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20573U - 具有雙噴油孔之歧管結構 - Google Patents

具有雙噴油孔之歧管結構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20573U
TWM520573U TW104215197U TW104215197U TWM520573U TW M520573 U TWM520573 U TW M520573U TW 104215197 U TW104215197 U TW 104215197U TW 104215197 U TW104215197 U TW 104215197U TW M520573 U TWM520573 U TW M520573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nozzle
manifold
intake
cylind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2151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rui-fen Zhang
Original Assignee
rui-fen Zha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ui-fen Zhang filed Critical rui-fen Zhang
Priority to TW1042151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20573U/zh
Publication of TWM5205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20573U/zh

Links

Description

具有雙噴油孔之歧管結構
本創作係有關於一種歧管結構,尤指可供一個以上之噴油嘴組設,以提升供油量者。
按,引擎燃燒循環是在汽缸中進行,於引擎燃燒過程中,係先藉由引擎活塞作動,以產生真空吸力將化油器裡面的汽油經油嘴霧化後吸入汽缸中,再跟空氣混合,接著,由點火系統傳送電流至火星塞,以透過火星塞引燃油氣,當點火完成後,火焰便開始以燃燒壓力波的形式向外傳播燃燒,是以,油氣之進氣速率為影響引擎馬力大小之關鍵。
然而,傳統利用引擎活塞作動來產生真空吸引力,並將汽油被動地由化油器裡抽入引擎汽缸的作動方式,不僅油氣混合效率低,且產生的動力效益亦不高,更會造成耗油與廢氣污染…等問題,故有業者鑑於傳統引擎作動方式之缺失,而研擬一種藉行車電腦控制,主動將汽油直接由油嘴霧化噴入引擎汽缸中,再和汽缸內空氣混合燃燒輸出馬力之方式,該方式油氣混合效率較高,且動力輸出效益也較高,又能達成省油與降低廢氣污染之功效。
但利用行車電腦主動控制汽油噴入引擎汽缸的噴射裝置雖有上述諸多優點,但噴油嘴屬於非常精密之控油系統,並與車子的馬力跟怠速穩不穩有相對的關係,一旦噴油嘴故障或堵塞就有可能讓車輛故障,因此,噴油嘴必須經常清洗保養,相對使保養費用增加,此外,有些消費者為提升馬力,最常改裝的方式就是增加空氣進氣流量,當行車電腦偵測到空氣進氣量增加時,則需相對增加噴油嘴的噴油量,使其符合設定的混合比例,若空氣進氣量過大而噴油量不足時,則會造成引擎運轉不順暢之反效果。
有鑑於現有車輛之引擎歧管僅能接設單一噴射裝置,而無法於提升進氣量同時增加噴油量,故難以達成消費者預期之改裝功效,此外,噴油嘴需經常清洗亦會造成保養上之負擔。
是以,本創作之目的乃是透過增設歧管本體之噴油嘴容置座數量,使該歧管能供一個以上之噴油嘴組設,藉此提升供油量。
本創作之另一目的係藉由調整二噴油嘴容置座之角度位置,使所組設之噴油嘴其噴頭能正好對應於汽缸之二入油孔,以提升進油順暢度。
為達前述目的,本創作提供一種具有雙噴油孔之歧管結構,其係於歧管本體內部形成一通道,位於該通道二端分別形成一進氣端及一出氣端,且該進氣端係與一節流閥相連接,而該出氣端則與一汽缸相連接,並使該噴油嘴容置座之容置孔直向貫通於通道,而能於兩噴油嘴分別組設於兩噴油嘴容置座時,使二噴油嘴之噴頭正好對應於該汽缸之二入油孔,藉此,使該歧管能依使用需求增設噴油嘴,以增加噴油量與進油順暢度,進而提升引擎馬力。
為使達成本創作目的之技術內容能有更完整的揭露,茲於以下內容詳述之,並請一併參閱所揭之圖式及圖號︰
首先,請參閱第1圖並配合第2圖所示,該進氣歧管1係於歧管本體10內部形成一通道11,位於通道11兩端分別形成一進氣端12及一出氣端13,該進氣端12係供與一節流閥2(圖中未顯示)相連接,而出氣端13係供與一汽缸3(圖中未顯示)相連接,較佳者,出氣端13為圓孔或方孔。位於歧管本體10之一側設有第一噴油嘴容置座14及第二噴油嘴容置座15,該第一噴油嘴容置座14設有第一容置孔141,該第二噴油嘴容置座15設有第二容置孔151,且第一容置孔141與第二容置孔151直向貫通於歧管本體10內部通道11,並使第一噴油嘴容置座14與第二噴油嘴容置座15呈相連設置,且於第一容置座14之平面設有第一螺孔142及第一定位孔143,而第二容置座15之平面設有第二螺孔152及第二定位孔153。
其次,請參閱第3~5圖所示,欲組裝噴油嘴4於第一噴油嘴容置座14及第二噴油嘴容置座15時,係將兩噴油嘴4分別套置於歧管本體10之第一噴油嘴容置座14及第二噴油嘴容置座15,該噴油嘴4套設有噴頭43,並具有固定孔41及定位柱42,而能分別對應於第一噴油嘴容置座14之第一螺孔142、第一定位孔143以及第二噴油嘴容置座15之第二螺孔152、第二定位孔153,並藉由鎖固元件穿設噴油嘴4固定孔41後螺設於第一螺孔142及第二螺孔152內,使二噴油嘴4分別固定於第一噴油嘴容置座14及第二噴油嘴容置座15,並讓兩噴油嘴4之噴頭43置於第一容置孔141及第二容置孔151內。
位於進氣歧管1之進氣端12及出氣端13係分別套接有一節流閥2及一汽缸3,且於進氣端12與節流閥2之間藉一束緊組件5鎖固,使大量空氣經由節流閥2進入進氣歧管1之通道11時,能透過分別鎖固於第一噴油嘴容置座14及第二噴油嘴容置座15之二噴油嘴4同時噴入燃油(如第5圖箭頭所示),使進入進氣歧管1內之大量空氣能與足量燃油混合為油氣,此外,由於該第一噴油嘴容置座14及第二噴油嘴容置座15之第一容置孔141及第二容置孔151係直向貫通於通道11,使分別置於第一容置孔141及第二容置孔151之二噴油嘴4之噴頭43角度正好對應於汽缸3之入油孔31,使二噴油嘴4噴入之燃油與空氣能順暢進入汽缸3內,進而提升引擎馬力。
是以,使用本創作之進氣歧管1顯然能達成以下之功效︰ 1.         本創作之進氣歧管1係於歧管本體10一側分別設一第一噴油嘴容置座14及一第二噴油嘴容置座15,並分別於第一噴油嘴容置座14及第二噴油嘴容置座15設有貫通進氣歧管1通道11之第一容置孔141及第二容置孔151,而能依使用需求供一個以上之噴油嘴4設置,藉此增加進入進氣歧管1之燃油量,進而達成提升引擎馬力之目的。 2.         本創作之進氣歧管1所設之第一噴油嘴容置座14及第二噴油嘴容置座15其第一容置孔141及第二容置孔151係朝向汽缸3之入油孔31位置,使二噴油嘴4組設後,其噴頭43角度能正好對應於汽缸3之入油孔31,而能提升油氣進入汽缸3之順暢度。 3.         本創作之進氣歧管1設有第一噴油嘴容置座14及第二噴油嘴容置座15,而能分別供二噴油嘴4設置,是以,當其中一噴油嘴4因長時間使用而故障或堵塞時,仍能藉另一噴油嘴4進行供油動作,避免傳統單一噴油嘴4須經常清洗保養來防止車輛故障因而增加保養花費負擔。
綜上所述,本創作確實已突破傳統並具有改良及創新之創作內容且能具體實施,理應符合新型專利之法定要件,爰依法提出專利申請,懇請 鈞局審查委員授予合法專利權,以勵創作,至感德便。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之實施範圍,凡未脫離本創作技藝精神所為之變化與修飾,皆為本創作專利範圍所涵蓋。
本創作︰
1‧‧‧進氣歧管
10‧‧‧歧管本體
11‧‧‧通道
12‧‧‧進氣端
13‧‧‧出氣端
14‧‧‧第一噴油嘴容置座
141‧‧‧第一容置孔
142‧‧‧第一螺孔
143‧‧‧第一定位孔
15‧‧‧第二噴油嘴容置座
151‧‧‧第二容置孔
152‧‧‧第二螺孔
153‧‧‧第二定位孔
2‧‧‧節流閥
3‧‧‧汽缸
31‧‧‧入油孔
4‧‧‧噴油嘴
41‧‧‧固定孔
42‧‧‧定位柱
43‧‧‧噴頭
5‧‧‧束緊組件
第1圖係本創作之立體圖。 第2圖係本創作之剖視圖。 第3圖係本創作組裝之示意圖。 第4圖係本創作完成組裝之示意圖。 第5圖係本創作使用之示意圖。
1‧‧‧進氣歧管
10‧‧‧歧管本體
11‧‧‧通道
13‧‧‧出氣端
14‧‧‧第一噴油嘴容置座
141‧‧‧第一容置孔
15‧‧‧第二噴油嘴容置座
151‧‧‧第二容置孔

Claims (2)

  1. 一種具有雙噴油孔之歧管結構,其係於歧管本體內部形成一通道,位於該通道二端分別形成一進氣端及一出氣端,且該進氣端係與一節流閥相連接,而該出氣端則與一汽缸相連接,其特徵在於︰該歧管之一側成形有兩噴油嘴容置座,並使該噴油嘴容置座之容置孔直向貫通於通道,而能於兩噴油嘴分別組設於兩噴油嘴容置座時,使二噴油嘴之噴頭正好對應於該汽缸之二入油孔,以提升進油順暢度及進油量。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具有雙噴油孔之歧管結構,其中,該出氣端為圓孔或方孔。
TW104215197U 2015-09-21 2015-09-21 具有雙噴油孔之歧管結構 TWM5205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15197U TWM520573U (zh) 2015-09-21 2015-09-21 具有雙噴油孔之歧管結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15197U TWM520573U (zh) 2015-09-21 2015-09-21 具有雙噴油孔之歧管結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20573U true TWM520573U (zh) 2016-04-21

Family

ID=563626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215197U TWM520573U (zh) 2015-09-21 2015-09-21 具有雙噴油孔之歧管結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205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63693B (zh) 内燃发动机的气体燃料燃烧装置
KR20130065008A (ko) Cng 엔진의 독립 연료분사시스템
JP6606523B2 (ja) エンジン装置
TW201712219A (zh) 具有雙噴油孔之歧管結構
TWM518733U (zh) 可供至少雙噴油嘴設置之歧管結構
TWM520573U (zh) 具有雙噴油孔之歧管結構
CN106979098B (zh) 气体发动机的进气管总成
CN203452932U (zh) 一种发动机防回火安全阀
TWI588350B (zh) Manifold structure for at least two injectors
TWM514515U (zh) 可設置雙噴油嘴之歧管結構
MY144149A (en) Fuel injection system and fuek injection valve device used in fuel injection system
TWM573382U (zh) Manifold structure
TWM524392U (zh) 歧管結構改良(一)
CN202937376U (zh) 一种发动机用新型油气混合箱
JP2020008025A (ja) エンジン装置
JP2017133493A (ja) V型2シリンダ汎用エンジンの燃料供給装置
CN201053363Y (zh) 一种单缸电喷摩托车发动机进气歧管
TWM497195U (zh) 進氣系統之燃油噴嘴裝置(三)
TWM529753U (zh) 可提升進油量之歧管結構
CN205445854U (zh) 一种用于电喷数码发电机组的喷油器组件
CN204900122U (zh) 一种进气管
KR101570111B1 (ko) Gdi용 바이퓨얼 또는 듀얼퓨얼 분사 장치
JP2008014199A (ja) 燃料噴射装置及び燃料噴射方法
JP2011231735A (ja) 蒸発燃料供給装置
TWM524391U (zh) 油嘴蓋之結構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