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15503U - 自行車用操作裝置 - Google Patents

自行車用操作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15503U
TWM515503U TW104210439U TW104210439U TWM515503U TW M515503 U TWM515503 U TW M515503U TW 104210439 U TW104210439 U TW 104210439U TW 104210439 U TW104210439 U TW 104210439U TW M515503 U TWM515503 U TW M515503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able
control body
cable control
base member
operat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2104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Kentaro Kosaka
Yoshimitsu Miki
Kazutaka Fukao
Kazunori Okubo
Original Assignee
Shimano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no Kk filed Critical Shimano Kk
Priority to TW1042104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15503U/zh
Publication of TWM5155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15503U/zh
Priority to DE202016103391.8U priority patent/DE202016103391U1/d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25/00Actuators for gearing speed-change mechanis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M25/02Actuators for gearing speed-change mechanis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with mechanical transmitting systems, e.g. cables, levers
    • B62M25/04Actuators for gearing speed-change mechanis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with mechanical transmitting systems, e.g. cables, levers hand actuat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Description

自行車用操作裝置
本新型是關於自行車用操作裝置。
在自行車使用有操作裝置,經由與動作零件(例如變速裝置)連結的纜線,因應對操作構件的輸入來操作動作零件。已知的操作裝置可在操作途中將操作構件的操作荷重從第1荷重變更成第2荷重(例如US6282976B1)。在習知的操作裝置,使纜線的端部卡合於圓形的纜線控制體上朝徑向延伸的保持溝,伴隨纜線控制體的旋轉,使纜線的端部從保持溝的徑向內側端部朝徑向外側端部移動。藉此得到第1荷重、與大於第1荷重的第2荷重。
在習知的操作裝置,在操作途中,操作荷重從第1荷重急遽變大成第2荷重。因此,在操作途中操作所需要的力量會急遽變大,使用者無法獲得良好的操作 感。
本新型的課題是要提供讓使用者能得到良好操作感的自行車用操作裝置。
本新型的自行車用操作裝置,具備有:基座構件、纜線控制體、及變化機構。基座構件,固定於自行車。纜線控制體,用來使自行車的纜線移動而可移位地設置於基座構件。變化機構,使纜線的移動量相對於纜線控制體的移位量至少局部連續性地變化。變化機構具有:設置於基座構件及纜線控制體的其中一方的移動構件;該移動構件,可接觸於纜線,且伴隨纜線控制體的移位而可相對於纜線控制體移動。
在該自行車用操作裝置,當藉由纜線控制體的移位讓纜線移動時,變化機構的移動構件藉由使纜線的移動量相對於纜線控制體的移位量至少局部連續性變化,則能使纜線的操作荷重漸漸變化。於是讓使用者能獲得良好的操作感。
纜線控制體,設置成相對於基座構件可繞著預定的旋轉軸旋轉。藉由該構造,由於旋轉的纜線控制體能使纜線移動,所以能以緊緻的構造使纜線移動。
變化機構,進一步具有凸輪構件;該凸輪構件,設置在基座構件及纜線控制體的其中另一方,用來伴隨纜線控制體的旋轉使移動構件與預定的旋轉軸的距離變 化。藉由該構造,藉由凸輪構件的形狀,則能使操作荷重任意變化。
移動構件,其相距預定的旋轉軸之距離可變化地藉由纜線控制體支承,凸輪構件設置於基座構件。藉由該構造,由於移動構件與纜線控制體會一起旋轉,所以能將纜線上之與移動構件接觸的接觸部設定在預定位置。
移動構件可旋轉地藉由纜線控制體支承。藉由該構造,藉由讓移動構件相對於纜線控制體旋轉,則能抑制纜線彎曲。
移動構件可與纜線連結。藉由該構造,由於纜線連結於移動構件,所以能抑制移動構件與纜線之間的摩擦。
移動構件,其相距預定的旋轉軸之距離可變化地藉由基座構件支承,凸輪構件設置於纜線控制體。藉由該構造,藉由朝纜線控制體的徑向移動的移動構件接觸於移動的纜線,則纜線上之與移動構件接觸的接觸部朝纜線的移動方向變遷。
移動構件可旋轉地藉由基座構件支承。在該構造,藉由移動構件旋轉,則能使纜線與移動構件之間的摩擦阻力減少。
纜線控制體可與纜線的端部連結。藉由該構造,則能使用習知構造的纜線控制體。
凸輪構件,當伴隨纜線控制體的旋轉而纜線控制體拉動纜線時,使移動構件移動讓其相距預定旋轉軸 的距離變大。藉由該構造,操作荷重會漸漸變大,能使纜線快速移動。
凸輪構件,當伴隨纜線控制體的旋轉而纜線控制體拉動纜線時,使移動構件移動讓其相距預定旋轉軸的距離變大然後變小。藉由該構造,能得到:在操作前半段讓操作荷重漸漸變大並且能使纜線快速移動,且在操作後半段讓操作荷重漸漸變小之操作感。
藉由本新型,能提供讓使用者能得到良好操作感的自行車用操作裝置。
8‧‧‧纜線
8a、108a‧‧‧纜線的端部
10、110、210、310‧‧‧自行車用操作裝置
12、112、212‧‧‧基座構件
14、114、214‧‧‧纜線控制體
16、116、216‧‧‧變化機構
30、130、230‧‧‧移動構件
32、132、232‧‧‧凸輪構件
第1圖為本新型的第1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操作裝置的俯視圖。
第2圖為第1實施方式的變化機構的開始操作時(待機時)的俯視圖。
第3圖為第1實施方式的變化機構的底面立體圖。
第4圖為第1實施方式的變化機構的操作中的俯視圖。
第5圖為第1實施方式的變化機構的操作結束時的俯視圖。
第6圖為第1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變化機構的底面立 體圖。
第7圖為第1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變化機構的操作中的俯視圖。
第8圖為第1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變化機構的操作結束時的俯視圖。
第9圖為本新型的第2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操作裝置的變化機構的開始操作時的俯視圖。
第10圖為第2實施方式的變化機構的操作結束時的俯視圖。
第11圖為第2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變化機構的開始操作時的俯視圖。
<第1實施方式> <自行車用操作裝置的構造>
如第1圖所示,本新型的第1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操作裝置10,藉由纜線8連結於自行車的動作零件(例如變速裝置)。自行車用操作裝置10用來操作自行車的動作零件。自行車用操作裝置10具備有:固定於自行車的基座構件12、纜線控制體14、變化機構16。操作裝置10進一步具備有:第1操作構件18、第2操作構件20、用來將纜線控制體14定位的定位機構22。纜線控制體14,用來使自行車的纜線8移動而可移位地設置於基座構件 12。變化機構16,使纜線8的移動量相對於纜線控制體14的移位量至少局部連續性地變化。
基座構件12可固定於例如自行車的車把桿。如第2圖及第3圖所示,基座構件12具有:第1基座構件26及第2基座構件28。第1基座構件26具有:在中央設置有支承孔26a的圓形部26b、朝圓形部26b的徑向外側凸狀地突出的第1突出部26c、相較於第1突出部26c更朝纜線8與動作構件連接的連接部側突出的第2突出部26d。支承孔26a,將纜線控制體14支承為可繞著預定的旋轉軸C自由旋轉。
如第3圖所示,第2基座構件28,配置成與第1基座構件26相對向,在其與第1基座構件26之間隔著纜線控制體14。第2基座構件28,藉由從第2突出部26d延伸的軸構件34,而與第1基座構件26連結。第2基座構件28具有:用來限制纜線控制體14的旋轉範圍的第1限制部28a及第2限制部28b。第1限制部28a及第2限制部28b是將構成第2基座構件28的板狀構件彎折預定角度(這裡為90度)所形成。第1限制部28a,用來限定第1移動方向WD1的纜線控制體14的終點位置。第2限制部28b,用來限定第2移動方向WD2的纜線控制體14的終點位置。在該實施方式,第1方向WD1,是纜線控制體14拉動纜線8的方向。第2方向WD2,是纜線控制體14將纜線8送出的方向。
纜線控制體14,設置成相對於基座構件12的 第1基座構件26可繞著預定的旋轉軸C旋轉。纜線控制體14,具有:可繞著旋轉軸C自由旋轉地藉由支承孔26a支承的軸部14a、及用來配置後述的移動構件30的配置部14b。配置部14b,包含:沿著徑向朝外周部延伸的導引溝14c、及用來收容移動構件30的收容凹部14d。配置部14b較其他部分更朝徑向外側突出。纜線控制體14,具有限制突起14e,該限制突起14e形成為:用來限制旋轉範圍而與第1限制部28a及第2限制部28b的其中一方相接。限制突起14e,與配置部14b隔著預定的旋轉軸C而設置在相反側。軸部14a,用來可一體旋轉地連結定位機構22等,而藉由分割的四個筒狀片14f所構成。該纜線控制體14,藉由未圖示的彈壓構件,而被朝第2移動方向WD2彈壓。
變化機構16,如第2圖所示具有:移動構件30、凸輪構件32。移動構件30,可與纜線8接觸,且隨著纜線控制體14的移位而可相對於纜線控制體14移動。移動構件30,設置於基座構件12及纜線控制體14的其中一方。在第1實施方式,移動構件30設置於纜線控制體14。移動構件30,其相距預定旋轉軸C的距離可變化地藉由纜線控制體14支承。移動構件30可與纜線8的端部8a連結。移動構件30具有:形成為蘑菇狀的主體構件30a、及在導引溝14c內被導引成可自由朝徑向移動的支承軸30b。主體構件30a以及移動構件30,是藉由支承軸30b,可旋轉(擺動)地藉由纜線控制體14支承。主體構件 30a,如第3圖所示,具有:可用來插入纜線8的端部8a而貫穿主體構件30a的插入孔30c、與延伸成與插入孔30c正交的螺紋孔30d。在將纜線8的端部8a插入於插入孔30c的狀態,藉由將螺絲構件38旋入於螺紋孔30d,而將纜線8的端部8a連結於移動構件30。支承軸30b配置成兩端從主體構件30a突出。支承軸30b在主體構件30a的兩側方被導引溝14c所導引。
凸輪構件32,設置於基座構件12及纜線控制體14的其中另一方。在第1實施方式,如第2圖及第3圖所示,凸輪構件32設置於基座構件12。凸輪構件32包含:設置於第1基座構件26的第1突出部26c的第1凸輪溝36(參考第2圖)、及設置於第2基座構件28的第2凸輪溝37(參考第3圖)。第1凸輪溝36及第2凸輪溝37,例如具有同形狀的倒V字型的線對稱形狀,互相未偏移地相對向配置。第1凸輪溝36,其頂點36a配置在距離預定的旋轉軸C最遠的徑向位置,在周方向隔著頂點36a的第1端36b與第2端36c配置在相同徑向位置。同樣地第2凸輪溝37,其頂點37a配置在距離預定的旋轉軸C最遠的徑向位置,在周方向隔著頂點37a的第1端37b與第2端37c配置在相同徑向位置。在第1凸輪溝36及第2凸輪溝37配置有移動構件30的支承軸30b的兩端。於是支承軸30b的兩端,配置於導引溝14c、第1凸輪溝36及第2凸輪溝37而被導引。
第1操作構件18,如第1圖所示,可繞預定 的旋轉軸C擺動地藉由基座構件12支承。第1操作構件18,使纜線控制體14朝第1移動方向WD1移動。第1操作構件18,如第1圖所示從第1初期位置起朝順時鐘方向操作。當結束操作時則回到第1初期位置。
第2操作構件20,可繞預定的旋轉軸C擺動地藉由基座構件12支承。第2操作構件20,使纜線控制體14朝第2移動方向WD2移動。第2操作構件20,如第1圖所示從第2初期位置起朝逆時鐘方向操作。當結束操作時則回到第2初期位置。
定位機構22,具有:具有複數的定位齒42a及複數的進給齒42b的定位體42、與可自由擺動地安裝於軸構件34的定位爪44。定位齒42a,卡合於定位爪44,進給齒42b卡合於:設置在第2操作構件20的進給爪46。
<變化機構的動作>
以下針對藉由第1操作構件18的操作,讓纜線控制體14以第2圖所示的第1位置、第4圖所示的第2位置、及第5圖所示的第3位置的順序,沿著第1移動方向WD1旋轉的情況的變化機構16的動作來說明。
當使用者操作第1操作構件18時,纜線控制體14從第1位置朝向第3位置朝第1移動方向WD1旋轉。在第1位置起至第2位置之間,藉由支承軸30b、與第1凸輪溝36、第2凸輪溝37及導引溝14c的卡合,讓 移動構件30朝第1移動方向WD1移動且朝徑向外側移動。藉此,讓纜線8朝第1移動方向WD1移動且同時朝徑向外側漸漸移動。結果,在操作的前半段,作用於纜線8的操作荷重漸漸變大,且纜線8的移動量連續地增加。
在從第2位置起至第3位置之間,移動構件30朝第1移動方向WD1移動且同時朝徑向內側移動。藉此,讓纜線8朝第1移動方向WD1移動且同時朝徑向內側漸漸移動。結果,在操作的後半段,作用於纜線8的操作荷重漸漸變小,且纜線8的移動量連續地減少。結果在操作的後半段,操作荷重漸漸變小。
這裡藉由導引溝14c、第1凸輪溝36a及第2凸輪溝36b、與支承軸30b的卡合,讓作用於纜線8的操作荷重漸漸增減變化,讓使用者得到良好的操作感。而且藉由凸輪構件32的形狀,能得到因應使用者的操作荷重。
<第1實施方式的變形例>
針對上述第1實施方式的變形例來說明。在以下的說明,針對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構造的構件以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的符號顯示,針對構造不同而對應的構件,用在第1實施方式加上100的三位數的符號顯示。針對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構造的構件,省略其說明。
如第6圖~第8圖所示,在第1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自行車用操作裝置110,第1基座構件126具有: 具有支承孔126a的圓形部126b、及第2突出部126d。圓形部126b較第1實施方式的圓形部26b更小直徑。第2基座構件28為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的構造。
纜線控制體114,設置成相對於基座構件112的第1基座構件126可繞著預定的旋轉軸C旋轉。纜線控制體114,具有:可繞著旋轉軸C自由旋轉地藉由支承孔126a支承的軸部114a。纜線控制體114,藉由未圖示的彈壓構件,而被朝第2移動方向WD2彈壓。纜線控制體114可與纜線8的端部108a連結。端部108a,與第1實施方式不同,是固定於纜線8的軸狀的管接頭。纜線控制體114,具有與端部108a卡合的纜線卡合部114e。在纜線控制體114,設置有:沿著徑向朝外周部延伸的導引溝114c、及具有用來收容移動構件130的收容凹部114d的配置部114b。配置部114b較其他部分更朝徑向外側突出。導引溝114c從軸部114a的外周側延伸到配置部114b的外周面。收容凹部114d形成為將朝徑向移動的移動構件130收容。
變化機構116,如第6圖所示具有:移動構件130、凸輪構件132。移動構件130,可與纜線8接觸,且隨著纜線控制體114的移位而可相對於纜線控制體114移動。移動構件130,設置於基座構件112及纜線控制體114的其中一方。在變形例,移動構件130設置於纜線控制體114。移動構件130,其相距預定旋轉軸C的距離可變化地藉由纜線控制體114支承。移動構件130可旋轉地 藉由纜線控制體114支承。移動構件130具有:圓形的主體構件130a、與支承軸130b。支承軸130b,固定於主體構件130a而可朝徑向自由移動且可自由旋轉地被導引溝114c所導引。支承軸130b配置成兩端從主體構件130a突出。支承軸130b在主體構件130a的兩側方被導引溝114c所導引。
凸輪構件132,設置於基座構件112及纜線控制體114的其中另一方。在變形例,如第6圖所示,凸輪構件132設置於基座構件112。凸輪構件132具有:從第1基座構件126的圓形部126b以等腰三角形狀突出形成的第1凸輪突起136(參考第6圖)、及設置於第2基座構件28的第2凸輪溝37(參考第3圖)。第1凸輪突起136具有第1傾斜面136a與第2傾斜面136b。第1傾斜面136a,從第1移動方向WD1方向觀察,其相距預定的旋轉軸C的距離漸漸變大。第2傾斜面136b,從第1移動方向VD1方向觀察,其相距預定的旋轉軸C的距離漸漸變小。第1凸輪突起136及第2凸輪溝37配置成相對向。支承軸130b的兩端,卡合於導引溝114c、第1凸輪突起136及第2凸輪溝37而被導引。而也可取代第2基座構件28,使用具有與第1凸輪突起136同樣的第2凸輪突起的第2基座構件。
在自行車用操作裝置110,如第6圖~第8圖所示,變化機構116與上述的變化機構16同樣地動作,讓使用者能得到良好的操作感。而且藉由凸輪構件132的 形狀,能得到因應使用者的操作荷重。
<第2實施方式>
接著針對本新型的第2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操作裝置210來說明。如第9圖及第10圖說明,在第2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操作裝置210,將變化機構217的凸輪構件232設置於纜線控制體214,將移動構件230設置於基座構件212。
基座構件212具有:第1基座構件226、第2基座構件228、及配置框架240。在第9圖及第10圖,為了容易了解第2實施方式的構造,以兩點鏈線描繪第1基座構件226。第1基座構件226具有:具有支承孔226a的圓形部226b、與從圓形部226b的外周面朝徑向外側突出的第2突出部226d。支承孔226a,將纜線控制體214支承為可繞著預定的旋轉軸C自由旋轉。第2基座構件228,除了省略第2凸輪溝37之外,其他構造與第1實施方式的第2基座構件28相同。
配置框架240,用來配置變化機構216的移動構件230,配置於第1基座構件226與第2基座構件228之間。配置框架240具有:第1支承部240a、第2支承部240b、連接部240c、與連結部240d。第1支承部240a與第2支承部240b,在第9圖的紙面正交方向隔著間隔相對向配置。第1支承部240a及第2支承部240b,可旋轉且可朝纜線控制體214的徑向移動地支承著移動構件 230。第1支承部240a及第2支承部240b實質相同形狀。第1支承部240a,具有沿著纜線控制體214的徑向配置的長圓形的第1導引溝240e。第2支承部240b,具有沿著纜線控制體214的徑向配置的長圓形的第2導引溝240f。第1導引溝240e與第2導引溝240f未偏移地配置成相對向。
連接部240c,與第1支承部240a及第2支承部240b一體形成,將第1支承部240a與第2支承部240b連接。連結部240d,將配置框架240連結於第1基座構件226及第2基座構件228。連結部240d,藉由軸構件34固定於第1基座構件226及第2基座構件228。連結部240d具有:與第2基座構件228的第1限制部28a接觸的第1旋轉限制突起240g及第2旋轉限制突起240h。第1旋轉限制突起240g,接觸於第1限制部28a,用來限制配置框架240相對於軸構件34朝順時鐘方向旋轉。第2旋轉限制突起240h,接觸於第1限制部28a,用來限制配置框架240相對於軸構件34朝逆時鐘方向旋轉。藉此,即使藉由軸構件34將配置框架240固定於第1基座構件226及第2基座構件28,也能防止配置框架240轉動。
纜線控制體214,設置成相對於基座構件212的第1基座構件212可繞著預定的旋轉軸C旋轉。纜線控制體214,具有:可繞著旋轉軸C自由旋轉地藉由支承孔226a支承的軸部214a。在第2實施方式,軸部214a朝軸 方向的兩側突出而形成有一對。一對軸部214a,用來可一體旋轉地連結定位機構22及變化機構216,而藉由分割的四個筒狀片214f所分別構成。纜線控制體214,藉由未圖示的彈壓構件,而被朝第2移動方向WD2彈壓。纜線控制體214可與纜線8的端部108a連結。端部108a,與第1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相同,是固定於纜線8的軸狀的管接頭。纜線控制體214,具有與端部108a卡合的纜線卡合部214e。纜線控制體214,具有:用來防止其與配置框架240的干涉的凹部214d。
變化機構216,如第9圖及第10圖所示具有:移動構件230、凸輪構件232。移動構件230,可與纜線8接觸,且隨著纜線控制體214的移位而可相對於纜線控制體214移動。如上述,在第2實施方式,移動構件230設置於基座構件212的配置框架240。移動構件230,其相距預定旋轉軸C的距離可變化地藉由安裝框架240支承。移動構件230可旋轉地藉由配置框架240支承。移動構件230具有:圓形的主體構件230a、與支承軸230b。支承軸230b,固定於主體構件230a而可朝徑向自由移動且可自由旋轉地被第1導引溝240e及第2導引溝240f所導引。支承軸230b配置成兩端從主體構件230a突出。支承軸230b在主體構件230a的兩側方被第1導引溝240e及第2導引溝240f所導引。
凸輪構件232如上述,在第2實施方式設置於纜線控制體214。在該實施方式,將凸輪構件232分別 設置於纜線控制體214的兩側。將兩個凸輪構件232分別可一體旋轉地連結於軸部214a。在第9圖及第10圖,僅顯示正交方向前側的凸輪構件232。兩個凸輪構件232分別具有朝徑向外側突出的凸輪突起236。凸輪突起236具有:傾斜面236f、圓周面236g。傾斜面236f,從第1移動方向WD1方向觀察,其相距預定的旋轉軸C的距離漸漸變小。圓周面236g其相距預定旋轉軸C的距離並未變化。而也可將兩個凸輪構件232的其中一方省略。
在自行車用操作裝置210,也藉由變化機構216的動作,讓使用者得到良好的操作感。而且藉由凸輪構件232的形狀,能得到因應使用者的操作荷重。
<第2實施方式的變化機構的動作>
以下針對藉由第1操作構件18的操作,讓纜線控制體214以第9圖所示的第1位置~第10圖所示的第2位置的順序,沿著第1移動方向WD1旋轉的情況的變化機構216的動作來說明。
當使用者操作第1操作構件18時,纜線控制體214從第1位置朝向第2位置朝第1移動方向WD1旋轉。在第1位置起至第2位置之間,藉由支承軸230b、凸輪突起236的傾斜面236f、與第1導引溝240e及第2導引溝240f的卡合,讓移動構件230朝第1移動方向WD1移動且同時朝徑向外側移動。藉此,讓纜線8朝第1移動方向WD1移動且同時朝徑向外側連續性移動。結果 與第1實施方式同樣地,在操作的前半段,作用於纜線8的操作荷重漸漸變大,且纜線8的移動量連續地增加。當到達第2位置時,在圓周面236g其相距預定的旋轉軸C的距離不會變化,所以操作荷重成為定值。
<第2實施方式的變形例>
在第2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操作裝置210,變化機構216的凸輪突起236具有傾斜面236f與圓周面236g。另一方面,在第2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自行車用操作裝置310,如第10圖所示,變化機構316的凸輪突起332具有第1傾斜面336f與第2傾斜面336g。其他構造與第2實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說明。在該情況,變化機構316,與第1實施方式的變化機構16同樣地動作。
<其他實施方式>
以上雖然針對本新型的一實施方式加以說明,而本新型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方式,在不脫離本新型的主旨的範圍可進行各種變更。尤其本說明書記載的複數的實施方式及變形例可因應需要任意組合。
(a)在上述實施方式,雖然揭示藉由纜線操作作為動作裝置的變速裝置之自行車用操作裝置,而本新型不限於此。例如本新型也能適用於:操作自行車用懸吊裝置的自行車用操作裝置、操作自行車用座墊支柱的自行車用操作裝置等、使用纜線操作動作裝置的所有自行車用操 作裝置。
(b)在第2實施方式,雖然藉由基座構件212的配置框架240支承移動構件230,而本新型不限於此。 也能以第1基座構件與第2基座構件來支承移動構件230。
(c)凸輪構件的形狀不限定於上述實施方式,可因應使用者的喜好或必要性來任意設定,而可得到任意的操作感。
8‧‧‧纜線
10‧‧‧自行車用操作裝置
12‧‧‧基座構件
14‧‧‧纜線控制體
14a‧‧‧軸部
14b‧‧‧配置部
14c‧‧‧導引溝
14d‧‧‧收容凹部
14e‧‧‧限制突起
14f‧‧‧筒狀片
16‧‧‧變化機構
26‧‧‧第1基座構件
26a‧‧‧支承孔
26b‧‧‧圓形部
26c‧‧‧第1突出部
26d‧‧‧第2突出部
28‧‧‧第2基座構件
28a‧‧‧第1限制部
28b‧‧‧第2限制部
30‧‧‧移動構件
30a‧‧‧主體構件
30b‧‧‧支承軸
32‧‧‧凸輪構件
34‧‧‧軸構件
36‧‧‧第1凸輪溝
36a‧‧‧頂點
36b‧‧‧第1端
36c‧‧‧第2端
C‧‧‧旋轉軸
WD1‧‧‧第1移動方向
WD2‧‧‧第2移動方向

Claims (11)

  1. 一種自行車用操作裝置,具備有:基座構件、纜線控制體、及變化機構;該基座構件,固定於自行車;該纜線控制體,用來使自行車的纜線移動而可移位地設置於上述基座構件;該變化機構,使上述纜線的移動量相對於上述纜線控制體的移位量至少局部連續性地變化;上述變化機構具有:設置於上述基座構件及上述纜線控制體的其中一方的移動構件;該移動構件,可接觸於上述纜線,且伴隨上述纜線控制體的移位而可相對於上述纜線控制體移動。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自行車用操作裝置,其中上述纜線控制體,設置成相對於上述基座構件可繞著預定的旋轉軸旋轉。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的自行車用操作裝置,其中上述變化機構,進一步具有凸輪構件;該凸輪構件,設置在上述基座構件及上述纜線控制體的其中另一方,用來伴隨上述纜線控制體的旋轉使上述移動構件與上述預定的旋轉軸的距離變化。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的自行車用操作裝置,其中上述移動構件,其相距上述預定的旋轉軸之距離可變化地藉由上述纜線控制體支承,上述凸輪構件設置於上述基座構件。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的自行車用操作裝置,其中上述移動構件可旋轉地藉由上述纜線控制體支承。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的自行車用操作裝置,其中上述移動構件可與上述纜線的端部連結。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的自行車用操作裝置,其中上述移動構件,其相距上述預定的旋轉軸之距離可變化地藉由上述基座構件支承,上述凸輪構件設置於上述纜線控制體。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的自行車用操作裝置,其中上述移動構件可旋轉地藉由上述基座構件支承。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的自行車用操作裝置,其中上述纜線控制體可與上述纜線連結。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的自行車用操作裝置,其中上述凸輪構件,當伴隨上述纜線控制體的旋轉而用上述纜線控制體拉動上述纜線時,使上述移動構件移動讓其相距上述預定的旋轉軸的距離變大。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的自行車用操作裝置,其中上述凸輪構件,當伴隨上述纜線控制體的旋轉而用上述纜線控制體拉動上述纜線時,使上述移動構件移動讓其相距上述預定的旋轉軸的距離變大然後變小。
TW104210439U 2015-06-29 2015-06-29 自行車用操作裝置 TWM5155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10439U TWM515503U (zh) 2015-06-29 2015-06-29 自行車用操作裝置
DE202016103391.8U DE202016103391U1 (de) 2015-06-29 2016-06-27 Betätigungsvorrichtung für ein Fahrrad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10439U TWM515503U (zh) 2015-06-29 2015-06-29 自行車用操作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15503U true TWM515503U (zh) 2016-01-11

Family

ID=556394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210439U TWM515503U (zh) 2015-06-29 2015-06-29 自行車用操作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DE (1) DE202016103391U1 (zh)
TW (1) TWM515503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8037340A1 (en) 1997-02-20 1998-08-27 Sram Corporation Discontinuous mechanical advantage front shifting for bicycl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202016103391U1 (de) 2016-10-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7004099A (ja) 回転操作装置
TWI628106B (zh) 自行車操作裝置
TWM456972U (zh) 自行車座墊柱之內外管限向機構
JP6273765B2 (ja) クランプ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輸液ポンプ装置
US20150336628A1 (en) Bicycle Handlebar
JP2019211077A (ja) 係合装置
JP2020519373A5 (zh)
JP6381382B2 (ja)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光学機器
TWM515503U (zh) 自行車用操作裝置
JP2010214043A (ja) 挿入器具の湾曲操作装置
JP2018138453A5 (zh)
JP4789594B2 (ja) 携帯丸鋸
US20060071188A1 (en) Flow restrictor
JP2014098240A (ja) 密閉ハンドル装置
JP2005352406A (ja) ズームレンズ鏡筒
JP3193495U (ja) ラチェット歯車継手構造
JP2015148334A (ja) コントロールケーブルの長さ調整装置
JP6747716B2 (ja) ボールジョイント及びアーム装置
US20110052312A1 (en) Joint instrument support assembly
JP2018017373A (ja) シャフトアッセンブリ
JP6539575B2 (ja) 内視鏡の湾曲操作装置
TWM350441U (en) Improved structure for direction change of ratchet spanner
JP7198901B2 (ja) 魚釣用リールのハンドルノブ及びこのハンドルノブを備える魚釣用リール
JP2008260328A (ja) シフトレバーのストッパー構造
JP5229609B2 (ja) 鏡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