23內部之線芯231可與連接部222形成電性接觸,但於實際應用時,該傳輸線纜23亦可去除一端表層,以使傳輸線纜23一端線芯231外露,藉此使該線芯231可利用焊固的方式結合連接部222上。
再請搭配參閱第五、六、七、八圖所示,當本創作之線端連接器2與板端連接器1於對接前,係可先將複數導電端子12之焊接部123及複數共用端子13之複數焊接端132利用表面黏著技術(SMT)焊固於電路板3之複數接點31上形成電性連接,再將本體21之結合部211向下裝設於基座11之對接空間110內,以使本體21二側之複數限位槽213對位於基座11之複數限位塊114處,並可藉由複數限位槽213之導斜面2131來將複數限位塊114順暢導引至內部呈一限位,同時使結合部211之定位凸體2111嵌卡於對接空間11 0內,且該嵌合塊111為嵌入於結合部211之結合槽2112內,而待本體21抵靠於基座11上後,該卡扣部212之複數第一扣塊2121及第二扣塊2123為分別扣入於扣合部113之複數第一扣槽1131及第二扣槽1132中形成三側穩固結合定位,同時,該複數接觸端子22之導電部221即會插入於複數導電端子12的接觸部122之對接空間1220內形成二側電性接觸,以實現線端連接器2與板端連接器1之電性對接。
而當複數接觸端子22與複數導電端子12接觸的過程中,各接觸端子22之導電部221二外側面為先推頂於對接空間1220上方之複數定位凸點1221,以使對接空間1220開口相對向外撐開,並將導電部221持續向下插入,直至複數定位凸點1221彈性復位扣持於導電部221相對二外側面之卡槽2211中,即可藉由複數定位凸點1221及複數卡槽2211相互扣持結構設計來增加複數接觸端子22與複數導電端子12之間的抵持接觸力量,進而形成確實的電性連接,藉此使複數傳輸線纜23可透過接觸端子22與導電端子12進行穩定的訊號傳輸。
上述板端連接器1之二共用端子13為可利用基部131來分別定位結合於基座11二側邊上之定位槽115內,並由複數焊接端132來焊固於電路板上,以補強複數導電端子12之焊接部123焊固於電路板3上之SMT效果及可靠度,進而延長使用壽命,亦可提高整體結構強度,進而使板端連接器1在線端連接器2插拔的過程中不易產生鬆動或脫離現象。
然而,當線端連接器2欲分離於板端連接器1上時,為可透過徒手的方式來將線端連接器2之本體21向順時針扳動,以使卡扣部212之第二扣塊2123脫離扣合部113之第二扣槽1132的限制,再將本體21逆時針扳動,其因卡扣部212之複數第一扣塊2121表面上設有導引面2122,所以當本體21逆時針扳動時,便可藉由導引面2122來使複數第一扣塊2121可脫離扣合部113之複數第一扣槽1131的限制,藉此使線端連接器2之本體21分離於板端連接器1之基座11,再持續將本體21逆時針扳動,以使複數接觸端子22之導電部221從複數導電端子12的接觸部122之對接空間1220內部向上脫離,進而可透過徒手的方式來完成使線端連接器2分離板端連接器1之動作,而不需要借助外部治具(圖中未示出)來進行分離作業,以達到方便拆解、維修之效果。
本創作為具有下列之優點:
(一)該線端連接器2之本體21組裝於板端連接器1之基座11後,其複數接觸端子22之導電部221即會插入於複數導電端子12的接觸部122之對接空間1220內形成二側電性接觸,以可藉由二側電性接觸來確保複數接觸端子22與複數導電端子12之間形成確實的電性連接,進而提升複數接觸端子22與複數導電端子12之間訊號傳輸之穩定性。
(二)該線端連接器2之本體21組裝於板端連接器1之基座11後,該卡扣部212之複數第一扣塊2121及第二扣塊2123為分別扣入於扣合部113之複數第一扣槽1131及第二扣槽113 2中形成三側穩固結合定位,以確保線端連接器2於使用的過程中不會發生脫離的情況,進而使線端連接器2與板端連接器1之間可確實形成電性連接,藉此提升訊號傳輸之穩定性。
(三)該線端連接器2之本體21組裝於板端連接器1之基座11上的過程中,其因本體21二側之複數限位槽213設有導斜面2131,所以該基座11之複數限位塊114可藉由導斜面2131導引,來順暢進入複數限位槽213中呈一限位,以減少對位不準確之情況,進而避免因對位不準確所發生的過度擠壓變形、損壞之情形,藉此達到提升組裝良率之效用。
(四)該板端連接器1及線端連接器2為可透過徒手的方式來分離,而不需要借助外部治具,以方便拆解、維修,進而達到提升組裝、維修上便利性之效果。
上所述僅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而已,非因此即侷限本創作之專利範圍,故舉凡運用本創作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為之簡易修飾及等效結構變化,均應同理包含於本創作之專利範圍內,合予陳明。
綜上所述,本創作線對板之電連接器模組於使用時,為確實能達到其功效及目的,故本創作誠為一實用性優異之創作,為符合新型專利之申請要件,爰依法提出申請,盼 審委早日賜准本案,以保障創作人之辛苦創作,倘若 鈞局審委有任何稽疑,請不吝來函指示,創作人定當竭力配合,實感德便。

Claims (9)

  1. 一種線對板之電連接器模組,係包括板端連接器及線端連接器,其中:該板端連接器為包括基座及複數導電端子,其中該基座內部凹設有對接空間,並於該對接空間內部定位有該複數導電端子之固定部,且該固定部一側彎折延伸有接觸部,再於該接觸部內側處形成有開口向上之對接空間,而該導電端子之固定部相對於該接觸部另側處彎折有供電性連接於預設電路板的接點上之焊接部;該線端連接器為包括本體、複數接觸端子及複數傳輸線纜,其中該本體底部設有結合於對接空間內之結合部,並於該結合部上定位有與該複數導電端子形成電性接觸之複數接觸端子,且各接觸端子具有供插入於該對接空間內之導電部,而該導電部相對二側面為與該對接空間內壁面形成電性接觸,再於該導電部一側彎折有連接部,且該連接部上電性連接有傳輸線纜。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線對板之電連接器模組,其中該基座之對接空間內部中央處設有向上凸起之嵌合塊,並於該嵌合塊前側面凹設有供該接觸部伸入之容置槽,而該本體之結合部位於該本體底面處設有朝下凸起且供插入於該對接空間內之定位凸體,且該定位凸體一側凹設有供該嵌合塊插入及供該連接部定位之結合槽,再於該結合槽一側連設有供該連接部及該複數傳輸線纜定位之複數凹槽,且各凹槽後側面設有供該傳輸線纜穿過之通孔。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線對板之電連接器模組,其中該基座位於 該對接空間前壁面為凹設有貫通至該對接空間底部且供該複數導電端子的固定部定位之複數端子槽。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線對板之電連接器模組,其中該基座之對接空間內壁面為設有扣合部,而該本體表面上設有與該扣合部形成三側扣合定位之卡扣部。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線對板之電連接器模組,其中該基座之扣合部位於該對接空間左、右側壁面凹設有複數第一扣槽,並於該對接空間前側壁面設有第二扣槽,而該本體之卡扣部位於該本體左、右二側面凸設有與該複數第一扣槽相互扣合定位之複數第一扣塊,且各第一扣塊側面相鄰於頂部處設有垂直狀之導引面,再於該卡扣部位於該定位凸體前側面處凸設有與該第二扣槽相互扣合定位之第二扣塊。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線對板之電連接器模組,其中該基座之對接空間左、右二側壁面為分別凸設有限位塊,而該本體左、右二側壁面朝內剖設有供該複數限位塊置入之限位槽,且各限位槽底部開口處設有供導引限位塊進入之導斜面。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線對板之電連接器模組,其中該基座左、右二側壁面內部為設有定位槽,且各定位槽前、後底面處分別設有穿孔,而該定位槽內部定位有共用端子之基部,且該基部前、後二側同向朝外彎折有穿過至該複數穿孔外而供電性連接於預設電路板的接點上之複數焊接端。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線對板之電連接器模組,其中該導電端子之接觸部位於該對接空間上方相對內側處為形成有向內轉折而使開口 變窄之彎弧狀定位凸點,而該接觸端子之導電部相對二外側面設有供該定位凸點彈性扣持之卡槽。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線對板之電連接器模組,其中該接觸端子之連接部頂面為剖設有供該傳輸線纜置入之納線槽,且該傳輸線纜內部設有連接於該連接部上呈一電性連接之線芯。
TW108200022U 2019-01-02 2019-01-02 Wire-to-board electrical connector module TWM5780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200022U TWM578028U (zh) 2019-01-02 2019-01-02 Wire-to-board electrical connector modul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200022U TWM578028U (zh) 2019-01-02 2019-01-02 Wire-to-board electrical connector module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78028U true TWM578028U (zh) 2019-05-11

Family

ID=673531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200022U TWM578028U (zh) 2019-01-02 2019-01-02 Wire-to-board electrical connector module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7802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28916B1 (en) Electrical receptacle connector
US9397433B2 (en) Electrical plug connector
US7946887B1 (en) Combo electrical connector
US8007320B1 (en) Complex electrical connector
KR102587033B1 (ko) 커넥터
TWI668923B (zh) 插頭電連接器
CN110380260B (zh) 插座电连接器
WO2011047539A1 (zh) 电连接器
TWI707505B (zh) 軟性電路板對板連接器組合
CN108429055B (zh) 连接器以及连接系统
TWM586467U (zh) 電連接器之接地結構改良
TWM578028U (zh) Wire-to-board electrical connector module
TWI802244B (zh) 具分流結構的電連接器及電連接器組件
TW201044701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TWM542279U (zh) 線對板之電連接器模組
CN216698940U (zh) 一种数字传输接口
CN217087017U (zh) 连接器的导引装置
CN210779110U (zh) 电连接器改良结构
TWM602739U (zh) 電連接器
CN113394585B (zh) 软性电路板对板连接器组合
CN114583502A (zh) 连接器的导引装置
TWM548367U (zh) 電連接器及其應用之電路板
TWM556943U (zh) 線對板連接器組合及其板端連接器及線端連接器
TWM593680U (zh) 中繼連接器
TWM649712U (zh) 電連接器之外殼接地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