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65270U - Composite taillight structure - Google Patents

Composite taillight structur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65270U
TWM565270U TW107206135U TW107206135U TWM565270U TW M565270 U TWM565270 U TW M565270U TW 107206135 U TW107206135 U TW 107206135U TW 107206135 U TW107206135 U TW 107206135U TW M565270 U TWM565270 U TW M565270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region
lamp cover
guiding strip
emitting dio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2061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陳信安
陳星熹
Original Assignee
陳信安
陳星熹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陳信安, 陳星熹 filed Critical 陳信安
Priority to TW1072061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65270U/zh
Publication of TWM5652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65270U/zh

Links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創作係有關於一種複合式尾燈結構,係主要於燈座與燈蓋間形成的容置空間內容設有一發光單元,並於發光單元之基板上組設有數發光二極體,又使燈蓋中央處設有一無色透明第一區域及位於其周側可透光之第二區域,且使該燈蓋其第一區域正下方處設有一導光條,並使該導光條長度大於第一區,另使二發出白光之發光二極體分別設置於該導光條二側入光部,藉此,當該二發光二極體發出白光透過導光條由燈蓋之第一區域射出時,係可使其投射出光線具立體設計感,另由於該二發出白光之發光二極體係位於該燈蓋其第一區域界定範圍外,故由外部觀視時,係不會由該燈蓋之第一區域看到該二發出白光之發光二極體及其發光時產生的光點,據此,以提高尾燈的美觀性。

Description

複合式尾燈結構
本創作係有關於一種複合式尾燈結構,尤指一種可投射出立體均勻光線,並提高光線投射出的造型變化及美觀性的尾燈結構。
按,一般卡車、拖車、巴士等大型車輛之後部尾燈,係包含有行車標示、倒車提醒、煞車警示及車輛轉向指示等作用。以讓後方用路人由尾燈之燈號顯示,辨識該車輛的動向,而提早反應與及時做出適當處置,以避免發生交通意外。
請參閱美國公告第US9010975B2號之「多色車輛尾燈(Multi-colored vehicle rear lamp)」係主要設有一用於車輛尾燈之透光罩,該透光罩係具有紅色第一照明區域和無色透明的第二照明區域,又於該紅色第一照明區域正下方設有可發出紅光的第一發光二極體[LED〕,另於無色透明第二照明區域正下方設有的可發出白光的第二發光二極體及可發出紅光的第三發光二極體。藉此,當車輛倒車時,第二發光二極體係會通過無色透明第二照明區域發出白光,而於車輛行車及煞車等時,第一及第三發光二極體係會配合發出紅光,以通過第一照明區域及第二照明區域投射而出,達到提醒後方用路人該車輛動向效果。
然,該美國公告第US9010975B2號之「多色車輛尾燈」其透光罩之第二照明區域係呈無色透明狀,因此,由外部視之係可看到位於其下方之第一發光二極體及第三發光二極體及其發光時產生的光點,除缺乏美觀性外,該第一發光二極體及第三發光二極體發出光線由該無色透明第二照明區域投射於外時,由於發光二極體發出光線會四處散射,以致其投射出的光線易導致後方用路人觀看上的不舒服及眩目感,另該車輛之後方用路人僅能藉由發光二極體的明滅及光度強弱判斷車輛動向,容易造成後方用路人誤判車輛動向,尤其在天候視線不佳情況下更易發生誤判情況,而導致交通事故發生。
緣是,本創作人有鑑於現有車輛尾燈於使用實施上仍有上述缺失,乃藉其多年於相關領域的製造及設計經驗和知識的輔佐,並經多方巧思,研創出本創作。
本創作係有關於一種複合式尾燈結構,其主要目的係為了提供一種可投射出立體均勻光線,並提高光線投射出的造型變化及美觀性的尾燈結構。
為了達到上述實施目的,本創作人乃研擬如下複合式尾燈結構,係主要設有一燈座及一燈蓋,並使該燈蓋與該燈座對應蓋設結合,以於該燈座與燈蓋間形成有一容置空間,又於該容置空間內容設有一發光單元,並於發光單元之基板上組設有數發光二極體,又使該燈蓋中央處設有一無色透明第一區域,且使該燈蓋位於該第一區域周側為紅色或黃色可透光第二區域,而該發光單元之基板於對應該燈蓋之第一區域正下方處係未設有可發出白光之發光二極體,另使該容置空間內位於該燈蓋之第一區域的正下方處係設置有一導光條,並使該導光條長度大於該燈蓋其第一區域界定的範圍,而使該導光條二側位於該燈蓋其第一區域界定的範圍外,又使該導光條二側各成型有一入光部,並使二相對位於該燈蓋其第一區域界定範圍外之的發光二極體分別設置於該導光條二側入光部處。
如上所述之複合式尾燈結構,其中,該發光單元之基板係界定有位於中間的第一區及並列於該第一區兩旁之第二區與第三區,又使該基板之第一區與該燈蓋其透明第一區域位置相對應,乃使組設於該基板其第一區二側處,而位於該燈蓋其第一區域界定範圍外之二相對發光二極體定義為第一發光二極體,該第一發光二極體係為發出白光之發光二極體,另使該基板之第二區及第三區分別與該燈蓋其透明第一區域二旁之第二區域處相對應,又使該基板其第二區中央處組設之二相鄰發光二極體定義為第二發光二極體,並使該基板其第三區中央處組設之二相鄰發光二極體定義為第三發光二極體,另使該基板其第一區相對該第一發光二極體之其它至少一發光二極體定義為第四發光二極體,而該第二發光二極體、第三發光二極體及第四發光二極體係為發出紅光之發光二極體。
如上所述之複合式尾燈結構,其中,該燈座與燈蓋形成之容置空間內係容設有一第一導光條、一第二導光條及一第三導光條,乃使該位於該燈蓋其透明第一區域的正下方處之導光條為該第一導光條,且使該第一導光條組設於該基板的第一區,而使該第一導光條長度大於該燈蓋其第一區域界定的範圍,並使該第一導光條二側位於該燈蓋其第一區域界定的範圍外,又使該第一導光條二側各成型有一入光部,且使該二第一發光二極體分別位設於該第一導光條二側入光部處,並使該至少一第四發光二極體設置於該第一導光條正下方處,另使該第二導光條組設於該基板之第二區,而使該第二導光條與該燈蓋其第一區域旁之第二區域一側相對應,並使該第二導光條其中央底部處設有二入光部,以使該二第二發光二極體分別設置於該第二導光條之二入光部處,復使該第三導光條組設於該基板之第三區,而使該第三導光條與該燈蓋其第一區域旁之第二區域另側處相對應,並使該第三導光條其中央底部處設有二入光部,以使該二第三發光二極體分別設置於該第三導光條之二入光部處。
如上所述之複合式尾燈結構,其中,該第一導光條係形成為長條狀、波浪狀或S形狀。
如上所述之複合式尾燈結構,其中,該複合式尾燈結構係包含有一遮光罩,係使該遮光罩中央形成有一與該第一導光條形狀相對應之環孔,而使該第一導光條對應組設於該遮光罩之環孔內。
如上所述之複合式尾燈結構,其中,該第二導光條及第三導光條係形成為幾何形狀。
如上所述之複合式尾燈結構,其中,該複合式尾燈結構係包含有一遮光罩,乃使該遮光罩中央形成有一與該導光條形狀相對應之環孔,並使該導光條對應組設於該遮光罩之環孔內。
如上所述之複合式尾燈結構,其中,該燈座係形成有一圓形座體,另使該燈蓋形成有一圓形蓋體,以與該燈座之座體對應蓋設結合。
如上所述之複合式尾燈結構,其中,該燈座係形成有一概呈矩形,而於該矩形相對二端呈半圓形之座體,另使該燈蓋形成有與該燈座其座體相對應形狀之蓋體,以與該燈座之座體對應蓋設結合。
如上所述之複合式尾燈結構,其中,該燈蓋係於其中央處設有一長槽形透孔,並於該透孔對應組設有一無色透明蓋板,而使該無色透明蓋板設置處形成該燈蓋之無色透明第一區域。
藉此,當該二發出白光之發光二極體發出光線透過導光條由燈蓋之第一區域射出時,係可使其投射出光線具立體設計感,另由於該二發出白光之發光二極體係位於該燈蓋其第一區域界定範圍外,故由外部觀視時,係不會由該燈蓋之第一區域看到該二發出白光之發光二極體及其發光時產生的光點,據此,以提高尾燈的美觀性。
而為令本創作之技術手段及其所能達成之效果,能夠有更完整且清楚的揭露,茲詳細說明如下,請一併參閱揭露之圖式及圖號:
首先,請參閱第一〜四圖所示,為本創作之複合式尾燈結構,係主要包含有:
一燈座(1),乃使該燈座(1)形成有一圓形座體(11),並使該燈座(1)成型有一容槽(12);
一燈蓋(2),係使該燈蓋(2)形成有一圓形蓋體(21),以對應蓋設結合於該燈座(1)其容槽(12)之槽口處,而與該燈座(1)共同界定形成有一容置空間(22),又於該燈蓋(2)中央處設有一呈長槽形、橢圓形或S形等幾何形狀之透孔(23),並於該透孔(23)對應組設有一無色透明蓋板(24),而使該無色透明蓋板(24)設置處形成該燈蓋(2)中央之無色透明第一區域(25),另使該燈蓋(2)位於該第一區域(25)周側則形成黃色或紅色可透光之第二區域(26);
一發光單元(3),係使該發光單元(3)容設於該燈座(1)與燈蓋(2)形成之容置空間(22)中,該發光單元(3)係設有一基板(31),並使該基板(31)界定有位於中間的第一區(311)及並列於該第一區(311)兩旁之第二區(312)與第三區(313),又使該基板(31)之第一區(311)與該燈蓋(2)其無色透明第一區域(25)位置相對應,另使該基板(31)之第二區(312)及第三區(313)分別與該燈蓋(2)其透明第一區域(25)二旁之第二區域(26)處相對應,又於該基板(31)上組設有數發光二極體,該數發光二極體係主要包含有二分別組設於該基板(31)其第一區(311)二側處之第一發光二極體(32),且使該二第一發光二極體(32)間的直線距離大於該燈蓋(2)其第一區域(25)界定的範圍,而使該二第一發光二極體(32)相對位於該燈蓋(2)其第一區域(25)界定的範圍外,該第一發光二極體(32)係為可發出白光之發光二極體,又於該基板(31)其第二區(312)中央處組設有二相鄰之第二發光二極體(33),另於該基板(31)其第三區(313)中央處組設有二相鄰之第三發光二極體(34),復於該基板(31)其第一區(311)另組設有至少一第四發光二極體(35),該第二發光二極體(33)及第三發光二極體(34)及第四發光二極體(35)係為可發出紅光之發光二極體;
數導光條(4),係包含有一第一導光條(41)、一第二導光條(42)及一第三導光條(43),該第一導光條(41)、第二導光條(42)及第三導光條(43)係容設於該燈座(1)與燈蓋(2)形成之容置空間(22)內,並與該發光單元(3)之基板(31)相鎖接,乃使該第一導光條(41)組設於該基板(31)第一區(311),並與該燈蓋(2)其第一區域(25)相對應,而位於該燈蓋(2)其第一區域(25)正下方,且使該第一導光條(41)長度大於該燈蓋(2)其第一區域(25)界定的範圍,而使該第一導光條(41)二側位於該燈蓋(2)其第一區域(25)界定的範圍外,又使該第一導光條(41)二側底部處各成型有一入光部(411),且使該二第一發光二極體(32)分別位設於第一導光條(41)二側入光部(411)處,並使該至少一第四發光二極體(35)設置於該第一導光條(41)正下方,該第一導光條(41)係可形成為長條狀、波浪狀或S形狀等幾何形狀,另設有一遮光罩(44),並使該遮光罩(44)中央形成一與該第一導光條(41)形狀相對應之環孔(441),而使該第一導光條(41)對應組設於該遮光罩(44)之環孔(441)內,又使該第二導光條(42)組設於該基板(31)的第二區(312),而使該第二導光條(42)與該燈蓋(2)其第一區域(25)旁之第二區域(26)一側處相對應,以位於該燈蓋(2)其第二區域(26)一側處正下方,該第二導光條(42)係可形成一特定幾何形狀,並使該第二導光條(42)中央底部處設有二入光部(421),而使該二第二發光二極體(33)分別位於該第二導光條(42)之二入光部(421)處,另使該第三導光條(43)組設於該基板(31)第三區(313),以使該第三導光條(43)與該燈蓋(2)其第一區域(25)旁之第二區域(26)另側處相對應,以位於該燈蓋(2)其第二區域(26)另側處正下方,並使該第三導光條(43)形成為一特定幾何形狀,且使該第三導光條(43)中央底部處設有二入光部(431),而使該二第三發光二極體(34)分別位於第三導光條(43)之二入光部(431)。
據此,當組裝實施時,係將本創作安裝於卡車、拖車、大巴士、公共汽車等大型車輛其後方二側處,以作為該大型車輛之尾燈,並使其發光單元(3)之基板(31)與該大型車輛之控制器相耦接。
藉此,當該大型車輛欲倒車時,其控制器係會輸出一控制電壓予該發光單元(3)之第一發光二極體(32),而驅使該第一發光二極體(32)發出白光,繼第一發光二極體(32)所發出的白光係投射於該第一導光條(41)後沿著第一導光條(41)傳導,而使第一導光條(41)均勻發光,續該第一導光條(41)發出白光再經由燈蓋(2)中央無色透明的第一區域(25)投射而出,並利用環設於該第一導光條(41)周側之遮光罩(44)設置,以使該第一導光條(41)發出白光不會擴散到燈蓋(2)之紅色或黃色第二區域(26)處產生混光,如此,即可使後方用路人清楚辨識該大型車輛正欲進行倒車動作,而及時做出正確處置。又該第一發光二極體(32)發出光線經第一導光條(41)均光化後,即可避免第一發光二極體(32)直接發出光線因散射,而造成後方用路人觀看上不舒服及眩目感,另由於該第一發光二極體(32)係設置於第一導光條(41)二側正下方處,因此,從燈蓋(2)其無色透明第一區域(25)外部觀之不會看到該第一發光二極體(32)外,又因為該二第一發光二極體(32)係位於該燈蓋(2)其第一區域(25)界定的範圍外,故當該二第一發光二極體(32)發光時,係不會由該燈蓋(2)之第一區域(25)看到該二第一發光二極體(32)發光時產生的明顯白色光點,而只會看到一均勻發光的第一導光條(41),依此,以更提高尾燈倒車發光時,視覺上的舒服感及美觀性。
再者,當該大型車輛欲煞車時,其控制器係會輸出一控制電壓予該發光單元(3)之第二發光二極體(33)、第三發光二極體(34)及第四發光二極體(35),以驅使該第二發光二極體(33)與第三發光二極體(34)透過第二導光條(42)及第三導光條(43)往燈蓋(2)之第二區域(26)投射出亮度較強的紅光,另該第四發光二極體(35)則會透過第一導光條(41)往燈蓋(2)之第一區域(25)投射出亮度較強的紅光,而利用該第一導光條(41)長度大於該燈蓋(2)其第一區域(25)界定範圍設計,即可使燈蓋(2)其第一區域(25)及第二區域(26)整面均勻發出紅光,而不會於第一區域(25)及第二區域(26)交界處產生無燈光顯示的暗區,以達到良好煞車警示效果。
另當該大型車輛於一般行車狀態時,其控制器係會輸出一控制電壓予該發光單元(3)之第二發光二極體(33)、第三發光二極體(34)及第四發光二極體(35),以使該第二發光二極體(33)、第三發光二極體(34)及第四發光二極體(35)透過第一導光條(41)、第二導光條(42)及第三導光條(43)於燈蓋(2)之第一區域(25)及第二區域(26)顯示出亮度較微弱的紅光,而第四發光二極體(35)亦可依使用狀態選擇令其發光或不發光,又當該大型車輛欲轉向時,其控制器係會輸出一控制電壓予該發光單元(3)之第二發光二極體(33)、第三發光二極體(34)及第四發光二極體(35),以使該第二發光二極體(33)、第三發光二極體(34)及第四發光二極體(35)透過第一導光條(41)、第二導光條(42)及第三導光條(43)於燈蓋(2)之第一區域(25)及第二區域(26)顯示出閃爍紅光。另本創作藉由第一導光條(41)、第二導光條(42)及第三導光條(43)發光時其特定幾何形狀顯示訊息,係可令後方用路人更清楚辨識該大型車輛動向,而做出正確處置,以有效提高行車安全性者。
前述之實施例或圖式並非限定本創作之複合式尾燈結構實施樣態,請參閱第五〜七圖所示,為本創作之另一實施例,係可使本創作之燈座(1)形成為一概呈矩形,而於該矩形相對二端呈半圓形之座體(11),另使該燈蓋(2)形成有與該燈座(1)其座體(11)相對應形狀之蓋體(21),以與該燈座(1)之座體(11)對應蓋設結合,又本創作係可使其發光單元(3)之基板(31)除第一發光二極體(32)、第二發光二極體(33)、第三發光二極體(34)及第四發光二極體(35)外,係可依各國交通法規之亮度所需,而於該基板(31)上另再組設數發光二極體(36),於此,凡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為之適當變化或修飾,皆應視為不脫離本創作之專利範疇。
綜上所述,本創作之實施例確能達到所預期功效,又其所揭露之具體構造,不僅未曾見諸於同類產品中,亦未曾公開於申請前,誠已完全符合專利法之規定與要求,爰依法提出新型專利之申請,懇請惠予審查,並賜准專利,則實感德便。
(1)‧‧‧燈座
(11)‧‧‧座體
(12)‧‧‧容槽
(2)‧‧‧燈蓋
(21)‧‧‧蓋體
(22)‧‧‧容置空間
(23)‧‧‧透孔
(24)‧‧‧蓋板
(25)‧‧‧第一區域
(26)‧‧‧第二區域
(3)‧‧‧發光單元
(31)‧‧‧基板
(311)‧‧‧第一區
(312)‧‧‧第二區
(313)‧‧‧第三區
(32)‧‧‧第一發光二極體
(33)‧‧‧第二發光二極體
(34)‧‧‧第三發光二極體
(35)‧‧‧第四發光二極體
(36)‧‧‧發光二極體
(4)‧‧‧導光條
(41)‧‧‧第一導光條
(411)‧‧‧入光部
(42)‧‧‧第二導光條
(421)‧‧‧入光部
(43)‧‧‧第三導光條
(431)‧‧‧入光部
(44)‧‧‧遮光罩
(441)‧‧‧環孔
第一圖:本創作之立體分解圖。
第二圖:本創作之另一立體分解圖。
第三圖:本創作之立體組合圖。
第四圖:本創作之剖視圖。
第五圖:本創作之另一實施例立體分解圖。
第六圖:本創作之另一實施例另一立體分解圖。
第七圖:本創作之另一實施例立體組合圖。

Claims (10)

  1. 一種複合式尾燈結構,係主要設有一燈座及一燈蓋,並使該燈蓋與該燈座對應蓋設結合,以於該燈座與燈蓋間形成有一容置空間,又於該容置空間內容設有一發光單元,並於發光單元之基板上組設有數發光二極體,又使該燈蓋中央處設有一無色透明第一區域,且使該燈蓋位於該第一區域周側為紅色或黃色可透光第二區域,而該發光單元之基板於對應該燈蓋之第一區域正下方處係未設有可發出白光之發光二極體,另使該容置空間內位於該燈蓋之第一區域的正下方處係設置有一導光條,並使該導光條長度大於該燈蓋其第一區域界定的範圍,而使該導光條二側位於該燈蓋其第一區域界定的範圍外,又使該導光條二側各成型有一入光部,並使二相對位於該燈蓋其第一區域界定範圍外之的發光二極體分別設置於該導光條二側入光部處。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複合式尾燈結構,其中,該發光單元之基板係界定有位於中間的第一區及並列於該第一區兩旁之第二區與第三區,又使該基板之第一區與該燈蓋其透明第一區域位置相對應,乃使組設於該基板其第一區二側處,而位於該燈蓋其第一區域界定範圍外之二相對發光二極體定義為第一發光二極體,該第一發光二極體係為發出白光之發光二極體,另使該基板之第二區及第三區分別與該燈蓋其透明第一區域二旁之第二區域處相對應,又使該基板其第二區中央處組設之二相鄰發光二極體定義為第二發光二極體,並使該基板其第三區中央處組設之二相鄰發光二極體定義為第三發光二極體,另使該基板其第一區相對該第一發光二極體之其它至少一發光二極體定義為第四發光二極體,而該第二發光二極體、第三發光二極體及第四發光二極體係為發出紅光之發光二極體。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複合式尾燈結構,其中,該燈座與燈蓋形成之容置空間內係容設有一第一導光條、一第二導光條及一第三導光條,乃使該位於該燈蓋其透明第一區域的正下方處之導光條為該第一導光條,且使該第一導光條組設於該基板的第一區,而使該第一導光條長度大於該燈蓋其第一區域界定的範圍,並使該第一導光條二側位於該燈蓋其第一區域界定的範圍外,又使該第一導光條二側各成型有一入光部,且使該二第一發光二極體分別位設於該第一導光條二側入光部處,並使該至少一第四發光二極體設置於該第一導光條正下方處,另使該第二導光條組設於該基板之第二區,而使該第二導光條與該燈蓋其第一區域旁之第二區域一側相對應,並使該第二導光條其中央底部處設有二入光部,以使該二第二發光二極體分別設置於該第二導光條之二入光部處,復使該第三導光條組設於該基板之第三區,而使該第三導光條與該燈蓋其第一區域旁之第二區域另側處相對應,並使該第三導光條其中央底部處設有二入光部,以使該二第三發光二極體分別設置於該第三導光條之二入光部處。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複合式尾燈結構,其中,該第一導光條係形成為長條狀、波浪狀或S形狀。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複合式尾燈結構,其中,該複合式尾燈結構係包含有一遮光罩,係使該遮光罩中央形成有一與該第一導光條形狀相對應之環孔,而使該第一導光條對應組設於該遮光罩之環孔內。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複合式尾燈結構,其中,該第二導光條及第三導光條係形成為幾何形狀。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複合式尾燈結構,其中,該複合式尾燈結構係包含有一遮光罩,乃使該遮光罩中央形成有一與該導光條形狀相對應之環孔,並使該導光條對應組設於該遮光罩之環孔內。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複合式尾燈結構,其中,該燈座係形成有一圓形座體,另使該燈蓋形成有一圓形蓋體,以與該燈座之座體對應蓋設結合。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複合式尾燈結構,其中,該燈座係形成有一概呈矩形,而於該矩形相對二端呈半圓形之座體,另使該燈蓋形成有與該燈座其座體相對應形狀之蓋體,以與該燈座之座體對應蓋設結合。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複合式尾燈結構,其中,該燈蓋係於其中央處設有一長槽形透孔,並於該透孔對應組設有一無色透明蓋板,而使該無色透明蓋板設置處形成該燈蓋之無色透明第一區域。
TW107206135U 2018-05-10 2018-05-10 Composite taillight structure TWM5652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206135U TWM565270U (zh) 2018-05-10 2018-05-10 Composite taillight structur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206135U TWM565270U (zh) 2018-05-10 2018-05-10 Composite taillight structure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65270U true TWM565270U (zh) 2018-08-11

Family

ID=639618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206135U TWM565270U (zh) 2018-05-10 2018-05-10 Composite taillight structure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6527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368719U (zh) 自行车激光警示灯
US10551024B2 (en) Combination rear lamp
TWM329567U (en) Alarming illumination lamp
TWM310140U (en) Car indicator lamp
WO2016180320A1 (zh) 多向发光的行驶状态指示装置
US8007147B2 (en) Vehicle door safety warning lamp
TWI441747B (zh) Locomotive rear light construction
KR101411206B1 (ko) 엘이디를 이용한 양면 발광 방식의 차량용 조명장치
TWM565270U (zh) Composite taillight structure
EP3339721B1 (en) Light-guided high brake lamp for vehicle with bidirectional light
TWM609114U (zh) 機車用之日行燈結構
TWM608645U (zh) 警示裝置控制器
CN208204873U (zh) 车灯及汽车
US20140119039A1 (en) Vehicle light device with light guide cover
JP2005112227A (ja) 自動車の運転状況表示灯
JP3139949U (ja) 装着式発光バー
JP3215978U (ja) 緊急停止表示装置
CN210345329U (zh) 一种汽车后尾灯
JP2010262889A (ja) 車輌用灯具
CN202996222U (zh) 一种车辆三角警示牌
TWM538472U (zh) 智慧型煞車警示系統
JPS58624Y2 (ja) ケイシヤリヨウヨウコウブトウ
TWM526518U (zh) 車輛後照鏡之車用發光裝置
JP3210335U (ja) 車両用方向指示器
TWM510424U (zh) 用於車體燈具之反光模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