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40544B - 聚乙烯系樹脂膜、及使用該聚乙烯系樹脂膜之積層體、包裝袋 - Google Patents

聚乙烯系樹脂膜、及使用該聚乙烯系樹脂膜之積層體、包裝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40544B
TWI840544B TW109110913A TW109110913A TWI840544B TW I840544 B TWI840544 B TW I840544B TW 109110913 A TW109110913 A TW 109110913A TW 109110913 A TW109110913 A TW 109110913A TW I840544 B TWI840544 B TW I84054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olyethylene resin
film
layer
density
particle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109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43359A (zh
Inventor
大木祐和
西忠嗣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東洋紡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東洋紡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東洋紡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433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433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405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40544B/zh

Links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熱密封性、耐黏連性及滑動性優異,膜焚燒時的殘渣極少,而且外觀及耐刮傷性亦優異之聚乙烯系樹脂膜。本發明的聚乙烯系樹脂膜至少具有由聚乙烯系樹脂組成物所構成之A層,構成前述A層之聚乙烯系樹脂組成物滿足下述1)至3),且前述A層表面滿足下述4)及5)。 1)包含密度為900kg/m3 以上至935kg/m3 以下之聚乙烯系樹脂。 2)包含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 3)有機系潤滑劑的含量為0.16重量%以上。 4)三維表面粗糙度SRa為0.05μm至0.2μm。 5)最大突起高度SRmax為2μm至15μm。

Description

聚乙烯系樹脂膜、及使用該聚乙烯系樹脂膜之積層體、包裝袋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聚乙烯系樹脂膜、及使用該聚乙烯系樹脂膜之積層體、包裝體。
近年來,因便利性、省資源、對環境之負荷減少等,使用膜之包裝或容器被用於廣泛的領域中。膜與先前的成形容器、成形物相比,有輕量、廢棄處理容易、低成本之優點。
一般而言,密封劑膜通常係與低溫熱接著性較密封劑膜差之雙軸延伸尼龍膜、雙軸延伸酯膜、雙軸延伸聚丙烯膜等基材膜層壓而使用。若在與這些基材膜進行層壓加工後以輥狀進行保管,則有於密封劑膜與基材膜之間產生黏連,在製袋加工前,不易回捲層壓膜之情形,或者有於製袋加工中的成為袋的內表面之密封劑膜彼此產生黏連,而不易填充食品之情形。 因此,已知有以下之對策,亦即,藉由將澱粉等粉撒在密封劑膜的表面,而避免如前述之密封劑膜與基材之黏連或密封劑膜彼此之黏連。 但是,該對策會產生以下之問題:不僅污染膜加工裝置周邊,而且使包裝食品的外觀顯著惡化,或者附著於密封劑膜之粉末與食品一起直接混入至包裝體內,而導致熱密封強度降低。
因此,報告有一種聚乙烯系樹脂膜,於聚乙烯系樹脂中使用二氧化矽等無機微粉末或無機微粒子。
但是,該對策亦有以下之問題:於使包含添加至聚乙烯系樹脂膜中的二氧化矽等無機微粉末或無機粒子之膜面彼此相互擦蹭時容易產生傷痕,於與密封劑膜或基材膜之積層體通過層壓機或製袋加工機等時,無機微粉末或無機粒子脫落而容易產生傷痕或異物問題。
進而,報告有一種聚乙烯系樹脂膜,使用由以丙烯酸系單體及苯乙烯系單體作為主成分之共聚物所構成之有機交聯粒子。 然而,該對策中,易損傷性雖不如無機粒子般差,但難言充分。另外,亦仍殘留有粒子之脫落之問題。
另外,進而報告有為了提高聚乙烯系樹脂膜的耐黏連性,而於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樹脂中添加有低密度聚乙烯樹脂或高密度聚乙烯樹脂之聚乙烯系樹脂膜(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2)。
然而,這些對策中,有拉伸強度等機械強度特性或透明性惡化等問題,並且耐黏連性亦差。 另外,進而報告有一種聚乙烯系樹脂膜,係將由分子量高之聚乙烯樹脂所構成之粒子添加至高密度聚乙烯樹脂中而成。 然而,該對策有以下之問題:撕裂強度等機械強度特性、低溫下的熱密封性及透明性差,並且藉由添加由聚乙烯樹脂所構成之粒子,反而使耐黏連性或滑動性變得不穩定。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10-120849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平10-87909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外觀、熱密封性、穩定的耐黏連性及穩定的滑動性優異,而且耐刮傷性亦優異之聚乙烯系樹脂膜。另外,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使用該聚乙烯系樹脂膜之積層體、進而提供包裝體。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案發明人進行了努力研究,結果發現,藉由控制由含有密度為特定範圍之聚乙烯系樹脂及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之聚乙烯系樹脂組成物所構成之層的表面的突起高度及有機系潤滑劑含量,能夠解決上述課題,從而完成本發明。
亦即,本發明係一種聚乙烯系樹脂膜,具有至少一層之由聚乙烯系樹脂組成物所構成之A層,構成前述A層之聚乙烯系樹脂組成物滿足下述1)至3),且前述A層的至少一表面一併滿足下述4)及5)。 1)包含密度為900kg/m3 以上至935kg/m3 以下之聚乙烯系樹脂。 2)包含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 3)有機系潤滑劑的含量為0.16重量%以上。 4)三維表面粗糙度SRa為0.05μm至0.2μm。 5)最大突起高度SRmax為2μm至15μm。
另外,另一態樣係一種聚乙烯系樹脂膜,具有至少一層之由聚乙烯系樹脂組成物所構成之A層,構成前述A層之聚乙烯系樹脂組成物滿足下述1)至3),且前述A層的至少一表面一併滿足下述4)及5)。 1)密度為900kg/m3 以上至935kg/m3 以下。 2)包含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 3)有機系潤滑劑的含量為0.16重量%以上。 4)三維表面粗糙度SRa為0.05μm至0.2μm。 5)最大突起高度SRmax為2μm至15μm。
該情形時,較合適為前述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的樹脂硬度為D70以下。 另外,該情形時,較合適為前述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的黏度平均分子量為150萬以上,且利用DSC(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差示掃描熱量計)獲得之熔點峰值溫度為150℃以下。
進而另外,該情形時,較合適為前述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的平均粒徑為5μm至15μm。
進而另外,該情形時,較合適為構成前述A層之聚乙烯系樹脂組成物中的前述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的含量為0.2重量%至2.0重量%。
進而另外,該情形時,較合適為前述A層表面彼此的黏連值為200mN/70mm以下。
進而另外,該情形時,較合適為將前述A層表面彼此設置於安田精機製造的學振式磨耗試驗機並以荷重200g磨耗100次後的霧度的變化量為5%以下。
進而另外,該情形時,較合適為包含前述任一項所記載之聚乙烯系樹脂膜及由組成物所構成之基材膜之積層體。
進而另外,該情形時,較合適為包含前述積層體之包裝袋。 [發明功效]
本發明可提供一種外觀、熱密封性、穩定的耐黏連性及穩定的滑動性優異,尤其是耐刮傷性亦優異之聚乙烯系樹脂膜。另外,可提供一種使用該聚乙烯系樹脂膜之積層體、進而提供包裝體。
[由聚乙烯系樹脂組成物所構成之A層] 本發明中的A層係由聚乙烯系樹脂組成物所構成,而聚乙烯系樹脂組成物主要含有聚乙烯系樹脂,亦含有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聚乙烯系樹脂組成物較佳為含有聚乙烯系樹脂50重量%以上,更佳為含有70重量%,進而較佳為含有90重量%以上。 [聚乙烯系樹脂] 本發明中的聚乙烯系樹脂為乙烯單體之均聚物、乙烯單體與α-烯烴之共聚物及這些之混合物之任一種,作為α-烯烴,可列舉:丙烯、丁烯-1、己烯-1、4-甲基戊烯-1、辛烯-1、癸烯-1等。
聚乙烯系樹脂的密度範圍更佳為900kg/m3 至935kg/m3 ,進而較佳為910kg/m3 至933kg/m3 ,尤佳為910kg/m3 至930kg/m3 。密度為935kg/m3 以下之聚乙烯系樹脂的熱密封起始溫度不高,製袋加工容易,透明性亦優異。 更重要的是本案發明人發現,於使用密度為935kg/m3 以下之聚乙烯系樹脂之情形時,容易藉由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而使A層的至少一表面的三維表面粗糙度SRa為0.05μm以上、最大突起高度SRmax為2μm以上,聚乙烯系樹脂膜變得容易獲得滑動性、耐黏連性及耐刮傷性,因此塗佈加工或印刷加工、製袋加工中不易產生褶皺或瘤,亦容易維持透明性。尤其是耐黏連性於4次測定之各測定值中不易變動而穩定。 另外,若使用密度為900kg/m3 以上之聚乙烯系樹脂,則容易藉由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而將A層的至少一表面的三維表面粗糙度SRa控制為0.2μm以下、最大突起高度SRmax控制為15μm以下,容易使透明性、韌性提高。
耐黏連性係將使膜的A層表面彼此重疊而成之樣品於熱壓機(TESTER SANGYO公司製造 型號:SA-303)中進行大小7cm×7cm、溫度50℃、壓力18MPa、時間15分鐘之加壓處理。將該加壓處理中黏連之樣品與棒(直徑6mm 材質:鋁)以棒與剝離面成為水平之方式安裝於AUTOGRAPH(島津製作所製造 型號:UA-3122),將棒以速度(200m/分鐘)剝離黏連部時的力測定4次,將取4次之平均所得之值作為指標,而確認到於使用密度為935kg/m3 以下之聚乙烯系樹脂之情形時,不僅於4次測定之各測定值不易變動,而且熱密封起始溫度不易變高之傾向。4次測定之各測定值之變動較佳為與使用無機粒子之情形同等之水準。 關於每個測定樣品的測定值不易變動之理由,推測於將密度為935kg/m3 以下之聚乙烯與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進行熔融混合時,不易產生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的黏度平均分子量降低或因與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以外的聚乙烯系樹脂之分子鏈之相互纏繞等所致之粒徑變化,結果所形成之表面的突起變得均勻。
耐刮傷性係以將聚乙烯系樹脂膜的A層表面彼此設置於安田精機製造的學振式磨耗試驗機並以荷重200g磨耗100次後的霧度的變化量進行判定。霧度測定係測定設置於摩擦台之前的膜(寬度×長度=50mm×180mm)的中央部(於端部用點將位置自摩擦面的相反面於對霧度測定無影響之兩端標上點)的霧度,於摩擦後測定相同位置的霧度並求出差。
作為聚乙烯系樹脂,就製膜性等方面而言,熔體流動速率(以下,有時記為MFR)較佳為2.5g/分鐘至4.5g/分鐘左右。此處,MFR係依據ASTM D1893-67進行測定。另外,該聚乙烯系樹脂係利用本身已知的方法合成。
於使用聚乙烯系樹脂的MFR低為如2.5g/10分鐘以下之樹脂之情形時,與密度中的說明同樣地變得容易引起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的黏度平均分子量降低或因與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以外的聚乙烯系樹脂之分子鏈之相互纏繞等所致之粒徑變化,因此對於擠出條件需要注意。於利用大型的製膜機進行高速製膜之情形時,基於製膜性考量,MFR尤佳為3g/10分鐘至4g/10分鐘左右。
作為聚乙烯系樹脂,就耐熱性等方面而言,熔點較佳為85℃以上,更佳為100℃以上,尤佳為110℃以上。
聚乙烯系樹脂可為單一系,亦可將上述密度範圍之密度不同之聚乙烯樹脂調配2種以上。於將密度不同之聚乙烯系樹脂調配2種以上之情形時,可藉由GPC(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凝膠滲透層析法)測定或密度測定來推測上述聚乙烯系樹脂的平均密度、調配比。
作為如上所述之密度為900kg/m3 至935kg/m3 之聚乙烯系樹脂,可根據用途選擇以下之聚乙烯系樹脂:透明、富有柔軟性、撕裂強度、拉伸強度平均而言優異之高壓法低密度聚乙烯(LDPE;Low Density Polyethylene);使丁烯-1/己烯-1/辛烯-1少量共聚,於分子鏈具有大量短分子鏈,密封性能、物理強度優異之直鏈狀短鏈分支聚乙烯(LLDPE;Linear Low Density Polyethylene;直線低密度聚乙烯);顯示非常狹窄的分子量分佈,共聚單體的分佈亦均勻,且撕裂、拉伸、穿刺強度、耐針孔特性優異之茂金屬觸媒直鏈狀短鏈分支聚乙烯(LLDPE)。 作為密封層中所使用之聚乙烯系樹脂,亦可使用市售品,例如可列舉:宇部丸善聚乙烯公司製造的UMERIT(註冊商標)2040FC、0540F、3540FC、住友化學公司製造的SUMIKATHENE(註冊商標)E FV402、E FV405等。
[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 構成A層之聚乙烯系樹脂組成物中所含之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的黏度平均分子量較佳為150萬以上,更佳為160萬以上,進而較佳為170萬以上。另外,較佳為250萬以下,更佳為240萬以下,進而較佳為230萬以下。 若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的黏度平均分子量為該範圍,則能夠控制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的平均粒徑,藉由與特定密度的聚乙烯系樹脂併用,能夠使A層的至少一表面的三維表面粗糙度SRa為0.05μm至0.2μm、最大突起高度SRmax為2μm至15μm。 推測原因在於,由於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與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以外的聚乙烯系樹脂彼此之分子量之差非常大,故而分子未充分混合,於進行熔融混合並擠出而獲得之膜中,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亦容易維持接近球狀之形狀,且亦不易引起粒子彼此之融合或接著等所致之凝聚,因此能夠於膜表面形成形狀得到控制之突起。 若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的黏度平均分子量為150萬以上,則於與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以外的聚乙烯系樹脂熔融混合時的溫度高於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的熔點峰值之情形時,於利用大型之擠出機之剪切或牽伸比高之製膜條件下,亦不易產生熱或剪切所致之分解或者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彼此之融合凝聚、或與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以外的聚乙烯系樹脂之部分相溶所致之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之粒徑或形狀之變化,因此容易能夠形成如無機粒子或有機交聯樹脂粒子之形狀得到控制之突起,不僅作為抗黏連劑之機能充分,而且不易對透明性等外觀、膜的機械強度、或熱密封性造成影響。 進而,可知黏度平均分子量為150萬以上之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具有以下之無機粒子或有機交聯樹脂粒子所沒有之特徵:儘管具有於聚乙烯系樹脂中不易凝聚之性質,但不易自膜表面附近的聚乙烯系樹脂脫落,這一點亦令人驚訝。 若黏度平均分子量為150萬至250萬,則有如下傾向:容易使平均粒徑成為5μm至20μm,於將密封層原料進行熔融混合並擠出而形成膜時,容易形成合適的膜表面突起。 另外,若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的黏度平均分子量為150萬以上,則粒子自身具有潤滑性,有助於耐黏連或滑動性之提高,而且由於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柔軟,故而認為耐刮傷性亦提高。
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的樹脂硬度較佳為D70以下。若硬度為70以下,則於膜積層所得之層、例如蒸鍍層更不易產生缺損,阻隔性不易降低。硬度更佳為D68以下。 另外,若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的硬度為D60以上,則滑動性亦提高,即便於膜加工時受到熱而滑動性亦不易惡化。
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為乙烯單體之均聚物、或乙烯單體與α-烯烴之共聚物、以及這些之混合物,作為α-烯烴,可例示:丙烯、丁烯-1、己烯-1、4-甲基戊烯-1、辛烯-1、癸烯-1等。
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的密度範圍較佳為930kg/m3 至950kg/m3 ,更佳為935kg/m3 至945kg/m3 ,進而較佳為937kg/m3 至942kg/m3 。密度小於930kg/m3 之由聚乙烯樹脂所構成之粒子不僅柔軟且於熔融擠出時不易維持粒子的形狀而耐黏連性容易降低。另外,密度大於950kg/m3 之由聚乙烯樹脂所構成之粒子硬而耐刮傷性容易降低,不僅如此,與成為基礎之聚乙烯樹脂之親和性降低,因此有耐脫落性降低之可能性。
構成A層之聚乙烯系樹脂組成物中所含之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的平均粒徑較佳為5μm以上,更佳為6μm以上,進而較佳為7μm以上。另外,平均粒徑較佳為20μm以下,更佳為17μm以下,尤佳為15μm以下。 此外,較佳為不含粒徑為30μm以上之粒子。即便平均粒徑為20μm以下,若包含預定量10%以上之粒徑為30μm以上之粒子,則膜表面的最大突起高度變得容易超過15μm,如此,若目視膜表面,則會產生後述之閃爍。 另外,30μm以上之粒子就成為與凝膠狀的缺點同樣的外觀而品質降低之方面而言亦欠佳。
藉由將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的平均粒徑設為5μm以上,能夠提高滑動性、耐黏連性。 另外,若平均粒徑為20μm以下,則A層的至少一表面的三維表面粗糙度SRa及最大突起高度SRmax不會變得過大,而且若以添加相同重量的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之情形進行比較,則突起數增加,故於膜加工容易獲得充分的滑動性、耐黏連性、耐刮傷性。
進而,關於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的平均粒徑,相較於滑石、碳酸鈣等相對較柔軟的無機粒子,粒徑不易因擠出時的混練所致之破碎或凝聚而改變,容易控制平均粒徑(擠出前後),藉由將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的平均粒徑設為5μm至20μm之範圍,粗粒子所致之突起幾乎消失,進而突起本身的硬度與無機粒子相比較低,因此對設置於A層的另一面、或與A層不同的層之塗層之不良影響得到抑制。
作為構成A層之聚乙烯系樹脂組成物中的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的含量,相對於聚乙烯系樹脂組成物,較佳為0.2重量%以上,更佳為0.3重量%以上,進而較佳為0.4重量%以上。另外,較佳為2.0重量%以下,更佳為1.5重量%以下,進而較佳為1.0重量%以下。若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的添加量為0.2重量%以上,則容易使A層的至少一表面的最大突起高度成為每指定面積(0.2mm2 )為2μm以上,容易獲得耐黏連性及滑動性。另外,若將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的添加量設為2.0重量%以下,則A層表面的突起不會變得過多,透明性及低溫密封性亦容易提高。
於構成A層之聚乙烯系樹脂組成物中含有有機系潤滑劑。膜的滑動性或耐黏連效果提高,膜的操作性變得良好。認為原因在於,有機系潤滑劑滲出而存在於膜表面,藉此表現出滑劑效果或脫模效果。進而較佳為添加具有常溫以上之熔點之有機系潤滑劑。 有機系潤滑劑可列舉脂肪酸醯胺、脂肪酸酯。具體而言,為油酸醯胺、芥酸醯胺、山萮酸醯胺、伸乙基雙油酸醯胺、六亞甲基雙油酸醯胺、伸乙基雙硬脂酸醯胺等。這些亦可單獨使用,但藉由併用2種以上,於嚴酷的環境下亦能夠維持滑性及防黏連效果,故而較佳。
構成A層之聚乙烯系樹脂組成物中的有機系潤滑劑的含量的下限較佳為0.16重量%以上,較佳為0.18重量%,更佳為0.19重量%,尤佳為0.21重量%。若為0.16重量%以上,則自剛製膜後滑動性容易穩定。上限較佳為0.3重量%,更佳為0.25重量%。若為0.3重量%以下,則不會過度滑動,不易隨時間經過而變白。
於A層中含有無機粒子之情形時,較佳為平均粒徑充分小於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的平均粒徑。較佳為無機粒子的平均粒徑為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的平均粒徑之50%以下且不含平均粒徑之2倍以上之粗粒子。 構成A層之聚乙烯系樹脂組成物中,較佳為將無機粒子的含量設為0.20重量%以下,更佳為設為0.10重量%以下,進而較佳為設為0.05重量%以下,最佳為0重量%。藉由將無機粒子的含量設為0.20重量%以下,不僅焚燒時的殘渣減少,而且變得容易獲得耐刮傷性及粒子不脫落這種與僅添加由聚乙烯樹脂所構成之粒子之情形相近的效果。
即便於添加無機粒子之情形時,若添加上述粒徑及膜焚燒時的殘渣成為500ppm以下,則於將膜焚燒之情形時,與先前的含有無機粒子之膜相比,能夠使焚燒殘渣極少。 此處所謂之無機粒子係二氧化矽、滑石、碳酸鈣、矽藻土、沸石等一般用作抗黏連劑之無機物。
於A層中含有交聯有機粒子之情形時,較佳為平均粒徑充分小於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的平均粒徑。較佳為交聯有機粒子的平均粒徑為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的平均粒徑之50%以下且幾乎不含平均粒徑之2倍以上之粗粒子。 就抑制模具之孔口廢料堆積或成本而言,構成A層之聚乙烯系樹脂組成物中的交聯有機粒子的含量較佳為與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等量以下。 構成A層之聚乙烯系樹脂組成物中,與無機粒子之情形同樣地,為了最能獲得耐刮傷性及粒子不脫落之由聚乙烯樹脂所構成之粒子之添加之效果,最佳為亦不含交聯有機粒子。 此處所謂之交聯有機粒子係以聚丙烯酸甲酯樹脂等為代表之有機交聯粒子。
[聚乙烯系樹脂組成物] 構成A層之聚乙烯系樹脂組成物的密度範圍較佳為900kg/m3 至935kg/m3 ,更佳為910kg/m3 至933kg/m3 ,進而較佳為910kg/m3 至930kg/m3 ,尤佳為915kg/m3 至928kg/m3 ,最佳為915kg/m3 至925kg/m3 。密度小於900kg/m3 之聚乙烯系樹脂的耐黏連性容易降低。 密度為935kg/m3 以下之聚乙烯系樹脂組成物的熱密封起始溫度不高,製袋加工容易,透明性亦優異。更重要的是本案發明人發現,於使用密度為940kg/m3 以下之聚乙烯系樹脂之情形時,聚乙烯系樹脂多層膜容易獲得穩定的耐黏連性或穩定的滑動性,藉由構成A層之聚乙烯系樹脂組成物中所含之有機系潤滑劑與由聚乙烯系樹脂之粒子所構成之表面突起之協同效應,耐刮傷性極其優異。
作為聚乙烯系樹脂組成物,就製膜性等方面而言,熔體流動速率(以下,有時記為MFR)較佳為2.5g/分鐘至4.5g/分鐘左右。此處,MFR係依據ASTM D1893-67進行測定。
[多層構成] 本發明的聚乙烯系樹脂膜亦可為多層構成。於多層之情形時,除A層以外,亦可設置1層或2層以上之其他層。 作為如此進行多層化之具體方法,可使用一般的多層化裝置(多層進料塊、靜態混合器、多層多歧管等)。 例如可使用以下之方法等:使用進料塊或靜態混合器、多歧管模具等,將使用兩台以上之擠出機自不同的流路送出之熱塑性樹脂積層為多層。另外,亦可僅使用一台擠出機,將上述之多層化裝置導入至自擠出機至T型模之熔融線(melt line)。
於3層構成之情形時,較佳為設為將其他層分別設為中間層(B層)、層壓層(C層),且以該順序包含這些層之構成。該情形時的最外層分別為A層、C層。
作為中間層(B層)、層壓層(C層)所使用之聚乙烯系樹脂,例如可列舉選自乙烯/α-烯烴共聚物、高壓法聚乙烯中的1種或混合2種以上而成之樹脂。上述乙烯/α-烯烴共聚物係乙烯與碳數4至18之α-烯烴之共聚物,作為α-烯烴,可列舉:丁烯-1、己烯-1、4-甲基戊烯-1、辛烯-1、癸烯-1等。 由這些聚乙烯系樹脂所獲得之膜具有優異的熱密封強度、熱黏性、夾雜物密封性、耐衝擊性,該聚乙烯系樹脂亦可在不阻礙這些特性之範圍內,混合其他樹脂、例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等而使用。
此時,中間層(B層)、層壓層(C層)中所使用之聚乙烯系樹脂可相同亦可不同。另外,可添加亦可不添加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但若於層壓層中存在粗粒子等粒徑大之粒子,則容易產生層壓鼓起(lamination floating),因此較佳為不添加。
該情形時,較佳為構成前述膜的各層之聚乙烯樹脂組成物的平均密度為A層≦中間層(B層)≦層壓層(C層)。所調配之有機系潤滑劑不易朝密度高之層移動,因此對於維持層壓後的A層的滑動性,或者保持隨時間經過之層壓強度有效果。
此時,構成中間層(B層)之聚乙烯樹脂組成物的密度的下限較佳為900kg/m3 ,更佳為920kg/m3 ,進而較佳為930kg/m3 。若未達上述下限,則有韌性弱而不易加工之情況。 中間層(B層)的密度的上限較佳為960kg/m3 ,更佳為940kg/m3 ,進而較佳為935kg/m3
亦可於構成本發明的聚乙烯系樹脂膜的中間層(B層)之聚乙烯系樹脂組成物中含有上述之有機系潤滑劑,有機系潤滑劑的下限較佳為100ppm。若未達上述下限,則有滑動性惡化之情況。 構成中間層之聚乙烯樹脂組成物中的有機系潤滑劑的上限較佳為2000ppm,更佳為1500ppm。若超過上述上限,則有過度滑動而導致捲繞偏移或隨時間經過而變白之情況。
亦可於本發明的膜的中間層(B層)中以不損害品質之程度調配回收樹脂。
本發明中,較佳為對以上所述之聚乙烯系樹脂膜的層壓層(C層)面進行電暈處理等活性能量線處理。藉由該應對方法而層壓強度提高。
於本發明的聚乙烯系樹脂膜為2層之情形時,較佳為將A層設為密封層,將其他層設為層壓層(C層)。
[三維表面粗糙度SRa] 本發明的聚乙烯系樹脂多層膜的密封層的三維表面粗糙度SRa較佳為0.05μm以上。於SRa為0.05μm以上之情形時,滑動性及耐黏連性優異。SRa更佳為0.07μm以上,尤佳為0.1μm以上。 本發明的聚乙烯系樹脂多層膜的密封層的三維表面粗糙度SRa較佳為0.2μm以下。於SRa為0.2μm以下之情形時,透明性不易降低。SRa更佳為0.18μm以下,尤佳為0.16μm以下。測定方法係利用實施例所記載之方法進行。 [最大突起高度SRmax] 本發明聚乙烯系樹脂膜的A層的至少一表面的最大突起高度需為2μm以上至15μm以下。於最大突起高度SRmax超過15μm之情形時,會產生外觀不良,故而欠佳。測定方法係利用實施例所記載之方法進行。
[熱密封起始溫度] 將雙軸延伸尼龍膜(15μm)與聚乙烯系樹脂膜層壓所得之積層體的聚乙烯系樹脂膜的熱密封起始溫度的上限較佳為140℃,更佳為130℃。若超過上述上限,則有不易進行密封加工之情況。
[極限熱密封強度] 將雙軸延伸尼龍膜(15μm)與聚乙烯系樹脂膜層壓所得之積層體的聚乙烯系樹脂膜在150℃的極限熱密封強度的下限較佳為30N/15mm,更佳為35N/15mm。若未達上述下限,則有於製袋後袋容易破裂之情況。 將雙軸延伸尼龍膜(15μm)與聚乙烯系樹脂膜層壓所得之積層體的聚乙烯系樹脂膜在150℃的熱密封強度的上限較佳為與所層壓之尼龍斷裂強度大致相同。於與尼龍的斷裂強度同等之情形時,意指層壓強度足夠高且密封界面的剝離強度足夠高。測定方法係利用實施例所記載之方法進行。
[黏連強度] 將雙軸延伸尼龍膜(15μm)與聚乙烯系樹脂膜層壓所得之積層體的聚乙烯系樹脂膜的黏連強度越小越佳,更佳為200mN/70mm以下,進而較佳為150mN/70mm。若超過上述上限,則無法充分地獲得無粉性、製袋品的開口性等。測定方法係利用實施例所記載之方法進行。
[摩擦係數] 將雙軸延伸尼龍膜(15μm)與聚乙烯系樹脂膜層壓所得之積層體的聚乙烯系樹脂膜的靜摩擦係數的下限較佳為0.05,更佳為0.08。若未達上述下限,則有於捲取時膜過度滑動而導致捲繞偏移之情況。 層壓後的靜摩擦係數的上限較佳為0.70,更佳為0.5。若超過上述上限,則有製袋後的開口性或內容物的填充性差,加工時的損耗增加之情況。 測定方法係利用實施例所記載之方法進行。
[霧度] 本發明的聚乙烯系樹脂膜的霧度的下限較佳為3%,更佳為4%,進而較佳為5%。若未達上述下限,則有抗黏連劑未充分存在於表面之虞,有導致黏連之情況。 霧度的上限較佳為18%,更佳為16%,進而較佳為13%。若超過上述上限,則有不易辨視內容物之情況。測定方法係利用實施例所記載之方法進行。
[閃爍感] 本發明的聚乙烯系樹脂膜較佳為幾乎感覺不到閃爍,或者雖有細小的閃爍但均勻而不會特別注意。測定方法係利用實施例所記載之方法進行。 先前的即便不將澱粉等粉撒在膜表面亦具有耐黏連性之所謂無粉型(Non-Powder Type)中,先前有添加有平均粒徑為10μm左右之無機粒子之聚乙烯系樹脂膜,但多數情況下包含粗粒子而閃爍感及透明性容易變差。
[耐刮傷性] 將雙軸延伸尼龍膜(15μm)與聚乙烯系樹脂膜層壓所得之積層體於以該聚乙烯系樹脂膜面彼此重疊之方式摩擦後,霧度的變化亦較佳為3%以下,更佳為2%以下,進而較佳為1%以下,尤佳為0.5%以下。測定方法係利用實施例所記載之方法進行。 先前的即便不將澱粉等粉撒在膜表面亦具有耐黏連性之所謂無粉型中,先前有添加有平均粒徑為10μm左右之無機粒子之聚乙烯系樹脂膜,但由於無機粒子遠遠比聚乙烯樹脂還要硬,故而即便有充分的有機系潤滑劑存在於膜表面,耐刮傷性仍容易變差。
[楊氏模數] 本發明的聚乙烯系樹脂膜的楊氏模數(MD(Machine Direction;縱向方向))的下限較佳為60MPa,更佳為70MPa。若未達上述下限,則有韌性過弱而不易加工之情況。楊氏模數(MD)的上限較佳為600MPa,更佳為500MPa。
本發明的聚乙烯系樹脂膜的楊氏模數(TD(Transverse Direction;橫向方向))的下限較佳為60MPa,更佳為70MPa。若未達上述下限,則有韌性過弱而不易加工之情況。楊氏模數(TD)的上限較佳為600MPa,更佳為500MPa。
[積層體] 亦可以於本發明的聚乙烯系樹脂多層膜進而積層有至少1種其他基材膜而成為積層體之構成來當作包裝膜或包裝片使用。 作為基材膜,並無特別限定,可根據積層體的使用目的而適宜選擇使用聚乙烯或聚丙烯等聚烯烴膜、苯乙烯系樹脂之膜、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或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等聚酯之膜、如尼龍6或尼龍6,6之聚醯胺之膜、或這些之延伸膜、聚烯烴膜與如聚醯胺膜或乙烯-乙烯醇共聚物膜之具有氣體阻隔性之樹脂膜之積層膜、以及視需要之鋁等金屬箔、或者蒸鍍有鋁或二氧化矽等之蒸鍍膜或紙等。該基材膜不僅可使用1種,亦可組合2種以上積層而使用。
該情形時,較佳為使基材膜鄰接於聚乙烯系樹脂多層膜的層壓層側。
作為於上述基材膜積層聚乙烯系樹脂多層膜之方法,可採用將基材膜與聚乙烯系樹脂多層膜進行乾式層壓之方法。該情形時,可設為聚乙烯系樹脂多層膜/接著層/其他基材膜之構成。若使用如胺基甲酸酯系或異氰酸酯系接著劑之錨固塗佈劑(anchor coat agent)作為接著層,或使用如不飽和羧酸接枝聚烯烴之改性聚烯烴作為接著性樹脂,則能夠將鄰接層牢固地接合。
積層體的厚度並無特別限制,於將積層體用作蓋材等膜之情形時,較佳為10μm至200μm,於用作杯或托盤用片之情形時,較佳為200μm至1000μm。
[包裝體] 使前述之積層體的密封劑用膜的密封層面彼此相對向、或使積層體的密封劑用膜層的密封層面與其他基材膜相對向,然後,自層壓層側以成為所需容器形狀之方式將容器的周圍的至少一部分進行熱密封,藉此能夠製造容器。另外,藉由將周圍全部熱密封,能夠製造密封的袋狀容器。若將該袋狀容器之成形加工與內容物之填充步驟組合,亦即,將袋狀容器的底部及側部進行熱密封後填充內容物,繼而將上部進行熱密封,藉此能夠製造包裝體。因此,該積層體能夠利用於點心等固形物、粉體、或液體材料之自動包裝裝置。
另外,於藉由真空成形或壓空成形而成形為杯狀之容器、利用射出成形或吹塑成形獲得之容器、或自紙基材形成之容器等中填充內容物,然後被覆本發明的積層體作為蓋材並進行熱密封,藉此亦可獲得包裝有內容物之容器。 [實施例]
以下,藉由實施例及比較例更詳細地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並不受以下之實施例的特別限定。此外,本發明的詳細說明及實施例中的各項目的測定值係利用下述之方法進行測定。
以下,詳細地說明本發明中的實施形態。 (1)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之測定方法 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係測定加工前的原料樹脂的各物性。 此外,即便於膜成形後,亦可藉由以下之方法將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分離而進行測定,亦即,於癸烷中完全溶解至粒子後,利用GPC等將分子量高之部分分離等。
(2)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的黏度平均分子量 依據ASTM-D4020進行測定。
(3)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的平均粒徑 使用前的由聚乙烯樹脂所構成之粒子的平均粒徑係以下述之方式進行測定。 使粒子分散於使用高速攪拌機以預定的旋轉速度(約5000rpm)攪拌之離子交換水中,將該分散液添加至Isoton(生理鹽水)中,利用超音波分散機進一步分散後,藉由庫爾特計數器法求出粒度分佈並算出平均粒徑。
(4)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的粒度分佈 使用前的由聚乙烯樹脂所構成之粒子中,粒徑為30μm以上之粒子的比率係根據利用庫爾特計數器法所求出之粒度分佈而算出。
(5)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的熔點 使用前的由聚乙烯樹脂所構成之粒子的熔點係使用SII製造的差示掃描型熱量計(DSC),以樣品量10mg、升溫速度10℃/分鐘進行測定。將此處所檢測到之熔解吸熱峰值溫度設為熔點。
(6)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以外的聚乙烯系樹脂的密度、MFR、熔點 分別利用下述之方法對膜成形前的原料進行測定。 此外,對於形成包含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之層之聚乙烯系樹脂,若為單層時利用電子顯微鏡等確認整個層,若為積層時則利用電子顯微鏡等確認層構成,然後以未達表面層之厚度削取表面,可利用自上述(1)中獲得之經過濾之溶液中去除溶媒所得之樹脂同樣地測定。於自積層削取之情形時,可藉由下述方式進行:層壓於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膜等後,利用剃刀等削取表層。
[密度] 依據JIS-K7112藉由密度梯度管法進行測定。
[熔體流動速率:MFR](g/10分鐘) 依據JIS-K7210,於溫度190℃進行測定。
[熔點] 使用SII製造的示差掃描型熱量計(DSC),以樣品量10mg、升溫速度10℃/分鐘進行測定。將此處所檢測到之熔解吸熱峰值溫度設為熔點。
(7)無機粒子在樹脂組成物中的含量(重量%) 無機粒子在樹脂組成物中的含量係根據加工前的原料樹脂組成物中的添加量來計算。 此外,即便於膜成形後,亦可利用以下之方法將無機粒子分離而進行測定,亦即,將癸烷作為溶劑,於可完全溶解之溫度下使膜溶解,利用過濾器之過濾精度1μm至2μm之過濾器過濾殘留物等。
(8)膜焚燒後的殘渣量(ppm) 利用精密天平測定膜約30g至小數點後第1位(對第2位進行四捨五入)。事前將坩堝以700℃空燒1小時,成為100℃以下後利用玻璃乾燥器進行風乾處理直至成為室溫而測定坩堝的重量。然後,將膜放入至坩堝中,以700℃×2小時利用電爐進行焚燒,切斷加熱器後降至100℃左右,然後移至玻璃乾燥器進行30分鐘風乾處理直至成為室溫後,將焚燒前後的坩堝重量差除以上述膜重量而計算殘渣量。
(9)過濾器升壓(製膜加工性) 使用特魯頓(Troughton)試驗機,將比較例1的密封層中所使用之樹脂組成物於230℃之樹脂溫度下,對過濾精度120μm之耐素龍(NASLON)燒結過濾器中的過濾面積81π平方毫米以1kg/小時之噴出量放流5小時,將此情形時得到的升壓量(ΔMPa)作為基準(△),分別分類為下述◎、○、△、×。 ◎:升壓量為擠出起始時的5%以下。 ○:升壓量為擠出起始時的10%以下。 △:升壓量為擠出起始時的15%以下。 ×:升壓量為擠出起始時的20%以下。
(10)模唇污染(製膜加工性) 以目視觀察將密封層中所使用之樹脂組成物於擠出機中利用線料模具(strand die)(5mmφ、2孔)於230℃以20kg/小時之噴出量擠出5小時之情形時的模唇污染,以此為基準(△),分類為下述◎、○、△、×。 ◎:幾乎未確認到模唇污染。 ○:略微可見模唇污染。 △:可明顯地確認到模唇污染。 ×:模唇污染沈積而於線料產生條紋狀的凹陷。
(11)三維表面粗糙度SRa 依據JIS B0601-1994,使用接觸式表面粗糙度測定機(小坂研究所製造的型號ET4000A),自3cm×3cm見方之膜片中任意地將測定面1mm×0.2mm之部位以低區截止λs=0.08mm、1000μm長度、2μm間距進行100處之測定。 根據所獲得之剖面曲線,使用三維表面粗糙度解析程式TDA-22,依據JIS B0601-1994,計算聚乙烯系樹脂多層膜的密封層表面的三維表面粗糙度SRa。 上述方法中,以n=3進行測定,求出三維表面粗糙度SRx的平均值。
(12)最大突起高度SRmax 依據JIS B0601-1994,使用接觸式表面粗糙度測定機(小坂研究所製造的型號ET4000A),自3cm×3cm見方之膜片中任意地將測定面1mm×0.2mm之部位以低區截止λs=0.08mm、1000μm長度、2μm間距進行100處之測定。 根據所獲得之剖面曲線,使用三維表面粗糙度解析程式TDA-22,依據JIS B0601-1994,及計算最大突起高度SRmax。 上述方法中,以n=3進行測定,求出最大突起高度SRmax的平均值。
(13)熱密封起始溫度(℃) 將Toyo-Morton製造的乾式層壓用接著劑(TM569、CAT-10L)以固形物成分成為3g/m2 之方式塗佈於尼龍膜(東洋紡製造的雙軸延伸尼龍膜:N1100、15μm)的電暈面,利用80℃之烘箱使溶劑揮發去除後,將聚乙烯系樹脂膜的電暈面與接著劑的塗佈面於60℃之調溫輥上進行壓軋而層壓。層壓而成之積層膜於40℃進行2天老化。對所製成之積層樣品,以密封壓力0.1MPa、密封時間0.5秒、密封溫度90℃至160℃且以10℃間距,進行10mm寬之熱密封。將經熱密封之樣品以熱密封寬度成為15mm之方式切割成短條狀,設置於AUTOGRAPH(島津製作所製造 型號:UA-3122),以200mm/分鐘之速度剝離密封面,以n數3測定剝離強度的最大值,將各溫度下的熱密封強度及熱密封溫度進行繪圖。由將各圖間以直線連結而成之圖表讀取成為4.9N/15mm之熱密封溫度而設為熱密封起始溫度。
(14)極限熱密封強度(N/15mm) 將Toyo-Morton製造的乾式層壓用接著劑(TM569、CAT-10L)以固形物成分成為3g/m2 之方式塗佈於尼龍膜(東洋紡製造的雙軸延伸尼龍膜:N1100、15μm)的電暈面,利用80℃之烘箱使溶劑揮發去除後,將聚乙烯系樹脂膜的電暈面與接著劑的塗佈面於60℃之調溫輥上進行壓軋而層壓。層壓而成之積層膜於40℃老化2天。對所製成之積層樣品,以密封壓力0.1MPa、密封時間0.5秒、密封溫度120℃至190℃且以10℃間距,進行10mm寬之熱密封。將經熱密封之樣品以熱密封寬度成為15mm之方式切割成短條狀,設置於AUTOGRAPH(島津製作所製造 型號:UA-3122),以200mm/分鐘之速度剝離密封面,以n數3測定剝離強度的最大值,將平均值最高之熱密封強度設為極限密封強度。
(15)黏連強度(mN/70mm) 以下述之方式製成與尼龍膜(東洋紡製造的雙軸延伸尼龍膜:N1100、15μm)之積層膜。 將Toyo-Morton製造的乾式層壓用接著劑(TM569、CAT-10L)以固形物成分成為3g/m2 之方式塗佈於尼龍膜的電暈面,利用80℃之烘箱使溶劑揮發去除後,將聚乙烯系樹脂膜的電暈面與接著劑的塗佈面於60℃之調溫輥上進行壓軋而層壓。層壓而成之積層膜於40℃老化2天。 將使A層表面彼此重疊而成之樣品(10cm×15cm)以使大小7cm×7cm之鋁板(2mm厚)之端對準樣品寬度(10cm)的中央且長度方向(15cm)的內側1cm的位置之方式載置於熱壓機(TESTER SANGYO公司製造,型號:SA-303)中,進行溫度50℃、表壓力18MPa、時間15分鐘之加壓處理。 將該加壓處理中出現黏連之樣品及棒(直徑6mm 材質:鋁)安裝於AUTOGRAPH(島津製作所製造 型號:UA-3122),測定棒以速度(200m/分鐘)剝離黏連部時的力。 該情形時,以棒與剝離面呈水平為前提。針對同一樣品,進行4次測定,以平均值表示。
(16)靜摩擦係數 以下述之方式製成與尼龍膜(東洋紡製造的雙軸延伸尼龍膜:N1100、15μm)之積層膜。 將Toyo-Morton製造的乾式層壓用接著劑(TM569、CAT-10L)以固形物成分成為3g/m2 之方式塗佈於尼龍膜的電暈面,利用80℃之烘箱使溶劑揮發去除後,將聚乙烯系樹脂膜的電暈面與接著劑的塗佈面於60℃之調溫輥上進行壓軋而層壓。層壓而成之積層膜於40℃老化2天。依據JIS-K-7125,於23℃65%RH環境下,測定所製成之積層膜的聚乙烯系樹脂膜面彼此的靜摩擦係數。
(17)霧度 使用東洋精機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直讀霧度計,依據JIS-K-7105,僅對聚乙烯系樹脂膜進行測定。 霧度(%)=[Td(擴散透過率%)/Tt(全光線透過率%)]×100
(18)閃爍感 以目視僅觀察聚乙烯系樹脂膜,將閃爍感分類為下述◎、○、△、×。 ◎:幾乎未感覺到亮點。 ○:雖有細小的亮點但均勻而不會特別注意。 △:局部有亮點而感覺到異物感。 ×:整面有亮點而透明性受損。
(19)耐刮傷性(機械評價) 耐刮傷性係將膜的密封面彼此以使添加有聚乙烯系樹脂之粒子之面彼此相對向之方式設置於安田精機製造的學振形摩擦試驗機(摩擦試驗機II型 平面摩擦子20×20mm 試片台 平面形 滑動弧長 100mm),用以荷重200g摩擦40次後的霧度的變化量進行判定。霧度測定係測定設置於摩擦台之前的膜(寬度×長度=30mm×180mm、平面摩擦件用為50mm×50mm)的摩擦台用的中央部的霧度,於摩擦前後測定相同位置的霧度並求出差。
(20)耐刮傷性(目視評價) 以下述之方式製成與尼龍膜(東洋紡製造的雙軸延伸尼龍膜:N1100、15μm)之積層膜。 將Toyo-Morton製造的乾式層壓用接著劑(TM569、CAT-10L)以固形物成分成為3g/m2 之方式塗佈於尼龍膜的電暈面,利用80℃之烘箱使溶劑揮發去除後,將聚乙烯系樹脂膜的電暈面與接著劑的塗佈面於60℃之調溫輥上進行壓軋而層壓。層壓而成之積層膜於40℃老化2天。以所製成之積層膜的聚乙烯系樹脂膜面彼此重疊之方式用手指捏住而擦蹭10次,以目視進行觀察,將易損傷性分類為下述◎、○、△、×。 ◎:幾乎未產生傷痕。 ○:產生細條紋狀的傷痕但未變白。 △:可見細條紋狀的密集且局部變白。 ×:擦蹭的部位大部分變白。
其次,藉由實施例及比較例更詳細地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以下之示例。 於實施例及比較例中,使用下述之原料。 [聚乙烯系樹脂] (1)宇部丸善聚乙烯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UMERIT(註冊商標)0540F(茂金屬系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密度904kg/m3 、MFR4.0g/10分鐘、熔點111℃)。 (2)住友化學公司製造的SUMIKATHENE(註冊商標)E FV402(茂金屬觸媒系LLDPE、密度:913kg/m3 、MFR:3.8g/10分鐘、熔點:115℃)。 (3)住友化學公司製造的SUMIKATHENE(註冊商標)E FV405(茂金屬觸媒系LLDPE、密度:923kg/m3 、MFR:3.8g/10分鐘、熔點:118℃)。 (4)住友化學公司製造的SUMIKATHENE(註冊商標)E FV407(茂金屬觸媒系LLDPE、密度:930kg/m3 、MFR:3.2g/10分鐘、熔點:124℃)。 (5)宇部丸善聚乙烯公司製造的UMERIT(註冊商標)3540FC(茂金屬觸媒系LLDPE、密度:931kg/m3 、MFR:3.6g/10分鐘、熔點:123℃)。 (6)宇部丸善聚乙烯公司製造的UMERIT(註冊商標)4540F(茂金屬觸媒系LLDPE、密度:944kg/m3 、MFR:4.0g/10分鐘、熔點:128℃)。
[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 (1)三井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MIPELON PM200(平均粒徑10μm、熔點136℃、密度940kg/m3 、黏度平均分子量180萬、超過30μm之粒徑的粒子的比率為0%、樹脂硬度D65、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粒子)。 (2)三井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MIPELON XM221U(平均粒徑25μm、熔點136、密度940kg/m3 、黏度平均分子量200萬、超過30μm之粒徑的粒子的比率為25%、樹脂硬度D65、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粒子)。
[無機粒子] (1)Grefco.Inc.,製造的Dicalite WF(矽藻土,利用針磨粉碎機加工成平均粒徑5μm而使用)。 (2)Shin-Etsu Silicone公司製造的KMP-130-10(球狀二氧化矽粒子、平均粒徑10μm),以住友化學製造的FV402為基礎製成15%MB(Master Batch;母料)而使用。
[母料] (1)於住友化學公司製造的SUMIKATHENE(註冊商標)E FV405中混合MIPELON PM200,製作含有15重量%之MIPELON PM200之母料(1)。 (2)於住友化學公司製造的SUMIKATHENE(註冊商標)E FV405中混合MIPELON XM221U,製作含有15重量%之MIPELON XM221U之母料(2)。 (3)於住友化學公司製造的SUMIKATHENE(註冊商標)E FV405中混合Grefco.Inc.,製造的Dicalite WF,製作含有20重量%之Grefco.Inc.,製造的Dicalite WF之母料(3)。 (4)於住友化學公司製造的SUMIKATHENE(註冊商標)E FV405中混合Shin-Etsu Silicone公司製造的KMP-130-10,製作含有15重量%之Shin-Etsu Silicone公司製造的KMP-130-10之母料(4)。 (5)於住友化學公司製造的SUMIKATHENE(註冊商標)E FV402中混合芥酸醯胺,製作含有4重量%之芥酸醯胺之母料(5)。 (6)於住友化學公司製造的SUMIKATHENE(註冊商標)E FV402中混合伸乙基雙油酸醯胺,製作含有2重量%之伸乙基雙油酸醯胺之母料(6)。
[實施例1] [密封層用組成物] 使用以宇部丸善聚乙烯公司製造的UMERIT(註冊商標)0540F為86.25重量%、母料(1)為4重量%、母料(5)為1.25重量%、母料(6)為8.5重量%之方式混合而成之組成物來製作密封層用組成物。 [層壓層用組成物] 僅使用住友化學公司製造的FV402而製作層壓層用組成物。 [中間層用組成物] 使用以住友化學公司製造的FV402為99.4重量%、母料(5)為0.5重量%、母料(6)為0.1重量%之方式混合而成之組成物來製作中間層用組成物。 使用具有T型模之擠出機,將層壓層用組成物、中間層用組成物、及密封層用組成物以成為層壓層用組成物、中間層用組成物、及密封層用組成物之順序之方式且以層壓層、中間層、密封層的厚度比率成為8:34:8之方式,於240℃進行熔融擠出。然後,對層壓層表面實施電暈放電處理。繼而,以速度150m/分鐘捲取成輥,獲得厚度50μm、處理面的潤濕張力為45mN/m之聚乙烯系樹脂多層膜。
[實施例2] 於密封層中,將住友化學公司製造的SUMIKATHENE(註冊商標)E FV402為86重量%、母料(1)4重量%、母料(5)1.50重量%、及母料(6)8.5重量%進行混合,於層壓層中,變更為僅使用住友化學公司製造的SUMIKATHENE(註冊商標)E FV405,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聚乙烯系樹脂多層膜及蒸鍍膜。
[實施例3] 於密封層中,將住友化學公司製造的SUMIKATHENE(註冊商標)E FV405為87.75重量%、母料(1)4重量%、母料(5)1.25重量%、及母料(6)7重量%進行混合,於中間層中,將住友化學公司製造的SUMIKATHENE(註冊商標)E FV402變更為住友化學公司製造的SUMIKATHENE(註冊商標)E FV405,於層壓層中,變更為僅使用住友化學公司製造的SUMIKATHENE(註冊商標)E FV407,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聚乙烯系樹脂多層膜及蒸鍍膜。
[實施例4] 於密封層中,將住友化學公司製造的SUMIKATHENE(註冊商標)E FV405為84.75重量%、母料(1)8重量%、母料(5)1.25重量%、及母料(6)6重量%進行混合,於中間層中,將住友化學公司製造的SUMIKATHENE(註冊商標)E FV402變更為住友化學公司製造的SUMIKATHENE(註冊商標)E FV405,於層壓層中,變更為僅使用住友化學公司製造的SUMIKATHENE(註冊商標)E FV407,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聚乙烯系樹脂多層膜及蒸鍍膜。
[實施例5] 於密封層中,將宇部丸善聚乙烯公司製造的UMERIT(註冊商標)3540F為86.75重量%、母料(1)4重量%、母料(5)1.75重量%、及母料(6)7.5重量%進行混合,於中間層中,將住友化學公司製造的SUMIKATHENE(註冊商標)E FV402變更為宇部丸善聚乙烯公司製造的UMERIT(註冊商標)3540F,於層壓層中,變更為僅使用宇部丸善聚乙烯公司製造的UMERIT(註冊商標)3540F,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聚乙烯系樹脂多層膜及蒸鍍膜
[實施例6] 於密封層中,將住友化學公司製造的SUMIKATHENE(註冊商標)E FV405為86.75重量%、母料(1)4重量%、母料(3)0.5重量%、母料(5)1.25重量%、及母料(6)7.5重量%進行混合,於中間層中,將住友化學公司製造的SUMIKATHENE(註冊商標)E FV402變更為住友化學公司製造的SUMIKATHENE(註冊商標)E FV405,於層壓層中,變更為僅使用住友化學公司製造的SUMIKATHENE(註冊商標)E FV407,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聚乙烯系樹脂多層膜及蒸鍍膜。
[實施例7] 於密封層中,將住友化學公司製造的SUMIKATHENE(註冊商標)E FV405為87.25重量%、母料(1)4重量%、母料(5)1.25重量%、及母料(6)7.5重量%進行混合,於中間層中,將住友化學公司製造的SUMIKATHENE(註冊商標)E FV402變更為住友化學公司製造的SUMIKATHENE(註冊商標)E FV405,於層壓層中,變更為僅使用住友化學公司製造的SUMIKATHENE(註冊商標)E FV407,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聚乙烯系樹脂多層膜及蒸鍍膜。
實施例1至實施例7中所獲得之聚乙烯系樹脂膜由於幾乎不含粒徑大於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之無機粒子,故而耐刮傷性亦優異,低溫熱密封性、耐黏連性、滑動性、外觀亦優異。 而且,膜焚燒時的殘渣極少,幾乎無孔口廢料堆積或過濾器升壓等製膜加工性亦優異。
[比較例1] 於密封層中,將住友化學公司製造的SUMIKATHENE(註冊商標)E FV405為82.25重量%、母料(3)2.5重量%、母料(4)8重量%、母料(5)1.25重量%、及母料(6)6重量%進行混合,於中間層中,將住友化學公司製造的SUMIKATHENE(註冊商標)E FV402變更為住友化學公司製造的SUMIKATHENE(註冊商標)E FV405,於層壓層中,變更為僅使用住友化學公司製造的SUMIKATHENE(註冊商標)E FV405,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聚乙烯系樹脂多層膜及蒸鍍膜。 比較例1中所獲得之膜的耐黏連性及滑動性優異,但有些許閃爍感,焚燒後的無機的殘渣多,耐刮傷性特別差,製膜加工性亦略差。
[比較例2] 於密封層中,將住友化學公司製造的SUMIKATHENE(註冊商標)E FV405為90.25重量%、母料(3)2.5重量%、母料(5)1.25重量%、及母料(6)6重量%進行混合,於中間層中,將住友化學公司製造的SUMIKATHENE(註冊商標)E FV402變更為住友化學公司製造的SUMIKATHENE(註冊商標)E FV405,於層壓層中,變更為僅使用住友化學公司製造的SUMIKATHENE(註冊商標)E FV405,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聚乙烯系樹脂多層膜及蒸鍍膜。 比較例2中所獲得之膜的殘渣相對較少,閃爍感優異,但耐黏連性、耐刮傷性、滑動性差。
[比較例3] 於密封層中,將住友化學公司製造的SUMIKATHENE(註冊商標)E FV405為87.75重量%、母料(1)1重量%、母料(3)2.5重量%、母料(5)1.25重量%、及母料(6)7.5重量%進行混合,於中間層中,將住友化學公司製造的SUMIKATHENE(註冊商標)E FV402變更為住友化學公司製造的SUMIKATHENE(註冊商標)E FV405,於層壓層中,變更為僅使用住友化學公司製造的SUMIKATHENE(註冊商標)E FV405,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聚乙烯系樹脂多層膜及蒸鍍膜。 比較例3中所獲得之膜的殘渣相對較少,耐刮傷性亦略優異,但突起少而耐黏連性差。
[比較例4] 於密封層中,將宇部丸善聚乙烯公司製造的UMERIT(註冊商標)4540F為87.25重量%、母料(1)4重量%、母料(5)1.25重量%、及母料(6)7.5重量%進行混合,於中間層中,將住友化學公司製造的SUMIKATHENE(註冊商標)E FV402變更為宇部丸善聚乙烯公司製造的UMERIT(註冊商標)4540F,於層壓層中,變更為僅使用宇部丸善聚乙烯公司製造的UMERIT(註冊商標)4540F,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聚乙烯系樹脂多層膜及蒸鍍膜。 比較例4中所獲得之膜的殘渣相對較少,耐刮傷性亦優異,但因樹脂密度高而由聚乙烯系之粒子形成之表面突起不穩定,耐黏連性、滑動性不充分,偏差亦大。
[比較例5] 於密封層中,將住友化學公司製造的SUMIKATHENE(註冊商標)E FV405為87.25重量%、母料(2)4重量%、母料(5)1.25重量%、及母料(6)7.5重量%進行混合,於中間層中,將住友化學公司製造的SUMIKATHENE(註冊商標)E FV402變更為住友化學公司製造的SUMIKATHENE(註冊商標)E FV405,於層壓層中,變更為僅使用住友化學公司製造的SUMIKATHENE(註冊商標)E FV407,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聚乙烯系樹脂多層膜及蒸鍍膜。 比較例5中所獲得之膜的殘渣少,耐刮傷性亦優異,但即便添加量多,由於粒徑亦大,因此突起密度低,耐黏連性、閃爍感差。
[比較例6] 於密封層中,使用以宇部丸善聚乙烯公司製造的UMERIT(註冊商標)0540F為86.25重量%、母料(1)為4重量%、母料(5)為1.25重量%、及母料(6)為5.0重量%之方式混合而成之組成物來製作密封層用組成物,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獲得聚乙烯系樹脂多層膜及蒸鍍膜。
[比較例7] 於密封層中,使用將住友化學公司製造的SUMIKATHENE(註冊商標)E FV402為95.90重量%、母料(1)4重量%、母料(5)1.25重量%、及母料(6)5.0重量%進行混合而成之組成物來製作密封層用組成物,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2相同的方式獲得聚乙烯系樹脂多層膜及蒸鍍膜。
結果示於表1、表2。
[表1]
實施例1 實施例2 實施例3 實施例4 實施例5 實施例6 實施例7
膜構成 密封層 所使用之母料及抗黏連劑的添加量(重量%) (1)MIPELON PM200 15重量%MB 聚乙烯粒子 平均粒徑10μm 0.60 0.60 0.60 1.20 0.60 0.60 0.60
(2)MIPELON XM221U 15重量%MB 聚乙烯粒子 平均粒徑25μm
(3)Dicalite WF 20重量%MB 矽藻土、平均粒徑5μm 0.10
(4)KMP-130-10 15重量%MB 合成二氧化矽、平均粒徑10μm
所使用之母料及有機滑劑的添加量(重量%) (5)芥酸醯胺 4重量%MB 芥酸醯胺 0.05 0.06 0.05 0.05 0.07 0.05 0.05
(6)伸乙基雙油酸醯胺 2重量%MB 伸乙基雙油酸醯胺 0.17 0.17 0.14 0.12 0.15 0.15 0.15
聚乙烯系樹脂 (重量%) (1)0540F 密度904kg/m3 86.25
(2)FV402 密度913kg/m3 9.53 95.77 8.06 7.08 9.03 8.95 8.55
(3)FV405 密度923kg/m3 3.40 3.40 91.15 91.55 3.4 90.15 90.65
(5)3540FC 密度931kg/m3 86.75
(6)4540F 密度944kg/m3
密封層整體的密度(kg/m3 ) 906 914 922 923 929 924 922
中間層 聚乙烯系樹脂 (重量%) (2)FV402 密度913kg/m3 99.96 99.96
(3)FV405 密度923kg/m3 99.96 99.96 99.96 99.96
(5)3540FC 密度931kg/m3 99.96
(6)4540F 密度944kg/m3
所使用之母料及有機滑劑的添加量 (重量%) (5)芥酸醯胺 4重量%MB 芥酸醯胺 0.02 0.02 0.02 0.02 0.02 0.02 0.02
(6)伸乙基雙油酸醯胺 2重量%MB 伸乙基雙油酸醯胺 0.02 0.02 0.02 0.02 0.02 0.02 0.02
回收原料 熔融擠出比較例1的膜之原料 密度926kg/m3 20
層壓層 聚乙烯系樹脂 (重量%) (2)FV402 密度904kg/m3 100
(3)FV405 密度923kg/m3 100
(4)FV407 密度930kg/m3 100 100 100 100
(5)3540FC 密度931kg/m3 100
(6)4540F 密度944kg/m3
層厚度 密封層(μm)/中間層(μm)/層壓層(μm) 8/34/8 8/34/8 8/34/8 8/34/8 8/34/8 8/34/8 8/34/8
製膜加工性 過濾器升壓 ◎、○、△、×
模唇污染 ◎、○、△、×
膜特性 焚燒後殘渣量 700℃×2小時電爐焚燒後 ppm 310 300 320 300 310 490 320
表面突起 三維表面粗糙度SRa μm 0.082 0.079 0.091 0.125 0.086 0.091 0.092
最大突起高度SRmax μm、測定面積0.2mm2 4.7 4.9 4.9 5.3 5.4 4.9 5.5
熱密封性 熱密封起始溫度 利用與雙軸延伸尼龍膜(15μm)之層壓品進行評價 93 106 114 115 135 114 93
極限熱密封強度 利用與雙軸延伸尼龍膜(15μm)之層壓品進行評價 N/15mm 56 55 55 51 55 55 56
外觀 霧度 % 6.0 5.8 5.7 13.2 6.2 5.7 6.1
閃爍感 ◎、○、△、×
耐刮傷性 利用學振式摩擦試驗機摩擦前的霧度(H1) % 6.0 5.8 5.7 13.2 6.2 5.7 6.1
利用學振式摩擦試驗機摩擦後的霧度(H2) % 6.1 5.8 5.8 13.3 6.5 5.8 6.3
利用學振式摩擦試驗機摩擦後的霧度差(H2-H1) % 0.1 0 0.1 0.1 0.3 0.1 0.2
耐刮傷性 將密封面彼此用手指相互擦蹭10次後 利用與雙軸延伸尼龍膜(15μm)之層壓品進行評價 ◎、○、△、× ○ 至 ◎
耐黏連性 黏連強度 利用與雙軸延伸尼龍膜(15μm)之層壓品進行評價 mN/70mm 80 75 70 40 85 80 90
滑動性 靜摩擦係數 利用與雙軸延伸尼龍膜(15μm)之層壓品進行評價 - 0.13 0.13 0.15 0.10 0.14 0.12 0.14
[表2]
比較例1 比較例2 比較例3 比較例4 比較例5 比較例6 比較例7
膜 構成 密封層 所使用之母料及抗黏連劑的添加量(重量%) (1)MIPELON PM200 15重量%MB 聚乙烯粒子 平均粒徑10μm 0.15 0.60 0.60 0.60
(2)MIPELON XM221U 15重量%MB 聚乙烯粒子 平均粒徑25μm 0.60
(3)Dicalite WF 20重量%MB 矽藻土、平均粒徑5μm 0.50 0.50 0.50
(4)KMP-130-10 15重量%MB 合成二氧化矽、平均粒徑10μm 1.20
所使用之母料及有機滑劑的添加量 (重量%) (5)芥酸醯胺 4重量%MB 芥酸醯胺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6)伸乙基雙油酸醯胺 2重量%MB 伸乙基雙油酸醯胺 0.12 0.12 0.15 0.15 0.15 0.10 0.10
聚乙烯系樹脂 (重量%) (1)0540F 密度904kg/m3 89.75
(2)FV402 密度913kg/m3 15.88 9.08 10.55 8.55 8.55 6.10 95.85
(3)FV405 密度923kg/m3 82.25 90.25 88.60 3.4 90.65 3.40 3.40
(5)3540FC 密度931kg/m3
(6)4540F 密度944kg/m3 87.25
密封層整體的密度(kg/m3 ) 941 929 928 941 922 906 914
中間層 聚乙烯系樹脂 (重量%) (2)FV402 密度913kg/m3 99.96 99.96
(3)FV405 密度923kg/m3 99.96 99.96 99.96 99.96
(5)3540FC 密度931kg/m3
(6)4540F 密度944kg/m3 99.96
所使用之母料及有機滑劑的添加量 (重量%) (5)芥酸醯胺 4重量%MB 芥酸醯胺 0.02 0.02 0.02 0.02 0.02 0.02 0.02
(6)伸乙基雙油酸醯胺 2重量%MB 伸乙基雙油酸醯胺 0.02 0.02 0.02 0.02 0.02 0.02 0.02
回收原料 熔融擠出比較例1的膜之原料 密度926kg/m3
層壓層 聚乙烯系樹脂 (重量%) (2)FV402 密度904kg/m3 100
(3)FV405 密度923kg/m3 100 100 100 100
(4)FV407 密度930kg/m3 100
(5)3540FC 密度931kg/m3
(6)4540F 密度944kg/m3 100
層厚度 密封層(μm)/中間層(μm)/層壓層(μm) 8/34/8 8/34/8 8/34/8 8/34/8 8/34/8 8/34/8 8/34/8
製膜加工性 過濾器升壓 ◎、○、△、×
模唇污染 ◎、○、△、× ○至△
膜特性 焚燒後殘渣量 700℃×2小時電爐焚燒後 ppm 3500 1250 1310 300 320 310 300
表面突起 三維表面粗糙度SRa μm 0.113 0.021 0.045 0.76至0.82 0.032 0.082 0.079
最大突起高度SRmax μm、測定面積0.2mm2 6.9 5.6 5.3 2.3至3.9 16.2 4.7 4.9
熱密封性 熱密封起始溫度 利用與雙軸延伸尼龍膜(15μm)之層壓品進行評價 114 114 116 140 116 91 106
極限熱密封強度 利用與雙軸延伸尼龍膜(15μm)之層壓品進行評價 N/15mm 55 55 55 55 55 56 55
外觀 霧度 % 5.7 3.0 4.2 15.2 3.5 6.0 5.8
閃爍感 ◎、○、△、× ×
耐刮傷性 利用學振式摩擦試驗機摩擦前的霧度(H1) % 5.7 3.5 4.0 6.4 3.5 6.0 5.8
利用學振式摩擦試驗機摩擦後的霧度(H2) % 13.2 10.5 7.2 6.5 3.8 6.2 5.9
利用學振式摩擦試驗機摩擦後的霧度差(H2-H1) % 7.5 7.0 3.2 0.1 0.3 0.2 0.1
耐刮傷性 將密封面彼此用手指相互擦蹭10次後 利用與雙軸延伸尼龍膜(15μm)之層壓品進行評價 ◎、○、△、× △ 至 ○ ○ 至 ◎
耐黏連性 黏連強度 利用與雙軸延伸尼龍膜(15μm)之層壓品進行評價 mN/70mm 80 270 210 130 至 200 180 300 250
滑動性 靜摩擦係數 利用與雙軸延伸尼龍膜(15μm)之層壓品進行評價 - 0.18 0.43 0.35 0.12至 0.20 0.33 0.31 0.29
以上,基於多個實施例,說明了本發明的聚乙烯系樹脂膜,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例中所記載之構成,可適宜組合各實施例中所記載之構成等,在不脫離本發明的主旨之範圍內,適宜變更本發明的構成。 [產業可利用性]
本發明記載之聚乙烯系樹脂膜的特性優異,因此能夠合適地用於食品包裝用等廣大範圍的用途的膜。

Claims (9)

  1. 一種聚乙烯系樹脂膜,至少具有由聚乙烯系樹脂組成物所構成之A層,構成前述A層之聚乙烯系樹脂組成物滿足下述1)至3),且前述A層的至少一表面一併滿足下述4)及5):1)包含密度為900kg/m3以上至935kg/m3以下之聚乙烯系樹脂,含量為50重量%以上;2)包含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密度範圍為930kg/m3至950kg/m3,含量為0.2質量%至2.0質量%;3)包含有機系潤滑劑,前述有機系潤滑劑為選自脂肪酸醯胺及脂肪酸酯中的1種或2種,含量為0.16重量%以上至0.3重量%以下;4)三維表面粗糙度SRa為0.05μm至0.2μm;5)最大突起高度SRmax為2μm至15μm。
  2. 一種聚乙烯系樹脂膜,具有至少一層之由聚乙烯系樹脂組成物所構成之A層,構成前述A層之聚乙烯系樹脂組成物滿足下述1)至3),且前述A層的至少一表面一併滿足下述4)及5):1)密度為900kg/m3以上至935kg/m3以下,包含聚乙烯系樹脂、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及有機系潤滑劑;2)前述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的密度範圍為930kg/m3至950kg/m3,含量為0.2質量%至2.0質量%;3)前述有機系潤滑劑為選自脂肪酸醯胺及脂肪酸酯中的1種或2種,含量為0.16重量%以上至0.3重量%以下;4)三維表面粗糙度SRa為0.05μm至0.2μm; 5)最大突起高度SRmax為2μm至15μm。
  3.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聚乙烯系樹脂膜,其中前述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的樹脂硬度為D70以下。
  4.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聚乙烯系樹脂膜,其中前述由聚乙烯系樹脂所構成之粒子的黏度平均分子量為150萬以上。
  5.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聚乙烯系樹脂膜,其中前述聚乙烯系樹脂之粒子的平均粒徑為5μm至15μm。
  6.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聚乙烯系樹脂膜,其中前述A層表面層彼此的黏連值為200mN/70mm以下。
  7.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聚乙烯系樹脂膜,其中將前述A層表面層彼此設置於安田精機製造的學振式磨耗試驗機並以荷重200g磨耗100次後的霧度的變化量為3%以下。
  8. 一種積層體,包含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聚乙烯系樹脂膜、及由熱塑性樹脂組成物所構成之基材膜。
  9. 一種包裝袋,包含如請求項8所記載之積層體。
TW109110913A 2019-04-26 2020-03-31 聚乙烯系樹脂膜、及使用該聚乙烯系樹脂膜之積層體、包裝袋 TWI8405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85394 2019-04-26
JP2019085394 2019-04-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43359A TW202043359A (zh) 2020-12-01
TWI840544B true TWI840544B (zh) 2024-05-01

Family

ID=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179685A (ja) 2015-03-23 2016-10-13 住友ベークライト株式会社 多層フィルム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179685A (ja) 2015-03-23 2016-10-13 住友ベークライト株式会社 多層フィルム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298767B2 (ja) 撥水性を備えた熱可塑性樹脂シート及び成形品
CN112512806B (zh) 层叠体和包含该层叠体的包装袋
CN107428967B (zh) 聚乙烯系薄膜
CN115362199B (zh) 聚烯烃系树脂薄膜
JP5716286B2 (ja) 共押出多層フィルム及び該フィルムからなる包装材
CN107428968B (zh) 聚乙烯系薄膜
TW202043358A (zh) 密封劑用膜以及積層體
WO2022107576A1 (ja) ポリオレフィン系樹脂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積層体
CN114007844B (zh) 聚烯烃系树脂薄膜和使用其的层叠体
JP2024050552A (ja) ポリエチレン系樹脂多層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らを用いた蒸着フィルム、積層体、包装体
TWI840544B (zh) 聚乙烯系樹脂膜、及使用該聚乙烯系樹脂膜之積層體、包裝袋
JP2002200716A (ja) ポリオレフィン系多層フィルム
WO2022107575A1 (ja) ポリオレフィン系樹脂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積層体
US20230407028A1 (en) Biaxially oriented polypropylene resin film, and packaging using same
JP4692818B2 (ja) 共押出積層フィルム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ラミネートフィルム及び包装容器
TW202043359A (zh) 聚乙烯系樹脂膜、及使用該聚乙烯系樹脂膜之積層體、包裝袋
WO2021200593A1 (ja) ポリオレフィン系樹脂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積層体
JP2005178216A (ja) ポリプロピレン系多層シーラント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シーラントフィルムを用いたラミネートフィルム
JP2021095162A (ja) 易開封性フィルムおよび包装体
TWI822705B (zh) 聚乙烯系樹脂膜
TWI787379B (zh) 聚乙烯系樹脂膜的製造方法
JP2020078908A (ja) 積層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からなる包装袋
JP7289011B2 (ja) 感熱ラベル及び感熱ラベルの製造方法
JP7315113B1 (ja) 多層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24033225A (ja) 包装用多層フィルム、これを用いる包装材