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22177U - 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 - Google Patents

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22177U
TWM522177U TW104218283U TW104218283U TWM522177U TW M522177 U TWM522177 U TW M522177U TW 104218283 U TW104218283 U TW 104218283U TW 104218283 U TW104218283 U TW 104218283U TW M522177 U TWM522177 U TW M522177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il
bicycle
housing
hydraulic
distal en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2182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陳義德
Original Assignee
巨大機械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巨大機械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巨大機械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42182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22177U/zh
Publication of TWM5221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22177U/zh
Priority to US15/348,963 priority patent/US10407123B2/en
Priority to ES16198530T priority patent/ES2712056T3/es
Priority to CN201611022860.0A priority patent/CN107010157B/zh
Priority to JP2016220383A priority patent/JP6429037B2/ja
Priority to AU2016256815A priority patent/AU2016256815B2/en
Priority to EP16198530.4A priority patent/EP3168121B1/en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LBRAK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L1/00Brakes; Arrangements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65/00Parts or details
    • F16D65/14Actuating mechanisms for brakes; Means for initiating operation at a predetermined posi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Description

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
本新型是有關於一種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特別是關於一種可降低風阻、方便維修且煞車線走線較順的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
現今自行車產品已經形成全世界推廣的環保產品,無論其運動兼具節能的特色或都市代步的功能,都令自行車市場不斷拓展。在此種風氣之下,市場上出現具備較佳煞車效果的自行車油壓碟煞,油壓碟煞相較於傳統機械碟煞,更具有煞車力穩定、力量傳輸效率高等優點。因此,自行車油壓碟煞已經逐漸變成自行車高品質車輛的代表性配件之一。
目前自行車油壓碟煞有兩種方式,第一種為全油壓碟煞,另一種為半油壓式碟煞。前述全油壓式自行車油壓碟煞大部份都使用在平把自行車上,若是廠商意圖在彎把公路車上加裝自行車油壓碟煞,將遭遇現有全油壓式變速把手價格昂貴且選擇不多的困境;因此,大部份變速把手都是使用機械式碟煞夾器。若是要採用自行車油壓碟 煞時,必須將內含活塞的油壓機構單獨裝置在豎管下方,這樣的做法會產生更大的風阻。
另外的半油壓式在自行車上裝配時,除了須安裝於自行車上與輪子對應的碟盤與油壓夾器之外,尚須裝設一組由把手帶動煞車線轉換油壓的油壓機構。其中,煞車線會連接到油壓機構中的油壓活塞,再經由油管將壓力傳遞至油壓夾器進行煞車。此種習知自行車油壓碟煞的油壓機構大多是凸出裝置車身上,然而此種做法會有風阻大、重量重且影響整體外觀的問題。另外,半油壓式碟煞雖可安裝於車手豎桿內,但此種做法之安裝程序複雜,且更換困難。
由此可知,目前市場上缺乏一種可降低風阻、方便維修且煞車線走線較順的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故相關業者正在尋求其解決之道。
因此,本新型提供一種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其透過結構簡化以及機械式帶動油壓缸,可達到輕量化的效果。再者,帶動件可順著車身管體與油壓碟煞裝置連接,且油壓碟煞裝置整合在車把手前端或車首豎桿前端,配合流線外型可大幅地降低風阻。此外,油蓋設於殼體的遠端且油蓋孔朝上,其結合油壓缸設於車身管體前端的結構,不但維修方便且走線較順。另外,長度小於高度 的殼體可以縮小體積並減輕重量,而且還能降低製造的成本。
本新型之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其設置於自行車之一車身管體上。此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包含殼體、油壓單元、油管以及碟煞單元,其中殼體具有至少一容置空間、至少一油路、一近端、一遠端、一長度及一高度。近端可拆卸地設置於車身管體上,且高度由近端至遠端遞減,遠端朝向自行車之行進方向。長度小於高度。再者,油壓單元包含油壓缸、活塞及帶動件。油壓缸設於容置空間中。活塞設於油壓缸中,且活塞用以控制油路之壓力。帶動件連接帶動活塞以供煞車操作。油管銜接油路。碟煞單元連接油管,且碟煞單元受控於油管之壓力。
藉此,本新型之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透過結構簡化以及機械直接推動油壓缸,可達到輕量化的效果。再者,帶動件可順著車身管體與油壓碟煞裝置連接,而油壓碟煞裝置整合在車把手前端,且油壓碟煞裝置與車身管體沿迎風方向彼此平行重疊設置,不但沒有增加迎風面的面積,同時製造出流線的低風阻外型來大幅地降低自行車行進時的風阻。此外,長度小於高度的殼體可以縮小體積並減輕重量,亦可降低製造的成本。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之其他實施例如下:前述車身管體可為把手管,而殼體可呈流線型,帶動件可為煞車線。前述殼體可包含至少一樞耳,此樞耳環繞鎖接車身管 體。樞耳可呈環狀,車身管體可呈圓管狀,且樞耳之形狀對應車身管體之形狀。此外,前述油管可朝向地面,車身管體之延伸方向平行帶動件之位移方向。自行車之行進方向為Y軸正方向,而車身管體之延伸方向為X軸方向。殼體的近端朝向Y軸負方向,遠端朝向Y軸正方向,且油壓缸設於近端與遠端之間。前述殼體可包含油蓋孔與油蓋,其中油蓋孔位於殼體之遠端且朝向遠端之上方。油蓋可拆卸地蓋合油蓋孔。前述儲油槽可設於遠端且對應油蓋孔,此儲油槽連接油壓缸。另外,前述近端之高度可大於等於車身管體之直徑。
本新型之另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其設置於自行車之車身管體上。此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包含車首豎桿、殼體、油壓單元、油管及碟煞單元,其中殼體具有一近端、一遠端、一長度及一高度,且殼體內設有至少一容置空間與至少一油路,容置空間向外開設一開孔,近端配合車首豎桿可拆卸地連接於車身管體上。殼體的高度由近端至遠端遞減,而遠端朝向自行車之行進方向,且長度小於高度。另外,油壓單元連接殼體。油壓單元包含油壓缸、活塞以及帶動件。油壓缸設於容置空間中。活塞設於油壓缸中,且活塞用以控制油路之壓力。至於帶動件通過開孔而連接帶動活塞,且帶動件可供煞車操作。此外,油管銜接油路。碟煞單元則連接油管,且碟煞單元受控於油管之壓力。
藉此,本新型之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透過結構簡化以及機械直接推動油壓缸,可達到輕量化的效果。再者,帶動件可順著車身管體與油壓碟煞裝置連接,而油壓碟煞裝置整合在車首豎桿前端,且油壓碟煞裝置與車身管體沿迎風方向彼此平行重疊設置,不但沒有增加迎風面的面積,同時製造出流線低風阻外型而大幅地降低自行車行進時的風阻。另外,長度小於高度的殼體可以縮小體積、減輕重量以及降低製造的成本。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之其他實施例如下:前述近端之高度大於等於車身管體之直徑。前述車身管體可為把手管,殼體可呈流線型,而帶動件可為煞車線。此外,前述殼體可包含至少二定位孔與至少二定位螺絲,而車首豎桿包含至少二鎖固孔,二鎖固孔分別對齊二定位孔。各定位螺絲可貫穿地位移於其中一定位孔與其中一鎖固孔中,殼體與車首豎桿彼此透過二定位螺絲螺鎖定位。前述油管可朝向地面,且車身管體之延伸方向平行帶動件之位移方向。再者,前述殼體可包含油蓋孔與油蓋,油蓋孔位於殼體之遠端且朝向遠端之上方。油蓋可拆卸地蓋合油蓋孔。前述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可包含儲油槽,此儲油槽設於遠端且對應油蓋孔,儲油槽連接油壓缸。
本新型之又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其設置於自行車之車身管體上。此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包含一車首豎桿、一殼體、二油壓單元、二油管以及二碟煞單元。其中殼體具有一近端、一遠端、一長 度及一高度,且殼體內設有二容置空間與二油路。殼體配合車首豎桿可拆卸地連接於車身管體上。高度由近端至遠端遞減,近端之高度大於等於車身管體之直徑,而遠端朝向自行車之行進方向,且長度小於高度。再者,二油壓單元均連接殼體,且各油壓單元包含油壓缸、活塞以及帶動件。油壓缸設於容置空間中,活塞設於油壓缸中,且活塞用以控制其中一油路之壓力。帶動件則連接帶動活塞以供煞車操作。二油管分別銜接二油路,且二碟煞單元分別連接二油管。各碟煞單元受控於對應之其中一油管之壓力。二油壓單元之二帶動件的位移方向彼此平行且相反。
藉此,本新型之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透過平行且相反位移的帶動件控制油壓單元,並利用機械直接帶動油壓缸,其結構簡單可達到輕量化的效果。此外,雙油壓單元設置靠近殼體之近端,而且雙油壓單元上下交錯設置,不但有效地利用了殼體近端之空間較大的優勢,而且還能縮減殼體沿行進方向的長度,既可縮小體積亦可減輕重量,進而降低製造成本。
依據前述實施方式之其他實施例如下:前述各帶動件之位移方向為X軸方向,而自行車之行進方向為Y軸方向,各油管之延伸方向為Z軸方向。車身管體之延伸方向為X軸方向,二帶動件對應Z軸方向之水平高度彼此相異。
100‧‧‧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
100a‧‧‧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
100b‧‧‧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
110‧‧‧車身管體
120‧‧‧車首豎桿
200、200a‧‧‧殼體
300a、300b‧‧‧油壓單元
310‧‧‧油壓缸
320‧‧‧活塞
330‧‧‧帶動件
340‧‧‧鎖線座
350‧‧‧鎖線件
210‧‧‧近端
220‧‧‧遠端
230a、230b‧‧‧容置空間
240a、240b‧‧‧油路
250a、250b‧‧‧儲油槽
260‧‧‧油蓋孔
270‧‧‧油蓋
280‧‧‧定位孔
282‧‧‧定位螺絲
290‧‧‧樞耳
360‧‧‧煞車線導管
362‧‧‧華司
364‧‧‧止漏環
370‧‧‧回復彈簧
400a、400b‧‧‧油管
410a、410b‧‧‧油管導件
420a、420b‧‧‧油管導件
500a、500b‧‧‧碟煞單元
610‧‧‧第一止油件
620‧‧‧第二止油件
630‧‧‧第三止油件
640‧‧‧第四止油件
650‧‧‧第五止油件
L‧‧‧長度
H‧‧‧高度
第1圖係繪示本新型一實施方式之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安裝於車首豎桿的示意圖。
第2圖係繪示第1圖之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的爆炸圖。
第3圖係繪示依據第1圖的組合剖視示意圖。
第4圖係繪示第1圖之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的正視圖。
第5A圖係繪示第4圖之剖線5a-5a的剖視圖。
第5B圖係繪示第4圖之剖線5b-5b的剖視圖。
第5C圖係繪示第4圖之剖線5c-5c的剖視圖。
第6圖係繪示第4圖之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的側視圖。
第7圖係繪示第6圖之剖線7-7的剖視圖。
第8A圖係繪示本新型另一實施方式的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安裝於把手管的示意圖。
第8B圖係繪示第8A圖之側視圖。
第9圖係繪示本新型又一實施方式的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的示意圖。
以下將參照圖式說明本新型之複數個實施例。為明確說明起見,許多實務上的細節將在以下敘述中一併說明。然而,應瞭解到,這些實務上的細節不應用以限制本新型。也就是說,在本新型部分實施例中,這些實務上的細節是非必要的。此外,為簡化圖式起見,一些習知慣用的結構與元件在圖式中將以簡單示意的方式繪示之;並 且重複之元件將可能使用相同的編號表示之。另外,為了定義各種方向,圖式中繪示X軸方向、Y軸方向以及Z軸方向。
請一併參閱第1至7圖,第1圖係繪示本新型一實施方式之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100安裝於車首豎桿120的示意圖。第2圖係繪示第1圖之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100的爆炸圖。第3圖係繪示依據第1圖的組合剖視示意圖。第4圖係繪示第1圖之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100的正視圖。第5A圖係繪示第4圖之剖線5a-5a的剖視圖。第5B圖係繪示第4圖之剖線5b-5b的剖視圖。第5C圖係繪示第4圖之剖線5c-5c的剖視圖。第6圖係繪示第4圖之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100的側視圖。第7圖係繪示第6圖之剖線7-7的剖視圖。如圖所示,一種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100,其設置於自行車之車身管體110上,此車身管體110為把手管,且把手管朝向X軸方向設置。此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100包含一殼體200、二油壓單元300a、300b、二油管400a、400b以及二碟煞單元500a、500b。
殼體200呈流線型且具有一近端210、一遠端220、兩個容置空間230a、230b、兩條油路240a、240b、兩個儲油槽250a、250b、油蓋孔260、油蓋270、長度L以及高度H。其中近端210配合車首豎桿120可拆卸地連接於車身管體110,而且近端210透過螺絲鎖接於車首豎桿120。近端210與車首豎桿120之一端 組接後的形狀剛好等於車身管體110的剖面形狀,使車身管體110可以穿設於近端210與車首豎桿120之間,車首豎桿120垂直地連接車身管體110,而且車身管體110、車首豎桿120及近端210三者彼此可以緊密接合不鬆脫。近端210與車首豎桿120的剖面各自呈半圓形,且車身管體110的剖面形狀可為圓形或為其他形狀,而本實施例之車身管體110為把手管,其剖面形狀為圓形。再者,近端210朝向Y軸負方向,而遠端220則朝向Y軸正方向,且遠端220所朝方向等於自行車之行進方向。殼體200的近端210具有一最大高度H,此高度H由近端210至遠端220遞減,由於近端210與車首豎桿120的一端鎖接後會緊密包覆且連接車身管體110,因此近端210之最大高度H大於等於車身管體110之直徑。此外,容置空間230a與容置空間230b各自沿X軸方向而向外開設相對應的兩個開孔。詳細地說,容置空間230a呈圓柱狀且貫通殼體200,此容置空間230a向外開設二開孔,此二開孔呈圓形。另外,容置空間230a、230b分別連接油路240a、240b,且容置空間230a、230b分別設有油壓單元300a、300b以分別控制油路240a、240b之壓力。值得一提的是,容置空間230a、230b係沿Z軸方向而上下設置於殼體200之內,亦即容置空間230a在上而容置空間230b在下,致使殼體200的長度L可以小於高度H,此結構比以往習知的長度L大於高度H之形狀擁有較小的殼體200體積,因此在有效地利用空間的條件下,本實施例 不但能減輕殼體200的重量,還可進一步降低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100的製造成本。而且容置空間230a、230b所設位置靠近殼體200的近端210,其在搭配殼體200為流線型的條件下,本新型可透過結構簡化與特殊外型來實現大幅降低行進風阻之目的。此外,二儲油槽250a、250b設於殼體200之內且靠近遠端220。二儲油槽250a、250b分別連接二油壓單元300a、300b,且二儲油槽250a、250b均對應油蓋孔260。油蓋孔260靠近殼體200之遠端220且朝向遠端220之上方,亦即朝向Z軸正方向。油蓋270可拆卸地蓋合油蓋孔260;換句話說,油蓋270的形狀與油蓋孔260的形狀相同,而且大小也一樣,因此油蓋270可透過螺絲螺鎖於殼體200上而緊密蓋合油蓋孔260,能避免儲油槽250a、250b內的油質液體流出,此油質液體也可由其他較高沸點且不易蒸發的液體代替。
此外,殼體200的高度H由遠端220至近端210遞增,且殼體200之迎風面呈流線型的弧狀,當自行車朝Y軸正方向行進時,氣流可以自然地順著遠端220的上下兩側通過,而且殼體200之近端210連接車身管體110之把手管,致使迎風面從原本的把手管改變成弧狀的遠端220。在車身管體110之把手管與殼體200沿Y軸方向為交疊的情狀下,其迎風面的面積不但沒有增加,而且流線型的殼體200還可以進一步降低風阻。此外,殼體200具有四定位孔280與四定位螺絲282,而車首豎桿 120則具有對應之四鎖固孔,四鎖固孔分別對齊四定位孔280。各定位螺絲282可貫穿地位移於其中一定位孔280與其中一鎖固孔中,致使殼體200與車首豎桿120彼此透過四定位螺絲282螺鎖定位。另外,定位螺絲282之螺鎖方向平行於Y軸方向,可以讓定位螺絲282對應於迎風面的面積微乎其微,而且定位螺絲282有四個,其中兩個位於殼體200的上端,另兩個位於殼體200的下端,此螺鎖結構可以增加車身管體110、殼體200以及車首豎桿120三者之間連接的穩定性與密合度。
二油壓單元300a、300b均連接殼體200,而油壓單元300a與油壓單元300b除了作動的方向相反之外,其他構件均相同。舉油壓單元300a為例,油壓單元300a包含油壓缸310、活塞320、帶動件330、鎖線座340、鎖線件350、煞車線導管360以及回復彈簧370。其中油壓缸310設於容置空間230a中且位於車身管體110的前端。仔細地說,自行車之行進方向為Y軸正方向,且車身管體110的前端亦朝向Y軸正方向,而車身管體110之延伸方向為X軸方向。殼體200的近端210朝向Y軸負方向,而遠端220則朝向Y軸正方向,且油壓缸310設於近端210與遠端220之間。由上述可知,油壓缸310與容置空間230a、230b均位於車身管體110的前端,其結構搭配容置空間230a、230b所設位置靠近殼體200的近端210,不但讓煞車線較能貼合車身管體110而使其走線較順,而且油壓缸310設置於車身管體110的前 端較有寬廣的空間,於維修或裝卸時較為方便。此外,活塞320設於油壓缸310中,且活塞320用以控制油路240a之壓力。由於透過油壓缸310與活塞320之結構以控制油路240a的壓力為習知技術,故不再贅述。再者,帶動件330為煞車線,此帶動件330穿過容置空間230a並通過其開孔而連接帶動活塞320,且帶動件330可供煞車操作。詳細地說,容置空間230a向外開設二圓形開孔,其中一開孔對應鎖線座340與鎖線件350,另一開孔則對應煞車線導管360。煞車線導管360連接華司362的一端,而華司362的另一端則連接止漏環364。華司362與止漏環364均設置在容置空間230a、230b中,用以將煞車線導管360穩定地固接殼體200。帶動件330的一端藉由鎖線座340與鎖線件350固定,而且帶動件330穿過容置空間230a並通過開孔以及煞車線導管360的中央孔洞,帶動件330的另一端順著車身管體110之把手管沿X軸方向延伸而連接手煞車裝置。當煞車時,帶動件330朝X軸正方向位移並連動活塞320而壓縮回復彈簧370,此時油路240a與儲油槽250a內的油質液體受壓力而令碟煞單元500a阻止車輪轉動;反之,在正常狀況下,回復彈簧370抵頂活塞320而釋放油路240a內油質液體的壓力,令車輪能正常轉動。值得一提的是,油壓單元300b之帶動件330位移方向與油壓單元300a之帶動件330位移方向相反,油壓單元300a之帶動件330受使用者的左手控制左邊的手煞車裝置而位移,而油壓單元300b之帶 動件330則受使用者的右手控制右邊的手煞車裝置而位移。此外,帶動件330之位移方向平行於車身管體110,能方便維修與走線。
二油管400a、400b分別銜接油路240a、240b與儲油槽250a、250b。詳細地說,二油管400a、400b透過油管導件410a、410b銜接油路240a、240b,油管導件410a、410b可嵌合於殼體200上,本實施例係利用螺鎖機制將油管導件410a、410b鎖接於殼體200上,此油管導件410a、410b朝向Z軸負方向。此外,油管400a、400b可沿著自行車的管體固定,而且油管400a、400b之一端連接油管導件410a、410b,而另一端則連接碟煞單元500a、500b。
二碟煞單元500a、500b分別連接油管400a、400b,且碟煞單元500a、500b分別受控於油管400a、400b之壓力。再者,碟煞單元500a、500b分別位於前輪與後輪,或者可相反設置,即碟煞單元500a、500b分別位於後輪與前輪,用以控制車輪的轉動。
車身管體110之延伸方向為X軸方向,且車身管體110之延伸方向平行帶動件330之位移方向。詳細地說,當煞車時,油壓單元300a之帶動件330朝X軸正方向位移,而油壓單元300b之帶動件330朝X軸負方向位移。此外,自行車之行進方向為Y軸方向,車首豎桿120之延伸方向亦為Y軸方向。油管400a、400b之延伸方向為Z軸方向,也就是說,油管400a、400b朝向地 面,可方便連接前後輪的碟煞單元500a、500b。另外,油壓單元300a之帶動件330與油壓單元300b之帶動件330所對應Z軸方向之水平高度相異;換句話說,油壓單元300a對應Z軸方向的位置高於油壓單元300b。此一上一下且靠近殼體200之近端210的二油壓單元300a、300b不但可實現機械直接推動油壓缸310、大幅降低殼體200的體積及結構簡單而重量輕,而且二油壓單元300a、300b之帶動件330的位移方向彼此平行且相反,能方便維修與走線,對於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100的裝設、拆解以及後續維修調整均可省時省力。
請參閱第4至5C圖,在製造容置空間230a、230b、油路240a、240b以及儲油槽250a的過程當中,殼體200會產生許多孔洞,而為了讓油質液體能夠在殼體200內封閉的空間中作動,於殼體200製造完成後必須將所有開放性的孔洞封閉,因此本實施例利用五種止油件來封閉孔洞,各止油件可利用螺絲來實現。此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100包含一第一止油件610、一第二止油件620、一第三止油件630、二第四止油件640以及一第五止油件650。其中第一止油件610連接油路240a,由於油路240a連接容置空間230a與油管導件410a,因此第一止油件610可讓位於容置空間230a中的油壓單元300a正常作動而阻絕油路240a中的油質液體從第一止油件610所對應之孔洞流出;同理,第二止油件620連接油路240b,且油路240b連接容置空間230b與油管導件 410b,因此第二止油件620能讓位於容置空間230b中的油壓單元300b正常作動而阻絕油路240b中的油質液體從第二止油件620所對應之孔洞流出。另外,第三止油件630連接儲油槽250b,且可阻絕儲油槽250b中的油質液體從第三止油件630所對應之孔洞流出。此外,二第四止油件640分別設於殼體200的兩側,二第四止油件640所對應之二孔洞係用於注油,其可以方便製造者將油質液體從二孔洞分別注入至儲油槽250a、250b中。當油質液體注入儲油槽250a、250b之後,即可利用二第四止油件640封住孔洞以阻絕油質液體之流出。再者,第五止油件650所對應之孔洞係用於排氣,此孔洞位於殼體200的上端且可方便製造者將油質液體中的氣體排出,避免空氣進入影響煞車性能。當油質液體排出不必要之氣體後,即可利用第五止油件650封住孔洞以阻絕外界氣體的混入。
第8A圖係繪示本新型另一實施方式的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100a安裝於車身管體110的示意圖。第8B圖係繪示第8A圖之側視圖。如圖所示,其中車身管體110為把手管。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100a包含一殼體200a、二油壓單元300a、300b、二油管400a、400b以及碟煞單元(未示於圖中)。
配合參閱第1、3圖,第8A圖實施方式中,二油壓單元300a、300b以及二油管400a、400b均與第1圖中對應之構件相同,而且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100a的碟煞單元(未示於圖中)亦與第3圖之碟煞單元500a、 500b結構相同,不再贅述。特別的是,第8A圖實施方式之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100a包含特殊形狀之殼體200a,此殼體200a包含二樞耳290,二樞耳290環繞鎖接車身管體110,使殼體200a固定於車身管體110之中央位置。各樞耳290呈環狀,車身管體110呈管狀,且樞耳290之形狀對應車身管體110之形狀,可讓殼體200a透過樞耳290緊密接合車身管體110。由於把手管與殼體200a沿Y軸方向為交疊的情狀下,在自行車行進的過程中,殼體200a之迎風面的面積不但沒有增加,而且流線型的殼體200a還可以進一步降低風阻。此外,透過平行且相反位移的帶動件330控制油壓單元300a、300b,並利用機械直接推動油壓缸310,其結構簡單可達到輕量化的效果,而且方便維修與走線。
第9圖係繪示本新型又一實施方式的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100b的示意圖。此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100b與第1圖的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100之間的差異在於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100b之油管導件420a、420b為L形導管,油管導件420a、420b的管口方向順著殼體200的形狀而朝向Y軸負方向以及Z軸負方向。此結構可以讓油管400a、400b順著管口方向連接到自行車的車架管體上,不但能方便走線,而且可大幅降低油管400a、400b於自行車行進時受風力影響所產生的晃動。
由上述實施方式可知,本新型具有下列優點:其一,透過平行且相反位移的帶動件控制油壓單元,並利 用機械直接推動油壓缸,其結構簡單可達到輕量化的效果。其二,帶動件可順著車身管體與油壓碟煞裝置連接,而油壓碟煞裝置整合在車把手前端,且油壓碟煞裝置與車身管體沿迎風方向彼此平行重疊設置,不但沒有增加迎風面的面積,同時配合流線外型可大幅地降低自行車行進時的風阻。其三,雙油壓單元設置靠近殼體之近端,而且雙油壓單元上下交錯設置,不但有效地利用了殼體近端之空間較大的優勢,而且還能縮減殼體沿行進方向的長度,既可縮小體積亦可減輕重量,進而降低製造成本。其四,油蓋設於殼體的遠端上方,而且帶動件之位移方向平行於車身管體,同時將油壓缸設於車身管體的前端,能方便維修與走線。
雖然本新型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新型,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新型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新型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
200‧‧‧殼體
210‧‧‧近端
220‧‧‧遠端
230a、230b‧‧‧容置空間
250a、250b‧‧‧儲油槽
260‧‧‧油蓋孔
270‧‧‧油蓋
320‧‧‧活塞
340‧‧‧鎖線座
350‧‧‧鎖線件
360‧‧‧煞車線導管
370‧‧‧回復彈簧
410a、410b‧‧‧油管導件
610‧‧‧第一止油件
620‧‧‧第二止油件
280‧‧‧定位孔
630‧‧‧第三止油件
640‧‧‧第四止油件
650‧‧‧第五止油件

Claims (14)

  1. 一種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設置於該自行車之一車身管體上,該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包含:一殼體,具有至少一容置空間、至少一油路、一近端、一遠端、一長度及一高度,該近端可拆卸地設置於該車身管體,且該高度由該近端至該遠端遞減,該遠端朝向該自行車之行進方向,該長度小於該高度;一油壓單元,包含:一油壓缸,設於該容置空間中;一活塞,設於該油壓缸中,該活塞用以控制該油路之壓力;及一帶動件,連接帶動該活塞以供煞車操作;一油管,銜接該油路;以及一碟煞單元,連接該油管,且該碟煞單元受控於該油管之壓力。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其中該車身管體係為把手管,該殼體呈流線型,該帶動件為煞車線。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其中該殼體更包含:至少一樞耳,環繞鎖接該車身管體,該樞耳呈環狀,該樞耳之形狀對應該車身管體之形狀。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其中該油管朝向地面,該車身管體之延伸方向平行該帶動件之位移方向,該自行車之行進方向為Y軸正方向,該車身管體之延伸方向為X軸方向,該近端朝向Y軸負方向,該遠端朝向Y軸正方向,該油壓缸設於該近端與該遠端之間。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其中該殼體更包含:一油蓋孔,位於該殼體之該遠端且朝向該遠端之上方;以及一油蓋,可拆卸地蓋合該油蓋孔;其中該殼體更包含:一儲油槽,設於該遠端且對應該油蓋孔,該儲油槽連接該油壓缸。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其中該油壓缸位於車身管體朝向行進方向的前方。
  7. 一種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設置於該自行車之一車身管體上,該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包含:一車首豎桿;一殼體,具有一近端、一高度及一遠端,且該殼體內設有至少一容置空間與至少一油路,該容置空間向外開設 一開孔,該近端配合該車首豎桿可拆卸地連接於該車身管體,該高度由該近端至該遠端遞減,該遠端朝向該自行車之行進方向;一油壓單元,連接該殼體,包含:一油壓缸,設於該容置空間中;一活塞,設於該油壓缸中,該活塞用以控制該油路之壓力;及一帶動件,通過該開孔而連接帶動該活塞,該帶動件供煞車操作;一油管,銜接該油路;以及一碟煞單元,連接該油管,且該碟煞單元受控於該油管之壓力。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其中該近端之具有一高度及一長度,其中該長度小於該高度。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其中該車身管體係為把手管,該殼體呈流線型,該帶動件為煞車線。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其中該殼體更包含至少二定位孔與至少二定位螺絲,而該車首豎桿包含至少二鎖固孔,該二鎖固孔分別對齊該二定位孔,各該定位螺絲可貫穿地位移於一該 定位孔與一該鎖固孔中,該殼體與該車首豎桿彼此透過該二定位螺絲螺鎖定位。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其中該油管朝向地面,該車身管體之延伸方向平行該帶動件之位移方向。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其中該殼體更包含:一油蓋孔,位於該殼體之該遠端且朝向該遠端之上方;以及一油蓋,可拆卸地蓋合該油蓋孔;其中該殼體更包含:一儲油槽,設於該遠端且對應該油蓋孔,該儲油槽連接該油壓缸。
  13. 一種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設置於該自行車之一車身管體上,該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包含:一車首豎桿;一殼體,具有一近端、一遠端、一長度及一高度,且該殼體內設有二容置空間與二油路,該殼體配合該車首豎桿可拆卸地連接於該車身管體上,該高度由該近端至該遠端遞減,該近端之該高度大於等於該車身管體之直徑,該遠端朝向該自行車之行進方向,該長度小於該高度;二油壓單元,連接該殼體,各該油壓單元包含: 一油壓缸,設於一該容置空間中;一活塞,設於該油壓缸中,該活塞用以控制一該油路之壓力;及一帶動件,連接帶動該活塞以供煞車操作;二油管,分別銜接該二油路;以及二碟煞單元,分別連接該二油管,且各該碟煞單元受控於對應之一該油管之壓力;其中該二油壓單元之該二帶動件的位移方向平行且相反。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其中各該帶動件之位移方向為X軸方向,該自行車之行進方向為Y軸方向,各該油管之延伸方向為Z軸方向,該車身管體之延伸方向為X軸方向,該二帶動件對應Z軸方向之水平高度相異。
TW104218283U 2015-11-13 2015-11-13 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 TWM5221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18283U TWM522177U (zh) 2015-11-13 2015-11-13 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
US15/348,963 US10407123B2 (en) 2015-11-13 2016-11-10 Hydraulic disc brake device for a bicycle
ES16198530T ES2712056T3 (es) 2015-11-13 2016-11-11 Dispositivo de freno de disco hidráulico para una bicicleta
CN201611022860.0A CN107010157B (zh) 2015-11-13 2016-11-11 自行车的油压碟煞装置
JP2016220383A JP6429037B2 (ja) 2015-11-13 2016-11-11 自転車用の油圧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装置
AU2016256815A AU2016256815B2 (en) 2015-11-13 2016-11-11 Hydraulic disc brake device for a bicycle
EP16198530.4A EP3168121B1 (en) 2015-11-13 2016-11-11 Hydraulic disc brake device for a bicycl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18283U TWM522177U (zh) 2015-11-13 2015-11-13 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22177U true TWM522177U (zh) 2016-05-21

Family

ID=565107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218283U TWM522177U (zh) 2015-11-13 2015-11-13 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7010157B (zh)
TW (1) TWM52217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25267B (zh) * 2017-01-26 2018-06-01 巨大機械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主副油壓煞車結構
TWI660877B (zh) * 2017-08-23 2019-06-01 巨大機械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外掛式煞車調整機構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6040328A1 (de) * 2006-08-29 2008-03-06 Gustav Magenwirth Gmbh & Co. Kg Bremssystem mit einer hydraulischen Bremsanlage
US7938234B2 (en) * 2007-07-02 2011-05-10 Shimano Inc. Multi-position brake lever system with a converter that converts a cable actuator to a hydraulic actuator
ITMI20130950A1 (it) * 2013-06-10 2014-12-11 Campagnolo Srl Complesso di manubrio di bicicletta con comandi oleoidraulici integrati
TWM485200U (zh) * 2014-01-29 2014-09-01 Giant Mfg Co Ltd 自行車碟煞之隱藏式油壓機構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25267B (zh) * 2017-01-26 2018-06-01 巨大機械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主副油壓煞車結構
TWI660877B (zh) * 2017-08-23 2019-06-01 巨大機械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外掛式煞車調整機構
US11067143B2 (en) 2017-08-23 2021-07-20 Giant Manufacturing Co., Ltd. Adjustment structure of hydraulic brake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10157A (zh) 2017-08-04
CN107010157B (zh) 2019-06-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26534B (zh) 二轮摩托车用连动制动装置
CN101423098B (zh) 自动两轮车的连动刹车装置
TWM485200U (zh) 自行車碟煞之隱藏式油壓機構
JP4965058B2 (ja) ハンドルバーによって制御可能な車両用のマスターシリンダー
US9688345B2 (en) Suspension device
CN109383689B (zh) 液压操作装置
TWM522177U (zh) 自行車之油壓碟煞裝置
US11221027B2 (en) Hydraulic device
TWM540801U (zh) 自行車油壓碟煞裝置
TWI595171B (zh) 盤式制動器卡鉗及底座構件
TW202129168A (zh) 碟煞卡鉗
US20090120750A1 (en) Hydraulic brake lever
US10259523B2 (en) Hydraulic operating system
CN206552024U (zh) 一种汽车真空助力器带制动泵总成
JP3282054B2 (ja) 車両用液圧マスタシリンダ装置
JP2003291799A (ja) ブレーキ用マスターシリンダ装置
CN216185072U (zh) 液压后制动总泵
JP2700555B2 (ja) 自動二輪車の油圧操作装置
CN215793692U (zh) 一种盘刹制动喷淋系统
CN218506064U (zh) 一种人力自行车的液压传动机构
JP5334631B2 (ja) 液圧ユニット、ブレーキ液圧ユニットおよびバーハンドル車用ブレーキ液圧ユニット
CN212106734U (zh) 耐磨型摩托车制动踏板轴套
CN209667055U (zh) 一种集成转向柱支架的载货汽车用踏板装置
CN2763167Y (zh) 摩托车盘式制动器
JP6429037B2 (ja) 自転車用の油圧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