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52687U - 金屬端子 - Google Patents
金屬端子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M552687U TWM552687U TW105218895U TW105218895U TWM552687U TW M552687 U TWM552687 U TW M552687U TW 105218895 U TW105218895 U TW 105218895U TW 105218895 U TW105218895 U TW 105218895U TW M552687 U TWM552687 U TW M552687U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act
- contact portion
- terminal
- locking
- bottom plate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Description
本新型涉及金屬端子。
由一導電性的金屬製成的金屬端子廣泛用於在電氣設備中的部件和電子設備之間建立電連接。為了防止對接的金屬端子意外地解除對接而脫離,設置了防脫離構造(例如參見專利文獻1)。
圖10及圖10B是現有技術的金屬端子的一對視圖,其中圖10A是金屬端子的一平面剖視圖而圖10B是金屬端子的一側剖視圖。
在圖中,811表示由絕緣性材料製成的一基座,基座具有一凹部813,一中繼端子951插入並收容於凹部813。一第一端子851隨後安裝在凹部813內。第一端子851是連接於一電氣設備或一電子設備的從凹部813的內壁向一開口812延伸的一金屬板製的元件。第一端子851具有在兩側均形成的一防脫離凹部852。
這裡,861是連接於一些其他的電氣設備或者電子設備的一金屬板製的元件或第二端子861。
中繼端子951是方形筒狀的一金屬板製的元件,設置有一對側壁952以及一對上下壁953。中繼端子951在前後方向(圖中的豎直方向)的兩端
均具有一插入口957。每個插入口957具有從接近上下壁953的中央附近朝向插入口957的內部彎折的一對彈性接觸片955。每個側壁952均具有從各插入口957的端部附近朝向前後方向的中心傾斜切起(notched)的一彈性防脫離片956,。
當一電氣設備或者電子設備電連接於另一電氣設備或者電子設備時,中繼端子951首先從開口812插入凹部813。第一端子851隨後相對中繼端子951進入圖中的上側的插入口957,且在兩側被挾持在所述一對彈性接觸片955之間。這樣,就建立了第一端子851和中繼端子951之間的一電連接。這裡,所述一對彈性防脫離片956的前端接合第一端子851的防脫離凹部852。這樣,防止第一端子851脫離中繼端子951。
然後,第二端子861相對中繼端子951插入圖中的下側的插入口957,且第二端子861在兩側上被挾持在所述一對彈性接觸片955之間,以建立與中繼端子951的一電連接。由此,經由中繼端子951建立了第一端子851和第二端子861之間的一電連接。
特許公報JP2001-110534。
然而,在現有技術中,當第一端子851和第二端子861朝向中繼端子951進入插入口957中時,隨著所述一對彈性接觸片955被推離分開,所述一對彈性防脫離片956也被推離分開。結果,第一端子851和第二端子861受到來自中繼端子951的大阻力。換句話說,當第一端子851和第二端子861朝向中繼端子951插入並與中繼端子951對接時存在大阻力。所以,當第一端子851和第二端子861朝向中繼端子951插入並與中繼端子951對接時,需要大的插入力和
對接力。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新型使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對接時接觸彈性元件變形的時間和鎖定彈性元件變形的時間錯開。結果是具有簡單結構且成本低的適用範圍廣的金屬端子,所述金屬端子能夠在施加小的力下對接同時可靠地維持接觸狀態並可靠地防止脫離。
本新型一種金屬端子,其具有由一導電性的金屬製成的一第一端子以及由一導電性的金屬製成的一第二端子,所述第二端子與所述第一端子對接;所述第一端子設置有一第一接觸部,所述第一接觸部包括一底板部、連接於所述底板部的一對側板部以及形成於每一所述側板部的鎖定凹部。所述第二端子設置有能夠收容所述第一接觸部插入的一第二接觸部,所述第二接觸部與所述第一接觸部接觸,且所述第二接觸部包括:一接觸彈性元件,所述接觸彈性元件包括壓抵所述第一接觸部的底板部的一接觸端部;以及鎖定彈性元件,所述鎖定彈性元件包括能接合所述鎖定凹部的鎖定凸部。以及所述接觸彈性元件與所述第一接觸部開始接觸的位置和所述鎖定彈性元件與所述第一接觸部開始接觸的位置相對於所述第一接觸部的插入方向錯開。
在本新型的另一金屬端子中,所述鎖定彈性元件與所述第一接觸部開始接觸的位置在所述第一接觸部的插入方向上位於所述接觸彈性元件與所述第一接觸部開始接觸的位置的前側。
在本新型的另一金屬端子中,所述接觸彈性元件是在基端連接並固定於所述第二接觸部且從所述基端沿所述第一接觸部的插入方向延伸的一懸臂狀的彈片元件,而所述鎖定彈性元件是在兩端連接並固定於所述第二接觸部的一彈片元件。
在本新型的另一金屬端子中,具有一尖的前端的一第二接觸凸部形成於所述接觸端部,且所述第二接觸凸部壓入到所述第一接觸部的底板部。
在本新型的另一金屬端子中,所述第二接觸部包括一底板部、面對所述底板部的呈平板狀的一頂板部以及連接於所述底板部和所述頂板部的一對側板部,所述接觸彈性元件形成於所述底板部且所述鎖定彈性元件形成於所述側板部。
在本新型的另一金屬端子中,具有一尖的前端的第一接觸凸部形成於所述第一接觸部的所述側板部,所述第一接觸凸部與所述第二接觸部的頂板部接觸。
在本新型的另一金屬端子中,所述第二接觸部包括設置於所述第二接觸部的後端的一內壁部,當所述第一接觸部完全插入到所述第二接觸部中時,所述第一接觸部的前端緣與所述內壁部接觸,所述鎖定凸部進入到所述鎖定凹部,且所述第一接觸部和所述第二接觸部被定位和鎖定。
本新型還為一種金屬端子,其具有由一導電性的金屬製成的一第一端子以及由一導電性的金屬製成的一第二端子,所述第二端子與所述第一端子對接。所述第一端子設置有一第一接觸部以及一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
部固定於一第一導電元件的連接部分,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前部連接於所述第一接觸部的後端。所述第二端子設置有能夠收容所述第一接觸部插入的一第二接觸部,所述第二接觸部與所述第一接觸部接觸,且所述第二接觸部包括一底板部以及面對所述底板部的呈平板狀的一頂板部,所述頂板部包括朝向所述底板部突出的一導引凸部,以及當所述第一接觸部完全插入到所述第二接觸部時,所述導引凸部位於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前部的正上方。
在本新型的另一金屬端子中,當所述第一接觸部完全插入到所述第二接觸部中時,所述導引凸部的下端接近或接觸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前部的上端。
在本新型的另一金屬端子中,當所述第一接觸部完全插入到所述第二接觸部時,所述第一接觸部的前端緣到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前部的後端的範圍收容在所述第二接觸部內。
本新型使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對接時接觸彈性元件變形的時間和鎖定彈性元件變形的時間錯開。結果,兩個金屬端子能夠在施加小的力下對接同時可靠地維持接觸狀態並可靠地防止脫離。這樣使得適用範圍廣的兩個金屬端子結構能簡化且成本能降低。
51‧‧‧第一端子
53‧‧‧第一固定部
53a‧‧‧芯線夾接部
53b‧‧‧護套夾接部
55‧‧‧第一接觸部
55a、155a‧‧‧底板部
55b、155b‧‧‧側板部
55c‧‧‧第一接觸凸部
55d‧‧‧肋部
55e‧‧‧上端緣
55e1‧‧‧前上端緣
55e2‧‧‧後上端緣
55f‧‧‧前端緣
56‧‧‧鎖定凹部
56a‧‧‧前端傾斜面
56b‧‧‧彎折片
91‧‧‧導線
92‧‧‧芯線
151‧‧‧第二端子
153‧‧‧第二固定部
153a‧‧‧前固定部
153b‧‧‧後固定部
154‧‧‧內壁部
155‧‧‧第二接觸部
155c‧‧‧第二接觸凸部
155d‧‧‧接觸臂部
155d1‧‧‧基板部
155d2‧‧‧傾斜板部
155d3‧‧‧接觸端部
155e‧‧‧頂板部
155g‧‧‧導引凸部
156‧‧‧鎖定臂部
156a‧‧‧鎖定凸部
156b‧‧‧鎖定前側傾斜部
156c‧‧‧鎖定後側傾斜部
157‧‧‧開口部
157a‧‧‧入口導引部
本新型之其他的特徵及功效,將於參照圖式的實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現,其中:
圖1A及圖1B是示出本新型的一第一實施例中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一對立體圖,其中圖1A示出端子對接前的狀態而圖1B示出端子對接後的狀態。
圖2A至圖2E是第一實施例中的第一端子的五個視圖,其中圖2A是一左視圖,圖2B是一俯視圖,圖2C是一右視圖,圖2D是一後視圖,而圖2E是一前視圖。
圖3A至圖3E是第一實施例中的第二端子的五個視圖,其中圖3A是一左視圖,圖3B是一俯視圖,圖3C是一右視圖,圖3D是一後視圖,而圖3E是一仰視圖。
圖4A及圖4B是第一實施例中的第二端子的一對剖視圖,其中圖4A是從圖3B的A-A線作出的一剖視圖,圖4B是從圖3B的B-B線作出的一剖視圖。
圖5A及圖5B是示出第一實施例中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對接的第一步的一對視圖,其中圖5A是切除頂板部的第二端子的一俯視圖而圖5B是從圖5A的C-C線作出的一剖視圖。
圖6A及圖6B是示出第一實施例中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對接的第二步的一對視圖,其中圖6A是切除頂板部的第二端子的一俯視圖而圖6B是從圖6A的C-C線作出的一剖視圖。
圖7A及圖7B是示出第一實施例中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對接的第三步的一對視圖,其中圖7A是切除頂板部的第二端子的一俯視圖而圖7B是從圖7A的C-C線作出的一剖視圖。
圖8A及圖8B是示出第一實施例中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對接的第四步的
一對視圖,其中圖8A是切除頂板部的第二端子的一俯視圖而圖8B是從圖8A的C-C線作出的一剖視圖。
圖9A及圖9B是本新型的一第二實施例中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一對視圖,其中圖9A是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一立體圖而圖9B是第一端子的一俯視圖。
圖10A及圖10B是現有技術的金屬端子的一對視圖,其中圖10A是金屬端子的一平面剖視圖而圖10B是金屬端子的一側剖視圖。
下面是參照附圖的本新型的實施例的詳細的說明。
圖1A及圖1B是示出本新型的一第一實施例中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一對立體圖,而圖2A至圖2E是第一實施例中的第一端子的五個視圖。在圖1A及圖1B中,圖1A示出端子對接前的狀態而圖1B示出端子對接後的狀態。
在圖2A至圖2E中,圖2A是一左視圖,圖2B是一俯視圖,圖2C是一右視圖,圖2D是一後視圖,而圖2E是一前視圖。
在這些圖中,51是第一端子或本實施例中的一對金屬端子中的一個,而151是第二端子或本實施例中的一對金屬端子中的另一個。如圖1A及圖1B所示,本實施例中的所述一對金屬端子用於建立作為第一導電元件的一導線91與作為第二導電元件的一基板(未示出)之間的電連接和機械連接。所述一對金屬端子也可用於建立基板和另一基板之間的一電連接和機械連接、用於建
立導線91和另一導線之間的一電連接和機械連接或用於一些其他類型的用途。
基板可以是用在電氣設備或電子設備(諸如一個人電腦、行動電話、智慧型手機、數位電視、車輛導航裝置或遊戲機)中的一印刷電路基板或柔性電路基板。基板也可以是一半導體元件安裝基板,光接收元件和光發射元件已安裝在其上而供一太陽能電池板、LCD顯示裝置、LED顯示裝置或LED照明器具使用。基板也可用在一些其他種類的裝置中。導線91可以是用在任何種類的裝置中的任何種類的導線。換句話說,第一導電元件和第二導電元件可以是任何種類的導電元件。
此外,本實施例中的所述一對金屬端子可用於連接電源線、用於連接一地線或用於連接信號線。
在本實施例中,用於解釋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的各部分的結構和操作的方向的表述(諸如上、下、左、右、前和後)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它們取決於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及其組成部件在圖中所示的姿勢。當第一端子51、第二端子151或者其組成部件的姿勢發生變化時,解釋也將回應姿勢的變化而變化。
第一端子51是一被衝壓彎折而一體成型的導電的金屬板,並且具有:一第一接觸部55;一第一固定部53,連接於第一接觸部55的後方;以及一鎖定凹部56,作為一第一鎖定部形成於第一接觸部55,用於保持對接的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
通常,第一端子51是總長約6.5mm、總寬約1.5mm以及總高約
1.0mm的一微小的元件。然而,如果有必要,每個尺寸都可適宜變更。
第二端子151是一被衝壓和彎折而一體成型的導電的金屬板,並且具有:一第二接觸部155;一鎖定臂部156,作為一第二鎖定部形成於第二接觸部155的一側板部155b,用於保持對接的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以及一前固定部153a和一後固定部153b,分別連接於第二接觸部155的底板部155a的前後兩端。在下面的說明中,前固定部153a和後固定部153b有時統稱為第二固定部153。
第二固定部153是一大體長方形的部分,使用一連接手段(諸如焊接)將其電氣地和機械地連接並固定於形成在基板表面的一連接墊。如圖所示,優選至少第二固定部153的下表面是平面。當第二固定部153的下表面使用焊接而連接於一連接墊的表面時,第二端子151能夠直接安裝在基板上而不必使用另一元件(諸如一基座)。連接墊是一平板狀的金屬製的元件,其連接於基板上的電源線、接地線或信號線的導電跡線。
在圖中所示的例子中,第二固定部153的下表面平行於第二接觸部155的底板部155a的下表面延伸,且優選位於底板部155a的下表面的下方。這樣,當第二固定部153的下表面連接於連接墊的表面時,底板部155a的下表面和基板的表面之間形成空間。此外,一導引凸部155g優選以一向下突出的凹坑(dimple)設置在頂板部155e的前端附近。
第一固定部53包括:一芯線夾接部53a,作為導線91的連接部,夾接並固定芯線92;以及一護套夾接部53b,夾接芯線92周圍的絕緣護套以固
定導線91。如圖中所示的例子中,芯線夾接部53a是第一固定部53的與第一接觸部55的後端連接的前方的部分,而護套夾接部53b是第一固定部53的與芯線夾接部53a的後端連接的後方的部分。這樣,第一固定部53電氣地且機械地連接固定於導線91的芯線92,而第一端子51直接安裝於導線91的終端而不使用任何其他元件(諸如一基座)。導線91可以是一電源線、一接地線或者一信號線。
第一接觸部55具有:一平板狀的底板部55a,沿長方形的前後方向(圖2B中的左右方向)延伸;以及左右的側板部55b,分別一體連接於底板部55a的左右兩側緣。當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已對接時,第一接觸部55插入到第二端子151的角筒狀的第二接觸部155的開口部157中,並與第二接觸部155接觸,從而建立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之間的電連接。這裡,底板部55a被第二接觸部155的底板部155a上的作為接觸彈性元件的懸臂彈片狀的接觸臂部155d從下面彈性壓抵,從而使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之間可靠地保持電連接狀態。如圖2E所示,當從前方看時,左右的側板部55b正交於底板部55a且彼此平行。第一接觸部55是上方敞開的、前後方向延伸的以及具有一正方形的剖面形狀的一簷槽形(gutter-shaped)元件。
一鎖定凹部56形成於各側板部55b。如圖2A和圖2C所示,當從側面看時,鎖定凹部56是向下凹陷的具有大體長方形形狀的元件。這裡,側板部55b的一部分被切掉,從而它們能從側板部55b的上端緣55e向下凹陷。鎖定凹部56的下端位於側板部55b的下端的上方的位置。鎖定凹部56的存在將上端緣55e一分為二,即分為一前上端緣55e1和一後上端緣55e2。當從側面看時,前上
端緣55e1和後上端緣55e2是直線的且平行於底板部55a。在圖中所示的例子中,前上端緣55e1的位置低於後上端緣55e2。
一向上突出的第一接觸凸部55c形成於各前上端緣55e1上。第一接觸凸部55c的前端優選是尖的。這樣當第一接觸部55插入到第二端子151的開口部157中時,第一接觸凸部55c刮擦第二接觸部155的頂板部155e的下表面、除去形成在該下表面的薄膜以及附著在該下表面上的異物,從而提供一所謂的擦拭作用。這也減小了第一接觸凸部55c和頂板部155e之間的接觸阻力。如果需要,第一接觸凸部55c可省略。
一向上鼓出的細長的肋部55d形成於底板部55a上。在圖中所示的例子中,肋部55d從底板部55a的後端向前延伸。然而,肋部55d優選是不會進一步延伸到底板部55a的前後方向上的中心之前。一肋部55d的形成提高了底板部55a的強度。如果需要,肋部55d的數量和配置可適宜變更或者全部省略。
如圖所示,鎖定凹部56的前端緣具有被倒角的一前端傾斜面56a。前端傾斜面56a優選從側板部55b的外側向內側傾斜。然而,一前端傾斜面56a不是必需的而可省略。優選地,第一接觸部55的整個前端緣55f被倒角。如圖所示,底板部55a和側板部55b優選具有當從前端緣55f面向後方時向外擴寬的一傾斜表面。這樣,第一接觸部55能更順暢地插入到第二端子151的開口部157中。
當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對接時,第一接觸部55的前端緣55f作為一止擋件透過與第二端子151的內壁部154接觸而在對接方向(前向)上阻
止第一端子51前進。注意的是,前端緣55f作為一定位單元,限定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在對接方向上的相對位置。
下面是第二端子151的構成的詳細的說明。
圖3A至圖3E是第一實施例中的第二端子的五個視圖,而圖4A及圖4B是第一實施例中的第二端子的一對剖視圖。在圖3A至圖3E中,圖3A是一左視圖,圖3B是一俯視圖,圖3C是一右視圖,圖3D是一後視圖,而圖3E是一仰視圖。在圖4中,圖4A是從圖3B的A-A線作出的一剖視圖,圖4B是從圖3B的B-B線作出的一剖視圖。
如上所述,第二端子151具有一第二固定部153、一第二接觸部155以及一鎖定臂部156。第二固定部153包括一前固定部153a以及一後固定部153b且使用一連接方式(諸如焊接)連接並固定於形成在基板的表面上的一連接墊。
第二接觸部155是具有一大體長方形的截面形狀的一角筒狀的部分,其具有平板狀的長方形的一頂板部155e、面對頂板部155e的平板狀的一底板部155a以及連接於頂板部155e和底板部155a的左右的側板部155b。它們設置成頂板部155e和底板部155a彼此相對且所述一對側板部155b彼此相對。開口部157沿前後方向(圖3B中的左右方向)穿過第二接觸部155。開口部157是在第二接觸部155的前後端均具有一大體長方形開口的一長方體的空腔部,它的周圍的四個面由頂板部155e、底板部155a和所述一對側板部155b限定。
開口部157的後端由連接於側板部155b的後端的一內壁部154部分封閉。當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對接時,內壁部154與第一接觸部55的前
端緣55f接觸且作為一止擋件在對接方向(前向)上阻止第一端子51前進。內壁部154也作為限定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在對接方向上的相對位置的一定位單元。
開口部157的前端具有:一對入口導引部157a,從側板部155b的前端向前(向圖3B的左方)延伸。如圖3B所示,所述一對入口導引部157a優選使它們之間的間隔隨著向前延伸而變寬地傾斜。
一懸臂狀的接觸臂部155d形成於底板部155a。接觸臂部155d是一彈片狀的元件,在第二接觸部155的前端附近的基端連接並固定於底板部155a,以使第二接觸部155的後端附近的前端(自由端)上下方向移動。如圖3C和圖4B所示,當從側面看時,接觸臂部155d優選具有:一基板部155d1,平行於側板部155b;一傾斜板部155d2,連接於基板部155d1的前端並向前上升;以及高臺狀的一接觸端部155d3,連接於傾斜板部155d2的前端並且平行於底板部155a延伸。這樣,位於接觸臂部155d的自由端處的接觸端部155d3在上下方向上彈性位移並與第一接觸部55的底板部55a(見圖1A)的下表面接觸。
在圖中所示的例子中,從接觸臂部155d的上表面向上突出的一第二接觸凸部155c在接觸臂部155d的前端形成於接觸端部155d3。第二接觸凸部155c的前端優選是尖的。這樣當第一接觸部55插入到第二端子151的開口部157時,第二接觸凸部155c刮擦第一接觸部55的頂板部55a(見圖1A)的下表面,以除去形成在該下表面的薄膜以及附著在該下表面上的異物,從而提供一所謂的擦拭作用。這也減小了第二接觸凸部155c和底板部55a之間的接觸阻力。如果需
要,第二接觸凸部155c可省略。
沿前後方向延伸的一鎖定臂部156形成於各側板部155b。這些鎖定臂部156在前後方向的兩端均連接並固定於側板部155b,而中間部分形成一鎖定凸部156a,鎖定凸部156a突出到側板部155b的內側,即朝向開口部157突出。優選地,如圖3B和圖3E所示,朝向開口部157向後向內逐漸傾斜的一鎖定前側傾斜部156b形成於各鎖定臂部156的鎖定凸部156a的前端,且朝向開口部157向前向內逐漸傾斜的一鎖定後側傾斜部156c形成於各鎖定凸部156a的後端。鎖定臂部156作為兩端固定的一(雙端)彈片。這樣,當第一端子51接合第二端子151時,鎖定凸部156a在水平方向(圖3E中的上下方向)上彈性變形且接合第一端子51的鎖定凹部56。
此外,一導引凸部155g優選以一向下突出的凹坑的形式設置在頂板部155e的前端附近。當第一端子51與第二端子151對接時,導引凸部155g從上方進入第一端子51的左右的側板部55b之間,且作為在左右方向定位第一端子51的導引部。當第一端子51與第二端子151的對接完成時,導引凸部155g直接位於第一端子51的一部分第一固定部53的上方,具體地,直接位於芯線夾接部53a的上方,且導引凸部155g的下端接近或接觸芯線夾接部53a的上端。因為與第一端子51的第一接觸部55的後方連接的第一固定部53的上下方向的位移受到導引凸部155g的限制,所以插入到第二接觸部155中的第一接觸部55的姿勢是穩定的且即使當第一固定部53受到上下方向的外力時,諸如導線91在上下方向上被拉動(yank),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也保持可靠的對接狀態。
下面是對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進行對接和連接操作的說明。
圖5A及圖5B是示出第一實施例中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對接的第一步的一對視圖,圖6A及圖6B是示出第一實施例中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對接的第二步的一對視圖,圖7A及圖7B是示出第一實施例中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對接的第三步的一對視圖,而圖8A及圖8B是示出第一實施例中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對接的第四步的一對視圖。在圖5A至圖8B中,圖5A、圖6A、圖7A及圖8A是切除頂板部的第二端子的一俯視圖而圖5B、圖6B、圖7B及圖8B是從圖5A、圖6A、圖7A及圖8A的C-C線作出的一剖視圖。
透過第一固定部53的芯線夾接部53a夾接並固定導線91的芯線92(見圖2D)且透過使用護套夾接部53b夾接並固定導線91的芯線92上的絕緣護套,第一端子51安裝於一導線91的終端。透過使用焊接將第二固定部153連接並固定於一基板上的一連接墊的表面,第二端子151安裝於基板(未示出)。
如圖1A所示,操作者將第一端子51的前端和第二端子151的前端拿在一起,使第一端子51和/或第二端子151向另一方的端子移動靠近,且使第一端子51的第一接觸部55插入到第二端子151的開口部157中。因為從側板部155b的前端延伸的入口導引部157a設置在開口部157的前端且所述一對入口導引部157a以使它們之間的間距向前延伸擴寬地傾斜,所以第一端子51的第一接觸部55能夠順暢地插入到第二端子151的開口部157中。
當第二端子151的第二固定部153的下表面位於底板部155a的下
表面的下方時,當第二固定部153的下表面連接於連接墊的表面時,底板部155a的下表面和基板的表面之間形成一空間。結果,即使在第二端子151安裝於一基板上時,第一接觸部55也能夠流暢地插入到開口部157中。
當第一端子51沿對接方向相對第二端子151移動時,首先如圖5A及圖5B所示,第一接觸部55的前端緣55f與鎖定臂部156的內側接觸,具體的是與鎖定前側傾斜部156b的內側接觸。在這之後,當第一端子51向前移動時,各鎖定臂部156的鎖定前側傾斜部156b和鎖定凸部156a向外移位。結果,隨著第一端子51向前移動,第一端子51受到鎖定臂部156彈性變形的反作用的阻力。
注意的是,如圖5A及圖5B所示,當第一接觸部55的側板部55b的前端緣55f與鎖定前側傾斜部156b的內側接觸時,底板部55a的前端緣55f還沒有與接觸臂部155d的傾斜板部155d2接觸。因此,第一端子51能夠前進而不受因接觸臂部155d的彈性變形的反作用而來自接觸臂部155d的阻力。
然後,當第一端子51沿對接方向進一步相對第二端子151前進時,如圖6A及圖6B所示,第一接觸部55的底板部55a的前端緣55f與接觸臂部155d的傾斜板部155d2接觸。之後,隨著第一端子51前進,接觸臂部155d的前端向下移位。因此,隨著第一端子51前進,第一端子51受到接觸臂部155d彈性變形的反作用的阻力。
在圖6A及圖6B所示的位置點,鎖定臂部156的鎖定前側傾斜部156b和鎖定凸部156a已向外移位,且鎖定凸部156a與第一接觸部55的側板部55b的外表面接觸(在圖6A和圖7A中,為了簡單起見,鎖定凸部156a和側板部55b
重疊,但是鎖定臂部156實際上彈性變形且鎖定凸部156a的內側端與側板部55b的外表面接觸)。因為這時鎖定臂部156的鎖定前側傾斜部156b和鎖定凸部156a沒有進一步向外移位,所以第一接觸部55不受因鎖定臂部156的彈性變形的反作用而來自鎖定臂部156的阻擋。
然後,當第一端子51沿對接方向進一步相對第二端子151前進時,如圖7A及圖7B所示,接觸臂部155d的前端已向下移位,且位於該前端的接觸端部155d3、更具體地形成於接觸端部155d3的第二接觸凸部155c與第一接觸部55的底板部55a的下表面接觸。因為當第一端子51已前進到此位置點時接觸端部155d3已不再進一步移位且接觸臂部155d不再進一步變形,所以第一端子51不受因接觸臂部155d的彈性變形的反作用而來自接觸臂部155d的阻擋。
在圖7A及圖7B所示的位置點中,各鎖定臂部156的鎖定前側傾斜部156b和鎖定凸部156a已經向外移位且鎖定凸部156a與第一接觸部55的側板部55b的外表面接觸。此時,即使第一端子51進一步前進,第一端子51也不再受到因鎖定臂部156的彈性變形的反作用力而來自鎖定臂部156的阻擋。
然後,如圖8A及圖8B所示,當第一端子51沿對接方向進一步相對第二端子151前進時,第一接觸部55插入第二接觸部155已經完成,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的對接已經完成,且第一接觸部55的前端緣55f與內壁部154接觸。因此,第一端子51沿對接方向相對第二端子151被定位而不能進一步前進。
此外,形成於第一接觸部55的側板部55b的鎖定凹部56已到達鎖
定臂部156的鎖定凸部156a。結果,鎖定臂部156的形狀彈性恢復且鎖定凸部156a進入鎖定凹部56中。這樣,鎖定凸部156a和鎖定凹部56彼此接合而鎖定。這使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保持對接狀態。注意的是,鎖定凸部156a更具體的講是鎖定後側傾斜部156c的內表面與鎖定凹部56的前端緣接觸。結果,側板部55b被鎖定後側傾斜部156c朝向內壁部154壓。因此,側板部55b由鎖定後側傾斜部156c和內壁部154前後挾持,且第一端子51的位置相對第二端子151穩定。
接觸臂部155d的彈性作用使得接觸端部155d3具體地使得第二接觸凸部155c壓抵第一接觸部55的底板部55a的下表面。在圖5A至圖8B中,為方便起見,切除第二端子151的第二接觸部155的頂板部155e。然而,實際上,頂板部155e是存在的,且形成於側板部55b的上端緣55e的第一接觸凸部55c與頂板部155e的下表面接觸,由此防止第一接觸部55向上移位。因此,第二接觸凸部155c可靠地壓抵第一接觸部55的底板部55a的下表面,且保持與底板部55a的接觸。
因為導引凸部155g位於芯線夾接部53a的正上方且導引凸部155g的下端接近或接觸芯線夾接部53a的上端,所以連接於第一端子51的第一接觸部55的後方的第一固定部53的上下方向的位移受導引凸部155g的限制。因此,即使當第一固定部53在上下方向上受到外力作用時,插入到第二接觸部155中的第一接觸部55的姿勢保持穩定,且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保持可靠的對接狀態。
此外,第一端子51的至少從第一接觸部55的前端緣55f到連接於
第一接觸部55的後方的第一固定部53的芯線夾接部53a的後端的大範圍收容在第二端子151的第二接觸部155內。因此,即使當第一端子51或第二端子151受到外力(諸如振動)作用時,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之間的姿勢和位置關係保持原狀,且維持穩定的接觸狀態。
在本實施例中,金屬端子是由導電性的金屬製成的一第一端子51和由導電性的金屬製成的與第一端子51對接的一第二端子151。第一端子51設置有一第一接觸部55,第一接觸部55包括一底板部55a、連接於底板部55a的一對側板部55b以及形成於每一側板部55b的一鎖定凹部56。第二端子151設置有能夠收容第一接觸部55插入的一第二接觸部155,第二接觸部155與第一接觸部55接觸,且第二接觸部155包括:一接觸臂部155d,接觸臂部155d包括壓抵第一接觸部55的底板部55a的一接觸端部155d3;以及鎖定臂部156,鎖定臂部156包括能夠接合鎖定凹部56的鎖定凸部156a。這裡,接觸臂部155d與第一接觸部55開始接觸的位置和鎖定臂部156與第一接觸部55開始接觸的位置相對於第一接觸部55的插入方向是錯開的。當第一接觸部55插入到第二接觸部155中時,接觸臂部155d和鎖定臂部156的其中一個變形而另外一個不變形。
當第一接觸部55插入到第二接觸部155中時,接觸臂部155d與第一接觸部55開始接觸的位置和鎖定臂部156與第一接觸部55開始接觸的位置相對第一接觸部55的插入方向是錯開的。結果,當第一接觸部55插入到第二接觸部155中時,接觸臂部155d和鎖定臂部156的其中之一通過第一接觸部55導致變形而另一個不變形。因此,第一接觸部55能夠不受大阻力而插入到第二接觸部
155中,且操作者只需要施加一小的力,就可使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對接。因為鎖定凸部156a接合鎖定凹部56以鎖定第一接觸部55和第二接觸部155,所以第一接觸部55和第二接觸部155之間維持可靠的接觸狀態且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維持可靠的對接狀態。這可靠地防止第一接觸部55脫離第二接觸部155。結果就是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的結構能簡化且成本能降低的適用範圍廣(versatile)的金屬端子。
進一步來說,鎖定臂部156與第一接觸部55開始接觸的位置在第一接觸部55的插入方向上位於接觸臂部155d與第一接觸部55開始接觸的位置的前側,當第一接觸部55插入到第二接觸部155中且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對接時,鎖定臂部156首先透過與第一接觸部55接觸而彈性變形。然而,此時接觸臂部155d不變形。因此,第一端子51受到鎖定臂部156的彈性變形的反作用的阻力,但不受到接觸臂部155d的彈性變形的反作用的阻力。而後接觸臂部155d透過與第一接觸部55接觸而彈性變形。然而,此時鎖定臂部156已經變形且不再進一步變形。因此,第一端子51僅受到接觸臂部155d的彈性變形的反作用的阻力而不受到鎖定臂部156的彈性變形的反作用的阻力。
此外,接觸臂部155d是在基端連接並固定於第二接觸部155且從所述基端沿第一接觸部55的插入方向延伸的一懸臂狀的彈片元件,而鎖定臂部156在兩端連接並固定於第二接觸部155的一彈片元件。因此,因為從接觸臂部155d的基端到接觸端部155d3的距離能夠被加長,所以接觸臂部155d的彈性作用長度能夠增加。這增加了接觸端部155d3在上下方向上的彈性變形的範圍,
且加強了接觸端部155d3壓抵底板部55a的彈性作用。這樣,即使對接的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受到外力作用(諸如振動),也能夠可靠地維持接觸端部155d3和底板部55a之間的接觸狀態。結果,能夠可靠地維持第一接觸部55和第二接觸部155之間的接觸。因為,接觸臂部155d懸臂設置成自由端的接觸端部155d3向第一接觸部55的插入方向的下側延伸,所以它不會卡在插入的第一接觸部55的底板部55a上。
具有一尖的前端的一第二接觸凸部155c形成於接觸端部155d3,且第二接觸凸部155c壓入到第一接觸部55的底板部55a。這樣第二接觸凸部155c的尖的前端刮擦第一接觸部55的底板部55a的下表面,除去形成在該下表面上的薄膜以及附著在該下表面上的異物,從而提供一所謂的擦拭作用。這也減小了接觸端部155d3和底板部55a之間的接觸阻力。
此外,第二接觸部155包括一底板部155a、面對底板部155a的呈平板狀的一頂板部155e以及連接於底板部155a和頂板部155e的一對側板部155b。接觸臂部155d形成於底板部155a且鎖定臂部156形成於各側板部155b。
因為插入到第二接觸部155中的第一接觸部55被挾持在接觸臂部155d的接觸端部155d3和頂板部155e之間,所以可靠地維持接觸端部155d3和第一接觸部55的底板部55a之間的接觸狀態。因為插入到第二接觸部155中的第一接觸部55的左右的側板部55b被從外側挾持在一對鎖定臂部156之間,所以可靠地維持形成於第一接觸部55的側板部55b的鎖定凹部56與鎖定臂部156的鎖定凸部156a的接合狀態、可靠地維持第一接觸部55和第二接觸部155之間的接觸狀態以及可靠
地維持第一端子51與第二端子151的對接狀態。
具有一尖的前端的一第一接觸凸部55c形成於第一接觸部55的側板部55b,且第一接觸凸部55c壓入第二接觸部155的頂板部155e。這樣第一接觸凸部55c的尖的前端刮擦第二接觸部155的頂板部155e,除去形成在該下表面上的薄膜以及附著在該下表面上的異物,從而提供一所謂的擦拭作用。這也減小了第一接觸部55和頂板部155e之間的接觸阻力。
此外’第二接觸部155包括設置於第二接觸部155的後端的一內壁部154,當第一接觸部55完全進入到第二接觸部155中時,第一接觸部55的前端緣55f與內壁部154接觸,鎖定凸部156a進入到鎖定凹部56中,且第一接觸部55和第二接觸部155被定位和鎖定。這樣,第一端子51相對第二端子151牢固地定位。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端子51設置有固定於一導線91的芯線92的一第一固定部53以及一第一接觸部55。第一固定部53的芯線夾接部53a連接於第一接觸部55的後端。第二端子151設置有能夠收容第一接觸部55插入的一第二接觸部155,第二接觸部155與第一接觸部55接觸,且第二接觸部155包括一底板部155a以及面對底板部155a的呈平板狀的一頂板部155e,頂板部155e包括朝向底板部155a突出的一導引凸部155g。當第一接觸部55完全插入到第二接觸部155中時,導引凸部155g位於第一固定部53的芯線夾接部53a的正上方。
因為第一固定部53的上下方向的位移受到導引凸部155g的限制,所以即使當第一固定部53受到上下方向上的外力作用(諸如導線91在上下
方向上被拉動),插入到第二接觸部155中的第一接觸部55的姿勢也是穩定的且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可靠地保持對接狀態。
此外,當第一接觸部55完全插入到第二接觸部155中時,導引凸部155g的下端接近或接觸第一固定部53的芯線夾接部53a的前部的上端。因此,第一固定部53的上下方向的位移嚴格地受到導引凸部155g的限制,且插入到第二接觸部155中的第一接觸部55的姿勢更穩定。
此外,當第一接觸部55完全插入到第二接觸部155時,從第一接觸部55的前端緣55f到第一固定部53的芯線夾接部53a的前部的後端的範圍收容在第二接觸部155內。因此,因為第一接觸部55的上下方向的位移和左右方向的位移均受到第二接觸部155的限制,所以插入到第二接觸部155中的第一接觸部55的姿勢更穩定。
下面是一第二實施例的說明。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結構元件由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並且省略進一步的說明。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操作和效果的進一步說明也省略。
圖9A及圖9B是本新型的一第二實施例中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一對視圖。在圖9A及圖9B中,圖9A是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一立體圖而圖9B是第一端子的一俯視圖。
如圖所示,本實施例中的第一端子51的鎖定凹部56透過彎折側板部55b的一部分而形成以形成彎折片56b。在各彎折片56b中,前端連接並固定於側板部55b,而後端在寬度方向上向第一接觸部55的中心傾斜。各彎折片56b
的外表面是位於鎖定凹部56的前端緣的一前端傾斜面56a。因此,在相對第一接觸部55的前後方向上,本實施例中的前端傾斜面56a比第一實施例中的前端傾斜面56a大。
因此,當第一接觸部55完全插入到第二接觸部155中時,鎖定凸部156a與前端傾斜面56a可靠接觸。結果,因為在第一接觸部55的插入方向上彎折片56b受鎖定凸部156a壓抵,所以第一接觸部55的前端緣55f壓入內壁部154,且第一端子51相對第二端子151被可靠地定位。
因為本實施例中的第一端子51其餘的構成與第一實施例中的相同,所以省略進一步的說明。此外,因為本實施例中的第二端子151的構成與第一實施例中的相同,所以省略進一步的說明。此外,因為本實施例中的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對接並連接的操作與第一實施例中的相同,所以省略進一步的說明。
在第一實施例和第二實施例的說明中,第一端子51安裝於一導線91而第二端子151安裝於一基板。然而,第一端子51可以以與第二端子151同樣的方式安裝於一基板,而第二端子151可以以與第一端子51同樣的方式安裝於一導線91。換句話說,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可用於連接一導線到另一導線、一導線到一基板或者一基板到另一基板。
在公開的本說明書中,說明了與具體優選實施例相關的特性。參照公開的本說明書,在不脫離隨附申請專利範圍的精神和範圍的情況下,本領域技術人員自然可構思其他的實施例、修改以及變形。
51‧‧‧第一端子
53‧‧‧第一固定部
53a‧‧‧芯線夾接部
53b‧‧‧護套夾接部
55‧‧‧第一接觸部
55c‧‧‧第一接觸凸部
56‧‧‧鎖定凹部
56a‧‧‧前端傾斜面
91‧‧‧導線
92‧‧‧芯線
151‧‧‧第二端子
153‧‧‧第二固定部
153a‧‧‧前固定部
153b‧‧‧後固定部
154‧‧‧內壁部
155‧‧‧第二接觸部
155a‧‧‧底板部
155b‧‧‧側板部
155d‧‧‧接觸臂部
155e‧‧‧頂板部
155g‧‧‧導引凸部
156‧‧‧鎖定臂部
157‧‧‧開口部
Claims (16)
- 一種金屬端子,具有由一導電性的金屬製成的一第一端子以及由一導電性的金屬製成的一第二端子,所述第二端子與所述第一端子對接,所述第一端子設置有一第一接觸部,所述第一接觸部包括一底板部、連接於所述底板部的一對側板部以及形成於每一所述側板部的鎖定凹部,所述第二端子設置有能夠收容所述第一接觸部插入的一第二接觸部,所述第二接觸部與所述第一接觸部接觸,且所述第二接觸部包括:一接觸彈性元件,所述接觸彈性元件包括壓抵所述第一接觸部的底板部的一接觸端部;以及鎖定彈性元件,所述鎖定彈性元件包括能接合所述鎖定凹部的鎖定凸部,以及所述接觸彈性元件與所述第一接觸部開始接觸的位置和所述鎖定彈性元件與所述第一接觸部開始接觸的位置相對於所述第一接觸部的插入方向錯開。
- 如請求項1所述的金屬端子,其中,所述鎖定彈性元件與所述第一接觸部開始接觸的位置在所述第一接觸部的插入方向上位於所述接觸彈性元件與所述第一接觸部開始接觸的位置的前側。
- 如請求項1所述的金屬端子,其中,所述接觸彈性元件是在基端連接並固定於所述第二接觸部且從所述基端沿所述第一接觸部的插入方向延伸的一懸臂狀的彈片元件,而所述鎖定彈性元件是在兩端連接並固定於所述第二接觸部的一彈片元件。
- 如請求項2所述的金屬端子,其中,所述接觸彈性元件是在基端連接並固定於所述第二接觸部且從所述基端沿所述第一接觸部的插入方 向延伸的一懸臂狀的彈片元件,而所述鎖定彈性元件是在兩端連接並固定於所述第二接觸部的一彈片元件。
- 如請求項1所述的金屬端子,其中,具有一尖的前端的一第二接觸凸部形成於所述接觸端部,且所述第二接觸凸部壓入到所述第一接觸部的底板部。
- 如請求項2所述的金屬端子,其中,具有一尖的前端的一第二接觸凸部形成於所述接觸端部,且所述第二接觸凸部壓入到所述第一接觸部的底板部。
- 如請求項3所述的金屬端子,其中,具有一尖的前端的一第二接觸凸部形成於所述接觸端部,且所述第二接觸凸部壓入到所述第一接觸部的底板部。
- 如請求項4所述的金屬端子,其中,具有一尖的前端的一第二接觸凸部形成於所述接觸端部,且所述第二接觸凸部壓入到所述第一接觸部的底板部。
- 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所述的金屬端子,其中,所述第二接觸部包括一底板部、面對所述底板部的呈平板狀的一頂板部以及連接於所述底板部和所述頂板部的一對側板部,所述接觸彈性元件形成於所述底板部且所述鎖定彈性元件形成於所述側板部。
- 如請求項9所述的金屬端子,其中,具有一尖的前端的第一接觸凸部形成於所述第一接觸部的所述側板部,所述第一接觸凸部與所述第二接觸部的頂板部接觸。
- 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所述的金屬端子,其中,所述第二接觸部包括設置於所述第二接觸部的後端的一內壁部,當所述第一接觸部完全插入到所述第二接觸部中時,所述第一接觸部的前端緣與所述內 壁部接觸,所述鎖定凸部進入到所述鎖定凹部,且所述第一接觸部和所述第二接觸部被定位和鎖定。
- 如請求項9所述的金屬端子,其中,所述第二接觸部包括設置於所述第二接觸部的後端的一內壁部,當所述第一接觸部完全插入到所述第二接觸部中時,所述第一接觸部的前端緣與所述內壁部接觸,所述鎖定凸部進入到所述鎖定凹部,且所述第一接觸部和所述第二接觸部被定位和鎖定。
- 如請求項10所述的金屬端子,其中,所述第二接觸部包括設置於所述第二接觸部的後端的一內壁部,當所述第一接觸部完全插入到所述第二接觸部中時,所述第一接觸部的前端緣與所述內壁部接觸,所述鎖定凸部進入到所述鎖定凹部,且所述第一接觸部和所述第二接觸部被定位和鎖定。
- 一種金屬端子,具有由一導電性的金屬製成的一第一端子以及由一導電性的金屬製成的一第二端子,所述第二端子與所述第一端子對接,所述第一端子設置有一第一接觸部以及一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固定於一第一導電元件的連接部分,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前部連接於所述第一接觸部的後端,所述第二端子設置有能夠收容所述第一接觸部插入的一第二接觸部,所述第二接觸部與所述第一接觸部接觸,且所述第二接觸部包括一底板部以及面對所述底板部的呈平板狀的一頂板部,所述頂板部包括朝向所述底板部突出的一導引凸部,以及當所述第一接觸部完全插入到所述第二接觸部時,所述導引凸部位於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前部的正上方。
- 如請求項14所述的金屬端子,其中,當所述第一接觸部完全插入到所述第二接觸部中時,所述導引凸部的下端接近或接觸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前部的上端。
- 如請求項14或15所述的金屬端子,其中,當所述第一接觸部完全插入到所述第二接觸部時,所述第一接觸部的前端緣到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前部的後端的範圍收容在所述第二接觸部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249595A JP6613129B2 (ja) | 2015-12-22 | 2015-12-22 | 金属端子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552687U true TWM552687U (zh) | 2017-12-01 |
Family
ID=592320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5218895U TWM552687U (zh) | 2015-12-22 | 2016-12-12 | 金屬端子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613129B2 (zh) |
TW (1) | TWM552687U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19211762A1 (de) * | 2019-08-06 | 2021-02-11 | Lear Corporation | Elektrischer clean-body anschlus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520676B2 (ja) * | 1996-08-01 | 2004-04-19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雌側端子金具 |
JP2001351714A (ja) * | 2000-06-05 | 2001-12-21 |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 雌端子金具 |
US7252559B1 (en) * | 2006-10-13 | 2007-08-07 |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 Two piece electrical terminal |
JP4885320B1 (ja) * | 2011-03-23 | 2012-02-29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電線対基板コネクタ |
JP6634210B2 (ja) * | 2014-12-25 | 2020-01-22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ンタク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るコネクタ |
-
2015
- 2015-12-22 JP JP2015249595A patent/JP6613129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6
- 2016-12-12 TW TW105218895U patent/TWM552687U/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7117562A (ja) | 2017-06-29 |
JP6613129B2 (ja) | 2019-11-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678844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one action automatic mechanism | |
US9812801B2 (en) | Cable holding member, plug connector, connector device, flat cable,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plug connector | |
JP4651521B2 (ja) | コネクタ用シールドケース | |
TW201421820A (zh) | 低剖面背板連接器 | |
JP2007149477A (ja) | フローティングタイプコネクタ | |
JP6540674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US20170110828A1 (en) | Connector | |
JP2013175310A (ja) | スイッチ付同軸コネクタ | |
TW201830782A (zh) | 電連接器 | |
TWI700867B (zh) | 連接器以及連接器組件 | |
US9742089B2 (en) | Metal terminals | |
JP5929232B2 (ja) | スイッチ付同軸コネクタ | |
JP6701526B2 (ja) | 基板用コネクタのハウジング、基板用コネクタ及びケース付き基板用コネクタ | |
JP2019114355A (ja) | 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装置 | |
TWM552687U (zh) | 金屬端子 | |
JP2018073747A (ja) | コネクタ装置 | |
WO2015072153A1 (ja) | コネクタ及びこれを備えるコネクタ装置 | |
JP6267857B2 (ja) |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 |
TWM499690U (zh) | 電連接器 | |
JP5943692B2 (ja) | 電線対基板コネクタ | |
JP6078991B2 (ja) | スイッチ付同軸コネクタ | |
JP6387440B1 (ja) | 接触端子及びカードエッジコネクタ | |
JP5979418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JP6212935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JP2018152271A (ja) | 接触端子、ベースコンタクト及びアウタコンタクト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K |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