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74245U - 膠帶剝離裝置 - Google Patents

膠帶剝離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74245U
TWM474245U TW102216737U TW102216737U TWM474245U TW M474245 U TWM474245 U TW M474245U TW 102216737 U TW102216737 U TW 102216737U TW 102216737 U TW102216737 U TW 102216737U TW M474245 U TWM474245 U TW M474245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ape
axial direction
along
suction cup
passive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2167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Ren-Zhang Jian
Original Assignee
Eastern Standard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astern Standard Technology Corp filed Critical Eastern Standard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to TW1022167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74245U/zh
Publication of TWM4742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74245U/zh

Links

Landscapes

  • Container, Conveyance, Adherence, Positioning, Of Wafer (AREA)

Description

膠帶剝離裝置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膠帶剝離裝置,尤指一種安裝在膠帶剝離處理系統中,並且用來將裝載被動元件之被動元件載板上的膠帶剝離的膠帶剝離裝置。
  習知的被動元件要進行沾銀處理時,需要將複數個被動元件放置在板狀的一被動元件載板中,該被動元件載板上設置複數個恰好可容納被動元件的穿孔,且被動元件載板的一表面黏貼一層膠帶,藉由膠帶的黏性將複數個被動元件黏合,如此可以將被動元件載板上複數個排列平整後的被動元件同時進行沾銀處理。此外,由於被動元件的兩端都需要沾銀處理,因此當被動元件載板上的被動元件一端完成沾銀處理後,需要在被動元件載板上且位於有沾銀的一側貼上一層膠帶,並且將被動元件載板上且位於沒有沾銀一側的膠帶剝離,使得各被動元件沒有沾銀的一端外露可進行沾銀處裡。
  這種被動元件載板為了能夠能夠順利地將膠帶剝離,係在被動元件載板的一側端面形成複數個缺口,因而能夠利用一機械手對準缺口進而夾住膠帶的末端,進一步移動機械手就能將膠帶由被動元件載板上剝離。這種直接利用機械手來剝離膠帶的技術相當容易在一開始要將膠帶由被動元件載板上剝離時有不當的施力角度情況造成膠帶破裂,一旦膠帶產生破裂,就有相當高的機率無法順利地將膠帶完全由被動元件載板上剝離,也就是說機械手完成剝離動作後仍有部分膠帶黏貼在被動元件載板或被動元件上。

  為解決此問題,本創作提供一種膠帶剝離裝置,包括:用以剝離一被動元件載板上的一待撥膠帶,該被動元件載板具有承載被動元件的複數個定位孔以及位於被動元件載板一側端沿端緣間隔排列的數個通孔,而所述之待撥膠帶有覆蓋於該通孔的特徵,該裝置包括,一結合件,包括沿垂直於地面的一第一軸向隔開的一上表面與一下表面,結合件進一步包括由上表面延伸至下表面的一缺口,該缺口包括沿垂直於第一軸向的一第二軸向隔開的一第一邊與一第二邊,一吸盤,位於結合件的缺口內,該吸盤包括提供被動元件載板置放的上側面以及形成在上側面的複數個吸氣孔,吸盤進一步包括靠近缺口之第一邊的數個穿孔,且各穿孔分別與被動元件載板的各通孔對齊,分別結合在與各穿孔對齊的位置的複數頂針,且沿第一軸向位於位於吸盤下方,各頂針包括朝向穿孔的第一端,各頂針係沿第一軸向在頂抵位置與非頂抵位置之間位移,且當各頂針位於頂抵位置時,各頂針之第一端沿第一軸向位於吸盤之上側面之上,可移動地於結合件之上表面且沿第一軸向位於吸盤上方的一夾持組,夾持組包括一夾子,且夾持組沿第二軸向在一第一位置、第二位置間的位移,當夾持組位於第一位置時,夾持組沿第二軸向與吸盤隔開。
  當頂針由非頂抵位置位移至頂抵位置時,各頂針的第一端係穿過被動元件載板的各通孔剝開待剝膠帶具有的一外端。
  當待剝膠帶之外端被剝開後,夾持組由第二位置位移至第一位置並夾住待剝膠帶之外端後沿第二軸向朝第一位置的方向移動將帶剝膠帶由被動元件載板剝離。
  本創作的剝離裝置藉由各頂針將待剝膠帶外端處先剝離,由於待剝膠帶之外端黏結於被動元件載板的黏結力較小,因此各頂針不易造成待剝膠帶破裂,進一步造成夾子將待剝膠帶剝離被動元件載板的過程不易造成待剝膠帶破裂,所以夠以較高的成功率將待剝膠帶完整地剝離。
  其中該頂針的第一端係形成斜面狀,因而在第一端界定出一高邊以及沿第一軸向的高度低於高邊的一低邊,且高邊沿第二軸向與缺口之第一邊隔開的距離小於低邊沿第二軸向與第一邊隔開的距離。
  各頂針藉由第一端的斜面設計,造成各頂針的高端更靠近待剝膠帶的最外端,如此各頂針只需要對抗很小的黏性就能將待剝膠帶的外端剝離,進一步各頂針剝離待剝膠帶時,更不容易造成待剝膠帶破損。









10‧‧‧膠帶剝離處理系統
19‧‧‧備料區
20‧‧‧框架
22‧‧‧結合件
24‧‧‧上表面
26‧‧‧下表面
28‧‧‧缺口
30‧‧‧第一邊
32‧‧‧第二邊
34‧‧‧第一輸送器
36‧‧‧黏貼裝置
38‧‧‧第二輸送器
40‧‧‧剝離裝置
42‧‧‧第一異常區
44‧‧‧滾壓裝置
46‧‧‧終端輸送器
48‧‧‧完備區
50‧‧‧第二異常區
52‧‧‧固定組
54‧‧‧支撐桿
56‧‧‧上端
58‧‧‧下端
60‧‧‧第一固定板
62‧‧‧第一驅動器
64‧‧‧驅動件
66‧‧‧連接件
68‧‧‧第二固定板
70‧‧‧第一固定孔
72‧‧‧第二固定孔
73‧‧‧襯套
74‧‧‧頂桿
76‧‧‧頂端
78‧‧‧底端
79‧‧‧吸盤
80‧‧‧下盤
82‧‧‧第一側面
84‧‧‧第二側面
86‧‧‧空間
88‧‧‧上盤
90‧‧‧上側面
92‧‧‧下側面
94‧‧‧氣孔
96‧‧‧穿孔
98‧‧‧前擋塊
111‧‧‧支架
113‧‧‧第二驅動器
115‧‧‧連結塊
117‧‧‧頂針
119‧‧‧第一端
119A‧‧‧高邊
119B‧‧‧低邊
131‧‧‧第二端
133‧‧‧第三驅動器
135‧‧‧第一限制件
136‧‧‧限制邊
137‧‧‧滑軌
139‧‧‧滑塊
151‧‧‧第四驅動器
153‧‧‧第二限制件
157‧‧‧感測器
159‧‧‧第五驅動器
171‧‧‧後擋塊
172‧‧‧夾持組
173‧‧‧銜接件
175‧‧‧第一表面
177‧‧‧第二表面
179‧‧‧滑塊
191‧‧‧第一作動器
193‧‧‧連動桿
195‧‧‧樞接座
197‧‧‧樞接部
200‧‧‧凹槽
214‧‧‧夾子
215‧‧‧第一夾體
217‧‧‧結合端
219‧‧‧夾固端
231‧‧‧缺槽
233‧‧‧第二夾體
235‧‧‧第一樞部
237‧‧‧延伸臂
239‧‧‧第二樞部
250‧‧‧夾持端
251‧‧‧第一槽
253‧‧‧第二槽
255‧‧‧第二作動器
257‧‧‧第一支架
259‧‧‧帶動器
271‧‧‧第二支架
273‧‧‧軌道桿
274‧‧‧集背膠組
275‧‧‧固定桿
277‧‧‧連接桿
279‧‧‧帶動缸
291‧‧‧集背膠板
293‧‧‧被動元件載板
295‧‧‧第一表面
297‧‧‧第二表面
299‧‧‧側邊
311‧‧‧定位孔
313‧‧‧通孔
315‧‧‧待剝膠帶
316‧‧‧外端
317‧‧‧固定膠帶
319‧‧‧被動元件
X‧‧‧第一軸向
Y‧‧‧第二軸向
Z‧‧‧第三軸向
第一圖係顯示本創作膠帶剝離裝置安裝在膠帶剝離機上的立體圖。
第二圖為第一圖的俯視圖。
第三圖為本創作膠帶剝離裝置的立體圖。
第四圖為本創作膠帶剝離裝置之固定組的立體分解圖。
第五圖為本創作膠帶剝離裝置之夾持組的立體分解圖。
第六圖為沿第三圖6-6線所取的剖視圖。
第七圖為沿第六圖7-7線所取的剖視圖。
第八圖裝載有複數個被動元件之被動元件載板的立體圖。
第九圖裝載有複數被動元件之被動元件載板放置在本創作之膠帶剝離裝置後的剖視圖。
第十圖係在第九圖狀態下吸盤位移至上升位置的狀態圖。
第十一圖係第十圖的局部放大試圖。
第十二圖係在第七圖狀態下裝載有複數被動元件之被動元件載板放置在本創作之膠帶剝離裝置後,吸盤位移至上升位置且各第一限制件位移至限制位置後的狀態圖。
第十三圖係在第十一圖之狀態下頂針位移至頂抵位置後的狀態圖。
第十四圖係在第十一圖之狀態下夾子夾住待剝膠帶後的狀態圖。
第十五圖係第十三圖的局部放大圖。
第十六圖係在第十三圖狀態下夾持組由第二位置往第一位置位移的狀態圖。
第十七圖係在第十五圖狀態下夾持組位移至第一位置且集背膠板位移至集膠位置後的狀態圖。
第十八圖係第八圖之被動元件載板剝離待剝膠帶且通過滾壓裝置後的立體圖。
第十九圖為本創作膠帶剝離裝置之頂針的另一種實施例示意圖。
  以下所有圖式係僅便於解釋本創作基本教導而已,圖式中將對構成較佳實施例之元件的數目、位置、關係、及尺寸之延伸將有所說明,在閱讀及了解本創作的敎導後相關之變化實施屬於業界技能。另外,在閱讀及了解本創作的敎導後,配合特定力量、重量、強度、及類似要求之精確尺寸及尺寸比例之改變亦屬業界技能。
  在不同圖式中係以相同標號來標示相同或類似元件;另外請了解文中諸如“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上”、“下”、“前”、“後”、“內”、“外”、“端”、“部”、“段”、“水平”、“垂直”、“向內”、“向外”、“寛度”、“長度”、“區"、“周圍"、“側"、“徑向”、“軸向”等等及類似用語係僅便於看圖者參考圖中構造以及僅用於幫助描述本創作而已。
  本創作之剝離裝置40係安裝在一膠帶剝離處理系統10中,本創作的剝離裝置40係用來將膠帶剝離,以利對進行被動元件的沾銀處理。
  其中該膠帶剝離處理系統10具有一框架20,框架20中固設板狀的一結合件22,結合件22包括沿垂直於地面的一第一軸向X隔開的一上表面24與一下表面26,結合件22進一步包括由上表面24延伸至下表面26的一缺口28,缺口28包括沿垂直於第一軸向X的一第二軸向Y隔開的一第一邊30與一第二邊32(如第一、三、四圖所示)。
  該膠帶剝離處理系統10進一步包括設置在結合件22的一備料區19以及一黏貼裝置36(如第一、二圖所示),在備料區19以及黏貼裝置36之間設置可移動的一第一輸送器34,該第一輸送器34係能在備料區19與黏貼裝置36之間沿垂直於第一及第二軸向X、Y的一第三軸向Z往復位移,用來運輸裝載有複數被動元件319的一被動元件載板293(參閱第八圖所示但不包括固定膠帶317)。
  膠帶剝離處理系統10也包括設置在結合件22之上表面24的一滾壓裝置44、一第一異常區42、一第二輸送器38、一完備區48以及一終端輸送器46(參閱第一、二圖所示),所述之剝離裝置40沿第三軸向Z位於滾壓裝置44與第一異常區42之間,且第一異常區42沿第三軸向Z位於剝離裝置40與黏貼裝置36之間,第二輸送器38係能在剝離裝置40與黏貼裝置36之間沿著第三軸向Z往復位移,滾壓裝置44沿第三軸向Z位於完備區48與剝離裝置40之間,終端輸送器46係沿第三軸向Z在剝離裝置40以及完備區48之間位移。膠帶剝離處理系統10另包括一第二異常區50,第二異常區沿第二軸向Y位於完備區48與備料區19之間。
  依據圖式所示本創作的剝離裝置40包括一固定組52,固定組52包括四個支撐桿54、一第一固定片60以及一第一驅動器62,其中各支撐桿54包括一上端56與一下端58,各支撐桿54的上端56固設在結合件22的下表面26且位於缺口28的外圍處,該第一固定板60係固設在各支撐桿54的下端58,第一驅動器62具有固設於第一固定板60上的一驅動件64。由於第一固定板60無法移動,因而當第一驅動器62作動時,第一驅動器62係沿第一軸向X產生位移。
  依據圖式所示本創作的固定組52進一步包括與各支撐桿54固設一第二固定板68、四支頂桿74、四個襯套73、以及一連接件66,其中第二固設板68包括位在四個角落的四個第一固定孔70以及位在各第一固定孔70之間的四個第二固定孔72,而各頂桿74包括一頂端76與一底端78。各支撐桿54係分別與第二固定板68的各第一固定孔70套接,並且透過螺絲鎖固而固定第二固定板68沿第一軸向X與第一固定板60隔開的距離,各襯套73係各自固設在一第二固定孔72中,各頂桿74係可滑動地各自與一襯套73套接,且各頂桿74的頂端76、與底端78位於襯套73外側,連接件66係固設於各頂桿74的底端78,連接件66進一步與第一驅動器62結合而一起移動,因而當第一驅動器62作動時,係驅動連接件66以及各頂桿74沿第一軸向X位移。
  依據圖式所示本創作的固定組52另包括與各頂桿74結合而一起移動的一吸盤79,吸盤79包括一下盤80與一上盤88,其中下盤80包括沿第一軸向X隔開的一第一側面82與一第二側面84,下盤80進一步包括形成在第一側面82的一空間86。上盤88包括沿第一軸向X隔開的一上側面90與一下側面92,上盤88進一步包括由上側面90延伸至下側面92且呈矩形矩陣排列的複數個氣孔94,上盤88另包括由上側面90延伸至下側面92且靠近末端的八個穿孔96,上盤88靠近各穿孔96的端面處固設沿第三軸向Z隔開的二個前擋塊98,各前擋塊98的一部分沿第一軸向X位於上盤88之上側面90的上方。
  吸盤79之下盤80的第一側面82與上盤88之下側面92係氣密地結合,造成上盤90之各氣孔94位於空間86界定的範圍內,且各穿孔96位於下盤80外側,下盤80係固設在各頂桿74的頂端76,造成吸盤79位於結合件22之缺口28內,且上盤88之各穿孔96靠近缺口28的第一邊30,當第一驅動器62作動時,係推動連接件66以及各頂桿74與吸盤79一起沿第一軸向X在上升位置(如第十至十六圖所示)與下降位置(如第六、七、九圖所示)之間位移。此外吸盤79的下盤80係與抽氣設備連接,因而當抽氣設備抽氣時,係在上盤88的各氣孔94產生吸力。
  依據圖式所示本創作的固定組52也包括固設於吸盤79的一支架111,固設於支架111的一第二驅動器113,與第二驅動器113連動地結合的一連結塊115,以及與連結塊115結合的八支頂針117,其中各頂針117包括一第一端119與一第二端131。
  支架111固設在下盤80的第二側面84且靠近缺口28的第一邊30,第二驅動器113固設在支架111的側面,各頂針117的第二端131固設在連結塊115中,且各頂針117的第一端119位於連結塊115外側,各頂針117分別與吸盤79的一穿孔96對齊,如此支架111、第二驅動器113、連結塊115以及各頂針117隨著吸盤79一起在上升位置與下降位置之間位移,此外第二驅動器113作動係透過連結塊115推動各頂針117一起在頂抵位置(如第十三至十五圖所示)與非頂抵位置(如第六、九至十一圖所示)之間位移,當各頂針117位於非頂抵位置時,各頂針117沿第一軸向X位於吸盤79之上盤88的下方(如第十一圖所示),當各頂針117由非頂抵位置位移至頂抵位置時,各頂針117係分別穿過一穿孔96,且各頂針117的第一端119沿第一軸向X位於上盤88之上側面90的上方(如第十三至十五圖所示)。
  依據圖式所示本創作的固定組52更包括二個第三驅動器133、二個第一限制件135以及二個滑軌137,其中各第一限制件135包括凸出側邊的一限制邊136(如第七圖所示),各第一限制件135分別固設二個滑塊139。各滑軌137係沿第二軸向Y隔開地固設在結合件22之下表面26且位於缺口28外側,各滑軌137分別靠近缺口28的第一邊30或第二邊32(如第六圖所示),各第一限制件135的各滑塊139分別與一滑軌137滑動地結合(如第六圖所示),各第三驅動器133沿第三軸向Z隔開地固設在結合件22之下表面26且位於缺口28外側,各第三驅動器133沿第二軸向Y位於缺口28之第一與第二邊30、32之間,各第三驅動器133各自與一第一限制件135連動地結合,因而各第三驅動器133作動時,係沿第三軸向Z推動各第一限制件135在貼靠吸盤79的限制位置(如第十二圖所示)以及與吸盤79隔開的非限制位置(如第七圖所示)之間位移。
  依據圖式所示本創作的固定組52包括固設在結合件22之上表面24的一第四驅動器151,以及與第四驅動器151結合的一第二限制件153,第四驅動器151靠近缺口28的第一邊30,此外第二限制件153沿第三軸向Z位於最中央之二支頂針117之間。第四驅動器151係帶動第二限制件153在伸出位置(如第十四至十六圖所示)與內縮位置(如第六、九至十一以及十三圖所示)之間位移,當第二限制件153位於內縮位置時第二限制件153沿第二軸向Y與吸盤79的上盤88隔開。
  依據圖式所示本創作的固定組52進一步包括固設在下盤80下方的一第五驅動器159,以及與第五驅動器159連動地結合的一後擋塊171,後擋塊171的一部分沿第一軸向X高於上盤88的上側面90,且第五驅動器159與後擋塊171隨著吸盤79一起在上升位置與下降位置之間位移。第五驅動器159係推動後擋塊171沿第二軸向Y在抵靠位置與非抵靠位置之間位移,當後擋塊171位於非抵靠位置時,後擋塊171沿第二軸向Y與吸盤79隔開,當後擋塊171位於抵靠位置時,後擋塊171沿第二軸向Y貼靠在吸盤79的端面。
  依據圖式所示本創作的剝離裝置40包括固設在結合件22之下表面26且位於缺口28外側的複數個感測器157,各感測器157與缺口28之第二邊32和吸盤79之間區隔出的空隙對齊(如第六圖所示)。
  依據圖式所示本創作的剝離裝置40進一步包括一夾持組172,夾持組172包括固設在結合件22之上表面24的一第一支架257與一第二支架271,且第一及第二支架257、271係跨設在缺口28之上方(如第三圖所示),第一支架257沿第三軸向Z與第二支架271隔開,此外,第一支架257上固設一帶動器259,第二支架271包括沿第二軸向Y延伸的一軌道桿273。
  依據圖式所示本創作的夾持組172進一步包括一銜接件173,銜接件173包括沿第一軸向X隔開的一第一表面175與一第二表面177,銜接件173進一步包括固設在第一表面175上的二個滑塊179。銜接件173與帶動器259結合而連動,銜接件173的各滑塊179與軌道桿273滑動地結合,如此帶動器259係能驅動銜接件173沿第二軸向Y在第一位置(如第六圖所示)、第二位置(如第十三、十四圖所示)與第三位置(如第十七圖所示)之間位移,該第一位置沿第二軸向Y位於第二位置與第三位置之間,且當銜接件173位於第二位置時,銜接件173與結合件22之缺口28對齊。
  依據圖式所示本創作的夾持組172另包括固設於銜接件173上的一樞接座195,樞接座195包括沿第三軸向Z隔開的二個樞接部197,且樞接座195的下端面形成對應各頂針117的複數個凹槽200。樞接座195係固設在銜接座173的第二表面177,造成樞接座195隨著銜接件173一起在第一、第二以及第三位置之間位移。
  依據圖式所示本創作的夾持組172也包括諸如氣壓缸所構成的一第一作動器191,以及諸如氣壓缸所構成的二個第二作動器255,其中第一作動器191包括可伸縮位移的一連動桿193。該第一作動器191固設在銜接件173的第一表面175,各第二作動器255固設在樞接座195上,且二個第二作動器255沿第三軸向Z隔開。
  依據圖式所示本創作的夾持組172更包括一夾子214,夾子214包括與各第二作動器255結合的一第一夾體215,以及與樞接座195樞接的一第二夾體233,其中第一夾體215包括沿一結合端217以及一夾固端219,第一夾體215進一步包括對應各頂針117且形成在夾固端219的複數個缺槽231。第二夾體233包括一第一樞部235以及遠離第一樞部235的一夾持端250,第二夾體233進一步包括對應各頂針117且形成在夾持端250的複數個第一槽251,第二夾體233另包括對應第二限制件153且形成在夾持端250中央的一第二槽253,第二夾體233也包括形成在一側面的一延伸臂237,延伸臂237末端形成一第二樞部239。
  第一夾體215的結合端217與各第二作動器255結合,各第二作動器255係帶動第一夾體215沿第一軸向X位移。第二夾體233係樞接在樞接座195的二個樞接部197之間,且第二夾體233的第二樞部239與第一作動器191的連動桿193樞接。因而第一作動器191作動時係驅動第二夾體233樞轉靠近(如第十四至十六圖所示)或樞轉遠離(如第六、十三、十七圖所示)第一夾體215。
  依據圖式所示本創作的剝離裝置40包括固設在結合件22之上表面24的一集背膠組274,集背膠組274包括固設在結合件22之上表面24且分別位於帶動器259以及軌道桿273外側的二固定桿275,各固定桿275遠離結合件22的末端固設一連接桿277,連接桿277上固設諸如氣壓缸構成的一帶動缸279,集背膠組274進一步包括與帶動缸279結合的一集背膠板291。帶動缸279係連動集背膠板291沿第一軸向X在集膠位置(如第十七圖所示)與非集膠位置(如第六、七圖所示)之間位移,且集背膠板291位於非集膠位置時沿第一軸向X與結合件22之上表面24隔開的距離大於集背膠板291位於集膠位置時沿第一軸向X與結合件22之上表面24隔開的距離。
  所述的膠帶剝離處理系統10係用來將一被動元件載板293貼上新的膠帶(指固定膠帶317)並將被動元件載板293舊有的膠帶(指待剝膠帶315)剝離,而本創作的剝離裝置40即用來將被動元件載板293上的舊有的膠帶剝離,詳細地說,該被動元件載板293包括一第一表面295與一第二表面297,被動元件載板293進一步包括由第一表面295延伸至第二表面297的複數個定位孔311以及對應頂針117的複數個通孔313,被動元件載板293另包括有兩個側邊299,各通孔313及各定位孔311係形成在二側邊299之間且與二側邊299隔開一距離,其中各定位孔311係成矩陣排列地均勻分布在被動元件載板293上,各通孔313具有與頂針117相同的數量,且各通孔313位於複數定位孔311與被動元件載板293的邊緣之間。
  被動元件載板293係透過一種自動植入裝置將複數個被動元件319植入被動元件載板293的複數定位孔311中,並且在被動元件載板293的其中一面黏貼膠帶(即第八圖所示的位於第一表面295的待剝膠帶315),這個膠帶能夠黏結各被動元件319,使各被動元件319不會輕易地脫離被動元件載板293,且該膠帶也造成各被動元件319的一端凸出被動元件載板293表面,如此一側黏貼有膠帶的被動元件載板293就能被用來同時對複數個被動元件319凸出被動元件載板293外側的一端進行沾銀作業,此外這個膠帶與被動元件載板293的二側邊299隔開。由於各被動元件319的另一端也要進行沾銀作業,因而這些一端已完成沾銀作業的被動元件319連同被動元件載板293一起被放置在膠帶剝離處理系統10的備料區19,此時該被動元件載板293上舊有的膠帶(黏結各被動元件319未沾銀的一端)定義成待剝膠帶315。
  雖然該膠帶剝離處理系統10除了剝離裝置40以外的部分並非本創作標的,但在此仍會對該剝離裝置40以外的部分作簡略的功能說明,以期能夠更瞭解本創作的剝離裝置40。
  為了方便說明,假設該膠帶剝離處理系統10的備料區19放置只黏貼有待剝膠帶315的複數片被動元件載板293(各被動元件319的一端已完成沾銀處理),此時本創作之剝離裝置40的各第一限制件135位於非限制位置,第二限制件153位於內縮位置,後擋塊171位於非抵靠位置,吸盤79位於下降位置,各頂針117位於非頂抵位置,夾持組172位於第一位置。
  膠帶剝離處理系統10運作後該第一輸送器34係將一片位於備料區19的被動元件載板293運送至黏貼裝置36處,該黏貼裝置36係將被動元件載板293的第二表面297黏貼一層固定膠帶317,造成固定膠帶317黏結在複數個被動元件319已沾銀的一端,且該固定膠帶317的一端與各通孔313隔開(如第十、十一圖所示),第二輸送器38將黏貼有待剝膠帶315以及固定膠帶317的被動元件載板293運送至剝離裝置40的吸盤79上,如此固定膠帶317係貼靠於上盤88的上側面90(如第十圖所示),且各通孔313朝向缺口28的第一邊30,各前擋塊96係阻止被動元件載板293往靠近缺口28的第一邊30位移。
  當被動元件載板293位於吸盤79上之後,後擋塊171由非抵靠位置位移至抵靠位置,造成被動元件載板293的各通孔313與吸盤79之各穿孔96對齊(如第十、十一圖所示),隨後各第一限制件135由非限制位置位移至限制位置,且當各第一限制件135位於限制位置後,吸盤79由下降位置位移至上升位置(如第十二圖所示),此時各第一限制件135的限制邊136抵靠在被動元件載板293的第一表面295且位於側邊299處,被動元件載板293被夾在各第一限制件135與吸盤79之間,且上盤88之各氣孔94係對固定膠帶317產生吸力,如此該被動元件載板293被固定在吸盤79上無法移動。
  當被動元件載板293被固定於吸盤79上之後,各頂針117係由非頂抵位置往頂抵位置位移,造成各頂針117的第一端119由上盤88之穿孔96穿出,且將待剝膠帶315位於通孔313處的一外端316剝離被動元件載板293的第一表面295(如第十三圖所示),此時待剝膠帶315之外端316沿第一軸向X位於被動元件載板293之第一表面295上方。
  當待剝膠帶315的外端316被剝離後,夾持組172係由第一位置位移至第二位置(如第十三圖所示),樞接座195的各凹槽200及第一夾體215的各缺槽231係提供容納各頂針117之第一端119的空間,當夾持組172位於第二位置後,各第二作動器255驅動第一夾體215沿第一軸向X位移至抵靠於待剝膠帶315表面,隨後第二夾體233朝靠近第一夾體215樞轉,使得第二夾體233配合第一夾體215夾住待剝膠帶315的外端316(如第十四、十五圖所示),再者第二夾體233的各第一槽251係用來容納各頂針117的第一端119,使得夾持組172位於第二位置時第二夾體233樞轉靠近第一夾體215不會與各頂針117的第一端119產生干涉。
  當夾持組172的夾子214夾住待剝膠帶315的外端316後,各第二作動器255驅動第一夾體215沿第一軸向X略往上移與待剝膠帶315隔開,隨後第二限制件153由內縮位置位移至伸出位置,第二夾體233的第二槽253則用來容納第二限制件153的末端(如第十四圖所示),如此第二限制件153抵靠在被動元件載板293的第一表面295且靠近各通孔313處(如第十五圖所示)。
  當第二限制件153位移至伸出位置後,夾持組172由第二位置沿第二軸向Y經過第一位置後繼續往第三位置位移,而將待剝膠帶315剝離被動元件載板293的第一表面295以及各被動元件319未沾銀處理的末端(如第十六圖所示),在夾持組172往第三位置位移的過程中,各第一限制件135、第二限制件153、後擋塊171以及上盤88固定被動元件載板293並且保持被動元件載板293不產生彈性變形。
  當夾持組172位移至第三位置後,夾持組172沿第二軸向Y與集背膠組274隔開,如此該待剝膠帶315具有黏性的表面沿第一軸向X朝向集背膠板291,且各被動元件319外露於被動元件載板293的第一表面295外側(如第十七圖所示),隨即吸盤79由上升位置位移至下降位置,之後各第一限制件135由限制位置位移至非限制位置,且第二限制件153由伸出位置位移至內縮位置,之後集背膠板291由非集膠位置位移至集膠位置後,剝離後的待剝膠帶315會黏貼在集背膠板291上,且當剝離後的待剝膠帶315與集背膠板291黏結後,集背膠板291由集膠位置復位至非集膠位置,如此就完全分離被動元件載板293與待剝膠帶315,以及收集該剝離後的待剝膠帶315為廢料。
  再者,夾持組172由第二位置往第三位置位移時,係造成待剝膠帶315由外端316開始依序通過缺口28之第二邊32與吸盤79之間的空隙,如此各感測器157係能夠偵測待剝膠帶315剝離的過程中是否有破損(若有破損部分待剝膠帶315會殘留於被動元件載板293的第一表面295)。
  假設感測器157偵測待剝膠帶315有破損時,該膠帶剝離處理系統10的第二輸送器38就會將殘留有待剝膠帶315的被動元件載板293運送至第一異常區42存放。
  假設感測器157偵測待剝膠帶315沒有破損時,該剝離待剝膠帶315後的被動元件載板293就會被終端輸送器46運送通過滾壓裝置44,當該無待剝膠帶315的被動元件載板293通過滾壓裝置44時,滾壓裝置44具有的滾筒係抵壓固定膠帶317,造成固定膠帶317緊密地黏貼在被動元件載板293的第二表面297,並且造成各被動元件319沒有沾銀處理的一端凸出第一表面295(如第十八圖所示)。
  此外,當無待剝膠帶315之被動元件載板293通過滾壓裝置44時,滾壓裝置44係偵測各被動元件319未沾銀的一端是否確實凸出於被動元件載板293的第一表面295。當各被動元件319未沾銀的一端都凸出被動元件載板293的第一表面295時,被動元件載板293通過滾壓裝置44後就被收納在完備區48內。若有至少一被動元件319未沾銀的一端沒有凸出被動元件載板293之第一表面295,則被動元件載板293通過滾壓裝置44後將會被送往第二異常區50。
  本創作的剝離裝置40藉由各頂針117的第一端119由待剝膠帶315的最外端316處先剝離,由於被動元件載板293對應待剝膠帶315之外端設置複數個通孔313,因此待剝膠帶315的外端316黏結力較薄弱,如此確保各頂針117頂抵剝離外端316時待剝膠帶315破損的機率很低,再者,夾子214係在外端316剝離之後才夾住待剝膠帶315的外端316往第三位置位移,由於待剝膠帶315的外端316無與被動元件載板293黏結,因此夾子214夾住待剝膠帶315的外端316時待剝外端破損的機率很低,所以當夾子214往第三位置位移時,能夠以較高的成功率將待剝膠帶315完整地剝離。
  此外,吸盤79在剝離待剝膠帶315的過程中產生吸力,使得剝離待剝膠帶315的過程被動元件載板293不易扭曲變形,因而剝離待剝膠帶315的過程施力平均且穩定,有助於提高完整剝離待剝膠帶315的成功率。
  另外,剝離待剝膠帶315的過程中,各第一限制件135、第二限制件153以及後擋塊171固定被動元件載板293不移動,也能提高完整剝離待剝膠帶315的成功率。
  本創作的各頂針117除了第一至十八圖所揭露的圓柱狀形式外,各頂針117也能有其他的變化,參閱第十九圖所示,各頂針117的第一端119係形成斜面狀,如此各頂針117的第一端119可區分一高邊119A,以及沿第一軸向X較高邊119A低的一低邊119B。各頂針117安裝時係使高邊119A朝向缺口28的第一邊30,也就是說各頂針117之高邊119A沿第二軸向Y與缺口28之第一邊30隔開的距離小於低邊119B沿第二軸向Y與缺口28之第一邊30隔開的距離。
  如此具有斜面的各頂針117由非頂抵位置往頂抵位置位移的過程中,各頂針117的高邊119A先頂到待剝膠帶315,因此相較於前述平面狀之第一端119而言,斜面狀的第一端119之高邊119A頂到待剝膠帶315更靠近外端316的最外側,因而各頂針117要對抗待剝膠帶315之黏結於被動元件載板293上的黏性力較小,也就是說,第一端119斜面狀的各頂針117剝離待剝膠帶315的外端316時,只會剝離位於各通孔313外側部分的待剝膠帶315,然而第一端119平面狀的頂針117剝離待剝膠帶315的外端316時,需剝離各通孔313與各定位孔311之間的部分,所以各頂針117能夠更以較小的力量剝離待剝膠帶315的外端316(如第十九圖所示),如此各頂針117剝離待剝膠帶315之外端316時更不容易產生破損,進一步提高完整地剝離待剝膠帶315的機率。
  本創作的基本教導已加以說明,對具有本領域通常技能的人而言,許多延伸和變化將是顯而易知者。舉例言之,本創作的剝離裝置40可以不包括連接件66與第二固定板68,如此吸盤79係直接與第一驅動器62結合,造成第一驅動器62直接連動吸盤79在上升與下降位置之間位移。或者,本創作的剝離裝置40可以不包括第四驅動器151以及第二限制件153,如此透過二個第一限制件135配合吸盤79夾固被動元件載板293,仍然可以將被動元件載板293定位。
  此外,本創作的剝離裝置40並非只能使用在第一、二圖圖式所揭露的膠帶剝離處理系統10,該剝離裝置40也能配合不同圖式揭露之膠帶剝離處理系統10使用。
  由於說明書揭示的本創作可在未脫離本創作精神或大體特徵的其它特定形式來實施,且這些特定形式的一些形式已經被指出,所以,說明書揭示的實施例應視為舉例說明而非限制。本創作的範圍是由所附的申請專利範圍界定,而不是由上述說明所界定,對於落入申請專利範圍的均等意義與範圍的所有改變仍將包含在其範圍之內。


























































22‧‧‧結合件
24‧‧‧上表面
26‧‧‧下表面
28‧‧‧缺口
30‧‧‧第一邊
40‧‧‧剝離裝置
52‧‧‧固定組
54‧‧‧支撐桿
58‧‧‧下端
60‧‧‧第一固定板
64‧‧‧驅動件
66‧‧‧連接件
88‧‧‧上盤
135‧‧‧第一限制件
136‧‧‧限制邊
151‧‧‧第四驅動器
153‧‧‧第二限制件
172‧‧‧夾持組
173‧‧‧銜接件
179‧‧‧滑塊
191‧‧‧第一作動器
193‧‧‧連動桿
233‧‧‧第二夾體
255‧‧‧第二作動器
257‧‧‧第一支架
259‧‧‧帶動器
271‧‧‧第二支架
273‧‧‧軌道桿
274‧‧‧集背膠組
275‧‧‧固定桿
277‧‧‧連接桿
279‧‧‧帶動缸
291‧‧‧集背膠板
293‧‧‧被動元件載板
313‧‧‧通孔
315‧‧‧待剝膠帶
317‧‧‧固定膠帶
X‧‧‧第一軸向
Y‧‧‧第二軸向
Z‧‧‧第三軸向

Claims (1)


  1. 一種膠帶剝離裝置,用以剝離一被動元件載板(293)上的一待撥膠帶(315),該被動元件載板(293)具有承載被動元件的複數個定位孔(311)以及位於被動元件載板(293)一側端沿端緣間隔排列的數個通孔(313),而所述之待撥膠帶(315)有覆蓋於該通孔(313)的特徵,該裝置包括;

    一結合件(22),包括沿垂直於地面的一第一軸向(X)隔開的一上表面(24)與一下表面(26),結合件(22)進一步包括由上表面(24)延伸至下表面(26)的一缺口(28),該缺口(28)包括沿垂直於第一軸向(X)的一第二軸向(Y)隔開的一第一邊(30)與一第二邊(32);

    一吸盤(79),位於結合件(22)的缺口(28)內,該吸盤(79)包括提供被動元件載板(293)置放的上側面(90)以及形成在上側面(90)的複數個吸氣孔(94),吸盤(79)進一步包括靠近缺口(28)之第一邊(30)的數個穿孔(96),且各穿孔(96)分別與被動元件載板(293)的各通孔(313)對齊;

    複數頂針(117),分別結合在與各穿孔(96)對齊的位置,且沿第一軸向(X)位於位於吸盤(79)下方,各頂針(117)包括朝向穿孔(96)的第一端(119),各頂針(117)係沿第一軸向(X)在頂抵位置與非頂抵位置之間位移,且當各頂針(117)位於頂抵位置時,各頂針(117)之第一端(119)沿第一軸向(X)位於吸盤(79)之上側面(90)之上;

    一夾持組(172),可移動地於結合件(22)之上表面(24)且沿第一軸向(X)位於吸盤(79)上方,夾持組(172)包括一夾子(214),且夾持組(172)沿第二軸向(Y)在一第一位置、第二位置間的位移,當夾持組(172)位於第一位置時,夾持組(172)沿第二軸向(Y)與吸盤(79)隔開;

    當頂針(117)由非頂抵位置位移至頂抵位置時,各頂針(117)的第一端(119)係穿過被動元件載板(293)的各通孔(313)剝開待剝膠帶(315)具有的一外端(316),

    當待剝膠帶(315)之外端(316)被剝開後,夾持組(172)由第二位置位移至第一位置並夾住待剝膠帶(315)之外端(316)後沿第二軸向(Y)朝第一位置的方向移動將帶剝膠帶(315)由被動元件載板(293)上剝離。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膠帶剝離裝置,進一步包括一集背膠組(274),該集背膠組(274)包括一帶動缸(279),以及與帶動缸(279)連動地結合且位於結合件(22)之缺口(28)的第二邊(32)外側的一集背膠板(291),帶動缸(279)係連動集背膠板(291)沿第一軸向(X)在集膠位置與非集膠位置之間位移,集背膠板(291)位於非集膠位置時沿第一軸向(X)與結合件(22)之上表面(24)隔開的距離大於位於集膠位置時沿第一軸向(X)隔開的距離;

    當待剝膠帶(315)被由被動元件載板(293)剝離後,集背膠板(291)由非集膠位置位移至集膠位置而與待剝膠帶(315)結合後,集背膠板(291)復位至非集膠位置。

    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膠帶剝離裝置,進一步包括:

    一第一驅動器(62),該第一驅動器(62)連接於吸盤(79)下方,驅使吸盤(79)沿第一軸向(X)在一上升位置與下降位置之間位移;

    一第二驅動器(113),固設於結合件(22)之下表面(26)且靠近缺口(28)之第一邊(30),各頂針(117)係與第二驅動器(113)連動地結合,第二驅動器(113)係連動各頂針(117)在頂抵位置與非頂抵位置之間位移;

    二個第三驅動器(133),係分別固設在結合件(22)之下表面(26)且沿第二軸向(Y)位於缺口(28)之第一與第二邊(30、32)之間;

    二個第一限制件(135),分別與一第三驅動器(133)結合,各第一限制件(135)包括凸出的一限制邊(136),各限制邊(136)沿第一軸向(X)位於吸盤(79)的上方,各第三驅動器(133)係推動第一限制件(135)沿垂直於第一及第二軸向(X、Y)的一第三軸向(Z)在限制位置與非限制位置之間位移;

    當各第一限制件(135)位於非限制位置時,各第一限制件(135)與吸盤(79)隔開,

    當各第一限制件(135)位於限制位置時,各第一限制件(135)抵靠在吸盤(79)的側邊,

    當各第一限制件(135)位於限制位置後,吸盤(79)由下降位置位移至上升位置,被動元件載板(293)被夾固在吸盤(79)與各第一限制件(135)之間定位。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膠帶剝離裝置,進一步包括:

    一第四驅動器(151),固設於結合件(22)的上表面(24)且靠近缺口(28)的第一邊(30);

    一第二限制件(153),與第四驅動器(151)連動地結合,第二限制件(153)沿第一軸向(X)與各第一限制件(135)的限制邊(136)切齊,第四驅動器(151)係連動第二限制件(153)沿第二軸向(Y)在伸出位置與內縮位置之間位移,當第二限制件(153)位於內縮位置時,第二限制件(153)的末端與吸盤(79)隔開;

    當頂針(117)位於頂抵位置後,第二限制件(153)由內縮位置位移至伸出位置,造成第二限制件(153)配合吸盤(79)夾固被動元件載板(293)定位。

    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膠帶剝離裝置,進一步包括:

    一第五驅動器(159),固設在吸盤(79)下方;

    一後擋塊(171),與第五驅動器(159)連動地結合,第五驅動器(159)係連動後擋塊(171)沿第二軸向(Y)在抵靠位置與非抵靠位置之間位移;

    當後擋塊(171)位於非抵靠位置時,後擋塊(171)沿第二軸向(Y)與吸盤(79)隔開,

    當後擋塊(171)位於抵靠位置時,後擋塊(171)係貼靠在吸盤(79)的端面,造成被動元件載板(293)之各通孔(313)與吸盤(79)之各穿孔(96)對齊。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膠帶剝離裝置,其中夾持組(172)包括:

    一第一帶動器(259),固設在結合件(22)的上表面(24);

    一銜接件(173),與第一帶動器(259)連動地結合,銜接件(173)包括沿第一軸向(X)隔開的一第一表面(175)與一第二表面(177),第一帶動器(259)係推動銜接件(173)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位移;

    一第一作動器(191),結合在銜接件(173)的第一表面(175);

    一樞接座(195),固設於銜接件(173)的第二表面(177);

    構成夾子(214)的一第一夾體(215),結合於樞接座(195);

    構成夾子(214)的一第二夾體(233),與樞接座(195)樞接且與第一夾體(215)隔開,第二夾體(233)包括形成在表面且與第一作動器(191)結合而連動的一延伸臂(237),第一作動器(191)係驅動第二夾體(233)樞轉靠近或遠離第一夾體(215);

    當待剝膠帶(315)的外端(316)被剝離且夾持組(172)位於第二位置後,第一作動器(191)驅動第二夾體(233)樞轉靠近第一夾體(215)而夾住待剝膠帶(315)之外端(316)後,夾持組(172)朝第二位置的方向位移將待剝膠帶(315)由載板(293)上剝離。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膠帶剝離裝置,其中第一夾體(215)包括一夾固端(219),以及形成在夾固端(219)的一缺槽(231),第二夾體(233)包括一夾持端(250)以夾形成在夾持端(250)的一第一槽(251),因而當夾持組(172)位於第二位置且頂針(117)位於頂抵位置時,第一夾體(215)的缺槽(231)與第二夾體(233)的第一槽(251)提供容納頂針(117)之第一端(119)的空間。

    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膠帶剝離裝置,其中該頂針(117)的第一端(119)係形成斜面狀,因而在第一端(119)界定出一高邊(119A)以及沿第一軸向(X)的高度低於高邊(119A)的一低邊(119B),且高邊(119A)沿第二軸向(Y)與缺口(28)之第一邊(30)隔開的距離小於低邊(119B)沿第二軸向(Y)與第一邊(30)隔開的距離。
TW102216737U 2013-09-05 2013-09-05 膠帶剝離裝置 TWM4742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16737U TWM474245U (zh) 2013-09-05 2013-09-05 膠帶剝離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16737U TWM474245U (zh) 2013-09-05 2013-09-05 膠帶剝離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74245U true TWM474245U (zh) 2014-03-11

Family

ID=508230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216737U TWM474245U (zh) 2013-09-05 2013-09-05 膠帶剝離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47424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49622A (zh) * 2019-04-29 2019-07-23 东莞市鸿仁自动化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降低基板损伤的薄膜碾压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49622A (zh) * 2019-04-29 2019-07-23 东莞市鸿仁自动化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降低基板损伤的薄膜碾压装置
CN110049622B (zh) * 2019-04-29 2023-12-29 东莞市鸿仁自动化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降低基板损伤的薄膜碾压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612076B1 (ko) 보호필름 박리시스템
US9248604B2 (en) Apparatus for stripping release paper from workpiece
JP6473359B2 (ja) シート剥離装置
JP2012216606A (ja) 基板転写方法および基板転写装置
JP2014133616A (ja) 粘着テープ接合方法および粘着テープ接合装置
KR101497639B1 (ko) 시트 첩부 장치 및 첩부 방법
JP2013107285A (ja) タイヤ用プライ材料の製造装置
TWM474245U (zh) 膠帶剝離裝置
CN107636821B (zh) 片材剥离装置及剥离方法
JP2016081976A (ja) 離間装置および離間方法
KR101976639B1 (ko) 마스크팩용 시트 분리장치
KR102490155B1 (ko) 시트 부착 장치 및 부착 방법, 그리고 접착 시트 원단
US10364115B2 (en) Sheet sticking apparatus and sticking method
JP2011142245A (ja) シート剥離装置及び剥離方法
JP5421748B2 (ja) シート剥離装置及び剥離方法
JP6337338B2 (ja) シート剥離装置及びシート剥離方法
JP6177622B2 (ja) シート貼付装置及びシート貼付方法
CN210103110U (zh) 绝缘胶片组装贴附设备
JP2013157417A (ja) シート剥離装置
JP2006039238A (ja) 偏光板やarフィルム等の機能性フィルムの貼付装置
KR102033795B1 (ko) 시트 부착 장치 및 시트 부착 방법
JP2016178245A (ja) シート剥離装置および剥離方法、並びに、シート転写装置
JP5453035B2 (ja) シート剥離装置及び剥離方法
CN116477358B (zh) 分离玻璃和隔纸的装置及方法
JP6315784B2 (ja) シート剥離装置および剥離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