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60386U - 雙膜片開關以及使用此雙膜片開關之連接座 - Google Patents

雙膜片開關以及使用此雙膜片開關之連接座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60386U
TWM460386U TW102206302U TW102206302U TWM460386U TW M460386 U TWM460386 U TW M460386U TW 102206302 U TW102206302 U TW 102206302U TW 102206302 U TW102206302 U TW 102206302U TW M460386 U TWM460386 U TW M460386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disposed
circuit surface
hub portion
diaphrag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2063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Chao-Lung Chang
Original Assignee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Priority to TW1022063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60386U/zh
Publication of TWM4603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60386U/zh
Priority to US14/205,249 priority patent/US20140284194A1/en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7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 H01H13/702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with contacts carried by or formed from layers in a multilayer structure, e.g. membrane switch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07/00Connections
    • H01H2207/004Printed circuit tai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09/00Layers
    • H01H2209/016Protection layer, e.g. for legend, anti-scratch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Description

雙膜片開關以及使用此雙膜片開關之連接座
本新型係關於一種雙膜片開關以及使用此雙膜片開關之連接座
膜片開關是鍵盤按鍵的主要元件之一。如圖1A所示之習知技術,習知膜片開關90包含第一膜片10、第二膜片20以及間隔層30。第一膜片10包含第一本體11以及自第一本體11側邊延伸出之第一集線部12,其中,第一膜片10並具有相背之第一電路面13及第一背面14。第二膜片20包含第二本體21,並具有相背之第二電路面23及第二背面24。其中,第一本體11及第二本體21係以第一電路面13及第二電路面23相面對而重疊,間隔層30設置於兩者之間,並有具有複數個通孔。
第一電路面13及第二電路面23上分別設有第一電路15及第二電路25,對應於該複數個通孔,第一電路15上設有複數個第一開關,第二電路25上設有複數個第二開關。當膜片開關90對應於孔洞之特定部位受到按壓時,該特定部位之第一開關及第二開關可透過該特定位置的通孔接觸導通,類似圖2所示本新型第一開關152及第二開關252可透過通孔352接觸導通之情形。如此類型的膜片開關僅第一電路面13上設置有第一集線部12,第一電路15及第二電路25上的電訊號均需要透過該第一集線部12傳遞,美國專利US4066851、US4561709、US4623768、US4837412等都屬於此一類型的單集線部膜片開關。
美國專利US4484039,揭示了不同的雙集線部膜片開關,如圖1B所示,其雙集線部膜片開關2包含基材4、膜片6以及設置於相對之基材4與膜片6間的間隔層8。分別由基材4及膜片6延伸出的集線部28及集線部30共同構成接頭26。其中,集線部28及集線部30相互重疊且平行延伸,然後集線部28尾部及集線部30尾部分別延伸穿過插槽,使得原先分別設置於基材4及膜片6之相對面之電路接點在集線部28尾部及集線部30尾部穿過插槽後成為相背對。但“第一電路接點的設置區域”和"第二電路接點設置區域"並未上下重疊;換言之,從上視角度觀看,兩個區域仍彼此分離地設置於不同水平位置,相較於傳統單集線部膜片開關,欲設置相同數量,相同寬度的電路接點,此設計仍需要相同寬度的接頭26。就縮小連接器尺寸的目標而言,並無效益。
本新型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雙膜片開關,可滿足於雙面提供電路接腳的需求。
本新型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雙膜片開關,可減小接頭的寬度。
本新型之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連接器,供雙面提供電路接腳之雙面膜片開關使用,可減少短路的機會。
一種雙膜片開關,包含第一膜片以及第二膜片。第一膜片,包含第一本體以及自第一本體側邊延伸出之第一集線部,其中,第一膜片並具有相背之第一電路面及第一背面。第二膜片,包含第二本體以及自第二本體側邊延伸出之第二集線部,其中,第二膜片並具有相背之第二電路面及第二背面。其中,第一本體及第二本體係以第一電路面及第二電路面相面對而重疊,第二集線部具有錯位區段與第一集線部在第一電路面之法線方向上之投影至少部分錯開且穿過第一電路面所在之平面;第一集線部及第二集線部在遠離第一本體及第二本體之末端以第一背面及第二背面相面對而重疊。
雙膜片開關,包含第一膜片以及第二膜片。第一膜片具有相背之第一電路面及第一背面,第一膜片包含第一本體、第一集線部以及第一電路。第一集線部自第一本體側邊延伸出,具有第一集線部末端於遠離第一本體處。第一電路設置於第一電路面上,第一電路包含複數個第一開關和複數個第一接腳,複數個第一開關設置於第一本體上,複數個第一接腳設置於第一集線部末端,複數個第一接腳排列於第一邊緣上。第二膜片具有相背之第二電路面及第二背面。第二膜片包含第二本體、第二集線部以及第二電路。第二集線部自第二本體側邊延伸出,具有第二集線部末端於遠離第二本體處。第二電路設置於第二電路面上,第二電路包含複數個第二開關和複數個第二接腳,複數個第二開關設置於第二本體上,複數個第二接腳設置第二集線部末端,複數個第二接腳排列於第二邊緣上。其中,第一本體及第二本體係以第一電路面及第二電路面相面對而重疊,當使用者按壓複數個第一開關其中之一時,可和複數個第二開關其中之一相接觸而導通。第二集線部具有一錯位區段與第一集線部在第一電路面之法線方向上之投影至少部分錯開且穿過第一電路面所在之平面,使第一集線部末端及第二集線部末端以第一背面及第二背面相面對而重疊,複數個第一接腳和複數個第二接腳暴露在外。其中,第一邊緣與第二邊緣皆平行於一方向軸,於方向軸上,複數個第一接腳和複數個第二接腳在第一電路面法線方向上之投影係交錯排列。
10‧‧‧第一膜片
11‧‧‧第一本體
13‧‧‧第一電路面
14‧‧‧第一背面
15‧‧‧第一電極
151‧‧‧第一接腳
20‧‧‧第二膜片
21‧‧‧第二本體
23‧‧‧第二電路面
24‧‧‧第二背面
25‧‧‧第二電極
100‧‧‧第一膜片
110‧‧‧第一本體
120‧‧‧第一集線部
121‧‧‧第一集線部末端
122‧‧‧第一集線部根部
130‧‧‧第一電路面
140‧‧‧第一背面
150‧‧‧第一電路
151‧‧‧第一接腳
1510‧‧‧第一接腳分佈區域
1511‧‧‧第一接腳在第一電路面之法線方向上之投影
152‧‧‧第一開關
160‧‧‧第一邊緣
200‧‧‧第二膜片
210‧‧‧第二本體
220‧‧‧第二集線部
221‧‧‧第二集線部末端
222‧‧‧第二集線部根部
230‧‧‧第二電路面
240‧‧‧第二背面
250‧‧‧第二電路
251‧‧‧第二接腳
2510‧‧‧第二接腳分佈區域
2511‧‧‧第二接腳在第一電路面之法線方向上之投影
252‧‧‧第二開關
260‧‧‧第二邊緣
290‧‧‧錯位區段
300‧‧‧間隔層
352‧‧‧通孔
410‧‧‧第一保護層
411‧‧‧第一塗層
412‧‧‧第一貼膜
420‧‧‧第二保護層
421‧‧‧第二塗層
422‧‧‧第二貼膜
700‧‧‧黏合膠
800‧‧‧連接座
810‧‧‧第一內面
820‧‧‧第二內面
830‧‧‧第一內面接腳
8301‧‧‧第一內面接腳投影
831‧‧‧第一內面接腳觸接部
840‧‧‧第二內面接腳
8401‧‧‧第二內面接腳投影
841‧‧‧第二內面接腳觸接部
850‧‧‧開口邊緣
888‧‧‧直線
900‧‧‧雙膜片開關
W1‧‧‧第一集線部末端寬度
W2‧‧‧第二集線部末端寬度
W3‧‧‧第一集線部末端和第二集線部末端重疊後的寬度
圖1A、1B為習知技術示意圖;圖2為本新型雙膜片開關之較佳實施例示意圖;圖3為本新型雙膜片開關之不同實施例示意圖;圖4A、4B為本新型設置第一保護層之實施例示意圖;圖5A、5B為本新型設置第二保護層之實施例示意圖;圖6為圖2中CC’剖面之示意圖; 圖7A、7B為本新型連接器之實施例示意圖;以及圖8A、8B本新型雙面膜片開關插拔連接座之實施例示意圖。
本新型之雙膜片開關較佳但不限於供鍵盤使用。如圖2所示之較佳實施例,本新型之雙膜片開關900包含第一膜片100以及第二膜片200。第一膜片100,包含第一本體110以及自第一本體110側邊延伸出之第一集線部120,其中,第一膜片100並具有相背之第一電路面130(下表面)及第一背面140(上表面)。第二膜片200,包含第二本體210以及自第二本體210側邊延伸出之第二集線部220,其中,第二膜片200並具有相背之第二電路面230(上表面)及第二背面240(下表面)。其中,第一本體110及第二本體210係以第一電路面130及第二電路面230相面對而重疊,第二集線部220具有錯位區段290與第一集線部120在第一電路面130之法線方向上之投影至少部分錯開且穿過第一電路面130所在之平面;第一集線部120及第二集線部220在遠離第一本體110及第二本體210之末端121、221以第一背面140及第二背面240相面對而重疊。
具體而言,在圖2所示之較佳實施例中,第一電路面130實質延伸於一X-Y平面,第二電路面230相對於第一電路面130,第一電路面130之法線沿一實質垂直於X-Y平面之Z軸延伸。第二集線部220藉由錯位區段290自第一集線部120外側向上穿過第一電路面130所在之平面,然後使得第一集線部末端121以及第二集線部末端221以第一背面140及第二背面240相面對而重疊。藉此,第一膜片100之第一集線部120可與第二膜片200之第二集線部220錯位交叉,達成(a)於第一本體110及第二本體210處,第一電路面130與第二電路面230重疊部分相面對,而同時(b)於第一集線部末端121以及第二集線部末端221處,第一電路面130與第二電路面230重疊部分相背對。
如圖2所示之較佳實施例,第一膜片100更包含第一電路 150,設置於第一電路面130上,並由第一本體110延伸至第一集線部120;其中第一電路150包含複數個第一接腳151設置於第一集線部120遠離第一本體110之末端121。第二膜片200更包含第二電路250,設置於第二電路面230上,並由第二本體210延伸至第二集線部220;其中第二電路250包含複數個第二接腳251設置於第二集線部220遠離第二本體210之末端221。進一步而言,第一電路150及第二電路250分別散佈於第一本體110之第一電路面130以及第二本體210之第二電路面230上,然後再分別往第一集線部120以及第二集線部220匯集,並分別延伸到第一集線部末端121以及第二集線部末端221。
如圖2所示之較佳實施例,本新型之雙膜片開關900由於第一膜片100之第一集線部120可與第二膜片200之第二集線部220錯位交叉,可達成第一電路面130與第二電路面230於第一本體110及第二本體210重疊部分相面對,而於第一集線部末端121以及第二集線部末端221重疊部分相背對。因此,分別設置於第一電路面130及第二電路面230之第一電路150及第二電路250,可在第一本體110及第二本體210重疊部分相面對,而於第一集線部末端121以及第二集線部末端221重疊部分相背對。此時,第一接腳151及第二接腳251設置於相背的兩面,第一接腳151之分佈區域1510和第二接腳251之分佈區域2510在第一電路面150之法線方向(即Z軸方向)上之投影相互重疊。藉此,可滿足於雙面提供電路接腳的需求。另一方面,相較於美國專利US4484039,本新型因為無需設置插槽,第一接腳151之分佈區域1510和第二接腳251之分佈區域2510在第一電路面150之法線方向上之投影可相互重疊,所以本新型之接頭(即第一集線部末端121以及第二集線部末端221重疊部分)的寬度可較為減小。
如圖2所示之較佳實施例,雙膜片開關900更包含一間隔層300,設置於第一本體110及第二本體210之間。具體而言,第一電 路150上具有複數個第一開關152,第二電路250上具有複數個第二開關252。間隔層300係用於確保第一電路150及第二電路250能保持間隙,其上分佈有複數個通孔352。第一開關152、通孔352及第二開關252在Z軸方向上之位置相對應。藉此,當雙膜片開關900之特定部位受到Z軸方向的按壓時,該特定部位之第一開關152及第二開關252可透過通孔352接觸導通。
如圖2所示之較佳實施例,以不同角度觀之,雙膜片開關900包含第一膜片100以及第二膜片200。第一膜片100具有相背之第一電路面130及第一背面140,第一膜片100包含第一本體110、第一集線部120以及第一電路150。第一集線部120自第一本體110之側邊延伸出,具有第一集線部末端121於遠離第一本體110處。第一電路150設置於第一電路面130上,第一電路150包含複數個第一開關152和複數個第一接腳151,複數個第一開關152設置於第一本體110上,複數個第一接腳151設置於第一集線部末端121,複數個第一接腳151排列於第一邊緣160上。第二膜片200具有相背之第二電路面230及第二背面240。第二膜片200包含第二本體210、第二集線部220以及第二電路250。第二集線部220自第二本體210之側邊延伸出,具有第二集線部末端221於遠離第二本體210處。第二電路250設置於第二電路面230上,第二電路250包含複數個第二開關252和複數個第二接腳251,複數個第二開關252設置於第二本體210上,複數個第二接腳251設置第二集線部末端221,複數個第二接腳251排列於第二邊緣上260。其中,第一本體110及第二本體210係以第一電路面130及第二電路面230相面對而重疊,當使用者按壓複數個第一開關152其中之一時,可和複數個第二開關252其中之一相接觸而導通。第二集線部220具有錯位區段290與第一集線部120在第一電路面130之法線方向上之投影至少部分錯開且穿過第一電路面130所在之平面,使第一集線部末端121及第二集線部末端221以第一背面140及第二背面240相面 對而重疊,複數個第一接腳151和複數個第二接腳251暴露在外。
在如圖2所示之較佳實施例中,第一集線部末端121寬度為W1,第二集線部末端221寬度為W2,第一集線部末端 121和第二集線部末端 221重疊後的寬度為W3。在此較佳實施例中,由於第一集線部末端121寬度與第二集線部末端221完全重疊,且第一集線部末端121寬度與第二集線部末端221寬度相同,所以W3=W1=W2。然而在不同實施例中,可視使用或製造需求而令W3<W1+W2,亦即第一集線部末端與第二集線部末端僅部分重疊;或使W3=W1和W2二者之一其中較大者,亦即第一集線部末端與第二集線部末端完全重疊,但第一集線部末端121寬度與第二集線部末端221寬度不相同。
在圖2所示之較佳實施例中,第一集線部120之根部122與第二集線部220之根部222在第一電路面130之法線方向上之投影相互錯開。然而在不同實施例中,為了符合使用或製造的要求。第一集線部120之根部122與第二集線部220之根部222在第一電路面130之法線方向上之投影可部分或完全重疊。例如圖3所示之實施例中,第一集線部120之根部122與第二集線部220之根部222在第一電路面130之法線方向上之投影相完全重疊。在此實施例中,第二集線部220進一步彎曲,使得第二集線部220與第一集線部120在第一電路面130之法線方向(即Z軸方向)上之投影至少部分錯開。同樣地,在此實施例中,第二集線部220具有錯位區段290與第一集線部120在第一電路面130之法線方向上之投影至少部分錯開且穿過第一電路面130所在之平面。換言之,第二集線部220可視第一集線部根部122與第二集線部根部222的相對位置而有不同走向設計,以滿足錯位區段290與第一集線部120在第一電路面130之法線方向上之投影至少部分錯開且穿過第一電路面130所在之平面此一條件。
如圖4A及4B所示,在較佳實施例中,本新型之雙膜片開 關更包含第一保護層410設置於第一電路面130之相鄰之第一電路150及第一集線部120遠離第一本體110之末端121以外區域,用以減少水氣及灰塵沾染第一電路面130。換言之,第一保護層410設置於第一電路面130上,並暴露第一電路150以及第一集線部末端121。第一保護膜410可以視使用及製造需求選自塗層(例如水膠)或貼膜或兩者之混合,在此較佳實施例中,第一保護層410包含第一塗層411以及第一貼膜412。第一塗層411設置於第一電路面130之相鄰之第一電路150間。第一貼膜412設置於第一電路面130之第一集線部120遠離第一本體110之末端121以外區域。然而在不同實施例中,為了節省塗層材料費用,第一塗層可僅設置在第一電路面130和第二電路面230結合線和機構孔(未繪示)的周圍。
相似地,如圖5A及5B所示,第二電路面上230可設置第二保護層420以減少水氣及灰塵沾染。第二保護層420設置於第二電路面230之相鄰之第二電路250及第二集線部220遠離第二本體210之末端221以外區域。第二保護層420較佳包含第二塗層421以及第二貼膜422。第二塗層421設置於第二電路面230之相鄰之第二電路250間。第二貼膜422設置於第二電路面230之第二集線部220遠離第二本體210之末端221以外區域。在不同實施例中,第二塗層可僅設置在第二電路面230和第一電路面130結合線和機構孔(未繪示)的周圍。
圖6為圖2中CC’剖面之剖面圖,說明複數個第一接腳151與複數個第二接腳251之相對位置關係,在較佳實施例中,各個第一接腳151與各個第二接腳251在第一電路面130(參見圖2)之法線131方向上之投影1511、2511相互錯開。具體而言,如圖2所示之較佳實施例,第一邊緣160與第二邊緣260皆平行於X軸,於X軸上,複數個第一接腳151和複數個第二接腳251在第一電路面130之法線131方向上之投影1511、2511係如圖6所示交錯排列。其中, 交錯排列係指複數個第一接腳151之投影1511於X方向軸上係排列在偶數排序位置,複數個第二接腳251之投影2511於X方向軸上係排列在奇數排序位置。
前述第一接腳151及第二接腳251之交錯設計有益於避免供本新型使用之連接座減少短路。具體而言,如圖7A所示之較佳實施例,本新型之連接座800包含第一內面810、第二內面820、複數個第一內面接腳830以及複數個第二內面接腳840。第一內面810實質延伸於X-Y平面(參見圖2)。第二內面820係相對於第一內面810。複數個第一內面接腳830設置於第一內面810上。複數個第二內面接腳840設置於第二內面820上,如圖7B所示,從Z軸(請見圖2)方向投影,第一內面接腳830之投影8301和第二內面接腳840之投影8401係彼此互不重疊。在較佳實施例中,連接座800更具有開口邊緣850,第一內面接腳投影8301和第二內面接腳投影8401係交錯排列於直線888上,開口850邊緣平行於直線888。
如圖8A及8B所示之本新型雙面膜片開關900插拔連接座800示意圖。在實際使用中,由於雙膜片開關900之接頭(即第一集線部末端121以及第二集線部末端221重疊部分)的厚度大都小於0.15mm,換言之,用以與第一接腳151觸接導通之第一內面接腳830之觸接部831以及供與第二接腳251觸接導通之第二內面接腳840之觸接部841之距離極小,第一內面接腳830及第二內面接腳840,甚至會因為刻意做成或使用變形的關係而如圖8A所示於Z軸方向交叉。此時,因為本新型連接座800之第一內面接腳830及第二內面接腳840基於與投影相互交錯之第一接腳151及第二接腳251分別對應,使得第一內面接腳830之投影8301和第二內面接腳840之投影8401彼此互不重疊,亦即即使第一內面接腳830及第二內面接腳840如圖8A所示於Z軸方向交叉,第一內面接腳830及第二內面接腳840實質上亦不會相觸接。藉此,可減少短路發生的機會。另一方面,在較佳實施例中,第一集線部末端121與第二集 線部末端221係以黏合膠700相黏合,藉以提昇強度。
雖然前述的描述及圖式已揭示本新型之較佳實施例,必須瞭解到各種增添、許多修改和取代可能使用於本新型較佳實施例,而不會脫離如所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的本新型原理之精神及範圍。熟悉本新型所屬技術領域之一般技藝者將可體會,本新型可使用於許多形式、結構、佈置、比例、材料、元件和組件的修改。因此,本文於此所揭示的實施例應被視為用以說明本新型,而非用以限制本新型。本新型的範圍應由後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並涵蓋其合法均等物,並不限於先前的描述。
100‧‧‧第一膜片
110‧‧‧第一本體
120‧‧‧第一集線部
121‧‧‧第一集線部末端
122‧‧‧第一集線部根部
130‧‧‧第一電路面
140‧‧‧第一背面
150‧‧‧第一電路
151‧‧‧第一接腳
1510‧‧‧第一接腳分佈區域
152‧‧‧第一開關
160‧‧‧第一邊緣
200‧‧‧第二膜片
210‧‧‧第二本體
220‧‧‧第二集線部
221‧‧‧第二集線部末端
222‧‧‧第二集線部根部
230‧‧‧第二電路面
240‧‧‧第二背面
250‧‧‧第二電路
251‧‧‧第二接腳
2510‧‧‧第二接腳分佈區域
252‧‧‧第二開關
260‧‧‧第二邊緣
290‧‧‧錯位區段
300‧‧‧間隔層
352‧‧‧通孔

Claims (23)

  1. 一種雙膜片開關,包含:一第一膜片,包含:一第一本體;以及一第一集線部,自該第一本體側邊延伸出;其中,該第一膜片並具有相背之一第一電路面及一第一背面;以及一第二膜片,包含:一第二本體;以及一第二集線部,自該第二本體側邊延伸出;其中,該第二膜片並具有相背之一第二電路面及一第二背面;其中,該第一本體及該第二本體係以該第一電路面及該第二電路面相面對而重疊,該第二集線部具有一錯位區段與該第一集線部在該第一電路面之法線方向上之投影至少部分錯開且穿過該第一電路面所在之平面;該第一集線部及該第二集線部在遠離該第一本體及該第二本體之末端以該第一背面及該第二背面相面對而重疊。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雙膜片開關,其中:該第一膜片更包含一第一電路,設置於該第一電路面上,並由該第一本體延伸至該第一集線部;其中該第一電路包含複數個第一接腳設置於該第一集線部遠離該第一本體之末端;該第二膜片更包含一第二電路,設置於該第二電路面上,並由該第二本體延伸至該第二集線部;其中該第二電路包含複數個第二接腳設置於該第二集線部遠離該第二本體之末端。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雙膜片開關,更包含一間隔層,設置於該第一本體及該第二本體之間。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雙膜片開關,其中該第二集線部彎曲,使得該第二集線部與該第一集線部在該第一電路面之法線方向上之投影至少部分錯開。
  5. 如請求項2所述之雙膜片開關,其中該第一接腳之分佈區域和該第二接腳之分佈區域在該第一電路面之法線方向上之投影相互重疊。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雙膜片開關,其中該第一集線部之根部與該第二集線部之根部在該第一電路面之法線方向上之投影相互錯開。
  7. 如請求項2所述之雙膜片開關,其中該第一接腳與該第二接腳在該第一電路面之法線方向上之投影相互錯開。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雙膜片開關,更包含:一第一保護層設置於該第一電路面之相鄰之該第一電路及該第一集線部遠離該第一本體之末端以外區域。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雙膜片開關,其中該第一保護層包含:一第一塗層,設置於該第一電路面之相鄰之該第一電路間;以及一第一貼膜,設置於該第一電路面之該第一集線部遠離該第一本體之末端以外區域。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雙膜片開關,更包含:一第二保護層設置於該第二電路面之相鄰之該第二電路及該第二集線部遠離該第二本體之末端以外區域。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雙膜片開關,其中該第二保護層包含:一第二塗層,設置於該第二電路面之相鄰之該第二電路間;以及一第二貼膜,設置於該第二電路面之該第二集線部遠離該第二本體之末端以外區域。
  12. 一種連接座,包含:一第一內面,該第一內面實質延伸於一X-Y平面;一第二內面,該第二內面係相對於該第一內面;複數個第一內面接腳設置於該第一內面上;以及複數個第二內面接腳設置於該第二內面上,從一Z軸方向投影,該第一內面接腳投影和該第二內面接腳投影係彼此互不重疊,該Z軸方向實質垂直於該X-Y平面。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連接座,其中該連接座更具有一開口邊緣,該第一內面接腳投影和該第二內面接腳投影係交錯排列於一直線上,該開口邊緣平行於該直線。
  14. 一種雙膜片開關,包含:一第一膜片,具有相背之一第一電路面及一第一背面,該第一膜片包含:一第一本體;一第一集線部,自該第一本體側邊延伸出,具有一第一集線部末端於遠離該第一本體處;以及一第一電路,設置於該第一電路面上,該第一電路包含複數個第一開關和複數個第一接腳,該複數個第一開關設置於該第一本體上,該複數個第一接腳設置於該第一集線部末端,該複數個第一接腳排列於一第一邊緣上;一第二膜片,具有相背之一第二電路面及一第二背面,該第二膜片包含:一第二本體;一第二集線部,自該第二本體側邊延伸出,具有一第二集線部末端於遠離該第二本體處;以及 一第二電路,設置於該第二電路面上,該第二電路包含複數個第二開關和複數個第二接腳,該複數個第二開關設置於該第二本體上,該複數個第二接腳設置於該第二集線部末端,該複數個第二接腳排列於一第二邊緣上;其中,該第一本體及該第二本體係以該第一電路面及該第二電路面相面對而重疊,當使用者按壓該複數個第一開關其中之一時,可和該複數個第二開關其中之一相接觸而導通;其中,該第二集線部具有一錯位區段與該第一集線部在該第一電路面之法線方向上之投影至少部分錯開且穿過該第一電路面所在之平面,使該第一集線部末端及該第二集線部末端以該第一背面及該第二背面相面對而重疊,該複數個第一接腳和該複數個第二接腳暴露在外;其中,該第一邊緣與該第二邊緣皆平行於一方向軸,於該方向軸上,該複數個第一接腳和該複數個第二接腳在該第一電路面法線方向上之投影係交錯排列。
  15. 如請求項14所述之雙膜片開關,其中:該第一集線部末端寬度為W1,該第二集線部末端寬度為W2,該第一集線部末端和該第二集線部末端重疊後的寬度為W3,其中W3<W1+W2。
  16. 如請求項14所述之雙膜片開關,其中:該第一集線部末端寬度為W1,該第二集線部末端寬度為W2,該第一集線部末端和該第二集線部末端重疊後的寬度為W3,其中W3=W1和W2二者之一其中較大者。
  17. 如請求項14所述之雙膜片開關,其中該交錯排列,係該複數個第一接腳之投影於該方向軸上係排列在偶數排序位置,該複數個第二接腳之投 影於該方向軸上係排列在奇數排序位置。
  18. 如請求項14所述之雙膜片開關,其中該第二集線部彎曲,使得該第二集線部與該第一集線部在該第一電路面之法線方向上之投影至少部分錯開。
  19. 如請求項14所述之雙膜片開關,其中該第一集線部之根部與該第二集線部之根部在該第一電路面之法線方向上之投影相互錯開。
  20. 如請求項14所述之雙膜片開關,更包含:一第一保護層設置於該第一電路面之相鄰之該第一電路及該第一集線部遠離該第一本體之末端以外區域。
  21. 如請求項20所述之雙膜片開關,其中該第一保護層包含:一第一塗層,設置於該第一電路面之相鄰之該第一電路間;以及一第一貼膜,設置於該第一電路面之該第一集線部遠離該第一本體之末端以外區域。
  22. 如請求項14所述之雙膜片開關,更包含:一第二保護層設置於該第二電路面之相鄰之該第二電路及該第二集線部遠離該第二本體之末端以外區域。
  23. 如請求項22所述之雙膜片開關,其中該第二保護層包含:一第二塗層,設置於該第二電路面之相鄰之該第二電路間;以及一第二貼膜,設置於該第二電路面之該第二集線部遠離該第二本體之末端以外區域。
TW102206302U 2013-03-20 2013-03-20 雙膜片開關以及使用此雙膜片開關之連接座 TWM4603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06302U TWM460386U (zh) 2013-03-20 2013-03-20 雙膜片開關以及使用此雙膜片開關之連接座
US14/205,249 US20140284194A1 (en) 2013-03-20 2014-03-11 Membrane switch and connection socket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06302U TWM460386U (zh) 2013-03-20 2013-03-20 雙膜片開關以及使用此雙膜片開關之連接座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60386U true TWM460386U (zh) 2013-08-21

Family

ID=494819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206302U TWM460386U (zh) 2013-03-20 2013-03-20 雙膜片開關以及使用此雙膜片開關之連接座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284194A1 (zh)
TW (1) TWM460386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93987A (en) * 1978-03-16 1981-10-13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Method of fabricating capacitive touch switch panel
US4317011A (en) * 1980-01-21 1982-02-23 Chicago Decal Company Membrane touch switch
US4484038A (en) * 1982-12-01 1984-11-20 Dorman-Bogdonoff Corp. Membrane touch panel having improved conductor construction
US4484039A (en) * 1983-08-29 1984-11-20 Amp Incorporated Membrane switch having improved switch tail
DE19810326A1 (de) * 1998-03-11 1999-09-16 Karl Otto Platz Glastastatur, sowi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Glastastatur
JP2005150034A (ja) * 2003-11-19 2005-06-09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スイッチユニッ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284194A1 (en) 2014-09-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12568B (zh) 觸控面板及其製造方法
JP2012124077A (ja) スイッチユニット
TWI450653B (zh) 接墊結構
JP2015502599A (ja) タッチセンシング機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8293916A (ja) コネクタ
TW201222979A (en) Connector
TWM570466U (zh) Touch panel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JP2014503992A5 (zh)
CN106951117B (zh) 触控元件及其制作方法
TWM374617U (en) Double-layered resistive touch panel
US11398689B2 (en) Connecting method, connecting structure, contact and connector
TWM460386U (zh) 雙膜片開關以及使用此雙膜片開關之連接座
WO2019037345A1 (zh) Ffc线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JP2015128009A (ja) コネクタ
KR102096069B1 (ko) 접속 단자
JP5999249B2 (ja) フレキシブル多層基板
TWI533766B (zh) 具有堆疊式撓性互連之可撓性電路組件及其連接器組件
TW201001644A (en) Semiconductor module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TWI522868B (zh) 觸控面板
TW201236275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an electronic module
JP6325757B1 (ja) 電子装置
TW202009963A (zh) 薄膜開關裝置與鍵盤裝置
CN103219183B (zh) 双膜片开关以及使用此双膜片开关的连接座
JP2005347489A (ja) 半導体装置
JP2009010061A5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