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22705U - 吸收性物品 - Google Patents

吸收性物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22705U
TWM522705U TW104216252U TW104216252U TWM522705U TW M522705 U TWM522705 U TW M522705U TW 104216252 U TW104216252 U TW 104216252U TW 104216252 U TW104216252 U TW 104216252U TW M522705 U TWM522705 U TW M522705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ber
skin
absorbent
forming portion
absorbent artic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2162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Akiyuki Ueda
Original Assignee
Ka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o Corp filed Critical Kao Corp
Publication of TWM5227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22705U/zh

Links

Landscapes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Description

吸收性物品
本創作係關於拋棄式尿布等吸收性物品。
作為吸收性物品之代表性之形態,舉出具有透液性之正面片材、不透液性之背面片材及配置於兩片材之間之縱長之吸收體之結構。又,作為吸收體,眾所周知有包括含有木漿、吸水性聚合物之液體保持性之吸收性芯、及包覆該吸收性芯之透水性之包芯片材之吸收體。包芯片材於製造吸收體時作為用於承接吸水性聚合物等吸收性芯形成材料之片材發揮作用,於製造後起到包裹吸收性芯而實現形狀化之作用等。
又,先前,於吸收性物品中,以提高尿等排泄液之擴散性等為目的,於吸收性芯形成沿厚度方向貫通該吸收性芯之開口部。例如,於日本專利特開2012-40260號公報中,記載有一種吸收性物品,其具有上層及下層之雙層構造之吸收性芯,於其下層吸收性芯中之穿戴時與穿戴者之排泄部對向之位置,相對於橫向之中心線大致對稱地形成2個開口部。又,於日本專利特開2008-284190號公報中記載有下述內容:於形成有開口部之吸收體之非肌膚對向面側,以覆蓋包含該開口部之區域之方式配置透液性較該吸收體高之擴散片材,將配置於該吸收體之肌膚對向面側之正面片材與該擴散片材於該開口部中之該吸收體之非肌膚對向面側之開口端部接合。
本創作為一種吸收性物品,其具備吸收體及配置於該吸收體之肌膚對向面側之正面片材,具有自穿戴者之腹側經由褲襠部向背側延伸之縱向及與其正交之橫向。上述吸收體包括:液體保持性之吸收性芯;包覆該吸收性芯之肌膚對向面之肌膚側包芯片材;及包覆該吸收性芯之非肌膚對向面之非肌膚側包芯片材;且於將該吸收體於縱向上三等分之情形時被劃分為:位於其中央,穿戴時配置於穿戴者之褲襠部之胯下部;配置於較該胯下部靠穿戴者之腹側之腹側部;配置於較該胯下部靠穿戴者之背側之背側部。於上述吸收性芯形成有於厚度方向上貫通該吸收性芯之非積纖部,該非積纖部係於將上述胯下部於縱向上二等分之情形時之靠上述腹側部之區域具有縱向前端,且自該縱向前端於上述縱向上延伸。上述肌膚側包芯片材與上述非肌膚側包芯片材係於上述非積纖部接合。於上述吸收體之上述非積纖部之橫向周邊部,形成有上述肌膚側包芯片材與上述吸收性芯一體地被壓實或上述非肌膚側包芯片材與上述吸收性芯一體地被壓實而形成之凹陷部。
1‧‧‧拋棄式尿布
1A‧‧‧尿布
1F‧‧‧腹側部
1M‧‧‧胯下部
1R‧‧‧背側部
2‧‧‧正面片材
3‧‧‧背面片材
4‧‧‧吸收體
4-1‧‧‧區域
4-2‧‧‧區域
4-3‧‧‧區域
4-4‧‧‧區域
4-5‧‧‧區域
4-6‧‧‧區域
4F‧‧‧吸收體腹側部
4M‧‧‧吸收體胯下部
4R‧‧‧吸收體背側部
5‧‧‧非積纖部
5f‧‧‧縱向前端
5r‧‧‧縱向後端
5s‧‧‧側緣
6‧‧‧凹陷部
31‧‧‧彈性構件
32‧‧‧彈性構件
33‧‧‧彈性構件
34‧‧‧側片材
35‧‧‧黏扣帶
36‧‧‧被固著區域
40‧‧‧吸收性芯
41‧‧‧肌膚側包芯片材
42‧‧‧非肌膚側包芯片材
60‧‧‧壓紋區域
W1‧‧‧長度
W2‧‧‧長度
圖1係表示作為本創作之吸收性物品之一實施形態,拋棄式尿布之各部分之彈性構件被拉伸而展開成平面狀之展開狀態之正面片材側即肌膚對向面側之局部切斷俯視圖。
圖2係圖1之I-I線剖面之模式性之剖視圖。
圖3係模式性地表示配置於圖1所示之尿布之吸收體即吸收性芯及包芯片材之肌膚對向面之俯視圖。
圖4係本創作之吸收性物品之另一實施形態之與圖2相應之圖。
於吸收體中,通常,吸收性芯與包覆該吸收性芯之包芯片材用接著劑相互接合,而維持吸收體之保形性,但於吸收性物品之穿戴中,於吸收性芯吸收了尿等排泄液之情形時,因液體浸入其接合部而 使接合力降低,由此,存在產生吸收性芯相對於包芯片材容易滑動之狀態之情形。於此種狀態下,若因穿戴者之腿之活動而於吸收性芯之一部分出現開裂,則因液體之吸收使得該吸收性芯之重量亦增加,則於該開裂部,該吸收性芯被分斷,位於較該開裂部靠穿戴者之胯下部之位置之部分,即穿戴時位於較該開裂部靠下方之位置之部分因自重而向胯下部滑落,產生吸收體之破壞。於日本專利特開2012-40260號公報及日本專利特開2008-284190號公報中,並未揭示能夠有效地抑制此種吸收性物品穿戴中之吸收體之保形性之降低之技術。
本創作係關於吸收體之保形性優異、於穿戴中吸收體不易破壞之吸收性物品。
根據本創作,提供一種吸收體之保形性優異、穿戴中吸收體不易破壞之吸收性物品。
以下,對於本創作之吸收性物品,一面基於作為其較佳之一實施形態之拋棄式尿布並參照圖式一面進行說明。圖1及圖2中表示本實施形態之拋棄式尿布1。尿布1具有:於穿戴時被配置於穿戴者之腹側之腹側部1F;配置於背側之背側部1R;及位於其等之間之胯下部1M,並且,具有自腹側部1F經由胯下部1M向背側部1R延伸之縱向X及與其正交之橫向Y。
尿布1為所謂之展開型之拋棄式尿布,如圖1及圖2所示,具備:液體保持性之吸收體4;配置於該吸收體4之肌膚對向面側,穿戴時能夠與穿戴者之肌膚接觸之透液性之正面片材2;配置於該吸收體4之非肌膚對向面側之不透液性或者撥水性之背面片材3。吸收體4被介置配置於兩片材2、3之間,如圖1所示,俯視時為於縱向X上較長之形狀,係縱長形狀。
於本說明書中,「肌膚對向面」係吸收性物品或其構成構件(例如吸收體4)中之於吸收性物品之穿戴時朝向穿戴者之肌膚側之面,即, 相對而言與穿戴者之肌膚接近之一側之面,「非肌膚對向面」係吸收性物品或其構成構件中之吸收性物品之穿戴時朝向肌膚側之相反側即相對而言遠離穿戴者之肌膚之一側之面。再者,於此處所言之「穿戴時」,意思係指維持通常之恰當之穿戴位置即該吸收性物品之正確之穿戴位置之狀態,不包括吸收性物品處於偏離了該穿戴位置之狀態之情況。
正面片材2及背面片材3分別具有較吸收體4或吸收性芯40大之尺寸,自吸收體4之周緣向外側延伸出。背面片材3如圖1所示展開,且形成擴展狀態之尿布1之外形。作為正面片材2及背面片材3,能夠分別無特別限制地使用對此種吸收性物品以往所使用之各種材料。例如,作為正面片材2能夠使用各種不織布或開孔膜等,作為背面片材3能夠使用樹脂膜或樹脂膜與不織布等之層疊片等。作為背面片材3,例如有不透液性之膜片單獨使用之形態、於該膜片之非肌膚對向面即外表面側積層配置有外裝片之形態,該外裝片例如為不織布。
尿布1中,包含胯下部1M之縱向X之中央部之沿著縱向X之兩側緣彎曲為向內彎之圓弧狀,如圖1所示,俯視時縱向X之中央部為向內側縮窄之沙漏狀。胯下部1M含有穿戴時與穿戴者之排泄部對向配置之未圖示之排泄部對向部。排泄部對向部通常處於尿布1之縱向X之中央,亦即與將尿布1於縱向X上二等分之假想中心線相比稍稍靠背側部1R之位置。
吸收體4包括:液體保持性之吸收性芯40;包覆該吸收性芯40之肌膚對向面之肌膚側包芯片材41;及包覆該吸收性芯40之非肌膚對向面之非肌膚側包芯片材42。吸收性芯40與包芯片材41、42之間,藉由熱熔型接著劑等公知之接合手段而接合。吸收性芯40為單層構造,如圖1所示,俯視時縱向X之中央部即下述吸收體胯下部4M為向內側縮窄之沙漏狀,具有縱向X上較長之形狀。作為吸收性芯40,例如能夠 使用木漿、包含由親水化劑處理過之合成纖維等親水性纖維之纖維集合體、或於該纖維集合體中保持有吸水性聚合物粒子之材料等。作為包芯片材41、42,例如能夠使用紙、不織布等。作為不織布之示例,舉出包含實施了親水化處理之纖維之親水性不織布。自濡濕時之接著強度之觀點出發,較佳為使用不織布。
吸收性芯40之無負荷時之厚度無特別限制,但較佳為2.0mm以上,更佳為3.0mm以上,而且較佳為15mm以下,更佳為10mm以下,更具體而言,較佳為2.0mm以上15mm以下,更佳為3.0mm以上10mm以下。
吸收性芯40之基重(單位面積重)較佳為100g/m2以上,更佳為300g/m2以上,而且,較佳為1000g/m2以下,更佳為600g/m2以下,更具體而言,較佳為100g/m2以上1000g/m2以下,更佳為300g/m2以上600g/m2以下。
肌膚側包芯片材41及非肌膚側包芯片材42,1)既可係一個連續之片材;2)亦可係各自分開之片材。於上述1)之情形時,例如,能夠使用具有吸收性芯40之橫向Y之長度之2倍以上3倍以下之寬度之一個連續之包芯片材。該一個包芯片材例如可包覆吸收性芯40之肌膚對向面之整個區域,且自沿著吸收性芯40之縱向X之兩側緣向橫向Y之外側延伸出去,該延出部捲至吸收性芯40之下方,包覆吸收性芯40之非肌膚對向面之整個區域。於該情形時,於該一個包芯片材中,包覆吸收性芯40之肌膚對向面之部分為肌膚側包芯片材41,包覆吸收性芯40之非肌膚對向面之部分為非肌膚側包芯片材42。
於上述2)之情形時,於肌膚側包芯片材41及非肌膚側包芯片材42中,寬度方向Y之長度即寬度既可相同亦可不同。於兩片材41、42中之寬度不同之情形時,哪一者較長均可。例如,肌膚側包芯片材41設定為具有及吸收性芯40之肌膚對向面之最大寬度相同之寬度,即,具 有能夠包覆吸收性芯40之肌膚對向面之整個區域之大小,非肌膚側包芯片材42能夠較該片材41之寬度更寬。該寬幅之非肌膚側包芯片材42可包覆吸收性芯40之非肌膚對向面之整個區域,且自沿著吸收性芯40之縱向X之兩側緣向寬度方向Y之外側延伸出去,該延出部能夠捲至與吸收性芯40之肌膚對向面對向配置之肌膚側包芯片材41上,包覆沿著該片材41之縱向X之兩側緣部。
於腹側部1F及背側部1R各自之腰部即縱向X之端部之正面片材2與背面片材3之間,線狀之彈性構件31沿著橫向Y以拉伸狀態被固定,藉此,於尿布1穿戴時之該腰部,藉由彈性構件31之收縮而形成腰部褶皺。又,於配置於穿戴者之腿周圍之左右腿部之正面片材2與背面片材3之間,線狀之彈性構件32沿著縱向X以拉伸狀態被固定,藉此,於尿布1穿戴時之腿部,藉由彈性構件32之收縮而形成一對腿部褶皺。又,於尿布1之正面片材2側之沿著縱向X之左右兩側,分別配置有側片材34。於側片材34之內側緣部,線狀之彈性構件33沿著縱向X以拉伸狀態被固定,藉此,於尿布1之穿戴時,藉由彈性構件33之收縮而至少於胯下部1M形成立體褶皺。正面片材2、背面片材3、吸收體4、各彈性構件31、32、33及側片材34藉由熱熔型接著劑等公知之接合手段互相接合。
如圖1所示,於尿布1之背側部1R之沿著縱向X之兩側緣部設有一對黏扣帶35、35。於黏扣帶35安裝有由機械性面扣件之雄構件構成之未圖示之固著部。又,於尿布1之腹側部1F之非肌膚對向面,形成有由機械性面扣件之雌構件構成之被固著區域36。被固著區域36係藉由於形成腹側部1F之非肌膚對向面之背面片材3之非肌膚對向面上,利用公知之接合手段例如接著劑或熱封等接合固定機械性面扣件之雌構件而形成,能夠自由裝卸地固定黏扣帶35之上述固著部。
圖3中放大表示了吸收體4之肌膚對向面即與正面片材2之對向 面。於將該吸收體4沿縱向X進行三等分之情形時,吸收體4被劃分為:位於其中央且穿戴時配置於穿戴者之褲襠部之吸收體胯下部4M;配置於較該吸收體胯下部4M靠穿戴者之腹側之吸收體腹側部4F;配置於較該吸收體胯下部4M靠穿戴者之背側之吸收體背側部4R。吸收體4與構成該吸收體之吸收性芯40於縱向X上之長度相同。吸收體胯下部4M位於尿布1之胯下部1M,吸收體腹側部4F位於尿布1之腹側部1F,吸收體背側部4R位於尿布1之背側部1R。但是,根據尿布1及吸收體4之尺寸等,吸收體腹側部4F及/或吸收體背側部4R之一部分有可能位於胯下部1M,吸收體胯下部4M之一部分亦有可能位於腹側部1F及/或背側部1R。吸收體胯下部4M至少位於胯下部1M之縱向X之中央部。
於吸收性芯40形成有於厚度方向上貫通該吸收性芯40之非積纖部5。非積纖部5於將吸收體胯下部4M沿縱向X二等分之情形時之靠吸收體腹側部4F之區域,即圖3中標註了符號4-3之區域中,具有縱向前端5f,自該縱向前端5f向吸收體背側部4R沿縱向X延伸。圖3中,對於將吸收體腹側部4F、吸收體胯下部4M及吸收體背側部4R分別沿縱向X二等分之情形時產生之共計六個之區域,自腹側向背側依次標註4-1~4-6之符號。位於縱向前端5f之相反側位置之非積纖部5之縱向後端5r,位於吸收體背側部4R中之靠吸收體胯下部4M之區域4-5。非積纖部5之縱向前端5f為尿布1之腹側部1F側之縱向X之端部,即距腹側部1F之腰部相對較近之縱向端部,非積纖部5之縱向後端5r為距腹側部1F之腰部相對較遠之縱向端部,換言之,為距背側部1R之腰部相對較近之縱向端部。即,非積纖部5之縱向前端5f為「靠近腹側腰部之端部5f」,縱向後端5r為「靠近背側腰部之端部5r」。
本實施形態中之非積纖部5於俯視時為矩形形狀,以其長度方向與縱向X一致之方式於吸收體4或吸收性芯40之橫向Y之中央形成有一 條。如圖3所示,於吸收性芯40之肌膚對向面,非積纖部5之橫向Y之長度即寬度於其縱向X之全長中為固定,又,雖然未圖示,但於吸收性芯40之非肌膚對向面,非積纖部5之橫向Y之寬度於其縱向X之全長中亦為固定。
尿布1之非積纖部5為完全不存在吸收性芯40之形成材料之貫通孔(即,基重為零)。但是,於本創作中,亦包括於非積纖部存在少量之吸收性芯之形成材料之形態。此種形態係由於於製造吸收性芯等時,吸收性芯之形成材料意外地混入至非積纖部而得到,其形成材料向非積纖部之混入量為少量,係能夠實現本創作之特定效果之程度。
非積纖部5係於製造吸收性芯40時之吸收性芯40之形成材料例如木漿等之纖維材料、吸水性聚合物之粒子等之堆積步驟中,有意地阻礙吸收性芯40之形成材料之堆積而形成之部位。具有非積纖部5之吸收性芯40能夠按照以往公知之吸收性芯之製造方法製造,例如,將隨著氣流供給之吸收性芯40之形成材料吸引並堆積於形成於旋轉鼓之外周面之成形模具上,從而得到吸收性芯40,於該方法中,作為該成形模具,能夠使用特定圖案之成形模具,例如使用與非積纖部5對應之部位與周邊部相比向上方突出之成形模具而製造得到。於用此種方法得到之吸收性芯40中,不存在形成材料之部分為非積纖部5。再者,作為具有非積纖部5之吸收性芯40之其他製造方法,亦能夠採用製造不具有非積纖部之吸收性芯,然後於該吸收性芯之特定部位實施沖切(die cutting)加工或切削加工等後加工而形成非積纖部之方法。
如圖2所示,於非積纖部5接合有肌膚側包芯片材41及非肌膚側包芯片材42。於本實施形態中,兩片材41、42之接合部位於吸收體4之厚度方向之中央部,兩片材41、42分別於非積纖部5之形成位置凹狀下陷。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兩片材41、42之接合部於非積纖部5之縱向X之大致全長中連續存在。於此,所謂「大致全長」係指完整 之全長之90%以上。
非積纖部5之兩片材41、42之接合部,例如能夠以下述方式形成。即,事先於兩片材41、42之至少一方之非積纖部5之對應位置塗敷熱熔型接著劑等接著劑,用兩片材41、42包覆吸收性芯40獲得吸收體4後,對吸收體4之非積纖部5自肌膚對向面側及非肌膚對向面側同時進行按壓處理,藉此能夠使兩片材41、42於非積纖部5接合。該非積纖部5之按壓處理能夠採用伴隨有熱或不伴隨有熱之壓紋或超聲波壓紋等公知之壓紋加工。作為非積纖部5之按壓處理,例如採用如伴隨有熱之壓紋加工般之加熱加壓處理之情形時,兩片材41、42被加熱壓接,因此,能夠與接著劑產生之接著力一起將兩片材41、42彼此牢固地接合。
如圖1及圖3所示,於吸收體4之非積纖部5之橫向Y之周邊部,形成有肌膚側包芯片材41、非肌膚側包芯片材42及吸收性芯40一體地被壓實而成之凹陷部6。又,關於凹陷部6,雖然僅僅圖示了於肌膚側包芯片材41形成之凹陷部,但於非肌膚側包芯片材42形成之凹陷部6亦按照與肌膚側包芯片材41之凹陷部相同之圖案形成。凹陷部6能夠藉由公知之伴隨有熱之壓紋加工而形成。於本實施形態中,分別自肌膚側包芯片材41側及非肌膚側包芯片材42側向吸收性芯40側實施壓紋加工,藉此,於吸收體4之肌膚對向面及非肌膚對向面分別形成凹陷部6。於吸收體4之肌膚對向面側之各凹陷部6,肌膚側包芯片材41及吸收性芯40一體地凹陷,兩者41、40一體化,於吸收體4之非肌膚對向面側之未圖示之各凹陷部,非肌膚側包芯片材42及吸收性芯40一體地凹陷,兩者42、40一體化。
於本實施形態中,俯視時凹陷部6為點狀,更具體而言為圓形,於非積纖部5之橫向Y之周邊部以離散之圖案形成有複數個。於本創作中,「非積纖部之橫向周邊部」意思係指與非積纖部5之沿著縱向X 之側緣5s於縱向X上處於相同位置之部分,且處於自側緣5s起向橫向Y之外側去之20mm以內之區域。於非積纖部5之兩側緣5s、5s之周邊部,分別沿著非積纖部5於縱向X上間隔性地形成有複數個凹陷部6,形成於縱向X上延伸之凹陷部行,該凹陷部行於橫向Y上形成有多行(本實施形態為2行),從而形成壓紋區域60。於隔著非積纖部5之一側及另一側,對稱地形成有凹陷部6。如此,凹陷部6形成於非積纖部5之橫向Y之周邊部,而不形成於非積纖部5之縱向X之周邊部。但是,亦可於非積纖部5之縱向X之周邊部形成凹陷部6。於本創作中,「非積纖部之縱向周邊部」意思係指與非積纖部5之沿著橫向Y之兩端緣即前端5f及後端5r於橫向Y上分別處於相同位置之部分,且處於自兩端5f、5r起向縱向X之外側去之20mm以內之區域。自以上之定義能夠明確得知,「非積纖部之橫向周邊部」及「非積纖部之縱向周邊部」相互間不重複。
具有如上所述之構成之本實施形態之尿布1具有吸收體4之保形性優異、穿戴中吸收體4不易破壞之特徵。為了實現此種特徵,特別重要之因素係:i)非積纖部5之位置,ii)非積纖部5及其周邊部之吸收體構成構件即吸收性芯40及包芯片材41、42之接合。
根據本創作之創作人等之見解,如圖3所示,將吸收體4或吸收性芯40沿縱向X六等分而劃分成區域4-1~4-6之情形時,於尿布1之穿戴中,吸收體4或吸收性芯40最容易破壞之部位係吸收體腹側部4F之靠吸收體胯下部4M之區域4-2,其次容易破壞之部位係吸收體胯下部4M之靠吸收體腹側部4F之區域4-3。區域4-2及4-3係於尿布1之穿戴中容易受到穿戴者之腿之活動之影響之部位,係於穿戴中容易被施加負荷之部位。特別是區域4-2由於穿戴者之腿之活動容易形成裂紋,於區域4-2,吸收體4或吸收性芯40斷裂之情況不少。若於區域4-2中吸收體4或吸收性芯40斷裂,則其一部分由於自重向胯下部滑落,產生 吸收體之破壞。特別是吸收性芯40吸收了液體後,吸收體4本來之重量加上所吸收之液體之重量,因此,因斷裂而產生之吸收體4之一部分容易向胯下部滑落,容易產生吸收體之破壞。
相對於此,如上所述,於吸收體4之吸收體胯下部4M之靠吸收體腹側部4F之區域4-3具有縱向前端5f,以自該縱向前端向吸收體背側部4R沿縱向X延伸之方式形成非積纖部5,且於非積纖部5接合肌膚側包芯片材41及非肌膚側包芯片材42,藉此即使假設於尿布1之穿戴中,於區域4-2或4-3形成裂紋而使吸收體4或吸收性芯40斷裂,之後之吸收體4或吸收性芯40之形狀之破壞或向胯下部之滑落,亦會被非積纖部5中之兩個片41、42之接合部及其周邊部有效地抑制,因此提高了尿布1之穿戴中之吸收體4之保形性。因此,尿布1能夠長期穩定地顯現吸收體4本來具有之吸收性能,而且非積纖部5帶來液體擴散作用,使得液體吸收性優異。
又,吸收性芯40吸收尿等排泄液時變得膨潤,結果由於該吸收性芯40之膨潤,非積纖部5之肌膚側包芯片材41及非肌膚側包芯片材42之接合部有可能被破壞,使得兩片材41、42剝離,但於本實施形態中,如上所述,於非積纖部5之橫向Y之周邊部,分別自兩片材41、42側實施壓紋加工而形成有凹陷部6,因此,由於凹陷部6之存在,兩片材41、42變得難以剝離,並且由於至少於非積纖部5之周邊部能夠有效地抑制吸收性芯40吸收液體而造成之膨潤,因此能夠消除此種擔心。
又,例如,非積纖部5之橫向Y之周邊部之凹陷部於該周邊部之整個區域中連續存在之情形時,吸收性芯40吸收液體而造成之膨潤被過度阻礙而有可能對吸收性能等造成不利影響,但於本實施形態中,如上所述,於非積纖部5之橫向Y之周邊部離散狀(散佈)地形成有複數個凹陷部6,各凹陷部6被非凹陷部即非壓紋部包圍,因此能夠消除此 種擔心。
非積纖部5之橫向Y之長度即寬度,相對於吸收性芯40之橫向Y之長度即寬度之最小值,較佳為15%以上,更佳為20%以上,而且,較佳為50%以下、更佳為35%以下,更具體而言,較佳為15%以上50%以下,更佳為20%以上35%以下。吸收性芯40之寬度之最小值係於吸收性芯40中寬度最窄之部位之寬度即最小寬度,於本實施形態中,係位於圖3所示之區域4-3之部分之寬度。非積纖部5之寬度越大,肌膚側包芯片材41及非肌膚側包芯片材42之接合部之寬度亦越大,因此於提高吸收體4之保形性這一方面為有利,但若非積纖部5之寬度過大,則有可能會招致吸收性能之降低。藉由將非積纖部5之寬度相對於吸收性芯40之最小寬度調整於上述範圍,能夠使得吸收體之保形性及吸收性能之平衡性良好。
非積纖部5之寬度較佳為5mm以上,更佳為10mm以上,而且,較佳為40mm以下,更佳為30mm以下,更具體而言,較佳為5mm以上40mm以下,更佳為10mm以上30mm以下。
又,非積纖部5之縱向X之長度相對於吸收性芯40之縱向X之長度較佳為10%以上,更佳為20%以上,而且,較佳為50%以下,更佳為35%以下,更具體而言,較佳為10%以上50%以下,更佳為20%以上35%以下。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3所示,非積纖部5只有一條,但亦可於橫向Y上排列配置複數條。於該情形時,非積纖部5之寬度為複數個非積纖部各自之橫向Y之長度之總和。
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2所示,正面片材2及肌膚側包芯片材41於非積纖部5藉由接著劑接合。非積纖部5中之兩片材2、41之接合由接著劑來完成。非積纖部5中之兩片材2、41之接合部例如可以如下方式形成。即,事先於兩片材2、41之至少一方之非積纖部5之對應位置 塗敷熱熔型接著劑等接著劑,用正面片材2將吸收體4更具體而言將片材41之肌膚對向面包覆後,對正面片材2中之非積纖部5之對應位置自正面片材2側進行按壓處理,藉此能夠使兩片材2、41於非積纖部5接合。藉由於非積纖部5接合兩片材2、41,於與肌膚接觸之面形成槽,因此能夠起到於排尿時易於使尿迅速地於縱向擴散而提高乾爽感之效果。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2所示,於非積纖部5,不僅接合有正面片材2及肌膚側包芯片材41,而且背面片材3及非肌膚側包芯片材42亦由接著劑接合。非積纖部5之兩片材3、42之接合部能夠用與上述之片材2、41之接合部同樣之方法形成。
於本實施形態中,相比於非積纖部5中之正面片材2與肌膚側包芯片材41之接合力H1,非積纖部5中之肌膚側包芯片材41與非肌膚側包芯片材42之接合力H2較大。當正面片材2及肌膚側包芯片材41於非積纖部5接合時,於尿布1之穿戴中,由於追隨穿戴者之身體之活動而於吸收體4特別是於非積纖部5作用有剪切力之情形時,非積纖部5中之包芯片材41、42彼此之接合有可能被破壞。相對於此,如上所述,藉由設定為接合力H1<接合力H2,以相對低之接合力H1互相接合於一起之正面片材2及肌膚側包芯片材41之接合部,較包芯片材41、42彼此之接合部先破壞,因此易於進一步維持於起到上述之作用效果方面比較重要之「非積纖部5中之包芯片材41、42彼此之接合」。
接合力H2相對於接合力H1之比、即接合力H2/接合力H1,較佳為1.1以上,更佳為1.5以上,而且,較佳為5.0以下,更佳為3.0以下,具體而言,較佳為1.1以上5.0以下,更佳為1.5以上3.0以下。
非積纖部5中之正面片材2及肌膚側包芯片材41之接合力H1,較佳為0.2N以上,更佳為1.0N以上,而且,較佳為4.5N以下,更佳為3.5N以下,更具體而言,較佳為0.2N以上4.5N以下,更佳為1.0N以 上3.5N以下。
非積纖部5中之肌膚側包芯片材41及非肌膚側包芯片材42之接合力H2,較佳為0.5N以上,更佳為1.5N以上,而且,較佳為5.0N以下,更佳為4.0N以下,更具體而言,較佳為0.5N以上5.0N以下,更佳為1.5N以上4.0N以下。
接合力HI、H2能夠以下述方式測定。以包含各個接合部之方式,切下以下之長度:縱向切下20mm,於橫向上以自接合部之橫向端部向外側去之、能夠被萬能拉伸試驗機〔(有限公司)orientec公司製造〕之卡盤充分地夾住之長度,以自橫向將其接合面剝離之方式將正面片材2及肌膚側包芯片材41、或肌膚側包芯片材41及非肌膚側包芯片材42夾入卡盤,以300mm/min之拉伸速度擴大卡盤間距離,將剝離時之最大點強度作為各自之接合力。
圖4中表示本創作之吸收性物品之另一實施形態。對於下述另一實施形態,主要說明與上述實施形態之拋棄式尿布1不同之構成部分,同樣之構成部分標註相同之符號並省略其說明。對於無特別說明之構成部分,適當應用對於上述實施形態之說明。
於上述之尿布1中,非積纖部5之橫向Y之長度即寬度,於吸收體4之肌膚對向面側及非肌膚對向面側係相同,但於圖4所示之尿布1A中,吸收體4之肌膚對向面側之非積纖部5之寬度,即非積纖部5中之吸收體4之肌膚對向面側之開口端部之寬度W1,較非肌膚對向面側之非積纖部5之寬度、即非積纖部5中之吸收體4之非肌膚對向面側之開口端部之寬度W2長。吸收體4之一般之製造方法具有將藉由上述之方法製造出之具有非積纖部5之吸收性芯40用包芯片材41、42包覆後,於非積纖部5接合兩片材41、42之步驟,結果,於非積纖部5接合兩片材41、42時,吸收性芯40中包含之吸水性聚合物粒子有時會自吸收性芯40脫落而夾入兩個片材41、42之接合部,導致兩片材41、42之接合 力下降。相對於此,藉由如上所述設定寬度W1>寬度W2,於吸收體4之製造步驟中,能夠有效地抑制吸水性聚合物粒子之脫落,防止兩片材41、42之接合力降低。
寬度W1及寬度W2之比即寬度W1/寬度W2,較佳為1.1以上,更佳為1.3以上,而且,較佳為2.0以下,更佳為1.5以下,更具體而言,較佳為1.1以上2.0以下,更佳為1.3以上1.5以下。
吸收體4之肌膚對向面側之非積纖部5之寬度W1,較佳為7mm以上,更佳為12mm以上,而且,較佳為40mm以下,更佳為30mm以下,更具體而言,較佳為7mm以上40mm以下,更佳為12mm以上30mm以下。
吸收體4之非肌膚對向面側之非積纖部5之寬度W2,較佳為5mm以上,更佳為10mm以上,而且,較佳為35mm以下,更佳為25mm以下,更具體而言,較佳為5mm以上35mm以下,更佳為10mm以上25mm以下。
以上,對本創作進行了說明,但本創作不被上述之實施形態限制,能夠適當變更。例如,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凹陷部6形成於肌膚側包芯片材41及非肌膚側包芯片材42之雙方,但亦可只形成於任一方。本創作之吸收性物品不被上述實施形態之展開型之拋棄式尿布限制,廣泛地包括用於自人體排出之體液(尿、經血、軟便、汗等)之吸收之物品,亦包括短褲型之拋棄式尿布、生理用衛生巾、生理用短褲等。關於上述之本創作之實施形態,進一步揭示以下之內容。
<1>
一種吸收性物品,其具有吸收體及配置於該吸收體之肌膚對向面側之正面片材,具有自穿戴者之腹側經由胯下部向背側延伸之縱向及與其正交之橫向,該吸收性物品中,上述吸收體包括:液體保持性之吸收性芯;包覆該吸收性芯之 肌膚對向面之肌膚側包芯片材;及包覆該吸收性芯之非肌膚對向面之非肌膚側包芯片材;且於將該吸收體於縱向上三等分之情形時被劃分為:位於其中央,穿戴時配置於穿戴者之褲襠部之胯下部;配置於較該胯下部靠穿戴者之腹側之腹側部;配置於較該胯下部靠穿戴者之背側之背側部;於上述吸收性芯形成有於厚度方向上貫通該吸收性芯之非積纖部,該非積纖部於係將上述胯下部於縱向上二等分之情形時之靠上述腹側部之區域具有縱向前端,自該縱向前端於上述縱向上延伸,上述肌膚側包芯片材及上述非肌膚側包芯片材係於上述非積纖部接合,於上述吸收體之上述非積纖部之橫向周邊部,形成有上述肌膚側包芯片材與上述吸收性芯一體地被壓實或上述非肌膚側包芯片材與上述吸收性芯一體地被壓實而形成之凹陷部。
<2>
如上述<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非積纖部之橫向之長度為上述吸收性芯之橫向之長度之最小值之15%以上50%以下。
<3>
如上述<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非積纖部之橫向之長度相對於上述吸收性芯之橫向長度之最小值,較佳為15%以上,更佳為20%以上,而且,較佳為50%以下,更佳為35%以下。
<4>
如上述<1>~<3>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非積纖部之橫向之長度,較佳為5mm以上,更佳為10mm以上,而且,較佳為40mm以下,更佳為30mm以下。
<5>
如上述<1>~<4>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正面片材 及上述肌膚側包芯片材係於上述非積纖部接合,該非積纖部中之該肌膚側包芯片材與上述非肌膚側包芯片材之接合力(H2),較該非積纖部中之上述正面片材與該肌膚側包芯片材之接合力(H1)大。
<6>
如上述<5>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非積纖部中之該肌膚側包芯片材與上述非肌膚側包芯片材之接合力(H2)相對於該非積纖部中之上述正面片材與上述肌膚側包芯片材之接合力(H1)之比,即接合力(H2)/接合力(H1)較佳為1.1以上,更佳為1.5以上,而且,較佳為5.0以下,更佳為3.0以下。
<7>
如上述<5>或<6>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非積纖部中之上述正面片材及上述肌膚側包芯片材之接合力(H1),較佳為0.2N以上,更佳為1.0N以上,而且,較佳為4.5N以下,更佳為3.5N以下。
<8>
如上述<5>~<7>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非積纖部中之上述肌膚側包芯片材及上述非肌膚側包芯片材之接合力(H2),較佳為0.5N以上,更佳為1.5N以上,而且,較佳為5.0N以下,更佳為4.0N以下。
<9>
如上述<1>~<3>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非積纖部之肌膚對向面側之橫向之長度大於非肌膚對向面側之橫向之長度。
<10>
如上述<9>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體之肌膚對向面側之上述非積纖部之橫向之長度(上述非積纖部中之該吸收體之肌膚對向面側之開口端部之寬度)(W1)與該吸收體之非肌膚對向面側之該非積纖部之橫向之長度(該非積纖部中之該吸收體之非肌膚對向面側之開 口端部之寬度)(W2)之比,即長度(W1)/長度(W2)較佳為1.1以上,更佳為1.3以上,而且,較佳為2.0以下,更佳為1.5以下。
<11>
如上述<9>或<10>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體之肌膚對向面側之上述非積纖部之橫向之長度(W1),較佳為7mm以上,更佳為12mm以上,而且,較佳為40mm以下,更佳為30mm以下。
<12>
如上述<9>~<11>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體之非肌膚對向面側之上述非積纖部之橫向之長度(W2),較佳為5mm以上,更佳為10mm以上,而且,較佳為35mm以下,更佳為25mm以下。
<13>
如上述<1>~<12>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非積纖部中之上述肌膚側包芯片材與上述非肌膚側包芯片材之接合部係位於上述吸收體之厚度方向之中央部,兩片材係分別於該非積纖部之形成位置凹陷成凹狀。
<14>
如上述<1>~<13>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肌膚側包芯片材及上述非肌膚側包芯片材之兩者形成有上述凹陷部,兩片材中之該凹陷部之形成圖案為相同。
<15>
如上述<1>~<14>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凹陷部係於俯視時為點狀,且於上述非積纖部之沿著縱向之兩側緣之周邊部以離散之圖案形成有複數個。
<16>
如上述<1>~<15>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非積纖 部之縱向之周邊部不形成上述凹陷部。
<17>
如上述<1>~<16>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肌膚側包芯片材及上述非肌膚側包芯片材為不織布。
<18>
如上述<1>~<17>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性物品中,包含上述胯下部之縱向中央部之沿著縱向之兩側緣彎曲成向內彎之圓弧狀,於俯視時形成為縱向中央部向內側縮窄之沙漏狀。
<19>
如上述<1>~<18>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性芯之無負荷時之厚度,較佳為2.0mm以上,更佳為3.0mm以上,而且,較佳為15mm以下,更佳為10mm以下。
<20>
如上述<1>~<19>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性芯之基重較佳為100g/m2以上,更佳為300g/m2以上,而且,較佳為1000g/m2以下,更佳為600g/m2以下。
<21>
如上述<1>~<20>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肌膚側包芯片材及上述非肌膚側包芯片材為一個連續之片材。
<22>
如上述<1>~<21>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非積纖部於俯視時形成為矩形形狀,以其長度方向與縱向一致之方式於上述吸收體之橫向之中央形成有一條上述非積纖部。
<23>
如上述<1>~<22>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吸收性芯之肌膚對向面,上述非積纖部之橫向之長度於其縱向之全長中為固 定,於該吸收性芯之非肌膚對向面,該非積纖部之橫向之長度於其縱向之全長中亦為固定。
〔實施例〕
以下,藉由實施例進一步具體地說明本創作,但本創作不限定於該等實施例。
〔實施例1〕
按照常用方法製作與圖1及圖2所示之尿布1具有同樣之基本構成之展開型之拋棄式尿布。作為正面片材使用基重30g/m2之熱風不織布。作為背面片材使用基重18g/m2之不透液性且透濕性之聚乙烯製之樹脂膜(配合碳酸鈣)。作為包芯片材使用基重10g/m2之一片SMS(紡黏熔噴紡黏)不織布,用其包覆吸收性芯之肌膚對向面及非肌膚對向面,製成肌膚側包芯片材及非肌膚側包芯片材。
作為吸收性芯,按照常用方法製造及圖3所示之吸收性芯40相同之芯材,非積纖部如上所述為了有意地阻礙吸收性芯之形成材料之堆積而形成。實施例1中所用之吸收性芯為使粒子狀之吸水性聚合物(SAP)保持於纖維集合體之單層構造之吸收性芯,係包含短纖漿200g/m2及吸水性聚合物285g/m2之均勻混合物之總基重485g/m2之吸收性芯。實施例1中所用之吸收性芯之尺寸為:縱向長度370mm、最小寬度75mm、厚度3.9mm。又,所用之吸收性芯之非積纖部之縱向長度為105mm,寬度為14mm。
用包芯片材包覆吸收性芯製成吸收體後,對該吸收體之非積纖部自肌膚對向面及非肌膚對向面之兩面進行加熱加壓,藉此將肌膚側包芯片材及非肌膚側包芯片材於非積纖部接合。該非積纖部之兩個包芯片材之接合部,藉由事先塗敷之接著劑及兩個包芯片材之熱熔接而形成。又,對於吸收體之分別自非積纖部之兩側緣起之10mm以內之區域,分別自肌膚側包芯片材側及非肌膚側包芯片材側實施壓紋加 工,以圖3所示之離散圖案形成有複數個圓形之凹陷部。
〔比較例1〕
除了不於吸收性芯形成非積纖部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展開型之拋棄式尿布。
〔比較例2〕
除了變更吸收性芯之非積纖部之位置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展開型之拋棄式尿布。比較例2中所用之吸收性芯之非積纖部,參照圖3,於吸收體腹側部4F之靠吸收體胯下部4M之區域4-2具有縱向前端(靠腹側腰部之端部),自該縱向前端向吸收體背側部4R沿縱向X延伸,與圖3所示之吸收體4同樣,於吸收體背側部4R之靠吸收體胯下部4M之區域4-5具有縱向後端(靠背側腰部之端部)。
〔評價〕
對實施例及比較例之拋棄式尿布,藉由下述方法評價吸收體破壞動作次數。將其結果示於下述表1。
<吸收體破壞動作次數之測定方法>
將評價對象之尿布以肌膚對向面即正面片材為內側於縱向上對折,用手指拿著人造尿之注入預定部即吸收體之中心部之兩側,於上下方向上交替地移動。反覆進行50次該上下動作後,使尿布之各部分伸長而擴展成圖1所示之平面狀,於將正面片材向上固定於水平面上之狀態下,向吸收體之中心部之該正面片材上注入人造尿40g使其吸收,之後,於自然狀態下放置3分鐘。接著,對尿布再次進行於注入人造尿前所進行之上述上下動作。該上下動作係假設之尿布穿戴中之穿戴者之腿部活動。反覆進行該上下動作,直至吸收體破壞,將為了使吸收體破壞所需要之上下動作之次數作為吸收體破壞動作次數。吸收體之一部分潰爛之情況亦判斷為「吸收體破壞」。吸收體破壞動作次數越多,吸收體之保形性越優異,能夠判斷為於穿戴中吸收體不易 破碎,為高評價。
上述測定方法中所用之人造尿之組成如下:尿素1.94質量%、氯化鈉0.7954質量%、硫酸鎂(七水化物)0.11058質量%、氯化鈣(二水化物)0.06208質量%、硫酸鉀0.19788質量%、聚氧乙烯月桂醚0.0035質量%及離子交換水(剩餘量)。
1‧‧‧拋棄式尿布
1F‧‧‧腹側部
1M‧‧‧胯下部
1R‧‧‧背側部
2‧‧‧正面片材
3‧‧‧背面片材
4‧‧‧吸收體
4-3‧‧‧區域
4F‧‧‧吸收體腹側部
4M‧‧‧吸收體胯下部
4R‧‧‧吸收體背側部
5‧‧‧非積纖部
6‧‧‧凹陷部
31‧‧‧彈性構件
32‧‧‧彈性構件
33‧‧‧彈性構件
34‧‧‧側片材
35‧‧‧黏扣帶
36‧‧‧被固著區域
40‧‧‧吸收性芯
41‧‧‧肌膚側包芯片材
42‧‧‧非肌膚側包芯片材

Claims (23)

  1. 一種吸收性物品,其特徵在於:其具備吸收體及配置於該吸收體之肌膚對向面側之正面片材,具有自穿戴者之腹側經由褲襠部向背側延伸之縱向及與其正交之橫向,上述吸收體包括:液體保持性之吸收性芯;包覆該吸收性芯之肌膚對向面之肌膚側包芯片材;及包覆該吸收性芯之非肌膚對向面之非肌膚側包芯片材;且於將該吸收體於縱向上三等分之情形時被劃分為:位於其中央,穿戴時配置於穿戴者之褲襠部之胯下部;配置於較該胯下部靠穿戴者之腹側之腹側部;配置於較該胯下部靠穿戴者之背側之背側部;於上述吸收性芯形成有於厚度方向上貫通該吸收性芯之非積纖部,該非積纖部係於將上述胯下部於縱向上二等分之情形時之靠上述腹側部之區域具有縱向前端,且自該縱向前端於上述縱向上延伸,上述肌膚側包芯片材及上述非肌膚側包芯片材係於上述非積纖部接合,於上述吸收體之上述非積纖部之橫向周邊部,形成有上述肌膚側包芯片材與上述吸收性芯一體地被壓實或上述非肌膚側包芯片材與上述吸收性芯一體地被壓實而形成之凹陷部。
  2.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非積纖部之橫向之長度為上述吸收性芯之橫向之長度之最小值之15%以上50%以下。
  3.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非積纖部之橫向之長度相對於上述吸收性芯之橫向長度之最小值為20%以上35%以下。
  4.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非積纖部之橫向之長度為5mm以上40mm以下。
  5.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正面片材及上述肌膚側包芯片材係於上述非積纖部接合,該非積纖部中之該肌膚側包芯片材與上述非肌膚側包芯片材之接合力(H2),較該非積纖部中之上述正面片材與該肌膚側包芯片材之接合力(H1)大。
  6. 如請求項5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非積纖部中之該肌膚側包芯片材與上述非肌膚側包芯片材之接合力(H2)相對於該非積纖部中之上述正面片材與上述肌膚側包芯片材之接合力(H1)之比,即接合力(H2)/接合力(H1)為1.1以上5.0以下。
  7. 如請求項5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非積纖部中之上述正面片材與上述肌膚側包芯片材之接合力(H1)為0.2N以上4.5N以下。
  8. 如請求項5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非積纖部中之上述肌膚側包芯片材與上述非肌膚側包芯片材之接合力(H2)為0.5N以上5.0N以下。
  9.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非積纖部之肌膚對向面側之橫向之長度大於非肌膚對向面側之橫向之長度。
  10. 如請求項9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體之肌膚對向面側之上述非積纖部之橫向之長度(W1)與該吸收體之非肌膚對向面側之該非積纖部之橫向之長度(W2)之比,即長度(W1)/長度(W2)為1.1以上2.0以下。
  11. 如請求項9之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吸收體之肌膚對向面側之上述非積纖部之橫向之長度(W1)為7mm以上40mm以下。
  12. 如請求項9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體之非肌膚對向面側之上述非積纖部之橫向之長度(W2)為5mm以上35mm以下。
  13.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非積纖部中之上述肌膚側包芯片材與上述非肌膚側包芯片材之接合部係位於上述吸收體之厚度方向之中央部,且兩片材係分別於該非積纖部之形成位置凹陷成凹狀。
  14.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肌膚側包芯片材及上述非肌膚側包芯片材之兩者形成有上述凹陷部,且兩片材中之該凹陷部之形成圖案為相同。
  15.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凹陷部係於俯視時為點狀,且於上述非積纖部之沿著縱向之兩側緣之周邊部以離散之圖案形成有複數個。
  16.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非積纖部之縱向之周邊部不形成上述凹陷部。
  17.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肌膚側包芯片材及上述非肌膚側包芯片材為不織布。
  18.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性物品中,包含上述胯下部之縱向中央部之沿著縱向之兩側緣彎曲成向內彎之圓弧狀,於俯視時形成為縱向中央部向內側縮窄之沙漏狀。
  19.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性芯之無負荷時之厚度為2.0mm以上15mm以下。
  20.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吸收性芯之基重為100g/m2以上1000g/m2以下。
  21.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肌膚側包芯片材及上述非肌膚側包芯片材為一個連續之片材。
  22.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非積纖部於俯視時形成為矩形形狀,以其長度方向與縱向一致之方式於上述吸收體之橫向之中央形成有一條上述非積纖部。
  23.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吸收性芯之肌膚對向面,上述非積纖部之橫向之長度於其縱向之全長中為固定,於該吸收性芯之非肌膚對向面,該非積纖部之橫向之長度於其縱向之全長中亦為固定。
TW104216252U 2014-10-27 2015-10-08 吸收性物品 TWM52270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18079A JP6396755B2 (ja) 2014-10-27 2014-10-27 吸収性物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22705U true TWM522705U (zh) 2016-06-01

Family

ID=557274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216252U TWM522705U (zh) 2014-10-27 2015-10-08 吸收性物品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396755B2 (zh)
CN (1) CN205163406U (zh)
TW (1) TWM522705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043169A1 (ja) * 2015-09-11 2017-03-16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6962799B2 (ja) * 2017-12-05 2021-11-05 花王株式会社 使い捨ておむつ
JP7117098B2 (ja) * 2017-12-05 2022-08-12 花王株式会社 使い捨ておむつ
JP6952016B2 (ja) * 2018-06-29 2021-10-20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WO2021149669A1 (zh) * 2020-01-23 2021-07-29
JP2022086077A (ja) 2020-11-30 2022-06-09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09703U (ja) * 1982-07-31 1984-07-24 株式会社光洋 使い捨ておむつ
JP3406214B2 (ja) * 1998-01-30 2003-05-12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使い捨ておむつ
JP5346573B2 (ja) * 2008-12-19 2013-11-20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の製造方法
JP4980450B2 (ja) * 2010-07-26 2012-07-18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使い捨て吸収性物品
JP5847999B2 (ja) * 2010-09-30 2016-01-27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パンツ型オム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163406U (zh) 2016-04-20
JP6396755B2 (ja) 2018-09-26
JP2016083194A (ja) 2016-05-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97055B (zh) Absorbent article
TWM522705U (zh) 吸收性物品
JP2019529057A (ja) 複数の積層体を有するコアを含む使い捨て吸収性物品
TW200803802A (en) Absorbent product
JP7160645B2 (ja) 吸収性物品
JP5997945B2 (ja) パンツ型吸収性物品
JP6269245B2 (ja) 吸収性物品
JP5832761B2 (ja) 吸収性着用物品
TW201242581A (en) Disposable wearing article
JP6316521B1 (ja) 吸収性物品
JP6128965B2 (ja) 吸収性物品
JP2016178991A (ja) 使い捨ておむつ
JP2013111169A (ja) 吸収性物品
TWM540622U (zh) 吸收性物品
JP6714444B2 (ja) 使い捨ておむつ
JP2020081224A (ja) 吸収性物品
JP5988346B2 (ja) 使い捨て吸収性物品
JP6331190B2 (ja) 吸収性物品
JP2020049022A (ja) 吸収性物品
JP7475918B2 (ja) 吸収性物品
JP7453180B2 (ja) 使い捨ておむつとその製造方法
JP7291053B2 (ja) 吸収性物品
JP7153002B2 (ja) 吸収性物品
JP6162503B2 (ja) 吸収性物品
JP7454405B2 (ja) 吸収性物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