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83232U - 自行車用懸吊控制裝置 - Google Patents

自行車用懸吊控制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83232U
TWM483232U TW102222221U TW102222221U TWM483232U TW M483232 U TWM483232 U TW M483232U TW 102222221 U TW102222221 U TW 102222221U TW 102222221 U TW102222221 U TW 102222221U TW M483232 U TWM483232 U TW M483232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icycle
detecting unit
operation state
suspension device
sta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2222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Toyoto Shirai
Original Assignee
Shimano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no Kk filed Critical Shimano Kk
Priority to TW1022222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83232U/zh
Publication of TWM4832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83232U/zh
Priority to DE202014009400.4U priority patent/DE202014009400U1/d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5/00Axle suspensions
    • B62K25/04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 B62K25/06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telescopic fork, e.g. including auxiliary rocking ar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Description

自行車用懸吊控制裝置
本新型是關於控制裝置,尤其是關於將具有複數的動作狀態的自行車用懸吊裝置的動作狀態進行控制的自行車用懸吊控制裝置。
習知的自行車用懸吊控制裝置(例如美國專利第8286982號說明書),是藉由電磁線圈或馬達等電動致動器,來控制可將阻尼器變更為阻尼係數不同的三種動作狀態的自行車用懸吊裝置。在習知的自行車用懸吊控制裝置,例如根據以下預先設定的兩個條件,來控制自行車用懸吊裝置。
條件1:所檢測的衝擊的大小是否為預先設定的「很大」、「中間程度」、「很小」的其中任一種。
條件2:所檢測的踩踏的力量、與預先設定的第1臨界值及較第1臨界值更大的第2臨界值的關係,是否為「小於第1臨界值」、「第1臨界值以上且小於第2臨界值」、及「第2臨界值以上」的任一種。
在習知的自行車用懸吊控制裝置,是根據預先設定的條件,來控制自行車用懸吊裝置。可是由於臨界值等為固定的,所以即使行駛中有狀況變化,例如即使包含使用者的踩踏力等的自行車的參數變化,也只能將自行車用懸吊裝置如預設方式控制。
本新型的課題是當衝擊作用於自行車時,能因應參數的變化來仔細控制自行車用懸吊裝置的動作狀態。
本新型的自行車用懸吊控制裝置,將具有複數的動作狀態的自行車用懸吊裝置的動作狀態進行控制。自行車用懸吊控制裝置具備有:第1檢測部、第2檢測部、及控制部。第1檢測部,用來檢測作用於自行車的衝擊的大小。第2檢測部,用來檢測與在第1檢測部所檢測的衝擊的大小不同的自行車的參數。控制部,藉由將藉由第1檢測部檢測出的衝擊的大小、與因應第2檢測部的檢測結果而變化的第1臨界值進行比較,來控制動作狀態。
在該自行車用懸吊控制裝置,藉由將藉由第1檢測部檢測出的作用於自行車的衝擊的大小、與因應第2檢測部檢測出的參數而變化的第1臨界值進行比較,來控制動作狀態。例如藉由作用於自行車的衝擊的時間性變化,也就是藉由衝擊的加速度,讓第1檢測部檢測出衝擊的大小。 將所檢測出的衝擊大小,與因應藉由第2檢測部所檢測出的參數的檢測結果而變化的臨界值比較,來控制自行車用懸吊裝置的動作狀態。這裡將與衝擊的大小不同的藉由第2檢測部所檢測出的自行車的參數而變化的第1臨界值、與衝擊的大小比較,來控制動作狀態。例如將表示踩踏力等的行駛條件來作為參數,因應參數使第1臨界值變化。而且將衝擊的大小、與藉由參數而變化的第1臨界值比較,當衝擊的大小小於第1臨界值時,將自行車用懸吊裝置調整成阻尼係數較小(或較大)的動作狀態,當衝擊大小為第1臨界值以上時,將自行車用懸吊裝置調整成阻尼係數較大(或較小)的動作狀態。藉由第2檢測部所檢測出的參數,即使衝擊為相同大小,由於第1臨界值變化,所以控制成不同的動作狀態。藉此,當衝擊作用於自行車時,能因應參數的變化來仔細控制自行車用懸吊裝置的動作狀態。
第1檢測部,檢測藉由作用於自行車的衝擊所產生的加速度。在該情況,由於藉由市面販賣的加速度感應器檢測出衝擊的大小,所以能容易檢測出衝擊的大小。
控制部,根據將藉由第2檢測部所檢測出的參數作為變數的第1函數,來變更第1臨界值。在該情況,由於能藉由第1函數來變更臨界值,所以藉由準備使用的複數種函數,則能因應參數的變化仔細控制自行車用懸吊裝置。
自行車用懸吊裝置,具有:第1動作狀態、及與第1動作狀態不同的第2動作狀態。控制部,在藉由第1檢測 部檢測出的加速度小於第1臨界值的情況,則成為第1動作狀態,在所檢測出的加速度為第1臨界值以上的情況,則成為第2動作狀態。在該情況,因應藉由參數變化的第1臨界值而變化成第1動作狀態與第2控制狀態。
第1動作狀態其阻尼係數較第2動作狀態更小。在該情況,當衝擊大小為第1臨界值以上時,阻尼係數從較小的第1動作狀態切換成阻尼係數較大的第2動作狀態,所以當行駛時崎嶇路面時會自動讓阻尼係數變大。
第1動作狀態,是自行車用懸吊裝置不發揮作用的關閉狀態,第2動作狀態,為自行車用懸吊裝置發揮作用的開啟狀態。在該情況,當衝擊較小時,例如行駛於鋪裝路面等的平整路面,則能讓自行車用懸吊裝置不發揮作用,所以當行駛於平整路面時不會產生懸吊損失,能高速行駛於平整路面。
控制部,將較第1臨界值更大的第2臨界值,根據將藉由第2檢測部所檢測的參數作為變數的第2函數來變更,將藉由第1檢測部所檢測出的加速度、與第1臨界值及第2臨界值進行比較,來控制動作狀態。在該情況,使用兩個臨界值則能更仔細地(例如三階段)控制自行車用懸吊裝置的動作狀態。
第2函數與第1函數不同。在該情況,藉由第2檢測部檢測出的相同參數,則能使第1臨界值與第2臨界值成為不同值。
自行車用懸吊裝置,具有:第1動作狀態、第2動作 狀態、及阻尼係數與第1動作狀態及第2動作狀態不同的第3動作狀態。控制部,在藉由第1檢測部所檢測出的加速度小於第1臨界值的情況,使自行車用懸吊裝置成為第1動作狀態,在加速度為第1臨界值以上小於第2臨界值的情況,成為第2動作狀態,在加速度為第2臨界值以上的情況,成為第3動作狀態。在該情況,設定成第1動作狀態的阻尼係數最小,第3動作狀態的阻尼係數最大,第2動作狀態的阻尼係數為第1動作狀態與第2動作狀態之間。
自行車用懸吊裝置,包含:將自行車的前輪懸吊的前懸吊裝置、與將後輪懸吊的後懸吊裝置。控制部,控制前懸吊裝置及後懸吊裝置的至少一個的複數的動作狀態。在該情況,為了減少踩踏損失,當作為參數的踩踏力較大時,只控制前懸吊裝置,當踩踏力較小時,則控制兩方的懸吊裝置。
第2檢測部,檢測出作用於自行車的曲柄軸的扭矩。在該情況,能因應扭矩來控制自行車用懸吊裝置的動作狀態。
第2檢測部,檢測出自行車的車體的傾斜度。在該情況,能藉由自行車的車體的傾斜度來控制自行車用懸吊裝置的動作狀態。
第2檢測部,檢測出安裝於自行車的可調整式座墊支柱的高度。在該情況,能因應自行車用座墊支柱的高度來控制自行車用懸吊裝置的動作狀態。
第2檢測部,檢測出自行車所在位置的高度。在該情況,能藉由自行車所在位置的高度來控制自行車用懸吊裝置的動作狀態。
藉由本新型,當衝擊作用於自行車時,能因應參數的變化來仔細控制自行車用懸吊裝置的動作狀態。
10‧‧‧自行車
28‧‧‧前懸吊裝置
30‧‧‧後懸吊裝置
50‧‧‧懸吊控制裝置
52‧‧‧第1檢測部
54‧‧‧第2檢測部
56‧‧‧控制部
第1圖為本新型採用的自行車的側視圖。
第2圖為本新型的第1實施方式的控制系統的方塊圖。
第3圖為顯示第1函數的曲線圖。
第4圖是顯示第1實施方式的懸吊控制動作的流程圖。
第5圖是顯示本新型的第2實施方式的第1函數及第2函數的曲線圖。
第6圖是顯示第2實施方式的懸吊控制動作的流程圖。
第7圖是顯示本新型的第3實施方式的懸吊控制動作的流程圖。
第8圖是顯示本新型的第4實施方式的懸吊控制動作的流程圖。
第9圖是顯示本新型的第5實施方式的懸吊控制動作 的流程圖。
<第1實施方式>
採用本新型的自行車10,如第1圖所示,具有:框架12、驅動部14、前輪16f、及後輪16r。框架12具有:可擺動地連結著裝有後輪16r的搖臂18的框架體20、以及具有將前輪16f懸吊的兩支前懸吊裝置28的前叉22、以及車把部24。在框架體20與搖臂18之間,設置有將後輪16r懸吊的後懸吊裝置30。在框架體20的前部設置有藉由電動方式可調整鞍座26a的高度位置的座墊支柱26。驅動部14具有:前電動變速裝置32、後電動變速裝置34、曲柄部36、及鏈條38。鏈條38,是藉由前電動變速裝置32繞掛於在曲柄部36設置的複數片(例如3片)的前鏈輪的其中之一。鏈條38,是藉由後電動變速裝置34繞掛於在後輪16r的後輪轂16a設置的複數片(例如10片)的後鏈輪的其中之一。前懸吊裝置28及後懸吊裝置30為自行車用懸吊裝置的一個例子。
座墊支柱26,例如藉由在車把部24設置的未圖示的操作部,可將鞍座26a的高度位置例如三階段地電氣性進行控制。座墊支柱26具有可檢測出鞍座26a的高度位置的未圖示的高度位置感應器。藉此當高速行駛時,提高鞍座26a則容易踩踏踏板,當低速行駛時及行駛於崎嶇路面時,降低鞍座26a則使腳接地性變好則能容易過彎。
前懸吊裝置28,藉由油壓阻尼器的功能則能將作用於前輪16f的衝擊吸收。前懸吊裝置28,具有可藉由電動致動器開閉的阻尼孔,具有阻尼係數不同的第1動作狀態與第2動作狀態。第1動作狀態,其阻尼係數小於第2動作狀態,也就是說其懸吊裝置較硬。在第1實施方式,第1動作狀態,其前懸吊裝置28不發揮作用,也就是處於阻尼孔關閉的關閉狀態,第2動作狀態,其前懸吊裝置28發揮作用,也就是說阻尼孔開啟的開啟狀態。前懸吊裝置28,是在外管28a安裝前輪16f的正立型的懸吊裝置。在兩支外管28a的其中一方,安裝有用來檢測作用於自行車10的衝擊的第1檢測部52(參考第2圖)。後懸吊裝置30,藉由油壓阻尼器將作用於後輪16r的衝擊吸收。後懸吊裝置30,與前懸吊裝置28同樣地,可電氣性地切換成阻尼係數不同的第1動作狀態與第2動作狀態。
曲柄部36,具有齒輪曲柄42,該齒輪曲柄42可一體旋轉地連結於:可自由旋轉地被框架體20的下部所支承的曲柄軸40。在齒輪曲柄42設置有複數的前鏈輪。
如第2圖所示,前懸吊裝置28及後懸吊裝置30是藉由懸吊控制裝置50所控制。懸吊控制裝置50為自行車用懸吊控制裝置的一個例子。懸吊控制裝置50具備有:第1檢測部52、第2檢測部54、及控制部56。
第1檢測部52,用來檢測作用於自行車10的衝擊的大小。第1檢測部52,是藉由例如使用微機電系統MEMS(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的技術的加速 度感應器所構成。於是在第1實施方式,是藉由受到衝擊時的加速度的大小來檢測衝擊的大小。具體來說,檢測出前輪16f所受到的衝擊的大小。
第2檢測部54,用來檢測與在第1檢測部52所檢測的衝擊的大小不同的自行車10的參數。自行車10的參數,是從由使用者的踩踏力、自行車10的傾斜度(尤其前後方向的傾斜度)、鞍座26a的高度位置、及自行車10所在位置的高度所構成的群組中選擇出。在第1實施方式,第2檢測部54,將作用於曲柄軸40的扭矩作為參數檢測出來檢測使用者的踩踏力。第2檢測部54是藉由:固定於曲柄軸40的磁致伸縮元件(並未圖示)、以及在磁致伸縮元件的外周側在框架體20的懸架管(並未圖示)的內周面設置的線圈(並未圖示)所構成。
控制部56具有微電腦,該微電腦包含:例如CPU(中央運算裝置)、RAM(隨機存取記憶體)、ROM(唯讀記憶體)、及輸出入介面。控制部56,例如設置在兩支前懸吊裝置28的其中一方。控制部56,因應第1檢測部52及第2檢測部54的檢測結果,來控制前懸吊裝置28及後懸吊裝置30的至少其中之一的動作狀態。具體來說,控制部56,藉由將以加速度表示藉由第1檢測部52檢測出的衝擊的大小的第1檢測值S、與因應第2檢測部54的檢測結果也就是第2檢測值T而變化的第1臨界值Th進行比較,來控制動作狀態。
臨界值的數值只要因應懸吊裝置的動作狀態的數量來 設定即可。例如,在懸吊裝置的動作狀態有四種的情況,使用三個臨界值即可。也就是說,臨界值設定成較懸吊裝置的動作狀態的數量更少一個的數量即可。在第1實施方式,藉由衝擊的大小S與第1臨界值Th1的比較結果來控制前懸吊裝置28的動作狀態。這裡如第3圖所示,在第1實施方式,顯示藉由第2檢測部54所檢測出的踩踏力的第2檢測值T的第1函數(Th1=f(T)),具體來說為第1臨界值Th1,是藉由傾斜度A、截距B的第2檢測值T的一次函數(Th1=A×T+B)所定義。
接著根據第4圖所示的控制部56的控制流程圖,來說明第1實施方式的控制部56的控制動作。
控制部56成為可動作的狀態時,在步驟S1,控制部56將從第1檢測部52輸出的第1檢測值S取入。這裡的第1檢測值S,是如上述以加速度來表示藉由第1檢測部52所檢測出的衝擊的大小。在步驟S2。控制部56將從第2檢測部54輸出的第2檢測值T取入。在第1實施方式,第2檢測值T,是用來表示使用者的踩踏力。在步驟S3,控制部56,藉由將第2檢測值T作為變數的一次函數A×T+B,來生成第1臨界值Th1。第1臨界值Th1,雖然也可藉由進行運算求出第1臨界值Th1所生成,而也可分別將與複數的第2檢測值T對應的第1臨界值Th1的值預先登錄於記憶體,然後因應於第2檢測值T從記憶體讀取第1臨界值Th1所生成。
在步驟S4,控制部56,判斷第1檢測值S是否小於 所生成的第1臨界值Th1。在第1檢測值S小於第1臨界值Th1的情況,從步驟S4移往步驟S5,控制部56,將前懸吊裝置28控制為第1動作狀態,也就是前懸吊裝置28不發揮作用的關閉狀態,回到步驟S1。在第1檢測值S為第1臨界值Th1上的情況,從步驟S4移往步驟S6,控制部56,將前懸吊裝置28控制為第2動作狀態,也就是前懸吊裝置28發揮作用的開啟狀態,回到步驟S1。
這裡在踩踏力較小的情況則第1臨界值Th1變小,即使衝擊的大小相同,控制部56,往往會將前懸吊裝置28控制為第2動作狀態。相反在踩踏力較大的情況則第1臨界值Th1變大,即使衝擊的大小相同,控制部56,往往會將前懸吊裝置28控制為第1動作狀態。藉此,控制部56,能因應參數的變化而仔細控制前懸吊裝置28。
為了防止震顫情形,將遲滯區域設定為因應參數變化的第1臨界值Th1,在衝擊的大小在遲滯區域的情況,則控制成動作狀態未變化。
<第2實施方式>
在第1實施方式,前懸吊裝置28及後懸吊裝置30的動作狀態雖然有兩種,而在第2實施方式,前懸吊裝置28具有第1動作狀態與第2動作狀態與第3動作狀態的三種動作狀態。前懸吊裝置28,具有藉由電動致動器驅動的可變阻尼孔。可變阻尼孔,可電氣性切換成:阻尼孔關閉而禁止前懸吊裝置28內的流體移動的關閉狀態、阻 尼孔打開一半程度的第2動作狀態、與阻尼孔全開的第3動作狀態。第1動作狀態為阻尼係數最小的動作狀態。第3動作狀態為阻尼係數最大的動作狀態。第2動作狀態為阻尼係數在第1動作狀態與第2動作狀態之間的動作狀態。第1動作狀態,是前懸吊裝置28不發揮作用的關閉狀態,第3動作狀態,為前懸吊裝置28以較大阻尼係數發揮作用的開啟狀態。第2動作狀態,是前懸吊裝置28以較第3動作狀態更小的阻尼係數動作的狀態。
由於以該方式讓前懸吊裝置28可切換為三種動作狀態,所以如上述設定為較動作狀態更少一種的第1臨界值Th1與第2臨界值Th2的兩種臨界值。這裡如第5圖所示,第2臨界值Th2,以顯示藉由第2檢測部54所檢測出的踩踏力的第2檢測值T的第2函數(Th2=f(T)),具體來說藉由顯示傾斜度C、截距D的踩踏力的第2檢測值T的一次函數(Th2=C×T+D)所定義。在第1實施方式,第2臨界值Th2,相較於第1臨界值Th1其增加比率較大,全體也大於第1臨界值Th1。於是第2函數的傾斜度C及截距D也大於第1函數的傾斜度A及截距B。第1函數與第2函數的大小也可都很大。第1函數與第2函數的次數或種類也可不同。
接著根據第6圖所示的控制部56的控制流程圖,來說明第2實施方式的控制部56的控制動作。
控制部56成為可動作的狀態時,在步驟S11,控制部56將從第1檢測部52輸出的第1檢測值S取入。這裡 的第1檢測值S,是如上述以加速度來表示藉由第1檢測部52所檢測出的衝擊的大小。在步驟S12。控制部56將從第2檢測部54輸出的第2檢測值T取入。在第2實施方式,第2檢測值T,也是用來表示使用者的踩踏力。在步驟S13,控制部56,藉由將第2檢測值T作為變數的一次函數A×T+B,來生成第1臨界值Th1。在步驟S14,控制部56,藉由將第2檢測值T作為變數的一次函數C×T+D,來生成第2臨界值Th2。第1臨界值Th1及第2臨界值Th2,與第1實施方式同樣地,雖然也可藉由進行運算求出第1臨界值Th1及第2臨界值Th2所生成,而也可分別將與複數的第2檢測值T對應的第1臨界值Th1及第2臨界值Th2的值預先登錄於記憶體,然後因應於第2檢測值T從記憶體讀取第1臨界值Th1及第2臨界值Th2所生成。
在步驟S15,控制部56,判斷第1檢測值S是否小於所生成的第1臨界值Th1。在第1檢測值S小於第1臨界值Th1的情況,則從步驟S4移往步驟S16。在步驟S16,控制部56,將前懸吊裝置28控制為第1動作狀態,也就是前懸吊裝置28不發揮作用的關閉狀態,回到步驟S11。
在第1檢測值S為第1臨界值Th1以上的情況,則從步驟S15移往步驟S17。在步驟S17,控制部56,判斷第1檢測值S是否小於所生成的第2臨界值Th2。在第1檢測值S小於第2臨界值Th2的情況,則從步驟S17移往步 驟S18。在步驟S18,控制部56,將前懸吊裝置28控制為第2動作狀態,也就是將前懸吊裝置28控制為阻尼係數大於第1動作狀態的動作狀態,回到步驟S11。
在第1檢測值S為第2臨界值Th2以上的情況,則從步驟S17移往步驟S19。在步驟S19,控制部56,將前懸吊裝置28控制為第3動作狀態,也就是將前懸吊裝置28控制為阻尼係數最大的動作狀態,回到步驟S11。
這裡在踩踏力較小的情況則第1臨界值Th1及第2臨界值Th2變小,即使衝擊的大小相同,控制部56,往往會將前懸吊裝置28控制為第2動作狀態或第3控制狀態。這裡在踩踏力較大的情況則第1臨界值Th1及第2臨界值Th2變大,即使衝擊的大小相同,控制部56,往往會將前懸吊裝置28控制為第1動作狀態或第2動作狀態。
為了防止震顫情形,將遲滯區域分別設定為因應參數變化的第1臨界值Th1及第2臨界值Th2,在衝擊的大小分別在遲滯區域的情況,則控制成動作狀態未變化。
<第3實施方式>
在上述實施方式,雖然使用踩踏力作為參數,而在第3實施方式,是使用自行車的前後方向的傾斜度作為參數。於是第2檢測部54,使用可檢測自行車10的前後方向的傾斜度的傾斜感應器。傾斜感應器,是藉由例如使用微機電系統MEMS(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的 技術的陀螺儀感應器所構成。第2檢測部54設置於自行車的框架體20。這裡如第7圖的步驟S23所示,在第3實施方式,顯示藉由第2檢測部54所檢測出的自行車10的傾斜度的第2檢測值IC的第1函數(Th1=f(IC)),具體來說為第1臨界值Th1,是藉由傾斜度E、截距F的顯示自行車10的傾斜度的第2檢測值IC的一次函數(Th1=E×IC+F)所定義。
接著根據第7圖所示的控制部56的控制流程圖,來說明第3實施方式的控制部56的控制動作。
控制部56成為可動作的狀態時,在步驟S21,控制部56將從第1檢測部52輸出的第1檢測值S取入。在步驟S22。控制部56將從第2檢測部54輸出的第2檢測值IC取入。在第3實施方式,第2檢測值IC,是用來表示自行車10的前後方向的傾斜度。在步驟S23,控制部56,藉由將第2檢測值IC作為變數的一次函數E×IC+F,來生成第1臨界值Th1。第1臨界值Th1,雖然也可藉由進行運算求出第1臨界值Th1所生成,而也可分別將與複數的第2檢測值IC對應的第1臨界值Th1的值預先登錄於記憶體,然後因應於第2檢測值T從記憶體讀取第1臨界值Th1所生成。
在步驟S24,控制部56,判斷第1檢測值S是否小於所生成的第1臨界值Th1。在第1檢測值S小於第1臨界值Th1的情況,從步驟S24移往步驟S25,控制部56,將前懸吊裝置28控制為第1動作狀態,也就是前懸吊裝置 28不發揮作用的關閉狀態,回到步驟S21。在第1檢測值S為第1臨界值Th1上的情況,從步驟S24移往步驟S26,控制部56,將前懸吊裝置28控制為第2動作狀態,也就是前懸吊裝置28發揮作用的開啟狀態,回到步驟S21。
這裡在自行車10的傾斜度較小的情況則第1臨界值Th1變小,即使衝擊的大小相同,控制部56,往往會將前懸吊裝置28控制為第2動作狀態。相反在傾斜度較大的情況則第1臨界值Th1變大,即使衝擊的大小相同,控制部56,往往會將前懸吊裝置28控制為第1動作狀態。藉此,控制部56,能因應參數的變化而仔細控制前懸吊裝置28。
為了防止震顫情形,將遲滯區域設定為因應參數變化的第1臨界值Th1,在衝擊的大小在遲滯區域的情況,則控制成動作狀態未變化。
<第4實施方式>
在上述實施方式,雖然使用踩踏力或自行車10的傾斜度作為參數,而在第4實施方式,是使用藉由座墊支柱26所調整的鞍座26a的高度位置作為參數。於是第2檢測部54,使用設置於座墊支柱26的高度位置感應器的輸出也就是第2檢測值PH。這裡如第8圖的步驟S33所示,在第4實施方式,顯示藉由第2檢測部54所檢測出的座墊支柱26的高度的第2檢測值PH的第1函數 (Th1=f(PH)),具體來說為第1臨界值Th1,是藉由傾斜度I、截距J的顯示鞍座26a的高度位置的第2檢測值PH的一次函數(Th1=G×PH+H)所定義。
接著根據第8圖所示的控制部56的控制流程圖,來說明第4實施方式的控制部56的控制動作。
控制部56成為可動作的狀態時,在步驟S31,控制部56將從第1檢測部52輸出的第1檢測值S取入。在步驟S32。控制部56將從第2檢測部54輸出的第2檢測值PH取入。在第4實施方式,第2檢測值PH,是用來表示鞍座26a的高度位置。在步驟S33,控制部56,藉由將第2檢測值PH作為變數的一次函數G×PH+H,來生成第1臨界值Th1。第1臨界值Th1,雖然也可藉由進行運算求出第1臨界值Th1所生成,而也可分別將與複數的第2檢測值PH對應的第1臨界值Th1的值預先登錄於記憶體,然後因應於第2檢測值PH從記憶體讀取第1臨界值Th1所生成。
在步驟S34,控制部56,判斷第1檢測值S是否小於所生成的第1臨界值Th1。在第1檢測值S小於第1臨界值Th1的情況,從步驟S34移往步驟S35,控制部56,將前懸吊裝置28控制為第1動作狀態,也就是前懸吊裝置28不發揮作用的關閉狀態,回到步驟S31。在第1檢測值S為第1臨界值Th1上的情況,從步驟S34移往步驟S36,控制部56,將前懸吊裝置28控制為第2動作狀態,也就是前懸吊裝置28發揮作用的開啟狀態,回到步 驟S31。
這裡在鞍座26a的高度較低的情況則第1臨界值Th1變小,即使衝擊的大小相同,控制部56,往往會將前懸吊裝置28控制為第2動作狀態。相反在鞍座26a較高的情況則第1臨界值Th1變大,即使衝擊的大小相同,控制部56,往往會將前懸吊裝置28控制為第1動作狀態。藉此,控制部56,能因應參數的變化而仔細控制前懸吊裝置28。
為了防止震顫情形,將遲滯區域設定為因應參數變化的第1臨界值Th1,在衝擊的大小在遲滯區域的情況,則控制成動作狀態未變化。
<第5實施方式>
在上述實施方式,雖然使用踩踏力、自行車10的傾斜度、及鞍座26a的高度位置作為參數,而在第5實施方式,使用自行車10所在位置的高度作為參數。於是第2檢測部54,使用可檢測自行車10所在位置的高度(標高)的氣壓感應器。氣壓感應器,是藉由例如使用微機電系統MEMS(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的技術的壓力感應器所構成。在使用氣壓感應器的情況,由於氣壓每日變化,所以需要藉由隨時已知的高度的氣壓來校正。第2檢測部54設置於自行車的框架體20。這裡如第7圖的步驟S23所示,在第3實施方式,顯示藉由第2檢測部54所檢測出的自行車10位置的高度的第2檢測值HT的 第1函數(Th1=f(HT)),具體來說為第1臨界值Th1,是藉由傾斜度I、截距J的顯示自行車10的傾斜度的第2檢測值IC的一次函數(Th1=I×HT+J)所定義。
接著根據第9圖所示的控制部56的控制流程圖,來說明第5實施方式的控制部56的控制動作。
控制部56成為可動作的狀態時,在步驟S41,控制部56將從第1檢測部52輸出的第1檢測值S取入。在步驟S42。控制部56將從第2檢測部54輸出的第2檢測值HT取入。在第5實施方式,第2檢測值HT,是用來表示自行車10所在位置的高度。在步驟S43,控制部56,藉由將第2檢測值HT作為變數的一次函數I×HT+J,來生成第1臨界值Th1。第1臨界值Th1,雖然也可藉由進行運算求出第1臨界值Th1所生成,而也可分別將與複數的第2檢測值HT對應的第1臨界值Th1的值預先登錄於記憶體,然後因應於第2檢測值HT從記憶體讀取第1臨界值Th1所生成。
在步驟S44,控制部56,判斷第1檢測值S是否小於所生成的第1臨界值Th1。在第1檢測值S小於第1臨界值Th1的情況,從步驟S44移往步驟S45,控制部56,將前懸吊裝置28控制為第1動作狀態,也就是前懸吊裝置28不發揮作用的關閉狀態,回到步驟S41。在第1檢測值S為第1臨界值Th1上的情況,從步驟S44移往步驟S46,控制部56,將前懸吊裝置28控制為第2動作狀態,也就是前懸吊裝置28發揮作用的開啟狀態,回到步 驟S41。
這裡在自行車10所在位置的高度較低的情況則第1臨界值Th1變小,即使衝擊的大小相同,控制部56,往往會將前懸吊裝置28控制為第2動作狀態。相反在高度較低的情況則第1臨界值Th1變大,即使衝擊的大小相同,控制部56,往往會將前懸吊裝置28控制為第1動作狀態。藉此,控制部56,能因應參數的變化而仔細控制前懸吊裝置28。
為了防止震顫情形,將遲滯區域設定為因應參數變化的第1臨界值Th1,在衝擊的大小在遲滯區域的情況,則控制成動作狀態未變化。
<其他實施方式>
以上雖然針對本新型的一實施方式加以說明,而本新型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方式,在不脫離本新型的主旨的範圍可進行各種變更。尤其本說明書記載的複數的實施方式及變形例可因應需要任意組合。
(a)在上述實施方式,雖然以前懸吊裝置28為例子來說明本新型,而也可因應參數的變化來控制後懸吊裝置30。例如也可在第4圖,在步驟S5,後懸吊裝置30也控制為第1動作狀態,在步驟S6後懸吊裝置30也控制為第2動作狀態。
也可相反地在步驟S5,將後懸吊裝置30控制為第2動作狀態,在步驟S6將後懸吊裝置30控制為第1動作狀 態。在該情況,可以防止當踩踏力較大時藉由後懸吊裝置30下沉所產生的踩踏損失。
(b)在上述實施方式,雖然藉由踩踏力的一次函數而生成第1臨界值及第2臨界值,本新型不限定於此。第1臨界值及第2臨界值,只要具有參數的函數以怎樣的函數生成都可以。例如也能以二次函數及次數較二次函數更高的n次函數(n為3以上的整數)生成,也能以指數函數或對數函數生成。
(c)在上述實施方式,作為自行車10的參數,雖然舉例使用者的踩踏力、自行車10的傾斜度(尤其是前後方向的傾斜度)、座墊支柱26的高度、及自行車10所在位置的高度,而本新型不限於此。例如自行車10的參數,也可是自行車10的車速、自行車10行駛時的加速度及減速度、自行車10振動的頻率、自行車10的振動的振幅、及變速裝置的變速位置。
(d)在上述實施方式,雖然以具有後懸吊裝置的自行車10為例子來說明本新型,而僅具有前懸吊裝置的自行車也適用本新型。
(e)在上述實施方式,雖然顯示以電動方式將變速裝置變速的例子,而本新型也適用於:具有藉由變速纜線將變速裝置與變速操作部連結的機械式的變速裝置的自行車。
(f)在上述實施方式,雖然因應參數的增加讓臨界值增加,而也可相反地因應參數的增加使臨界值減少。在 該情況,雖然也能以一次函數或二次函數使其減少,而也可反比例性地使其減少。也可藉由n次函數、指數函數、或對數函數使其減少。
(g)在上述實施方式,前懸吊裝置28及後懸吊裝置30,雖然可藉由電動驅動來控制阻尼係數,而本新型所控制的懸吊裝置不限於此。例如也可為藉由將油壓或氣壓進行電動控制來控制阻尼係數的懸吊裝置。也可為以藉由控制纜線所連結的操作構件來操作的懸吊裝置。在該情況,以電動致動器來驅動控制纜線,且控制該電動致動器即可。

Claims (14)

  1. 一種自行車用懸吊控制裝置,將具有複數的動作狀態的自行車用懸吊裝置的上述動作狀態進行控制;該自行車用懸吊控制裝置具備有:第1檢測部、第2檢測部、及控制部;該第1檢測部,用來檢測作用於上述自行車的衝擊的大小;該第2檢測部,用來檢測與在上述第1檢測部所檢測的上述衝擊的大小不同的上述自行車的參數;該控制部,將藉由上述第1檢測部檢測出的衝擊的大小、與因應上述第2檢測部的檢測結果而變化的第1臨界值進行比較,來控制上述動作狀態。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自行車用懸吊控制裝置,其中上述第1檢測部,檢測藉由作用於上述自行車的衝擊所產生的加速度。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的自行車用懸吊控制裝置,其中上述控制部,根據將藉由上述第2檢測部所檢測出的參數作為變數的第1函數,來變更上述第1臨界值。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的自行車用懸吊控制裝置,其中上述自行車用懸吊裝置,具有:第1動作狀態、及與上述第1動作狀態不同的第2動作狀態;上述控制部,在藉由上述第1檢測部檢測出的上述加速度小於上述第1臨界值的情況,則成為上述第1動作狀態,在所檢測出的上述加速度為上述第1臨界值以上的情 況,則成為上述第2動作狀態。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的自行車用懸吊控制裝置,其中上述第1動作狀態其阻尼係數較第2動作狀態更小。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的自行車用懸吊控制裝置,其中上述第1動作狀態,是上述自行車用懸吊裝置不發揮作用的關閉狀態,上述第2動作狀態,為上述自行車用懸吊裝置發揮作用的開啟狀態。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的自行車用懸吊控制裝置,其中上述控制部,將較上述第1臨界值更大的第2臨界值,根據將藉由上述第2檢測部所檢測的參數作為變數的第2函數來變更,將藉由上述第1檢測部所檢測出的加速度、與上述第1臨界值及上述第2臨界值進行比較,來控制上述動作狀態。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的自行車用懸吊控制裝置,其中上述第2函數與上述第1函數不同。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的自行車用懸吊控制裝置,其中上述自行車用懸吊裝置,具有:上述第1動作狀態、上述第2動作狀態、及阻尼係數與上述第1動作狀態及上述第2動作狀態不同的第3動作狀態;上述控制部,在藉由上述第1檢測部所檢測出的加速度小於上述第1臨界值的情況,使上述自行車用懸吊裝置成為上述第1動作狀態,在上述加速度為上述第1臨界值 以上而小於第2臨界值的情況,成為上述第2動作狀態,在上述加速度為上述第2臨界值以上的情況,成為上述第3動作狀態。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自行車用懸吊控制裝置,其中上述自行車用懸吊裝置,包含:將自行車的前輪懸吊的前懸吊裝置、與將後輪懸吊的後懸吊裝置;上述控制部,控制上述前懸吊裝置及上述後懸吊裝置的至少一個的複數的動作狀態。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自行車用懸吊控制裝置,其中上述第2檢測部,檢測出作用於上述自行車的曲柄軸的扭矩。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自行車用懸吊控制裝置,其中上述第2檢測部,檢測出上述自行車的車體的傾斜度。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自行車用懸吊控制裝置,其中上述第2檢測部,檢測出安裝於上述自行車的可調整式座墊支柱的高度。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自行車用懸吊控制裝置,其中上述第2檢測部,檢測出上述自行車所在位置的高度。
TW102222221U 2013-11-27 2013-11-27 自行車用懸吊控制裝置 TWM4832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22221U TWM483232U (zh) 2013-11-27 2013-11-27 自行車用懸吊控制裝置
DE202014009400.4U DE202014009400U1 (de) 2013-11-27 2014-11-26 Fahrradfederungssteuervorrichtung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22221U TWM483232U (zh) 2013-11-27 2013-11-27 自行車用懸吊控制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83232U true TWM483232U (zh) 2014-08-01

Family

ID=517929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222221U TWM483232U (zh) 2013-11-27 2013-11-27 自行車用懸吊控制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DE (1) DE202014009400U1 (zh)
TW (1) TWM483232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929588B1 (fr) 2008-04-02 2010-09-17 Cycles Lapierre Systeme de suspension pour bicyclett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202014009400U1 (de) 2014-12-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76268B (zh) 自行車懸吊系統
JP5934470B2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US10099743B2 (en) Suspension control system for a bicycle, bicycle, and suspension control method
JP4972440B2 (ja) 減衰力可変ダンパの制御装置
JP6546675B2 (ja) 電子可変サスペンションシステム
US20170334514A1 (en) Bicycle system and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 thereof
JP7373909B2 (ja) 変速制御装置および変速システム
US5521821A (en) Suspension control system for automotive vehicle
TWI588380B (zh) 用於自行車之吸震器
JP6277157B2 (ja) 自転車用制御装置
TW202330353A (zh) 自行車用變速器調校系統、自行車用座墊支柱調校系統及自行車用避震調校系統
JP5293264B2 (ja) 減衰力制御装置、及び減衰力制御方法
JP2008238923A (ja) 減衰力可変ダンパの制御装置
TWM483232U (zh) 自行車用懸吊控制裝置
WO2017159370A1 (ja) 緩衝器の制御装置および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JP2020520319A (ja) 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作動方法
JP2015083469A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JP2006273225A (ja) 可変減衰力ダンパーの制御装置
JP2009137342A (ja) 減衰力可変ダンパの制御装置
JPH06247121A (ja) 車両懸架装置
JP3017308B2 (ja) 車両の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JP2010083152A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JPH07180644A (ja) 自動二輪車の加速制御装置
JP5189872B2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の制御装置および制御方法
JP3017336B2 (ja) 車両の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K4K Expiration of patent term of a granted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